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

时间:2023-08-03 17:2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

第1篇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课外阅读为核心,探究基于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 学生 语文素养 途径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生语文学生氛围,构建课外课内教学的体系,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入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现代化技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下五千年》课外阅读指导中,先利用旧知进行课前导入,提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学期学习的朝代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语言过渡:就是这样的五千年,演绎出了多少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多少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些历史故事吗?你能回顾这些故事内容,给我们简单讲讲吗?进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向学生介绍《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并简单介绍作者,激l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归纳,提出:“你打算怎样读这本书中呢?”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的读书方法,并提出“序中自有华章在,劝君读书先读序”的读书建议,根据学生汇报的读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共同阅读,指导学生选做读书笔记,学生结合所做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所得。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际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使学生学会精读文章集中表现思想情感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鉴赏人物形象和赏析表达方式的能力,初步让学生领悟读书笔记的写法,进而实现本节课课外阅读指导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反思,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得学生在反思中优化思维结构,以课外阅读为重要依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伊索寓言集》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学情,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本节课课外阅读指导目标,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二是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首先,教师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并讲伊索寓言故事,转化课堂教学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教”中,激发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对于自己的书,学生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于借来的书,要在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并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进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指导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并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做好学习反思,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营造阅读环境,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

为了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要给予课外阅读教学充分的重视,并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渠道,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班级中设置阅读角,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存放在阅读角,以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定期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完善学生课外阅读条件设施,改善图书馆环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阅读库,进而实现学生阅读环境的维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级学情,向学生进行读物推荐,借用名人评价、讲述创作故事、设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发挥出课外阅读的价值,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研究,提出引入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重视教学反思,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营造阅读环境,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体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做好;初一新生;六种;“常识性”;衔接

中国分类号:G633.3

当小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用注重做好六种“常识性”的衔接。这六种“常识性”的衔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弥补上有的放矢。

二、重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层楼”地喜欢语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推介会……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学生深深地爱上初中语文。无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培养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地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利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如何选读、精读、批注;考试后如何正确检查等。

四、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心理健康“过渡”,使其学习顺利迈上新的台阶呢?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不断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自我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写周记,是对初一新生进一步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反映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周记,由此架起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稳的衔接。

五、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小学阶段,小孩子天故事,并且幼稚单纯,表现欲强,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也最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阶段,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几乎没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一阶段,中学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培养,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记读书笔记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完成词语的积累与赏析,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也要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绝不吝啬任何一次表扬的机会,用鼓励代替批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3篇

让我们先来分析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往往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教材写作方法的体悟,阅读的目标仅仅是读懂文章内容,而非通过学习某篇文章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多,放手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几乎被教师的“满堂灌”或个别学生“满堂说”挤占,大多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少有静心学习的空间。

3.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外在的自我素质的展示,而内在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引领、指导不深入,学生解读文本也是浅尝辄止,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学习的广度。

4.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段仍然未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进入初中还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着老师去“管”,等着老师去“灌”,学习主动性缺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教学观。

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的基础,应该承载着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将工作目标定位于教会学生多少生字的任务,教会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评价学生会做几张试卷。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她的内涵从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解说,可以理解为:(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3)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感受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形成学习后的思考。

围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小学高年段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担负以下教学任务:

1.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自然学富五车。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精读一些课文,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带领学生略读一些课文,粗知大意,并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看报,使他们学会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书,批判地读书,欣赏地读书,学习成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他们的学习笔记,可以是教材旁的自学批注,也可以是读书后的读后感、讨论发言。只有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

2.学习语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在于弄懂几个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教学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应发展他们的思维。比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习表现形式是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一边思考文字表面意思,一边结合上下文体悟内在的涵义,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鼓励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提出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由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等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指导学生读懂文本,更应重视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习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学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落实,学习方式上,学生习惯于听命于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而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会终身受益的。因此,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小学高年段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加以重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1.自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听讲、复习应做具体要求,并逐渐形成规矩。(1)课前要预习,做到“一看、一查、一问”,即先默读课文一遍,遇到不懂字词会查字典解决,遇到问题先作好准备。(2)课堂上做到认真看、专心听、积极发言、勤于写、敏于思考。(3)课后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再写作业的习惯,并要求家长协助监督。

2.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记课堂听课笔记,需要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能照搬板书。为了落实此项习惯,教师在开始阶段要勤检查,勤督促。

3.自评作业的习惯

自觉学习是初中生必需的一项学习品质,从小学就需要培养。高年级教师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作业,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教师让孩子准备错题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无声的老师”能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5.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小学阶段应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供的书目,和学生一道设计每学期阅读名著计划。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例如设计导读阅读卡,召开班级读书会,帮助学生形成与书为友的习惯,使他们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

6.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小学语文教师应一以贯之地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要求,作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敦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规范和美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就应有行楷的练习训练,教师应耐心指导,敦促练习。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8.提问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高年段教师在观念上要给学生灌输独立学习的意识,尽力使学生逐步消除依赖心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付出一分辛劳才能有一分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葆有学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能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提供保驾护航的明灯。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何谓“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词和句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

上述能力要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的培养,还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

多读,一是指课文读的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

多练,指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时间与空间。为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命题,进行练习。

3.整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要少

鼓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整合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会意兼得,体现阅读、思辨、反思的全过程学习。建议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自主设计丰富多彩、创意独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作用在下面几个环节发挥作用: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3)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被教师牵引。

(4)巡视:给足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

第4篇

摘 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教师探索研究的重要领域。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需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最终使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理念;途径;实践性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一线的语文老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教授,而忽略了儿童文学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上更多的是遵照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难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挖掘儿童文学资源,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的素养,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一、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更新知识的群体,并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学以致用,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专业不断提升,才能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实、丰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弄清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为自己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多看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更要多读名家名篇,从名家名篇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儿童文学阅读和语言实践性

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来共同完成。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线老师竭尽全力地传授课本知识,讲解详细,分析到位,却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拓展,典型的重理论而轻实践。而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阅读实践。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实践证明,凡是阅读、写作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大多是从课外阅读中受益的。应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让阅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同时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体裁丰富,为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分级阅读

作为一种有效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分级阅读在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目前国内分级阅读教育来看,虽然国内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但分级阅读的图书只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与课堂教育关联不大。这样一来,分级阅读在儿童身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少能影响到课堂,而教育作为助推分级阅读发展的重要支柱作用也显现不出来,最终使分级阅读流于形式。

指导学生分级阅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线下进行分级阅读指导。由于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也会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展,面要广、选要精。

四、利用好评价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合适、有度的教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的作用,从而使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让学生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在人格上得到逐步的完善。借助“一起阅读”网络平台上的激励功能,结合线下的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抓住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通过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针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以使他们快速地成长。每周评选“读书之星”,即对读书笔记的检查和统计,凡每周阅读字数在一万以上的被评为本周“读书大王”,再将“读书之星”的名单公布到班级光荣榜上,以激励阅读。每学期评选出班级“小书虫”。凡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奖励一张精美的“小书虫”卡,在“小书虫”卡上记录该书的基本信息,再将它张贴在教室的展示栏里,期末由此进行“小书虫”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己的阅读成果。熟练掌握激励性评价工具及用语,灵活运用,相信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份鼓励、那种欣赏,从而迸发更强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教学实际,谈淡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个 “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拨: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直观新颖,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热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看图“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利用课文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琢磨透学生,将德育教育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价值观;小学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

点。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各种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诠释,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处于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水平,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课标中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记流水账,语言枯燥、单调,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所想,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没有思维发散和想象的机会,造成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写作。在作文评阅阶段,由于作文量大,看起来耗费精力,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缺乏针对性;在作文讲评阶段,教师容易忽视该阶段的讲解,只是采用范文朗读让学生学习,这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量不足,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而事实是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作业,但忽视学生阅读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也忽视阅读作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完成作业教师也不能发现,同时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成绩提高没有明显效果,总之,师生都没有摆正课外阅读的重要位置。

3.阅读、练习、写作相脱节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练习和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而就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在上课更多的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课下的阅读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生的作文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写作的机会,由于作文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评阅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因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

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作文能力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小学阶段打好写作基础,为以后初高中的作文奠定有利条件。

1.重视并落实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写作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激发起写作欲望,是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布置适合的阅读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美句妙词摘抄下来,每节课由一名学生分享给大家他收藏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推荐一本书籍,以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等,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话可说。

2.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写作潜力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短篇作文练习,不拘泥于作文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任思想自由放纵,这样让学生形成了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抽象世界,有利于以后作文的写作。教师还可不定期的开展作文讨论课,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作文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打好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贯彻和落实,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遇到适合作文写作的词或者句子时提醒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学习一下,在教材课后的阅读资料里也可以总结出作文写作的词句,同时,除了教学资源外,来自生活的信息资源更能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个念想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起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唐友发.浅谈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材料积累.中外教育研究,2010(8).

第7篇

1. 衔接的必然性。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绝对静止孤立的存在是没有的,其存在形式也总是由低级向高级无穷尽发展。低级是高级的基础,高级是低级的深化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学语文的学习和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具有必然性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2. 衔接的必要性。翻阅《语文课程标准》,以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为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语文有很多培养目标的描述存在相同的要素,只有表述层次上存有高低之别。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初中的语文学习又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深化和提升,两者的关联决定了初小衔接的必要性。

3. 实践层面的思考。通过阅读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存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都注重放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但在实践操作时,两个学段的很多教师都没有基于初小衔接的背景来思考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各自为政,造成了“学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浪费。除了相同,初小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小学的阅读教学强调习惯养成,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初步形成;而中学的阅读教学则重在自学能力的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深入研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 “立”之内涵解析――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守什么?

1. 扎实的“三基”训练。一位中学教师是这样描述初小语文学习差异的――“学生一下子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特别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而且,初中课时很紧,特别因为学科一下子增多,留给语文的时间很少了,课外作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内,尽量发挥它的价值。”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习惯。如何达成扎实的“三基”训练呢?可以借助以下三条途径。

(1) 基础知识――高效的字词教学。授课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提笔习作时,常常出现不会写的字,有些字甚至是常用字,这种状态反映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不扎实。因此,作为六年级的教师,对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仍不可小觑。笔者认为,即使是六年级,字词教学的环节(或融合于检查预习当中)仍不能省略,但是,六年级的字词教学,一定要有别于其他年级,要做到“师本开发、重点突出、触类旁通”。也就是说,依托教材,发现有价值的字词教学突破口,凸显每一课字词学习的特色,提高字词学习的效率。

(2) 基本能力――精当的学法指导。我们常说“带着学生阅读,不如教会学生阅读”,对于强调高效、自主的初中课堂而言,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无遗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因此,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借助精当的学法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3) 基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对于要学会边听边记笔记的中学生而言,“听”尤为重要。因此,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倾听”不仅要听清,还要听懂,也就是能从老师、同学的发言中,听出重点、听出问题,要培养其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刻意而为。

2. 丰厚的语言积累。要让学生感到处处有语文,六年级教师就必须树立语言积累的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达成初小衔接。怎么利用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呢?

一是在朗读中丰富积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还是“诵读与积累”,我们都应该在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沉醉其中并熟读成诵,通过诵读达到丰富积累、积淀语感、陶冶性情、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是在运用中升华积累。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语文用了才会有”,一句话道出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作为母语教学,运用无疑是语言积累的最佳路径。例如,《安塞腰鼓》一课,出现了大量的诗化语言,在教学“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话时,我就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原来的句式转换为“( )如( )”,通过言语实践,学生不仅体悟了原文的暗喻手法,而且达成了言语积累的效果。

三是在拓展中持续积累。现在各所小学都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材中也显露出了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与重视。初一语文教材同样有课外阅读的内容,部分课文就选择了课外读物中的章节,如在七年级,就选择了《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教材的安排让教师具备了敏锐的拓展意识,古典诗文的诵读、随课文的阅读拓展、结合年段特点推荐阅读书目等做法,让学生在拓展中持续着语言的积累。

3. 学段的教学特点。翻阅初中的语文教材,从《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我们看到了小学课文《石头书》《大自然的文字》的影子,《斑羚飞渡》让我们立刻想到《生命桥》,《安塞腰鼓》更是同文再现。类似的课文,中小学重复学习,要想不浪费学习资源,小学六年级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准确定位――语文学习姓“语”,小语要姓“小”,而第三学段的教学又应该姓“高”。找准了坐标,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坚守学段的教学特点。

(1) 重视默读与浏览。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

(2) 关注词句的品析。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应该说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六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轻松实现初小语文学习的衔接。

(3) 揣摩表达的特色。这项要求,应该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

三、“破”之内涵解析――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什么?

1. 改变预习效力。山东的杜朗口中学是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学校,提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一所农村中学在历经了教学革新之后,竟然能够开创教学质量的奇迹,我想,这样的成效根源就在于将预习的效力最大化了。做为六年级的教师,一定要把预习当作规范的作业来对待,不能看作是一个附带性的作业。关于六年级的预习作业,笔者认为有几点是必须要涵盖的:其一,质疑问难;其二,词句品析(解决疑难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重点语段的简单评点);其三,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摘录。

2. 改变学习心态。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因此,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作为第三学段的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平日的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流程:其一,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其二,批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其三,交流,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带领学生分享学习文本的体验。

第8篇

我们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本名:刘友开工作室)由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组建,2011年1月26日发文公布,工作室主研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

本课题为总课题包涵18个子课题,课题组是一个大的研究团队,本人是这一总课题团队的领衔主研者;各个子课题组都是一个小的研究团队,有成员5―8人,也有一个领衔的组长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团队开始有108人,后来又有所增加,大都是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也有部分成员是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对象。他们都工作在区内各学校的教学第一线,我们的研究活动也覆盖到了全区的每一所学校。

本课题历经3年的研究于2014年5月19日比预期提前了半年顺利结题,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于2014年5月17―19日在“全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与语文和数学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暨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成果论证展评会”和2015年1月8―9日在“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镇江地区)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暨江苏省教研课题管理工作会议”上向江苏全省以及全国多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均受到高度评价。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18种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研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

我们构建的18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己覆盖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课文的各种类型。每种类型不是停留在散文、小说、诗歌、应用文等传统文体分类的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式”构建与应用,而是深入到语文教材中各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教学研究中,进行模式构建和课例研发。

如,诗歌类课文具体到古诗、新诗、“文包诗” 、儿童诗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散文类课文具体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说理、科普小品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故事类课具体到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说写类课文具体到口语交际、习作练笔、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应用文类课文具体到读书笔记类、书信类、日记类、留言条类、新闻报道类、简单的研究报告类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有效教学的模式构建。

这些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都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而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现场构建并通过反复践行和不断完善研发出来的。其中,研发出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己达近百篇。这样深入课文、深入课堂的微观领域中“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

2. 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

三年来,我们工作室研究团队的成员老师仅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就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

专著中的18个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除了以“模式构建”、“活动侧记”、“课例呈现”、“研讨纪实”、“思考探索”等栏目作全方位地展示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外,每一个子课题还有“同行点评”和“专家论证”等栏目,选录了如崔峦、朱家珑、袁浩、于永正、高林生等全国著名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的论证和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市、区、校教研人员的点评。

全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的出版作了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这样在教学现场践行的研究是一种真正的课题研究,“仅就这本著作本身而言,它就像一本活着的教育学,也像一本生长着的教学论,还像一本发展着的教学法。因此,可以说,它是实践着的教育学,教育的实践学;是实践的教学论,教学的实践论;是实践的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法。”

3. 培育了积极向上的教科研训团队的学术精神和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研水平得到提高的优秀语文教师。

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称之为“体现了一种研究的方向,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比著作本身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

三、 课题研究引领团队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深刻反思

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主研引领注重实效。

一是分解课题,明确分工。我们将总课题分解成如上所述的18个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的子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的研究团队各自认领其中的一个,按总课题的研究方案落实每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时序、措施、办法等,先由小的团队各自组织自研,再组织大的团队合力攻关。

二是分步实施,各个击破。总课题研究团队根据各子课题组自研的进展情况,对初具雏型的不同类型课文基本结构模式分期分批地研讨,并在研究课的试教中力求体现。待修改完善后再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上课评课,评改模式。

三是总结提升,向外辐射。会后再总结提升,待基本成熟就及时向外辐射。除在每期《润州教育》的“刘友开工作室”专栏中发表外,还通过“润州教育”门户网站和个人网站、博客等网络途径向外辐射,并择优推荐到省或国家级教育期刊上发表。

如,在研究的启动阶段,我们先以“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为例,先由总课题主持人刘友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到所在点上的学校去上调研课,对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研,然后和所在学校的子课题组老师共同研讨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待比较成熟时再举办由各子课题组成员老师和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的观摩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先上课听课,再由子课题主研教师介绍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构建的设想,然后是集体研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老师都要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出评议,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由本课题总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不断完善的滚动研究作出指导。这就为其他各子课题组研究活动的开展开了个好头,放出了好样子。会后,各子课题组再结合本组子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开展各自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的再完善、再创新的研究活动。

对这样扎实的教研活动形式,成尚荣先生称之为“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的、“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完善了一种研究的路径”的基本结构模式。

2. 响鼓须得重槌敲,众人拾柴火焰高。

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对每个子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我们都分别诚请一位如成尚荣、崔峦、朱家珑等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如袁浩、高林生、卢松森、杨献荣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及如朱纷、黄树生、赵志祥、陈建先等省、市级教科研专家以及像孔凡成、马建强等高校的教授学者或是撰写“专家论证”,或是请他们亲临研讨现场进行批评指正。

譬如,崔峦先生对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课例与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评论中指出: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可贵探索”,“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刘友开老师带领的语文名师工作窒团队总结研发的古诗教学基本式,是一种活着的生长着的古诗教学的范式,也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的生长着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写‘新古诗’是有可能的,其能力也是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的诗教传统,也才能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母语教学中‘走下神坛’、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并得以‘薪火相传’和大力弘扬及不断创新”。

课题研究也离不开外地同行老师们的参与研讨。对每一个子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还约请市内外的教研人员和学校的教科研骨干老师进行“同行点评”,征求他们对有关“基本式”的构建及课例应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批评指正的意见,然后进行改进完善。

3. 好花还要绿叶扶,他山之石可攻玉。

我们善意请教和征求意见正合课题研究和学术行为的本意。他们如此的倾情厚爱和“文人相亲” 则是对我和我们团队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灌注了鼓励和鞭策的正能量。我想,这不仅仅是我和我们团队需要感谢的,而且更是大兴协作攻关的良好教研之风气所要倡导的。

专家、同行们在审读和写作评论文稿的过程中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我们都正确对待。尤其是赞扬之声越多,我们越会更加保持清醒和自省的头脑。

4.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和我们团队所构建的这些不同类型课文的基本结构模式都是基本的、初步的、原创的。但却都是可以变化的、发展的、活用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和随老师的教情与学生的学情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改变、不断改造、继续创新的。

我们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工作也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我们竭诚地期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为我们的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来指点迷津、点石成金。

5. 山重水复开新路,百尺竿头更进步。

学无止境,名师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更是没有止境。

今后,我们将立足自主研发、多种途径积思广益地继续进行深入广泛地滚动式再反思、再研究、再完善、再创新,百尺竿头更进步地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理论论证和课堂实践与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力求使之更科学、更有效、更实用。

第9篇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深入人心,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开始改革。原先小学语文教学重言语内容而轻言语形式,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以言语形式为核心。从以课文内容理解为主,到课文言语形式为主转变,体现当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对于如何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例为基础,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说,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要学习言语形式。所以,现今小学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上应关注言语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语言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想达成言语形式的学习,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学文本中言语形式的内容。此外还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使其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增强。下面,笔者就此类问题,依据教学实例,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

一、立足文本特点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也不能例外。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言语形式上面来。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小诗,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诗意的语言。当老师出示小诗的第五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当教到这里,老师让学生先齐读,接着让学生体会“星星困得眨眼”是什么样的,这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语言魅力。然后询问学生老师的梦此刻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依据诗歌回答“又香又甜”。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又…又…”的造词方式,点学生起来回答很有什么别的说法,学生通过阅读这首小诗,学会相关词语的运用。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体会诗歌的隽永特点及语言特色。

又如叙事类文章,《木兰从军》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本。课文从木兰从军的背景开始讲述,再到木兰告别家人从军,最后木兰胜利回乡。

结尾写道“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在里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木兰的?这些是课文教学应体现的。

在教学中,老师把握课文的文本特点,帮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造句用词等等,才能将学生引入言语形式的学习上。

二、立足特殊词句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特殊词句并不是指这些词句有多难写,实际上是指课文中表达效果独特的句子与词语。这一类词句形式新颖,效果特殊,却不是原先语文教师课堂上常教的“中心句”、“

关键词 ”等等。对这类词句的学习,应关注它们的表现手法,这正是有价值的言语形式。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法,到词语的妙用,再到整组词或修辞的使用,再到句子句群的写作,都体现言语形式的学习价值。

如苏教版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要学生朗读多遍,体会文章的情感。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便是拟人的手法的巧妙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让物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在深夜里的寂静美丽,并显出大自然的美丽、美好与可爱。接着,老师就点学生起来改写句子,这里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时,让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比如某学生造句写道“鸟儿不闹了,蜂儿不笑了,深夜里,森林睡觉了”。该学生能将课文内容消化,并能学会该篇课文所要学习的言语形式,且能很好地当堂运用。因此,老师对此学生予以言语上的鼓励,从而加深了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对拟人句的学习。

然后老师让学生依照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调动自己思维的水平,在笔记本中再写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得最多。这类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拟人这种言语形式的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里言语形式变成教学内容后,就不只是对言语内容的体会了,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技巧和效果的体验。

三、结语

重视言语形式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指不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条件下,要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言语形式的形式当然是不能脱离内容理解的。反过来,言语形式能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有利。故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不仅要能理解文章还要提高语用能力,那么,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谢玲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11(2):123

[2]孙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4(17):59

[3]徐国荣.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35(4):34-36

第10篇

一、中小学现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比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小学主科较少,以语、数、英为主,小学语文教师多数只教一个班兼班主任,并且每天基本有两堂以上的语文课,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下午的托管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可以辅导做作业或做练习。晚上的作业又能让家长进行辅导,几乎日日有“家听”、“读书”、“背书”等作业。老师又对作业精批细改,要求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就连写作文,很多老师都拟好“套路”给学生,要么给范文仿写,要么有固定格式,甚至有固定句子: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总是“我在海边拾起一颗闪亮的小贝壳”;一写读后感,结尾总是“我掩卷沉思”。可以说,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而且不是语文一科难度加大,而是所有科目难度同时加大,对于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并且中学课时紧,一天只有一堂课,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学生可能连当天的知识还没有掌握,第二天又要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不懂得预习和复习,日积月累,就会有学习障碍,成绩也自然不理想。而随着难度的加大,家长也难以对孩子加以辅导。加上由于大多数教师至少教两个班,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总之,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

从上可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分化,自然感到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累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工作。

向学生讲明白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变少,学习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并且可以向学生讲解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该掌握什么有个大致了解。同时邀请上一届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小学时的作业本、笔记本、试卷及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爱好特长等情况。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单元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养成并且提倡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切合实际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坚持课前阅读教材预习,课上抓住重点记笔记,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教科书,帮助它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竞赛、语文活动、展览等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3.了解小学的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使初中和小学在教学上形成一个整体。

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跟学生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如学习文言文《童趣》,可以让学生复习《所见》《村居》《池上》《小儿垂钓》等充满儿童天真情趣和乡土气息的诗词;学习朱自春的散文《春》、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背诵小学时学过的《春晓》《咏柳》《泊船瓜洲》《忆江南》《小池》《江南春》《清明》《渔歌子》《春夜喜雨》等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学习《山中访友》时,可以让学生复习《山行》《寻隐者不遇》《鹿柴》《题西林壁》等描写山景的古诗。

4.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课堂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把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又如文言文的复习比较枯燥,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复习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来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例如初一一入学就可以举办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任意分组对老师们甚至是校长进行采访,既让学生锻炼了在小组中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能与老师进行沟通,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5.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一特点,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几乎所有学生上到初中后,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如果用统一难度、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往往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这也是学生中抄作业的越来越多,放弃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初一一开始授课要放慢脚步、放低要求,然后慢慢加快进度、缓缓提高难度,并且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设计的课堂练习也要有几个梯度。确保全体学生参与,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人设问,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所长尽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口,不让部分人代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与课本剧;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做练习……此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提问学生的数量始终有限,所以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每日一讲、小组比赛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防止一部分学生掉队,对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且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以优带差。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家长的辅导、督促较多,上了初中应该逐渐走向自立。

在初期,家长不宜马上放手,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会由于“自由”走向散漫。所以,还是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等。并让家长明白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重要性,在日常营造良好环境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子女、老师交流,共同做好衔接工作。此外,明确初中成绩比起小学有一定后退是正常的,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包袱。

7.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作好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式的衔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其内容、形式、方法等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学,因此,小学六年级教师应适当渗透初中一年级的有关题型和训练考试的要求,中学老师也应在开学初期尽量使用小学阶段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在评价方式上,尽量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和信心。

8.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逐步适应中平稳过渡。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语言 积极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7-01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是学会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在教学互动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愉快地接受知识,消除学习的焦虑和紧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的特征,刚入学的小学生,注意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较差,这时候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在教学时,应利用事物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创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运用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呈现思维过程,变抽象为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度架设桥梁。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放一些西沙群岛上的美丽图片,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创设一种明快、轻松的课堂气氛,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抓住小学生学习的特征。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形象思维,对书本上的抽象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不能全部理解。而把小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就能调动他们的感官认知,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老师可以买一些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它的成长,然后再与课文进行对照,从而加深认识。运用实物来创设情境,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创设学习情境,能再现教材中的现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想象能力。创设学习情境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智商、情商,而且是一种好的教学“佐料”,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比如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报。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有益的读物向学生推荐,要选择那些思想内容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要求、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读物,并能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的读物,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还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等等,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会学,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生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掌握探索知识的主动权。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语文的过程,主动、灵活地学习,教师在课上讲清基础知识,教给规律的同时,指出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使学生掌握学法,能举一反三。再次,教师多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刻苦钻研,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特别是对自控力差的学生,更要细心周到,讲求方法,挖掘好的方面,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调动坏事后面隐藏着的积极面,从而转化他的自我约束力。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老师来说,要想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老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感情,就会喜欢老师,也就自然地喜欢听老师讲的课。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保持持久,这样就能使小学生成功地学好语文。积极情感氛围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通过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

总之,语文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又富有乐趣。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感化学生,满怀信心地期待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重给予积极科学的评价,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的动力,只有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69-01

一、引言

语文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同时也能灵活地运用中文语言的能力。欲要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习语文的质量,那么就要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改其不足,逐步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实践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二、加强对语文的重视

语文的学习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没有语文的学习,生活就缺少了交流,人们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寻找素材,积累各种各样语文知识,无论是课本上的字词句篇,还是生活上的常识、时事热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或者作业的形式来督促学生积累语文素材,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比如:写日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10-12岁,已经有着一定写作能力,但有待提高。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提醒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加留意,对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多加思考,那么每一天学生都会有所感悟,有所积累。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布置摘抄的任务,让学生自由摘抄自己喜欢的,有共鸣的文章或句子,并定期查看。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扩充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最终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紧握朗读的质量

除了观看、阅读与思考,语文语言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说”这一方面,因此,想要全面地增强语文实践能力,还要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对于一些文字的发音或者一些特别的语气语调尚未掌握熟练,这就需要通过大量地朗读训练来进行提升。学生们通过积极的朗读训练,除了锻炼说的能力之外,还能加深思想上的认识,增加自身的语文情操。

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注意以下几项:首先,充分朗读,一节课通常只有40-45分钟,想要再腾出时间来进行充分的朗读,可以说是不太可能,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因此学校应安排一个充分的朗读实践,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进行充分阅读。在高升的朗读中,小学生能接受作者思想的熏陶,也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朗读声里,振奋人心。其次,朗读需要注意层次感,朗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累人的事情。所以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按照词、句、诗、篇层层推进。这过程中还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发音咬字一定要准确,尽量不读错字,不漏字,保证朗读清晰顺畅。除此之外,还需要加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作者的思想来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进行有个性地、认真地朗读。

四、课堂上的实践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除了上述的两个课下的方法,还需要在课堂上狠下功夫。

做笔记的方法。勤劳做笔记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因为教材不能涵盖老师堂上讲的所有知识,而且,笔记帮助学生记忆,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也能触发学生的思考。记笔记是课堂上一项很重要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标记文章中优美有深度句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并且细细品味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课堂活动。即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一次上台板书的机会。从学生板书的情况来看,教师也可以检查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能测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到了哪一个层次。板书能把文章的线索脉络、结构、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知识点展现出来,可以把其中抽象的关系有条理性地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参与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进而锻炼实践能力。不一定要做到完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设计板书,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简短地表现出来。表演完成后,教师再加以指导,但不要对小学生主导的是鼓励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话剧表演活动。对于一群活跃的小学生,需要选择一些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特征的教学方法,比如表演课本剧。小学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精彩感人、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的思想品质也是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的。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改变,并且知道他们该如何表现出其中的表情以及其他细节,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明白作者隐含的感受。教师辅导学生的工作有:随机分组,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演,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进行《邯郸学步》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将整个事情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来,体现成语中的转折点以及成语的真正含义。学生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创新的表演,增添课堂的活跃氛围。表演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出建议,肯定学生的表演。

五、结束语

语文源于生活,那么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表现,加强对语文知识、素材的积累以及思考,扩大阅读量,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含义。课外也需要不断地阅读和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更深一层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霞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思考[J].华夏教师.2014(11)

[2] 李玲玲.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要体现三“性”三“化”[J].学周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