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社会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众所周知,“收集、收躲、整理、传播、研究”历代文献信息,终极为广大读者、学者服务,是各类图书馆的实质性和具体性工作。图书馆工作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图书馆工作决不是表面的借、还、阅览、流通那么简单,而是有它工作内容知识化的必然性、可能性和进步性。
1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1.1随着社会进进数字化时代,各类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图书馆已从传统的馆内阅览、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服务方式,转向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外向、共享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1]。当前最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建立一整套针对数字化图书馆新型数字资源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并且这种体系能够充分有效地为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治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数据库之间有链的共享,才能较好地达到尽善尽美,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之间的使用程度和效率,满足数字图书馆和读者的需求。
1.2数字图书馆馆躲的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的纷繁复杂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整合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这也就是数字图书馆存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所在。同时实现高效跨库检索是目前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最大课题。
2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
2.1随着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投进力度增大普遍得到改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逐步实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素质要有一定的要求,图书馆人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勇敢地承担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的职责[2]。在今天以知识经济和因特网为标志的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方向和提升服务层次的知识治理与服务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分类与组织,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播与共享,无不以服务者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信息治理知识为基本条件。图书馆馆员的培养和治理题目,是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之所以会发生知识化的深进,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读者的需求的变化。在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就必须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评定。这就导致了馆员“知识人”的培养,价值观的更新,馆员的学者化和专业化就是不可缺少的了。这就要求图书馆人他不但要有图书馆专业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单位的定期培养,使馆员在知识方面不断更新深造后,每个馆员至少要具备一项专业学科的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各类图书馆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图书事业与时俱进的象征。
2.2“一切为读者”是图书馆安身立命之本。培养高层次的馆员不但要付出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知识的载体,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格资源。馆员既能够著书立说,又能为读者用户解决知识检索、重组、使用等高层次题目。馆员要具有扎实理***底,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夸大的是高校图书馆,它是办学主流文化之一,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馆员更要做到勤奋敬业,努力进取,求真务实,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杜尽与工作不符的网络行为,树立好良师益友的形象[3]。
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数字化的势不可挡,数字化图书馆会以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高凡.数字化时代与国家图书馆读者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60.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关键词:油田生产 安全环保 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油田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油田生产中安全环保事故频发,引起我们对安全环保管理的重视,对于我国各大油田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安全环保管理问题,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保证油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强度,安全环保工作有很大改善,有效促进了油田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经济提升。但是,我国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油田仍然存在较多的需要治理、排查的隐患,包括安全隐患、投资隐患等。其中安全隐患主要是指超过使用年限的或者存在隐患的设备仍在继续使用,油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不愿意更换设备,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让设备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中,造成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这些都是安全隐患的组成因素;再者,油田开采中会产生较多的报废井,并且会随年限逐渐增多,对于长停井、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报废井等,显然油田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治理或者没有封井,造成安全隐患的产生。另一个是投资隐患,主要是资金方面的问题,很多油田企业喜欢“化繁为简”,期望用较少的资金治理较大的隐患,在较小的隐患上不愿投入资金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隐患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也就是隐患仍然存在。上述这种思维方式会造成很大的风险。
其次是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大多数油田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环保不甚了解,造成安全环保管理不受重视,没有施行责任制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针对油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油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向施工单位提出,但是却“虎头蛇尾”,不关心问题解决的后来走向,如果施工单位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再者,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可能仅仅是通过宣传教育向员工输送安全环保管理知识,员工对于安全环保工作仍然一知半解,何谈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数字化建设在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
2.1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实时安全环保监控平台,监控油田各种实时数据,例如温湿度、压力、有害气体含量数据等,将不可见的隐患转变为可见的数据,能够让油田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隐患的产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油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了资金和人力消耗,加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监控平台显示的数据还能够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况,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较少了安全隐患。
第二,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大大减少了安全环保人员的工作量,安全环保人员通过远程操作设备,减小了现场操作,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部分油田设备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工作人员只需要操作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减小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第三,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安全环保工作效率,举例来说,可以在运输管道中使用泄漏警报功能,一旦发生原油泄漏,报警系统能够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并标示出发生泄漏的具置,工作人员不必逐个检查,大大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安全环保工作效率。
2.2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基本都是依靠经验、个人判断和人工管理等方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将数字化建设运用于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让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能够节省资金和人力,还能够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岗位作业的标准化,我国的油气站库建设受到数字化技术影响,逐渐趋向模块化、标准化,虽然站点不同,但是发生隐患的种类基本相同,运用数字化建设,创建一套标准管理流程,工作人员需按照标准进行安全环保工作,有效降低了员工水平不高造成的操作风险。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监控,传统的监控是单点的,并且需要工作人员现场操控,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监控平台,实现多级、全方位、远程监控,三位一体,保证安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三防四责”体系,实现长输管线的泄漏报警以及外输流量、可燃气的在线监控功能,一旦发生安全环保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损失,减少了工作人员现场操作的风险,保证其人身安全,减少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三、提升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以及相关策略
3.1落实机制
我国针对油田生产,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油田企业各个部门都应以安全环保管理为中心,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生产中的监控力度,日常生产的各个操作都必须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未雨绸缪,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安全环保隐患,提升隐患治理力度,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传统分散式的管理方式
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油田企业应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安全环保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对于油田生产中的隐患,一定要加大力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
3.2加强宣传,重视培训
对于油田企业的工作人员,囿于传统理念影响,转变工作理念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时间。油田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员工忽视安全环保管理,培养员工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引导他们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是工作人员,油田企业的管理层同样要加强安全环保理念培养,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环保管理,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深化安全环保理念。
3.3其他策略
油田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将安全环保管理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做好审批手续的监管工作,谁签字谁负责。建立完善的奖罚措施,安全环保理念贯彻较好的部门、员工应给予一定奖励,并和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四、结束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我国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安全环保管理提出了其他具体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城市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应时而生,并发展成为改善城市软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城市管理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管理城市、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我国,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兴起并迅速发展,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国内外数字化管理中,在城市公共组织方面,因为城市管理数字化设备及信息数据主要掌控在政府内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主要由政府运行和管理,所以其参与对象主要是城市政府组织,而城市非政府组织则参与不足。在城市公共政策过程方面(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察五个方面),各环节不断明晰,相关信息也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对外公布深度和广度跨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市民参与度和政策执行力度都有所提高,公共政策过程实行了数字化管理。在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采用数字化管理的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逐步构建,执行力度有所增强,评估结果可信度也有所提高。
二、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职能重叠且效率低下
综观各国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职能重叠、工作效率低下现象。或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有交叉,或是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的职能有重叠,或是准政府组织在办理着某政府组织的事务,或是非营利组织开展着某准政府组织的业务。原因有职能划分不明确、组织改革不彻底、上级部门任其发展、下级部门得过且过或内部关系制约等等。
(二)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管理中志愿者管理混乱
城市公共组织人员和其他市民均可成为志愿者,为管理城市、服务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而一些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并没有明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措施,仅由很少一部分服务性组织在支撑着。城市政府组织举办“运动式”志愿性活动时,就大量招募志愿者,到活动结束就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并且极少关注志愿者自身组建的组织,志愿者管理较为混乱。
(三)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
服务管理意识不强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但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即便是各个城市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窗口,服务管理意识都有待增强。这源于传统政府组织(含部分非政府组织)根深蒂固的强化管理而弱化服务观念的影响,也是“大政府、小社会”的必然恶果。
(四)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
城市公共政策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由利益因素、组织因素和政策主体有限理性、政策目标群体自身行为能力、组织体制缺陷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利益因素使得政府自利性依然存在,表现为城市管理者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强化横向部门、纵向部门利益;组织因素表现为政府部门科层制的管理体系,科层组织优点和缺点兼备,强调集权使得上下层级间沟通较少,下级难以真正了解和掌握上级命令所反映的真实意图。
(五)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市民参与度不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已吸纳了部分市民的参与,这相对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是一大进步。市民参与度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当前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市民参与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针对城市重大决策的市长综合会议中,更需要市民大量参与。
(六)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
执行力不足相对于政策沟通渠道和力度、政策评估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执行力仍然不足。这源于城市公共组织的执行效率各有差异,组织内部利益制衡,下级部门和广大市民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政策实施阻力较大。常有政策敷衍、政策附加或阻截、政策抵制和政策扭曲等公共政策执行失控表现。
(七)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标准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包括建设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评价标准化三大部分,标准化街道、标准化社区、标准化行政村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实施的重要体现,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但是,数字化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或过于笼统,或过于片面,并很少关注实际情况而将所谓的“标准”应用于全部市区,最后助长了相关部门的弄虚作假行为,以致得不偿失。
(八)城市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分割且方法单一
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受传统的部门职能分割管理影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依然分割明显、不成系统,互联机制缺失。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单一、评估方法不科学,也使得绩效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未很好结合,采取“运动式”、“评比式”、“突击式”评估,忽视了评估的持续性。
(九)城市公共部门效能问责机制不健全
每当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部门都“优秀”,市民逐渐失去关注积极性,数字化城市管理也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部监督,而这些绩效评估结果用于内部评比或人员升迁,也会带来内部人员工作积极性丧失和部门间关系不和谐,造成绩效评估作用不明显。其原因之一是与之配套的效能问责机制不健全,各公共部门没有足够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发展动力自然性不足。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提出数字化城市管理对策
(一)城市公共组织要完善职责划分以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城市公共组织不仅要革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传统弊病,还要完善组织自身职能职责划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从数字化城市政府组织着手,完善城市政府组织性质和职能,推进组织管理层级扁平化,完善对外服务窗口,提高组织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赋予非政府组织职能职责,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
(二)理顺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志愿者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城市公共组织应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适当划分和合理运用管理型、日常型和项目型志愿者。城市公共组织要明确志愿者招募的前提和志愿者的定位,给予平等承诺,实行公开招募、择优录用,开展必要的教育与培训,切实给予指导和协助,及时记录,适时鼓励和合理重用,提供必要经费,开展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将志愿者及其组织相关信息纳入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切实理顺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志愿者管理。
(三)城市公共组织要增强服务管理意识
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从城市居民出发,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服务需求和产品需求。市民满意是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服务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以市民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外化,即以市民接受服务管理的价值感受为核心导向,以接受市民评价为核心导向。因此,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要再增强服务管理意识、再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搞好内外服务管理,确立核心服务管理战略、服务管理提升战略、服务管理价格战略和服务管理品牌战略。
(四)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治理力度
为防止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失效,必须在原始治理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要深刻转变数字化城市政府信息观念,加大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意识的培养力度,切实打造责任型城市政府。要继续优化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职能结构,健全机构信息化工作环境,完善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建设,保证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科学严谨地制定和执行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政策沟通的制度化建设,拓宽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过程信息公开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组织与市民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五)强化市民参与意识的培养,促进市民参与质量的提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在传统城市管理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强化市民公众对公共政策过程参与意识的培养,引导市民公众参与意向。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组织的可行措施和适宜政策,让市民公众觉得参与有意义、有作用,不断自我提高参与积极性,实现市民公众公共政策过程参与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引进各种监督,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市民公众参与质量的切实提高。
(六)严防城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加大公共政策过程执行力度
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过程中,需要完善和优化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执行体系,改善和优化公共管理体制,从而矫正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加强城市公共政策体系的组织建设,减少城市公共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推动扁平化、网络化和政策程序简化进程,理顺城市公共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制度和公务体系,加强对城市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综合素质。
(七)全面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际运行中,需要全面完善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原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际,汇集各方面人员参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业绩指标、能力指标和工作指标分类,把过于笼统或过于片面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合理合法地逐步进行补充、调整或删改,并将完善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市民和媒体监督。
(八)加快城市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整合与规范
在数字化城市公共部门职能重组的基础上,加快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整合,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实现对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绩效的集体评估,提高各公共部门的服务管理质量,促进各公共部门的共同发展。规范和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时间因素对绩效的影响,避免“运动式”、“评比式”、“突击式”评估,努力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的持续性评估。
(九)建立健全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配套的效能问责机制
关键词:广电传媒;上市公司;战略变革;数字转型
从行业环境来看,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作为文化传播、宣传重要力量的广电企业,要肩负起更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广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目前全部为国有股份制企业,由传统广电企业改制而来,公司制改革尚不充分,市场化发展有待加强。从战略变革和经营转型两个层面,对于提升传媒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公司治理会促进企业绩效已成为管理学界共识[1],而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创造则会加速企业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在政策、行业、市场等方面的压力之下,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加快探索战略变革与数字转型路径已势在必行。
一、战略层面:加快管理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1.强化公司治理,推动治理水平的再提升在文化传媒国企加速混改背景下,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从资本层面完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20年,证监会要求把强化公司治理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绩效与治理水平。一是优化股权投资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往往具有决定意义。对仍处于混改期的传媒类国企而言,需要丰富和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不断改善股权投资结构,促进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技术服务升级。华数传媒的成功尝试就具有代表性,在引入云溪投资等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对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业务及产业链布局产生了积极影响,营收同比变化达到104.21%,在11家上市广电企业中位居第一。在优化股权结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推进公司制改革和丰富股权多样性,吸引更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投资。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内外公司治理经验表明,改善“三会一层”治理结构对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具有决定意义。与很多上市国企类似,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运营决策结构,完善层级衔接监管与协同配合,持续强化内部监管,加快高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特别是加强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协调参股、控股公司业务及权责分工,不断优化整合内部资源,赋予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提升各业务板块市场竞争力,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三是加强集团内部治理。目前,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均已实现集团化发展,拥有众多的业务板块,以及较多的控股、参股企业。随着大数据、5G、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广电传媒业也已呈现众多业务、业态深度融合的趋势,这要求广电上市公司在做大做强过程中,需要更高层次的集团化治理能力,来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加强总、分公司管理,及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协调参股、控股公司业务及权责分工,赋予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全面提升各业务板块的市场竞争力,提升集团整体绩效表现。2.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多元业态深度融合2020年10月,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注资成立,成为国内第4家拥有5G牌照的通信运营商,全国统一的5G广电网络指日可待。11家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权置换等方式全部参与投资。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一是聚焦内容打造“广电+”业务矩阵。从全球来看,不论是Netflix、Disney+、AppleTV+、HBOMax等知名流媒体,还是传统电视网,内容和流量依然是竞争的核心焦点。广电传媒企业仍需注重“内容为王”,不断提高IPTV、OTTTV、4K/8K视频点播、VR/AR视频质量,打造知名IP。在内容创新上把握新趋势,将PGC与UGC业务有机结合,强化客户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制作互动性、沉浸式、场景化的媒体娱乐服务。在产品模式上加快融合,推动广电主业与服务相结合,形成类似“广电+5G+全媒体服务”“广电+AI+智能服务”“广电+MCN短视频+IP衍生品”等业务矩阵,催生不同的业务模式新组合与价值链。二是深化传媒业务链纵深发展。多元化发展需要建立传媒主业与跨界产业的深度融合。湖北广电积极探索“智慧广电+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振兴”,把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结合起来,推进“TV+文旅”产业转型,体现出明显的传媒业下沉式发展。随着未来产融结合趋势的持续,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在电子商务、文化教育、会展旅游、智能制造等更多领域进行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与开发,探索新的价值创造模式、融合服务模式、商业盈利模式。三是打造融合型多元服务平台。近年来广电传媒平台化发展愈演愈烈。东方明珠与SMG合作,打造“BesTV+流媒体”垂直聚合视频平台,全面整合旗下东方卫视等视频资源,连通线上流媒体、线下文旅资源,提供一体化、多元内容服务,实现了公司全面战略转型。可以预见,今后依托5G赋能的多元平台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形成“全媒体内容平台+业务+输出平台”的大平台战略,强化多元业务的支撑与拓展。
二、运营层面:加快数字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
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与变革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已占到GDP的38.6%,而且有望继续攀升。对广电传媒上市公司来说,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在经营层面上进行适应和转型。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媒体融合”向“融合媒体”过渡的过程中,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必须进一步实现智慧型传媒转变,基于AI和5G技术完成生产、分发、推广、接收、消费的传媒全过程服务。为了推动“由大变强”,还应主动构建智慧传媒生态体系,重塑传媒生态价值,而不仅仅是打造应用级别的App。1.加快新型数字技术落地应用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已成为赋能广电传媒产业的强大驱动力。华数传媒新型数字经济业务占比已达58%,助推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9.52亿元。一方面,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积极涉足数字新媒体产业(TMT),通过将通信、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以科技加速广电业产业升级,不断塑造数字内容供应、网络和软件支持、硬件设备设施、数字化发行与接收、数字营销及服务支持、数字消费等全产业服务链,培育新的场景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数字新基建潮流,加快完善自身智慧融媒体中心、5G网络基础设施及设备、大数据处理应用中心等。最后,树立数字治理理念,变革原有运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更好匹配数字技术的应用落地。2.实现“融媒广电”向“智媒广电”转变在新型数字技术应用背景之下,5G将赋能新媒体视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媒体传输方式和呈现形式,AI则重组内容制作流程和生产体系,VR改变媒体接收端。“智慧广电”构想将会成为现实。新华智云“媒体大脑”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和短视频策、采、编、审、发等传统环节,实现真实的人工替代和机器生产内容(MGC),智能化生产文、图、视频、Vlog、MR/VR等30余种全媒体产品。[2]在加速由“融媒广电”变为“智媒广电”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智媒广电运营,迭代完善智媒节目制作和智媒节目分发,持续挖掘智媒产业资源,探索智媒广告盈利模式。更要加大智媒园区、智媒中心、智媒实验室建设和智媒设备投入,全面提升企业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借助数字化实现产业升级。3.积极构建广电传媒数字生态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任何单一平台都难以覆盖所有客户需求。这就需要将众多媒体平台聚合连接,形成传媒数字生态。新型数字技术会加快传媒生态链的延伸,逐步形成移动端为主导、多屏互联、万物互联的媒介新生态系统。[3]在实施路径上,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媒产业内部与外部、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平台壁垒,推动成立企业间媒介战略联盟,形成整体性、共生性的新媒体生态群落,组建全国统一的5G广电网络,为生态群落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则会迈出更为重要的一步;二是在生态圈内部,完善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分工,推动资源不断循环,实现价值共生,企业间IP、内容、流量由竞争转向竞合,这有待于广电传媒众多企业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结语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广电传媒上市公司仍将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来自疫情、经济、政策、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仍将会促使广电传媒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企业间整合、洗牌、转型在所难免。通过战略变革实现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调整,以数字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是改善企业绩效的重要路径。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广电传媒业新一轮的整合发展即将展开,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的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洪盾,岳华,张旭.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04):17-27.
[2]黄月,黄彦菡.新媒体近期发展动向分析[J].传媒观察.2020(06):94-97.
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是手段、模式、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大城管格局的构造。需要打破过去城管部门管城管的单一局面,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在监督、指挥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为此,在建设工作中,我们重视了体制创新、部门职能发挥和组织机构及队伍力量建设。
——强化区级数字化城管“两个轴心”的建设。“两个轴心”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我区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重点强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建设。在按程序上报市编办请求正式成立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同时,先在区城管局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机构,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到监督指挥中心任职,按系统要求先开展工作。2008年2月,*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建立,由1名副区长、9名局级领导同志分别兼任中心正副主任,配备了11名坐席员、分析员、派遣员、系统维护员,在整合17个乡、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队伍。
——强化乡办、部门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乡办(含区相关部委办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17个乡办也分别建立了本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区直20个相关专业部门明确了职能科室和专(兼)职人员。乡和街道办事处、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都明确了专人,设置了城市管理指挥系统的受理终端,确保区、乡两级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的及时到位。
——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建设。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我区积极完善城管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城市管理,区、乡(办)结合,以乡(办)为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部分综合执法力量下放到乡办,各乡、街道办事处和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市政所、区环管站等职能部门各组建一支10-20人左右的处置队伍,负责处置辖区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发挥了乡、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和网络建设。
二、项目建设工作情况
——领导挂帅,统一认识。
20*年3月,区委书记*同志(时任区长)带队到*区考察了该区的城市模块化管理工作。我区决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后,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曦亲自挂帅,听取我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汇报,对认真抓好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专题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议、区政府专题会,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建设工作,解决相关问题。区委副书记高蓉多次召集工作会议,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思想上、认识上保证我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推进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等35个相关职能部门和17个乡、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张曦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高蓉、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陈放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谭筑、副区长董亚伟、区委办公室主任李伟、区政府办主任陈桂明任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洪兵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和所有乡、街道办事处也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建设工作。
——充分调研,定好方案。根据建设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的区情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特点,我们按照调研学习、总体规划、分项设计、方案论证的科学程序,再次组织区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率相关人员赴昆明市五华区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通过收集资料的调研方式,学习北京东城、四川成都、江苏盐城、湖南长沙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后,提出了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模式的方案。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调研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专题召开了由*大学傅光轩教授为主任委员长的专家论证委员会对《*区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带方案设计)》进行了论证。专家在听取我区方案介绍、咨询问题后,一致认为:方案设计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利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城市模块化管理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专家组的规划,我区城市综合模块化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总投资需三仟多万元。根据我区财力和城市管理工作轻重缓急需要,我们决定分步实施,首期进行城市综合模块化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软硬件及网络通讯、数据库、指挥系统、业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并从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数字*”打下基础。
——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我区先后投入一仟余万元,建设了有500余个摄像头的全区公安监控系统,目前仅用于110社会治安管理,为使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按照省委书记*同志对110非警务事件分流的要求,我们将110监控系统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有效整合了资源,做到城市建设一举多用、资源共享,减少了投入,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
——保障投入,加速推进。实行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资金投入比较大。对此区领导认识统一、态度积极。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专项安排项目建设资金676.8万元。由于投入保障到位,建设工作得以全面推进。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和城市管理新模式等有关标准及规范,结合我区是市辖区的实际,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作为城管事件、部件采集的定位技术。共覆盖我区89.86平方公里,15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140个社区,2.7万个部件,29个模块。城市部件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5大类87种;城市事件分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6大类56种。
三、系统运行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现能力大大增强。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巡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群众通过“5712319”城管热线,让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暴露出来。过去市民群众每天每天投诉问题不到1件;运行4个多月来,监督信息员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10余件;“5712319”数字化城管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听社会公众电话231个,使数字化城管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5%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68%以上。
——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过去,全区每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只有160多件。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501多件,是过去的3倍,处置时间从过去的平均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6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系统创新特色
我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的实际,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力量保障、联动机制、手持终端、公众联动、服务热线、应用技术等八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创新,构成了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5个创新点”。
——平台建设的创新。只建设一个区级监督平台,整合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乡、街道办事处不建监督中心、不设管理人员,不设数据员,节约建设经费150万元和年运行费用近200万元。
——组织架构的创新。我区的数字化城管实行监管分离、各负其责的创新管理体制。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构建区、乡(街道)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平台,以区、乡(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部门为依托,组建*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及各自闭合又互联互通的指挥和监督系统。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负责受理乡办、监督员、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受理*区管辖范围内有关城市管理事项,对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将乡、街道、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办理工作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处理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协调市、区之间和区级部门之间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通过管理创新,将城市管理部门、城管监督信息员、公众发现城市管理问题能力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通过新的指挥系统,将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区、乡(街道办事处)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并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置。做到了监督管理集中,指挥调度协调,这种架构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指挥的顺畅,保证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
——力量保障的创新。为了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转,我区合理调整人力、物力资源,在增加发现能力的同时,下派60名综合执法队员到一线,大力加强乡、街道办事处处置力量建设。目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各乡、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区各职能部门均配备了不同数量的处置力量,数字化城管的处置工作已逐步形成专业队伍、执法队伍和乡、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社会力量各负其职、相辅相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服务热线的创新。我区在现有“区长信箱”、公安“110”、城管“110”等服务热线和*区政府网站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建设部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的要求,又将“57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平台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实现了区、乡(街道办事处)、单位(部门)无缝联接,统一互动。经过历时150天的稳定运行,较好地验证了该服务热线是数字城管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各单位(部门)的服务职能。
要害词数字图书馆产业化信息产品
1数字图书馆浪潮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治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治理,加强研究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教育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内容。可以说,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本地和远程用户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对系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一致性访问,获得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从而使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再有时空的限制,用户不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通过其联网的电脑,便可纵览天下群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它的出现将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开始着手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并制定和实施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有关计划,如在80年代末,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就组织研究“北美数字图书馆系统”;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三个机构联合公布“数字图书馆倡议”,次年三方投资240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日本在90年代初,开始分步实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开发”计划;新加坡1991年提出了旨在数字化的“图书馆2000年规划”;欧盟则正在进行一个包含70人分项研究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规划项目。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我国也把建设“中国实验型数字化图书馆”确定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联合研究开发;另外,中科院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也都在逐步建立数字图书馆体系,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已初见成效。
2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国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上一世纪末开始起步,到2001年,已经形成了包括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技术提供商(IT企业)、高校(第一级用户)在内的庞大产业链。作为国内最早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者,北京超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12月就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0年6月,超星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2000年底,又一家民营企业———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业务运营;2002年,本来一直在电子图书领域下功夫的方正,也忽然出现在数字图书馆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进入,马上盘活了这个市场。
虽然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因为商业化运作较早,发展迅速,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良性发展,还是摆在众企业及教育机构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制作成本比较高昂
虽然大量图书被加工成了数字图书,但是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图书电子化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2000年网络的时候,许多刚刚成立、还没有一本电子图书的网站忽然发现了一个实际问题:要电子化一本图书,光是把铅字转化为文本,就需要近1000元。如此一来,需要投入近1亿元才能建成一个有10万套图书的小型图书馆!这1亿元又如何回收?
2.2数字图书馆产业结构比较简单
企业制作数字图书资源库,然后出售给各地的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再把这些图书提供给读者。在这个环节中,位于上游的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成为了纸质文本的提供者,他们的资源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2.3数字图书馆标准不统一
国内目前已经建起了上百家数字图书馆,但是,这些馆各自独立,数字化标准格式不统一,相互之间不兼容,读者检索起来很困难,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4市场营销效果差强人意
数字图书馆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林林种种的数字图书馆也相继问世,许多数字图书馆已开始市场化经营,其中有经营成功者,但多数经营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这其中有数字图书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市场营销手段问题。
因此,就我国现状来看,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3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于产业化的定义为:生产连续性、生产物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集约化、工程高度组织化、尽可能使用机械代替人工、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和实施。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1加强统筹规划治理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和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它的成败对整个IT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订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和目标。这是确保将来工程顺利完成并能有效运行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3.2建立市场运行机制
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了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在进行公益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其中的利润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就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服务,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商品的形态出现。无论是面对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数字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利润来源,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实体。采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缓解传统图书馆长期面临的众多压力,如馆藏文献不断增长的压力,馆舍紧张与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压力等。这样不但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真正实现“资源面前人人平等”,还将为图书馆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会员费收入、网络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物销售收入等。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众多的数字图书馆企业树立了榜样。
3.3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中国已入世的今天,大力保护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任务已成了数字图书馆界刻不容缓的责任。目前,在这方面急需做的工作,一是大力进行适应产权法的宣传与教育,结合国家普法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二是努力地、大幅度地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把握、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能力和水平。对图书馆从业人员来说,对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已与他们从事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很高的法律素质,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落实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过程中。同时,图书馆从业人员还负有向所有被服务者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的责任。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尊重知识产权。
3.4联合攻克技术难关
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非凡练习就能把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重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5讲究产品开发策略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假如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重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重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
3.6制定行业统一标准
数字图书馆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具有很强指导性的行业统一标准。在解决标准化问题上,应贯穿实践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应包括系统硬件平台标准、系统软件平台标准、开发工具平台标准、应用软件平台标准、生产工具平台标准、生产工艺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标准、资源建设标准、与图书馆自动化治理系统兼容标准、文档标准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让人兴奋的是,在2002年5月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会议上,“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中心的倡议,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数字资源建设北京宣言》,为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国家标准的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赵永兰.走向数字化图书馆[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015年8月,国家标准委下达2015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由杭州市城管委作为起草单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采集标准》获得计划立项,并将于2016年底完成制定并在全国推行。
作为住建部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杭州数字城管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做法,引入第三方监管。以市民的眼光、专业的标准,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并核实处置质量,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信息采集的路子。近十年来,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在确保全面、及时、准确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据初步测算,成本比为1:3.47。信息采集市场化在杭州的成功实践,也引起了全国各地同行的一致好评并广为借鉴,许多推行数字城管的城市(区)政府都沿用了市场化采集的做法。据统计,目前参与杭州信息采集市场化项目的企业已累计参与了全国128个城市、区(县)的信息采集市场化项目,杭州已成为全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的“孵化器”。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模式在杭州的趋于成熟和在全国的不断推开,迫切需要既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兼顾各地实际的相关标准,来引领数字城管事业的快速、高效和良性发展。为此,多年来,杭州开展了对信息采集标准建设的持续性研究,根据城市管理动态性、差异化的要求,出台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立案、结案规范》,并结合城市管理实际逐年调整和完善。
目前,数字城管问题类别已扩充至12个大类、202个小类,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行业的全覆盖,并得到了各相关行业部门的高度认同。同时,杭州还多次参与了国标、部标的编制,主编或参编的各级数字城管行业标准达11部,如《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采集》(均为部标),对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和运行,有效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数字城管运行实效,十年间共立案交办案卷1126.80万件,解决1126万件,问题及时解决率由投入运行时的26.7%提升至目前的99.33%。而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标准化建设,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数字城管的运行成果,也加深了城市管理各部T对标准的认同意识,推动了城管资源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合力;同时也为杭州市正在建设的智慧城管中的加强街面管控、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机制保障。
煤矿测量的任务是在煤矿勘探、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的各个阶段,对矿区地面和地下的空间、资源和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为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服务,为工矿区的持续发展服务。煤矿测量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煤矿测量的现代任务是:在煤矿勘探、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的各个阶段,对矿区地面和地下的空间、资源(以矿产和土地资源为主)、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利用,为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保护环境。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逐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应进一步延伸,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
1、数字化技术在原图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1.1原图数字化处理
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需要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于原始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当前主要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GPS数据输入三种方法,手扶跟踪数字化需要的仪器为计算机,数字化仪及相关软件,是较早的一种数字化输入方法,输入速度较慢,劳动强度也较大。扫描矢量化是通过扫描仪输入扫描图像,然后通过矢量跟踪,确定实体的空间位置。随着扫描仪的普及和矢量化软件的不断升级,其作业方法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它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数据输入方法。GPS输入是依据GPS工具能确定地球表面图形精确位置,由于它测定的是三维空间位置的数字,因此不需作任何转换,可直接输人数据库,目前主要是应用RTKf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技术,它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通过将l台GPS接收机安装在已知点上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将采集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调制到基准站电台的载波上再通过基准站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在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并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同时,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发射的信号,经解调得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流动站的GPS接收机再利用OTF(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术由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来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厘米级精度流动站的位置。
1.2 数字化原图作业流程
在工程测量实践中,要做好地形图外业测点与数字化图缩放相结合、符号图层的划分子图、线型符号库的设计等工作保证满足工程进度的同时又节约项目经费,设计出的数字地图简单易用、美观整洁、易于使用地形图的工作人员判读。由于MAPCAD软件扫描矢量化输入方法具有图像清晰、编辑方便、易于转换等特点一般外设精度都能满足,所以地形图的精度主要取决于人工跟踪精度和输出设备精度,而人工跟踪精度主要取决于作业人员的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所以必须在加强作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上下工夫,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矢量化方案作业,确保图件的精度和质量高于国家现行数字化测图规范所规定的数字化精度和质量。
2、数字化绘图特点和采集方法
2.1数字化绘图的特点
2.1.1一测多用:如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工程中需要对同一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过去的平板测图方法则需要重复工作,而数字化测图则可以同时根据完成的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多个地形图,因为往往小比例尺包含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范围。仅需先测大比例尺图范围,再补充小比例尺测图范围即可满足各不同专业人员对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的需要。
2.1.2精度高:数字化成图系统在外业采集数据时,利用全站仪现场自动采集地形地物点的三维坐标,并自动存储,在内业数据处理时,完全保持了外业测量的精度,消除了人为的错误及误差来源,而且外业工作省略了读数、计算、展点绘图等外业工序,减少了作业人员,外业工效大大提高,时间缩短,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2.1.3劳动强度:小数字化成图的过程,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生产周期,随时满足用户的工作要求。
2.1.4便于保存管理及更新方便:数字化产品既可以存储在软盘上,也可以通过绘图仪绘在所需的图纸上,线条、线划粗细均匀,注记、字体工整,图面整齐、美观。且便于修改,能更好地保证图形的现势性和不变形性,避免重复测绘造成的浪费,增加地形图的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一旦确定需要备份保存)。
2.2 外业数据的采集
在采集数据时,数据采集人员要准确应用地物代码,以免在内业成图时出现错误;在观测开始时,相关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要求应对测站点进行检查,跑尺人员应严格按照自动成图的要求作业,确保能完整地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点,必须通过绘制草图来表明各个地物碎部点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测量坎子时,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进行地形点采集。当一个测区完成后,如果有必要可把数据备份。
2.3绘制内业数据处理
无论是工程进程各阶段的测量工作,还是不同工程的测量工作,都需要根据误差分析和测量平差理论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并对测量成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3、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目前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内业使用专门的航测软件处理,进行的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
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提高,GIS技术的不断成熟、GPS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数字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将是测绘单位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数字测图技术应用教程解读〔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8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推进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等35个相关职能部门和17个乡、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张曦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高蓉、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陈放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谭筑、副区长董亚伟、区委办公室主任李伟、区政府办主任陈桂明任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洪兵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和所有乡、街道办事处也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建设工作。
——领导挂帅,统一认识。
20*年3月,区委书记*同志(时任区长)带队到*区考察了该区的城市模块化管理工作。我区决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后,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曦亲自挂帅,听取我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汇报,对认真抓好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专题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议、区政府专题会,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建设工作,解决相关问题。区委副书记高蓉多次召集工作会议,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思想上、认识上保证我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
——充分调研,定好方案。根据建设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的区情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特点,我们按照调研学习、总体规划、分项设计、方案论证的科学程序,再次组织区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率相关人员赴昆明市五华区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通过收集资料的调研方式,学习北京东城、四川成都、江苏盐城、湖南长沙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后,提出了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模式的方案。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调研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专题召开了由*大学傅光轩教授为主任委员长的专家论证委员会对《*区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带方案设计)》进行了论证。专家在听取我区方案介绍、咨询问题后,一致认为:方案设计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利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城市模块化管理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专家组的规划,我区城市综合模块化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总投资需三仟多万元。根据我区财力和城市管理工作轻重缓急需要,我们决定分步实施,首期进行城市综合模块化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软硬件及网络通讯、数据库、指挥系统、业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并从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数字*”打下基础。
——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我区先后投入一仟余万元,建设了有500余个摄像头的全区公安监控系统,目前仅用于110社会治安管理,为使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按照省委书记*同志对110非警务事件分流的要求,我们将110监控系统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有效整合了资源,做到城市建设一举多用、资源共享,减少了投入,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
——保障投入,加速推进。实行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资金投入比较大。对此区领导认识统一、态度积极。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专项安排项目建设资金676.8万元。由于投入保障到位,建设工作得以全面推进。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和城市管理新模式等有关标准及规范,结合我区是市辖区的实际,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作为城管事件、部件采集的定位技术。共覆盖我区89.86平方公里,15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140个社区,2.7万个部件,29个模块。城市部件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5大类87种;城市事件分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6大类56种。
二、体制建设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是手段、模式、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大城管格局的构造。需要打破过去城管部门管城管的单一局面,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在监督、指挥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为此,在建设工作中,我们重视了体制创新、部门职能发挥和组织机构及队伍力量建设。
——强化区级数字化城管“两个轴心”的建设。“两个轴心”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我区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重点强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建设。在按程序上报市编办请求正式成立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同时,先在区城管局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机构,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到监督指挥中心任职,按系统要求先开展工作。20*年2月,*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建立,由1名副区长、9名局级领导同志分别兼任中心正副主任,配备了11名坐席员、分析员、派遣员、系统维护员,在整合17个乡、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队伍。
——强化乡办、部门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乡办(含区相关部委办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17个乡办也分别建立了本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区直20个相关专业部门明确了职能科室和专(兼)职人员。乡和街道办事处、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都明确了专人,设置了城市管理指挥系统的受理终端,确保区、乡两级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的及时到位。
——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建设。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我区积极完善城管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城市管理,区、乡(办)结合,以乡(办)为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部分综合执法力量下放到乡办,各乡、街道办事处和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市政所、区环管站等职能部门各组建一支10-20人左右的处置队伍,负责处置辖区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发挥了乡、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和网络建设。
三、系统运行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现能力大大增强。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巡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群众通过“5712319”城管热线,让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暴露出来。过去市民群众每天每天投诉问题不到1件;运行4个多月来,监督信息员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10余件;“5712319”数字化城管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听社会公众电话231个,使数字化城管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5%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68%以上。
——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过去,全区每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只有160多件。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501多件,是过去的3倍,处置时间从过去的平均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6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系统创新特色
农业水利开发档案在发展新型农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多,其形式多种多样;新时代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调时效性,这些都要求农业水利档案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快速实现数字化,为发展新型农业提供便利。
(1)农业水利科技飞速发展,其档案越来越繁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被淘汰,新型的开发项目不再单一地采用纸质材料指导,农业水利的发展,各种软件系统引入到农业水利开发当中,比如水利控制模拟系统,最优渠道控制算法系统等等。在水利治理项目中,其实施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图纸,技术文档,包括工程开发设计图、项目过程档案图片、领导的视察指示文件以及重要会议音像记录等,这些对农业水利开发活动的真实、适时记录具有极强的保存价值,显然,我们不能有纸张去保存,而建立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所以,现代水利的发展需要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与办事习惯。发展农业水利建设,保障其顺利实施,项目的指导与决策是建立在详细的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考察之上。领导负责人,需要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与决策;各个与该开发项目有关的职能部门也需要及时获得各种项目信息,并及时准确地给予工作指导;这些都想档案管理的快速与便捷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不断增加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也要求档案的管理者加快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档案的归档、保存、检索和提供利用服务等。提高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能力和效率、提供便捷及时的利用方式都要求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必须尽快地实现数字化。
(3)发展新型农业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新型农业迅速崛起,农业可开发项目迅速增多,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费时费力,给新型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不便。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农业开发档案的录入与管理,可以节省项目开发者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量,由此,工程进度便能顺利完成,提高了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农业水利开发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有着众多的优势,更便于农业水利开发信息的管理与使用,能够为农业水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节约农业水利项目开发的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供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效益。
(1)信息容量最大化。对农业水利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把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水利信息的数据库当中,而这个数据库的容量巨大,容纳的信息量比以往的纸质档案要大出很多;而它所占空间小,往往几台计算机便可以实现冗杂的信息管理,完全不用像以往那样考虑各种档案的存放空间问题。在农业水利开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录入开发项目的详细资料,以备查阅。并且在开发工程实施之前以及之后,各种与工程相关的资料都可以搜集起来,以信息为特征量,分类存放到数据库中,方便用户信息检索,为所开发的项目提供更好地借鉴。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需注意把档案资料清晰归档,避免文件的混乱不宜查找。在搜集与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在进行档案数字化整理的时候由于信息容量很大,各种数据资料可以尽可能地详实,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以及长期可读性,以便于对历史资料的查询。
(2)信息利用便捷化。以数字化形式对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是以网络中心为依托,实现对开发项目相关资源的共享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中心,建设档案数据资源系统,以网络为基础,用户通过网络连线,访问信息资源。节省了翻阅开发档案的时间,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时间、劳力又方便快捷。同时,由于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容量的最大化,因此也使得信息使用者很少会受到信息检索困难,或者是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带来的麻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信息录入过程中就详细地进行分类,并尽可能地录入一切相关并有用的数据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开发项目的设计、实施与应用。
(3)信息保存安全化。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是用数据库、光盘、U盘等形式进行保存,一般不会出现损坏或者其他保存载体出现意外等情况,减少了农业水利开发档案丢失或者损毁的风险。并且数字化的档案在归档、转移、管理以及利用等方面都是通过局域网站、专用网站、互联网等进行的,确保档案在传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者丢失等。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一直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安全性,首先应该保证机房的安全,同时也应该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例如电子文件怕潮、怕火需要保存在防潮防火的地方,并做好防磁与防尘的工作;也要进行数据库的维护,防止网络病毒的入侵;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
三、数字化的农业开发档案管理具体措施
农业水利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要以需求为指导,并以方便信息的使用为管理宗旨,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成果、发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管理好开发档案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水利开发资源信息的利用价值。而做好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关注档案的安全性与数字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是实施开发项目、引进开发项目、尽心开发项目调整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开发档案的管理,应该提上农业水利发展工作的议事日程。首先要加大农业水利开发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所有相关人员认识到档案有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人,严格把关农业开发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再次是要对农业开发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有着长远的统筹规划,不能流于形式或者搞面子工程,将所有的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一个繁琐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对原有的档案进行一一整理归类并录入。并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完整收入数据库之后也要保存原有档案的完整性。
(2)建设健全的农业水利档案管理体系。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创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队伍,这就需要培养起一批既熟悉水利开发项目,又具备档案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可以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等方式培养这样的人才,也可以请专家指导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此外也可以积极向外部招聘农业开发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才参与到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来。其次要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网络。关于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档案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全面并确保其真实性,档案资料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涵盖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记录农业开发项目的内容。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要大,设置专门的用户门户系统,网络的阅读、使用与下载等都能方便快捷。
(3)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开发档案管理的工作像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样冗杂,甚至更为繁琐,在对众多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扫描时要优化扫描仪的参数设置,把握数字档案的资料。其次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也要各种材料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需要进行数字化并收入数据库的资料。此外还要对所有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测。同时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不可以马虎过关,导致以后使用上的各种不便,一定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解决。针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也会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有着严谨的态度对待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
四、结语
2012年12月,太原市国土资源局与清徐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书,正式启动“数字清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此举标志着清徐县也驶入智慧发展的快车道。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占军表示,“数字县城”是“数字太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清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将整合叠加多部门、多行业的数据,形成为各部门业务管理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应用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太原力推“数字县城”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县域节水型社会试点,近年清徐的节水试点工作大量使用了信息化技术。为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信息采集、储存、分析、传输、处理的需求和适应水利信息化管理的形势,建设了清徐县数字化水利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目前,清徐县节水型社会建设仍在不断完善,通过完成土壤墒情测报系统建设,以指导农民合理灌溉,并继续完善机井计量控制系统,全部数据将实现无线传输,水权分配制度也将由试点推向全面。
近年来,清徐县与山西移动清徐分公司打造建成了“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该系统在全县安装监控点位107个,形成以17个出县口、8个出城口、82个县城重点部位为骨架,307国道、208国道各建设一套双向测速系统,以22个视频智能卡口为枢纽,校园、宾馆、民爆库、加油站、网吧、银行网点、乡镇重点部位为基点,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在重要路段安装22个悬空智能视频卡口系统和20个地面治安卡口系统,在重点路口安装红绿灯监控系统16个。
清徐县公安局局长冀宝林介绍,已在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搭建“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平台,全县监控点以互联网为传输通道,通过防火墙接入视频监控专网,实现城市监控与报警联网系统平台对社会监控资源的“可视、可控、可调取历史记录”。实现了对清徐县道路全方位、立体式的监控,使清徐县的治安工作“如虎添翼”。
2012年3月,清徐移动分公司再次携手清徐县公安局,在“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总投资1017万,实现了188个行政村、24个社区和9个乡镇的视频全覆盖,有效提高了社会治安水平,对清徐县“无线城市”的建设也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促进清徐县公安局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乃至公安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项目是清徐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公安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冀宝林介绍说,清徐县“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共投资约720万元,在随后进行的二、三期工程中,将逐步实现清徐县城视频监控点的多层次、立体化覆盖。
例如监控系统的后续建设可实现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学校、民爆物品库)的接入,将在县城主要十字路口新建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在各乡镇辖区内重点位置建设视频监控点,在各乡镇派出所设立视频监控中心,实现GIS系统、手机视频等高级扩展应用功能。届时,该监控系统将形成统一协调的动态视频指挥系统,成为保清徐平安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视频管理控制平台。
清徐的智慧愿景
在“平安清徐”项目之后,清徐近日又全面启动了“无线城市数字清徐”工程,通过引入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打造移动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将努力建立一个集智能办公、数字化政务为一体的服务型政府。据清徐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无线城市数字清徐工程将会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使市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政务公开、公共事业服务、个人生活等各种城市服务信息。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是数字市域、数字省份、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保障。按照太原市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实施方案》,2008年已经完成市容环卫局GPS终端付费监控系统扩容改造,完成市辖六区、三个开发区及所属各街办(乡镇)和具备条件社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终端设置并实现联网运行;2009年底完成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终端设置,并实现联网运行。
“数字清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为全县各级部门提供权威的、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大大提升了清徐县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项目提出建设的“一库一平台”和应用示范系统,可以实现清徐县基础地理信息的资源共建共享;国土、筑建和农业的应用系统结合清徐的实际,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项目经费预算方面也基本合理,经专家质询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项目设计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