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被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注重学生的感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埋下伏笔。就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不仅是我们的母语,也是学生学好众多学科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学习学科知识,使他们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感会有所波动,如果是消极被动的情感波动,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情感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客观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更好地成长。
1.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想因素
语文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素质元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
(1)借助情感目标来挖掘
以“桂林山水”为例,整篇文章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秀丽多姿的画卷,充分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特别之处,从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愉快。而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素质因素,比如,审美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的过程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特别之处,它具有的独特美,并充分利用课文已有的思想性,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受到美的感染、熏陶,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挖掘
儿童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提高的,在挖掘教材具有的思想素质时,需要全面考虑学生已有的接受能力。就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挖掘已有的思想因素。以“倔强的小”为例,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小具有的可贵精神,“自我牺牲、互相关爱”的精神,培养学生更多的优秀品质。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途径
我国正出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专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任务。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总体上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是在某些方面,高职学生素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找出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高职素质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技术、创新、身心素质等的人才为重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虽然涵盖了一些素质教育内容,然而现实开展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1.1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偏向自我意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等形式进行,然而学生对这种方式并不感兴趣,对于老师的教育,学生不虚心接受,甚至不认同某些观念,从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难以产生积极效果,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学生不能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偏重个人意识;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缺乏,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等。1.2高职学校轻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所谓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的高职学生教育却偏离了这一目标。高职学校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重点安排课程,严格考试,职业素质教育往往放置不管,趋于形式。1.3高职学校忽视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即是身体和心理素质,旨在培养具有健康身体、顽强意志和强大心理等优秀品质的高职人才。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来看,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学生的体格较差,不能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要求;第二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和压力,不能积极自我调节,无法适应学生到社会的过度阶段。
2.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对高职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管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实施者。在学生健康发展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重要引导人。一位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甘于奉献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另外,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课程中去,把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2.2重视学生干部在素质中的表率作用。班级班长、团委、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联系学生和老师的纽带。应着重加强学生干部一下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一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为同学考虑、从学生利益出发的精神;二培养学生干部的团结意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培养他们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与自我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总而言之,依靠和信赖学生干部更好的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使他们成为学生素质的模范和榜样,发挥他们带动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以局部带整体,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2.3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比如高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进行调研、“三下乡”“支教”等,以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适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等。2.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走入校园。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学校教育多与社会要求存在偏差,学生职业素质无法适应需要。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会的职业就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比如邀请优秀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开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为学生增加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另外,高职学生应该建立相关实训基地,与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合作机制,以方便学生实习。一方面学生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前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就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2.5加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2.5.1改变教学目标,把提高学生体能、毅力和耐力摆在重要位置。针对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2.5.2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2.5.3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关注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多关注他们在自我认知,兴趣、精神品质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调查,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是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而进行的。人的生存和人的发展是高职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应用技能、职业素质两个要素。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高职学校只有抓好素质教育,加大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发展,打造适应社会潮流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教育做出贡献。
作者:邹春 刘楚晨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济南阳光100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丽颖.探索适应社会需求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253-25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新模式
一、高校图书馆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已经把创新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十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充分证明了图书馆通过资源建设、学科服务等方面在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二、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在资源建设、流通阅览、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展开。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创新素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和图书馆对创新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处于随意状态,没有创新素质教育实施、评价方案及考核机制等长远规划和保障机制。二是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缺乏灵活性,培养模式传统落后、不注重动手动脑等行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图书馆开展创新素质教育活动内容单一随意、没有可持续性,缺乏品牌效应。第四,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服务。出现了信息资源不对称,师生互动不及时、不通畅等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新模式、新途径的探索
随着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已经把创新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高校图书馆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建立校级创新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管理机构,指导和推动创新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对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机构并制定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和工作规划,纳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管理机构由图书馆、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在图书馆设立创新素质教育基地和小组,全面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工作。把创新素质教育各项实践活动正式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健全相关的激励及学分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图书馆各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创新素质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2]。
(二)图书馆为创新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和搭建交流互动平台
1.抓好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资源建设应注重文献资源配置,以文理学科、交叉学科互补为原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学校特色专业和学科、特色校史资源、特色专题数据库等特藏资源,建设各类馆藏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意识。使创新素质教育呈知识结构互补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种形式的创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优秀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积极营造者,设计再造图书馆物理和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各类信息阅览共享空间、研讨室、学业分享中心、艺术长廊等创新空间,供其开展项目实习、智慧泛在课堂、社团及社会实践和调查等活动。创建促学和促研等的各类信息平台,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师生思想碰撞、学习、研究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交流场所和平台。3.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生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活动,以提升其创新素质。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日常的活动中,培育校园文化,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活动不定期举行一些常规活动。如,图书推荐、专题展览、书评征文、各类竞赛、专题培训、文化系列讲座等。帮助学生成立读者协会和图书馆自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手工设计和发明、学科平台、名人面对面等丰富多彩、多种模式、多元化的各类互动活动。并使有些活动产生品牌效应。这样,既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又增长了他们的专业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必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99-01
一、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世界、民族、社会以及人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促进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在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开设了一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但开设较少,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管理松散,课时不充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强化人文素质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面较窄,对哲学、艺术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第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养,改变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第四,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享受,使人们过分沉溺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之父母的功利化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思想定位不清,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人文素质弱化。
二、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一)优化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以及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针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相关现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学方案,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其次,各高校应当注意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不同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开设哲学、历史、音乐、文学等相关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有效结合起来,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学的整个过程。
最后,各高校应当注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认真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学习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先进经验,加强实践,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首先,各高校应当注意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等有效结合起来,结合当前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确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文、史、哲、艺”为主题,定期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树立人文关怀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意识。
其次,各高校应当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最后,各高校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l展。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各高校应当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气质、修养与品德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各高校应当注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其次,各高校应当注意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进行监督,对教育成果进行考核,依据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最后,各高校应当注意充分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这一途径来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三、结语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文化教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各高校应当注意优化人文素质方案,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素质教育 学科知识 能力培养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中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高中生素质的提高,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就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
要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知识理论,我们所说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长时间地探索逐渐积累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足够多的耐心和信心。
一、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
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高中生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在实施和探索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淡化学科知识教育,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培养,这种行为是对素质教育不正确认识造成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实际上我们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学科知识教育,而是为了矫正传统教学中不利于高中生素质提高和培养的方面,而学科知识是一个人要实现高素质必备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学科知识的人会有怎么会有很高的素质水平。所以,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知识并不违背素质教育,相反,对高中生开展学科知识教育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在大力提倡高中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地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只有学科知识水平提高了,高中生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飞跃。
二、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化学综合能力是指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化学科学综合能力是高中生学科素质的直接表现,它要求高中生具有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力;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力;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力。这些能力都是高中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学就是要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让高中生在能力培养中逐渐地掌握科学知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实现高中生学科知识的进步和高中生素质的成长。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要让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综合能力,必须对高中生开展观察能力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以及自学能力训练。
1.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智力三要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以高中生的实验观察为基础。高中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是教师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是要注重对高中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形成了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进而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培养高中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高中生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不仅要考验高中生的手眼协调完成实验的能力,更要考验高中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长期的实验操作中培养才能够实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嫌麻烦有的实验被忽略掉了,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这样导致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实验操作不仅能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化学实验教学打造成为培养高中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平台。
3.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知识逻辑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只有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才能够学好化学知识和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关注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以期协助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关于其内涵,学术界主要从3种角度对其展开研讨。第一种观点是站在人的角度,借由论述具备信息素质人才的特质或能力来描述信息素质教育;第二种观点则是利用概念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与信息素质相关的概念来描述信息素质;第三种观点则是从现象学的观念来剖析信息素质的内涵。以上3种观点分别从人和概念之间相关性以及现象学的角度对信息素质教育展开研究,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目前学术界未对信息素质教育内涵进行精准、统一的定义[1]。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本文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以培养在信息道德、信息观念和信息主体方面有较强意识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信息主动精神,增强其信息心理素质,以最大限度开发其信息潜能。
二、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确立,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空前的压力。由新型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新型网络技术构成的新信息环境,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文献后可以看出,目前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研究的人员大多以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师生们为主[2]。高校图书馆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余时间对自身的知识面扩展没有足够重视,对信息环境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有检索效率了。所以由高校图书馆或者信息中心独立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也不能更具针对性和深层次地开展下去。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必备条件是有专业学术队伍的建设,我国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不足;没有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充分优化整合的学术队伍。此外,我国目前高校大部分图书馆的图书馆员只能称作是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图书馆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远不能满足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也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开展高水准的信息素质教育,还需要有相关的评价标准体系。之所以我国的高等学校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公认并推广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是因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还不够发达,没有相关的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来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以制定相应的标准。所以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也在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三、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面授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主要就是以面授为主。也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直观的方式,具体包括:新生入馆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训与讲座。1.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学生进入高校后最先接触到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各高校图书馆一般是从9月份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通过简单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图书馆的机构设置、资源布局、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等,这样学生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很快地意识到高校图书馆对他们的真正意义所在。2.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评价、数据库的检索技术与方法、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等5个方面[3]。开展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和对科技情报的敏锐感,而且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文检课主要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笔者所在的图书馆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馆藏特色资源已经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图书馆老师担任全部教学任务。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特点,文检课的教学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本科生主要是要求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性知识以及掌握一般的检索技能,而对研究生则要求对其专业学术领域的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并加以利用,加强其信息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检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等许多方面已经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适当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文检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使用好各种数据库,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加大关于网络检索的基本知识,搜索引擎检索技巧,逻辑组配检索词,数据库专题检索和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更新,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并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课件,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开展各种培训与讲座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根据本学校的各个专业、学科设置情况以及针对一些重点优势学科开展面向师生的培训与讲座。比如我校图书馆不定期地对广大师生进行数据库使用方法及技巧的培训,长期开展“培训进院系”活动:先与各学院充分沟通,然后由图书馆老师或者数据库培训师进入院系,对其学院师生做极具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充分实现了图书馆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共同参与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近几年培训活动的开展,很多师生已经认识到现在的图书馆正在由传统型逐步转化为现代化、数字化的图书馆。
(二)远程教育
面授教育能比较直观地传达给对方想要的信息,但是要受到时间、地点、人为因素的约束,而且受益人数不多,影响力有限。而远程在线教育则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可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取资源信息,且实践操作非常便捷。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Blackboard教学系统平台、清华大学的网络课堂,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为介质的课程管理系统。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已经真正纳入了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4]。我校新图书馆集成网络中心和电教中心的优势,已经建设有一间标清全自动录播室,可供教师和专家们进行精品课程、讲座和专题的自动实时录播,并可以远程网络同步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正在筹建一座高清全自动录播室。足不出户犹如亲临课堂的目标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了。远程在线教育更加注重培养用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三)互动式教育
互动式教育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互动探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其主要形式有:BBS、手机图书馆、微博等。大部分高校的BBS都会对图书馆开辟出一块专版,由图书馆的老师来负责管理并实现与全校师生的交流互动。例如我校图书馆在校园网的BBS上就有“读者荐书”这一专版,可供用户进行交流心得、沟通思想、学习探讨和反馈意见。手机图书馆也是目前各图书馆推出的一个新的交流互动平台。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移动图书馆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如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的图书馆已经建成移动图书馆平台,只要用户通过手机的无线网络接入,就可以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数据库资源的检索以及接收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定制服务,即可实现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来对图书进行检索、预约、续借、挂失等操作。图书馆移动终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延伸的又一新途径。微博作为一个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收集、交流信息,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成为一个新的读者信息收集渠道。借助该平台,读者可以及时有效获取图书馆的最新信息,并轻松实现互动交流;图书馆也可以借由微博迅速获悉读者反馈意见、建议及深层次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群众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鉴于此,很多图书馆皆已开通专门的学科微博,通过新书推荐、活动预告等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方式逐步为大家所接受,吸引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于此同时,微博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图书馆形象宣传方面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微博有一定的字数限制,这对图书馆开设微博服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分栏组织信息以提高资源整合率、用词言简意赅,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一般而言,栏目可分为:信息公告、资源宣传、读者互动和数据库培训等四个基本模块。日前,高校图书馆还未具备成熟的微博意识,大部分仍处于宣传报道、收集读者信息等浅层次。而且,在图书馆内部微博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很少有人对微博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更谈不上灵活使用微博,驾驭整合资源;另一方面,遣词造句是一门学问,同样一份活动预告,不同的人写就会彰显出不同的文字效果,也就相应地产生不同的读者效应。因此建议图书馆开展微博工作时,走群众路线,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图书馆微博服务做好、做强。深层次地挖掘微博的作用,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也是信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一条捷径。
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化途径
现代信息环境瞬息万变,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更为广泛、深入和系统地开展,势必要对传统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优化。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加强与其他教育管理部门的协作
信息素质教育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要使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相结合,就要先理顺高校图书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各个专业院系、信息网络技术部门的关系,建立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院系专业教师的协作关系。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图书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主要形式还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要形式,所以要逐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高校就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形成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专业教师合作的教学模式。图书馆员要成为课程与教学团队的一员,把信息素质教育当作学校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合作,以信息技术知识为基础,把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到各个专业学科中去,构建以信息为核心,围绕确认所需信息、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这4个方式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二)多元化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以信息学、图书馆学等方面知识为主,此外还涵括社会、经济、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其教学任务无法单一地依靠图书馆自身的资源来完成[5]。同时其学习的终身性也决定了不能简单地通过开设课程或培训讲座来完成,更不可能通过集中化开设课程的途径解决。因此,搭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多元化平台,必须根据其内涵和目标,以网络为基石,激励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在线互动教学。图书馆把握机遇,利用现有资源,增强专业指导能力,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下,提高师生间沟通频率。借助这种途径,就可以以螺旋形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安排好学生各个阶段的教学,借力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6]。
(三)提高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速度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复杂纷乱,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导工作,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1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概况
1.1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信息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主要用于调节信息使用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行为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安全、有秩序地传播。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有获取信息能力、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则是指人们获取信息主体、判断信息和如何有效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意识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信息观察能力,及时、准确地从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并利用有用的信息,进而实现个体目标。1.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需要。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跟上时展的潮流已经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必要对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方式不成熟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技能培养和信息道德培养,其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单纯采取讲座的方式,并没有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连续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严重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2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实际上,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比较重视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相关政府部门也制订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政策、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等。而我国根本没有相关政策来支持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所以,对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极为不利的。2.3宣传力度不够电子阅览室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部分图书馆并没有认识到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性,再加上社会各界对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电子阅览室的误解不断加深。大多数家长认为,电子阅览室就是网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成长,不主张自己的孩子到电子阅览室内上网。因为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并没有阻止青少年玩耍网络游戏,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阅览室持否定态度。2.4责任缺失我国建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时间比较短,在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中缺少相关的经验,同时,还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与图书馆没有直接关系,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硬性指标。正是因为责任缺失,使得图书馆没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3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3.1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公共图书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教育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使青少年可以熟练掌握基本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相关的检索工具,不断提升青少年鉴别文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将导读与导航服务相结合,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辅导。另外,要不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例如开展读书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向青少年介绍识别网上信息的方法,适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青少年是信息社会的主体,应不断提升他们利用信息中的道德自律意识,抵制网络游戏,合理使用信息,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3.2合理利用馆藏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网上信息资源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仍旧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应加强建设特色馆藏,确保其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印刷纸质版文献时,还要实时采购一些电子文献,使青少年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另外,还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馆藏数据库。目前,有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将网络资源作为未来建设馆藏资源的重要内容,开始加大建设网络资源的力度,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3.3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新形势下,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知识和来自信息社会的挑战,还要做好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青少年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掌握的技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青少年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社会对综合人才的基本要求。
4结论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培训方式还不成熟,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宣传力度不够等,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公共图书馆只要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资源,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氛围,才能逐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巩明英.论图书馆在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方面的作用[J].学术纵横,2014(08).
关键词: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回顾 展望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及起因
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汲取西方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实际提出来的。1995年教育部将加强高校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1]。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当前各高校较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1.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导致科学主义盛行及技术决定论的出现。这些理论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人更多地被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
2.在全球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盛行,使人越来越多物化为一种经济动物,沦为物和商品。人的权利、价值、尊严被淡化,对精神和自我价值的要求也逐渐淡化。
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文关怀,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加强对人自身的观照,进一步重塑人的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原因。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上世纪末的高校体制改革。1998年以来,各高校之间的合并使有条件的学校更加综合化,出现了一批更综合的高校,综合化的高校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体制和硬件条件。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另一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目前各高校大多较注重科学教育,而人文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文底蕴薄弱,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推动下,高校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至今已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居于核心位置。
二、从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具体来讲,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坚持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和谐发展;二是拥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三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本领和人文素养;四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3]。正确解读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指导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高校素质教育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参与面的广度及教育内容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
(一)酝酿尝试阶段(1995年9月以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素质教育思想逐渐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主要是在理工科专业中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文专业中加强科学教育。
(二)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一时期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强调通过专业教育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
(三)全面实施阶段(1998年4月至今)。
1998年5月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条件与时机已基本成熟。随着各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脱节严重,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渗透不足。
当前高校中“人文社会知识缺乏症”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学生,由于大多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及外语的学习中,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氧”的问题。人文学科向自然学科中渗透不足造成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欠缺,更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薄弱显示出一些负面影响,如用人单位对现在高校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人文素质的欠缺还使学生处理事情、思考问题时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没有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知识和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并内化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尊重和对精神的追求[5]。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及人文实践方面的教育来塑造其人文思想及人文精神,这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之所在。当下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使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得以充分显示,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上升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层面,仅仅局限在外在的、显示性的人文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内在的、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人文社会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比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得少之又少,并且其中最大的弊病还在于已有的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课程中多是一些史论和概论的内容,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原著的精华,如此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现行课程体系必然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缺乏人文素质的学生就只能是有知识而无灵魂的躯壳。
(四)人文素质没有真正内化上升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一种素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只有内化为受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素质,没有内化的人文素质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体现为一种能力和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转变过程。当前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素质的内化尤为困难,很多人将教育视为一种功利行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待人文素质。
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与素质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6]。高校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因此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使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可以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实生活不少人的人格缺陷就是源于知识的缺乏,而丰富的人文知识会使人坚强、理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自觉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从而能够逐渐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
3.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渗透,各种思潮迭起,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准很难抵御外来文化思想的侵袭和干扰。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净化社会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要加强文理渗透。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单纯具有科学知识而不具备人文素养的科技人员及缺乏科学精神的纯粹文人都达不到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加强文理之间的渗透,“引文入理、引理入文”,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理念贯彻实施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要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当前高校教学课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及评估都较少。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通过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力度,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和科学化。
3.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科技艺术节、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课堂中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暑期“三下乡”,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完善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
5.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也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在教育中的感染力。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6.要扩大课外阅读,塑造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内驱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并努力积极地贯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措施来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作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玲,李忠云.论当前的高等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4):67-69.
[2]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高校学报,2007,(2):214-216.
[3]夏威.高校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5.
[4]黎琳.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清华高校教育研究,2000,(3):83-88.
[5]兰东明.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晋图学刊,2008,(2):54-56.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由于长期的专业认识误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严重滞后。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思想,有动力没激情。为全面了解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化素养程度,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的对策,笔者对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机械、采矿、材料、稀土等10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收回996份,其中有效问卷981份,有效回收率98%。通过统计分析后集中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所谓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它既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也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技能的培养。我们通过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有占76%的学生认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占66%的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却知之甚少,有些人认为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识,有些人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音、体、美,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与娱乐相关的。其次,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技能的严重匮乏。传统的理工科院校历来很少开设人文类的课程,即使开设这样的课程,但对学生而言无非是在专业知识之外的可有可无的消遣与娱乐。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有关文、史、哲、音、体、美类的人文知识题的正确率为26%,有关数、理、化、计类的理科类题目的正确率为86%,有关社交类题目的描述正确率为20%。由此可见,人文知识、人文技能的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理工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背离了学校有关人才培养的原则,限制了其今后个人发展的空间。最后,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度较高,统计结果显示,工科专业的学生参与度为26%,理科学生的参与度为28%。但对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途径满意度不高。传统观念下的文化素质教育无非是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被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依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开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度的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机械死板的课堂教学中被逐渐冷却。专题讲座是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另一重要形式,专家教授知名学者来了一批又一批,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者们讲授的内容虽然前沿高深,但与学生实际的情况相距甚远,自然很难真正接受。此外,学校团委及学生会在学校范围内也尝试着组织了一些具有文化素质教育的社团,例如书法协会、话剧社、诗歌社等社团机构,但活动次数较少,缺乏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经费,实际很难真正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原则
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需要整体规划、步调协调、统一认识,既要把握内在的规律,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沿袭传统的作法也要适时改革创新,只有依照文化素质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推进这一工作。首先,文化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也在摸索中前进,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也发展了近2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多表现为口号化、形式化、表面化,并未落实到实处,文化素质教育被视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专业教育的点缀。学校层面鲜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这一工作,更别说出台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只是一些文科类、艺术类的二级学院、学工处、团委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实际工作,整体的文化素质教育呈现为无序混乱状态,很难收到实际效果。虽然说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有效开展并非与学校是否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成正比,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总得有个基本目标,有个具体的实施阶段,还需要学校的教务、学工、各二级学院的密切配合才能整体推进,收到实际效果。鉴于此,文化素质教育急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分段实施,整体推进。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长久以来,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两级,被简单区别对待并呈现彼此割裂的状态。这种教育观念完全离背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方针。党的十,十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可见,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又拥有完美的道德情操的人才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之路。积极寻求专业教育中能反映人生哲理、揭示人性光芒、职业道德养成的地方,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掘发挥专业课程在培养文化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
最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文化素质教育既包括人文精神范畴内的素养也包括科学精神的养成。将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狭隘的,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的观念也是错误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既要对理工科的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要对文科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理、工、农、医类的知识教育,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加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精神中所蕴含的科学严谨,顽强执著,踏实的做派必将促进人文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实施。相反,良好的人文素养,如默契的团队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美感也会使一些科学难题迎刃而解。因此,文化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
三、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方法及途径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时代、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首先,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调整讲座的相关内容。尽管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热情不高,对讲座不感兴趣,但课堂教学和讲座依然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最直接的有效手段。关键问题在于革新课堂教学形式,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讲座形式及内容。就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说,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例如使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式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的方式等就可能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可直观地向学生呈现视屏、图片、文字等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就讲座而言,学校请来的名家学者恰恰不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喜欢的是与自己的经历类似的、生活中有交叉的人,比如从学校走出去的学长,或科班出身独立创业获得成功的,或讲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的讲座。依照这样的思维换个角度,也许我们搞的讲座就再也不需要硬性要求学生参加,而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长此以往,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及讲座将由以前的师生负担变为如今师生的新宠。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注重能力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及讲座以外,还应积极组织各类形式多样风格不一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就理工科学生而言,建议他们更多地参加一些人文类的社团活动,如话剧社、书法协会、诗歌协会、电影协会等,在活动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环境污染、犯罪吸毒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以便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素养。
此外,理工科学生的一些实践课程也可充分发掘文化素质教育的潜质,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开设的“工程教育”完全可以变为到当地的一些文化古迹参观,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就文科专业的学生,鼓励参加一些理工类性质的社团活动,从中感受科学的严谨,务实,从而充分感受科学精神的内涵。有序规范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要得益于学校的统一领导。要以文件的形式将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次数,活动的经费,活动的场所,具体的负责人固定下来。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将文化素质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正轨。最后,积极引入网络手段,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因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网络教育正在校园悄然走热,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必将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布局展开:首先要建立一个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要周密全面涵盖文化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另外,网站内容要精心选择,在起到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要尽显趣味性、生动性,以吸引学生的点击阅读。
当前受用人市场的影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偏少,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理工科高校尤为突出,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现象严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通过将党的组织建在学生公寓,开辟了教育新阵地,通过把党建进公寓工作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挖掘出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广义的人文素养包含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其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审美评价、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当前受社会风气、互联网等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极度欠缺,具体表现如下:(一)人文知识欠缺,审美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尤其是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等方面知识匮乏,缺乏应有的艺术品位,对传统的儒、法、道等思想知之甚少。多数学生对待人文科学态度冷淡,思想空洞,缺乏正确的审美。(二)功利主义思想泛滥,缺乏理想追求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做人做事往往以利益为衡量。大学生热衷于考证、兼职,参加社团活动以加取课外学分为动机,考试蒙混过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退缩,在学习上缺乏耐心和主动性,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三)纪律意识差,思想浮躁大学生受互联网和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意志消沉,考试作弊、抄袭现象严重,逃课旷课,自律意识差,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在校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随波逐流,攀比之风盛行,做事得过且过,缺乏应有的上进心,思想浮躁,人文精神极度缺乏。
二、党建进学生公寓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
党建进公寓工作将学生公寓开辟为新阵地,在公寓内开展学术论坛、小课堂和学术沙龙等,积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填补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一)开展人文科学类学术论坛。党建进公寓工作以党员工作站为推手,在公寓内举办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人文科学类学术论坛。通过在公寓内实地调研,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邀请专家、教授在公寓内开展学术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播人文知识。(二)组织教师志愿者深入学生公寓开展“小课堂”。党建进公寓工作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遴选志愿者教师定期走进学生公寓的方式将文学、美学、哲学、史学知识带进公寓,在公寓内举办“小课堂”,吸引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弥补大课堂的不足。(三)组织“读好书”活动,营造人文学术氛围。高校以学生公寓为单位,通过党员工作站推出主题不一的“读好书”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国学、历史、文学、哲学类书籍,组织学生自发到党员工作站内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体会,让人文知识在公寓内流动起来,营造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良好学术氛围。(四)开展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党员工作站在公寓内开展主题各异的实践活动,以感恩、明理、分享等为主题,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砥砺学生品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内涵建设,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三、党建进公寓工作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党建进公寓工作激发了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热情党员工作站通过公开征集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开展学术论坛、读书沙龙、主题实践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参加,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现场答疑解惑,扩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人文热情。(二)党建进公寓工作拓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高校学科体系陷入僵化,过分的强调市场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不足。党建进公寓工作将学生公寓作为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开辟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三)党建进公寓工作提高了人文知识的学习效率长期以来高校大课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个体需求,因基础差异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党建进公寓工作通过开展“小课堂”,以多样的人文知识为内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小课堂”拉近了师生距离,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大大提高了人文知识的学习效率。(四)党建进公寓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党建进公寓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深刻地理解了活动主题,体会到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和品位,增强了自身的人文情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党建进公寓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创新,学生公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公寓内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是重要而又必要的。党建进公寓工作通过在公寓内开展人文社科学术论坛、教师志愿者进公寓“、小课堂”和主题实践活动,点燃了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在校大学生的全面成长。高校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时,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将党建进公寓工作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生的“软实力”。
作者:王国旗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德育
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义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担。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又提出了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即自然也是有道德存在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纳入可以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
1 学校德育的概念
本文认为,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对道德价值理解、道德品质素质体系建构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促进德育对象个体素质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1】
2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对德育体系的影响
学校德育体系涉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丰富,对德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得以重新建构。下面主要论述德育目标、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2.1 德育目标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定德育目标,要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遵循受教育者对象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在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来重新确定德育的目标。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总目标,为社会培养包含生态道德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
而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又是分层次的,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的德育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目的。高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又可以把德育的目标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使德育目标最终、一步步得到实现。
德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而且确立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更加全面,也更容易理解接受。那么在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提高,更要确立其正确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之中,高校要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中有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美景、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洗礼。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具有新的内容:使大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和环境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并且能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自身实践行为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人,最终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2.2 德育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以我国的国情和各级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提出的。学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结合家庭与社会德育等等。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时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创新。
德育的途径要对应德育的内容,且一个内容可以对应多个途径。对于生态科学知识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各科教学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校园广播宣传等途径,并且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已达到内化的结果。而对于生态实践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和社会德育相结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等途径来进行。
德育的途径要有重点,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重点在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摒弃过去的消费观念、有节约意识,最终将理论知识消化并内化,对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了解。另外要与其他德育途径进行结合,重点有分工,对低年级学生适当地进行理论教育,而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在实践,最终实现分工协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作为生态道德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识别“绿色标志”意识的养成教育,它既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教养。【2】
除此之外,对于德育内容,要在大学生原有的生态科学知识基础上,强化他们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支撑生命的基本系统,以及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懂得,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千丝万缕地联结在一起的,个人的幸福与整个地球的幸福密不可分的。【3】
总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被纳入到高校德育之中,是顺应时展的结果,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路琳,康月磊. 论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学校德育的走向[J].教育探索,2009,(1):106-108.
【2】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内涵;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转型,即:由全面型转向精细型,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由一成不变型转向具有较强应变型[1]。为了跟上时代的脉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树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还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吉飞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中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拓宽高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这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2]。周光宇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讲:要加强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郭惠玲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中阐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途径应从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4]。何其荣、周巍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中论述了学生职业素质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5]。熊睿、刘英超在《英国职业教育及启示》中探讨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途径,如: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成立“培训和企业协会”,将企业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性方面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中磨炼能力[6]。芮小兰在《澳大利亚双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论述了澳大利亚的双元体系,它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公司培训同步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校教育为辅,职校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7]。
纵观海内外,职业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三位一体锤炼而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非技能性的潜在的能力的体现[4]。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起点平台的高低,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项内容。基本素质具有共性,即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前提。而职业素质具有个性,即各个行业“职业人”所特有的,是从事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8],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完善意识;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的学习;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审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提高人文素质。
三、职业素质的养成路径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
2.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传授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即理论技术)课程的构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并按照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来调整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精神外,还需培养学生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因此,要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信心。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勤工助学,早日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锻炼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职业素质是产学的一个无缝接口,社会和企业就是职业素质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一支“校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学校不仅要在校教师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引入学校以外的人才作为“候补”教师,如企业老总、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为学生不断输入新的职业素质理念。创建具有浓郁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文化与商贸类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7.以双证制为特色
将职业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彻到正常教学之中,分专业群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和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中心”。“职业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的导向,专业就业的机会,专业深造的机会及专业不同层次考证的信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出色地完成相关专业职业素质的学习,即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一张毕业证改为“双证”,即再加一张职业素质认证[6],督促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另外,要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授业中要处处体现高水平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人”的共性,更要具有“职业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广与实践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拓宽并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身心愉悦,精神充实,职业素质得到升华。三是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林.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7-19.
[2]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43-44.
[3] 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6):9-10,59.
[4] 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5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