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人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消化不良、便秘、肌肉萎缩等,应定时变换,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随着我国城乡医疗条件的改善,大部分脑血管疾病、截瘫、脊椎骨折等患者经及时治疗能存活下来,但随后的康复和恢复过程不可能全部在医院完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们把为长期卧床的病人提供家庭护理,特别是翻身的指导和随访作为重点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作者对50例居家照料的长期卧床病人进行家庭护理翻身的指导和随访情况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
50例长期卧床的病人全部经医疗机构确诊、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居家照看、护理,均需在外力协助下方能翻身或变换。其中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28例,占56%;截瘫11例,占22%;骨折6例,占12%;植物人状态2例,占4%;其他3例,占6%。体重60kg以下10例,占20%;60-75kg12例,占24%;75kg及以上18例,占36%。卧床时间最长5年,最短4个月。
2翻身方法
在病人准备出院前或出院回家后,教授病人家属学习并熟练掌握“一人分步翻身”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是:操作者站于病人右侧。第一步,翻上半身;将仰卧的病人双手放置腹部、去枕,用左手从病人右肩部伸入到左侧肩胛部,右手同时从病人左肩部伸入,双手向上托,用力将病人的上半身完全抬离床铺并移到靠操作者的床铺近侧。第二步,翻双下肢;操作者双手分别从病人右侧大腿下1/3和小腿上1/3处伸入,向上托起双膝移到靠近操作者的床边,并使双膝关节微弯曲;第三步,翻臀部;操作者先用左手协助右手伸入病人左侧臀部下,再把左手伸入右侧臀部下,双手尽可能相对,双臂同时用力上抬病人臀部,使之完全离开床铺并移动到靠近操作者的床缘;第四步,安放病人,操作者双手分别扶住病人的肩部和臀部,轻轻地将病人翻向对侧,使病人保持侧卧位,并在其背部、胸前和两膝关节间放置软枕。
3效果观察
50例病人的家属经1-3次的现场示范和指导,均熟练掌握了上述分步翻身的方法,且全部按时为病人进行翻身;最长随访时间3年6个月,最短为3个月。结合周到的生活照料和合理的治疗,50例病人无一例合并压疮等并发症。
4讨论
长期卧床病人的照料给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居家照料面临着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为预防病人长期卧床而出现压疮等并发症,需要结合实际向家属传授和指导翻身的方法并要求按时为病人翻身。在教授和指导病人家属学习和实施为病人翻身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对肥胖或体重较重的病人,机械地按照教科书上的“二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2]为病人翻身,病人家属在人力上不能保证每次翻身都有2人在场;而且安放病人的房间、床铺也不一定能同时站立2人。二是对体重较轻、适合“一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为病人翻身的,家属在不能熟练掌握翻身方法及其要点为病人实施翻身的情况下,既存在牵拉导管,引起导管脱落的问题;还存在不能掌握合适力度的问题,力度过小,不能使病人的身体完全离开床铺,从而拖拉病人易擦伤病人的皮肤;力度过大,暴力翻身,会造成病人不适,甚至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身体或心理伤害。作者传授和指导的“一人分步翻身法”,在方法上是基于卧位时人体重量主要分布在肩背部、臀部和双大腿部,翻身时分步搬动病人身体能做到分散用力;在实际上是考虑到不论病人身体长短、体重高低,也不论病人家属的力气大小,均能随时实施,易懂好学,既适宜在病人准备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培训,又能在社区卫生服务开设的家庭病房和社区护理服务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护理;康复指导
我科自2003年12月~2007年8月对25例双侧全髋关切置换术的病人,通过术后全面、认真的评估、分析,作出护理诊断,并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护理,由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1临床资料
本文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5~64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5例,髋关切骨性关节炎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髋关切脱位1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x线片。患者主要表现:双侧下肢出现间歇性中休息性疼痛,关切僵硬或活动受限、跛行、肢体肌肉萎缩可有肢体短缩,外展、外旋活动受限。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术后恢复快,效果满意。无一例因护理不当而引起并发症。
2护理诊断
①恐惧、焦虑:与环境改变、害怕手术及担心预后有关。②知识缺乏:缺乏有关专业医学知识。③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手术时间长、失血、失液多有关。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与术后卧床、血流学改变及手术诱因有关。⑤有髋关切脱位的危险:与不正确的肢体搬动及功能锻炼有关。⑥潜在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⑦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术后不能翻身需长期卧床有关。⑧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出院后康复功能锻炼及家庭护理知识。
3护理目标
①患者术前能主动与护士沟通,找出恐惧和焦虑的原因,找到有效应对方法。②患者能正确说出术前准备、术后卧位及早期锻炼的内容和重要性。③术后及时补足血容量,生命体征平稳。④住院期间无DVT形成。⑤住院期间无髋关切脱位发生。⑥住院期间无感染发生。⑦住院期间皮肤完整无破损。⑧患者及家属学会并正确说出术后及出院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和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4术前护理
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①。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体质、精神状况、手术耐受程度和经济情况等有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加强入院宣教,对切入院患者热情接待,介绍经管医生、责任护士、病区环境等。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讲解全髋关切置换术的相关知识,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效果及术后如何防止脱位、如何进行功能锻炼;介绍手术方法、医生情况和手术预后,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协助医生做好术前评估②,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和脏器功能检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术前应严密观察血压及血糖变化,积极治疗术前各种合并症,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切屈伸活动和肌肉锻炼;术前备血600-900ml,备好术后用品,如防旋鞋或防旋架、垫枕、大纱垫、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等。其余各项术前准备与一般大手术患者进行同样的准备。
5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5.1感染、压疮、便秘的预防
由于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长,且不能随意翻身,故应注意防止呼吸道感染、便秘及压疮的发生。定时为患者拍背,教会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鼓励咳嗽、排痰,多做深呼吸,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给予患者臀下放置水垫,定时理换,既可达到定时抬臀的目的,又可保持局部清凉干爽,予年老体弱者卧按摩式气垫床,同时加强营养,预防压疮的发生;认真做好会护理,每天擦洗,停止使用镇痛泵当天拔除尿管,以免发生尿路感染,也可使患者舒服适;鼓励患者多饮水及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防便秘。
5.2防止脱位
搬运时使患者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抬高臀部时注意将髋关节整个托起,防止患肢内收,术后使用皮套牵引或穿丁字鞋,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2~3周,放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切防止内收入外旋动作,以防止脱位。
5.3防止关节僵硬及静脉血栓
术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配合踝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但应避免活动髋关节,2周后开始髋、膝关节的伸屈活动,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机)从小角度开始进行被动功能训练,术后4周即可人士起,持拐下床活动,髋关节活动应尽量柔缓。
5.4肺栓塞预防
肺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0.19%~3.4%③,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之一。急性肺栓塞常见的症状有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心绞痛、晕厥等。一旦发生,应立即给予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治疗。在预防上,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华法林,鼓励和指导患者尽早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
6体会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正确的康复护理指导可以解除关节疼痛,保持髋关节稳定,关节活动功能好,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老年病人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等。由于该手术病人多为中老年病人,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使术后患髋得到合理正确的应用指导,从而减少假体的翻修率。
参考文献
[1] 梁雅丽、胡斗文.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研究[Ⅰ~J].2002,16(1):31~32.
关键词:急腹症;外科;整体规范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9-01
外科急腹症(Surgical acute abdomen)以急性剧烈腹痛为突出表现,多由腹腔内脏器功能失常或器质性病变以及腹腔外邻近器官的病变导致,临床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较重等特点[1],往往需要外科手术进行紧急处理[2]。急腹症患者的治疗恢复程度以及死亡率的高低与急腹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在治疗的同时,全面规范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及整体规范化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愈后亦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130例外科急腹症患者实施整体规范化护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我院就诊的外科急腹症患者260例,随机分为两组:整体规范化护理组130例患者,其中男66例,女64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4.2岁;包括:急性阑尾炎51例,急性胆囊炎或胆总管炎34例,急性肠梗阻20例,急性溃疡性穿孔14例,其他疾病11例。对照组130例患者,其中男68例,女62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2.0岁;包括:急性阑尾炎49例,急性胆囊炎或胆总管炎35例,急性肠梗阻21例,急性溃疡性穿孔15例,其他疾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方面差异性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护理,整体规范化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规范各项护理步骤,包括:①接诊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即应通过观察患者脸色、语音以及行动姿态对其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大致的判断,对于病情较危重的患者,应应告知医生予以优先救治。在患者病情未作出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应协同医生对患者进行控制感染、抗休克以及补充电解质等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并禁饮食,禁热敷,禁用止痛药和泻药,②护理:对于急腹症卧床患者,应保持床头抬高30°~45°的,这样可使渗出液体由腹腔聚积到盆腔,从而有利于炎症控制,同时有利于患者循环及呼吸,但由于此种的压疮发生率较高,故应叮嘱患者失常活动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③胃肠减压:对急腹症患者进行胃肠减压的目的即在于减少腹腔内的积气和积液,在缓解梗阻的同时亦可避免积液由消化道穿孔漏进腹腔中。④适量补液:急腹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液丢失,严重者可能因此出现休克,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体液丢失情况制定合适的补液计划,以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应视情况的不同而分别采取补充全血、血浆或白蛋白等胶体。⑤心理护理:由于急腹症患者往往发病较急且疼痛剧烈,患者多数会出现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等方式,耐心地安慰、关心病人,同时可以讲解一些关于急腹症的相关医学知识,帮助病人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加配合治疗。另外,还应对病人的日常自我护理进行细节上的指导,如不宜进行剧烈活动、尽量卧床休息、少做的突然变动等等。⑥术前护理:急诊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沟通,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药敏试验和血型鉴定,留置导尿管、胃管以及备血等,保证急诊手术所需的全部条件。⑦ 护理记录;对于急腹症患者接诊后的病情严重程度、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等都要及时、认真地做好记录。
1.3 评价标准:本组研究从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两方面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采用SPSS 12.0进行卡方检验,且以P
2 结果
整体规范化护理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8.46(128/130),患者满意度为99.23%(129/130);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3.85%(109/130),患者满意度为81.54%(106/130),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
3 讨论
急腹症作为一种外科急重症,其临床治疗的成功离不开其间各个环节的规范护理,只有采取整体规范的护理干预,才能保证急症手术的成功,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规范化护理组在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外科急腹症患者病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进行上述整体规范化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由于急腹症患者发病急、病情重,所以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②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重点询问腹痛的情况及可能诱因,对存在脱水现象甚至休克可能的患者,及早进行对症的治疗[3]。
综上所述,整体规范化护理可对常规护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完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由于其在急救护理中的完善及规范化,使得护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急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程度也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6
骨折病人自我急救的措施
1.止血。对开放性骨折,出现大出血者,应及时进行止血,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压迫、加压包扎或止血带等方法。
2.保护伤口。伤口表面有明显异物可以取掉,然后用清洁的布类覆盖包扎伤口。对外露的骨折端,不要还纳,以免将污染物带入深层,但要进行保护性包扎。
3.伤肢固定。伤肢的及时固定,可减轻疼痛,避免造成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使用木板、树枝等,如无物无用,可将受伤的上肢固定于胸壁,下肢固定于健侧。
力所能及的自我救治完成后,应设法尽快与医疗机构取得联系,以求获得进一步妥善的治疗。
骨折最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所谓骨折,顾名思义,就是指骨头或骨头的结构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骨折发生后,离医院较近者,可直接送医院或叫救护车。离医院比较远的病人,必须进行简单的处理,以防在送医院途中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一)病因和发病
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外伤,如打伤、撞伤、挤压、跌伤。其次是由全身性疾病及骨头本身的疾病所引起。如软骨瘤、坏血病、骨软化症、骨肿瘤、骨囊肿、急慢性骨髓炎等。部分骨折与疲劳及职业有关,如过于劳累可导致足部骨折、机床工作者多出现手部骨折等等。
(二)病人表现
骨折发生后,病人表情痛苦,局部疼痛。小儿哭闹不止。骨折局部可出现肿胀,瘀血,变形和功能障碍。触摸局部可感觉骨头变形,压痛明显,有异常活动及骨茬磨擦音。
(三)家庭养护
1.应急处理
(1)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
(2)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 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
(4)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膝下垫一枕头或衣物,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
(5)通过以上处置后,可搬运病人送医院。搬运病人动作要轻,使受伤肢体避免弯屈、扭转。搬运胸腰椎骨折患者,须由2-3人,同时托头、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来放在担架或木板上。搬运颈椎骨折病人时,要有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然后在颈头两侧用棉衣等固定。搬运下肢骨折病人时,可由1人托住伤肢,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运时,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病人经应急处理和送医院治疗—段时间后,需要回家康复,家庭成员除应注意患用药、营养饮食外,着重加强护理,协助早期功能锻炼。
2.家庭用药
(1)鱼肝油丸2丸,每日3次口服。
(2)钙片4片,每日3次口服。
(3)沈阳红药2片,每日3次口服。
(4)跌打丸1丸,每日2次口服。或用合骨丸l丸,每日2次口服。
(5)七厘散用黄酒调成糊状敷于骨折处,每日一换。上药可联合服用或任选几种服用。
3.中药及偏方
(1)罗汉松根500克,,续断、小接骨丹各30-60克,75%酒精15毫升,松节油5毫升,仙人掌适量。将上药捣碎混合成糊状,外敷患处0.5厘米厚,5-7天更换1次。
(2)黄柏、续断各30克,大黄、血竭、龙骨各18克,红花、元胡、牛膝各15克。将上药研成末用蜜或开水调成糊状敷于骨折处,隔日—换。
4.营养和饮食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卧床不活动,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体代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蛋白质的负平衡(即蛋白质的消耗大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外伤所致的失血也是体内营养的损失。骨折的愈合、软组织的修复,都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如果饮食调节不好,营养跟不上,不仅影响病人对骨折、软组织损伤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影响骨骼和伤口的愈合及病体的康复。骨折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营养、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要多食用些动物的肝、肚、排骨汤、鸡、蛋、鱼肉及豆制品、牛奶,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5.家庭护理
(1)骨折病人大多活动不便或需要长期卧床,生活上需要照顾,对身体的恢复考虑较多,因此需要家人耐心细致周到的护理,家人有什么不愉快之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观出来,以免引起病人的误会。经常同病人谈谈,多加安慰,使其感到家庭的温暖、亲切,增强康复的信心。
(2)皮肤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特别是对石膏固定和截瘫的病人尤为重要。石膏固定的病人,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需要平整无皱折。截瘫的病人应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用50%的酒精或滑石粉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3)便盆的使用。卧床的病人大小便需在床上用便盆来接,使用便盆时,用枕头垫高上身;如果需长期卧床可将床边开洞口,大便时便盆放在洞孔下,臀部下方垫一小油布或塑料布,自洞口上缘下垂于便盆,保持洞口及其周围清洁。
(4)预防垂足,注意保持伤肢功能位置,床上应备支被架,防止局部受压,预防垂足。
6.康复措施
(1)加强功能锻炼。长期卧床的病人,如不适当的活动常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肢体末端肿胀。因此,应将伤肢保持在适当的功能位置,在床上活动,如做大腿肌肉收缩,足趾和踝关节运动。也可将房梁上或床头、墙上拴一绳索活动上身和上肢,并尽力让病人自己梳洗、吃饭,手中可握握力圈、健身球、健身棒锻炼,以达到活动的目的。
(2)在不影响骨折固定愈合的情况下,病人可扶持他人或借助双拐的力量,早期下床,早活动,晚持重,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进行,切忌急躁。
(四)注意事项
1.怀疑病人有骨折时,要就地取材,简单止血和包扎固定,及时送往就近医院,切不可随便复位。
2.治疗期间,要遵从医务人员的处置,按时服药,切不可自行其便。
3.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锻炼,伤后 l-2周主要锻炼肌肉,有节律的收缩、放松;3-6周加强关节的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情况及远端肢体的颜色、感觉活动情况,如有异常现象,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4.长期卧床休息要注意卫生,防止虱、蛆生长。
5.避免再次受伤。
(五)预防常识
部分病人是可以避免发生骨折的,这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以安全第—,时刻注意就能减少骨折发生。儿童走路不稳,容易摔倒,尤其不能到高处玩耍,要教育和看好儿童,避免摔伤。少年玩耍较多,好奇心强,家长及老师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要爬墙上树。中青年在工作及骑车时要精力集中,事事处处要注意安全。老年人手脚活动不便,雪雨天及夜晚尽量不外出。外出时要有人挽扶或持拐杖,夜晚外出要有照明工具。上街最好不骑自行车,不要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看过“骨折病人如何自我急救”的人还看了:
1.骨折急救法五个步骤
2.骨折现场急救正确方法
3.骨折急救的主要方法是
关键词 循征护理 神经外科 翻身受限 压疮预防 应用研究
循证护理(EBN)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现逐渐被我国护理人员接受并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它在褥疮防治中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1]。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神经外科长期卧床翻身和翻身受限的患者压疮预防进行了循证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翻身和翻身受限的患者473例,男246例,女227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51岁,按身体状态及营养状况作为对其易患压疮的评估,均符合极易患压疮的对象。
循征护理实施方法与步骤:神经外科昏迷及偏瘫病人多,长期卧床,皮肤营养条件欠佳,翻身受限,大小便失禁。以上473例病人均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问题,为了预防压疮的发生,将护理问题定为在神经外科翻身和翻身受限患者的压疮预防。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寻找国内外关于压疮预防方面的文献,查阅有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查询发现: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是产生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2]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氧时,温度升高将增加褥疮的易发性[3]预防压疮时抬高病人床头不应>30°,半坐位时床头抬高45°病人最易滑动,增加骶尾部剪切力,5°~30°为宜[4]。应仰卧翻身左或右斜30°,有资料表明按摩无助于预防压疮,且对己发生红肿的组织有加重损伤的危险。国外护理学者认为,积极评估患者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要求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因子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严格使用评分法对高危患者采取措施后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50%~60%[5]。要严格评价所收集的证据,使护理人员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做具体分析,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应用进行认证,以指导临床。
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①积极处理原发病,为压疮预防创造条件。②改善营养状况,合理补充营养成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昏迷病人尽早置胃管给予高能鼻饲。③睡气垫床,有利于分解压力。④床头抬高30°保持床整、干燥、无碎屑。⑤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⑥应定时翻身,根据病情及局部皮肤受压情况决定翻身间隔时间。一般每2小时翻身左或右斜30°,使用动态翻身卡记录,并注意保持身体稳定及垫空骨突部位,并尽量采用水平,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但对水肿、出汗、高位截瘫的患者需0.5~3小时翻身1次。⑦严格交接班制度,班班交接。
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首先组织护士学习压疮防治知识、提高护理人员重视和预防意识。其次,应用压疮评分法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最后,有效实施护理计划并随时评价效果。2008年1月~2010年1月运用循证护理进行压疮预防取得了满意效果,住院病人无一例压疮发生。
讨 论
EBN以护理研究为依据和临床实践创定指南,它的实施使每个护士应用循征护理的方法去护理患者。其重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①鼓励护士参与医疗干预。②能发现护理问题并有解决措施。③发展并使用标准语言描述问题。EBN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 般美杏.老年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护理研究,2001,10(5):258.
2 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1,17(1):20-21.
3 陈又新,译.李钧,校.轮椅座垫对压力和皮肤温度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86,5(5):206.
【关键词】 循证护理;临床实习;作用;意义
近几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逐渐兴起。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以临床实践为指南,改变了传统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对护理学科而言,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因此,循证护理对护生临床实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循证护理的产生背景与概念
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最先使用循证医学(Evigence-based medicine,EBM)这一术语,1992年加拿大Lsackett等对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目前,循证医学已发展为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care),不仅在医疗领域,而且在护理、公共卫生领域也发展了依据实证来决策的新理念。循证医学的产生既发扬了西方自然科学实验与理性的传统,又体现了现代医学对患者个人价值观和期待的重视。
循证护理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1991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Alba piceuso教授提出,其观点迅速得到普遍关注与研究,循证护理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护理措施。[1]
二、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1、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 例如:长期卧床病人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2、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研究的外部证据;例如: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关于长期卧床病人产生压疮的原因,以及发生发展机制等各种权威文献及资料。
3、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推广性进行审慎评审; 例如:对找到的各种资料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判断其真实性与可利用价值。
4、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即将科研证据转化为临床证据,并根据临床证据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计划;例如:利用所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对该计划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
5、实施该护理计划,并通过自评、同行评议、评审等方式监测临床证据的实施效果。例如:根据已制定的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操作。最后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
三、循证护理在临床实习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临床实习生活
在护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了大量的书本知识后,直接接触临床实践,有时候并不能马上适应,反而感到手足无措。而循证护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过渡。例如:在初次进行穿刺操作时,学生们可以提前记忆关于穿刺操作的理论过程及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操作前做到心中有数,在穿刺过程中,可以在脑中回忆相关知识,减少出错。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使学生们临床实习的效果更好。
2、帮助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患者,每一个患者都有可能会得有某种疾病并伴有多种并发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就有可能并发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循证护理可以帮助学生针对已知并发症执行相应的护理操作,也可帮助学生在护理操作中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因此循证护理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素质。
3、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
循证护理以护理理论为依据,以护理实践为指导,改变了传统护理工作中仅仅以经验为主的护理方法,将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到更加科学的层次,极大地提升了护理质量。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将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在护士规划化培训、护理查房乃至护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让护生们在实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循证护理的深刻涵义,提升临床实习的质量。
四、循证护理在临床实习中的意义
1、对临床实习护生的意义
循证护理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给护理学科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对护理学科而言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护生将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灵活地结合运用,使护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理理论有更广泛的涉猎和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们才会在临床实习中有所提高。
2、对带教老师的意义
循证护理是一种将权威的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相互结合的科学,将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教授于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们评判性思维的养成,也能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思考,主动求知。这样既能减轻带教老师的负担,又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3、对患者的意义
对患者来说,科学的护理方法既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又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倍,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的同时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循证护理在临床上的运用,对患者来说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
循证护理强调将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科研结果和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确保护理人员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卫生资源。
循证护理自产生以来对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都使护理学科一步步地向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方向迈进。将循证护理充分应用到护理的各个领域,改变传统的“经验式护理”模式,能使临床护理工作发挥其最大效能。将循证护理运用到临床实习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深刻领悟到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的医疗术语,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的综合护理素质得到提高,也能使护理教育的效果得到改善。
循证护理改变了传统的医护关系模式,使护理拥有丰富而独立的护理体系,让护理工作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全方面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整体护理日以推进的情况下,循证护理凭借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必将在现代护理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慧贞.循证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
[2]章新琼,谢伦芳.循证护理实践的障碍因素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12.10.
[3]李天民,杨瑞贞,索海英,慈海彤,陈培培,崔玲娟.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0.23.
本文对于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胃扩张病人的护理进行了论述,对其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对于胃扩张护理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做好心理护理,提供病人以良好的病室环境,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以及胃肠道外营养支持的必要性,探讨总结了必要的胃肠减压术的护理步骤,通过系统护理,能有效地改善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急性胃扩张)的症状,此文有关急性胃扩张的护理,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重要护理方案之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 症状与体征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上腹饱满、呕吐频繁、呕吐物呈棕褐色液体,潜血试验常为阳性,检查可见腹部膨胀,有振水音。
2 病因分类
2.1 全身麻醉时,大量空气进入胃内,腹腔手术后,幽门持续性痉挛,胃肠蠕动受抑制。
2.2 术中低血压至胃粘膜缺血,引起胃粘膜损害。
2.3 病人体质差,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4 胃肠手术后所致胃排空障碍。
3 护理
3.1 病室环境:安置病人于安静、舒适、阳光充足便于照顾和抢救的病室,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注意保暖。
3.2 卧位:病人应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避免随意搬动,重病病人专人护理。
3.3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加强医患沟通,耐心讲解病情和进行安慰,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评估,以减少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烦躁心理,给予心理上的安全感,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3.4 皮肤护理:处于半卧位的病人应加强骶尾部等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摩擦物刺激皮肤,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3.5 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护理中对于发生呕吐的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内呕吐物易于流出,以免误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小儿呕吐物要及时清除,以防止中耳炎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如有症状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避免因过多的不良刺激引起病人的不安和烦躁。
3.6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定时巡视病房,并测量P、R、BP,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录找原因,给予处理,必要时输血,护理中对于发生呕吐的患者,严密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制订护理计划,记录病情变化和24小时出入水量,以供治疗参考。
3.7 营养和输液:术后胃扩张病人禁食,禁食期间胃肠道外营养支持、补充丢失的大量体液和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酸碱平衡失调,改善营养状况,营养和液体遵医嘱,由静脉供给足够的葡萄糖以及适量的等渗盐水,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并保持补液通畅,必要时静脉切开,恢复饮食应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后进行,恢复饮食后应避免暴饮暴食。
3.8 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和局部理疗,控制感染。
3.9 胃肠道准备,以减少术后腹胀及胃肠道并发症,包括:饮食,禁食水,洗胃,灌肠及胃肠减压等。
3.10 胃肠减压术,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道内积气和积液,减轻胃肠道内压力,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有利于恢复肠管蠕动和呼吸功能,还可通过胃管辅助治疗,胃肠减压时要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的护理如下:
3.10.1 术前护理
3.10.1.1 心理护理,加强医患沟通,术前对病人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说明该项治疗的必要性和插管步骤,术中配合及术中注意事项,并将成功的病例效果告诉病人,使其消除恐惧,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10.1.2 物品检查,检查胃管是否通畅,负压装置是否漏气,胃肠减压装置的安装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故障。
3.10.2 术中护理
3.10.2.1 病人应禁食,如有医嘱口服药物,可通过胃管注入口服药,服药时夹住胃管暂停减压一小时,以免药物被吸出,影响治疗效果。
3.10.2.2 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受压、扭曲、阻塞和脱出,定时冲洗胃管,保持胃管通畅,减压有效,如需用负吸引者应根据负压大小,适当调整负压器,并严密观察减压效果,如引流是否通畅,腹胀是否减轻等。
3.10.2.3 观察并记录吸出物的色泽、气味、性质、数量变化以及出入水量等,尤其对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更要提高警惕,严密监测,如有新鲜血液吸出,就立即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3.10.2.4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每日早晚用1∶10000制霉菌素液或凉开水漱口或少量饮水,温水擦洗,保持口腔粘膜清洁。
关键词:住院病人 跌倒 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21-01
1 前言
近年来,在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之下,住院病人跌倒事件成了医疗护理安全事项中最重要的指针之一,依据我院病人安全通报数据显示2010年度跌倒事件占通报类别比例最高,其损伤产生合并症会延长病人住院天数、降低出院后的活动力,甚致影响病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如何预防跌倒的发生及了解跌倒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进而降低跌倒的发生,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2 跌倒的预防
2.1 一般对于预防跌倒有三个步骤。评估:以[病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确认病人是否为跌倒高危人群。检视:认识导致跌倒的风险因素。措施:了解跌倒发生的风险因素后,依照病人不同情况,制定适用该病人的跌倒防范措施。
2.2 跌倒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归类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跌倒史、健康状况、视觉或听觉损伤、膀胱功能失调、认知功能失调、步伐和平衡失调、社会心理状态、家庭功能及用药情形。外在因素:主要为环境安全危害因素。
2.3 跌倒的危险因素-药物因素。抗组织胺、镇静剂、安眠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长期使用产生思睡、困倦、步行失调、精神集中困难等副作用。
调查显示跌倒前四天服用抗组织胺药物,24小时内服用镇静安眠剂与伤害性跌倒有显著的相关,其次是服用降血压药,因血压过低导致头晕而跌倒。
2.4 跌倒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夜晚光线不足、地板湿滑、床边物品堆积、病床较高等因素,容易造成病人跌倒,其中以地板湿、滑所致占最多。
2.5 跌倒的危险因素-其他因素。缺乏照顾者协助下床活动、床栏未使用或使用不当,助行器使用不当、或轮椅、床的轮子未固定,是造成病人跌倒的因素。
2.6 跌倒的评估。防范病人跌倒的有效策略,首先必须能正确的评估病人有跌倒的危险因素,了解造成跌倒的潜在因素,才能及早发现跌倒高危人群,如当病人再入院或转入时,应评估[病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
2.7 在跌倒预防措施方面-用药部份。住院第一天给予镇静安眠药时,须详加说明药物可能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并且护理记录单上需详细记录给药前卫教内容及药物使用后病人情况。夜班护士主动提醒病人或协助病人临睡前入厕的需求,特别是睡前服用镇定安眠药的病人。病人若因服用药物造成步态不稳或跌倒,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讨论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3 关注高危人群,加强预见性防范措施
明确高危人群,确定重点护理对象:临床上能自理的老年住院患者往往存有不愿意麻烦护士的心理,老年人常存在不服老的心态。护士的观察重点往往集中在急、危重症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身上。意外的发生恰恰多数出现在这些既能活动又身体虚弱的住院病人身上。因此护士应对年老体弱又能活动的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筛出易跌倒高危人群,并做出警示等级标志。特别注意对安静卧床解除后允许下地活动的老年人,注意患者有无药物引起的头晕、性低血压。并提醒家属在患者下床活动时应给予照顾,同时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变化,在加深对患者了解的基础上,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跌倒。
切实有效地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宣教:关注平衡失调、有认知障碍、感觉障碍的高龄患者。帮助患者分析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向危险人群讲授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跌倒的措施,提供其上下楼要扶扶手,转身动作要慢,以防跌倒。提醒老年人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为了防止因性低血压而跌倒,上厕所最好用坐厕而不是用蹲厕,晚上在床边使用便器小便。从椅子中站起时动作应缓慢或扶稳椅把或有人搀扶,以减少跌倒。对于高危患者,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上厕所、洗澡等都随时有人照顾或有支持器具,以减少跌倒的发生。
创造有利于患者的安全环境:护士要评估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情况,对环境的改变是否习惯?光线是否太暗?地面是否保持清洁、干燥、无障碍等。要求穿防滑拖鞋。洗漱间增设防滑垫。病区的走廊、楼梯口要设椅凳,以备行走间短暂休息。走廊、厕所、浴室要设扶手,以防滑到。增加巡视病房次数及早发现,协助患者起床或下地活动。对身体移动困难的卧床患者、老年人,须采用床档保护装置。
4 将安全护理纳入病房的管理
住院患者的安全防护应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护理之中,管理者应把患者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建立护士长安全检查制度,要求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症患者的安全通过护理查房能够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病房的呼叫系统、地面、床的滑轮及位置、浴室等环境设施、患者行走路线扶手的稳定性、助行器、夜间照明等环节每周进行1次详细的检查,发现并解决各种隐患问题。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护士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到常抓不懈。
5 重点加强夜间护理力量
从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看,大多是老年人群,并多数发生在夜间,由于夜班护理存在工作人员少、工作独立性强、工作量大、夜间病人病情变化不易发现等特点,同时,从人的生理特点看,夜间工作人员的精力不易集中,判断力也下降,要维持与日间相同的护理质量,除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外,适当调整夜间护理人员数量,是确定医院各项制度和职责落到实处,确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一项措施。
6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
护理工作面对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尽管现代医学迅速发展,但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还有许多未知数,医护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受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达到顶点,患者病情又是错综复杂难以意料,故发生意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出现意外的后果往往造成医疗护理纠,纷医院处理纠纷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使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干扰。通过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使医院各临床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持续提升,一些可预见、可防范的医疗风险(如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可以有效地控制与杜绝。
7 结论
病人跌倒虽然无法百分之百的预防,但是可经由事先的评估及预防措施减少跌倒的发生,降低病人伤害。预防跌倒是医疗单位、病人及照顾者共同的责任。因此从制度方面要建立通报系统,凡是跌倒病人均应通报,是维护病人安全最基本且重要的措施之一;给予病人及家属预防跌倒的观念,强化病人认识自己具跌倒倾向;及早评估和认识病人跌倒的原因,制定预防跌倒的防范措施,可降低病人跌倒的伤害与合并症。
参考文献
[1] 胡逢祥,译.因跌倒所致骨折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医学分册,1999,15(1):18-19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已成为长期卧床患者及手术病例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完全或部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PE)[1],因此,掌握DVT形成的基本因素,积极有效预防、治疗和护理,对减少DVT、PE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1 引起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相关因素
1.1 血流缓慢瘀滞:由于手术麻醉、瘫痪,使下肢活动明显减少和活动受限,均使血流滞缓阻,凝血因子浓度增高,易诱发DVT。
1.2 制动:由于病情需要,需长时间卧床或昏迷患者,长期卧床,固定不变姿势及活动障碍情况下也可因血流缓慢瘀滞,增加DVT发病机会。
1.3 血管壁损伤:机械损伤如静脉穿刺、手术损伤血管、长期捆扎和化学损伤。如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溶液等,此外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引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机率大大增加[2]。
1.4 血液的高凝状态: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都会激活凝血机制导致高凝[3]。
1.5 恶性肿瘤:由于90%的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可能是肿瘤释放的物质直接或间接的激活了系统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1.6 既往有血栓病史: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史者,DVT发病率为无既往史的5倍[4],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DVT复发率因年龄、性别不同可达11%~50%。
1.7 其它:女性、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等患者也易发生DVT[5]。
2 护理对策
2.1 减少DVT形成的原因,解除不利因素: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深压痛情况,并做好记录。病情允许应定时更换,对于外科术后患者应早期进行双下肢肌肉关节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DVT的形成。
2.2 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双下肢肌肉关节,争取早日下床行走,而对于病情不允许下床者,可穿弹力袜,使用弹力绷带及下肢血液循环泵等减少静脉瘀血和增加回流。
2.3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如肿瘤化疗等,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力求一次成功,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特别应尽量避开下肢尤其是左下肢的血管,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
2.4 对DVT高危患者可预防用低分子肝素0.4 ml肢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7日,以此方法预防DVT产生。低分子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6],而最新研究表明,阿斯匹林可减低术后DVT和PE发生率,服用此药方便、有效,不良反应少,在病人处于DVT危险性增加期间,应用阿斯匹林至少可使DVT和PE的发生率降低1/3,DVT高危患者常规应用,可预防DVT产生。
2.5 对已发生DVT的患者,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0度~30度,膝关节稍屈曲15度。冷天注意保暧,亦不能热敷患肢,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形成PE,并随时观察患肢的末稍循环、皮肤颜色变化、患肢肿胀程度,保护好患肢皮肤,防止压疮形成。
2.6 溶栓治疗的护理:一般用尿激酶,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现用现配,每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并随时观察患肢血运、末稍循环、皮肤颜色及温度情况。溶栓后患肢避免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时血栓脱落致PE。
2.7 手术治疗:手术以静脉取栓术为主,治疗发病7天内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致股青肿或股白肿的患者。实践证明,取栓术加上溶栓抗凝支持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动脉搏动血运、皮肤温度及肿胀消退情况,术后连续3天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脑力劳动增加,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年龄跨度增大,发病率增高。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变革。由此我科加强了脑血管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脑疾患,提高病人的保健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的发生,促进康复,收到了良好效果。笔者通过 2011- 01 ~ 2012 - 12 两年间神经内科 840 例病人开展的健康教育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改变观念,提高护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是现代医院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能否满足健康教育需求,取决于护士有无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履行教育的职责能力。要认识到护士对病人的直接帮助,并不能完全解决健康问题,重要是指导病人进行自身护理,正确理解健康的定义。
1.1 继续教育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知识更新是转变观念的基础。对脑血管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首先要从预防知识着手进行宣教,逐渐扩展到心理卫生保健、老年卫生保健、
安全教育,再从新业务、新技术脑血管治疗及其新进展方面进行教育。护士要做好健康教育还应具备一些边缘学知识,如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需求,使他们认知疾病与健康,从而接受宣传教育。
1.2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桥梁 脑血管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特别繁琐,病人后遗症多,交谈和配合都有困难,病情变化快,观察和治疗都要及时准确。因此,护士付出大于索取,这需要护士具有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用“天使”形象来挽救患者,使患者坚定战胜病魔和死神的信心。
2 健康教育需要护士、医生、患者及其家庭共同参与一个完整优质的健康教育离不开护士、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参与。首先,通过互相沟通了解,护士才能制订符合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只有相互配合,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实施,达到预想效果。
3 健康教育方式要合理
由于脑血管病人病情复杂,有精神因素,也有病理因素,且年龄和知识层次差别很大,故健康教育方法应符合个体化的需要与期望,才会达到满意效果。
3.1 随机性教育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时期的健康问题及心理状态进行随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可贯穿于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及护理操作过程中。如作输液治疗中,给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讲解,应在健侧肢体进行输液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病员出现肩手综合征,勿因患侧肢体不动,易于输液而在患肢进行,这样,患者容易配合治疗,其家属也能理解。
3.2 示范性教育 示范性教育适用于某些基础护理和康复锻炼方法,引导病人及其家属方法和行为规范化,如瘫痪病人的摆放,要预防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病人的翻身和拍背,可避免褥疮、尿路感染和坠积性肺炎产生;运动障碍病人要减少长期不运动引起的关节粘连和肌腱挛缩,做好被动运动,注意操作要点及幅度和数量;对感觉障碍病人的教育,要注意防止意外伤和烫伤,保证治疗顺利。护士通过早期给予的被动活动护理,逐渐教病人及其家属协助,再转变为主动自护,使病人及其家属受益,护士也减轻了部分工作量。
3.3 计划性教育 根据入院时资料收集教育内容及其计划的制定,对有共同性问题的病人,进行有计划和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通过宣传卡、健康教育处方和工休座谈会的方式,对有不同问题的病人面对面解答,让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治疗,预防疾病不同阶段的注意点,使病人通过转变行为和自我防护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取得康复效果。
3.4 现身示教 把有关的疾病知识和康复技巧教给知识层次高、宣教能力强的病人及其家属,由他们现身说法,将健康教育传播给其他病人,达到普遍掌握自我保健方法的目的。
4 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健康教育要程序化 护士在准确评估病人的健康需求后,制定可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病人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健康教育,了解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早期信号和预防措施。
4.2 教育要循序渐进,注意语言沟通 成年人平均一次只能记住 5 ~ 7 点内容〔1〕,为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的记忆,每次教育指导 3~ 4 点或操作的某一步骤,不益多教,以免因烦琐而导致其失去学习的信心。如脑卒中病人家属刚学会了翻身和拍背,紧接着又学肢体的运动和头部的防动,这会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心理负担和护理压力,既担心褥疮,又怕加重出血,结果一点也不配合,反而疑问重重。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护士素质优劣的标志。护士重视语言的学习和修养,自觉运用文明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护理和复苏病人的心灵,特别对智力和心理障碍的病人,交谈时宜用轻柔口气,但绝不能用与孩童说话的口气进行(小孩病员例外),否则会加重病人的心理障碍,影响健康教育。
4.3 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 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形式,应注重实效,真正让病人得到康复。了解病人及其家属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掌握的程度,作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问卷调查、直接提问等方式了解,且通过每月之间的病人的并发症和康复率变化作出效果评价,以促进脑血管病人健康教育的完善,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对 840 例病人实施入院、住院和出院的全程健康教育,256 例绝对卧床一月以上的重危病人,发生褥疮 4 例,烫伤 9 例,尿路感染 3 例,肺部感染 5例;370 例偏瘫病人经健康教育,297 例恢复健康,58 例能自我护理,5 例发生肌萎缩不能自我护理;其他脑血管病人未发生临床并发症。840 例病人出院时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满意度 90%,直接反映了科室的健康教育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前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49-01
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外科共收治颈椎病患者25例,通过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使每位患者康复出院,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25例颈椎病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0岁,按临床表现分型:混合型12例,单纯脊髓型5例,单纯神经根型8例,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
2 术前护理
2.1制定护理计划。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资料,因人而异制定护理计划,对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布局及环境,解释手术必要性和过程。
2.3术前适应性训练
2.3.1由于手术部位离咽喉部较近,术毕会因疼痛而不敢讲话,所以术前要教会病人用手势来表达一些常用语,以便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2.3.2帮助病人旋转合适的颈部支具,枕不易过高,使躯体与颈部在一条直线上。
2.3.3气管牵拉训练:术前3天嘱患者用一侧手四指将气管、食管向非手术切口侧牵拉,牵拉要使气管过正中线,每日数次,每次持续牵拉10―20分钟[1],以适应手术对气管的牵拉,但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造成疼痛及喉头水肿。
2.3.4床上大小便训练,皮苗苗手术后造成尿潴留及便秘。
2.3.5呼吸功能训练,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运动,利于痰液及分泌物的排出。
3 术后护理
3.1颈部严格护理,病人手术后送回病房,由专人保护头颈部,协助病人托起头颈部、躯体、下肢,使身体各部在一条直线上,并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平卧于硬板床上,使患者卧位舒适,卧床期间可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侧卧时头部垫高,使头与脊柱在同一水平,平卧时要防止颈部受压,是椎管再次变小。变换时协助病人翻身,注意耳廓、枕部、下颌骨等处的皮肤保护。
3.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使病人卧位舒适,同时备好输液架、氧气、吸痰器、抢救药品等。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分钟至1小时一次,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每日4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同时观察四肢恢复的感觉。
3.3遵医嘱给予止血类药物、输液输血以及补充血容量,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输液速度不要过快,每分钟不超过40滴,并嘱患者自己不可擅自调节滴速。
3.4严密观察病人呼吸变化情况:术后常规低流量吸氧3L/min,遵医嘱静滴地塞米松10mg每日2次,防止喉头水肿及控制血肿对脊髓的压迫,患者有憋气及伤口压迫感时,应观察颈部有无肿胀或软组织张力增大,应判断是否为血肿压迫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窒息。3.5切口疼痛及切口敷料渗血的护理
3.5.1术后1~2天内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如杜冷丁每6小时一次,两天后停用或减少使用次数,以免成瘾,24小时可适当选用镇静药,使患者安静入睡。近年来静脉止痛泵使用广泛,以减少患者的疼痛。
3.5.2注意切口处有无敷料渗血,为防止切口处积血积液,术后宜放入引流管,一般放置24~48小时,待引流液每24小时少于30~50ml后方可拔除。引流期间,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脱出,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配合采取有效的处理,出血多时可适当采用止血药静滴,达到止血的目的。
3.6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再加上刀口疼痛,就不易更换,致使局部组织受压过久,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良,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造成骶尾部、髋部等处发生褥疮。要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经常改变,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定期用50%酒精或红花酒按摩全背部及局部受压处,另外还需改善营养状况,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营养需要。
3.7饮食护理。术后禁食6小时,清醒后可先给予流质食物,如菜汤、鸡汤、牛奶等,第二天给予半流质饮食,如肉汤、面条,1周后给予普通饮食,鼓励患者饮食,给予高蛋白、高钙、高流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以增强病人抵抗力。
3.8预防便秘为预防便秘,生活要有规律,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病情允许时,食物中应有足量的纤维素,并嘱病人多饮水,适当活动,以促进肠蠕动。也可按结肠解剖位置作腹部环形按摩,以利于排便,超过三天未排便者,要施行针刺、药物及简易通便法或灌肠帮助排便,必要时用指抠出粪便,以解除病人的痛苦。
4 功能康复
4.1术后早期应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因为脊髓功能需要恢复,并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应积极恢复肌肉的力量。观察四肢感觉,肌力恢复的情况,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因此,术后1―5天主要应锻炼手的捏与握的功能:拇指对指练习;握拳;分指练习外展内收,捏橡皮球或拧毛巾,以上方法每天3―4次,每次20―30拍。下肢可进行直腿抬高及膝关节,踝关节屈伸活动,每天4―6次,每次30―50拍[2]
4.2下床活动:术后3天可起床活动,活动时需戴上围领,应用围领的目的是限制颈椎的活动,防止颈脊椎或神经根的进一步损伤,尤其适用于颈椎不稳定患者,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如洗脸、穿衣、用勺进餐等,并练习手指精细活动。
4.3心理康复:恢复期功能锻炼是一个循环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告诉病人避免急躁情绪,消除患者悲观心理,恢复过程是长期和慢性的,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能还有反复,应做好心里准备,不必过分担忧。过分急躁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甚至还会诱发其他疾病,只有耐心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才能减轻症状,逐渐康复。
5 出院指导
5.1告诉病人不要使颈部固定在任何一种姿势,时间过长,避免猛力转头动作。
5.2睡眠时注意调整枕高,平卧时不可使颈部过屈,侧卧时不可过低,枕高宜与侧肩宽相平[3].
5.3乘坐高速行驶汽车时不面对正前方或后方,与行驶方向垂直而坐。
5.4日常生活中注意主动加大头颈部活动范围,锻炼颈肌,加强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方法是先慢慢向一侧转头至最大屈伸旋转度处,停留数秒钟后缓慢转至中立位,再转向对侧,每日重复数十次。
5.5继续四肢功能锻炼,3个月后复查。
6 讨论:
通过对25例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加深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及康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一切护理,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64-02
晨间护理属于基础护理的范畴,是服务性的工作,要想做好做细这项技术工作,除了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基础护理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质外,还要使每一位护理人员体现出护理的专业性、独立性和规范性。为此,我科于2005年6月制定了一套规范化、操作性强的晨间护理操作规程。经过7个月的实施和调整,现已形成较为成熟和稳定的护理模式,在全院范围内实施。
1 晨间护理操作规程
1.1 时间安排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护理的时间安排很重要。这个时间安排在医生未开始查房之前,即8∶10~8∶30之间。理由:8∶00后病人基本已起床,洗漱、吃喝拉撒等琐事基本处理完毕,容易安心接受各项护理操作和宣教,同时也不会影响病人休息。病房清洁整齐,病人舒服,也给医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查房环境,通过宣教后,病人更易于配合各项诊疗和护理。
1.2 人员安排
病区45张床位,16名护士,分5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每季度轮换1次。晨会交班前,各组组长分组进行晨间护理。护士长每天亲自参加1个组的晨间护理,检查另外3个组晨间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这是对晨间护理工作起到一个带头和督促的作用,并不需要每个组长同时都参加晨间护理[1]。
1.3 物品准备
治疗车、工作备忘本、护理篮、床单、被套、枕套、中单、病人衣服、冷开水、防褥疮交接班本、消毒洗手液、卫生袋、垃圾袋。
1.4 晨间护理步骤
1.4.1 问推车进病房,首先向病人问好,询问病人睡眠、病情、进食、活动、服药情况,了解病人的需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
1.4.2 查①查病人数,发现病人不在病床要及时寻找,落实病人的去向,这大大减少了病人擅自离开病房护士不知道病人去向的现象。②查病人头发、胡须、皮肤、指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组病人当天的护理计划,如病人是否需要床上擦浴、洗头、剃胡须等。③查术口(或伤口)、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以及引流液的情况,观察病人的神志、情绪等。④查病人当天的检查、检验落实情况,如:大小便、痰标本是否留取,X线片、心电图、B超检查等是否安排落实,没有完成的协助或提醒病人完成。⑤查病人的服药情况。⑥重点查危重病人、新收病人、手术病人的整体情况。⑦查病房的设施是否完好,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如床滑轮是否锁定,床栏是否上好,各种装置是否稳妥。
1.4.3 整理 ①协助卧床病人洗漱、翻身、拍背、更换衣服,为有需要的病人擦身。②更换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的水。更换各种引流袋,放置好管道,整理床单位。③调节室温,必要时关空调,开窗使空气对流,关电视。
1.4.4 告知①对当天需要进行检查或手术的病人,再次交待注意事项及大约检查和手术时间。②告知病人当天治疗的时间安排。③根据病人存在的问题,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④告知病人有关的检查结果。⑤根据病人的病情,指导合理的饮食。
1.4.5 记录落实晨间护理期间,将病人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需要解决的内容等逐一记录在工作备忘本上,尽快解决。同时制定当天的护理计划,并按时落实。
1.5 注意事项
1.5.1 护理过程中,接触每一个病人后要用消毒液泡手,以免引起院内交叉感染[2]。
1.5.2 每一位护士按规程执行,避免走过场。
1.5.3 承诺给病人做的事一定要当天及时完成,否则会影响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2 实施结果
2.1 提高工作效率
自2005年6月我科实施晨间护理操作规程以来,与实施前比较,护士普遍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天合计节约了40 min的工时。原来由5个组长一起做全科的晨间护理,每人都要用20 min的时间,新的晨间护理方法实行后各组组长各自做好本组晨间护理,每人每天只需要10 min就可以完成。护士可以利用这40 min 时间更好地为病人做健康教育或其他治疗。
2.2 避免护理工作漏项
晨间护理操作步骤有利于值班主管护士或新护士更好地完成晨间护理工作,避免了护理项目遗漏的现象。护士进行晨间护理出现工作漏项的发生率2005年为2.8%,2006年同期下降至0.9%。
2.3 提高病人满意度
实施晨间护理标准操作规程后,病人的健康教育覆盖率2005年为90.5%,2006年同期上升至100%,病人满意度2005年为91.0%,2006年同期上升至98.7%。
2.4 杜绝安全隐患
在实施晨间护理操作规程前,因晨间护理流于形式,患者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发生,而实施晨间护理操作规程后,这些安全隐患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3 体会
晨间护理不同于其他技术性的护理,工作随意,比较琐碎,易被挤掉,易漏项,也是护士最不愿意干的工作[3],如每天的治疗工作有医嘱要求,无论工作多忙都必须按时完成,但整体护理中晨间护理工作有所不同,它要求每位护士都要对病人及病情全面掌握,为病人解决问题。晨间护理对于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提高病人满意度等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我科通过制定、预试、调整、修订、执行晨间护理的操作规程,体会到该规程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杜绝了过去晨间护理走过场的现象。另外,合理安排晨间护理人员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规范化晨间护理使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护理服务具有连续性、可操作性,有利于同行间、上下级间的工作评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病人需要,及时为病人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晨间对危重、手术及新入院病人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进行检查、落实,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主管护士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的工作质量,对全面开展整体护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春娇.浅谈病房晨间护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4,6(6):126-127.
[2]田洁,石莉芬.晨间护理护士手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2,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