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案例的定义及案例教学的特征
1.案例的定义
案例教学于1870年首次被哈佛大学引入法学教育,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教学法又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从那以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生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问题,让学员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员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答案,而是依据学员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应是全体学员,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让全体学员都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促使学员刨根问底地找到最佳决策。因而,它强调全体学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主动学习。
(3)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人们会提出不同见解,它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员一步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4)高度的拟真性。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案例设计中,其问题往往是若隐若现,提供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有关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加工、推导才能直接用来进行分析。
二、案例课前准备阶段
在上案例课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前准备阶段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准备阶段,二是学生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阶段
(1)精选案例阶段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研读案例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做好案例讨论会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教师应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教师应该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只有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对如何引导讨论做好准备。
2.学生准备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不仅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案例时可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主要是审读案例文本,把握案例事实,识别案例情境中的关键问题,个人进行案例分析,初步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此步骤,可进一步细分成下列四个程序:
第一,阅读前面几个段落,然后以你最快的速度浏览完案例。
第二,仔细阅读案例,并在一些重要事实下加线。
第三,在便条纸上记下主要的问题。然后再读一遍案例,整理对各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第四,根据你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在小组同学面前呈现个人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依据;听取同伴意见,对案例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以求达成共识,并形成多个备选方案,等待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
三、案例课内讨论阶段
案例课内讨论可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
1.开始阶段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展开讨论,避免冷场。如果没有对案例中的论题予以必要的分析,往往会使后面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种种备择方案变得毫无意义。
2.讨论疑难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们会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对于老师而言,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第一,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如果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情绪激动而用言语攻击其他同学时应该予以制止。
第二,不要批评不同的意见。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某个同学的看法明显不合逻辑,你可以适当提醒该同学,用委婉的方式打断该同学的发言,让其他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对一个复杂的案例来说,同学们在讨论时,难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3.讨论结束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通过总结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案例报告撰写阶段
案例讨论课之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这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撰写书面报告,学生能够加深对所讨论的案例的印象,同时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践的检验,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案例教学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
1.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在我国,许多大学老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些老师很少到企业工作,也没有到企业做过咨询。在分析案例时,不够深入,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来探讨问题。
2.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理念的理解
与国外教师授课的计划周密、控制力强的表现相比,部分国内院校的教师并不注重授课的技巧性,很好的内容由于讲课的不生动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则片面地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为讲笑话;部分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经常将举例子和案例教学混淆,使案例教学没有达到最优效果。
3.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由于教学案例都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企业中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接受案例教学的学生应该具有一些企业工作经验,至少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否则,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只能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没有实践经验作为探讨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采用案例教学,要看采用案例教学的条件是否成熟。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不能一味地不加选择全部采用案例教学。当然,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还要与其他方法相配合。实践证明,只有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答疑式、探讨式、研究式、情景式、模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案例教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案例教学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波恩著.子娅、张小君译.迈克尔戴尔传[M].东方出版社,2004.1.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改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大多高职院校对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体制途中,高职院校中的法律教育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模式还依赖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而对于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实践教学没有进行实施。因此,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一、法律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学习注重的是知识能力、职业思维能力、驾驭法律信息资源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法律的学习打下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具备更加严密谨慎的法律概括能力。所以法律的素质教育是法律教育中基础。
(四)道德素质教育
法律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关重要的一方面,在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着重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培养学生树立起崇高的法律观念和对法律的信念。具体表现在:在法律的学习当中具有坚定性,把法律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如果确定学习法律,投身于法律学习当中,就要做到公平公正、维护正义、廉政自律,并且形成崇尚的法律精神,将法律看做是自己的生命,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严于利己,严格依照法律的条例做事,敢于面对任何侵犯法律的事物。
(五)人文素质教育
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它与社会现实是离不开的。在法律教育中,需要将法律与其他学科进行完美的结合,将他们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互相促进。否则,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作为功底,根本无法学习到上成的法律。根据法律学科的需要来看,要求学生掌握外语、计算机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技能。法律是一种影响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归根结底,它是从现实社会当中发展而来的,要想很好的掌握它,必须有现实社会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在学习法律过程中,不能将自己封闭,自觉的遵守自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利用自己在社会中的经历对法律进行深度的剖析,进而更好的应用法律。
二、高职法律实践的教学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
在实际的法律教学中,存在很多教育方法,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从根本上认知法律,懂得法律的真正含义。然而,有些教师随意的利用教学方法,常常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强加给学生,这使学生在法律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自主学习性,对法律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话,就违背了法律教育的宗旨,法律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素质的全能型人才,一味的遏制学生自己的想法,就从根本上忽略了法律教育的意义。
(二)模拟法庭没有真实度
为了法律教学更好的进行,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建立模拟法庭的方法,虽然这能锻炼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模拟法庭的建设根本达不到教学的标准,部分学校也出于应付教学评估,设立简单而没有真实性的模拟法庭,使模拟法庭的设立丧失了真正的意义。在这样的模拟法庭下,使学生融入不到其中,浪费了学校的物资与条件。学生不仅体验不到真正的法庭,还会对法律存在偏见,甚至影响对法律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案例太过简单
实践教学的核心在于案例教学,由于案例教学简单而易操作所以被广泛应用与法律教学当中,但有些时候,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原因。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当中至关重要,没有质量的案例没法对学生的说、写、辩等方面技能进行有效的训练,致使对法律的社会实践方面相对的薄弱。另外,案例的古老、陈旧也是导致模拟法庭起不到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怎么完善高职法律实践教学
(一)建立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通过实际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建立合理的教学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建立学生自主社会调查制度,组织学生的毕业实习,并且完善教学纲领和监督制度,只有完整的教学制度才会让学生具备完美的法律能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的规范性
要加强案例教学的规范性,大体上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挑选案例,所选案例可以为法律教学提供服务,并且案例与教学的内容能够相符。其次,案例的综合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案例教学并不简单,在某种程度上它费时费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具有难度,涉及知识点多的案例,是时间和经理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最短的实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最后是案例的典型性。在生活中,与某些法律问题相关的案例特别多,选择案例应该那些贴近生活,在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典型事例。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理和素养对个别案例进行修改或改变,目的是使案例更具有典型性。
(三)加强对模拟法庭效果的提高
模拟法庭是提高实践法律教育的硬件,建设模拟法庭的前提也同样需要完整的硬件,例如,国微、服装、审判桌椅等。在具备这些硬件设施的基础之上,严格的按照真实法庭的规矩、审判顺序来进行法庭审判。其中的每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庭秩序,把模拟法庭作为真实法庭一样对待。另一方面,在模拟法庭的进行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体验,分别采取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对每个小组人员进行时常的调换。让每个同学都能从各个角度体验到模拟法庭带来的真实感。
关键词:素质教育 考核方法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从教育价值上说,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之所以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考核上,是基于:课程考核除具有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功能之外,还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也多以应试为核心。虽然多数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考核方法还继续沿袭传统的考核方法,那么教学改革很难有真正的成效。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企业调研,则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首先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行大量考核资料的准备;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曾经为我国筛选人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显示出较大局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考核不注重考察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就以应试为核心,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不易调动学生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由于会计改革的深入变化,对课本中的一些理论要深化理解,这更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展,应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而不应一味运用这种单项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核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2.1树立基于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
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核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核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本身。
2.2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学》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核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利用“学识层次分类法”设计考核内容,确立考核的能力导向
我们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中运用了“学识层次分类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学识层次分类法主要根据认知进行分类。由于认知意味着获得、储存知识和开发智力,掌握与某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方法将认知行为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知晓;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根据认知行为的六个层次,在设计试卷时考虑学识层次和教学内容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学识层次间考核时间的分配等。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具体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计算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在案例中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考核注重了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没有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如定义、概念、公式的表述等,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试卷综合考察了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
2.2.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题目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企业调研、课程论文、正式作业、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书面报告、模拟实训、课堂评价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关键词 法律硕士 信息素质教育 基本途径 研究
分类号 G640
截止到2008年,我国司法JM(Jufisprudence Master)(法律硕士)教育已开设了13周年。13年来,法律硕士(本文仅指全日制法律硕士)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硕士教育制度和培养体系。在逐渐健全的法律硕士培养体制中,对法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法律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影响着我国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型法律人才。有鉴于此,进一步阐明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特征,分析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提高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对于仍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的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十分必要。
1 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特征
1.1 教育阶段:非法律本科后阶段的教育
我们常说“以本为本”是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都是在本科阶段完成的,而法学硕士、博士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与法学硕士相同,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本科后教育,即属于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属于同一层次、同一规格(但教育类型不同),属于一种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硕士仅限于招收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具有非法律本科专业背景,事先掌握的仅仅是法律专业几门最基础的知识,并未系统地接受过法学教育。成为法律硕士后,首次系统地接受法学教育,最终获得第一个法学学位。美国法学院一般把法律硕士界定为“the first degree in law”,准确地揭示了作为非法律本科的法律硕士的内涵。
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的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其特征与法学硕士相比必然会有所区别。由于本科阶段的学科背景不同,对法学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法律硕士不可能与法学硕士一样,对法学信息资源的社会职能和分布规律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即便能了解,也无足够的能力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标准来确定该信息与其他来源的信息相左或相证,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创新。可以说,法律硕士更为直接的信息素质是多元化的素质,而不是法律信息素质本身,是以多元化的信息素质来支撑法律信息素质。
1.2 教育内容:应用型的法律信息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一般来讲,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法律人。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一般的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更不是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理实兼备”、能直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特定意义上的法律人,以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工作岗位为其直接的服务对象。法律硕士所培养的人才类型重在“应用”、“实务”或“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典型的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广义上还包括公证、仲裁、调解、法律顾问及法律教师等),一般统称为“法律职业”。
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相对于法学硕士重理论研究而言,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更应重视应用型信息素质的培养。两者都是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教育并不仅仅是“研究型教育”,而且是职业教育。法律硕士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因此其信息素质教育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即侧重于法律规则使用的有关信息素质,在检索法律信息资源中注意检索轨迹:规则形成信息一规则局限性信息一规则未来趋势信息――规则如何运用于个案信息。这些信息素质的内容体现了法律硕士特有的应用型的特征。
1.3 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的信息素质教育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法律硕士发展的前途在于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当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合交叉时,就会出现新的知识生长点,出现知识创新。把法律硕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是为了适应法制建设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律硕士限招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因此它是一种跨学科教育。鉴于法律硕士不同的专业背景,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他们在知识、素养、技能和方法上更具有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法治化进程急需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特质。
复合型人才与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联。法律硕士的直接优势在于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这意味着法律硕士具备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去支撑法学学习。法律之外的任何信息对于领悟法律不是多余的,都可以通过它们与法学有机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于复合型的法律硕士,应该强调培养他们对不同学科信息的选择、处理、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在掌握法律知识与相关知识时,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信息价值,理解并接受。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性、创造性、多思路地解决问题。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法律硕士在获取信息过程当中,明显地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感到不足,即捕捉、判断并及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与学科背景有关。由于是非法律本科教育,本科段的学科体系与法学并无多大关联,所以没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对法律信息源潜意识的需求,这是法律硕士的通病;二是高校明知法律硕士的通病,却缺乏针对性的课程教育,陈旧、死板、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基本生搬硬套本科段法学教学的课程安排,大大影响了法律硕士对信息意识的培养;三是在我国目前极度缺乏英美法体系案例教学的教师队伍。虽然我国法学界已经充分意识到案例式教育的重要性,在形式上也逐步在靠近,例如设置案例式教学研究所和教室,但实质上并未具体实施,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能进行案例式教育的师资队伍,无法有效地进行理论兼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
2.2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图书馆基础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层次是基于学科的信息能力,是对学科知识进行识别、检索、评价的能力,是适用于学生所在学科的专门的信息素质能力。第二层次的能力建立在第一层次基础上,以第一层次的能力为基础。
在本科阶段,法律硕士已经具备了第一层次的基础能力,即具备了图书馆基础使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因为有了这些能力,他们基本掌握了本科段的学科知识。但他们缺少了基于法学学科的信息能力。原因是:进入法律硕士
后,因为没有系统的法学学科的理论背景,面对浩瀚的法律信息源,他们往往没有能力对法律信息资源进行识别、筛选,更别说对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进行检索、利用和评价。所以薄弱的法学学科信息能力影响了他们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和钻研,无法对有价值的法律信息与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再次升华为新的有价值的法律信息资源。
2.3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它对信息素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法律硕士属于高等教育,所以学校对他们的毕业要求与法学硕士几乎相同。但他们在法硕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与本科生相差无几,本科生雷同的教学安排与研究生教学课程相矛盾,以本科生的知识系统来完成法律硕士的研究生教育显然有悖研究生培养目标。
为了顺利毕业,完成学校科研成果的要求,法律硕士就有可能急功近利,在信息道德上容易走向误区,即便是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有些法律硕士仍不能够遵守有关知识产权法规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如在研究过程中,轻者对引用的成果未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感谢,重者剽窃他人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
3 提高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以上三方面的主要问题可看出,只有重视和提高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才能使法律硕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法律硕士的创新能力,成为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3.1 课程建设
在美国,法律硕士是法学的第一学位,入学考试不考法律,认为让从来没有学过法律的人去考法律既违反常理,也没有任何评估价值。但在中国,报考法律硕士要考民法、刑法、宪法、诉讼法等,尽管报考学生从来没有受过法律教育,但还是要考这些法律。所以学生在入学后就自然给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带来困惑,也给法律硕士的法律信息素质教育带来难题:是开展本科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是开展研究生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目前课程设置问题在我国高校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笔者认为,不管高校如何设计课程,是接近本科还是接近研究生,始终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既然要把法律硕士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课程设置就应该建立在法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基础上,而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配套,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法律硕士就难以成才,也难以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最终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信息道德问题。
3.2 实践性教学
法律硕士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庭审实务教学、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和实习等。这些实践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务能力。通过校内实践性教学和校外实习等方式增加法律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培养了法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法律硕士了解现实的法律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培养法律硕士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法律硕士获取信息资源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比如案例教学,必须针对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检索到与之相符的典型司法判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法律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这种英美法系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法律硕士掌握法律信息资源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前大量阅读法律资料,掌握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线索一。在有限的时间把握有效的法律信息资源,法律硕士必然非常注重法律信息的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这对法律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打下了信息检索手段的良好基础。
3.3 师资建设
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应用型人才。它不仅要求法律硕士掌握法学理论,而且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我们的法学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法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书本,知识结构一般为纯理论性知识,缺乏法律实践工作经验。法学教师这种宣扬只有“深邃”的法学理论才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和根本的思想和做法,导致在掌握法律信息资源方面和检索内容方面,他们过多重视法学理论到理论的信息检索,而忽视了大量的司法案例的检索,这必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法律硕士法律实践性信息能力就难以在他们的指导下提高。所以要培养法律硕士信息素质的全面性,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经典案例与法学理论有机结合,通过教授法律硕士如何通过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法学理论信息和案例信息,才能真正培养出拥有全面信息素质能力的职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另外,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引导法律硕士对案例进行讨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收集的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设置链接,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等,使法律硕士进入教师资料库,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要把自己放到案例的情景中去,根据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这种网络环境下情景式的法学案例教学对教师和法律硕士的信息素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3.4 法律信息检索课
除了法律硕士本人的努力和法学专业教师的指导,法律硕士信息素质的提高与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分不开。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承担收集资料(馆藏发展及管理)、组织资料(编目)、保存资料(收藏及保护资料)及检索(提供目录检索和使用参考出版物等)的任务,还要承担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法律信息检索课。通过开设法律信息检索课,帮助他们了解法律信息资源的内容、分类,提高他们法律信息检索的能力。针对法律硕士的特点,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制定检索策略。指导法律硕士如何准确、方便的检索系统,培养他们对检索语言的分析能力、检索式的确定能力、检索途径的选择能力和对检索结果的评价能力。
・法律信息资源判断。指导法律硕士评估馆藏资源的内容、形式及其检索性,评价不同法律数据的质量,确保他们使用良好的数据库。
・法律信息处理。帮助他们通过检索手段寻找法学理论与案件的矛盾焦点,迅速查找所分析案件需要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司法解释。
・法律信息交流。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积极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法学案例教学。
3.5 图书馆馆藏资源
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对法律硕士信息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法律硕士的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图书馆不仅要收藏印刷型的文献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情景教学法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联系的更为紧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一、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互动式教学注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了相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指利用已经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1、加强案例的收集、编写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选择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为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等渠道收集、筛选、编写案例库,用于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让他们积极发言,使案例教学达到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法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将实用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下面的情境教学法效果更好。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
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
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象再现。
3、实物演示情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大安全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7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等。[1]因此,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强调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观点,[2-8]但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这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的具体状况,对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培养方式方法及培养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应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所属行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安全知识基础和较好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职业安全素养的“安全人”。[9]
三、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1. 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10]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必须先加强其大安全观教育,以提高其基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校园环境、专业交叉、教育资源、大学生自身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应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图1。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可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 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因而,开展与本行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尽相同,发生事故的几率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技能,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等。
(2)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
(3)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培训,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4)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可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理论知识教学
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使学生从系统安全角度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课程教学活动,可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 实践及实训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践及实训教学是其走向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加强这一环节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从而有效提高其职业安全意识,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基础。因此,可以在实践或实训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应急技能的掌握。
3. 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11]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是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在校园内举办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消防、气象、安全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结合社团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组织安全素质教育巡回演讲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广泛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氛围促进安全素质的提高。
4.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并吸取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5. 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学、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学习的形式更丰富。
五、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对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得到落实。
1.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理念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 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
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或渗透一些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3. 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工作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现场接受职业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 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选择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以掌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 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或专家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把教学课堂摆到生产现场,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这样的现场教学对提高安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实效。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职业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知识和所属行业的职业安全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职业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7(03).
[2]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3]陈仙等.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
[5]赵文武等.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6]梁晓瑜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
[7]刘伟,陈晓红.现代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研究[J].安全,2011,(2).
[8]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
[9]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04).
近年来,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公民素质教育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公民素质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为了推动“课课有公民素质教育,人人是公民素质教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公民素质教育,拓展公民素质教育阵地、增添公民素质教育渠道、丰富公民素质教育形式、扩充公民素质教育内容。在此,本人就中职旅游、礼仪课堂如何渗透公民素质教育进行浅析。
一、中职旅游、礼仪课渗透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旅游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具备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和我国旅游业的良好形象。然而在现在的旅游队伍中,许多人职业道德差,服务意识、诚信意识不强,出现私拿回扣、索要小费、强迫游客购物甚至“宰客”等歪风邪气,严重损坏了旅游市场秩序,甚至影响国家的声誉。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工作者也是礼仪工作者。所以, 旅游、礼仪课渗透公民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中职旅游、礼仪课渗透公民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待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对学生的关注、尊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我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能,这表现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得不到体现。另外,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分组活动的时间较少,大多数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宽容他人,在与人交流、配合及自信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能有效渗透公民素质教育。
2.缺乏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
在课堂中, 通常是向学生灌输很多的书本知识,学生学习到的旅游、礼仪知识很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到的旅游、?Y仪知识无法和生活进行联系。众所周知,公民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靠养成而非传授。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举止彬彬有礼、服务热情主动、和同学亲切友好,而一旦脱离了教学环境,便把书上的理论和老师的教诲置之脑后,这样仅靠课堂上的讲授和训练,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是非常困难的。
3.挖掘专业教材中公民素质教育素材力度不够
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就必然需要教师充分并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公民素质教育因素。旅游和礼仪学科所涉及的事物从自然资源到人文资源,从我国各地民俗风情到世界各国的风土文化,从客人心理需求到人际关系交往方面,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旅游和礼仪学科所蕴含的丰富公民素质教育素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侧重于专业知识讲解,忽略学科所蕴含的丰富公民素质教育素材给学生的震撼是无可企及的,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对公民素质的品味会是影响他们一生的。
三、中职旅游、礼仪课渗透公民素质教育的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出发点。在教育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旅游、礼仪学科的知识,教他们求真、求实,更要教他们从旅游、礼仪课堂中提升自我公民素质。在学生观上,要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人格,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师生关系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真诚对话,畅所欲言。更要求教师在内心把学生视为学校的主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2.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情感,师生共同质疑、释疑、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旅游和礼仪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中的问题纷繁复杂,但日常中的小小事例往往能给我们很大启迪。为此,在每个专题教学中,教师尽量选择典型、真实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模拟,让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扬善抑恶。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从概括性讲授到中途讨论,最后总结发言都以学生为主。在整个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设问、指导发言和暗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来参与。以案例说法、以案例说理,让学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让他们以先进个人为榜样培养敬业、乐业的服务意识,增强导游职业责任感,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导游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在讲授时,通过前置作业让小组合作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疑难问题等。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充当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操作岗位角色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确定内容和进度,给出所学内容的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还有就是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情节模拟中,切身体会到如何正确处理带团中出现的问题,表现自己对旅游从业者该具备的公民素质的认识,使公民素质教育在专业技能学习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职旅游;人才
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发展迅猛,亟需旅游专业人才为之服务。中职旅游教育作为培养旅游行业一线服务人员最主要的力量,尽快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就如何在河南中职旅游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河南旅游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在招生体制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中职院校正在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尤其是旅游专业招生更是举步维艰。稳定、体面、有地位等传统的就业观,社会对学历日趋狂热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报考志愿时的意向,而具有不稳定、薪资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就业特点的旅游业就成了冷门专业。河南省很多中职院校在招生时采取了给每位教师硬性分配招生任务,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教师要受到相应处罚的措施。也有院校设置“招生专干”岗位,派专人到各个市、县的初中学校常年招生。由于招生难,旅游专业的学生便没有分数限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础教育、思想偏执、品格不完善、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缺点较多的学生占大多数。
(2)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中职旅游教育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生源严重不足。政府不重视其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造成了师资力量匮乏。从业教师专业性不强,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进入旅游业一线工作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目前河南省中职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远不能适应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3)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的旅游中职教育仍是理论课为主,实践课较少。“校企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无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理论知识与市场需要的技能需求脱节。我省的中职旅游教育实践时间只有半年,只设置了3个月的实习时间。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理论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强,如果无法扬长避短,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中职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在教学师资方面。我省旅游教育在国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广州、深圳、珠海、扬州等中职教育发展较好的省市有较大差距。很多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都是从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过去的非专业教师,对旅游专业知识是现学现卖,旅游教育教学方法不熟悉,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套用过来,忽视了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旅游中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革现行的招生体制,拓展招生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①政府加大对中职旅游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强招生、就业引导,扩大中职旅游院校生源。由于地域差异,河南市、县级的中职院校还存在资金匮乏、设备设施落后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旅游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对旅游专业实训室、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要求较高,各市、县的政府应当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中职旅游教育的投资和扶持,扩大招生规模。②学校和社会加大对中职旅游教育的宣传力度,改革招生体制。学校应积极宣传旅游大发展理念,向社会推广旅游人才的就业优势和广阔的就业前景,解决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时的后顾之忧。旅游中职教育招生应是学校、社会齐参与,让公民的择业意识实现“参加旅游”―― “选择旅游”―― “为旅游服务”的转变,招生体制从被动招生变为学生主动选择。
(2)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方法,是中职旅游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利器。①案例教学法。多用精彩的案例,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导游业务地陪工作流程中,可以用一个少林寺地陪导游带团流程的案例来进行引导和讲解,从而完成素质教育中提高理论知识积累的目标。②录像教学法。录像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有效地解决旅游实践教学中时空局限的问题。例如,在《河南导游基础》课中,可以放映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视频录像。
(3)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拐杖。①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的素质。学校应选派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我省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慢,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日本等国家进修学习,把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进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技能可以达到和国际接轨的水平。②聘请兼职教师,扩充教师队伍。聘请的兼职教师要进行严格把关,要把学历和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兼职教师在行业内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并考取旅游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
(4)实行1+1+1教学体制,走校企联合办学道路,是实施素质教育必由之路。试行“1+1+1”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在校第一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认可的意识;第二年理论学习与校外短期见习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第三年步入行业,在市场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扎根旅游”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曾志兰.试论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教育评论,2003(6).
[2]赵鹏.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1998(6).
[3]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6).
[4]张慧霞.高等旅游教学改革的战略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9).
[5]贺建斌,陈玮.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教育[J].边疆经
【关键词】素质教育;鼓励型教学;教学模式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为人师者,最大的本分就是传授知识,认为只要能将自己胸中的知识清楚道来并传播开就够了,其实不尽然。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前,正是为了强调为人师者首先要德字当头,先为人师表了,才能履行师者的职责。今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为人师者提出了全新的、全面的要求。本人系高等职业院校的年轻教师,一直很支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政策,这里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和把握素质教育谈几点拙见,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1 准确进行教师定位
准确的教师定位是开始教学工作前的一次“思想革命”,既然称之为思想革命,就应革得彻底、革得深刻。再不能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也是思想的传授者,教人知识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人。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而言,尤其任重道远。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可谓教育要求不低;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中的生源多是最后一个批次的高考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差”问题,可谓生源素质不佳。如何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才,难度可想而知,但换个角度,这也恰恰说明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笔者认为,为人师者,只有认清了自身在教育环节中的准确位置,才有可能真正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才能坚决有效的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政策。
2 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2.1 坚持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此点对于高职教育中的教师尤其重要,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推行“激励型教学”,也正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体现。笔者认为,激励的方法很多,考虑到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存在“三差”问题,鼓励也许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即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激励型教学”理解为“鼓励型教学”。
就拿我教授的《管理学概论》课程来说吧。鉴于该门课程主观性较强,且实践中变化较大,稍不留神就会照本宣科,填鸭教学。我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因为案例教学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独到的妙处,但是若案例选取不当、操作不当就会出现课堂冷场或是答非所问的现象。所以,对于课堂上要用到的案例,课前应精心选取,难度要适中,并在心中模拟学生的各种可能反映,确保无论在何种状况下教师都能把握教学的主导地位。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便可以胸有成竹地走上课堂了。我会在第一次课上就向学生公布我的“鼓励型教学”政策,告诉他们只要主动发言,无论对与错,都会得到加平时分的奖励。实际操作时,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无论学生回答得怎样都要认真听取,更不能批评,而是要给以适当的提示总结,如此循序渐进,学生会慢慢上路子,终有一天能较好地独立分析案例,符合甚至超过老师的学习要求。
如此看来,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其实就是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的过程,在坚持启发教育的过程中,不光教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悄悄提高了。
2.2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即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认为,此点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很多时候,学生以教师为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从生理上而言,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判断是非,恐怕只是空洞地说教,未必能奏效,搞不好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认为教师在说大话、套话,进而对此不屑一顾。我觉得要做到此点,应注意细节。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的重要,切不可将一些过激颓废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主题永远都应该是积极健康。
还是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吧。教学中,我尽量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并将它们转化成讨论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中不乏有对生活中的不平现象不满的,甚至也有过激或是消极的言论,这时,教师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粗暴否定。我觉得,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的回答是否对或错,而是他有没有思考,有没有领会答题的精髓。教师的正确做法不应是简单的批评指正,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仿佛自己也是学生,也在完成这道讨论题,自己所陈述的只是答案中的一种而已,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在这种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冷静,更容易心平气和地认同进而接受正确的观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细节,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自然地传达积极健康的信号,就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再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了,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相联系,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去哺育我们的学生。笔者认为,要做到此点,除了坚持传统的“听课、备课、上课”三部曲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学习中,教师仅仅是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学习归根结底还是靠学生。教师应首先从心底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多鼓励奖励,以获得学生的通力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2 创新性原则。笔者认为,此点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只有能出实效的创新才是值得提倡的。这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地推陈出新,并在实践中检验,确实有效的才是成功的创新。
例如我所教的《管理学概论》课程,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管理学领域的新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分析的空间,我特别安排在每讲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补充少量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往往是管理学界的一些新动向,或是一些加深的东西。对此,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考,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受学生欢迎。
3.3 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武装自己的原则。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能途径,如进修、网络等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毕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惟有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永保教学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透彻认识素质教育的精髓,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才能将教学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姜双丹.高校素质教育探析[J].理论界,2005(8)
一、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原是针对普通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其原意是不能只根据升学的需要进行中一片面素质的教育教学,而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培养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事业最重要、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特征如下:(1)普遍性;基础素质教育存在于每个人才的成长过程和每种教育形式中,面向全体公民,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2)前瞻性;对整个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的群体,在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未来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要。(3)针对性;要面对社会需要,面对受教育者成才的需要。(4)阶段性和层次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阶段的划分将进行改革和调整,各教育阶段的任务将互相交叉、渗透,旱现模糊趋势,以再就业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形式体现;教育的层次性体现在培养不同规格文化素质人才的差异上和对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上。
二、如何在中专财会教学中导入素质教育
(一)与时俱进,调整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应该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专业的财会专业教师,在自己实际的课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的规定,认真制定每节课、每单元、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不但向学生传输会计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重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规定的达标要求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教学以及培养的目标都能和日常的教学有机结合。
(二)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看,课程设置必须能承上启下,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脱离其它专业而独立存在,特别是与计算机专业的联系更为密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领域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因而,在开设财会专业课之前要开设计算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以后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及会计电算化课程奠定基础。财会专业教学的时间毕竟很有限,而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及财会基础知识的具备又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生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不具备财会的基础知识,网络会计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就无法完成。同时,还应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是外贸、金融、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
(三)强化实训,提升综合能力
为了提升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把实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训形式主要有:模拟实验课、情景模拟课和校外实习课。具体如下:
1.模拟实验课。模拟实验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会计岗位工作。具体就是:根据一个公司的财务流程需要,设置多种多样的会计岗位,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稽核、出纳、工资核算、总账、会计电算化等岗位。并根据岗位对学生进行分组,定期按招程序轮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熟悉各种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流程。此外,在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的同时,还穿插一些手工业务处理,二者同时进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2.情景模拟课。所谓情景模式,就是指根据被测试者将要担当的岗位,设计一整套与其岗位比较类似的情景,将其安置在类似的工作情景中,采用多种方法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开展测评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添加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景墨笔。
(四)加强财会教师的电脑培训及行业会计培训
近几年来,各方面大力提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目前的财会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但知识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对于各行业现行的具体会计实务操作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传授、示范给学生,不能更详细地针对目前财会行业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从而不可避免的在课堂上出现单纯的讲概念、讲原理、照本宣科的情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用专门时间对会计教师进行电脑培训以及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后继教育。同时,尽可能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银行等各专业行业顶岗实习。
(五)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职业修养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Theteachingappraisalistheteachingprocessfinallink,establishesthescienceth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strengthen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paysgreatattentiontheinnovationabilitytheraiseisthefinancialcontrolspecialized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research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护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27-02
在目前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涉及常规的医疗护理,更向患者的人文关怀方向倾斜,纵观护理学的形成与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护理学教育往往荒于人文科学的教育,同时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 见病不见人,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1]。在临床患者的疾病护理中,由单一护理,逐渐发展为整体护理,所以在护理学教育中需要丰富护理学的人文内涵, 倡导高度的人文关怀,大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1 转变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在我院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中,首先选择责任心强、有丰富工作经验主管护师作为带教老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而且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到对患者的全面人文关怀,从患者的小事开始进行人文关怀,到患者疾病护理,心理护理等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并将多年的护理经验融入授课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反思,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实践过程教学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重视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发展。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只有这一理念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实现真正以人为本,临床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要注意在临床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能将实习学生当成护士工作中的补缺,将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都让学生去做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做[2],以及有没有困难等问题。
2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提高授课内容的不断更新
学生通过观察临床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来理解和建立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概念和价值[3]。所以如何提高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非常重要,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我院各临床护理教研室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组织带教老师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通过提高老师自身素质,规范老师的言行, 要在教学中始终保持耐心、细心和从容不迫的教学态度,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好一点,则将来学生也会对病人好一点。
3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及模式
3.1改革教学方法
在我国传统人文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探讨,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改革教学方法中,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密切联系,注重医院护理领域的热点人文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临床病例制作案例,根据案例特点把人文教育整合到护理实践,实现护理与人文内容的一体化培养。同时运用我院教师开展并运用的“问题式”教学法,在某些单元设置多个教学单元,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4],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3.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除了有专门的人文课程外,同时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护理课程中可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角色互动,制作护理日志、案例讨论,通过小组学习 ,模拟护患沟通等方式学习某一具体专题。同时注意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中,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信任;在生生关系中提倡合作完成作业、共同生活。通过增加社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教育中,体会护理的教育内涵,我们的做法是,积极开展护理专家讲座,学习优秀护士报告,临床中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时各班级通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护理的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谐发展。
4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教育学生通过对病人尊重、同情、关心、照料,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 不歧视任何病人,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病人的尊重,公正地看待病人平等、合理的医疗权利。不因病人经济支付能力、地位而在服务上有所不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学习到,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所以对待别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来源于自信、 来源于勇敢、 来源于善良的心, 宽容是融化人际间冰块的一剂良药[5]。
总之,在护理教育中,要明确护士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必须要拥有较高的护理技能,同时又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终身教化的过程,形成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一种自觉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患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
[2] 韩叶芬.浅谈临床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J]. 西南军医,2008,10(2):144~145.
[3] 罗泽玲,杜春萍,周珏.护理临床教学中教师角色模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4, 19(1):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