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要点总结

欧姆定律要点总结

时间:2023-08-03 17:2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要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要点总结

第1篇

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中电学部分的学习最为头痛。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对于不少学生来讲是个难学的部分。但再难的学习内容若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领;注重练习,善于总结,成绩的提高也不为难事。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转贴于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第2篇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

1.在物理授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般授课,都归纳为“确立主题、实验探索、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在课前完成“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这四点,在课内我会通过师生的互动合作来完成这一节课的全部内容。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我会告诉学生牛顿定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主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有些学生竟然直接把苹果拿出来做实验,我被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智慧给打动了,在实验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把传统的老师的教演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这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探究性的实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分析验证、交流总结”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的研究”这一课上,我最先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或者说明你的依据。”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我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来设计实验,然后再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待学生确认方案之后,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验结束之后,让各组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自主地分析,最后他们会得出结论,从而证明猜想。

3.在物理复习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复习课中的活动设计,我归纳为“确立主题、自主复习、展示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列出总纲,然后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要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自行编题自行解答,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复习的成果。

二、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1.设计要选定在“发展”,体现在“发展性”上

在苏科版物理教学中,要选择于发展,其中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第一,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发展学生的潜力为主来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进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亲自获得体验,通过思考、感悟逐步寻找到新的观点,得出结论;第二,学生在自主的动手实验中,能够发现新的方法,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会形成很新的学习能力,会为他们终身受用的学习和发展技能打好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上时代的进步,他们自己才会进步。

2.在设计课程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个性、智力、情感、品质都各不相同,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同学,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激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进一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我曾担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影响了我在课堂上的活动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度,事实证明了,同学们在物理课上学习时,他们从活动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对物理的学习也更有了自信。

3.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多样性”

无论是课外还是在课内,课堂活动应该展现多样性,可以是围绕教材的活动,也可以是其它综合性活动。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活动的方式也不同,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还要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评价,要善于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要“创新”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主题,在方法上给与引导、帮助,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鼓励自己参与活动,通过一些富有创意性的题目,引发他们的思维开放,进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打破学生以往的认知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应该要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化情境中要注重“趣、异、疑”。中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新奇的生活化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观,进而去探究物理的学习。

2.课堂上,开展对生活的探究,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3篇

高二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静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B,UAB=WAB/q=-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S/4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第二章、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

3.电阻、电阻定律:R=L/S{:电阻率(?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r:电源内阻()}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

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1kV=103V=106mA;1M=103k=106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第三章、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2r=mr(2/T)2=qVB;r=mV/qB;T=2(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第四章、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2(导体一端固定以旋转切割){: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BS{: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t=LI/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I/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第五章、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t电流瞬时值i=Imsin(=2f)

2.电动势峰值Em=nBS=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电=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现在就日常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媒体技术创新科学课堂的探究,作如下的总结:

一、运用多媒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媒体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将实验操作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制成动态的媒体课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真切有趣,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使实验得到创新,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

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的课前2分钟。播放有关彩虹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形象实验教学

在做欧姆定律等电路演示实验时,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上,由于仪器相对较小,导线又相互交叉连接,学生根本无法观察清楚导线的连接情况,更看不清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即使有观察到的也可能只是坐在讲台旁边的几个同学,教学效果很差,这样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学生说出来那也是根据课本内容读出来的,不能深刻地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动态的课体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或者直接放在投影仪上把像投到大屏幕上,当教师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就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动态变化,如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小电灯的亮度变化等,都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巧妙地使用计算机媒体技术使一些实验在教学模式上得到优化,使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演示方式得到突破,创新了科学课堂。

3.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月相变化》教学中,由于现实中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需要一个月时间,学生不可能整个月都在观察,并且观察时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在传统的月相变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用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球代替月亮,让一个学生站在中间,其他八个学生拿着球分别站在八个不同的地方,让站在中间的学生作为观察者,然后再把观察结果告诉大家或者画在黑板上,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观察者)能观察体会到月相的变化,其他同学只能听他说或者看他画,而且说的同学也很难说清楚。针对这些缺点利用――月相演示器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那就是在中间观察者的位置上用一个摄像头代替,它相当于人的眼睛一样,把观察到的东西传到电脑上,通过电脑再传到投影仪的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地更加真切。用摄像头代替观察者,并把观察到的东西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改进了传统的月相展示方法,使原来只有一个观察者看到月相变化,可以达到让所有的同学亲眼看到月相变化,而且所看到的月相远比传统方法的月相真切,给教师的讲解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还可以用摄像头拍照,把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拍摄下来,打印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连续的月相变化周期。使月相变化这个教学难点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

二、运用FLASH技术,帮助理解新概念

1.运用媒体模拟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提高观察效率

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因化学反应速度较慢或产生的实验现象不十分的明显,从而导致有些实验失败,因此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降低,以致本想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某些实验的演示,将大大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做金属铁的缓慢氧化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化学反应速度很慢,一节课时间内学生根本不能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为此,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很快就观察到金属铁发生缓慢氧化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2.运用媒体模拟难以完成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有些科学内容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或模型来讲解,有些科学家在特定环境下完成的一些特殊实验,教师不可能再次在课堂上演示,只能借助图片、文字来表述或口头介绍,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差,再如宇宙中天体的结构层次,日食、月食现象,大爆炸宇宙论,恒星的一生等宏观的科学知识,原子弹的爆炸、“神舟七号”飞天等场面也是这样。利用多媒体,则可顺利再现其动态过程、壮观的场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官刺激。在教宇宙大爆炸这部分内容时,我想播放课件,他们急切地等待着并随大爆炸时发出“轰”的一声,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热情。学生对宏观现象、运动比较容易理解,可对于细胞、分子水平的微观世界,就不容易认识了。传统的办法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可不少学生想象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巧用媒体技术可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顺利解决这一难题。还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

等,能清晰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科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3.运用媒体模拟实验室,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很重要且要求反复实验,但对学生来说掌握实验装置和操作技能很困难,只凭教师讲解一遍演示一遍就叫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容易做错,造成实验现象不清楚,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再说由于实验步骤的错误而使仪器损坏严重。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实验操作时有这样几点技能要求:(1)在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并用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3)让试管口略往下倾斜;(4)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5)点燃酒精灯加热,把导管放在水槽里;(6)待氧气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后,再用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口盖住,并把集气瓶移出水槽;(7)氧气收集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否则导管中的水会倒吸,使试管炸裂。应用媒体模拟实验技术为部分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模拟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三、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放大实验现象,使学生更易观察

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巨大的魅力。比如在观察晶体熔化实验时的温度变化时,教师在讲台边忙得不亦乐乎,好希望温度升到熔点会多停留一些时间好让学生看清楚,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花去好长一段时间一点效果都没有,大部分同学还是无法看清楚,还是只能死记硬背住这部分知识。如果在实验中引入温度传感器把显示的温度传入电脑并且呈现在同学面前,而且还把晶体熔化时的曲线画出来,那效果是很好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晶体熔化时真有那么一段温度不升高的时间,当学生在观看这一实验现象时特认真,生怕时间过去了没看到现象,真当他们看到时还会特兴奋,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的热情。还有如:在做焦耳定律实验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通过液柱的升高的高度来定性测量,如能引入灵敏温度传感器测出升高的具体温度,这样就更加准确了,更加容易理解了,既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的操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初中的科学课堂中巧妙地引入数据采集器、声音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时间传感器、灵敏温度传感器等,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多种多样的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数据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学生能真正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在科学课堂中运用各种媒体参与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倾听、观察、模仿、练习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将所获得的丰富的表象进行综合总结,形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文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与挑战》.光明日报.2008,(2).

[2]朱慧军.《用好多媒体优化自然科学教学》.百度科学教学吧.

第5篇

从这几年高考试卷结构来看选择题减少了,更加注重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考查,主观题权重增多了,这成了考察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命题内容也行联系世界和综合方向倾斜,新题增多、阅读量加大,而且出现了开放型题.这些给高三复习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三的复习就要与高考接轨,在充分了解高考要求,把我高考动向的基础上,展开高三的复习工作,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依,这样才能是复习事半功倍.本人就这几年指导高三物理复习方面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高三物理复习一般分为两轮,第一轮复习中,一般都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到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等的规律进行.复习注重“双基”训练,使学生的只是系统化、网络化.

一、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知识要系统化、网络化

高三的复习与高一、高二的学习不一样,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所以复习时要站高一点、看远一些,把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综合起来纳入知识体系中,形成网络加以强记.一般是按力、热、电、光、原的顺序记住各部分的知识点,重难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把电学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两场:电场和磁场:电生磁―安培定则,磁生电―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最后综合为电磁场、电磁波.两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他们都符合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都符合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本部分内容有6个重要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和交流电的有效值.

2.复习要粗中有细

复习是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深入教材,挖掘出每一个知识点.最终做到深入浅出.

学生复习时时常忽视教材而重视复习材料,即使看教材也是泛泛阅读,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能从教材中挖掘知识点及其内涵、外延.教材是试题之本,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追究到教材的知识点上.因此复习时要不断研究教材,多角度、多层次读解教材.

3.从多角度认识知识

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要从多角度去学习认识,既要从正面学习,如了解定义、性质、公式,理解其含义等,又要从反面认识,如其逆命题是否成立,条件相反时结果会怎样等,还要从侧面学习认识,如与其相似知识比较,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的比较,可以加强正确理解、记忆.

大多数知识学生能正面理解,但变换一个角度就会不理解、不清楚,或是放在一个易混淆的具体问题中就会出错.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重视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是知识的应用,即用知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要全面总结该知识点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情况血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二、第二轮复习注重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试能力.复习中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规范的解题过程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指导学生解题时遵循下面的思路:

(1)读题.阅读题目时要仔细、认真,梳理出题目的基本含义,特别是内容多、文字长的题目一定要有耐心,如信息类题,读完后要理出含义、找出有用的条件.

(2)审题.分析题意,建立物理模型、展示物理情景,必要时做草图,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判定情景的变化及变化过程的性质.

(3)解题.利用学过的知识确定该过程满足什么物理规律,用哪些公式、方法解决书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要书写准确、简练、规范、工整.要注意多项填空的顺序,数据的有效数字、单位、正负号,论述题的语言要精炼、确切,计算题的步骤要完整而不繁琐,要有必要的公式、数据、说明等.

2.注意查漏补缺

在综合练习中要及时了解、总结学生出现的错误,知道学生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应补漏措施.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整体向题要集中辅导,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3.综合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要进行一定量的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轮复习是围绕知识,寻求知识的应用,而这时的复习是围绕问题,寻求处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复习一方面强调全面,包括知识的全面和方法的全面,同时要有重点,以高考为导向,突破考试重点.另一方面要强调综合分析,指导如何根据问题的需要,将知识、方法、技能有机结合处理问题,特别是学科内容的综合问题要强化训练.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不仅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熟能生巧,找出更简便、合理的解题方法.

4.限时作题,提高应试能力

学生的考试成绩还与考场上的临场发挥有关,要发挥出学生正常的能力和水平,就要保证考试是时的正常发挥.因此,综合练习时要进行模拟考试,限定时间,创造气氛,让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考试.考试次数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五、突破弱势

第6篇

一、模型法

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物理模型的形式出现,方便我们快速、直观、简单的处理问题。模型法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状态模型等,实体模型有质点、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点光源、轻杆、轻绳、刚体、理想斜面等,过程模型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状态模型有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使问题更加简单化,更容易找出规律。

二、守恒思想

守恒思想是物理中重要的思想之一,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反应了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律。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的工具,分析物理现象中的能量,电量,质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思路。抓住守恒量,找准它们在过程中的转化、转移的情况。融入在高中物理的整个领域。

三、隔离分析法与整体分析法

1.隔离法。隔离分析法是把选定的研究对象从所在物理情境中抽取出来,加以研究分析的一种方法.需要用隔离法分析的问题,往往都有几个研究对象,应对它们逐一隔离分析、列式.并且还要找出这些隔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联立求解.概括其要领就是:先隔离分析,后联立求解。

2.整体分析法。整体分析法是把一个物体系统(内含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者是着眼于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而不考虑各阶段不同运动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

整体法与隔离法在高中阶段经常使用,力学方面应用居多。整体法简单方便,但无法讨论系统内部情况。隔离法涉及的因素多比较繁杂。二者各有利弊,交替使用,相辅相成。

四、极值法与临界法

分析极值问题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纯粹从数学角度去讨论或求解某一个物理函数的极值。它采用的方法也是代数、三角、几何等数学方法;另一种是根据物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受到的物理规律的约束、限制来求极值。它采用的方法是物理分析法。运用此类方法关键是考虑将什么问题推向什么样极端,也就是那个物理量推向那种极端。选好变量,找出极值或临界值,然后从极端状态分析问题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极值问题是中学物理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在运动学中追得上追不上,力学中平衡、突变,电磁场粒子有界问题等。

五、控制变量法

在处理问题时,发现有多个因素的同时变化,造成某些规律不易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先将某些物理量控制不变,再依次研究某个因素问题的影响。高中阶段在实验探究,定律的发现中常用,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热学方程中用到。

六、等效法

等效法是物理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要点是在效果、特性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或常见的问题。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突出主要因素,抓住它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应用等效法,关键是要善于分析题中的哪些问题(如研究对象、运动过程、状态或电路结构等)可以等效。高中阶段有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合场中的等效重力场等。

七、作图法

作图法就是通过作图来分析或求解某个物理量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的一种解题方法。作图法能直观的描述物理过程,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突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分为定性作图,定量作图,还有缓慢变化图等。当某些物理问题难度太大,作图法有着化繁为简的效果。高中阶段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运动学中的运动草图、v-t、x-t、a-t图像,力学中的合成与分解、动态平衡、弹簧问题。能量中的能量变化图像......等等。

八、逆向思维法

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以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高中阶段在运动学出现的较多,解决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采用该方法,即把它看作初速度为零的运价速直线运动。这样可以用的公式规律就很多,而且十分简捷。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思考后,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要对应你思考的部分。

九、对称法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大大简化解题的步骤。从科学思维的角度上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关键就是快速看出并抓住失误在某方面的对称性。高中阶段出现较多的也是在运动学,典型的就是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时间对称性,高度对称性,速率对称性,能量对称性等。

十、假设法

假设法是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判断。若结果与假设一致,则假设成立;若不一致,则假设不成立。解答问题时常用假设有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的假设等。利用假设法可以把一些不知道后续情况的问题变得顺理话,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完美解题。高中阶段在力学中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常使用。

十一、微元法

在整个物体的全过程中,这些微小单元是其时间、空间、物质的量的任意的且又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通过对这些微小单元的研究,我们常能发现物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使用该方法时,要保证每个微元所遵循的规律都是相同的。经常用到的是电流微元法、时间微元法、位移微元法等。

十二、补偿法

物理问题中对于某些非理想模型,直接求不满足或者很困难的情况下,将非理想模型补偿为理想模型,满足要求,也容易求解。高中阶段万有引力定律,库伦定律用的居多。

十三、估算法

第7篇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1.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要想把所学知识梳理清楚,首先得记忆所学知识。如果能够及时让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重现,就能增强记忆,减少遗忘。新课结束后,让每位学生都回忆本节课内容要点,加工后进行整理,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并进行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拓展升华,使知识系统化、深入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学的轻松,用的自如。

2.让学生抢答练习题,增强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回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可以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探究新知的基石,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讲完后,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全班同学抢答,看哪组的同学抢的多,答的对,并表扬冠军或冠军组,对抢答不理想的组或个人提出希望,迎头赶上,不要失去信心。这种形式既能抓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精心设计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较差。为了增强动手实验的意识,提高动手实验探索新知的能力,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实验鸣锣开道,而且还用实验收拾战场。学生刚学完新概念,新规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或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做一个小实验,并要求说出实验原理或解释实验现象,或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现有器材探索新知,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动手实验观察的好习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如:讲完八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一节后,让同学们各自拿自己的塑料笔杆或塑料米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去吸预先撕好的碎纸片,当同学们看到碎纸片被摩擦过的笔杆或者尺子吸起来时,个个兴奋不已,这个时候老师乘热打铁提出新问题:“纸片会被吸住不掉下来吗?”学生又接着探究,发现纸片不会被吸住不掉下来,而是吸起来后就又掉下去了。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这样什么是物体带电和接触带电就不解自破了。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兴奋之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念,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如:在讲完八年级物理下册“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后,教师可演示短路对电池的危害实验,因为电源短路在电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交待清楚,只有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验一下,难点才能迎刃而解。这个实验可以这样做:将电池固定在电池盒里,用夹子将导线直接与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几秒时间,只听见“噗”的一声,电池一端严重变形并伴有一股焦味,请学生摸一下电池,会有很烫的感觉,由于短时间内放电,电流很强,有可能造成火灾。学生亲眼目睹了电源短路的严重破坏十分惊奇,个个找原因,争先恐后地解释,有的觉得不可思议,并从中深刻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想弄明白个中原由,就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潜能,兴奋地渡过了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第8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XX。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 电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第十八章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与生活联系紧密,二是综合性强。《电能 电功》是本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由电能、电能的计量和电功三部分组成,是前面学习欧姆定律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但是他们课堂气氛沉闷,不爱举手发言,所以我通过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来调动课堂气氛。

三、设计主旨——说理念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堂应融合鲜活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才有体验的情景和乐趣。“教”和“学”是一个过程,是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联系生活实际,争做课堂主人”。

四、结合课标——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掌握电能的计算。

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会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观察家用电能表,学会读数,了解家庭用电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视频播放“1度电的作用”,培养学生节约用电、低碳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难点:电功的概念

五、结合模式——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综合应用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并辅以教师点拨讲授,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体现“争做课堂主人”的设计理念。

六、结合内容——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达到“回眸教材·温故知”的目的。

2.引入新知:

观看一组图片———美丽的红卫,通过这组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美丽的夜景是离不开电的,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用科学知识建设更美丽的家乡。

3.出示提纲:我出示本节课的学习提纲,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又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条理性。

4.学习新知:我将本节课按照知识点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预习展示——教师点拨——小组pk”的环节组成。

(1)预习展示:展示预习成果。我将每组学生按照成绩由低到高排列为1-5的序号,在这个环节时,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让编号不同的学生完成。我这样的设计,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教师点拨:根据“三讲三不讲”原则中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在每次的展示之后,我只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进行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争做课堂主人”的设计理念。

(3)小组pk:检测学生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不但有巩固新知的作用,小组间竞争机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第一次小组pk之后,我安排了课堂拓展: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一度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段视频树立学生节约用电、低碳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设计理念。

第二次小组pk之后,我安排了能力拓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既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再次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应改变过去的教师单独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来。所以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人,认识自我。

5.中考链接

我出示两道中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中考考察形式,降低学生对中考的畏惧感,树立学生面对中考的信心。

6.课堂总结

在临近课堂尾声,师生共同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设置了由学生出演的情景剧“交电费”,不但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价值,也感受到了物理知识是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又一次的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设计理念。

7.布置作业

必做题注重应用,选做题注重开放,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8.课后小测: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小测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便于对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出新的调整。

9.说板书设计

    上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一个大大的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随着课堂的深入,最后完成板书。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电学虽然越学越难,但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用微笑面对,鼓励学生做一个不畏困难的阳光少年,使得教学过程得以感情升华,为课堂教学增色生辉。

七、说教学预设

电能和电能的计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通过设置习题反复训练来帮助学生突破的,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应该基本都能掌握。

电功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能量转化的思想,用多举例的办法克服它。

第9篇

关键词:电工基础?电子电路?教学心得?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电工基础与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内容深、范围广、实践性强,如何用最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好这两门课,是每一位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技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对于工科专业课而言,他们往往会因为听不懂而丧失学习的动力,有些甚至产生放弃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并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心得,现阐述如下。

一、明确电工基础与电子电路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并不是毫不相干的

电工基础与电子电路这两门课虽说是作为两门独立的电子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但它们二者在某些知识运用上是互有关联的。有的时候在处理电子电路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如果采用电工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不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易出错。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将两门课的知识相结合、相运用在一起,学生会恍然大悟,体会到原来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无用的、用不上的,而是会帮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学习理解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电子电路课程中有关晶体二极管知识时,有种题型是求解含有晶体二极管的电路中的某段电压值,若采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即列KVL方程,则会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其电路如图1所示。

该题的解题思想为:先假设二极管V断开,求该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根据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原则(正向电压导通,反向电压截止,若两端电压大于零,则导通;若两端电压小于零则截止)判断出二极管在该电路中的状态后,再去求。在这步过程中利用列KVL方程就会比较方便,不易出错。(;KVL:;则)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掌握该题思想,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有任何问题。再如,在讲解电子电路课程中有关调谐放大器时,在解释调谐选频性能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电工基础课程中有关谐振电路的知识,通过分析LC并联谐振电路的电压谐振曲线图,说明调谐选频原理,从而将这两门课的相关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

二、采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考、动脑能力,提高积极性

所谓循序渐进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求或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学习要有一定的过程,依照一定的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知识,逐步吸收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讲授新知识时,大多会采用此方法,而且效果较好。在电子电路这门课中,由于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复杂电路,分析起来也比较繁琐,因此比较适合采用该方法:先根据要求分析最简单的电路,而后在分析该电路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所在,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最后修改电路、难化电路,在使电路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完成全部课程的讲授。例如,电子电路课程中最重要、最典型的一个知识点――三极管组成的放大电路,最适用、最重要的应属分压式稳定静态工作点偏置电路。但如果直接讲述该电路,绝大多数学生会被复杂的电路图给“吓倒”,从而没有信心去学,最终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笔者会从最简单的阻容耦合式共射基本放大器讲起,分析该电路各元器件的作用及原理,而后针对该电路的不足和缺陷――静态工作点不稳定,会影响输出信号的失真,从而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措施(图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行为引导学中的“大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激发学生的思考、动脑活动,进而改进、完善电路,即采用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偏置电路,具体分析该电路的原理。在电工基础这门课中,如在学习基尔霍夫定律知识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先分析最简单、最熟悉的电路,运用以前学过的欧姆定律、分流公式及分压公式就可以很快并无障碍地解出所求的各个量,然后逐渐改变该电路的结构,如变换电阻的连接方式、个数,虽然电路变复杂了,但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最后变换电源,增加电源的个数、变换电源之间的极性。这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呢?学生便很快对此感到好奇,急于想知道该如何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通过老师前面有目的的引导和铺垫,基尔霍夫定律就会较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三、抓住学科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用言简意赅的概括性语句来教学

电子电路及电工基础这两门专业理论课,理解性较强、复杂性较大,学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因此,如果一字一句地详细讲解,他们会觉得厌烦,也会因为一大堆的分析弄得大脑“混乱”,反而达不到效果。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抛开不必要的细节,直接抓住核心内容,突出重点,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把关键内容概括出来,让学生能一目了然。例如在电子电路课程中,在讲授正弦波振荡器的自激振荡条件时,要求振荡器必须同时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及振幅平衡条件,即,AF=1,学生一看这两个公式就不能理解具体意思。因此,笔者在讲解该知识点时,直接突出两点,即相位平衡条件就是要求振荡器中必须引入正反馈;而振幅平衡条件就是要求振荡器中的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了。又如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分析RLC串、并联正弦交流电路会比较复杂,这时,只要把前面讲过的关于纯电阻、纯电容及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相关结论引用到RLC串、并联正弦交流电路中,只要抓住相关的概括性结论就可以了,不必大费周章地进行分析讨论。再如,在讲述电磁感应定律时,只要抓住两大点就可以了:一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二是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这样,学生大脑就会比较清晰,容易记住。

四、通过实验,巩固知识点,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电工课程中的电路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一门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而技工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技术操作人才。因此,通过实验,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的吸收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及自我解决的能力。电子电路及电工基础这两门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实验电路,笔者在教学计划中会安排相应的课时给学生实验锻炼机会。电子电路中的单管低频小信号放大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学生虽然知道该电路的功能是输入信号的电压放大,也知道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是为了产生不失真放大作前提的,但是只单纯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也不能很好地掌握。通过自己搭接电路、调试仪器、观察波形、计算数据,学生可以很直观、很感性地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从而掌握要点。最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为什么我搭的电路不出波形?为什么我的输出波形会比输入波形幅值大、相位相反?为什么我的波形会失真?从而根据出现的问题自己去分析:会不会是电路接错了?会不会是某个元器件损坏了?会不会是示波器的设置出问题了?最后通过排查和老师的指点,自己解决了问题:原来是线路接错了,原来是示波器没调好,原来该电路是共射级放大器,输出和输入信号相位是反相的,原来是……这样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相关的元器件、学会了使用相应的仪器设备。电工基础课程中学习叠加原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笔者采用了先实验后教学的方法。在做实验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电源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二是在复杂电路中,多个电源是起何作用的?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改革实践性教学,适当地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法。它强调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培养学生活动能力、方法能力、个人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布置相关固定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另一方面对实验内容做一些修改,增加一些设计性的步骤。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研究考试大纲

《考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考纲》的研究,学生能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使自己的复习能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依据,从而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复习更有的放矢。在研究《考纲》的同时,学生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既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又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教材,特别要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一)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定理等物理规律,都是采用“探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除了考核“控制变量法”,也考核了“等效替代法”,如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由一个力的作用替代,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关系等。(二)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三)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四)相关的物理学史。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埋头苦做习题,忽视了最根本的、最必要的工作――阅读教材,结果在升学考中本不该失分而失分,后悔莫及。

二、建构知识网络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都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考查,并且考查的方式和重点转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上。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容易混淆,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用表格或框图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用要点记载方式和方法把知识归纳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从而使学生熟练而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三、进行实验设计

为了进一步考查实验能力,中考除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外,还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实验思想方法进行新的实验设计的能力,把实验考查的范围扩展到课外,已成为考查实验能力的新的亮点。如用秤测量啤酒瓶的容积、用一只电表测量电灯泡的功率,这些试题已不是教材中的现成实验。因此,学生在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独立操作完成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弄清其实验思想和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些实验,且可以在实践中判断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

四、注意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突出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平时复习中我们应学会: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前沿科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信息题和开放性试题,学以致用,活化物理知识;关注中考信息,瞄准中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我们要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内在的融合与渗透,特别是物理与化学、生物间的整合及人文思想的渗透。

五、分析归纳解法

选好、做好典型题(如近几年的中考热点题),对一类问题或一种方法具有指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学生要注意分析归纳各种典型题的解法,研究它的典型意义,从而达到以点代面、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通过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一些计算,学生能发现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率、电功和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成正比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对串、并联电路中变量的关系就会有明确的认识,分析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升华。再如,通过分析归纳“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问题,学生就可以掌握一些题的最佳解法,提高解题技巧。

六、查漏补缺,实战演练

复习阶段,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某些头疼的地方,或是概念不清,或是方法不多。在最后的复习中学生应该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把这些心理的钉子拔掉,这样在考场上才能信心十足。考前30天左右,我们开始进行模拟试题或者真题的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注意答卷时间的分配,重视考场心态的调整。学生只有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惊慌失措。无论自己的模拟考试成绩如何,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分数考高了,不要洋洋自得,毕竟在真实的考场上压力和环境都和平时不太一样;分数考低了,也别灰心丧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况且一般来说模拟题都要难于真题。由于长时间较为艰苦的复习,到了最后时刻的复习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难免感到疲惫,而此时恰恰是复习最关键的时候。在一个良好的复习心态下积极备考,是最后的复习阶段中至关重要的。

七、强化自我反思

第11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已经把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分别进行了学习,而本节是一节建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课.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电流、电压、电阻的联系.

教法建议

正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是重点,而做好实验是难点也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在分析数据时,如分析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时,应先算出、,再算出、;分析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关系时,应先算出,,再算出、,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只能说成“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成“当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同样地“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不能说成“电阻与电流成反比”.这是因为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电压、电流无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的概念,电流不但有方向,还有强弱,即大小.那么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大小与什么有关?由什么决定?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问题1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老师进一步引导,这就是说,只有导体两端存在电压,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没有电压导体中不会产生电流.

同学们从这一点可以猜想电流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

导体中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可能有关,电压大,电流可能大.

问题2什么叫电阻?(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猜想,电阻大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电流就不容易流过,对电流会产生影响,同学们从这一点可以猜想,电流大小还可能跟什么有关?

电流大小还可能跟电阻有关.

以上我们的这些猜想对不对?只有靠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探索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电流限电压的定量关系,电压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定量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关系.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3)使学生初步体会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实验一

(1)对照电路图说明原理和实验目的.

(2)边示范连接电路边介绍器材及其作用,说明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强调学生要观察的现象:先后两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亮度的差别.(4)学生分组实验后,表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概括小结.

现象用两节干电池时灯泡亮,电流表示数较大,分析要点

①用两节干电池比一节干电池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大.

②两次所用灯泡不变,其实质是保持电阻不变.

③灯泡亮时,电流表示数大,即通过灯泡电流大.

小结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大,通过其电流也大.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原来的猜想“电压大,电流也大”是正确的.

实验二

(1)观察实验电路,说明原理和实验目的.

(2)提示学生应注意观察.先后两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和小灯泡亮度的差别.

(3)学生实验后表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概括总结.

现象6.3V灯泡较暗,电流表示数较小.

分析要点:

①6.3V灯泡的电阻比3.8V灯泡的电阻大.

②同一电池(电压不变)

③6.3V灯暗电阻大电流小.

小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大,通过其电流小.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原来的猜想“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有关,电阻大,电流小”是正确的.

总结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两个因素有关.

我们对于一个物理现象的研究,不应满足于“变大、变小”这种初步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就是说要知道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从上面实验可知:电流受电压、电阻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电压、电阻同时变化,它们各自对电流的影响有互相加强或减弱的可能;也有互相抵消的可能,使我们无法判断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如何设计实验呢?其实,一个量受几个因素影响的问题,前面的学习已经遇到过了,大家回忆一下研究电阻的方法,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是怎样研究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的呢?

同种材料、同长度的两条导线电阻与粗细有关,同材料、同粗细的两条导线与长度有关,同长度、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材料有关.

这种同材料、同长度、同粗细的实质就是有意将这些量固定,每次只研究电阻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与这种作业类似,我们如何来研究电流限电压、电阻的关系呢?

应该“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或“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明确告诉学生这种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是物理研究中极为有用的方法,下面我们遵循这个思路进行实验探索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画出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单个电路图,然后合并,并根据实验需要连入滑动变阻器,完成完整的电路图(再说明每个元件的作用)

(2)学生动手实验前由教师示范,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先连接主干路,后连接支路.

②电路连接时,开关应断开.

③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应调到最大位置.

④电路连接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

(3)教师示范后,学生实验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①使用10的定值电阻,认清元件.

②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如1V、2V、3V).

③出示记录表格,明确实验后找学生填表.

(4)学生开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排除故障.

(5)实验完毕后,找两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数据填入表内.

U(伏)

1

2

3

I(A)

第1组

第2组

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找出数据变化规律,让学生总结电流与电压关系及其成立条件,最后找学生口头表述.

结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最后教师强调

(1)实验条件——电阻一定

(2)要求学生记住并准确表述正确结论.

(3)U和I的含义U是R两端电压,I是通过R的电流.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研究方法和电路图同上

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组器,使电压表读数保持不变,将电阻值例应的电流值填入下表.

(找两组学生代表上黑板填实验数据)

VR()51015

I(A)第一组

第二组

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找出数据变化规律,让学生总结电流与电阻关系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教师强调

(1)实验条件电压一定

(2)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3)I、R的含义:I是通过R的电流,R是导体本身的电阻.

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总结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板书设计

第八章欧姆定律

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

物理规律的研究途径

1.猜想

2.实验验证

二、电阻一定,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1.实验条件电阻一定

2.实验电路图

3.实验数据表

U(伏)

1

2

3

I(A)

第1组

第2组

4.实验结论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三、电压一定,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1.实验条件电压一定

2.实验电路图(同上)

3.实验数据表

V

R()

5

10

15

I(A)

第一组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 课尾复习小结 复习方法

俗语话,干一件事,绝不能“龙头起,蛇尾收”。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引言精心设计,但对课堂教学的课尾复习小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讲到哪里,就歇在哪里”,教学的随意性强,大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了提高初中科学课的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课尾复习小结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科学课尾复习小结的功能

1.增强记忆。课尾复习小结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在《水的利用和保护》教学中,小结过滤法的要点为“一贴、二低、三靠”,学生很易记住。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漏斗里液面必须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靠着玻璃棒

玻璃棒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端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使知识系统化。在一堂课的结尾之际,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穿针引线,提纲挚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使新知识方法牢固地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例如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学习了压力后,用列表法将压力产生原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进行归纳,并与前面学过的重力进行比较,使知识系统化。

3.发展智力。课尾复习小结时联系课堂内外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例如在《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教学中,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后,让学生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式有哪些?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学生对老师所教新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若在课堂结尾时,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可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有利于教学。如在《物质的分类和利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练习,让学生辨别正误,师生共同订正错误,正确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概念。

辨是非: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纯净物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单质

(3)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单质

(4)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混合物

(5)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化合物

(6)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化合物

二、科学课尾复习小结的方法

课尾复习小结的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1.归纳式小结法。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如,在教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可小结为:

声音的产生: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声源)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上述小结中,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要点。

2.设疑式小结法。在课堂结束时布下疑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后思维的积极性。譬如,讲了“串联电路的特点”一课结束时,我留下这样一组思考题: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如果把电压表接入电源两端,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如果把电压表接入R2两端,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让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3.比较式小结法。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如在学习并联电路特点后,学生易将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特点相混淆。因此,在并联电路特点教学结尾时,占用一点时间将两者进行对比与比较,可使学生加深对两者知识的印象,从而避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4.练习式小结法。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做题组测验,举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如在“有关速度、路程、时间计算”教学中,由于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规范的科学计算题,我在讲解完例题后,列出这样一组习题让学生训练:

(1)一列车长15米,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坐在火车上的乘用秒表测出它从进入隧道到离开隧道所经历的时间是12秒,求隧道的长度。

(2)小明乘车到普陀,途中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条件下,从此地到普陀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一人沿一平直马路步行,前5秒钟走了10米,后20秒走了5米,求该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让学生在练习并订正错误中学会解题方法和解题规范。

5.口诀式小结法。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化合价”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记忆,编写下列顺口溜: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钙镁氧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四六硫二四碳,

二三四五就是氮。

铁为二三铜一二,

单质零价要牢记。

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法进行课堂结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科学课尾复习小结应注意的问题

课尾复习小结根本目标是努力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为上好下一节课打下基础。这要求教师不仅考虑课本内容的衔接,更引导学生思考、钻研、探索。因此,在课堂的结尾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性。课尾复习小结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练干净利落。

2.趣味性。在设计课尾复习小结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工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

3.启发性。要合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要给学生以启发,“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尾复习小结要有启发性,能够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心声――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哦,这个观点我懂了;我同意这个说法。

总之,一堂完整的科学课,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尾复习小结,它不仅能够使课堂整体优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统揽课堂要领,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只要教师平时留意,就会使科学课的课尾小结编排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