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餐饮管理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The teaching time of training Curriculum 《Dining management》is short, its teaching object type diverse, so the conflict is much Prominent between the two type of educational model: discipline model & position talented person.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it need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include: follow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increase the new industry knowledge;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respect capability; optimize teaching result, improve the prestige of 《Dining management》
【Key word】Dining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随着我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职业院校在探讨基于本土特色与优势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上形成了一定成果,其突出特点是培养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餐饮管理是酒店管理岗位的职业活动之一,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培训班都开设了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课程的培训性质决定了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短,教学对象呈现多元性的特点。随着酒店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要求的综合性日趋提高,“学科式”教学模式与培养“上岗人才”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必须改变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和更好的职业发展。
1 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改革之前,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教学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1 教材选择不恰当
1.1.1 系统性太强,面面俱到,与培训生 “速成性质”的现实不协调。
培训生《餐饮管理》教材,选用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酒店与餐饮管理专业用书。教材针对高校学生编写,内容系统性强,但是偏多偏难。现阶段的培训生逐趋小龄化,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经验学员少,他们了解的餐饮行业管理知识或经验近为零。以餐饮经营或管理“策略”为主,多概念及原理性的阐述,深奥难懂,与培训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脱节。教师很难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不能依据行业的实际需求选择内容,不能依培训生的特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1.1.2 行业前沿内容缺失。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缺乏行业中最前沿的知识,学生上岗后实用的东西太少。如目前酒店行业普遍推广餐饮信息化管理,但教材中没有相关的内容。
1.2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1.2.1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课堂中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
1.2.2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以“知识的传递”为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没得到训练,最终培养的不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而是教师知识的翻版者,这与瞬息万变的时代对人才“一专多能、多元化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需求格格不入。
2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
新的培训课程体系仍然保留了《餐饮管理》课程,但是其教学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教材、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三方面入手开始改革。
2.1 教材方面的改变
2.1.1 重新裁剪教材内容
2.1.1.1 删减教材中不恰当的内容
在新的职教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应突破教材及传统学科的限制,简化概念及原理性的东西,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突出重点,遵行“精简、实用、必须、够用”的原则。如果没有更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暂时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但一定不能按照教材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内容来教“教材”。例如书本上50多页的餐饮业定义、起源、分类、发展等概述可简化为课程的首次认知:什么是餐饮业?什么是餐饮经营与管理?其生产管理特点是什么?餐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1.1.2 根据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餐饮管理》课主要为辅助培训班学生在掌握烹饪技能的基础上,成为行业管理人才而准备。因此,教学内容要突出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认识餐饮业运作及管理特点;食品卫生及加工安全控制;认知餐饮业组织建构;烹调区布局设计;餐厅运作与布局设计;控制与创新出品质量;提高餐厅服务质量;设计与制作菜单;原料采购、验收、库存过程控制;核算及控制成本;认知促销方法及技巧等。
综合而言,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应的两个主要管理区即厨部与餐厅部的各管理岗位而展开,满足他们在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需要,体现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的设计理念。
2.1.2 增加教材中缺失的行业前沿知识
通过加强管理课程的培训来增强培训生的就业竞争力。管理课程更应注意与行业前沿知识接轨,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如为适应当今社会餐饮行业普遍应用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变化,应增加 “餐饮信息化系统管理”软件的教学,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管理 “原料采购、验收、库存”、“开单点菜、收银结算、成本利润核算”等整个餐饮服务和管理过程。
2.2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前的教学,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教知识,却很少关注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师教的具体知识和内容总是有限的,但如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终身受益。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中,老师应讲得少而精,所谓“少则清,多则惑”,更多教学时间由学生支配,教师负责监督、组织、引导,答疑等。多提问,多练习,以“问”和“练”为手段,使学生自觉或被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讲授法学生被动学习的缺陷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下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案例。
2.2.1 任务式教学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控制”模块,内容多而散,但难度不太,如果老师讲,学生一定不感兴趣。因此教学设计将要掌握的知识直接转化成餐饮管理岗位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1)以厨师长的身分为员工进行 “食品安全与卫生”和“厨房生产安全”的专题培训(要求用PPT展示,注意演讲风格和形象);(2)完成厨部各岗位的安全卫生制度的编制、打印、张帖工作。教师只需要讲授相关的知识点及结构,并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相关知识,其他的则由学生编组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获得了安全与卫生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电脑运用能力(PPT制作)、团队合作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2.2.2 启发式教学。既然餐饮管理课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经营与管理能力,而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多要素,表明了要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如服务意识、经营与管理意识、成本意识、领导艺术、情绪调控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教授要有意识的强调学生应养成以餐饮管理者的思维或视野去关注问题;思考并留意培养作为管理者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或素质,争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如学习“出品质量的控制与创新”内容时,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应怎样去创新,而是引导学生站在真正的经营业者或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对策,让同学们共商可行的具体方案,从而增加了学生强而有力的感性体验。再比如提示学生多关注细节,如:上课迟到,对应管理者如何应对员工出勤问题;学生不带胸卡应对员工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处理对策;关注实训场室(西餐厅)的设计布局是否符合餐厅规范;针对本校师生客源,思考提升实训场室(西餐厅)营业额的办法;去校外的餐饮店吃饭,考虑其出品和服务质量状况,店内装修布局风格;去酒店间习该如何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等等。
2.2.3 情境式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新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外来客观结构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建构主义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的建构。餐饮管理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策略和原则,教师应尽量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已有认知与新事物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学习功能部门化原则时,教师不先讲,而是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学校或本系的功能部门入手,引入餐饮业如何按功能划分部门,用“系主任班主任班长学生”的指挥路线类比餐饮机构管理路线,展示垂直指挥原则使学生觉得易懂。讲“厨房的布局与设计原则”时,教师以设计厨房布局结构图为载体,带动学生参与活动。活动过程如下:先简单讲厨房设计的基本原理;展示收集到的不同酒店的厨房照片,与学生一同客观分析设计的得失;指导学生评析某酒店厨部的设计结构图;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学校实训室(厨房);再要求学生就某间实训室按某种使用要求重新设计,画出新的结构设计图;最后大家一起评析自己的设计结构图。在“餐厅布局与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情境:餐厅主题音乐的鉴别与赏析(给学生播放各种音乐,让其鉴析适合哪类风格餐厅,了解餐厅环境影响因素);色彩测试(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测试,体验不同的色彩对餐饮顾客心理的影响,以引导餐厅色彩运用的方法与技巧)。这样上课,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实际。
2.3 使用教学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3.1 大拇指教育,适当的表扬学生。培训生多是年轻人,渴望被关注,渴望有表现的机会,渴望被肯定,大拇指教育,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有活力。只要引导得当,课堂目标与任务明确,学生便纷纷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肯定,例如肯定学生具备管理者的潜质,口头的表扬“你们真行”!这有助于保持学生比较高的注意力。
2.3.2 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的信心。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地上好第一次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信赖你、喜欢这门课的风格很重要。第一次课有两个远重要于某些具体知识的重要目标。其一,让学生觉得任课老师有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教学能力,其二,要让他们觉得这门课学了有用、有趣,二者缺一不可。第一次课的所有课堂设置都应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如此才能最快开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扇“心门”,为以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养料作最好的准备。具体到《餐饮管理》的第一堂课,一是多举已往学生的成功实例(就业于管理工作岗位),暗示学生将来也可能成为行业中的管理者,道出其可比性,顺势提出成功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二是分析行业现状,餐饮行业就业门槛低,整体素养不高,个人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大的优势,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好管理课,发挥优势,降低劣势(技能与师傅们的暂时差距),为成为管理之才而准备。三是略展示老师本人丰富的行业经验,树立教师的指导者形象。四是介绍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让学生心中有数。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怎样学?学了能干什么”等问题。
关键词:《餐厅楼面管理》;课程设计;课证融合;赛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59-03
自我院2001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以来,酒店管理类课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革整合过程,尤其以《餐厅楼面管理》课程改变最大。
该课程是从传统的《饭店经营管理》和《餐厅服务与管理》中演变、剥离出来,成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核心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其课程设计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名称设计
餐饮管理是酒店管理的重头戏,翻开酒店类课程目录,琳琅满目的教材名目繁多,其内容全面,包括后厨的采购、库管、加工等,我们根据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其工作岗位主要为酒店及餐饮企业餐厅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经理等,工作内容的重点在于餐厅楼面服务、接待、管理,而大多数酒店的餐厅后厨则采用了外包的方式,针对现实状况,将餐饮管理课程名称拟定为《餐厅楼面管理》。
二、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旅游行业一线管理服务人员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1.设计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1)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服务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明确专业定位。(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组织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行业管理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3)根据教师能力、学校条件、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完成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行动领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能力点;二是按行动导向的原则,进行内容的整合与序化,实现职业行动领域与专业学科内容的融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2.设计学习情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餐厅楼面管理》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课程内容排列上,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工作任务;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在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上,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同时为顺应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将技能比赛训练的项目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为了突出高职学生“先求其会,后求其懂”的特点,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如下页图1所示),对应培养学生会操作、懂管理、能设计、学创业的几大能力。
三、课程教学设计
《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常规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而是采用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一)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常规,在确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酒店就业岗位需求在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四个模块的框架下,每一教学情景均由教师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中的操作技能,熟悉餐厅楼面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会设计宴会菜单、餐台、主题餐厅,制作农家乐、小型餐厅(馆)策划方案,具备从事餐饮企业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拓展能力。既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又能经得起职业技能大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毕业后开启就业和创业的两扇大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为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一方法是笔者前一阶段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本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应用。以餐厅设计模块为例,具体过程分四步实施:
1.确定项目:在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都有中餐或西餐宴会台面设计的项目,我们就以比赛项目作为任务进行教学,确定项目任务,首先由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并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制订计划:将学生分组,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主题、设计理念、材料选择、色彩运用、菜单制作、摆台标准、礼仪要求、资金预算、人员分工等,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这一环节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现实工作中每一比赛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预算,必须要权衡预算与作品效果的关系。教师应注意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在淘宝上去选择材料和进行价格比较,亦可协商将设计作品在当地酒店企业应用以获得资金支持。
3.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提供相应的资讯材料,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制定跟踪管理的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包括项目内容、完成效果、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新体会等),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4.检查评估:学生以PPT汇报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礼仪礼节等综合能力表现的检验。通过小组讨论和比较,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提高,作为参赛作品。
餐厅设计模块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中完成,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完美的,但我们更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意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准备是前提条件:制作教学课件和音像资料,突出学习包(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建设,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资讯材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信息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室模拟场景,将多媒体设备安放在实训室中,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一体化空间环境;校企结合,与当地星级酒店密切配合,建立校外教学酒店真实工作环境。
四、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课程设计突出了课证融合、赛教融合、就业与创业融合的三大特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且团队之间有竞争意识,都力争将任务完成得更好,由此促进了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均取得了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在近年的国家级、省级、地区级院校及行业的各种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中餐宴会台面设计和西餐宴会台面设计作品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元素,设计感较强,选手操作规范,成为比赛中的亮点,受到企业的关注。毕业学生就业率为100%,有部分毕业生很快成为所在企业的管理者,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由于教学中设计了创业策划模块,拓展了创业潜能,有少数具备条件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开设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餐饮企业或是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农家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芬.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全面夯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努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为目标,提高全镇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和市场流通秩序,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建立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采取有力的监管措施,切实履行好地方政府职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巩固提高我镇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创建工作成果,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方针,本着求真务实和抓实、抓细和抓专的原则,扎实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和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以源头治理为突破口、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完善落实改革监管体制,加强单位协作、整合监管资源,建立健全监管模式,形成监管合力。着重在种养殖、原料购进、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五个环节的管理,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促进我镇食品生产、经营和流通安全有序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抓好综合组织协调工作。
镇食品药品安监督管理所主要负责全镇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实施中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督管理,向镇政府汇报阶段性食品安全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采取应对措施,实时协调组织开展全镇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整治活动。
(二)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推进安全优质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绿色产业种植生产基地建设;二是严厉打击经营、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控制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三是负责农产品及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
(三)加强畜产品源头监管。
镇兽医站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推进安全优质养殖产业基地建设;二是要整治违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经营的管理,密切监控“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防止其流入我镇市场,严防违禁药品从人用药品领域流向养殖环节;三是治理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行为;四是负责和加强对上市猪肉的检验检疫监管,杜绝病害肉流向农村市场。
(四)加强对食品生产源头的监管。
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组织协调相关食品安全工作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食品生产企业准入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行为;二是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法人、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督促其完善各生产环节管理具体措施;三是对食品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严格控制,特别要加强对粮(面粉制品等)、肉制品、乳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超标使用违法添加行为的监管;四是加强食品生产原料的的监管,防止食品生产中使用非食品、劣质、有毒原料生产食品;五是加大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流入市场的食品安全;六是重点监控面粉食品、油、豆制品、蔬菜制品、肉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油、吊白块、工业用双氧水等有毒非食用物质和回收过期变质食品、地沟油、陈化粮进行食品生产;七是加大对各类小型食品加工厂的整治力度,对设施简陋、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的小作坊要坚决取缔。
(五)抓好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
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落实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审查,严把市场准入关,切实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二是建立经营假劣食品惩戒机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三是督促指导经营企业建立健全食品进货验收、索证索票、质量追朔、封存报告和销售台账制度;四是在经营企业中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从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为切入点,本着积极、稳妥、务实的精神,推进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立;五是加大对市场食品的监督抽检,重点要放在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和农村,发现假冒伪劣食品要追根朔源,查清其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督促经营企业主动找回已经销售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六是对故意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谋取暴利的行为要坚决从重打击;七是对经营不符合标准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追根朔源,依法严厉打击,对涉及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保护合法经营,打击违法行为。
(六)抓好食品餐饮服务环节的安全监管。
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卫生许可准入制度;二是严格做好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健康登记;三是严格实施学校、集体食堂和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对设施简陋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的餐饮小店要坚决取缔;四是监督、指导餐饮业(食堂)建立健全食品采购、储藏、加工、餐饮器具消毒等环节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五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努力提高监管覆盖面,面对餐饮业(食堂)使用的粮油、调味品、酒类、饮料要加大监督管理和抽查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六是组织餐饮管理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诚信机制,树立诚信理念,从源头上遏制食品安全隐患,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七是按照《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加强对散装食品的监管。
(七)抓好药品安全工作。
重点抓好药品流通环节、药品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抓好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打击销售假劣药品的行为和取缔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的行为。卫生院要抓好使用环节的监管,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的相关制度,做好各种记录,严格规范管理,并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列入目标考核,促使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做到及时上报。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或创设某一特殊情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深化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那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更好。
一、模拟职业环境、展开模拟情境教学
众所周知,专业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主要课程,是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专业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涵盖着众多应用型课程,如“餐饮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与“客房管理”等。这些课程均有着较强的应用性与操作性,可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而且这些课程同考证有着密切关系,技能加证书,使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大大地拓展[1]。然而,在这些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若依然采取传统教师口头传授的形式来展开教学,想必很难让学生较好地把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堂任务,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展开模拟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熟悉和把握相应的酒店管理、服务技能,并得到自我体验。如,以“前厅”内容为例,在“销售客房”这一块,笔者在向学生讲解了有关客房销售基础知识与预定、入住登记等相关知识后,就为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完成客房推销、接受预定与办理入住的任务,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把教师看成“星级酒店”,把讲台当作“酒店前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完成“商务客人入住酒店商务套房”的情境,“新婚夫妇入住酒店度假观景套房”的情境,“名人明星入住酒店豪华套房”的情境。通过这样一系列情境设置,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较真实地感受到酒店的工作环境,进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人物布置方面也可以适当加深难度,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引导发现问题、展开问题情境教学
在酒店管理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展开问题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情境的创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把握知识,提高技能[2]。一是引入情境、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即紧扣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转折,创设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情境,紧扣“问题解决”各个环节,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情境,紧扣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具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如,以“斟酒”内容为例,笔者就通过录像播放形式,让学生从影像画面中初步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斟酒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是设置情境、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把握发问艺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中掌握新知识。如“斟酒”一课中,学生在观看完录像之后,情绪得到了高涨。这时,笔者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看录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把握。紧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将知识串联在一起,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让教学变得更加具有情境性,使学生更易把握知识。三是展现情境、强化问题。若仅仅是围绕理论知识讲解,显然无法适应高职教育“重技能、强技能”的需求,这时,教师还需要将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其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如“斟酒”一课中,在动作示范完成后,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帮互学,强化教学目标,并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是开拓情境、深化问题。为逐步深化教学,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得到提升,在指导练习的基础上,教师需紧扣文本的重点、难点,创设各种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与竞赛中深化知识[3]。如展开“你说我做”的游戏,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另一名同学用动作展现,以此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动作技能的把握程度。或是展开“情境操作”,引导学生在教室模拟餐厅场景,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配以恰当的服务性语言来再现“斟酒”的服务流程,丰富“斟酒”服务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各类角色扮演、展开扮演情境教学
角色扮演情境指的就是引导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在课堂或是实训室内展开现场表演,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4]。而在高职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就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来展开。一是角色分析,合理分配角色。如“迎宾员”承担着“酒店内部矛盾协调者与酒店对外形象的宣传者”的角色,其岗位职责就是将顾客迎入门、安排客人就座、送别客人[5]。而“餐饮服务员”是酒店员工中比例最多的一类,其主要职责就是在领班的带领下,根据酒店服务的标准与程度,为顾客提供相应的餐饮服务,收集顾客对本酒店与酒店产品的意见,并将其及时上报给上级领导。其他角色还有“客房服务员”“顾客”“餐厅领班”“游泳池服务员”等,对于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岗位职责,这必然会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二是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在进行角色分析之后,就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情境表演了。一般可以进行分组表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表演中,进而在情境表演实践中把握各个角色的岗位职责,熟悉服务流程。而在角色扮演中,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不好意思或害怕等情况,这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情境表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表演当中,全面把握角色扮演的需求。如,在展开“酒店服务员推荐预定包间”情境扮演教学的时候,笔者就对学生在“做好班前准备、询问顾客预定要求、房间推荐”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学生选择各自扮演的角色后,进行实景布置,展开模拟演练。同时需要注意,在情境表演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引导者与参与者的作用,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引领学生体会到表演的快乐与成就感。而对于学生在表演中存在的小失误,不能当场指出,而应在表演结束后,采取恰当的途径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另外,对于那些本次未参加表演的学生,需要求其认真观察表演,并做好相应记录,发现不足,从而在充分调动表演者表演热情的基础上,提升观看者的鉴赏能力。通过这样一种表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把握理论知识,熟练服务流程,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四、合理划分项目、展开项目情境教学
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其最主要的项目,就是培养与提升学生酒店管理与酒店服务的具体应用与交际能力。为此,教师就需要结合这个主要项目,对其进行合理划分,如按照餐饮服务岗位,划分成订餐、迎客、点餐与结账、投诉等子项目,按照客房岗位,划分成客房预定服务、前台服务与房间服务等子项目,进而结合项目内容与教学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展开项目情境教学[6]。同时,为确保项目情境教学的顺利实现,便于学生沟通与讨论,可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以“中餐宴会就餐服务”内容为例,笔者就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展开了项目情境教学。一是项目介绍。笔者先将项目情境教学计划、任务与分组名单等事项告知学生,详细讲解与本次研究内容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规范流程等,让学生把握项目内容与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布置任务。将“中餐宴会就餐服务”分成“餐前服务、酒水服务、菜肴服务、席间服务”多个子内容,引导学生就项目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三是制订计划。各个小组结合项目任务制定出对应的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服务项目,并进行角色扮演。而且每个小组也需设立一位组长,负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四是项目实施。小组成员迅速进入项目角色,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情境与角色分配,进行情境模拟。模拟出真实的“就餐环境”,完成各项服务任务。最后,在项目完成后,要求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汇总资料,而笔者则适当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在项目情境创设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的展开,能够引导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该教学法在高职酒店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提升对酒店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酒店服务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模拟情境、问题情境与表演情境、项目情境的创设,更是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其逐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慧.情境教学法在酒店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0):60—61.
[2]李忠学,郭晴.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24):355.
[3]邓婷.情境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5):110—111.
[4]孙丽姗.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94—96.
[5]付琳琳.体验式教学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3):247.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 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 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 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
(二) 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 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 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的旅游协会成立多年,一直以来是在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但近年来,旅游协会每年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协助开展科技活动月的导游技能大赛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发挥其它作用。其实,旅游协会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邀请专家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组织协会成员到户外参加活动,利用协会会员的力量开展科研活动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会员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起专业意识,从而更加热爱旅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教师把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专业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实验室;普通高校;实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61-02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验项目的选取和设置对实验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验项目的建设是实验教学建设的重点。
一、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验项目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江汉大学旅游实验室是下属于江汉大学经管类省级示范实验中心的专业实验室。1993年,江汉大学改造三间教室,按照三星级标准建设了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这个旅游实验室在当时众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独领。2005年凭借学校本科评估的东风,其实验内容和实验设施不断改革和完善。2007年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创建更促使旅游专业实验室的发展再上新台阶。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注重技能的训练,忽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不重视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管理能力、决策分析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餐巾折花这个实验项目中,教师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种折花的类型教给学生,学生反复操作练习后,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种类,即达到了实验教学目的。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只是掌握了餐巾折花的技能而已,管理能力、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完成的。
2.从实验教学的目的来看,只注重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旅游验证性实验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验证,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是理论—实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理论认识的升华。比如铺床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对西式铺床的操作,让学生明白西式铺床的优点,更看到西式铺床操作的缺点和与国人生活习惯的差异,从而引入更适合国情和更方便操作的中式铺床,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服务应以方便客人、方便操作为原则。
3.实验教学变得呆板,不易被学生接受。旅游验证性实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每门实验课程的总学时、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及操作流程和标准都作了规定,学生没有灵活运用时间的机会,使得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难以真正贯彻。实验时,无法实行个性化的实验教学,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过于倚重手工演示和传授的实操训练。实验项目的设计非常有限,不重视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的利用。很多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来设计和开发,而且也可以改变部分的实验项目的性质。如《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这门课程,我们可以设置实验项目——酒文化的欣赏,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各类酒文化及相关的知识通过电子媒介演示,让学生置身于该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就无法提供这种实验环境,也无法开设这样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5.实验项目设置单一,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江汉大学在设计旅游实验项目时,主要是根据各门课程中有实务操作内容而设置的。如前厅与客房管理与实务、餐饮管理与实务、导游管理与实务等等。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很少有针对学生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
二、开发设计性与综合性的旅游实验项目必要性
1.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一般把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为:(1)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3)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从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仅靠理论教学和验证性的实验是很难满足。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社会的需求需要开发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本科教学大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接受效果不好,学生的管理技能技巧及其灵活运用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并且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开发一些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同时培养的学生达到社会的需求。
3.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有关文件,在一级指标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二级指标下的实践教学中,其中的一个主要观测点就是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验,若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达到A级,若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50%~60%,效果较好,达到C级。而目前中国旅游管理专业这方面的指标远远达不到,大部分都是验证性的实验项目。
三、江汉大学旅游实验项目的改革研究
1.把原来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变成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实验项目餐饮摆台,原来是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一定的摆台标准、一定的操作方法完成一定标准的摆台。而事实上,摆台在不同的酒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器具条件下,要求是不一样的。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摆台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会在不同的要求下进行摆台设计,从而把摆台这一纯粹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改变成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通过该实验,不仅可以掌握摆台的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对客服务的管理能力。再比如实验项目餐巾折花,原来该项目只能培养学生的餐饮折花的技能,如果教师把实验项目的要求和目的改为在掌握一定折花种类和基本的技巧的基础上,能设计些新的折花类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一定设计能力。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实验项目。如《导游业务》这门课程,导游讲解实验项目,原来教师只是通过口头传授知识要点和技巧,再略加示范,看看相关视频,就完成了该实验项目。现在通过多媒体播放景区风光片,学生根据这些影片进行讲解,并通过摄像机把学生的讲解过程摄下来并播放出来,让学生自己可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也可以进行个性化地教学。
3.根据课程的特点,开发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该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性也大多较强。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在《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这门课程中,我们可以开发鸡尾酒会实验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鸡尾酒的调制基本技能基础上,综合运用各项管理知识,开展鸡尾酒单的设计、鸡尾酒会主题营销、鸡尾酒会的节目安排、鸡尾酒会的收益管理等子项目。通过该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掌握鸡尾酒的调制技能,培养学生鸡尾酒会活动管理能力。如《旅行社管理》,可以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
4.根据专业的特点,开发专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合并一些实验项目,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能达到比未合并之前更好的效果。这样既能改善实验项目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的节省实验室建设投入,又对提高实验室人员尤其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水平有一定作用。如将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基本服务操作技能统一在一个综合实验项目——酒店服务综合实验项目。这样的综合实验项目可以安排在企业实习前,时间1—2周。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专业课程及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训练,达到技能熟练,并培养一定的管理技巧。在实验后期,要进行应用能力的测试。
四、开发旅游实验项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实验项目单一、重复。单一、重复的实验项目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产生疲惫厌烦情绪,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应注意内容的多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第一层:基于基本技能培训的实验项目。主要是一些验证型的实验项目,如铺台布、餐巾折花、托盘、斟酒、中餐摆台、前厅预订、前厅接待、前厅投诉等等。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一些技能。第二层:基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实验项目。如菜单的设计、旅游市场问卷调查的设计、分析,餐厅布局的设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这些项目要求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的基础上,能对涉及旅游企业管理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处理。第三层: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的实验项目。如微型项目的设计,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营销策划、旅游创业设计等。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而且对实验环境、专业指导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旅游企业的营销策划这个实验项目中,要求学校能和社会上的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尽量让学生能全过程参与到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企业选址、企业开业策划、企业营销策划等整个过程中,这样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决策能力。
2.加强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项目的开设和实施,关键还在于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水平。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尤其需要高素质专业和实验教师。有的高校在旅游管理实验上各有所侧重,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的专业方向有关,如茶艺欣赏、餐饮文化欣赏、饮食文化等。如果没有专业教师,这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是无法开展的。
总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最终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卫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73-02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型、边缘性新兴学科,是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经之路,管理信息系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管理学科的专业例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些专业主干课程都包含了该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且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MIS 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利用MIS 来提升组织的效率和业绩,学生应从管理学的角度向技术逼近的方法学习管理信息系统。MIS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竞争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竞争策略;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知道如何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熟悉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式;学会从战略的高度来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使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人是MIS的主体。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相对弱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突出强调管理的作用,显示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二、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合理安排课程
MIS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开设MIS 课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应先开设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先导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学习MIS 奠定基础,因此建议在大三的上学期安排这门课程。
三、加强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如清华大学版(主编薛华成)和高等教育版(主编黄梯云),教材大致可以划分四个部分: 基本理论、技术基础、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教材内容缺乏对工商管理学科特点的把握,且对已经比较成熟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讲解过于简单,且目前在软件行业得到普遍应用的统一建模语言(UML) 和统一过程(Unified Process)介绍更少。因此,当前中国MIS 教材建设方面,要突破传统体系的束缚,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MIS先进思想和理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在教材内容方面突出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增加从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维度认识和理解信息系统,增加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的介绍,如TPS、ERP、OA、KW、CRM、SCM、ERP、电子商务等系统,拓展视野,提供一个从管理角度了解、应用MIS 的方法。
四、实行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笔者曾采用宝供储运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作为MIS课程的先期导入案例,使学生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给最初一个靠仓储和运输起家的小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浓厚的兴趣。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五、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加强实践训练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MIS的课程设计中,注意方法的实施和过程的控制:
第一,项目案例分析。列举并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型信息系统,例如,校园网上的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超市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等增加对MIS的感性认识,演示并评价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对项目开发的兴趣。
第二,项目选择。选择难度适中、小型、简单的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如班级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宿舍信息查询系统、食堂点菜系统等,也可经教师同意由学生自由拟题。
第三,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鉴于课程设计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先导课程数据库应用没有进行过实际开发训练、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时间短等原因,教师必须针对一个特定的项目编写MIS课程设计任务书,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方面给出详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借鉴、模仿范例开发自己选定的项目课题。
第四,成立项目开发小组,明确个人分工。将全班同学分成项目开发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学生合理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小组开发任务。可在开发小组中选择一至两名学生充当MIS的需求方,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MIS需求、管理MIS开发过程、负责MIS 的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以及系统验收等工作,从而体现出MIS开发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
第五,项目进度控制。项目初期让学生利用网络计划法,合理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采用组长汇报和教师不定期检查的方法,监督项目的开发进度,确保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第六,项目评价。课程设计结束后,项目小组需提交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并参加项目答辩,展示并介绍项目的开发结果,教师则可以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其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4]郭军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5]徐生菊.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ZHANG Qing-l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s mainl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professional.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its graduat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and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s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we believe that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plan, should take the training to fully meet the application typ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 innovation type, composite type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tounisn managanent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scheme
二战以后,旅游业以其特殊需求获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也实现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任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民族院校在内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此,加强新时期民族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是实现我国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置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纷纷利用自身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几乎也都开设了各类层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力进行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开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从开始先对是比较滞后的。而当时民族地区在这方而的人才培养儿乎是一片空自,仅仅依靠于临时性的旅游职业培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教育,没有真正形成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格局。致使民族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超常态发展,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条件要求,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培养层次定位比较模糊;专业设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专业实践教育建设滞后,专业师资资力量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的调查问卷,许多人士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依次是:有效的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领份能力,乐于变革,首创精神,继续自学的能力,计算机技能,实践学习的能力,外语能力,团队观念,企业家精神,伦理适德,国际知识,与旅游业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世界与旅游地理知识。
通过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更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由传统的纯理论知识被动学习向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3.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4.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2)相近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5.主要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财会基础、旅游英语、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
6.主要实践性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导游实务、餐饮管理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等课程实践
7.主要专业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8.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0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6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2学分;个性模块课程8学分,其中限选课程8学分,任选课程0学分;实践教学64学分;创新能力8学分。共计218学分。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1.培养特色
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
2.有关措施说明:
(1)构建“专业独立招生、校企联合培养”下的“5+3”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行独立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校的前5个学期完成旅游管理要求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后3个学期在企业完成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切实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在个性模块中,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现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目标,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方向选项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等课程;设置了培养和提升学生旅游综合素质的“6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组民歌、会跳一组民族舞蹈、举办一场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组织一台“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歌舞节目、撰写一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调查报告,举行一场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上述相关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使之更好的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4)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与恩施富源国宾、上海亚湾酒店、北京国新树人酒店、恩施旅游集团等相关旅游企业签约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外,校企双方还联合制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企业培养方案,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其中企业阶段学生学习的学分达到52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73学分,占总学分的33.4%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王孔敬,(1973―)男,重庆奉节人,副教授, 硕导,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研究。
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19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钢带领财经工委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就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目前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食品安全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多层次、多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逐步理顺部门监管职责。以创建文明县城为切入点,开展文明餐桌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日渐完善,日常监管不断加强,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县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机制,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县政府把食品安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每年都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和定期召开专题会、现场会,研究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成立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确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食安办组织协调的工作体制。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五河县食品安全督查督办工作制度》、《五河县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保障监管体系有序运作;每年都与乡镇和农业、卫生、教育等主要监管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四员队伍,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二)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明显。
县政府以农产品质量环节、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环节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针对群众关注、影响面广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我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宣传教育,贯彻法律法规,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
县政府注重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班,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宣传,提高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辨别能力,营造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宣传不够广泛全面。
目前宣传形式仍以分发资料、张贴标语、电视广播报道信息为主,宣传内容仍以法律条文、食品安全知识为主,缺少一些生动的、典型的案例,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农村地区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和方法还比较欠缺,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盲然,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仍然较为缺乏。
(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我县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主体规模小,流动性大,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客观上造成食品监管战线长,管理难度大。机构改革后,由于受到编制职数、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人少事多这一矛盾在农村基层监管部门尤为突出。这一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对使用食品非法添加剂、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及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等薄弱环节无法实现全程有效监管。
(三)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县的食品安全仍然面临着检测手段落后,专业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的状况。肉食品市场也还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通过专业部门认证的肉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差,与学校集中用餐人数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及食堂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堂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校园周边尤其是农村校园周边商店所售食品还不同程度存在销售三无食品的情况。学校营养餐仍然存在隐患,全县学生营养餐缺乏统一的供餐要求和风险评估,个别学校对营养餐的安全管控还不到位。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法治建设。
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将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教育列入六五普法规划,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教育力度,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措施。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及监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管重罚,且不能以罚代刑、以罚代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予以顶格处理。
(二)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
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协调领导机构作用,切实抓好涉及食品安全的统筹协调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各责任单位既要落实分工负责制,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于法律规定的监督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政府应本着有利于监管的原则,明确执法主体,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空白区域的监管,消除监管死角和盲区。
(三)进一步落实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管。
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我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基础设施投入,充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保障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经费,建立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抓住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要场所、重要时节,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形成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大力倡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信用水平,使依法经营、规范生产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的调研报告二
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怵目惊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国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献智出力,八月中旬至九月底,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由副主席李克欣、邓方安带队,到我市部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交易市场和餐饮服务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6户,产品涉及27类31个品种,其中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04户;食品经营户9544户;各类餐饮单位8200余户。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整治打击,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蔬菜、肉、粮、水果、奶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的综合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由市长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落实了食安委日常办公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整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各县区也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协调和日常办公机构,充实了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市上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线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章。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各自职能及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为规范监管奠定了基础。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县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开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之春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培训班30余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培训和宣传对象达3万多人次。
4、日常监管,各司其职。药监部门切实承担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及时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督查协调。今年接管餐饮服务业监管工作后,尽力克服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困难,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食品、特色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重点区域的各种治理活动,确保了监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农业、水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种养业产品和农资打假等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源头产品质量安全;商务、经贸等部门不断强化肉类市场监管,规范生猪屠宰秩序,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质监部门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抽查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检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自律、驻场监管、星级信用评定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两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流通领域监管效能。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工作,如汉台区为菜篮子设立安全网,南郑县推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等,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5、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抓住食品行业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学生营养餐和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瘦肉精、辣椒及其制品等一系列整治,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查整治农药饲料经营户1100户次、兽药经营户560户次、规模养殖场539个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户次、食品经营户21300户、餐饮单位4100户次,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户128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消除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6、应急反应,快捷得当。在切实做好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如卫生部门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唯一、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了食物中毒预警机制、三级报告网络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去年4月勉县等地发生的疑似与蛋奶质量相关的学生群体不适反应事件中,迅速进入应急反应程序,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介入,及时查清了原因,妥善作了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尽管事件原因不在我市,但市政府以此为戒,事后及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专项大检查,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卫生环境恶劣,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未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人员玩忽职守,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致使有的食品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
3、一些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由多部门分段监管,市县(区)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刚刚建立,存在着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在实际监管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有时在发现问题后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监管配套规章滞后。食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需要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予以配套,加以落实,比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特色小吃还没有安全标准,有的同一种食品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尽一致。
5、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差。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多,大部分都单独设立自己的检测机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差,发挥效能不够。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必需的高端设备无力投入,现场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适应实际需要,导致我市食品安全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此外,各监管部门同时抽检,造成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也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负担。
6、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力量、管理工作人员、检验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非常薄弱,开展工作困难。
三、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食品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行业人人都是食品的创造者,也是食品的享受者。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食品企业及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主动承担起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其次是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公约、行内规范和从业承诺等方式,引导约束行业企业加强自律,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建立食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守法守信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公开曝光,并列入黑名单,逐步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信用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构建动态、全程、高效监管体系。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基本方针,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硬任务,采取硬举措,考核硬指标。监管工作必须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行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一是应科学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责。对食品监管领域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按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能责任,将交叉模糊、职责不清的环节明确落实到某个具体监管部门,实行分片分段定责制,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既要避免职能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抓好市县条条监管和块块监管的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承担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进一步强化食安委职能,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三是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建立快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的能力。五是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全程长效监管机制。
3、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打破部门属性,逐步整合组建一个设施设备齐、技术水平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权威性机构(可在各县区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检测,对其检验检测数据结论在全市范围内赋予通用性和唯一合法性,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平台,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准确、传递迅速、评估科学、预警及时。同时,增加检测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经费保障,逐步改善监管条件。
4、加强教育监督,营造追求高品质食品的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建。要树立宣传教育也是监督的理念,以宣传教育唤起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共同监督意识。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尽快编制我市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报纸、广播、电视应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责任,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市食安委应开办汉中食品安全网和食品安全讲坛,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新闻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扩大市民知情权;监管部门应通过图片、摄像、文字、实物等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应把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头脑,使食品企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道德诚信意识,使执法监管人员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群众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饮食观念,增强现代食品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15和12365等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密切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崇尚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营造一个生产高品质食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
【关键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问题;辨析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旅游职业教育平台,但如果细究我国旅游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仍处在一种典型的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这种落差的根源在于其成长是建立在由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所产生的外力拉动的基础之上,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能力并不牢固。譬如说,对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等一些关键问题都缺乏基本共识。因而,这种成长尚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
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是国内旅游业正面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另一方面是国内生源不足的困难已经开始显现,部分旅游职业院校面临生存困境。这些因素,都会对今后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从内部阐明理论基础,推动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转型发展等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谨对旅游职业教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做出分析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旨在共同提升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以及更好地促进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别定位
众所周知,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命名方式包含“职业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两种类型。我们通过检索发现,国内一些知名旅游职业院校无一例外地冠之以“职业学院”的称谓。由此,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国旅游高职院校为什么被一致性地命名为“职业学院”,而不是“职业技术学院”?
检索国内旅游教育研究文献,发现很少有关注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业界大多以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因而不需要研究和讨论。这种假设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可能隐含着非常大的理论风险,前提性错误的学术危害可能更大。我国多数旅游高等职业院校都是近10年内由原来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的优点是旅游人才培养和对旅游市场需求把握比较擅长;但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运行规律把握相对缺乏,因而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定位上常常无所适从。换言之,这些升格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涵义和规律的把握不准,会造成潜在的损害。因而,我们在探讨旅游职业教育具体问题之前,还需要对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从理论上作一些正本清源的深入思考。
那么,教育主管部门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其解释是一种政府的“惯例”:一般是把综合类和文科类职业院校一律称为“职业学院”,而把理工类院校称为“职业技术学院”,这就是旅游类院校只能被称作“职业学院”而不是“职业教育学院”的缘由。
这种对问题的解释显然不够。这种命名规则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和行政管制色彩,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见得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国际上通常认为,按照学生的文理科知识背景划分院校类别通常是普通教育院校的做法,这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由此我们发现,从源头上辨析“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我国当前仍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工作,是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重新认知自我和探寻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
我们不妨先跳出旅游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从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中找寻答案。国际上一般认为,对“职业教育”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方式:一种是狭义定义,如前苏联把职业教育局限于培养工人和农民的范畴,认为他们不需要接受高层次的教育;第二种是广义定义,如南斯拉夫等国家,认为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理由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这样一来高等专业教育中就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第三种定义介于两者之间,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层次,前者是培养工人和农民的教育,后者则是培养技术员、技师的教育,后者在层次上高于前者[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 )中和我国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是SB类,其内涵是: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1]。
由此可见,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分类方法,是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征和规律结合起来考虑的,认为教育的类型结构与人才的类型结构必须相互对应,必须反映不同行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特点。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旅游职业高等教育规律的基本前提。
那么,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应归属于职业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呢?
我们再从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加以分析。杨金土等学者把社会人才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种情况。他们认为,如果要把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联系起来的话,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应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同样,联合国《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也把技术教育解释为“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以及培养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技能训练[2]。
可见,如果从社会人才结构分类角度来讲,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仅有着知识结构的区别,在社会人才谱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和地位的区别。由此,对应到相应的教育结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教育则主要针对各类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比技术人才低。依此区分,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应该针对更高一个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包括管理技术型人才和高技术操作人才等。因此,按照整个职业教育发展谱系的分工和对应的社会人才层次,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冠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而不是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职业学院”。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的旅游职业教育就一律采用了“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称谓。可见,我们目前仍然需要启动一次新的“正名”运动,以避免陷入认知误区。
上述分析说明,过去三十年中,由于体制和国情等原因,与世界旅游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相比,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歧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回归本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当务之急,需要树立两种观念:一种是树立需求主导的发展理念。澳大利亚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就在于其树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其认为职业教育存在的重要前提是其能满足特定市场和产业对特定人才的需要。如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脱离了产业实践,不能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专业分工和需求规律,旅游职业教育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通过人才培养实现与所属产业和市场的紧密接轨和互动发展。这既是一种国际惯例,也应该成为我国探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第二是要树立旅游人才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观念。要科学划分各类旅游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内涵和特点,按照在整个旅游人才需求层次谱系划分和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分工和目标定位。并在此基础之上,进选准自身发展目标,形成培养特色。否则,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二、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上文我们特别强调,旅游职业教育应该区别于普通教育,要体现出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那么,文章的第二个问题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是什么?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以往的特点自成体系,缺乏与国际职业教育经验和规律的系统对接。因而,当下的任务应该是打破封闭思维,认真从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中汲取智慧。以下我们选取国际上公认的两个成功范例,从中探寻和揭示世界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范例1:澳大利亚以技术与继续教育结合为核心的高职教育。
澳大利亚是国际上公认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于1973年成立了一个以著名律师耶·坎甘为主席的咨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著名的《坎甘报告》,提出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结合到一起,建立新型的TAFE学院,实施以资格证书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在澳大利亚联邦及各州政府的支持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TAFE学院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居主体地位。90年代中后期,随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AQF)、澳大利亚认证框架(Australia Recognition Framework,简称ARF)、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中心(New Apprenticeship Centres简称NACs )等相继建立起来,使得该国所有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培训资格认定都统一采用国家资格体系,并通过使用12级资格规定了与初等和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大学)分立与贯通的制度体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还规定,由不同行业根据国家框架体系负责制定本行业的能力标准,集成为培训包。再由各TAFE学院根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实际教学工作,并对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受训者可以凭不同等级的证书参加工作或更高层次(包括大学)的学习,合格者可以获得全国通用的证书[3]。
总之,在澳大利亚政府的扶持下,找到了一条以学校为本、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成功发展道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证书、学位、学历和职业要求都是相对应的,教育界与产业界采用统一的能力标准和证书体制,不同的州各TAFE学院以及企业间相互承认,这不仅为政府统一采购创造了条件,对于TAFE的进一步发展也极为有利[1]。这种做法对于像我国这样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国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范例2:台湾地区以“建教合作”为特色的技职教育。
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发展技职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1974年3月1日“国立”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正式创校作为标志,主要是适应当时工业科技化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此后获得巨大发展。
台湾教育的特点采用典型的双轨制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中等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保持两根平行轨道,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贯通,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极大方便。台湾的职教体系独立性很强,相对而言比较完善。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主要是由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承担。其中,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以培养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宗旨,专科学校则以养成中级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构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台湾高职教育非常注重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和培养人才,强调院校办学要理论与务实并重,称为“建教合作”。即:高职院校要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划在校期间的职业准备课程,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安排,既要使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教学,又能在训练岗位接受入门的就业知能训练。并通过业界的实习,使学生能将理论应用于实务当中,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这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很好地拓展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
高雄餐旅大学“三明治教学”和“菁英培育计划案”是“建教合作”的典型做法。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高雄餐旅专科学校,2000年,学校改制为高雄餐旅学院;2010年,再晋升成为高雄餐旅大学,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名校。
台湾学者容继业认为,台湾“三明治教学制度”创始于高雄餐旅学院,即要求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实施“校内上课”、“校外技能训练”的轮调,使其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磨练下,能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借以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高雄餐旅学院于2007年又提出了“一年实习、两次分发、多元配套”的校外实习制度,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产业实习机会,同时又以国际化眼光,开发学生的海外实习机会,开启了校企合作“多元整合”的新契机[4]。
该校目前正在实行“菁英培育计划案”。其中的人才培育方案进程提出了“大一猛扎根,大二有靠山,大三去实习,大四考证照”的培养模式。其中,“大一猛扎根”是面向新生宣传、举办说明会和人才甄选等方式,让学生尽早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大二有靠山”通过每月奖助学金、每月书籍阅读、全名英检中级测验、日文测验三级以及上下学期个案报告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基础素质;“大三去实习”借助于学校拥有的一流实习单位,通过一年时间,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操作能力;“大四考证照”即要求学生必须考取全民英检中高级、日文检测二级、领队证照、导游证照、旅游业毕业专题等证照,依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求学校在与业界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的“积极意愿”,促进学生实现“大学生、大计划、大未来”的“生涯”与“职涯”规划的结合[5]。
总之,通过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研究提出如下观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实操能力,知识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才是学校的办学方向,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借助于院校与产业或企业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发展。换言之,旅游职业院校必须紧密联系旅游企业办学,要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基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操控,而是应制定宏观政策调控旅游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并引导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保持与社会和产业发展目标一致。反观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中,或者失之于政府干预过多,束缚了院校的自主发展能力;或者是放手过多,使院校缺乏应有的成长环境。因此,当前探索合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各院校的责任,也是政府、产业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
文章提出的第三问题并非是没有意义的问题。虽然社会对“旅游教育”的说法已经习以为常,但不能回避的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其中“旅游教育”涵义的理解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旅游教育”的涵义从源头上决定着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而不可不察。
我们先分析国际上对“旅游教育”常规的应用方式。徐红罡、张朝枝指出,全球旅游教育发展特点均与本国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旅游与服务接待业教育都是在旅游与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6],因而旅游院校的冠名多体现出其特定的专业技术色彩。吴必虎、蔡利平也著文指出,美国知名大学在开展旅游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统一的学科称谓。在美国大学系科中常见的名称包括游憩研究、休闲研究、酒店管理、餐饮管理、食品服务、资源与公园研究、健康与运动研究、景观规划与设计、人类学等[7]。吴必虎等进而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经验来看, 大学的旅游教育及其研究支撑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方向:即面向私营市场的服务业的管理,如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以及面向公共事业的资源管理和社会休闲管理[8]。由此可知,世界知名旅游类院校的冠名规则通常都是符合专业指向的。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Administration at Cornell University) 、普渡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系(Department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at Purdue University)、德州大学娱乐、公园与旅游学系(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 Park and Tourism Science at Texas A&M)、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Hilton Hotel College , University of Houston) ,凡此等等,这与国内旅游普通教育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统统冠名为“旅游学院”的做法迥异,其中的奥妙值得思考。
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还包括,何谓“旅游”或者“旅游教育”?学术界目前公认,在国际上“旅游”尚不是一个规范的科学概念,也不存在着涵义明确的“旅游人才”的分类法则;同样,对于“旅游教育”究竟属于类别概念,还是专属概念也存在着很多的歧义和不确定性。我们认为,作为本科类院校学术教育注重理论人才培养,以“旅游”命名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职业教育强调以培养专门和专业人才为导向,在无法准确定义“旅游人才”及其职业特性的情况下,选择类别概念作为命名依据,不仅不利于与业界的相互沟通,对自身的专门化发展也是有害无益。因此,关注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或许需要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入手,让自己的名字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需求。
反思既往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在认识论上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
其一,旅游职业教育的冠名规则是要贴近产业需求,避免受到普通教育主流观念的干扰。高等普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风格迥异,盲目使用相同的冠名规则,只能说明我国职业教育还处在一种非独立和粗放式发展阶段,这种盲目性导致众多旅游职业院校丧失特色和方向,陷入同质化、低层次发展的迷局,其副作用不容低估。
其二,旅游职业教育冠名必须对应于专门化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强调自己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餐饮和旅行市场人才;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培养高素质的饭店职业经理人。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因而很容易形成特色。反观我们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多而繁,很多旅游职业院校动辄七八个系,几十个专业,但很少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难以摆脱低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讨论与结论
本文连续讨论了三个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关键问题,旨在帮助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思考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成功轨迹。如果说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初期发展的目标是要做高学历层次、做大培养规模,现在这些目标基本实现,已经到了要向做精(特色、风格)和做强(业界认同、国际水准)的转型发展阶段。需要提醒的是,这两者之间显然不是线性关系,需要实现质的飞跃,转型的基础在于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于能准确地把握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上述的讨论极有必要。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高于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型专业人才,或者说是以技术教育为宗旨的旅游高等教育形式。尽管目前普遍使用“职业教育”的冠名方式,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人才谱系中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些院校缺乏这样的视野,或者是没有树立起市场分工的意识,是难以获得持久发展的,必须尽快予以调整。
第二,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的最大特色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能帮助学校解决资金支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方向。我们认为,产教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基因,没有与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很难说学校从事的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第三,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应该更加凸现风格和个性。要按照所在区域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别特征规划设计办学特色,避免低层次和雷同化。没有个性的职业教育看起来适应面广,但如同无源之水、注定不会源远流长。
第四,实现更深层次的产教合作。解决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问题。国外经验看,旅游行业协会在促进旅游教育发展,推动旅游研究成果的应用,协调旅游教育的均衡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长远看,我国也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展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促进我国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现实地看,国内旅游行业协会发展尚未走上正轨,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缺乏有效的保障,因而,应该发挥好各地已经成立的各种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通过职教集团搭建区域性旅游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利益交换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此外,政府方面也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为产教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而不是放任院校或产业各自为战。从根本意义上讲,在促进旅游业发展问题上,政产学三方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5.
[2]杨金土.本科院校办好高职与本科教育的类型结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3]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4]容继业.台湾三明治教学实施策略及挑战——以高雄餐旅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18-22.
[5]黄荣鹏.台湾观光休闲产业与大学校院系所产学合作及技术发展模式,2011年闽台旅游类师资培训班,2011.07.19
[6]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S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