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市场前景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林业经济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我国林业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较为平稳,林业经济总量较高。但是也存在地区差异以及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在国家的供给侧改革中强化林业经济改革,成为了关系到林业经济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基于对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了解,林业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立足林业经济改革实际,探讨供给侧改革的动力以及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
二、供给侧改革对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影响
从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改善产业结构及供需关系,并降低产能过剩造成的负面影响,达到调节供需平衡的目的。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在新常态下对林业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给侧改革改善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环境
通过开展供给侧改革,林业经济在整体发展环境上得到了改善,林业市场低迷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林业经济在发展模式上将会取得一定的突破,对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质量和促进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供给侧改革调整了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为了达到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林业经济需要对现有的林业产业结构做出较大的调整,不但要改善现有的产业结构,还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其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要。所以,供给侧改革对调整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3.供给侧改革增加了林业经济的活跃程度
林业经济特点突出,可开发价值高,要想改变低迷的发展现状,就要根据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其活跃程度。而供给侧改革恰恰赋予了林业经济以新的发展机遇,保证了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积极因素的支撑。
三、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
从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来看,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经济的内在需要,推动了供给侧改革
林业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其发展的繁荣程度受到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林业经济的内在发展需求,使得林业经济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增长方式来推动其整体发展。而供给侧改革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对推动林业经济改革和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林业经济的市场形势,催生了供给侧改革
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产业经济状况和整体效益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且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使得林业经济不得不进行积极转型。所以,林业经济的市场形势,催生了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林业经济的产业变化,促进了供给侧改革
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推出,林业经济已经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林业经济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予以支撑。而供给侧改革正好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使得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依托,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四、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分析
在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由之路,对林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将会得到持续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势上将更加突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有所增加,产业经济将会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
2.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经历过供给侧改革之后,林业经济在发展中将会从规模效应向质量效应方面转变,将立足现有经济形式,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增长方式,使得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
3.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将更加理想
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林业经济的产能将有所降低,产业发展质量将会更加提高,对林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推动了林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新常态下林业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的安排,同时也是推动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以及林业经济的产业现状,要想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要认真分析供给侧改革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并找出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把握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探索出一条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所以,正确分析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动力和市场前景,对林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余斌,陈昌盛.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变化趋势[J].中国发展观察,2014,02.
[2]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3]刘伟.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5.
[4]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
[5]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关键词] 后奥运 中国经济 平稳较快增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奥运会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拐点,从加速转向减速的拐点;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仍将继续平稳发展。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后奥运”现象
根据以往各届的奥运会经验,由于对基础建设和体育设施增加投资和游客消费给主办城市带来收入,大多数奥运会举办国在筹备奥运会阶段出现过短暂的超常繁荣,之后则经历过经济快速回落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奥运后滑坡现象”,也被称之为“后奥运低谷效应”。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即出现GDP增长率小幅下滑、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业衰退等迹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各国“后奥运”经济现象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原因,需要具体分析。北京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是否也会表现出“后奥运”放缓的特征呢?我认为有这种可能,但即使放缓,其幅度也会相对较小。
首先,为了办好奥运会,我国确实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不少的经济资源,从绝对数看,北京奥运的投资规模创下了历史纪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64年东京奥运会,该国的投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1988年汉城奥运会,该国的投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5%,中国的比重为多少?中国2007年的GDP为24.66万亿元,假设2008年保持10%的增长为27.13万亿元,5200亿元的投入占其比重为1.9%。如果用奥运会投入和举办国的经济实力相比,北京奥运的投入还比不上20年前的韩国和40年前的日本,以此看,所谓的“后奥运低谷效应”,发生在中国的概率也并不高。
其次,即使对举办城市北京而言,也不会因为奥运会后的投资规模剧减而大幅放缓经济增速。以投资规模来看待经济增长,北京市在奥运会后的经济增长可能会略有下降,但如果考虑到北京前期为改善交通和环保等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奥运会后难以估量的旅游市场,以及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些都有可能弥补北京投资规模减少的问题。既然中国没有出现奥运会前投资贡献度大幅上涨的情况,那也就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在奥运会后会出现由于投资增速放缓而引起的经济增长放缓现象。
二、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进入后奥运时期,尽管前奥运时期体育场馆和关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大规模投资需求,以及奥运举办期国内外游客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会减弱甚至在短期内消失,但过去30年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会发生变化,奥运会带来的经济和投资增量在中国经济和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很小,奥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不会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势,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1.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过去7年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储蓄率较高,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市场潜力巨大,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以及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会因为奥运会结束而发生变化。
2.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受奥运经济的影响较小。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虽然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明显,但北京市经济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所以,“后奥运效应”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3.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交通网络化水平,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奥运会结束不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不会出现“后奥运衰退”。
4.中国正在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和正在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措施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将有效避免经济大的起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三、结论
从短期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减速阶段,减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过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到2007年已呈“过热”,为了应对“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经济问题推出的调控政策。另一方面,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触发因的世界经济调整也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中国的PPI上涨幅度继续加大,CPI上涨幅度的回落并不是很大,全面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机并未到来,况且调控政策还会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奥运会后中国经济运行在既往轨迹上有着全新的动力基础,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将一如既往地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罗时铭著:奥运来到中国――奥运文化丛书[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任海著:奥林匹克简明百科全书[J].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20*年抗击*的斗争,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下中国经济的放缓,是一种主动性的宏观调控下的调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大开发,城市改造与现代城镇化进程,国民基本经济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努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新型科技公司的壮大,都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也不会低于7%。
眼见中国经济增长率逐渐走低,对中国经济前景随之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预测。有不少人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人发表文章说要坐等中国经济崩溃,但从境外资金涌入中国比流出中国的钱要多的对比中可知,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还是主流。我的基本看法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依然能保持7%以上的持续快速发展。而盲目极端悲观的预测,既误判了中国经济现实和经济前景,也误判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笔者这样的估计,依据的是对我国特殊国情因素的基本判断。
其一,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大开发,需要大量公路、铁路、机场的交通网建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本设施建设与改造。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交通网建设程度,现在还处于农业化社会,或者说仅仅是初级工业城镇化阶段向现代城镇化转化的阶段,远远落后于未来的现代城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交通网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基本设施建设,以及大量的居民用房要建造要改善,这些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就是推动经济能够而且必须保持7%以上速度的基本动力之一。
其二,中国的城市改造与现代城镇化进程,至少还需要几十年以上的时间。城市改造与现代城镇化建设工程,将产生数百亿的经济联动和产业链效应,这将为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现代城镇化不是重复过去的简单式城镇化,而是要把诸如现代交通、现代物流、现代信息交流、现代贸易方式、现代文化交流、现代家庭电器化、现代社会电子化、现代金融普及化等各种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融入未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宏大的建设工程。这项宏大工程的建设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大量的工程建设投入,大量的金融服务业投入,大量技术工程人员的投入,这都是促进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动力。
其三,当下中国大多数地区已初步脱离贫困阶段,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确实已富了起来。但中国有些地区还没有完全脱困,在有些中西部地区,即使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还处于并不富裕的状态。只能说中国社会初步进入了温饱阶段。未来十年,中国要通过努力,把社会经济从高速发展过渡到稳定的持续快速发展状态,进入全面摆脱彻底贫困的阶段。未来十年,中国人的生活需要,将为进入大多数人富裕阶起来的更高段打下基础。这种经济发展的蓝图、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进程,将为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保持7%以上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会出现一大批新型科技型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保持7%以上的快速发展新的巨大动力。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性企业,过去没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绝大多数的企业,很少投入大资金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什么赚钱快,就做什么,是中国企业长久以来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有相当多的企业乘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赚了不少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至今尚未见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科技型大企业。现在的很多企业,只是外资的代加工企业,或者是贴牌企业,或者是技术模仿性企业。这样的企业做得再大,挣的钱再多,也是二三流企业,甚至是不入流的企业。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间中国一大批高新技术型公司已经成长起来,像百度、腾讯、人民网、新华网、百视通等大批现代信息网络公司;京东、阿里巴巴等现代网络贸易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现代网络通信公司已强势崛起。更有一批技术领先世界的航天航空公司,一批人才济济的软件企业,一批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型材料科技公司,一批资金强大设备先进智力高超的新型金融公司,一批技术先进独享专利权的生物医药公司,一批竞争力强大潜力无限的物联网公司等各个新兴领域的新型高新科技企业,正在登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大舞台,将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将在未来长期引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超过5.6亿,为云计算信息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创新前景。云计算产业链在两年后将达到10000亿以上的规模。新兴的物联网行业潜藏着几十万亿的经济潜力。中国社科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报告预计,十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其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三十倍。
国民基本经济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努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新型科技公司,将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也不会低于7%。这样也就给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当下中国经济的放缓,是一种主动性的宏观调控下的调整。就像一个跑马拉松的人,不能像短跑运动员那样全程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而需不断调整心态和身体状态。否则,就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一阵高度亢奋之后,就周期地陷入经济危机。而经历了调整,在转换了发展方式后,未来十年中国继续以大大领先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前行的动力依然充沛。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
西方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本文认为,中国可以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学术理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来选择经济发展模式。
1.西方经济学的概述
西方经济学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2.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借鉴意义
2.1微观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所包含的要素见图2-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个体行为和各种市场特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时需要尊重个体行为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2.2宏观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通过宏观经济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并应用与实践,具体见表2-1:
3.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路径
3.1充分转变政府职能
西方经济学中公共选择理论需要政府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转变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充分转变职能,解决与企业、个人的冲突和矛盾。政府充分发挥创新引导政策、财税政策的作用,提升企业实际竞争力。加强政策宣传,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程度提升。
3.2改变过分依赖外需的局面
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国国内需求与外部需求协调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国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的出口结构,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拒绝低价竞争。
3.3注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加快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提高自主研发实力,加快产品和工艺创新,产生更多高科技智能化产品,进而增进经济发展之后劲,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经济可持续发展。
结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借鉴启示,中国需要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中国有限资源实现高效配置,提升市场活力,提高老百姓福祉,共创和谐、美好中国,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叶旭阳,李忠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J].现代交际:学术版, 2016(20)
[2]丁万鹏.政府干预和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启示[J]. 山西农经, 2015(03)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推行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有助于促进协作,确保在与他国密切合作的前提下提升国内的综合经济水准。因此可以得知,一带一路密切连接了各区域的港口城市,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海上的互联互通。在形成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带的同时,一带一路构想也体现了明显的辐射效应,因此在本质上符合了开放与合作的基本宗旨[1]。进入新时期后,各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都不能缺少沟通与协作,这种现状更加突显了区域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各区域具体在推进自身经济进步的过程中,有必要密切结合一带一路的新时期战略,有序把握机会并且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机遇
受到一带一路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各区域经济都迎来了珍贵的机遇。通过完善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对于各区域的内需进行了有效拉动。面对一带一路的新背景,西部地区构成了新时期的交通枢纽,这种现状有助于西部获得更强大的基本政策支撑,具体在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时也能获得更多资金。由此可见,施行一带一路的基本前提就在于健全基础设施[2]。
此外,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行也有助于优化产能并且调整各区域的经济结构。面对新时期的背景,东北很多重工业基地都在致力于全面转型,而广大西部也因此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利用当地充沛的自然能源,可以构建新型的清洁能源产业,这样做有助于带动新型产业的逐步强大。
二、面对挑战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是重新定位地方经济。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下,各区域经济如果要维持长期性的强劲态势,那么关键在于保持独特的区域优势,针对地方经济也有必要构建全新的定位。各区域既要保持独有的特色,同时又要致力于体现新特色,在此基础上避免过于频繁的经济波动。只有重新定位,才能把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是科学划分区域职能。从现状来看,区域经济逐步融入了国际化,针对区域本身的职能也要予以重新界定。解决产能过剩,基本措施就在于协同发展,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衔接下游与上游的关联产业。作为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当克服自身的资源瓶颈,致力于修补脆弱的地域生态。各个地区经过全方位的优化与再造,就能遵照科学规律来划分职能,进而全面提升各区域的生产力[3]。
第三是快速建成配套服务。区域经济的长期进步不能缺少配套服务作为保障,对此需要快速建成配套性的服务行业。针对第三产业来讲,应当推进全程性的动态调节,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逐步满足日益旺盛的服务行业需求。在服务行业中,典型就在于运输服务,对此应当构建一体化的互联互通模式。与此同时,各区域也应当着手建设全方位的交通枢纽,对于关税改革予以深化,确保海上货运符合实效性与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三、结语
受到区位要素影响,较长时期以淼亩酝饪放程度并没有真正达到完善。从整体来看,东部表现为相对较快的区域发展速度,而内陆与西部则体现了较弱的区域经济形势。推行一带一路的综合性战略,有利于在根源上拓宽覆盖范围,在此前提下密切结合了国外与国内的各个领域经济。由此可见,一带一路与一体两翼的基本构想密切结合在一起,进而也助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升级和优化。未来在实践中,各区域应当把握好一带一路给本地区带来的珍贵机遇,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措施来推行开放政策,确保提升本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准。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试论“一带一路”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及挑战[J].中国集体经济,2016(07):24-25.
[2]赵天睿,孙成伍,张富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J].经济问题,2015(12):19-23.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沈阳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一、核心竞争力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优势上形成竞争优势,各类要素在区域的特定空间聚集、相互作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企业、产业和政府对要素的整合能力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沈阳市的区域比较优势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沈阳经济区在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沈阳经济区的区域产业一体化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沈阳经济区五条城际连接带开发和产业布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市域比较优势,即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实施各市域产业差别化错位发展,区域产业一体化已经收到显著效果。中心城市沈阳调整结构的重点是:以增强沈阳辐射力和带动力,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基本战略取向,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城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沈阳经济区现在已经实现了交通一体化,经济区实现了一小时交通圈,将来还要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而在获批的方案中明确确定了“一座核心城市、五条城际连接带、十大产业集群”和38个新城新市镇的建设蓝图,这就使得沈阳经济区要加快在产业布局、人力资源调整和城乡统筹等众多领域的关键环节显现全国新型工业化典型的示范效应。按照此进程发展,沈阳经济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使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涵盖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这一经济区资源丰富、城市密集、科技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发展基地之一,是国家能源、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国防战略产业基地,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辽宁省经济核心地带。
沈阳经济区是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渐成规模的,必然会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的龙头区域和辽宁省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部分。
政策优势。在省域层面,辽宁省政府也在积极地推进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省政府为增进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优先发展区域性的交通设施,环经济区高速公路以及城际铁路的建设,为各城市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城市层面,八城市在注重自身功能强化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主动走向区域。
产业优势。沈阳经济区三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工业、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重现发展生机。石油化工结构调整加速,正在改变石油化工产品单一产业链条对地区发展牵动力弱的结构缺陷,百万吨乙烯和百万吨以上的芳烃及深加工,拉长了石油化工产业链条。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保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力发展以信息、金融、物流、旅游为重点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已经作为中心城市沈阳和经济区内各市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沈阳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础初步形成。
资源和交通优势。从地质学角度看,沈阳经济区地处东北、华北地区北缘环太平洋成矿地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与环境。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储量巨大,这为沈阳经济区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力保证。虽然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已面临枯竭,但从现实看,部分地区仍存在可挖掘的潜力。
沈阳经济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国家正在积极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和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两大铁路干线。它们的全线开通将进一步提升沈阳经济区的交通优势,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沈阳经济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成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外资后,沈阳经济区应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沈阳经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其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沈阳市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八方来客,推动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把沈阳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三、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力,为提升沈阳市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地发展优势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着重抓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发展优势产业
沈阳经济区发展应积极实施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的新战略。发展优势产业是沈阳经济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产业支撑城市难以发展。沈阳经济区正在采取同城化、珠链式和组团式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发展效应,做大区域经济规模,带动沈阳经济区加快建设,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而沈阳也加速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总量,增强对经济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沈阳经济区发展应积极实施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的新战略。发展优势产业是沈阳经济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产业支撑城市难以发展。沈阳经济区正在采取同城化、珠链式和组团式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发展效应,做大区域经济规模,带动沈阳经济区加快建设,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而沈阳也加速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总量,增强对经济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沈阳经济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成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外资后,沈阳经济区应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沈阳经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其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使沈阳经济区的现代产业成为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国际化产业。
总之,利用地区已有的优势条件,作为增长极,引导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分析 成本动因
企业管理因不同的企业而不同,在行业相当的企业中,也会因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集中在短期目标的成本控制上,而非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主要是降低成本为主,力求在发展中利润最大化。而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战略发展中所运用到的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方法,在降低成本管理的同时提高企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不仅是要求降低成本,还在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中提升竞争力。如能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途径
企业的现代化孕育出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巩固企业的发展状况,提高改善其他的发展是有着质的飞跃。战略成本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企业管理充分发挥企业的价值链作用,二是通过战略成本分析。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中的战略,不仅要重视利用企业外部的价值链,也要对企业的内部的成本进行战略化分析管理,内部的战略关系,有企业的生产部门与服务部门的沟通,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沟通系统。
1、价值链分析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那就需要用低成本的参与方式,或者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在成本管理中,对于分析价值链,对于制定相关的成本有很大的帮助。价值链中,企业的价值体现主要在其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方面。
2、价值链分析方法——企业内部
对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主要在于分析企业的成本动因。成本的因素是影响和关系到企业价值链中的主要因素,成本动因就是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成本和达到目标所需的代价,这些成本其中包括生产消耗和战略目标所需成本。对于企业中的成本动因,如果能够很准确的分析其中的成本动因,那么就可以在控制成本中找到其变化的原因,通过对价值链成本动因的分析掌握,找出最优的成本控制方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3、价值链分析方法——行业
企业内部的分析主要是内因。对于行业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对于同行业中的相关产品和市场分析,对于行业的分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主要是针对整个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力量进行的分析方法,二是SwOT分析模型,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在整个行业中的优势劣势的分析,对于机会和威胁的一种分析模型,是一种对价值链的综合分析模型。
4、价值链分析方法——对手
通过对自身内因行业外因的综合分析,具体对竞争对少的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要先找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体系中的表现方法,然后与本企业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再着,要对本企业的劣质形成的原因进行整改,以强化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的优势。
对于竞争中要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动因,改善企业内部的优化程序,自我调整,重塑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对于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时,要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对手的价值链体系中的成本因素,通过分析本企业中的成本动因,找出差距不足,以知此知彼,优化本企业的竞争策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优化价值链
价值链的内外对手的分析,是基础。只有充分详尽的分析才能找到问题,才能对企业进行价值链的优化。什么是价值链的优化,就是价值链中的各项相关的联系,在设计中通过科学的方法优化其中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链的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同时,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价值链的优化,要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优化分为内部优化和外部优化。内部优化,通过改进生产环节,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能,对于企业的战略成本进行管理。主要有一对企业内部的流程改造,二对企业内部组织的改造,三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
(二)基于成本动因的战略成本分析方法
战略成本动因,是从企业战略高度出发来看的企业生产成本形成的因素。在传统的成本中分析中,往往局限在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人工控制等方面,在战略成本中,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主要因素,这些成本更宽更广更高,是企业发展的铺路石。这些战略成本,包括,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培训、企业规模、技术引进、拓展战略等等,这些都是战略成本的动因,企业如何控制战略成本,不仅可以控制好目前发展的成本,也能让企业有自身的优势进行快速的发展的基础。
1、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方法
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方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分为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的成本,主要是企业的规模范围、技术发展、企业机构的复杂程度,所谓的执行性的成本,主要是企业工作的强度、质量管理的把握、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执行等一些人为的企业执行因素。
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方法的思路,对于结构性动因的分析,主要是对于企业硬件的形成成本的一种综合分析,通过分析优化企业的结构性调整,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找到最佳的通道。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分析,是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析,是企业突破加速发展的动力,是企业获取最佳业绩的重要因素。结构性动因的分析是企业自我优化的基础,执行力动因的分析,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优的优化效果。
2、战略成本管理在实际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延伸深入,企业的管理中这两者要有机的结合,成本的管理方面要具有战略性、有效性、全面性、动态性以及企业的文化性等,在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方面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符合;运用先进的信息集成系统,拓展信息搜集渠道,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战略成本实施的有效性;全面动员,让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融于到企业的文化当中;传统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有机结合,创新发展;结合自身,有针对性、有序、有效的开展战略成本管理。
二、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如果能在我国企业中有效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将对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由于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管理已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而战略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很好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本是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的成本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2、战略成本管理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3、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石,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我国企业从战略的角度把握企业的成本管理。通过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作业成本法等各种方法,将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从仅限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利用不同的成本管理重点来支持企业不同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秦捷.成本管理新趋势——战略成本管理[J].山东机械.2004(02)
[2]常璟.从战略成本管理到战略管理会计[J].现代管理科学. 2003(04)
[3]陈轲.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理论分析[J].四川会计.2002(03)
[4]王小春.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战略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0(06)
[5]于凤英.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操作策略[J].北方经贸.2003(01)
[6]罗新华,于得洋.国有企业实施有效战略成本管理应考虑的几个问题[J].齐鲁珠坛. 2004(03)
作业成本计算源于商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动机,但其实际意义已完全超越了最初的设计要求,它直接深入到企业的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仅仅只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只有作业成本管理(ABCM)才能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要实现ABCM的基本思想,就必须借助于作业分析,进行作业分析时,成本分配就不能仅限于“商品”这一层次,而是深入到每一作业。要降低成本,首要的是消除不必要作业,而不考虑提高该类作业的效率;对于那些能为最终商品或劳务增加价值的作业,要进一步分析该类作业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其所消耗资源能否节约。ABCM的核心在于确定了“成本动因”概念,主张以成本动因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利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念。这样,ABCM就将间接成本与隐藏其后的推动力相联系,通过确定较为合适的成本动因,进而能够合理地分配间接成本,有效地提高成本的归属性,计算的准确性,定价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作业成本管理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企业的作业通常可分为必要作业与不必要作业两大类。若某项作业对顾客或组织而言是必要的,能为企业最终商品增加价值,则为必要作业或增值作业;若某项作业对顾客或组织而言无多大作用,不能为企业最终商品增加价值,则为不必要作业或不增值作业。由此可见,企业要实行ABCM,首先就要明确作业的耗费,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以作业成本法(ABC法)计算为基础。ABC法作为追踪作业、动态反映作业成本的信息系统,可以为旨在改进企业作业链而进行的ABCM提供所需信息。因而可以说ABCM法的基础与升华。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业。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业绩计算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通常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种。资源动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其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商品的纽带。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然后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尽管ABCM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各具特点,但是根据ABCM的基本原理,借鉴西方企业的实施经验,我国企业具体实施时,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进行操作。
分析累积顾客价值的最终商品的各项作业,建立作业中心。既然企业最终商品的顾客价值均由作业链创造,那么ABCM的着眼点就应放在这条作业链上,对构成作业链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确认主要作业的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按照作业中心汇集和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考评绩效。
归类汇总企业相对有限的各种资源,并将资源合理分配给各项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耗作业,作业则消耗资源,而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ABCM强调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分类汇总,建立资源库,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各项作业进行跟踪的动态分析,尽可能降低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耗,杜绝不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费。
对生产经营的最终商品或劳务分类汇总,明确成本对象。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所有的最终商品或劳务,不能遗漏某种商品或劳务,否则,其他商品或劳务就会承担过高的成本,从而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但是,ABCM并不是直接以最终商品或劳务为成本管理的对象,而是将其相关的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纳入成本管理体系,这样就抓住了资源向成本对象流动的关键。
发掘成本动因,加强成本控制。发掘成本动因,就是摈弃传统的狭隘的成本分析方式,代之以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并以成本动因为标准,将各项成本聚集到终级商品或劳务。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成本动因,只有了解了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通过改造和优化企业的主要作业链活动,如商品设计与研制开发、生产、营销等,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实施ABCM,必须结合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作业中心的确立与责任中心的划分衔接一致,明确经济责任和权限范围。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保证成本指标和经营绩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有助于管理当局从非财务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责任会计。
ABCM将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视野由以“商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联系成本发生的前因(成本动因)与后果(成本耗费)来寻求控制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它不简单、盲目地削减成本,而是通过对作业的跟踪和动态反映、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作业链及价值链分析,实现企业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目标。
ABCM是以作业为成本管理的起点与核心,比之传统的以商品或劳务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适应新经济技术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企业商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复杂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的经济技术环境下,若继续采用在商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商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进而误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而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商品通常采用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适应顾客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传统的以“商品”为管理的核心与起点,以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控制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日益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而ABCM则以作业成本为对象,以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定精神,深入推进两区一体化管理和园区资源整合,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托管了经济开发区、物流基地、高科技产业园、工业园等四个园区并组建了开发区东区,成功打造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和两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开启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加快实施“二次创业”、加速推进“三个发展”,努力实现园区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3—6年工作的主线。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二次创业”中,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紧紧抓住后危机时期难得的发展机遇,奋力争先求突破。一是抢抓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带来的机遇。两区一体化管理的体制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托管相关园区的运行机制,使区域资源要素得到充分优化配置,“一个领导核心、一张规划蓝图、一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区域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抢抓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带来的机遇。托管后的开发区东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具备了承载大项目、承接大产业、实现大跨越的基本条件。三是抢抓龙头项目落户带来的机遇。中国液晶谷顺利落户东区,总投资138亿元的6代面板项目已经开工,日本夏普8代面板和韩国LG6代面板正处于快速推进之中。随着龙头项目的落户,必将带动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跟进投资,进一步加速形成主导产业的集群。
年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最后一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紧紧围绕“三个发展”的战略定位,把转型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把创新发展作为根本动力,把跨越发展作为奋斗目标,加快实施“二次创业”。到2015年,即“十二五“规划期末,我们将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平板显示和临港产业基地,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市第一大开发区和全国十强开发区。一是着力推进产业转型。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升级,瞄准东区五大产业方向,突出液晶谷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切实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贡献度。二是着力推进园区转型。通过打造沿江产业带和新城,促进开发区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和综合性新城区转变,在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功能的同时,努力增强科技创新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使开发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功能形态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校科技工业园等产业化平台的建设,加快打造环保科技园,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积极引导开发区产业与科技对接,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之一,将发展动力逐步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次创业”使命神圣,“三个发展”前景光明。未来发展中,我们将牢记历史使命、坚定发展信心,自加压力、负重拼搏,开拓进取、创新突破,奋力开创区域融合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