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理解

时间:2023-08-03 17:2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的理解

第1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变以往的被动的“要你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要寓教于乐,乐中求知。因为寻求趣味和快乐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寓情趣于教学之中,辅以新颖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做到乐中求知。

    再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形成掌握、兴趣意志的培养与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本身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方面,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本问题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刻;第三种情况是提出的问题很适合,有一定探讨价值和讨论意义。以上三种情况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几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思维特点,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就十分重要。

    改革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对成功的教学方法、经验的推广和运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推陈出新,而且还要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功能使学生学会,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要把好的教法组合在一起,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重视利用电化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仪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教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师多方面关注学生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有多方面的技能,为此素质教育提出要求: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在学习之余还要让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才有健康的身体投入学习之中,发展学生的才能。

    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同学之间团结,不拉帮结派;要用宽容心对待同学,不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动干戈;如果在学校受欺负或者有帮会的人找自己的麻烦,要告诉老师和父母,及时加以处理,而不能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在心底

    现代社会留守儿童增多了,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影响,因此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职责是无私的、崇高的,更是神圣的,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必须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和自己的教育工作。

    总之,素质教育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要设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大家清楚,语文课是基础课,在素质教育中更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真正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孝大.教学创新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0(01)

    [2]刘元政.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几个环节[J].文学教育(上).2010(07)

第2篇

1.教学内容不全面

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2.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

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4.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3-0012-04

1信息素质的内涵

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即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这些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管碰到什么问题或做什么样的决定时,都能够发现必要的信息”[1]。可见,对于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而言,信息意识、分析能力、检索技巧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中,最深层的是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是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人能够理性地对待纷繁复杂的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最表层的是检索技巧,即使用正确的检索方法来获取信息的能力,它是前两者在实践中的体现。从本质而言,信息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信息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对信息分析得当并使用正确技巧获取信息,三者的共同发展才意味着信息素质的真正提升。

2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局限性

2.1 主体性思想及其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主体性思想来自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即主张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并非剑拔弩张、兵戈相见,而是强调二者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明确主体不可置疑的地位,以及主体对客体、思维对存在、人对自然的把握和控制。在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看来,主体是客体的绝对主宰,客体是主体的衍生,脱离了主体,客体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意义。

主体性思想在信息素质教育中体现为“教师中心主义”或“学生中心主义”。前者是主体性思想的主要表现方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现代课堂教学制度赋予了教师极大的知识权威性,认为教师是知者,学生是无知者”[2],主体对客体的控制体现为知识的灌输,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小,其自身的理解力和认知力被忽略。后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体现为教师迎合学生的信息需求,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学生所关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方面,因此不仅无法收到预期教学效果,还会使信息素质教育变得片面化。

2.2 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当代弊端

在信息匮乏时代,信息检索课程是理解信息的最佳途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对信息有所了解,因此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理解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很多学生在选课之前就已经对信息产生了独特见解,并尝试使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信息,同时萌生了参与意识,不再甘于处在绝对的客体地位。这种情况使得主体性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在信息意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信息的理解是基础,这种理解应是开放性和多样化的,但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理解,不仅使理解变得单一,还无法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培养效果乏善可陈。在检索技巧的培养方面,情况恰好相反,一方面检索技巧能够有效地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迅速解决他们在查找信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否掌握检索技巧也更易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于是,在主体性信息素质培养模式中,信息意识、分析能力、检索技巧三者发展不平衡,无法实现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还使得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表现为技巧培养模式,使其素质培养模式的初衷变得片面化。

3主体间性思想及其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3.1 主体间性思想及其对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主体间性思想最早由德国哲学家、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他认为主客二元对立就是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这种自我是否定和排除他者的自我,这样的主体所认识的世界必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仅仅是一种主观幻觉。“主体性的危机是主体性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 因为主体和主体性是在‘主体—客体’的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正是这种主客关系, 导致主体性及其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3]。主体间性思想主张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反对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控制,强调主体之间的相关性和共通性,以“主体—主体”模式取代“主体—客体”模式,承认客体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主体产生的影响。在二者关系中,客体不再一味地遵循主体意志,而是与主体成为交互的关系,因此主体间性也被称为交互主体、主体通性等等。

3.2 主体间性思想的主要特征

在主体间性思想中,主体之间是平等的,二者需要通过交往最终达成共识和相互理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中主要涉及三种关系,认识主体与事实世界、社会活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主体与自身及他者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4],这三种关系的顺利发展要以平等和沟通为基础。恰当的语言和共同认可是实现这一基础的前提,前者能够保证对话双方的相互理解,因为交往行为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行为;后者能够形成理解和认识的共同背景,减少交往中出现的沟通障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共同背景的产生是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果,“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5],理解者和他要理解的对象原本都有各自的视域,理解的过程就是理解者的视域进入他要理解的那个视域并与之融合,形成新的视域,在这一视域中,理解者和被理解者的视域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同时也为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

3.3 主体间性信息素质教育观

以主体间性思想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平等、交往、共同背景。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平等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对信息产生独特的理解,在主体间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解,还应该从认同的角度出发,将学生视为新生代的信息力量。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保持畅通的对话和沟通,这种对话不仅是使用正确的语言以保证理解的可能,更是以交谈的方式延伸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巴西哲学家、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6]。第三,教师和学生分别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进入对方的视域,围绕着信息素质形成一个新的视域,建立起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共同背景。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新的理解,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方式,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因素并加以疏导;而学生则有机会展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学会从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的角度看待信息,审视检索技巧,实现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

4主体间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应用

4.1 以中国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应用

由于主体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主体间性模式,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交谈了解他们的信息观,针对学生对信息的现有理解和经常使用的检索方式提出问题,迅速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背景,让他们在这一背景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意识到信息意识、分析能力、检索技巧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将搜索引擎视为万能宝典,在查找信息时不是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而是直接输入问题,期待自己的问题被搜索引擎所理解并告知答案,如果没有答案就不断变换提问方式或最终放弃搜索。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们意识到搜索引擎的有限性,以及他们自身固有思维的局限性,并指导他们如何通过信息分析等方式来克服这些弊端,启发他们的信息意识。第一个环节是提出一个生僻的专有名词,让学生查找其含义,此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第二个环节的目的是展示信息分析如何解决搜索引擎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具体方法是展示一幅图片,并提出一个利用图片中的信息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很多学生开始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和发现其中的可见信息,有的学生甚至开始利用已知信息推测未知信息。尽管问题的答案最终常常需要通过搜索引擎来揭晓,但学生们已经能够意识到信息分析的作用了。第三部分是要在充分发挥搜索引擎功能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的关键在于确保提出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需要足够的信息意识才能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最终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答案。例如将问题设计成“中午从香港飞到伦敦喂鸽子并于当晚返回,可以喂多长时间?”等看似简单却需要多层信息分析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没有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何种信息素质,也没有否定学生对信息的现有理解,但却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和意识到信息素质全面发展的意义。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普遍对这三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内容使他们对信息产生了新的认识。

4.2 以外国留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应用

随着我国外国留学生的逐年增多,留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在教学中,笔者深感主体性思想在留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无法有效发挥。首先,留学生缺少中国教育的文化背景,不仅无法适应中国传统的“传授—习得”教学模式,并且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课堂模式。例如有的留学生习惯讨论式课堂教学,而有的则习惯应用式课堂教学。其次,尽管授课语言是英语,但对大部分留学生包括教师而言,英语都不是母语,因此只能实现基本的清楚表述和表层沟通,而无法发挥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三,留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以及对信息的理解是以本国文化为背景形成的,这使得教师了解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更加复杂,并且无法在短短几节课内实现。由此来看,主体性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因为客体的多样性不仅使主体无法把握客体,而语言问题导致的深层沟通不畅使主体更不可能控制客体。

笔者在留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中发现,主体间性模式可以弥补主体性模式的诸多不足。首先,为解决留学生信息素质状况不同的问题,笔者没有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而是秉着交往的原则将课程设置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语言作用的缺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观察留学生检索信息的方式和特点来了解他们的信息素质状况。其次,为避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信息素质培养带来的困扰,笔者以他们现阶段对学术资源和毕业信息的需求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课堂共同背景,该背景增强了教师与留学生、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理解,对留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课程中设计了毕业要求、毕业流程、参考文献著录等内容,将重点放在课题分析、数据库使用等内容上,并设置了需综合利用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分析能力的题目[7],既帮助留学生了解所需信息,同时也促进他们思考,从整体上增强留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从目前来看,留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比较合理,教学效果明显。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这种主体间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在留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5结语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主体间性思想比主体性思想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其考虑到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共通性。这一点是当代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有认可学生对信息的自我理解,通过有效沟通增强了解,建立共同背景,采用适当方法引导,全面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分析能力、检索技巧,才能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瑞林.信息素质教育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4):106.

[2] 孙茂华,董晓波.后现代主体间性下的对话性师生关系[J].教育导刊,2011(6):15.

[3] 万进.信息技术语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主体间性诉求:一种后现代的检视[J].图书馆,2009(2):38.

[4]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李安东,段怀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7.

[5]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28.

第4篇

论文摘要: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讲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并结合钢琴教育。分析了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譬如钢琴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情商,培养人的人格,提高人的审美观念,还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通过这些很多方面的提高,培养全面的素质。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阐明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并抛砖引玉,引起学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素质教育含义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展的客观事实存在的,是提升个人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尊重人得主体实践性、创造性、重视智力开发、培育全面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倡导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处能力、生存能力,反映出情感先导,能力续进。知识支持的教育价值体系。从内容上说,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思想、文化、身体、审美、劳动五大基本素质。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曾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说,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是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教育,它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自立、如何独立思考问题。

二、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钢琴课几乎是所有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见,钢琴教育对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它同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将钢琴教育运用于素质教育的智力开发过程中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组成人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形体上和结构上虽然像孪生子一样对称,似乎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实质上这对“孪脑”有很多不同点。在正常情况下,左右脑既有分工明确,又有相互配合。左脑是语言脑,承担着语言处理和逻辑思维的责任;右脑是音乐脑,承担着处理音乐和其他艺术信息的职责。大脑的两半球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是一个人在正常意识下和接受教育的同时,不可缺少的。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平台,具有开发智力和挖掘潜力重要作用。如:双手弹奏所引发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和谐美;演奏主调和复调多声部音乐的立体思维与逻辑思维等。这些我们都可以有计划地贯彻于不同教学每一个环节中去。

2.将钢琴教育运用于素质教育的情商开发过程中

情商是指心理学情感方面的专业术语,就是指感情发展的商数,用以衡量人情感发展水平高低。在钢琴教学中,通过钢琴的外在表现,人能够从音乐中更多的了解感情世界,了解社会,进而适应和融入社会,使我们情商上极大丰富和发展,进而能够了解人情世故,懂得理解、宽容、容忍他人。此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通过对钢琴的学习、理解,吸收、欣赏,可以缓解在学习、工作、家庭、社会的很多压力,培养我们良好的情商,有助于钢琴弹奏的效果。

3.将钢琴教育运用于素质教育的人格培养中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自然渗透融合过程,不需任何强制和生搬硬套,也不需要提出什么具体要求,也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只要老师重视作曲家的人格魅力所在,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运用结合,就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我们在教授他的钢琴曲时,必将谈及他为“振兴祖国”、为祖国而创作的人生目标,谈及他“一个音符即是一颗向敌人射去的子弹”的革命斗志,谈及他“乐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被誉为“音乐神童”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在结束了10年漫长而畸形的演奏生涯后,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他重新又以仆人的身份接受着主人的侮辱、责骂、训斥甚至惩罚。为了最为珍贵的人格,他宁愿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健康甚至生命!这些无疑都是闪光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习者产生心理影响,在“提示”和“暗示”中影响学习者的人格。

4.将钢琴教育运用于素质教育的美育过程中

钢琴家李斯特也曾说过,“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是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可见,学弹钢琴不仅是技艺练习。同时也是审美教育。学生长期演奏优美音乐,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动以及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演奏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自然会带来精神品质、意识观念和情感心灵的升华,使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对不同派别、不同人物、不同风格作品都有新的认识,有助于开阔艺术层面,丰富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审美趣味与能力。

5.将钢琴教育运用于素质教育中的观察力、理解力的培养过程中

首先,观察在钢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会观察,但观察得是否细致、全面,在观察中是否加上思维活动的积极配合,却大不相同。所以说在课堂上,教师在示范的同时,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关键。通过在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别人的弹奏方法(示范、录相、录音),从细节到整体,从技术到音乐,从作品风格到演奏状态等仔细观察,认真听辨,并与自己的弹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才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理解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它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将不同的音乐按不同特性分类,把音乐特性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讲解也可以更直接、更方便地引导学生们领会和把握音乐的特性,进而可以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重视钢琴艺术教育在全面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钢琴艺术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钢琴教育对人的德智体影响深远,可以使学生成为从谈吐举止到专业知识能力,从精神形象到创新热情等方面都能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是新时期教学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朱珠,钢琴基础课教学阶段性训练探讨,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蔡江宁,钢琴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昌吉学院学报,2005,(01)

[3]郭晓葵,高校中钢琴课教学研究——提高非钢琴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4)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政策 过程 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的全面发展”战略被提上了议题,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继承、教师的单向施予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呼唤的是主动的、预期的和参与式的教和学。科技的突飞猛进,文化潜在的冲突使得原来的制度化教育无法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也就在这种呼唤声中应然而生。教育政策因为教育问题而产生,也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的,其过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阶段、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其执行的现状分析

政策的形成阶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赋有时代的意义,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即会做事、会做人、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同阶段的教育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本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学校和家长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和“多把尺子”的评价观来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赋予更多的内容。大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目标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贯通的掌握从而达到其智慧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知识、工作迁移融通能力。

然而从该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由于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并没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达到该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执行部门或单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进而在执行阶段,不管是手段还是力度都是纷呈差异,以致于在基础教育方面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大学素质教育高不可攀的尴尬境地。

二、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分析和相应的建议

在政策的评估阶段,制定机构和人员应该“审查每项可供选择的政策会产生的所有重要后果,并将每项政策的后果与目的进行比较,选出其结果与目的为最佳目标的政策”。面对素质教育所呈现出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局面,当务之急,我们各方面的人员都应该要好好地冷静反思。

1. 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的政策理论分析

首先,该政策的相应配套措施的缺乏,进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应的考试制度、课程改革等关键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基础教育中,主要表现在面对高考和素质教育两根指挥棒,学校和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而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首先需要呼唤的是各方面人士摆脱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现代新人的气质和品格。

其次,该政策的系统理论陈述薄弱,以及执行人员对它的断章取义。这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方面,家长甚至学校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抛却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而仅仅局限于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应试教育的、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只流于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许多不恰当的内容,从而使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偏移了原来的方向。

再次,从政策评估的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该素质教育长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后评估”的力度不强的原因。事后评估是对政策效益和社会反映等方面的一种评估方式,“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确定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效果的一种行为”。

2. 相应的建议或对策

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于问题并为了解决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扭转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局限性,素质教育的浪潮席卷了全社会。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其呈现的种种扭曲现象又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执行呼唤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对政策内容的正确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解读。因而,要保证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中包含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观,甚至是“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系统工程观”等新的观念。

第二,政策的实施要合理处理其与各方面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落实贯彻必须合理协调好其与考试的关系,并呼唤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了激励子女从活动中产生意识进而培养子女的意识导向的行为活动,从而使子女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评价机制、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总之,“决策过程乃一政治活动,在所有阶段都会有个人的知觉与利益涉入”,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思维,要有脱离庸俗、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同时,教育政策的执行也有赖于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所以,有关素质教育的制度、法规建设还有待加强。实施素质教育,是本着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要成为政府行为,社会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营造素质教育大环境,制定推动素质教育和政策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望真正发挥其本来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身体及心理均进入半成熟、复杂、矛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初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思想未能及时转变

虽然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仍有大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地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没有真正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加上我国升学门槛就是分数,学校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升学率,同时教师本身职业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成绩,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分数[2]。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升学压力,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真正实施。

(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已经完全习惯传统教育模式,面对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不适应,而且接受程度也较低,不知道从何下手[3]。有的教师虽然积极地响应素质教育,重视教师同学生间的互动,但是却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忽视了互动的最终目的,导致素质教育形式化。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职业水平等也良莠不齐,对素质教育的展开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综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具体分析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在明确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数学学科特点等切实落实素质教育。首先,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素材,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实现素质教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剪纸环节,让学生在剪纸过程中观察剪刀变化。根据剪刀张口的变化、剪刀把手角度变化等,引入相交线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4]。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注重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数学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平行线相关概念以及判定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自行在纸上画上数条直线并讨论出不同的判别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并进行验证,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平行线的判别方法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基础概念、理论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为主,教师指导解释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若是学生之间理解能力、学习效率等差距十分明显时,可以试试层次化教学,通过因才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三、结语

素质教育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广平.素质教育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46.

[2]谢康.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173.

[3]焦民欣.基于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2015(24):215.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施

一、揭开打着素质教育幌子进行应试教育

目前在家长中间,带孩子上特长班的热度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学习特长和素质教育混为一谈;很多人为特长学习冠以“提高素质”的名头,将其和素质教育等同起来。其实,一个孩子接受还是不接受特长教育,应遵循是否学有余力、是否有兴趣两条原则。实际中,大多数参加特长班学习的孩子学习与兴趣是脱离的,更有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时感到的只是疲劳。家长期待孩子成才的苦心可以理解,但特长班只是一些才能和技艺的学习,提高了孩子某个方面的素养,而素质教育却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让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力量,这个过程并不是孩子学一门乐器或学画画、学下棋就可以完成的。因此,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特长班的实质是应试教育。

特长班热还存在以下原因:盲从因素,社会流行什么就学什么;学校的片面取材,致使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家长的指挥棒;家长在心态上对课程改革不适应,许多家长片面认为教学要求降低了,于是在课外给孩子加码,实质上往往禁锢了儿童的发展。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心理,都对家长追逐特长班有影响,许多特长班打着素质教育招牌光想着赚钱、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教育的道儿。

二、谨防素质教育过了头

推行素质教育是好事,可是素质教育过了分却令人费解,素质教育也得有个度。学校进行启发式素质教育不能过分,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将题出得奇而又奇,连家长都做不出来,对孩子岂不是拔苗助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有关部门在出题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范围,多出一些能让孩子自己动脑子解决的题目,这样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素质教育也就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

三、克服实施素质教育的其它片面认识

在教育界内部,有很多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是很片面的。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搞一些图、音、体,多搞儿个兴趣小组,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总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要搞素质教育就得取消考试,不取消考试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基于这些认识,出现了有的学校课外活动搞得较为热闹,图、音、体有声有色,有的主利课时减少,搞起了某某学科活动课等等,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学校开设了几十个小组,每周一次活动,除儿个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可以说是牵牛上树,这些都表明目前我们很多人对素质教育理解表面化,肤浅化。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不是让学生说说笑笑、蹦蹦跳跳就行的。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说:“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面向全体,使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艰巨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所有学利•的教学之中,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去实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各科教学,使课堂时时一渗透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第8篇

法国著名学者涂尔干曾说过,教育有一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学者社会化。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把学生由单纯的人改变成为社会化的人。无数人之间互相联系从而组成了现在庞大的社会关系,而教育就是为了增加这种联系,将这种社会化变得更复杂、更庞大,教会人如何进行社会化的改变。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是每一名高职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内容,与每一位将要走向社会的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以大学生逐渐社会化为背景,对现阶段高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不断社会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符合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培养一些技术类型或是文化素质偏低的毕业生。这种只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不但对学生未来就业不利,而且造成未来社会科学和人文不和谐现象。

第一,缺少对民族文化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我国拥有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很多高职学校更多的重视技术和应用的灌输,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不那么重视,甚至让学生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产生错误的观念。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第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本身就错误的认为,在高校不断社会化的背景下,学生只要具备优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步入社会。导致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过于单一的教育,学生所有的精力都被用在了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其他专业和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学生“瘸腿”现象非常明显,甚至无法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培养思维方式过于单一。与前面提到的原因相同,高职院校由于对学生进行单一专业的教育,导致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习惯性的用自己专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正常人应该拥有的直觉、想象力等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这也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后形成思维定式,很难做出创新。

第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越来越多。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的、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几乎没有关于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很差,无法面对社会化大环境中的各种压力,无法处理好与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第一,改变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思想观念上轻视甚至忽视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而文化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我。所以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与专业素质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大学生在不断社会化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文化素质教育中要重视人文方面的教育,因为学生在不断地吸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正确的把握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对真善美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追求。

第二,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在社会化视角下,我们看到许多高校教师也逐渐开始变质,在经济或其他方面的驱使之下,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在逐渐下降。学生进入高校仅仅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教师在这个时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文化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启迪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文方面的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差别巨大,它起源于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历程与社会变化的感悟和理解,而教师正是需要在这些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也体会到科学与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另外,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培训与教育,让老师得到适当学习和充电的机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逐渐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好的培训社会的接班人。

第三,利用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华部分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本包括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教育体系,其中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量巨大,体系繁杂。虽然这些内容与知识对学生理解世界、认识自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在校的几年时间内不可能全部学到。而且高职院校师资情况与职业培训特点相对比较专一,所以学校必须有效的将这些学科中浓缩的精华部分设计成选修课程,让学生尽量多的吸取到人文与科学的经典内容,从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中受益。

第四,组织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量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持,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把知识有效的活学活用。所以,文化素质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校必须定期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生活实践、社会考察等活动,在社会化的环境中亲身去体验,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多的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第五,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始终。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而且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的始终。不但人文课程中要教育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专业上老师也应该把专业课的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认识传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四、总结

在高校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加的环境下,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样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美术培训;素质教育;美术高考;培训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5-02

近年来,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的趋势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视。家长们把目光转向了学校之外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特别是美术培训班就像是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又一年暑假将至,家长和孩子们如辛勤蜜蜂般穿梭在各式各样的美术培训班中,至于成效如何?各有得失。通过学习美术完善孩子的品格,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下面,结合我的理解,对美术培训现状进行分析。

1 对美术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是发掘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所谓的美术培训就是着眼于人才全面素质的美术培养,充分运用各种美术教学手段,从而切实达到提高少儿艺术素养的目的。其次,现阶段家长对培养孩子审美素质和艺术兴趣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使的美术培训市场越来越火热。最后,有句话说“艺术不是生活,但是艺术可以造就未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教育可以直接关系到智育的发展和德育的培养。因此,通过美术培训,从中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和自身文化素质,成为家长热衷培训的主要原因。

很多家长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画画”上 ,他们送孩子绘画班学的就是画画,“画得像与不像”成为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儿童美术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需要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教学。儿童美术培训就是在规范孩子 的习惯,以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并让他们充分了解美术。这不仅仅在于技法方面 ,还应该包括鉴赏 ,体验等各种方式加以熏陶,让改造善于观察生活中的 美,并由衷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从而引领他们走上艺术之路。

2 对少儿美术主要实施素质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影响: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教育。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美术培训成为培养少儿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但是如何选择适合的途径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通常的理解上,人们更愿意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各种技巧,才艺展示便是素质表现的最佳途径。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影响是催生了形形的各种培训机构。在“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愿望的驱使下,许多的家长们想当然地为孩子积累着中“素质”,例如画画、跳舞、弹琴等等这些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成为家长们的首选。

2.2 美术培训中素质教育的作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许多从业者,简单的操作和巨大的回报,使各种培训机构发展迅猛。现在美术培训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例如儿童水粉画、儿童国画、线描、写生、手工工艺制作、素描及色彩等科目。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全面发展的美育,中小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绪,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术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而美术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犹如校外的美术培训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整体。

3 关于当前高考美术热

目前,美术高考生人数逐渐上升,以河南和山东两省为艺术类考生的领头大军。出现这种美术高考热的原因:

(1)高考升学率的刺激;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比一般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低出很多,程序化的教学和培训能使学生短期内通过专业考试。

(2)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有部分考生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加入学习美术的行列之中,高考美术降低门槛进入大学,而不是出于兴趣和志向而报考美术的。

(3)社会需求增长的需要,就业相对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文化也有了新的要求。相对而言,在美术的诸专业中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进入大众的生活中去。这也给美术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以上三面因素造成了目前高考热的现象,很多孩子 都是因为“兴趣”而走上美术之路的。一般而言,这种“兴趣”会伴随其一生。所以,家长们不能盲目跟从,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的只为考学而学美术。家长可以不懂美术,但对教育要有所了解。每个家长对美术的认识与修养决定了孩子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而家长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与认同决定 了孩子的未来。

4 美术培训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社会上五花八门的美术培训机构和家长们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特长班,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培训,也各有利弊。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确实为国家建设储备了越来越多的美术人才,越来越多的孩 子的美术才能 得到了培养 和开发,有益于全民审美水平 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美术教育普及机构的一些美术培训班,过分的规范和集中使得艺术的个性遭到扼杀,特别是少年儿童在这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思维模式,对其审美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最后,在美术培训中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锻炼他们的虚心、细心、独立坚韧和自主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 ,不要把成人的世界强加给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面前的一切。学会以孩子的心理和目光去体会、去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因此,针对目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监管部门首先应在全社会推广美育教育,让家长们对孩子的美育培养“急功近利”的思想完全脱离,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让家长理解孩子的生理、年龄的特点,理解绘画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更要让家长真正理解美术,理解艺术,理解审美。社会各界美术教育者和家长们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要有长远眼光!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 朱晓飞.谈少儿素质教育与美术培训[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3] 王朝阳.浅谈校外美术培训中的审美教育[J].决策探索,2010.8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战略主题。而针对高等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是其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努力推进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已经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学界普遍关注、社会广泛提高认识的良好氛围。但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一些特质,如内容宽泛、目标难以量化等,往往使其在操作层面流于形式。为使文化素质教育获得实效,就必须对当前对大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给予定位,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与大学生的实际价值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价值理性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

长期以来,我国在各级教育中都体现出了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等一系列问题。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其目标就是要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国家在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道德品性、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等综合平衡发展方面,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也做出了较大努力。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讲,符合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指向。根据韦伯的阐释,价值理性是对某行为有意识地、无条件的纯粹信仰,通常是伦理的、美学的或者宗教的。由此行为者会向自己提出某种“要求”,并努力使自身的行为符合他内在的信念。价值理性通常包括道德品性与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不应当只追求教育效果,更应当关注教育过程当中作为“人”的学生的价值。人是教育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当中的主体之一,理应有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不断充实并超越自我的权利,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育具有一种能够激发人的超越性的精神源泉,它使得人们不断地进行着自身可能潜力的终极追求。柏拉图曾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可见,教育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都在于价值理性。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培养全面的、高尚的人。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1.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内容过于宽泛和模糊,使其难以落实

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界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当前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界定始终模糊不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文化素质”一词本身过于宽泛和抽象,它是一个包含了道德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等综合内涵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还普遍存在把文化素质教育仅仅看作是文化知识学习的认识。可见,当前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不统一、认识不到位,必然影响其顺利实施。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模糊,导致了文化素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的随意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解释,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大学教育的“高素质”并没有真正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很多大学往往青睐那些能够为大学生带来实际效益的方面,对抽象的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重视不够;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倾向于采用那些师生彼此都易于接受但不一定严谨的方法;不同的社会资源也推动着各高校不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各自分散、独自摸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还存在“素质培育”的片面性。当然,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很难量化,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素质的深刻内涵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

2.“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理性目标与大行其道的工具理性之间存在冲突

所谓工具理性主要是指知识技能和伦理规范的认知与行为,也包括生存、交往、契约等理性认知与行为,这些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的运行与稳定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含义具体来说,即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物的最大价值的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在工具理性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使自身的行为“利己最大化”。我们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主宰人们观念和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价值理性的目标与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师生价值追求之间的现实矛盾愈演愈烈。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与生存发展的压力,可以说,在大学期间优先选择学习那些易于择业、有利于立足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正是他们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一味的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理性,而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只能使文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既浪费大量资源还收效甚微。

可见,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单纯价值导向带来的低效和对工具理性的误读、误用,导致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偏离。为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走出无所适从的低效困境,在教育价值理性导引下合理运用工具理性尤为必要。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融合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必不可少的两种价值导向。而它们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在解决当前现实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方面也颇有成效。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包含实践的目的、手段和结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无疑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必然要选择一定手段,而手段的选择又往往以能够有效地实现目的为前提。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只有把形而上的价值理性和形而下的工具理性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素质教育从起点(教育价值)到教育产品(学生)的输出都更具有合理性。

工具理性体现了人类对社会规律的认知和驾驭,它追求“真”,通过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阐释和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讲,工具理性更多地具有实证的精神,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积极行为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工具理性追求的一种功利化的实用价值是其通俗的表现。价值理性是指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它追求“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规范分析。价值理性通常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应然层面进行价值判断,它源于人类关于“人”的终极关怀。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来看,价值是第一位;但从手段和最终的结果来看,又必须考虑“实效”,使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最终落到实处。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工具理性的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单纯的工具理性遗害无穷。盲目的工具理性将导致功利、实用主义非法膨胀,人们可能因为“利己”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还有可能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在。而单纯的价值理性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一切只从价值假设和良好愿望出发而不考虑现实情况的行为,都无异于乌托邦式的空想,无疑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仅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因此,“当学习者理解了教学的目标时,他们就会获得一种预期”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几乎没有生长的土壤。可见,单纯工具导向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崇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而缺乏价值内核;单纯价值导向的文化素质教育又会使学生过于理想化而变通不足,无法立足、适应社会。我们看到,目前广大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物化的训练,而忽略人性的修炼,结果使人“异化”。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舍育人之本,而逐夺标之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的工具理性是以受教育者的基本需要、积极的情感和意志力为动力的,即是以教育的价值理性为动力。工具理性要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价值理性应当通过工具理性找到最有效的价值实现途径。也只有这样,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发扬,其价值才能得以实现,高校才能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功利主义思想趋于流行。因此,必须合理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对待压力和挑战,鼓励他们综合发展自身的能力,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当前,培养既具有健全人格体系、全面发展,又具有高尚的情怀和敏锐而又坚强的身心,能够立足于社会并自主改造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把价值理性作为根本层面的精神导引,把工具理性作为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有效性的保障,保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才能避免人性的残缺和异化,保证人性的全面和完整。“大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有清楚的头脑、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能理解、判断。”科学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就是以高校这一平台作为支撑,在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科学的真、善、美等精神品质体现出来,培养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高尚人格的人的过程。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观 转变

在英语教学中,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通过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培养交际和阅读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教育观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工作者要知道,在认识上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思想,在理论上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在实践上应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思想。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设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技能课程,增加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殊不知,这种观点是狭隘的、片面的。那么什么是素质呢?素质指“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交际英语的能力。

二、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质量的保证

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权威教育人士提出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教法+环境)×教师”。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教材靠教师教学,教法靠教师研究,环境靠教师创造。教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事实表明,优质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在良好素质的教师身上才能真正体现。所以每个老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都应不断“充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接受新的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内涵。

英语老师扮演着记忆强化者、示范表演者、语言组织者等不同角色,所以,英语老师应该具有责任心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以及求知欲强等较为完善的人格特征,还应该尊重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潜在的创造性。

三、加强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观和成就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时代,因为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教学大纲》规定“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陶冶思想情操,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英语学科的内容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传播文化知识,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情感的教育作用。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爱国、励志、环保、合作、互助、创新以及和平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提取其情感因素。

优化非智力因素,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它对智力因素起着调节和催化的作用:

一是明确学习目的性。目的教育要结合实际,用周围的具体事物教育学生。学习目的教育要贯穿始终,同时还要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渗透其中。

二是加强兴趣的培养。

三是意志品质培养。意志是行动的推动力量,是成才的关键。无论做任何事,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可能取得成功。

四是情感培养。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愿望之一是期待被赞美、钦佩和尊重。

四、培养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1.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素质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这几方面的素质又集中体现在学生交际运用能力上。《教学大纲》规定了“精讲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着重培养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原则,我们必须把精讲多练落到实处,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反映,其根本目的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精讲是指集中于教材重点内容的讲解,借助于英语“五步教学法”中的presentation和illustration。多练是由知到能,由能到熟的训练,靠“五步教学法”中的drills, practice和consolidation完成。教师根据实际情景,把语音、词汇、日常用语综合起来练习,情景教学包括问候、购物、假日庆祝、问路、接电话、投诉、时尚、求职、面试等方面。学习英语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理解和表达意义。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言语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2.注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语思维能力是指直接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它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影响英语学习过程的变量。逐步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培养英语表达能力应从英语词汇教学着手,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础材料,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但人的思想是通过句子来表达的,所以词汇不能脱离句子,要学会通过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来形成判断和推理,用交际语表达思想。词汇学习必要融会到句子中,反复练习。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训练就不能形成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离不开思维训练。

五、着眼发展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指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开发潜能和启迪心智上来,也就是说,教育着力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英语教学要加强语言交际运用能力和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培养可持续发展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学生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学会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在于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对策,所以英语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自我调整的能力。

从单词的发音到语法规则,从问题的解答到文章理解,学生应得到参与的机会。在老师启发下,学生通过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的体验得到很大的快乐。反之,老师不积极引导学生,而只告知学生答案,学生易产生惰性心理。一位英语教育家曾说过“Tell me ,I will forget. Teach me,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直接告诉我,我会忘记。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学会。)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工具书和参考书,坚持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巩固(培养英语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阅读能力,了解文化背景差异,积累习惯

用语。

第12篇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语折射出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素质应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几个方面考虑,相应的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四个层面。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才。

二、数学素质的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三、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创造性地发挥和潜移默化地渗透来达到目的。以下是教学中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是传统数学教育的现展,是历史的必然定位。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也是最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像背文科知识那样去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关键是理解,要提取关键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够掌握它。要理解透彻,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善于理解、琢磨。

2.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职业学校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逻辑型、宏观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的数学证明。

3.注重数学实质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表达形式、咬文嚼字追求概念严谨的教法,要把教学的重点及时间放在数学概念实质的理解和整体数学观念的形成上。

四、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它的实施与推进,必将引起数学教育教学的巨大变革。这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探索、思考。

1.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观念

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旧观念,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英才数学为大众数学,让人人都学习数学,都懂些数学,并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

2.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杜绝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这种填鸭式教学现象,目前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采用多手段多途径,创设乐学、趣学、成功学习等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而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