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管理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大陆得到快速发展, 人们加深了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认识, 同时,许多高校利用社会工作的技巧不断充实学生管理办法。本文着重从个案工作技巧和个案工作技巧在大学生管理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技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242-01
一、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就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达到个人与社会良好的互动状态。从定义可以看出,个案工作是一个助人的过程,在整个助人的过程中始终把让个人或家庭能更好发挥社会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在助人的过程中,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个案社会工作强调对案主人格的促进、发展,希望案主以健康、成熟的心态面对问题。同时,个案社会工作强调案主潜能的发挥,促使案主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注重以个人为工作对象;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注重知识基础。
二、个案工作技巧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确定需要帮助学生的技巧
开展个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受助的大学生的确定。从目前受助学生的特点来看,受助的大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自动找到学生管理者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二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愿意承认、也不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对此,工作者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去确认案主。了解案主的心理问题、问题的成因。为此,首先,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其次,学生管理者应掌握收集信息的技巧如通过谈话、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案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以及案件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同时分析案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案件中充当的角色、作用。
(二) 学生工作者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了解学生矛盾所在
沟通技巧的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保密原则等。所谓自愿原则指的是个案社会工作中强调案主的自愿性,作为社会工作者决不能强迫案主与自己沟通,但也不应放弃随时与案主沟通的机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如果学生表现出不愿意交谈的意愿,那么学生工作者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平等原则所尊崇的是在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这一原则对学生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渴望和学生工作者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拉远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保密原则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对案主的信息、谈话内容进行保密的原则。作为学生工作者同样应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信息、与学生的谈话内容进行保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愿。学生工作者在了解案件过程中,如果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与沟通原则,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作用。首先,学生管理者需要用专注、积极的态度倾听受助者的倾诉,使受助者产生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感觉,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没有压力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深层地表达自我的意愿。其次,对受助者倾诉后需要有表达同感的技巧,使其觉得学生管理者一直都很关注她,为谈话营造关怀和融洽的氛围,也促使受助者在更深的层面进行自我表达、自我了解和自我探索。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中,个案工作主要沟通技巧如下:
⑴、关注技巧: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同在。有效的关注有两个意义:让案主感到你与他在一起;使社会工作者成为有效的倾听者。学生遇到问题时,是非常困惑、迷茫的,他需要一个理解者能倾听自己的困难。
⑵、非言语技巧 :非言语行为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个案过程中,通过身体语言所传达出的讯息。非言语行为可能促进案主对你信任、并开始自我探索但是也可能引发不信任,抗拒自我表露。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身体是与案主沟通的管道,同时还要学会运用身体语言如坐姿、手势、眼神等。
⑶、倾听技巧 :完全的倾听包括三个方面:观察案主的非言语行为――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倾听和理解案主的语言信息;通过澄清、提问等技巧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
⑷、澄清技巧 :当工作者无法确信自己是否明白案主的信息,并需要详细叙述时用到的技巧。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会表现出手足无措,思想混乱等状况,这时运用澄清技巧对于掌握准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⑸、提问技巧:有效的问题要围绕案主的关注点,提出问题后要给案主必要的时间来回答。尽量避免指责性、评判性的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应帮助案主具有实质意义。
(三)与求助学生建立关系技巧
与求助学生建立关系,首先以尊重、接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社工都要把学生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无论他的个性如何,生活习惯以及态度如何;接纳学生,就是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是可以成长起来的;平等对待学生,就是无论学生被老师或同学认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学生管理者都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事实上,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一旦受到困扰就会对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学生管理者,每天会面对着许多有困扰的学生,他们或许是需要学生管理者的帮助,或许是因心理障碍需要学生管理者的疏导,这时候,社工就要表现得有耐心,爱心和关心。有耐心才能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学生传达的信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爱心,才会形成责任心,积极主动关心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还要具备关心,学生管理者才能做到“感学生之所感,急学生之所急。
【关键词】学生管理;现状;挑战;策略
艺术院校的学生总体来说性格比较鲜明,大多都非常活泼开朗,充满热情。正是由于这独特的张扬个性会给艺术院校进行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其他院校没有的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引导艺术院校学生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此,需对现在的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基于现有的成果和不足之上探索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以真正把学生教育好,提高艺术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第一,学生管理观念落后。很多院校仍然认为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行为纪律的管理,没有认识到在诸多挑战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应为服务型管理。
第二,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多数艺术院校担任学生管理人员的多为短期工作人员,如本科生或者留校的研究生来担任,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
第三,管理方式僵化。学生一届一届的送走,迎来一届届的新生,这些新生与往届学生有很多的不同。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面临新挑战
第一,时代背景给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带来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是创新,而知识经济的创新则主要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和优质的学生管理。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如何针对学生特点,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院校学生管理能否助于培养出具备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合作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说,能否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是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带来挑战。经济全球化对艺术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艺术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具备思想跨出国门的意识,主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是艺术院校进行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时应充分考虑的。
第三,艺术类学生特点给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带来挑战。艺术院校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追求个性,放荡不羁,思想非常活跃,但往往不能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在行为方面,缺乏组织纪律性和合作意识。这些特点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管理就不能按照普通院校的管理方式来管理。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发展策略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转变狭隘的学生管理理念,向人性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管理理念转变。
第一,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尊重学生,学生不再是被管理的角色,学生和管理人员间是平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人性化管理把学生看作是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管理人员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具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组织的力量,在学生间营造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学生管理氛围。
第二,实行形象化管理。形象化管理要求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引用学生管理制度,还要把这些管理制度形象化。如通过开展学生管理主题班会、学生交流会、学生小组会议等具体渠道对学生自我管理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自身要塑造好自身的形象,以在学生管理中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
第三,实行情感化管理。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耐心指导,让学生明白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用意。对于个性特别张扬和怪异的学生应该及时予以交心指导,让学生感觉到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班级之间,系、院间的联谊会、文艺晚会等方式对好的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现有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组建。这些学生干部队伍一般是由优秀学生组成,他们在学生中比较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力量。此外,对组建起的学生管理队伍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培养,不断调整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理清学生管理工作思路,改进学生管理方法,在充分了解艺术类学生特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
四、小结
由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单纯的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进行形象化和情感化管理,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塑造自我管理的榜样,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促进自身的发展。此外,学生管理不能仅仅由院校承担,学生管理发展还需要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以真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关键词:学校管理;公共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哲学有一条基本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能动的反作用于存在。所谓公共关系意识,它属于一种现代化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它是公共关系实践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公共关系意识不仅是专业人员应备的素质,也是现代管理应有的思想观念,它一旦树立,即可对管理行为起到引导、约束、规范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和培育合格人才的途径。学生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和未来人才素质的优劣。因而,作为学生管理者的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去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教育要完善自身价值,取得社会、家庭、学生的认可、理解、支持、合作,就需适应时代大力改革教学,加强学生管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就将走进教育,走进学生管理,成为教师应有的意识。
一、塑造自我形象的意识
塑造形象的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管理中,教师良好形象的树立,往往能起到铺路奠基的作用。良好的形象是教师成功管理的无形资产。因此,要赢得学生认同与合作,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教师就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形象。
教师自我形象的树立,首先建立在个人实际行动上。一般而言,教师形象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在形象。通过教师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内在形象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以及学识修养、性格、意志等个性品质特征。怀特海说过:教育要取得杰出成就,就必须让受教育的人接触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若能塑造崇高的内在形象,必将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学生。当然外在形象也不能忽略,整洁的衣冠,饱满的精神,文雅的谈吐,优美的姿态,本身也能强化管理职能。
注重个人形象,要有一种恰当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面对学生,教师不必过分拘谨,甚至严肃。否则,必然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障碍,不易交流,就难以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
二、服务学生的意识
就学生管理而言,其最终目的是培育和个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外因是学校的环境、条件及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却是学生的智慧、志趣、学习动机及奋斗精神。因而,学生管理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进去的动机,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服务于学生自觉发展。尽管学生管理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严格要求,但首先需要尊重,信任学生,并尽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内在需求同意与管理目标。
三、真诚民主的意识
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任何成功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管理中,真诚、热情等情感态度是管理技巧或方法得以实施并生效的前提。如若离开真诚,一切善意的严格约束或情理说教可能导致学生的反感,甚至怨恨。
在现代社会,学生管理负有更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一种信仰理性,崇尚交流善于合作,具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单靠教师单向灌输,专制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学生生活在民主的集体和管理中。如果一个学生处在专制的管理下成长,感情和人格受到冷落,当走入社会,他很可能像奴隶一样任人摆布,也可能像暴君一样去伤害别人。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应有民主意识,并须将民主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四、沟通交流的意识
沟通交流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意识。学生管理要追求最高境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就需构建一个信息网络,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疏导思想、沟通隔阂,并及时反馈管理效应。诚然,学生管理需凭借一定的机构和制度,约束学生行为,达到学生行动的协调和统一。但众多学生品行不一,思想各异,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具有差异,假如管理中疏忽了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改善关系,只一味严规戒律,那么管理必将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后果恶化。
五.创新审美的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赖以进步的动力。学生管理固然要继承历史经验、传统,但也应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管理模式、方法、手段、技巧都应积极探索,开发有益成果,创立新的学说,推动教育进步。这样做不仅学生管理可提高效率,学生受其感染也会萌发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创新素质。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就业
0 引言
自 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取代了“统包统分”。1999 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骤增,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30万,而在短短十年后的2012年已达到680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往以“统”、“包”为主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业问题已成为现阶段最迫切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的大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建立就业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措施,以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生活要自己打理,过去的被动学习也一下演变为主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心理矛盾,易产生心理问题。其产生原因如下:
1.1 内在心理承受能力差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城镇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而进入大学后,由于个人的不成熟,对社会和学校的很多问题缺少了解,因而思想上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本身情绪发展就不稳定,再加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没有跟上,导致心理承受力差。一些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
1.2 外在因素压力大
1)大学生在读人数越来越多。2007 年,我国高考总人数首次突破1000 万,招生率在50%左右,约有近500 万考生能顺利升学。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里,存在心理问题的绝对数显得很多,其中抑郁症、孤独症在不同范围内存在着。
2)就业压力大。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不断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据中国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31万,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680万,比2010年增加了7%,而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只有68.5%找到了工作。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因承受不住而崩溃,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1.3 人际交往能力差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其性格、成长背景不同,相处时需要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包容的心态,而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与人起冲突,体会不到团体生活的相融性和乐趣,由此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而无法纠正,最后为了逃避而陷入网络世界。
2 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年代,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安排招生、组织教学、实行分配。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由市场优化配置,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先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合格,完成就业后,学生管理工作才算完成。所以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把就业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略。 毕业生的就业好坏与学校的招生、培养工作直接相关,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现今中学毕业生选报志愿时,除了浏览院校自身的宣传材料外,还特别关注院校和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已成为中学生填报志愿的又一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对就业率低的学校也采取了新的措施,教育部在2011年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通知指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教育部此举的目的是促使地方和高校树立就业意识,将就业因素纳入到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毕业生就业不仅仅只关系着毕业生自身的利益,并且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不少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毕业生服务。
3 建立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非常严峻,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较大而引起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辅导。针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成熟度和心理抵抗能力。
3.2 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在新生入学伊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可适当增开一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的宣传,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强化课程改革,坚持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难点;应对策略
一、研究辅导员工作难点的时代意义
辅导员工作难点是高校育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是由辅导员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我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综合了国家、政党和社会三方对辅导员要求后,对辅导员的给出了科学的定位,指出辅导员是德育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兼具管理性和服务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及教学辅助等。辅导员是高校的基层骨干力量,是校生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千根线穿一根针”正是对辅导员在高校中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其具体落实工作时难点颇多,集中体现在与学生沟通难、行动难、共鸣难等三个方面。十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报告文件,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意见,高校辅导员面临新时期的新考验。新时期、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有效的克服工作中的难点,如何开拓性的开展工作,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都有着显著的意义。
二、辅导员管理工作难点
1、沟通难
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主动,也不倾向于同辅导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即便是辅导员主动与其交流,学生通常表现出缄默、敷衍了事、不愿吐露心声等排斥行为。学生之所以有这样表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辅导员不信任,不相信辅导员能帮助其保守秘密或摆脱困境。二是学生对辅导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认可,信息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很多答案比辅导员给出的要更具新意和实效。三是部分学生的性格使然,小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轻易向任何人敞开心扉。
2、行动难
辅导员和学生存在行动的“双难”局面。从辅导员角度来看,辅导员存在着行动难的问题。首先,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时,时常遇到部分学生的问题症结并不在高校校园之内的情况,现今条件下,辅导员走出校园开展工作困难重重,而停留在校园内,一切解决办法均为空谈。其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较难维持学生工作的长期性和连贯性。现今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绝不仅仅是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大量的党政工作、教学工作,以及部门内其它一些事务性工作,造成辅导员具体工作的顾此失彼,不能长期、连贯的开展学生工作。最后,不能否认,部分辅导员存在着消极懈怠的现象,表现为不愿看、不愿听、不愿动,主观上存在着不端正的态度,从而造成了具体工作中的行动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动难的表现尤为突出。学生的行动难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学生认识到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行动带来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给自己的行动以坚定的信念,不能用思想和意志支撑着自己行动的开始,更不能支撑自己行动的持续与完成。客观方面,学生的行动受到了制度、环境、经济条件和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目前政府大力扶持的大学生创业这一项目为例,学生的具体行动就直接受到了规章制度、周边环境、家庭条件和抗压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3、共鸣难
共鸣难指的是辅导员同学生间的共鸣存在着困难。师生间的共鸣包括道德的共鸣、知识的共鸣、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鸣等诸多种类,其中以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最为难能可贵。工作中,辅导员付诸巨大的努力,希望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组织学生活动等方式,实现与学生的共鸣,进而达成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辅导员常难如愿以偿,年龄的差距、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多样、性别的不同,以及知识结构的区别均造成了师生共鸣上的困难。常见的案例是辅导员精心准备,激情演绎,满是期盼,满心憧憬,期待获得学生的认同,并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巨大共鸣。而学生却是或面无表情,或一脸茫然,或冥思苦想,或似笑非笑。少部分脸上隐有激动,也因现场的巨大尴尬和落差,被辅导员忽略和抹平。
三、应对辅导员管理工作难点的策略
1、巧妙应对沟通难
沟通是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是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当代高校的辅导员要在了解和分析沟通对象特点和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尝试沟通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途径,活用沟通的技巧,释放沟通艺术的魅力,进而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前进与发展。高校辅导员应对沟通难的局面,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要明确的认识到,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以促成学生的成长或现存问题的解决,绝对不是为了拉开师生间的距离,造成工作上的困境与障碍。
(2)重视沟通技巧。沟通技巧包括多方面内容,沟通技巧的使用也见仁见智。有的辅导员工作中以换位思考为轴进行沟通与交流;有的则重视沟通方式的选择;还有的善用语言技巧;也有的重视倾听和反馈。无论辅导员倾向于哪种技巧的选择,都要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平等看待做为沟通技巧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3)提升沟通能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升要以主动意识为先导,以积极的态度为辅助。首先是辅导员要有意识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精研普通话能力,锤炼语言文字能力,强化适时赞美和表扬学生的能力。其次,辅导员要积极主动的寻求途径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提高必然带来沟通能力的进步,是沟通能力提升的支撑因素。辅导员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自主学习、听取报告和讲座、参与省市校组织的培训,以及长期的实践锻炼等。最后是塑造辅导员的性格品质和人格魅力。性格品质和人格魅力也是提升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着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的切实作用。辅导员应重视自身高尚性格品质的塑造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养成,借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增进学生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实现沟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2、坚定克服行动难
行动难包括主观行动难和客观行动难两个方面,主观行动难指的是辅导员在行动过程中主观存在着障碍,即存在着不愿付诸行动的情绪或心理。这可能是辅导员自身落后的思想或懈怠的心理造成的,也可能是对具体情况的估测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积极进取、拼搏向前、自信果敢、不畏艰难是当代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要求辅导员要树立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心态,以及磨砺迎难而上的坚毅品质,这些都是辅导员克服主观行动难的有力保障。客观行动难指的是客观条件或辅导员的自身能力不足,不能为行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造成行动上的困难。客观行动难的存在,告诫辅导员要跳出原有工作的藩篱,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工作,形成辅导员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履行辅导员的时代责任。要求辅导员不断强化自身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其它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应对新时期、新环境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策略改变共鸣难
师生间的共鸣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对于很多辅导员来说,师生间的共鸣属“意外之喜”,如何将师生间的共鸣由偶然变为必然,对当代辅导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间存在着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存在着三观上的不同。要求辅导员首先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其次是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制定相应方案,最后将学生的三观揉入其中,实现与学生间的共鸣。师生间共鸣的达成需要辅导员投入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同学生交流与接触。师生间的共鸣要逐步深入,徐徐扩展,不能苛求一蹴而就,立即实现辅导员与所有学生间的共鸣。师生间共鸣的范畴要有水平和有层次,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共鸣而搞低俗化。综上所述,辅导员是高等院校的基层力量,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支柱。要明确辅导员工作难的必然性,更要确信辅导员战胜困难的坚定性。新时期的辅导员通过理念的转变、技巧的提升和不断的创新,克服工作种种的困难,迎接时代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刘瑶.当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沟通技巧探讨[J].华章,2013,(26).
[2]李卫东,李菲.高校辅导员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3]曾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技巧浅论[J].改革与开放,2011,(24).
[4]佘惠.论辅导员与医学生的情感共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7).
[5]姚颖翔.巧设心理共振形成思想共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
教育队伍达不到需求。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人员数量很多,但在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
2、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利方法
2.1良好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把“金”钥匙,而建立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情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尊重、理解的情感,从而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同时,随时与学生沟通是增强理解的重要手段,通过相互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统一认识,达到教育目的。做学生管理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新生入学时,学工办的工作就开始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及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建行教育经验。
2.2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核心理念。而育人也是成功教授的前提,在学校的功能定位上。而社会服务只是这两种职能的延伸。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的功能定位上做理性的回归,重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学校的生存之本。没有了大学生,也就无需辅导员,无需教师,无需管理者,无需设施和设备,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2.3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健全学生反应机制,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完善学生心态疏导与平衡,促进学生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体现于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各种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内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4以人格魅力铸就育人机制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管理 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10-01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和谐社会,社会的和谐稳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一部分,而校园中最大的群体、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还关系到整个校园的稳定和谐,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能否实现。但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方法和措施要有针对性,如同为患者看病,只有抓住“症结,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病除”。
1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症结)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也在逐渐加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对学管工作提出新挑战
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兴趣低,文化素质差。中职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他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但文化素质偏低,对于学校的课程不感兴趣。这些学生上课不愿听、听不懂,下课不完成作业,过剩的时间和精力无从打发,就免不了要招惹是非,无形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淡化。新形势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比较重视自我发展。他们的道德观念有所下降,理想信念淡化,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认为来上学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当大官,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将来能挣大钱”。
(3)自我意识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中职生大都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等。其优点是主体性增强,富于创造性,不足之处是容易导致组织纪律涣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逐渐提高,交往面逐渐扩大,交往人员日益复杂,这些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4)具有逆反心理,社会情感冷漠。中职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中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有严重的失落感,一些人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另外,不少中职生的社会情感冷漠,表现为狭隘、妒忌、敌对、孤僻、神经质等。
1.2 学生管理的任务加大、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也随之加大。以我校为例,目前有两千多名在校生,而学生管理人员却屈指可数。多数管理人员还身兼数职,既要上课或做科室工作又要管理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都用到学生管理中去。再加上这些人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做学生管理工作只凭一腔热情,工作方法简单,出现问题时不能抓住症结,循循善诱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这些都不能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1.3 社会、家长的期望值在提高
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许多家长不了解其复杂性,认为我交了好几千块钱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校就一定得把学生教育好管理好。一旦他们的预期目的达不到,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家长们往往不理解,认为学校不负责任、管理不行,甚至有的家长到学校来大吵大闹,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压力。
2 针对“症结”,合理“施治”
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要“辨证施治”。要针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思想重视,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普通中小学工作的重头戏是教学,而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学管老师要把学生管理当作一种事业,而不是事情。事业和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你仅仅把它当作一件事情,它就只是一件事情,做完就脱手。如果把它当作一项事业,你就会设计它的未来,把每一步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你就会自觉加大工作的力度和情感投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你就会甘愿付出精力和心血,不计得失、不问报酬。
2.2 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
青少年学生都有人格尊重的强烈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真正解放思想,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成是同自己平等的个体,真诚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1]。不管是平时相处还是批评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尊重学生,学生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和愉悦,反过来也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
2.3 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法
如同大禹治水,在学生管理中,我们也能一概地封堵、简单地水来土挡。一味的高压政策,一股脑的“压管训”,不仅起不到作用,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们应该研究现代学生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讲求管理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从而确定学生管理的策略。
2.4 坚持惩戒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心理学著名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一种心理暗示必然会造成某种效应[2]。当今,教育界充斥着一股口号式的声音,诸如“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等,强调用肯定、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对于这些说法,我们无意否定,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教育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即使在美国这样的一个高度崇尚人权的国家,也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惩罚。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对其进行必要的惩罚,正是为了让其吸取教训,牢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虽然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难度很大,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其“把把脉”,找到“症结”所在,再对症施以各种治疗方法,定能“药到病除”,还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一个健康的“肌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班主任;学生干部;和谐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一个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综合水平、学生素质的一个标准。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并轨后的“双选”就业政策等新形势,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学生管理当中,管理的模式决定着管理的效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形成良好校风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和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整理《学生管理办法》,并做到学生人手一册,严格执行。在此基础上,坚持学生操行考核量化制度和纪律竞赛,全面考核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比,用纪律竞赛量化班级,用操行表现量化个人,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鼓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有力地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二、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扮演四种身份:班级工作的组织管理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班级活动的策划者。在这四种身份中,组织管理是基本,班主任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班级工作进行管理,后三种身份是班主任的延伸。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推行人文管理,注重感情投资。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既要教给他们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使他们懂得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还要教育他们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骨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价值取向多样化,缺乏责任感,怕吃苦等消极的一面,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导和指导,既要注意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要区别不同的学生情况和不同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除要求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外,还应主动出击,帮助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改变高等教育所造成的接受知识能力较好,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较好,大胆创新能力一般的怪现象。
三、利用和谐管理的模式实现学生管理效果最优化
结合以上的管理方式,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和谐管理的模式来实现大学生管理的效果更优化。
1.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实现和谐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依赖于各种制度和规范,大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大学生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教育总支的贯彻落实,都需要有规章制度作为保证。离开了制度,工作就失去了准则,没有了目标,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民主参与
民主参与是实现和谐管理的根本保障。和谐管理的要义在于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也就是强调要通过公开、公正的民主形式,使大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使他们的各项权利得到保证,合理的诉求和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从而激励大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民主参与的合法权利,搭建管理者和大学生沟通联系的畅通的信息平台,管理者要提高沟通的技巧,使得信息沟通流畅、有效。
3.人性关怀
人性关怀是实现和谐管理的基本方法。人性关怀是将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现实中,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人的制度,实行人性化服务。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都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实现人性、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要“把人当人看”,“使人成其为人”。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黎光,兰剑.浅谈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圈,2007(13).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的技巧。要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注重管理方法的使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何适应急遽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每一位学生辅导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一、思路决定出路
好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历来为管理人士所推崇,广泛地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同样地,“五事七计”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所谓“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曰道。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里的道主要指的是道德,一方面强调的是师德,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为学生做表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才有说服力,学生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行为,用“爱”搭建起一座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在牢记教师教书职责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育人”。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的高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德”。因此,高校管理工作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审视。
二曰天,三曰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谓的天、地,是将天与地合起来统指高校所处的大环境。这里的大环境不仅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还包括学校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培养国家高科技人才的阵地,高校应分析环境,利用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曰将。天时,地利,当然不够,还需要有人和才行。学校需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对于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力的辅导员。必须选择德才兼备、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五曰法。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就是《孙子兵法》所指的本意,教育管理中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所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及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与方针政策,从学校管理实际出发,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立好法,而且还要守好法。
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寓里度过的,而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在学院办公室进行办公,每天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走进公寓,深入学生当中,并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应注意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心理知识技能,走入学生内心、助人自助、促进学生的成长。
1.倡导辅导员进公寓,深入学生中进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倡导辅导员走进学生公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引导、促进作用;而且辅导员进公寓可以督促指导学生党、团组织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协助完成管理工作。以辅导员为首,安排学生党员和团干部组成公寓管理辅助小组,协助开展公寓管理工作。
(1)公示党员形象。在每栋公寓设置党员形象公示栏,公示该公寓内的党员形象,张贴“党员宿舍”和悬挂“学生党员”标志,起到监督别人约束自身的作用。
(2)实行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对每一位党员指定一个或多个宿舍,要求每位党员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进入所联系的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违反纪律的现象及时发现、勇于制止,第一时间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还可以选定个别素质良好、工作方法得当的学生党员辅助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可以更为直接,起到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
3.扮演好“心理定向的角色”。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属于心理的多事之秋。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情感丰富、强烈而不稳定;思维模式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处理如学习与爱情、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的人生课题时,盲目性和冲动性倾向较为明显,以致造成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偏差。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承担者,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目前,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辅导员还要担负起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应该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并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德育教育。
(1)广泛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心理辅导方法与技巧。
(2)走近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3)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日等活动形式都是良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最接近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转换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翁铁慧.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44-45.
[3]冯殿华.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程序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6):78-79.
1、勇于放弃“教师身份”
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辅导员必须通过对学生的主动关心和帮助,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了信任和朋友关系后才谈得上当一名“老师”将人生的经验传递给学生,而此时学生也是乐于吸取这样的人生经验的。多使用建议式、引导式、扩展式、反向式的问题讨论模式和工作模式学生才能不但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还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解决更多问题。这些远比说教式的灌输给学生大道理都要自然而有力。学生在和辅导员接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思考方式、处理问题方式将会使学生终生收益。当辅导员站在学生的角度信任、辅助学生,学生敏锐的神经会察觉到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2、勇于“袖手旁观”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会开始面临就业问题,这是中学阶段几乎不涉及的。大学在只会读书的学生和社会性的工作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承接着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因此,也有人说大学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辅导员要看清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思考,无论从生活还是学习工作方面辅导员不能事无巨细地干预,即使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学习,辅导员也不能事事插手,哪怕生活中真的出现了混乱其实也无妨,学生会因此而印象深刻,从而有利于锻炼其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当然,辅导员的勇于“袖手旁观”不是真的不管,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持续的观察、关注学生,在必要时候给予指点。学生学习、工作中辅导员不能单纯追求效率、合格率等过多插手学生活动,有时学生进行工作甚至可以出现混乱和差错。学生进行工作时有内在的获得成功的需求,在体验混乱和差错后对其内心的冲击是很明显的,学生也能以此为契机学会反思。辅导员敢于放手、敢于放权会使学生的收获成倍增加。同时,辅导员在放手时也要注意性质和度的问题,甄别什么事情可以放手让学生体验,什么事情要全程监控指导,什么事情能全盘放手,什么事情能阶段放手。我将“袖手旁观”的技巧总结为“平和观察、适时指点、过犹不及”。
3、勇于利用“他山之石”
虽然作为辅导员不用承担教学任务,但是作为教师是必须及时充电的。积极的通过经验交流、学习培训和走访等方式来提高认识、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其中,经验交流方面主要是在工作之余与本校同事多进行业务相关方面的交流沟通,学习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过人之处,这对于一个辅导员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良好的经验交流也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会遇到新问题就措手不及。多与有留学经历的同事交流,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将这些理念、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工作中就会有很大的成效。学习培训,主要是参加一些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培训学习,但也不一定就局限在学生管理上,还可以参加一些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相关培训学习,例如:联想优秀教师特训营等。走访其他院校与兄弟院校学生工作者进行访谈,访谈后学习、借鉴其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手段,结合自身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综合运用到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中来。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会巧妙的运用“他山之石”给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护航。
4、勇于和家长打成一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样父母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家长可能都开过家长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很密切。可是到了大学以后就没有听说过“家长会”这个词了,是辅导员不需要与家长沟通和配合了吗?恰恰相反,我认为大学阶段,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应该更加的密切,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将要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毕业生反馈可以看出,那些在大学生活中就建立目标并为之而努力的学生在工作后都会比较的顺利。大学阶段单靠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家长共同的努力协作,而不是各自为战,辅导员要与家长在学生的安全、学习、个性、兴趣发展、思想动态等方面时时进行沟通,在形式上例如:微信、QQ群等方式进行沟通,做到即使家长没在学生身边仍能时时掌握学生的各种动态。我们学生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了,所以我们必须抱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手段和技巧,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可以说工作思维的转变是素质教育开展的前提基础和有力保障。工作思维转变后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可以寓教于乐,可以生动活泼,可以润物无声。
作者:孙艳波 单位: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 方法转变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2-01
现在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大,致使职业院校的招生压力增大,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明显下降。这一客观事实就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增大了我们的工作难度。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着眼点,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广泛欢迎的学生为目的来促进我们的教管工作,以期使我们的工作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1 加强基础建设——广泛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
文化基础与人文修养是一个永远都无法避过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基础,我们不可能去空中造楼。面对学生素质低下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礼仪文化修养等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素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底子单薄,而其他方面的提升又得依赖于文化基础。对于现在的社会架构,高学历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文涵养的培养就可以在一定层次上使我们的学生提升竞争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就可以使学生的修养在行为上的表现出现大的改观,这对于他们将来的顺利竞聘求职、改善人际交往、家庭组建和谐等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所有这些不属于文化范畴,但是他的提高却离不开文化。
加强辅助教育,提升美学修养。素质修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缺少美育就会造成发展的偏颇。美育是素质教育中无法替代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升审美情趣,可以陶冶思想情操,从而使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它具有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美学素养教育,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而对于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没有终点,只能不断地去提升。
2 坚持全面发展——积极开展辅助教学,丰富多彩校园文化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精力旺盛需要一个合理的宣泄点。过剩的精力使部分学生在课余需要寻找合适的宣泄方式,不合适的娱乐方式会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细观其产生的缘由,即有社会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学校小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活动及一些拓展性训练,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一个合适的聚焦点远比班主任教师的硬性规定要好得多。对于学生活动,拓展训练的效果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拓展训练对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会带来莫大的益处。
3 选择合适发展点——加强形势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
随着技能加工的增多,我国世界工厂的功能越来越凸显。那么对于员工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其进入人才市场后能否顺利就业并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就成为制约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生择业难,除了专业的原因外,择业取向不当或取向过高更是阻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学生中开展择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这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已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予以加强的一部分。
深化专业认识,强化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各种增强学生职业意识的活动,从而在专业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通过职业化教育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敬业、乐业、勤业和精业的素质。
规划职业理想、细化职业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兴趣,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道德,树立一种合适也合格的职业理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必要而简单的职业培训。使学生简单了解就业大环境,以市场作为服务指导及航向标。开展必要的培训科目,培养学生“自我推销”的能力,以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加强求职心理、职业形象、自我设计等咨询,同时也可以创造一些条件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应聘体验。同时对于我们院校可以与生产工厂对口培训,为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模块化标准管理——面对形势构建合适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与考评实施方案是学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素质教育及社会需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健全丰富学籍管理制度、抓实思想品德考核制度、做强宿舍管理、做精班级管理、落实奖惩等制度,从根本上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
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外,还可以加强学生自监自管,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学生会是学生科领导下,由学生中的先进积极分子组成的学生社团。对于其成员的选择,应在教师指导下,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学生中进行竞选,把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选,使学生会真正成为优秀学生的集合。对于学生会,它既可以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服务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管来提升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
5 强化基础管理——多方配合班主任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物质奖励永远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还可以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之上增加班主任的绩效考核比重。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的选取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做好新班班主任的选定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管理技巧培训。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班主任娴熟地运用班主任工作规律去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它是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的思想、作风、知识、能力、情感、技巧的结合和凝聚,也是外在的表现,它具体地反映了班主任的全面素质。因此在新的班主任选定中,应将此作为标准,选择素质全面、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及爱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就业;改革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撑与保障,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上就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以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强化管理工作的就业服务功能等建议,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多样性给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规模得到扩大,学生多样性的特征也变得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在社会、网络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吸烟喝酒、旷课迟到、不尊重老师,各种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个体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很多学生加入了老乡会”、网络游戏中的“战队”、各类兴趣小组等各种非正式组织,而这种非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起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部分学生经济困难,思想压力很大,如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很容易产生压抑、抵触程序,轻者产生悲观失望、散漫厌学的思想,有些甚至产生厌恶人生、仇视社会的不健康心理;由于考试手段对人的能力评价的片面性,也使得高职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平衡等。学生的多样性特征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管理者们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化的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方面,一方面,随着信息及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非常方便地过手机、互联网等通信方式上网,强化了他们的信息面和知识面,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语言习惯。但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不健康、不稳定信息更容易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一些学生年轻气盛,难以辨别和抵御,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校园环境的复杂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冲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一些学校建立了分校区,出现了一个系的学生在不懂得小区上课、生活的现象。此外,随着高校宿舍公寓化管理的实施,不同专业、不公院系的学生混住在同一个宿舍。这些校园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量的大量增加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
(四)管理制度制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长期以来,面对高校扩招,随着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出现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弱化现象。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整,有时甚至无章可循,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五)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从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的情况,难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量大、压力大,没有时间学习新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技巧。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为外聘的教师,管理队伍稳定性差。管理者的这些状况都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
二、搞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之初加强学生管理制度教育,明确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他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强化制度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维护良好的校园管理环境,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方针,把就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积极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需要再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收集学生就业岗位信息,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具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就业岗位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职业性、地方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强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瞄准地方经济、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强化专业的职业属性,使所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趋势一致。
2.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全方位展开。在新生入学伊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可适当增开一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的宣传,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3.提升就业指导者工作素质。就业指导者是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需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采集就业信息,并给学生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就业工作是一门学问,需要集成各方面的知识。就业工作指导者除了要精通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对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有足够的认识和判断,才能给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就业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考取国家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者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这同时也是考核高职教育工作是否成功,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
4.强化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教育。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非常严峻,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较大而引起了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辅导。针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成熟度和心理抵抗能力。
5.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将学生融入企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学生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实际就业工作能力,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职业阅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当中,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建设。为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宽松的环境,释放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五)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同志说学生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学生接触、沟通、交流最多的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均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要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学生管理者,调动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适当安排他们参加各种教育和培训活动,提升他们对学生的引导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