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年是实施“”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调整结构、突出转型、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多策并举,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粮食总产达到7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602.3亿元,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出口总额增长22.1%。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5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5亿元、利税211.9亿元,分别增长29.7%和26.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推动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20%,增长40%以上。97个工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2个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居全省前列。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省级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服务业完成投资386.3亿元,增长37.6%;旅游总收入77.5亿元,增长34.8%。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启动了国家千亿斤工程,完成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实施了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旱作农业示范项目等一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
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13家产业集聚区和14家专业园区,实施“配套工程大规划、基础设施大建设、外来投资大招商、晋位升级大竞赛、工作推进大督查”五大工程,在统筹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机构队伍建设、功能集合构建、完善政策措施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编制完成了27家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区域规划及交通、电力、通讯、供热等专项规划。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6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4.5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7亿元,增长41%。中航集团、中兵集团等一批央企和行业重点企业(项目)入驻,新入驻企业达到355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理顺了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了晋位升级目标,完善了发展支持政策,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430个,同比增加161个,完成投资950.16亿元,增长22%。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83个,同比增加99个,完成投资331.3亿元,增长41%。128个“转型升级双千工程”完成投资157亿元,新开工项目53个、竣工项目45个。25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7.9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86个项目开工建设,66个项目建成投产。金龙集团5万吨高精度铝管、中新化工40万吨甲醇等38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中兵集团百亿元光电产业园、中航集团百亿元产业基地、中国软包装百亿元软包装产业基地等19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基地型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并开工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研究制订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等多项措施,社区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组织编制了36个重点乡(镇、办事处)整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36个重点乡(镇、办事处)“三化”协调工作稳步推进。整合上级各类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城镇水电路气、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2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2.7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培育工程,卫华集团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高远装备公司等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我市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62家,居全省前列。严格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5万千瓦,建成重大节能项目11个,新增节能能力30万吨标准煤。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6%,可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02万吨和5.5万吨,顺利完成“”减排目标。
重点改革和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列入全省第二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城市。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433.79万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15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居民阶梯水价和阶梯气价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单位实施了两部制热价,推进了供热计量改革。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市外资金223亿元,分别增长30%和26%。完成进出口总额11.34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6.95亿美元,增长22.1%。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百威英博等重点企业已签订合作协议,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528公里、大中危桥1001延米,新解决33.8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2万户,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46个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个特殊教育学校和7个学前教育试点工程,改建了2个县级医院、1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16个行政村卫生室、68个乡镇文化站和全省唯一1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市、县、县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稳步扩大,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88.4万平方米。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1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52元和6241元,增长11.2%和14.9%。
今年各项工作取得的较好成效,确保了“”规划的胜利完成。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7%,城镇化率接近43%,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跨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发展要领深入人心,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全面铺开,全市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晋位升级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三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符合调控目标,但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部分困难群众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我市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社会稳定任务艰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年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战略的起步之年。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在持续,加快发展,突出转变,强化产业、项目、区域、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人才与科技支撑,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建设效益、创新、生态、和谐,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8%、15.5%和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现对主要目标作简要说明:
(一)生产总值增长12.5%。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发展需要看,加快发展始终是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就很困难。二是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提出这个增长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各方面信心,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确保“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三是这一预期目标低于“”以来实际增速,主要是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调整中求提升。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这一预期目标较上年计划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5个百分点,体现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统一。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税源稳定增加,完成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基础的。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初步匡算,去年全市在建项目结转投资规模约645亿元。随着“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及去年以来签约的一批重大招商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投资有望持续较快增长。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一目标较上年计划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是考虑物价面临较多上涨因素:原材料及能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国际市场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农业生产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这一目标考虑到价格翘尾影响,并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同时,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价格预期目标将处于温和可控的范围。
(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今年国家、省支农惠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加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有望保持持续增长。
(六)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为下降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为“十二五”新增约束性指标,建议计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
三、年全市重点项目初步安排意见
按照国家、省投资重点支持方向,经过积极争取,确定省重点项目41项,年度计划投资498.48亿元(含线形项目);上报省核备市级重点项目165项,总投资60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4亿元。全市重点项目分行业情况如下:
工业方面。抓好中航工业航空高科技园、煤业集团永金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乙二醇、豫飞重工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园等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百威英博百万吨啤酒生产基地、中国电波科技城、日升数控轴承装备公司数控轴承成套装备柔性制造产业化等项目。
交通方面。重点抓好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段)、至月山铁路增建第二双线、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铁路及共建部分)、块村营至营盘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能源方面。确保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华电渠东2×30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项目建成投运,开工建设新中益2×60万千瓦火电机组项目。
农林水利方面。重点抓好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南水北调中线(段)、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配套工程、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项目建设。
社会事业方面。重点抓好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二期、市二院市骨科医院病房楼、第一荣康医院荣军病房大楼等项目建设。
城建及其它方面。重点抓好中粮()现代粮食产业化基地(一期)、农商新天地¡中部农产品现货交易基地、贾屯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坚持“重在持续、加快发展、突出转变”的总体要求,围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提供示范性经验,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全面抓好贯彻落实,着力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坚持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制度,准确研判运行态势,及时提出措施建议。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监控,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协调,提高要素支撑保障能力。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把人民生活和农业农村用电需要放在首位,全力给予保障。二是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工作。落实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加强产销对接,稳定和开拓市场。加强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信贷支持。支持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力争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加强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工作。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实现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价格监测分析制度,健全物资储备、调节基金、临时干预、市场检查等机制。保障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加强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拓宽群众价格诉求渠道,继续开展农资、医药、教育等价格收费检查,严厉打击不正当价格行为。健全价格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二)促进三大需求协调增长。一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三级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责任明确、信息互通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坚持重点项目周例会、市县两级联审联批和“两级三层”等制度,重点加快项目前期审批,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争取中央投资目标责任制,抓紧谋划项目,加快推进前期,组织好项目筛选上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债券规模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国家、省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教育、娱乐、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三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央企合作和对外招商工作,深入推进与中国医药集团、中国高新投资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围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支撑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寻求新的合作领域。鼓励企业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售价。加快推进口岸作业区项目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承接转移、增量带动与改造提升、存量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品结构即期适应性调整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突出“高质、高端、高效”,努力实现产品由中低端为主向终高端为主转变,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产业效率由高耗低效为主向低耗高效为主转变。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破解先导产业技术瓶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先导产业与产业集群。围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组建带动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积极培育和开发农村物流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旅游新业态,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推进市及县、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按照城市标准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承载能力,各级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亿元。突出抓好平原新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以上。做好项目引进工作,围绕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基地型项目,围绕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一批链条式的产业集群。加快功能集合构建。推进和郑州大学、驻新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快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开展竞赛升级活动,明确晋位升级目标及阶段性任务,争取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五)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52个示范社区建设为重点,全年完成投资65亿元,新入住农户4万户。充分发挥城镇、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平台作用,实现48万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改革试验。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围绕“十二五”期间建设区域通枢纽和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目标,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石武高铁车站广场及周边三纵三横道路,开工建设新月铁路第二双线,强力推进郑州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小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加快完善信息网络。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的市容环境,争创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市。
(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整合千亿斤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资源。开展大宗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优质高产示范区。建设优质小麦产业园、原阳100万亩优质大米项目和中国优质小麦种子基地。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总产达到80亿斤以上。发展粮食深加工,打造国家级粮油食品产业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总产达达到41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林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生态高效农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6%以上。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立体支撑能力,建设高科技农业产业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质量检测、良种繁育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七)加快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以重点改革推动全局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着力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市场准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全面进入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机制落实,完善产业集聚区综合评价、激励机制,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评价、动态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启动局(委)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推进国有产权(股权)市场化运作,盘活国有企业有效资产。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居民生活阶梯水价、气价改革,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政策。同时,深入推进警务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提供典型示范经验。
一、20*年工作回顾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年初,全面分析20*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20*年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奋斗目标方向。依此,撰写《*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年计划(草案)》,依法向市人大会议报告,审议通过执行。
2、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和预警预测,当好领导参谋。根据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季度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法向市人大汇报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市人大提出的审查意见,制定措施,加强重点经济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持续健康发展。10月份,在科学预测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深入分析20*年经济运行情况,既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编制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按照要求上报省发改委,为省发改委编制全省年度目标提供依据。监控“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为做好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项目工作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改委的中心工作。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增强项目意识,多方捕捉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经贸方面项目属于国家、省政策导向性项目,项目少资金量小,但是为了争取有限的项目资金,我们充分利用扩权机遇,在帮助企业完善报批材料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今年新争取棉花加工企业400吨打包机发行项目3个,分别是*企业、*公司和第一油棉厂等,共争取贴息资金75万元,每个企业25万元,项目争取个数在五个扩权县市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2009年将全部关停400吨以下的打包机,项目争取资金数量虽小,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入场券,求得了生存权,意义重大。
4、育特色,抓亮点。一是进口设备免税申报工作创历史新高,继20*年该项工作权限下放我市后,我们积极学习各项相关政策,理清工作思路,迅速熟悉了业务,当年为永泰棉纺争取12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设备免税。今年又为南阳裕祥、*企业等两个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目前进展顺利,两家企业均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确认,进口设备正在办理,这两个项目将为企业节约投资2000万元以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20*年进口棉花关税配额。按照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对我市棉纺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增强申报信心,通过筛选,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南阳裕祥、永泰棉纺和瑞达纺织等4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补充完善,达到上报要求。为加强争取力度,委主要领导赴省发改委做工作,发改委同意部分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届时,将为我市企业减少原材料成本500万元以上。
二、20*年工作重点
20*年,工作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委党组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为市领导当好参谋。
工作重点是:
一)、综合工作
1、科学制订好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和均势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
3、做好年初和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起草,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并依据人大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
二)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20*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充分评估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客观预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评估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汇报,对需要进行的调整的,待人大同意后进行调整。
2、全面收集整理全市主体功能区相关数据资料,积极配合省发改委规划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R>3、完成丹江口库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六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口项目支援。
4、按照国家对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调整的要求,做好企业的宣传服务工作。
三)经贸工作。
一是做好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换证工作;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促使纳入省400吨打包机技改计划的3个项目(*棉纺、*纺织、*公司)的建设进度,确保20*年5月前建成投产。
一、*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编制*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一是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按照年初确定的计划指标任务和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对各经济主管部门和乡镇*年度经济工作、争资金跑项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汇总排序。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在区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期间进行了奖励和兑现。二是在分析*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预测*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突出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年度主要调控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了全区*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经区人大审议通过后,印发全区执行。三是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制定*年全区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和经济责任书,明确各经济部门、各乡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年度经济责任目标和工作重点。
(二)突出项目为纲,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全区*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调度管理。继续对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旬调度、月分析、月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每月对纳入全区重点调度的建设项目深入项目责任部门和实施单位进行督查,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及时汇报区上领导予以协调解决,确保了全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截止十月底,全区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208项(含前期项目16项),已开工建设181项,建成102项,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55713.93万元,占年计划的102.5%,同比增长45.1%。列入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120个项目(含前期项目16项),已建成45项,开工建设98项,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16096.51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15309万元的100.7%,同比增长10.2%。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规定,不断规范项目管理。按照《崆峒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对政府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审批制,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实行核准或备案,进一步加强了投资监管,规范了项目管理。
(三)抢抓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谋划,筛选申报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共向省发改委上报争取投资的项目18项,总投资1.58亿元,计划申请投资1.2亿元,涉及城市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公检法司、社会事业等方面。已到位资金4200万元,其中:平凉城区集中供热2000万元、崆索公路1280、赵西公路500万元,生态移民113万元,其它项目资金308万元。
(四)拓宽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按照区上要求,组织相关部门、乡镇和企业参加了“第八届国际博览会”、“西洽会”,先后三次随区上主要领导赴东南沿海城市及国内知名企业上门招商,利用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暨*’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在我区召开的有利时机,广交朋友,捕捉项目信息,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全区共洽谈各类项目83项,签约项目40项,协议引进资金36.41亿元,落实到位资金3.97亿元。
二、*年工作打算
(一)抓好综合计划工作。一是客观分析*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认真领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区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和*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编制下达*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按照区上要求,完成*年各部门、各乡镇(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经济责任目标的考核兑现。
(二)进一步做好重点建设项目调度管理工作。对区上确定的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行旬调度、月分析、月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依托我区资源优势,调研、论证一批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不断规范项目管理,促使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达到39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20亿元。
(三)积极做好投资争取工作。一是做好已上报项目的投资争取。平凉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争取到位资金3200万元;崆麻路争取到位资金900万元以上;转闫路争取到位资金1200万元;乡计生服务站建设1400万元。同时,加快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乡镇卫生院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太统林场生物质能扩繁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争取年内下达投资计划。二是积极捕捉国家和省上投资政策信息,再申报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项目,多方争取投资。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年内通过发改渠道争取投资5000万元以上。
(一)开展“十二五”中期评估。组织人员、聘请专家编写《“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对我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对“十二五”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并提出部分指标调整建议和“十二五”后期重点工作建议。
(一)科学编制年度运行报告。科学撰写了201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全面、客观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在完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的基础上,我委坚持每季度对我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完成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报告,提出相应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建议,切实为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当好参谋助手。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备案审批。截至11月底,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备案89个,总投资额280.15亿元。其中房地产项目41个,总投资额136.87亿元;工业项目17个,总投资额4.47亿元;服务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66.17亿元;农业项目5个,总投资额约3.73亿元;其他项目8个,总投资额约68.91亿元。其中有部分项目企业注册地址不在我区,在我委和招商办共同协调下,共有18家企业将注册地址迁移到我区,促进全区财税收入增加。
(三)公务车车编管理。根据区领导专题会安排,我委牵头起草《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并依据各单位人员编制及工作情况对区直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车编进行重新定编,相应的定编通知已下发至各单位。11月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现已完成初稿并征求公务用车管理相关部门意见。
(四)经济发展指标协调与促进。根据区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解,固定资产投资由我委主要负责协调和促进。根据工作安排,我委对区内近两年备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回访,了解项目开工建设进展情况,并敦促企业积极上报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同时与区统计局统计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存在我区建设项目列入其他区、漏统和少报、部分项目征地拆迁款项没列入统计等问题。经我委和区统计局共同努力,目前已补统投资项目24个,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19.65亿元。10月份对追加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征地拆迁款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追加固定资产投资18.09亿元。截止10月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66亿元,增长28.7%,增速全市第一。
(五)政府投资项目申报。根据市发改委《关于编报2014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委积极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项目申报工作,并对各相关单位申报项目进行筛选,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我区经济、民生等要素,着重向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改造方面倾斜,最终汇总出41个政府投资项目上报市发改委,计划总投资额233041万元,其中2014年度计划投资107935万元。
(六)统筹城乡和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参与《加快统筹城乡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起草工作,多次协同市发改深入乡镇开展调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申报城乡统筹示范实验区项目。
(七)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全委干部认真学习市委《关于规范公务消费行为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公务接待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海办发〔2013〕20号)、市纪委《关于严明纪律过节坚定不移纠正“”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自查,并针对各风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制定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完善“三重一大”等事项审批流程。
(八)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前进村挂点帮扶工作,春节期间,我委深入挂点村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并为40家困难户赠送慰问品(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和监督,主要抓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指导,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办理答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件15件,其中主办件2件,协办件13件,代表满意率100%。其他“美丽乡村、洁净家园”、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五大工程”环境保护等工作按区委区政府要求顺利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控和预测能力不足,造成部分经济社会指标计划制定偏高。
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深入程度不够,主要有关职能部门对管理行业管理不够深入,造成部分行业发展数据空缺。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同比增长31.9%;三次产业比调整到31.74:30.71:37.5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 (二)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14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4户;全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50亿元,同比增长41.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38.7%;实现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38.5%。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7亿元,开发新产品30种,对工业经济贡献率实现9%,企业改制和资本运营取得了较好效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区道路,人行步道和泥泞路、广场改造、城区绿化、排水管线改造及供热设施等工程如期竣工,响铃公园改造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依法依规有序进行。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四)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今年,向上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资金10409万元,争取省级以上配套资金6150万元。共涉及123个项目,涉及村村通公路、农村计生服务体系、廉租房、农村防护林等26个专项,项目总投资达4.56亿元。大唐发电、风电、中石油管输天然气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为加快项目建设,为保持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五)民生工程有效实施。
年初提出的14个方面66项民生工程得到有效落实。泥泞路改造,旧小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城区棚户区改造、低保扩面、医保覆盖、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需要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计划的初步安排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围绕“一带”、“两轴”、“三个基地”、“四个功能区”、“五大产业”、“六大工程”的思路加速发展。 依据上述发展目标,2012年主要落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强大引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重大项目的实施,立市
项目的谋划及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面实现突破。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户,新增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户。进一步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实施名牌战略,有效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区位优势,夯实区域物流中心的产业基础。以温州商城为依托,引进发展大型商贸企业,壮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以粮食、汽车为主的大型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内陆港、空港、海铁联运、物流网加互联网,有效整合仓储、运输、信息等资源,努力实现商贸服务业现代化。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方式 途径
现代教育学认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实现高校职能,从而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地方高校通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对其要求和相应的政策,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秉持一定的原则。
(一)准确定位原则
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打造符合自己校情的特色。准确定位的原则要求某区域内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准确定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础。因此,根据泰州当前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状况,本地区五所高校短期内的定位应是:在办学类型和层次上要着眼于建设省内一流的教学实践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着眼于培养多层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长远来看,应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补充,建设以一所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主体,多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补充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二)服务面向原则
地方高校应服务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来规划学科建设,设置相应专业,开发对应课程,这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前提。在对地方高校宏观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谋划具体的实施办法,只有在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微观举措前提下,才可有效避免出现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状况。泰州地区的高校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及化工产业这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优化教育资源,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设置,拓展教学内容,强化机电、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物制剂、应用电子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加强会计、外贸、金融、外语、社会工作和市场营销等文科类专业,专业设置覆盖了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和绝大多数行业领域。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五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一个,四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七个,三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九个。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
(一)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应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不同层次的高校教育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具体可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种。研究型以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则以培养实务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地方性高校应针对现实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工合作,科学合理地界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泰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根据这一目标,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清晰,为进一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切合,泰州市应积极引导高校定位,鼓励各校根据已有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从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由泰州师范专科高等学校升格成的泰州学院应该着眼于未来泰州大学的建设,走教学研究型之路,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则应当面向长三角地区,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通过对各个高校的正确定位促使其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促进泰州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为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人才集中,设备齐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应借助其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客观理性的分析研究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往往面向当地中小规模企业,这类企业技术结构相对单一,非常需要技术服务,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时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切实转变拘泥于校园内的观念,坚持实际性和应用性,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不仅为乡镇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同时还以项目为载体,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和专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终身教育的平台
泰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泰州高校在为市民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方面大有可为,既可以提供业余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又可以为市民提供继续深造的学历教育,使其成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平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曾经承担的泰州市社区干部培训计划就是区域高校服务社会的成功案例之一,这一针对全市1000名左右社区工作者的培训项目既有常规培训,又有学历教育,从实际效果来看,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培训不仅系统掌握了社区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提升了实际工作的业务水平。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要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要对政府制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技术需求、用人需求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政府、行业、企业也需要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情况。只有政校行企有效合作,构建定期举办、多方参与的对话合作机制,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科研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做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智囊团。2012年,为了适应泰州市“双轮驱动”的战略,为泰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泰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组建职教联盟,各校之间希望通过抱团发展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打造“高校+行业+企业”的泰州模式,这无疑是政校行企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建立健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在明确了自身定位之后,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在政策方面,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在体制方面,对校、院、系及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要清晰明确,在组织管理方面,对区域服务的组织管理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在对服务区域的监督方面,要加强对各项服务活动尤其是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咨询服务的监督。
(三)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地方性高校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时,要把是否服务和贡献地方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要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以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泰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发科技服务项目,构建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在质量工程建设、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从而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四)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
地方高校要能够支持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市民提高生活质量,这就决定了它们必须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更为便捷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教育及培训服务,它应当成为当地的终身教育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学与社区的高度融合不失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美国较为流行的社区服务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将人与社区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的一种经验学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其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中已有养老护理员培训的项目,但这一项目由校内教师担任主讲,市民参与培训。未来更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直接面对社区的服务对象,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更能为社区提供医疗、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
[2]栾贵勤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振助.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新趋势[J].江苏高教,2001(3).
“老挝证券交易所”(Lao Securities Exchange,LSX),可简称“老交所”,是老挝人民共和国的第一资本市场,其成立将有效吸引巨额资,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筹集和提供长期资金的支持。同时,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也必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是必不可缺少的结构部分。老挝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根据199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与第四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96~2000年)主要内容提出:“国家长期发展计划,为了于2020年摆脱贫困国家的目标,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投资政策与投资环境需要一步步地修改与完善,以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资金,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为此,1997年中央银行开始草案金融市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与调整企业的融资来源,从这些的基本知识与其作用出发开始有了创立老交所的想法,从此得到重视并开始着手相关的准备工作。老挝于1997年7月23日正式加入东盟,但是1997年所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了研究资本市场的方案,导致相关的准备工作停止不前。
第二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老挝自从遇到亚洲危机后,经济也慢慢受到改善并见得有所提升。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与第五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1~2005年)提出:“为商业投资者提供良好信誉,积极扩展国家财政实力以及深入研究与创立金融市场”。为了落实五年计划,2002年2月26日,中央银行安排了工作人员组织去研究证券与证券市场。2005年老挝经济与金融各种严峻挑战后,一些法律法规以及资本市场的相关草案也得到调整与改善。
第三个阶段:在200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与第六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6~2010年)提出:“进一步扩大老挝金融市场与招商引资工作,政府着手从发行债券做起,中央银行也调整了对公司企业的相关规定,以符合上市的基本要求,为的是让证券市场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募集资金渠道”。党和政府意识到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因此,在2006年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到越南、韩国及泰国参加培训吸取经验。2006年老挝经济情况持续稳定增长,其中电力与矿业的出口以及旅游业成为推动国家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显然,外商直接投资便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主要投资国家分别为越南、中国和泰国。
老挝政府意识到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长期基金的资金来源,未来以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加强企业的生产和运转能力,有利于促进老挝金融市场发展的完善。因此,最终批准创立了老挝证券交易所(详细见表1),这就是老挝金融市场历史上最大改变的主要标志。
二、老挝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结构
老挝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者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老挝的资本市场也就是所谓的证券市场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筹措资金的渠道;为资金供应者提供投资机会,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这个市场上投资者可以?J购公司所发行的股票,通过一级市场,发行人筹措到了所需的资金,而投资者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则成为公司的股东。一级市场不为公众所熟知,因为将证券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过程并不是公开进行的。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是一级市场上协助证券首次销售的重要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的做法是承销(underwriting)证券,即它们确保公司证券能够按照某一价格销售出去,之后再向公众推销这些证券。
二级市场即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进行买进或卖出股票,其交易价格由买卖双方来决定。二级市场的存在可以让市场更有效地运营,成为证券市场上所上市的股票的交易中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有着紧密关联(可见图1)。因此,证券交易所管理方面则存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提供透明信息、保证交易顺畅等等。
(二)市场规模
2011年1月11日老挝证券交易所在首都万象正式开始运营。首日交易仅有两家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分别是老挝外贸银行(Banque Pour Le Commerce Exterieur Lao Public)简称“BCEL”,IPO价格是5000基普,当日挂盘价是8000基普,交易量20万股,有16亿基普的交易价格。第二家上市公司为老挝公众电力(EDL Generation Public Company)简称“EDL-Gen”,IPO价格是4300基普,当日挂盘是4700基普,交易量114505股,约5.38亿基普的交易价格,总股票交易价格是21.38亿基普。
老挝证券市场上只有股票可以进行交易,以符合老挝中央货币政策管理的规定,该股票只能用老挝货币(基普)进行买卖。目前,老挝证券市场上已有5只股票(见表2)和4家证券公司(见表3)。
(三)市场运营与管理
老交所营业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交易时间从8:30-11:30。2011年老交所正式开始运营,起初执行每日进行2次交易,可后来改为6次交易。直到2014年12月3日改成连续竞价交易方式,具体交易时间是8:30为开市时间、8:00-9:00为限价委托(开盘价)、9:00-11:20为连续竞价、11:20-11:30为限价委托(收盘价)、11:30为闭市时间;若将撮合成交价格在开市和闭市前5分钟存在较大的波动,实际成交的价格会比正常交易时间延长5分钟并使用随机时间形式进行操作(特别备注)。关于清算方面则证券公司与客户的清算时间为T+2,10:00;老交所与证券公司清算时间T+2,14:00。每日闭市后,证券公司负责通知各自的客户当日开盘价、收盘价、实际成交数量与价格等其他相关信息;老交所则负责股票所有相关信息及时到网站上,以便投资者可以实时更新信息。
为了减少投资者的风险,老交所规定每日的股票价格变动幅度控制在±5%~10%。最初的最低交易量为一股,可到了2016年1月11日新规定出来则改为100股。国内外投资者进行股票交易时,除了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外,还需要向老交所缴纳相关手续费,即买入时需要缴纳所购买总金额的0.7%(原来规定为0.9%),而卖出时则是售出总金额的1%(原来规定为1.2%)。老交所对外国投资者持股方面的一些限制(可见表4)。
在市场管理的范围内,老交所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股票停止交易情况:(暂停交易:由于价格或交易量有大幅度波动或是预计因谣言所引起;因大量委托交易订单的涌入而导致系统无法操作;根据上市与信息披露的规定,相关部门下令暂停交易等等。(计算机出现故障:因老交所的计算机出现故障而暂停所有股票交易;因?C券公司系统失败而暂停股票交易。(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操作错误更正:由于经纪人员提供错误的交易委托信息如股票名称、交易数量、价格、交易分类(买入或卖出);错误分类客户的账户(证券公司必须在次日12点前提交错误更正申请);证券公司必须承担所发生错误的股票数量。
三、老挝证券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老挝经济稳步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资本市场提供发展机遇。但是,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相比,与处于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资本市场相比,以及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老挝资本市场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老挝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企业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将会持续和多元化。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融资和投资需求。
第二,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选择和重组企业经营业绩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
第三,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程序,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权威性,强化改善信息披露的电子化平台,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第四,政府是市场监管者,同时也是推动者,通过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释放市场的潜能,实现市场发展的目标。所以,持续保持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关系,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是最重要的。
第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民对资本市场的意识。对从业人员进行加倍培训并提高职业水平,同时也应当增强提高人民对资本市场方面的意识。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9.9亿元,增长12.6%,占计划的108.5%;财政总收入20亿元,增长56.4%,占计划的1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亿元,增长43.2%,占计划的10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7亿元,增长36.5%,占计划的107.8%,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99.1亿元,增长39.3%,完成计划的116.6%,中省跨区域项目完成投资48.6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4.8%,超出103%的计划控制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亿元,增长18.1%,占计划10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51元,增长17.4%,占计划的109.4%;农民人均纯收入2256元,增长15.5%,占计划的107.3%;单位GDP能耗预计降低4.5%;城镇登记失业率3.51%,人口自然增长率2.2‰,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
与往年相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速分别达到8.8%、16.4%和12.2%,实现了同步增长;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1:28.9:44调整为27.4:31.1:41.5,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的26.5%,在一产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在二产中的比重达到69.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产业化、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投资拉动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7亿元,增长36.5%。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1亿元,增长39.3%,创历史新高。全市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3.8亿元,占年投资计划的96.1%。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既带动了投资增长,又增强了发展后劲。
----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39亿元,同比翻一番。其中,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投资4.24亿元,增长39%。江北新区建设力度加大,江南城区改造项目扎实推进,九县城、重点集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政设施逐步完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瓶颈制约加速破解。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境内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加快,西汉高速*段竣工通车。建成通乡油路446公里,实现70%的乡镇通油路,铺筑通村水泥路3585公里,惠及771个村、80万农民,实现55%的村通公路。330KV金州变扩建、110千伏江南变增容、中厂输变电站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8平方公里,造林50万亩,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3674户15315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总产104.8万吨,增长9.48%,创近十年新高;油料产量8.98万吨,增长15.2%。农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明显,蚕茧产量2.23万吨,增长17.81%,肉类总产18.8万吨.增长9.7%,蔬菜产量79.7万吨,增长10.39%,茶叶产量5322吨,增长13.33%,水果产量11.72万吨,增长19.36%,水产品产量7173万吨,增长24.83%。龙头企业加快成长,阳晨、民荣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方向迈进。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工作力度加大,特困村、扶贫重点村的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减少贫困人口8.14万人,10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进展顺利。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重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面貌显著改观。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实现了总量上升、利润增加、能耗下降。实现工业增加值40.85亿元,增长18.4%,占计划的11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8亿元,增长31.5%;实现利润3.17亿元(不含供电、电厂、烟厂),增长3.9倍。水电、矿产、食品、丝绸、医药等五大特色工业实现产值65.4亿元,增长4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4.5%。当年建成了旬阳鑫源铅锌选矿厂、江华钡盐等一批规模较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了旬阳、平利水泥、30万吨生物柴油等项目,为工业发展增加了潜力。
----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强劲,全年接待旅客达到206.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7.2亿元,增长28.8%,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流通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8.76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6亿元,增长18.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中小学危房改造16.2万平方米。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覆盖面达91.5%。实施了一批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面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人数达到9.2万、13.9万和8.6万人,4.55万城镇低收入人口和26.8万贫困农民享受了低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6.43%和90.85%。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缺乏支撑全局发展的大项目;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区域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弱,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五是突破发展的压力增大,目前,我市人均GDP水平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不足全省的一半,增速比榆林市低7.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8个百分点,仅高于商洛0.2个百分点,在汉中、商洛等周边地市发展势头强劲的形势下,竞争压力有增无减。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全委会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三大基础建设,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实施民生工程,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增发展紧迫感,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化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统筹考虑发展需要与可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达到8860元和248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8%;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3%和3.5‰以内,万元GDP能耗降低4%。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精心组织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66个,项目总投资572亿元,年度投资11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0个,总投资44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4亿元;新开工项目46个,总投资121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3亿元。安排前期重点项目34个,总投资413亿元。坚持投资拉动战略,以市级重点项目为带动,促进1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完成。通过健全项目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服务,优化建设环境,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加快基础设施、绿色产业、生态保护和民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储备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加强项目的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争取中省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强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着眼于为特色工业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坚持“一村一品”建基地、“一县一业”树龙头,强村大户带动、产业龙头牵引,实行集约经营,突出抓好畜牧、蔬菜、蚕桑、茶叶、魔芋、烤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基本农田6万亩,解决16万人的安全饮水,新建沼气池2万口,加快*许家河水库、旬阳平定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巩固提升102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水平,提高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投资效益,加大特困村、扶贫重点村的扶贫工作力度,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和中介维权服务,扩大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三)全力推进六大产业发展。绿色能源、富硒食品、*茧丝、金州矿产、秦巴医药、生态旅游是富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实现突破发展的产业支撑和重点。
培育壮大支柱工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等政策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聚集度,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确保全年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8%目标的实现。绿色能源产业,以建设新型能源基地为目标,坚持水电、火电、生物质能源并举,推进汉江干流蜀河、旬阳、白河电站和55座支流电站建设进程,完成30万吨生物柴油一期工程建设,力争燃料乙醇项目年内开工,火电项目明后年陆续进点开工;富硒食品产业,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多元发展的策略,重点建设*万吨调味品生产线、沪康公司技改扩能、平利精制腊肉、紫阳富硒茶、生猪良繁及养殖大户建设、魔芋、木瓜系列食品加工等项目,加快形成一批食品工业群体,创立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丝绸产业,要积极推进东桑西移工程,搞好蚕桑基地建设,引进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大康虹公司蚕种扩能、宝业丝绸公司、*永宏公司技改力度,建成*天兴公司捻丝生产线;金州矿产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坚持抓大关小,积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规模、高环保、深层次开发,培育一批大型矿业集团,加快建成三条百万吨水泥生产线,抓紧实施旬阳万吨纳米氧化锌、紫阳万吨电解锰、*五氧化二钒扩建等工程,推进10万吨钡盐、10万吨锌冶炼等项目前期工作进程;秦巴医药产业,要加快与国内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嫁接,推进正大、北医大等龙头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建成白河隆盛公司双稀沃氏生产线和*江兴公司沃氏激素系列产品生产线。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西康高速公路通车,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品牌景区、精品线路的打造、包装和深度开发,重点支持*、*、*、*等主要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快*、*、鸡心岭、擂鼓台等景区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创新思路,培育市场主体,放开旅游资源和市场,吸引境外业主投资经营,提升旅游业经营水平。加强以*城区为龙头的宾馆餐饮业的硬件建设和行业培训及规范管理工作,加快地方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快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文化等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社区服务业,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扩大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加强市场物价监管,严格控制物价上涨,保证有效供给。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
(四)突出抓好三大基础建设。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镇建设和以汉江水质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构筑交通便捷,城乡一体,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台。
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抓好环境保障,确保*-重庆、*-武汉铁路复线、小康高速公路、十天高速*至汉中段、*至陕川界高速加快实施,力争年底前西康铁路复线、*机场改造正式开工。加快县乡村道路建设,新修通乡油路30条、649公里,力争铺筑通村水泥路3000公里,实现80%乡镇通油路、80%以上的村通水泥路。加快瀛湖干道建设,推进两河至大河坝连接线、小康高速东镇连接线建设进程。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以融山亲水为理念,以山水园林城市和开发江北、提升江南为总体目标,以汉江为主轴,以“一江两岸,三水环绕,四桥五道、湖光山色”为基本架构,尽快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计划年度投资6.5亿元,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江北新区道路、供电、通信、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七里沟大桥、*大道、花园大道、滨江大道二期工程,加快大学园区、*区级机关等北迁项目的实施步伐;提升江南城区综合改造水平,建成香溪大道,推进桥西广场建设,开工西坝防洪、环城干道江南段、南环东路改造和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实施一批绿化、亮化、街巷改造、环卫设施配套工程。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发挥产业聚集功能。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秦岭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完成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任务1.5万亩,造林40万亩,启动丹江口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0平方公里,推进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县城污水处理以及水源地保护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抓好旬阳鑫源矿业公司、旬阳大地复肥公司、平利昊华钡盐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发展农户“圈、厕、沼”一体的节能循环经济模式。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2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力争万元生产总值耗用标煤1.234吨,降低4%,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1114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300吨,汉江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五)着力实施民生工程。按照省政府民生工程的统一部署,我市规划今后五年内投资11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1亿元,实施民生工程:教育工程计划投资19361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推进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推进旬阳、紫阳、*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促进人人技能工程的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计划投资5750万元,加快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力争全年新增就业1.3万人。公共卫生工程计划投资7505万元,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完成*区3个乡镇服务站建设。社会保障工程计划投资54965万元,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成县级敬老院2个、乡镇敬老院18个。住房保障工程计划投资22418万元,建设廉租房8.06万平方米,通过实物和货币解决6000户城市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解决3万农民住房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计划投资90991万元,实施农村饮水、通乡油路、村级公路、沼气、口粮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工程计划投资5337万元,建设城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48个;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村级社区服务站190个。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计划投资4465万元,推进1372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737个村广播室、20个镇300个村的互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农民体育健身广场203个。
贺,向全县消防官兵和消防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结合今年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认清当前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是,成绩只代表过去。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消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做好今年的消防工作,使命艰巨,责任重大。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消防工作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同其它兄弟县(市)相比我县消防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广大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三是社会消防安保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一切都使我县消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级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保民生”的观念,做好积极应对严峻挑战的思想准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始终做到思想上不麻痹,作风上不松懈,措施上抓落实,工作上求实效。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消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消防工作能够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全面提升防控火灾的能力
消防安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因此,必须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改进和加强消防工作,全面提升防控火灾的能力,维护全县火灾形势稳定。
2012年,全县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消防法》,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大力实施筑牢“防火墙”工程,狠抓“三大防控”(依法防控、重点防控、基础防控)体系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全力打造消防管理网格精细化、消防执法规范化和消防宣传常态化,全面提升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坚决杜绝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有效遏制亡人火灾,确保火灾形势稳定,切实为建设平安、和谐卢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严肃查处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消除重大火灾隐患,确保不走过场、不留死角,确保一般火灾事故有所减少,坚决杜绝重大恶性火灾事故发生。同时,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单位要及时进行复查和验收;对正在整改中的火灾隐患,要跟踪督导,彻底整改;对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任务。要围绕世博会、亚运会消防安全保卫,坚持以点代面,强化防范,确保全县火灾形势稳定。
(二)大力加强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是省、市消防工作会议对2012年消防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四个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以会检查消除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管理标准化、宣传常态化、标识明细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会三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单位的“四个能力”,要求年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达标,并在全县建成消防安全示范单位5家,进一步推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
(三)不断提升消
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大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消火栓建设。今年70%的乡镇、街道消防工作达到网格精细化管理标准;50%的“九小”场所达到标牌化管理要求。大力开展“零火灾村镇”争创活动,70%的行政村达到“五有”标准。配齐配全消防队伍所需的车辆、器材。
(四)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及时曝光存在火灾隐患的单位场所,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及基本防火灭火常识,提高社会单位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火灾逃生自救能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努力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2012年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各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消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履行职责,优化发展环境,扎实安排工作,全面抓好落实。
一要强化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各单位要把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统筹安排,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措施,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定期听取消防工作情况汇报,并深入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消防工作责任,切实把消防工作的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消防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县防火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消防安全工作深入开展,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要对照消防安全保证书的目标要求,量化分解目标任务,完善建立消防工作督察、考评和奖惩制度,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赏罚分明。
二要强化社会单位自我管理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开展“三会三化”建设,严格落实法人代表负责制,督促社会单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设施有效、措施落实”,真正实现消防工作“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工作格局。在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装备建设、消防宣传培训、消防专项治理等方面,各消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消防工作任务。
三要强化依法监督职能。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及公安派出所要积极主动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依法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全面加强消防监督管理。要严格落实公安部“一条高压线”、“三条铁规”等硬性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场所、单位,采取果断措施,该关的关,该停的停,绝不姑息迁就、养患成灾,真正做到对党和政府负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四要强化逐级责任追究。要把消防安全指标作为政务督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和消防安全责任人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主体意识,主动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消防安全。
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__县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20__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强县富民”总体战略和建设“两地一城”目标,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以目标考核为保障,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圆满完成“十件实事”,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__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综改攻坚年和项目见效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省、市“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地一城”和全省经济强县目标,坚持“一二四十”发展思路不动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统筹兼顾,对标一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着力在生态立县、综改兴县、产业强县、立城优县、平安稳县上出实招、求实效,确保经济稳中有进,社会和谐安定,民生持续改善,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确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经济发展预期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__%,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__%,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07%。
民生保障性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__.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生态环保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安全生产完成市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如下六项工作:
(一)实施“百园立农”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特色化为方向,重点抓好五点:一要扎实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建__马铃薯综合种植、纠偏古膳要道食品开发、__养殖等11个农业产业园区,努力培育一批种、养、加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龙头企业。二要大力发展“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县目标,扶持壮大__、蓬勃、__等一批集育种、扩繁、推广、加工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努力打造马道头、__庄等6个乡带状主产区,使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三要稳步发展养羊产业。年内新建__养殖园区,扩建白羊牧歌、__养殖园区,完善__、__、__养殖园区和根源种羊繁育基地,全县新增棚圈面积8.5万平方米,努力建设年出栏100万只肉羊基地县。四要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重点完成人工造林和固沙造林2万亩、人工造薪炭林2373亩、干果经济林1200亩,矿区绿化8000亩以及环城公园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管家堡生态治理1万亩。五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完成15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年内启动实施__村、__村、__村、__村4个地质灾害治理村搬迁工作。打造116个“环卫示范村”。
(二)实施“百企强县”工程,推进工业新型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更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一要全力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年内重点配合同煤集团全力以赴抓好同发__窑、__两座千万吨煤矿建设,争取全面投产;__窑、__窑、__洼、__沟4座煤矿实现转产,__洼、__沟、__、__、__、__6座煤矿实现联合试运转。二要积极培育新型工业支柱。全力抓好总投资288亿元的__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和总投资8.6亿元的__铁__山__窑煤炭储运站建设项目,争取总投资40亿元的__集团2×35万千瓦中海油煤制气配套电厂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__马道头煤电一体化2×35万千瓦发电项目获批,积极推进__庄风电一期5万千瓦发电项目。三要加强园区建设。按照“一县一园”的思路,切实发挥政府对园区建设的主导作用,__煤化工园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扎实稳妥地开展园区土地房屋征收安置工作,研究解决项目建设用水、用电等问题,启动园区道路、管线和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相关
规划,优化园区资源配置,吸引更多的关联产业入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现代煤化工基地。四要狠抓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政策落实难等问题。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完善马道头小企业创业基地。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实施“城镇提质”工程,加速县域城镇化。实施“大县城”战略是提高全县城镇水平的根本举措。要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集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聚集辐射作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古城保护。按照《__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性规划》和《摩天岭长城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加大对朱市街、钱家巷等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居民区、商铺、作坊的保护力度,做好楞严寺佛乐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是强力推进“大县城”战略。主动融入__都市区,编制智慧城市规划和管网专项规划,重点抓好汽车站两侧土地开发、旧城改造、汽车物流园区、北环路改造等工程。三是全面加快中心集镇发展。紧紧依托工业园区、现代化矿区兴起的有利契机,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中心集镇,完成__镇和马道头集镇建设年度任务,积极支持__镇申报全国重点镇。四是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年内将继续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房2万平方米,启动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四)强化财政税收管理,确保经济繁荣稳定。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特别要根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的税收新特点,组织好煤炭主体税源的征收工作。要加强稽查管理,严厉打击偷逃税费的不法行为,坚决堵塞各种漏洞,努力做到财税收入应收尽收。财政部门要强化支出管理,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金融系统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企合作和沟通,努力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流通领域要切实加强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努力丰富市场供应,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52亿元。工商、质检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秩序,切实优化消费环境,确保市场繁荣稳定。
(五)强化资金筹措力度,有效改善基础设施。为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今年全县安排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是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工程,开展十里河县城段治理二期工程等;交通建设的重点是积极争取实施南酸线改造、210省道县城段改线、高速连接线与中海油厂区道路建设工程。电力建设的重点是改造30个低压台区和37.5公里低压线路,完成110kv元坪变电站建设,满足重大项目、工业园区和西南部工矿密集区发展需要。同时,要全力争取引黄入左工程早日开工建设,为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继续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个乡镇、10个村、4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确保上述项目的顺利实施,要着重抓好四点: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力争在引进大集团、大企业上实现大的突破,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放宽社会投资的准入领域,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紧紧抓住我省列为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要历史机遇,精心组织和筛选一批档次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以优质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三是努力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支出行为,加强监督管理,集中有限资金办一些大的事情;四是提高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和谐**”奋斗目标,创新务实,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进步。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93.6亿元,占年计划的100.2%,增长10.8%;财政收入完成23.03亿元,占年计划的100.1%,增长15%;万元GDP能耗下降4.5%。其它主要指标也圆满完成全年计划。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养殖得到加强。全年新建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2个,总数达到61个。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7.1%。食用菌产业继续壮大。食用菌规模突破1亿棒,产量达到7.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3.8%、31.3%。六大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完成1万亩有机板栗、5000亩优质核桃、500亩高酸苹果、4000亩黄桃、2000亩扁桃、1万亩酸枣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9亿元,增长12%。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修建集雨水窖750个,新打机井381眼,维修旧井484眼,完成500个大棚和2000亩果树微灌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5270亩。文明生态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创建村58个,文明生态村创建村数达到542个。新建村民中心423个。解决33个村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6799个。硬化农村道路310公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02万户。
(二)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8.1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1.4亿元,同比增长8.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7亿元,同比增长16.2%。重点行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六大主要工业行业中钢铁、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2%、30.4%、26.2%,其中,钢铁业占工业比重达5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7.5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59.6亿元,增长4.4%,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旅游业得到加强,服务业发展加快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圆满成功,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开发提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汤泉、**旅游服务基地等开发景区建设祥规,**度假村、**泉度假村、**旅游服务基地、**主题公园等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建国饭店改造、鹫峰宾馆等项目完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旅游秩序、旅游服务得到改善。积极开展旅游推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5亿元,增长15%。
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市场繁荣活跃。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加大,贸易城建材市场改造(一期)、北二里市场改建等项目完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7亿元,增长17.1%。金融业有新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1亿元,比年初增长26.4%;各项贷款余额59.62亿元,比年初增长4.1%。
(四)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重点项目支撑力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亿元,完成**下达计划的118.1%,增长8.5%。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158个,完成投资56亿元,102个项目顺利竣工投产。88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1.7亿元,占项目投资的74.5%,**真空镀膜玻璃(一期)、**镍钴公司镍合金项目、**容器钢制易拉盖项目(一期)、**电子软磁铁粉项目(一期)等一批规模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五)改革不断深化,双向开放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完成供销商厦、搬运公司等10家企业出售工作,实现资产收益5856.9万元。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任务基本完成。双向开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引进省外资金9.64亿元,增长19.1%;实际利用外资1784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0.9%,增长0.9%;出口创汇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完成1.06亿美元,增长20.9%,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六)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区面貌明显改观
全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61个,完成投资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6%。城市路网建设加快,**路综合改造、**翻建等14个项目完工,**线**、**路开通等7个项目进展顺利;老城区改造取得突破,**、**、**、**等平改项目取得较大进展,竣工住宅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不断深入,新增园林、公园等各类绿地面积共计71.5公顷;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第二水厂、东部集中供热站、西部供热站等工程全面推进,**河治理、护城河污水管网铺设等工程开工建设。城市治理力度加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拆违拆迁行动,共拆除有碍观瞻建筑42.3万平方米,城市建设环境得到改善。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积极开展科技攻关,20**年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00项,其中,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市科技进步奖五项。教育事业得到发展。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二批上线人数在**各县(市)区名列第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5个,二实小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试点改革,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50.7万人,参合率达到90.3%。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培训农村劳动力51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710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累计扩面1.57万人。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及时足额发放率100%。确定城乡低保对象1.24万人,发放保障金686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符合生育政策的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两免”服务(免费提供“优生四项”检查和服用叶酸片),各项奖励扶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9元,分别增长10.6%和8.6%。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安全整顿百日攻坚联合行动。取缔非煤矿山企业126家,关闭10家;彻底取缔非法土炼油厂一家,对**、**、**三家重点监管企业和热电厂一家深度治理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淘汰了六家水泥企业落后产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8.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4%。广播电视、交通、文化、体育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总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还依然比较突出,做强做优钢铁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仍很艰巨。二是支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立市大项目储备不足,发展后劲需进一步增强。三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任务更加艰巨。四是城市建设需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努力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中等城市、和谐**”、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达到3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5%;
工业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
财政收入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
出口创汇1.06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6348元,比上年增长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30元,比上年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
主要污染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7%。
为实现20**年的各项目标,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和支撑作用
一是抓好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建设。20**年计划安排实施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160个,总投资207.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3.28亿元。落实项目考核奖励政策,加强项目督导调度,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二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年安排市本级重点管理项目50个,总投资138.1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29亿元。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抓好在建项目建设攻坚,集中力量抓好**容器钢制易拉盖项目、**公路拓宽改建项目等21个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争取**公司1500热轧薄板、第二水厂项目等20个新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切实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力促**仿木墙地砖、**秸秆发电等9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项目立项、环评等前期工作,全力落实拆迁、供水、供电等项目建设配套条件。重点抓好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保障工作。搞好项目推介,加强银企合作;激活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释放企业和民间资本潜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用于项目建设。四是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充分调动企业主体上项目、谋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企业家、专家、政府三方项目谋划研究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其它激励机制,为项目建设创造一切便捷条件。逐步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确保20**年项目储备总数达到227个以上,总投资390亿元以上。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产品延伸,加快推进钢铁、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力能源、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继续壮大钢铁产业。按照“品种、质量、整合”要求,加快钢铁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抓好**1500热轧薄板、20万吨硅钢、**冷轧完善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围绕现有优势制造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打造物流设施生产基地、矿山机械生产基地和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抓好斗星叉车项目、首星物流机械制造、**矿山机械、**清源环保机械、**防爆运油槽车和液化气罐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为重点,抓好广野山楂生物工程、**春雨扁桃深加工、大太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长城科贸1800万只肉鸡屠宰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化工、能源等优势产业。重点抓好**科贸轻质碳酸钙、**集团焦电一体化、**化工二甲醚、**梯级水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大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力度,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电子软磁铁粉、**高新技术制药、真空镀膜玻璃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西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区、**工业园区及矿山机械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工业废渣、废气、废水的综合利用,抓好**120万吨超细粉、**粉煤灰造纸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龙头。围绕优势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支持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发展企业集团,促进产能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企业纵向协作、横向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支农服务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市乡两级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力度,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壮大优势增收产业。继续壮大畜牧业,重点抓好亚达艾格威公牛站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果品提质增效工程,抓好六大特色果品基地建设;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食用菌之乡。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继续加强特色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般若院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0个水池水窖、2.3万亩节水灌溉、25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治理、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五是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抓好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户用沼气、村民中心等工程。
(四)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文化旅游城、新型工业城”的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加快编制各专项规划、控规、详规和村镇规划,全力抓好108个总投资8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7亿元的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南部新城区开发建设。在高标准完成南部新城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职教中心、文体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城市路网建设。重点抓好*线南延改线工程、文茂大街西通、**路开通等二十余条城市主干道路的综合改造和开通工程,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第二水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西部集中供热站、供热管网、供水管网、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河、护城河、小河等河流治理,加快人民公园、**公园、**公园以及城区道路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第三中学、市医院、行政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形象。抓好**、**、**、**、**、**等城中村改造及其它住宅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努力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优化城市建设环境。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设
一是继续突出抓好旅游产业的大投入、大开发。以建设京、津、冀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全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重点抓好**旅游服务基地、**主题公园、龙门口水库开发、**泉度假村、**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全市旅游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不断开拓旅游市场。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提高功能和档次。重点抓好贸易城市场改造(二期)、**市场改造、城区便民市场、汽车贸易城市场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围绕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未改制企业、二次改制企业的产改工作,全面推进租赁到期企业租转售工作,争取国(公有)资本年内全部退出一般竞争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争取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有较大突破。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自觉融入**经济圈,积极承接大城市的资金、产业转移。围绕延伸传统优势产业链条、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选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园区为平台,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合同履约率。三是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加快培育外向型企业,加大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四是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新晨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 社会发展 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重大部署。群众文化艺术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以及它的多姿多彩、共荣共茂,更呈现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
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例如,广场文化、全民健身、老年活动室、社区活动书法比赛等。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主动参与,群众在享用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才一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艺术的独特性。第一、群众文化艺术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艺术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自娱自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艺术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艺术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社会发展中,通过群众文化艺术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群众文化艺术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社会发展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下乡、慰问演出以及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参与对象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文化抚慰,促使其释放情绪,从而缓解矛盾,走向和谐。
(四)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 明确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艺术实质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群众文化艺术网络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网络不健全、覆盖面不广的种种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艺术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享受文化的权利服务,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三)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活动方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性,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和谐气氛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
(四)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群众文化艺术馆肩负着组织、辅导基层文化机构和群众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体主导地位,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的好坏事关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把群众文化艺术馆推向市场、“断奶”、甚至砍掉的做法都是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让群众文化艺术馆真正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