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

时间:2023-08-02 17:1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

第1篇

新课程改革十分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强调要丰富、拓展课程资源,特别是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要自主开发、特色开发、共同开发。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出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往往没有很好地处理开发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关系,反而使教学内容“泛化”了。本文撇开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他内容和方式,以思想政治课的交互合作为例,从另一种角度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立足现实生活,教育与教学相互渗透,彰显德育功能

《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观点,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与教学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关键是如何把两者关系处理好,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育人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善于抓住当前热点问题,用现实热点问题去分析相关知识,彰显德育目标。如在进行《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教学中,紧紧抓住环境污染这一热点,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等相关知识方面的探究和准备,第二小组主要负责环境污染的表现和危害的探索和准备。第三组负责环境污染的原因的探索和准备。第四组探索如何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课堂上第二组同学用大量资料展示了环境污染的种种表现和严重后果,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增强了同学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二、学科与学科相互协作,表征多元视角,凸现核心理念

新教材的知识体系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载体,对教师的知识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要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板或主体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可以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表现多角度的文化视角,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思想政治课服务,凸现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理念。

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很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课中,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浪费,水土流失,噪音污染、废气废水的排放,酸雨酸雾现象及有毒物质泄露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内容,这些问题有的与地理知识有关,有的与物理化学知识有关,还有的与两者或三者都有关。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了解相关学科教学的重点,并希望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能帮我讲清哪些问题,这样就更有利于政治学科相关内容的完成。而且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性、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这种多学科的相互合作中,既表现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又凸现了政治学科的核心理念。

三、活动与学科互联,综合交叉合作,融会贯通,升华主题内涵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探究合作、活动体验,倡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领悟观点,提升价值。新修订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而且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中年级思想政治教材也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活动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教学应该多利用活动的方式,把学生活动、师生活动、社区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讨论、辩论、收集、调查、走访、研究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辨认观点、确认观点;在这种活动与学科的综合交叉合作中,升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题内涵。

我觉得老师教会的知识总不如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来得深刻。在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仅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说教中解放出来,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主题。如在进行《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教师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师生共同的探讨外,我还布置了课下“环保使者”实践活动。具体要求有:(1)写出你所居住的社区或附近有哪些环境问题。(2)这些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3)访问、探究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4)你认为应该怎样治理这些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出现。(5)写出一两条环境保护的标语。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性都很高涨,通过活动既使学生巩固、深化了课上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者单位:吉林省长岭县新安镇一中)

第2篇

【关键词】青海省 环境污染责任 保险 绿色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它是整个责任保险制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生态保险。它要求排污单位作为投保人就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在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负责对污染受害者在责任限额内进行赔偿。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在二战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诞生的。其最早起源于发达工业化国家,因政府对于绿色环保的关注应运而生。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由最初的起步阶段,向不断成熟的阶段发展,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环境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在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200亿,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件如重庆天然气井喷事件,死亡人数263人;沱江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人民币,当地生态环境5年内无法恢复。①就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到108起,平均每两个工作日1起。污染事故发生后,由于善后处理没有机制保障,企业应承担赔偿和恢复环境责任往往不能落实,污染受害人不能及时获得补偿,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这种“企业违法污染获利,环境损害大家买单”的现状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建立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迫在眉睫②。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统称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可见,青海省生态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乃至对亚洲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014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握生态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环境整治,进一步巩固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由于西宁地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用化学残留物及其他有害物质未经处理排入河中,造成黄河上游(湟水河)地区严重污染,影响了河流水质和青海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下游地区居民健康和生存造成威胁。此外,海西、海东等重工业分布地区也时有污染事件发生。可见,青海省环境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以期实现约束企业行为、保护公民利益免受损害的目的。

2013年8月,青海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青海省第一批试点企业共12家,主要是重金属冶炼、有色和金属矿采选、危险废弃物处置等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据人保财险青海分公司统计,截至2014年5月,全省12家试点企业已承保企业11家,非试点企业承保1家,累计承担保险金额4900万元,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9.13万元。

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青海省乃至全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法律法规缺失或不健全。我国现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制度主要由民法、民事诉讼、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有关法律条文、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及国家环保部门的有关行政执法解释共同构成,具体包括《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它们是现今我国处理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基本依据。然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侧重的是对环境污染责任投保,世界上多数国家已经将其列为强制保险,而我国目前只在个别法律中涵盖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内容,还没有针对环境责任保险的专项法律。而且对有关承保范围、责任事故认定、损失评估、索赔时效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可见,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责任保险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就青海省而言,2013年9月修订通过的《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虽然已将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纳入其中,但目前尚未建立相关制度。

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保险意识缺乏,投保主动性不强。首先,企业的行为总是以自身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总期盼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所以一般都不会主动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甚至有些企业故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其次,我国对环境侵权责任追究不够严格。我国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方面的追究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度非常不完善,而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额度有限。在以往的环境污染事件中,环境污染造成的绝大部分损失由国家承担,企业承担的风险和损失相当有限,导致企业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投保。

2013年,国家环保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通知》,青海省共有117家企业被列入2013年度国控重点污染源名单,而青海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第一批试点企业仅有12家,仅占该名单的10.26%。除此之外,主动参保的企业也只有1家。这些基本上都是规模较大、盈利性比较强的企业,而存在较大风险的小微企业则几乎未参与,这对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全面推广极为不利。

政府支持缺乏。如今,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经营管理方式还不是很成熟、承保范围窄、赔付金额巨大,因此该险种的经营风险较一般的商业保险要大。一旦发生环境侵权,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赔付压力,保险公司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和承保工作表现不积极。因此,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帮扶和支持。作为西部边远省份,青海省经济总量与内地相比较小,与之相对应,青海省保险业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业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较内地省份更大。截至目前,中央和青海省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投保企业和开展此项业务的保险公司给予资金支持、保费补贴及税费减免等帮扶。

保险公司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诸多环节技术要求较高,费率厘定难度大、损失评估技术性强、复杂性高,而国内保险机构目前在风险评估、精算、损失鉴定等方面的技术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在准确评估环境风险与损失、科学厘定保险费率等方面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保险从业人员具备保险学、环境学、精算学、医学、化学等方面知识,而在事故勘察、责任认定、损害鉴定评估中,更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型人才。

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途径

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是国家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增加和补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的条款规定,要明确规定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环境污染责任者对清除污染的费用及对第三方损害所需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及民事责任等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要尽快出台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的风险评估、事故勘察、责任认定、损害鉴定评估、损害赔偿、保险保障范围、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以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得环境污染保险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能依”。三是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环境责任法》等确立污染强制责任制度,明确环境污染保险赔偿的原则、主体、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内容。四是要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纳入青海省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青海省地方法规体系,确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采取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保险为辅的保险模式。环境责任保险按照被保险人是否必须投保分为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任意性环境责任保险。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又称法定环境责任保险,是指污染环境的企业依照法律的强制规定,对其污染环境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必须投保的保险。任意性环境责任保险又称自愿责任保险,是指投保人和保险机构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订立保险合同的一种保险③。

目前,国际上存在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制保险制度;以德国为代表的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制度;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自愿保险为主、强制责任保险为辅的制度。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财力有限,并且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不会为保护环境自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那么可想而知,西部欠发达省份的企业投保主动性就更差了。因此,只能确立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保险为辅的模式。对高污染高风险领域(如石油、化工、造纸、核燃料生产、有毒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先推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其它污染程度较轻的行业(如城建、公用事业、商业等)或已采取清洁生产等有效环保措施的单位则由政府利用自身的威信积极加以引导,促使企业自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④。同时,鉴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对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的污染企业不论风险程度高低,均应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切实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要将此项工作的开展纳入到其政绩考核体系中去。二是对于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服务的保险企业,要在税收优惠、规费、政府服务、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以降低保险人的经营成本,提高其开办环境责任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对于参保企业,不仅要在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上市审核等方面给予激励,而且还可以考虑在此项保险的保费补贴方面提供一定支持⑤。

多渠道融资,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持续发展。青海省经济实力较弱,财力有限,因此,确保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仅仅靠政府的财力支持,还必须多渠道融资。筹集的资金既可用于投保企业的保费补贴,亦可用于企业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在保险赔偿后仍无力承担的损失赔偿。一是成立青海省地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金会,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项基金,资金可以来源于中央转移支付,亦可面向社会公开募集,也可以由投保企业、保险机构每年缴纳。二是采取公益“众筹”的模式,即基于捐赠的众筹和无利息众筹。主要做法是青海省地方政府、保险公司或投保企业要作为发起人利用众筹平台(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公众展示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大意义、实施方案及要达到的目标等,促使环保公益活动与“众筹”相结合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得到大家对环保及污染补偿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加强监管引导力度,确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健康有序发展。一是保险监管部门、环保部门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功能作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引导力度,促使其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管理污染风险和责任。二是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保险经营主体的监管,切实维护投保企业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充分利用其专业化知识和经验,加大防灾防损投入和频次,防患于未然,切实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四是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险条款,对企业环保技术、减排标准与保险费率、保险赔付比例等挂钩,形成有效约束杠杆,提高投保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将防范污染事故变成企业自觉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保险公司的技术水平。一是保险公司要切实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专业水平,建立专门的服务团队,邀请有关专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环境学、化学、精算学、医学及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以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现场勘查、理赔及定损能力。二是高等院校要围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有关环境污染侵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不仅要靠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也取决于公民是否具备较高的环境污染侵权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政府应同保险公司一起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让广大企业与民众知法、懂法,提高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增强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社会影响力。一是政府相关部门、保险公司要深入各类企业,通过组织讲座或开办培训班的形式,使企业认识到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企业投保的积极性。二是要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新闻宣传,普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知识,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条件。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青海藏区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XMZ052)

【注释】

①张思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初探”,《电子世界》,2013年第6期,第185~186页。

②任宝:“建立绿色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中国保险》,2008年第11期,第44~45页。

③刘东旭:“环境责任保险浅论”,《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第162页。

④孙访竹:“浅析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模式的选择―基于国外经验的启示”,《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0期,第5页。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在环境污染逐渐加重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做出了一些努力,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来说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进行治理,在治理中需要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治理效果更好的实现,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应该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或者生产状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或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得环境污染治理有法可依。

一、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大气污染与水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的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的下降,在社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当它的含量超出了环境的自身净化范围的时候就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大气污染与水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大气质量的恶化对生态平衡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危害,我国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矿物燃料的使用增加,从而进入高空的烟尘以及有毒气体等也更多,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再加上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加重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危害,大气污染更加严重,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大气污染的最好体现。在城市的环境发展中,水污染也是其中重要的污染问题之一,主要包含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两种类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会不断的产生各种污水,而且不同地区这种污水的构成也存在差异,通常污水中含有较高的硫、氮等化学物质,与厌气细菌相结合就会产生恶臭的物质,而且生活污水中含有的细菌非常多,能够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城市居民每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然后排入河流等水道之中,造成水体的污染。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更加严重,它具有面积广、毒性大、成分复杂等特点,世界范围内每年排入自然水域中的污水大部分都是工业废水,造成了城市居民用水的污染,加重了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

2.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主要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垃圾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也成为了困扰人类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城市中主要有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两种。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各种固体废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垃圾堆积成山的现象也愈加严重,比如上海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就有近万吨之多。另外,工业垃圾的数量比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更多,主要成分就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且工业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垃圾还在不断的堆积,使得原有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形成的危害还没有进行彻底的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的出现,使得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分析

1.增强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帮助市民更新观念,树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生态环境观[1]。积极的对城市居民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加强相关知识思想的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实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要目标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教育,为生态环境整体的良好营造打下思想基础,破除原有的生活陋习,普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利用设立的相关法律法规,达到城市环境卫生以及企业环境卫生等的不断优化,为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还可以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开展环境美化的竞赛,可以帮助市民更好的树立环保意识,还可以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发展,积极鼓励人们为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而共同努力,形成更加优秀的城市形象,使城市居民的城市与环境意识都能够得到本质的改变与有效的提升。

2.改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发展中既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发展状况,采用生物学中的宜适策略,既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整治、保护自然环境[2]。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遵循集约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形成一条探索节约能源与集约化、规模化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的道路,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杂乱的状况,应该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工业园区,还可以增加工业生产效益。形成一种节约型的运输系统,将公交作为城市的交通主体,适当的减少城市中的客货运量,使得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原料与能源节约的目的,减少城市中废气、废渣的产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具体的工业发展规划中,应该对那些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高新科技的产业嫁接,或者进行无污染产业的置换,增强城市规划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调节功能。

3.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建设发展。

在城市环保事业发展中,应该首先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进行完善,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摸索中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3]。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应该责令其限期治理或者实行关闭,强化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尤其是对那些化工、制药等污染严重的领域应该集体进行整顿,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污染的监管,对那些重点污染对象更要加强监督,对出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那些已经取缔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不能让其有机会重新发展起来,要真正的发挥出监管的作用,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提供耿强有力的后盾。城市环境污染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就是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紧缺,造成了生活品质的下降,属于城市化发展中的缺陷之一。其二就是对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废水等多方面的问题,要想有效的进行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就需要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路径,从不同方面对城市的污染状况进行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梦辉.浅析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2:99.

[2]王永君.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探析[J].硅谷,2013,08:122+111.

第4篇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由懵懂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生都知道破坏环境是不对的,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却没有看到环境破坏背后更为严重的后果,不明白一旦环境失衡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所以,环境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学生开始,生物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需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让学生自行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高中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愈发紧迫,下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环保教育是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环境教育是教育的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环境破坏行为的高度责任敏感性。生态保护意识还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环保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的道德情感。

 

二、渗透环保教育寓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应有效结合教材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明白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其关键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与互依性。例如,教师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时,涉及现代生物与生物或者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例子。

 

讲解生物多样性时,涉及环境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子,引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维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联系学生周边可感可触的实际例子,搜集一些周边造纸厂、化工厂等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的严重后果,依据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环保知识普及。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推广至周边人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学生将不仅能把课本知识活用至生活中,还能为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去爱护周边环境,那么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璀璨夺目。

 

三、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生物对环境有净化作用和环保作用,对环境污染有监测作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也选取了一些初步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理论知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意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吃尽山珍海味,直至现在绿色食品成为大众的追求。饮食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种的蔬菜不如天然蔬菜,圈养鸡鸭不如野生鸡鸭。

 

另一方面也有另类人为了私欲铤而走险,一些不法行为也导致曾经的野鸡野鸭林间飞舞现象灭绝,鲜有生物,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周边行为和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但确保知识的活学活用,还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除了渗透环保教育外还应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有一个实际了解,通过实际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最终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养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生态系统时,结合当地成功的生态系统例子,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人类可以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得到更好发展。列举出破坏环境平衡的例子,并看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及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可以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让政府插手对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进行教育与管制。

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学;教育

伴随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失衡的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提出了难题和挑战,因此,国家已相继出台政策法规并实施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意识也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类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化学课堂上融入环保意识教育的背景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有现代化巨大物质财富和收益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危害,环境污染是大气、水体、土壤受到污染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是利用、改造和创造自然的进程。人类活动在产生巨大的力量与效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然界的千疮百孔。臭氧层漏洞、动植物急剧减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两极冰川不断融化等等,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回敬和警示。

2.环境保护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努力,以谋得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教育,有利于建立和提高人类环保意识,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据相关统计,污染环境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同时运用化学方法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治,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有效地将环境保护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提高其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化学课堂上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

1.老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老师应精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课题,将化学教育与环保意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化学课中有很多的实验,它是一门注重实验同时关注环境保护的课程。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很多,因此化学实验课上,教师也可通过合理的方法渗透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减少大气和环境污染,也可将环保教育更直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2.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学的主导,除具备自身应有的良好素质外,还应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等,将环保意识充分渗透进课堂之中,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环境保护的资料与知识等,随时随地贯彻于化学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最后达到学生主动关注化学学习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3.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化学教学的同时融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例如,在“空气”这一章节的讲解中,可根据目前监测部门对大气排尘多达2300多万吨的数据、各城市大气污染状况等进行实际的讲解,灵活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公益广告的环保宣传语: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的保护也是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环节。

三、化学课堂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意义

1.化学与环境关系密切。当前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都是因化学污染物及一些不恰当处理所导致的,通过化学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环境问题。因此,化学课堂教育作为一个有利场所,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2.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它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要想生存,必须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化学的应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化学的教学中应渗透环保意识,这也是每个化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化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争取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体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势头。学生在接受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自觉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环境等行为,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对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正确的认识,认清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理解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分析清楚当前我国社会飞速发展所产生的相关环境问题,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所应该传达给学生的基本职责。化学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相关知识与经验,使其具备丰富化学知识,培养其良好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完美地融合于课堂之中,把环境保护落实到下一代。

参考文献:

[1]何晶.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11(7):247-248.

[2]刘钢炼.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教育[J].魅力中国,2009(32):171.

第6篇

由于蔬菜加工业的到来,边院镇过村村小河近几年污染严重,小河周围臭气熏天,两岸的一些农作物及植被长势不良甚至枯萎,昔日的一些水生动物也不见了踪影。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七年级生物科技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开展了对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关系的调查。

二、准备工作

1.课题名称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关系的调查

2.活动时间2008.10月

3.活动目标调查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关系。

4.研究内容和方法查阅资料、走访环卫办、附近村民

5.预期成果表达形式

(1)调查研究总结报告、论文。

(2)文字、图像、图片。

6.组织分工

指导教师:马成东负责调查人员的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指导调查过程、方法。

组长:庞善民负责整个调查过程的计划、组织、通知。

成员:

尚华奇:负责查阅相关资料。

于雷:负责过程记录、资料整理,资料汇总,调查报告撰写。

施文波:负责过程记录、资料整理,资料汇总,调查报告撰写。

王飞:负责参与实践调查,走访附近村民,资料收集。

郭迁:负责参与实践调查,走访附近村民,资料收集。

张利娟:负责参与实践调查,走访环卫办,资料收集。

张焕:负责参与实践调查,拍摄调查照片。

7.研究准备

我们生物科技小组全体成员都是过村的农民子女,对乡间的小河、花草虫鱼充满了感情,从小就在小河里游泳,捉鱼,是我们童年的天堂,对本次调查活动充满了足够的信心。

首先,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背景,为此次调查作了充分的准备,另外,我们调查走访了环卫办的同志,他详细地介绍了小河的变迁及环境污染的危害,还有附近村民的反映,同时又有马成东老师的指导,对此我们信心十足。

8.调查研究步骤

根据小组调查活动计划,讨论并制定如下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2008.10第一周):生物科技小组成立,明确任务,责任分工,图书资料查询。

第二阶段(2008.10第二周):开展调查,访问,拍摄图片,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20008.10第三周):小组成员调查研究情况汇总

第四阶段(20008.10第四周):资料整理,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情况。

三、调查研究过程

1.资料查询,主要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上网查询,重点查找有关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关系的相关知识,为小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依据。通过查找,发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紧密,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环境制约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不断进程,招商引资的深入,造成了不小的污染。环境污染会对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自身,足见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这已引起国家的重视。小河的历史背景、植被和虫鱼的生长分布情况,

2.实地考察,小河离学校不远,发现小河两岸的农作物长势低矮甚至枯黄,流淌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洗衣粉般的泡沫,泡沫下是深绿的水,臭气熏天,水中的小鱼不见了,蝌蚪不见了,青蛙、蟾蜍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岸上生命力极强的小草也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仿佛在向人类诉说着什么?

3.小河昔日的情况怎样?是什么造成现在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

四、调查走访记录

1.环卫站李伯伯

我们边院镇面积广大,有山有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有小王山、布金山等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观光旅游,根本谈不上什么污染;不过由于人口较多,是一个农业大镇,多年来工业都不是很好,主要靠农业收入,税收很少,紧巴巴的,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是一个穷乡镇。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强势出击.用人家的钱来发展自己,为了能留住客商,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优惠及便利条件,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过村引进了龙大集团的蔬菜加工业,污水排人了附近的小河,给小河两岸农作物及水中的生物造成了不小的危害。这个问题镇上也发现了,相关部门已着手准备解决,同时也谢谢同学们的关心。

2.村民王大爷

我今年五十了,住在小河附近,对小河的变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以前的小河水清澈透明,里面生存着各种小鱼、虾米,还有青蛙及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周围的农作物长势也很好,天旱的时候,都从小河里抽水灌溉,夏天天热的时候,不少村民还来这里乘凉,小孩在这里游泳,小河给附近的村民带来很多好处。可自从蔬菜加工业的到来,这里就变成现在这种样子了,很令人担心啊1

3.新农民王小猛

以前的小河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恩惠,无论给农作物的生长,还是对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少便利,可自从招商引资引来了蔬菜加工业以后,这里就变成了臭水沟,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来说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这些污水中的毒素会慢慢渗到周围的天地里,被农作物吸收,最终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虽说对当地的经济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不能盲目引进,不顾环境的保护,这样会丢了西瓜,拾了芝麻,引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污水的处理,确保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五、调查总结报告

我们生物科技小组通过对过村小河污染与生物生存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环境与生物生存繁衍的关系非常密切,环境制约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良好的环境保障促进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污染的环境会使原本生存的生物大大减少甚至死亡绝种。小河污染前后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告诫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否则人类最终会把自己从地球上消灭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少顾及我们周围的环境及生物,对它们大肆的开发利用,很多情况是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利益,乱砍滥伐,任意盗猎,围湖造田,污水排放等等,都严重地影响着生态平衡,影响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第7篇

改进生产过程、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环境影响

PPG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先进的纯氧炉技术和主动吸附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运用水循环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和循环利用,减少了生产活动的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大宗化学品业务由于自身特性,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PPG在减少三废排放、积极改变工艺方法和产品技术的同时,于2013年1月进行业务调整,正式剥离了大宗化学品业务。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前一年比大幅减少,并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开发绿色产品和工艺,与客户共同减少环境足迹

不仅生产化工产品能够导致化工污染,使用化工产品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除降低自身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外,PPG每年将25%的净利润作为研发经费,开发高效、环保、节能的新产品,帮助客户获得更高的综合环境效益。

汽车涂料是PPG在中国重要生产和销售的重要产品。全球众多汽车制造商均采用PPG的汽车涂料产品和技术。降低汽车涂料生产所产生的能耗、三废以及通过改进汽车涂料技术,能够帮助PPG以及客户有效减少汽车涂料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PPG一项重要的产品改进是新型汽车前处理产品Zircobond。传统的汽车前处理产品含有大量锌、镍、锰等重金属元素,使得汽车车身在清洗和防腐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残留。PPG 在满足目前汽车厂的清洗和防腐要求的前提下,开发了不含有任何重金属的Zircobond,使得整个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渣量可降低至少80%。

PPG还通过开发B1:B2技术,改进传统汽车涂装工艺流程,将传统的耗时长成本高的流程,采用喷涂中涂和面漆步骤融合的方式,简化为一体化涂装流程,帮助客户缩短涂装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紧凑型的涂装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帮助汽车生产工厂大幅度降低投资成本、运营成本以及能源消耗。

环境教室,带你了解更多的化学

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增多,公众一方面认识到了要降低化工产品污染的重要性,一方面对于化工行业仍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为了向更多的公众传达全球化工行业所倡导的安全、环保和健康的“责任关怀”理念,推动中国化工行业建立新形象,促进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PPG于2011年设立了环境教室,向企业所在社区居民、学生等传达化工行业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环境教室向公众传达涂料技术的起源、演进以及最新的技术进展,普及涂料及相关化学品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知识,介绍PPG的环保实践、环保产品以及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解开公众对化工污染的疑惑和误解,获得社区居民的支持。PPG还邀请化工和材料专业的大学生、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参观公司的实验室,向他们介绍行业化工技术的最新进展,沟通交流行业发展趋势。

绿色化工助力持续发展

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技术,PPG公司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3年,公司能源强度(生产每吨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为1.78百万BTU/吨产量,同比下降了9%;填埋的有害废弃物总量比2012年下降了4%,无害废弃物总量下降了10%;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0%,颗粒物排放同比下降了10%。在水资源利用上,2013年用水量较上年减少了9%,污水排放量较上年下降了1%。能源强度消耗等具体数字降低的背后显示了新技术和产品不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8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6-02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面针对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对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的依据、思路、框架、建设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作为农业环保类专业,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相比,存在很多劣势,需按照农科类环境专业在区域优势领域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人才需求,对《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内容优化,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系统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明确课程群建设目的,依据课程间知识点、方法、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合点,将理论和技能融合成一个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知识空间,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以课程群为对象,对课程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课程群建设瞄准专业定位,与行业现状和发展相适应进行长远规划,以本专业生态环境领域人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程群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及课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教学基本条件为保障,培养生态环境领域本科人才能力进行课程群建设。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3.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4.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五、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

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开勇,张凤华,杨乐,等.高等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高教研究),2007,19(6):20-21.

第9篇

关键词 PM2.5 初中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我国环保部2011年11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拟将PM2.5纳入环境污染检测范围。2012年2月2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中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有关PM2.5的话题越来越突出,不容小觑。

一、了解PM2.5 关注PM2.5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粒径小于2.5μm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它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

二、PM2.5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启示1: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时时处处体现环保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实验时常用到各种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树立环保理念。例如,在演示实验时,药品的取用要规范,注意节约药品,不要撒在讲桌上;点燃酒精灯用过的火柴头要放入回收杯中;镁带燃烧后的白色固体要回收,不乱丢乱放;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固体的回收,制取氢气后锌粒的回收等等,都要预先给学生讲清楚,时时做好表率。

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也会影响学生,如不使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生活垃圾分类倾倒;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使用布艺购物袋等。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这些小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去认真对待,那该演化成多大的力量啊!

启示2: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中出现很多有关环境的内容,如“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温室效应”、“低碳生活”、“酸雨”、“臭氧层空洞”、“化学肥料”等等,有漫画、有图示、还有社会调查,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针对“大气污染”的漫画,可先让学生课前上网查阅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与本地大气污染有关的事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其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让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

启示3: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节日,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

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2月2日 “世界湿地日”,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3月22日 “世界水日”,4月7日的“世界无烟日”, 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1月9日“ 消防宣传日”,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还有“爱鸟月”等等。针对这些节日,适当地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39-01

随着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主阵地,但是理科教育,特别是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化学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节能环保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必须考虑到如何节约使用化学试验品,如何避免取用的化学试剂、化学实验生成物对环境的污染。如在实验中注意节约药品和洗涤用水;在制备有毒气体的时,要注意做好尾气回收和通风式处理,对有毒物品应妥善保管和处理,对产生的废渣、废液要规范处理等等。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较多,教学中应该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适时、恰当的渗透。如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威胁。

三、利用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首先,利用实验和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对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实验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实验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这些废弃扩散到大气中,你用什么原理或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制成相应的硝酸盐)。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制成相应的硫酸盐)。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研究,进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改进和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

四、发挥训练和单元测验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教师在编制平时作业、练习和单元测验时,在不偏离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或习题,使之成为在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中的“常客”。开始渗透环保试题的时候,考察知识的落脚点是化学基础知识,命题的目的是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入环保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 材料分析题 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韩震教授指出:“历史与社会把强调时间逻辑的历史与以空间逻辑为主的地理综合起来,这是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接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综合思维中的分析是综合的分析,以综合为认识的起点,并以综合作为认识的归属,是“综合-综合分析-新的综合”的思维逻辑。

学生在解答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时存在许多问题,能力普遍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解决材料分析题的综合思维。其一,缺乏材料关联的单独认识。学生浏览材料是单独阅读,对材料缺乏关联形成一个综合认识。其二,偏离主题要义的单一分析。学生分析多个材料并将之转化为综合分析时,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辞不达意。其三,囿于问题解决的单向思维。基于材料的隐性信息,或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结合解读,往往受困。因为学生习惯于用单向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是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最大困难。

一、解读综合思维:综合认识―综合分析―新综合认识

综合认识是形成综合思维中各要素的第一要素,就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而言,即能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若材料是两个及以上,不管材料出自何处,其考查的内容都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有所体现,是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在每个材料进行单独认识的基础上,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相关联系,使之成为对所有材料的综合认识。如下述材料分析题:

案例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文字记录来看,从三国时期大陆已经对台湾有了初步的涉足和记载,从隋唐开始有汉人移居台湾,16世纪以后台湾先后被荷兰、日本所侵占,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岛屿重入中国版图。

材料二:2013年8月,两岸直航航班已经增加到每周670个航班,大陆货运航点由6个增加到9个,货运航班增加到每周68班。还有不定期的航班,如春节包机、季节性包机、临时性包机等,这类包机每年大约1600多班,使两岸往来更加便利。

材料三:海协会、海基会于2013年6月21日成功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此一协议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深具意义。可却视为洪水猛兽,指责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是密室交易、黑箱作业……协议是极为冒进的作为,台不停地与大陆签订协议,将台经济锁入大陆,纳入“一中市场”,对台维持现状的能力势必造成极严重威胁,让台湾被大陆终极统一。

(1)从材料一和二中,我们捕捉到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了两岸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

1.综合认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相关联系

第一步:有效信息收集。收集出三则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几个关键词台湾、大陆、两岸、反对等。第二步:有效信息整理。材料一指的历史由来;材料二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材料三指台湾反对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等。第三步:有效信息联系。将材料和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和两岸经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理出学过的知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在统一的趋势下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阻挠统一的势力依然存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仍需共同努力。通过材料和课本知识相关联,学生们很快形成了对材料的综合认识。

2.综合分析――依据设问对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诚然,材料分析题中的设问给我们几方面的提示,一是回答的依据,如据材料回答,据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没有涉及的如认识、启示等。如上述题中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不注意审题,往往不看清题目也不看材料,就依据课本上的内容回答,结果是南辕北辙。二是材料中包含的关键词,就像问答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等,上述题中“台湾、大陆、两岸、反对”等词语就是要回答的关键词。三是注意审题,注意设问的每一重要信息,就能找到材料和设问间的关系。因此非常容易理解设问中“哪些信息”、“两岸美好的明天”和“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是因果关系。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在材料和课本中找出“哪些共同的信息”、“两岸美好的明天”和“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的相关信息就完成对上述材料的综合分析了。

3.新综合认识――基于综合认识基础上的整体把握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综合认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新的综合认识了――完成对材料分析题的解答。解答要点:(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的往来,获取两岸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要努力使台湾当局彻底放弃“”,杜绝和其他分裂祖国的敌对势力往来;大力加强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争取获得世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支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作为中学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并大力加强宣传,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独立统一的义务等。

二、培育综合思维: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三个环节

综合思维的形成对提高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又能培育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既然综合思维的形成离不开“综合认识―综合分析―新综合认识”的思维逻辑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培育综合思维?下面再结合一例简要论述。

案例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水问》披露了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状况:广州珠江的部分河段近年来每天出现被称为“黑龙”的大面积黑色污染带,并伴有臭味;浙江绍兴古运河东湖段水葫芦大面积爆发,江面被堵塞,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材料二:“用电空中取,用水天上来,用热地下寻。”北京奥运场馆集中体现着节能环保意识。水立方、鸟巢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节能减耗典例。

杭州近日出台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实施方案》中,将控制机动车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了淘汰高污染机动车、提高油品质量、完善高污染车辆限行制度、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车辆、发展绿色交通等具体举措。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正面临哪些环境污染?结合材料谈谈其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

(2)材料二说明我国正采取哪些战略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结合材料所学知识,我国为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本题的解题过程也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寻找主题,点线相联

把材料中的各个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是形成综合认识的根本,除了收集关键词这个点外,还在于找材料的主题,主题就是串联有效信息的线。上述例题,收集了其中的【关键词】污染、节能、环保、减耗等,寻找这些关键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找到关键词之后,接下来是寻找材料的主题。我们发现,关键词和主题是点与线的关系。点已经找到,找什么样的线要看点的大小、方向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出“污染”和“节能、环保、减耗”是反义词,“污染”是我们反对的,而“节能、环保、减耗”是我们提倡的。因此,学生就容易找到材料的主题,即:防止污染,提倡环保。

关键词和主线都找到了,即材料的有效信息确定后,在综合认识环节中,还需要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课本相关内容相联系。两则材料中的材料一和课本中环境污染制约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关;材料二和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以及节能减耗有关。

环节二:运用主题,综合分析

进入综合分析环节,我们的任务是在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对设问进行剖析,针对上述题目可以运用如下综合分析流程:还原材料运用主题验证主题。

第一步,还原材料。将材料中的内容和课本原理以及课本中的示例进行比对,发现主题和材料二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和课本示例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关系。这就说明了主题和材料相吻合。

第二步,运用主题。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主题,把材料中和主题紧密结合的语句剥离出来。如材料一中“大面积”、“堵塞”、“臭”、“毒”、“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雾霾”等词语和语句是和“防止污染”相关;材料二中“节能环保意识”、“节能减耗”、“清洁能源”等词语和语句和“提倡环保”相关。

第三步,验证主题。比对材料和课本知识之间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和课本示例之间的相似点;如果发现材料和课本知识点、课本示例之间的相似性不那么明显,或者和二者之间的一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此时我们就要考虑自己归纳的主题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材料的主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敢于重新对材料进行分析,重新对主题加以归纳,然后再次进行和课本知识点、示例进行比对,并最终找到与二者相吻合的主题。

环节三:彰显主题,综合认识

运用主题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梳理综合分析形成新的综合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主题回归到材料当中,从材料中间找到能够充分彰显主题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语句,并将这些词语和关键性的语句与主题完美组合,并最终形成答案。

对上述例题形成的解答即形成了对材料新的综合认识:(1)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环境污染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2)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具体举措:降低能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应对环境污染的具体举措: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认识,依托于课本服务于材料,应是解答材料分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准确归纳材料主题,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最后圆满解答问题。在提高学生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培育综合思维;反之,通过对综合思维的培育,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第12篇

【关键词】 出生缺陷;监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围产儿:在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到产后7 d内的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和7 d内死亡的新生儿,以及计划内引产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凡在监测医院出生或引产的出生缺陷者。监测范围 2002~2006年监测范围为2区5家医院,围产儿数3 278~4 388人。

1.2 资料收集 监测医院出生情况每季度由接受培训的监测人员统计并填写“围产儿季报表”和“出生缺陷儿登记卡”上报至市妇幼保健院。

2 结果

2.1 围产儿的有关情况 见表1。

2.2 全市出生缺陷孕母年龄别发生率 见表2。

2.3 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宁夏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 见表3。

2.4 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 见图1。

2.5 主要出生缺陷发生率 见表4。

3 讨论

5年间围产儿均以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符合出生性别比,说明在监测范围内的围产儿未受到人为性别选择因素的影响。单胎与多胎的比例无明显变化,并未出现多胎比例增多的情况,说明我市的分娩状况受人为干预的因素较少。近年来,2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产妇呈上升趋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该年龄段产妇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所以对这部分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产前保健和产前筛查。从表3中可看出,我市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高于宁夏平均水平,其原因考虑可能为我市是工业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比较重,出生缺陷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大,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宁夏水平;另一个原因是我市的出生缺陷诊断水平逐渐提高。表4显示:我市出生缺陷顺位前5位中,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多指呈逐年上升趋势。

唇腭裂是多种因素疾病,其发生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我市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以2002年发生率历年最高,提示应对该畸形予以足够重视。有研究认为,妇女妊 期补充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剂对唇腭裂有预防作用,但还需进一步证实,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