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时间:2023-08-03 17:2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1篇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低下,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体法。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例如在六年级数学的《负数》教学上,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负数的发现和数学的发展,启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引导他们对负数的符号美认识,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一)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小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符号化、数形结合、分类与讨论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分解与合成法、恒等变换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三)培养数学能力。

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三、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一)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二)非智力素质。

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数学素质教学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学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一)认识数学素质教学发展的阶段性。

数学素质教学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对传统的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统计初步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

(二)明确数学素质教学的指向性。

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

(三)坚持数学素质教学的实践性。

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学的基本观点,要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来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四)力争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第3篇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实施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乃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的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技能。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活,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与讨论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符号化思想、运动与变化思想整体思想等,例如:

例1:计算:(3x+2y+1)(3x+3y+1)

分析:本题若直接按多项式相乘的一般步骤计算,则相当麻烦,观察题目特征,发现两个多项式中均含有3x+1,故将3x+1看作整体进行计算。

解:原式=[(3x+1)+2y][(3x+1)+3y]

=(3x+1)2 +5y(3x+1)+6y 2

=9x2+6x+1+15xy+5y+6y2

其次,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

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者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为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也是必要的。

第4篇

一、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新时期政治理论为中心内容,分别简明扼要地讲授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教学中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1、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学习方法。

例如,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2、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

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了解了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政治是主要采用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因此,政治常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3、根据学科表达术语指导学法

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决定了学科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术语不相同。有时虽然不同学科用了一个词语,但其含义往往也是不相同的。

例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和哲学中的“价值”的涵义就不一样。因此,掌握一个学科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术语的特点,也是学好该门学科的一个前提条件。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区别掌握不同学科的术语。

二、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材要根据基础教育需要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1、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指导学法、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实现了教材观的更新,确立了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崭新教材观。在这一教材观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2、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指导学法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根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例如,经济常识的教材结构体系是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又通过“市场经济特殊”体现市场经济一般。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了解教材的这一体系结构特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

3、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

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

新教材都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

三、根据教材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方法

附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1、利用“学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

第5篇

一、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去研究,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教材中生物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多。例如为什么施肥过浓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蛇的“功”与“过”,园艺上为啥常对侧枝加以取舍,就可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各个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了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造福社会。比如在讲植物生长激素时,引入顶端优势原理,使学生知道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时,利用顶端优势原理,可以提高产量。在讲环境保护时,介绍了教材中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并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今后职业要求的生物素质水准,从而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著名的科学实验,这就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

教材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自然界一切生命现象都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例如,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镶嵌结构是膜的选择透性的物质基础;DNA的双螺旋结构是遗传物质复制和传递的物质基础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各代谢活动之间,各生命特征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及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系统与其他器官系统的协调;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等。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观点,例如生物个体内各种生理作用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生物的生理作用也制约和影响着环境。生物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表现为个体发育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在群体的水平上,就表现为物种的演变和进化。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诠释与剖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时,可通过演示一段木本植物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里,过了一段时间只有木质部(导管分部在木质部)变红色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诸如定性实验、解剖实验等基本方法。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6篇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高自身业务理论水平。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和学生机械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去设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16—17年左右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教室里度过的。高中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得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关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吗?等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究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如: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这样形成学生从分子角度上对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根据不同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在高三一轮复习时,复习每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考纲中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可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教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讲授时不可只拘泥于高考题,要认真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考查点,对学生以后的复习作出一定的指导。

3.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教师要认真精选,对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我省的生物高考题,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这在当今时代显得非常重要。

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结合生物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心态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并且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7.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始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7篇

一、选择题

1.人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2.人为,培养全面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最早实用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7.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二、辨析题

1.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由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又哪些?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6.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强若盛衰。

7.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这时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技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传授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8.体育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9.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新理念 现代意识 开放意识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第9篇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养。

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同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 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 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论概念的有机组合。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这种组合的专门叙述,只是把它体现在众多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进行梳理加工,得出一个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纵中找规律

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学历史知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学生历史学科高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 庸后期两税法 明一条鞭法 清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以得出如下规律性认识:①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②人头税的发展趋势是由重到轻到取消。③农民对因家庭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减弱。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要得出这样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敏捷的思辩素质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归纳、讲解和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二)横中寻特点

就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各个侧面逐项加以归纳,构成一个历史横断面的结构系统,通过分析各个侧面和对各个侧面的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及其成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

比如1995年历史统一高考问答题笫一题:“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类似之处,并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此题后一问有了相当难度,难就难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质,不会从秦皇汉武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分析二人的不同个性。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刚统一六国之后进行的。这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协”,而汉武帝则不同,在他所处的时代,国力已强大到足以“彻底击败匈奴”的程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刚刚从奴隶社会制度下走过来,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中的事。秦始皇要想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也必然要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因而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制度已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业已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在社会上逐渐流布并成为多数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需发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召,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必要也不会去用秦始皇的做法。在每个侧面的分析过程中,又从历史渊源、历史环境、人物个性等几个方面去寻根探源,便使分析入木三分,有理有据。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

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构成因素。

所谓历史感,就是要把历史现象定位在它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所论述,不再重复。

所谓现实感,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现实社会做出比较正确敏锐的认识和判断。但这并不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做简单的类比,而是要从历史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现实提供借鉴。

第10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心理现状。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较普遍。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且往往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高中政治教学便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政治教学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材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高中新课改教材中注入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发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二)注重言传身教,利用教师个人魅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呢?

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

其次,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并“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再次,由于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卑心理得以解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三、重视作业反馈和辅导,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1篇

    论文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则教育手段,而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实验设计思想、方法、技能也已经渗透到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之中,物理教育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演变,逐渐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中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进行浅析。 

    实施素质教育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以物理知识教学为骨干,以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教学。本人试从以下几点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

    素质教育的显着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当中,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随即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之中。

    2.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让给学生

    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主导位置,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问题、探索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仅有短暂的40分钟,时间稍纵即逝,教师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去讨论,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务必要控制好时间和课堂节奏,在环节安排上一定要科学合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在物理实验课程当中更好的将素质教育渗透进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处理好试验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在展示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要展示出实用意义;教学思路要清晰,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实验设计要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应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应是前面的延伸,做到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

    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对实验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事件要有所估计,有所准备,实验的准备要十分充分,实验环节必须交待清楚,实验中必须力求做到成功,实验现象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观察到,观察现象前必须告知观察方向,下达好思考任务。

    三、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本人认为将其分布在三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本人认为,可以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一部分。

    如在《动量》一章里可增设“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可增设“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可增设“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还可将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

    四、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做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可去完成“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等;学完“磁场”后,学生可去进行“指南针制作”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们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2、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这里先说两个实例:

例1、据报载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这一酿成家庭悲剧的愚昧行为,显然是缺少应有的生物学知识。

例2、《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四年多,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两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物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备一定生物学素质的劳动者,比之于高等教育培养少数专门人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