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管理企业知识

如何管理企业知识

时间:2023-08-03 17:2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管理企业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并不只是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事,现在,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甚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只要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不可避免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小型微型企业规模实力均很小,如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如果产品涉及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引起官司,可能引来灭顶之灾。知识产权可分为专利权、商标权和包括计算机软件在内的著作版权。小型微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通过申请并获得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不受侵犯,同时通过技术转让方式来扩大生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本企业知识产权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以求得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被侵害可以主张返还财产、知识产权一旦丧失,技术就进入公有领域,人人可以无尝使用。企业知识产权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事后补救机制,要加强知识产权日常有效的管理。小型微型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首先,要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并将该战略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将对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并制定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企业所涉及的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均要加强管理,还要与企业员工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合同。对于以知识产权为生命线的企业来讲,加强知识产权的保密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保密制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要求员工保守接触到的企业的商业秘密,并禁止员工在职期间或是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从事同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小型微型企业最好是也要建立一个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了解企业和行业技术状态、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素质及法律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

其次,必须融合知识产权与经营管理,将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摆在适当的位置。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所对上要了解企业最高决策的意图,对下又能与企业研发部门与生产经营人员紧密联系和配合,形成贯彻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综合管理体系。

小型微型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新,并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企业创新模式类型包括基础发明创新、核心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二次改进创新、产品外观设计创新。世界上最新的发明创造,都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企业应该在对新产品立项目时,注意运用专利文献,进行相关专利情报检索分析,避免企业的重复开发,同时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起点,而且能节约科研开发经费和时间。小型微型企业应当积极与科研能力强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或个人合作,对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改进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此外,对别人已经获得专利保护的技术可以作二次开发,注意消化吸收已有技术优点并分析其不足,做出改进,相比较而言,改进创新更注重于工艺和产品的研究开发。集中力量集中在中游环节,从而使得改进创新的成本低于原创发明的成本。通过二次开发改进,并把改进部分尽早积极的向国内外申请专利,以便获得最大范围的保护。二次开发获得的专利技术被称为从属专利,别人的专利技术被称为是基本专利。基本专利大都是要花费大量资金取得,虽然小型微型企业不可能自己取得基本专利权,但可以在基本专利的取得从属专利,如果没有得到基本专利的许可,从属专利没有进行商业开发和经营的权利;同样,如果没有得到从属专利的许可,基本专利也很难进行商业化运作。以前,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大量在美国人的核心专利技术上,进一步开发许多从属专利,达到与美国专利权人交叉许可换取技术使用权,小型微型企业通过小的代价二次开发获得从属专利,也是有效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一种可行方法。

企业可以将自身的知识产权技术进行有条件转让,可以将资金、技术或是股权等作为条件转让技术。将资金作为转让条件可增加公司收入,加速公司发展;以技术作为转让条件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对约占10%的关键技术采用技术秘密保护。为了长期独占市场,这类技术绝对不转让;20%左右按重大专利管理,只在风险小、回报高的情况下转让;50%为一般专利,只要使用费合理,就可以发放许可证;20%为科研副产品形成的附加专利,很容易发放许可证。

小型微型企业还常要面对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现代社会的全部新技术,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创造并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但前提是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承认人家的知识产权,消除侵权行为。小型微型企业大都会仿制他人的产品,看市场上产品热销就跟风做,仿制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侵权,这时一定要事先做好产品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专利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企业接了出口订单,也可查下出口产品在出口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状态,以免被海关查处。2011年江西省南昌市有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企业,为国外生产一种保险杠,由于不知这种保险杠广东省有家企业申请了中国专利,在南昌企业大量生产并出口后,被广东省的专利权企业告上法院,不得不花大价钱转让其专利技术。

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要经常关心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政策,以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国家已经在法律、资金(如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贷款)、财政税收、信贷担保、信息咨询、促进技术转移等各方面对职 企业的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国务院最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还出台了《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1]104号),只有用活国家的政策,就可以更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很多省还出台了扶持发明创造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江西省提高了对科技创新对象的奖励标准,奖励对象包括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优势技术创新团队、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发明专利、中国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着名商标获得者。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利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专利申请及专利保护、预警应急与维权援助。小型微型企业面对的是更加开放的环境与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从而制定适合本企业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杨建君.企业专利工作.专利文献出版社,1994,3.

第2篇

近几年,很多大型企业对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希望能够加强知识管理。而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推动知识管理?如何调动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如何持续进行知识管理?如何将IT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效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是现代企业用户CEO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CIO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的解决途径。

但是,随着企业用户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展,知识管理在企业用户中的作用与价值,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提升。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知识管理。

首先,知识管理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独立的项目,而应该与企业日常的运营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到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等运营活动中。而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IT技术是有效的手段,最新的IT技术已经可以自动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基于对信息的理解,可以自动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人与人自动关联起来,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举个例子,Autonomy在国内某电信公司的网络运维管理中,有大量的工单需要处理,工单上有很多故障描述,工程师在接到工单时,需要知识的支持,而IT技术可以理解工单中故障的内容,并把相关的知识库信息自动推送给这个工程师,这样,工单处理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知识管理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推动知识管理,并且能够持续推动知识管理。如果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则势必会给员工带来很多的负担。而IT技术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大幅减少原来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作量,让我们来看看数据,如果有3万篇文章需要分类整理,人工需要420个工作日,而借助IT系统比如Autonomy IDOL平台只需要5分钟,而且IT技术可以自动对内部信息进行关联、分类、聚类和推送等等一系列的应用,非常灵活。

另外一个问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如何与外部知识进行结合?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快速地引进这些知识,并让这些知识有效融合到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中?Autonomy公司提供的技术可以自动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知识,并有效地融入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当中,比如,我们为国内某航空制造企业应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自动采集进来,自动分析热点、趋势等,并和企业内部的PDM等系统整合。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知识。

总之,目前IT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如何通过IT技术与业务系统有效融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

记者手记:从身边做起

这是一个比较偏“虚”的话题,首先知识就给人一种不明晰的印象。虽然知识还不至于像智慧那样的玄之又玄,但总是不太好一句话说清。而我们封面故事的任务则是希望把它说“实”,让这样一个讲思想说理论的知识管理,在企业应用中落地,在企业管理中扎根。

这一切体现在我们的组稿和采访当中。如果说天狮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应用案例,中汇集团知识管理的“云搜索”则提供了先进IT技术在知识管理上的前瞻性应用的效果分析。第二代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出和总结,则从理论角度指明下一步知识管理前进的愿景。

第3篇

“我最近一直很关注知识型企业,在走访中发现,企业在人才管理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导致企业老板对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不满,期望值越来越高,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大。如何通过一些恰当的方法解决企业人才管理的难题困扰着大家。”近日于北京西苑饭店举行的信息时代知识型企业人才管理论坛上,宏景软件董事长王玉霞开场演讲吸引住了与会听众,这些听众大都从事人力资源工作。

人才管理遭遇挑战

当前,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外向型经济受挫、制造业面临剧烈的整组、员工流动率加大等诸多因素挑战着企业人才管理。王玉霞介绍了这些对当今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微观影响,包括用工荒、劳动力不足;通货膨胀引发的人工成本快速上升;80、90后的特点使得员工管理难度加大;人员流动加剧引发的对员工满意度指标的重视;用工风险加大(劳动合同、劳动派遣),知识型企业在人工成本走高的情况下挖掘电脑应用潜力、提高人均效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用工风险等。因此,传统的粗放型人才管理模式开始成为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羁绊,企业人才管理方式的转型成为具有前瞻性的企业目前所考虑的问题。

关于人力资源转型的趋势,王玉霞认为,首先,人力资源工作者要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去帮助业务部门做好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共享服务中心,大家把事务性工作外包给共享服务中心,腾出精力来帮助业务部门管好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是咨询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自己从一些过去的管理管控的职能上解放出来,从事一些咨询服务,给本企业做咨询服务。过去中国很多企业聘外部咨询团队、咨询顾问。虽然外部咨询团队专业性很好,但是不了解企业,有的时候咨询方案不容易落地。如果企业管理者把事务性工作撇掉之后,然后再给企业做咨询诊断,就很有针对性,而且适合企业自身,这个企业管理者也容易成长为咨询专家。所以这是未来的重要趋势。第三,整合协同,要从过去的各部门割裂的模式向整合协同的方式发展。

人才管理常见的问题

在会议中,宏景软件总裁房宏从选、育、用、留、考五个方面介绍了知识型企业在人才管理中常见的十大问题并给予了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培养人才,实现职业与事业的统一?房宏的建议是,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这些员工有很清晰的了解,并建立起基于岗位体系能力数值的模型体系,这样可以判断不同的员工的状态是什么,知道哪些人适合哪些岗位。了解了员工状态,就可以判断员工希望做什么或者提升什么。随后,企业再通过网络随时对该员工兴趣所在、需求所在进行调研,以后安排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不按主观意识进行。企业用人的时候要尽量建立内部轮岗机制,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他感兴趣的岗位。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员工职业与事业目标的统一。

房宏还就如何更快更准招才、如何长期吸引人才、如何用好跨组织的人才、如何建立知识共享体系、如何增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如何预警离职倾向员工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将日益明显。据介绍,宏景软件具有相关的信息系统及解决方案,并已拥有10000多家企事业单位用户,其中1000人以上的大中型集团客户1000余家。

第4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企业 信息资源 知识管理

认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的电子商务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极其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了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抢占先机,获取领先优势,进而把握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中,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因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可以把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及积累的时间经验和创新思想进行有效的挖掘、共享和利用,保持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优势。

1 知识管理概述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盖勒么·贝来兹·布斯塔曼特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或显形知识。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知识的强化,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价值评判和保护,以及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2 知识管理的内容

举凡有关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都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都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更进一步的探究有七大方面,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创新的模式、条件、环境以及显隐性知识转换等;知识共享管理。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缩小知识差距;知识应用管理。企业如何采取一整套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去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知识管理激励。设计一套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来构建的系统;知识管理技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知识管理的支持软件或工具;知识员工管理。知识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如何配合、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如何成为企业记忆、知识员工如何招聘与培养等;知识学习管理。企业如何通过五项修炼来使企业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

3 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当然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管理包括:知识提取,透过知识地图、黄页、超文本的工具,让组织内的知识显而易见;知识分享,透过鼓励知识分享来发展知识密集的文化;知识分配,建立知识架构,如创造空间、时间与工具来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知识化管理和整合。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最大影响在于社会经济环境、企业间竞争焦点以及企业战略三个方面。在经济环境方面,首先是基础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而不是工业经济下的劳动密集型形态。其次其主导型要素是人才,而不像在工业经济下的主导因素是资源与资本。知识经济中企业竞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创造符合人们新的需求的事实标准,引导时代的潮流,比如微软逐渐将微软视窗系列发展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系统。在企业战略上,企业投资战略重点转移到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同时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在竞争战略上,知识产权和各种专利技术成为竞争的武器;在成长战略上,由靠规模经济促进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成长。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应具有较强的市场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取得必须依靠员工的知识积累;第二,企业应具有永不间断获取各种新知识的能力,因为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第三,企业应具有高度集成性的特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到售后服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实施为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传达给企业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知识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企业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到企业所需的有用信息,并可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使员工的个人知识方便地转变成可以在企业内部广泛共享和恰当利用的“企业知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从市场和客户那里获得信息和知识,以及建立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机制变得十分重要,企业必须把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知识管理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共享为基础进行通盘管理,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知识正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当今世界,面对诸如竞争全球化、市场“微利”化等一系列新浪潮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客户、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提高科技在产品中的应用,提高企业智力资产的价值。知识管理已成为全世界认可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响应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4.1 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业务的改进,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知识管理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技术创新:①试验功能。利用它能试验出不同因素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目标市场定位是否准确等,准确预测销售状况,更有效管理产品库存;②及时性。由于数据的分析和提取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因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所需资料。

4.2 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响应能力

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响应速度:①测试功能。利用它可以评判不同商业活动、策略(如产品促销、新产品)等的响应度,识别实施不同方法产生的效果;②交互功能。利用知识库,可以直接与各种不同顾客进行沟通,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提供特定服务等。根据数据库中的个人记录的特有情况,容易与顾客进行个性化沟通,而且具有很高响应性。

4.3 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效率

具体表现为:①适应功能。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实时资料信息,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为营销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达到活动预期目标;②智能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生产过程中,系统会根据需求数据库,提供合理的生产计划。

4.4 拓宽电子商务企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的渠道

现代竞争强调创新的速度,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提供知识获取的途径,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优势。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在该领域具有以下功能:①选择功能。通过知识管理能对员工的情况了解较多,所以可以针对员工选择有效的培训和评估渠道等;②学习功能。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通过知识管理,员工可以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

5 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

5.1 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

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网上经营,实现企业的管理知识化必须掌握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战略。

(1)技术的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的系统是在电子交易的引擎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引擎应与公司的交易流程相联姻,才能完成从获取顾客到货运仓储,记账,付款的全交易过程。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公司的系统管理人员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技术方案配置及它们的功能,掌握系统结构及操作界面,将它们融入企业的知识仓库。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管理知识还需不断更新,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必须首先追求自己的差异化战略,而不是互相模仿或仿效传统企业,必须从仅仅聚焦于价格中脱离出来,聚焦于产品选择、产品设计、服务、形象和其他能使企业差异化的领域。有些企业通过创造自己独特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也有一些公司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方法之间权衡的细分市场,取得了成功。

5.2 电子商务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1)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以全面利用市场信息的工作流程为基础,更深入地在企业内部推动知识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简单地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使企业能以对市场的深入理解为核心,全面地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2)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这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通过从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3)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因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

(4)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知识是个人认知过程的实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同样,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这就要求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个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发挥其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苏.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2 魏刚.浅谈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北方经贸,2001(7)

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14—02

全球信息化时代,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发重要。“知识就是力量。”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或者说企业的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企业经营离不开企业知识

在今天由高科技主导的全球化信息时代,知识价值日益显现,知识对企业的贡献日益增大。如果不树立知识领先意识,企业可以获得局部的和暂时的增长,但不能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本世纪初,曾经创造了日本神话的日本七大电子企业除索尼公司外,其余六家全部陷入巨额亏损。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依靠的是他们对知识资源的成功占有、开发和使用。

要想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发展,先要解决好以下三类知识问题:

第一是及时捕捉企业资讯。通常企业已拥有它所需专业的知识和管理信息,但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经营必须面对大量的信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据统计财富1 000家企业中有80%以上的员工每小时会收到各种信息至少3次。众多的信息之中,含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比如企业行业动态,宏观经济形势,本企业产品和原料流通信息,国家行业调控政策等等,企业要注意吸收有用的知识,同时又要忽略掉不必要的信息。

第二是企业内外部协调与合作。企业的工作和任务越多,它让所有员工一起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工作也就越不容易协调。合作联系不光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员工之间,也包括不同的企业之间,行业内部互通信息。总之,目前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地域,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员工、部门和企业进行协调与合作。

第三是企业产品和工艺流程创新。要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技术革新的速度,企业顾客的需求和随时代不断翻新的服务不断对企业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跟踪行业同类产品的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服务需求等各种信息,并加以有效吸收,不断创新,提高自己,内练真功夫,外树好形象,企业才能保持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今年陕西省全面推行企业对标管理,2012年6月22日,李金柱省长还就全省企业开展对标考核工作做了一个专门讲话。实质上企业对标管理也就是在及时追踪行业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找出自己的差距和短板,奋起直追,缩小差距,谋求企业的领先发展。

二、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必要性

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但信息中蕴涵着知识。知识是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挖掘和认知企业和企业环境的框架总和。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类工作要做:一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隐含着的知识管理,这类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科学管理和管理规范化。二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

墨西哥的西麦斯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水泥企业,水泥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低,受政策、经济、天气和交通影响大。墨西哥又是发展中国家,各种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都存在很多问题。从直观上看该公司发展前景不大。但该公司总裁萨马拉诺斯是斯坦福MBA毕业,他上任后,对公司的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采用卫星通讯、客户定货管理系统和网络供应商管理系统对其旗下的工厂、卡车车队和供应商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结果公司成了世界级的水泥企业,营业额全球第三,而利润则世界第一。

对上面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有如下三点值得重视:

首先,重视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桥梁作用。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与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员工之间、生产工序、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信息沟通、产品与用户人性化需求相适应等客观要求,知识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所必须的桥梁、手段和企业产品的价值内涵。

第二,重视自身知识资源的再认识和从战略高度的整合。例如,如何从知识层面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如何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以及如何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

第三,重视知识管理带来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势必改造企业文化,知识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产生鼓励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没有良好知识管理的企业,由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差。

三、搞好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依靠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指影响企业间竞争的特定技能和知识能力。

张维迎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如果你拥有了品牌、文化、自主知识产权、超前的技术专利,拥有了超越了个人单独力量的团队精神、资源的组织性,你就拥有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像人拥有了鞋子,左鞋和右鞋具有互补性,别人拿走一只是没有用的,所以你看好一只鞋子就行了。

在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当中,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盈利的源泉。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

第6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战略比较

「正文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论文,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doyouwanttogo?”,一是“Howdoyouwanttogo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管理论文。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如美国高通公司在CDMA市场上的成功即是技术优势使然。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

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革无疑证明了范围经济确确实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沃尔玛即是例证),而思科的成功并购也证实了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竞争优势。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战略思维进行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当然,以企业内在的基础来制定战略(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因为成本和收入都是盈利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战略与顾客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以竞争为本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它考虑的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但并不重视价值创新,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在一个追求群赢、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把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可能要更好一些。相对而言,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它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的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

第三,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顾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活力的变革因素,其需求变化更具有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企业战略更加灵活,具备足够的柔性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制定战略时企业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综合运用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这三种战略思维,敏锐抓住顾客需求的变化及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2期。

3.、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4.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5.李雪欣:《竞争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利器》,《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6.徐二明、张初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宋云、陈超:《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9.泰勒尔著,张维迎等译:《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W.ChanKim,ReneeMauborgne:Strategy,ValueInnovation,andtheKnowledgeEconomy,SloanManagementReview,Spring1999.

第7篇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培训;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042-03

一、企业培训中组织知识管理策略探析

在进行信息化培训与知识管理的深层次整合时企业应首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将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日常工作流程紧密结合,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员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系统;(2)如何更好地发挥知识定位和显性知识传播功能;(3)如何激励员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共享知识,并更好地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4)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平台营造一个利于隐性知识传递的共同情境模式;(5)如何更好地开展组织的非正式学习。

组织知识管理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本文从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企业培训中组织知识管理的策略――即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

(一)操作层面的组织知识管理策略

1.创建知识库。创建知识库的目的就是把企业所需的知识从其创造者和使用者那里分离出来,以便于没有拥有这些知识的其他人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以达到知识共享。通常这三种类型的知识应放入知识库中。(1)企业内部结构化的知识。包括企业内部的研究报告,有关产品的市场资料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等。(2)企业内部非结构化的知识。这些知识存储于组织内成员的头脑里、尚未被转化为结构化的“隐性知识”。要把这种隐性知识从个人转移到知识库中,供组织内的成员共享,便需要借助于培训系统内的知识平台。(3)企业外部知识。如有关专家的分析报告、外界对竞争对手的市场研究等等。

2.建立知识地图。Vailt将知识地图定义为“可视化地显示获得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以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在这样的地图中包括的知识项目有文本、图表、模型和数字。”可以通过创建组织的知识地图,使个人的隐性知识外化。内隐的、复杂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团队及组织等各个层级中,通过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技巧等方式表现出来,制作知识地图往往是一个比较有效发掘隐性知识的办法。知识地图最大的好处在于,当人们需要某项专业知识时,可以通过知识地图的指引,找到所需的知识,而不必去搜寻不完善的解答或耗费时间去追寻知识的来源。拥有良好的知识地图,员工就可以轻松获取所需的知识,否则将非常困难。关于如何构建知识地图,Gartner Group以及M.J.Eppler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

3.建立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是员工自发形成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网络空间,它的产生独立于传统的组织结构,而以个体的兴趣为纽带,其凝聚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或是共同的话题或兴趣。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使用Intranet、视频会议、协作群件等技术获取和传播显性知识;使用学习平台来分发学习资源;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和聊天室等同步交互媒体,允许成员开展讨论、增加在线通讯的交互层次,也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感和身份认同。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促进音像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的创新,为员工在活动中自发地交流观点、看法与意见,分享新知。当某人离开组织时,社区内的其他人就可能拥有他的部分知识,因而他的完整知识得以留存,这些隐性的知识平常可能无法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入企业的知识库中。

虽然虚拟学习社区是员工自发性的行为,但组织不应只作壁上观,而应采取各项措施鼓励社区的形成,并积极配置虚拟社区所需资源,如BBS、BLOG等,并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健康发展。同时应用知识管理技术(如过程管理和空间管理等)帮助虚拟学习社区的成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4.利用WIKI共建组织知识。WIKI提供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和探讨,WIKI对于共建共享知识库有重要意义。在WIKI系统中用户可通过搜索引擎访问获得知识,方便的链接跳转为用户提供了相关性信息和相似性信息,用户可以极低的代价分享自己的知识并在公众前予以展现,此外,通过WIKI协作也可方便地与同行交流。针对不同的领域,WIKI也有不同的应用,包括大型WIKI(如:WIKIPedia)、行业WIKI(如:专业WIKI)以及小型WIKI(如:开源项目)。采用WIKI可以建立企业项目组之间的项目管理和跟踪,以条目为中心的意见表达和知识积累促进广泛的协同工作。在企业内部,WIKI可以让知识轻松共享,一个新员工可以通过内部WIKI熟悉工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

(二)管理层面的组织知识管理策略

1.逐渐降低企业正规培训的频率。正规培训指的是组织对员工集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训过程。然而,由于扁平化和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使得员工的工作内容范围大大增加,同一个员工随着任务的改变,也需要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企业提供的正规培训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另外,由于知识型员工素质较高,能够根据工作内容随时进行自我指导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往往令正规培训望尘莫及。基于以上原因,企业正规培训的时间应当明显缩短,而其他形式的培训应不断增多。

2.实时培训适当增加。实时培训指的是一些临时性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内部的工作团队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邀请一些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或资深专员来进行实时的短期培训,以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的传授与企业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参与培训人数由团队自己确定,更能够符合员工的工作时间,培训效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员工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员工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企业效益。

3.重视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合适的条件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指向,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员工的非正式学习植根于企业日常工作流程、企业项目运作、企业研发等情境之中,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互动来达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研究表明当人们认识到可以立刻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掌握的知识也最有效。

4.及时反馈。马歇尔・哥德史密斯通过研究发现,领导通过培训效果反馈对员工加以实时指导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学习效率。因此,培训的过程中,半年或1年才进行一次的评估,不能有效地巩固培训的效果,同时

也难以发现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5.营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文化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或手段鼓励员工主动创造、转移和使用知识,如员工对企业的知识贡献与其薪金挂钩,对其在企业培训过程中的知识创造、分享和使用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作为对其培训评价的指标之一。

二、企业培训中个人知识管理策略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的知识集中,若无法有效地管理个人知识,便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判断能力和工作效率,知识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这在知识经济中是无法生存的。

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看,诸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着眼于组织知识管理,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实施知识管理,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这样必然导致许多制约因素的产生。要突破这一障碍,只有充分认识到组成知识管理的最小单位是个人知识管理,只有在有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上,逐步扩容,以至形成组织知识管理,在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培训中个人知识管理策略也可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操作层面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

1.概念地图、思维地图。概念地图(Concept Map),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心智/思维地图”(Mind Map),而在美国则被称作“心智/思维工具”(Mind Tool,Jonassen,et.al.,1998)。概念地图是一种用来帮助表现思维过程/结果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知识的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帮助构造概念地图的软件可以是大众化软件(如:Office、WPS等),也可以是专门性软件(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Cmap、Mind Map、Brain等),且均具有容易掌握、获取便利的特点。加之概念地图自身的概念和应用要点容易理解和运用,故概念地图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从技术层面来讲是完全可行的。在企业培训中,概念地图作为个人的知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原理简单,容易掌握,所需的信息技术环境容易构建。(2)形象直观,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强的视觉传达形式,可以由每一种视觉类型组成。作为一种超媒体或多媒体工具,能够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的检索与获取,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目的。(3)在概念地图中检索个人知识与用关键字检索相比,所获取的不再是个别的、独立的知识,而是相关的、整体的知识。(4)具有良好的扩充性。便于个人知识的有效更新。(5)结合概念地图对学习的支持,可推动知识的创新。(6)利用概念地图来表达知识,可以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便于知识的共享。(7)促进反思,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2.BLOG。BLOG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与交流形式。BLOG是以个人为中心,使用户方便容易地个人信息,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上有重要意义。BLOG的出现极人地提高了个人知识共享工程的进度和可行性,随着BLOG的普及,个人知识被最大化的共享出去,所有的人同时成为知识共享工程的受益者和贡献者。因此BLOG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

(二)管理层面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达成知识的创新。

1.不断积累个人知识。对于学习者个体来讲,知识积累是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个人知识的积累可以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加以实现,包括建立个人知识库,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存储、组织、标记、注解、共享以及与他人协作。个人的知识库无需像组织知识库那样复杂,只需要适合个人的需求即可。

第9篇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发展。六十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七十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八十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九十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

二、企业战略管理三种战略思维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一)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

(二)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

(三)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四)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己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他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他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

第10篇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如何增加生产,加快流通和销售。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代替了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其重点是知识的有效开发、共享与培训。一言以蔽之,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管理的核心。

1 企业生产方式的崭新变化。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知识和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许多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一系列发展方向。

2 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原有市场的界限,企业无论大小,只需花费极低的成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自己的全球贸易网,成为市场全球化的跨国企业。只有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目标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使供求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顾客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要求利用互联网迅速地通知给供给商,而企业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顾客的市场反馈。顾客不再仅仅是对象或目标,而是参与者和控制者,成为企业的合作者。

3 企业组织和运行形式的变化。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4 知识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及网络平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新趋势及管理新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商务平台收集及处理更多来自于企业外部及内部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完善企业内部数据库及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始终与目标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提供给企业更具竞争力的资源。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1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2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3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转贴于

4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5 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第11篇

(1)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复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同学感觉课程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被动、应付式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而非技术类课程,具有两层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而国内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大致相似,知识陈旧,在内容安排和案例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此外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例如在介绍MRP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战略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传递大量相关信息辅助学生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2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2.1合理设置先导课程,教师加强引导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该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馈。例如通过课前回顾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课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安排阅读资料和案例巩固学习内容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效果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辅助学生课后扩大视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果。

2.2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决策起支持作用等相关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将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工具、柔性制造思想、供应链思想等。

第12篇

知识经济对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资产形态的变化,引起商业企业理财模式的变化。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商业企业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设备,有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起决定作用。现代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不断上升已表现为一个明显的趋势。而目前国内许多商业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经营。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对有形资产的论述比较详尽、完善,而对无形资产较少涉及。为适应这一变化,企业生产须改变传统的理财模式。一是服务方式的变化,引起商业企业理财方法的变化。二是购销关系的变化,引起商业企业理财风险的变化。三是分配依据的变化,引起商业企业理财原则的变化。四是竞争要素的变化,引起商业企业理财内容的变化。五是经营行为的变化,引起商业企业理财目标的变化。可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企业理财目标变化,使企业经营目标和理财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日趋一致。

知识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是财务管理目标和内容创新。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内容上,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评价,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等却没有任何表现,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创新,以适应知识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风险管理方法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合理规避风险。

三是财务融资管理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的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四是资本结构优化创新。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必须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

四是财务分析内容创新。随着商业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应包括对知识资本的分析,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同时应设立一系列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

五是财务分配方式创新。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形资本的多少决定利润分配额的多少。随着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资产逐渐转变为财务分配的轴心,因此财务分配方式也必须创新,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地位,使掌握知识及利用知识能力较强的职员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利润。

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是转变企业理财观念。要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要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财务人员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广阔、灵活和多变,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第三要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融资风险等。

三是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运作是现代企业理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国际上没有成熟的理论,对我国的企业更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企业必须开展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

四是进一步把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到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