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时间:2023-08-03 17:2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第1篇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前,竞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周髀算经》记载为“圆径一而周三”之说,即=3.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断定圆周率的取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定22/7为约率,355/113为的密率,直到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技能操作素质。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认清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素质教育与内涵

素质教育理论虽然形成于20世纪,但其思想和理论精髓却是源远流长的,它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 素质教育是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个体潜力,力争使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模式,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素质极其重视。

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必须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人才成长的性质和方向。首先,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它是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要求人们在观察问题时, 建立适度、联系、发展的观点。其次, 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系。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要求当代学生掌握唯物史观, 能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最后, 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并提供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科学无国界, 文化必交流, 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是要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同时也需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具备善于学习和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备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人才应具有的素质。我们既要提升高校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加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三,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身心健康。健康即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在心理健康领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使大学生在正确认知社会和生活现象上得到教育,同时开展适当的抗压力和挫折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和生活环境转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疏导与沟通促使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身心成长。

第四, 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与合作素质。经济全球化促使竞争无处不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同时, 合作的机会也日趋增多。大学生在应对竞争与合作问题的认识上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合作精神的教育。

二、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性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学院素质教育教学与管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充分把握高校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和分析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素质教育,我们可以得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肯定人,突出人的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个性,使人的发展尽可能达到至善程度。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不能以“物”为本。人是发展的第一主体,也是终极目标,而非手段和工具。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素质教育本身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全民族素质。二者强调的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体的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坚持观点的表现。因此,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要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推行体制改革,调整知识能力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学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2.1 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2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2.3 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2.4 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3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是适应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3.2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3.3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

3.4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才,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项目)的申请与使用等,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稳定、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4几点建议

4.1 从事教育工作的各级单位,要认真学习和研讨国家有关法规和文献,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积极向素质教育转化。

4.2 体育教师作为从事身体素质教育的主导者,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意识安排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同时,采用宣传栏、黑板报等,经常性地向学生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推广“一二一”工程,培养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实施途径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是每个体育教师的共同目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的编排应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合理适时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寻找到自我感悟、自我学习的方法,是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同时,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三大基本要求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规律有着特殊性及组织管理方面的复杂性,使得体育教学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对素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那么,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体育课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所以,我们制定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是体育课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其内容包括知识目标、技术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广泛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与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应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点。在树立学生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2.营造优质的体育环境。

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我们要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学校建一个快乐体育场所,让学生在“跑、跳、翻、投”等功能器械旁尽情地“玩”,在“自玩其乐”的过程中找到运动的乐趣,百玩不厌,也可举办体育第二课堂、建立运动队(如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等)、举行体育基本知识竞赛、举办体育运动会和比赛,营造良好的体育气氛,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同时还可利用最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体育教育和教学,让体育知识、运动、比赛等内容得到更直观、生动、形象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应该是直接的、显著的。诚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

3.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最能诱发好奇心和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练习等意愿。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过浅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复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过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统领下,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实际,既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考虑以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间(乡土)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要考虑学校实际、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最适宜学生的口味,因此教学中要少选择竞技化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趣味强的运动项目。

4.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不仅是体育教学上的一次转变,而且是对体育教师的一次考验。因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

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以对学生执著的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雅的仪表风范强烈感染学生。体育教师要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努力学习技能、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树立勇敢顽强、锐意进取的精神。

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不断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再次,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的工具,如果教师的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加之教师动作示范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动作要领,振奋精神,做练习时就会感兴趣,练习认真。若教师的讲解含糊不清、啰唆重复,示范动作不准确、不协调,不优美甚至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上课前应仔细,认真地吃透教材,对每次课的练习难度有充分的研究,安排每次课的运动量,练习密度要合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总之,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我们只有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1]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

[2]李碧慧.体育教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与途径[J].体育教师网,1999.5.

[3]管水法.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尝试[J].体育教师网,2002.8.

[4]扬茜.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师素质研究综述[J].广州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00.5.

[5]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第5篇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了探讨。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地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数学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无法做到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做出说明,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探究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三、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和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

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数学模型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

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五、重视数学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

六、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

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形成日趋稳定并发展能力和性格。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七、加强中学数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

办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就成为更好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一方面,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要明确培养目标,造就一批具有高数学素质的新型中学教师;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从教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提倡自我教育,立志岗位成才,从而使教师有能力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第6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后进生。笔者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常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的是非观念。教师要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尊重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后进生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心胸狭窄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因材施教

降低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作业要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不搞题海战术。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引导学生抓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提高质量、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

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后进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乐县城关镇中学)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质:能自发组织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能自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自主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变更适应性、善于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素质,不断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所以,以职业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几年来,各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学实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从化学这一学科来看,中学的化学在许多学校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高分低能这一一现象还比较突出。不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以后的学习;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一个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他的化学教育质量是十分显著的。

化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化学实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要不拘泥于器材、药品、场所的束缚,要挖掘本校本地资源,无现成仪器则自制教具,无现成药品则寻找代用品,创造条件使课堂教学直观活跃,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自然而然地铭记在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怕麻烦或以器材、药品有限为由,少做或不敛化学实验,老师讲实验过程,学生死记硬背实验原理和现象,不得亲自动手做实验,枯燥乏味,致使学生把化学当成“第二外语”,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不容忽视。

首先,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操作表演活动。教师的演示实验规范性操作,绐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演示动作必须娴熟准确。

其次,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实验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不是教师代替或条件不足而干脆不做的。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很高,为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同意后具体实施,如“鉴别NH4CI、NH4HCO3、NH4NO3、(NH4)2SO4”四种化肥等等。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的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实验,重点是学生在实验中巩固知识,在实验中提高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三,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的补充,是学生巩固旧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途径,不少化学家就是通过小实验发现了新问题。

第四,注意概括实验要点,让学生易于记忆。课堂上除了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过滤操作要“一帖,二低,三靠”;H2还原Cu0的步骤要“先通氢,再点灯;先撤灯、后停氢”;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等等,让学生琅琅上口,依照操作。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其它的实验活动一定能够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它把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紧密联系,借助人们对物质的初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归纳成规律性、普遍性的化学理论知识,反过来用化学知识去指导实践。形成认识一一理论一一再认识的知识脉络。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深化课内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活用化学知识。活学活用,学用结合。例如:学习《盐化学肥料》一节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生产常识或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农民使用化肥的情况。总结出使用当中的成功与失败两方面,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然后从书本上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学习空气和水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家乡附近的河流清澈状况和水生动物状况,请问老人们过去这条河流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水生动物这样稀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正当学生思绪万千之时,教师明确提出,水被污染是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所致,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树立起从源头上治水的科学发展观,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讲“燃烧条件”时,引导学生在家里油锅着火,煤气泄漏时怎样处理,从而得出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怎样除去家庭里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当地的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有哪些?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等。

可以说,化学知识从头到尾都可以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与思考,这样就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

教学观念对实际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然而,新课程是以科学探究方式出现,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培养创新型人才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而探究是基于问题的探究,作为科学探究学习出发点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要用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因此,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进行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老师应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求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

第9篇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滋长了学生不爱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气,重智育、轻体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思想状况。所以,现代体育教学是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的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的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人体器官的健康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学校体育具有健体功能,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身体各种机能,为学生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教育功能上,体育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身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4.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体育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审美要素:一是人体(骨骼、肌肉、姿态等)的自然和形式美;二是体育运动所展现的精神美,如积极向上的情感、顽强拼搏的意志等;三是体育运动的技艺美,优美的姿势、雄浑的力量展示都会放射出美的因子。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二、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忽视思想教育,重竞技、轻普及、抓少放多、忽视面向全体同学的教育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成为以“分数第一”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傀儡。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少数学生的选拔,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忽视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2.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了单纯围绕体育达标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却篮球不会打、排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单杠双杠没学过、山羊跳箱没见过。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单化为只提高少数运动项目的成绩;二是选用教材简单、重复、单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停留在低水平、无意义重复阶段,不发展学生快乐体育技能。各年级所教内容重复太多,水平接近或相似,或者只教给学生单个技术而无实战应用与相关理论。

3.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些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有些教师因活动场地或体育器材不足或自己不想上课了,就干脆来个“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而不是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良好的身体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品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问题又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如篮球竞赛中要求队员之间要团结协作,队员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要正确对待比赛,要正确对待胜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队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

首先,中学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现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三、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生课下游戏的时间被众多家长和老师视为浪费学习时间,甚至有些学校的体育课也被所谓的主课无情侵占,游戏的精神正在不断地枯萎。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好一周两节体育课的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促其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体育游戏、集体练习、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竞赛教学法的运用、各种体育竞赛和各种体育评比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锻炼学生顽强的意识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在多姿多彩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以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轨道转变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11篇

文明校园创建关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关乎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涵盖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想将这项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取得实效,应该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入手。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党的十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脱离了德育的素质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不可否认,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对德育的研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成绩的背后也有隐忧。不少学校依然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虽然德育口号喊得很响,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更多地偏向于考试成绩。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使劲浑身解数比考试成绩、比升学率。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课程教学上,相应的就减少了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安排。很多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与己无关,从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加上现实生活中与德育主旋律不相符合的阴暗面还大量存在,很多新媒体发表的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的网络垃圾信息,都可能对中小学生形成比较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这也是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义所在。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强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那就谈不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文明校园的评价标准中有“教师队伍好”的要求。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抓教师的理想信念建设。学校应该着力抓好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的学习教育,引导教师重构人生理想。二是抓好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要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实践、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注意树立教师身边的典型,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三是要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执行力。学校要经常化的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教师的文化视野。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用新的内容、新的手段、新的形式来做好对学生的教育。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建设好德育阵地

“人的思想道德阵地有这样一个特点: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不去占领它,错误的思想道德意识就会去占领它;而且人一旦接受错误的思想道德意识,就不容易抹去,形成‘刻板效应’”。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六条评价标准中,“活动阵地好”位列其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阵地建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与熏陶。一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时刻保证校园环境整洁,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做好校园美化;二是抓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阵地。学生在学校里主要的接受教育的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统一,积极开展德育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改善学生的道德行为。如:组织学生读经诵典活动,阅读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书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意识;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进行慰问演出,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劳动等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四是建设好家庭、社区德育阵地。利用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打扫街道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良好品行;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

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和教育者启发引导的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实践过程,是两种过程的统一。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环境的作用等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因,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实践,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核心是人的文明,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文明的人。可以说,德育是过程,文明是结果。学校德育工作做好了,真正取得了成效,文明校园创建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更多地重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用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上的认知能力,在挖掘和发挥学生道德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文明校园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教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始终把“人”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才能培养出志向高远、道德高尚、基础扎实、特长突出、体魄健美、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新一代学生。

第12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且还是索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未质教育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