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

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

时间:2023-08-03 17:2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

第1篇

关键词: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脱节 原因 途径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则出现了古诗词,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范文在变长,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话锋一转,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兴趣浓厚,进入中年段以后,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在段中寻找好句,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也会做读书笔记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说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富裕,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在学会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通过阅读,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同时,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看书,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成绩必然会出现好、中、差。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防止学生成绩过早分化,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前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差生的表现及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时制定防差转差措施。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运用能力差;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写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分门别类,差什么就补什么。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衔接与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成绩也容易滑坡,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就能让他们不掉队,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师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摒弃阅读的“功利性”,坚持阅读的“广博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讲清道理,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有时还利用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幻、天文地理、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写作时才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联想丰富,左右逢源。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此外,结合课文以及教材中的“图书箱”的介绍,适当评介一些名家名作,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童年》、《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羊脂球》、《格列佛游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做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3.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第3篇

一、端正教学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五、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第4篇

小学语文使学生学好语文及其他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统一。在当前的教学理念下,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应在课程中实施平等化的师生交往方式,以真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

2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交往平等化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化的师生交往关系,能够搭建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沟通桥梁,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转变为主动的向教师提问或者请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这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困惑:为什么有的知识我明明在上课中讲了,但是一向学生提问,很多学生都反馈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点。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与教师课堂师生交流缺乏以及沟通方式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往往将自己的疑问隐藏起来,不愿意向教师请教,这样对知识内容显然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而如果构建平等化的师生交往环境,则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向教师提问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使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平等化的构建策略

3.1沟通时间与空间的选择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场所,师生的沟通也基本在课堂中进行。从师生交往的平等化构建上来看,教师应从时间及空间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3.1.1沟通时间的选择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提前几分钟到教师,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及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单单的停留在询问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可以询问学生的日常琐事,比如昨天回家之后做了什么?喜欢的体育运动等?让学生感觉教师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在教师讲课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不是教师单一的讲解,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技能与获得理解,比如找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与风筝》这一课是,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纸船及风筝的制作方法,让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探究的位置。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没听懂,并且让学生评价本节课老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帮助教师自身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1.2沟通空间的选择

建立平等的师生交往,即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提问的权利,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双向的沟通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并且向教师与其它学生提出问题,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月球之谜》这一课时,笔者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问“老师,月球有生命吗?”、“月球有水吗?”等,通过学生的提问,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出合理的观点。

3.2师生沟通内容的选择

师生交往平等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有效沟通的契机,并且主语沟通内容的选择,以达到知识传递及情感交流的目的。

首先,在语文课堂交流平等化的构建上,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特点,在与学生沟通及交流过程中,尽可能使用生动形象的表达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表达与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争吵》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场景:课间,小明与小西在课堂上踢球,小明不小心将球踢到了小西身上,请设计一段对话?显然,对话以争吵的形式呈现,教师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设计,然后展示设计的内容,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和谐友好这一理念上,加深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还应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上。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自己的课堂主导地位,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抵触交流的心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保持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心态与学生经历平等、真诚的交流,保持与学生一样的童心,向学生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趣事,使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交流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此外,在教学语文课程中,教师还应积极挖掘语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妈妈的账单》这一课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5篇

关键词:作文起步;听记训练;创设情境;激发动力;先说后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7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15

小学生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但“作文”起步,却是困惑许多教师多年的问题。这是因为让学生从不会到会,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教师往往有畏难情绪,能否攻克这种心理障碍,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因此,我把它视为教学重点加以研究。我认为,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其实非常平常,短短的一段,哪怕只有几句话,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立意、很明确的中心,只要是真实的,那就是作文。但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才会获得成功呢?为此,我就三年级作文教学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上好作文起步课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三年级作文要侧重训练写好一段完整、连贯、通顺的话。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练好这个基本功。在学生掌握写好一段话的技能前,教师要“扶”他们一把:降低写作坡度,架设“阶梯”,让学生能攀上去,摘着果子。

我的作文起步课从听记训练开始。我先讲述了一个学生最熟悉的故事《龟兔赛跑》两遍,然后理清这段话的三层意思:(1)小白兔自以为跑得快,瞧不起乌龟;(2)于是,乌龟与兔子比赛跑步;(3)比赛结果却是小白兔输了,乌龟赢了。我让学生先练习口述,再用笔记下,只要文句通顺,能写清三层意思的都给高分。有浅显的故事引路,学生不怕了,很快便轻轻松松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

另外,我让学生依照课文的重点段仿写,把中心意思写清楚,内容写具体。例如,仿《晨读》第一段的“时、地、人、事”四要素写来校早读的欢愉;仿《师生情》写写自己平时是怎样尊师的。

我的另一次作文课是以《狐假虎威》为引例进行训练。我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激发他们自编童话的欲望。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虎本是兽中之王,上次却被狐狸当着众兽的面给耍了。你们想想老虎会就此罢休吗?”学生都摇头说:“不会。”“那么,他们之间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我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于是,我启发他们想象,然后在说的基础上让他们以《老虎和狐狸的新故事》为题写作文。

经过两次的浅近易学的练习,很快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做画龙点睛的小结和评改:作文就是用“我手”写“我口”,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一点也不难。这样,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就有兴趣了。

二、创设情境,诱发强烈的作文欲望和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动力是作文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欲望和动力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创设作文情景,即进行“情景作文”,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景象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平常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科技、参观旅游、义务劳动等活动,丰富见闻,开阔视野,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深刻,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如有一个单元要求写一处景物,为了便于指导,我把学生带到一个花坛前进行观察,让学生按顺序观察花坛的形状大小,花坛里种了些什么花,花叶、花朵的形状、颜色等,再看里面的小草、花朵,花丛中间清脆的龙柏……经过这样观察,学生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是深刻的,内涵是丰富的,也为学生创造了“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又如写一次活动,为了让学生写好这次作文,我组织学生和同级的另一个班进行了拔河比赛。比赛时,学生既紧张又兴奋,一张张小脸憋成了红苹果。经过“现场表演”,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在情境中写好了这一次作文,使一起步就能有所得。

三、动笔之前,理清思路,先说后写

学生在动笔之前,会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而起步作文指导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按从说到写的顺序进行训练,用口头语言的训练带动书面语言的训练。怎样指导学生说呢?我让学生进行“步骤层次”的讲述表达,并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确定一个想说的中心内容,再说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要写哪几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具体说些什么事情。

第6篇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2、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第7篇

一、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除教研活动集体组织学习外,大多数教师坚持读了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二、 除互相听课外(本学期语文组教师平均听课50余节,多的达70余节),每人都举行了一次年级或校级公开课,有的达多次。

三、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很多公开课中都较好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许多教师利用微机备课,做语文课件。在教案评选中语文组也取得了好成绩。

附:各备课组工作总结

初一I部语文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及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初一I部语文组各位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新教材,团结协作,共同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品德修养

本组各位教师能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初思想政治觉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严格要求自己,每位教师都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工作量大,但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基本没有迟到旷课现象。

二、 开展教学研究,提初业务素质

本学期初一使用新教材,加之新教师较多,在级部和大语文组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单元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每单元先由主备人说课,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说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这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为此语文组长曾在级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受到一致好评。

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本学期听课节数最多,有的50多节,平均也在50节左右,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提初了课堂效率。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本组推出的两节校级公开课受到了各位领导老师的好评。同时,大家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每位教师都制作了一个或多个教学课件,有力地配合了语文教学。

三、 组织各种活动,配合语文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本着“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原则,我们 I部的老师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各班成立了小小图书馆,自带书籍互相传阅,解决学校图书不足的问题;为培养写作兴趣,通过演讲竞选成立了文学社,初步开展了工作;为提初书写能力,有的班级组织了书法比赛。再如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总之,本学期老教师处处带头垂范,青年教师敢于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在各科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存在着忽视语文学习的现象,对此,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初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探索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初一II部语文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依据新大纲,施教新教材,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困惑。为了不断提初教学效率,老师们敢于开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新教材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初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提初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在施教过程中着重注意渗透文化的观念、审美的观念、个性的观念、时代的观念和哲学的观念。真正体会到教材仅是凭借,是知识和修养的引发点,教授新教材不能死板,要激活思维。

二、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

新学期伊始,就给学生统一配备周记本,提倡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采用命题或随笔等等不同形式,老师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学习兴趣日增。加强书写习惯的培养,实施每周练字1200字的计划,坚持较好,文面质量有较大提初。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利用阅读课到阅览室读摘,班内集有小型书库互补,班内办手抄报已有5期,备课组老师积极选印《文萃》小报4期,共12张,又自愿订购语文报200多份,不断扩大视野。又响应学校号召,II部文学社业已成立,活动正逐步开展,文化氛围也日益浓郁。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课前五分钟小演讲,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本剧的排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生动活泼的口语交际课,培养了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电视散文和电视剧等的欣赏,加强了课内外的沟通,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发了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四、教师们密切配合,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在“双月”活动中积极参与。

本学期,集体备课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们规定每周一第三节为集体备课时间,共商教材教法,材料、进度保持统一;互帮互学,备课组听评课逾300节次;备课组每人至少举行公开课一次;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录音机、投影仪等使用娴熟;有3人多次到阶二授公开课。牟宗暖老师的《荷塘月色》、徐凤霞的《冬天之美》、苏道珍的《胡同文化》均受到好评,且每人制作一个电子课件。

五、备课组每位教师教学态度严谨,出全勤,作业批改及时,辅导认真,教学成绩突出。

总之,这学期老师们配合默契,不断探索开拓,表现出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我们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共创辉煌佳绩。

初二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初二备课组九位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教法,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 努力做一位好教师

本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语文教学工作量大,备课任务重,作业批改量大;教材是新的,新教师又多,作文、讲义、练习、周记都要批改,各位老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

二、 开展教学研究,提初业务素质

本学期特点是继续使用新教材,且新教师多。在学校、年级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制,互相听评课。除了互相听课外,还利用市、省优质课比赛在我校举行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收益很大。本学期每位教师听课都在50节以上,有的达70多节。

同时组织老师们参加了市新教材培训。

三、 组织丰富多采的活动,树立大语文观

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本着“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搞训练”的原则,除上好语文课以外,我们还组织了以下活动:

1、 坚持课堂三分钟演讲,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利用阅览室和《语文读本》,加大了阅读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3、 开展了“WTO”征文活动,评选出了优秀文章投稿。

4、 组织学生“课本剧”演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和年级的好评。

5、 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学习微机的使用,效果很好。

总之,全组老中青教师结合,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力争发扬长处,注意改正不适,在新的学期里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全面提初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校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三语文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经过备课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圆满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这学期是初三年级的转型期,老师们抓住这一特点,从思想和学习方面帮助学生真正转向初三,在复习内容、进程的安排上,更是努力领会市教研室的指导意见,突现初三语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本复习

认真分析近几年初考考试说明及考试题,突出课文中的重点,如文言文、散文、诗歌的复习,力求贴近初考;同时又注重面的铺展,使学生明确题在课本外,能力在课本内的道理,正确指导自己的复习。

二、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是初三的重头戏,本着广与透的原则,不让学生做夹生饭。对每个考点,老师先给学生以理论上的指导,然后精选部分习题,老师先做,以确保题目的典型性与规范性,最后择取典型试题进行检测,力争使每个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有较大的收获。到目前为止,收效不错。

三、阅读训练

初三年级与其他年级的阅读不一样,既需有广的面,又需有深度与精度。针对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从学期一开始,老师们就着手轮流编辑《文苑》,给学生提供一种既有时代性,又能突现语文特色,人人都有收获的语文阅读材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初。

第8篇

一、记录成功点,让收获激活思维

每堂课的教学总会有让我们产生获得感的地方,比如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某一组师生对话的精彩演绎……课后,将这些教学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点滴经验终将汇成智慧的海洋,碰撞出思维的水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有6篇文章明确提出了“复述”的要求,首篇是三年级上册第8课《蒲公英》。我在教学生复述《蒲公英》一文时,发现有的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理得不清,在故事的紧要处卡壳了,就引导他们看板书,理思路,忆情节,畅表达,这样学生就觉得复述并非难事。我在教学后记中写道:“以往语文教学中凡涉及到复述,绝大多数老师都把它作为阅读课的附属品一掠而过,而且课堂往往成了一两个能说会道学生的表演场。正确的复述教学思路应该是在师生的话语权平等的前提下,教师按照课标的要求,尊重文本,遵循低坡度原则,进行有计划、有系列、有步骤的教学,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乐说。这样,学生的复述才会个性张扬,异彩纷呈。”根据《蒲公英》复述教学的实践以及其它课文复述教学中有关复述方法、复述评价等方面的探索,我还撰写了《让复述也绽放精彩》一文,在全国“凤凰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暨语文课程改革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发表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试刊号)上。

成功之处在于发现,在于积累,在于运用,更在于突破。将教学中的这些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成功之母。

二、 记录失误点,让缺憾化身美丽

老子曰:“大成若缺。”教学中出现失误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要有容错的心态,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与能力。

有一年我教一个毕业班,期末考试前两天的下午,我去上复习课,准备评讲一下刚做的一张综合试卷,但紧张的复习已经使孩子们很不耐烦了,整个教室一片喧腾。好不容易安顿好纪律后,小琪居然拿出了乒乓球,左右开弓,用力往上抛,接住再抛……我三番五次用眼神制止,他依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不禁怒火中烧,大步流星地走到他身边,伸手去要他刚才玩弄的乒乓球。他的两手拽得紧紧的,死也不放,我使劲去抠,球被抠瘪了,霎时,小琪伏在桌上号啕大哭。我忍无可忍,一把将他拉到讲台前,他站在那儿,又狠狠地把老师坐的长板凳掀翻在地。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僵持下去只会使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冷静下来的我做出了让步,叫他回到座位上去。他愤愤然走上座位,背上书包做出赌气要回家的样子,但没有挪动脚步。我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做出让步,说不定他就会冲出教室,不但这堂课彻底泡汤,而且会激化矛盾,甚至可能使他产生厌学情绪,继而逃学。但让他站着总不好,我想还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情急之下,冒出个问题:“小琪,你是从哪个学校转过来的?”说实话,我问这句话的目的是出于震慑的需要,因为我们班有很多学生是刚从外校转过来的,其他老师经常警告他们:不好好学,就回到原来学校。这招在短时间内还是挺灵验的。没想到的是,小琪瞥了我一眼,理直气壮地说:“我原来就在这儿上的。”我话锋一转:“既然一开始就在这里上学,那你能说出我校的校训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尊师爱校,乐学守纪!”他的嘴角动了动。“那你做得怎么样呢?”理亏的他似乎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低着头不做声。

继续上课,不一会儿,我看见他座位上没人了,跑过去一看,他蹲坐在地,眼睛直直地盯着我,嘴里不停地念叨:“请你赔!”可以看得出,我刚才的冲动导致他的心爱之物毁坏使他耿耿于怀,伤心不已。脑海中迅速检视刚才自己的言行,觉得确实处理不妥,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老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我走到讲台边对着全班同学说:“我要为刚才的行为郑重地向小琪道歉,由于老师的情绪失控,掐坏了小琪的乒乓球。同时我也希望大家上课遵守纪律。”大家怔怔地看着我,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在当天的教学后记中写道:“明朝吕坤在其著作《语》中有一句话:‘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犯了错,无论是谁都要坦诚认错,用不着回避,更用不着信誓旦旦做回天无力的辩解,老师更应如此。”

第二天上课,小琪坐好了,开始认真听课。在大家自读课文的时候,我踱到他的座位旁,悄悄地把嘴凑到他的耳边,轻轻地说:“好样的小琪,原谅老师的鲁莽。相信你是不会跟老师计较的,也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他低着头,羞愧地说:“老师,我也做得不对。”

第二天考试之前有一段复习语文的时间,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小琪也来了。以往他来了之后,总是傻坐在位置上,书都不翻开,而那天我却看到他在认真读书了。两天后,期末成绩出来,他考了92分,是个不错的成绩。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同学,我奖励他们每人一本书。小琪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也要!”我笑嘻嘻地把挑好的书给了他,他心满意足地欢蹦而去。

我将发生的这一切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教育导刊》上。它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教学设计,抑或知识授予,出现问题要及时、科学地解决。只有善于把教育教学的缺憾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才有可能实现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跨越。

三、 记录疑难点,让困惑引导实践

有时,我们在备课中没有充分估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没有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就不能很好地突破,给后续教学带来障碍,这类疑难问题在教学中俯拾皆是。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的观察》,讲述了小作者非常喜欢,对进行了简单的观察,从中发现了的用处。我和学生一起在赏析了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写作方法后,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尽管学了范文,但真要他们写,却很为难。我在教学后记中记下了课堂观察所得:“学生没有进行实际观察,写作时抓不住的外形特点,语言枯燥、乏味。课前没有搜集整理有关用处的资料,写作也就捉襟见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记录下这一困惑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第二天下午,我组织学生去人民公园参观菊展。踏进公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幽幽的清香。花匠因地制宜,将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有的像花篮,有的像孔雀,有的像大象……每一种造型都由不同的组成,形态各异,争奇斗艳。在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我又根据学生的喜好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观察某一处。大家兴趣盎然,有的掏出纸笔,记录下的颜色、形状、气味;有的拿出相机拍下了的美丽身姿;有的爱画画的,对着画起了速写……离开公园时,大家兴犹未尽,恋恋不舍。到学校后,我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并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来描写的词语,然后布置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重新写作。收上来的文章与之前的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学生习作前需要组织有效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口等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去获得写作的材料,开发和丰富写作的新信息。写作观察还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激活写作心灵,升腾写作情感,开阔写作视野,捕捉写作感觉,注重写作细节。今天的习作教学让我深切感悟到,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唯有观察,观察,再观察。”在教学后记中,我记下了这样的话。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以为在其后可以再加一句:“困然后知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就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教学困惑也就迎刃而解,我把这次习作教学的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新作文》上。

四、 记录感悟点,让感性升华理性

一堂课教完,有所感有所悟的地方不少,对于不同的课型,感悟点也会不同。语文教师要透过教学现象看本质,寻找、发现、总结教学规律,让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逐步走向智慧的教学。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8册《练习七》有关象棋成语时,确定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是认识象棋,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跟学生一起玩猜字游戏,先后出示甲骨文“山”“车”让学生猜字,然后介绍“棋”字的来历,出示“棋”的甲骨文。顺势提问:你们喜欢下棋吗?都会下什么棋?

二是走近象棋,学习规则。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于象棋,同学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再出示棋盘,简介楚河汉界的来历。请学生上台摆一摆棋子,其他同学在小组内的棋盘上写一写。检查对错后,出示有关下棋规则的歌诀和学习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接着小组汇报,进行朗读展示。我示范后,大家一起有滋有味地齐读这首歌诀,一名学生按照歌诀的顺序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讲述棋子的走法。再是激发背诵欲望:看来这首歌诀作用可真大,记住它咱们就能学会下棋了,试着背背看,好吗?让学生尝试背诵后再指名背诵、小组背诵,最后齐背。

三是联系生活,学习语言。活动一,播放录音:“老王,怎么今天一整天都愁眉苦脸的呀?”“唉,别提了,今天的会议上,李明将了我一军,弄得我下不来台。”问: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是下象棋时常说的?(引出“将军”)“将军”这个词在下棋时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给人打击)生活中很多词语、成语就来源于象棋。出示词语,指名读,理解其在生活中的意思。活动二,“我来学语言”。要求学生自由读词语,在小组内联系生活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比喻意思,选一两个词语做好汇报准备。小组合作学习后大组汇报。学生补充其它源于象棋的词语,并理解意思。活动三,出示学校弈趣苑图片:瞧,这是哪呀?我们课间常在那里玩耍,弈趣苑石头上这些词语你一定不陌生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等等)。指名读,齐读,小结:这些词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随着同学们渐渐长大,对这些词的理解一定会越来越深刻。

四是拓展延伸,促进实践。先请男女生各一名朗读晨诵读本上的一个关于胡荣华从小刻苦学习的故事,弄懂故事要表达的意思,配乐诵读,分享象棋大师胡荣华的一段话,小结: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中国象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能够流传千年以上,有它自身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下象棋,知道了象棋中的一些词语的比喻意思,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布置作业:学校的“棋乐无穷”体验馆为大家提供了各种棋类游戏,课后,同学们可以去和好朋友对弈,感受下棋的乐趣。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你下棋时的感受编成歌诀和大伙儿交流。

我在本课的教学后记中写道:“魏南江老师在《语文教学散论》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必须背倚宏阔的中国文化语境,否则,那都是没有用处的空谈。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返璞归真――多读、多背、多思、多写,重感受、重体悟、重积累、重运用。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复古’,也不意味着‘排外’,而是一次自我否定。自我否定需要勇气,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超越,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新、升华,是在汉语文教育传统的框架基础上的一种重构。诚然,这堂练习教学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读、思、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悄然润泽了学生的心田。学生的语文学习像农业那样精耕细作,像小火煨汤那样慢功浸染,像小口抿茶那样琢磨品味,在感性和理性的交相辉映中,实现了生命成长。”以这堂练习课的教学为基点,结合其它练习课的教学经验,我撰写了《让智慧领跑语文高效教学》,发表在《山西教育》上。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皱起眉头:老师感到无法开口――不知道怎样去教;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写。于是往往是敷衍了事,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老大难了。笔者发现,有很大部分老师的作文教学简单粗暴:仿写、规定字数、死记范文应付考试……于是,病句、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不会,甚至连基本的书写格式都出现错误,最终就钻进谈起作文师生都头痛的死胡

同了。

一、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协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让学生感知到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而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观察能力不仅是写作能力构成的第一基本要素,更是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学生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课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观察生活中花草树木的变化,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活动中自己感兴趣的人、事……

2.培养习作自信,让他们乐于表达

小学生初学写作,不要定什么条条框框。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什么话要说,把自己说出来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作文。起点要低一点,要提供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相信自己:习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自己也能写好作文。

3.善于发现闪光点,激发写作激情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上进心强,期盼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好评价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共同心理,教师没有理由不去欣赏自己的学生。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个刚刚学会的新词语的运用,抑或是一个其他学生都不知道的生字,都应该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只要老师能找到孩子们的闪光点,就应该及时为他们心灵窗户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激情。

二、习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年龄段的习作侧重点

1.低年级应注重看图写话训练

看图写话,是低年的主要作文训练形式,为中高年级作文打好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写作的兴趣。我们根据此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选择寓言故事画、漫画、动画、想象画等,让他们乐意接受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素材,并按照“看―想―说―写”的步骤,指导观察,启发想象,自由表达,开心记录。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如何通顺精彩,能看明白,有话说就行。

2.注重“起步”指导,会写中年级“过渡作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学段向高学段的发展阶段。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可以说是一二年级的只言片语的习作与高年级成篇作文的过渡期。中年级的习作指导课尤为重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期。指导课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激发表达欲望,解决“为什么要表达”“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达”“有话可表达”。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我们仍然要遵循从说到写,降低难度,切不可以“范文”“优秀作文”为标准,想一蹴而就,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3.鼓励自由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作文明确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作为高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圈子已经很大了,并且因年龄变大而有了自己的主见,愿意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笔者以为:纪实作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生活,及时记录,多读课外书,多写读书笔记,那么就一定有说不完的话,“40分钟写400字以上”就不再是难题了。

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作文单一的评改模式。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外互相评价、教师面批面改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自评: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加自信;他评: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提高能力;面批:可以因材施教,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为自评与他评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第1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是整个中学阶段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部分,是学生积累各类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缓慢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的初始阶段。因此,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来进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重视积累,从而理解课文。可是,在实际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向出现了偏差,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下面我就来说说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一定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朗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比较重视对课文的朗读的。古时的私塾教学中,先生对童子知识的传授,开始是一句一句地教读课文的,后来随着童子知识的增长,先生也不忘带着童子反反复复地诵读课文,先生自己也经常摇头晃脑的范读。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此有很详细的描述,“先生自己也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建国以后,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朗读坚持得很好,学校里的读书声也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后来随着课程的改革,教育的发展,有一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逐渐不太重视对古文的诵读了。他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把文章逐字逐句的拆解开,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以文章为基础,设计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埋头于题山题海中。

那么为什么要注重对文言文的朗读呢?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得好,“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理自见得”“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多读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说,多读对写作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二、一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古文的背诵是有要求的,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篇目。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要把诵读和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诵读的时候,弄懂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让学生增强语感,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利于背诵。我们有些老师认为,如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了,先死记硬背下来,也是不错的方法。殊不知,这样下去,学生不但背不了课文,反而会降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一定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疏通字词和理解句式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对这些字词进行讲解。但是,对这些字词的讲解,不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理解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而我们有的老师,把学生对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作为学习文章的目标,这样的做法在高中阶段是可行的,但在初中阶段就本末倒置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口吐莲花,而学生在下面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生不但对这些词语理解不了,反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反感,继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11篇

如,我在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李广射虎》时,在讲解完课文大惫后,我就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经过思考有些同学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李广真的力大如牛吗?石头那么硬他怎么会射进去呢?箭头不会断吗?”还有些同学通过査阅李广的资料对李广和关羽进行了比较,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认为李广的力气没有关羽大等等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空间,也让他们爱上了语文。

叶圣陶曾经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去尝试了解。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解答问题,那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大悟的,对以后的尝试,这是非常有利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凸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自己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所谓小学学习,就是将全班同学4~6人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在组内自由讨论,然后选择一个同学代表发言本组讨论成果,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以多种思维方式和阐释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多种答案,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互动或“创新比赛”的方法来刺激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励同学们讨论的热情。如我在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中,我先让小组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让小组之间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对话朗读,深入体会桑娜的善良纠结和穷人的生活困苦,这样同学们就深入了解了课文意思,然后,我问同学们对干桑娜和丈夫的做法有没有什么疑问,有同学认可他们应该把小孩子抱回家抚养,有些同学则反对,认为他们自己都养活不起,处于饿死的边缘,如果再抱回邻居的孩子,只能让已有的孩子更加饥饿,加速他们的死亡。

这样对于桑娜的做法同学们就产生了争执,我让他们分为正反方就桑娜应不应该抱回孩子进行辩论,同学们根据社会伦理道德或者现实生活经历进行了热烈讨论,期间还涉及到四川毕节在垃圾桶中冻死的儿童作为佐证,充分阔大了学生的事业、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同学们对于穷人的生活艰辛和善良美好的品质有了深入认识,也接触社会认识到贫穷地区的悲惨痛苦之状,让他们生发起浓浓的怜悯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课堂氛围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和自己査阅资料中学会自主学习,张扬个性,让他们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张扬个性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勾学玲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六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课改;课堂;高效;教材

一、“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1.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不足。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主导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仅仅体现在活动形式上,学生不够投入,往往走过场,看热闹,影响实际效果。

3.学生主体发挥不够。教师总觉得讲多了怕不合要求,浪费了学生的讨论学习时间,不敢讲;讲少了怕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不透,掌握得不全面,不放心。导学案“导学”的功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和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坚持能力为重,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难度。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进一步提倡“多认少写”,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明确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写字教学中增加了关键性的“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

练”。从“创造性理解”走向“正确理解”,规避教学的盲目性,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语文教学“工具性”失重,语文教学不重视文本、不尊重文本,课堂上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使大部分语文课成了品德教育课。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教授认定“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提出课程的本质在于教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认真钻研文本教材。

四、全面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

上好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教材解读的内容主要有:弄清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材的疑点。目前,由于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导向把握不准,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立足常规,夯实基础,增强“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课堂上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紧张而愉悦地学习。

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基本普及,教师上课使用课件进行配合教学,是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感受一下高科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效果是相当的不错。但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些问题: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课件呢?是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要用课件来实现呢?我觉得,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使用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帮助我们教学,而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教师课堂上被课件所控制,而自己不能控制课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并未能较好地反映出来。凡是能用学科手段解决的问题,尽量不用多媒体为好。

七、开足开齐课程——构建高效课堂的外驱力

由于学生的特点,除语数外的其他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实际是大多学校重视语数外的教学,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长期下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没有专职的教师,也应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学校和相关部门要把握好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