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问题

知识管理问题

时间:2023-08-03 17:2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问题

第1篇

1知识管理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且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到底何为知识管理呢?所谓知识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在组织或者是企业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该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以及创新等过程从而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且回馈到知识系统之内,因此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

2知识管理的作用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将成为组织或者企业的智慧资本,它有利于企业或组织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也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平台,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管理正是抓住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集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在充分肯定了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知识创造与共享的环境,最终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高新技术项目属于科学技术密集型,又称为智力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复杂性、综合性、技术性以及风险性。它的项目成果是知识产品。对于高新技术项目而言,知识就是它的全部,是它所拥有的各种经营权、专利权、信誉、非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的集合。

3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实际上,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是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管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之中,并且在项目管理的具体环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即是对人以及财物的管理,涉及到项目整体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此外,知识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作为一种资本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如何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是当今的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就企业本身而言,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项目管理标准流程,并且按照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并且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管理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就知识管理而言,组织科学、合理、高校的标准作业流程体系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供了通道,也对组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制度也为知识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的要求。

(1) 建立徤全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制度。

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和徤全项目管理制度,以知识的创新、共享及应用效率为指导理念来设计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使之形成了整体、有序的管理体系。同时,制定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和展示他们的才能与智慧。

(2) 提供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

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来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合作环境并且建立一个完善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供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的重要手段。它使得项目员工对于知识创新不断有新的需求,鼓励大家去分享自己与他人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此外,在知识的传输上,也要建立一个沟通交流,推广信任及开放式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人交流。通过这一平台,既为项目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

(3) 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所谓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是指柔性管理和弹性管理并举的方式。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目标可能会随着企业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本企业未实现原定目标之前,别的企业或部门已经实现了该项目的目标,那么,项目组就应该充分学习别的企业或部门的经验或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将目标调整到比原定目标更高的位置上,这对企业经营者的灵活应变能力是个极大地考验。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强调目标管理、人本管理、弹性管理以及柔性管理。

(4) 构建项目管理平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采用高效的知识管理方法,整合各种信息的项目管理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若要提高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水平,必须借助于信息工具的利用。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来扩大并深化知识的应用,专业的信息工具,如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公司内部网站、决策支持系统等,可将各种信息工具相互之间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企业的项目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应该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A. 项目管理平台并非是一个新的知识管理工具,而是对现有知识管理工具的聚集。应该利用这一平台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可通过开放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并且制定项目或者是活动的日程安排等事宜。

B. 此项目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既可以针对项目管理的内部人员,也可以针对供应商、客户等。

C. 项目管理平台上的知识可以方便整理,形成项目案例,并且可以被快速搜索出来。

5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学会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而且在解决新问题时还要学会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过程。就个人的知识创新而言,将涉及到哲学、认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个人的知识生产的过程一般是在是特定的需求或者启发下,通过不断调查、学习、实践等综合各种信息知识,并且通过思维的加工,从而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然后再经过实践及创造性思维,进行知识再创造,进而产生新的知识。而组织或者企业的创新,与个人的创新有共通点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需要许多人的齐心合力,要求团队合作精神。这是由组织或企业内许多人的知识相互作用、转化而实现的。这种创新知识的源头或许是个人,但是在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形成新产品的构想与设计并促成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第2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第3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意愿 信任模型

【个人简介】夏晗,1984,男,安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组织与战略

一、隐性知识与知识共享意愿

作为知识管理对象的知识形态表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社会公众直接接触的是显性知识,而研究发现,企业中隐性知识占90%,而显性知识仅占10%,因此,如何共享隐性知识,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就成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特征,其转移、共享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和显性知识的方式有所不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情景化的,它的转移必须通过个体之间密切接触,相互切磋。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难于理解、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难以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交流与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成本较高,因此难以被别人复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无形性、难以度量性和个人私有性,难以用强制的手段促进其交流,因此,隐性知识的共享会受到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知识拥有者与知识分享者及其主观愿望的影响,愿望越强烈就越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1.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指知识拥有者将自身的知识以某些方式进行传达的愿望。知识共享难以推行的原因在于组织成员会将拥有的知识当作其竞争优势的来源。由于员工的价值来自于其本身的知识,而知识又是稀缺资源,一旦与他人共享,并且使他人因此而获得能力的提升,个人对组织的价值将因此受到挑战。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目的,员工不愿将知识分享出来。因此,员工的意愿成为影响知识共享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2.知识分享者的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分享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指知识分享者以询问、倾听、阅读等方式去学习,再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的愿望。知识接受方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是知识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实践表明,在获取信息、知识时,员工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往,而不是通过非个人的技术手段获取信息。非正式的知识获取途径是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这种知识传播途径的效率极大地取决于知识分享方的意愿与主动性。

二、知识共享意愿中的信任

1.信任的内涵

大多数研究认为,信任是建立在预期他人的行为基础上的。它是合作或交换双方在处于不确定的状况下,仍相信对方可靠,认为自己会得到的正面结果,是一个人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弱点的一种行为。

2.信任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知识共享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双方的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性使个人或组织必须与他方合作,通过双方的行动实现某一目标,以寻求最大的利益或避免损失。知识共享双方愿意共享知识也是因为预期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获得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的结果,从而产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动力。基于对知识共享行为结果的良好预期,知识拥有者会将个人的知识与他人共享,但同时这种行为也使自己处于风险之中:对方可能并不按照自己的预期行动或不能实现的预期效果。所以只有出于对对方的信任,相信共享知识会达成预期目标,知识拥有者才可能产生知识共享的意愿。信任可以促进知识分享方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并使知识交换成本更低,也可以使获取的知识更加充分理解,吸收并有效用于工作中。

三.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模型

要提高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关键是如何在组织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树立一种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相互信任的文化中,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其中人际信任对隐性知识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信任可以成为隐性知识转移的启动机制。基于这种信任关系,笔者得出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模型(见图1)

图1 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模型

图中方框表示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状态和结果。椭圆框表示影响这种状态、结果的因素,箭头表示这种影响的发生过程。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的氛围和团结程度,当这种氛围达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内部的人愿意做出对组织有价值的行为。组织信任作为启动因素,继续影响组织内部,人们自愿产生对自己有风险(隐性知识不再被独享) 但对组织有价值的行为;隐性知识共享环境的加强使得组织内部出现人际信任并不断加强,促进了更高层次知识共享行为的出现,这种高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对个体更有风险(个人隐性知识转移为组织内更多人所有) ,对组织更有价值,并形成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文化。

四、结语

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困难性不仅取决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分享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及知识工作者的信任环境。建立文化信任模型能促进隐性知识共享良性循环。以上问题的提出为企业如何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给予了启示,并能为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帮助,也丰富了组织文化和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Cowan, R. , David, P. A. , Foray, D. 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 J ]. Industrial And Corpo2rate Change, 2000 (9) : 211 - 254.

[2] Alavi M , Leidner D E. Review :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 MIS Quarter2ly ,2001 (25)

[3]吕青, 程军, 叶小梁. 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发掘的探讨[J ] . 情报杂志, 2002 , (11) : 57 ―58.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学科联系人

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努力成为知识管理者和知识专家,以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因此,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帮助高校师生用户解决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随着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演变,对于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其不仅要提高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以实现自身和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国外,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早提出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最早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已在国内百余所高校实施。笔者将对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析高校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1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涵义

知识管理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最初体现在管理学领域,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范畴领域至关重要的要素。近年来,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日益深入,业界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教授PaulA.Dorsey提出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均未能达成共识。因此,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必然无法统一。但对于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高校学科馆员自身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掌握新时代新计算技术,对高校学科馆员所负责相关学科的资源进行系统地采、抓、整和存,吸收为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实现自身显性知识的创新,最终向学科信息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知识服务。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以学科馆员自身为主体,以专业学科信息为基础,以定向学科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学科资源有效传播为目的,来提高学科馆员的显性知识创新,开展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服务,使高校学科专业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

2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与实践

在美国图书馆协会2001年编制的学科馆员工作指导书中“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组织。随着学科馆员的不断发展,21世纪数字环境下学科馆员定义可以理解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新兴媒介,具备一门或多门学科专业背景,了解用户的专业资源需求,提供给用户专业且精准服务的图书馆员。国外一般称之为“学科专家”或“学科联络馆员”,国内一般称之为,如“学科馆员服务”、“学科联系人”、“学科联络员”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工作制度,将学科馆员称之为学科联系人。按照学校学科群设置及学科特点,将23个学科联系人设置人文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法政学科、理工学科和机关等6个学科服务组,负责14个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并聘请图情教授指导学科联系人的具体工作。图书馆要求学科联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综合的专业背景,将学科联系人实施分散式管理,也就是说将学科联系人分布在图书馆各个部门,提供多对一的学科服务。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联系人个人知识管理在其具体学科服务工作中实践情况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科信息联络、学科资源建设与宣传、学科用户培训、学科信息导航、学科动态跟踪。2003年,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信息联络员制度。2004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开展专业学科服务。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及图书馆业务分配,有10名学科馆员专门负责所在院系的学科服务,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开展嵌入式教学等服务。2008年,沈师馆制定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使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迈向了新高度。

3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应具备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保证个人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6种技能,每种技能的实现与各种技能之间的结构可用以下图形结构表示。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的6种技能分述如下。

3.1信息、知识检索技能

信息、知识检索技能是高校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技能。检索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直接获得相关学科信息、知识,即通过与其他馆员进行口头交流、熟悉馆藏概况、充分利用国内外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科馆员要掌握娴熟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检索全方面信息,为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学科前沿信息。

3.2信息、知识获取技能

知识获取指学科馆员通过一定检索方法获取显性知识和提取隐性知识。首先,学科馆员作为某学科的信息专家,他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参加新技能培训,更新隐性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显性知识水平;其次,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领悟不同群体的隐形知识(经验、技能、诀窍),反思及实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后,学科馆员要熟悉本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学会从新型媒体中(WiKi、RSS、微信等)及时捕捉相关学科用户所需的有价值信息。

3.3信息、知识组织分析技能

新媒体视角下,学科馆员不仅要从无序的海量信息资源中检索和获取有用信息,还要具备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能力,过滤无用和庞杂的信息,对需求的专业学科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中抓取学术价值高的学科资源。通过对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分析模型,利于日后用户所需专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3.4信息、知识共享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缩减获取资源时间;激活学科馆员显性及隐性知识,共享信息、知识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具体学科工作中要做到两方面:把获得信息、知识充分运用于服务用户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显性知识的隐性化;积极主动把自己了解的信息、知识与同事、师生用户进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有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转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知识有效传播与共享。

3.5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技能确保信息、知识安全是学科馆员实施技能的前提条件

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技巧和方法,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数字信息、知识的保护技术包含数字水印、数字加密和数字权限等。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实现新媒体视角下的信息、知识协同。信息、知识的协同是保障学科馆员及时回复用户专业资源,如协同工具QQ、FAQ、微信等;利用FTP资料库上传与下载相关学科的最新数据、文档资料,保证用户信息、知识利用的方便快捷。

3.6信息、知识创新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信息、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其个人知识管理价值的终极体现。学科馆员能熟练掌握检索技巧,精准、便捷的获取学科用户所需的资源,实现自身知识与新知识的融合;能吸收、借鉴他人的隐性知识弥补自身的能力,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能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通过不同技能的融合,不断激发创造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科馆员能做好信息、知识导航,建立专业特色知识库,提高学科专业个性化知识服务。

4结束语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每个学科馆员从信息、知识的检索、获取、组织分析、共享到创新是其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不断完善的组成体系。因此,随着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日益完善,学科馆员的职能也有所转变,体现为: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合作;工作重心从以学科为主的馆藏建设向以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转变;学科馆员要大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以做到与教师、科研人员合作的全过程。只有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日益提升,高校学科馆员逐步开展定向的学科用户服务,才能在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为青.高校图书馆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127~128.

[2]邱锦.高校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实例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信息,2012,(4):410.

[3]高雅佳.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4]李梦诗,宋雪雁.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模式述评[J].情报科学,2016,(3):173~176.

[5]王黎.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导,2016,(6):158~161.

[6]董绘丽,焦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9,(4):43~45.

[7]孙小丽.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及能力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2,(2):57~60.

[8]岳庆荣.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10):137~139.

[9]周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20~621.

[10]蒲放.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179~181.

[11]王晴.“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的网络调查分析[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9~14.

[1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EB/OL].http://www.lib.ruc.edu.cn/webs/show/notice/53/8.html,2016-12-25.

第5篇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成长阶段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48-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创新的制度设计研究”(批准号:06021563);广东省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批准号:06GE-04)

[作者简介] 徐建蓉,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广东 广州 510091)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发展竞争能力。明确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对知识管理活动模式作出选择,明确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知识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始终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发明及商业应用相伴,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竞争和发展能力。创新的实现以知识为基础,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获取、消化整合及运用提升的过程。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应该考虑企业创新的需要,这些需要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基于创新问题来思考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阶段与创新问题差异

当考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时,人们常发现具体问题体现在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虽有差异,但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上面临的问题却具有共性。

关于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对具体标准和阶段学者们看法不一。本文按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来讨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差异,因为这几个阶段较具有代表性,阶段间差异明显,另外用来说明企业发展中的生命状态,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已经比较充分。1.初创期。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企业的常态是创业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一项或两项技术开办企业,企业人数很少,生产规模很有限。创业是艰难的,失败率很高,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失败就是第一次创新的失败,原因常常包括:(1)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创业者和管理者往往是技术出身,我国的调查显示84%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就是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缺乏管理经验,初创企业在管理上常处于无序状态。(2)技术的原因。包括技术定位的失败,技术过于先进,缺乏核心技术、配套技术不成熟。(3)市场的原因。市场没有被培育起来,缺乏市场开发经验和明确的开发战略。(4)资金的原因。资金非常有限,使用也缺乏经验和规划。我国78.5%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建资金主要由创建人自筹,往往是自己及几位合伙人的积蓄或者亲朋好友的资助。

从比例上看,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失败更多的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初创企业在技术上几乎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的主要问题是急需将技术推向市场,获得收益,但企业的商业运作能力却严重缺乏。

2.成长期。由于销售量迅速增加,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开始变得复杂,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流程和组织架构。在技术上,为了保持现有的增长形势,企业重视对顾客需求的响应和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改进,需求――创新――寻求知识解决方案的过程体现了这一时期企业创新和成长的主要模式,使得这一阶段的企业急需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我国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通过提升核心产品生产规模和利用技术扩散与深度开发在同领域推出新产品来实现成长,这一过程中57.28%的企业认为主要困难之一是缺少创新人才。一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企业实力有限,福利不佳,人才流动性较大,常出现技术开发和销售工作的中断和知识的外泄。

在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企业发展迅速,而企业的商业运作能力的强化与提升滞后。(2)急需建立研发团队,加强技术实力,但人才的供应不足且流失严重。

3.成熟期。 由于前期的努力,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实现稳步的增长,这时的企业已形成规模,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内部管理比较规范,销售额和边际利润双增长并逐步分化出新事业。由于企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高知名度,往往能够获得本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并向他们提供优厚待遇。

从创新角度来看,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已不是主要问题,这时的主要问题变为:(1)需要加强技术变革的深度,以形成技术领导能力,促成新的消费需求和竞争优势,使企业再创利润增长点和维持现有地位。(2)因为前期的成功,企业开始出现一定的文化惰性,不愿改变现状,害怕风险。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特点表现为成长的预期减小,甚至销售额和利润急剧下降。衰退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意外的环境事件的发生,原有产品市场萎缩,缺少储备技术,没有形成新利润增长点。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衰退的发生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企业技术和管理上的缺陷以及文化上的没落造成的创新能力不足,因为机制科学,文化先进的企业,应变能力往往也很强,他们能够在意外的事件和市场的衰退中寻找和利用新机会,重新发展企业。

这时企业创新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不足,不关注创新或者害怕创新风险对个人其他利益的损害,企业内部缺少可以不断发展储备技术的管理机制。

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问题

企业的创新活动与知识有着天然联系。创新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获取、消化整合及运用提升的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至少需要两大类的知识: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关于商业运作的知识。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两种知识的获取、存储、转化、生产、保护及相应的文化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理解,具体见下表。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应该帮助企业解决主要的创新问题。

1.对于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时期除了掌握在创业者手中的一些技术知识,企业关于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存量几乎为零。这时知识管理活动策略应该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1)商业运作经验与知识的获取与初步积累。由于企业内部知识存量很少,应该加强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包括生产、财务、运营、供应商、竞争者、顾客、服务组织及其他大环境知识与经验的获取。硅谷是全球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功率较高的地区,重要原因在于该地区是一个便于企业获得创新要素的地区,新创业公司的控股权可以较容易地被分散到风险投资家、生产经营者和市场营销管理者等人员手中,创新、创业由原来的单一的技术人员管理变为不同人员、机构的参与和协作管理。这些人员、机构所连接和带来的知识、机会、能力共同推进各项新技术产品的创新。为此,高新技术企业主应该想方设法寻找具有生产、营销、财务等经验的人员,组建团队,并且积极同相关的中介机构联系,获得相关经验和支持。(2)维持创业团队的稳定,因为知识与人没有分离,创业团队的人员离开,就代表着某种经验、关系和知识的流失,这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此,从股权安排、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等方面来预防和阻止富有隐性知识的创新人才流失是这一时期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

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上,参考韩新伟,陈良猷(2003)所区分的两种模式:编码化模式――对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人格化模式――通过与知识拥有者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共享。在初创期由于企业人数少,创业团队及员工之间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面对面地交流方便有效;另外,初创期产品所涉及知识常常是不稳定和不明确的;同时,出于保守商业秘密的考虑,这个阶段的核心知识不应采用编码模式,个性化模式应该是这一时期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模式。通过这一过程企业建立起了关于产品、顾客、市场、生产、控制等问题的最初的知识。

2.对于快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规范未来运作和维持企业优势,对那些已获取的知识,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计算等,将其综合成高级产品非常必要,以避免因为人才流失而造成的知识流失与中断。因此,这一阶段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对企业现有的市场知识、客户知识、生产知识、管理经验进行编码,建立知识数据库和知识地图。(2)将知识管理活动制度化,实现知识内容的收集、存储、整合、编码、传递、运用及评价各环节的规则化、制度化。通过制度将知识管理的目标、责任、方法和范围规定下来,并长期不懈地执行下去。(3)建立起企业内部的鼓励交流合作的创新文化,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创造与积淀。

从量上看,编码化模式是这一阶段知识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为下一阶段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由于员工数量的增加,不断有新员工加入,个性化模式已经不像初创期那样容易实施,但企业内部应该鼓励一种有利于交流和创新的文化,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鼓励知识的共享,同时对企业的核心知识要注意保密。

3.对于发展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时期知识管理重点应该不再针对具体的技能和管理流程,而是企业的愿景和核心能力。在技术上引领变革才能够维持企业在行业内部的地位。为此,企业的目光应该由内转向外,从更大的时空来考虑企业发展,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联系,利用他们的信息、知识从网络中学习;也应该面向未来,更多地跟踪事物的演变,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设计和思考企业的未来,在预测未来中学习。

这一阶段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于:(1)思考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注重对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的开发和应用,重视知识价值的深度挖掘,比如,知识的基础性研究和开创性研究。(2)通过开发知识新用途(直接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和增加盈利性的知识扩散(技术有偿转让、特许经营等)来提高企业营业收入以支持重大的变革性技术研究的投入。(4)强化新知识获取,包括投资于企业人力、设备、技术研发等的内部知识获取,也包括资助大学研究、合作、许可证贸易或完全购买等方式的外部知识获取。(5)强化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

在具体的知识管理模式上,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制度和常规管理的成熟,为了避免企业知识和思想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降低。应该加强人格化模式的知识管理,以促进对企业内外部的新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利用。

4.对于面临衰退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文化惰性和知识老化问题,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于:重塑企业制度,以制度变革带动文化变革,改善对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考核与评价,强化面向知识共享与创造的薪酬和考核制度,使员工重新认识到学习与创新的价值,鼓励员工把对人际关系的关注转移到对创新和顾客的关注上来。具体作法上可以强化分权和物质激励。由于有较高独立性与学习能力的知识型员工占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主体,创新组织机制,比如通过建立项目团队、组织分拆、分享项目收益等方式进行分权和激励,可以给更多的员工发挥才智、实现个人理想与利益的机会,使更多的员工愿意把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前景联系起来,贡献个人知识,学习和创新性地运用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组织知识的更新,创造新技术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的华为公司和美国的3M公司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这一时期的知识管理应该更注重对人格化模式的鼓励,通过团队内部、团队之间及企业内外的交流来促进新知识、新想法的产生。同时,在交流中改善人际关系和激发团队精神。

五、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应该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解决创新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创新不同于创造,意味着将创造性的思想转化为商业结果。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知识,而且需要商业运作知识。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创新问题,但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面临的创新问题上却具有共性,不同发展阶段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应该依创新问题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

[4]仲伟俊,胡钰,梅姝娥.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评估诊断;咨询体系

0 引言

在多年的企业业务发展中,一直强调将企业的管理改进与IT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以管理带动IT、以IT促进管理。围绕这一目标提出的知识管理咨询体系,既保证了管理上的高度,同时也使知识管理等管理方法能够高效率的实现。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如下一些问题:

1)知识管理未来发展蓝图如何?系统有何特色?组织如何保证?

2)知识管理整体实施策略如何?是一次上马,还是试点先行?

3)知识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如何?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

4)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推广?模块如何拓展?

如果做一件事情之前还没有想清楚,那么很可能后续工作需要重做,或者修修补补、不厌其烦。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为避免“没有规划、匆忙上马”带来的后遗症,企业必须首先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评估诊断。

1 主要问题

很多企业在规划和导入知识管理的前期阶段,可能有这样的困惑:

(1)“大家都在谈知识管理,我们也隐隐感觉到知识管理很重要。但是,到底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有哪些价值,知识管理支撑下的业务和管理会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领导很重视知识管理,提出了通过知识管理创建知识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目标。但是,到底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如何让这个目标在企业内达成共识,如何消除大家心中各式各样的疑惑?”

(3)“我们是一定要做知识管理这个事情的,我们也已经考察了不少公司。但是,要推动知识管理这件事情,到底需要做哪些工作?很多部门也都有知识管理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来切入?是先作知识管理的整体规划,还是从部门的知识管理应用试点开始?”

KM导入及评估诊断咨询将解决企业在推动知识管理前期阶段所面临的这些困惑,开始于企业在内部推动KM的初始阶段,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未来的KM建设出谋划策,帮助客户深刻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认识知识管理的整体导入方法。

2 解决方案

KM导入及评估诊断利用问卷调研、访谈、标竿比较等方式评估企业的KM现状,对KM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识别,从而明确进一步规划建设的方向和思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2.1 知识管理理念培训

以现场组织演讲、多人分组研讨等方式,介绍知识管理的理念、发展历程,阐述企业知识管理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帮助企业内部就知识管理的理念达成初步的共识。

2.2 KM成熟度调研

以知识之轮模型为基础,从知识运作的沉淀、学习、应用、分享、创新五个环节以问卷填写的方式对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如图1所示:

图1

就部分关键指标与行业内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式确定企业知识管理当前水平。

2.3 KM现状评估

以知识之轮模型为基础,从组织管理方式、文化氛围、IT建设及应用水平等维度,以现场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企业知识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最后以报表、演示报告等方式形成对企业当前知识管理状况的清晰描述。可参考如图2所示评估方法:

图2

2.4 KM关键问题诊断

基于上述评估开展针对性的访谈、研讨活动,对企业知识管理现状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关键问题,并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共同分析关键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

2.5 知识管理方法培训

通过现状评估诊断后,形成初步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以演示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向组织内相关人员传递知识管理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方案,在逐步交流研讨中促成组织内部达成转变的共识,从而形成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伟,陈晟.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贾夏帕拉.知识管理:一种集成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第7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第8篇

    技术专家们从不无承诺的进行宣传:“技术是可行的。”事实是——这个承诺掩盖了一个问题:可以干什么?知识管理经常忽略的一个问题是询问要管理何种知识并将取得何种效果。知识管理活动全面展开:建立数据库,测度智力资本,建立企业图书库,建立内部网,共享最佳实践,安装组件,进行培训,进行企业文化转变,促进合作,创建团队——所有这些都是知识管理,每个员工都可能对此抱怨,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那个最大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定义与选择

      知识管理资源不被接受的最简单的理由是:那些工作没有用处。工作与知识是互补相关的。

      正如管理一项业务的方法取决于所从事的行业一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汽车,而不是建停车场、加油站、或者高速公路——所以知识管理必须由选择需要被管理的知识的类别开始,建立一个充满知识的图书馆并没有益处。

      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首先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1. 工作团队是什么?知识管理的第一任务是选择将之称为分析系列还是管理系列,然后,将知识管理内容的首要责任放到那里。这不是功能单位的必须组成部分。职能交叉的项目团队,例如,明确“知识空间”的共享。这并不说明首席知识官不发挥作用。有些资源是每个人所需要的,如果没有共同的知识,公司没有理由围绕一个人转。

     2. 工作团队需要知道什么?重要的是将信息与知识区别开。信息是有时效性的,知识具有持久性。每个工作团队都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这些可以转变为数据库。你可以通过询问判断需求,并通过最快、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询问客户,你同样会发现客户所需的知识。多数人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只是偶尔会进行回顾。Cigna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使用决策支持软件为加利福尼亚的客户准备保险单。软件存储了大量特殊案例和精算方案。Cigna的保险业务员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快速将精算师的计算与实际风险相结合,教授使用工具的方法,培养会见客户和建立客户关系的能力,当特殊问题出现的时候直接咨询专家。Cigna公司保险精算师的知识管理问题是非常特殊的。

      在这个差异的核心是知识管理的原则问题:知识应该在价值产生的地方得到管理。设计、开发、使用支持知识管理的系统必须在你的思维方式下应用,不是产业领域的,或是你的公司的那些创造价值与使用知识方式与你有差异的人的。

     3. 你主张标准化管理还是定制管理?对一个公司来说,重用知识、回复已经完成的工作是不可能的,所以,成功的知识管理是建立一个包涵所有已经完成的工作记录的有效的数据库。但是对于需要创造性工作的公司,一个百科全书将是一个巨大的败笔。在普华永道,Bentley设想着Kraken将满是研究报告;他错了,由于团队成员是“创造性”的,他们的目的是“更具有创造性”。他们需要一杯咖啡,不是一个图书馆。他们的问题是新的、非结构化的,他们并不渴求答案,但是他们需要与聪明人进行交流。

      对于创新型员工,知识管理的目的经常是促成专业工作团队的形成。知识管理技术的一个最大危险是它会在创新成为公司价值取向的核心时,将投资花在知识的重用上。如果没有新东西产生,那将是个浪费。

      相反的,你知道新产品战略所需要的知识——任务明确、过程清晰、问题相似——这可以使用知识管理战略引导,使之定制化、自动操作,形成开发模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警惕技术问题将导致的错误。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John Seely Brown和Paul Duguid反对用摩尔定律解释这个问题:

      “摩尔定律……错误的认为更强的功能将解决问题所在……更多信息、优化的流程、经改善的数据挖掘功能、更快的连接、更广的带宽、更强的密码系统——这是全部的答案。无需深入思考,我们只是被鼓励去加强记忆就可以了。

      信息技术更适合于信息,而不是知识。它试图将知识变为类似信息的对象。“成功之后,将出现问题,” Amrit Tiwana(《知识管理工具》的作者)说,“信息不需要被转化为知识,许多知识是隐性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东西。”

      永恒的管理话题是:技术与人、软件与硬件、理论1与理论2、理论与现实。知识管理将在争论这些问题谁是谁非的时候进入困境。对知识进行管理无疑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管理那些对业务有用的知识——市场、客户、供应商。

第9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相关问题

知识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就是利用各种知识进行管理,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保存,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巨大压力下,档案可以承载人们珍贵的记忆,和知识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工作者需要明确知识管理理念,在工作领域中运用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一、知识管理的特征和核心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在当今的管理领域中属于创新管理,当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以网络的定义为基础,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知识、知识创造过程、知识应用等各种活动,从而可以使组织共享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二)知识管理的特征对于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给予重视,对于集体智慧进行利用,从而提高组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对于组织的职工给予精神鼓励,使员工自身享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从而将员工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等充分的发挥出来,组织对知识和人才给予重视,在组织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三)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主要就是识别组织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并且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科学的分类,对于各种相关的知识进行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并且不断实现知识增值,这样才可以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建设有关知识运用和创造的组织,知识是组织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更好的和其他组织竞争,组织要更加严格的管理知识资源,可以利用知识共享的方式将知识的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使组织的知识资源得到丰富,从而建立有关新知识共享的机制。组织为服务对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中也要蕴含着知识,在组织的实际经营管理模式当中利用知识管理,创新组织管理。

二、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信息化环境的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指的就是档案管理模式的重心为实现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化形式,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利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较低,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将服务质量提高,使档案管理具备宽广的发展空间。档案管理不断发展,需要建立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创新档案管理,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用需求,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将档案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二)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档案工作人员缺乏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需要得到提高。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档案保护的意识,没有制定具体的保护政策和措施。除此以外,档案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也需要得到加强,切实改进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获得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当前档案工作的硬件设备比较差,相关的设施也没有配备齐全,需要改进库房环境。

三、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一)细化档案管理保管过程。在网络化的背景下,在档案管理中利用知识管理,需要档案管理的细化。在档案管理中,基础工作是档案的保管,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单位就是立卷,其中存在很多隐含的问题,档案人员对于档案材料信息无法主动的了解。关于信息的查阅也不够方便,变动过的档案很难进行查询,如果需要查阅的内容包含在内,整卷的查阅,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上述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当前我国办公自动化技术不断得到普及,开始广泛的利用网络信息存取技术,档案管理细化了保管单位的运用过程。知识管理的基本单位就是知识元,具备行政指令、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等各个单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实现知识元管理,这样会更加便利。与此同时将档案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并研究解决,从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深入的开发。(二)再造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就是再设计组织当中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再造档案管理业务流程,以文件生命周期设计为基础,使组织文件和档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突破传统的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存在的界限,从而可以促进组织的文件档案工作实现一体化,统一设计业务流程。这个流程当中包括文件的生产、归档、保存等一系列过程,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组织档案,将其服务功能得到强化,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知识管理不断发展,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自身的管理当中利用知识管理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更多的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使其作为强大的支撑,引进各种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有序化的档案管理。(三)拓展档案的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组织的知识管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档案管理的职能,组织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这种需要。要想转变职能,首先需要实现知识的归纳,并且大力开发档案知识,从而针对档案管理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可以共享档案知识资源,这就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以组织知识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为基础,将档案管理职能进行完善。转变职能的同时也要转变档案人员的角色,使其成为档案知识的管理者。(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修养。当前在档案管理工作者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专业技能不够熟练,知识也比较匮乏。主要是因为管理者专业培训不足,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主要利用的还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部门要想更好的进行运作,需要将档案管理技术进行更新,定期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领导需要更多的利用鼓励政策,创造出互利的氛围,可以使员工之间进行情景演练,使员工可以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组织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更好的利用最新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档案管理知识。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档案工作应该明确传统管理模式对于档案管理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结合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档案管理,使用户可以尽快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在知识管理模式中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

作者:郭璐 单位:吕梁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尧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3(4):86-89.

[2]刘跃杰.知识管理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6(2):128.

[3]卢爱凤.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未来趋向[J].中外企业家,2016(14):200+202.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知识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 eighties,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hitherto unknown change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philosoph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re forestreng then knowledge management,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s crunch time.

Key words: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TU71

一、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建立在物质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而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是企业拥有和可利用的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并且知识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企业运用知识管理,加强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与其它管理相结合,给企业带来的创造价值的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是每一个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管理,目的就是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但是很多知识是蕴藏在组织成员的经验,感觉,诀窍等,存放才他们的脑子里,如果他们有什么人动就会造成知识的流失,而新的职员又不具备以上这些知识,那么重新积累必然会成本费用高,降低组织的效率。[1]

同样地如果把这些经验进行挖掘,提炼形成知识,被组织共享,以上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从而组织就会提高效率。并且,知识管理以知识为核心,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加强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发其知识资源,使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扩展,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其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的不断变化。总之,加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进一步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契合关系。[2]加快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途径。

尤其是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相互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建筑业需要对其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诉求、克服建筑业知识遗忘和提高行业形象的要求。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讲,应有一个能够实现全过程的高水平项目管理,实现高附加值的管理活动。而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我国整体高水平的项目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因而在建筑企业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实施知识管理相对早些,在香港,主要是利用图书馆、教育入口网站和教育城、阅读城等推动知识管理。在新加坡,从国小就有专题课程,学生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在日本,人们认为知识创造是不能够被管理的,通常知识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美国企业不断掀起信息革命和高新技术创新浪潮,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澳大利亚统计局钟情于知识管理的原因很简单——该局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多产”,以寻求有效的工作管理方法来帮助其员工共享其知识。而我国引入知识管理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管理对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进行知识管理的初步尝试,但是禁锢的组织文化及组织结构,固有的知识垄断观念都成为实施知识管理的障碍。对于全世界对于知识管理最为侧重的就是:图书馆和资讯科技的管理。

诚然,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尤为重要的也是资讯科技的管理,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传统文档的管理很难对项目管理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样是隐性知识难于存储和传递。

知识管理是独特地与英国建筑工业相关的,依靠它集中合作的工作,知识交换和新的网络,增加了竞争和收益。英国报告显示,公司收益率水平的降低,使得许多建筑组织重新考虑他们管理生意和扮演角色,利用知识完成目标的方法。另外,相关地获得新的形式,例如合伙和公私合营合伙,能够受益于知识资源更好的管理,由于供应链成员和一些项目重复长期自然的关联。许多执行指标普遍被英国建筑工业应用,能够直接从知识管理中获益。这些受益于知识的获取和散布,包括早先的项目发展阶段和类似项目。英国建筑机构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个方面:(1)知识管理对组织的重要性;(2)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策略的工具,并且(3)管理知识在私有机构的障碍。最初方面的调查是怎样更加广泛主动的在英国建筑部门传播知识管理。第二点,提供一种探察基础下部组织类型用于支持知识管理的策略。第三点,识别问题的各个方面,需要从事于知识管理活动,致使发生切实动作和执行改进。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

从国内外各种文献上对文献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分析目前项目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① 建筑业的知识管理的定义

建筑业知识管理就是重视和挖掘企业的最佳实践知识和事故知识资源,利用IT技术加强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以及员工的培训,加强企业知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使知识战略和企业商业战略、业务流程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驾驭大型项目和非传统项目的能力、竞标和赢利能力。

② 分析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主要问题及原因

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常会遇到以下问题,大型建筑企业也不例外。[4]

A 缺少商业目的

B 规划不当和资源不足

C 没有专人负责

D 缺乏符合需要的内容

与其它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建筑企业有其独特的特点:

A 结构层次多,各层次职责不明。

B 各层级中部门相互重叠。

C 企业组织边界不分明。

D 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和不适当的人员比例。

E 金字塔型的组织机构。

F 项目部不利于知识的积累。

4.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的对策分析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措施。

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A 先有商业问题,然后藉知识管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B 在推动试验计划的同时,就规划何时展示成果。这样经理人就会知道试验计划的结束,才是真正工作的开始。此举也有助大型建筑企业承诺拨出更多的资源给知识管理部门。

C 推动知识管理,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最后可能“虎头蛇尾”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大型建筑企业更是需要多人负责。根据实务经验显示,大型建筑企业要推动知识管理,除了信息技术人才,还需要专职人员。推动的方案愈大,愈是需要各种专长的人参与。知识管理之所以取得成效,是因为有大量员工投入其中。

D 知识管理不是一套适用于所有大型建筑企业。与此刚好相反,只有提供符合大型建筑企业需要的内容,知识管理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愈是适用所有大型建筑企业而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功能就愈有限。推动知识管理时,还需注意内容必须配合企业文化,这样才不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现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质基础设施,建筑施工企业完全有理由根据自身实际,最终走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的特色,走出中国的知识管理之路。

四、参考文献资料

[1]迟延坤.为何要做知识管理.管理MANAGEMENT 2005.10

[2]刘珺.论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合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4卷7期.

第11篇

在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汉森和罗利亚提出的编码管理和人物化管理模式[1],以及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的螺旋上升模式(SECI模式)[2]。已有的研究多围绕知识和知识流程展开,缺乏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整体与某种计算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在云计算研究方面,LuisM•Vaquero等阐述了云计算的特征[3]。AlexanderLenk等提出了云计算服务栈框架,归纳分析了云计算服务的不同层次[4]。陈康和郑纬民综合论述了云计算所采用的技术[5]。目前,学者对云计算的研究才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云计算的特点、层次体系、关键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而在云计算与知识管理的交叉研究方面,虽然王雪媛已初步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模式[6],但其模式尚未能给出详细的结构框架。其它相关研究则仅集中于云环境下的数据处理、存储管理等单一方面。例如,RobertGrossman和YunhongGu分析了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提出了分布式数据处理的计算挖掘[7]等。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征及问题,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以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2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其定义。Bassi[8]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Karl-ErikSveiby[9]认为知识管理是从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艺术。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则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一种组织战略,它保证能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10]。综合以上定义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为提高其竞争力,捕捉其内外的信息与知识,同时对知识流程进行管理控制,以达到及时将知识传递到所需的地方并转化为实际效益的过程。而关于云计算的概念,网格计算之父IanFos-ter[11]认为,它是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模式,它将一些抽象的、虚拟化的、可动态扩展和被管理的计算能力、存储、平台和服务汇聚成资源池,并通过互联网按需交付给外部用户。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方式,它将大规模、可扩展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功能和信息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众多外部客户,客户无需关心其所享受的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而只需着眼于这些服务所带来的效用[12]。综合以上定义可以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信息服务的计算模式,在该模式下,大量服务器构成了“计算资源池”,使动态可扩展的IT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可快捷、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得其所需的服务,而无需关注服务的实现方式。根据以上定义,笔者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定义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取大规模动态可扩展的知识资源,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其知识及知识流程进行优化和管理控制,最终实现企业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3个显著特征:(1)知识共享的便捷性。企业知识存储在“云”中,用户可在任意时间及地点通过互联网共享知识,从而在不同设备之间轻松地实现知识数据的应用共享。(2)采用分布式的知识存储方式。该方式可有效地提高企业知识存储的可靠性,并大幅扩充其知识存储空间。(3)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易伸缩的,它可根据访问用户的多少而增减其相应的IT资源,而不影响系统的经济性。

3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IT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带来优势,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提出新的管理模式之前就必须先将问题梳理清楚。笔者在研究中将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1)公有云的安全风险。在公有云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均保存在云服务提供商的远程服务器上,使得企业无法在本地对其知识资源进行管控。由于云暴露在公开的网络中,易造成知识被外界窃取。例如,2011年,谷歌邮箱Gmail曾爆发大规模用户数据泄漏事件,造成15万用户的邮件和聊天记录被删除[13];而表1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了数据安全与隐私是企业选择云计算服务最担心的问题。此外,法律法规也会对公有云的知识存取安全产生影响。由于企业的知识可能存储在世界上任一方位的服务器上,而有些国家的法律对服务器所处的真实位置有着严格的限制。例如,因美国政府有权访问查看其境内服务器中的数据,故加拿大法律禁止与公共事业相关的项目保存在美国境内的服务器上[15]。因此,公有云的安全风险是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2)基于不同云计算平台的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之间知识转移的障碍。在云环境下,企业一般需使用多个不同的平台才能实现其所需的各种运营管理服务,其知识流程也需和其它管理流程交互,才能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然而,不同的云计算平台却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系统间的转移。因此,缺乏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将会给企业带来内部知识交流不畅等消极影响。(3)目前,行业内针对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成果较少,且现有的系统在使用者身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若恩科技设计的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16],其使用者主要是企业员工,但没有和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这不利于促进企业内外知识的有效循环。

4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4.1模式的提出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在原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云技术,综合分析云计算特征以及云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的。对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应用和实施,通过构建基于私有云的企业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并将其和知识管理流程相结合,使该模式能够提高知识收集、共享和利用的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这是本模式提出的重要思路之一。此外,云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在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知识需求的同时,还须建立与客户、投资者等企业外界用户的信息网络,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的有效流通,促进相互协作。笔者所提出的模式如图1所示。构建企业私有云是本模式的基础,它可以避免公有云环境下的知识安全风险问题。在私有云中,企业完整拥有其云中的设施,其知识库也无需托管于远程服务器。将知识管理系统运行于私有云中可免除其在公有云中的诸多限制,同时,私有云还可为其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私密专门属性的保证,这对于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知识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企业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可以避免不同的云计算平台之间产生的知识交互摩擦,可实现包括知识管理系统在内的其它企业主要的管理系统在同一平台上运行,从而大大促进不同系统间的知识交流。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3个层次:IaaS层,主要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是实现整个云计算服务的物理基础;PaaS层,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分布式的应用运行环境,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和通信能力的封装等,PaaS层支持SaaS层各项应用服务的实现;SaaS层,该层直接面向用户,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相关服务。企业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其内部的积累和外部的知识引入。在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中都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包括尚未挖掘、整理的企业内部公共知识,以及员工的隐性知识等。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还会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从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客户中获得与企业运营管理有关的重要知识。企业员工是该平台的主要使用者,但随着协同商务链的形成,消费者、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企业利益相关者也应在相应权限许可范围内进入平台并进行其协同业务的操作。由于用户性质不同,这就涉及知识的安全控制问题,需要通过平台的权限设置来规范不同用户对知识的访问权限。本模式借助云计算平台将用户和内部知识管理流程联系起来,用户通过云计算平台来共享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应用,而具体的运行过程则是在“云”中进行的,最后通过人机界面将结果反馈给用户。

4.2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云环境下,企业知识库存放在“云”中,用户可通过终端及时获取知识管理的相关服务。对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流程进行规划,有助于优化云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目标和运行过程。企业获取知识后,需对知识进行选择和处理才能将其导入知识库中,其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分类处理和知识挖掘。面对不断增长的知识资源,传统的存储架构由于扩展性差,当用户容量及性能需求增加时,只能不断添加高端存储设备,这给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备份造成了很大压力。云存储则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来保证知识存储的可靠性,它可为企业提供海量存储空间,并灵活地支持企业存储扩展的需求。为获取相应的服务,用户需通过互联网登入企业知识管理云计算平台,并对相关知识服务提出申请。当平台接收到应用层的申请后,会根据现有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状态对申请做出回应。知识转移和共享既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其与云计算紧密联系的部分。用户通过浏览器可方便地浏览其所需的知识。而在知识检索方面,当用户提出查询要求,并将其提交给检索时,检索会将检索要求发至云中的各个服务器上,并对各节点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然后以并行分布式检索的方式将结果传递给用户,从而大大提高了知识检索的能力和速度。群件是知识共享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云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在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云邮件和云文档在线编辑处理等可满足企业知识共享交流与协同的要求。云邮件是基于庞大的服务器集群构建的企业电子邮件系统,它能提供大容量存储,可有效地避免硬件故障中断对用户造成的影响,在永久保存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往来邮件、文件和知识的长期共享。此外,用户通过云文档的在线编辑可从任一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编辑修改文档知识,并与不同位置的小组成员进行同步的文档处理,实现业务的协同和知识的共享。因此,云文档在线编辑具备了较强的多用户交互能力。

4.3案例分析

上海引跑信息科技公司是著名的云技术提供商。其中,云应用平台AppOne构建于云操作系统之上,主要包含云运行环境、云开发环境、行业定制套件及企业应用套件[17]。它可分别部署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客户端仅需通过浏览器和网络即可实现对AppOne平台的访问。其中,知识管理平台是Ap-pOne的高端应用套件,可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知识共享和提高知识管理效率。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能支持和提高企业的知识获取、创建、存取、共享和应用,缩减对员工的培训时间,并可有效地应对员工离职对企业知识完整性所造成的破坏。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企业相关知识的自助访问渠道,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上述云知识管理平台的功能基本满足了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要求。在知识获取方面,平台可方便地根据指定规则抓取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经分类处理后单个或批量地导入知识库,将知识分布式地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在重点模块的知识共享上,除了利用知识检索、电子邮件、Web浏览和在线文档编辑等常见的共享方式外,还包括构建社交网络。系统通过分析个人资料,可帮助企业内部员工快速找到有关的专家信息,从而提高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传播的效率。该平台的主要优势在于知识管理平台和其他相关平台均是AppOne云应用平台下的企业套件,因此,同一款云平台下的各个子平台之间的交互和不同云计算平台之间的交互就显得容易得多,知识流和信息流能在不同子平台之间流动。同时,社交网络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获取稀缺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该知识管理平台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员工,虽然它允许消费者在权限设置的范围内通过该平台来了解企业产品服务的基本信息,但它只局限于消费者范围,而未能将供应商、经销商等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纳入知识管理系统,这不利于本企业和上下游合作者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业务协同。因此,上述模式仍可借鉴本文提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5结论

(1)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从网络信息技术的角度,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企业在该模式下可通过互联网获取大规模动态可扩展的知识资源,从而更有效地组织企业知识、管理控制和优化知识流程,实现企业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其主要特征包括知识共享的便捷性、采用分布式知识存储方式以及知识资源的动态伸缩性3个方面。

(2)在目前的云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由公有云产生的安全风险、缺乏统一的云计算平台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使用者局限性等主要问题。而构建基于私有云的企业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则有利于强化企业员工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在知识管理各项环节中的交流互动,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12篇

自从1984年位于巴尔地摩的马里兰医学图书馆推出参考服务电子检索(ElectronicAccesstoReferenceService,EARS),电子邮件参考服务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日益得到扩展和流行。1992年出现了全球闻名的AskERIC服务(EducationalReferenceInformationCenter,ERIC);1995年出现了因特网公共图书馆(InternetPublicLibrary,IPL)。近年来,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日渐成为图书馆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而且其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始终是相伴而生、互相促进的,研究论文多是由实例考察、经验总结及问卷调查所得。随着VRD2003及VRD2004年会的召开,以及不断涌现并实施运作的虚拟参考咨询项目及广泛应用,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实践的迅速成长也向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高投入与低用户问题[1]、商业性咨询竞争问题、人员短缺问题、服务质量保障问题等。

相比之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则与虚拟参考咨询不同。图书馆知识管理也一度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热点,但至今鲜有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案例出现,致使图书馆知识管理似乎演变为令人憧憬而又难以触及的空中楼阁。也许,知识管理过于理想化而不便落脚于图书馆;也许,图书馆需要通过完善管理来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寻求适当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寻求适当的切入点?什么是最适宜于充当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切入点?反观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与实践现状,笔者认为,二者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契合面,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均可为对方带来新的思路与发展转机。

2解读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按照美国图书馆参考与用户服务协会(ReferenceandUserServicesAssociation,RUSA)的最新定义,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仅指参考馆员与用户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实时、异地交流,主要包括聊天(chat)、电视会议(videoconferencing)、网络语音(VoiceoverIP)、共同浏览(co-browsing)、e-mail与即时消息(instantmessaging),在线数字参考信息源只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寻找答案提供支持而不能算做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本身[2]。但本文出于探讨的便利拟采用广义上的字面理解:“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是指图书馆参考馆员(或学科专家)通过互联网络,利用数字资源,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即以互联网络为传播手段、以数字资源与参考馆员知识储备为参考信息源、以参考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为服务形式。

因其以互联网为交互介质而非面对面(in-per-son)所以称其为“虚拟”,但其中的“参考馆员”、“数字资源”、“图书馆用户”却是实在的。若寻求概念间的对应,则可以认为“互联网”对应“虚拟”,“数字资源”对应“参考”,“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即为“咨询”。

“数字资源”是经过组织整理的序化的显性知识资源,可作为参考信息源供参考馆员检索利用(如各种数据库、问答知识库),也可供用户浏览参考(如FAQ、学科导航、学习中心、网上工具书等)。“虚拟”服务形式是指网络交流手段(这正是RUSA所强调的),包括e-mail形式、网络表单形式、chat实时咨询、电视会议(videoconferencing)、网络语音(VoiceoverIP)等形式。目前已经有咨询软件实现了e-mail与chat、videoconferencing、VIP之间的无缝整合(如QuestionPiont、LSSI的Toolkit等)。“虚拟”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管理策略,通过管理创新实现数字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充分共享是合作虚拟参考咨询的基本精神。图书馆参考咨询的虚拟化克服了传统条件下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障碍,真正实现了显性知识资源与隐性知识资源的同步共享。

“参考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则是整个咨询服务流程的主体因素,从中可充分展示出参考馆员检索知识与咨询技巧方面的“隐性知识资源”,以及用户的信息素养。可以说,上述的“数字资源”与“网络交流手段”都是以后二者的存在为基础的,唯有“参考馆员”与“用户”有效利用“数字资源”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手段才能实现整个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国外研究者多把研究重点转向参考馆员培训与用户调查方面的原因,而且有的国外图书馆把“InformationLiterature(信息素养)”作为参考咨询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如加州大学的TheInformationLiteracyProgram@UCLA项目。

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因图书馆的功能与任务而异。有的侧重“参考馆员”与“用户”的充分交互,即动态的以“咨询”为特点的服务模式。如UCLA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上提供的服务形式仅有:inperson(现场面对面)、bytelephone(电话咨询)、e-mail(电子邮件咨询)。多数图书馆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既有实时(chat)或非实时(email)的动态交互,又有FAQ、学科导航、学习中心等序化的静态知识资源供用户浏览或检索。如美国Askalibrarian联合咨询网站[3]上赫然呈现着Chat与Search两个服务图标,位于美国南加州的MCLS(MetropolitanCooperativeLibrarySystem)的24/7Reference[4]虚拟咨询服务可以在实时交互的等待间隙浏览该馆自建的虚拟图书馆、学科导航等数字资源。有趣的是,我国图书馆的参考咨询网站多表现出静态展示特色,而国外图书馆则动态交互色彩较浓,这也许是因为我国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传统在“参考”,而外国(尤其美国)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传统则在“咨询”的缘故。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涵义与内容分析

图书馆对图书进行管理的工作自古有之,但“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这是因为二者在概念理解上侧重点不同。企业知识管理侧重于员工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即隐性知识显性化,这需要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来实现;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习惯上理解为对社会显性知识进行序化组织整理,使之更方便图书馆用户检索利用。

然而,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由文献信息组织向知识服务一线倾斜,馆员的知识储备与服务技能日益受到重视,对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逐渐提上日程。尽管目前对图书馆具体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展状况还没见正式文献报道,由于图书馆精神是致力于推动全社会知识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知识导航和知识服务的时代使命正促使图书馆业界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改革,对知识管理的实施已部分地从知识服务逐渐扩展到图书馆组织内部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这就使图书馆知识管理面临着双重任务:图书馆组织自身知识的管理任务及社会知识产品的专门管理任务。图书馆对自身具有的知识的管理,如同一个企事业单位对自己作为一级组织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一样,是与传统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并行的一种管理内容。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如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企业机密文件等;隐性知识如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社会知识资产的管理包括图书馆编目、文献流通、馆际互借,以及目前图书馆界正积极开展的“知识导航”或“知识服务”等知识内容的管理与服务。前者属于管理学范畴,后者属于图书情报学范畴[5]。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双重任务(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决定了其实施内容包括:(1)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即对社会客观知识的数字化存储、信息化加工、网络化传递生产过程的管理。这个过程主要是包括传统馆藏文献的数据库生产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管理。最终产品是馆藏书目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网络学科导航等序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这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物质基础与参考信息源,其丰富与优化程度是图书馆一直关注与投入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特色与优势的地方。(2)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开发。在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的主体。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物质相关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目前任何组织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也同样面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宽松环境,以使馆员自主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问题。(3)建立知识库与知识联盟,促进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就是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过程也是馆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其中存储着大量的专门知识以供日后参考。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用户服务的问题及其解答或解决方案、专利、特殊技术等,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阅、使用,供员工学习。以信息咨询台的统计数字为例,有资料表明,咨询台收到的多达80%的用户提问其实在以前已经解决过了[6],这表明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问答知识库其实即可理解为简单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知识管理系统,问题只需要解决一次,然后将解决方案保存于知识库中。这一方面可以使图书馆员迅速地回答大部分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更加复杂的或首次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图书馆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知识联盟意味着知识服务的合作与知识资源的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与追求境界,也是图书馆的核心思想与优良传统,如合作采访和编目中心、合作文献提供中心、合作互借中心、合作咨询中心等都有成功运作案例

4二者的契合关系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契合关系主要指知识管理对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理念的影响以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影响。

4.1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虽然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得比较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高投入与低用户、人员短缺、服务质量保障、商业性咨询竞争等问题,需要理论研究提供宏观上的引导与新理念的导入。从上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涵义与内容分析可知,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内容包括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开发以及建立知识库与知识联盟,正好对应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的数字资源“参考”、参考馆员通过网络手段与用户的交互“咨询”以及“问答知识库”与“合作咨询”的建立。其实,数字参考信息源的建设就是知识管理中对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参考馆员咨询过程就是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发挥的过程;咨询记录经过筛选、标引、组织后形成问答知识库即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合作咨询联盟既实现了知识资源共享,又实现了人力资源共享,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联盟与知识共享。所以,将知识管理理念导人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有理论依据的,也是可行的,必将为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新的思路与理念,从而有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与虚拟参考咨询一样,知识管理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来实现。应用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早已出现,而应用于图书馆的多是指虚拟参考咨询软件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所以,目前知识管理能提供给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在理念层面。鉴于“虚拟”(网络交流)形式(如e-mail、instantmessaging、chat、co-browsing、VoiceoverIP与videoconferencing)的完善关键取决于技术的强势与资金的雄厚,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对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参考信息源组织建设即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二是参考咨询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及显性化。前者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也是图书馆界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后者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参考咨询馆员的知识固化、培训、激励与管理领域,也是目前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薄弱环节。在人员管理方面,2003年VRD会议上国外学者有的认为,当前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领域的文献没有对管理、领导和团队合作等技能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强调[7]。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之父Green在1836年将图书馆参考服务界定为“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个性化联系”,这要求参考馆员不仅要了解馆藏,还要了解读者,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交流技巧。相对与其他图书馆部门,参考咨询服务部门是最能体现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即“Knowhow(知能)”的地方。随着传统参考服务向虚拟参考服务的发展,参考馆员除了原来参考馆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外,基本的电脑和网络常识,尤其是对电子资源的了解,也是其需要具备的;此外他们的打字速度要快,思维要敏捷,能即时回复用户的问题,以避免让用户等待。所以,如何通过知识管理保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咨询队伍,将成为影响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因素。(1)确认参考馆员的知识产权与法律地位。在欧美国家,自1850年以来相继制定的图书馆法中都确定了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有专门的图书馆员资格认定制度,图书馆参考馆员被列为与律师、会计师和医生同等的专业人员,享有稳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2)强化图书馆知识管理双重任务中的组织自身知识的管理任务,促进全员参考咨询意识的形成。在我国,从图书馆领导者、馆员到读者,参考咨询意识都有待提高,致使我国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仅停留在“参考”而不易向“咨询”深入,网站内容多表现出简单的静态展示特色而缺乏个性化动态交互。提高参考咨询意识,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在图书馆改革、可持续发展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体现知识管理与服务第一的理念,馆员要把为读者解决多少问题的咨询能力作为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像医生和律师那样,能够真正为每一个不同的对象解决不同的问题。(3)关注参考馆员情感需求的满足与技能知识的更新。“粘在了咨询台旁”常出自于美国一些非常优秀的参考馆员之口,一线参考馆员时常感到他们的意见被轻慢。这一描述告诫我们,必须重视一线参考馆员的心理压力及情感需求,建立合理、有效的参考馆员工作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当然,参考咨询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激励及显性化不是知识管理应用于虚拟参考咨询的全部。但是,由于目前咨询馆员成本已构成实时虚拟参考咨询运行成本中的最大份额,以致许多实时虚拟参考咨询项目因不堪馆员成本的重负而被迫停止运转或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在这一领域首先导入知识管理思想与理念。同时,实时虚拟咨询软件功能设计、数字参考资源组织、虚拟参考工作流程与运作机制等等都需要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渗透与发挥。

4.2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切入点

如上所述,“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先进理念,它在图书馆的实施应是全方位的(包括对内管理与对外服务),也是根本性的(涉及到图书馆一系列机制改革与组织文化建设问题),但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也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文献[8]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起步时的范围相对狭义一些,努力的目标相对简单一些,或许更可能取得成效。研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关注的领域首先应该在于“Knowhow(知能)”,以及关于它的支撑范畴,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宜暂且定位于专业技能和专业化服务人才群体的建设。并设想建立一个全新的服务管理机制,这个机制的重点在于图书馆服务领域,建立一个鼓励参考、咨询工作者把个人的技能、经验加以整理,使之成为系统化的知识,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提供所有图书馆工作者“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操作领域,需要实践的内容应该有;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档案,经过系统加工、科学整理,形成个人专业服务技能的物化形态——文献利用专业技能“知识库”。这样的“知识库”可以提供图书馆社会服务人员共享,成为具体服务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进入互联网,向全社会具有文献检索、利用的需求者提供“知识共享”。为保证图书馆管理变革进程的稳定和不可逆转性,应首先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彻底打开“单位人”的枷锁,允许和鼓励具有专业技能者以“社会人”的身份,自由地流动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行业内外。

图书馆参考咨询的虚拟化、智能化与合作化已经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问答知识库”作为虚拟参考咨询流程的重要环节已经在一些成熟的咨询软件(如QuestionPiont、LSSI的Toolkit等)中成功运作,特别对于合作虚拟咨询,“问答知识库”更是不可或缺,需要有“本地知识库”、“总台知识库”、“中心知识库”“全球知识库”等的支持。在国外,知识管理开始在一些图书馆部分地实施,并出现了一些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软件,也主要是指参考咨询服务领域。例如美国Ithaca大学图书馆,利用一个检索参考信息知识元的系统Refquest对参考咨询问题、答案和信息来源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用户可以输入任意的词对没有标引的文章和标引过的词表进行检索。参考咨询人员则定期把最近用户常问的问题和将来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添加到数据库中。Refquest系统会把简短的答案、注释以及链接到其它网站和图书馆联机目录的URL的记录保留起来,参考咨询人员可根据Refquest系统保留的记录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管理。再如美国Multnomah县公共图书馆,利用一个类似于票务系统的信息分发系统InformationDispatch对图书馆的中心馆和分馆的年度参考工作进行分析,充分利用E-mail,数据库引擎和网络工具改进参考工作的工作方式,并对处理的次数、问题的类型、服务的区域提供信息和统计跟踪。图书馆也可以利用InformationDispatch进行数据的统计、问题类型的分析、资源使用发展情况的收集、参考工作计划和其它图书馆信息的管理[9]。还有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YaleUniversityScienceLibraries)正进行的知识管理工具的调研,他们目前努力的第一步是考察试用EndNote引文管理软件(citationmanagementsoftware)。EndNote是用来管理书目引文的程序软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可把大量的参考咨询检索从在线书目数据库转移到所建的EndNote数据库,并能通过MicrosoftWord或WordPerfect产生出各种格式的书目记录[10]。

参考咨询场所的异地化与虚拟化也使参考馆员或咨询专家的构成与身份趋向社会化与层次化。美国VRD的ASK-A服务就是由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专家队伍提供。美国公共图书馆IPL(InternetPublicLibrarv)从1995年开始提供网络参考服务,其咨询回答人员由大量兼职职员组成,学生和志愿者负责大部分的咨询问题,专业咨询职员专门回答其中的难题,这种有效的人员组合能使咨询解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用。ARL(美国研究图书馆)的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安排的人选是参考馆员,其次是学科专家,一般馆员、图书馆学研究生也会支援。Ferris州大学图书馆利用人员整合的模型提供chat服务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11]。

综上所述,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不宜求大求全,可以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作为切入口先行动起来,因为国外在这一领域已经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同时,由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必须通过显性知识资源与隐性知识资源的有机结合与互动转换才能实现,不论从工作流程还是从软件功能方面,正是知识管理核心内容的体现。随着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成熟运作,将会逐渐带动图书馆其他部门对知识管理先进理念的导入与吸收,从而实现整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SteveCoffman,LindaArret.ToChatOrNottoChat-TakingAnotherLookatVirtualReference.Searcher,2004(7,8)

2DefinitionofVirtualReference.[2004-09-10]./rusaTemplate

3Askalibrarian联合咨询网站.[2004-08-30]./

424/7Reference联合咨询网站.[2004-08-30]./

5任全娥.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类型调查分析.图书馆建设,2005(2)

6陈培钢.浙江省高校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调查与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4)

7JaneKinkus,JenVenable.Qualitiesneededtosuccessfullyleadadigitalreferenceprogram:Learningfromprojectmanagersinotherindustries.[2004-08-21].

8王宗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变革的散思”之二.图书馆建设,2003(2)

9Perez,Ernest.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ibrary--Not.DatabaseMagazine.1999,2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