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管理知识点

社区管理知识点

时间:2023-08-03 17:2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管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管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课程群;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公共部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22-02

一、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行教学计划中知识点重复现象严重

行政管理的本科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大量存在。在本校授课过程中,囿于教师学科背景和课程安排,这种重复现象尤为突出。《行政学概论》、《公共管理学》从教学内容和等多个方面都是雷同的,很多学校都只是开设一门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校的教学计划中则是将这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并在相邻的两个学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考虑到本科教学的特点,无法就某一特定现象做精准而深入的研究,故在重复讲解过程中,学生们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而事实上,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涉猎是其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公共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也与本校教学计划设计有一定的关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使然没有建立起公共知识平台,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导致学科特色不突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没有形成核心理论基础,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维系,学科整合的任务尤为繁重。从上海海洋大学的个性表现来看,本专业的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安排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外,还要兼顾教师的学术背景。

(二)实践教学环节阙如

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公共管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偏重。行政管理专业需要新的突破,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学授课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上海海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授课也没有例外。大批量的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没有实践经验,更鲜有政府部门就业经历,授课思路较为老套,照本宣科居多,缺乏为学生的求职就业输送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虽然教学计划安排中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实习,但这种就业前的演练无法替代专业学习中实践课程的传授,毕竟后者是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就业准备如果始于大三,这已经明显滞后了。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实际,多为学生开辟实践教学内容。

二、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现实性

(一)课程群建设的经验积累

课程群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优点,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上海海洋大学也已经开启课程群建设,并由教务处投入经费支持各个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理论基础的夯实和学校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

我校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长期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相关经验。本项目群的7门课程中,1项是校级精品课程,1项是校级重点课程,都是本项目成员多年来承担的主干课程。近五年来,项目组成员对教学工作不断钻研,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每年都有教学相关成果发表,累计已达7项。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完全有能力完成此课程群的任务。

三、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梳理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将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过程,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能够较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课程群教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为主线,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旨在构建以政府组织为行为主体,梳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衔接,研讨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进,修改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具体方案。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以组织结构为主线进行梳理,整合与之密切相关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形成整体系列课程。公共部门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以优质、高效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策过程。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政府组织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该门课程从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政领导等各个方面诠释了行政管理。以课程群建设中的7门课程中都要囊括的一个知识点,组织结构为例,行政组织是开展行政活动的基础,《公共管理学》中对于行政组织的讲解侧重于行政组织特性的阐释。

(二)整合课程内容

如果在课程群建设中,每门课程只是在各自内部小修小补,则不可能呈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原先隔离、重复甚至矛盾的内容不会改变,庞大而繁琐的框架也将照旧,无法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因此,课程群建设应以单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建设为基础,将重心放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

单门课程传授中的知识点重复现象饱受诟病,课程群建设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课程内容,优化知识体系。以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特定的知识点为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关涉到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本课程群建设中其他课程的共同知识点。在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中,传统的授课思路每门课程各行其是,依据教师选取的教材不同进行讲解。课程群建设引入以后,则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由《公共管理学》教师负责传统政府职能和政府能力等内容,再由《公共经济学》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属性予以细化,在这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既可以从理论层面抽象出现代政府能力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公共危机等热点事件来具体阐释政府能力的加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讲授中则可以就非盈利组织的特性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等展开,最好能结合新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做热点解读。而在整个危机的周期中,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政府的政策,《公共政策学》中从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评估亦可将危机处置作为案例分析,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频率较高,在《城市管理学》中对于如何应对“城市病”,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同样不能忽视,危机管理中社区组织无法独善其身,《社区管理学》的讲解既可以将公共危机作为现象解读,更可以把我国社区组织的行政化色彩予以延伸。以上所有关于理论建构和模型分析都要运用到管理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技术支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电子政务等操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将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措施和行为主体

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机结合以上专业课程,使其内容互相衔接渗透,在知识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系列,从而构建一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高水平本科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建设。

(三)加强教师沟通

沟通中的两个70%问题是管理学和领导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教学中沟通不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院系的教师,大家很少见面,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更不要提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构思的共同讨论。

如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群的建设,就需要加强课程群群内、群际教师的沟通,形成一个好的教学团队。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以组织结构这个授课内容为例,在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纳这样的思路:基于学生们前期所学的《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组织理论的一般认识和组织结构的初步了解,从共性的角度认知组织,《公共管理学》授课教师可以将行政组织的个性则在此得以淋漓精致地体现。《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技术层面)在定性认识之后,教会学生们做定量分析,从而对政策现象做深入的解读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应坚持每2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并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院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划,制定本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每学期初还应制定本课程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及时写好课程组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

第2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 实训体系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业管理已经从简单的管理车位、维修小区,发展成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业管理也从清洁、打扫、绿化发展到科技化管理,包括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有更多的懂技术、懂应用、懂管理的人才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正在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从未进行过相关的培训,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兼职,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而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学生,所学的与物业管理行业现实又有很大的差异,根本无法满足上岗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应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和完善物业管理实训体系的建设,为物业管理行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

一 目前物业管理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信息,我们在2014年7月,向物业管理相关企业和上海几所物业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以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形式,对在岗学生的工作情况做了一个调研。内容主要是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和对物业管理教学体系方面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中73%的人认为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差距太大;15%的人感到缺乏做好日常工作的能力,对一些先进的物业管理设备设施无法操作。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从高职毕业生中招聘的新员工,根本达不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需要用人单位继续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学生进行再次培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通过调查和分析,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主要问题包括:

1.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学生对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对学习理论知识毫无兴趣,但对动手操作却有很大兴趣。高职院校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的教学,既不可能把知识点真正地教会学生,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重点是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又要区别于职业上岗培训,在强调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也能在日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去。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目标,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积累,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

2.教学体系配置不合理: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和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我们的调研分析来看,73.5%的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超过5∶1。在未超过这个比例的学校中,也有相当多的学校用理论课老师来上实践课,没有相关专业的实训指导老师,更不用说企业一线专家。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却解决不了,导致用人单位录取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第一线工作,却必须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尴尬场面。

3.实训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够,很多学校的实训老师都由理论课程老师兼任。指导教师由于缺乏在一线企业工作的经验,陈旧的实训方法以及技巧早已不能适应最新的岗位要求。部分学校聘请的一线企业人员,本身也不具备授课资质,教学效果不好。

第二,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容量有限,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训学习。更多情况是很多用人单位把实训学生当作最基本的物业管理人员使用,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学习环境。

第三,现场实训环节的效果无法考核,实训老师的工作效果无法监控。整个实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单位的认真程度以及提供的实训条件。而大多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比较主动,物业管理企业并不热情,整个过程比较松散、混乱,实训过程无法有效地控制。

4.职业资格证书设计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现有的应试制度导致许多学校把拿证当作主要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偏向对相关资格证书的设计,这就导致学生把考证大纲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另外,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是学生获取该岗位的“敲门砖”,对学生而言,从业资格证书不能很好地支撑企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 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参考

美国中美两国高校的物业管理实践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训环境设置、实训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训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对美国高校的物业设施管理专业的调查了解,对比分析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和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的区别,从而借鉴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长处。

1.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考评

高校物业专业把实训教学模块按照岗位来划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即可进入实训室进行相关的实训,通过实训把知识点更好地融汇进去。老师把实训内容分成几大模块,分组进行实训,并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由实训教师设计,老师有较大的考评权力。

2.实训环境配置

美国高校及社区学院有相当完善的实训设施,实训教室和授课教室融为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教师一讲完知识点,学生可以立即进入实训场所,实训基地仿真度较高,和第一线的环境基本相似。学生穿着工作服,完全融入实训中去,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完全不知道这仅仅是个实训场所。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第一时间能胜任自己的岗位。FSU的建筑学院整体设计非常具有专业特色,楼内是不同颜色的管线与在外的设备与机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线缆、设备是如何布置和运行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处处都有知识的熏陶。

3.专业资格考试证书

FM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非是由政府提供的,而是由行业权威机构――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International Faci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来组织考试并发证。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愿参加考试,对于取得的证书有很多种,FMP/CFM/CPM等等,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考试类型和科目。

4.校企合作情况

美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校友回馈大。在FSU,FM专业与很多美国本土知名的企业都有合作关系,如世邦魏理仕CBRE和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公司SAVILLS。每年合作企业会来校进行毕业生招聘,FM的毕业生有进入世邦魏理仕和第一太平戴维斯工作的,也有的进入其他知名企业公司。校友对于学校的贡献是巨大的,除了提供实习的岗位外,还提供大量的设备和工具。一些企业还定期为学校更新设备,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 完善物业管理实训体系的新思路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2.实践技能课程体系的重构

应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第一,理论课堂进行实训训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事例的讲解把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自由地讨论,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更好地把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及掌握。

第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企业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验室,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快速得到能适合岗位的人才,把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开来,同时让学校的教师走出去,让企业的有经验的员工走进来。使得企业与学校同步发展,共同承担培训任务。

3.物业管理“仿真实境”模式探索

物业管理仿真实训法是从物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在解析物业企业的运作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模仿物业企业的真实管理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再由指导教师提出其中的不足,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物业管理仿真实训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它完成了高职教育和物业企业人才供求关系的对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实境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1)师生走出教室,进入真实的职场,教学环境非常复杂,教学难度增大;真实的工作情境、现实的工作问题呈现在师生面前,需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进行处理,相对于课堂上情景模拟的问题处理要复杂得多。创新的“实境式”教学有较多的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式使学生可以直接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用性的体会,积累了一些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技巧。(2)“实境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充满快乐的正能量。(3)“实境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提升了职业素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尽早地跨入职业生涯门槛。

参考文献

[1]甘利梅.《物业管理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鲍东杰、席增雷、齐梅芬.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第3篇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环境;管理系统

1引言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取得、分享、应用、创新知识的过程,并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对大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进而促进大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及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实践,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样,由于知识呈现方式的丰富性、获取的快捷性、途径的多样化、更新的高速化等,追求高效而快捷的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大学生有意义学习、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这更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敏锐的知识管理意识和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工具,使大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将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的策略出发点。

2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改变其惰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大学生应当重视培养知识管理的强烈愿望,必须有意识地学习管理知识和技巧,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脚步,与时俱进,摒弃那种只顾着学,懒于对知识进行建构、整理、加工、分享、应用和创新的陈旧思维和做法,要勤于在知识管理中培养新见解、新思维、新办法,不断开发智力资源,提升自身素质。

个人知识管理本身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过程,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性、目的性、自主性、计划性等。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的构成中,显性知识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成分是隐性知识,如果不能主动地管理知识,那么将导致大量信息流失,也就失去了形成知识的基础,从而很难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只有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个人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Word、E-mail、个人门户网站、博客、QQ等常用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容易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管理自己知识的意识,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优化了学习效果。

3提高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指人们在搜集、筛选、加工、存储和共享知识等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实用技能,个人知识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处理,而且要求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应用与创新。它不仅涉及显性知识,更主要的是激活隐性知识,因此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十分重要。

3.1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技能

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学习、与同学及老师的口头交流、纸质文献查找、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为提高获取信息的技能,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关于电子文献检索的专题报告及培训课程,首先掌握及提高获取本校电子化图书资料的方法及技能,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并且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各种搜索引擎、学习论坛、交流工具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获取信息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3.2提高大学生信息评估技能

信息评估技能不仅指大学生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大学生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是否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相符。目前网络信息量大,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经常造成信息获取困难。大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有权威性、美誉度高的一些网站,分析其知识信息的科学性、时效性等,再对比其他网站的类似信息来判断信息源是否权威、信息是否过时失效等;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进行评估;根据权威而专业的网站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去判断、评估一些知识信息的知识含量及真伪;也可用电子表格、文本文档等工具对信息进行质量筛选评价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迅速提高大学生评估技能,为后续的个人知识完善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3.3提高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

知识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和思维的结晶,包括“知”和“识”两个方面,即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感知信息的理性思考与认识。知识加工就是将来源于客观的信息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大学生除了通过受教育等手段直接获得知识之外,往往在信息技术运用实践中得到大量信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知识加工的任务,如让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或专题,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资料后,做成幻灯片,主题型网站、小型动画等,这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才可完成的任务,往往会使学生在浏览和借鉴相关的课件、网站、动画等基础上,进行知识加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其审美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的提高。大学生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定期制作一些小课件等,或者关注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课件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辩论赛等,在相互交流和制作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加工技能。

3.4提高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

知识组织技能就是将个人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码化、有序化的技能。知识的组织一般可以依照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包容性、交叉性等进行科学分类。在大学生提高知识组织技能时,知识的组织还可以辅以知识功能和时间标准。提高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桌面出版、讲演软件、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和Web网页制作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讲演稿和Web网页等,充分利用各个工具的特性和对知识的呈现特色来组织知识,使自己能多元化地组织知识,也可利用虚拟社区、教育论坛等方式参与各个大学的在线论坛,在论坛中快速组织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发现别人知识组织技能上的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组织技能。

3.5提高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

知识共享既是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目的,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分享知识。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知识表述技能和知识协同技能。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共享技能,教师应当作出积极的引导和监督,如对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专业难点、新型技术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展开网络讨论,比如可利用网络天空教室,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随时进入问题论坛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或者利用Google云技术,为本班建立一个共同的知识展示、评论平台,学生可随时自己的看法、学到的技术等,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知识和技能的星型网络知识共享平台,学生可将个人知识在组织内加以传播,使得该知识能高效地被他人所接受,同时达到知识共享最大化。

3.6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

知识协同技能是指要求大学生不仅熟练使用各种必要工具,而且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原则内容,能充分与他人沟通。要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改革,对个人难以完成的知识内容,尽量让学生应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渗透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使用博客、电子邮件、QQ等工具与同伴就学习进度、任务和问题进行快速交流和讨论。可以利用网络资料库下载和上载最新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数据,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剪贴功能及时引用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并记录他人资料的出处等。在此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任务是基于集体成果评价的,学生只有齐心协力开展合作才能完成,从而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

4选择有效的、易用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很多,有专业工具和非专业工具之分,选择高效的、简便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4.1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Blog作为一种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深受大学生喜爱。其主要特点是:(1)易用性。Blog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只需花几分钟就可以申请一个账号,便拥有一个自己的Blog,因此,大学生普遍利用Blog进行知识管理。(2)交互性。Blog通过文本、图像链接,支持大学生群体的交流。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公开发表评论,并将评论保留在自己的网页上;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学习、研究,使自己与他人在交流中获取新的信息点,有利于创新思维方式,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3)个性化。Blog内容的个性表达,不只是记录大学生个人日常经历,更多是以大学生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资源来展现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积累,有利于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存储。(4)共享性。Blog以开放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作为载体,使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快捷地链接到相应博客上,共享其思想、文章、视频等内容,而且博客上的知识信息具有相对较高的真实性及知识含量,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Blog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知识管理的方式,大学生目前普遍采用Blog进行知识管理,但Blog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4.2可利用知识宝典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宝典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以知识管理思想为核心。它以树形分级管理目录,设定多关键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多格式文档的管理,分别支持HTML、TXT、DOC、PDF等格式的导入导出。它具有电子邮件管理功能,支持数据库内部的全文搜索。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型知识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创建、搜索、交流、学习知识等。知识宝典结合微软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了以人为本、场所为辅的知识管理。在这个体系中加入知识学习和知识巩固的功能,使大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知识,还能够从所搜集到的知识中学到知识,并强化知识在脑中的印象,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种事情应付自如。这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难度较高,一般需要信息技术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学习运用,或通过收看网络上的视频教学也可运用。但它是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唯一目的、呈现方式较为完整的专业网络软件,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是十分有效的工具,所以在知识管理意识较强、信息能力较高、善于存储和表达知识信息的学生中很受推崇。

4.3利用交流工具进行知识管理

E-mail、QQ、Netmeeting这几种工具是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用、都在用、都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很多人只注重其交流性,却忽视了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这些交流工具自身的存储功能无形中帮助学生管理和存储了许多知识;其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内容的保留,相互文件的发送、视频截取、同步作画等功能,可以保留丰富的知识信息和信息交流的知识精华。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洪彬,沈治宏.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1):33-35.

第4篇

[关键词]知识构建 E-knowledge 知识管理 知识网络 电子化学习

[分类号]G350

知识是人在一定情境下创造出来的,所以完整的知识构建(knowledge architecture,KA)任务就是通过对知识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的组合设计,将知识内容、应用群体和应用环境有机地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知识共享空间中,达到彼此的互动融合,从而真正实现知识服务的目的,并为用户的知识获取、交流、应用和创造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

1 知识构建的范式演进

随着信息环境从Web1.0Web2.0泛在知识环境的发展,知识的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从绝对(或称静态)相对动态的演进。因此,在KA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KA范式。为了探索KA的基本原理,姜永常根据知识的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将KA划分为传统KA、相对KA和动态KA三种范式,并对每种KA范式进行了机理分析。传统KA,也称为静态KA(与动态KA相对应)或绝对KA(与相对KA相对应),是主要针对Web1.0环境下更具正确性和真实性的客观知识而采取的构建范式,所采用的机理是在知识元抽取基础上使知识单元得以序化、知识结构得以展示,并在语义Web和网格等技术支撑下使知识空间得到优化,最后实现知识内容、用户群体和应用环境的语义互联互通而达到整合;相对KA,是主要针对Web2.0环境下相对于不同情况而言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非绝对而采取的KA范式,所采用的机理是个人KA的自组织机制,网站KA的优化机制,并通过KA演进的循环反馈推动社会KA的涌现;动态KA,是主要针对泛在知识环境下现实世界中知识的动态性而采取的KA范式,所采用的机理是基于知识网络进行动态KA的机制。

然而,对于不同的知识形态,除了依据不同的机理而采取不同的KA范式,难道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共同机制吗?E―knowledge的出现,为这三种KA范式的统一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2 E-knowledge在知识构建中的作用

吉迪恩・加特纳(Gideon Gartner)认为E-knowl-edge是电子技术在知识创造、分类、综合、分析、存储、检索、显示等方面的应用,能够为知识管理创造技术方面的优势,保证知识资源的有效性;而唐纳德-诺里斯(Donald Norris)等人则指出,E―knowledge是可以分解、再定位、更新、重组、测量和交换的数字化内容与情境,包括显性知识和处理隐性知识问题的方法。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见,E-knowledge是采用电子化知识管理方法来达到知识服务目的,与KA突出人与内容相结合、能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目标相一致。下面就从E-knowledge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巾所蕴含的KA内涵分别进行阐释。

2.1 狭义E-knowledge能支持KA中的知识组织、传递和应用

从狭义上讲,E-knowledge既是一种电子化知识对象,又是一种电子化知识过程,同时还是一种知识应用体验”。作为一种电子化知识对象,无沦事实知识、原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人力知识,都可表现为供人们分类标引、组织导航、检索利用甚至测度计量的数字知识,以便社会化共享和使用;作为一种电子化知识过程,E-knowledge能实现数字知识的应用传递(如网上文献传递、收发电子邮件等),使知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所解析、组合、关联、转化、重置和交流,完成自己从数据、信息到知识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应用体验,E-knowledge是知识应用者、应用问题、内容对象、应用过程的交流交互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个性化的和目的化的体验感受。从这个狭义定义来看,E-knowledge能够有效地支持KA对知识组织、标引、导航和检索任务的完成,能使整个KA体系圆满地完成知识的组织、传递和应用任务。

2.2 广义E-knowledge能为KA营造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

从广义上讲,E-knowledge是一种融合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应用群体的电子化知识体系与知识空间’”。此时,它不是数字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对数字知识对象、知识过程和知识环境的有机集成,构成了一种复杂、自组织的知识系统,如集成知识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或基于用户知识活动的数字图书馆,能使知识内容以多种形态进行动态关联,使知识应用环境基于应用问题和应用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解析、关联、转变、重组,为知识内容提供意义基础和处理框架;而知识应用群体则根据个性化交互的体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KA实现过程中,E-knowledge凭借Web2.0这个开放的复杂适应性知识系统,将用户变成KA的适应性主体,还原了KA与服务的人本原生态,能给用户以丰富的体验感受,使个人KA表现出自组织机制,可基于情境感知进行自适应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同时,使网站KA表现出自优化机制,可基于用户群体交互进行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也可使社会KA表现出经循环反馈而达到涌现的机制,可基于社群聚合进行社会化网络知识服务。可见,基于E-knowl。edge可实现一种集成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的KA与服务机制,来支持应用群体在应用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发现、解析、交流和组织,从而支持知识利用、传播、创造。

这样的E-knowledge机制,能使知识内容、应用群体和应用环境得到有效交互和集成,并能从应用群体和应用过程的角度来进行KA的系统组织、标引、导航和检索。因此,基于E-knowledge机制的KA将是以用户为中心、应用驱动,将根据应用群体和应用过程的需要来收集、组织和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来组织、开发和利用各种服务,能为KA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和共享空间;将不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知识形态和资源体系,不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知识服务形式或机制,而是依赖应用过程的流畅推进和应用群体的有效体验来支持用户的知识传播、应用与创造,进而提高用户的知识发现、交流、分析、组织和管理能力。

当然,正如张晓林教授所言,在E-knowledge机制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在一定阶段可能侧重于某些知识形态或服务形式,但是它在理念、视野、发展取向和系统机制上都在完善自己,始终致力于KA中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的有机交互,开放地探索、开发、利用各利r可能,积极支持、联合KA

各系统l办作,不断提升自己对用户知识传播、应用和创造的贡献力和竞争力。

3 实现知识构建的E-knowledge机制

E-knowledge以知识节点、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电子化学习为基础,具备知识管理、内容管理、个性化知识服务、平衡结构化学习与自主学习、融合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等多种功能,这使E-knowledge机制能有效地完成KA的任务,实现KA的知识服务目标。由于KA的功能、目标、需求和过程等全面涉及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应用群体,故E-knowledge机制将是一个跨越知识形态、机构、应用领域和传统知识系统的新机制。面向KA和基于正在发展的前沿技术,E-knowledge能为KA实现提供如下机制。

3.1 基于E―knowledge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共享机制,可进行动态KA,建立多向度的知识共享空间

E-knowledge门户是链接知识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工具,这不但有益于对动态知识的构建,而且能提供对显性/隐性知识的授权访问、电子化学习与电子商务,改进知识产业的交易成本和快速发展,还能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E-knowledge来交流和共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获取同行、竞争者、客户的知识与反馈,从而形成KA的动态机制和共享空间。

而且,随着Internet、E-science、E-learning等E一环境的发展,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应用群体已经聚合在同一知识共享空间;随着对E一环境下各种对象和过程的本体化浯义化表现、链接和集成(例如E-science中的知识网格、E-leaming中的开放知识系统),知识资源中的各层次各方面内容、应用群体中的各类用户及其动态变化的不同角色、应用环境中的各类实体和过程及其动态变化,也都可以被E-knowledge聚合在相互关联的知识共享空间中,支持基于应用情境和个性化选择对知识对象的开放链接和集成化动态调用,支持相应的集成化的身份认证、使用授权和使用审计,以及提供支持用户利用知识对象的网络化服务”。。可见,这种机制能建立起KA的数字化、本体化、集成化知识共享空间,并能深入揭示和逻辑组织KA知识共享空间中的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从而支持多向度的知识交互交流。

3.2 基于E―knowledge的知识管理机制,可建立开放的KA体系

作为一种基本功能,E-knowledge的知识管理机制能为开放的KA体系建立提供如下支持:

作为一种知识对象,E-knowledge能够有效地支持KA对各种数字知识的创建、获取、组织、存储、交流、共享与利用,支持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与编码,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实现KA对各个领域的各类知识对象及其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描述,并利用智能化的潜在语义分析来支持KA体系的动态构造和更新,从而使KA体系实现对知识对象的深度语义标引,充分揭示它们所包含的具体知识和逻辑关系,构造出能反映KA共享空间的知识地图。

基于E-knowledge提供的物理的或虚拟的知识管理平台,或知识创新的“场”,可以组织、链接和管理知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支持KA建立起开放的KA体系互操作机制,实现KA对其各个系统的集成,对整个知识共享空间的本体化组织,将分布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对象和知识关系组织起来,支持对多种知识对象的综合分析,构造多层面和多角度的知识地图。而且,利用开放的KA体系还能实现对各类KA体系的定制,帮助用户或领域构建个性化的KA体系,帮助用户和机构利用知识共享空间组织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基于E-knowledge知识管理平台所建立的开放KA体系,不仅可支持基于知识体系的浏览和基于知识关系的检索,还可以支持多向、开放、互动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发现。

E-knowledge能提供无处不在的计算、语义网络、搜索引擎、智能、内容市场、知识资源的专家评估和实践社区,以此来改变KA中个人的知识体验。如E-knowledge可以利用无线技术使用户摆脱电脑和工作站的束缚,开展无线知识共享,随心所欲地获取与利用知识信息。

3.3 基于E―knowIedge的内容管理机制,可建立KA的知识网格平台,提供开放的KA服务

E-knowledge的内容管理功能是通过组织和个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内容的创建、编辑、储存、出版或分享、更新与监视、应用和创造来实现的,主要包括数字内容管理与学习内容管理。在数字内容管理中,E-knowledge主要依靠诸如Green-stone、DSpaee、Fedo-m、TRS等数字内容管理软件来建立起KA的知识网格平台,提供开放的KA服务。这主要表现在”:

在E-knowledge所建立的多层次知识网格平台上,KA能够简易地创建与获取内容,如利用组织的数字资产建立数字图书馆、利用个人的数字资产建立数字资料库,并能彼此之间互相嵌接、互相调用、互相扩展,使用户不管身处何地都可以按需处理内容。

这些平台通过自己的KA体系(可能通过对开放KA体系进行定制而生成),对所生产、、链接、参加、订阅、挂接、联系、经历、下载的各类知识对象进行本体化描述和集成化组织,并利用检索和知识发现工具来更新,从而能使KA有效地组织内容,如将内容组织为可检索的结构化数字资料库。

这些开放的知识网格平台,能使授权者通过第三方系统向平台导入或链接新的知识对象,授权的合作伙伴也能对平台知识内容进行阅读、注释、修改,平台的知识对象还可以被其他平台中的内容所链接和知识化关联,从而能使KA有效地管理内容,如基于BIog平台的知识链接、基于Wiki平台的知识共享等。

这些平台将交流对象和交流手段有机嵌入有关知识对象或者知识关系中,当新的对象或关系被导入(包括链接或下载),自动触发相关联的交流手段和交流对象,从而能快速地把适当的内容传递给适当的用户,如基于Web2.0这个知识网格平台而形成的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和简易内容聚合(RSS)。

这些平台本身可作为一种新的知识对象,与KA知识共享空间中的其他知识对象相互链接,并嵌入知识发现机制,对平台内知识空问进行分析,从而支持KA多向度的知识交流。如利用Web2.0各种应用Blog、Wiki、Tag、SNS、RSS所进行的跨系统、跨平台的知识链接交流。

综上所述,E-knowledge可以利用数字内容管理软件,在内容创建者与内容用户之间建立起知识网格平台,提供开放的KA服务,帮助个人和组织提高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竞争优势。

3.4基于E―knowledge的系统互操作机制,提高KA开放的知识发现能力

E-knowledge具备能够在异构平台或跨系统间协同交互和共享数据、知识及体验的能力,激发了KA的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能力,使隐藏在各种知识对象及相关的集合、过程、交互中的知识点和知识关系得以呈现,从中发现各种关联、结构、趋势、变迁和异常。这包括:

通过诸如语义网、网格平台等基础设施与解决方案的互操作,来建立对文摘、全文、网络资源和科学数据库等进行数据挖掘的技术机制,并借助分类聚类、发现关联、鉴别趋势、揭示异常,来使各种应用与知识在不同组织和技术平台得到分享,且与不同规模的组织相适应。

通过诸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通用描述和发现接口UDDI、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等有关Web技术服务的互操作,来建立利用KA体系支持对知识对象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的技术机制,支持从任何一个对象或其中某个知识关系角度,关联相关的其他知识对象,例如在Wiki知识创新共享中从主题角度去搜寻和组织相关的项目、机构、人员、会议、资源、设施、方法、出版物、产品等,并且能按照不同聚焦点来重组这样的知识地图,支持用户对研究主题知识空间的探索、思考和实验,从而使不同组织或用户开发的资源与服务得到开放利用。

通过诸如元数据、学习管理、内容建模、知识管理、工作流和绩效支持等E-knowledge标准的互操作,来建立能够对挖捌与发现技术进行选择、训练、调试、配置和组合的机制,建立能够利用数据仓库以及KA体系对知识对象进行导入、过滤、整理、分解和组合的机制;建立开放支撑机制,包括开放的对象登记、数据接口、挖掘工具接几、数据分析处理接口、开放链接接口等,帮助用户利用这些公共工具来对合适的知识对象进行挖掘与分析,并建立个性化定制接口,支持用户对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方法进行个性化调适;建立知识发现的协同工作平台,支持多个用户协同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支持基于KA体系对多个知识发现过程或结果的关联和集成。

总之,通过E-knowledge标准及系统互操作,使KA具有了开放的知识发现机制,并能嵌入KA体系来支持它的生成、更新和扩展,嵌入知识管理平台来支持其内容的摄取、组织、更新和链接。

3.5 基于E-Knowledge的电子化学习机制,实现KA的新型知识服务模式

E-knowledge在技术上是通过电子化学习与知识管理的融合以及与知识工作者的联网来实现的,能够支持无处不在的、永久的知识利用。这种电子化学习是通过利用电子数字技术,借助诸如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卫星广播、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来传递学习内容,可采取平衡结构化学习、自主学习等不同方式米支持知识广泛而又深入的利用,以此来发掘KA的知识获取、开发与利用潜能。这包括:

通过系统与结构、内容与环境的融合,E-knowledge可将平衡结构化学习、自主学习、知识联盟、Web2.0应用等整合起来,构建集成情境的KA网格平台,为用户提供自我情境感知能力,支持用户不仅能通过应用环境检索和利用知识,依据一定的情境进行知识学习和交流,而且还能利用各种知识管理工具获取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行将合适的情境知识融人个人KA中,提高知识应用的效果,从而支持KA提供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通过混合式学习和新兴知识合作关系,E-knowledge不仅能为KA提供融合物理和虚拟的学习内容,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没施之中,丰富学习体验,还能建立服务人员与用户新兴的知识伙伴关系和合作过程,来支持KA提供基于群体交互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如在Wiki的知识共享空间中,利用丰富的知识链接和交互机制,可使一个有争议的或过时的知识得到一致的认可或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实践社区、学习机构和管理团队与电子化学习过程的融合,E-knowledge不仅能深化和扩展用户学习的社会化交互程度,经过交流、互动、争论等各种形式,连接和融合多种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构造一种广泛、客观、交叉、连续、多视角多层次的知识传播、交流和创造的服务环境,成为一个思想的搅拌器和知识的孵化器,也能使隐性知识得到广泛社会化传播,使这些团体或实践社区具有开发出条件化知识、情境化知识和反映个人认知水平的能力,来支持KA提供基于社群聚合的社会化网络知识服务。应该说,这样的知识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机制、能力,是支持KA最重要的E-knoMedge机制。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