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

时间:2023-08-03 17:2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

第1篇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疗科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低年资护士对老年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针对老年病科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存在问题,采取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病房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结果:培训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率显著提高。结论: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率。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58-01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的深入开展以及近年来医院的快速发展,我科的护士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我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龄80岁,均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预后差 ,死亡率高。临床工作中低年资护士与老年患者护患沟通能力普遍欠缺,存在不少问题, 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现将存在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一2015年7月住院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8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82岁。

1.2方法:利用医院统一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住院周期短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调查,长期住院患者每月月末进行调查。

2存在问题

2.1老年病科患者特点

2.1.1生理特点:大脑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听力下降、联想速度缓慢。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缓慢,易遗忘。

2.1.2患病率特点:随年龄增加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病情复杂、病程长,大量复杂的专科知识,使病人难以掌握。

2.1.3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自我保健意识、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老年患者易形成依赖行为,不易接受先进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1]

2.2低年资护士特点:

2.2.1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窄、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机结合,健康宣教没有内涵。

2.2.2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中缺乏判断力,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没有体现个性化。

2.2.3沟通交流能力欠缺:语言贫乏、宣教照本宣科、无法体现宣教重点、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

2.2.4不能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护理程序的步骤、方法、优先原则、循环等了解较少。

3对策

3.1理论知识培训

3.1.1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积极参加院内外的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实施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学习。

3.1.2疾病相关知识:强化学习专科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药理学、营养学等。

3.2实践技能培训

3.2.1情景模拟法:一名护士扮演患者、在高年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接着在病房进行“实战演练”,科室护士长督促、高年资护士现场指导。鼓励低年资护士积极利用每月科室健康教育讲堂,根据需要集中讲授教育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锻炼沟通能力。[2]

3.2.2案例分析法:由老师根据事实再现临床典型案例的发生经过,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低年资护士轮流分享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相关经验,最后一起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全程不断互动,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低年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断总结与思考。[3]

4讨论

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培训,并教会护士充分利用护理部提供的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教育处方、内网药典等资源对我科老年患者进行重点突出,反复强调,简单易行,书面总结的健康教育。使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关于健康教育的调查知晓率、满意率由86.9%上升到92%。

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 其素质不仅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而且也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等影响因素,对于先进科学的健康理念不易掌握。因此,加强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理念、实践的培训,提高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少芬,李顺燕,黄爱英.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6.

[2] 季联群.情景模拟急救演练对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11.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呼吸内科于2008年1月以自愿参与的形式成立了2组QC小组.共14人,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5名,护士4名。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4名。

1.2方法

1.2.1QC小组人员的选定:每小组选举1名护士长为监督员,负责活动内容的监控及对上下级部门的联络。每小组选举1名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成员为圈长,负责组织圈内活动;选举1名文笔相对较好的秘书,负责QC活动的记录。小组每月活动1次,每次1~2h

1.2.2对QC小组成员的培训:由护理部组织培训QC小组活动相关工作流程及QC活动的方法,包括活动的程序、选题原则和管理工具的运用等。并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把上级医院的好经验反馈给QC小组的每位成员,提高了我们实施的效果。

1.2.3选题:根据5M选题法(力所能及、有效可查、需时适中、医院赏识、圈以自豪1,Qc成员一致认为我科整体护理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健康教育。护理部首先通过调查发现,93%的患者希望接受护理人员的指导,了解与其相关的健康知识;其次.在每月的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呼吸内科的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把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然后采用5M选题法的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确立以“提高呼吸内科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度”为本次活动课题。

1.2.4现状调查及设定目标:对120名患者进行自设问卷调查,问卷发放范围包括病人及家属等。调查表内容: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并发症、常用药物使用方法及副作用、饮食与活动、休息与居室环境、自我保健知识与技能f氧疗、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等1、遵医行为、出院指导、护士专科技术和服务态度等11项。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满意度为70%。根据调查结果,设定的目标是将呼吸内科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度提高到95%以上。

1.2.5原因分析及要因确定:从人f护士、病人及家属)、物(资料、材料)、法(方法、操作及管理)和环(环境)4方面对呼吸内科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进行原因分析,构建因果图。通过因果分析,找出16个末端因素,通过分析综合,确定以下4点为主要因素:(1)科内未对护士进行分阶段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新护士较多,对专科理论知识缺乏;(2)宣教内容本身不易理解,宣传资料不足;(3)来自农村的患者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对健康教育不够重视;(4)护士不注重对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1.2.6制订并实施对策:(1)护士作为健康教育者.首先应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专科理论知识,尤其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人手发一册《健康教育手册》,以自学为主,不定期讲解,组织小讲课及护士查房,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健康教育学习班,回来后在小组内进行讲课,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表扬及物质奖励。(2)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制作简单、直观及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发给患者.供其阅读。(3)针对农村患者文化水平低,理解、接受能力差,根据本科室制定的各阶段的宣教材料,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和家属阅读,反复讲解并利用宣传栏进行宣教。对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患者,应加强沟通,合理安排教育时间,征求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不断改善交流方式和工作作风。(4)护士要改变护理理念。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如果不积极进行效果评价,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患者掌握的情况。在分阶段的健康教育过程中,在实施每个阶段时及时评价上个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否达到目标.若未达到可调整或修改教育计划,使其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

1.2.7评价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情况,采用观察法了解患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遵医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2结果

从表1~表3可以看出,经×检验,P分别<0.05、<0.025、<0.01、<0.005:QC小组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有显著差异,说明经过QC小组活动后,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讨论

呼吸内科病房健康教育任务重、难度大,往往效果不满意,但健康教育又是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科实行了QC活动,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15],才能熟练地完成健康宣教工作。在临床护理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患者能正确了解在整个住院过程中自己心理、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以增强自我保健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第3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关手段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详细阐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期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

第5篇

[关键词]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一)定义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生存能力。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是一种在教育工作中体验自身教育工作状态及工作意义的能力;陈艳华也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当教师在职业中实现理想,体验到和谐平衡的职业人生时,体会和感受到从中产生的愉快和满足情感的能力。第二,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肖杰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工作满足了自身标准进而从中获得持久的快乐体验;束从敏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因职业理想满足、潜力得到发挥而产生的持续愉悦的内在体验。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种能满足教育需求、实现职业理想、发挥工作潜能的能力以及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

(二)意义

研究表明,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乃至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其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规划、发展和提升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其专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专业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各类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专业道德,改善专业技能。这是成为一个成熟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经历的历练过程,它也是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体现。

(一)社会环境的需求

1999年到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意见,这些文件中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可见一斑。1999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可以看到教育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师资与条件的要求。要求中提到:“积极开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各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应被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同时,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获得相应的师资认可证书。没有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不能安排做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没有人员资格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也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新形势下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确切指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甚至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教育工作者的编制职称评定都可以纳入学校范畴和其他专业一起安排。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相关通知。这是为了继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有序地进行,教育部启动的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国培计划。该计划是一项针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计划,国家投入力度大,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元化。通过培训,帮助参与者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体系,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家这一项计划的启动与执行,更加说明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工作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是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调节与矫正工作,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与投入是一个必须且持久的需要。从个人需求层面来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种层次。这些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们按照逐级满足的顺序出现。其中,自我实现是五种层次中最后出现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的过程,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路途,在自我实现追逐的过程中,个体能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自我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逐步提升,专业综合素养向高标准靠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数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上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地位尴尬,专业人才不足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倡了多年,但和其他如语数外等学习主课相比,仍是年轻的一门学科。家长、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许多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作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任课老师未必是专业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毕业,上课的内容只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照本宣科。因此,即便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购买了专业器材、量表,也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在主课课程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甚至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只是一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而忽略了它的调节和矫正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理论不健全

在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不少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片面。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没有建立系统化的理论结构,只对于某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第二,缺少获得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途径;第三,对技能掌握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学习,技能的提升有助于辨别异常行为,执行矫正方案,而理论的缺乏却会影响矫正方案的制定,进而影响矫正结果。

三、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邵宝祥在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中,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入职年限分为了四个阶段:阶段一,入职期(0-2年)。教师刚入职,面对全新的环境,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相结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开拓自我的教学领域,这个适应阶段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阶段二,成长期(3-8年)。教师已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经验,深刻的工作体会,这些都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上日趋成熟。阶段三,瓶颈期。入职8年以后,大部分教师已经成为业务熟手,适应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对各类课堂和学生也能轻松驾驭。但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发展缓慢。这个阶段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后,由于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需要,导致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等方面受高原反应的影响,停滞不前。如果教师抓住机会,突破自我,就能打破瓶颈,实现专业的再次发展。阶段四,成熟期。突破瓶颈的教师历经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成熟的教学风格和突出的教学特色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专业发展的技术骨干。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一类也同样具有着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这四个阶段中也有独特的表现。阶段一,入职期。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适应,从一个稚嫩的毕业生向成熟的教育工作者转变的过渡期。刚入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适应环境的变换,在努力提升自我教育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中,面对经验的缺乏、心理辅导技能生疏以及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因冲突带来的困惑,常常感到气馁,这些都会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这时,需要新教师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克服困难,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顺利度过适应期。阶段二,成长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有了很大的进步,心理辅导技能成熟,心理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完善,并能和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对于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得心应手,已经在专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职业幸福感体验很高,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也强。阶段三,瓶颈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该阶段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和前一阶段相比发展缓慢,甚至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专业边缘化导致没有专业的职称评定;不健全的专业培训体系;缺乏专业团队的推动。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幸福感又开始下降。阶段四,成熟期。由于坚持继续学习的观念,顺利度过瓶颈阶段,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完全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找准心理辅导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并有选择地进行深造,理论和技术再次重新整合,成为学校的专业骨干。此阶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平稳。

(二)职业幸福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这种体验能促使教师提升工作热情、激发专业情感,自觉完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以及心理辅导,这些工作有的在教室里完成,有的却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各种心理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技能、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心理测量技术等。研究表明,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出现职业倦怠感,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降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压力,保障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外在环境变革压力的影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提倡和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逐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仍旧在不少学校存在着角色定位模糊和专业职称评定不对口等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缺失明确定位,把自己与管理者、德育教师或者教辅人员混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丧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降低其职业幸福感。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的评定纳入专业教师系列,评定条件参照语数外等主科任课教师的评定标准,而由于地方教育政策的具体要求,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里未必都是有课上的,会导致专业职称评定时出现“高要求,低匹配”的现象,也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管理部门如果能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幸福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就能大力保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提供全方位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育管理层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全方位的专业发展渠道,除了官方选派一些教师出去参加各类集中的专业培训、学习以外,还可以鼓励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走出去”,自己寻找各类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如一些专业技能提升的短期培训班或是学习某类咨询技巧的课程等。同时,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形成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氛围。新教师将新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共享给老教师,而老教师则可以将教学经验分享给新教师,带动他们快速成长,在课堂教学和个体心理辅导等业务能力方面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

(三)制定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角色职责,体验职业幸福感

我国中小学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面临着身兼多职的局面,他们除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外,还肩负着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或者行政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就是将其他学科的主讲教师安排来做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情况容易引起下列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迷惑和困扰;第二,身兼数职带来的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疲于应付了事,没有多余的精力制定和实施专业发展的计划,时间一长,工作变成负担,任务变成压力,难以从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就与乐趣,职业幸福感变低。因此,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本质工作,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明确角色职责,才能从职业体验到幸福感。

(四)关注自身情绪,增强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帮助他人关注处理情绪,却容易忽视自身的情绪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带来的焦虑引起的压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绪状态,也影响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在这些焦虑源中,有的是无法改变的困境,有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才能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和内省自身的情绪状态,对于出现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处理和调节。所谓“医者不能自医”,如果出现自身调节不了的情绪问题,也属正常,可以寻求同行的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保持情绪的健康,是增强职业幸福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2]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2003(1).

[3]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教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贾腊生.教师专业发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李翠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彭文晓.教师幸福简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8]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护理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实施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如今,随着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各高校所重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实践,需要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才能达到开展该课程的真正目的。但是,目前的传统化教育往往出现重理论,理论和时间严重脱节的情况,影响了该课程开展的效果。而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任务为主要的课程模式,能充分结合实践,因此正是心理健康教学所必需的。

一 、高职院校护理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必要性

1.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该课程目标在于提高护理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面对以后工作中各种环境压力的能力,也提高他们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他要求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以及团体训练很好地结合。但是,要通过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而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就是要应用理论知识,设计项目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合作具体一步步完成项目目标。它能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开展项目化教学是心理教育课程目标所需。

2.提高学生参与进该课程的兴趣所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体是学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进来至关重要。但是,如果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会显得枯燥而无味。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没有参与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对于自己专业以外的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会非常之差。而项目化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学生的就能积极的参与进来。能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索中学得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应用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他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然后自己体验、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成长和飞跃。对于护理类学生,它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能过应用到工作中,这样对自己之后护理工作的进行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技能培训课,需要学生将做、学、行结合起来。这就当然血药项目化教学。

二、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护理类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1.项目化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规律;能很好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能很好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能较好的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作为护理学生,能很好的帮助患者解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难。

2.项目化教学内容

经过实际需求调查,护理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以下三个板块:自我了解、适应社会、适应工作。自我了解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心理、情绪心理。适应生活包括:人际心理、恋爱心理、学习心理。适应工作包括:医护心理、护患心理。

3.项目化教学具体训练项目

经过学生中间调研,在设计训练项目的时候要注重实际应用、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实践性。本项目化教学设计训练项目大致可见表1:

板块 训练项目

自我了解 自我意识――探讨“我是谁”、“优点突击”、“天生我才”

人格心理――认识人格二十问、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绪心理――焦虑自评、培养积极的情绪

适应生活 人际心理――建立良好的寝室关系、练就很好的人缘

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分析、制定有效学习计划

恋爱心理――树立正确爱情观、爱的真正含义

适应工作 医护心理――正确看待医生和护士的关系

护患心理――与患者良好沟通

三、项目化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类院校当中开展的必要性非常之大。但是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达不到开展该课程的目的和效果。项目化教学的特点与心理教育课程的要求相呼应,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中采取项目化教学有非常大的意义。通过采取项目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护理类高职院校的开展更为顺利,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到该课程中。通过开展该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更注重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得到提升、也能更好的处理生活关系,对于将来走向职场也更有信心。

四、结论及展望

项目化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行,有助于护理类高职辅导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足,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评估方法、改革手段等都需要不断地完善。 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项目化措施,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应用该方法,使教学得到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是人,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是健康。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是历史的第一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公民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健康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一个人从生到死,整个生命过程都需要健康,并不懈地追求健康。在21世纪,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健康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完满状态,因此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在投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健康教育这种新型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健康教育是通过教学的途径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观念,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帮助人们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与自我保健的良好方法[1,2]。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需求,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以护生本身为对象进行教育和教会护生如何以病人为对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后者,即如何教会护生对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来完成,实践证明,护士作为服务者、教育者和合作者,已成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3],护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未来护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因此对在校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其如何发现病人的病因及健康威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促进病人健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1 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1.1 护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科学[3]。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 (intervention) ,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 ,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 ,有能力作出行为抉择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而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 、健康指导的工作[4]。它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 ,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1.2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虽然健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医学家,不仅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而且还提出许多有关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论述,撰写了一些养生保健和医药科普著作。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健康教育理论才开始真正引进我国,“健康教育 ”一词在我国真正开始广泛传播和应用也只是近10年的事。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6],发展的脚步则更晚。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1909年成立的中华护士会以及相继于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1930年成立的中华健康教育学会,对推动我国的健康教育发展,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实验处,内设卫生教育科。同年,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卫生教育系,培养四年制健康教育学士。1978年以来,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至1997年,全国已有健康教育机构2654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硕士、学士、大专、中专学历的健康教育人才;健康教育及相关课程已列为部分大中专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妇幼、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90年代以来,随着医院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健康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如今,整体护理已在全国推广,对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随之推广起来,并纳入了护理计划中[7], 通过对1995~2001年7年间的相关主题词及文献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显示 ,在健康教育的类型分布上 ,目前主要集中病人教育、性教育、牙科健康教育 ,健康事件等方面 ,尤以病人教育、健康教育研究为明显 ,是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8],就此我们可以看出,护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且已经开始探究专科的护理健康教育,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蓬勃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新世纪,虽然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事业已经开始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体系不健全,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对这一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体护理的开展和完善。

2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学校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护理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教师认识水平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整体护理在部分地区的护理教育中还没有真正地渗透到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对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之一-护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更显不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9]。

2.2临床带教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生普通存在着重视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而轻视运用所学知识,表现为护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护理技术操作,而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缺乏自主能动性。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学都是被动地跟从带教老师,而缺乏自我的思考。产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在临床实习阶段,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实习并未作具体要求,也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2)临床带教老师理念成旧,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及功能制护理的影响,认为生物学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护理工作只是协助医生执行医嘱,护理从属于医疗,还没有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因而不重视培养护生的护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3 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不同 ,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有 92.5% 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护理健康教育”[10]。而护生也往往把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宣教,表现为对入院病人进行例行公事般的入院须知教育,对住院病人进行操作前解释及简单的疾病常识指导,对出院病人进行出院指导。而并未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动态进行跟踪性的了解,从而做出诊断及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措施之后也没有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回访,分析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及缺陷,整个教育活动机械、呆板、肤浅,无计划性。产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学生未对护理健康教育给与足够的重视,且理性认识不清。(2)实习计划安排不当,护生实习时主要跟随倒班护士,缺乏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3)带教老师对健康教育认识不清。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老师护理观念陈旧,知识结构有缺陷,知识老化陈旧。

2.4 护生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表现在护生不能有效地了解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状况,不能有效地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知识背景及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评估病人、制定护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及实施措施、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会将护理程序的主要思想运用到护理健康教育中去。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与能力。(2)缺乏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人文知识,据调查表明, 87.5 %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11],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护生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水平。(3)护生不能灵活地运用临床护理学知识。(4)病人对护生的信任度低,不愿与其合作。(5)护生本身自信心不足。

3 对 策

培养具有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生,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促进人们形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是护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 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3.1 开设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去提高护生的护理健康教育水平(1)在授课期间,针对具体的内容安排个别科室见习,从理论到实践,提高护生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应采用丰富多采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如多安排有关护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及临床老师进行案例讲座,增强同学们的理性认识,同时可以采取演示、实验、情景再现等多种方法去加强同学们对书本枯燥知识的理性认识及实际应用能力;(3)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护理程序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几乎所有的临床护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护理程序得到更好地解决,对护生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护生们死板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教会护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患者,因此,在传授护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其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如何用护理程序去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使护生更好的可以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服务患者。(4)健康并非静止而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状态,健康是从有机体从良好健康至不良健康或从完好至疾病的过程,其间有许多变化,所以要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能死搬硬套书上知识,要将护理程序活性的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中[12]。(5)21世纪是个多学科高度综合的世纪,学科与学科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必须是一般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和专门健康教育知识三者兼备,所以应开设并加强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其它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沟通技巧等,鼓励学生多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建立起知识的交叉认识, 增强护生们灵活应用护理健康教育与病人进行沟通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要想培育出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左月燃[7]认为,当前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所以应该加大培训力度。由于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学校从事护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有限且并不完全都是主攻护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专业人才,再加上临床带教老师的教育背景不同,知识水平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所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继人才,提高教师队伍包括临床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应从教师的思想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及实际病历,使每位教师都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提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能力;其次,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再教育,争取通过继续教育,去丰富老师们的理论框架,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训、选择,使其具备较高的带教水平,通过严格带教,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最后,应积极鼓励老师多涉阅一些护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增强自我的综合素质以及灵活运用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3 加强对护生健康教育学习的管理将健康教育的实习列为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制定实习目标, 提出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带教方法。比如,在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个相应的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和评价,把健康教育渗透到护理的全过程中,增强护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激励、赞赏的方法去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从事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动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4 拓宽思路 ,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健康教育 (包括病人教育) 应该拓宽思路 ,真正以健康为中心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把握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使受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转变并逐步实现行为转变 ,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当成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13],形成知识的互动及交流。要尊重护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 ,充分认识人的行为改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特别是行为的改变不可能立竿见影 ,因为“要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已定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不容易 ,即使是对健康不利或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要做出极小改变也是困难的”[14]。 所以健康教育贵在坚持 ,应避免因对这一规律认识不足而急躁或失去信心。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对病人进行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是常规性的,缺乏个体针对性,过于形式,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不具体[15-17],因此应教会同学拓展思路,冲破思想的瓶颈,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努力开创更适合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之路。

3.5 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推进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向更高更远处发展在向病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对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 教育形式 、方法 、效果的研究 ;对病人教育内容的研究以及住院病人教育需求的研究。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于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充实内容 、扩大范围 ,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包括有关的伦理 、法规等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提供更适用的方法 、指标、评价体系 、评价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18],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资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备军服务。

4 结 论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诠释健康时强调:“若没有健康,人类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19]。由此可见,如何维持人们的健康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我们都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护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执行程序,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和认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和认同。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探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之路,定能促进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深入了解我国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之路对持续改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建设强大的,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备人才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

[2] 陈泽华.学校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42.

[3] 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9.

[4]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

[5]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6] 赵书友.中国人民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出版社,1994:85.

[7]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8] 马小琴.从相关主题主题词分析看健康教育研究的动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05-408.

[9] 王素玲,闫冰.从护生实施健康教育状况看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护士,2005,4.

[10] 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互利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11] 陈雪梅.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综述.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2] 黄津芳,刘玉莹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2.

[13] 傅华,叶葶葶主编.临床预防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2.

[14] 徐燕.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52-53.

[15] 罗洪,陈伟菊,何金爱,等.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再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2-233.

[16] 宋丽华,张香琴.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65-66.

[17] 余江,王仙园.21 世纪健康促进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23(6):710-711.

第8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53-02

一、前言

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阶段,其良好的教育质量对于幼儿形成优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关注幼儿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幼儿园子啊日常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并贯彻科学合理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所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和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运用丰富有效的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健全的心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深厚

虽然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从而使得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还不够深厚和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对于很多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一边尝试一遍摸索解决。在当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大部分是依靠一些零散的书籍,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忽视对资料的理解和消化以及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而照搬照抄书籍理论的情况,从而不仅可能使得教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消极后果,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2、专业师资力量缺乏

在当前很多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虽然大多都是幼教工作者,但是在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很多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不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幼儿教师任职条例的。而且即使符合任职条例的幼儿园老师,很多都不具备完整全面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于该知识的学多都还停留在皮毛层面,而且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历与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举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引导。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不能够对幼儿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疏解,更不用说做到根据幼儿的行为举止预防幼儿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了。

3、引导方式单一

在当前很多幼儿园面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引导方面,仍然片面地采取单一的引导方式,如说服、谈话或者劝导等,只是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好好教就可以了,主观地将孩子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上引导,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这种单一的引导方式使得在幼儿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没有考虑到在通过这些引导方式之后,对幼儿是否会造成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析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幼儿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有数如此让人忧心。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改变当前现状,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其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依据。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能引导实践工作有效有序地展开。因此,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和增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比如,幼儿园可以和一些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幼儿园可以邀请一些幼儿心理专家等到学校来为幼儿园老师做一些相关的讲座,让幼儿园老师对幼儿心理有更好的认识,了解到更多幼儿心理学前沿的理论与技术。同时学校也可以为高校的幼儿心理研究提供一些更具实践价值的一手资料,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此外,学校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和开展一些相关培训,如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卫生等,让老师参加,从而增强幼儿园老师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纾解幼儿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病人 护理工作 满意度

现代护理已经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以往在对住院病人的护理中仅着眼于病人疾病治疗需要,而忽略病人需求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发展,只有以多种形式对住院病人实行全面、全程、整体的健康服务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体现护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实现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的统一。为了了解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从而该井工作方式,提高护理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6月乌鲁木齐市某医院45各科室中抽查32个临床科室的880名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2调查结果

从调查表中可以发现病人对出入院的接待满意度为93.86%,在需要时被提供的服务满意度为90.45%,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为92.o7%,护士在所提问题的解答满意度为91.59%,满意度较高,而在病房及护理工作中病人的满意度不高,尤要重视的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这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讨论

结果显示,病人在入院接待,护士服务态度及遇到问题所得到帮助的满意度均在9o%以上,这表明护士已把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与热情的服务态度结合起来了。在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处处为病人着想,围绕着满足病人的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而在病区和对病人健康及出院方面仍有不足。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建议:

3.1改善病区,提供舒适服务。从表中可见病人对病区环境的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仅为74.77%,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病房年久失修,墙壁和屋顶因受潮尔墙皮脱落;没有输液架或几个人共用一个;没有中心供氧、供气设备;手摇折叠式病床不能满足需要;病房中随意推放着鲜花和果篮;病房面积狭窄而设置床位较多,没有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护理管理中因进一步规范病区管理,改善并取得物质条件,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

3.2曾强护患交流,注重护理。从表中可知护士巡视病房情况时不太令人满意的,满意度为88.75%,病人在住院期间,护士应是与之最频繁接触的人,只有经常与病人相互沟通,才能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了解疾病发展和及时处理好病人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专业特点,以书面或口头方式有效的沟通。掌握多元,减少文化和障碍。要有效的培养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做到文明礼貌、举止文雅、语言亲切,对病人提出的疑问或某些过激语言及行为要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贴,以情感人,深入了解他们心中困惑,建立信任,以帮助他们早日。

3.3规范行为,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从表中可以发现病人对护士的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6.36%,技术操作满意度为87.39%,指导用满意度为87.73%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这表明专业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均有待于提高,护要有科学的规范和标准保障。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护理质量的内涵是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护理管理部门应经常经常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讲座和理论知识、技术操作的竞赛,科室每季度应安排理论和技术考核等形式,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对护士的继续教育,使护士及时了解医疗护理水平的发展,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学习现代护理相关知识,使护士认识到对病人的护理不应该停留在执行一些简单的治疗和基础护理上,而应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看,从情绪、身体、知识水平等方面考虑问题。管理者要使护士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使其认识到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为病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靠不断的学习实践。护士应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存在的现有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3.4转变观念,加强护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表中可发现病人对护士所做的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低,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3.4.1不评估病人学习需求,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从调查中发现由于传授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角色不够明确。一些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上,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因此要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要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目前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手段用于,护士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开展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使护士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围绕人的健康为目的的和促进健康上来。

3.4.2缺乏教育能力。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比较晚,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基本内容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因此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品质,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

3.4.3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如护士在为病人做留置导尿时可边操作边讲导尿的目的、意义和配合要点,同时交给病人一些手术后促进康复技巧,如有效咳嗽,深呼吸,床上排便等,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可因人、因时、因地、因需灵活掌握,在护理操作的各环节中针对性实行。健康教育既然已作为护士职能被确定,要求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确保有效健康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心内科护士;心衰知识;问卷调查;对策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临床上许多患者在短期内多次复发再入院,国外报道早期心衰患者3~6个月内再入院率达27%~47%[1]。在心衰的护理中,健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护士则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提供者[2]。本研究通过对心内科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护士有关心衰自我护理特定知识的正确率及描述护士对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决定对心内科护士进行心衰自我护理培训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方便取样为原则,选择本院心内科3个病区52名临床护士,包括护士19名,护师26名,主管护师7名。其中16名在CCU工作,36名在普通病房工作。护龄:5年内17人,5~10年14人,10~15年2人,15~20年11人,20年以上8人。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采用Albert等[3]设计的心衰自我护理知识调查问卷结合自行设计的项目,并请心内科医疗、护理专家修改认可。问卷由心内科护士独立回答完成。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②心衰自我护理特定知识的5个方面共20个问题:心衰加重时的症状和体征(7个问题)饮水和体重(6个问题)饮食(3个问题)药物(2个问题)运动(2个问题);③心衰相关知识共10个问题。每份问卷30个问题,每个问题正确得1分,不正确或回答不全不得分,总分30分,以得分高低评估心内科护士有关心衰自我护理特定知识的正确率及描述护士对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结果

2.1心衰自我护理特定知识的得分情况 心衰自我护理特定知识20题,平均得分为15.25分,正确率76.3%。CCU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80%,10个问题正确率在50~80%,1个问题正确率

2.2心衰相关知识的得分情况 心衰相关知识20题,平均得分为6.75分,正确率67.5%。CCU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

2.3不同层级护士对心衰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同层级护士的心衰知识30题,平均得分为21.8分,正确率72.7%。且各层级护士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心内科护士的心衰知识掌握程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心衰特定知识正确率偏低的项目涵盖了心衰的5个主题,这与Albert等的研究是相一致的,从表2中我们分析得出,心内科护士对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有7项未达到80%,提示心内科护士在指导心衰患者自我护理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有研究显示:患者心衰知识掌握的多,自理行为能力随之相应提高[4]。如果患者没有得到有效、实用的健康教育及指导,要想提高他们的自理行为能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应对心内科护士进行护理教育及培训,提高她们的心衰理论知识水平。

从表3中我们分析得出,低职称、低护龄护士的心衰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低于高职称、高护龄护士。因此,还要注重对低职称、低护龄护士的教育及培训,提高她们的心衰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更实用的健康教育,提高心衰患者的自理能力。而在本研究中使用的评估工具可以为护理培训计划提供重要的概念信息。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涉及心衰的诊断、病理和预后等;样本量偏小,仅为我院心内科一个取样点,可能会导致数据误差;由于是匿名调查,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总的分数。

4 对策

4.1心内科护士掌握的心衰知识应与临床发展同步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对心衰护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心衰相关知识进展快,尤其是它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护士不仅要掌握心衰诊疗护理的最新发展动态,还要把掌握的心衰知识运用到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去,从而提高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2制定心内科护士专科培训计划 护士长应把心衰相关知识及诊疗护理的发展动态与医疗安全相联系,并作为科室业务学习的一个重点来抓。科内制定护士专科培训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心衰诊疗护理进展的相关资料,如报刊、杂志上的护理动态等,定期组织学习及考核,提高心内科护士的心衰理论知识水平。

4.3针对低职称、低护龄护士制定"一对一"带教计划 科内高职称、高护龄护士与低职称、低护龄护士结对,制定"一对一"带教计划,手把手教导心衰相关知识,并实地传授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与技巧。护士长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提问或考核,及时反馈护士心衰知识掌握程度及健康教育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带教计划。

4.4把学到的心衰专科知识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全面了解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在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连续的、完整的健康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做好随访工作,了解患者能否遵循并坚持心衰自我管理,特殊的患者可根据需要增加随访次数,加强督促,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教育方案。

5 小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健康教育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成爱滨[5]等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心衰疾病的认知水平,能促使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患者就医及服药依从性。由于心内科护士专科知识的不足,可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指导不够,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从而造成心衰再发率和再入院率的升高。因此,要重视对心内科护士,特别是低职称、低护龄护士的心衰专科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Michalsen A,Konig G,Thimme W.Preventable causative factors leading to hospital admission with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Heart,1998,80(5):437-441.

[2]Capirotti T.Current concepts and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J].Med Surg Nurs, 2002,11:71-83..

[3]Albert NM,Collier S,Sumodi V,et al.Nurses'knowledge of heart failure edueation principles[J].Heart Lung,2002,31:102-112.

第11篇

心理培训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沙坪坝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此次心理健康培训的时间虽然仅7天,但在我的心理却激起了层层涟漪。我相信这次培训给与我的东西决不止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性,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它会让我更为自信更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我还处在初步的学习、摸索阶段,但我相信它肯定能帮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只要我不懈地努力,一定会迎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灿烂明天!

在培训学习中,聆听了教授与从事心理工作一线老师的讲座,他们都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在培训学习中,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的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第12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健康教育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54-02

2型糖尿病不仅是一个高发病,而且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终身性疾病,患者逐渐产生各种慢性并发症,造成重要器官的损伤,最终导致伤亡,使患者承受极大的痛苦和损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2型糖尿病内分泌门诊就诊者及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在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 首次就诊60例,二次就诊30例,3次就诊30例,住院患者30例。共150例调查表。

1.2 方法 专人负责,查找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门诊病人由指定护士专人负责调查。住院病人中调查对象包括以2型糖尿病入院的患者及入院患者并发血糖高的病人为主。调查方法为相对独立答卷。问卷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健康观念及教育需求。调查表1 是为了了解就诊者及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及程度。调查表2 是就诊者对健康教育指导方法的选择的调查。调查人员以调查表为基础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的填表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后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当场收回。符合调查表填写要求,项目齐全者,列入调查对象,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150份, 有效率100%。

2.1 就诊者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及程度 见表1。

2.2 就诊者对健康教育指导方法的选择 见表2。

表1 就诊者及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及程度(n)

表2 就诊者对健康教育指导方法的选择n(%)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需求分析,提高患者糖尿病的认知水平。表1显示,9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程度为75.3%到89.3%,,表明糖尿病就诊者及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高,进而说明护士对糖尿病就诊者和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可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对疾病知识需求的不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查显示89.3% 就诊者需要健康保健知识指导,88% 就诊者需要疾病知识指导, 说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观念较强, 对糖尿病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还是不高, 期望获得促进自身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86.7%的患者希望得到饮食指导,说明患者及家属对合理饮食认识不足,而饮食治疗对年长者、肥胖型病例、少症状的轻型患者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在糖尿病营养教育中,不能一视同仁,应注意区别对待,强调个体化饮食教育。

3.2 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满足患者要求。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1]。表1结果显示,患者对相关的健康知识需求都较高,这充分说明患者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水平,能够最大程度配合治疗。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先有计划、有目的统计和收集患者和家属的需求,了解所缺乏的知识、最关心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2],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选择患者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需求方式。表2结果显示,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患者希望通过一对一个别健康指导(88%)、定期专题讲座(83.3%)、门诊糖尿病教育中心(80.7%)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在糖尿病患者看来,医护人员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满足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针对患者和家属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地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个性的家属需要,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更好地为患者和家属服务。

3.4 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时间及内容。利用患者的候诊时间, 住院患者则利用治疗及宣教的时间耐心解答各种疑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运用心理学知识,有目的地对就诊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通过沟通使就诊者及住院病人获得心理安慰的同时逐渐消除顾虑,正确认识疾病。根据医生的诊断及开具的处方,检查单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对就诊者进行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检查指导、饮食指导等。离开诊室或者出院时赠送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复诊指导。

3.5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有效开展健康教育。54%患者希望医护人员随时宣教和定期专题讲座,表明患者对自己疾病非常重视,也表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欠缺。护士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这要求宣教的护士不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进行健康知识,讲课技巧的培训,指导并教会病人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纠正病人对2型糖尿病认识的误区,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监护,正确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和记录,指导患者正确应用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的注射和用量调整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3]对2型糖尿病进行健教育,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即参加糖尿病教育中心,由经过培训的护士通过讲课、录像、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他们的自我监护和用药,既有效又方便,为患者和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这也对我国今后的护士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护士不仅要懂得疾病的护理和治疗,更应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与病人沟通能力,从身体、心理和社会全方位对病人进行医护,从而使病人生活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

3.6 重视出院后健康教育,拓展护理服务范围。调查显示,患者对复诊指导的要求较高,可能与出院后的家庭护理认识不足有关,我们在进行出院指导相关的健康教育时,除了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提示患者出院后复诊的时间,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建议、运动锻炼、用药指导外,还给每位患者一张名片,留有科室咨询电话,床位医生联系方式,同时通过定期的电话回访,给患者以信息支持,与患者、家属建立起共同参与、合作指导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通过本次调查,能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糖尿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把握情况,知道患者更需要什么,良好的沟通和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是迫切需要的,这也是循征护理的要求。本次调查为护理人员有的放矢,采取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提高教育效果起到保证作用,对糖尿病患者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小丹,等.110例门诊糖尿病病人健康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9,1(2):115.

[2]史未玲,寇止雯,丁雅芳.医院糖尿病病人健康知识需求对比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628.

[3][3] 郑爱英,陈慎仁,纪文英等. 社区糖尿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02,9(4): 2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