时间:2023-08-02 17:1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
引言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古板,加上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知识范围广泛、知识内容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掌握以及最终地理意识的形成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涵养。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后,不难发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就是终身性。一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形成,那么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其次就是实践性。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方面的问题。最后就是全面性。地理知识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一)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提问
不论是哪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1]。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程改革中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位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生命体的存在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除了要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及趣味性等特点。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激发探究欲。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仔细思考,慎重对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后,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2]。
(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到教材知识的讲解和教学问题的提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有效的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问题不仅不会打扰到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演变水循环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水是怎么循环的,水循环共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四)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发现,如果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融入相关的现实生活实例,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生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高中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融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巨大的差异,再由于教育基础和生活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结语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笔者以为: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地理学科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还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这样,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二、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
古往今来,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人”,现在看来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称谓,教师必须从过去的光环中走出来,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地理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转换,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里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或操作。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教师要走进青少年学生的世界,学会用青少年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欣。
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1 引言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环境等)、人文(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交通、商贸等)的方方面面知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它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大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往往认为概念知识枯燥无味,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1]。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教学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即便是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辅助于地理教学,也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传授手段而已,教学的思路并没有改变,仍是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过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因此,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2 利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对于传统的地理教学,大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求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与方法。
目前,对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如参与式教学[1]、探究式教学[2]、4+x教学模式[3]、创新思维教学[4]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由于其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广泛性,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是无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采用探究式教学来讨论“工厂布局与风向”、“白色垃圾与土壤”等问题;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创新思维教学方式,通过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变零时,那么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昼夜长短、温度带的范围、气候等将有何变化等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然后主动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地理课的内容来说,许多内容空洞,不容易读懂,使得学生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如何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因此对于地理课的教学来说,不要只拘泥于书本,地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而如果老师能够与时俱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穿插一些时事热点信息,勾起学习的学习兴趣,则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平时能够有广泛的知识来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教学内容出入的时机。
4 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也为地理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使地理课堂不在只是图片和语言,学生能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直观的感受、体验地理课的内容。当前地理课堂使用比较多的如采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能够直接进行感官刺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认知,如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对火山喷发的讲解,单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很难把“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解释清楚,而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下载火山喷发的相关视频,在讲到这方面内容是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对火山喷发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如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校园,它具有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功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它能扩展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和理性知识的特征,给传统地理科学研究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和革命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gis是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过渡的重要标志[5]。
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当前我们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室内的课
教学,这是一种狭隘课堂教学,对于地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某些特定的场景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地理,加深学生的对地理的认知,如对地形地质的教学,可以选择某些国家地质公园等,借助于学校周围或当地的科普馆,如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等。
5 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对于高中生来说,它们的学习热情与对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老师的风格和魅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于高中老师来说,要教好一门课,首先要做一个好老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基础。因此,作为一个地理老师,了解学生心理,是很有必要的,平时是学生的家长和朋友,在课堂上,幽默诙谐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都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本文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开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羽翔.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0(2):90-91
[2]李晓云.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与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59
[3]张景东.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2(26):196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教学指出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系列束缚,要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育观念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生活,选取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思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材观、教学观以及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把握教材,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它的目标是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地理观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感。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不断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制订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不断地细化,还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三、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包含多种多样的内容,比如,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手段等。就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使教师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就教学手段而言,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教师应汲取那些科学、有实质和精华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构建适合学生实际、能够真正发挥学生主导功能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转变之一,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氛围,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使学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提问、假设和表述的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置上去。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三、明确教学目标,迈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定,而要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等方面来处理教材。例如关于“大气”的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准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这样使得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根本。
四、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高中地理课堂呈现立体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现代多媒体为特征的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正不断受到教师的青睐,同样教育教学也完全可以因为计算机变17 得多姿多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尤其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们厌倦了烦燥无味的地理讲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讲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正广泛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以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首先是内容,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表现本堂课教学内容,切不可为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软件变得杂乱,而冲淡了教学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 CAI 有鲜明的教学性。
五、注重课堂有效性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例如:在昼夜长短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通过提问学生从暑假开始到现在及今后将来一段时间每天昼夜长短的的变化状况,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再启发学生通过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来解释原因。问题也要有适当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再深一步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并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关键词】高中 地理 调控 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14-02
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艺术,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恰当调控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控制,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课堂调控旨在通过教师主动、有效的调控行为,营造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有序。
一、情境调控,彰显教学趣味性
新课改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要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洗涤学生心灵,为学生搭建体验性、人文性平台。”针对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感悟,实现师生之间思维信息相互交融,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情境,对教师掌控学生心理有很大帮助。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由人的生命导入新课:“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人活着肯定需要空气,不然我们无法呼吸,此外,还需要水,人的身体一旦缺少水分,就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还有的学生说:“人体也需要太阳光的照射,它能为人体补充能量。”教师接着引导:“既然人的生活离不开空气、阳光、水分等,你认为农业区位选择需要哪些条件?”教师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通过观察,学生得到一些信息。有的学生说:“不管是野生植物还是农作物,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源,都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农作物都是生长在土地中的,所以,农作物也需要肥沃的土壤。”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家种植的小麦,收割晒干后,都会被拉到附近的市场卖掉,所以,市场和交通运输也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还有的学生说:“今年,我家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农业间作,在种植花生的同时,在地里种植大豆,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我认为国家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进行情境调控,教师最大限度地把握学生思维脉络,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显现出来。
二、问题调控,提升教学针对性
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新颖、多样的问题能够刺激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对地理课堂教学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课堂教学存在“满堂问”现象,教师设置的问题模式化现象严重,学生被各种问题牵着鼻子走,整堂课就是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要克服问题设置模式化倾向,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确保设置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此外,课堂学习中,学生很容易由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此时学生若提出疑问,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在予以解答的同时将学生思维拉回到教学主线上来。如在学习《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时,教师播放电影《冲出亚马逊》片段,让学生感受亚马孙森林的茂密,由此引出森林的作用。教师问道:“结合以前所学内容,想一想,森林有哪些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森林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作用。接着教师出示问题:“假如亚马孙雨林不存在了,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那还了得,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一旦雨林被毁,很多释放的二氧化碳没被吸收,到时候,空气质量一定会变差,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有的学生说:“森林能够防风固沙,如果森林不见了,肯定会引起沙尘暴肆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种传统农业类型――迁移农业。教师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问道:“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有哪些影响?”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的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破坏。
三、活动调控,体现教学多样性
高中地理课程有很多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同时,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活动模式,创新、丰富教学方法,革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建立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新模式。
在活动中,教师须采取多样性、灵活性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对活动开展调控,即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指挥作用,从而能够在教学中顺势引导,体现教学的多样性。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教师出示图片,展现某段时期我国人口数量以及近几年我国人口数量。通过对比,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变化情况。接着教师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相关概念,并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死亡率、出生率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今年我国人口数量的特点。教师还分配一部分学生到计划生育办公室进行采访活动,了解近几年我国人口变化情况。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今年,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人口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活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大幅度提升。
四、反馈调控,实现教学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信息反馈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单向信息输出式教学,学生很少有信息反馈的机会。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学习效率极低。学生不是知识信息接收的容器,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就必须重视学生参与,倾听学生心声,对学生信息反馈进行有效调控。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开展双向互动,讲练结合,拓展多种信息反馈渠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提问等学习状态,获取有效反馈信息,并通过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进度等情况。
如在W习《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由近几年天气变化情况入手,导入新课:“以前,许多地方的人们经常打雪仗、堆雪人,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地方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教师接着提问道:“那你知道是哪些因素导致气候变暖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现在工业如此发达,企业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还有的学生说:“森林有调节、改善气候的作用,但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大肆砍伐树木,这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教师接着引导:“全球变暖会有哪些影响?”学生疑惑。有的学生说:“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吧,我觉得全球气候变暖还挺好的,冬天也不会太冷,多好呀!”此时教师要矫正学生错误思想,并介绍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许多岛国会被淹没,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近几年频发的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现象等都是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这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安全。”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并开展重点讲解,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适当开展调控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情境调控、问题调控、活动调控和反馈调控等不同维度出发,进行课堂调控,从而更好地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边 柳.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艺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谢 娜.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艺术[J].学周刊,2014(18)
一、必须突显空间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高中地理虽然是系统的地理教学,但也应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尤其是要突出其空间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如果地理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空间概念和空间辨析能力就是无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同时考虑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做到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地理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愉悦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教学的激情,从而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其感受到学习并非是负担,而是享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的四种角色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承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课程的接受者向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开发者转变,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点拨者、激励者和启发者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服务,创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有效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触景生情,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始终保持一种不懈拼搏的状态。在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时,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学科内涵,注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对地理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实现深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在列举教学案例之时力争典型化、框架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如对于“洋流”,我们不妨以洋流与航海的关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描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及洋流名称。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郑和下西洋、泰坦尼克的航行等历史事件来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来,抽象的地理教学就变成了现实的问题,现实问题也成了实现教学目标的良好载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
四、在探究式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如对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教学就可设计如下的教学步骤:
1.用课件展示给学生城市环境污染的图片;
2.提出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是从哪里来的?有何危害?如何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见闻,收集并分类汇总相关事实,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污染等;
4.分析得出结论;
5.反思与评价。
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在体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实现了课程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的新教学理念。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趣味性,使学生学会了对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和学有所能,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理解了学习不仅是一种竞赛,更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地理 作用 策略
科技的进步带来时代的变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在人们的各种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常用工具。计算机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然,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也需要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计算机的特点在于能够利用各种声音、图片、视频、动画、软件来直观表现我们生活中的想象,这种集文字、声音、图形为一体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如高一第一单元是《从宇宙看地球》,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是借助于学生们在电视电影中的影像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但利用计算机,只需要用鼠标轻轻的一点,就可以观看到从宇宙大爆炸直到地球形成的过程,整个过程简单、直观又富有吸引力,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传统的办法是教师找来模型来模拟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利用多媒体能够逼真的表达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整个过程,整个效果绚丽多彩又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二)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重点
地理中有很多难点知识,其难度就在于他的高抽象性,使得学生没有形成概念难以理解,虽然通过死记硬背能够记住,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灵活应用,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如教学《水圈和水循环》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把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箭头表示出来,以此来表达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整个过程枯燥难懂,学生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利用多媒体则能化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直观,教师可以用flash软件来制作一个动画,用一个设计的生动可爱的小水珠作为我们的主角,他的经历来表现整个水循环过程,从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整个过程都能充满趣味和知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突破教学重点。
(三)、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从国与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到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事物等,教师不可能一一向学生罗列出来,比如世界上如此众多的风景名建筑,在以前,教师如果收集图片给学生看,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收集的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只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没有实体感,课程的学习是抽象且模糊的,常常有学生因为记不住众多的地名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网络带给我们的是知识的共享,只要我们愿意就能找到足够多的相关知识,这就极大的扩大的课堂了课堂的容量,让学生们的视野变得宽阔起来,看问题想事情也能站到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此外,不得不提的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一方面,他能够让教师在观看中扬长避短,把别人的精髓化为己用;另一方面,学生除了自己的任课教师也能学习到相应的内容,一些课堂上教室讲漏或者不懂的地方,能够在这里得到补充,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最直接的表现是不用像以前一样写很多的板书了。教师在享受多媒体带给课堂教学的便捷时,是不是就应该完全脱离粉笔和黑板,把课堂变成了各种声音图像视频的放映场呢?答案是否定的,黑板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教师在书写黑板的时候能够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而看多媒体则是一晃而过留个大概影像,黑板还能随写随看,教师想到什么都能及时的讲给学生,而多媒体只能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课件来按部就班,那些教师上课中的灵感却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灵感往往才是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只有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的。
(二)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恰当的多媒体
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工具,有他的适用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是否利用多媒体。对一些简单的,能够通过板书或者教师口头表述就能够让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则不建议使用多媒体。不然,整个地理教学到成了多媒体的放映,学生成了“看戏者”,教师成了影片制作者兼解说员,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
多媒体的功能十分强大,一个在多媒体方面有较强技术的老师,能够让多媒体很好的为自己服务。而对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没有掌握的老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只会不断的降低知识难点,整个教学变成了为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制作,而不是为制作教学知识。教师提高自己多媒体的能力是十分有用的,不然,在放映的时候出现问题,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整个课堂教学势必不能继续下去。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认识多媒体的作用,结合教学需要巧妙用上多媒体,用好多媒体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因生制宜而选择并应用好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李孝娟: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18期。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学内容 选择原则
笔者曾于2010年发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一文(《地理教学》2010年第16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几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发现彼时的观察存在着视野狭窄等不足。如今,在课程实践的背景下检视,可以发现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不少问题。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模块2中的“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以下简称“人口迁移”)教学为例加以阐述,相对于前文,关注点更为集中,对背景考察的视野更为广阔。
一、“同课异构”之后的追问
近几年来,基于“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研究的载体与考察分析的标本。新课标背景下,同一具体内容标准取代了以往的同一“课题”,为参与“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老师们所共同面对。比如,在我县组织的高中青年教师优课竞赛活动中,参赛老师面对的只有比赛主办方所提供的“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参赛老师有10天时间去完成各自的教学设计。
以往比赛,为了解教师个体在课程理解水平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方面的真实情况,往往都是临赛前才公布“课题”,将了解参赛者独立教学设计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次打破常规,提前公布是为了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课程资源、素材等,避免以往出现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雷同的现象。虽然,从比赛公平性来说,可能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外人参与的“集体智慧”成分在内,但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不单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等次之分,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比赛来实现地理课程实践中新理念、新方法的普及与推广。从这个视角来考量,多数参赛老师算是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经过充分准备的老师们没有让大家失望,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真正体现了比赛活动“异构”设计的初衷。
出于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教学研究意义的重视,笔者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及时地记录,而且在活动过后仔细地翻看听课笔记,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细节进行回忆、分析、反思、小结。总体上看,每节课在知识内容、教学素材、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情境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撇开教师素质、方法选择等个体因素,仍可以发现包含上述五方面在内的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内容的适切性不足;内容的地理性不突出;内容空洞、庞杂,不够具体;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由此引发这样的追问:在新课程倡导并鼓励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同时,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有没有“边界”?这种选择的自主性会不会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如何处理好自主性与规定性之间的平衡?总而言之,就是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
地理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一般有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分别对应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因此,对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往往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相联系。
课程内容的概念有宏观与微观理解两种,其中微观层次的理解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本文所指即基于微观层面的视角,具体到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地理学习的态度等要素。其中暗含了结构化的思想,比宏观层面的理解更为深入。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不能轻易改变,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规定性”。其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如果说课程内容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教”,即教学素材搜集与组织的问题。地理教材不仅为教学准备了充分的素材,而且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这些素材进行结构化组织。这些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非对象。在素材之外,教材内容还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的操作框架、步骤和方法指引,以及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引。换言之,教材不仅要方便于教师的教学,而且还要方便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的、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从社会文化、学科知识等课程内容当中选择并结合学生学习经验组织在一起的。按照时间尺度的长短,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专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活动的全部。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尽管重要,但不能直接作用于师生而成为学习的对象。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地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学内容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和传递的一切材料和信息,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法处理的种种结果,它具备了教材内容所无法包含的内涵,涉及教师的主观作用,因此隐藏着种种不确定性。可见,从课程内容到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大片的开阔地带供教师自主发挥,教师也因此不得不面对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虽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来源、选择的方式等做出思考,但是从平衡自主性与规定性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无疑起着基础的、核心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宏观上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首先有利于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这两大价值追求的实现,同时微观上又要为达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扣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必须以“标准”为前提。因此,教学内容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课程标准这一根本的依据,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基本导向。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地理课程目标。追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必须把握好相关课程内容的核心,选准教学内容,这应该成为地理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时的自觉。
比如在准备“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时,须对内容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进行认真的解读,从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本“标准”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而通过“举例说明”则体现的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能力目标的要求;对“本地人口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则蕴含着情感(对家乡的关心、热爱)、态度(严谨的数据搜集、分析态度)和思维能力目标。然后,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2.体现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科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具有研究范围广、研究方法多、对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综合以及对如何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视等特点。我国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紧扣人地关系主线,注意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还要突出观察、研究的地理视角。
在“人口迁移”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当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口分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典型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导致人口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即人口迁移)的地理背景。比如2014年6月份伊拉克内战导致的难民潮,因发生突然、短暂而容易被学生察觉与理解。而在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农村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的变化,进而思考农村中的“人到哪儿去了”时,会因这种人口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缓慢而不易被察觉。这样也为学生研究、理解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变化提供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对照。这些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更加容易、透彻,对地理科学本质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
3.突出地理知识的基础性
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性质。华东师大的陈澄教授指出,“地理学科的内容应该是地理科学中公认的基本概念、原理、事实和最近成果,并且地理学科的内容还受制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选择地理学科中那些基础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材料和学生可以接受的地理基本原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能够“知其然”,又能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经由教学内容的学习,既促进了地理知识的生成与地理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学生将审视的目光从地理环境转向自身,从而实现地理意识与地理观念的养成。这种“基础性”已经超出了传统“双基”的范畴,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地理观念等基础素质也收纳其中。
就“人口迁移”的课程目标达成而言,人口迁移的定义、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应该是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这样的内容选择及其组织顺序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迁移的案例也是本“标准”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它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外地的,这要视资料取得的条件与使用价值等情况而定。强调地理知识的基础性,也是为了对选择的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以避免它的“知识触角”一不小心伸展到其他相邻学科的领域内。
4.体现地理教学的思想性
吴传钧院士曾指出地理教育应当重视以下四个方面:地域差异性的观点、生产建设须因地制宜的观点、综合分析的观点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其中人地协调是核心。这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课程倡导的主要地理观念,其背后的“灵魂”就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它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象的观念和规则,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想,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地理教学应该在帮助他们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思想和地理观念。
以“人口迁移”的教学为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比如选择那些因生态退耕而移民的案例,以便通过人口迁移前后的人类活动方式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对比,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水平。
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那些具有地理思维含量的教学内容,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些内容应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组织起来,要体现思维的连贯性和探究的准确性,以引导学生按照思维的规律,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有梯度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5.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地理新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另外,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选择身边的地理事象与案例;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使之生活化。如“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选择,应更多从学生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入手。这个案例可以是某个学生家庭,可以是当地某个知名人士家庭迁移的案例,等等。
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观念。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以教学内容选择为主的教学准备过程的重要性,它是课程内容的技术化和微观化,而且必须考虑与教学活动相适应。选择的内容既有具体的实例,也有理论模型的建构,包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思维顺序,通过案例说明观点,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促进科学精神、科研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应该是了解一些地理常识的人。高中地理作为普及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地方地理的教学内容,整合地方地理教学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地方地理一般学生较为熟悉和熟知,他们会感受到倍加亲切。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地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辅助高中地理常规内容的课堂授课,对学生的三维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当地地理;高中地理;结合;教学质量
一、地方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现在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很多的老师就是为了提升高考的成绩而授课,所以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高考的考点和考试范畴,很少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也很少拓展讲授内容。这些都导致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比较的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明确,他们也认为就是为了考试而学。地理课本来是可以带领学生实现区域和文化的穿越,应该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地方地理作为学生居住区域的地理写照,一般学生听闻过,他们会具有一定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如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有所涉猎的话,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昂,学习效果自然会很高。
(二)体现时代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也是非常了解自己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的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这些地理知识,他就不是智慧的,也算不上新型的人才。在地方地理和传统的常规地理课相结合的授课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还是情感价值观的熏陶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会让学生具备本民族本地方的个性,也会树立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这些素质都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要求,所以实现两者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有益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三)实现课堂回归,落实新课改理念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当前的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一定要发生转变,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认清各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结合的课堂,学生就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等方式,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地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地理观念
当地地理的开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化作用,丰富了地理课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地理课教学的范围,无论是对教师素质提升来说,还是对学生发展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地方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去收集,甚至去佐证大量的地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但是一个讲授者,也是一个考古学家,有地理经历和考古研究的地理教师自然更有发言权,通过调查研究,教师会积累大量的地理素材和地理资料,对教学还是教学科研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地理的发现和探究,老师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也会获得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地方地理的学习,有益于增加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所居住区域的地理了解,通过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常规授课的完美结合,学生可以了解本地区和神州大地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地方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探究
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这些都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原则。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实事求是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直观灵活原则等。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地理知识是缜密的,精确的,所以对待地理知识要讲究实事求是。对于地方地理来说,很多的知识都来自于传承或者习惯,有的可能不是很精确,这就需要教师给与纠正,做到实事求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地理知识的客观性。对于地方地理的研究来说,目前我国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它不像国家地理研究的那么透彻,甚至有的地方地理研究还很残缺,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把握好评价地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任何事实都要以事实说话,做到实事求是。不知道的地理知识不讲,不清楚的地理知识说清楚,存在争议的地理知识允许存在分歧等。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守得住地理知识的那份客观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课的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和整合,要做到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备课和研究学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方地理的渗透不是为了讲授而讲授,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适当性。在开展两者结合教学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求教师在内容上做好选择。因为高中生本来学业就很重,如果增加的地方地理太多,不但起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高中地理教学。
(三)直观灵活的原则
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选择上要做到直观灵活,发挥学生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探究地理和研究地理的兴趣。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或者对内容进行粗略概括,或者对某一个细节进入深入研究,或者对某个地理掌故进行分析,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成才之路,2013(10)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作为地理老师,应该根据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新颖化。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好的方法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容易,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地理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巧用手势教学
地理教学中要把理性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巧妙的手势是必不可少的。如讲锋面系统时,一手握成拳状代表冷气团,一手伸开为掌状代表暖气团。当介绍冷锋时,让拳背接触到掌心表示冷暖空气相遇时形成的锋面,此时拳头向手掌移动,手掌受到挤压被迫沿着拳的倾斜面向上爬升,整个过程中,可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锋面移动方向,更易理解冷锋形成过程及冷锋的降水为什么一般在锋后。而在讲解暖锋时,让手掌主动移向拳头,拳受到挤压后移,手掌沿着拳的倾斜面缓缓向上爬升。通过拳掌手势演示使学生很快掌握冷锋暖锋的概念与本质区别。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较难理解,这时也可借助拳掌手势,一手较低握成拳状代表大洋板块,一手较高伸开为掌状代表大陆板块。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时,代表大洋洋块的拳头向下俯冲,在俯冲地带形成深海沟。当大洋洋块俯冲时,大陆板块会受到挤压,代表大陆板块的手掌顺势上升,隆起成为岛屿或海岸山脉。教学中常用的左右手定则、五种主要地形的等高线图等都可利用巧妙的手势使问题简单化。
二、巧用道具教学
地图讲授过程中,学生总是对图幅一定时,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实地范围大小以及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不容易接受,死记硬背,一遇到实际问题经常犯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悬挂在教室黑板两侧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就成为教学中解决该问题很好的道具。教室里悬挂的两幅地图图幅一般相差不大,可认为图幅相同。首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分别说出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然后比较大小,最后让学生来观察两幅地图上关于中国的内容谁更详细,学生很快理解。课堂上可结合当地情况,如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上表示陕西省与榆林市,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哪幅图榆林市的内容更详细,大多数学生此时都可准确回答。理解地转偏向力对沿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影响时,课前可准备一个玩具小人。教学过程中,让该玩具小人站立在黑板上,站向与物体初始运动方向相同。一旦开始运动,北半球时小人伸右手,南半球时小人伸左手,再利用口诀“男(南)左女右”来记忆“南左北右”,学生兴趣很浓、易于接受,取得了很好的识记应用效果。
三、巧用画图教学
新版教材中,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绘图方面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画图教学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改变地理教学中枯燥、死板、沉闷的特点。图像形象、直观,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用得好、用得巧,往往使得一些难点迎刃而解。如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时,图像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度分布规律,特别是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公式中关于两地纬度差的理解非常到位。在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两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何时正午太阳最大、何时最小都可在图上直观地表示出来,最后的结论写在对应的三块区域中,比文字总结直观、形象,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画图节省教学时间,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为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让地理知识伴其一生,最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每位地理老师要大胆创新,不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氛围 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可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多么重要。只有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让学生上课不再感到战战兢兢、紧张压抑和被束缚的痛苦。那么,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呢?
一、教师要关注自己的面部表情,要对自己的脸负起责任
面部表情对接受信息的一方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可我们很多教师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加之受“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影响,似乎总觉得和颜悦色有失尊严,整天板着面孔、面无表情才有助于建立威信,在教学中总是严肃有余,风趣不足。如果整日面对的是这样的面孔,学生怎么会喜欢上你的课?你的课堂会有很好的效果吗?有学生说:“本来我想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可一看到老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顿时兴趣全无。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老师一走进课堂就没有了笑脸?”有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有些老师的原因就是不愿看老师那张“白开水脸”。它会使学生感到尴尬、拘束、压抑,甚至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进而厌学。
二、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还需要让学生敢于发问,并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
孔子倡导“不耻下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能去积极思考。新课改理念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基本原理仍是重点和难点,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的角度去“悟”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乐于、敢于向老师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非常浅显,也要予以肯定,并尽可能做出学生满意的答复。对那些提问能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要给予特别表扬,使他们都能感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
那么,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呢?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有两种模式可经常采用。
1.合作探究式
地理课虽然有些规律较难理解,但每节课总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可以放手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使学生实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这时我们的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讨论,更不能再用一个教案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教学相长,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一个团队怎样合作,怎样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呢?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自己的“讲解点”,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2.学案式
学案决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课堂活动的整合,是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合理学习过程的安排,比之教材,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切入点,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在学后,学在教前。一节难度较大的地理课,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老师让探讨的问题纸面化、具体化,让学生一步步去解决后,不仅让学生主动学习,还有助于化难为简。这种办法有很好的操作性。
在以上两种教学过程之中,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课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画板图受时间和黑板大小的限制,还有老师基本功的限制。观摩了几节课后,深感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临其境。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