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语文课堂全解

三年级语文课堂全解

时间:2023-08-03 17:2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语文课堂全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语文课堂全解

第1篇

“呀,又破了,真糟糕!都是单面胶惹的祸。”只见我自言自语地骂道。以前多好啊,用铅笔写字,写错了的话,还可以用橡皮擦掉,既不费力,而且纸也不会破。

三年级的时候也不错,虽然是用钢笔写字,但是,可以用修正液。说起修正液,我还真有点怀念。写错字之后,只需拿起修正液晃动两下,在往出错的地方涂一下即可。可谓是“白雪无痕”。可是,修正液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改错字的人,因为此人有毒。

三年级第二学期,同学们又普遍用起了修正带。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便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于是,修正带也淘汰出局。

四年级的一天,我们在做作业,老师严肃的说:“其实,说句实话,用单面胶是改错字的最佳选择。下一周回来,同学们都得带一卷单面胶过来。”于是,我们翻来覆去的选择还是单面胶。

在四年级的整整两个学期里,你知道是什么吗?说出来,肯定吓你一大跳。告诉你吧:我们最流行的是将粘过错字的单面胶卷成一个大圆球。还比赛谁做的大,谁做的硬呢!我们都叫它“知识球”,因为在球中的全是字,也可以理解为“知识”。

其实,我讨厌单面胶也就是讨厌他的不方便和他的粘性太强,容易撕破纸的缺点。有一次听写的时候,由于写错了一个笔画而没有听到很多词语。为什么会以小失大呢?这都是因为这个小而可恶的单面胶。

英语考试比较爽快。写错了以后,大笔一划就可以了。这个行为老师不但不批评我们不整洁,反而表扬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聪明,善于利用时间。

不过,语文考试也不是不好。考语文,用的单面胶会很多,但是,如果把他卷起来以后,跟别人比谁的“知识球”大,准赢。

再这个方面,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上不要多写错别字,否则,要用单面胶,撕破的话就完蛋了。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构建

一、生态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生态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化的学习形势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学习语言并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产生交流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学生、知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多变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教育意义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要从生态化的角度展开,着眼于未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态教育。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教学活动的一切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情绪,创造生动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1.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生态教育讲究的是学习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安排语文课堂的节奏要求教师要张弛有度,将教学中的快节奏与慢节奏相结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相对简单的或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节奏,而对于内容复杂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腾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在讲授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掌握语文知识。

2.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亦庄亦谐。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则是要带有一定的诙谐和幽默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到好处的诙谐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点的学习中来,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则需要符合逻辑的语言讲解,宜庄,但用词的准确性及逻辑性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惫感。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讲解应该是亦庄亦谐,并寓庄于谐的。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文,在学到“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一句时,学生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郑和已经六十岁了还要下西洋,这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宜庄,向学生讲解郑和远航的目的,使学生感受郑和与我们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3.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擅长于情,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爱上学习并乐于学习。而有的教师教学风格则擅长于理,即通过逻辑性较强的讲述教学程序安排,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两个心理系统分别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等,再就是认识系统,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情理相结合的教学风格。

4.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来,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多元化且能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以此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并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其中《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为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两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说”,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把自己联想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二是“画”,让学生对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加以想象,并将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只见学生都变得异常活跃,由此一来,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创设的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特点和学习层次有所差异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能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在互帮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学节奏,运用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及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此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教育。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如果没有人问:“人类怎么才能像鸟儿那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呢?”我们今天能有飞机吗?

如果没有人问:“我们怎么才能到达月球呢?”人类历史能有蹬月这一页辉煌的历史吗?

如果没有人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天各一方的亲人倾听彼此的心声呢?”今天我们能有电话、手机吗?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发明,都缘于一个“问题”。“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改造世界、改善人类生活的酵母。如果没有不断地提出问题,人类就不会有今天。因此培养“人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一、激发“问”的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疑者,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所以在学生的心中播种问题意识的种子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第二册《地球爷爷的手》这一课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爷爷这一只神奇的手是谁发现的?英国有一个特别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叫牛顿。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树上一个熟透的苹果掉下来,砸到他的脑袋,同学们,假如你们是牛顿,你们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太高兴了”、“马上咬一口”......我微笑着摇摇头,接着说,牛顿他没有惊喜,而是产生一个大“?”,他自言自语地问:“苹果为什么不向别处飞呢?”经过很多年的探索,他发现“地心引力”,也就是地球爷爷的手。

在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充气雨衣》中,我说:小林是一个小小发明家,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发明家是谁?对,爱迪生,他一生发明数不胜数,他曾无数次问自己:“怎样才能让贫穷的人们也能用上电灯?”带着这个问题他做了无数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用钨丝作灯芯的电灯,真的让穷人也用上了电灯,为全世人民带来无限光明。

我适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讲古今中外的发明家的精彩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问为什么”,渗透问题意识,告诉学生,只要多想多问,敢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将来他们也会成为“爱迪生”,成为“牛顿”,从而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心里悄悄地萌芽。

二、给予“问”的勇气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题,就得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教师是引路人,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是学生的大朋友,不能以权威者的形象自居,而应尽量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情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平等、信任及赞许。

其次,课堂上,可允许学生有自由的坐姿,无需危襟正座,允许学生有疑问、有不同见解时不用举手站立发言、插话。因为智慧之花一闪即逝,特别是语文课,品词、品句、理解文章的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剥夺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风牛马不相及时,不应马上否定他,以免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应该赞扬他发言的勇气,并给与点拨和启迪。这时教师的语言及神态的准确表达极其重要,一定要诚恳,让学生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千万不能装装样子走过场。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时,就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太阳’之谜吗?”学习好、注意听的同学都笑了,有一同学说:“某某,跑题了。”没等提问题的学生反应过来,我就接过话说:“对呀,某某问得好,太阳之谜肯定也很有意思,课后大家也可以一起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现在,我们接着探索‘月球’之谜。”不管是误把“月亮”说成“太阳”,还是故意那样问,这样做既肯定的学生的问题,避免了提问题学生的尴尬,也把握住学习方向,还拓展了课外学习内容。

最后,同学之间正确的评价也相当重要。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取笑是不文明的行为。应允许同学问错,不会问,答非所问,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先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有备而来,并根据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提问,比比哪组提出的问题最多,提的问题质量最好,提问题的人数最多,这样不仅能提高问题的质量,还创建了一个人人都有机会一显身手的平台,并能起到以“优”带“差”的效果。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这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全班同学都举了手,问题很多,有难有易,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的,也有富有创意的问题,譬如“给夏天的太阳要画成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画给春天的太阳是五颜六色的?”“应该给沙漠画个什么样的太阳?”“应该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南极北极呢?”这一节课,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一个个小脸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亲切和蔼的老师,正确的舆论评价,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都能不断给予学生们提问题的勇气。

三、提供“问”的土壤

要想让学生有东西可问,就得让教材“活”起来,让学习内容充满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能让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所以,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精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学模式,利于学生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看图说话,再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接着请学生上台指图讲故事,比比谁讲得精彩,然后再请学生带上动物头饰上台担当文中的角色,一人问,一人答。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后,学生如鱼得水,轻而易举地提出了许多问题,“鲤鱼姐姐你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我?”“牛伯伯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燕子阿姨为什么你也不借?”

四、掌握“问”的技巧

要让学生“会问”,关键还要有一位会“引路”的老师。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抓住课文题目、课文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字词进行发问。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我说,看读了课文的题目,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于是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有的问:“手术台是什么?”有的问:“阵地是什么?”有的一下子问到点子上:“白求恩为什么把手术台当成阵地?”一个问得比一个精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我又说,大家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一定能针对文中用得特别好的词句提几个问题考考同学。一听这话,学生更来劲了,有的问:“‘两天两夜’和‘布满血丝’说明什么?”有一个学生问:“谁知道课文写‘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用意?”说完还带着一脸的自信。显然,他知道这个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答案也“成竹在胸”。三年级的小学生能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既惊讶,又佩服,不禁说:“问得好,问得妙!”更不可思议的是最后还是以他自己的完美答案折服了老师和同学。这时我不仅看到了成就感,看到自豪,还看到了智慧的火花在熠熠发光。

长此以往,在老师半扶半放的引导下,学生便逐渐掌握提问题的技巧,提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五、享受“问”的乐趣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1]。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如何强化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一、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教师多以成绩和升学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因而导致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课堂教授的知识点上,很少主动进行语文阅读。同时由于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和家长的“严格”管教,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进行主动阅读的学生中,他们阅读内容比较单一,以趣味性较强的文章为主要的阅读材料。

上述这些情况造成了学生阅读量少的问题,不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有效的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新时期重要的特点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作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2]。它与新时期教学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对于语文阅读的理念也能够有一定的理解,这对于其将知识层面的认知转化为实践阅读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技术,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满足小学生语文阅读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效果。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阅读情景

阅读兴趣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秦兵马俑》为例,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尽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我在正式上课之前,先是为学生展示了一些秦兵马俑的图片。这些图片上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音频、视频等形式创设阅读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攻克阅读难点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认识能力有限,因此在阅读时难免会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我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可重复的特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比如在《月光曲》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们没办法体会到《月光曲》描述怎样的情景。由于我不是专业的音乐老师,没法专业具体的表述给学生听,恐怕就算是专业的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孩子们也是一知半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展示一下那样的画面。于是我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制作了这节课的课件。在为孩子们展示视频的同时,播放《月光曲》的曲子。孩子们通过音乐和视频,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了乐曲所描述的场面,很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为孩子播放了《月光曲》的曲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朗读,果然孩子们这一次朗读比之以往更有感情、更有节奏。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仅有兴趣是不够,还要学会阅读的技巧。对于小学生的阅读,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够给文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主要内同、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

只靠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小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提升上述要求涉及的能力,制作成课件,每一项内容,配以范例和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多媒体的使用,也避免了利用纸质材料的不可重复性和材料的有限性,可以让学生多次查看,且可以及时利用网络资源补充进去,不至于学生产生阅读的厌倦感。还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阅读的技巧,并让他们用投影仪等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利用多媒体制作阅读课的课件,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允许有需要的同学下载回去,有课上当时解决不了的难点,在课下继续使用,重现课上的教学内容。

结束语:

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阅读能力是进行其他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未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阅读情景、攻克阅读难点、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进行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小学语文听写训练内容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帮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也是检查其学习效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听写训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听和写的结合,是先“听”后“写”的训练,是学生把听到的内容按要求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综合过程,其势必要求学生耳、手、脑等器官的协调并用,因而对于学生巩固和熟练知识、培养和提高听写与思维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听写方式使“听写”训练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偏义词,即轻“听”重“写”,教师说学生写,无疑限制了这一方式的创新,使很多教师产生该方式采取上的“鸡肋”之感。事实上,只要我们抛弃陈规、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努力丰富听写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它仍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努力丰富听写训练的内容

语文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并着重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构建,应以语文学习过程中丰富的内容为基础,否则沙上建塔,重而无基,能力培养只能流于空谈。对听写训练这种方式来说,亦是如此。因而,丰富训练内容成为一种必需。

一是字词。从一年级开始,课文后面的练习或者语文园地中,即设有“我会写”“我会填”“读读写写”“读读抄抄”“看看写写”等栏目。针对的内容,首先,是生字;其次,是词语、词组、短语等,其直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课标语)并积累词汇。故此,为帮助学生强化识记、避免遗忘,课后的听写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些字词在新授课过程中已为教师所强调并为学生所练习,门槛较低,也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是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语文课标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词句积累与运用有着明确的要求。例如,第二学段阶段目标“阅读”条下第7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即是一个明证。仅以课内要求来说,由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背诵并能够熟练地书写这些语句,强化学生对课本语言的积累――如《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对山石的描写、《匆匆》一文中,大量的整句与散句的结合等,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明确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采取听写方式是最为简单易行的。

三是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精彩片段。语文课标第二学段阶段目标“阅读”条下第7点的规定可作为教师进行此类听写的依据。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精彩语句的机会是很多的,在教师的要求下也做过不少抄写与笔记。但面对写话与习作要求时,仍感到即使搜肠刮肚仍词汇贫乏、好句子寥若晨星,其原因即在于没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词汇与句子的真正含义,没能够充分感受到其优美的意趣所在。所以,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充分感受课外阅读中一些精美语句、片段的美与趣是有必要的,而听写可以作为这种强化方式之一种。

二、丰富听写训练的方式

新奇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总能引起学生的期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因而丰富听写训练的方式,触发学生的趣味点,对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听写的兴趣与效果是有帮助的。

一是丰富听写者的人选。传统的听写训练,多是教师说学生写。尽管教师作为听写者,优势明显,如可有效地针对教学目标、内容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目的性明确,性价比高等,但长时间如此,单一的方式选择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降低学生参加听写训练的积极性。因此,让听写“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就很有必要。例如,在教师指导下,可按一定比例选择语文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听写者人选,由其在考察范围内自主确定听写内容、陈述听写理由,并顺次轮换等。这样做,对听写者来说,要考查别人,首先自己要做到足够好,会促进该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被听写者,则会因听写方式与内容的无法预测而产生新奇感,进而吸引到学生的高度注意,听得专心,记得牢靠。

二是创新听写的方式。丰富听写者人选,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性,必然会带来听写方式的创新。例如,学习完《“红领巾”真好》一文后,有学生在担任听写者角色时,心血来潮,在讲台上做向高处蹦跳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并书写,学生即领会到是“蹦”字。这一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对该字的形象化记忆;又如,学习完《清澈的湖水》后,听写时,担任听写者角色的学生说,“我困了,我的()快闭上了,我要睡()”,要求学生做填空式书写,写下“眼”和“觉”二字;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选择。最为有趣的是学完“识字6”(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3页)后的听写,一个学生故意拉长了声音说话,“请写出――‘美’――的反义词”,有学生听到“美”字出现即进行书写,结果却发现听写者要求写的是“‘美’的反义词”,又忙不迭的赶紧改写,在事实上给了学生一个关于听力的教育,即听话要听仔细、完整。这也使听写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听”和“写”。

三是提示性或推理性听写。有时,由于学生的复杂性,教师难以预测到某些学生对听写内容的一些具体反应,如高估部分学生能力与低估某些听写内容的难度,导致学生难以完成听写任务等。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适时而适当的提醒。如听写“液”字时,有学生一时想不起,我即作提醒说“这是个形声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在耐心地等待中帮助学生完成听写。推理性的听写也会很多,如学完《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后,我要求背写全诗,有学生一时想不起第二首,我即提示道“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生即会推理得出下面的句子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进而联想起全诗内容,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有益的锻炼。

总之,尽管听写训练的内容与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种种,但以丰富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并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符合小学生的情趣特点与学习规律。这对于提高听写训练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这一传统教学方式“老树开新花”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易冰冰.让低年级的“听写”鲜活起来[J].学苑教育,2013,(04).

第6篇

看电视,是沫沫从小到大最坚定、最持久、表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嗜好”。在小学六年纪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沫沫正眯着眼睛,如痴如醉的回忆昨晚的电视。忽闻老师唤名声:“这位同学,请用“更……更……更…”造个句。”沫沫忙不迭的站起来:“安尔乐卫生巾,更干、更爽、更安心I”男老师首先晕倒。苹果没唾

嘎嘎今天的好身体全仰仗于小时候的馋嘴儿。已经11点了,睡意朦胧的嘎嘎,揉揉眼睛,伸出小手:“妈妈,我想吃苹果!”“乖,这么晚了,苹果都睡了,明天再吃吧。”小嘎嘎默默沉思片刻后,果断的得出结论:“小苹果也许睡了,大苹果肯定还没睡呢!”结婚年龄

饭桌上,十一岁的沫沫津津有味的吃着鱼,突然,她发现鱼肚子里有鱼籽,早熟的沫沫十分惊讶的说:“真没想到,这么小的鱼就要当妈妈了。”沫沫妈妈听后大吃一惊,生怕女儿想歪了,连忙解释:“其实,这条鱼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只是个子小点。”制狗秘诀

小米姑娘三年级时,初学英语,对此非常感冒。一日,爸爸来接她回家,路过小区门口时,有条硕大的黑狗对他们“汪!汪!汪!”地叫起来,爸爸欲将她拉在身后,谁知,貌似柔弱的小米一个箭步向前,对着黑狗大叫三声:“吐!吐!吐!”。奇怪的是,大狗居然不叫了,还发出可怜的“哼哼”声。

回到家,爸爸向小米求教“制狗秘诀”,小米洋洋得意地说:“狗对你汪汪叫时,其实是在说one,你就对two,这时,狗因为无法回你three,非常惭愧,就不叫了。”

最爱爸爸

地球上的小孩大概都被逼问过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的“牛”问题,从小调皮、聪明的榴莲也没能逃此“厄运”,于是便有了这段“榴莲版”经典对话。

爸爸问:“咱们家,你最喜欢谁?”榴莲声音洪亮的答到:“爸爸”

“谁最疼你?”

“爸爸!”

“你跟谁最好?”

“爸爸!”

“你怎么总说我好?”爸爸窃喜,准备接受女儿如数家珍自己的优点。

小榴莲犹豫3分钟后,怯怯的说:“怕一你一打一我…”^_^嘻哈婚礼 糊涂嘎嘎:这个伴娘有点苯 地球人都知道,婚礼上敬酒时,为防止新人喝醉酒,通常放两瓶酒,一瓶白酒,给客人喝;一瓶白开水,给新人喝。伴娘的任务是:盯住“白开水”,并在需要时把它准确递到新娘手中。嘎嘎的某闺密结婚时,作为伴娘的她,便承担起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然而,新娘敬完酒后,却出现如下症状:头晕,面赤,恶心,嗜睡,以及浑身颤抖,状似陶醉在巨大的幸福中不能自持。嘎嘎大惊,详细审查后,才发现自己把白酒全递给了新娘,客人喝的全是白开水。此事后,以前争相请嘎嘎当伴娘的人全部神秘“选择性失忆”,坚决不承认有过想请她做伴娘的想法。

第7篇

这个学期,我有幸获得了一次到村小学当助理班主任的机会,这应该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实习,使我深受启发。在实习期间,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我深切地感觉到,做一个小学班主任真的很不容易。虽然班主任工作多少有些苦,有些累,但我下定决心,不管如何辛苦,我也要在实习期间将普通而又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做好。

一、教学工作:进行趣味教学,引导学生专心听课。

在实习期间我的教学工作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从没有丝毫的放松过。除了备课,上课以外,我还坚持每天帮助老师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做到批改后让学生及时改错误。我们班的学生很多任课教师都说,纪律不是很好,学生的听课状态也是一般,也很不怎么爱发言。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上课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纪律涣散现象。我所接管的三(4)班更是如此,听一些老师说,我们班是全级最调皮的学生,那些学生谁都不怕,只怕班主任,根据我所了解和观察,确实只这样。因为我去听他们原来的不是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上语文课,一听果然不出所料,纪律真的不怎么好,除了很多不听课开小差,还有一两个同学经常都插嘴,妨碍老师教学。一开始,我也遇到了其他老师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他们的心理,大多是因为课堂枯燥,对老师讲的内容没什么兴趣,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就对老师提的问题不怎么搭理了。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趋向趣味性,加入了很多猜字谜,玩游戏,当小老师等等,更注重运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渐渐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总是络绎不决,争先恐后,连一些差生的表现也积极了很多。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课间的时候,经常都会有很多学生来级室告状,谁拿了我的笔,谁打了一下我,谁说我的坏话等等,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刚开始觉得他们好烦,那么小的事情也值得他们,天天地跑来级室告状。但是我看见那里的老师都很耐心地给每一个同学来解决他们的小矛盾,觉得真是佩服他们,天天为这些小事来费口舌。后来问老师,老师很认真地跟我说,这些小事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但是在小学生看来却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他们知道老师是不管这些小事,他们之间就私下解决,解决不了就打架,打伤了人就不是小事了,我们要耐心地给他们解决这些小事。听了老师的话才恍然大悟,看来这些小事真的不小,后来有一些学生向我告状的时候,我不再是说:“你不要理他就行了。”这句话了。而是,更详细地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详细情况,并公正地给他们判断谁对谁错,给他们讲一些道理,让他们心服口服,并要求错的同学给另一个同学道歉。

三、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班上的优等生,更爱班级的后进生。在学习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我班黄可同学,每次上课发呆,不肯做作业,每次叫他做作业,他总是说不会。我没有放弃他,而是手把手的教他写字,抓住他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他,在学生面前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课堂上,我也经常都会叫他来回答问题,并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他。渐渐的,他不但能完成作业,而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天早读前,我都会提前检查他的作业,看到有错的地方,就帮他指出并改正。在一些主题班会上,我也尽量争取机会让他上台表演,以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一段时间后,我明显感到他进步了很多,上课比以前爱听课了,作业也完成得越来越好了,看到他的进步,心里真的感到很高兴。我们班的学生下课后或上课前,总爱跑到我这里跟我说话、聊天,也有问学习上的问题,感觉跟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了好多。

四、开展“安全牢记心中”主题班会。

在实习期间,我们地开展了“安全牢记心中”主题班会,通过小品表演、知识竞赛,认识交通安全标志等多种形式,并要求他们到课外去读有关的安全知识,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次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自救自护的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让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学会从容对待,不急噪,不慌张。用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来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树立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组研究,汇总资料,合作排练,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乐乎。这次我班别开生面的《安全牢记心中》的主题班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活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对这类活动乐此不彼,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个集体。只要班主任和全体同学同心协力,把握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航向,我相信我们这个班级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在实习期间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第8篇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背景;调查研究;转化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并且相继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旨在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初中教育处于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也备受关注。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提出是初中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习语文吃力的学生而言的,这些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自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吃力,而且成绩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这里,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做一定的探讨。

一、农村语文学困生形成的背景

1.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家庭原因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笔者的实际调查,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朋友都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任其发展,导致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或迫于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与知识水平较低的祖父母一起生活。于是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良好的帮助。这样的原因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较低,不仅不能准确地掌握初中语文知识,而且在一次次的学习受挫后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学困生。还有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失母爱或父爱导致性格上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无心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把学生推向语文学困生的队伍。

2.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在学校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开设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营业性场所。但是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一些黑网吧、KTV、酒吧等不适合初中生却又充满诱惑力的场所屡禁不止。加之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模仿欲,他们喜欢去模仿成年人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年纪的事,例如,抽烟、喝酒、赌博和早恋等,想借诸如此类的行为来彰显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些不良的社会因素无疑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他们可能沉溺于其中,乐此不疲,对学习却拒而远之,望而生畏,最终使一部分学生彻底沦为初中语文学困生。

3.学生的自身原因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生个体对自身学习初中语文的影响是造成农村孩子成为语文学困生的一个关键原因。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及其家人的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懒惰不愿思考的恶习。怕吃苦、怕动脑、不思进取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本人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另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小范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放松了自己对学习语文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找不到语文学习的语感与方法,从而变成初中语文学困生。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本质上是爱学习语文的孩子,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及技巧,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他们在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学习时间后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因遭受挫败而产生厌学语文的情绪,致使这部分学生也逐渐迈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群体。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的语文学习基础较差,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请教老师及同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所欠缺的语文知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语文老师上课的节奏,自身心理上的压力以及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会让学生更自卑,情绪更低落,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而沦为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际调查

结合实际的考察,目前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数量是城镇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几倍,这部分学困生的语文成绩长期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这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但是具体分析每位学困生的具体原因时,我们总是能够在之前第一部分的三个原因中找到每个人所对应的缺点。综合分析后,可以将学困生的现状归为以下几点: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没能学好语文,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压力后逐渐对初中语文课程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更有甚者演变为对语文老师的不喜欢,这些因素会严重阻碍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进程。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语文的基础较差,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知识还未能掌握,从而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和分析出来的句子错别字与语法错误严重,这也会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语文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导致其在课堂上不能紧跟着语文老师的教学思路去学习,加之对自己的课堂要求过于散漫,从而不能掌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内容,也不能学习到语文老师上课时所传授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因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所以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符合老师培养的要求,也被划进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行列。

三、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正确的引导是转变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必要途径

由于初中语文科目知识面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的特点,学生在经历几次挫折之后就会放弃原先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语文学困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语文学好,让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机更加端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交给语文学困生,以便让他们在圆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及技巧,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老师在讲解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可以鼓励学困生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然后老师再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不同,进而领悟诗歌朗诵的节奏及其技巧。当然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需要给学困生相应的鼓励与赞赏,可以让他们自己主动地站起来或举手示意老师发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学困生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还可以让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点评,使语文学困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和经常性的指导下获得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逐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摆脱学困生的头衔。这一过程中需要语文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公正、平等的评价,更要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语文老师一直在努力地帮助自己提高语文成绩,一直给予自己无私的关爱。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恢复学习语文的信心,更愿意去接受语文老师的指点,更愿意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爱的教育是开启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心智之门的钥匙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对待具有强烈自卑心理的语文学困生,我们应该用爱的教育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爱的语言和爱的行动去拨动他们的心弦,进而让学困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曾经带过一位姓袁的学生,该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都不错,有些科目还比较优秀,唯独语文成绩极差。但综合该生各方面的发展,笔者认为,该生学好语文并不是难事。后来经多方了解,经常受到语文老师表扬的袁某同学,在小学三年级时因生性活泼、话多好动时常违纪而被新换来的语文老师多次批评,导致该生对语文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主动放弃语文学习,逐渐步入语文学困生的行列。为了转化该生,作为其语文老师及其班主任,我决定用爱的教育去发掘该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主动与之接触,关心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向他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课后不忘对他进行必要的辅导。最终,该生消除了对语文老师的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扔掉了语文学困生的名号。他曾在一次题为《最难忘的人》的作文中写到:“感谢您,那个用爱叩开我心灵之门的语文老师;感谢您,那个让我再次感受到文学艺术魅力的语文老师;感谢您,那个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语文老师。”

3.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内动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就像鸡蛋一样,从外界打破只是鸡蛋液,但是从内部打破就是生命。所以说,初中语文老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自己学习语文的动力。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童趣》一文时,老师可以换种授课方式,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让他们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从而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面对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学习的效率自然成倍提高,学习动机也会更加强烈,学生记忆知识的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最终使语文学困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囹圄。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驱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在合作,通过合作能弥补学生个人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方面的局限性,变“单枪匹马”为“人多智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既能消除同学们对语文学困生的歧视心理,又能帮助语文学困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还能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笔者都是把所带的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把语文学困生指派到特定的学习小组中,再指定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引领整个学习小组并帮助语文学困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各个学习小组都能找到适合本组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病的辨析与修改”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根据本组合作探究的结果,以数学公式形式“两面性词+两面性词”“防止(禁止、避免、预防等)+肯定形式”等对某些语法知识及语病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此直观形象的归纳总结,对于语文学困生,特别是那些偏爱理科的语文学困生来讲,不能不说是一次颇具诱惑力的语文学习之旅。

5.赏识教育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美、鼓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赏识教育可以变学生“要我学”的学习模式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最近笔者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与笔者聊到,当年刚进初中的她,语文成绩并不及格,但她的声音较甜美,朗诵技巧也不错。该生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被笔者点名范读课文,每次都能得到笔者的表扬及同学们的赞许,后经笔者推荐其成为校园广播主持人和元旦文艺汇演主持人。该生大受鼓舞,立志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经过三年的努力,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重点高中。所以俗语说:“泥鳅要捧,孩子要哄。”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的声音好美哦!”“你的思维很独特!”“你的知识面很宽!”“你说得很有道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语言的无穷魅力,多说几句鼓励性的话语去解救更多的语文学困生呢?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出现受到了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主要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结合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与实际教学的案例,探究了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策略,希望初中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学困生的“头衔”,能健康、积极地学习与成长。

第9篇

[关键词]朗诵技巧;文学课;朗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诵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朗诵技巧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力,通过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的理性分析,辅之以朗诵技巧的感性的认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学背景中,达到自我与作者统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诵艺术与文学课、文学作品的关系

朗诵艺术、文学课、文学作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物质材料,只是文学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诵艺术是以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为基础,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去唤起人的美感,给人艺术的享受。这也正如著名学者张颂所说,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

二 朗诵技巧如何表现文学作品

学者史颖说: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2〕这种语言艺术极富表现力,并通过各种朗诵技巧,如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通过朗诵者的朗诵技巧来进行二度创作,表情达意,更好的传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诵技巧在文学课中的运用

(一)推广朗诵教学法

朗诵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朗诵的内外部技巧,使相对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我们可通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诵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特此模拟《荷花》教案,用以对比朗诵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

《荷花》教案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诵教学法,让学生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理解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讲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呈象感形运用的是朗诵的内部技巧。即通过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更具画面感。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对荷花这种形象的植物有一种最直接的印象。在学生进入默读阶段,对文章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成语或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如叶燮所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看似这个开端较为寻常,但是通过学生用词语或者成语去形容荷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学生借助朗诵的外部技巧——想象,丰富的想象技术才能将心中鲜明生动的荷花形象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过朗诵中的想象去酿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导入到文学课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诵读感知——作者怎样看荷花

诵读感知,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学课的一个中心思想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路。通过朗诵外部技巧的阅读,这条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朗诵和品位文本的情态。

例如: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这段是讲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过对于此段语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那个喜悦、欢心的基调。我们便可通过朗诵的内部技巧——语气,来给这段话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诵时口腔放松、气息深长、语气上扬活泼、声音力度较小、语流音节是跳动的〔4〕,总体把握这段的感情基调。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哪几个词语的运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欣赏喜爱的眼光去看荷花的。这时我们就得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强调某个音节、词语或者短语的重要性〔3〕。同样是在本段中,作者重点描绘荷花美的词语显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随风飘动”。这几个词属于并列性重音,在处理这类重音一般采取渐高、渐低两种方法,渐高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高;减低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低。此处,建议采用先渐高后渐低的方法,这样三个重点词语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环节,我们始终在探究“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真正要寻找的是学生与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相似点。于是,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去朗诵就需特别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时的情景。这是通过朗诵技巧达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实重点

品读悟情——“冒”出来的荷花

著名学者王崧舟老师在给学生上《荷花》这一课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冒”这个字上。(原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细细解读,荷花的神韵全在“冒”字上,如若是传统课堂,教师也许会问“用这个冒字,有什么好处?”其实也就隐含着这样一个无需置疑的结论:这个“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显然,这已经作为一种定论要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个好法”,无须学生仔细理会,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将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运用“朗诵教学法”,先去朗诵这段课文再体会为何要用“冒”这个字就能让学生直截了当的去想象和比较“冒”字和其他字的优劣,这里的朗诵是需要创作和比较的,学生会试着将这个字换成“顶”、“伸”等来朗诵,也让学生体会这个“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为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朗诵教学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的升华,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授课方式。也只有通过这种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对于荷花的感悟会由一种浅显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内心的诗意解读。

4.口头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诵的最高体验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不动声色。通过朗诵教学法的辅助让学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品读、朗诵、想象,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是欣赏美,还是创造美,使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在课堂进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入境,让学生通过语言、通过写作去表达作者笔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这种朗诵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语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学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达到“感与悟”、“意与情”的融合。也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诵训练,再过渡到对文章思想感情、文字运用和自己理解的升华。

5.结束教学

配乐辅助——我们一起欣赏荷花

选择轻柔欢快的背景乐曲,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本次教学。

教学方法总结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构思中,朗诵教学法除了和传统教学法一样,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外,多了一项通过对荷花感性的认识,让荷花的美、顽强的生命力深入学生心中,以致今后通过某一瞬间某一时刻的诱因,《荷花》这篇文章又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中。

(二)举行朗诵比赛,设置奖励机制

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文学课及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除了教师的讲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之外,还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如古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从朗诵中获得学习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把握诗歌的特色,以多种方式朗诵,将学习变为一件愉快的事。

当然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临场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结语

朗诵教学法是文学课授课的一条捷径。通过朗诵的辅助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文学与审美素养,这就达到了文学课最终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文学课中我们也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朗诵只是帮助文学课更有效进行的一种辅助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