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与健康

生活与健康

时间:2022-07-26 10:5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与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与健康

第1篇

梅华丽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人健康长寿,否则,就会影响或有损健康,甚至会导致寿命缩短。这是近年来日本等国家的学者研究的结果。

据报道,有人对美国波士顿市附近一个城镇的居民,进行了20年以上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关系的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锻炼与循环系统疾病有关的一些现象。

例如,以睡眠状态下1小时消耗的能量为身体活动指数1,发现身体活动指数在27以下的不爱活动的人,无论在哪一年都比指数是36以上的经常运动的人患病率高。而且从猝死、心绞痛、脑血栓的患病率来看,也是不经常活动的人高。

在对健康超“副作用”的生活习惯中,吸烟是十分严重的一项。

学者们对纽约市加入健康保险的约11万人,进行有无吸烟习惯、运动的程度与心肌梗塞患病率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吸烟而又几乎不进行锻炼身体的人,每1000人中有10,89人患心肌梗塞,并且其中的半数在发病48小时内死亡。与此相反,在没有吸烟习惯,并且平时经常运动的人中,只有3,03人患心肌梗塞,死亡率也很低。可见,经常运动确实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使人体健寿增;吸烟却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近年来,不少人为了戒烟,却养成了嗜糖的习惯,以吃糖代替抽烟,这样好像变害为益了,然而食糖量多,也对健康不利。据专家们发现,,日常食糖过多,就易患引起冠心病的动脉血管硬化、肥胖病和糖尿病。另外,食糖量多会增加牙科疾患。专家们指出,糖对人类的侵害是很难直接感觉到的,它的危害是逐渐形成的。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在宣传“戒烟”的同时,正在流行的“戒糖”口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此外,日本学者根据以1064004名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的有关生活习惯和疾病关系的调查报告发现,与进行运动使死亡率显著降低的同时,睡眠时间以每天7小时为界值,7小时者死亡率最低,增加或减少都会使死亡率逐渐提高。

当然,合理的睡眠时间,不应机械地规定,要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习惯以及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具体隋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要保持睡眠的经常连贯性,即每晚都要睡足7小时。

至于饮食习惯,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显然更大。例如,德国男子的生活习惯中吃的脂肪、糖、肉类太多,经常饮酒,加之抽烟厉害,缺少活动和工作劳累等,结果导致健康欠佳,寿命缩短,现在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69岁,比20年前缩短了3岁。然而,在美国人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后,大大减少了脂肪、盐和糖的摄人量,人们由喝烈性酒改喝葡萄酒,保健食品销售额逐年增大,特别是有一亿多人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水平。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日本人的寿命在延长。男人的寿命居世界首位,1982年平均寿命已达74,22岁,比1981年延长了0,43岁。女人的平均寿命79,66岁,比1981年延长0,53岁。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利用业余时间打球类(网球、高尔夫球和棒垒球等)、游泳、跑步、做智力游戏、跳舞,到国外去游览,追求提高生活乐趣,从而解除疲劳,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老年人要想预防成人病,达到健康长寿,应该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坚持运动,不吸烟,少饮酒,食糖适量,饮食清淡而丰富、定时定量,睡眠规律,起居有常,以及爱好和兴趣广泛等等。

防癌食品的选择

赵 芳

由于癌症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人们对防癌食品的选择更加重视,下列几类食品可供大家选用。

一、蔬菜类

萝卜、豆芽、豌豆、莴苣、大白菜、南瓜、冬瓜等可抵消饮食中亚硝胺的致癌性,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有利于胃肠的蠕动;扁豆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刀豆和大蒜对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绿豆、海带、芋艿、慈菇、荸荠等可清热化痰,消肿散结,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癌作用。此外,薏米仁、百合、菱角、无花果等均对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二、菌类

香蕈、猴头菇、花菇、平菇、冬菇、蘑菇、银耳、黑木耳等,含多糖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三、动物类

乌龟、甲鱼、鹅血、蜂乳等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海蜇可清热化痰,消肿散结,亦具有抗癌效果。

第2篇

乳制品

钙质是强壮骨骼的基石。成年至 50 岁的人每天需要 1000 毫克钙质。51 岁以后,女性每天需要 1200 毫克的钙质;而男性则是 71 岁以后每天需摄取 1000 毫克的钙质。毫无疑问,牛奶是钙质来源的明星食物。不管是脱脂、低脂还是全脂牛乳,一杯 (约240毫升)中就含有 300 毫克钙。

酸奶与奶酪

不喝牛奶?没关系,一杯酸奶的含钙量跟一杯鲜奶差不多,约30克瑞士奶酪也含有这么多的钙质。即使你有乳糖不耐症的困扰,摄入酸奶与硬奶酪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它们的乳糖含量非常少。或者你可以尝试减少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牛奶去除乳糖后并不会影响它们钙质的含量。

沙丁鱼

牛奶与乳制品不是丰富钙质的唯一来源,沙丁鱼是另外一个不错的来源。凡是小鱼的骨头都含有建构骨质所需的钙质。每 3 盎司(约 85 克)罐装沙丁鱼提供的钙质比一杯牛奶要多一些。

绿色蔬菜

或许你会惊讶,蔬菜里竟然也含有这么丰富的钙质。不错,像青江菜、大白菜和羽衣甘蓝等绿叶蔬菜都是钙质的来源。

大豆制品

半杯钙质强化的豆腐的钙质含量可高达 861 毫克,不过,钙对于你的骨骼健康可不是唯一有用的营养素。新的研究证明来自植物的异黄酮也能强化骨密度。大豆食物(如豆腐)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它对身体能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这个特性可能对于停经的女性在减缓骨质流失方面有帮助。

少盐

盐是使体内钙质流失的罪魁祸首。盐吃得越多,就有越多的钙质会从尿液排出体外。低盐饮食能帮助你留住更多的钙质,让骨骼更强壮。

钙营养补充品

营养补充品是一个简单的增加钙质摄取的方法。不过有些研究报告认为,你可能用不着它们。如果你已经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钙质了,那么再多吃一些锭剂或胶囊的钙对你的骨骼健康可是一点帮助也没有的。专家说每天钙质摄取超过2000毫克的好处只有一点点,但摄取过多还有导致肾结石的风险。为了达到最好的钙质吸收效果,一次不要摄取超过500毫克的钙。另外,碳酸钙随餐食用会有较佳的吸收效果;柠檬酸钙则随时吃都可以。

鲑鱼

鲑鱼与其他油脂高的鱼类能提供一些对骨质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它们含有钙与帮助钙质吸收的维生素 D。此外,它们也含有丰富的 Omega-3 脂肪酸。研究已经证实,鱼油营养补充品能减少老年女性的骨质流失,或许能用来预防骨质疏松症。

坚果类与种子

坚果类与种子对骨头健康的益处有许多方面。核桃与亚麻籽含有丰富的 Omega-3 脂肪酸。花生与杏仁则含有丰富的钾,它能避免钙质自尿液流失。坚果也含有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等对强健骨骼有用处的营养素。

阳光

阳光不是食物,但身体要制造维生素 D 却得依赖阳光。没有维生素 D 我们的身体就不能好好地吸收食物中的钙质。阴天、住在高纬度地区或是深色肌肤都可能干扰体内维生素 D 的合成。也因此有些人会选择维生素 D 的营养补充品。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一日维生素D的建议摄取量是 600 IU,对70 岁以上的人则建议每日摄取 800 IU。

第3篇

健康管理就是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通过作乳腺康体操、坚持患肢功能锻炼、佩戴义乳、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1健康档案建立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体征、主要症状、家族史、过敏史、手术史以及遗传史,为患者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并跟踪至终生。

1.2健康教育要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如住院期间教会患者掌握乳腺康体操的基本动作、坚持患肢功能锻炼、佩戴义乳等。术后的1~3d为卧床期,以指关节、掌关节的活动为主,4~5次/d,10min/次,术后7d内患者禁止肩关节外展活动,避免过度牵拉伤口,以免造成皮下积液。然后进行腕关节运动,由患侧向着健侧牵引,下床期则主要为肩关节锻炼,如患者斜方肌、三角肌等,出院后则例行上肢旋转运动和上肢后伸运动,从而增强患肢力量,但是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每天练习2次乳腺康体操,坚持2年左右。术后近期避免用患肢搬动重物,逐渐活动术侧肢体;术后5年内应避免妊娠;放疗期间注意保护皮肤,出现放射性皮炎时及时就诊;不穿过紧的衣服;术后病人每月自查1次患侧,健侧每年X摄片检查1次,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征象;有家族史病人的姐妹和女儿属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自发育后每月自查1次,并定期到医院体检。

1.3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术后表现为对自己形体的担心,为此,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供改善自我形象的措施及方法,帮助病人选择佩戴义乳,注重病人隐私,在护理等操作时避免过度暴露手术部位,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4出院指导出院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注意健侧的检查,定期体检,指导患者进行自检,伤口痊愈后可每天用温水洗伤口处皮肤,做到因人而异,灵活指导。

1.5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效果分析观察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为97.5%(39例),不满意为2.5%(1例);对照组的满意度65.0%(26例),不满意为35.0%(1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本国全身恶性肿瘤的7%~10%。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给予治疗,也是当前最为有效和最为主要的一种方法,且通过术后通过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健康管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因此,要重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帮助患者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病情,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李 鹏 刘爱书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目的:了解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2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生活事件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弹性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受惩罚、学习压力、情绪控制、其他、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生活事件可以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弹性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 生活事件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ffairs,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LI Peng, LIU Ai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ffairs,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By using MMPI,ASLEC and resilience scale,420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level of resilience,life affairs and mental health. Results: life affairs degree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ir mental health.Be punished,study of pressure,emotional control,help-seeking,other and family support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oneliness. Conclusion: Life events can lead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resilience may have function of protection.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life affairs;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心理弹性是在重大的灾祸或者是生活压力之下成功适应的过程,心理弹性既是一种功能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包含了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①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青少年可能会以不同的应对方式做出反应,将低抑郁、低焦虑作为弹性结果指标的研究中,Weed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②而Cowen等人的研究发现,SR与SA组在于焦虑、抑郁的自我评价上并没有显著差异,③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④甚至还有研究者发现弹性青少年比其他个体反而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⑤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有关心理弹性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仍有分歧。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心理弹性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被试为哈尔滨市与双丰镇某两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420名学生。其中男生167人,女生253人;初一142人,初二146人,初三132人。

1.2 研究工具

(1)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由胡月琴等2008年编制,⑥量表共有27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计算量表各分维度的总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等1987年编制,⑦量表共有27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

(3)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由王极盛于1998年编制,⑧量表共有60个项目,量表题目采用5级计分,计算量表各分维度的总分和均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2 结果

2.1 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平均分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平均分 、标准差(N=420)

从表1可以看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

2.2 心理弹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表2 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Stepwise法)

分别以心理弹性、生活事件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 = -0.0642,P≤0.001),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 = 0.726,P≤0.001)。

为进一步探索心理弹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生活事件的六个因子、心理弹性的五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中考察的三个变量间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事件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弹性能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问题越少。进一步分析显示,受惩罚、学习压力和其他的生活压力事件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受惩罚的预测作用最大。提示父母或老师在与儿童的沟通的同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减少学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而引发的心理症状。另一方面,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情绪控制的预测作用最大,提示学校和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Ackerman等人发现那些适应能力很强的个体,即使遇到危险的环境或者挫折时,他们有较少的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情绪稳定。⑨

以往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受欺负儿童、⑩农村留守学生11以及吸毒人员子女12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心理弹性能够使更少表现出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本研究中的得出的结论和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注释

① Luthar LutharS, ZelazoL. B. Research on resilie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In: Luthar(Ed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 , 510-54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② Weed, K., Keogh, D., &Borkowski, J. Predietors of resiliency in adolescent mother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21, 207-231.

③ Cowen, E.L., Work, W.C., Wyman, RA., Parker, GR., Wannon, M., &Gribble, P. Test comparisons among stress-affected, stress-resilient, and nonclassified fourth-through six-grade urban childre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2, 20, 200-214.

④ 吴胜涛,李娟,祝卓宏.地震遇难者家属的个体韧性及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杂志,2010.24(4):309-312.

⑤ Luthar S.S., Cicchetti, D., & Bee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2000.71:543-562.

⑥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⑦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4-36.

⑧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行为科学,1997.4:15-20.

⑨ Ackerman,B. P., Izard,C.E., Schoff, K. et al. Contextual risk, Caregiver emotionality, and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six- and seven-year-old childr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 1999, 70(6):1415-1427.

⑩ 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07.

第6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28-02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胸腔压榨性疼痛,并可放射至后背、颈部、颌部、胃部以及手臂等,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表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及负性情绪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2]。因此,在对冠心病心绞痛开展临床治疗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望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及健康行为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我院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8例,其中,男63例,女45例;年龄52-80岁,平均为(69.8±7.2)岁;病程2-8年,平均为(3.3±0.4)年;文化程度:40例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21例专科,5例本科及以上。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心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整体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积极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及心理状态,分析导致负性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等,使患者感受到重视与关怀。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等主动关怀和照护患者,以消除其孤独、焦虑和抑郁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2)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识:以口头宣教、宣传图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②饮食教育:向患者介绍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病情康复的影响,讲解吸烟酗酒以及熬夜对于病情的影响。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体质状况,协助其指定饮食营养计划,嘱其进食低脂、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饮食,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切勿暴饮暴食,严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尽量避免饮浓茶及咖啡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活动指导: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运动计划,指导其进行有氧运动,例如打太极、散步等,促进病情康复。④心理调节:指导患者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调节自我情绪。鼓励其与亲友及恢复良好且情绪积极向上的病友交流,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切勿熬夜等,改善睡眠状态。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后3个月检测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越高为生活质量越好;统计两组的健康行为养成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健康行为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健康行为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2.2 两组护理后健康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SDS及S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MI、DBP及SBP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两组护理后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QOL各项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存在胸骨中段、上段压迫性疼痛、沉闷、紧缩、烧灼感等,在劳累、紧张、寒冷及饱餐等情况下症状可加剧。疼痛刺激可导致患者的活动耐力减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生活质量明显降低[3]。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而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这类患者往往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保健意识薄弱,对于疾病及健康行为方式缺乏正确认识,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且可与躯体症状产生相互干扰作用而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4]。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焦虑、抑郁及紧张等情绪刺激可能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情绪变化过于剧烈时还可能导致病情突然恶化而死亡[5]。因此,对这类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心理负担。同时,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通过指导其进行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改变饮食习惯及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讲解疾病知识提高认知程度等,均有利于消除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BMI、SBP及DBP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认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血压水平等。此外,观察组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睡眠以及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健康行为养成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认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有利于转变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这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的QOL各项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遵医行为和健康行为习惯,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素琴,邵夏娃,周丹丽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 11(6):575-576.

[2] 周双丽.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健康之路 ,2013, (12):332.

[3] 吴凤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7):232.

第7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心理健康

压力是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是个体面对生活中各种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大学生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适应问题。不同压力生活事件对个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危机性生活事件和转折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具有消极影响,日常生活压力事件对个体的适应也具有重要影响,贫困大学生还面临沉重的生活经济压力,因而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本文试图了解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梅州地区2所高校1~3年级学生700名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样本656份,其有效率为93.7%。有效问卷中,贫困生(贫困生的界定是根据学校学生处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览表,按照省教委的标准把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0元并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作为贫困生)为131名,非贫困生为535名,从非贫困生中随机抽取175名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

1.2 方法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题目组成,有10个因子,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每题采取5级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自编大学生生活压力量表为问卷(CSLSC),参考江光荣等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自编问卷采取事件核查的方式,让大学生列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压力事件,在计分方式方面,对每个条目均要求勾选出是否“发生过”。“未发生过”记“0”分,“发生过”记“1”分。根据被试所勾选出的“发生过”给予累积计分,作为被试所有已发生过的负性事件数之和,简称负性事件发生率。另外,按等级评价其“影响程度”,采取4点量表记分,被试所发生的负性事件数中,所勾选出“发生过”事件的影响程度,予以累积计分,作为生活压力感值,简称负性压力值。综合压力指数:发生率×压力感值。时隔1个月对66名大学生的重测信度为0.78;以SCL-90的总分作为效标,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与效标的关联效度为0.46。因此,可以下结论,自编《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事件调查表》是有效的,可以用来评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收回问卷后,用SPSS10.0录入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在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6个因子及症状总分有极其显著差异,以SCL-90各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中度痛苦水平)来划分心理异常,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分别为16.3%和8.51%。

2.2 贫困大学生主要生活压力事件

2.2.1 发生的频率大学生生活压力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发生比率最高的前10项生活压力事件和非贫困生比较的结果是:(1)考试失败或不理想94%、89%;(2)家庭经济困难90%、41%;(3)被人误会或错怪89%、90%;(4)面临考试87%、76%;(5)学习负担重82%、69%;(6)英语水平差76%、71%;(7)因经济原因限制个人发展75%、51%;(8)与同学好友发生纠纷75%、69%;(9)自己分配的时间过多或过少69%、59%;(10)在某些重要活动中发挥失常67%、42%。

2.2.2 影响的程度按影响的程度,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压力和非贫困生比较的结果分别为:①本人或亲人患重病2.43±0.99、2.14±0.88;②父母离异或父母重组家庭2.37±1.17、1.60±0.55;③亲人或好友出了意外事故2.28±1.07、2.16±1.05;④家庭经济困难2.26±0.95、1.39±0.66;⑤英语水平较差2.17±0.94、2.04±0.88;⑥面临具体的职业选择或决定2.12±0.78、2.03±0.82;⑦恋爱不顺利或失恋1.97±0.88、1.735±0.80;⑧考试失败或不理想0.94±0.80、2.03±0.79;⑨学习负担重1.91±0.76、1.80±0.71;⑩没有知心朋友1.91±0.98、1.47±0.65。

2.2.3 综合压力指数采用生活事件的发生率与压力感值相乘所得的综合压力指数值来考察压力,综合压力指数值前10项分别为:①家庭经济困难;②考试失败或不理想;③英语水平较差;④学习负担重;⑤被人误会或错怪;⑥面临考试;⑦因经济原因限制自己的发展;⑧与同学好友发生纠纷;⑨在重要场合发挥失常;⑩自己过多或支配的时间过少。

2.2.4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维度 对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的60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0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22%。剔除因素载荷较低和意义含糊的项目后,对剩余的52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出7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异往、家庭变故、校纪、经济问题、环境变化。7个因素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82%,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

2.3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比较本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比非贫困生大,在人际交往、家庭变故、经济问题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2.4 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事件各因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生活事件的压力感与SCL-90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除偏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有显著差异,这和李海星、李艳红、谢桂刚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C7-93。以SCL-90各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中度痛苦水平)来划分心理异常,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人数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贫困生

心理异常比例明显偏高。从生活压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强度、综合压力指数来看,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家庭的变故方面是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压力,这和张建卫等的研究基本一致。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各类日常生活事件比较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比非贫困大学生大,贫困大学生的各项分数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家庭变故、经济问题、总压力感、生活事件总发生率、综合压力有显著性差异。

第8篇

关键词: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跨越式发展[1]。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来讲,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既是难得的好机会,也必将受到生活事件的应激。由于内地新疆班这种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敏感、对自我不自信、对学习和生活感到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源自他们内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因素,是指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Nadia等[4]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体对身心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应对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安全感能够帮助人们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安全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开展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8所中学的新疆班,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为97.38%,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3.64%。具体分布:汉族学生80名,少数民族学生421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预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7[6]。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65~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0[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与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敌对、和心理不平衡。见表1。

表1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x¯±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内地新疆班(n=501) 全国常模(n=2446) t P

学习压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绪不稳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虑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强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际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执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适应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敌对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 2.09±0.62 分、人际关系 1.88±0.60 分、健康适应 1.79±0.54 分、丧失 1.57±0.80 分、其他应激 1.46±0.41 分和受惩罚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情绪安全感因子得分为 0.60±0.26 分,人际安全感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为 0.55±0.31 分。

2.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2.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否通过影响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这还要进一步检验。首先调节效应检验。建立假设: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见图1。

表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项目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受惩罚 丧失 健康适应 其他应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强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执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敌对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际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虑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学习压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适应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绪不稳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图1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等[9]2005年建议的方法,对安全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步骤 自变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调节效应假设。

3 讨论3.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首先,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迥异的内地求学,这一群体学生首先要面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如学习的难度加大、跟不上进度、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等。其次,他们远离父母,脱离原来的人际关系,在新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也会累积起心理压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常模,这说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的焦虑心态、学习压力感与情绪不稳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此3类心理都是应景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不稳,为学习困难、考试不顺而感到焦虑,体会到较重的压力都是正常的。

关于安全感的调查发现,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差异与相关分析

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民族、性别和年级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的检验发现,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汉族、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按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他们需要面对数量更多、强度更大的应试(特别是高考)挑战,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升高,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还是应景性的,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在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健康适应以及受批评、惩罚等在内的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源,引发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3.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 结论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轻,这一群体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安全感则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吴倩倩,赵生玉.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调查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3-67.

[3]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韩磊,许玉晴,孙月,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颜菲.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第9篇

【关键词】老年托养病人;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托养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平均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可支配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各种疾病发病率高,他们由家庭进入老年公寓,接受工作人员的生活服务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医疗保健,帮助他(她)们学会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使他(她)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托养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对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3月在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老年公寓入住的老年托养病人160例。其中城镇居民106例,农村老人54例;男68例,女92例;年龄66岁~105岁(81.30岁±13.39岁);文盲51例,小学86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专12例;自己负担托养费用者98例,子女负担费用者48例,五保老人14例;自愿入住公寓者87例,其他73例;选择标准:具有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的老人,且自愿参加。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调查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不能自理老人、临终关怀老人及家属,公寓工作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本问卷由我院护理专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老人居住地、公寓现有配套设施情况、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各项护理内容的实施情况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情况。护理内容根据健康教育材料,涉及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共26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问卷经我院护理专家反复审阅而确定,并经预调查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生活质量部分的测定采用李凌江和杨德森[1]编制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64个条目,代表15个因子,反映躯体、心理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因子分、维度分及总体评价分均以百分记,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另根据得分多少划分生活质量高低,得分≥80分为优,70分~79分为良,60分~69分为中,<60分为差。结果表明,其4个维度可以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1.3数据处理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及率对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病人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表1老年托养病人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无关;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与受教育程度高低呈正相比(r=0.290,P<0.01)。表2本组生活质量15个因子得分情况例(%)表3本组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及各维度得分分表4生活质量各维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r)表4显示,在生活质量各维度与其影响因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之间建立假设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P值均小于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老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成相关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各维度功能越强,托养老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3讨论

本研究选择本院老年公寓托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文化、职业及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具备可比性。根据老年托养病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托养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各维度功能越强,生活质量越高。

3.1老年托养病人的护理现状与健康教育情况当前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是总的趋势,老龄问题已是世界各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在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1.3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康复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2]。1993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医疗保障、生活照料、自我健康、家庭婚姻、社区保健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社区护理尚未广泛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不尽如人意,护理现状与老人要求相距较远;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3];老年护理费用较高,由于贫富差距,老人无法平等地享有健康服务;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老年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匮乏,都成为影响老年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差,因此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愈显强烈,而医疗保健又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社会高龄化和老年病人的逐年增多,对老人的护理服务也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得不到适宜的健康保健,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以致病情延误等,这些对老年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极为不利。

3.2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WHO对生活质量的解释不仅反映了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从生理需求过渡到精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还将生活质量界定为主观体验,既考虑到了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又弘扬了个性,而且涉及个体的健康、生理水平、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强调了要研究生活质量的主观性同时,也强调了要研究那些在生活中被视为会对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所有领域。生活质量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不但能表达个人对生活总体的满意程度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且为研究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和评价的依据。对老年托养病人而言是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我有益于晚年身心健康、延缓衰老的精神与物质有效投入的总和,是托养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精力、家庭、社会环境生活等方面美满程度的主、客观总结和评价。医学上主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状态,即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3.3健康知识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医疗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生存数量,而同时更应重视生活质量。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影响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托养老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疾病的增加,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托养老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广泛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卫生保障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和控制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托养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全面具体地记录老人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老年托养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因人施教、因病施教,耐心细致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把握老年时期的生活、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保健习惯和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超级秘书网

3.4健康教育对老年托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年托养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程度高,护理专业人员少,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少,使老年托养病人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托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日趋下降。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8%~1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为了整体提高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对这部分老人加强护理是不容忽略的,要求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支持以外,还要从照料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人文生活是一切生活质量的基础,更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起点;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人际关系和本人身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婚姻生活是冲力,政治生活是拉力,情趣生活是活力;老年人受教育、讲学习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发展老龄产业,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对老年托养病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使他们建立和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充分调动托养老人主观能动性,教育、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家庭的良好支持,促进健康教育知识的依从性,使托养老人的健康行为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后使老人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高,越能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托养老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托养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亚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前期;体重指数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在校大学生中的“亚健康”人群在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都有所表现。生活方式干预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发生和预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将导致并促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讨对躯体亚健康、处于高血压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体检结果,从中筛选出高血压前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120~139) mm Hg/(80~89) mm Hg之间(1mm Hg=0.133kPa)]、超重[25

1.2 方法

对上述处于高血压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平衡饮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一年后再进行血压及体重指数的测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讲座。内容有行为、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均衡膳食;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珍惜生命。

体育运动:运动干预包括每周一次体育课(2 h)、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 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 min)。

平衡饮食: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适应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觉限制动物性食物、糖、盐的摄入量。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一对象进行受干预前后配对t 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改变

通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50名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变化

对50名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总有效率为92%。与干预前相比50名大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了8.4 mm Hg/4.7mm Hg(P < 0.01),体重指数平均下降了4.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高血压前期并超重大学生生活方式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健康观念转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内因起主导作用,这是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开设“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知识,希望他们学会关爱自我、珍惜生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确了亚健康状态对身体的危害,主动自觉的参加运动,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可见,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2体重对血压的影响

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减轻体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结果是在其体重下降的同时,其血压也有下降。超重与肥胖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及较高水平血压的维持、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相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体重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4]。因此,减轻体重是降低血压的有效途径。JNC7报告认为,体重每减少10 kg可使血压下降5 ~20 mm Hg;体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险可减少40%[5]。

3.3体育锻炼对血压的影响

要求50名受干预的大学生有规律地按计划参加体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氧的最大摄取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体重。JNC7报告认为,每天有氧运动半小时,每周可使血压下降4~9 mm Hg,每周散步60~90min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按平衡饮食计划,坚持日常饮食中所含营养素的科学组合,供给的热量合适、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则,其血压均有所下降。这样的饮食安排基本上与JNC7提出的饮食计划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相符合。该计划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胆固醇、钾和钙的饮食可使血压下降8 ~14 mm Hg[5]。

3.5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

JNC7提倡限钠100mmol/d(2.4g/d)相当于氯化钠6g/d,可使血压下降2~8 mm Hg[5]。许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每日盐摄入量

综上所述,WHO等国际权威机构以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7,8],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明显下降的为46人,总有效率为92%。尚有4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无明显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统地接受干预,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学生中除了躯体亚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问题。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9]。要全方位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由医疗保健、体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门联手制定全面的干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0]。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李亚洁. 行为转变理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报, 2009,16(8A):12-1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report of a joint WHO/ FAO expert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03,916:141-149.

[3] 赵光珍,王太海. 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绪论1-14.

[4] 李琛,谢江柳,张红霞,等. 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3): 63-64.

[5] Aram V,Chobanian,George L,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 JNC7, 2003, 1216-1217.

[6] 朱鼎良. 盐和高血压:两个无声的杀手[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6): 445-447.

[7] 林华, 吴秋华, 柳剑,等. 生活方式干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2):95-98.

[8] 翁黎刚. 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8):4965.

[9] 张念坤.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J]. 价值工程,2011,30(35):241-242.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自评生活质量;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6-000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6-0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在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照料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又和他们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连,国外较早就出现了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研究[1-3]。国内有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对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评价一般也越高[4-5]。不过,国内的这些研究尚可进一步深入。首先,以往研究多把老年人健康状况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或者替代性评估指标。这种处理实际上暗含了二者是等价关系的假定,对“健康是否影响生活质量”这一命题缺少前置的检验。史密斯(Smith)等人的研究发现,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在研究中并不能混用这两个术语[6]。其次,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分析健康的某一个或某两个指标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较少全面地考察二者的关系。实际上,国外有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机制都是不同的[7-8],国内研究还尚未就不同维度的健康水平对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过细致的全面比较研究。最后,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并没有将二者置于时序关系中去考察,容易造成遗漏变量偏误所导致的分析结果的偏差,导致我们无法确定健康是否真的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具有预测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普通的OLS方法将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归入随机误差项中,从而忽略了误差项与引入模型的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关联,造成内生性问题。为了弥补国内同类研究的上述不足,本文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CLHLS)项目中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尝试多维度纵向地分析老年健康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二、文献与分析框架

一般认为,生活质量是一个多向度的概念,既应包括主观感受,也含有客观评价[4,9-10]。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主要基于外在的观察者对研究对象客观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的一系列评判[11],而主观生活质量则偏重于从个体价值观和主观感受的角度评估生活质量,例如,吉尔(Gill)和费恩斯坦(Feinstein)认为,生活质量应由个人的感知来界定,研究者需要询问个体独特的切身感受[12]。蒂娜(Diener)和徐(Suh)也提出,反映客观生活环境的社会评价指标不能替代个体对其生活环境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定,比如,对于相同的外在环境和生活条件,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很不一样的判断和反应[13]。本文选取的研究变量是自评生活质量,侧重于老年人个体的主观生活体验,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含义较为接近。

健康一直被视为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14],所以,首先从肌体健康看,随着人体的自然老化,老年人身体器官的生理机能会逐渐减退,器质性的损伤不可避免,各种身体功能障碍和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了伴随着衰老、疾病等老年人肌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和各种身体失能情况,常常会导致老年人自身幸福感和整体生活质量的下降。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损伤和躯体功能的障碍会使得老年人出现感官系统功能下降、行动不便、反应迟缓、记忆减退等现象,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自我主控能力,降低了老年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15-16]。此外,老年人身体上的力不能及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正常出行、社会活动等,降低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的频率,减弱社会支持系统[17],由此削减了由社会联系带来的情感交流、精神支持和情绪排遣,造成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老年人肌体健康不佳如日常活动能力缺损、遭受病痛折磨等不仅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常常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李建新和张风雨的研究发现,客观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状态,无疾病的老年人在孤独感和幸福感两个心理健康指标上表现都好于有疾病的老年人[18]。而盖曼(Gayman)等人也证实,患有慢性病和低水平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增加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19]。利夫尼(Livneh)和安东尼娅(Antonak)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伴随着慢性病和身体失能的不同阶段,失能人群可能经常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如震惊、焦虑、否认、沮丧、愤怒、调适等[20]。这些心理上的阶段波动无疑会影响到失能人群的情绪状态,造成心理上的紊乱,而且如果最终的心理调适不成功,带来的消极后果将是持久性的。

事实上,老年人心理或者精神健康状况与其幸福感、生活质量的联系更为直接。席曼(Schieman)和特纳(Turner)的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大,除了身体失能的威胁,老年人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社会角色和社会支持的丧失所带来的不适感,也更容易经历亲人好友离世带来的痛苦体验[15]。老年人从社会生产领域的退出、社会角色的转变、权威的失去、社会联系的减少、经济上对他人的依赖都容易对他们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使得老年人经常承受来自孤独、疏离引起的抑郁和焦虑,并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家人、朋友、圈子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4],因此,老龄化容易给老年人带来的诸多心理变化和心理困扰,加之身体失能以及由此而加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双重消极影响。另外,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了老年人享受生活和心理复原的能力[21],老年人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缓解老年人的情绪压力,提高其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自评健康是健康测量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个综合变量,它是回答者对自身健康水平的一个总体性的主观认知评价。在吉尔哈(Jylh)看来,一个人的生理机能状况(通过医学诊断信息、观察身体功能、是否有患病的症状和身体的感觉等进行判断)是这种自我健康认知的基础[22]。因此,健康的自我评价首先反映了老年人对自己客观身体健康状况的感知[23],而患有疾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身体失能等都会引起更加消极的健康自评[24-25]。作为一种整合性的认知,自评健康还渗透了自评者心理状况的影响[26]。心态积极的老年人更容易对自己的健康抱有乐观的态度,从而做出更高水平的健康自评[27],相反,心理烦恼则会导致消极的健康自评[28]。作为老年人客观机体健康和主观心理健康的综合性反映,自评健康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萨伊迪安(Saeedian)等人基于帕金森病人的研究就发现,自评健康在病人身体的功能情况和生活质量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29]。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我们认为肌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都可能影响到老年人的自评生活质量,以往国内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关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健康的某一个维度,缺乏多维度地考察健康的效应。同时,也缺少不同健康维度变量变化的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即肌体健康通过影响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进而影响老年人的自评生活质量。在考虑多维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设计框架下(见图1),本文尝试回答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是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评生活质量?第二,如果存在上述影响,那么不同维度的健康状况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和机制是否存在差异?

三、数据、变量和方法

1.数据与变量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年和2011年两个年份的跟踪调查数据。该项目从全国22个调查省市中随机选择大约一半的市或县进行调查,涵盖区域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数据质量较高[30]。在两个时点的调查数据中,共追踪得到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为有效回答的7093个人年样本(14186个观察值),去除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含有缺失值的样本之后,剩下的分析人年样本为6869个(13738个观察值),同时,本文的固定效应模型自动剔除了因变量没有发生变化即自评生活质量水平在两个调查时点相同的个体4012个,最终进入模型的人年样本量为2857个(5714个观察值)。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是老年人口的自评生活质量。我们以问卷中“您觉得您现在生活怎么样?”来测量老年人总体的自评生活质量。该问题的有效回答分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很不好”五个等级,本文将其简化为二分变量进行处理,即前两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好”;将后三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不好”。本文模型剔除了在两个时点没有发生变化的因变量,因此因变量在模型中只表现为“变好”或者“变不好”两种情况。当然,这种处理虽然比较简洁,但也因此丢失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不过,我们也尝试了把因变量做五分类处理,采用线性回归的模型,发现分析结果与非线性的模型结果相差不大。所以,本文留存了这种简洁的分类变量模型分析。

本研究从肌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测量本文的核心自变量,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反映健康的生理效应、心理效应和综合认知效应。老年人相对客观的肌体健康状况由日常活动能力(ADL)来反映。CLHLS问卷依据Katz指数[31],从六个方面来调查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洗澡、穿衣、室内活动、上厕所、吃饭和大小便控制。本文把这六个项目综合为一个变量,首先把每一项都按照“1=完全自理”、“2=部分自理”和“3=完全不能自理”的方式进行了编码,然后将每一项都进行了反向的编码,最后将每一项的分数相加并计算平均值作为老年人自理能力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老年人自理能力越强。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则由问卷中的七道问题来反映,即“遇事是否都想得开”、“是否喜欢干净整洁”、“是否经常感觉紧张害怕”、“是否经常觉得孤独”、“自己的事是否自己说了算”、“是否觉得越老越不中用”、“是否觉得与年轻时一样快活”,所有问题均为五级评分(1.5分),我们将负向评分的题项转化为正向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由于此组问题内部一致性较好(经过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2008年为0.615,2011年为0.637),我们把七个问题项的分数进行了累加并计算平均值,作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评分。

对于老年人的综合认知健康,本文选取了问卷中“您觉得现在您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样?”这一问题来反映。对该问题的回答包括“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五类,本文将前两类合并,代表“好”,将后三类合并,代表“不好”。

本文使用2008年和2011年的跟踪数据分析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变化,把这种变化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及其他随时间变化的控制变量的函数。因此,与单时点的截面数据分析不同,老年人ADL和心理健康的变化是两年评分的差值,自评健康变化表现为“变好”、“不变”和“变不好”三种情况。

除了因变量和指示健康状况的三个自变量之外,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还选取了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可能具有显著影响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婚姻状况、教育程度、60岁以前的职业类别、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情况和相对经济状况,以及重病治疗是否及时。其中,年龄为定距变量。性别、居住地、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类别、生活保障情况、重病治疗是否及时均为二分变量,生活保障以“生活来源是否够用”来衡量,分为“够用”和“不够用”两类。相对经济水平为定距变量,以“您的生活在当地比较起来,属于什么水平?”来测量,其回答分为“很困难、比较困难、一般、比较富裕、很富裕”,分别赋值1.5分。变量基本情况描述详见表1。

2.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非线性固定效应Logit模型分析老年人健康状况对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将个体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固定起来,从而有效排除了未被观察到的遗漏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干扰作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缺失变量导致的估计偏误问题。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固定效应模型将个体之间没有被观察到的差异当做固定参数来处理,随机效应模型则是将遗漏变量当做具有特殊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且假定与观察到的变量不相关[32]。随机模型的这种假定一般较难实现,因为遗漏变量通常与模型中的其他解释变量存在关联。本文借助Hausman 检验的结果发现,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适合本文的模型。

为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三个嵌套模型,来考察我们关心的自变量在两个时点(2008年和2011年)上的变化对因变量变化的影响:模型1在纳入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考察老年人ADL状况的变化对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健康变量变化的影响;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评健康变量变化的影响。其次,通过嵌套模型的对比,考察三个维度的健康变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的不同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我们依据巴伦(Baron)和肯尼(Kenny)提出的方法[33],对三个维度的健康变量和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进行了验证。最后,我们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汇合回归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四、分析结果

1.健康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表2显示了健康状况变化影响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2中模型1在纳入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考察了老年人肌体健康改变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每提高1分,老年人报告自己生活质量好的发生比就增加62%(e0.480.1=0.62),且统计显著(sig

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与2008年相比,生活来源变得够用、比较生活水平变得更好、重大疾病变得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那些老年人,在2011年都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自评。

2.不同维度的健康变化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

通过表2的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不同维度的健康状况的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模型2和模型3的卡方增值LR Chi2分别为211.67和455.15,相应的相对百分比分别为50.69%和72.33%。这一结果说明,肌体健康变化、心理健康变化和自评健康变化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评价的相对影响是依次增大的。

在影响机制方面,为了检验三个维度的健康变量和自评生活质量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我们根据巴伦和肯尼关于中介效应的界定进行了验证[33]。表2模型1显示日常活动能力对自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表3模型4和模型5显示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都受到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自评健康受到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方向都一致。表2模型2和模型3显示在分别加入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的影响后,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系数逐渐降低,且影响变得不再显著,说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具有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表2模型3中也有所下降,但其影响依然非常显著,说明自评健康对其只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这一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客观的身体状况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效应,主要是通过影响老年人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的健康水平来实现的。图2对上述中介效应的检验过程进行了展现。

3.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汇合回归模型比较

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模型的结果,表4又显示了与表2模型3相对应的使用汇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关系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现象的发生存在先后时序即原因应该先于结果[34],因此,纵向数据分析提高了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解释的准确性。汇合回归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都是利用纵向数据分析的不同策略。汇合回归是假设不存在个体效应,将所有时点的数据汇总到一起进行回归分析。针对本文的情况,采用汇合回归分析实际上就是把两个年份的纵向数据放在一起视作为截面数据,再进行二分Logit回归分析。这种处理虽然也利用了纵向数据的信息,但是仍旧忽略了个体间被遗漏的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与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的关联会导致估计的偏差。随机效应模型虽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缺失变量导致的估计偏误问题,但正如前面介绍,该种策略须假定遗漏变量不会对解释变量造成影响,因此,一旦遗漏变量和解释变量存在相关,随机效应模型则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偏误。通过比较模型3、模型6和模型7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汇合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表明老年人肌体健康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量出现了与自评生活质量非常显著的反向影响,即使采用约束样本的随机效应模型(即与固定效应模型的样本相同),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因变量仍呈现相反的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成果并不一致。这说明汇合回归分析并不能准确评估健康变化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而随机效应模型出现的估计偏误说明我们模型中未被观测到的影响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遗漏变量和我们的解释变量是存在关联的。因此,虽然本文采用的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损失了在两个时间点因变量未发生改变的那部分观察样本,但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变量的真实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CLHLS调查2008年和2011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在控制了老年人个体特征变量之后,考察了健康变化对我国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肌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的改善,均能够提高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水平,但是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二者的变化所起到的相对作用更大。同时,三个健康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存在中介机制,即表现为老年人肌体健康状况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是通过影响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以往的相关研究一般只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缺少时间序列变化的因果检验,同时对健康的测量也往往选择单维的指标,因此也缺少了不同维度的健康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和机制的比较。本文的研究弥补了上述不足。

本文关于中介效应的实证表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造成消极影响,进而降低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水平的。这启示我们心理调适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重要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心理上的积极体验和乐观情绪可以平衡消极事件(如身体病变)导致的挫折感[35],同时,采取有效的多重应对策略可以起到控制压力事件,减弱、改变和稀释其影响的效果[36]。比绍普(Bishop)认为,失能后的认知调适和自我管理是抵御控制能力减弱的重要因素,对失能和疾病有正确的理解和管理,对健康护理与治疗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自我控制感[7]。因此,对于失能老年人群,应采取更多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他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弱身体失能对生活质量感受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的程度。例如,健康知识储备与健康行为训练可以增加老年人对健康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减小疾病发生的概率,或者减轻病痛的影响、阻止进一步的恶化[37],也能帮助预知可能遇到的压力事件,并准备有效的措施应对,起到改善病人自评健康水平的效果[38]。此外,对于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老年人要改变“补救性”的福利服务和救济保障思想[39],在有效评估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积极的社会适应的策略。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我国急速的人口老龄化也会带来各方面的社会挑战。在到来的老年社会中,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也是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健康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启示我们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实践中,需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的健康变化情况,需要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普及,需要构建健康积极的老龄社会。

参考文献:

[1]TORRANCE G W. Utility approach to 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J].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 1987, 40(6): 593.600.

[2] PATRICK D L, ERICKSON P. Assess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M]// WALKER S R, ROESER R M.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Key Issues in the 1990s.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11.63.

[3] GUATT G H, FEENY D H, PATRICK D L. 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3, 118(8): 622.629.

[4] 李建新. 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 人口研究, 2007(3): 50.60.

[5] 胡洪曙, 鲁元平. 收入不平等、健康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经验证据[J]. 中国软科学, 2012(11): 41.56.

[6] SMITH K W, AVIS N E, ASSMANN S 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tatus i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999, 8(5): 447. 459.

[7] BISHOP M.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J].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005, 48(4): 219C231.

[8] KIM W S, CHO S I, SHIN H I, PARK J H. Identify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rated health according to age at onset of disability[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34(15): 1262 . 1270.

[9] ARNOLD S B.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rail elderly [M]// Birren J E.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rail Elderly.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1:50.73.

[10] 曾毅, 顾大男. 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J]. 中国人口科学, 2002(5): 59.69.

[11] BIRREN J E, DIECKMANN L. Concepts and cont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later years: an overview[M]// BIRREN J E. The Concept &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rail Elderly.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1991: 344 .360.

[12] GILL T M, FEINSTEIN A R.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quality of qualityoflife measurements [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4, 272(8): 619.626.

[13] DIENER E,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1.2): 189.216.

[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1946.

[15] SCHIEMAN S, TURNER H A. Age, disa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astery [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8, 39(3): 169.186.

[16] MCAULEY E, KONOPACK J F, MOTL R W, MORRIS K S, DOERKSEN S E, ROSENGREN K R.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influence of health status and selfefficacy[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6, 31(1): 99.103.

[17] NEWSOM J, SCHULZ R. Social support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J].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6, 11(1): 34.44.

[18] 李建新,张风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1997(3): 29.35.

[19] GAYMAN M D, TURNER R J, CUI M. Physical limitation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the association [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8, 63(4): S219.S228.

[20] LIVENEH H, ANTONAK R F.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a primer for counselors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5, 83: 12.20.

[21] SINGH R, UPADHYAY A.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eople [J].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2014, 9(1): 61.70.

[22] Jylh M. What is selfrated health and why does it predict mortality? towards a unified conceptual model[J]. General Information, 2009, 69(3):307.316.

[23] BOSWORTH H B, SIEGLER I C, BRUMMETT B H, BAREFOOT J C, WILLIAMS R B, VITALIANO P P, MARK D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ated health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coronary artery patients[J].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999, 11(4): 565.584.

[24] JOHNSON R J, WOLINSKY F D. The structure of health status among older adults: disease, disability, functional limitation, and perceived health[J].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1993,34(2): 105.121.

[25] 谷琳, 乔晓春. 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学刊, 2007(6): 25.29.

[26] HOOKER K, SIEGLER I C. Separating apples from oranges in health ratings: perceived health includ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Behavior, Health, and Aging, 1992(2): 81.92.

[27] ROSS C E, BIRD C E. Sex stratifi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consequences for men’s and women’s perceived health[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4, 35(2): 161.178.

[28] FARMER M M, FERRARO K F. Distress and perceived health:mechanisms of health decline [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7, 38: 298C311.

[29] SAEEDIAN R G, NAGYOVA I, KLEIN D, SKORVANEK M, ROSENBERGER J,GDOVINOVA Z, GROOTHOFF J W, VAN DIJK J P. Selfrated health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statu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3, 23:1970.1977.

[30] ZENG Yi. Toward deeper research and better policy for healthy aging:using the unique data of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2, 5(2): 131. 149.

[31] KATZ S, FORD A B, MOSKOWITZ R W, JACKSON B A, JAFFE M W. Studies of illness in the aged, the index of ADL: a standardized measure of b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63, 185(12):914C919.

[32] 杨菊华. 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29.

[33]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 51: 1173C1182.

[34] 谢宇. 回归分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64.

[35] TAYLOR S E, KEMENY M E, BOWER J E, GRUENEWALD T L, REED M G.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positive illusions, and heal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99C109.

[36] TAYLOR S E, CLARK L F. Does information improve adjustment to noxious events? [M]// SAKS M J, SAXE L. Advances in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Hillsdale, NJ: Lawronce Erlbaum, 1986:1.28.

[37] WRIGHT J, FRANK A, AYRES P, JONE K, ROBERTS T, WHITTY P. Public health in hospitals: the missing link in health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24(3):152.155.

第12篇

【摘 要】 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的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五、幼儿健康教育展开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让幼儿在实践中习得更全面的健康知识。不少幼师对于幼儿的健康教育还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会在言语上对于幼儿展开要求,但是并没有深入监督幼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效落实了这些具体要求。在展开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时,幼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实践对于幼儿习得这些健康知识,并且把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只有不断将语言上的教育内容转换为对于幼儿生活实践的监督,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学到这些知识与常识。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同样重要。一提到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大部分人的观念中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生活中的习惯和行为方式。这确实是针对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但这肯定不是全部。幼儿时期的孩子心智在快速发展中,他们对于各种人、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这个时期的幼儿如果能够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形成正确认识,并且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性格,这会给幼儿今后的成长过程奠定好的基础。而这些往往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幼师在实践健康教育时同样应当关注到幼儿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在生活遭遇的一些小困境或者小摩擦,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疏导。只有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都给与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的体系化,这也是推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