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过程,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普通高校要加强美育,主旨在于“育人”。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的审美观,这是我们时代最正确的、最进步的、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要以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初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部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成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美育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必须实现用“三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活动是使人从一定的功利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价值、情感,培养人完美的、和谐的、完全的心灵、人格、品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真、善、美,变得文明、高尚、积极。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把艺术教育的“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乐”,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大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于情感的美育把真、善统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情感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的。美育能引人向善,美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不可代替的优点,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他选取最美的”。因为他的许多科学创新、成果是从音乐优美的弦律启发而来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时,他说了感谢他爱人蒋英的一段感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要感谢爱人蒋英同志。”钱老他讲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艺术对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此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完善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渠道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开设文学欣赏、书画欣赏、艺术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和美学知识讲座,观看戏剧演出、参加音乐会、参观美术、书法展览,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电视台、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审美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教学内容与范本。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因为课外艺术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与艺术特长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浓厚的兴趣特长,引导他们参与校内外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的培训,技能得到提高,参与一些各级各类艺术竞赛和表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考验,为将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同学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增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校园完善的硬件环境设施。如:音乐铃声、校园专栏、美术长廊。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成现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开发智力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溶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大学生人生完善人格的理想教育。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正确的教育观。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审美教育着眼于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正确的审美教育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绪。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进行教学,体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振奋愉悦的心情,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强情感教学,学生才能愉快完成智力教育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尽管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我国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努力,我国的美育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开设、开展一定能够取很大的成绩,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符合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社会诸多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地位在当今社会日渐凸显。由于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的转换,高校美学教育课程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处于此种背景下,美学的多重动态结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美学教学改革脚步加快。与此同时,对于享乐主义的抑制,学生品质的提升,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
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与对策
一、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美,美育也是教育立足的根本。美学教育重要性地位凸显的当下,美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美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2)美育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必要性。美育教育因其独有魅力,在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中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美育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标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3)美育教育于成长过程中持久性。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著名学者王国维则是对孔子的名言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不仅贯穿于学生的某个阶段,而是陪伴终生,具有持久生命力。
4)美育教育在学生中的隐蔽性。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学科涉及研究对象不同,不过不同的学科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美育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提升审美标准的同时也对周围事物有了更新的评判标准。
5)美育教育的艺术性显著。美育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体现方式之一,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始终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的魅力在于美的品鉴,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其美的评判标准也随之提升。
二、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化意义
1)明辨是非、遏制不良消费。我国的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文化形态发生着转变。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盛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盛,有利于世界不同文化意识的相互影响。物质生活得以保障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主义的文化观念重视交换价值.漠视使用价值:看重声誉与利润.轻文知识与真理,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世俗观念在肉身欲望的驱动下沉渣泛起,并最终产生人的精神萎缩、情感淡薄、人性缺失的恶果。鉴于上述情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我国应试教育相结合,用人性基础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缺失就变得极为必要。人文素质教育讲求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本质,将人文知识与实践训练作为教学手段,从观念上挖掘人性价值,激发学生实现梦想决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所以,从本质层面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培育“双向度的人”来遏制消费主义文化,防止人性的丧失,从内心深处对学生心灵进行呵护,激发学生情感交流。
2)铸造优秀品质、构建核心价值观。因为消费主义观念对青少年思想的“侵略”,加之我国传统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完善,学生完整属性有所破坏,进而使得人性、感情、信念以及肉体方面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但是想要改善当前状况,就应该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整,完善自我功能,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提升,通过此种方式促进人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质,完善自身,铸造优秀品质,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自身内涵,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要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在社会关系中发扬优秀品质,展现丰富的个人内涵,将人文素质贯彻于现实实践之中,促进经济文化、人文地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实现,使得社会在统一状态下,协调一致发展。
3)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我国从事科研项目研发的工作人员用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够从人文学科与人文素养中得到启发,尤其是人的第一感觉。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这一点在信息资讯时代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科技信息产业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开发与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但是想象力能够在软件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以上因素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改进美学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对策
1、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勇于发现身边的美,从主观上对外界产生兴趣,进而萌发改造客观世界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素质培养。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发表言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审美意识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生活态度的培养应该借鉴实际,从实践中寻找美的所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
2、加强学生艺术鉴赏力
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的基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在于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从本质上若是缺乏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就会思维僵化。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客观事物美的展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理解,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继而对其展开评述,发现其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升心理素质,在充分展现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不只学会发现美,还要创造美,从创造美的过程中丰富内涵,以待厚积薄发。
四、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创造者。其中的美育要培育个体的和谐人格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主动地扭转传统美学教学偏重于上述审美统一体中的后者的局面。并遏制大众文化思潮中享乐主义的心理冲动对审美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2(09):120-120.
[2]韩文涛.高职人才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中国人才,2013.3:216-2170.
关键词:审美教育;全面发展;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57-02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观。对于高校的美育教育而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四有”新人的培养。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美育的定义。通常情况下美育主要是指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美育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高国家的人才储备。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主要从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创造能力和智力开发等方面进行教育,进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陶冶情操,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2.美育的目的。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美育不断的提高人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人与社会的融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即通过人的素质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在学校教育中科学合理的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成为深刻研究和了解美育的必要途径。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促进人的人格发展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禁锢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学生天性的解放,没有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抑制,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善与人沟通,缺乏创新。这就需要科学的运用美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解放学生的天性,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
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对于促进人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育的魅力。在美育教学中,通过极具艺术性的教育能够不断的完善人的性格。
2.美育对人智力发育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育对人智力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学校也就忽视了美育教学,过于重视对理论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这种现象也成为当代“90后”大学生的普遍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必须引起重视。学校应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促进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相互结合,即将理论课程教学和美育课程教学完美的结合,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能力,不仅要学会还要能够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只有精神方面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理性的学习中,更好的发挥动脑能力,提高智力发育。
3.美育对人道德教育的影响。良好的美育教育能够培养人的高尚品质,例如感恩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人文教育、美术等美育内容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培养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在美育中合理的将道德、情感、审美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完美结合,在进行美育的同时,促进了德育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对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美育对人全面发展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人的性格、智力发展、道德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校美育而言,更需要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重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美育发展途径?m
1.创新高校美育教学理念?m。(1)提高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美育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高校的美育发展中,必须要提高对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提高校领导的重视,摒弃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教学,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政策;其次,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要能够认识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突出个性发展的理念。教师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美育教学的理念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作为高校的美育教学,除了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一方面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注重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培养,例如音乐欣赏、艺术作品展览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3)结合未来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而对于美育教育而言,必须结合未来发展的趋势,不断的提出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美育教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美育的教学理念必须结合未来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推动人才发展,实现科技兴国。
2.加强高校美育实践。(1)美育与美育实践。通常情况下一些高校只重视美育教学,却忽视了对美育的实践教学,影响美育作用发挥的最大化。对于美育而言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对于美育实践而言,更多的是注重在开展美育教学后的实践运用,即将美育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促使学生能够感受生活、享受美好、追求自由、创造美等,将美育落实到实际。这就要求高校不断的开展美育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竞技比赛等,提高美育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发展。(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法。对于美育实践教学而言,一方面要积极的开展户外美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的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例如多媒体音频教学、互联网教学等,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现代化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多媒体平台中积极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交流优秀作品,促使学生创造美、追求美、鉴赏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影视作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高校美育课堂教学途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完善。(1)教师授课途径。在高校的美育教学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和规范教师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一方面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代表着自身的素养和气质,用自身的形体美和语言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进而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另一方面对于美育课程教师而言,尽量避免死板的教学模式,采取平易近人的语气,幽默风趣的说话风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标准。“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做好榜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优秀,才能够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2)完善课程设置。对于美育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尤其是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合理的设置美育必修课,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同时对于美育课程要尽量设置一些艺术性较强的科目,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美育教学效果。
四、结论
通过论述可以看出,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高校的美育教学,要提高对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创新美育教学理念,加强美育教学实践,才可以促进高校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来使学生体验、理解和热爱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罗丹说:“艺术即情感”,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和激发人的情感。它能对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就要通过音乐本身来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音乐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1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音乐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在我国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既然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也应该重视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觉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②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
3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实施的主要措施
3.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的世纪里面,在人才的概念上的两种声音值得我们留意:①人才已由专门型向复合型转变;②对人才的人文要求更加强烈,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要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音乐欣赏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思维,启发灵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论。因此在新的世纪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列人教学内容,其重要意义一定会得到凸现。
3.2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体现美
声乐是用人的嗓音来演唱的音乐。一副好嗓子唱出来的音乐,给人的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想要唱好歌,光有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同时还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感,才能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转贴于
3.3音乐教师必备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①教学仪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②教学语言。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尽力使用美的语言。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③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诚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3.4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际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方面的爱好,学生往往是在不断地感染和培养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的。那么平日教学时,应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等方面提高学习情趣,从而去感受美;①感受美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的统一体,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人们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对音乐美的享受;②感受美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如果没有了节奏的依托,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节奏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③感受美的音乐。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干练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一样,触动着人类灵魂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安慰之;④联系实际,让学生鉴赏美。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和“对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评审美,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不仅被优美的旋律深深陶醉,更被深沉的命题、博大的情怀和时代的朝气所感染,激发对世界和平使其的憧憬。通过鉴别《长城组歌》、《黄河大合唱》的内在美丽,并且互相讨论和陈述,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使其更加热爱祖国,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激情。我们的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使学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其教学过程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愉悦。康德曾说:“非功利而生愉快。”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认识真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玉兰.音乐美育与南京体院附校部学生的素质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朱 波.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及其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美育;美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05-02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资料文献里明确表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的素质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无法替补的,它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塑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切实的意义。
美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就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美育与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美与善的关系。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础,而没事善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在德育中运用美育的方式,使枯燥的理论表现方式表现的生动有趣,使道德说教转化为情感传递,使人的思想品德在美的感召下得到净化和升华。当然,德育对美育同样具有相同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说,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辉。美育与智育实质上追溯到底就是美与真的渊源。美以真为依附,真以美为表述。二者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育以美启真,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探寻自然真奥妙。美育与体育的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古以来,健壮之美、力量之美是人之为美的最直接认知,体育中包含了许多美育的因素,美育也为体育融入了美感和柔情。当代教育中,身心健康也包含着心理健康;美育可以以美怡情,使人心旷神怡,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健康发展。总之,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智力能力、生理心理、情感心灵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美育改变了我们的对心灵、对人格和对性情的认知。美育以审美活动为核心来培养和拓展人对美的鉴赏和认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活动的灵魂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表述。狭义讲,艺术教育顾名思义是专门培育艺术家和艺术人才的教育行为。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由于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重要策略。因此,广义上的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和普及大众的,它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使艺术的基本知识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使广大群众通过对好的艺术作品的赏析和再现,来提升和丰富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艺术教育能可以提升人对艺术的敏感度,开阔人的想象空间,加强人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力度和创新能力。对人们素质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当下我们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有和舒适。另一方面,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竞争变的更加激烈,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使人们精神焦虑,感情冷漠。消费社会中的物欲诱惑使人们经常处在现实与欲望的割裂之中,思想颓废、精神空虚在当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尖锐突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艺术展现了它特有的文艺情怀。人们需要在艺术中依附心灵归宿,寻找精神的栖“安乐窝”。源于对艺术和美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了创新性的演变和对人性的查漏补缺。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补课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由于广大莘莘学子在知识储备、心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上都处于大学阶段,因此,此时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位的关键时期。大学时期的德、智、体、美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正是因为它们的整体性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从而使大学生活在和谐、平衡的氛围中健康发展。大学美育在大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根据学校的总体状况、教学特色和学生对美育的理解能力展开的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美育课程作为大学美育的灵魂,诠释了学校美育的实施方案。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的艺术教学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姿、多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在鉴赏中得到提高,在感悟中得到净化。
大学美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使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高水平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的改变着,为与之适应并共同发展,人必须要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为了集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于一身,我们必须完全掌握并熟悉艺术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脉络,了解与把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感悟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特殊效果,是源于它把人们对美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起点,培养了人们敏感的创造力、大胆的创新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因此,大学美育课程对健全学生的思维结构,促使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翻阅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时候,无论是画家、音乐家还是雕塑家、建筑家,我们无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创造所折服;可以说,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创造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把知识与技术的革新放在首位,强调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所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而创新的基础是认知能力、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担负着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亘古不变的历史主题。通过艺术课程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感性思维,拓展自己的创造意识。著名物理学家陈望道先生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艺术教育,指出音乐艺术在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性思维时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也不忘把大量的黄金时间投入到对艺术美学和科学的研究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谈到21世纪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亟待解决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时,首先强调“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文艺术”既有助于科学家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助于艺术家了解科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联。”而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枯燥的数字运算中发现了美,他说:数学是美的科学。
艺术的表达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艺术的现实意义同样是对人的情感的造塑。艺术教育把美育的核心通过对文字的演绎达到了人们对美育的认知和感悟,通过情景交融的再现形式,开阔了人的视野,净化了人的灵魂。历朝历代的艺术名流和思想家们都希望能通过艺术教育这个方式来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讴歌,对艺术的追求和熏陶。大学美育课程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当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化、多元化和共存化的前进。科技创新、文化昌明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的干扰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高精尖科技的充分利用。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下,各种方式、观点和理念的不断抨击影响了我们对于艺术常规发展的认识。对于年轻活跃、身体力壮、精力充沛和爱好广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思想意识不成熟但容易感知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最佳阶段。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认知并接受新事物是值得庆幸的事,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新事物”的种种思潮在毫无戒备的状况下全盘吸收,没有顾忌,没有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的流失使的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近几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形形的怪诞艺术形式陆陆续续的走出幕后,进入大众的视野,频繁的上演在现代艺术的舞台上。不论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人们对美的审美态势似乎都超越了美的范畴,它与艺术的发展规律分道扬镳的同时也暗示着它与人们的审美已经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些所谓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家只不过是利用自身和外界进行超出人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接受范围的带有血腥和邪恶的表演,他们殊不知这种极端的方式在让我们过目不忘的同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了难以抹去的残暴烙印,但是他们一如既往的推崇着自己的艺术行为近乎痴迷的叫嚣着,却被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信奉为“潮流”、“前卫”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美育课程就是要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鞭挞邪恶的前卫残暴艺术和冠名为“现代”“另类”的极端艺术行为。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作为中国民族未来的主力军和顶梁柱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他们是劳动者、创造者的后备力量。他们接受怎样的美育方式,培养和造就怎样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不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完善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健康、文明进步的现实问题。大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因而,在大学教育中,选用适当的方式有选择、有目的的开设美育课程,不但具有承传与传播人类艺术文明的历史意义同时具有广泛而必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李勇,李滔编著.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关键词:青少年;美育;素质教育;社会文明进步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87-02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个体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对丑的否定、拼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感官愉快的形式叫做美,伦理愉悦的形式也叫做美,凡是引起人们愉快的都可以叫做美。
一、美育对青少年教育的意义
培养正确的市美观、较高的审美感受力、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对于艺术人才的开发,对于整个民族审美趣味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实施包括美育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精神世界。
二、加强青少年美学教育的途径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加强青少年美育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感受力、欣赏美及创造美。
1 培养青少年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懂得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一泻千里的江水,都蕴含着美意,这是大自然的美;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之至美;科学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美的。青少年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青少年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
2 培养青少年对美的鉴赏力。美育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青少年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的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市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凡此说明,对青少年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3 培养青少年对美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地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诸如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的能力,也包括在科技、生产劳动、口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各种现实生活中接受美的教育,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
三、美育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建构
1 美育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仰。人不可无信仰。在科学发达的年代,信仰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美育不能停留在要有理想、有远大目标这样一个空洞的概念里,应该将人的同情心、宽恕心、爱心贯彻到教育中去。审美教育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可以进入信仰的层而。例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就谈到中国古典诗歌所建造的意境具有宗教的意义,通过体验,将情感与理性融为一体,净化人的心灵,宣泄人的痛苦。这样的教育才是丰富的。让青少年明确,在物欲横流,金钱与权力主宰社会的时代,对于世俗的抗争与坚持人格的独立具有的社会意义。这对于品格正处于塑造的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美德的认识和形成比其他审美更重要的多,因为这关系到指导他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美育帮助青少年人格与个胜的提升。青少年本来就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愿望,此时是一个个性最张扬的时候,也是人格个性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加强美育对人的思想、灵魂的熏陶感化,人们的道德建设就会打好坚实的根基。教育是人格提升的关键,这一点在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人格的建设不仅是自我完善的事,也是完善社会的活动。因此在如此社会背景下,如何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中塑造人格美的力量,如超越、坚毅等品格,是每个教育者都应具备的能力。例如庄子以人格的独立来鄙弃世俗的欲利之心,体现了古代有骨气的士人对于人格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还有像《爱莲说》、《陋室铭》等篇章,都表现出古代文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的平等之心,《岳阳楼记》的豁达情怀,《水调歌头一明月几时有》的飘逸之美等等,美育所培养的人格境界与这种超越物欲的境界是相通的。人格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它的超越功能,也就是将人性的最高境界既超生物性作为人格的最高境界。
3 美育更应帮助青少年人格中的个性的张扬。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充分张扬个性的。美育作为一种对于理想人生境界的培养与向往,将个性置于首要的地位。作为美育重要教科书的艺术,它是以个性化的创作来打动人的。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艺术美育的实现,必定是以个性作为前提的;而艺术教育所达到的境界,以提升艺术个性,丰富审美人生作为目的。美
育相对于德育来说,更注重启悟人的个性与创造性,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个体的想象,激发个体的情感,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与个人自由达到和谐。
四、美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2 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
3 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决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
关键词:美育;中小学德育;功能;实施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从美育的本质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探寻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就如何关注学校美育,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的美育工作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的挤压导致美育被边缘化,二是美育功能的功利化导致美育的育人目标被忽视。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出现了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1.弘扬人文精神,促成人们选择和成就道德信念。
弘扬人文精神,使道德教育出自于道德本身的魅力,这会为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它一方面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中,给了人们充分的探寻道德价值信念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美育以特殊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和开发人性中善的、美的素质,使人们追求美,趋向善。这样,道德教育目标自然可成。
2.通过审美活动的自我观照,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现代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人生态度集中反映人们对待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和环境的关系的原则。
美育以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为中介,通过审美活动引导人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审美活动过程不仅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自我观照的过程。在对自然美景、天然奇观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对社会生活美的欣赏中,为人的“善”和崇高而赞叹;在对艺术作品提炼和升华的“美”与“丑”的对比鉴赏中,心灵为之震撼,美丑、善恶自然可辨。在审美活动中观照自我,让美的事物以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人们“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以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是永恒的。
三、美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美育虽然不直接追求知识的目标,但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丰富想象力,开发人的大脑(主要是右脑),促进智能的发展;美育与德育不同,但能以长补短;美育还能让人们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美的享受,促进身心健康;美育也能让人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劳动中的美。总之,美育应立足于人与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净化人的心灵,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发展人的潜能,使之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不突出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束缚的结果,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突出美育的地位,强化美育的功能,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2.将美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构筑一个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1)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构筑美丽的校园,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心情的释放和轻松,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与联系,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是任何单一的说教难以达到的境界。
(2)课程设置中增加美育课程与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打破以往音乐、舞蹈、绘画的传统的范围,也要包括手工、建筑等,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以适当引导。同时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对待“美”的态度。
(3)将“美”的理念引进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中。教师要做到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好榜样;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每个生命个体,体现人人平等;在后勤服务中体验人性的善良,感受人情的温暖。
通过对美育本质及其德育功能的探寻,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功能的正确发挥对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关注学校美育的开展,以促使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百灵;如何才能把美育落到实处[N];中国文化报;2011年.
资深政协委员资华筠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舞蹈美育建设,规范美育教材的提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先如数家珍般将舞蹈的美育功能一一道来:舞蹈被誉为艺术之母,它古老而又具青春活力。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自身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其本体特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舞蹈美育不可或缺。
资华筠从80年代起率先在全国普通高校进行舞蹈美育讲座,她边讲边舞,身体力行地把舞蹈美育灌输给莘莘学子。普及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资华筠认为是人们头脑中,甚至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美育功能理解上的差距。
当然现在情况好多了,虽然舞蹈美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目相比仍是弱项,但它毕竟有了发展。尤其当前艺术教育、美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被日益看重,舞蹈美育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舞蹈教育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高兴之余也不乏忧虑,因为大好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资华筠谓之为:大干快上,一哄而起,滥编教材,影响了舞蹈美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她在本次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便是就此有感而发的。她说,最近一段时间舞蹈教材编写之风盛行,由于看好市场,往往突击出版舞蹈美育教材,有人甚至不到一个月就编出一本。她本人也接到不少要她担任美育丛书主编的邀请,要求完稿的期限极短,她觉得短时间内赶出来的教材质量难保,便一一谢绝了。
我们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美育教学体系,要制定艺术教育标准,进行舞蹈美育基础理论攻关,使之逐步完善。资华筠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课程,也并非只是传授某种技艺,它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还是普通学校的舞蹈普及教育,都应该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要明确舞蹈美育的宗旨、作用和科学化标准,才能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潜在功效,在提高人的情商、智商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资华筠介绍说,美国曾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课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统一评估标准。其实,美国搞的这个艺术教育标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制定出比它更好的。
资华筠最近正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国民素质教育中舞蹈美育训材科学化探讨。该课题涉及多门学科,立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育和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定的学科科学化标准。资华筠希望该课题的研究将对美育师资具有指导作用,它不是简单的提供教材,而是给出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和示范性例证,教师可据此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而不是束手束脚地“照猫画虎”。
当前舞蹈美育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资华筠说她在提案中有这样几条建议:一、艺术教育的各门类都应在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明确其宗旨、功能、方法、标准、评估手段。二、教育部应重点抓出一套高质量的舞蹈美育教材。各地因地制宜编写教材,都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下进行。三、学校的舞蹈课和师资培训都应采取常规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以便教师能经常了解到学科研究的最新思想。
资华筠: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歌舞团主要演员30多年,1987年至199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著有《舞蹈生态学导论》(合著)、《舞艺舞理》等9本专著以及舞论、舞评、舞蹈译文逾百万字。
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家、诗人贺拉斯曾明确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思想,我国的孔子也曾以“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这些都是早期美育思想在教育中的渗透,由此可见,美育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思想仍然在教育中发挥着其独有的魅力,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贯穿美育思想,以美的思想塑造学生,以美的语言启发学生,以美的行为引导学生,以美的教态感染学生,将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体现。
一小学教学中美育思想的重要地位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身心发展均有其重点
动作和体格的发展在婴儿期最快;语言的发展在学前阶段最快;逻辑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在青春期最显著。与成年人相比,少儿更具有发展的优势,发展是少儿时期最重要的课题,其内涵是形成各种心理能力,如感觉、知觉、想象力、记忆力、情感、思维能力等等。这些体现在美育上,便构成少儿审美发展的特殊内涵,即形成审美感知能力。正是少儿未特定化特征为少儿的审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少儿都具有审美发展的潜力。如果不能在小学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开发,将会把少儿这种朴实的潜能扼杀在摇篮中,而这种潜能的发掘必须借助于少儿向审美领域的开放。正是少儿的开放性特征使少儿的审美潜能有可能成为现实能力。少儿与审美领域的有机联系是少儿审美发展的必要条件,倘若缺少这种联系,就会堵塞少儿通往美的世界的必由之路。今天,全社会都普遍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都在努力促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许,我们不能说,“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因为缺少美育造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说,缺少美育至少是“应试教育”之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美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应该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它的加入,必将给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带来全新的气象,并将对儿童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美育对儿童素质的发展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它不仅使儿童血气和平,保持心理的平衡,而且还能协调儿童的各种心理因素,就其健全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各种潜能。
综上所述,美育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美育教育实现的途径
如何将美育思想顺理成章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将直接影响学生美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所以,应当根据他们的特点实行美育教育。一般来说我们要遵循循渐进、启发诱导和寓教于乐这三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具体说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美的知识陶冶人。知识之美,犹如浩瀚的海洋,它包容着人类上下几千年美的创造与美的发现,而传授渊博、精美的知识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新编人教,版教材,在贴近生活,加强实用性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很多教学内容就非常直接地把思想之美和应用之美较好的熔于一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上好每一堂课。为此,作为小学老师,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力求从理论角度提高自己。其次,还要积极从教学设计中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中充实授课材料。打铁先得自身硬,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拓宽知识面才会使课堂教学洋溢着一种美的旋律。犹如注入新鲜血液,让它明快地流动起来,让学生感受课堂知识的包罗万象之美。
2.以美的语言感染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衣,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表情达意,达到相互了解的重要工具。而教师的语言又是直接面对面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所有职业的语言都蕴含着自己情感美的因素,那么没有哪一种职业的语言能像老师的语言那样动人心弦,令人神往,催人奋起,教人求真。”
小学课目的知识点多,如若简单灌输,形式单一古板,定会大煞风景,甚至使学生厌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语言的驾驭方面要深下一番功夫,除了发音清晰、声音洪亮之外,要对每一堂课的导语、注解及举例加以仔细推敲,力求科学、鲜明、生动,体现自己的风格,乃至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激情满怀,生机蓬勃。
3.以美的行为带动人。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行为美的重要性。行为美作为一种行为动作之美,它是一种外化的美,是一种直接表现出来的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道明了行为美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就得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修养,身体力行地带动和影响学生。
4.以美的教态影响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信息的“发射中心”,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多种方式,传送着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教师的教态庄重和谐、美观大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老师的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好恶情绪。
关键词美术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力教学模式教育体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变落后,而要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然而,正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和特点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
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应试教育本应是一种旨在为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学校教育活动。问题出在,当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时,应试教育会偏离初衷,走向其反面,将考试绝对化,惟分数是从。自然,其负面效应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个时候,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②“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④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⑤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所以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们知道,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2001年7月份,我参加了广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在支教单位——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中学,我担任了初一级和初二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平时古板的教学活动已经让这些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如果我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话,效果势必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建较好的学习气氛,我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作为作画的材料,先在纸板上用笔画了简单的图案,然后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拼贴起自己喜爱的图案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3、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相同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进步,就得依靠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正好给其他学科带了个好头。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严格按照社会短期需求进行“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比系科设置改革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培养的转变,而日趋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受到普遍的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虽然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但是,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至少使人们看到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能。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意识和愿望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普遍增强。过去那种对人才进行工具化理解的观念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质疑。以进行单纯的知识学习,甚至以应试训练为手段,以实现逐级“攀登”的功利性“成材”教育,已经很难继续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要求和人格养成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的方式还是教学的体制,就亟需转变了。
广州市执信中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有一个很值得推崇的举措,即通过对陶艺课的重视和推广,进行特色教学,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结束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我们相信,随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地被社会认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不再是一个难题。21世纪的科学教育一定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中国美术教育》,原国家教委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主办,1995年第五期,1995.10.5出版。
②《素质教育研究》,戚建庄、金法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③彭显宏,《试论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审美教育》,《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第三期,1999.6.5出版。
教育的任何改革都必须依靠人来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充分认识的教师。在传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教师也在走向现代化,包括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转换、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本身素质的提高。
教育过程不再是以某种标准或某种需要选择学习者的过程——直到现在为止的教育基本如此,我们不准确地称它为应试教育,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造成了大量的失败者——而是使每个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发展而选择适合的教育的过程。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必然发生变化。教师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的个体的主动的学习成为可能。教师的任务则是开发和利用人以及人以外的一切学习资源,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进行评价,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和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以外,还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的。
李岚清同志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门家。”这给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要求教师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以及包括科学、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在组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本身资源的开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这将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几代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改进是没有止境的。(袁晓)
构建完整的素质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师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都存在着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分强调专业性,忽视全面素质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思想僵化、视野狭小、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极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师人才素质的要求。第二,过分注重功利性,忽视人文教育和道德修养。这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这种僵化的高师课程设置、陈旧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手段、过时的教学观念都制约着高师生的培养质量。而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这种素质应包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为适应新世纪对高师人才素质的需要,从1996年起,湖北师范学院在全院普遍实施“面向21世纪师范生素质教育工程”,该工程通过构建师范生培养模式和优化师范生培养过程,培养出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创新精神、能胜任中等教育的优秀师资。《师范生素质丛书》便是其中的一项丰硕的成果。
这套丛书注意从传统文化的基础素质要求到整体素质的养成;从语言表达的磨炼到人际沟通素质的培养,从教师职业素质的训练到现代科技素质的内化,都展开了系统的立体研究,为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描绘了一幅绚丽的蓝图,同时,它以其观念的现代性,勾画了未来教师的基本形象;以其思维的辩证性,阐述了师范生的全面素质;以其逻辑的严密性,演绎了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其结构的完整性,概括了师范生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因而,这套丛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前沿性、创新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冯广艺)
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的推行,标志着人的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新开展,也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了新的表现。什么是素质?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素质?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众多的探讨之中,《师范美育引论》(《师范生素质丛书》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其特有的角度所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便具有别样的意义。
《引论》将美育探索定位于师范教育。我国师范院校的独立建制和我国教育的人文传统,使师范教育拥有美育实施的丰沃土壤,而师范学生审美素质尤其是美育素养的高低又极大影响着全社会成员的审美素质乃至全面素质。抓住师范美育作文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作整个美育的文章。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则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开设公共艺术课应考虑到课程的层次性和全方位性,在课程类别上,尽可能开设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主要艺术门类,按教育部规定,至少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类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并根据自身特色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可根据师资力量、课程目标、学生需求、教师水平和课程成本,开发传统艺术课程资源,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钻研。
公共艺术课的授课对象,基本可分为下面三种情况:第一,进入高校前接受过若干时间的艺术培训,如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绘画等的培训,使得某些能力得到系统的开发和训练,有的甚至已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但进入高校后并没有学习艺术专业。第二,进入高校前没有经过相关艺术方面的培训,但是对艺术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和自觉性。第三,进入高校前经过相关艺术方面的培训,但对艺术学习没有兴趣或兴趣较低,仅仅为满足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个及以上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这一要求而学习。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开设课程类型上进行分类,如将课程分为欣赏普及型、素质训练型和技能提高型,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兴趣。
高校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应重视艺术素质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开创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有力地推动艺术素质教育在校园里的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各地优秀的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从而达到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美育”之目的。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国家在高校逐步实施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举措。目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大力推动之下,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热潮正在兴起。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还特别强调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在开设美育课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以艺术为主的人文学科课程。
通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来透视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因为这种课程就是面对文理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应该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学业与生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科技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急功近利,只重视专业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观察,国家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都决定于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素质。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自己的“文艺复兴”。这不仅指我们也需要自己的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而且我们更需要亿万具有一定巨人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人。片面发展的人根本无力参加生存的竞争,更谈不上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在各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意义的认识,还要重视它并采取一定的示范、教育、熏陶的方式,有效落实公共艺术教育,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董方 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