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思想的核心。李岚清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
一、英语课堂教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并将其放在突出的地位。
制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学生和课堂,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课本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制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及时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组讨论,讲评和训练,让学生动起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的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从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以学生思维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英语课堂教学。
二、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许多由科学衍生出来的新文化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网络世界等不断涌现,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因此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换言之,学校教育应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且更重要的是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文秘站:移到“学”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注重锻炼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沟通。二是充分选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建立规范的口试制度,并把平时口头表达能力评分汇入总分,促进学生张口说英语。四是教师要贴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实现心理认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教学的科研质量和效率,这是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在新课程改革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急迫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四、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学案时,应从“学生会怎样学”出发,把表演时间留给学生,搞活课堂,以便带动课外,带动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1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75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思想品德 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索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知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l)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
(2)学生是有潜力的人。教师对学生在某方面表现出来的潜能要倍加关心和爱护。
(3)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敢于转换角度思考、质疑问题,回答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如:在"10的认识"的教学中,教授10的组成和分解,先让同桌同学尝试分小棒。一个分,一个记,接着引导学生尝试讨论,发表意见:"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学生纷纷说:"我是用小棒分的。我是先记住其中五种,其它的也记住了......"学生在"10的组成和分解"的再创造中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探索了知识,总结了规律。
二、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自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要充分挖掘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异,对他们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如教学圆周率时,有目的地介绍在南北时期,我国大数学家祖冲之就第一次准确计算π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数学家求得这个值早一千多年,激起同学们对古代科学家的敬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告诉他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985年π值已算到小数点后上亿位。外延引伸了,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更有助于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自然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得到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逐步地掌握一些科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如,讲解自然数、角、长方形等概念的引人教学时可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进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时可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加与减"、"乘与除"的教学,教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教学时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从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熏陶,明白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在观察问题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动手操作,不耻下问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勇于探索,有自信心和自制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潜移默化中,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对于数学学习来讲,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是核心。小学生年龄特征表明,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是智力的主体,要发展智力就必须对思维进行训练,并且要根据思维内容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加强练。如,在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数乘以2以后的特点,再总结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的方法自己研究能被5、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进行抽象括。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2或3或5整除,井说出根据。进而再进一步研究能同时被2和3,3和5,2和5,2、3、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证,提高综合分辨能力。然后不断地进行实例演练,训练学生由具体到象形式,由发散到聚敛的思维方法。由此以来,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会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提高了数学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课堂;实施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概念,以前只是个心理学范畴的专用名词,它认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素质”则是事物的本来性质。再有,有关素质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官的特点,其内涵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外延则限定于人的个体素质。
我们目前所提及的“素质”,其内涵远比上述提法丰富,其外延也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从生理学角度看,“素质的特点”它是智力发展的生物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而关于“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本来的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所以,具体的素质教育就按照明确的目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的活动。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及实施方法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地理学科是融自然经济、人口、环境等为一体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特别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直接学习我国自然、经济、国情、国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等,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素质教育都提供大量素材,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渗透,主要是根据教材中的大量素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教育、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其次,要经常举办以思想教育为目的地理竞赛。如进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地理知识竞赛和以“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等。
再次,要定期举办以“美丽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为题目的彩色画报、彩色图片展览。通过这些形式来表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
2.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即“智能素质”,这一素质的培养是落实地理知识的前提,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及其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等。
首先,要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智能素质。其方法很多,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象讲解,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地理教学中投影片和教具的应用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地理知识内容在教材中大多是叙述性的,但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加以指导,最好是先根据教材内容交给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内容找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有目的阅读教材来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智能
素质。
再次,要通过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素质,如单字记忆法、比较法、歌谣记忆法等。
3.掌握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素质的培养,此项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读图、绘图、分析地理图表等技能
对于这一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培养,对于读图,作
图,分析图的技能,在教学中要本着三多的原则即要多读、多画、多分析,进行经常练习,另外教师要对这一素质较好的学生要个别指导,进行鼓励,促进其对图的兴趣,以此来带动差的学生。
再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理教具,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小气象站等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技能。
4.审美和美育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祖国的山水美、园林美、国土版图美以及大自然之美等。
对于这一素质的培养,一要靠教学渗透,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桂林山水、苏州园林、名山大川等,城市美中的首都北京、上海、武汉等都是培养审美的素材。二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等都可以间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三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植树种草,参加美化校园的劳动,通过劳动成果装点自然,美化校园,体现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整体育人,全面教育的目的。为此,本文主要从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教师素质;注重个性,培养自信,提高学生素养;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全面实践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增长知识与能力,达到整体育人,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实践素质教育?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教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素质教育中,并把它贯穿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去,自觉实践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得到落实。而且,作为一线小学教师,我们承担着打牢小学阶段学生基础工程,肩负着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强化自身素质,扎实学习教育理论,提升专业技能和内涵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和人才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要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如教育理论书籍、杂志、网络、报刊、培训、研修、教科研等学习,从先行者那里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提升素养。再次,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进行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及反思性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生命潜能释放的场所,让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同时,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更多关爱、帮助和尊重,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个性,培养自信,提高学生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通过无数代教育工作者实践、验证,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与传承。而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力争达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特点和学生特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客观存在个体差异,评价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对学困生,特别是中、慢生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要注重他们个性特长和内心世界的培养,使他们的人格和学习的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在这方面,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培养,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精心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获得成功中产生自信,从自信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不论新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我都精心设计一些学习程度不同学生都能做的课例。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一题多解习题,制定了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第一类,只做自己会做的一种解法的学生,并且解答正确;第二类,至少要做两种解法的学生,每种解答是否正确需检验,最后要将解题思路向全班汇报;第三类,必须做两种以上解法的学生,每种解答是否正确需要检验,对不同解法的思路、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汇报。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采用多种解题方法完成练习,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讲一讲解题的想法和思路,其他同学开阔思路,确保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及应用过程,去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内化了他们的数学素养,拉近了学生与同伴、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活了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三、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发挥学生潜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兴趣以及对知识积极探索和拼搏的精神,最大限度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那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要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空间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释放出生命潜能和创造动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伟大诗人郭沫若说过:“兴趣能创造勤奋,勤奋能创造天才。”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获得成功的源泉。学生一旦产生兴趣,思索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灵活处理教材,借助课件、图片及实物,将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有趣化、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认识”时,我首先将七巧板、红领巾、书本、衣扣、扇子、象棋等常见实物展示给大家,接着经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抽去,留下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感到几何图形就在自己的周围,摸得着,看得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趣味性、好奇心的推动下,就会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活动中,进而找寻规律、培养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在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习惯、浓厚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编 张亚欣)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如何强化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素材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三个方面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案例,对强化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第一,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素材,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初中历史学科中既有科学的史实,又有人文的情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通过增加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经济史等内容,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要立足初中历史学科,辐射相关学科,联系现实。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中《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这一幕时,引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首唐诗,不仅使阳关、玉门关这两个地名跃出纸面,方便同学们记忆,而且勾勒出西部地区的荒凉,自然而然地引到西部大开发的话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
第二,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地阐述为引导同学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相处,其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尊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人的关注、理解与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
要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说,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脱离实际,那只能是一种结果:同学们把知识的因素全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在传授知识时,必须考虑到初中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须将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同学们对已学的知识内化、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要使同学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倡“把信心留给自己,对自己负责;把孝心献给父母,对家庭负责;把关心献给他人,对集体负责;把爱心献给社会,对社会负责;把忠心献给祖国,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负责”。要选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培养同学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水灾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去对待自然,让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批判我们周围的问题,并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第三,培养同学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在科学文化和人文建立平衡的同时,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这表明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审美情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建筑、绘画、书法、服饰等,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同学们的实际,引导同学们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美。商代造型计策、花纹繁縟细密的司母戊鼎、西汉薄如蝉翼的绢衣均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同样,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到指南针的出现;从赵州桥的设计,大雁塔的落成,到北京城的修建,大运河的开通,无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无不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再如教到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地球变小了》中出现一些世界性的活动,如奥运会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来讲述中国文化。“中国印”吸收有甲骨文、金文、篆体文字和现代艺术字的因素,含有篆刻艺术、印章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因子,映衬着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京”非“京”,潇洒飘逸,充满张力,体现了古都北京形象;似“人”非“人”,体现了体育运动的人文精神。它作为全世界人民相互交往,增进友谊的纽带,对增强人类的体能和培养团结奋进的精神有着推动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强化对同学们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才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我相信我们中学初中历史教师一定会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强化中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 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的原则
现代教育思想已转变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研学促教”已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的趋向,现代教学手段在逐步运用于课堂,影响和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已成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南针。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堂、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因此,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最主要途径和方式。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从根本上说,优秀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负载起培养、提高学生多方面优良素质的主要任务。显而易见,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实施素质教育。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统一完成,二者缺一不可并相互作用。教师的任务是揭示语言规律和引导学生,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形成能力;通过实践,掌握英语。
4.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活动为主线
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媒体,主要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英语教学是语言实践活动,为了掌握英语这门主要学科,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在英语活动中使用经活化后的语言。英语课堂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最终达到使用英语、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目的。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收听英语录音、观看英文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英语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和能力培养,能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得以继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英语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1.挖掘教材内涵,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英语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作为一个外语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动机、激发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运用“双重活动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
“双重活动教学法”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认为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双向结合的场所,是师生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微型世界,强调外语教学的目的、主体、客体、渠道、环境和交际过程都具有双重属性的原则,为更新课堂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并指明了方向。“双重活动教学法”认为,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本体。在外语教学中,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纽带,是实现培养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怎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呢?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原则,结合实际,我们运用“引入――启动――输入――加工――输出”的教学模式,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实现英语素质教育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引入――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进行有目的的“联旧引新”的复习,创造新情境、新旧知识有机结合,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既强化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记忆,又能体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可用图片、游戏、实物等导入法,既形象直观,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启动――精讲多练,突出重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活动来启发学生,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师生相互交际自然地呈现新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准突破口,逐步扩大深入。先从听、说入手,培养语感,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能达到以旧带新的目的,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在此环节,我常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如挂图、图片、简笔画、小黑板以及身边的实物,围绕本课中心,提供素材,在学生间开展热烈的教学问答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熟悉生词、句子。
3.输入――反复操练,巩固所学
首先打开课本,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信息从感官上整体接受,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或快速阅读,使呈现的内容落实到文字,然后再反复听录音跟读看录像,让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源,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4.加工――互动对话,熟练提高
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围绕教材复习、记忆,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在介绍学习新的语言项目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口语训练来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单词、句型、对话和短文的理解记忆。先进行师生间的问答,而后在同学间展开操练,以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输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课堂;渗透
素质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了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课堂教学由于其知识结构特点等决定了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的枯燥情绪,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的渗透工作有着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同时,物理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的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对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显示,做好目前的物理课堂中素质教育内容的渗透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出发。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科教学的本质内容是人们通过一些数学或者自然现象、实验等对物理现象进行有效的解释,并且对物理现象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学生的物理课堂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切实的加强对于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所选内容的扩展性、交流性以及物理现象思考的实现。具体来说,要做到:首先,课堂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物理概念体系,然后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对具体的物理概念进一步完善;其次,教师要充分起到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弯路;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方式的多媒体实现物理课堂教学,以更好的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以优质的教学环境为基础,要在牢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验,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进行纠正。在整个物理创新实验环节中,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并且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不断的启发、课堂交流、小组研究等诸多方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验证和分析,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期真正的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学生创新工作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积极引导则是整个环节的基础和保障,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方案进行指导和监督,以避免学生由于课题选错而走弯路。同时在学生完成创新作品后,教师还要及时的组织对创新作品的评审和探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不断的获取学生的实际需求信息,以更好的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切实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充分的利用好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也是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且对具体的物理现象进行阐释,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协作精神培养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物理创新的合作性,因此在具体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加强:首先要重视实验方案选择的合作,在实验方案选取时要对整个实验的实现进行充分的考虑;其次,要加强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分组合作,小组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按照不同的分工完成既定的实验方案;同时,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培养。一个实验方案的完成往往是几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协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分组合作完成具体的实验方案任务,同时还需要分组合作对实验的内容和结果进行讲解,在实践环节中真正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结束语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的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反作用与物理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秦宪康.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2012年第5期
[2]苑恩泽.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0期
一、要落实好初中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从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水平,而要完成素质教育,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落实各项语文知识的教学,为进行素质教学提供条件。实践中,有的老师会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比较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同时整合单元教学,讲解语文内容中的常见知识点和重点知识;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找出其中的重点,并总结归纳,让学生在找寻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各项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出一套学习系统。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出各知识点间存在的联系。事实证明,及时掌握语文内容中的各项知识,对开展素质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全面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全面性原则,体现出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以素质教学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明确的、体现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应包含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这就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也就是所教到的学生中的现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要求,每堂课中对上层学生和中下层学生提出不同的的要求,使上等生吃得饱,下等生吃得消。同时,在教学中,把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完成传导、授业的任务,小组交流以学生为主体,以好带差,给差生在授新知识,消化新知识上创造条件;个别辅导主要是完成培尖与补差的任务,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对上层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下层生的课堂内容给予指点、验收。这样可以使学生中分层次的对象各得其所,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成功的目的确。
三、要在实中课堂教学应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充分发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发展与创新的学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导的作用主要体现于“诱导”、“引导”和“指导”。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把教材分成层块进行引导,学生主动的逐层的去探索、研究、总结,从而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真正地体现出来了。
四、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从教育的层面看,初中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培养也是关键,并在素质教育环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明显,语文教与学的矛盾,就是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而正是这种主导作用,已经开始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只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同时采取高素质的教学行为,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人文教学是教会人怎样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不断协调自身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甚至自然的关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科学的理解责任,从更高的层次追求精神上的完美。语文,是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就学生开展人文教育。
五、开展课外活动,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对整个社会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产生的“考试机器”。试问这样的“人才”又怎样能让中国强大呢?因此,我国的教育制度迫切需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它重视人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在我国素质教育初试阶段,《牛津初中英语》作为一种新颖的教材,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牛津初中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按照教学内容设计语言环境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并且更容易记住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内容联系社会、贴近生活、语言环境真实。《牛津初中英语》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较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算再辛苦也坚持做下去。学习英语是一件枯燥繁琐的事情,如果没有兴趣支撑的话,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事渗透到教材中,多采用英语讲解国际和全国发生的大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中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做题、考试能力,只要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用英语交流与写作,而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因此,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英语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间和课后听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和英文歌曲,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听英语新闻。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其次,重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口头对话游戏、小组讨论、演讲、朗读、辩论赛、表演英语小品或戏剧等活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些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和应变能力。
再次,让学生养成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在早晨读英语。一天之计在于晨,我们应该抓住早晨的大好时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英语书籍、英语名著、英语报纸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增加学生的阅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多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人文地理。
最后,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作的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也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英语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写作和翻译方面的知识,并且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和翻译。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在学习一个国家语言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该国家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关于外国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风英.试论如何在《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2]朱连明.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06(8).
一、更新“三种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突破口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做到“三变”。
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面向少数尖子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常面对几个优生,因为课堂提问,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欲言又止,所以教师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焦点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多方面训练,受到益处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应首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课堂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教学中教师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偏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提高能力。如语文教师对每一课的生字、词语教学花了不少时间,要求学生会写、会理解词语的意思,于是让学生大量抄写生字,背词语解释,但字词的意思怎样理解,却不教给学生方法,这样考试时遇到背过的词语会理解,但没教的词语呢?学生只好望文生义了,为此,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班学生纪律真好,上课无一人乱动,乱讲话的,老师讲的东西听得可认真了。”不可否认,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到位了,可“好纪律”也常与爱积极动脑筋答问并存,强调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一切按教师的模式去做,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再去“死记硬背”,这也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风平浪静”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探讨学习。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是否就意味着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呢?是否意味着能力培养而轻视知识的传授呢?是否意味着培养学生个性而可以让学生放任散漫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特长生的关系,既要让每个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受益,也应鼓励尖子生冒尖,对优等生在答问的质量,通过自悟,掌握学法等方面提出高要求。
二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能力并非不重视基础知识,因为无知无能,没有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谈不上语文能力,该掌握牢的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熟,并灵活运用。同时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自悟,找到学法。所以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三是培养学生个性与养成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敢问敢答,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主动学习令老师感到满意,但同时也会使有些同学纪律涣散。因此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不能让学生放任散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二者关系处理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三、做到“三个精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促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语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想:教师的语言单调平乏,整堂课用一个语调说下去,怎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的情绪以足够的营养?又怎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则应精心组织好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
怎样以“语言”激趣呢?一是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如不少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提问,在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设问,在学生易“忽略”处设问,整堂课学生均能围着老师的提问去思索、学习。
二是要讲语言艺术,用“停顿”、“故错”等手段,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使用演讲中常用的停顿手段,欲擒故纵,给学生设悬念,留给学生思索时间,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为了能吸引学生,有时巧妙地有意地错说,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上下功夫,促学生“会学”。
吕淑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叶圣陶所提倡的“讨论式”的课堂结构完全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个实际出发的,值得我们去借鉴运用,它的基本结构模式可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这种课堂结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这种课堂结构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导”呢?我认为应做到“三导”。
导向。每一单元,每一课对学生进行哪些学法指导。教师要制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定向引导学生在这些学法方面去探索,做到有的放矢。
导思。怎样达到预期目的呢?教师教学时应加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学法进行自悟,启迪学生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发现新“途”。
导结。找到学法就是指导今后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方法。这个小结可在一课结束,或一个单元上完后进行小结。
通过这三导,学生根据“目的”定“学”,“学”中求“悟”,“悟”中得“法”,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得以充分发挥。
3、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促学生学好。
作业是师生进行检测反馈的手段,如何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好、中、差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认为教师应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注重体力及脑力两方面的培养,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教学改革的实行,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许多德育方面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其德育教育,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即具有规律性、约束性的特点,尤其是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同时也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体育教师一向受小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心理波动,体育教师可以进行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比如,在体育课堂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也不愿意与教师和学生互动,面对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对其进行开导,使其融入集体中,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优势,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
(一)以体育教材为基础,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的不同,其他学科重点在教授理论,而体育学科重点在于实践。体育教材理论部分也有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但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锻炼体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很快地融入集体环境中,同时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学最重要的还有实践性,体育教师要将思想教育有目的地规划到教学计划中。比如,球类运动项目,足球、排球及篮球,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是进行球类项目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遵守项目规则,团结合作,取得比赛的胜利,同时对于输的队伍要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并提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勇于挑战的品质。对于田径项目来说,尤其是长跑,不但有利于体质的锻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力及顽强的思想品质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常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学期开始,体育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就要为德育教育奠定好基础,教师最好选择在室内教学,将整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规划向学生说明,明确体育教学要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虽然体育课堂比较自由,但是它也有其纪律,而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身体接触比较多,而且运动性较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课堂中产生的矛盾,要理性解决,自己解决不了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又如,提出学生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要求,要爱护体育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质等等。
(三)采取多种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渗透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比如,应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努力完成课程的学生给予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应用实践体验方式,由于体育教学实践性,其实现方式为身体锻炼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磨炼学生的意志;环境锻炼方式,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都要进行体育课程,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困难锻炼方式,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一些困难的环节,让学生去突破,磨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困难的勇气与魄力等等。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将德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邵调.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三个有效基点[J].体育师友,2010,33(2).
[2]张立健.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