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成就

经济发展的成就

时间:2023-08-03 17:2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成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1篇

每当一种关键的诱惑出现时,一个国家不是克服它就是陷进去。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经济发展过程界定为这样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不论何时出现诱惑,都予以抵制而作出有利于投资、竞争和创新的决策。

一个国家必须能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度过诱惑的关头。如果有一定的价值观占上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塔尔科特•帕森斯指出,“价值观”可视作一常规象征体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作一准绳,人们依据它而在一定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各种行动方针中,做出自己的抉择。国家必须具备那种有利于抵制诱惑而做出正确决策的价值观体系,才能实现持续的、迅速的发展。

价值观有两大类:一类是内在的,一类是工具主义性的。内在的价值观是指我们不计个人得失而均予遵循的价值观。工具主义性的价值观是指那种因为它直接对我们有利,我们才予以遵循的价值观。倘若有利于发展的决策所追求的只是一种经济上的工具主义性价值观,例如要发财致富,那么人们富到一定程度时,努力就会减退。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起来了,仍然像它穷的时候一样努力?当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竞争、投资和创新,甚至当他们不再需要如此努力就可以过上富日子的时候,也继续照样努力干,这时经济发展的革命就会发生。只有当人们所追求的有助于繁荣的价值观在繁荣出现以后仍不会消失,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决策的关键时刻占上风的能导致经济持久发展的价值观,必须是内在的,而不是工具主义性的。工具主义性的价值观按自身定义来说就是暂时性的,只有内在的价值观才能无穷尽。任何工具在完成了它的用途以后就不再有用,而内在的价值观却永远召唤我们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要使发展不停顿,积累的过程就决不能被它自身的成就所窒息。这就是说,推动人们不停顿投资的价值观,不能是经济性的,否则,一旦取得经济成就,价值观即会随之消失。

然而,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内在价值观,虽然是非经济性的,却决不能是反经济的。它们应既是非经济的,同时又是亲经济的。它们是非经济的,不会随经济成就而消失;它们是亲经济的,将会不停息地推进积累的过程。

经济发展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经济价值观不足以保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决不可仅仅托付于经济价值观。一国人民接受什么价值观或不接受什么价值观,这属于文化领域的事情。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

属于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叫做“伦理”。一个人本着原已自愿接受的一种内在价值观,或者后来认识到应当如此而加以遵循的一种内在价值观,所表现出的行为,叫做“道德”的行为。按内在价值观为人处世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当一个国家遵从非经济而又亲经济的价值观实现经济发展时,我们可以断定这种经济发展是一个有道德的现象。如果没有持续经济发展所需的价值观,诱惑就会占上风。诱惑体现的是短期的愿望,而经济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在短期与长期的斗争中,如果决策过程缺乏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作依据,短期愿望就会得势。这里就看出价值观的功能:充当短期愿望和长期愿望之间的桥梁,决定性地增强长远目标的力量,否则人们就会只顾满足眼前的利益。

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可以按照相容的格局予以归类,这就是“价值观体系”。实际的价值观体系是复杂的,而纯价值观体系仅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即理想的类型。有可能构建两种理想的价值观的体系,一种只包括那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另一种只包括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尽量靠近前一种的国家,就属于现代国家;尽量靠近后一种的,则属于传统国家。这两种理想的价值观体系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完全地属于其中哪一种。然而,有些国家比较靠近前一个极端,另一些国家则比较靠近后一个极端。

现实的价值观体系是处在运动之中,而且优劣兼备。如果它们是朝向有利的价值观体系运动,它们就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机会。如果它们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那就会使一个国家的发展机会缩小。

这一分类包含着20种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和阻碍经济发展的文化在看法上是大不相同的。这种差异与两种相对立的文化的经济成就是密切相关联的。在两种理想价值观之中,人们选择靠近哪一种的价值观体系,实际上就表明他们宁愿要哪一种的经济,结果也就会是那样的经济,这就引出一个人们有争议的结论:归根结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达或者不发达,并不是外界所强加,而是社会自身所选择。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指标;经济发展

一、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最早是在1973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适合应用已有的货币金融理论和政策,在其分别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资本》这两本著作中,麦金农和肖从全新的角度开创性的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压制论”。麦金农的“金融深化论”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基本相同,通常将这两个理论归为同一个模型,即麦金农-肖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模型(也称M-S模型),反映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想要促进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进行金融深化。麦金农和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主要概括为四点:(1)货币化程度偏低。(2)金融市场不完善。(3)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4)政府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金融深化理论就是以具备这些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论点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互相制约,如果政府采取自由的市场机制,实行利率自由化,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自由运行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促使社会资金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引导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行业和地区;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金融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深化—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然而,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与此理想状况相反,金融和经济发展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压制的状态:由于政府对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造成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落后的经济反过来又压制了资金积累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压制的恶性循环。

在分析了造成这种金融压制的原因以后,麦金农与肖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1)利率市场化。(2)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3)政府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4)发掘本国资本,减少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等。

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资金形成及投资效率,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麦金农和肖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滞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造成的资金短缺,因此提出采取市场化利率的政策,试图通过自由的利率和完善的金融运行机制来加速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形成,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最终刺激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分析

为了衡量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本文采用如下三个金融深化指标:货币化比率(M2/GDP)、金融相关率(FIR)和金融利用率指标。

1.货币化比率(M2/GDP)。货币化比率(M2/GDP)反映了经济货币化程度,它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我国的货币化比率逐年升高,从1993年的0.987上升到2010年的1.808。一般来说,货币化比率(M2/GDP)超过1说明一国的货币化程度较好。当前我国的货币化比率远远超过1,不仅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甚至还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尽管货币化比率(M2/GDP)通常反映了金融机构发展在市场中的重要程度,但作为传统的金融深化指标,单独运用M2/GDP并不能十分精确的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两者只在成熟的金融体系中才呈正相关趋势,当金融体系不成熟时,两者反而呈现负相关关系。M2/GDP过高可能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讯号,而在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中这一指标反而比较低,因为后者通常持有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货币量。虽然我国的货币化比率很高,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化程度已超过发达国家。

表1 1993~2010年我国的金融深化指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2.金融相关率(FIR)。FIR是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它反映了通过金融工具来促进经济活动的水平。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以及各种信贷凭证。金融资产总量包括M2、股票市价总值、债券余额三个组成部分。可以看出,FIR包含了债券、股票等非货币化金融工具,因此数值大于货币化比率(M2/GDP)。FIR从1993年的1.165上升到2010年的2.854。这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正逐步加深。

3.金融利用率。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投资所需的资金以及投资效率又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金融深化程度越高,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转化为更多的产出,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金融深化对于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是金融深化深层次的表现。金融利用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率来表示。我国的金融利用率最高为1994年0.987,下降到2010年0.667,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资金没有投入到生产中,大量的资金闲置,存在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深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通过上述三个金融深化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深化总体来说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金融深化的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但金融发展的规范化程度不高,金融深化的内在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分设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使我国的金融分业监管制度架构与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相适应。从金融监管手段看,行政监管手段的作用被逐步弱化,经济监管手段和法律监管手段的作用显著增强。

2.银行业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并存的多元化银行体系。

3.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除银行外,还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丰富了融资渠道,形成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

4.利率市场化。我国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5.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到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2342家,市价总额达到了214758亿元。我国的保险市场蓬勃发展,2011年各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达到59828.94亿元,保险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6.外汇市场的改革。1994年实行结售汇制,人民币与汇率并轨,我国外汇市场开始由外汇调剂市场过渡到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核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1998年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关闭外汇调剂中心,这标志着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均已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181万亿美元,具备强大的抵御汇率风险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我国的金融深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就。我国已出台各项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金融秩序逐步完善。这些都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已逐步形成,有些方面已与国际接轨。

四、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金融深化取得了许多成就,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都达到较高水平,但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金融发展的规范性和质量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一,金融市场存在缺陷。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政府主导,金融资本主要偏重于支持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贷款充足;而忽视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发展受到限制。货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稀缺程度。第二,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长久以来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是银行存款,居民普遍愿意把资产存在银行,而不是用于投资。尽管近几年居民的投资方式、投资渠道都增多,但是并没有改变银行存款过多的现象,股票、债券和保险等金融产品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占较小的比重。第三,银行业垄断程度非常高。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业形成多元化的体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实质上,四大国有银行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银行业竞争不够充分,行业发展不够完善。

五、对策建议

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金融深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对我国的金融深化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当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明确政府在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地位,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继续引入市场机制,使得自由运行的利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的供需,使金融资本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促使金融工具多样化,满足不同居民的偏好,丰富投资渠道,增加金融市场活力,使更多的投资者参与金融交易。同时注重金融深化的质量,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杨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0(1)

[4]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中国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现状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经济融资科技协调

“十一五”期间,新和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得影响,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经济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初步统计,2010年新和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5亿元,增长12.5%;“十一五”期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7.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1%,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布局逐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县域经济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新阶段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

一是“融资难”。目前,全县仅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银行四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数量少。近几年,新和县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由于金融支持不到位制约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全县工业发展资金需量很大,因为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原材料收购、技术改造及项目建设,使大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原材料而导致生产过程不能连续,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

二是“基础弱,运行不协调”。新和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特别表现在“煤、电、油、运、气”的工业原料、能源供给和支持,以及产业化发展上。由于新和县无煤炭资源,周边有煤炭资源的县市实施煤炭管理措施,影响了全县煤化工工业的正常生产与发展。电力供应主要存在线路老化,承载力和供应能力有限,与工业经济发展巨大的电力需求相比有很大缺口。全县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规划与指标配额限制,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仅依靠单纯初级资源输出而无法就地开展开发和深加工。全县运输能力不足,并受季节性限制,本地企业多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受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限制,每年的运输任务基本上集中在冬季,在运输繁忙时节要与周边县市争抢有限的铁路运力配额,运不出去的农产品加大了库存压力。经济基础薄弱以及运行不协调,影响了全县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是“起点低”。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在新和县经济总量占有绝对比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的产业化之路近几年才起步,全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还比较严重,对经济发展的发展贡献偏低。当前,新和县正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石化产业等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的起点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新和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城市化发展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脏、乱、差”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

四是是“主力少,技术差,后续发展难”。目前,新和县龙头型企业少,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由于历史原因,全县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龙头型企业做支撑,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强有力的助推器。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懂经济、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紧缺,尤其是缺乏一大批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致使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不足。并且企业规模小,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投入无法保障后续经济发展。

三、知难而进推动县域经济再铸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和县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针对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

一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全力保障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大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在新和县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置,加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设立专营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的金融服务,及时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制定并完善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补助、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努力改善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推动基层金融机构发展,缓解资金供需矛盾,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难题,以保证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对工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工业基础。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大企业对节能、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和研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企业发展和投资的产业目录,并明确相关的优惠条件。积极争取地区、自治区及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加大县域财政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监督,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第4篇

元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社会秩序趋于安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入主中原后,蒙古贵族由破坏农业到逐渐接受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大都为代表的商业都市的繁荣,充分反映了元朝社会经济繁盛的局面。元代漕运的发展使南北交通更加通畅,规模空前的海运更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织品和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元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学思路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元朝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又要认识经济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知识回归现实、回归生活,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图示、引导、讨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有难变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从重点知识入手,全面了解和认识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重点分析

元大都的繁荣是教学中的另一重点。元大都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大都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古都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元大都的繁荣是元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是教学的又一重点。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开凿使年久失修、多处淤塞的大运河重新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他不仅缓解了大都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大都商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规模空前的海运是元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

元代的棉纺织业是教学中的重点。棉纺织业是元朝受工业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棉花在全国的广泛种植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点分析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准确全面的认识元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既要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闻名世界的元大都.(屏幕显示“元大都平面图”)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大都的布局、交通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对元大都作一番描述。并请学生思考回答元大都繁荣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然后屏幕显示“元朝漕运”图,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关知识点,通过师生交流,在屏幕上逐一显示。元朝的海运情况,可以指导学生看书预习后,请学生根据“海运航线图”向大家介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的作用。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指出元朝的棉纺织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元朝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同时,屏幕显示相关知识点和图片,着重落实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难点突破方案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英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学,使难点分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这样,在最后/Article/Index.asp''''>总结归纳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最后教师应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些因素同样适应于其它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方面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课堂导入

第5篇

金融体制改革发展

一、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金融体制是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经济的发展涉及各个领域,而不是单单涉足某一领域。因此,经济发展依赖各个领域子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作为现代背景下的重要领域,金融体制的作用的正常发挥,促使了金融领域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金融体制通过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力,使经济的发展不至于徒有虚表,而是切切实实地实现大幅度提升。可见,金融体制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元素。

(二)经济水平是促进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必然要求各个领域顺利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是建立在强劲的经济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具备什么样的经济水平,就客观地呼唤什么样的金融体制,经济水平的显着提升为金融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动力。最终,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车轮。

二、金融体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体制作为金融业良性运行的制度支撑及重要依据,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非常显着。因此,我们在确认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必定要对金融体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深刻理解,以便为金融体制的完善提供机遇,从而完成对经济的大力推进,提升经济水平,巩固经济实力。

(一)良好的金融体制有利于更好地推进金融业各种金融制度的落实

金融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领域,其若想实现预期的成果,必然要贯彻落实各种金融制度。一旦金融制度得以全面推行落实,金融业才能走入稳健运营的轨道。金融业实现稳步运转,其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努力,并且为金融经济的全面铺开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石和理论依据。

(二)良好的金融体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机构的各项管理效果

金融业若想实现长足稳步发展,必然需要借助各项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套完整的金融业运行体制。一旦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行业规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实现优化发挥。如此,金融业的业务才能更为便捷地开展,金融业的任务才能更加及时地完成。

(三)良好的金融体制有利于更为及时地吸纳金融业所需的各种人才

金融业的各个部门需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为金融机构贡献力量,确保金融机构的持续运营。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都需要各种人才的积极参与。这样,"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会真正融入经济管理领域,人才的专业技能得到及时发挥,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展现,必然为促进金融业经济的向前迈进构建乐观的愿景。

三、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不足

金融体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多力量。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我国金融体制在取得很多有益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制约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使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银行业之间缺乏竞争,非国有银行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的国有银行成为行业的龙头,形成了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因此,导致银行业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缺乏必要的竞争,必然影响国有银行的改革动力和积极性,致使改革工作的效率出现低下趋势,无法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正比例。

(二)利率幅度仍然由国家调整,未能形成市场化特征

我国的价格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形成,所有价格都呈现开放态势。然而,作为金融产品价格基础的利率却迟迟没有放开,未充分具备市场化特征,仍然由国家政府做指令性的调整。进而,基础货币的调整不得不受到非市场化利率的影响,致使金融货币政策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判断评价标准,同时导致其他金融政策工具的不能全面实施。因此,金融体制需要市场化的利率调整机制,但目前尚未形成。

四、金融体制服务我国经济发展的策略

金融体制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能忽略。否则,这些问题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针对金融体制现存的不足,采取可行的策略,使其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一)大力完善金融体制,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更为及时的服务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无法满足各种企业对资本的需求量,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重要矛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完善金融体制。这就要求金融业要革新金融体制,使金融体制契合社会经济的内在需求,使金融业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后盾式的支撑,践行科学发展。这样,金融业服务的范畴会更广,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大有益处。

(二)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实现金融业的适度创新

金融风险是金融业不可绕开的话题,更是金融体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金融体制应当将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作为重要内容来对待。金融业应当建立专门的风险应对机构,使金融风险被及时发现,及时跟踪,及时了解。一旦金融风险被瓦解,金融业的发展就会实现健康态势,继而使金融体制真正发挥实效性。此外,金融机构还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进行业务开展和整体运营,不要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不切实际的产品的开发上。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追求创新,反而会忽略其他重要的发展事项,导致金融产品与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衔接,无法完成金融体制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孙颖.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及我国学者的创新[J].黑龙江金融,2010(01).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策

一、 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危害

目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很大一部分是对后人财富的透支,是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源资源消耗偏高。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5%,但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比重却高得多,比如,能源消耗24.6亿t保准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左右。

(二)执法监督力度偏软。“十五”期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项目与计划相比,仅仅54%的项目建成。而且,在修订这次水污染防治法前,造成水污染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要求,最高的罚款也不会超过20万元,这对很多企业是九牛一毛,甚至低于污水处理的成本,不但很难对违法排污行为产生惩罚和震慑,甚至会适得其反起到鼓励和迁就的作用。

(三)环保投入比例偏低。按照《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应该是GDP的1.35%,但这个比例仍然是较低的,与我过实际环境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环境责任意识偏弱。为了减少治污成本,诸多工厂、企业都存在着“偷排”的行为,这样一来,水污染防治制度都成了一纸空文。

二、现阶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在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压力,破解环保难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一)法律层面应该有更高的设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要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公共政策需要进行综合创新。要使环保的倒逼机制能够顺利传导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中,就必须整体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行业的改革,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保护环境的政策充分融合,统筹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公共政策创新的条件下做到环保和经济的“双赢”。

(三)环境资源管理要探索新的改革思路。针对我国传统的环境保护体制及环保资源要素管理体制,我们需要转换观念,充分了解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和设计资源环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环境保护要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发展规划上,要进一步优化重化工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同时,要区别和细化主体功能区下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功能区,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

(五)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保护环境的社会力量。

(六)树立绿色政绩观,重视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绩效管理体系,推动政府改革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形成科技创新机制,发展环保科技。根据目前的形势,应不断加大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等前瞻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由技术创新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

(八)加大环保投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投资,促进产业环保化,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保投资不仅能够通过普通投资的作用途径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促使生产技术环保化,提高环保技术水平,进而在既定环保规制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九)发挥治污减排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治污减排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推手,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向技术和效率导向的内生型增长(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增长模式)的重要推动力,是扭转经济增长依赖过去靠资金和资源高投入粗放型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

(十)转变解决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现实意义

了解、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寻求它们合理并存的解决方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其次,在个人意识上,已经有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忘自然,而且这类人的数量正急剧增加。

第三,在总体人类意识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已代替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此外,环保这一角色已从过去减轻社会负债,转化为创造社会的资产。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环保汽车、环保电池、环保灯泡等等,都是集环保和经济效益于一身的新兴产业。这就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共存并且达到双赢的。

事实告诉我们,唯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才是人类通向文明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慈阳.《环境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柯泽东.《环境行政管制原则之法律分析》,[台湾]《台大法学论丛》第20卷第1期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5:279一281

[5]姚建著.环境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网络经济;影响;对策

高校大学生有着非常好的技术基础和文化素养,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发展又是新时期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网络经济发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网络经济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大时代,实现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互惠共进。

一、网络经济优势和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网络经济对现在的高校影响越来越深远,不仅影响力了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更影响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发展。网络经济对高校学生影响非常深远,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经济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经济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前,现在以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以信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正是新技术革命在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表现,其先进性、高效性、便捷性非常突出。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又深入。其次,网络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各种藩篱和束缚。传统经济发展了几百年,有些束缚和影响不能克服。竞争过于激励,影响了人们生活和思维各个方面。同行不同利,同行是冤家等,以“买卖”称呼经济,只有简单的买卖二元关系,利益观念非常强。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思维习惯,人与人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出现了多元化,拥有更多的直接客户,不再是传统的买卖关系,而是更多的服务分享关系。在服务分享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受众,然后再植入经济利益关系,可以不与客户产生直接的经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益。比如,网络即时通讯、网络新媒体经济,是为直接的客户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和信息资源,而且是非常高效率的服务,让每个直接客户得到更为便捷的通讯服务,更为丰富快捷的新闻和各种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然后再与第三方发生广告关系,让人们感受更多的是分享。像阿里巴巴,直接为商家和客户提供各种消费的平台,提供交易担保,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帮助以及应用推广,以此来获取相应的利润。让消费者、商家、网络经济体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实惠,共享共赢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理念,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也成为网络经济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网络经济对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影响。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竞争基础、条件和方式,网络经济中,资本已经不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创意和人才成为最为关键的资源,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人才的综合素养影响信息的选择判断、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设计规划的创想等。这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高校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让那些优秀的人才能够在网络经济中得以大显身手。只要你有创想和技术,就会有市场,就会有更多的资金风投选择你,为你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是促进很多高校大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经济在高校广受关注的原因。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经济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合理引导高校大学生生活消费

网络经济优势明显,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行各种消费,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各种便捷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态度。很多学生沉湎于网购,每天就是在各种网店进行淘宝,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产生了高消费以及盲目攀比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思想理念,不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带来更多的危害,影响最为突出的广受关注的校园“裸贷”,有些女生为了消费,不惜借高利贷,不仅增加了还款负担,甚至因为顶不住压力发生了悲剧事件。思想政治针对网络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经济,合理消费,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观。

(二)做好人才教育培养和职业规划

网络经济是更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形式,方兴未艾,需要更多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结合网络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他们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实践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发展,围绕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行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网络经济适应能力,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就业发展做好准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网络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职业素养、职业规划、人才核心素养等方面做好教育和引导,为他们更好地就业提供各种帮助。

(三)支持大学生网络经济创业实践

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进一步突出强化了信息、技术和创想的作用和地位。这对于缺乏传统经济雄厚经济基础,却富有文化、技术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是非常好的机遇,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得以大显身手,能够迅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素养优势非常强,结合网络经济发展,针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和实践指导,能够让学生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非常现实有意义。

总之,网络经济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全面而又深远,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密切关注,在实践教学中能够积极及时作出有效回应。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实践策略,让更多学生能够成为网络经济的时代弄潮儿,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发展,服务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成就梦想,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创新发展。

作者:张艳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④

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⑥

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深受压迫、饱尝贫穷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全力以赴投入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事业,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许多国家,这些成就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甚至是因为政治的不发展和不稳定又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倒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没有同步、协调进行。不实现政治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⑧

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紊。 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第9篇

1 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文化产业经济主要载体是网络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相关网络文化产品及相关网络服务的新型产业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1网络文化产品交易长时间处于不均衡阶段

21世纪以前,网络文化产品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21世纪的到来,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全球网络文化产品交易格局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全球的网络文化产品交易格局并没有出现变化。近些年来看,我国网络文化软件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国的网络文化产品较其他发达国家对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网络文化软件产品出口方面,我国还处于世界下游水平。目前,我国网络文化软件产品主要依据进口,例如在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版权高达四千一百种、然而,我国出口到图书版权为十四种,根据以上数据比较发现我国网络文化产品交易长时间处于不均衡阶段属于事实。这一数据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迫在眉睫,因此在我国文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文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具体针对具有民族特色动漫产业,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网络文化产品具有民族特色,同时保证内容健康向上。只有解决我国网络文化软件产品交易长时间处于不均衡阶段问题,才能有效帮助我国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2数字技术差距较大

目前,电脑系统、数字电视以及宽带上网等网络技术知识产权全属于美国,根据实践调查显示目前世界前十四名网络公司中,前十三名是美国公司。就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网址百分之九十属于美国,因此全世界中电脑投资美国就占有百分之四十。针对这一现象,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量减少这一差距。近些年来,我国在电子技术领域加强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网络文化方面相关技术研究远远晚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相关核心技术还不能同发达国家通信以及电子产业方面的核心技术进行相比较。为了有效提升我国销售产品核心技术水品,我国在近些年来投入大量经费,购买国外先进核心技术专利。

2 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目前由于我国网络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导致一些核心技术不能进行自主研发,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国加强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2.1重视网络文化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在促进文化发展相关意见中,有明文指出文化产业是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表現,同时也是最终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具有独特的性质,其主要提供游戏娱乐活动、数字电视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活动。以此可见,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经济理论认识[1]。主要加强一下三方面的认识,其一是网络文化符合我国现有经济、文化及政治影响;其二是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认识;其三是网络文化产业经济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2.2加强我国网络建设,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由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核心技术的掌握远远不如,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基础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同时应该加强促进创新丰富符合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产业。目前来看,要做到以上两点,就需要我国进行自主研制开发网络核心技术,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开发研制人员具有网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单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需要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民族文化功底,以此为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969文献标识码: 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多,施工水平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和世界该领域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剖析,对土木工程这一行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可以为我国此领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多年发展,就其实践,以及研究工作而言早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其中,特别是对结构力学的研究,还有其设计理论和施工手段,都有了极为巨大的提高。不过,随着现今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便给我国的土木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于如何基于现状来制定合理化的未来发展方针将成为我国施工部门不得不给予严格关注的话题。

一、概述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等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完善土木工程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和人类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其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浅述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2.1高层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过量的人口和城市有限的用地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高层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高层建筑这种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而承载量大的建筑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高层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提到高层建筑和高楼大厦,人们一般都和现代化、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没有错的,而城市高层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辨证的分析,虽然众多高层的建立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也在日益加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陆目前高层建筑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0幢,而超过100m的高层也已经超过1000幢。这体现了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我国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2.2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土木工程领域中公路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商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这一地区或国家的商业往来和地区承载量,促进道路运输的发展。道路交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人口质量,改善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能够全面推动人们生活质量更快的进入高层次阶段。

相比以前来讲,我国目前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都有了质的提高,但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运输设施及设备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有一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欠佳,道路建设也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这种现象会对我国人口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建设了,因此需要从体系、结构、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事业,促进经济、交通的协调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2.3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①当前,随着我国生产单位对高标号水泥展开大批量的生产,以及对钢纤维生产材料,还有玻璃纤维混凝土等具备着硬速快、强度稳定、节能等复合型混凝土的成功研制,以及成功开发出复合型墙体材料等,这些手段为土木工程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特别是就其结构模式、设计,以及技术等环节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②当前,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已提出了对碳纤维布等加固材料的全新利用方案,其中利用这些加固材料对梁、板、柱展开加固的实验已然取得较大的成果,而这无疑是说明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极为巨大的成就。

三、试论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资源索取的程度越来越大,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获得更大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向集约型、低消耗型转变,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3.1向高空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现实,目前世界上人工最高的建筑是波兰的长波台钢塔,其高度为646m,作为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其承载能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将是未来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发展的趋势,高空的距离是无限的,因此,只要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建筑物不断向高空发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策略。这种高层建筑可以集工作、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一系列功能,这就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发展节省了土地。而我国在此方面的展望是,在上海附近拟建一栋高达1250m的仿生大厦,居民可以达到十万人左右,这将是我国土木工程建筑史的一块里程碑,将在世界人工建筑领域中堪称奇迹。

3.2向海洋发展

地球可以称作为一个“水球”,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百分之三十,因此,在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是人类不断向外扩展过程中的一个创举。海洋比陆地情况更为复杂,但其巨大的潜力对人类一直是比较具有诱惑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土木工程方面人类已经在海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例如,为了减小机场噪音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也为了节约陆地资源,2000年时,日本围海建造的1000m长的关西国际机场试飞成功,这标志着人类在土木工程方面迈出了向海洋进军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在此领域中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上海南汇滩的围垦成功和黄浦江的拓岸成功都是我国在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土木工程在将来向海洋的发展积累了科技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中一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了,但我国土木工程在技术和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展望未来,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加强,更要在观念方面提高,利用新型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建设,更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不断发展的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先进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而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手段,因此,只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该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参考文献:

[1] 丁大钧.我国土木工程的新进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05).

[2] 吕志涛.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的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任务就是重调整,保增长,这就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尽管结构调整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但就长期而言,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帮助国家培育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应对危机中率先复苏的国家,依然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走出了经济下滑的局势,但欧债危机的爆发,又直接导致出口的下降,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又呈现下滑的趋势。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步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等措施。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国内很多产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些行业产能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扩张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成本都在提高,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取了。

外部的结构调整,对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转型的压力,但也成为倒逼的动力。现在不可能再出台一个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针对国家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这一特点,中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此外,中国还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只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扩大内需、解决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解决就业压力。同志指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后危机时代,需求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国内居民的消费是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国民的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局面不容乐观,中国经济的增长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贸的拉动,企业和产业发展也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出现很大的波动,所以中国须扩大内需,激活自身存在的巨大需求空间,也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上也有所成就。虽然当前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50%左右,但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需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使投资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此外,需要推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能力的增强、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方面的支出,提高公共支出占总支出当中的比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从而刺激国内消费,促进中国需求结构的升级。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当前和长远目标,处理好速度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功在当代,惠及后代。我国GDP增长所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是印度的2.5倍,能源的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势必难以为继。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就必须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经历的一个模式,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通过产业技术升级辅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低碳产业的鼓励,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决策层提出了积极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调整以前那种追求数量扩张、规模扩张、高速度的发展方式,发展时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投资发展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附加值、效益等因素获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才能为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保护好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得国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综上,中国经济结构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现在要把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多的依赖于扩大消费。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1(1):62-67.

第1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律法规;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十以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不完善之处,比如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等问题较为明显。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强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仅仅的几十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仅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其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工商监管等方面,相关的审批程序过多,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其进行了完善,但是其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很多中小企业也难以借助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2.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必须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各项思想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严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还没有全面得到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暂时得到不充分的发挥。3.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又存在诸多的弊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以此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其在市场经济监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但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其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各地区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紊乱现象,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使得市场经济自身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最终不利于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4.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重在执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企不分现象依旧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其借助于自身所掌握的垄断权利,不断出现寻租等违反市场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不仅使得社会资源受到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寻租行为依旧难以得到遏制,这是当前我国政企分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对策建议

1.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充分完善和发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要全面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其全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经验,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减少法律法规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市场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全面借助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想,以减少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其能够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职能,减少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干预,使其能够充分有效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为理念和方向,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设,以有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因此要想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充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能够在合理的法律框架下取得自由的发展,避免各地区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总量而出现膨胀发展,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有序进行,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应有的作用。4.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遏制违法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违法行为,比如寻租等。因此,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增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等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使其能够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取得一定的发展,尽量实现政企分开,避免国有企业及其个人出现寻租行为,这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诸多的弊端,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从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减少法律法规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强化执行力度,遏制违法行为等方面出发,全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宇欣.论商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6(05).

[2]郑兴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5(09).

[3]范丹妮.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