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13-01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10道计算题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一、重视对口算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教学的起始环节,准确、快速的口算是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重要保障。《大纲》明确提出:“在低年级教学基本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是适当加强口算训练。”口算能力的提高必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必将为计算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课题组坚持以口算训练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在课上,我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每次练习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训练的方法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像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比如授新课前,坚持用5分钟时间搞口算基本训练。这种课堂口算训练形式,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种训练要有的放矢,有计划、有安排。
比如讲“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时,可安排乘加的口算内容;讲“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时,可安排乘减的口算内容的练习题。这样开始时比较费时间,但只要堂堂练、天天练、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重视对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算应做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来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小学数学中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但估算与口算、笔算又是相辅相成的,估算反过来又能促进口算和笔算,口算和笔算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展开的,即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进行复合而成的。因此,估算的基本方法也就应包括加、减、乘、除四种估算方法,只要学会这四种基本方法,大多数的估算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估算方法很多,有的也比较灵活,下面是我们常用的几种:
低位估算法。即只计算算式中的最低位就能预知或用此法检验原式的值是否准确,此法常用于验算。如:467-198的简便算法,学生对多减要加上还是要再减,往往易错,只要口算17-8=9从结果的个位可预知原式的正确率。
高位估算法。即只计算算式中几个已知数的最高位,然后根据最高位的运算结果估计整个算式的值的正确率。如:4278÷73,因4278≈4200,73≈70,从4200÷70=60中,可判断商的最高位是否正确。
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
比如:124×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5看作120,把42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4×42大约在5000左右。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起到检验的效果。
三、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102×24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1.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2.以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1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聋哑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聋哑学生的手语表达障碍和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手语表达和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手语和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手语正确,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四、注重反馈,强化学生数感意识
“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的知识学习,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以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1.注意反馈时效。这方面传统的计算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短时反馈,如“铺垫引路及时练”,“巩固新知当堂练”等;也有长效反馈,如“基本口算天天练”,“易错习题时常练”等。这些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2.变换反馈形式。针对不同年级计算上的要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反馈的形式可开放些、多样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3.升华反馈内容。高效的反馈练习,需要不断变换角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疑点而精心设计。通过升华反馈内容,在比较中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和感受性。
五、注重应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丰富试题呈现的方式。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对计算试题的呈现方式极其简单,基本上是以直接出现为主。“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认识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用生活题、对话题的形式,或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法赋予计算试题生活的活力。如教学“小数乘整数6.5×4”一课时,我是以生活题的形式引入的:商店里一支圆珠笔卖6.5元,王强准备买4支这样的圆珠笔共要付多少钱?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数学生活化”,虽然比直接出示要麻烦些,但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分物品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我校生源大都来自周边村屯,因为家长忙于农活和家务,疏于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导,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上小学时,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多少计算能力。多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不断实践,有了一些心得。
1.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因材施教"。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性格特点很有必要,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尽力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教学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大致以2000年为分水岭,这之前的小学生,家境大多一般,能吃苦耐劳,虽然几乎都不曾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但是听老师的话,学习很努力,课上课下注意力集中,认真完成作业,当教师的工作就比较简单,指导方法,多做练习,大部分的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错。2000年以后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开始做父母等原因,学生越来越娇气,注意力、耐力、控制力都让人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育方法,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形式,以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激发兴趣是永远的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有学具配合时,学生很乐意计算,但接触到应用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厌倦的心理。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学生对孙悟空猪八戒感兴趣,我就自编问题,"孙悟空摘了10个桃子,猪八戒偷吃了2个,还剩几个?"学生非常愉悦,很快就能计算出结果。我继续说:"孙悟空又去摘了很多个桃子,路上不小心丢了一些,它还有多少?"学生一起大叫道:"老师你也没说数啊,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计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及时鼓励学生自己编题,请同学计算,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把它们"请"进课堂,学生爱吃的零食,爱做的游戏,爱看的电视剧,我都常常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
我还模仿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的形式,在数学课上进行三分钟口算的训练。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尽量采用多种形式。有时两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个出题一个答题,看谁的准确率高,有时或者一组同学从排头到排尾,快速回答问题,有时让学生向自己的对手发出挑战,对方答对多少道题就算挑战失败。其实学生自己就能想出很多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的。总之,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工作,要不断求新、求变。
3.明白算理才能打好基础
计算时合理的计算方法就是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根据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低年级学生有学具,当学生松手操作时,很容易接受算理。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3朵花,左手有6朵花,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3+6=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6+3=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有如下要求:重视口算、加强心算、淡化笔算、学会应用计算机运算,鼓励算法的多样话。然而,在现阶段许多中学老师却出现对这方面不够重视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计算不过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过程。这方面应该是小学老师完成的任务,他们只要求学生能够得出准确的结果,从不在乎得出这一结果的过程。因此,造成许多中学生计算能力欠缺,同时导致学生在数学的其他环节也造成一定的缺憾。比如,重结果 轻过程、重技巧 轻算法、重精算 轻估算等等。另如: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计算机求解,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法则掌握不牢、计算能力下降、缺乏验算习惯。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使学生缺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我看来,这要得意识到计算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值过程。它是运算能力的一个分支,其中运算能力还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提高运算能力中的其他方面,诸如: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等。我就认为它们对计算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我从如下几方面来具体谈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基本口算要求百分之百正确,要求达到熟练程度。初中各年级都应该按口算训练的要求,严格地,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处一、二、三年级除完成本学年段的口算训练外,能用口算的地方要求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口算。特别是在乘方、开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那一步可以口算,就尽量要求学生口算,而不要笔算。
还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一是取整估算,就是用已知数据的近视值进行估算。二是常规估算。如从计算整数算式中几个数目的最低位的运算求结果,就能预知计算结果的最低位数是几;整数乘法中积的位数等于被乘数的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和少1,整数除法中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与除数的位数之差或比这个差多1。三是取样估算。如计算 。
初高中有许多数学公式,能够化简计算,只要我们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经常运用这些公式,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里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加强简便的运算训练,提高运算的整体把握能力,要充分运用已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合理改变运算顺序,使运算尽可能简便、正确。教给学生一些巧算技巧。可以这样说,把握好这一点,是提高运算速度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这一点很关键,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进行适当的传授,把一些常用有效的技巧教给学生。
扩展数学视野,形成良好数感,学生应该具有对于数及其运算的敏捷感知与深入认识,这种素质称为数感; 类似地,对数学符号的感知和理解称为符号感.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是计算能力的基础,它们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情景,形成数学的直觉,有助于对运算结果进行估算,探讨显示在计算器或计算机上的运算结果的合理性.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有助于建立猜想,检查猜想的合理性.因此,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毕业生应该理解基本运算,能够熟练的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而高中生更应该清楚地理解数系的概念,了解不同数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一个数系的性质在另一个数系中是否仍然成立随着符号感的发展,学生能够发现有关数的一般性质.在美国,高中生还要学习与运用向量和矩阵,概率与统计.宽广的数学视野能够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高中生应该越来越熟练的处理非常大的数和非常小的数,例如化学中的阿拂加德罗数( )是非常大的数,在生物学中用来描述细胞核大小的数是非常小的数.作为未来的公民,学生应该掌握兆与一百万兆的差别,前者可以表述政府中等规模项目的花费,后者可以表述国家某项大型预算.通过现实生活的线索,可以有效的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学生应该理解数系的发展,从非负整数到整数,从有理数到实数,进而从实数到复数.对于数的敏锐感知是解方程的基础.学生应该理解一些类型的方程在某个系数中有解,而在另一个系数中无解.例如方程 没有整数解,但是他有有理数解;方程 =2没有有理数解,但是他有实数解,方程 没有实数解,但是他有复数解.鉴于初中生已学过无理数,高中生应该发展对实数系的理解,如果给出了原点和单位向量,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应该对应与一个实数,反之亦然.学生应该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无理数不能由分数,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近视表达, 是无理数,然而,无理数却远不只是 。
发展直观感知,强调理性思考,如果说,传统的计算理念强调计算的熟练和准确,这要求学生应该用思考指导计算.当进行计算时,无论用心算,笔算或用计算机算,都应该认真分析问题情境,选择合理解法,灵活运用符号,并对结果进行反思。
纵观上文,我从培养计算能力的意义、中学生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方面入手,重点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上,通过用一些例题的形式对一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述,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对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写此文的目的,也在于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计算能力差的学生,从中获得帮助,让他们走出数学的烦恼,从此爱上数学。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切实达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的,各计算机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完成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而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唯有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有可能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首先,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远远比不上普通高中学生,并且他们关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
的。由此,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次,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的是,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培养,因为他们走出校园就意味着步入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此,方能保证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任务。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因而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利用在校的两三年时间,积极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努力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借助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才能在往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不难看出,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这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鉴于上述所分析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还应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定。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来的几个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
1.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然后在知识的指导下大胆动手,以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能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并进行应用,这对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然会努力探索,从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总是习惯于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接受知识,应用能力简直就无从说起。对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充分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力求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比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张声像图文并茂的动画,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培养。
3.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的最好见证就是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因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务必在教学之后安排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就达到了知识应用的目的,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具体来说,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借助课外时间从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有效做到了学以致用,充分培养了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然,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而言,还需各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来定。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谓殊途同归。
总之,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计算机的应用永远处于重要地位,计算机永远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尤其对于即将走上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务必立足于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应用的知识,有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迅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家华.浅谈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2]崔亚军.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67).
关键词: 计算机 创新 实践 培养
职高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职高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只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职高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职高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
新的教育功能模式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从注重“知识的继承”到注重“自主创新”,从注重“知识的灌输”到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树立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收集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知识的灌输”,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训练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够着重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我们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由此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现在多数计算机的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二)运用打比方、类推法进行教学。
在讲授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可以运用打比方、类推等方法进行讲解。如用打比方,在讲述计算机工作过程时,可将计算机比作人的大脑。人脑中的信息由眼、耳等感官输入,相当于电脑的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人脑能记忆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相当于电脑的主机。人脑中的信息要由口、笔输出,相当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较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再如,类推法:在教学画图时要讲解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圆角矩形、圆或椭圆的方法。教师只需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然后布置一个画由长方形、圆及圆角矩形等组成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运用类推法来完成。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践能力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实践能力的教学。
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之前,先要“讲实验”,即把实验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番,说明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教师还必须强调学生不要进行诸如删除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等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能力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育的延续。对于某些内容,教师不必全部讲解,可以讲出基本原理、内容,提出几个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例如在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重要因素。而上机练习又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我认为案例法和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以讨论法为例,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学习或上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启发学生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很重要,男女学生的比例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的比例一定要适当,才能保证讨论气氛热烈。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职高学校计算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职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基本技能。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对数学的兴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许多教师都明白这些道理,于是积极响应课程标准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将生活中的计算带入课堂,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习惯了一套计算教学模式后,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还需要深入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1.1创设故事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充满了生趣。例如在巩固“7的加减法”时,我先出示小猫在草地上抓蝴蝶的情景图,一共7只蝴蝶,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草地上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抓,根据小猫抓的结果,列出算式。这样通过教材创设的小猫抓蝴蝶的情境,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猫抓蝴蝶的过程中巩固计算,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1.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3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给学生讲清计算算理
数学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3.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
4.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关键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计算思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8-6348-02
1 概述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分支,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具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强大的数据库处理功能等特点。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其目的是不仅使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提高编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将来从事应用程序的算法设计、程序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最初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3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会刊上给出并定义。她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
计算思维这概念一经推出,就被国内外计算机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的广大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比如,2007年3月,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公司宣布建立“微软-卡内基梅隆计算思维中心”。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要求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本质加入到“计算机导论”课程中[2]。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CSTA)了名为《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的报告,详细叙述了什么是计算思维,并得到微软公司的大力支持[3]。2009年,我国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达到的4项能力要求:“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4]。2010年,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盟联合声明指出:“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现今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以此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地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5]。可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部分高校的重视。
3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3.1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教导的主宰者,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爱动脑筋,没有自己的思维,也不能坚持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走。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1) 学生为真正的主体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最大的难题是让学生系统构建知识[6]。因此,学生应当是知识学习的负责人,构建知识架构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需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的领路人。
2) 教师为学生的领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点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场景,帮助学生架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使得合理的探究,自主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3.2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包含的内容繁多,比如可视化界面设计、基础理论、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等。各个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了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等。
1)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负责提出任务,以及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而学生只负责完成任务,至于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何种解决方法则基本无要求。但是我们现在需要培养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完成任务。因此,采用的办法就是在任务的提出、实施、完成等环节都要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可见,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不再强调任务的完成,而是强调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学会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可见,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学习过程则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对于教师而言,事先必须根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则在对问题探究过程进行细分为几个小环节,然后在每个小环节中都要加入计算智能方法的因素,运用计算智能的方法贯穿整个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例如,“递归”问题比较抽象,教师不容易讲解清楚,学生又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尽可能地找出一些递归的小游戏,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学生也能在游戏中感知“递归”的算法思想。这样不仅使教学变得容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智能能力。
3) 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可以下载共享资源,从而使得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所谓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地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互、探究等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
3.3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介绍VB程序设计语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二是实践部分,与理论教学配合,一方面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技术,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进行实际编程训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在课堂讲授中,从各种现实世界问题出发,设计教学知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三个方面:(1)明确每次课的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方面力求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但要根据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2)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易程度合适的案例,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3)明确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同一问题经常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设计内容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明了运用计算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常机械地照“抄”教材上的程序实例来验证。若一直是验证性实验,则学生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个实验内容分为三个阶段:(1)验证型实验。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要想了解进而掌握很多新概念和控件,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2)综合型实验。当学生学到一定阶段时,需要把前面的知识点做一个小小的综合。综合型实验能反映出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因此,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要考虑规模是否适中,是否包含了前面的知识点,也可以在程序中增加一些新的尚未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3)课程设计实验。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始前,学校都会安排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考查学生水平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课程设计还能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题型、知识点等,从而帮助学生能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
4 结束语
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思维方法的高度培养学生,使得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符合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今后,我们需要继续探究如何将计算思维的思想融合到大学教育中的各门课程中。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 M W.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 2006,49(3):33-35.
[2]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9.
[3] Philips P.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problem-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 [EB/OI]. http:///Resources/sub/ResourceFiles/ComputationalThinking.pdf. 200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13-02
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之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主要的任务。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小学生总认为计算比应用题要简单得多,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大意轻敌,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导致计算过程漏洞百出,题目自然也做错了。因此,笔者就来谈一谈近年来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实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来丰富学生的计算课堂,可以想象一下,小学生本来学习自制力就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计算、书写,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科学家高斯小时候计算"1+2+3+……+99+100"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另外也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强调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因为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3.加强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且说时声音要响亮。更主要的要求是要正确地说,完整的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增加到"说成"增加";把"除以"读作"除"……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正确地说,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数的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改以来,虽然重视口算与估算方法的训练,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训练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口算、估算的兴趣,学生对口算、估算有畏难情绪等。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须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1、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每天分类练习5分钟,题量要适中,还要由易到难,有梯度。)口算、估算的能力和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实现的,同时训练形式应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直接笔算,也可以视算,还可以听算,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2、注意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口算题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总之,要创造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数学,计算技能的提高始终不能放松。教师成在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具的基础卜,注重夯实学生数学的学习基础,糅合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真正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涂朴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学导报,2009年S1期
关键词:科学计算;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运算能力
Abstract:Scientific computing power is the ability to solve computational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by using of modern computational tools and methods,and is the important link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through the reform on the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system,etc,we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o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computing power.
Key words:scientific computing,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system,operation ability.
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般是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并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能(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科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它包含数学计算,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领域知识应用能力等,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目前,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国外已经进行广泛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调整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机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用较短时间进行程序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再通过大量初级训练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基本应用的情况下,最后用较长的实践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项目,锻炼学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国内也有很多高校尝试各种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除了“理论”和“实验”之外,“计算”已成为与其并列的第三种科学方法。本文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改革为例,提出关于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在全国招生的情况下,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在科学计算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差异较大,这也对学生培养造成较大难度。教师应注意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到科学合理。应将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符合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顺应课程的发展形势的重要举措[2-4]。课程的引入非常关键,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学生学习起来会缺乏目的性,不知道一节课老师究竟要讲什么,怎么讲,讲的内容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程引入过程中说清楚,并可通过数学史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先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在教师讲解内容时应注意语言的严密和简练,力争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描述抽象的数学定义和定理。只有学生理解最基本的理论,才能运用其解决问题,再通过练习题的跟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目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好的网络资源不断出现。近年来慕课(MOOC),“翻转课堂”以及微课程等概念的出现,使人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上、课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翻转课堂”(F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5-6]。而慕课(MOOC)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教师应该更好的发挥网络、数据库、图形图像技术、嵌入式软件和多媒体的优势,多引入实际例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每节课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3道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并通过练习增加学生的计算量,提高计算准确性。课后应布置适当的作业,作业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讨论有助于小组成员对作业中较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发现错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二、课程体系改革中深化计算能力培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很多高校一直探讨的问题,力求在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类课程可分模块开设,例如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
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培养科学计算能力的先决条件。应通过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开设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非常重要,通过这些课程中的证明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并掌握数学中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必修课,一般可分为应用软件和数学软件两个方向,此模块设置的情况直接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其中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应用软件的基础课程,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为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值计算提供了基本理论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些课程可开设较多学时的实验课,例如,数值代数72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各占一半;微分方程数值解课开设18学时实验。这些课程主要利用Matlab或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实现数值计算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Matlab或Mathematica的原代码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命令的内部计算过程和编程方法技巧等,从而实现高效、准确的求解计算结果。而数据结构与算法,可开设20学时的实验课,主要开设c语言。在上述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数学建模是一门将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对课程中实验环节的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由此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实现了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能够深入地分析问题,编写算法,最终解决问题。
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设置选修课程,主要开设数学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后续课程,其中Java语言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软件类语言,可开设理论与实验课比例为1:1。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均开设一定学时的上机课程。
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应用软件类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课程实习,以及数学软件类的数值逼近课程实习和数据分析课程实习,均为2周。这些实习是在相应课程开设的学期末设置的,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题,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每人一题或每小组一题,安排好每名学生完成哪项内容,学生可以查阅书籍,搜索网络最终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这些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君瑞,姜学锋,杜承烈.基于强计算能力培养的软件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32-34.
[2]青海.不可忽视大学生科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子教育,2005,(4):46-54.
[3]邹北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2009,16:109-111.
[4]宁,赵 |,宋方臻.MATLAB 教学应重视科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73-75.
一、“景、典、动”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兴趣
1.“景”——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练习计算的机会,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后,可编故事记口诀、读儿歌记口诀。(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又例如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乘法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个位是5的两个数相乘的简便方法,如:15×15,先把个位的两个5相乘得25,再用十位上的1乘比它多1的数,写在百位上,所以得225。学生在惊讶中急不可待地计算,希望寻找答案,效果远远胜于让他们算二三十道乘法计算题,而他们却还不知疲倦地想再试试。
2.“典”——典型事例催生兴趣
“典”就是要引经据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催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陈景润等等。
3.“动”——课外活动增添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可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速算、巧算比赛、“开火车”比赛、争当计算小能手、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名星等,增强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二、“口、心、笔”切实增强小学生计算基本功
1.计算基本功包括:
(1)、10以内的加、减法;(2)、20以内加法、减法;(3)、表内乘除法;(4)、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5)、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
(1)每节课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2)变换训练方式。如:听题口算、看题口算、抢答、自算、互算、口算竞赛、抢答赛、“开火车”计算等。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口算。只要天天坚持训练,这些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还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笔算时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书写潦草、格式混乱、演算粗心马虎,都是学生在做题中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先要培养学生在笔算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
(5)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让每天口算、听算训练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常抓不懈,才会使我们的训练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四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
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4.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75-50+20=75-70=5
(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
(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7-9=3或4+5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