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时间:2023-08-02 17:17:01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第1篇

本文在现有商业模式研究理论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理论,提出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深化了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框架研究,体现了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维度”分析视角

对于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是其一切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价值链已不仅仅是将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前后相连形成的一个简单的链条,而是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的一整套企业价值体系,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模式就是为了积聚用户,但是免费产品的用户并不一定直接为其创造价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价值传递或转化。因此,本文在对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加入了一个 “用户转化”的环节,将价值链基础活动划分为(1)包含内部后勤、生产作业环节的产品系统;(2)包含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环节的推广系统;(3)包含用户转化、售后服务环节的用户系统;(4)与利润形成紧密相连的收入系统。见图1。

将运用免费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价值链划分为“产品、用户、推广、收入”四个维度考虑,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从内而外价值的链接、创造及转化。

(二)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提出“要素”分析视角

当前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理论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是,现有理论内容过于庞杂,逻辑不够清晰,并且大多是从经济、运营、战略等不同侧面研究商业模式结构,无法很好地体现出商业模式的运作过程,更缺乏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应用和指导。

因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瓦德(2011)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从“产品、推广、用户、收入”四个维度入手,形成了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四维度?八要素”体系,包括:(1)产品模式――资源能力、价值主张;(2)推广模式――关键活动、平台网络;(3)用户模式――用户细分、用户关系;(4)收入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来源。

从四个维度出发,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提出的八个关键要素是对奥斯特瓦德九要素模型的传承和优化,遵循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价值传递过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结构

本文结合价值链理论,从维度及要素视角,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拆分成“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收入模式”四个维度,同时将八个关键要素内生于价值系统之中,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四维度 ? 八要素模型”。该模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从产品经推广到用户得收益的价值流向。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维度及要素

1.产品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核心

所谓“产品模式”,简言之就是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产品模式中包含“资源能力”和“价值主张”两个关键要素。

资源能力: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前向环节中,需认真评估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包括供应商、合作商等在内的外部资源,将二者整合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价值主张: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后向环节中,需对产品组合进行定位和区分,划分出基础产品群和增值产品群,并明确希望通过每一种产品发挥何种价值。

2.推广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关键

在产品模式之上,还需要搭建起利用产品传递价值的桥梁,明确企业应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即推广模式。推广模式中包含“关键活动”和“平台网络”两个关键要素。

关键活动:指企业在推广的前向环节中,需从内部和外部出发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对外口碑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对内产品体系之间的价值链接。

平台网络:指企业在推广的后向环节中,需充分运用自身平台网络及合作伙伴平台网络,实现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过渡,将流量变现,把成本与收入联系起来。

3.用户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根基

在考虑了产品模式和推广模式后,则需寻找对应产品的目标用户,即用户模式。用户模式中包含“用户细分”和“用户关系”两个关键要素。

用户细分: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前向环节中,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明确其初期属于免费产品核心用户还是增值产品核心用户,对于增值产品核心用户还要进一步细分其属于企业直接付费用户还是第三方付费用户,以便明确收益来源。

用户关系: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后向环节中,需不断加强企业同用户之间的联系,扩展用户在不同产品间的渗透面,通过对用户数据及反馈的分析,改进和完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从而实现用户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转移或渗透。

4.收入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动力

在产品模式、用户模式和推广模式之上,再考虑企业的收入模式。收入模式中包含“成本结构”和“利润来源”两个关键要素。

成本结构: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前向环节中,所形成的与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推广成本等。

利润来源: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后向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得到的收益。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电子商务”收入;第二种是依靠“广告”收入;第三种是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收入。当企业做好产品规划和布局后,可以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将流量变现。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关键计算指标

1.用户规模(U):企业运用“免费”模式的目的在于扩大用户规模,为后续增值服务做铺垫,因此“用户规模”是免费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与转化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指标。

2.渗透率/转化率(R):在企业所有用户中,付费用户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用户,在用户规模之上考虑“渗透率或转化率”,以便计算对企业收入具有实际意义的付费用户数。

3.付费标准(S):这是将流量转换为收益的桥梁,是将无形的用户价值变为实际金钱价值的基础。不同类型免费模式有不同的付费标准及计算方法,需要具体分析和细致量化。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应用

免费商业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直接交叉补贴模式、三方市场模式、免费加收费模式和非货币市场模式四种类型。本文在此选取“免费加收费”模式,以免费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为例,举例说明。

(一)背景介绍

近两年,视频网站渐渐步入成熟期。各大视频网站在运用免费模式集聚用户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版权的付费独播剧和自制剧,实现对用户群由“完全免费”向“免费加收费”的转移。现今,“免费加收费”模式已逐渐成为视频网站收入新格局,用户付费市场从以前的量变积累转化到质变阶段。

(二)模型应用

1.产品模式――视频网站通过对外部素材作品等资源及内部选材创作等能力的整合,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视频内容体系。其中,与竞争对手无差异化的公开资源就是基础产品,即低版本免费产品;而具有多重特权的网站会员服务则是增值产品,即高版本收费产品。

2.推广模式――通过内部观影权限限制形成产品价值链接,结合外部口碑营销和明星效应宣传造势;同时运用自身平台优势吸引用户对优质及特质资源的关注,并与其他网络平台合作,打通网络连接入口,实现自有平台与社交、支付等平台的对接。

3.用户模式――对应用户细分将免费优质资源提供给普通用户,将高质量特质资源及特权提供给会员用户。通过优质资源增强用户黏性,利用特质内容提升用户转化,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和反馈,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4.收入模式――分析开发成本、内容成本、版权成本、带宽成本等成本结构;衡量在不考虑广告模式的情况下,“免费加收费”模式产生的会员增值收入。

(三)指标应用

1.收入模型

夏静(2014)以“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评估标准,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收益只来源于付费产品时的收入计算模型,即总收益=付费产品数量×付费转化率×付费产品单价。在此理论模型支撑基础上,可以得出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收入计算标准为:SRUT××?=? (1)

其中,U为免费用户规模,R为付费用户转化率,S为每会员平均收入(即ARPU值)。

如果已知各类型付费会员具体比例及购买期限,还可以将付费用户按会员支付类型的不同比例进行拆解,以不同的付费标准和购买期限比例进行收入计算。若以用户按一次性支付不连续购买(例如:买1季会员,会员结束后即为普通用户,不再续费或购买其他类型会员)为例,可将上式扩展为:

2.收入计算

结合上述收益模型公式,本文选取了当前用户熟悉且影响力较大的三家视频网站――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对其付费会员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由于无法获取以下网站各类型付费会员比例及购买期限的实际数据,因此以ARPU值,即(1)式计算。

由表1可知,爱奇艺作为引爆视频付费狂潮的网站,在市场中的用户活跃度和付费转化率很高,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腾讯视频虽年均活跃用户数超过爱奇艺,但由于其付费资源的影响力不够,付费用户转化率还不及爱奇艺的一半,所以收入与爱奇艺相比相差较多;而搜狐视频则因推出的可吸引用户付费的内容过少,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比例相较前者都明显过低,会员收入最少。由此可见,基础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转化率是“免费”商业模式转向增值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视频网站在用户全免费阶段,主要依靠广告获取收入,使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转向以“免费加收费”的会员模式,只要通过独特新颖的内容提高用户转化率,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助力视频网站扭亏为盈。

五、结束语

“免费”商业模式在当今互联网行业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从维度和要素视角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对“免费”商业模式运行机制做出了科学分析。

二是结合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特征,提出了其通过免费模式获取增值收入的关键计算指标,展现了“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

第2篇

关键词:C2M 电商模式SWOT分析策略选择

一、引言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商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6%,增幅上升72个百分点。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同比增长151%。 数据碓从谥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网购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消费者的购物需求逐渐呈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传统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市场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制造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迫切需要新思路、新方法。C2M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所实践。青岛红领集团为摆脱困境,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了独树一帜的服装个性化定制经营平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吉利汽车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与必要商城合作,首次在线发售可定制版汽车。此外,海尔、迪玛卫浴、BOE等一批企业也在向C2M发展。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C2M电子商务模式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其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并阐述了C2M电商模式发展策略。

二、 C2M简介

与传统的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相比,C2M(Customer-to-Manufactory,消费者对工厂)是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C2M又称为“短路经济”,它将工厂和消费者直接相连,消除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采用先销后产的订单方式实现产品零库存,最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C2M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预约购买,按需生产。C2M是以消费者需求驱动生产制造,消费者预购多少,工厂生产多少,降低了库存风险,解决了库存成本的问题,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第二,去中间化。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消除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第三,消费者参与生产。因为是个性化的定制,消费者间接参与了产品的研发设计,不仅拓展了产品创新思路,还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 C2M模式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C2M电商模式,是因为相比较传统电商模式具有一些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近年来,网购消费者开始从专注于商品价格逐渐向关注品质和服务转变,并形成了追求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趋势。C2M模式注重企业由渠道建设转为注重提升客户需求和服务能力,由规模化生产转为个性化定制生产。随着个性定制时代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个性化定制。

第二,消费者参与生产过程。C2M模式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中来,能够促进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改进服务质量感知,最终能够买到令自己满意的产品,提高了客户积极性和满意度。工厂与消费者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和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有助于了解顾客具体特征,通过对客户细分来达到精准营销,提升企业绩效。

第三,低库存,低成本,低价格。C2M模式是预约购买,按单生成,与传统B2C、C2C模式相比,最大程度上降低库存风险,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库存零风险。工厂直接销售产品给消费者,缩短了供应链节点,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由于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消费者也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产品。

第四,充足的货源和高效的物流体系。C2M模式的主体是制造企业,这些传统企业拥有优质和稳定的供应商体系,能够保障高质量的货源。除此之外,这些企业大多数具有完善的仓储配送体系,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海尔正是基于其在产品渠道和物流服务方面的优势,打造了家电定制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解决方案。

(二)劣势分析

C2M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商模式,也同样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C2M订单交付周期较长。订单交付周期长短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品牌力的重点所在。与B2C、C2C电商模式相比,消费者需要等待产品定制生产,这就导致产品从购买到送达消费者的时间周期较长。订单周期一旦过长,容易导致消费者失去耐心而转向其它平台。

第二,订单量小,品类少。C2M模式产生的是小批量的定制订单,如果订单数量不多,工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生产,利润较低甚至可能会亏本经营。单个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类毕竟有限,导致企业的C2M电商平台能够提供的产品品类受到限制。

第三,退货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退货问题是传统B2B、B2C电商面临的最大难题,C2M电商亦是如此。定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大多数企业不为消费者提供退货服务,即使有企业支持退货,手续也相对繁琐。2016年11月,淘宝网新增《淘宝网定制商品管理规范》,规范中明确指出定制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三)机会分析

我国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C2M电商的发展所具备的机遇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政策支持。2015年7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知道意见》,意见指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鼓励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016年5月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的发展任务。这给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成提供了机遇。

第二,网购环境逐步完善。随着网络服务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网购的群体中。第三方支付方式和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善了网络购物环境,使其越来越趋于便捷、完善,这为C2M交易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电商工具模块化。企业在考虑电商转型时不用在担心成本投入、技术能力等问题,现在电商所需的各类系统工具已形成模块化,相应的解决方案也逐步流程化,这有效的降低了企业向C2M模式转型的门槛。

第四,传统制造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多企业已建立起企业资源计划、生产执行系统、订单配送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平台,为C2M转型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四)威胁分析

在传统制造业向C2M电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威胁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魍称笠翟谙C2M电商的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些威胁性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C2M模式相对陌生。与传统B2C、C2C电商模式相比,消费者不太了解C2M,制造企业也缺少相关的运营经验,能否成功转向C2M模式对企业是一个考验。

第二,传统电商的威胁。C2M电商刚刚起步,行业覆盖不广,用户也不多,需要更多网购消费者的信任。相比之下,传统B2C、C2C电商模式信用体系较为完善,售后服务也有保障。

四、 C2M的策略选择

(一)SO对策:利用优势发展壮大

首先,随着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传统制造业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电子商务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工厂。C2M模式能够捕捉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培养市场感知能力,在推动企业不断发新产品、新服务的同时,锁定目标客户,驱动企业快速转型。第二,企业打造C2M电商平台,采集市场客户信息,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软件,提高对市场客户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第三,鼓励企业加强电商模块化建设,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消费者需求,打造产品模块化定制,通过对产品模块进行细分,通过产品模块的无限组合,满足不同需求消费者对功能模块的不同需求。

(二)ST对策:利用优势规避威胁

首先,完善C2M电商模式的发展配套措施,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企业对C2M的认知和实践能力,鼓励金融机构为开展C2M模式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第二,企业大力推广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支持C2M智能生产技术创新,鼓励或奖励消费者参与,这将对消费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C2M后续的发展和普及。第三,企业可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通过提高产品的种类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安全、担保交易、及时配送等机制打消消费者的购物顾虑,提高对C2M的信任。

(三)WO对策:利用机会弥补劣势

第一,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打造更人性化、简易化的电商社区体验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订单执行效率,缩短从消费者定制下单到送货上门的周期。第二,制造企业通过收集、分析平台消费者的需求和购物信息,对消费者偏好和购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哪款产品将成为“爆款”,从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进行针对性的材料备货和产能投放,实现产销平衡,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WT对策:减少劣势规避威胁

第一,加强服务意识,提高购物体验。产品售前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期望和要求,生产环节与消费者保持紧密互动沟通,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订单达成率。第二,企业规范自身诚信经营行为和售后服务条款,制定相应的C2M退货策略,针对消费者的退货问题快速反应、快速应对处理,加快退货速度,减少退货操作流程。第三,培养综合型的专业C2M电商人才。C2M电商未来的发展必定对人才有旺盛的需求,需要加速培养具有专业C2M电商技能的人才,尤其是既懂电商又懂智能制造的复合型人才。

五、总结

文章运用SWOT分析得出,C2M电商在内部环境方面相比传统的B2C、C2C电商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外部机会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电商环境的日益完善给C2M电商提供了契机。企业在利用C2M电商模式指导自身发展时要深入了解C2M,在把握其利弊后更好地指导企业发展。虽然C2M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仍存在着一些劣势与挑战,但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C2M电商模式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文章研究对采用C2M模式的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考虑到定性研究方法的不足,未来可考虑数学建模、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钟肖英,王秀梅电子商务20时代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与竞争优势建立[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2]Y Zhou,M Xu,R Di Research on the Radical Innovation of C2M Business Model―A Case Study on Redcollar MTM Mens Suit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6(11)

[3]宋科艳工业40背景下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生产销售模式的利器――C2M模式[J].经贸实践,2016(6)

[4]宋迎,安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借力C2M模式[J].中国工业评论,2016(11)

[5]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

第3篇

关键词:广义价值链 企业商业模式 创新

引言

在长期的竞争实践中,各企业的管理者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几乎每一个优秀的企业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明确指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在认识到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潜在价值后,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也变得日益迫切。而广义价值链视角将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从而创新出更多有更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来助推企业发展。研究广义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本文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根据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状况,为维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而设计出的一系列方案和计划安排”。

前面已经指出,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目前对商业模式研究最流行的主要有四种视角:企业运作视角、价值链视角、系统论视角、业绩与财务视角。本文主要从价值链角度切入,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并简要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而不同的学者所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罗氓教授等(2003,2005)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它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一定的前提下,用于整合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翁君奕教授(2004)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的三维空间,它为商业模式的创意思维和决策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他通过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体系,以此来获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程愚(2004)认为,企业的全部活动不仅仅是价值创造活动,而且是一种交易活动,可以从“交易-价值”的范式来认识研究企业商业模式的结构和创新问题,这样可以得到更高的企业运行效率。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定位和企业价值链活动。

安纳利·萨克森宁(1994)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和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它包含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结构。詹姆斯·弗·穆尔(1999)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包含生产技术、企业管理方法和消费者划分等一系列内容。欧洲学者Timmers(1998)在对电子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的产品、资金、信息的运作机制。Venkatraman和Henclerson(1998)将商业模式和IT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商业模式。他们认为,知识运用在商业模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客户互动、资产组态共同构成企业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沿着这三个方向设计战略的协作计划。Amit和Zott(2001,2002)从电子商务的背景研究商业模式。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对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内容、结构和治理进行设计,以此来创造商业机会,创造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很早就开始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问题。但已有文献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上,而忽视了企业商业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针对这一研究局限,从广义价值链角度对整个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进行了研究,重点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分析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与维护途径分析。

广义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模式改进与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环境分析是建立有效商业模式的基础。企业是由土地、资本和人力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式组合而成的,任何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都会与外界进行互动,因此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现代企业的发展都以产业链的形式存在,单个企业是广义价值链中的一个单元,价值链上任何一个单元的变动都会造成整个价值链的变化。只有通过对广义价值链的环境,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交易方式、产品创新方向等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才能为明确企业在广义价值链上的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单个企业的发展总是受制于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同的产业阶段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只有认清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认清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对企业发展作出明确定位,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股东、企业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雇员等。根据博弈论的理论知识,企业发展过程实际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只有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才能获得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考虑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维持利益平衡来维持系统稳定。

第4篇

1相关概念及研究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或公司集合。针对如何发展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文献提出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理念;以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提高;文献提出建立面向各产业集群的垂直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区域制造产业经济发展文献提出区域电子商务模式及平台建设思路;文献研究了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作用;文献研究了以客户兴趣语义挖掘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信息平台构建的需求分析,并给出基于客户兴趣语义挖掘的产业集群信息平台的框架构建方法;文献提出借助移动终端开展基于微信营销等商务活动,为发展BtoC商务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上述都是基于传统互联网络的企业电子商务研究,从商务模式角度探求企业的销售模式,但对于电子商务的新技术、实体与虚拟的联运机制以及电子商务数据挖掘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没有触及。本文观点: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颠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即以“技术”为中心逐步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因特网、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近距离通信技术、云计算以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互联技术,并与电子商务互相渗透,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线上线下进行商贸或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信息消费促进传统消费,整合产业集群优势资源,线上与线下联动,实体与虚拟协同,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将研究下列问题:一是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移动电子商务综合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二是基于产业集群,建立企业利益协作共同体,实现集群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三是整合产业集群的优势资源,建立商务平台的运行团队,以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实现企业生产、销售与流通的科学决策。

2基于产业集群的移动电子商务运行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区域范围内相关产业的高度集中,其目的是基于产业集群企业的利益共同,即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与交换成本,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集群内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集群内的企业依据产业发展,开发市场,延伸、拓展产业链构成一个纵向链,形成一体化的经济体,由此可以通过集群的体内低成本交易,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电子商务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信息技术是商贸行为的支撑,以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building,缩写BPR)为线,对企业核心商务流程进行分析,研究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商务流程的影响,从缩短企业的产品供应链、加速客户服务响应、提高客户个性化服务、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增值为主旨,抽象企业电子商务的基本逻辑组成单元,界定其相互关系,并确定企业的外部环境(即明确其与哪些合作伙伴存在关联)。从而确定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关系。

2.1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利益共同、风险共担机制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有人力资源市场优势、投入与产出比、技术外溢、区域制度与机制以及利于产业链发展的信息环境、物流体系、人文生态环境等。政府通过制订产业激励政策,调整、优化产业链结构,引导企业积极进行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信息技术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企业内部建立利益协同体系,增强企业创新、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内生动力,产业集群建立利益协同体系,形成集群企业合力,抵御市场风险,形成产业联盟,形成利益协作共同体;整合产业集群的优势资源,共建移动商务综合应用平台,集商品展示与供销、物流配送、新产品设计与生产外包于一体的资源集约型集群平台。

2.2基于产业集群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设计1)基于产业集群建立统一的组织架构和统一的技术支持平台,通过VPN将集群企业的网络组织起来,形成基础的网络系统,统一标准化体系,对用户进行统一认证管理,实行统一的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2)以基础的网络系统为基础支持,将集群的物流配送,采购与销售,零售与专卖进行协同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建立集群的协作管理团队和决策支持系统,以此形成产业集群联合体的协作系统。3)研发基于产业集群协作的移动电子商务与云计算服务平台,前台包括集群企业情况,商品管理,账单管理以及订单管理等信息,后台为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包括企业供求、价格、进销存管理等模块,也包括知识库咨询,客户数据管理以及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集群生产的决策支持系统,并集成了商务推广、网站优化以及微信推送等模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部分是系统的核心部分,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分层框架结构:①表示层。表示层以Web服务器为基础,负责信息,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可视化、交互式的操作界面。②应用层。应用层处于数据层与表示层之间,在数据交换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数据层而言,应用层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应用层是被调用者,应用层负责体系架构中所有核心业务逻辑的处理。③数据层。数据层的基础是DBMS,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处理,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2.3基于产业集群的扁平化移动商务运行移动互联时代,从信息流角度,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提供信息推送与获取、集聚终端用户等业务,信息创造商机,信息的时间效应和价值将更加突显。依托电商平台,连接网络社区,集成微信、微博,建立电商平台到终端用户的通道。1)实体与虚拟融合,线上与线下联动。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模式,企业工厂店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销售业绩,移动互联技术正使这一模式面临疲劳与并出现销售滑坡,实施实体与虚拟的融合,达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实现O2O体验功能势在必行。建设完善的智能实体店,对现行的工厂门店进行改造,企业的工厂实体门店建设成智能化商品陈列窗口,使门店具备产品展示,用户信息采集,网店促销、商品信息推送,虚拟网店智能登录等功能,方便用户即时支付,在线支付或线下交易,如图2所示。包括实体门店客户数据统计,信息采集以及信息推送,门店所列商品配有感应传感器以记录用户的行为,向用户实时呈现该商品在网络虚拟店的价格优势等详细信息以及购买该商品的优惠方式方法,并将这些数据信息存储进后台数据库,电子商务信息支持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最终模糊确定用户的购物意图。以此实现:(1)商务模式由单一渠道向“全渠道”的模式转型,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良性互动;(2)以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为支撑,使商品价格体系更加透明,线上线下价格体系统一和价值链再造;(3)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基于信息推送的新型营销引导模式,打造个性化的消费者购物体验,实现精准营销,以更多差异化的商品来增加客户粘性;(4)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商务模式,创新现代商务模式。2)基于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移动电子商务时代,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将不再是工厂或渠道驱动,而是C端驱动。分析C端需求,把握C端需求变化趋势,是商品设计之源,商品创造之本,既是生产制造也是商务物流的决策基础。电子商务活动将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融合于电子商务系统中,必将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并非为了分析等目的而收集起来的,而是由于商业运作自然产生的,既存在有价值信息,也有表面数据无用,但其中存在隐含有用信息,数据中既包括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形成时间等,也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来自移动终端设备的订单,商品的外形、接受群体等。应用大数据应用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数据收集与挖掘如图3所示,数据分析与挖掘有利于商业运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信息,对于企业的产品分析与创新设计,制订促销计划等都非常重要。3)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系统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运行管理系统,共享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的后台技术支持体系与数据决策系统,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与正确的人进行正确的信息交换”。一是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运营标准与规范;二是实行电子商务运营与客户信息管理分离制度;三是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保障支持系统。4)移动电子商务安全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保证整个电子商务运行过程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个明确有效的电子商务安全运行机制,能够保障电子商业活动的顺利实施。电子商务安全是保证电子商务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移动电子商务安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安全:一是客户信息的安全问题(如信息内容的流失、数据的窃听和攻击以及用户的隐私信息等),二交易系统的真实性问题,三是资金流动的安全问题,四是商品流通过程的安全问题,五是售后服务支持系统安全问题,六是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本研究通过集群用户的统一管理,权限的统一约定,实施标准化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系统安全。在基础网络系统中应用防火墙、数字信封、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及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网络病毒入侵检测等方法,保证信息流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障电子交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信息安全。

3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技术将颠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并将直接影响到与移动互联相关的商业运营模式,信息消费促进传统消费。针对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提出整合产业集群优势资源,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移动电子商务综合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建立企业利益协作共同体,实现集群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线上与线下联动,实体与虚拟协同,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商务平台的运行团队,以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实现企业生产、销售与流通的科学决策。

作者:杨正校刘静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分析

一、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从金融中介的理论出发,引入管理学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以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框架为标准,从理论到案例,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遴选甑别,并给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的优势和改进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商业银行业务建设理论,提升实效性,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和信贷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素材。

实践意义:本文试图激发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升级转型,强化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催化剂的功能,使其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发展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种类,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研究中,多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

在国外研究方面,约瑟夫熊彼特早在年就系统性地分析了创新的概念。他认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与对策研究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建立起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该学着指出,创新包含多种形式,诸如如引入新的工艺方法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等各种方面。

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理念都领先全球的美国,互联网金融最先获得发展,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在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Thomas Schoberth (2006)等论述了社交网络对于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建议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在线服务时考虑社交网络的影响;Sally Mckechnie(2006)等分析了互联网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分销渠道的优势;Xin Ding(2007)等研究了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分析方面,Rui Zhu(2012)等分析了人们借助社交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风险;LeeJ.-E.R(2012)等研究了网络购物过程中运用金融支付的风险;Gujun Yan(2013)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提出了对应的监管办法。在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方面,Mingchi Lee(2009)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点;Dexiang Wu(2010)比较了英、美两国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Kuo Lane Chen(2012)等研究了银行规模的大小与网上银行的策略的相关关系;Jyh-Shen Chiou(2012)等阐述了网上金融服务和银行实体网点的辩证关系。

三、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以谢平为代表,他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他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支付方式;第二个角度是信息处理;第三个角度是资源配置。陈明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集中主要发展模式,并具体阐述了各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李博,董亮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并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宫小林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分别是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不可能动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长期来看,银行应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以陈一稀为代表,他从价值基础、商业逻辑、财务模型等方面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然后按照四种创新方式,如支付方式创新、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赵昊燕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做了较多研究,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直接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尚无实证研究文献。袁博,李永刚,张逸龙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互补共赢”,并指出商业银行应立足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冲击。赵南岳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研究其对在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物理网点设置以及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邱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逐渐弱化,中间业务受到冲击,并造成客户资源流失,收入来源受到影响,但作者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银行业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互联网金融无法撼动银行的地位,两者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互赢。包爱民在分析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周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了其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就业机会,但商业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机构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大中型企业,使得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商业银行将目标客户定位下移,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推动了小微金融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同业间的相互借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业务特点、经营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推动了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的管理效率。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给出了近五年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效率情况,分析了“信贷工厂”模式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建议。

二、 文献综述

最早采用DEA模型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Alhadeff开启了对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Alhadeff,2000)。各个国家纷纷对本国银行和不同国家间的银行效率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如Favero等人对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意大利中北部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南部(Favero,1995)。Lozano-Vivas等人对西班牙银行效率进行了相关研究(Lozano-Vivas,1998)。Berg等人对北欧各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瑞典银行的效率最高(Berg,1993)。

国内学者采用DEA模型对银行的效率问题同样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少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分析。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包括牛蓝英分析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开展的小微信贷业务情况,基于DEA效率模型和博弈论分析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提出了相关建议(牛蓝英,2014)。郑伟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DEA效率分析,筛选出同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6家银行,并通过对比其技术效率差异提出短期改进措施(郑伟,2016)。但?@些研究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运用经验法,对分析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主观影响。本文在经验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处理后,再利用DEA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将更符合实际。

三、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建立

1.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采用DEA方法评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通常情况下,选取的多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忽略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直接利用DEA进行分析会使理论分析结果同实际情况不符(智冬晓,2009)。本文首先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现实特点,选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A)、员工总数(TE)、机构数量(NI)、营业支出(OE)、资本充足率(CAR)、流动性比率(LR)、拨备覆盖率(CCR)以及存贷比(LDR)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LB)、公司类贷款不良率(NLR)、营业利润(OP)以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输出指标。由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本文假设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和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短期内不会变,用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代替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影响整体趋势。本文根据输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尽可量的小,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相关性尽可能大的原则,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最终选取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本文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2011年~2015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及宁波银行年报中未单独列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故未将这三个商业银行选为分析对象。以2015年为例,表1给出了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2. DEA模型概述。本文将采用DEA模型中最为经典的CCR模型(魏权龄,2012)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模型。一般情况下,该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描述为:

假设有n个样本银行(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xij为DMU-j对第i种投入的数量且xij>0,yij为DMU-j对第r种产出的数量且yrj>0,vi为对第i种投入的一种度量,ur为对第r种产出的一种度量,其中,i=1,…,m;r=1,…,s;j=1,…,n。为方便,记

现在建立评价决策单元DMU-j0的CCR模型(1?燮j0?燮n),记x0=xj0,若对DMU-j0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求解下面的优化问题:

求解(5)式,可得到第j0个决策单元的最优解(?兹,s+,s_,?姿j0),此时,若?兹=1,则可以认为该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否则说明该决策单元是缺乏效率的。

3. 实证结果。本文选取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中13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5年年报中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DEA模型的?入指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通过Deap2.1软件求解最优化问题(5),得到的2011年~2015年各大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情况。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图1对比了13家银行在2011年~2015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技术效率情况。

4. 结果分析。本文以小微企业的技术效率作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主要参考指标,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考察的13家商业银行近五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技术效率等于1,在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有效状态。在这些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最早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效率;民生银行更是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

技术效率未达到1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虽然比较早的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但技术效率仍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而且规模报酬递减,即投入的资源利用无效且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平安银行放弃了原有的IPC模式,并在2013年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在借鉴同业的经验后,从2015年起在多家一级分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的试点,但由于时间较短,是否能提高技术效率未能在实证结果中显现。兴业银行,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使得技术效率无效。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虽然“信贷工厂”模式的引入提高了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有:一是“信贷工厂”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地区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本土化和创新化;二是一些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够彻底,不能完全实现“信贷工厂”的运作模式。

四、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 进一步实现“信贷工厂”本土化和创新发展。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多是采用淡马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新加坡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并不能全盘拿来用在我国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中。虽然很多商业银行进行了很多本土化处理,但是还未能达到“信贷工厂”的最终模式,需要根据我国的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属于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特点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客户的需求匹配相应的创新性产品。

第7篇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分析入手,结合成功案例和具体实践,从系统角度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商业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新型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构成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环节构成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环节应主要由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等三块构成。在商业地产整体运营中,商业是核心和本质,项目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商业运营的成败;地产开发是基础和表现,没有主要包括拿地和建设的地产开发,附着其上的商业运营则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载体;资本运营是线索和目的,商业地产运营的各环节都由资本运营实现耦合,并且任何商业项目都是以良性的资本运营为最终目的。

商业地产运营主体构成

根据运营环节构成,相应的运营主体应包括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和资本运营商。在商业地产实际运营中,可能出现主体重合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地产开发商同时承当了资本运营商的角色,并且承当了部分商业运营商的工作,这是我国现阶段商业地产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常用模式

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项目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从功能来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个阶段,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个长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拿地、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的优势,并且由于商业地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首先是地产开发,然后才是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占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具有先天优势。

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其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地产商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标准开发可大大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通过耦合大型商业,实现了商业地产运营的内在逻辑流程;在资本运营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短期销售模式,而是以地产为载体(分零销售、整体销售、整体上市等)实现资本运营。

但万达商业地产模式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分别是: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地产开发具有地产项目本身的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以地产耦合商业,地产占主动对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利益博弈并无益处,商业运营商可能的变更对地产运营商影响巨大。除通过地产的载体、租金的形式外,资本运营未与商业运营实现耦合。商业运营与地产开发商通过契约方式的耦合,在实现商业的持续经营上(尤其是在商业低迷阶段时)存在一定隐患。

万达商业地产模式要求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经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能力。

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运营,无论是地产开发、资产运营,最终的盈利都需要商业运营来体现。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的成功提供良好基础;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而不仅仅以地产为载体,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下文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为例,分析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具体情况。

颐高是一家以专业数码连锁业务为基础,IT蓝色房产、IT网络资讯为核心业务,融合IT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IT集团公司。其商业地产具体运营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产耦合:颐高早期采用租赁、品牌输出等形式实现商业扩展;近年逐渐采取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进入商业地产运营的前端,直接与地产开发商在资产上进行耦合,占据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参与并主导商业物业的选址;用资产的形式与开发商形成强耦合;在项目之初即与开发商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退出机制,获得项目建成后的资产处置权。

资本运营:颐高通过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获得房屋的产权处置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商业经营和物业资产的资本运营模式。

总结颐高资本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资产介入商业地产开发,建立完善开发商退出机制,完成开发商的资本周期(投入并获得合理回报);通过物业资产的部分销售、物业抵押、经营型贷款或引入信托投资等形式,平衡前期资产投入;部分物业长期持有,通过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商业收益,物业增值,满足投资人、信托基金的投资回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营商占据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该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充分发挥了商业运营商在商业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资产的强耦合关系实现商业运营在整体项目运营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商业地产运营以商业运营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性;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地产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强化商业运营对项目的主导作用;除传统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模式外,还可实现以商业经营为载体的资产运营,使商业地产的运营更具有持续性;颐高商业模式事实上是实现了以商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杠杆的商业地产运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商业运营的领域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把控项目整体运营的能力。

比较分析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商业模式;基本内涵;组成要素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开展商业活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这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形成和发展。而商业模式是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企业运作的方式。企业的商业网模式包含着企业的价值取向、产品的营销策略、资源配置方式等,这些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密不可分。

一、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需要考虑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转变。具体说来,选择何种企业运作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使商业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实践和理论探讨的话题。

商业模式一词源自于英语“business model”,虽然其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及社会上经常被使用,但目前并没有关于其概念的较为严格的统一定义。不过从人们经常对其使用的语境分析,商业模式一词主要是围绕公司企业如何在经营运作中使其收益高于投资的方法展开的。笔者认为,商业模式可作如下定义,即,其通过某种体系结构,经过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来展开经营运作,以给客户供给价值增值的商品来赚取利润。所以,商业模式的内容包括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优化资源供给从而支持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需要发挥网络的力量来帮助获得资源并展开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利用网络来使企业获得利润的经营运作方式。

二、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析

1.价值增加

价值增加是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价值增加是商业开展的重要目的,一切商业活动都需要将价值的增加放在首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增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成本以及收入等三个要素。其中价值取向是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向,也是其进行商业活动的目标。企业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商户群展开商业活动的,价值取向要体现对客户需求的定位。客户需求的定位需要企业认真的分析客户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动机。这也需要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进行考虑。企业要实现价值的增加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收入来实现。价值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或销售企业的商品时所投入的直接费用,而价值收入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收入来源以及商品的定价策略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三个要素是企业追求价值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是实现商业价值增加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获得企业盈利。产品营销不仅仅是企业销售商品的过程,实质上其也是企业建立客户关系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的销售目的,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品营销策略获得最佳的目标客户定位,同时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的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对企业自身和其销售渠道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实现价值增加的目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3.资源配置

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营销提供最大的助力。资源配置是企业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伙伴资源等进行有效配置,并这些因素与企业的生产机制、管理制度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转化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种资源要分为产品研发资源、企业经营管理资源和企业营销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位分析

要理解商业模式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定位,需要我们先从总体上对企业的经营运作层次有一个了解。简单的说,企业经营运作层次从上到下包括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业务流程以及技术和资源等。企业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企业当前所处现状,确定企业经营运作的远期目标和大体规划;而商业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企业经营运作业务流程的设计制定基础和框架,是具体操作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在于实现企业战略以及商业模式的要求,而技术和资源则是向其提供实现目标的支持。商业模式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上起着连接企业战略以及具体实施的位置,商业模式给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在商业模式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服务于其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企业战略的实现需要企业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同时也是企业内部不同的主体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时讨论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互联网模式下要实现企业的优化竞争就需要重视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和产品定位的分析,而商业模式是企业运作的新型模式,价值增加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因此,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们需要将商业模式与传统的模式进行对比,并通过优化商业模式促进企业运作的有效性,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优化改良。

参考文献:

[1]张承龙,张辉,夏清华.商业模式研究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第9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销售模式;比较

当今,人们对房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商业地产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地产是指房地产类别中按照用途划分用于商业用途的房地产品,也就是说这类房地产品的开发目的不是用于居住或其他,而是供商业活动使用[1]。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商业地产进行了研究,李典奇指出,商业地产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复合型产业,它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解决不了长期资金的问题,商业地产很难取得成功[2];郭险峰指出商业地产开发商要对影响商业地产开发的需求弹性因素进行把握,不断地研究适应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3];刘晓君和陈世杰指出随着全世界商业微利时代的到来,商业地产将从过去的暴利逐步走向今后的微利,同时也意味着商业地产今后的投资和运营的双重风险在增加。然而对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的详细分析却很少,因此,本文对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商业地产的三种销售模式,并分别对其应用提出相应建议。

1、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

商业地产在资金回收时,销售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究竟选择怎样的资金回笼方式,确保开发商的利益,直接影响着销售模式的选择。本文将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分为三种:直接销售、带租约销和返租式销售。其中直接销售一般是通过炒作,在商业还未经营运作前,以销售铺位潜力的方式,诱惑投资者与经营者购买商铺,达到资金回笼与利润回报的目的;带租约销售模式是先将房屋出租,在租约里明确“租期内开发商有权进行产权变更”,此后再将房屋卖给投资型客户[4];售后返租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在一定期限内承租或者代为出租买受人所购该企业商品房的方式销售商品房的行为[5]。这三种模式均包括信息流、合同流、资金流,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商业地产不同销售模式中有关信息的流动、合同的签订、资金的流动等,来对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2、三种销售模式比较分析

本文从信息流、合同、资金流和风险等方面来对这三种销售模式进行比较(见表1)。其中所谓信息的流动,主要是商业地产项目的信息是如何在投资商、开发商、营运商和经营者之间传递的;合同的签订则主要指销售过程中,确保不同销售模式顺利实施所达成的协议;资金流是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流动。通过表1可以看出,虽然各种销售模式都能够实现商业地产的资金回笼,但是其销售模式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达到的效果却不同。对比这三种模式,可以明显地看出直接销售在信息、合同、资金、风险等方面对开发商十分有利。但是直接销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面临销售困难的现象。虽然在直接销售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简单,但需要开发商直接接触投资者进行销售,开发商工作量大,销售期较长,投资者后期经营风险较高。相比直接销售中投资者风险较高的现象,带租约销售则有效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带租约销售虽然导致开发商前期工作相对较复杂,但由于资金回收相比传统的租赁回收较快,而且开发商一旦把项目销售结束,商业经营步入正轨后就可全身而退,将商铺的控制权交给了专业的商铺管理公司,开发商的后期风险很低,有效地达到了资金回笼较快,风险较低的目的。而对于返租销售,这种销售模式的实质在于以高回报、低风险的承诺方式促销商品房,从而加快资金的回笼速度[6],投资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可能面对后期开发商违约或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对于开发商来说,由于《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第十一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采取返本销售或者变相返本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房。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采取售后包租或者变相售后包租的方式销售未竣工商品房,开发商如果不能很好的按照法规严格执行,可能有触犯刑法的风险。而且这种销售方式前期的销售和租赁过程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参与主体的协调工作量大,对开发商来说这种销售方式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3、不同商业地产实施销售模式的选择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开发项目类型、运营方式的不同,主要有社区底商铺或体量不大的商业中心商铺、集中型商业、多层商业物业、集中商业和大型购物中心。下面将对不同开发企业销售模式选择进行分析。

对于有社区底商铺或体量不大的商业中心来说,由于商业地产项目的规模较小,而且一般社区底商铺所面对的消费者数量一般比较少,人群较固定,使得出租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直接销售,一方面可以很快回笼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开发;另一方面降低开发商的后期经营成本,确保开发商的整体利益。

对于集中型商业和多层商业物业,开发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此种商业地产项目具有一定的集中度,开发商后期管理相对较容易,为了尽快回收资金,开发商可以选择带租约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弥补前期的资金投入,同时通过项目的招租,聚集大量有名的商业机构入驻本商业中心,可以增加商业地产的价值,为项目高价销售,回笼资金打下基础。

对于集中商业和大型购物中心,由于开发项目规模较大,开发商投入资金量大,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可以选择返租式销售的策略。返租式销售通过销售迅速回笼资金,同时通过提高物业出售价格,确保开发商的利益,可以大大提高开发商的资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琳.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开发的差异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7):120-123.

[2]李典奇.浅析商业地产开发要点[J].商场现代化,2010(14):61-64.

[3]郭险峰.商业地产的需求弹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8):119-121.

[4]刘成刚,刘娟.带租约产权式销售模式运作机理探讨[J].商业时代,2006(10):78-79.

第10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 物流 模式 跨区域经营

引言

物流过程是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命线,对于零售企业尤其如此,无论是上游产品和原材料采购,还是下游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物流环节都必不可少。优质的物流系统可以在保证产品按时、按质、按量交付的同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零售企业,物流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优质的物流模式可以缩短产品周转时间,经营和财务上更加具有灵活性,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跨国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具有带动本土零售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知识的作用,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较为缺乏的背景下,跨国零售企业的先进物流管理优势体现不彻底,跨国零售企业面临物流模式本土化的问题,及时分析跨国零售企业本土化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不但可以针对目前不成熟的本土化物流相应进行调整,而且对于我国零售企业的物流绩效提升及国际化发展运营也不失为良好的借鉴。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物流模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较为笼统的范畴,将外资零售企业的本土化物流模式纳入研究范畴的较少,如果将跨国零售企业本土化物流模式及影响因素分开来看,则对于跨国零售企业的本土化战略影响因素及零售企业的物流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跨国零售企业的本土化影响因素

库里奇和霍尔夫(1986)从本土零售技能的专业化角度出发,提出跨国零售企业要平衡本土市场差异和操作的标准化优势。物流模式作为零售企业的专业技术,其跨区域、跨文化的操作转移要十分注重优势和劣势比较,仔细分析跨区域市场特点及自身经营特点,本土化决策在零售企业的跨区域经营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零售企业的本土化进程影响因素,leonidou和theodosiou(2003)提出了以行业、子公司、东道国以及母国为构成的四种主要作用因子。萨维特(1988)在其专著中也提到了区域环境、零售企业策略等对本土化的影响作用。luo(2002)在公司层面研究的跨国零售企业的本土化操作,认为所在国的政治、社会以及市场环境稳定与否关系到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流程,跨国零售企业子公司往往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时采取本土化战略,此外,与本土竞争对手和客户的关系好坏也对本土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朱春玲,2011)。

(二)零售企业的物流模式及影响因素

对于企业的物流模式分类,一种定义基于物流主体,认为物流模式是以主体作为区分而带来的产品运动形态分流;另一种定义建立在物流活动的系统性构成基础上,王伟(2006)认为物流模式是物流要素、收益以及功能的有机结合,涵盖物流区域、客户对象、产品、工具等整个物流服务体系。李飞(2007)认为零售企业往往会以竞争优势的建立作为出发点,倾向于将企业物流作为系统性流程纳入日常管理。周晓莲(2010)通过对跨国零售企业和本土零售企业进行分别采样,发现我国目前的零售物流以上游供应商作为主体,“供应商-零售企业-客户”的物流模式较为普遍,绝大部分零售企业以三方物流配送及自主物流配送两种零售物流模式作为企业物流的主要流程,或二者结合,或有所偏重,在具体操作方法有微小差异的情况下,依循这两种物流模式作为零售物流主要手段和工具。

家乐福、沃尔玛物流模式分析

根据跨国零售企业本土化战略及物流模式影响因素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以三种因子作为构成的所在国因素、行业因素以及子公司因素可以对零售企业本土化物流绩效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以“影响因素-本土化物流模式-绩效”作为研究切入较为适合,零售企业的主要物流模式归类如表1所示。

针对表1所示以物流主体和物流环节为划分的零售企业物流模式分类,通过案例分析法,搜集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在华子公司经营相关信息及数据(李文静,2012),以行业因素、子公司因素以及所在国因素作

研究框架,建立零售企业本土化物流模式影响因素评价表,如表2所示。

(一)家乐福在我国的主要物流模式

在家乐福集团的母国法国,其采用统一采购和配送的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并未在我国得到直接推广,家乐福在华的物流配送策略是以“faster than competitor”为原则展开的,将大陆市场分为有中心领导的几个大区,各个区内采用自主为政的方式,分区采购。家乐福坚持其各个店铺超过95%的商品采用本地及就近原则采购,订货方式以“高频、低量”为主,保证商品的及时周转和灵活调配。目前,家乐福超市集中分布在以北京、天津、上海以及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母公司充分放权,赋予店长较大自主权,所以其商品的物流配送也多以供应商配送模式为主。

家乐福进入我国始于1995年,当时的竞争对手很少,国内的中小型商品供应商也比较多,家乐福采取的“profit from suppliers”供应链模式最初发挥很大作用,然而采用供应商直送模式的零售店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商品结构同质化的问题,随着我国零售市场进入大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家乐福的供货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分散式采购和供应商不统一的模式拖累了物流速度,三方物流模式对供应商形成冲击。为应对这一现状,家乐福采取了对于子公司的采购权力收回和建立自主区域性物流中心等策略,在改变中寻求突破(汪旭晖,2012)。

(二)沃尔玛在我国的主要物流模式

与家乐福不直接推广母国物流模式不同,沃尔玛集团采取了直接克隆其母国“集权式”物流管理模式的做法,商品集中采购和配送,为此,沃尔玛特地在天津、深圳、嘉兴等地建立了自主物流配送中心,各个城市店铺取消自主采购权,由需求中心进行统一集中调配。沃尔玛在华物流配送中心起到商品周转中心的作用,在功能性上与其母国美国的物流配送中心还存在较大差距。  内容摘要:本文以家乐福和沃尔玛两家外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探析法,在对相关文献以及各自物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对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物流产生影响的所在国硬件设施、三方物流公司、本土化战略、行业竞争、供应商、子公司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等因素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跨国零售企业实施国际化进程的物流模式选择问题,以期对本土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有所启示。  沃尔玛进入我国的初期,其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发挥不完备,这其中既有店铺数量和规模的原因,也有初期我国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因素。沃尔玛在初期采取外包物流及供应商配送模式,从中国区总仓到各地分仓,再到各个店铺,中间的物流环节都由三方物流来完成,为防止物流调配的时间错配,沃尔玛和物流公司以协议形式规定缺货时由供应商采取直接配送服务,供应商的规模化便形成了服务的专业化。沃尔玛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统一配送模式下的低效率,供应商主体分散和集中配送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在生鲜食品等周转时间要求较高的商品范围内,沃尔玛已经进行着尝试。

物流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讨论

(一)行业因素

跨国零售企业所在国的市场竞争程度往往决定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回应态度,较适宜的本土化回应及产品服务往往引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零售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零售企业的合作关系及企业形象都是需要关注和维护的领域,这样才能在市场环境和价格质量比拼中得以生存。

家乐福和沃尔玛进入我国后,其物流模式事实上一直处于动态适应变化的过程。从零售企业成员关系看,沃尔玛以“顾客为上帝”作为理念,较少重视员工福利,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离,市场环境变化得不到及时反馈,员工消极怠工,物流模式的本土化调整较慢,且效率较低。沃尔玛倡导的“独立开店、自主经营”理念使得行业间的横向学习机会减少,与政府关系处理一般,潜在发展机会丢失,但值得借鉴的是其与供应商建立的平等合作关系,稳定了企业的长期供应链。

对于家乐福,其公司的管理层以中国人为主,管理层和员工关系较为紧密,本土化物流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较为顺畅,家乐福较为重视本地采购,和政府及供应商进行充分互动,对市场的环境变化可以做出及时的反应。然而,家乐福也存在行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同供应商展开业务竞争,对于其长期供应链的完整性构成潜在威胁,本土化物流模式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二)子公司因素

与沃尔玛不同,在进入我国市场初期,家乐福就采取本土化战略,在零售超市中尽量多加入中国文化元素,而沃尔玛则以美国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建立零售卖场,二者事实上都进行了本土创新,沃尔玛大量采取了折扣店铺形式,家乐福则取消了母国的冠军超市模式,据统计,1995-2012年间,两大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店铺数量实现了平均超过200倍的突破,如图1所示。

在子公司的零售要素规定方面,家乐福和沃尔玛都采取“母国物流-供应商管理-自主品牌-财务-地产策略”的一系列技术。家乐福立足我国实际,实行门店制管理、中心城区选址、分散化采购战略,本土化倾向最为明显,相比沃尔玛更为注重中国文化元素。沃尔玛在进入我国后的第五年(2001年)才开始大规模增加店铺,前期资源积累不足,母公司净利润回流慢,这些因素都阻滞了其本土化进程的实施,对比家乐福大刀阔斧的及时本地化改制,沃尔玛缺乏人才、不善组织、非店长核心、母公司支持力度等都一度落后。

至2008年,沃尔玛的大陆店铺数量在绝对值上超越家乐福,但增长速度趋缓,可知如果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的经营绩效增加,则其对母公司的信息反馈效率也较高,公司在物流方面的人才储备到了足够的专业化和精简化,本土化物流模式创新方能体现,外资零售企业的本土化物流与子公司资源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所在国因素

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的本土化物流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成本偏高,物流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过大,跨国零售企业自主物流建设需要付出成本极大,因此自主物流模式逐渐被抛弃。沃尔玛在最初进入我国市场时就面临这一问题,而且初入的时候受限于经营规模等因素,物流配送中心没有达到成本控制作用,无论是仓储还是配送都必须采用外包模式,供应商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占据主导(杜霞,2012)。

沃尔玛集团的自主物流模式优势在华曾长期得不到体现,而我国整体落后的物流水平则倒逼零售企业进行物流模式的本土化创新调整。2008年以后,沃尔玛着力于补充及完善其配送中心功能的发挥,自主物流模式逐渐回归主流。家乐福集团认定我国三方物流水平不能满足其配送体系需求,因此建立了供应商集合物流系统,通过对于供应商物流能力的充分调动,不断缩减自主营运成本,同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配送协调,因此相对于沃尔玛集团具有更加迅速和高质的本土化物流拓展。据统计,2005-2012年,家乐福集团在华年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占据跨国零售企业在华业绩排名榜第一名的位置,沃尔玛次之,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如图2和图3所示。

根据《中国零售百强》及联商网站得到的数据,图2和图3列示了外资零售企业在华业绩与本土化拓展的效果,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不适应所在国发展情况的物流模式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市场拓展造成影响,家乐福的收入额绝对值超过沃尔玛,后者的本土化物流模式创新策略在2011年后开始发挥作用,市场份额相对前者开始有所超越。

通过对以上家乐福和沃尔玛集团在华发展案例的分析,本文归纳出行业、子公司以及所在国对于跨区域零售企业本土化物流的影响,经过进一步总结,建立起本土化物流模式影响因素流程模型(见图4),即本土化物流影响因素以成本环节为中心对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物流创新拓展施加影响,最终影响零售企业的发展(赵卫旭,2012)。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外资零售企业的跨区域物流模式构建受到所在国基础设施和物流理念的制约,在借鉴母公司物流模式的基础上,必须做出本土化调整,而行业的竞争和上下游关系处理也使得企业的本土化物流模式加速,如果外资零售企业的子公司保持独立自主性,拥有适时决策权,对于本土化战略拥有意向,则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市场信息和高额净利润反馈会倒逼母公司放权,本土化物流模式程度也会得到提高。

(二)启示

根据以上结论,外资零售企业的跨区域经营要进行充分的区域市场环境分析,以组合拆分模式移接母公司物流模式,同时在战略上建立区域本土化调整意向,维持好同业及政府关系,有选择地区分外包物流、供应商物流以及自主物流配送比例,母公司适时适度放权,做到以区域配送调度中心为核心的“店长负责、绩效考核、灵活调配、精简成本、保质保时”的本土物流发展五原则,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完善本土化物流模式,熨平不利影响因素造成的企业

流及财务成长性波动。

参考文献:

1.朱春玲.关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1)

2.李文静.物流模式对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系统的影响:多案例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3)

3.吉亚力,吴隽,贺宁.美日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对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26)

4.汪旭晖.跨国零售企业在华物流模式本土化及影响因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3)

5.杜霞.国外大型零售集团在华空间扩张模式的实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4)

6.赵卫旭.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国际化风险及规避[j].商业时代,2012(13)

7.沃尔玛的物流配送运作.联商网.http://linkshop.com.cn/web/article_news.aspx?articleid=91962

8.沃尔玛与家乐福中国物流模式对比分析.联商网.http://linkshop.com.cn/web/article_news.aspx?articleid=65741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服务业 服务业增加值

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

电子商务能够促进服务业加速增长,这是一个广泛认同的观点。但是,电子商务是如何促进服务业增长,对于服务业增长具有怎样的影响作用,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从电子商务对主要服务行业的影响、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业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及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明确电子商务对中国服务业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深刻梳理,便于以后进行深入研究。

一、电子商务对主要服务行业的影响研究

研究证明,电子商务能够直接促进零售业、物流业等典型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因此本文以上述服务业为例,综述电子商务对各行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研究。

(一)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影响研究

作为电商主要应用领域的零售业,应从产业结构高度化转移,即经济发展重点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顺应世界零售业发展的潮流,从技术和安全角度形成我国零售业的主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既是我国零售产业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急迫的策略性问题。

王美婷着重研究零售业在电商环境下的发展,研究表明零售业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商务的发展。[1]明秀娴研究了如何将大型传统零售业融入电子商务。[2]关于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研究报告中给出了内部管理和消费监管等方面中传统零售业和网络零售业的各自优势。[3]费明胜研究了传统零售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4]叶绍义则给出了传统零售业网络化经营及其路径选择。[5] 刘文学探讨了传统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路。[6]

基于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方芳和韩海林研究了电商环境下构建零售企业全渠道无缝营销模式。[7―8]张志宏和徐国华研究了零售商电子商务的C2B模式和电子商务新模式B2B2C。[9―10]王步芳和张亚明提出了电商模式的六种创新视域。[11―12]王晓平对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探讨[13]。

根据上述研究,我国应将制造商经过批发商、零售商一直到消费者的流通产业和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同步发展。建立面向全行业的以流通基础信息组织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依托核心商业企业,开发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显著提升这些企业的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影响研究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极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信息化。现代企业多元化需求催生了包括物流公司配货等在内的新物流平台,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等。物流信息化将促进物流效率的大大提高,并为电子商务挖掘客户需求、跟踪货物订单打下基础。物流自动化能够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14―15]

二是网络化和智能化。根据研究,物流信息化作为基础,其下一步的发展即为物流领域网络化。这里对网络化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16―17]研究发现,建立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后,能够获取大量的物流数据信息,并且在物流作业过程需要进行各种运筹和决策,因此物流智能化便成为必然选择,也称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三是柔性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主要区别便是大批次、小量、个性化的货物交易,因此各类、纷繁的商品物流导致了柔性化搬运、输送与配送的出现。[18]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电子商务驱动下的消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二、电子商务有关服务业增加值的实证分析研究

众多学者从事电商的领域和应用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用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业增长的效果,通过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服务业生产率、规模报酬所起到的作用。

聂秋云在结合电子商务与产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以1997―2011年国内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第三产业的作用机制及作用力度。[19]彭新敏建立了一套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阈值法和线性加权模型对电子商务指数进行了测算,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电子商务指数与服务业各指标间的实证模型,并对模型结果给予了解释。[20] Herderson从微观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效果,构建了一个以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一体的研究框架。[21]

通常可采用可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生产率和规模报酬。其中替代弹性是指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投入比率的变动相对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变动。Henderson 和Quandt在其研究中分析了替代弹性的五种形式,在生产函数的经验分析中,主要包括:(l)σ=0:此时投人要素之间完全不能相互替代,生产过程为固定要素比例投入;(2)01:投人要素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2]

资本与劳动的可替代程度是许多经验研究选择不同函数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两种常用的形式为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这些函数形式的局限性在于对替代弹性作出了限定,如C―D生产函数假定替代弹性为1,CES生产函数假定替代弹性为常数。另外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上述函数形式的隐含假定是规模报酬不变。针对已有生产函数形式存在的上述问题, Revankar提出了可变替代弹性(VES)的生产函数。[23]Christensen,Jorsenson和Lau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了超越生产函数,可以方便地对可变替代弹性进行估计。[24]

三、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意义,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集中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与问题,以及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一些电子商务相关的税法研究探讨了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症结及政策建议,这些症结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法制不健全、支付手段缺乏安全与便利等。[25]

研究指出,当前法制不健全严重限制了我国电子商务规范发展。[26]其中电商资料中的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涉及的法律问题;电文的接受性效力问题;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应遵循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电子认证可以由第三方来分辨而不只是当事人之间进行;与此同时要接受各国向认可国家授权的电子认证,以此来增加电子认证的效力,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同剑飞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领域提出要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法律的制订外,还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保证支付安全。[27]确保全球商务的可靠性、互操作性包括电子付款方面的标准、安全方面的标准、安全服务方面的标准、电子拷贝管理系统方面的标准、高速网络技术方面的标准等。

另外一些研究通过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主要国家发展电子商务的有益经验,从而给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28]

四、总结及后续研究

在大多数研究电子商务作用的生产函数中,其都被考虑成一种投入要素,并考虑技术进步为中性,其中C―D生产函数、常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经济系统中,各种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不只和该投入要素的变化有关,还与其它投入要素有关;同时各种投入要素的技术进步是各不相同的。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技术因素,市场供求,管理因素及产品相关性因素。企业规模只能是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动态组合。抓住市场机遇,是企业做大的前提条件,对市场的动向和波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对供求关系做出准确预测是同样必须把握的先决条件。组织规模越大,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标准化程度和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就越高,分权的程度就越大。当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关度变小,其要求投入的技术设备越多,与此同时劳动投入也越多,因此产品成本就不断累积。本文借助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电子商务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以电子商务指数、资本、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加入生产函数。电子商务对服务业指标影响的模型可采用其他高维数据多层面可视性分析所建立的模型并给与更详细深入的实际解释。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规则,正在改变企业的规模经济特性与范围经济构架,正在树立企业竞争效率、效益的新标准,正在形成全新的企业竞争模式、企业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美婷.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业的发展状况研究[J]. 现代商业,2009(5)

[2]明秀娴.大型传统零售业如何融入电子商务潮[J].电子商务,2005(10)

[3]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研究报告[J]. 信息与电脑,2010(8)

[4]费明胜.传统零售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J].江苏商论,2001(12)

[5]叶绍义.传统零售业网络化经营及其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11)

[6]刘文学.传统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路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10(35)

[7]方芳,时应峰,张传年.电商环境下构建零售企业全渠道无缝营销模式[J].宿州学院学报,2013(9)

[8]韩海林.区域性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9]张志宏,寇纪淞,陈富赞,李敏强.基于C2B智能商务模式战略分析[J].软科学,2010(4)

[10]徐国华,陈斌,底雪峰.C2B模式在电子商务营销中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7)

[11]王步芳.电子商务新模式:B2B2C――五洲在线案例分析[J].企业管理,2010(11)

[12]张亚明,王治虎,刘海鸥.电商模式的六种创新视域[J].企业管理,2011(10)

[13]王晓平.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发展与探讨[J]. 物流技术,2010(11)

[14]胡毅.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 商业时代,2013(7)

[15]王振岩,王晓.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信息化的实现路径[J].商业时代,2009(34)

[16]胡宾,易菁.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商业时代,2012(2)

[17]宁晓菊,陈艳,朱伟军,屈挺,黄国全.基于RFID的工业园区SHIP智能物流管理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14(2)

[18]叶琼伟,聂秋云.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电子商务,2012(9)

[19]聂秋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我国服务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0]彭新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与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

[21]Henderson J M,Quant R E.

Microueconomics Theory:a Mathematical Approach[M].3rd ed.McGraw Hill,New York,1980

[22]Christensen L R,Jorgenson D W,Lau L J.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 Production Function Fro-

ntier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1997(2)

[23]胡海波.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症结及政策建议[J].现代情报,2004(8)

[24]蔡天泽.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略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5]邢红霞.电子商务与税收立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24)

[26]黎碧茵.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27]同剑飞.现阶段国际发达电子商务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8)

第12篇

关键词:大数据;工程建设;商业模式;经济分析

1背景

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在互联网和商业智能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国务院2015年9月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数据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资料,用数据量化方式重构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这种生产资料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等消耗性物资,它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的增量型生产资料。同时,在传统行业的一些先进企业的大数据应用,也出现星火燎原之势。

2工程建设大数据的特征

工程建设行业属于整个工业系统的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串联作用。工程建设数据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工程建设数据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抽象性、异构性、非结构化,更多表现为静态数据;而与之对应的工厂企业中生产监控数据更多表现为时域上的动态数据。种类多体现在现代工程建设领域的分工细化,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多、专业多,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用数据表达,是典型的高维数据。数量大体现在设计文档、供应商资料、施工记录、完工与开车等环节将产生大量的有效信息,其中供应商的随机资料还包括其分包商、原材料商、系统提供商的数据,换句话说将牵涉到整个产业链的数据。抽象性体现在工程与工业系统往往是复杂的人造系统,是理论、技术、经验的结合,其中融合很多概念,没有与之对应的数据语义描述。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更容易理解。异构性体现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专业采用多种不同的软件,造成数据异构化和碎片化严重。不同的软件意味着不同的数据产生、存储和组织方式,由于历史和商业竞争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给数据整合带来很大困难。非结构化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很多结果资料都以图纸、表格、说明、记录的形式为载体,很难自动转换为结构化数据。近年来,国家陆续起草和工程建设行业和领域的工程数字化标准,包括石化、电力、建筑、制造业等,希望统一工程建设行业数据规范,明确建设方向,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大数据的特殊难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工程建设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物理交付逐步转向物理与数字化的共同交付,将工程建设期的信息交付给企业,帮助其运行、维护、检修。

3需求内因与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国内建设行业整体增长日趋平稳,工程建设企业需要新的业务以维持运营和增长。同时,工程建设企业开始注重对数据的应用,从工程研发、工程设计、供应商采购、施工与安装、项目管理与完工、现场试车开车等,提供给用户工程期间完整的数字化交付。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说,工程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结合工厂企业的生产监测数据,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厂成为可能[1]。传统的模式,工程建设企业一般负责工程设计、采购服务、施工安装,有些项目会涉及到试车和开车。作为工厂全生命周期的一环,通过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通过合同和规范达到完成项目的目标。工程企业对于工厂企业,一般通过现场解决问题、项目定期回访来提供后续的服务,与用户很难建立紧密的关系,难以将工程建设服务延伸到后续的技改技措中。工程企业要面对众多同类型供应商,很难深入影响产品的制造和服务。供应商与工厂企业之间,主要是检维修或机电设备故障下的抢修。因此,在传统模式下整个产业链难以产生有效的合力[2]。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沿行业纵向架构衍生,通过平台建立对利益相关者的数据链接,充分挖掘各类需求,尝试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服务并产生价值。其中包括:对于纷繁复杂的档案资料,工厂企业需要大量准确的工程建设期数据。创新模式通过工程期的数字化交付与目标用户建立数据联系,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生产期的技术和咨询服务,包括改扩建、检维修、设备可靠性、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市场驱动下,工厂企业需要生产工艺的优化。创新模式通过工厂企业运行历史数据,将工程期工艺流程模拟的机理模型与生产数据模型相融合,进而提升工艺流程模拟整体的可靠性,并进行全厂优化应用。工厂企业需要预测设备的可靠性,从被动检修到主动检修。创新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大型机电设备运行数据,结合对机电设备的合理操作的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可靠性预测。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工厂企业需要节能减排。创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工厂的三维模型,结合工厂环保传感器检测数据,对企业整体排放进行数据建模,有针对性地解决系统性排放问题,为工厂节能降耗。面对新时期的企业定员或减员增效,工厂企业需要更有效的工作。创新模式通过工程系统的知识与经验,结合现场安全预警记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减少频繁的安全预警对于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减少预算和采购风险。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施供应商采购,比如中石化的易派克,提供基于“互联网+供应链”模式的采购、销售、金融、综合服务,通过数据积累,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预算和成本问题。同时对供应商进行征信,规范招投标过程,降低项目未知风险。同时工程企业通过建立工程期与生产期的数据链接,可以更快得到目标用户的数据反馈。利用相同装置在不同企业的大数据分析,分析已知问题,发现未知问题,再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研发、工程设计,使在以后类似的装置中有更好的工程建设服务。引导国家或行业协会建立专业领域的大数据,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基于数据的动态项目风险分析,对海外项目工程造价与项目执行风险进行深度控制。

4新模式的经济分析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多种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对于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业务系统、定位、交易结构、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商业价值等方面进行经济学的理性分析。1)业务系统:国内工程企业的角色,由于历史原因,其承载的内容远大于国外企业。因此无论在工艺研发、材料应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制造攻关、专家会诊等,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交集。2)定位:工程企业可以利用技术与经验积累,通过大数据解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新商业模式在整个产业链利益相关者中的机会成本最低。3)交易结构:工程企业咨询服务与现场处理的业务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4)盈利模式:从传统的物理工厂单独计价,到同时交付物理和数字工厂的组合计价模式。同时数字工厂的大数据服务,可以为全生命周期提供咨询服务与解决方案,使单次计价模式变为连续性收益模式,更重要的是增加在后续工程和服务中的用户粘性。5)关键资源能力:工程企业聚集业务领域专家,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产化技术攻关、重要工程建设等。现今国内工程企业已经进入到垄断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比拼逐步从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转向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业务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是支撑新商业模式交易背后的重要资源。6)商业价值:从整个工业体系看,工厂企业的投资是高固定成本的、生产是低边际成本的,对于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设备与系统故障,甚至带来的停工,而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预见的。新的模式是利用知识、技术、分析的综合无形资产,通过大数据技术将不可预见的问题可见化,降低工程与生产的项目风险与人力成本,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给用户更多的价值,同时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5结论与展望

随着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如何将其转变成生产力,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当同样的资源能力被不同利益主体拥有时,机会成本不同,应把资源能力配置到能发挥更高效率的利益主体,实现整个交易结构的价值增值。由工程企业来承担信息化发展的这部分社会责任,使其实现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的理性选择。大数据的应用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如互联网行业就非常依赖大数据技术。本文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有其经济分析支撑,然而在工程建设领域,人们还需要经历从整合数据、到认识数据、再到应用大数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