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

时间:2023-08-02 17:17:03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动画;分镜头设计;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分镜头设计是所有课程中关键的一环,该课程在动画教学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剧本创作为基础,进行分镜头创作,将普通的文字赋予生命,是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的重要一环,从动画创作的角度上,已经进入了视觉影像的层面,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基本可以体现影片的叙事风格,以及逻辑架构,影片节奏等等,动画的后续制作将会以分镜头台本为中心开展,所以“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非常关键。

一、“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着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快速发展,动画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组建,由于动画专业在设计专业中的特殊性,以及初期动画人才稀少,众多高校出现了注重软件技术,轻视思维创新,所以众多高校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了大量的软件教学,比如Flash、AE、Premiere、Photoshop、Maya、3Dmax等等,加之动画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例如三大构成、人体素描、创意色彩等,以及理论基础课,例如美学原理、中外电影史、动画史等。由此导致在大学四年中留给学生自主创作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同时理论课、软件课、实践课相对独立,几个课程的知识点无法串联再一起。众多高校在讲解“分镜头设计”课程相对独立,仅仅画几套分镜头台本,并没有将剧本创作和分镜头台本以及后续的制作工序连接在一起,做出一套完整的动画片。导致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画分镜头台本的重要性以及对整部动画片的影响,由于最终没有做出完整动画片,学生做的分镜头台本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将分镜头设计课程脱离原有枯燥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与实践相结合,让该课程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以及创意思维,从而认识分镜头设计在动画影片制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剧本创作到分镜头设计再到逐帧绘制,最终渲染出片。将整个动画制作真正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真正了解动画制作流程,不再拘泥于书本理论,为以后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为动画专业学生毕业创作夯实基础和毕业论文提供理论。

“影视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分为三大部分,分镜基础、影片解析、设计技法、创新实践。分镜基础向学生介绍设计分镜头的基础知识,分镜基础是分镜头设计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基础知识,才能实现创作。同时与学生一起解析经典电影,并找出片段提取镜头详细分析,让学生了解优秀的分镜头设计是怎样控制影片节奏的,最后实践创新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成果。

三、“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改革探析

1.加强对课程教学教师的素质培养。由于分镜头设计课程在整个动画专业课程中十分关键,在动画制作中,分镜设计直接影响影片的最终效果,所以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同时也要提高鉴赏能力和实践经验,但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国的动画专业的教师不是很多,所以教学水平普遍不高。若要提高教师素质水平,首先要更正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摆脱单个课程单独教授的孤立模式,以实践为重,在实践的同时将整个教学课程串联在一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定制教学实践,让学生逐渐摆脱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让学生更好掌握动画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2.对课程安排予以改进并加强实践。动画专业与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技术平均每两年到三年就会革新一次,而新技术通常会出现在动画公司中,不论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都很难做到技术的时时更新,但是动画专业要求的技术储配依然庞大,毫不夸张的说,动画专业的软件难度不比计算机专业差,正是由于动画专业的这样的特殊性,以及动画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各大高校的动画专业忽略了思维创新,逐渐转化为干涩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在教学安排中大量的软件教学,加之动画创作需较长的制作流程,致使学生很难有时间创作完整的动画短片,而且软件教学与动画制作相对脱节,难以将新学的软件知识运用到动画制作中去。

在高校中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无时无刻都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通过各种途径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在学生仅有的大学四年时间中,高校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等思路创新课程中,以及引导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指导学生多制作动画影片,而不是把大量的教学资源放在软件培训上,高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信息查找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只有对课程安排进行优化,抛弃枯燥的软件教学,回到动画制作实践中去,动画专业中“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才能起到承前启后串联知识点作用,否则该课程还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

3.在教学中强调分镜头设计的重要意义。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非常多的学生不注重分镜头设计,不了解分镜头设计的意义,甚至很多学生在制作影视动画的时候,直接跨过了分镜头设计的步骤,只有一份单独的剧本就展开制作。为了避免学生不重视分镜镜头设计,要在课堂中强调分镜头设计的存在意义。

分镜头设计是对影视剧本信息的进一步提炼,同时也是将文字视觉化的第一步。在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中,每个分镜头都十分注重构图与色彩,运用不同镜头语言,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意义,在影视动画中,每个镜头都担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

4.在教学中解析大师电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汲取的。向大师学习,解析经典电影,对于实践经验匮乏的学生来讲,是最迅速也是最有效的知识来源。解析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学生放映电影,而是在经典的电影中抽取片段,对每个重要镜头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分镜头设计,为什么这些电影片段会成为经典镜头,怎样做才能让分镜头设计更加精彩。同时带领学生解析不同种类的电影,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种类的电影中,分镜头所传递的不同的信息,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结语

“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不应该仅仅是动画专业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的专业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创意思维为重点,“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的成果不应仅仅是一份手绘的分镜头台本,一份纸质作业,而应该是一部完整的优秀的影视动画。

参考文献:

[1]《剪辑的语法》 作者:(英)Roy Thompson (美)ChristopherJ.Bowen 世界图书出版社 .

[2]《电影剪辑》 作者:(美)Gael chander 人民邮电出版社.

[3]《动画分镜头设计》作者:刘辉 孙文博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 发展现状 现代影像

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动画电影的前提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伴随影院及银幕数量的增长,国产动画电影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市场份额都在大幅攀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题材扎堆严重,故事叙事能力欠佳,地方相关配套政策短缺等。2016年1月,《功夫熊猫3》以10亿票房的成绩改写《大圣归来》创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历史最高票房的纪录,3月份《疯狂动物城》提升到15.3亿元,7月份《大鱼海棠》总票房5.6亿,而12月份《你的名字》总票房5.7亿。2017年电影春节档,《熊出没》系列的成长和成功,也是中国动画影视行业中的一次有益探索。由以上数据可见,中国动画电影的市场正如火如荼,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现状的研究显得迫不及待。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国内学术界对于动画电影的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大体分为以下几类,对动画电影本体的研究,包括动画电影的视听语言、造型元素、美学特征等方面;对动画电影产业的研究,包括历史发展环境、现存发展问题、民族风格特征等;对动画电影创作者的研究,如宫崎骏、万氏兄弟、手冢治虫等;对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研究方面的著作理论也比较繁多。

目前在我国的动画市场中,本土动画当前热力过剩,而实力不足。根据中国报告大厅的动画电影票房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4.77亿,而进口动画电影总票房9.47亿;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6.13亿,而进口动画电影总票房10.05亿;2014年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11.10亿,而进口动画电影总票房19.21亿;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20.38亿,而进口动画电影总票房23.72亿。从这些票房数据可以得知,国产动画电影和进口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均逐年递增,截止到2015年,两者基本持平。2016年全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总票房从2015年的45亿增至79亿。从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可以看出,全年新上映动画电影61部,国产动画共上新39部,票房收入23.46亿,进口片共22部,票房收入46.19亿。可见进口动画电影仍是票房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到达了一种火热化时代,动画电影新纪元即将开始,而与美日动画电影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梳理中国动画电影现状,弄清楚当前局势,找准中国动画电影的突破口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现状的思考

从学术界中前人对动画电影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动画电影市场的实践数据得知,中国动画电影正行走在一条蒸蒸日上的道路之上,不管是动画电影的数量,还是研究动画电影的理论文献都在逐渐增多。然而,数量多并不代表质量高。从理论研究上也可以看出,对动画电影本体论,文化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历史现状,制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居多,对于国产动画电影与进口动画电影的差距也有着较多的分析,有一部分是从探寻中日美动画发展历史来研究今日的现状,分析其创作背景,条件,产业化,当然这是一条具有强说服力的论证。

然而,中国动画电影现状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社会层面上,首先受众层,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了动画是给儿童看的一种观念,观众低龄化,层次单一。从历史发展来看,动画本是一门年轻的艺术,1926年万氏兄弟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而后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而后“中国动画学派”的繁荣发展给中国动画在世界上找到了立足之地。而自创立之初就形成了“寓教于乐”的制作传统,这一点也带有国内生存环境的严肃性,因此对于动画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得不说,现时代的社会中的人们都有着一定的浮躁心理,并且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各国紧密接触,外来文化的入侵让国人眼花缭乱,国产动画也一时迷失了方向,四处模仿,失去了本身的风格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于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一大批动画专业院校兴起,而粗糙泛滥的人才培养必然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动画专业学生众多,但动画专业人才缺口仍然缺失严重,这种不对口也一度引起人们对此的恐慌,因为动画电影的制作本身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庞大而精细的制作团队,分工合作密切统一,才能创作出精良的作品。此外,不仅对于制作,前期的编剧人才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注重画面的美感,技术的高超,却没有一定的叙事审美性,哲思性也是不成功的原因。2016年12月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的空前成功就是剧情生动加上画面唯美的结果。而新海诚导演此前的作品,如《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等相对来说,十分关注画面美感,却忽略故事架构,直到《你的名字》的出现获得空前的成功,成为了2D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当下的人们只关注中国动画电影的表现欠佳,期望《大圣归来》这样的作品大量出现,这样的想法也是极其不现实的,《大圣归来》成功的案例只是个例,多年积累的IP,长达12年的艰辛制作等等。而2016年的《我是哪吒》力图仿效《大圣归来》但并未成功,这部片子是继1979年的《哪吒闹海》后第二部哪吒题材的动画电影,并且也像《大圣归来》一样的3D制作,内容设置极为相似,就连人物造型也有模仿大圣的红色披风的感受,人物设置的借鉴导致了人设格式化、片面化,且制作周期短,画面粗糙,由此可见,一味地生搬硬套并不一定会有同样的效果。

2013年冒险类题材动画电影数量占比最高。2014年,冒险类占48%,而喜剧题材以13%的数量贡献了31%的票房占比。2015年,冒险题材数量占据三分之二,而其票房只占40%;魔幻类的题材票房占比很高,喜剧题材有所降温。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电影的题材受欢迎程度并不稳定,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另外一点原因就是中国动画产业链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相较于美国动画产业,大型动画公司众多,专业人才聚集,而公司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营销、创作面面俱到,衍生产品开发和经营等分工精细,商业化运作,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在这一方面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此外,国内动画电影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深入实践,从技术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关于动画电影的理论专著目前为数不多,动画电影批评也应当严谨务实,考虑创作进行批评,以有效的理论批评推进实践创新发展,是中国动画电影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总结

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呈现出来的火热状态与动画电影质量欠佳的表现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回归动画本体论,立足民族本位发展,前期的精心准备,后期的精良制作,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创作人员的相互合作,营销与制作之间的均衡匹配,才能成就出中国动画电影的辉煌之路。业界理论家的深刻探讨追寻,对现状的研究批评,互相推进,才能成就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好明天。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锲而不舍,方能看到中国动画电影的繁s前景。

参考文献

第3篇

abstract: when human society entered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animation with one hundred years long history were enriched, yet the popular concept of animation is still outmoded.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animation have anxo-action for both the effect of animation teaching and raising of the popular concept of animation.

关键词: 信息时代;动画;逐格拍摄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animation;stop-motion

0 引言

1906年美国人斯图亚特·布莱克顿拍摄了《滑稽脸的幽默相》,这部影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宣布了动画片的诞生。在百年以后的今天,各种信息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动画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其声画并茂的表现形式、夸张诙谐的表现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但由于动画的形式多样、制作方式差别很大,所以包含的种类纷繁复杂,不容易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业界内对动画概念的理解也有很多差异和争议。在教学过程中,只凭一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动画概念的讲授往往不能达到使学生透彻理解动画概念的目的。有鉴于此,本文对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主要动画形式从载体和属性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1 从载体有区别的角度对动画概念的分析

1.1 动画概念出现以前的早期动态图像 动画被认为早在人类文明出现阶段就已经初现雏形,古代人类的岩画、神庙中的壁画等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动态效果,反映了人来希望绘制动态图像的愿望。但真正的动画技术制作原理是根据人眼的生理现象——视觉暂留现象,欧洲人发明的“诡盘”、“活动视盘”、“魔术幻灯”和中国人发明的“走马灯”都是根据这一现象制作而成。人们将图像绘制在纸张、硬纸片、玻璃片等载体上,并通过细缝观看、幻灯播放等方式形成动态效果。

1.2 跟随电影出现而产生的动画 在摄影胶片出现之后,以它的优势占据了动态图像的制作领域,成为了主要的载体;尤其是在连续底片被发明以后,一种依据视觉暂留现象制作的深受大众推崇的技术产物出现了,这就是风靡全球百年而不衰的“电影”。电影拍摄的内容都是真人表演和真实景物,就使在电影出现十年以后使用连续底片拍摄的人工绘制的连续动态图像与电影有了不同,人们称之为“动画”,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动画概念。

1.3 计算机技术造就的动画 二十世纪后期,计算机的普及速度极快,计算机的数量以几何倍数增长,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不断扩大,动画制作行业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最初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只是引入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以便节约人力物力,但后期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一种逼真的三维立体的连续动态图像在计算机中被制作成功,这些连续动态图像以数字形式被保存在磁盘、光盘、存储卡等多种载体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电视甚至电影银幕等多种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直接使用计算机制作的三维立体连续动态图像被大众称为,而计算机出现之前的主要靠人手工制作的动画则被称为“传统动画”。

“三维动画”的出现挑战了以往人们对动画的认识,不但改变了动画的定义,对影视也有一定影响。本世纪初,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一种叫做“flash”的便于网络传送的平面连续动态图像逐步发展以至于占据了计算机网络上连续动态图像传送的主导地位,被大众称为“flas”,这种“flas”也是完全使用计算机制作,与“三维动画”不同的是只具有平面要素,属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flas”等主要使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都是以磁盘、光盘、存储卡等电子设备为载体,实现了内容信息的“数字化”。现今绝大多数的“传统动画”也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制作环节,最终制作形成的产品也都采用电子设备作为载体,符合当前信息时代的要求。

2 从动画具备的属性角度对动画概念的分析

2.1 动画概念的发展 动画诞生在英美地区,在英文中的名称为animation,本意是“被赋予生命的东西”。这个名称来源于英文“animated”,“animated”本意是“使……变成活的”、“有生命的”。由于早期的动画采用的美术形式与当时已经存在的一种静态美术形式——漫画相近,所以在英文中也被称为“cartoon”。汉语中“动画”一词是源于日语中对动画的称谓,字面解释即“会动的漫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动画”一词在使用中与“动画片”、“美术片”为同一概念,其中“美术片”最为专业,被认为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

2.2 动画概念的根本属性 综合动画发展历史,人们归结出动画可以具备的属性有“逐格拍摄”技法、“赋予生命”、“美术形式”、“叙事性”、“时尚性”、“假定性”、“幻想性”、“象征性”等。一般来讲,概念都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所谓广义是指相对于狭义去除概念的部分属性,使概念的内涵减少、外延扩大,但其根本属性不变。“动画”这个概念的最根本属性就是根据视觉暂留现象采用的“逐格拍摄”技法。

2.3 “逐格拍摄”技法的实质 所谓“逐格拍摄”技法其实是动画制作区别于电影制作的根本特点,电影制作过程中采用连续拍摄,拍摄过程对时间的掌握并不是十分精确,拍摄之后再对电影胶片进行剪辑连接;而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并没有剪辑的过程,反到是在拍摄之前就制作了整个动画的摄影表,表内每个镜头部分都标有精确到以秒甚至以1/12秒、1/24秒为单位的时间数,然后按摄影表对位制作动画内容再进行拍摄,即使是完全使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也不例外。所以“逐格拍摄”技法已经不止是一种单纯的制作技术,而是动画制作的独特思路,是动画的根本属性。

2.4 其他常用属性 在动画的其他属性中,最常用的是“美术形式”和“叙事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两大性质对动画进行分类,分出诸如“动画影片”、“广告动画”、“开机动画”、“特效动画”等概念。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出动画的概念是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的分析当前的与动画相关的存在,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动画的概念,了解动画所涉及到的范畴,掌握动画的相关知识。当前动画的种类繁多,涉及的产业领域广大,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各个领域上都达到很高水平,只能是在某一领域专研并取得一定成果。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分析清楚当前动画的概念及种类是很必要的,这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动画艺术 美学思想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中国的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元素(如国画和戏曲等),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的观众,为中国动画艺术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同时,中国动画也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使得中国动画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美学品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动画精品,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鹬蚌相争》《草人》;动画片《渔童》《过猴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动画的精魂,它的形成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长期影响着国内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而且为世界动画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以至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中的美学思维是动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涉及影视银幕设计造型运用的规则,对中外动画艺术中的最新表现形式、蕴藏内涵、美学背景及其流派纷呈做细致研究和深层挖掘,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重动画艺术美学思想的研究。与电影文化研究领域、美术及艺术设计领域、音乐艺术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相比,中外动画艺术创作尤其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由于处在微弱的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引起动画艺术影视学者们足够的关注,尤其缺乏在哲学文化背景下的系统性研究,这说明动画影视艺术专业和行业还没有能够成熟深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推动。

(二)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作为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应是遵循艺术哲学思潮的,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哲学思潮不可分割。特别是当代动画艺术短片中的设计美学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领域,一些前卫的美术师和导演已经把新的思维和哲学带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动画美术设计正在变成一种更具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特征的视觉艺术,赋予当代动画艺术造型美学以独特的魅力。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都和时代的美学相对应和契合,而动画艺术设计美学的确立与发展,无疑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演进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和活性的造型文本,是和时代的哲学思潮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

(三)从目前大的视觉艺术环境看,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为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前卫性使得当代动画艺术设计乃至当代动画创作可以吸收很多营养,能够获得不可预测的未来生命特征。关注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扩大视野去了解相关艺术与技术的实践和探索,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现时文化情境的高度来整合新的艺术经验,应是动画艺术研究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直接面对当代的最新艺术设计和思潮,并把它作为对中外动画影视美术理论前沿动态的一种追踪描述;另一方面,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而言,旨在通过分析当代电影艺术表现、造型与叙事的关系,使其创作经验和思维对于现在或将来的动画美术创作实践有着借鉴作用。当代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多元共生、相辅相成的,因此,动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它是以多种观念混合形式产生。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动画艺术的美术思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动画影片,以及能够体现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上具有典型特征和独特设计的影片做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影片大多是早期动画作品中的经典片子;个别独异的片子选自欧洲动画艺术短片中一些先锋之作;筛选具有当代动画艺术美术设计新思想和新思维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影片大多是在各国际电影节尤其是奥斯卡获得美术设计方面奖项的影片。2.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如从美学思维入手,对中外动画艺术中先锋设计的多元构架进行梳理分类、研究剖析,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全新的切入视角和分析框架。3.从理论高度研究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艺术表现的活性思维,突破一般性的总结概括分类,直接针对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和实践、思维方法,为银幕造型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4.从美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当代中外动画艺术美学上的多元化现象,体现理论型文章的思辨意识,并且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当代观念和辩证态度进行论证。5.从广阔的视觉艺术视角和现时文化情境中关注中外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涉及当代艺术的众多领域和哲学流派,具有艺术美学普遍的一致性和跨学科的参考性。

在研究方法上,动画艺术专业属于美术、文学、音乐学和电影学的交叉方向,其以美术设计为主体,为动画的艺术语言和拍摄制作过程服务,本质上应归为艺术设计或艺术造型的一个分支。因此,运用研究艺术设计的方法来研究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是较恰当的方法。

哲学介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引证哲学,是艺术理论研究深度的核心标准之一。动画艺术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的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参考当代造型理念、观念艺术的方法和当代哲学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应该能切入本质,探索出对新时期的动画艺术美学具有指导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的双重学术结果。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特伟.美术电影创作访谈[C]. 美术电影创作研究,1984.

[3]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4]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第5篇

关键词:动画产业;市场考验;发展;应对

前言:在2008年功夫熊猫的上映,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应,获得了十分高的票房成绩,而且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出现也使我国的动画产业逐渐的走向巅峰,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之下,我国的动画电影在商业上持续取得成功,使我国的动画产业走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但是我国的动画产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动画电影依然无法取得很好的票房。

一、故事取材以及叙事能力的问题

《功夫熊猫》的出现,使我国的动画制作人开始对于动画创作题材的选择进行相应研究。我国的很多的学者以及导演,在谈论我国的动画产业时,都指出了我国的动画产业缺乏相应的创意,并且人物塑造十分粗糙,缺乏新意,因此许多的动画制作人都放弃了对电视动画的制作,最终导致了我国的动画制作人才十分少。我国很多动画的制作,在内涵方面都不够深入,并且很多的动画制作人都缺乏对市场的调查,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进行动画的创作,因此无法创作出好动画。我国相关学者对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相应的分析,最终发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生动幽默具有新意,同时在动画制作时,制作人员对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因此动画的内容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动画十分符合现今人们生活的潮流,满足大众人的需求,因此十分受大众所喜爱。

学者认为,一部成功的动画,不仅仅是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动画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只有丰富的内容才会引起大众的喜爱,虽然我国的动画在制作技术上与美国相差较远,但是我们具有丰富的内容题材,我们可以在动画的内容上超越别人。但是我国的一些动画制作者的思想限制很大,想象力不够丰富,因此国产动画电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我国的动画电影在说教方式上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说教的力度不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国现今的动画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票房很高之外,一些小型的动画电影票房十分差,而国外的很多动画电影,除了高投入、大制作之外,很多的小成本动画也具有很高的市场回报。

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将会为我国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提供很丰富的题材,因此我们必须要具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精神,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融入到动画电影的现今制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走向辉煌。

二、观众的选择与针对性的制作

动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国主要的动画群体定位为儿童,因此我国对于动画的制作主要是局限于儿童的世界,制作的视野十分狭窄,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动画不应仅仅局限于孩子,同时也要面向大众,必须要扩展自身的观众群体。根据我国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最终发现我国的动画产业必须要适当扩展受众群体,针对成年人进行相应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我国的动画产业发生改变。为了使成年人能够去观赏动画电影,制作人可以利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儿童的注意,然后由家长带领儿童进行相应的动画电影观看,以此来推动票房的增长。

三、档期选择促销、营销等策略

2008年以来我国的动画电影的格局主要是,国外的动画电影在我国市场中的票房很高,我国的相关学者指出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故事的内容;②合理的营销策略。在我国的动画电影市场中,有很多的动画电影票房很低,因此制作人员越来越重视相关的营销策略,纷纷为国产的电影出谋划策。一部原创的动画电影,要想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不能够在制作之后直接上映,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市场宣传。影片必须要能够做好营销,使观众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动画电影,增强观众的兴趣。因此国产的动画电影在制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市场营销,只有抓好动画电影的品牌营销,才能够提高票房。在进行动画电影宣传时,一定要做到全面的宣传,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宣传,宣传的一定要彻底,通过图书与媒体的形式,并且可以在一些儿童主题公园进行相应的宣传,使儿童能够充分的了解动画,提高儿童的兴趣,从而来增强动画电影的宣传效果。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在上映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营销活动,增强其宣传的效果,才能够在上映之后,取得很高的票房成绩,并且对于动画电影的营销方式一定要能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尝试,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繁荣。

结语:现今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能够制作出《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电影,增强我国动画电影在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的动画电影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丰富动画电影的内容能够,改变营销方式,增强动画电影的宣传效果,从而来提高动画电影的票房。

参考文献:

[1]林琳,李霆钧.国产动画电影大家谈[J].中国电影报,2010,2(4):10-16.

第6篇

2012年是自2002年中国电影体制深化改革以来的第十个年头,纵观国内全年的电影市场动向,在整体产业高速发展、中外票房对抗升级的背后,是对更深层国内创作群体状态、商业电影特性与市场规则的探索与思考。

2012年初,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①“中美电影新政”给高速发展但远不足以与好莱坞抗衡的中国电影业带来巨大震撼,成为201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张力。也有深层分析认为,2012“中美电影新政”未触及发行领域,对中国电影影响有限;②然而,好莱坞的绝对强势存在,对于任何民族或区域电影产业的发展而言都是无可回避的现实语境,相关政策的保护与应变不可或缺,终究电影产品的品质才是本质所在。2012年贺岁档之前,当我们还在为“中美电影新政”的冲击及上半年国产影片惨淡的市场表现连连叫苦、倍感压力之时,一部投资不过3000万的国产喜剧影片冲出贺岁档大片重围,创下多项国产电影票房纪录,③终将2012年国产影片全年票房份额提升至48.46%,开启了新一轮关于国产商业电影类型片定位的热议。

相较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票房对抗的戏剧化起伏,国产电影内部各类型电影间的发展变化更加丰富和复杂。国产“大片”纷纷折戟,同时又不乏“黑马”为中国电影带来亮色与惊喜,是2012年中国电影业最鲜明的特征。“2012年中国电影的引人瞩目之处,是原有的以大片为中心的电影架构在这十年中形成的传统似乎遭遇了市场变化和社会潮流变化的巨大冲击。”③张颐武:《全球化的全国化:2012年的中国电影图景》,载《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第1214页。全年除了《画皮Ⅱ》和《十二生肖》之外,《一九四二》、《危险关系》、《太极2英雄崛起》、《大上海》、《王的盛宴》、《血滴子》等高投入、全明星阵容的国产“高概念”电影相继折戟市场,并没有出现片方所期待的“高产出”。观众对古装动作影片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爱情类型影片,如《love》、《我愿意》、《春娇与志明》,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人再途之泰》和《十二生肖》的大卖让喜剧片成为类型新宠,据统计,2012年共上映喜剧类型片50余部,累计票房约25 亿元,占国产片总票房30%以上;惊悚片和动画电影在产量与品质上也均有所突破。朱玉卿、李璇:《产业规模再次升级经营模式悄然转型――2012年国内电影业发展评析(上)》,载《中国电影市场》,2013年第2期,第1416页。

向勇等:电影类型与受众接受电影类型此起彼伏的消长背后,是中国电影主创群体的成长、分化、调整与重新定位。“原来支撑中国电影工业的第五代的几位重要人物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已经在新的状况下开始复杂而微妙的变化”③,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群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第六代’导演和70年代出生的新锐导演作品在本年度高密度亮相”尹鸿、李媛媛:《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美学转向――2012年中国电影创作》,载《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第412页。,“21部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中,有乌尔善、徐峥、冯德伦、梁乐民、陆剑青、钮承泽、李玉、宁浩、赵林山等九位新生代导演,其中徐峥、梁乐民、陆剑青、赵林山等人均是第一次执导影片。大批青年导演被制片公司起用,且票房成绩优良”刘汉文、张林明:《2012 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载《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第1926页。。此外,香港导演陈嘉上、庄文强、麦兆辉等以近两年的优异表现,“融入合拍大军且站稳脚跟”袁梦倩、冯凝:《2012 年香港电影产业备忘录》,载《当代电影》,2013年第4期,第9397页。;台湾年轻导演魏德圣、九把刀、钮承泽也以不同的影像风格呈现出台湾电影新生力量的创作状态和勃勃生机。

中国电影产业行将完成新时期发展的起步阶段,告别三大导演一统天下的时代,2012年的变局,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类型片的角度看,古装动作“大片”是起步阶段的中国商业电影的主体类型,而新的发展阶段,即意味着开拓与建构层次更为丰富,且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土文化与受众接受特色的类型片体系。文章即在此背景下,立足2012年在北京地区所做的电影受众调研数据,以电影类型片为概念基础,结合2012年国内商业电影的类型特点,对国内受众类型片接受情况进行系统呈现与分析,以期与中国电影发展相应和,推进电影产业受众领域的专业化研究。二、 理论与方法

1. 类型电影

类型(Genre),原系法语词汇,泛指艺术作品的某一流派或某一风格,当将其引入与现代产业生产方式交织甚深的电影工业时,类型电影(Genre Film,又称“类型片”)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学者尹鸿在其著作《当代电影艺术导论》中,对类型电影有如下界定:

“一般认为,类型电影(Genre Film)是在电影工业,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中形成的具有题材、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元素和价值体系的相对一致性的影片。因此,类型电影通常都具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系统,而具体影片则既有着类型的基本特征又有着某些局部的变奏。”⑥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饶曙光先生对于类型电影及其产业特征有如下阐述:

“类型电影(Film Genre)产生于美国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及其明星制,同时又有特殊的消费意识形态机制,在本质上是电影工业化及商品化的产物,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可复制性,甚至批量化生产的电影系列产品。它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化电影样式,具有重复的情节动机、循环的类型形象、标准化的叙事模式和特定的表达内涵, ‘追求的主要还是娱乐性’转引自[美]查・阿尔特曼:《类型片刍议》,宫竺峰译,载《世界电影》,1985年第6期,第7486页。,因而能够给观众提供‘有保证的’⑦转引自[美]达德利・安德鲁:《评价――对于类型和作者的评价》,彬华译,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第149161页。。它往往根据主流观众的心理变化和愿望,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所谓‘热潮更替’。”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第5059页。

陈旭光先生结合美国类型电影产业实践,指出类型电影与电影工业化生产模式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了在主题情节模式、人物类型、视觉造型和影像风格等方面相类似的类型电影现象如西部片、侦探片、喜剧片、歌舞片等。因为某类影片受到欢迎,电影制作者开始反复实验,保留观众认可的因素,进行标准化的生产。标准化成为电影工业的基本规范,也成为电影制片商降低成本并获得最大收益的保证。”陈旭光:《“类型性”的艰难生长:产业、美学与文化――论“华语(古装)电影大片”十年的“类型性”及启示》,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第2631页。

电影类型的讨论,就是承认其工业化生产模式,以求在有效的重复再生产过程中规避风险,实现利润。

对于各个具体的电影类型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形成、发展、遭遇瓶颈、瓦解、变异为新的类型:

“与其他时尚工业一样,电影的生产也是循环的,总是力图复制它最近的商业成功。从规律上看,商业成功的影片总是会带来不少成功的模仿者,然后成功开始衰落,产生大量对原创的不成功的复制。导致本轮该类型走向低谷。……类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在各种不同变体的多样变化中保持自己才能发展。确实,类型的框架有一个不能突破的极限,如果这个框架极限被打破了,这种类型就瓦解了。但同时,类型又是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的,各种类型之间是能够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各个模式具有有限的伸缩性、弹性,它会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而不断演变。类型的一致性既允许成规与惯例的简单表达,但也允许固定期望与新奇事物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⑥

类型作为电影的一种策略,在实践中却往往是“含糊”、“杂糅”、灵活不拘泥于概念的:

“不少类型电影创作采取了类型融合的策略,事实上,我们研究商业电影,已经不可能从某个单纯的电影类型或某种固化的类型模式谈起了,它更多地体现为以一种主类型为主,并在类型融合之上加入诸多新兴元素。”⑦

“于是类型电影大量产生,理论界也开始确认这一能够有效阐释美国电影的重要术语。但是,‘类型’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伸缩性很强的术语。正如罗伯特・考克尔认为的:‘类型可以是非常具有伸缩性的、有弹性的,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而不断演变的。’转引自[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大卫・波德维尔也认为:‘类型片最好被认为是观众和电影制作者凭直觉进行的粗略分类。这一分类既包括无可争辩的影片,也包括一些较含糊的影片。’转引自[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页。因此,一部影片归属于某一种类型具有相对性。对类型电影的辨识只能从整体意义上进行,只能在精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中求同别异。只要总体而言体现出某种类型特征,就可以认为是某种类型片。说到底,关于电影的类型研究,不必太认真,不必也不可能唯其最初意义为准绳,其含义早就在理论实践中泛化了。”⑤陈旭光:《“类型性”的艰难生长:产业、美学与文化――论“华语(古装)电影大片”十年的“类型性”及启示》,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第2631页。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就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做如下归纳:

第一,类型电影的产生,源自电影工业以产业化生产为基础的逐利本质,是电影的艺术属性之于其商品属性的平衡与妥协,艺术崇尚作品的独创性与不可复制性,而作为商品就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要以标准化、程式化的生产来规避风险、实现利润,如尹鸿先生所言:“对于电影工业来说,类型规则大于美学规则,类型胜过艺术家。”③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第二,具体到某一类型电影,通常由一整套相对稳定、相互关联的“文本叙事体系”与“产业运作模式”构成(如下图所示)。“文本叙事体系”,即建构电影内容认同与观影的基础文本体系,由影片的题材、主题/价值体系、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叙事模式、视觉造型和影像风格(电影语言/修辞)等要素构成。“产业运作模式”,指从影片制作到相关市场营销的整个产业过程,建构受众观影意愿并实现影院观影的市场运作体系,包括电影的成本规模定位、主创团队组建、受众需求分析与营销策略制定等各产业操作环节。

第三,类型电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寻求稳健、遵守成规与寻找新意、有所突破间寻求平衡,在伴随社会生活与观众期待而有所变化发展中往复轮回。一方面,就某一类型电影的内在发展而言,其中各具体影片“既有着类型的基本特征又有着某些局部的变奏”③。另一方面,各类型之间也存在消长更迭的潮流周期,即所谓“热潮更替”。电影制片方“往往根据主流观众的心理变化和愿望,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5059页。。

第四,从学理看,类型电影是一个依附于产业实践的归纳性概念;从实践看,不同时期类型电影的澄清与特征归纳,又切实地影响并深化了电影主创们对时代与受众的认知,切实地对产业实践发生了效力。从对类型电影的归纳看,某一具体类型电影的边界是宽泛甚至含糊的,类型之间相互渗透、杂糅,同时,也总是存在那些难以归入典型类型的商业电影。在商业电影的庞大体系中,类型片、跨类型片、非类型片往往彼此共存且相互影响,并伴随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氛围与观影需求而调整变化,也是在此过程中,对于类型程式与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思考方才如此真实却又并非一目了然地参与到电影实践之中,使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商业电影作品有可能跳出商品的窠臼,获得更深广的社会层面的品性与价值。

第五,类型电影是商业电影体系的主体架构,就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实践看,“类型电影观念的深入人心表征了电影观念和电影体制的革新,表征了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⑤。

2. 实证调研与研究问题

(1) 2012年电影受众接受调研(北京)

本研究分析所涉及到的受众接受基础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2年度在北京地区进行的“文化消费专项调研”中有关“电影消费”的部分。

调研采取了线上与线下问卷填答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地区城乡居民、外来务工者、大学生进行问卷邀访,共回收有效问卷2314份,具体样本基础信息见表1和表2:

(2) 研究问题与变量设计

本研究旨在以电影类型要素为观察点,以描述性统计为基础,就当前国内(北京)受众电影接受的特征进行测量、呈现与分析,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第一,国产与进口各电影类型受众接受的情况与差异。

第二,性别、年龄、婚恋、职业身份等因素对于受众电影类型选择的影响。

本次调研中,我们以票房成绩为主要标准,选取了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在京上映的29部中外商业电影。本调研为2012年底进行,故文章副标题定为“2012年电影受众接受实证研究”。考虑到国产电影类型发展的现状,以下分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电影,仅仅是为了集中反映各主体电影类型最核心的特征及其受众接受情况,我们将这29部影片分为“故事类”、“动作类”及“动画类”三个类别(见表3)。表32011年第四季度至

2012年第三季度热门影片分类情况类型影片国产故事类《LOVE》、《画皮2》、《失恋33天》、《黄金大劫案》、《金陵十三钗》、《听风者》动作类《龙门飞甲》、《逆战》动画类《海鲜陆战队》、《麦兜当当伴我心》、《摩尔庄园2》、《赛尔号2:雷伊与迈尔斯》、《我爱灰太狼》、《我是大熊猫》、《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猪猪侠之危机3D》、《大闹天宫3D》进口故事类《泰坦尼克号3D》动作类《蝙蝠侠》、《超凡蜘蛛侠》、《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敢死队》、《黑衣人3》、《异形大战》、《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碟中谍4》动画类《冰川时代4:大陆漂移》、《丁丁历险记》故事类电影较之动作片的炫丽生动场面,故事类电影以故事情节设计为影片的基础卖点,中小成本的居多,本次调研界定为故事类的影片包括爱情片、喜剧片、谍战片、历史片等类型。从票房表现看,以中小成本为主的故事类电影是当前国产电影支持票房的主力。

动作类电影从电影文本看,该类电影突显感官吸引力,以精彩的格斗画面、新颖的特技、恢弘的场面与绮丽的想象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就本调研所考察时段的电影市场看,动作类电影是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天下;动作片曾一度是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开创了中国商业“大片”类型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可以说以动作/武侠为类型基础的中国式“大片”是支撑本土票房的主力,是中国电影主创群体实践商业电影的一个阶段性类型。而其内在缺陷也十分突出,尹鸿老师将之概括为“大同小异的古装题材、花拳绣腿的武打动作、恩怨情仇的老套故事、三地明星的模板配方、漂浮空洞的视听风格、司空见惯的空间设计”,“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的优势组合”的“商业拼盘”。见尹鸿、李媛媛:《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美学转向――2012 年中国电影创作》,载《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第412页。,而在近两年的市场中已渐现颓势。

动画类及以动画技术制作的电影尽管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在票房排行榜上的表现尚待提升,但其近期发展却显示出了巨大的能量与潜力近期国产动画电影的集体发力,“实际是一次整体动漫产业产品形态的选择性尝试与路径探索,即原动漫相关多种产品业态不约而同转战动画电影”。参见向勇、刘静、郭月华:《“营销”与“口碑”――20112012中国受众动画电影消费实证研究》,载《现代传播》,2013年第10期,第104110页。。又因为动画电影是好莱坞雄霸全球市场的重要类型,于是本研究对于动画电影在票房标准之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以“营销”与“口碑”两个维度对电影受众接受情况进行了测量。问卷中分别对以上29部中外电影进行设问,选项分别设置为“没听说过”、“听说过,但没看过”、“看过,觉得不好”、“看过,觉得一般”以及“看过,觉得不错”。研究过程中将针对每部电影的量表得分转变为“营销”与“口碑”两个分值(见表4)。转换后,销售打分与口碑打分均为0~2分的变量。其中,“营销”衡量的是观众是否知道并观看过这部电影,代表着影片的市场宣传和推广程度,即衡量影片的市场营销成功与否。“口碑”则代表着观影群体对影片的整体评价,反映动画电影的综合品质。表4动画电影评价变量转换选项

转换没听说过听说过,但没看过看过,觉得不好看过,觉得一般看过,觉得不错“营销”

得分信息未到达信息到达,未影响消费信息到达,影响消费01222“口碑”

得分--差评中评好评--012分析过程中,我们将性别、年龄、婚恋情况、职业身份作为受众分类的控制变量。其中,此次调研样本年龄最大值为93岁,最小值为12岁,均值为2838岁(详见表5)。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样本划分为五个梯度年龄群体(详见表2);其中,“

表5描述统计量样本数量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年龄2305129328.3812.619有效样本数量2305口碑与受众年龄之间的关系时,将省略相关讨论。

受众婚恋情况,主要考察的是对电影及其类型的喜好与样本是否恋爱或是否婚配有无关系。其中的“其他”类型因样本数量极少在之后的讨论中省略。

受众职业身份,以“学历”、“户籍”及“是否参加工作”为标准,将样本划分为五类身份群体(详见表2)。

本文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9.0,对样本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三、 数据呈现与分析

1. 整体受众接受

总体上看,国内受众对于国产与进口电影的接受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的,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见图2):

第一,无论营销还是口碑,国产各类电影的得分都低于同类进口影片,分差为0.1~0.4,说明国产商业电影较进口影片而言尚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国产“故事类”、“动作类”电影的口碑得分以及“动画类”电影的营销得分与进口电影差距尤为突出,分别相差0.42、0.35、0.36分。说明国产“故事类”、“动作类”影片在内容品质上需要提升,而市场营销则是国产“动画类”电影的软肋。

第三,国产“动画类”电影口碑评分达到126,几乎追平电影市场中最讨巧的“故事类”电影,表明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巨大潜力。同时,进口“动画类”电影的口碑明显高于进口“动作类”影片,说明动画电影普遍受到观众的肯定,是当下电影受众重要的影片选择类型之一。

2. 性别与电影接受

未来中国电影是否需要分别给男女两性市场以不同的营销对策和内容支撑?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考察两性在观影兴趣与体验上的差异。综合观察图3、图4,男女两性对于各类型影片的评价走势均基本相同,影片的类型因素较受众的性别因素而言,对于电影营销效果与口碑评价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营销方面(见图3),男女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电影的营销评价存在差异,与女性更为关注“故事类”影片相比,男性观众对“动作类”影片更为青睐;而就“动画类”影片而言,男性更关注和了解进口动画影片的市场动向,而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度则低于女性。

从口碑评分上看(见图4),女性观众较男性观众更为宽容。如图中数据显示,女性观众在对各类电影进行口碑评分时,除“动作类”影片外,评分均达到1.3以上(即良好水平)。而男性观众评分整体偏低,对“动作类”及进口“动画类”影片相较女性观众有更高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男性受众更为偏好现代科技与离奇的想象力为电影带来的感官冲击。

3. 年龄与电影接受

由于社会变迁速度较快,代际间的兴趣、口味、关注点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到电影当中,不同年龄层的观影群体对电影的接受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年龄差异对各类电影营销评价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见图5)。各类型影片在不同年龄群中的营销评分在图表中的趋势反映类似,均呈现略偏的倒“U”字形。其中“20~30岁”年龄群给出了口碑评价的峰值,而“40~50岁”段则出现了明显的断裂,打分较低。这说明当前电影市场的受众主体为40岁以下的青年人,该群体是电影制作与营销的主要目标群体;而中老年观众对电影营销给出的低分评价,一方面反映了其在电影市场遭冷遇的处境,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电影市场就目标受众的年龄层次而言产品结构单一,分众市场发展滞后。

就年龄对各类影片口碑评价的影响来看(见图6),除国产“动画类”影片外,基本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口碑递减”的趋势,这说明当下电影更迎合青年群体的趣味。各年龄群体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评价普遍较高,微呈“U”形分布,即青少年(20岁以下受众)及其父母(40~50岁)相较20~40岁电影主流受众群体对国产动画电影有更好的评价,对比各年龄群对进口动画电影的口碑评价,可以发现,除整体评价偏低外,赢得20~40岁电影主流受众群体的认同应该是国产动画电影努力的方向。

4. 婚恋状况与电影接受

近年来,国内爱情片数量激增,中式、西式情人节以及“光棍节”都成为电影市场热炒的档期,片方为撬动“情侣观影”联动效应可谓用尽心机。因此,本节我们特别对受众的婚恋状况对电影接受的影响进行考察。

从营销评价看,除国产“动画类”电影外,均呈现“未婚,有情侣”评价最高、“单身”居中,“已婚”群体评价最低且与前两个群体的评价存在较大落差的状况。如此数据分布显示,“未婚,有情侣”群体确实对电影动态保持更高的关注,影院观影作为恋爱生活的内容选项,是电影供求双方的高度默契。而与此同时,国内电影市场对于开发“家庭观影模式”却明显乏力。

在口碑评价方面,特别是对于国产各类影片,“已婚”群体显得更为宽容;电影营销虽然在“未婚群体”中更显成效,但该群体对电影的内容品质有更高的期待。联系图7、图8可以看出,赢得票房不等于赢得口碑,“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在“未婚群体”这个电影市场核心目标受众群体中尤为凸显。

5. 身份与电影受众接受

我们以学历、户籍作为划分职业身份的变量,观察其对电影接受的影响。其中,身份因素对于各类电影口碑评价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见图9),对电影营销效果影响显著,其背后的可能原因有趣且非常重要(见图8):

首先,职业身份对电影营销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学历断层”。除受众对国产“动画类”电影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外,前三类“高学历群体”对其他各类影片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后两类“大专以下学历”人群,分差最大为0.6;受众学历是影响其电影营销评价的重要因素。

其次,户籍因素对于电影营销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外来务工群体,无论学历高低,都较同等学力的北京市民更为关注和了解电影信息;在低学历务工者中,此特点更为突出。可以看出,外来人群对电影这一文化消费形态所持的积极接受的姿态,是主动融入都市文化生活的显著表征。

最后,大学生对各类影片的营销评价普遍高于其他群体,其关注与获取电影信息的能力最强,对当下电影市场具有特殊的意义。四、 小结与建议

综合以上梳理与分析,我们认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即全面建构中国商业类型片体系。

本研究就2012年上映的国内外电影类型特征与受众接受关系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就电影类型整体受众接受情况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国产电影无论在营销效果还是内容口碑上都较进口电影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从类型来看,“故事类”影片目前仍是国产电影的主体,但根据2012年的口碑评分来看,很显然2012年度故事片的总体质量没有达到观众的期望。“动作类”电影在2012年的电影市场中占据份额较大,进口电影优势明显。在“动画类”电影方面,进口“动画类”电影的口碑明显高于进口“动作类”影片,国产“动画类”电影的口碑也几乎追平国产“故事类”电影,而进口“动作类”与国产“故事类”影片都分别是进口与国产影片各自的重点所在,这说明了动画电影作为重要商业类型片的巨大市场潜力。最后,国产电影“故事类”、“动作类”的口碑得分以及“动画类”的营销得分与进口电影差距尤为突出,需着重补足。

就受众特征对类型电影接受的影响而言,我们发现:首先,受众的学历、户籍、年龄、婚恋状况、性别等因素特征对电影营销评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在对口碑方面的影响上整体差异不大。即当前国内电影观众在关注并获取电影市场信息方面,因为不同的身份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有过观影经验的受众群体中,对不同类型的影片评价差异不大。其次,受众特征对营销评价的影响表现为:高学历、非本市居民、青年群体及未婚群体相较更为关注并能获取电影营销信息。女性更为关注“故事类”影片,男性观众对“动作类”影片更为青睐。

进一步分析电影受众的接受差异,可得出如下针对性建议:

第一,电影消费作为积极融入都市生活的表现,外来务工群体,无论学历高低,都较同等学力的北京市民更为关注和了解电影信息,这一现象在低学历务工者中更为突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和现代时尚生活方式,超越了户籍的藩篱,显示出其促进社会流动与融合的强大功能,其社会意义应该得到肯定与关注。与此同时,相关电影内容创意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与满足当代中国社会更多阶层与群体的需求。

第二,电影受众存在明显的“学历断层”,需特别关照低学历群体,并对大学生群体展开针对性研究。低学历人群对电影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电影信息的获取程度都明显低于高学历群体,文化产品分享不均衡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断裂。只要社会多一些关注,对低学历群体进行更多有针对性的推介、引导,电影营销能够考虑到该群体的信息渠道特征而有所帮扶,在当前网络信息普及的时代,将会以较低的操作成本换来经济与社会多层面的巨大收益。在我们考察的各类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对观影持有最高的热情,无论从影讯获取、观影评价,还是制作口碑传播、营造观影氛围来说,都对电影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展开更为深入的专项研究,以小搏大,建构电影产业的良性生态。

第三,当前绝大部分商业电影创作与营销都没有照顾到中老年观众的观影需求,整体产业存在“代际偏废”。国内电影市场现状,与其说青年群体是电影消费的主体目标受众,不如说青年群体是单一的目标群体。针对受众年龄层次而言,电影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分众市场发展滞后是其产业发展初级的体现。以细分市场的针对性策略赢得最大化的市场收益,是面向大众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在逻辑,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着意提升的环节。

第四,需进一步开拓观影模式,“家庭观影”应作为重点倡导的方向。我国电影目标受众群体相对单一,与之相应,适合青年未婚群体的“情侣观影”是近年来市场追捧的模式。电影产业的发展需探索和开拓更为广泛与多元的观影模式,例如,以家庭为单元的观影模式,是美国电影市场的成功经验,其市场策略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刘汉文,张林明. 2012 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J].当代电影,2013,(3):1926.

[2] 俞剑红. 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盘点[J].大众艺术,2013,(5):1.

[3] 饶曙光. 新挑战与新机遇――2012中国电影大变局[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1):28.

[4] 王一川. 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1,(9):911.

[5] 陈旭光,宋法刚. 温故2012:年度中国电影的文化、美学与类型[J].文艺争鸣,2013,(2):4349.

第7篇

对优秀动画片的观摩,是近年来动画影片分析课程教学的普遍形式。教师先对一部优秀的动画片进行介绍,之后观看分析。按动画创作的要求让学生把这些成功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遵循动画创作的程式及技术方法,更多是通过这些前辈惊世之作及在国际国内获得奖项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属于成功实例拓展法教学模式的一种,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站在一个成功的案例上,将这些资源运用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动画影片分析课程的教学。

经典动画影片分析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在进校之前创作的热情很高,可一年以后,绝大多数同学变得懒散,对创作很漠然。经典动画影片分析课程正是激发学生创作和抓住学生创作热情的有效途径。这正是动画专业课程体系问题的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院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即便是设置动画影片分析课程,也仅仅是作为动画的基础课或欣赏课对待,而绝大多数院校没有将此课作为专业课或重点课程进行教学,动画影片分析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正是保护学生创作热情的黄金时期,通过观摩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引导学生对动画剧情分析、影片风格,节奏把握,动画制作流程以及创作思维模式,帮助学生理清动画的创作思路,才能抓住学生创作的激情,一个学生的创作激情、学习激情不能够在第一学年得到保护,在以后的学习环节难以恢复,因此,动画影片分析课程是抓住学生的创作热情的关键也是动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学习,终身化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可见,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信心,是成为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创新信心的基础。动画影片分析课是建立在经典作品及优秀创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杰作的创新观念进行分析,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终身的学习信念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基石,我们上课的时候一定会教给学生知识点、知识面都会做得很好,每所院校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信心,这一点都被大家忽视。很多同学在动画上有很好的灵感,如何去保护这个灵感,如何去竖立同学们的信心,这点非常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通过经典作品的观摩分析帮助学生理顺动画创作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信心及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光对该课程重视,也会在课后进行自学,吸取经典影片作品的有效养分进行创作,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于经典作品创新价值的体现,是创作者的创新信心加灵感加天分再加好的环境结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对经典影片的分析学习,增进创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创新价值观,进而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创作欲望。基于此,动画影片分析的教学改变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信心。

经典动画影片分析课程的意义

美,在美学中是多义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认为“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美就是人的感性认识。“美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教学中分析经典动画影片美学价值的体现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观念的前提,是学生在动画创作中体现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动画片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及美的根源进行分析。朱光潜先生说:“美既离不开物(对象和客体),也离不开人(创造和欣赏的主体)。可见,动画影片的创作主体必须根据客观具体事物来作为创作和欣赏对象,而这种对象也必须体现人的本质和修养,主客两方缺一不可。从审美学角度研究动画与现实的关系及动画艺术与美术、音乐、电影的关系、动画形态与特性、动画语言、动画风格、动画类型、动画结构、动画样式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等问题”。

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日本动画、美国动画、韩国动画、加拿大动画以及欧洲各国经典动画以及获奖动画短片等之间的比较研究,探讨各国动画的风格流派、艺术表现、语言特征、民族特性等,借鉴、提取有效的动画元素为动画创作经验的获得除了自身创作中的经验外,研究经典动画作品吸取创作经验也是提高自身创作水平一条捷径。动画创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创新性在动画创作中显的尤为重要,在不断吸取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并在创作中进行新的制作技术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优秀动画短片作品。是我国动画业的创作及发展提供参照。

经典动画影片分析课程的具体分析方法

动画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每一部作品中都透露着创作者的创意元素或是新的探索研究,动画创作也是在前人创作的经验基础上的借鉴与创新。因此,对国内外的经典动画影片,从电影剧作,人物造型,动画特性,技术特点,影片创新等独特的视角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其实任何一部动画片都可以无穷尽的分析下去,在教学中应适可而止,要有侧重,分析吸收经典动画的有效信息为创作所用。从文艺评论的角度进行分析:1、作者分析:尊重而有所反思,客观的分析影片的得失成败。了解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有什么创新的标记,制作是否有独特之处。了解作者艺术风格形成的社会因素。2、文本分析:影片的表达体,分析他的内在系统,研究可以观察到的一切表意形态,即人工记录的产物,记录方式可能是文字,图像,录音及数据等。3、叙事分析:掌握更多的知识(叙事学、结构主义、剧作知识),侧重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逻辑思考,按照影片设定的意义去理解文本,且将影片的叙事逻辑控制自己的创作思维。4、经济技术视角分析:在现代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影片分析中不得忽视。5、文化研究:在动画片中尤其体现社会文化因素有所加强,经典动画片采用跨越民族界限和国家界限,运用世界通行的文化符号赢得世界的认同。找到文化研究的重要位置以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和看待动画本身。6、动画视角分析:动画具有艺术性,技术性,造型性,假定性和时尚性。从个人兴趣的侧重角度进行分析:如喜欢文学作品的人可多注意影片的剧作,叙事手法,文字结构,喜欢美术绘画的人可以更侧重造型、表演、色彩、场景和构图等。喜欢后期的人侧重于音乐、节奏、特效及整体效果方面。从从事动画研究工作者分析,更注重故事内容、造型风格、镜头运用、动画语言、运动规律、夸张变形、时间把握、自然现象特技、电脑技术(CG应用)等。因此,通过经典动画影片分析,整理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视听方案,借鉴经典动画作品的有效元素激发学生在动画创作中的兴趣及信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8篇

关键词:美国动画 文化传播 传播价值

动画传播及其效力

动画传播,狭义上是指动画视听作品(Animation)通过可利用的媒介通路所进行的大众传播,广义上则是指动画所承载的文化观念与附加价值的整合性传播。在文化历来被商品化的美国,动画形象和作品的输出在表象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本质上还是基于动画产品――既包括动画形象(Image)或角色(Roll)演绎承载的虚拟内容产品(如电视电影动画),也包括现实关联产品(如衍生商品和服务)的商业传播。

动画的跨国传播是文化传播扩散的形态之一,即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所以当“功夫熊猫”、“怪物史莱克”、“海绵宝宝”、“爱冒险的朵拉”等众多美式动画形象抢占国人视听,授权商品衍生服务接踵而至之际,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动画作为美国文化的表述载体和传播媒介,在思想娱乐化、生存数字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所释放的传播效力。

动画传播对于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的经典论述不啻为绝好例证,因为动画作为特殊的媒介形态兼具了文化内涵(信息)和传播载体(媒介)的双重属性。“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考和抒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尼尔・波兹曼)美国动画作品毋庸置疑地承载了美式的审美意趣、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即使是杂糅了诸多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其叙述方式和精神内核依旧是好莱坞的范儿。

经过长期实践积淀,美国动画业已形成特有的风格特征。在叙述方式上沿袭好莱坞一以贯之的类型片美学传统,以戏剧化手段结构故事、展开情节,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玩具总动员》和《怪物史莱克》系列。此外,即使是动画人物和形象也不乏经典美式幽默和西部精神,让人产生还原真实的共鸣。

在很多年以前,美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就预言电影将经历从“叙述电影”模式向“景观电影”模式的深刻转变。善于将包括3D在内的最新数字技术运用其中的新型动画电影观念正改变着全世界观众的审美趣味。当年《飞屋环游记》(3D)在东京上映后,一度坚持二维动画美学的日本动画界翘楚宫崎骏,亦在观影后公开表达对皮克斯公司的敬意。

“外国的媒介产品对新受众的吸纳,事实上要依靠媒介文化以及相关文化纽带和语言上的接近性”(丹尼斯・麦奎尔),而动画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跨界的传播效力,虚拟影像在人类社会不乏共通的现实旨归,就“文化折扣”而言,动画折扣率往往不高,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不同时代、国度、民族、年龄的受众在面对“猫和老鼠”永无休止的斗智斗勇彼此整蛊的画面前,无不发出会心大笑……

值得关注的是,动画的“涵化效果”润物无声,美国学者詹姆斯・罗尔在《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一书中列举了美国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的实例并指出它是“用你想保留的信息‘浸透’你的对象――潜在的消费者、学生、孩子以及任何人”,“这种‘浸透效果’一直在起作用。他们所拥有的特别的表达、价值观念和假设,像观念的逆行的衍生物居于人们的记忆系统之中”。我们无法真正评判浸透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以及好莱坞解读下的《花木兰》背后是否潜存着文化涵化的意愿,但有一点可以预测:伴随着“海绵宝宝”和“愤怒的小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在全球化的未来恐怕难以再眷顾《小蝌蚪找妈妈》式的文化寻根和生命追问。

基于文化传播的商业溢价

动画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属于“娱乐产业”,在我国则是“文化产业”,这两个不同词汇都反映了动画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和产业相混合的特征。考林・霍斯金斯等当代传播学者认为:“美国人最早认识到发行在产生收入和控制市场方面的重要性。好莱坞在电影产业的最早优势不是基于它有力的生产条件,而是基于它最早强调了发行和放映策略。”换句话说,即美国在动画跨国传播中最先在海外市场创造了新的传播体系。

众所周知,针对受众市场的有意识传播往往基于消费影响和需求制造。美国作为全球商业动画产品的最大输出国,其产品除了具有传播民族品质的载体价值外,还是创造财富神话的商业元素。美国是动画产业的策源地,20世纪初,动画电影在美国面世并形成产业,至五六十年代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美国动画产业在80多年的发展中,依托发达的经济力量、雄厚的创作和技术力量、完备的市场化组织力量,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统计,美国动画产业的出口仅次于计算机产业,产值达2000多亿美元,并逐步形成大而全的集团垄断、原创发展的美国模式。以电影为例,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银幕上创造的神奇迄今难以逾越:1995年中国国内票房跌破10亿元,迪士尼麾下的《狮子王》却一举拿下大陆地区42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该项纪录保持了13年之久,直到2008年被好莱坞梦工厂和派拉蒙旗下的《功夫熊猫》以1.7亿元票房超越。

另一组数据更为直观,以下为2006年~2010年间国内上映的动画电影票房情况:

根据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每年进口分账影片的数量由此前的10部提升至20部,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过去5年占有的市场份额已高达67%,而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55%归功于眼下被海外资本追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

不止于此,动画在实现其有偿放映(商业发行播映)的同时,更创造着数量可观的关联商业价值。正如本文开头所述,非艺术或实验类动画的传播在本质上就是商业性传播,而商业性传播的本质在于商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产品或服务方面的信息传达,以达到提升品牌或商品形象,提升销售或价值,达到利润最大化。所以,美国在传播虚拟的动画视听文化的同时,也输送着由其事先制定并运作自如的商业模式――通过线上(online)的动画内容影响受众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进而制造线下(offline)的消费需求和冲动。

譬如《变形金刚》的热映势必导致孩之宝公司开发的形象玩具热销,而授权商品的巨大收益反过来亦提升了后续动画大制作的投入,进而达成动画产业细分市场的“积累性偏好”和传播垄断。套用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来分析,美国动画产业的过人之处在于通过有效的商业性传播弥合了动画原创的不确定性,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全局性构建以达成动画传播的溢价力。

规避媒介把关的曲线路径

文化的传播方式无外乎两种:直接性传播和间接性传播(又称刺激性传播),美国动画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兼顾上述两种方式,并逐步探索出规避媒介把关,顺应当地国情的传播路径。

鉴于我国对于本国文化,尤其是动画产业的保护性政策,境外动画作品在传播的媒介渠道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电视作为未成年受众群体主要使用的媒介形式,亦即动画传播的核心媒介一直处于封锁状态――近6年来似乎没有一部纯进口电视动画片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引进,对已经引进的老片也基本采取倒计时限播策略。与此同时,只限播放国产动画片的所谓“黄金档”也由原来的17∶00~20∶00延长至17∶00~21∶00。而更早些年,美国尼克儿童频道与上海哈哈少儿频道的战略合作,迪士尼频道落户中国的百般努力都因为触及政策红线纷纷落马……

然而,美国动画作为一种非固态的文化形态并未因此折返,限制性措施让文化输出者采取了“曲线救国”的发展路径,即由线下至线上、由实物至虚拟的逆向动画传播模式,美国迪士尼在此方面堪称先行者和代表者。

目前迪士尼全球业务每年收入约380亿美金,盈利部分约为80亿美金。依照产业价值链的观点分析,迪士尼五大事业部的产品链排序依次为: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消费品、主题乐园度假区。其中的迪士尼影视娱乐是产业链的动力中心,用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张志忠的话来讲就是:“内容是我们生意的根源,没有内容我们是不能把生意做好的。”于是,在播出渠道受限的情况下,迪士尼利用其品牌形象(米老鼠、唐老鸭等)早些年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采取由产业下游向上游漫溯的经营策略,简言之就是用商品化卡通形象的实物传播来制造文化的刺激性传播。

2008年,依托迪士尼经典卡通形象的幼儿培训机构――迪士尼英语全球首家门店落户上海。迪士尼英语针对高端儿童家庭,以卡通形象和迪士尼经典故事为引导,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英语听说及美国文化的视频或亲身传播。事实上,这项服务的消费群体(小孩家长)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是每天黄昏在黑白电视里的“米奇”、“唐纳”、“果菲”相伴晚餐的一代,童年的快乐记忆让他们对迪士尼的品牌具有忠诚度。这种忠诚度又将让他们的下一代在课堂的影像与情景小品中,培养起对美国文化的养成习惯。

无独有偶,规划用地600亩的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在正反两种声音的争论不休中于2009年终获官方批准。尽管上海市政府在股权、管理等方面占据主动地位,但乐园的主题及内容与迪士尼在其他城市的别无二致。主题乐园本身就是迪士尼卡通形象和故事营造的拟态环境,只不过这一环境是处于现实之中而已。

鉴于我国对于本国文化,尤其鉴于受到大陆地区部分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使用的行政监管,在可利用的媒介形式如电影、互联网、移动终端、音像制品、图书上,以好莱坞为首的美国娱乐巨头们便不遗余力地极尽能事,尤其是在市场开放度相对较高、政策监管度相对较松的电影、游戏、教育等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依托新媒体平台的整合传播模式越来越成为美国动画得心应手的利器。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媒体新浪潮来袭之际,美国娱乐产业界也率先成为跨媒介动画运营与传播的弄潮儿。譬如福克斯公司动用《冰河世纪》原班人马,力将2010年度全球热销游戏《疯狂的小鸟》搬上大银幕,同时将拟于2011年上映的《里约大冒险》打造成与“小鸟”相交互的游戏。华纳兄弟亦高调进军游戏领域,将麾下动画形象二度开发并“导入”移动媒介终端……

可见,多种媒介手段的整合利用使得新兴的美式动画形象得以呈病毒式传播,传播空间上的广度性取代了传播时间上的有限性。任何文化的传播程度都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这一点是倚重漫画和二维动画的日本望尘莫及的,由于日本动画产业的价值输出过于依赖电视动画的传播效应,近年来其在跨国动画传播上日渐式微,一个宫崎骏是无法达到传播的整合效应的。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商务印书馆。

4.中野情行著,甄西译:《动漫创意产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考林・霍金斯等著,刘丰海、张慧宇译:《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76-02

在高校中开展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是一种以电影为载体、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的非专业音乐教学课程。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掌握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以及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国教育部门规定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一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并取得2个学分,才能够毕业。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欧美电影音乐赏析选修课程,借助欧美电影来了解电影音乐的风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地发挥了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创造性。

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们在进行课程选修时呈现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分析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开展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参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失去兴趣。第二,由于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法让学生通过音乐赏析来形成共鸣与关注。第三,由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新体验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最后再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影片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具有个性化要求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影片或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影片素材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阳光、青春气息的影片中寻找到学习的方向。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打破教材的限制,不要只把重点放在好莱坞作品上。可以借助音乐赏析的教学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以神话主题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话电影片段,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神话电影来增强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电影题材所采用的不同音乐表达方式。

(二)借助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来渲染学习氛围

在一些欧美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古典音乐,尤其是电影内容涉及到某位音乐家时,在影片中会更多地使用古典音乐作品。比如:《一曲难忘》中所刻画的主角就是肖帮与乔治,在《不朽的情人》这部影片中所讲述的就是贝多芬的情感经历等。这些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是在讲述每一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演奏音乐时的技巧和内心变化。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电影时,会受到故事内容和音乐作品的双重感染,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赏析教学活动当中,利于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借助影片中的现代音乐来增强音乐的时代感

现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感情抒发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影片,来增添课堂的活泼性,可打破传统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的沉闷局面。比如:让学生观看美国灾难大片《龙卷风》,在这部影片中,大量地采用了摇滚元素的音乐,让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音乐时精神一振,从而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再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音乐这门艺术,本身就具有十足的个性化,换言之,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虽然在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欧美音乐赏析音乐教学时,不需要以艺术专业的知识学习目标来要求学生,但是同样要在赏析过程中达到艺术教学应该具有的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的。

(二)个性化教学的步骤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涵养学生的艺术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作热情。比如:在讲解电影音乐对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功能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为影片片断创作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片没有配乐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分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当时的情绪。然后老师再分析给出多组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这个片断人物情绪表达的音乐类型。比如:愉快的、悲伤的、雄壮的、古典的、激动的等等。在这个音乐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对于影片片断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老师要针对学生所做出的选择给予一定的肯定,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打击,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当学生选择完之后,老师把学生所选择的音乐分别加入到影片当中,让学生进行赏析。最后老师结合影片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针对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作品进行节奏、音乐等全方位的点评。

(三)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会了解到自己选择的音乐作品在与影片进行搭配后,有哪些不足之处,是否出现了节奏不一致的问题,画面与音乐之间是否和谐等等。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电影音乐只能在节奏、音色、旋律等多个方面与电影画面形成统一时,才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配乐。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中激发出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实现音乐艺术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渗透。我们应该有效地把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把音乐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艺术的印象,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四、营造教学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00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由于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具有个性化。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无法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其能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自我的学习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通常采用的老师播放、学生观赏、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其能够更好地溶入到整个音乐赏析教学氛围当中。比如:在讲解音乐节奏必须要与影片的画画节奏保持一致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一段影片的片段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打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以及律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节奏打击,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节奏要素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非常容易地就能够掌握音乐节奏以及节拍方面的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运用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一)运用电影音乐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传统的音乐创作,是创作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绪。对于电影音乐而言,创作者需要顾及到的内容很多,这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电影音乐作品更多地还需要考虑音色、人物情绪、画面节奏、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音乐作品能否把这些因素表现得恰如其分,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电影音乐。所以说电影音乐作品不具备音乐的独立性,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与电影艺术所要传播的意图相结合。如果学生按照传统的音乐接受方式来理解电影音乐,有可能会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对电影内容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好电影音乐具有的非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这个特征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

(二)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虽然欧美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却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因为电影音乐的审美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地考虑电影中画面、人物情绪、音色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电影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和内容。音乐是通过声音的传递来进行形态呈现的,但是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记忆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因此,我们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通过画面的清晰表达,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诠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归纳能力以及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延伸到用心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电影以及音乐艺术享受当中,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赏析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借助电影的音画融合特点,能够让学生很轻松地获取审美愉悦心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欧美电影音乐赏析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运用视听合一的音乐教学形式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评述[J].上海教育研究,2002(09).

第10篇

[关键词]动画电影 文化 商品

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其成功因素是包含于所有电影的共同特性之中的。这种共性使得它无论面对哪个民族或国家的观众,都能获得理解、认同与喜爱。那么面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笔者认为在叙事上动画创作人员应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动画形式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为动画不仅是一个影视形象,还是一个会对社会有强大渗透力的文化现象。此外,密切关注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商业电影中,为了追求更为炫目的视觉效果,在实拍中引用了大量的3d动画技术,动画电影概念的界定变得越来越模糊,也可能说新的动画模式正在生成,新的模式里包含了更为宽泛的概念。

一、优秀动画电影的要求

在动画电影作品中,有三个重要部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作品的叙事、角色的表演以及影片画面的视听效果。

1、 作品的叙事

所谓叙事,也就是叙述故事,这是影视作品的基本特点,如何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向观众表达清楚,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以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详细、清楚地表达给观众是每个导演必须做到的。但是,表达清楚并不代表叙事的成功,这里面也存在一个趣味性。更准确的说,这是导演向观众表达故事内容的方法。好比同样一段文字,具备诗歌朗诵基础知识的人可以将这段文字朗诵得耐人寻味,不管是声音的控制,还是节奏的把握,都能始终抓住听众的听觉兴奋点。好的导演,能将看似平凡普通的故事,通过优秀的视听表现技法表现得异常精彩。我们知道,动画电影其实是隶属于电影艺术的。影视作品的所有知识基本都能应用在动画电影作品中,动画电影和真人实拍电影的唯一区别,就是由于高科技数字软件的融入,使得动画的表现空间比实拍电影更加广阔,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但是,正是因为高端科技的介入,让部分动画创作者们往往容易“忘本”,在创作动画作品时,往往将所有的创作精力专注在动画画面特效的创作上而忽略故事本身的叙事性。爆炸粒子效果,逼真的皮肤效果,绚丽的动态效果在影片中层出不穷,可有时候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就是观众在观影结束时,除了绚丽的特效外,似乎记不住影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更别提导演想通过故事传达一种什么思想了,那么我们试着思考一下,这样浮于表面的作品又怎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何谈感动观众?我在这里不是说所有的动画都必须去讲故事,只是对那些分明想说故事又说不清楚的动画创作者们提一个醒。

2、角色表演

所谓角色表演,也就是演员如何通过自身的身体动作和语言运用以及表情变化,将故事剧情的部分内容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角色个性塑造的问题。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是依靠极具特色的演员表演来合力完成的,演员是推动故事矛盾前进的源动力,没有演员表演,故事剧情将难以高效地传达给观众。很多创作者在设计动漫角色造型时颇费苦心,无论是从造型、材质还是道具配备上来说都极具匠心,但只要一开始表演,角色的魅力瞬间下降,呆滞的眼神、失实的运动规律、没有吞咽动作的喉咙、没有节奏的动态表演……这些糟糕的表演方法给角色的个性塑造大打折扣,那么想通过角色塑造来推动剧情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3、画面的视听效果

所谓画面的视听效果,这是基于人类对动画电影的客观要求来决定的。人类感知世界的首要方法就是视觉和听觉,这是一种本能需求,影视作品正是利用这一基本原理,将视觉画面和声音元素同时作用于人类的感官神经,以求达到引起观众的最大共鸣。

二、面向世界的中国动画电影

中国未来的动画电影创作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的动画电影内容、观众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以及观众口味等等的多种变化,题材的来源应该越来越多元。而不能仅仅只是以神话、传说、童话为题材的主要来源,因为今天的观众对于反复叙述的陈旧故事已不再有耐心,而越来越喜欢听新故事,这里的新不一定是全新的内容,更多的是指用当代人的眼光和角度去寻找题材中新的内涵以及新的诠释角色的方法;载体方式要更加丰富,比如电视、网络、手机、视频终端等等;考虑动画目标受众群的变化,动画电影的主要观众是以儿童为主的青少年,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是与以前有着很大不同的观众群体,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得到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是在一种轻松快乐中确认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他们对于观影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既然观众对动画的需求已悄然改变,那么作为动画的生产者,其营销策略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虽然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国内动画电影市场连续三年总票房快速增长,而这其中65%以上份额却为国外动画电影所占,单靠一两部影片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整体的国内动画电影实力提高才能改变这一局面。扩大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份额,不光是动画电影制作一方面的问题,电影发行商、终端的放映方等各个环节都要能够相互配合。首先从角色塑造和故事趣味等方面提升影片质量,明确观众定位,而后要选择正确的渠道进行加大力度的营销才是赢得票房的关键。我们看到,在2011年暑期档期内,《魁拔》、《兔侠传奇》等多部国产动画电影与《功夫熊猫2》、《蓝精灵》等多部美国动画电影的狭路相逢,面对面的竞争暴露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许多问题,如营销推广相对滞后,题材容易跟风,内容创作相对局限等。

我国目前的动画影片对商业动画影片的分析与内涵发掘不够,当然,这其中的责任并不只在于制作者,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没有为创作者们提供一个规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的几大动画产业基地、创新基地都是由国家出资扶持的,而其他的民营动画产业虽也有不同程度的扶持,但归根结底还是自生自灭的生存境地,所以,一旦某个环节收不回成本,最终就只能是产业链条断裂,无以为继,专业技术人员外流。然而在美国、日本等动画发展成熟的国家,经常不计成本地向外国播放他们的大型系列动画连续剧,为的就是进一步打开动画市场,开辟衍生产品的销路,在之后更长的产业链中取得高额利润。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师生在国内外举办的多个大小赛事上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但这些获奖影片大多数都是动画艺术短片,也可以说中国的动画艺术短片在国际并没有落后与他人太多,但是中长片中能够拿到国际上大展身手的几乎为零。 笔者分析其中有两个因素:首先是资金的制约。中长片动画生产是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然而,院校的师生大多不具备筹集到充足资金的能力,虽然有院校领导的支持,但是物力和资金的缺乏却很成问题,而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让动画院校的师生在学校就能进行动画中长篇电影的创作实践,这可以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做出各种有益的艺术探索,也有利于可用人才的输送。其次是人才的制约,学习动画和从事动画的人并不少,少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动画经营人才,例如同时具备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优秀动画经理人就非常少。并且在优秀的动画电影编剧、动作导演、原画造型设计都是极其少的,而恰恰这些环节才是动画创作的关键,动画影片的绝大部分价值也来自于这些环节。因为在做外包加工服务的时候,那些关键的创意环节都是在原厂做好的,而我们只是在做后期加工动画的工作,所以那些关键的创意环节根本很少有机会可以锻炼。另外,全国开设了动画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大概有二百多家,但是,大部分都有师资力量较弱和专业器材硬件不足的问题;还有专用教材和资料缺乏、动画类的教材分散杂乱、没有系统的问题。

另外,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还远没有成熟,市场产业链不完整,缺乏盈利多个途径、整体的开发意识及深层次的运作。按照动画电影市场一般规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播出市场,收益主要来自票房收入;第二个是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收益主要靠终端零售的盈利;第三个是动画形象的衍生产品,如文具、玩具、服装鞋帽、食品等,这个层次一般靠版权收益。而且,层次一个更比前一个层次的收益周期长,市场反响远。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动画业都停留在播出和发行两个层次上,产业链尚未完备,这也是国产动画片目前没有突出重围的主要原因。一旦产业链的搭建完备,加上内容生产的同步,动画电影的市场盈利能力将不可估量。

总之,面对动画电影具有文化和商品这两种属性,对于这个可以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事物,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我们既不能抛弃自己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但在形式上又不能抱守“中国学派”。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也只有解决这点,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才能找到它基本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第11篇

[论文摘要]动画电影结合美术和电影的综合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审美特点吸引着广大的爱好者和制作者。动画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艺术形式,叙事则是动画电影的核心,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从动画电影的选材、主题手法、角色上来谈,最后论述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发展,提出问题并展望中国动画应该如何发展。

动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到今天的繁荣期,动画形式已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较世界各国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但像动画片《魔比斯环》这样的片子如何能抵抗《怪物史莱克》,关键就要看其叙事策略了。动画电影应有理性的解析,把握商业动画电影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优势。

一、从选材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选材上应遵循电影艺术的一般原则,但动画电影由于其媒介、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制作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而有别于其他电影艺术的选材。在选材上我们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对象是谁,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动画题材最受欢迎,市场效益也最好,因为它受众面广,市场收益相应也会多。关于动画的选材也有侧重于儿童化的,有人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看的,不适合表现深层次的题材。有人则认为,动画可以表现所有的题材,我们所谓的动画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www.133229.COm其实,动画隶属于电影中一个分支,在题材表达上必须符合动画本体特征。动画电影区别于实拍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动画具有高度虚拟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动画不可能像实拍电影那样接近真实。在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中,很少如实描写日常生活,相反的是尽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动画可以天马行空地讲述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没人会对动画片中的老鼠为什么会打败猫而吹毛求疵。其次,动画电影的题材相对比较简单。在动画中,造型的线索简单、矛盾简单、人物关系简单,例如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就比较容易被改编成优秀的动画作品,而《红楼梦》就非常不适合动画改编。在《红楼梦》中光是人物关系就已经十分复杂了,再加上场景之类的更是繁复。

动画表现的题材可以更加成人化。动画片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利,以成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片现在比比皆是。这样从商业价值上讲,单纯考虑儿童观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通常只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仅仅能在电影院的下午和傍晚时间放映,而国家经常出台福利政策限制儿童电影的票价,这样一来票房收入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动画电影观众扩展至成人范畴,那么就可以进入晚场时段放映并因此有获得更高票房收入的可能。①这样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发展价值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动画片《蓝皮鼠和大脸猫》,其后续的商业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二、从主题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是一种用来表现其特有主题的艺术形式。在动画片中不是说所有的都必须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主题。许多艺术类的动画短片并不需要深刻的叙事主题,其动画可以作为一种纯视觉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一部个性化的艺术动画短片,可能只要有一个绝佳的创意或者奇妙的视觉展现,就能创造出很好的效果,观众乐在其中,得到纯粹视觉感官体验。但是作为动画电影却并不是这样,动画电影通常是以故事情节来传达大众共有的精神状态。在动画电影的学习中不应纯粹追求视觉盛宴,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如果把这类作品打回原形,不过是儿童玩具万花筒罢了。因此动画电影的主题选材尤其重要。

动画电影的主题必须突出,如果一部动画片有多种主题而没有主次变化。那么最终这部动画片将失去主题。例如,日本动画《再见,萤火虫》就是一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战争悲剧的影片。除了在开场展现了空袭后的惨状外,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战争的惨状,而是通过描述两兄妹单纯真挚的情感将战争的残酷性深深地刻入观众的心里,使得全片一直弥漫在悲剧的氛围当中。这就是主题的选择的重要性,好的主题能引人入胜,使整部动画具有意义感。

在动画的主题选择中,应该通过画面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创作者的观点要尽可能曲折。但也不是说越曲折越好,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好。另外动画片的主题选择应有较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要在动画语言、动画形式上做多种尝试,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主题以吸引观众。选择好主题的叙事方式后,故事的发展情节多以整个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先后时间顺序展开,围绕故事情节主线,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样的叙事结构可看性强,不仅符合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对于儿童这个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适合儿童。

三、从角色上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谈到角色,大家都会想到“米老鼠、唐老鸭”。作为一部商业动画长片来说,当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定下来以后,角色的设置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了。动画是创造生命、赋予角色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角色是动画中的视觉核心,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在多年以后,故事可能会被观众淡忘,但是观众往往能记住里面的“角色”,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经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因此从每个角度来说,动画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塑造的成功。因为在动画中,对角色的塑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虚拟夸张角色的塑造过程。角色造型设计不是纯粹的视觉问题,是抽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好的角色能给观众以遐想,能充分引起观众的兴趣。

动画电影是一种允许和鼓励个人创造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角色设置可以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可以超现实生活,以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能力。在动画里,动物可以开口说话,可以有自己的思维,甚至桌椅板凳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都可以行走跳跃等。动画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什么类型,都是拟人化了的人或物,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的“烛台先生”“挂钟管家”“茶壶大妈”等。但动画角色的“假定性”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毫无节制地天马行空。不管动画片中的角色如何离奇,如何荒诞不经,它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使观众相信并能够接受。如果只一味强调角色的“奇异性”,以至于失去了真实的逻辑基础的话,这样的动画角色必定是不受观众欢迎的、失败的。动画角色在性格上应简洁明了、艺术形象鲜明突出、主要角色的性格定位是循序渐进的。这样做并不是把角色简单平面化,而是为了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商业动画长片中,角色不仅仅是动画中的简单形象,而在后期开发的主要产品上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作用。

四、回首与展望,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之发展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和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画也不例外。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十字军东征、希腊城邦文明、基督兴起等,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惟一不曾间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自身很强的修复能力。20世纪的中国动画是作为区域的一个个案存在的,那时的中国动画人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动画这种异域艺术品种“中国化”。似乎这就是中国动画的生存之道,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就要追究什么是“中国风格的动画”?是不是改编了古典神话,做了水墨效果,加上民族音乐就是中国风格的动画呢?在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的创作中,民族风格第一次被提及。中国动画电影史评价专家说:“该片还是首次将中国山水画搬上银幕,第一次让静止的中国山水活动起来,影片大量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赋予了每个重要角色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之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②1956年,著名动画导演特伟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在后来执导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里体现出来。之后,国产动画陆续推出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剪纸风格的《猪八戒吃西瓜》、木偶动画《孔雀公主》、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在1964年,对于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改编是拍摄出了集这一时期民族动画风格的成功探索。通过以上的论据得出,中国风格的动画其实就是“中国题材、中国样式、中国音乐”三者相加。无论是剪纸、皮影、汉代画像砖还是水墨画,能想到的民间美术资源基本上都曾经被动画所采用。早期是将传统山水画动起来,后来是将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动起来,如木偶、剪纸、皮影、汉像砖等,再后来是将水墨画动起来。不管是动画电影还是电视动画的创作者,都以从中国传统美术中吸取养分为荣。结合传统工艺,从民间考察调研得到大量素材,而从中获得灵感,并将这些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传统艺术形式运用到动画中去。“人物用线条刻画,而背景则用晕染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试图把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所谓‘吴带当风’的韵味,在动画银幕上体现出来。在背景设计上,借鉴了敦煌壁画、藻井、中国古建筑的风貌,恰到好处地把握好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③

在当今,整个社会生活节奏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动画的世界身份到底应该是什么?是不是应该完全隔绝于主流商业动画,盲目地发展所谓的“中国学派”?这肯定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动画电影对于当代的观众来说。首先要好看(娱乐性),其次才是有特色(艺术性)。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动画创作中的民族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国产动画在20世纪80年代中存在一些弊端,在那时一直将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为最高标准。但动画创作逐渐偏离了动画的本体,淡化了动画的叙事,一味地在选材和视觉表现上追求与传统艺术的简单对接,这样就忽略了叙事策略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当代动画来说,在动画价值的追求和动画叙事的研究上需要我们努力。在选材上,我国动画作品的选题大多以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改编而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较多老套范围狭窄。在动画产业的发展中,我们不能一直抱着五千年文明不放,那样就很难走出自设的牢笼。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曾经回忆说:“动画片在中国出现,在题材选择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我们要让同胞觉醒起来。”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所拥有的精神是可以跨越时代的。中国动画一味偏重于低龄儿童。更多观众只能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动画片应该像保姆一样百般呵护他们的孩子”,这些观念都需要我们去改正,其整体的叙事策略需要我们斟酌。

动画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文化产业。所谓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需要借鉴与吸收。我们应该探索其中规律,深入研究,从中寻求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创意,寻求正确叙事策略和方式,真正创造出自主模式成长的中国动画,从而真正地走向世界。

注释:

①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②③④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页,第474页,第476页。

[参考文献]

[1]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立军.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徐振东.经典动画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论文摘 要] 动画电影结合美术和电影的综合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审美特点吸引着广大的爱好者和制作者。动画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艺术形式,叙事则是动画电影的核心,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从动画电影的选材、主题手法、角色上来谈,最后论述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发展,提出问题并展望中国动画应该如何发展。

动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到今天的繁荣期,动画形式已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较世界各国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但像动画片《魔比斯环》这样的片子如何能抵抗《怪物史莱克》,关键就要看其叙事策略了。动画电影应有理性的解析,把握商业动画电影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优势。

一、从选材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选材上应遵循电影艺术的一般原则,但动画电影由于其媒介、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制作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而有别于其他电影艺术的选材。在选材上我们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对象是谁,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动画题材最受欢迎,市场效益也最好,因为它受众面广,市场收益相应也会多。关于动画的选材也有侧重于儿童化的,有人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看的,不适合表现深层次的题材。有人则认为,动画可以表现所有的题材,我们所谓的动画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实,动画隶属于电影中一个分支,在题材表达上必须符合动画本体特征。动画电影区别于实拍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动画具有高度虚拟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动画不可能像实拍电影那样接近真实。在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中,很少如实描写日常生活,相反的是尽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动画可以天马行空地讲述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没人会对动画片中的老鼠为什么会打败猫而吹毛求疵。其次,动画电影的题材相对比较简单。在动画中,造型的线索简单、矛盾简单、人物关系简单,例如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就比较容易被改编成优秀的动画作品,而《红楼梦》就非常不适合动画改编。在《红楼梦》中光是人物关系就已经十分复杂了,再加上场景之类的更是繁复。

动画表现的题材可以更加成人化。动画片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利,以成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片现在比比皆是。这样从商业价值上讲,单纯考虑儿童观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通常只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仅仅能在电影院的下午和傍晚时间放映,而国家经常出台福利政策限制儿童电影的票价,这样一来票房收入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动画电影观众扩展至成人范畴,那么就可以进入晚场时段放映并因此有获得更高票房收入的可能。①这样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发展价值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动画片《蓝皮鼠和大脸猫》,其后续的商业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二、从主题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是一种用来表现其特有主题的艺术形式。在动画片中不是说所有的都必须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主题。许多艺术类的动画短片并不需要深刻的叙事主题,其动画可以作为一种纯视觉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一部个性化的艺术动画短片,可能只要有一个绝佳的创意或者奇妙的视觉展现,就能创造出很好的效果,观众乐在其中,得到纯粹视觉感官体验。但是作为动画电影却并不是这样,动画电影通常是以故事情节来传达大众共有的精神状态。在动画电影的学习中不应纯粹追求视觉盛宴,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如果把这类作品打回原形,不过是儿童玩具万花筒罢了。因此动画电影的主题选材尤其重要。

动画电影的主题必须突出,如果一部动画片有多种主题而没有主次变化。那么最终这部动画片将失去主题。例如,日本动画《再见,萤火虫》就是一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战争悲剧的影片。除了在开场展现了空袭后的惨状外,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战争的惨状,而是通过描述两兄妹单纯真挚的情感将战争的残酷性深深地刻入观众的心里,使得全片一直弥漫在悲剧的氛围当中。这就是主题的选择的重要性,好的主题能引人入胜,使整部动画具有意义感。

在动画的主题选择中,应该通过画面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创作者的观点要尽可能曲折。但也不是说越曲折越好,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好。另外动画片的主题选择应有较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要在动画语言、动画形式上做多种尝试,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主题以吸引观众。选择好主题的叙事方式后,故事的发展情节多以整个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先后时间顺序展开,围绕故事情节主线,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样的叙事结构可看性强,不仅符合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对于儿童这个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适合儿童。

三、从角色上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谈到角色,大家都会想到“米老鼠、唐老鸭”。作为一部商业动画长片来说,当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定下来以后,角色的设置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了。动画是创造生命、赋予角色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角色是动画中的视觉核心,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在多年以后,故事可能会被观众淡忘,但是观众往往能记住里面的“角色”,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经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因此从每个角度来说,动画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塑造的成功。因为在动画中,对角色的塑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虚拟夸张角色的塑造过程。角色造型设计不是纯粹的视觉问题,是抽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好的角色能给观众以遐想,能充分引起观众的兴趣。

动画电影是一种允许和鼓励个人创造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角色设置可以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可以超现实生活,以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能力。在动画里,动物可以开口说话,可以有自己的思维,甚至桌椅板凳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都可以行走跳跃等。动画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什么类型,都是拟人化了的人或物,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的“烛台先生” “挂钟管家” “茶壶大妈”等。但动画角色的“假定性”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毫无节制地天马行空。不管动画片中的角色如何离奇,如何荒诞不经,它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使观众相信并能够接受。如果只一味强调角色的“奇异性”,以至于失去了真实的逻辑基础的话,这样的动画角色必定是不受观众欢迎的、失败的。动画角色在性格上应简洁明了、艺术形象鲜明突出、主要角色的性格定位是循序渐进的。这样做并不是把角色简面化,而是为了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商业动画长片中,角色不仅仅是动画中的简单形象,而在后期开发的主要产品上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作用。

四、回首与展望,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之发展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和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画也不例外。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希腊城邦文明、基督兴起等,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惟一不曾间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自身很强的修复能力。20世纪的中国动画是作为区域的一个个案存在的,那时的中国动画人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动画这种异域艺术品种“中国化”。似乎这就是中国动画的生存之道,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就要追究什么是“中国风格的动画”?是不是改编了古典神话,做了水墨效果,加上民族音乐就是中国风格的动画呢?在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的创作中,民族风格第一次被提及。中国动画电影史评价专家说:“该片还是首次将中国山水画搬上银幕,第一次让静止的中国山水活动起来,影片大量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赋予了每个重要角色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之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②1956年,著名动画导演特伟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在后来执导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里体现出来。之后,国产动画陆续推出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剪纸风格的《猪八戒吃西瓜》、木偶动画《孔雀公主》、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在1964年,对于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改编是拍摄出了集这一时期民族动画风格的成功探索。通过以上的论据得出,中国风格的动画其实就是“中国题材、中国样式、中国音乐”三者相加。无论是剪纸、皮影、汉代画像砖还是水墨画,能想到的民间美术资源基本上都曾经被动画所采用。早期是将传统山水画动起来,后来是将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动起来,如木偶、剪纸、皮影、汉像砖等,再后来是将水墨画动起来。不管是动画电影还是电视动画的创作者,都以从中国传统美术中吸取养分为荣。结合传统工艺,从民间考察调研得到大量素材,而从中获得灵感,并将这些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传统艺术形式运用到动画中去。“人物用线条刻画,而背景则用晕染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试图把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所谓‘吴带当风’的韵味,在动画银幕上体现出来。在背景设计上,借鉴了敦煌壁画、藻井、中国古建筑的风貌,恰到好处地把握好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③

在当今,整个社会生活节奏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动画的世界身份到底应该是什么?是不是应该完全隔绝于主流商业动画,盲目地发展所谓的“中国学派”?这肯定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动画电影对于当代的观众来说。首先要好看(娱乐性),其次才是有特色(艺术性)。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动画创作中的民族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国产动画在20世纪80年代中存在一些弊端,在那时一直将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为最高标准。但动画创作逐渐偏离了动画的本体,淡化了动画的叙事,一味地在选材和视觉表现上追求与传统艺术的简单对接,这样就忽略了叙事策略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当代动画来说,在动画价值的追求和动画叙事的研究上需要我们努力。在选材上,我国动画作品的选题大多以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改编而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较多老套范围狭窄。在动画产业的发展中,我们不能一直抱着五千年文明不放,那样就很难走出自设的牢笼。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曾经回忆说:“动画片在中国出现,在题材选择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我们要让同胞觉醒起来。”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所拥有的精神是可以跨越时代的。中国动画一味偏重于低龄儿童。更多观众只能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动画片应该像保姆一样百般呵护他们的孩子”,这些观念都需要我们去改正,其整体的叙事策略需要我们斟酌。

动画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文化产业。所谓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需要借鉴与吸收。我们应该探索其中规律,深入研究,从中寻求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创意,寻求正确叙事策略和方式,真正创造出自主模式成长的中国动画,从而真正地走向世界。

注释:

① 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②③④ 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页,第474页,第476页。

[参考文献]

[1]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立军.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 徐振东.经典动画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