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的优势

地理学科的优势

时间:2023-08-02 17:1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的优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科的优势

第1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地理教学 优势分析 具体应用

目前,在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总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约束,无法去亲身感受地理世界的独特魅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有必要借助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比如,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电影、动画及录像视频等,虽然从本质上来看这些视频资源都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质,但事实上,这一类的影视资源仍然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在影像记录的独特视角中领略地理世界的特殊气息,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地理教学课堂的气氛活跃,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缺乏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其原因就在于多对数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身体会世界上风格迥异的各国风情和奇妙壮观的自然奇观,但学生们渴望看到的这些情景却能以影视视频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的应用影视资源,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2.提升学生对地理世界的审美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地理学科中涵盖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中在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学生在观看影视的同时把自己带入具体的情境,如在观看云海、瀑布、奇石等自然地理奇观的影视视频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的发挥想像力,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理学科特殊特点的需要。从地理学科的本质上讲,地理学科要研究的内容广度很大,数量也很多,如地球的结构和运行、地理环境及相关知识等。此外,它还包含繁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如自然地理现象及原因的分析等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影视资源的辅助让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到火山喷发的课题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世界地理频道》中关于火山喷发的节目视频,借助视频中真实的记录与讲述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山喷发的震撼场景,这样也更易于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影视资源,可以为高中地理的教学课程做更充足的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教学。

三、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借助影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难点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灵活生动的表现特点,可以将地理学科中刻板的知识结构体系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陈述,也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成更易于被学生接收和了解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有关晨昏线的课题时,如果教师只是使用地球仪、蜡烛等一些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桌上进行一般的演示,那么座位在后排的同学就很难看清演示,或者也还有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会看不懂演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成效也就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晨昏线知识的影视视频,那么以上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2.借助影视资源缩短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地理景观以及全世界每个角落的自然奇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观影时渐渐消除对地理世界的陌生感,而学生与地理世界之间距离也就可以在视频的情景中被缩短,从而也能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综合上述关于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影视资源的应用在当下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巧妙地与一般的地理教材充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单一的教材内容做补充;另一方面,还能使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由此可见,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卓琰.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城市地理,2015,(10).

第2篇

一、 中学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1.尊重与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其内容阐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施加的种种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它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既不能屈服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破坏和掠夺自然[5]。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文精神在人的双重身份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在人类傲视大自然时警醒人类别忘了自己的自然属性。

2.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学科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如人口激增将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意节约和综合开发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6]。在地理学科中,环境道德教育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7]。

3.了解历史文化,树立全球意识

通过对一些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掌握,了解文明古国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其对世界产生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集中表现[8],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全球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等局部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

4.热爱祖国、培养地理美感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多样、民族众多、风光迥异,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身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比较优越的中国,人们更应当刻苦学习,热爱报国,献身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审美对象[5]。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着有序的整合,形成了雄、奇、险、秀、幽和意蕴深长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们是最具体、最直观、最现实的审美教育内容,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部分内容就是地理学科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1.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扭曲的环境氛围影响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生活中,人们认为利用地理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的机会少,且在多数农村学生和家长潜意识里受光宗耀祖,“跳农门”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认为地理可学可不学[9],这种错误的观念及舆论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倾向于数理化等学科,轻视地理学科。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及家长对地理学科便有所忽视。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地理课时一般都占总课时的6%左右,而在我国却只占总课时的2%[10],在我国农村的中学地理课时更少,多数被抢占去填补“主科”的补充课时,身在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课余时间来学习地理和培养对它的兴趣,部分农村中学对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的监督完全处于“真空”状态,而人文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2.地理教学内容的分离

教学内容的分离一般体现在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具体到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分离。新课改后,地理教材融合了很多与人地关系紧密结合的内容和活动,但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少等矛盾,大部分农村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将很多有意义的地理教学活动和案例一带而过,甚至省略,使地理教学依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第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安排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分离。目前我国地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由偏重自然地理向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然地理内容由集中讲述向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方向转变”[11],这本是个好现象,但很多地理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人为地将两部分知识分开,割裂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兴趣;课堂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意义不断被人们认可,中学地理学科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减负”一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但是,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众多、繁杂,对学生而言,学习负担仍旧较重。那么,在当前少课时、轻负担,却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这一问题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必须认真考虑的。经过思考以及教学实践的检验,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内在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人的学习认知而言,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求知才会成为主动的行为,因此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关键在于兴趣的激发。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尚停留在感性阶段,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捕捉和创造兴趣点,调动学生对整个学习以及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从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追求,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教师则扮演引导、启发的角色,经过这种求知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最终可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的几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一)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学习某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对该学科任课老师个人魅力的认同感,也就是所谓“吸引眼球”。而一个任课教师如何吸引初中生的眼球?很大程度上要靠该教师的个人魅力。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应该包括:大方、得体的形象气质;幽默、精湛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有创意的环节设计;百问不倒、“无所不知”的知识储备等等。假若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使学生对老师的个人魅力极度佩服,甚至崇拜,那么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将会空前高涨。就本人的地理教学实践而言,本校学生来自全国许多不同省区这一特殊条件,就成为地理教师展示个人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平台,通过与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其原籍地的地理、风物,加之以风趣的语言表达,既可以充分地展示教师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佩服心理,又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吸收关于该地的知识点,而不感到乏味,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在各科教学都已经不再处于“一张嘴一根粉笔三尺讲台”的时代,而几乎都已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充分发挥感性认知能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加容易地吸取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作为一个图示、演示本来就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更应走在多样化的前列。

记得笔者中学时代,除物理、化学、生物等需要实验器材的学科外,地理就是率先使用教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而且,新课改背景之下的地理教学对于教学方式又有了更多的要求,如何在不同课时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应该讲求的一种手段。比如,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时运用教具演示法,这是笔者中学时代地理教学就已运用的手段,当时的教学吸引着全班同学的注意,老师将太阳、地球、月亮在运转过程中的不同位置关系这一复杂问题讲授得清清楚楚,试想,如果这一处于教材开端的课程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不仅知识点的掌握很成问题,而且同学们对于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到挫伤。

二、发挥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地理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而初中地理因具有一定的普及性,故所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初中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够懂得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学科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因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地理学科优势,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

(一)依托地理素材趣味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风土人情,这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如:西北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习俗,白居易诗中所描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特殊现象,无一不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点,笔者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求这些有趣现象背后的气候因素、地理因素,从而将原本平淡抽象的知识——“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昼夜温差大”、“垂直高度对气候的影响”等——化为具象,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因此,只要地理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发挥地理教材中的趣味例子,并且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这样就不愁学生不喜欢地理,更不必担心地理课堂效率了。

(二)凭借地理知识的生活性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许多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够遇到,但作为理性知识欠缺的初中生,他们或对此习焉不察,或对此有所疑问而不知所以然。而若能结合生活常识讲授地理知识,就能使得地理教学更加直观,通过探赜索隐的方式,达到令学生恍然大悟的效果,就能使地理教学更为有效。比如,可以结合生活讲授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这会让学生明白白天,黑夜如何形成以及昼夜气温为何不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又如,可以结合生活讲授南北水热条件差异对于农作物栽种的影响,这会让学生了解南北饮食习惯为何不同等有趣的现象。发挥地理学科优势,通过联系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保证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地理是生活的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三、地图的辅助作用

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文字载体,其直观可见的优势以及信息的丰富多样性都决定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认知水平还停留于形象思维的初中学生,理解地理空间特点的难度较大,而地图对于他们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所以对于地图的合理运用,将对课堂的有效性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地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一)图文结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传统地理教学图文分离,大量抽象晦涩的文字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学生在感到无趣的同时对于整个地理学科的学习逐渐消极,学习效率低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图文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以形象、直观的地图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理清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通过对地图的阅读、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判断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更了解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台湾省》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形图以及气候图的研读和判断,可以让学生推断出台湾农作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让学生从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出发,推断出台湾省的城市以及工业的分布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将各相关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较为明确的学习线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地图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建立图文结合的良性思维习惯,经常借助地图工具,从而更为准确地解决地理问题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价值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较从前优越的物质条件,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期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地理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又具有贴近生活、实践性强、可利用地图这些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笔者已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恰当地挖掘运用这些优势,则激发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点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朱广君.对“有用”地理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0(12).

[2]吕琴.如何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效化[J].学周刊,2012(12).

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运用对策

【分类号】G633.55;G434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无法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础上,结合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试图实现地理学科教学信息化,提升地理学科教学有效性。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007年,美国的两位学者乔纳森・伯尔曼与亚伦・萨姆斯开始研究翻转课堂。他们制作新颖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上传至互联网为那些没来得及上课的学生补课,且还尝试进行创新,例如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学习知识为主,而在课堂上以教师和学生就问题交流,解决学生的迷惑为主。之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风靡美国。

翻转课堂的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和课上。在课前,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或者录制课程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看视频,参加网络课程,通过自测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进行认知。在课上,利用小组协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自主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并把这些新知识运用于新的场景中,完成内化知识。然后,学生可以通过评测、反思、自省等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师和别的学生的评价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校“老师课堂授课,课下学生写作业”的模式,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大有裨益。翻转课堂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程式而言,翻转课堂打破了以往教学的课堂上和课堂下的知识教化过程,其注重n下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吸收,课堂上则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负责解答学生的难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掌握知识。

(2)从教学观念而言,翻转课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这和传统授课教师为中心的方式不同。

(3)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言,以往的授课模式是教师传播知识,学生被动汲取知识。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绝对的主角转到引导者,而学生则从被动接受成为主动者。

(4)从教学资源而言,以往的教材、板书等转到先进的网络视频。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浏览、复印、重复记忆学习的重点。而这些教学网络视频也使以往授课中学生学习的僵化模式打破,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从学习方式而言,翻转课堂趋向于针对问题的探索合作模式,这可以提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感,也可以扩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个性充分显现。

2、地理学科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

首先,地理学科文理综合性特征较为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科部分内容放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情感因素,将理科部分放入到教学视频中,以完成新知识学习。如此,既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又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其次,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几乎每节地理课程都与学生社会生活相互联系,所学内容往往是学生日常所见现象,这同样为翻转课堂提供大量的情境探索素材,为地理实验课程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第三,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视频本质层面相同。地理学科主要是探索区域性特征以及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同样必须体现出地域性、空间性等特征,例如直观教学方法、地理逻辑方法以及专题教学方法等。地理学科所采取的诸多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都能够得到体现。

地理学习过程中必须与地图相互联系,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能够将地图动态化的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地理学科方方面面都体现出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具体策略

3.1 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范围,首先应该扩充一线教师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途径。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升地理学科教师翻转课堂基本素养:首先,学校可以订阅相关权威期刊,例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让教师了解翻转课堂的来龙去脉。其次,扩大宣传力度,引入部分教师、专家来校讲授翻转课堂理论知识,强化一线教师运用热情和成果。

3.2 多元化设计教学视频

地理教学视频是学生自学的重要材料,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效果。地理教学视频应该坚持“短小精悍”,教学视频内容则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并利用地理学科中的地图、景观图等进行呈现。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学视频可以以主题形成进行呈现出,例如“水循环过程”、“热力环流原理”等。除此之外,地理翻转课堂过程中,应该设计探究式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弥补自己不足。

3.3.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学科包含的内容范围非常广阔。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要求同样不同。地理教师在采取翻转课堂过程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才针对性的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以农业地理为例,新课标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能力。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农业区位的基本因素,课堂活动则应该给予学生具体案例,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分析。

必须承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依靠信息接收终端,且对地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同样要求过高。诸多因素的影响或许制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不能忽视,对学生自身而言,这直接打破传统被动式的接受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美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颠倒课堂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0.

第5篇

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促进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及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地球表层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更加复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矛盾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日渐凸显,地理学科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地理学所固有的与地域事象密切结合的学科特点使地理学科地位不断加强,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相应的对地理学人才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不但是地理学科本身的优势,也是时展对地理学本身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把握区域整体宏观特征的能力

把握区域整体宏观特征的能力是对一个完整区域的总体特征做出明确概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对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要素有全面的分析、归纳;同时,要有对该区域的尺度层次关系的认知,即所分析的区域在更大区域空间内所具备功能定位的辨识。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中“部门”(部门地理)和“整体”(区域地理)授课时数、讲授重点存在偏颇,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建立起区域综合的思维路径。部门地理课时的“缩水”,使学生对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缺乏清晰理解;区域地理的“过繁”,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区域内部结构关系。“树木”和“森林”的关系不能有机融会贯通,学生在面对一个较大尺度的区域特征时,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提出的观点支离破碎,淡化了区域应有的鲜明特征。

2.解析区域整体结构的能力

解析区域整体结构的能力是对一个区域整体的物质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对某一时空范围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组合,即反映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解析;同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生态要素各组合类型及它们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对位置关系和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集聚程度等进行解析。面对包罗万象、千差万别的区域表象,需要透过这些繁杂表象提炼、归纳出一般区域整体结构解析框架“定律”,一般而言,区域整体结构框架包括三部分:影响区域发展的条件因素、区域主要物质内容(一般重点分析产业结构)、区域空间格局。不论何种类型的区域,都可从这三部分入手解析。但由于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断裂和“就事论事”的局限,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中“地理要素”和“区域”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将各地理要素和区域融会贯通,只学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将这些“点”串在一起再从“类”上解析,失去了对区域整体结构解析的路径,即对区域的“结构”认知模糊。

3.分析影响区域整体发展过程综合因素的能力

分析影响区域整体发展过程综合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相互关系和作用的能力实际就是全面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结合。在全面分析影响区域发展过程因素的基础上,具备识别各地理要素相互耦合机理以及主导因素对其它各地理要素的影响能力,这是一种因果机理分析过程。由于在地理教学中,过多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逐渐淡化了探究知识的“兴奋点”;同时,过多地对地理现象进行描述性识记,缺乏深层次的因果机理分析,使学生不能有效把握影响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阻碍学生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或者是,学生只能找出某一种主导因素,忽略了其它对区域整体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因素,致使片面地理解区域发展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4.认知和辨析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能力

认知和辨析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能力是对大尺度的地域单元空间格局划分和地带特征认知的能力,包括对自然综合体和人文社会综合体的认知。对自然综合体的认知和辨析,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也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人文社会综合体而言,地理事物现象、本质、类型结构、状态和过程等空间地域的比较,可以掌握区域特征,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有引导作用。对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认知需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高度融合和对地带主导因素的把握,尤其需要扎实的地理基本知识素养和综合自然地理基础以及野外考察能力。由于自然地理基础课时减少,综合自然地理间或不开,野外考察因为扩招学生多而时间无法保障,学生的空间感及对空间分异规律的认知能力不断下降。

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途径

1.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基础教学

课程结构的调整在于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体系结构,较快地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而课程结构中重点是基础教学课程的调整与完善。部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结构、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影响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地理学基本层次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统称。只有完整和深入细致的部门地理学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和各专业的专业特性及发展需求,首先,保证部门地理学课程的门类和课时量;其次,增加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运用的课程,如反映了对空间经济、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交叉整合发展趋势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3S”技术等课程,这些都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地理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第三,高校应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加强基础教学能力建设,不丢失传统部门地理学的优势,又要反映现代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本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2.衔接知识模块,构建网络结构

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地理科学内部体系层次息息相关,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通过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体现出来的。从地理科学内部体系上,主要体现在部门地理学之间以及部门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相互融会,地理学的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割断了知识点的联系也就忽略了地理学的特性。因此,高校地理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系统论的思想,把每一个知识点和相关要素、整体联系起来,从各自作用的相互关系入手,理解每个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和功能。具体到课程就是将要素和部门衔接,将部门和区域贯通。每个“知识点”的拆解为学科体系“链条”上的节点。将部门地理学分析方法和区域地理学分析方法交叉应用,贯穿于地理研究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结构,进行人地相关性的研究,并逐步构建自身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3.强化区域地理,搭建分析框架

强化区域地理教学、构建区域分析的一般框架,这是高校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建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综合体系的必然途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人文社会地理因素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它的各要素也会使区域地理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构建区域分析一般框架,即影响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主要区域发展物质内容和空间格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辨识主导要素,揭示区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区域地理学的实用性,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分析。

4.提倡开放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第6篇

1.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浓厚兴趣

所有学科的追求,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兴趣的产生,完全是一个人对于特定事物感到关注的积极反映。从地理学科来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知识博大精深,仅凭借书本很难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明确的了解,因此学习兴趣也就较难以培养。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现代化与智能化,能够使地理知识更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足不出户,就可切身感受国家地理的多样化,因此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有利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覆盖面较广,但近年来的考试内容却朝着人文地理方向发展,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根据美国的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美国12月份种植物的特点”,等等。由此可见,高中地理的教学与考核越来越重视时政信息方面,传统的对知识的考核也演变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总结能力,等等。多媒体教学能够直接脱离传统书本知识的束缚,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地理时间、空间、生物、气候等相关概念的充分理解并掌握,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践行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进行创新教学

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包括高中地理在内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制订简明并且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而新课改主导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了贴近生活和科学化两点原则,对此,教师应当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尽可能拓展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就是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比如在学习“欧洲地理”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游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整合动画、声音甚至影视作品等,使学生明确并深刻了解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建设和建筑特色等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辅以探究式教学等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渴求度不断增强。

2.培养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素质

新课改理念要求现代教育转换教学主体,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更高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课堂上的主人公,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师完全成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以提升学生基本学习素质与能力为出发点,嵌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独立的地理知识思考和探索,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为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改变传统教学目标,形成全新评价机制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高中地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复杂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势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见肘,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成长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 探讨

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形成高效课堂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途径当中的必然走向。教师在工作中将提升课堂实际效率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开展和谐、有效的初中地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教学问题与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地理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都应当进一步被优化,地理课堂也应当不断构建和谐高效模式。

1.教学内容知识面狭窄

初中阶段的地理是高中或者是更高层次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掌握更深层次内容的基点,因此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内容的时候,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趣味性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并没有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深刻认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也就无法对地理学习有更多的重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也会受到影响。

二、努力构建初中地理学科和谐高效课堂的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渴求,教师为此应当根据教材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扩充与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增添实际的案例内容,并促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与感受地理知识并形成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有关世界时差知识内容时,就可以将这一节课中的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点相结合,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一个学生扮演地球,另一个学生则表演太阳。这样学生通过自传与公转就能够完成地理直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2.构筑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科产生学习愿望的最直接动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地理学科具有这样的绝对优势,为此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对于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竞争,教师问“湖北省简称”,学生抢答“鄂”。这样的教学课堂也会更加富有生机。

3.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新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课程教学的辅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产生的问题。例如,学习有关美国地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我发现资源的方式获得信息内容与知识点。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将高效课堂的模式应用在我国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当中,不断稳步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从整体上实现学校教学的高效率,不断培养学生在和谐高效课堂中提升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道德;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9-02

《21世纪与议程》指出:“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①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主导和优势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肩负着中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培养的神圣使命。

一、环境、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教育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道德的含义比较宽泛,国内外学者给予的定义不尽相同,概括地说,“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感知自然界和他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后的道德良知,并由此约束自己的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环境,协调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两大环境长久共存的一种伦理规范。环境道德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仁爱和社会公德纳入了统一的体系。它可提供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并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因而,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也是环境伦理的主体部分。高中阶段的环境道德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改造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教育,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步入21世纪,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科技和法律的手段,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以往的哲学体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道德自律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二、当前高中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及分析

经过学校和社会多年的教育与宣传,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延伸,环境道德的一些基本知识已被多数中学生所掌握,在环境道德观念上也多是呈现出积极的、正面的、负责任的态度。但由于年龄上的认知差别、城乡间的地域差别、以及不同级别学校之间的差别,造成不同的学生在环境道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内容把握不到位,亟待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加以补充和完善。自然环境是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的生存空间,个人的环境行为不单对个体本身产生影响,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自然界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的环境行为等同于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公德。当前高中生在环境道德行为方面却让我们感觉到并不尽人意。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已成为过度消费的“主力军”。例如,有的为了追求时尚而过快过早地将尚能使用的物品废弃;有的因大吃大喝而营养过度;有的只为了生活便利就频繁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另外,一些中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出现了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尚处于起始阶段,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为污染项目大开“绿灯”,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还无法杜绝。尽管有些青少年也受过环境教育,但如此的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我们无法忽视。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理学科,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不是中考科目,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到学生、家长自初中起,就未对该学科予以重视,从环境保护出发、站在学生角度开设融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地理课程就更无从谈起。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环境,这是高中生环境道德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地理教学在高中生环境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我国课程设置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集中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比较大的学科,即地理、生物、化学,其中具有突出优势的是地理学科。地理课程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课程主线,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课程指导思想,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地理教育国际》中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它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的贡献是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②在《地理教育国际》这一国际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我国地理课程别注重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球意识,环境意识等方面,并被将它们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已被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认可。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以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具体说明保护环境的意义;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背景,具体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的培养。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的优势。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

中央教科所的朱小蔓指出:“学校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是一个可能被隐没、被偏移,甚至容易被消解的目标和追求。现在各学科标准都设有明确体现上述三类目标的具体目标,但其中的道德含义尚远远未被挖掘和诠释清楚。”③作为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有明显优势的地理学科,应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因素,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中提升环境道德素养。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其中8个模块均不同程度的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只有“宇宙与地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两个选修模块未明显涉及。必修模块的“地理2”、“地理3”和选修模块6“环境保护”比较明显的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方面内容,现将其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梳理如下:

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所蕴藏的丰富环境道德教育素材为地理学科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重要的保障。作为纲要性文件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了宏观描述和定位,起到了方向性和引领的作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把环境道德教育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使地理学科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功能。

注释:

①UNESCO.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genda 21[R].Switzerland:Unesco,1992.

②国家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J].地理学报,1993,48(4):289,292.

③钟启泉,崔允娜,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6-447.

参考文献: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石纯,余国培.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7):81.

[3]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实施;误区

一、惟重考试,忽视技能

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不具备连贯性,初中地理课程只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初三年级缺失;高中文理选科后,很多学生地理教育再次缺失。地理教学存在不考就不教,考得少就教得少,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在考试前划重点突击应付,平时的课程被语、数、外大量挤占。长期以来,只注重知识传输,不注重能力培养,不注重“天人合一”、人地协调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强调对学生进行生活技巧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例如,丁处有新建的高级住宅区,请设计广告词,以体现其区位优势(如图1)。第一类学生,一味死扣知识,通常这样作答:“丁处地势高,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文化区。”第二类学生,成绩不一定冒尖,却给出答案:“结庐在仙境,心远地自近”、“上风上水风光好,往来座谈无白丁,别墅级享受,你值得拥有!”。假如你是房地产开发商,你会选择什么答案?这其中透露的问题值得深思。φ盏乩砗诵乃匮地理实践力的标准,如果中国教育培养出的都是第一类学生,那真是悲哀!

二、照本宣科,因循守旧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不作延伸与拓展,更不注重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现阶段教材更新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材中阐述的一些地理事象等已发生改变,但部分教师仍然按教材照搬照讲;对教材中一些表达有偏差、不准确的部分也视而不见,思维惰性使其不愿意作出调整,对教材奉若神灵。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结构早已改变;更由于大量耕地、鱼塘被侵占,基塘农业风光不再。教师没必要再讲其优势和特点。相反,基塘农业的衰退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后果更值得深思。墨累河流域的河水没有一滴流入大海,是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大牧场放牧业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牛肉出口还是潘帕斯草原的主要经济来源?青藏高原都是高寒气候区?

课堂上地理教师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地理思维和思想传递给学生,结合区域过去、现在的认知状况,通过对未来的展望将地理学科素养进行渗透。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和研修,迟早会被淘汰。追求主动发展、专业发展和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三、一叶障目,固步自封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任何教育都是为时代服务的,孤立于时代之外的教育都会失败。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地理教师的知识体系应不断发展和延伸,教学手段应推陈出新,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作一个知识陈旧、沉湎于以往成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世外高人”。有的教师惟自己所处区域或曾涉足过的区域,只熟悉“自家的一亩二分地”,一叶障目,殊不知区域是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区域认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不分远近”、“由近及远”、“尺度变化”等,在组织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地区变化”由此及彼原则。爱家、爱国、爱护地球家园,才能使地理教育目的得以升华。

地理教师应走出去,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把听到、看到的有选择性地接受,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应用,转变为其一生的能力。

四、一味创新,摒弃传统

有教师认为,新课程、新理念,一定要用新的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节课从头到尾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声、光、电的刺激,幻灯片放无数张,音乐或视频放好几段,学生之间不断交流、互动或表演。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上蹿下跳”、“手舞足蹈”,学生激情演绎、积极配合,试问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学生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能维持多久?更有甚者,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板书,更谈不上板图。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包括板书、板图、板画的合理布局、地理术语的应用等,这是一个合格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地理技能,不可抛弃,应继承和发扬。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死抱着传统不放,对新兴事物持怀疑态度,不支持、不接受、不尝试,或者只是在上级检查、示范观摩时应付,这样的课堂通常低效。地理教师应认识到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传统、新兴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会使课堂更有趣、更高效。新兴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并非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相反,两者相得益彰。

五、闭关自守,盲目自信

传统的地理教学总是习惯于学科内发挥一技之长,完全不考虑或很少顾及其它学科,学科分立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有人认为自己的大学地理师范教育知识足够应付中学地理课堂,面对“呱呱待哺”的学生已经不需要更没有必要学习其它知识。这些不仅妨碍学生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的形成,更严重影响学生中学阶段意志品质的养成,危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闭关自守”,盲目自信更不可取。学会与其它学科有机融合,学会借鉴其它学科知识的长处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实例很多,如诸葛亮五次火攻、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历史故事,歌曲《长江之歌》,农谚,诗歌,科学故事等都可以应用到地理课堂。当然,任何学科都是一门“独立学科”,不能丢失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性质,地理学科也是如此。

六、缺乏热情,随波逐流

第12篇

一、中学教师成长环境系统与路径

1.中学教师成长离不开教师成长环境系统

教师成长环境系统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师成长环境系统里内环境是校园环境,即为教师教学环境。其中的元素有学生、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等转化得到,教师驾驭教材,利用教师教学空间把相应的资源转化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传知过程。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学生送上社会。但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把视野拓展到社会这个外环境,从社会获取科学资源、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源。当教师走向社会,从大学或其他渠道获得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注入校园环境,再和教材结合。用这样的资源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再送到各所大学进行深造学习,这样的学生起点高,基础好。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拥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他们的育人的理想的路上,会起到基石的作用。

2.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路径

从实践线索看,教师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教学能力。中学地理教师会经过初中区域地理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学习,接着进入大学专业地理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打下专业基础。从大学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后,进入中学进行职前实习、职后进修,这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阶段。这个时间线轴,主要强调中学与大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中学地理教师成长需要大学,大学育人离不开中学。

二、中学教师能从大学获取什么

师范院校是中学地理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院校究竟能授予中学地理教师什么知识与能力?即中学地理教师能从大学生涯里获取什么?简单概括起来最为基础的有系统知识、实践训练、专业视野和研究思路。实践告诉我们,高师地理毕业生单纯获得了这些知识后,进入中学后未必就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对于大学。我们需要什么

中学是中学地理教师实践的真正舞台,目前中学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越来越高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方多面的。

1.需要有地理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学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此外,还需掌握学生知识、背景知识、教法知识。学生知识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有所了解。教法知识是如何将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背景知识即为社会文化、通识性的知识。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地理学知识,更是地理学的本质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转化到教学中,在教学操作策略中应实行这样的转化。一要将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逻辑,二要将学科逻辑转化成学生认知逻辑。即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线索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的逻辑,然后去解决现实问题。

2.需要有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结构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有学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地理学科本体知识、教学实践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四个部分。对现代地理教师而言,地理知识结构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本体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以及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教知识是主体。但教什么知识?季苹教授认为,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实施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往往对价值陛知识不够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中,地理理论知识属于非常基础的、有深入认识的,地理教师地理理论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层、纵深层、拓展层。基础层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理论。纵深层包括较高层次的地理理论、地理学科体系、地理研究方法。拓展层包括地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这些都需要中学地理教师由基础层、纵深层到拓展层好好地钻研、努力地把握。

3.需要有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还需具备教学基本功、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标准等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理论基础、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态度层面、拓展层面。知识层面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能力层面是指学科专项能力、技术使用能力、野外实践能力。态度层面是指洞察世界的变化、学会生存生活、终身欣赏世界,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最高层次的一个理念。拓展层面是指科学研究一般思路、科学前沿视野。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即将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三板”、图像分析、教具演示等);还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学科专业科学素养、学科教育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是比较高的、比较难驾驭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依托大学、依托社会,希望能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与大学给予的帮助中,实现这个目标。

四、中学地理师资与中学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