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时间:2023-08-03 17:2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创新;审美价值取向

1.影响景观设计创新与审美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1.1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经济的落后对景设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中曾多次受到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民族文化上也存在自卑感,这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1]。自20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也逐渐好转,然而,在人们的潜在心理却生出崇洋的心态,尤其是在景观设计上,存有这种心态也会影响到我国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

1.2对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满足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要附带一些文化色彩,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可以增强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宣传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园林景观设计也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主要项目。然而,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却有很多设计师对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也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缺乏审美价值取向,经常出现景观设计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格不搭配的现象[2]。

1.3景观设计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走的是创新路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也仅是少部分设计师而已,还依旧有很多设计人员未能对景观设计做出正确的审美定位,没有很好的利用园林景观创新的一些元素,甚至还会对园林景观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创新过程中使用的不当元素会扭曲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本意[3]。另外,还有很多景观设计人员自身对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概念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扭曲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

1.4其他的影响因素

就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创新来说,在设计理念上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新,然而,在这之中却存在一些不可行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上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过于花俏、空洞,而且,设计方案上缺乏切合实际的情况,缺乏可利用价值;还有很多设计方案过于追求美观,却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功能,体现不出人文情怀,这不是当今人们所需要的园林景观效果,对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其他园林景观设计的成果,虽然表面形式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内在的形式以及内涵却极其相似,缺乏创新性,甚至经常出现外表、内涵都与其他园林景观设计相同,而应用到不适宜的地区却显得景观设计有些滑稽,很难形成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见,设计师对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观的取向的重要性是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

2.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应遵循的原则

艺术性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创新时,设计人员要本着艺术性的原则,不仅要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更应该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可以结合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元素提高艺术性的表现;功能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在满足艺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确保其功能性,否则,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表现的再强也失去了园林的原本作用;可行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并不是空想,而是要切合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设计,要保证设计方案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全局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不能付予表面,更不能表现局部,要注意全局性的设计,尤其是与周边设施要形成相互的搭配,这样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表现能力;生态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实施多以植物为主,而在景观设计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还应遵循着生态性的原则,尽量避免或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

3.1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创新

崇洋心态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我国经济一直追随着一些国家,而未有超越的心态,应正式我们的发展,可以借鉴但是不要过于崇拜,同时在借鉴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创新,近些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也在经济不断的发展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设计艺术上,已经具有一些独有的景观设计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中国历史文化色彩,这是向着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又跨出了一大步。

3.2正确认识民族风格、民族文化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形下,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加温,我国的文化保护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在很多方面开展,其中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其一,但是,由于设计师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格的误区,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创新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正确的认识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才能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5]。首先,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其次,要对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选向,方向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设计原则,并正确的选用名族文化来丰富园林景观设计的色彩,彰显出民族文化特色。另外,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也能提升设计师的审美价值观念。

3.3全面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园林景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植物、是自然、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这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然而,却由于景观设计人员素质的缺乏而对园林景观设计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全面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对景观设计进行充分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6]。首先,景观设计人员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创新的重要性,不仅是呈现出独特风景的园林景观,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历史的一种体现。其次,景观设计人员应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设计知识,再结合当今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色彩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要学会品味园林设计的风味,以及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而且,设计人员在通过提升自身景观设计水平之后,对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正确选向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另外,景观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其他优秀作品的学习来提升自身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案例对自己的创作思维有着启发的作用。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设计者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再对景观设计进行创新,对审美价值进行定位,这样才能够促进景观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

【参考文献】

[1]施明珠,黄雁.水・空间・印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浅见[J].广西城镇建设,2006(11).

[2]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02).

[3]尹丽.罗伯特・布雷・马科思的景观世界[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4]朱晓璐.浅谈园林中的植物造型[J].大众文艺,2011(15).

第2篇

1.1景观设计师的不同文化背景

1.1.1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他们设计观念和思想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其作品表现形式的差异以及作品风格的不同[9]。俞孔坚倡导生态人文理念的田园风格在景观界引起了系列轰动,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享受自然。他今天的设计思路和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受到了童年记忆的深刻影响[10]。

1.1.2不同的种族背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设计思维。任何国家的人都遵循他们喜欢和习惯的方式去理解场地,并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改造它[11]。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大家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不同。西方文化崇尚修割后整洁的图案景观;日本推崇清幽素雅的禅宗思想;中国追求怀古情深、写景入画的山水景观。这些不同为本土设计师在景观构建中塑造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以及工作方法。

1.2景观感知者的不同社会背景

景观构建必须充分考虑满足景观感知者的景观偏好,而感知者对景观的偏好源于对景观美学质量的衡量,衡量的结果又取决于人类对景观的感知和认知。感知是对景观的直接理解,认知是组织、存储和回忆信息的方式,而感知和认知都深受文化的影响。Kaplan夫妇的信息处理模式理论、Appleton的瞭望与庇护理论以及Baker的生态心理学等研究综合表明:人类对景观对象的感知受到景观本身特征(包括形状、色彩、体量等视觉元素)与感知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原风景、文化民俗等)的共同影响[12]。王之倩[13]等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显著影响了人们对景观的感知、态度以及行为,多数被调查者都偏爱类似自己原风景的景观。同时,文化民俗会直接影响人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景观类型,并引导人们创造出适应当地民俗与环境的地域景观,因为人们习惯在当地传统习俗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和管理景观。例如苏式建筑粉墙黛瓦的风格与其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环境、审美情趣等综合因素有关。因此不同个体的景观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事景观工作者和其他工作者不同;小孩与成人不同;居住于不同地方的人也不同。

1.3场地的多元文化

城市景观是对社会文化有形的公开描述,景观的外观形式传达城市的文化内涵。因此,景观的构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比如说,满足社会财富价值的城市景观要抵抗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制;满足生态价值的景观要考虑社会的安全价值。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路线等文化因素共同决定了其景观构建的形式。

1.3.1环境、生态与资源层面构建景观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环境,为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环境生态绿化是现代环境意识运动发展过程中注入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从人类的生理感知要求出发,利用动物、植物、阳光、气候、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环境[14]。景观的构建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因素的限制,例如环县恶劣的地理环境、短缺的水资源等决定了风情线景观的构建方向。因此,带状绿地景观设计首先要对场地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规划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寻找满足生态功能的景观实践策略。

1.3.2人类行为及其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人类行为及其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主要包括设计场所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等与人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明。城市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差异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逐步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承载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城市个性化的形成。文化构筑景观,景观传达文化,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城市大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反映城市精神风貌。因此在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绿地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合,从人类的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构造文化与功能统一的绿地景观。

1.3.3城市经济文化层面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选择主题不仅仅是城市景观建设问题,更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景观类型。例如工业化城市在绿地景观构建过程中将重心置于生态修复,建立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手段的城市则更加注重地域景观的构建,结合城市的自然资源,挖掘地域文化,通过绿地景观展现城市文化特色。西安是中外闻名的古都,周文秦武,汉风唐韵,是人们梦魂萦绕的历史河流。随着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不断挖掘后,西安的旅游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接待型发展成为西安市真正的经济支柱和先导产业。这座城市开始逐渐深思它封尘的历史积淀,将景观的构建依附于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古城[15]。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雁塔北广场、雁塔西苑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依附隋唐时期重要的历史遗迹,巧妙结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再现了中国的大唐风韵,令人恍如梦回盛世。这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错的景观形式不仅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价值,满足“发展旅游业,增长经济收入”的经济价值,更是响应了游客寻求特色景观的心理需求。

2基于文化视角的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实践创新

景观生态学中研究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文化构筑景观,而景观传达文化[8]。文化与景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景观是文化对有形物质空间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是人类感知和认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将意识形态的文化习俗具体化,具象地传达给人类[16]。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形式是无意义可言的。近年来,中国景观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如苏州历史博物馆、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苏州环古城西段风貌等,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在于深刻挖掘了中国本土文化精髓,将理念与形式巧妙结合,观念新颖。因此,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是突破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传统实践、实现创新的关键。

2.1优先考虑自然资源文化,实现景观生态功能

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场所,因首先调查分析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针对评价结果建立崇尚自然环保、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小气候的生态体系,保障带状绿地景观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2.2尊重大众行为心理,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实践

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不仅要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与环境生态绿化,最重要的是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当今社会人口增长、社会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其要求从景观感知者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依据感知者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精神生活的规律,通过心理、文化的引导,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思绪万千、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的实践。

2.3加强带状绿地整体性结构,提升场所文化的外在表征

整合场所文化,保留对景观设计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在充分理解场所文化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对带状绿地空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构重组,合理的构架绿地景观结构,将各种文化融于绿地空间结构中,形成场所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

2.4将文化分解组合到设计中

文化因过分抽象笼统而无法使用,因此必须对其分解,并对其中的要素(如历史、经济、民俗等)进行具体分析,提炼出具体的物化形态,转化为景观的外在表象形式,在绿地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序列,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

3实例分析———以环县环江旅游风情线为例

3.1环县的文化背景分析

3.1.1自然资源文化环县地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北部与毛乌素沙漠衔接,境内梁岭交错,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年降水量350~500mm,并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全县有沙漠化土地5400km2,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场严重退化。

3.1.2水文化环县内有环江、马莲河、蒲河、清水河4大水系,除蒲河为淡水外,其余为苦咸水。其中环江属于马莲河四川水系,其南北贯穿城市,构成环县城市生态轴线,形成城市内的绿色生态廊道,联系城北、城中、城南3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团,形成环县中心城区最鲜明的景观特质。

3.1.3经济文化环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首要地位,其主要收入源于草畜产业、农产品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围绕庆阳建设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分别开设了东老爷山、山城堡战役遗址、灵舞台公园、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等旅游景点,意图借旅游业发展经济。

3.1.4地域文化环县是成长于黄土地上的城市,是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的汇聚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民诗歌、民间道情、民间艺术等极具农耕风貌的民俗文化传承于农民生活之中,风情独特,古朴而典雅。环县皮影历史悠久,于2002年6月被中国民俗学会正式评为“皮影之乡”。环县皮影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它把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风采弘扬于给世界,堪称为断崖上舞蹈的文化精灵。

3.2基于环县社会多元文化的环江旅游风情线构建策略

3.2.1规划目标上融合环县社会多元文化,实现带状绿地景观功能基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构建必须尊重场地文化,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1)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景观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所以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9]。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生态环境脆弱,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具短缺。据环县林业部门统计,环县荒漠化面积达5409.5km2,沙线由北向南平均每年推进0.54km,年均沙化面积扩大68.5km2。作为城市生态轴的环江,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江两岸风情线的构建,必须充分利用环江的水资源,结合规范的植物配植,改善小气候,为环县人民提供一处山青水绿、具有良好自然风貌的城市公共空间。2)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仅再现地域文化,更能维护与延续场地的现有文化[7]。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县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弘扬环县地域文化,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急需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景色宜人的城市景观。环江两岸风情线的规划建设是实施“四大战略”(绿色农业稳县、现代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县、生态文明立县)的文化宣传阵地,是发展环县旅游产业,展示环县皮影文化和农耕文化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惠民工程。

3.2.2从环县社会文化中提炼城市特色,构筑绿地景观结构将文化根植于景观结构中,以“皮影文化与农耕文化”为文化依据,以环江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景观节点,形成“一水两带八园十六景”的布局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风情线(图2~图4)。环江以东规划为皮影故里景观带,以皮影文化为背景,以皮影发展路程为主线,设计根园、脉园、情园、缘园,从皮影的历史渊源出发将皮影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传奇、演绎结合起来,弘扬并发展“环县皮影之乡”的皮影文化。环江以西规划为七彩环江景观带,通过红园、文园、绿园、黑园来展示环县浓厚的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体现环县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民俗文化。

3.2.3将环县社会文化分解,重新组合至绿地景观具体设计中在对八园十六景的详细设计过程中,注入雕塑、浮雕、景墙、景观建筑、铺砖、坐凳、园灯、标识等景观表现形式来传达环县的地域文化。将文化因素烙印在景观元素之中,讲述环县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奇,将意识态的文化具象的展示给人们。皮影历史的轨迹划过狭长的绿洲,轻轻描绘流畅的一笔,成为地块内深刻的纪念之路———皮影故里景观带。根园入口广场耸立着“开山鼻祖”解长春的雕塑,周边站立了无数造型简单的皮影石雕,皮影的历史便从这里打开。沿路的铺装倒映着皮影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根园、脉园、情园与缘园。设计师将皮影文化转变成一系列造园要素,以园林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亭台楼阁,雕栏玉柱,处处凝聚着皮影的点滴(图5)。从月牙纹、锯齿纹到现代图案,从花草虫鱼到飞禽走兽,随着景观路线的推移逐步进入皮影历史的。另外更有浮雕墙、展览馆、表演馆向人们诉说皮影的传奇与未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皮影的渴望,破除未来陇东道情皮影戏被电影、电视所冲击的堪忧。文化塑造了景观的气韵,给空间以灵性,七彩环江景观带勾起人们无限的追思回忆:抗战年代的气魄、奋斗路上的革命英豪、五谷丰收的喜悦、经济蓬勃的朝气……红园中一颗颗矗立的火炬树,恍若千百面不倒的红旗,萦绕着二万里的革命精神。设计师从自然农田斑块中提炼出方格状的肌理,并运用这一肌理进行绿园的空间布置(图6)。在方格状的农田肌理中设计了农地、树阵、水池以及广场,分别象征了自然农田、果园、池塘和晒坝,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农田景观,向人们展现环县富庶的农耕文化。黑园是环县进入工业文明的象征,通过不锈钢及钢结构在园林小品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环县的“钢城新姿”,展示环县欣欣向荣、展翅腾飞的现代经济与文化。

4结论

第3篇

美在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化对景观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西方现代化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当今大部分设计盲目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及发展模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短短十余年间,大江南北、神州大地到处充斥着“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广场和居住区景观。这种现象令人不免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而担忧。文化的属性到底是什么?

我们认为:民族的地位依托于文化之上,没有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根源。对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必然要有本土的属性,绝非是模仿欧美,剽窃西洋的行为。虽然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衍生,但是在模仿的同时,我们当今设计师应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其实,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者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比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对景”、“借景”、“衬景”、“框景”等手法,可更加巧妙地解决“以小见大”的空间扩展问题;“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有着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鲜明特色,表现出了崇尚山水的审美情趣。

景观设计是一定文化特征的反映,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当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更加注重于设计的内涵,注重于营造设计的文化美,体现出本土性、民族性。用设计的方式使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设计。

美在和谐

由于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在短期间内能见到设计终极效果的项目。因此期间的维护和修整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景观设计。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效果,而不是短时期内的效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三位一体。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功能分区、用地划分、项目设施等方面的长期性、环保性和人文性。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贯彻生态原则,在景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环境污染行为,充分保护自然环境。

景观设计中氛围往往会给人总体印象,不同的功能、性质空间或地域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从景观中的整体到部分再介入到每一个细小的差异都可以形成一定的气氛。景观设计师应从景观的性质、用途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气氛,使景观在人们观赏中更具内涵。设计师还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和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内涵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例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就越强,自然容易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构成一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当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视觉上的感受,还要满足人的心理感受。景观的心理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景观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当今设计师在做环境景观设计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与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环境景观的整体感受。

美在意境

景观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心理需求。而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必须创造出景观中的意境来。景观中的意境美是指“情”、“理”与“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是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景观设计的主题并不是完全从客观实在的物体上体现出来的,有的含义是深藏于景观设计之外,给人们一个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引起人无限的、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

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环境;误区;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attention, each distric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esent a thriving scene, but should also see, the socie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re are some errors.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towards life and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the fiel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human environment; Erroneous zon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被我国所认识、了解并逐渐熟悉,同时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兴起。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景观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及其建造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包括从事景观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部分从事景观设计的业内人员、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等等),影响并阻碍着景观设计行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人们普遍对景观设计缺乏一种更科学、更深层含义的认识,大多数人群还是以单纯、狭隘的造景设计来理解与定位景观设计学的内容和地位。然而景观设计不仅是指设计和创造身边一切具有观赏与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象,更应该从反映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它、发展它。[1 ] 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误区,找出现今它在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辨清方向、端正态度、调整认识,以更高的着眼点去从事及发展景观设计学科。

1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 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又把景观当作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景观设计”或“景观规划设计”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创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将景观设计定义为: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2]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景观设计的误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诸如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优化,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问题,急需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人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方案,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存在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景观专业教育不够科学,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开发商更多的从商业炒作上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等等,它们无一不使景观设计在发展中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给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阻碍。

景观设计的显著进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景观设计的发展则主要体现于各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我国各地在大力进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各级城市政府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时期,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较以往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规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制度正在建立。为了促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同时,开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水平的评优活动,如评选“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专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用于表彰环境质量高、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环境质量,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有许多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

第二,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人们逐步觉悟并意识到大规模的建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获得较大改善。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文脉;人情;创新

1 城市景观设计与历史文脉

景观作为人类所使用的空间,也是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之一。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文化氛围,注重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到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这正是我们当今景观设计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给景观赋予历史元素以新的内涵与诊释,使之产生新的感受与震撼力,为此设计不能简单而庸俗的照搬再现其表象形式,而应思考怎样去表现对历史的尊重、理解和心灵感应。

文化形态在景观设计中所含的是个深层次问题,文化形态由于在不同的人类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下,使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这些由历史沉淀下而又不断发展的文化形态,经由空间、时间、设计物等公共设计元素,时常的规范和影响着人类对生活形式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有机体。因此,景观设计活动应当凭籍设计物所传达出的文化符号形态,使人性的尊严的以充分的肯定、尊重和升华。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和谐与对话。

景观设计是一个流动的、生生不息的有机体,而文脉是人类文明的渐进延续,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文脉诉说着地域的沧桑,反映了地域的个性特征。因此,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文化的连续感是十分重要的,或多或少保持原样的历史的景物会使人们感到文明的延续。景观设计应当尊重历史文脉,顺应原有的地域肌理,把握与提炼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并从现代生活中汲取活力,使文脉成为景观的生命,在景观设计进程中延续并发展。

2 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特征

文脉具有“寻根”意识。所谓根,既包括具体的建造条件、环境,也包括民族和地方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心理等。既是文脉,必有来源,源必分流,这样才能形成国家整体的及各民族的文化系统。文脉意味着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真正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艺术时间和空间的内涵。例如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其源于日本本上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历史文脉具有相对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点。我们可以掌握和利用景观设计建造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但我们更要重视的是在新的环境建造的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手法揉进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文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自身的历史文脉有一个很好的理解研究,这对于解决景观与文化因素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对于景观设计摆脱出现在的困境具有极大的方法论意义。景观设计应当尊重那些历史文脉,提炼文化传统,并从现代生活中汲取活力,使文脉成为景观的生命。

3 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文脉和“人情”

景观设计艺术的历史文脉因素也是通过符号传达给人的。在景观设计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在景观设计视觉符号系统的分析模式中,系统是实际存在的真实符码,它是组成景观的空间、材料、色彩、尺度和光线等视觉符号,有着独立的含义。即景观环境整体所给予环境接受者的心理体验。因为景观环境各个视觉符号都同时刺激着接受者的视觉,人们正是综合各种视觉感受去体验整体景观的。接受者将获得的对景观整体的心理体验经过思考内化为含义,即使景观所蕴藏的各种含义,它的所指揭示着景观环境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现象。

景观作为客观对象,人们是通过视觉符号系统对它们进行认识和掌握的。景观设计常采用具有历史文脉、地方传统和几何形态等视觉符号。由这些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景观艺术整体,所引起接受者的心理体验呈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文脉或地方传统的审美含义,这些审美含义的背后所意指的是某种历史或地方文化。视觉符号系统在景观设计中所蕴藏的精神含义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接受者通过视觉符号系统来解读它的含义,由于视觉符号的差异引起景观设计艺术风格的不容,由于不同视觉符号的象征性导致景观艺术含义的不同。

4 总结

运用符号学原理将提取的历史文脉的元素结合到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中,这是相对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更多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强调。突出景观设计历史文脉元素的作用,使景观设计具有一种独特的内在个性。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6篇

景观工程实习是建筑景观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在校期间课堂理论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性教学环节,历来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重视。由于各高校建筑景观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不同,决定了工程实习的时间、目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同。湖北工业大学的建筑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景观方向的专门设计人才,景观工程实习开设于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前,经过了前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与设计练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景观工程实习也基于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

景观工程实习是建筑景观专业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工程实习,将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逐步融汇于实际的项目中去。通过实习,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本人也从实习中得到了锻炼,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组员协调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提高了综合素质,增长了关于景观设计的专业素质。

为了使学生从实习开始有一个对景观工程实习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制定出具体的学习内容,比如说设计一个海边别墅,要考虑到当地人文、气候、风土人情、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特有的历史建筑、民俗等,要通过调研还需要了解本地植物的属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景观工程实习有个宏观的认识,尽快理解工程实习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

教学方式多样化

为了保证景观工程实习的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其教学方式不能像课堂理论教学一样采取固定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其教学模式应随着景观工程实习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公园景观时,现场绘图的演示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了解到计算机施工图绘制技术;在设计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时,实景观摩是尽受设计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配合教师的现场讲解,可以让学生获得的景观视觉印象在第一时间转化为专业知识便于自己思考。

如果实习现场属于大型场地,学生可以组成若干个独立班组, 每个班组有10人左右,由1 名指导教师具体指导,然后组织讨论,使各个小组之间将学到的知识交流共享,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做兼职的指导教师。在实习中,学生应认真记录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实习日记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记录所在工地的工程概况、景观需求、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记录当天实习的内容和所完成的工作。实习工作的操作要领和质量要求,以及实习后的体会和收获等。在按计划完成景观工程实习及现场参观之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好实习的总结工作。总结工作包括对学生生产实习的考核及实习成绩的评定。学生本人要通过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独立完成景观工程实习报告。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方式,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目的。

改革教学内容,实施系统化教学模式

首先,要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 调整现有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认识到实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力支持实习教学改革,使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机的整体, 保持整个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实习过程可以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针对实习经费紧张, 实习地点分散等困难, 可以采取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在实习开始时, 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安排统一讲座, 请校内外专家为同学们作景观设计的专题报告, 讲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流程,比如设计过程中每个各个设计阶段的特点、工作等内容。最后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 分别布置各组学生实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下一阶段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深入了解。

第三,重视实习专题报告的写作。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并不重视实习报告,把实习报告写成实习感想和体会, 不能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 归纳经验, 总结收获。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习进行到一半时, 根据实习的专题方向拟订自己的报告提纲, 并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结合报告提纲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 在保证实习按计划进行的前提下, 结合实习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逐步完成专题报告。

结束语

探索建筑景观设计专业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动向,把新科学、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第7篇

关键词: 现代景观;生态水系统;地位与作用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i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history on a variety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round the water landscape in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of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water system theory and the modern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design closely, arrived at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of ecological water system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purpose.

Keywords: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water system; Status and role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传统园林设计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原理从整体上对景观的要素设计和功能设计做出和谐安排。特别是在景观与周边环境氛围的营造上注重景观协调,在景观内的设计上注重水体、建筑、铺设等景观元素的和谐搭配和建造。

一、水景观在和谐生态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下,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建造已经发展到讲求和谐,讲求生态的理论高度和发展水平了。所谓‘生态”,就是从生态学意义层面讲求生命环境中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交互有益的能量、食物、资源,各生命体间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共生系统。所谓“和谐”,就是从哲学意义层面实现共生物、共存物之间的合理结构和比例,达到交互的协作和存在的美感。

在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中,人们更加注重各种设计元素的和谐搭配,注重各种生命体和自然元素之间的生态组合。探索如何将水体等景观设计元素有机结合,构造出一副和谐的人工造景画卷、一片生态的休闲聚集地,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共同的课题。

对于构建和谐生态的城市景观,笔者认为生态水系统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水”—自然界中最富有灵性的物质要素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亦是城市的生态之链、文化之源。城市得益于水的滋养而具有活力和灵性。城市规划应以水为纽带,赋予场地特有的地域特征,塑造景观的自然和谐之美,拨动城市生态的清澈之弦,从而构建生态骨架。水,这一构造体,从古至今乃至从国内到国外都是把这一重要物质作为景观来表现,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形式追求和意识追求,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水景观作为景观或是休闲空间场所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它在我们构造城市生态水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水景观的内涵和分析

水景观,不是一个独立体,它应是一个依附体。水,液体,需要用器物而盛之后才可见其形,并且器物形变而后水才产生型变,所以水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其它物体产生静态于动态。水与植物,水与建筑,水与小品,水与土,水与山石;或水与它们的综合体,才能形成水景观这一名词的说法,所以我们在设计水景观的时候是不能作独立元素来考虑。

水是是环境空间艺术以及公共休闲景观的重要物质创作构成要素之一。“无水不成园”己成为中国造园的一直认识。充分利用水的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进行艺术加工,体现出自然艺术化。水景观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美学造型角度的姿态变千上的形式美,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水性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去分析和发展,其关键是要重视城市公园水景观这一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在整个城市规划发展中起到潜在的、深刻的、良好的作用效果。

第8篇

1、功能分区的定义: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从“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中间,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分区,进而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将滨河景观划分成一些小空间,这样可以使整个滨河景观有一种大众性、可观性。同时又不显得压抑或离散。因此,滨河景观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分区。

以下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滨河景观的几点认识:

A、动静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在滨河景观中,较多的分区是结合动静原则给予片面设计,未考虑到人的因素的存在,只是形式上的功能分区,而没有从实际上进行功能分区;或是考虑到了动的因素的存在,而又忽略了静的因素的存在,一个符合人性化的功能分区应充分结合两方面因素进行构思设计。我们把动静原则中的“动与静”充分结合确定为硬性原则,以致凌驾于形式之上的功能分区已不适应现代滨河景观设计理念。因此,形式功能分区“应退出历史舞台”,在认真观察府河景观中的一些景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的薄弱环节。

究其原因,因为一个形式功能会阻止人性化因素的发展,为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为追求功能而追求功能。一个符合人性的功能分区才是一个完美的构思设计,才是一个完美的景观。根据以上情况,我在滨河景观―成都沙河建设路至建设北路段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人分区,进行构思设计,合理安排其下沉休息平台位置,以及其内的雕塑休闲广场、儿童活动区、大众休息长廊、老年人活动区五者之间的尺度与比例。充分结合人性化原则、功能分区原则,特对功能分区中动静、公私、开闭三原则进行考虑,比如:在老年活动中心前方设置一块大众休闲区,人们一来到河边就会看到,老年活动区和大众休息区将是不同年龄段选择的休息场所。不会因为只有老年人活动区而导致中青年不可玩的局面。

B、私密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随着滨河景观绿化建设,一些设计者为了突出功能的多样性、实惠性,一方面在儿童活动区安置其游乐设施,一方面在儿童游乐设施用栅栏围合,形成私密空间,看上去符合功能分区原则,然而,这种强硬的划分空间是忽略了人的存在和人的参与。而我在成都沙河建设路至建设北路段的设计中将一些可观性的雕塑和有关儿童形象放于儿童嬉戏区邻近,这样不仅会吸引儿童,而且能使儿童嬉戏区具有可观可玩的特点。与此将多功能协调为一体,更人性化,更符合功能分区原则。

C、开闭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第9篇

关键字:批判性;地域主义;景观设计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

想要理解批判性地域主义就得先把这个概念拆成两部分:一个是批判,一个是地域主义。

“批判”的概念,在《中华字典》里被解释为强烈的批评、反对与不支持。而在设计思潮里,要追溯到康德的“批判”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思维,它是对自我认知范畴的不停反思和自我批判。

“地域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气候物质决定论,它还包括传统、习俗、神话、语言、民族、宗教、政治等决定每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身份特有的东西,这种综合性的文化身份的主体是特定地域中的人的集合。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这一术语并不是指那种在气候、文化、神话和工艺的综合反应下产生的乡土建筑,事实上它包含丰富的意义,它强烈的批判现代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冷漠感与同一化的趋势,在重视地域自然环境的同时,强调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同时强调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思想。

2 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发展

2.1 全球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系的更加紧密,人类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地交流更加平凡的同时,使人们逐渐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将世界各地推向趋同化,世界文化也在悄悄的“抹平”地域差异和历史痕迹,全球化带来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

随着问题的加深,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单一危机,这种反应在建筑文化领域表现的尤为直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骑楼、重庆的吊脚楼……甚至连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也黯然失色,大街小巷四处可见的是欧式建筑和几何式的园林景观。当各个地域原有的建筑被拆除、广场、公园一样的时候,人们转身将眼光又看向了曾经属于这块土地的东西。历史、文脉、民俗等这些属于这个地域的东西一定要找回来,于是各界人士专家纷纷倡导“地域主义”。

2.2 地域主义

20世纪40年代,许多设计师开始对标准的现代建筑形态提出质疑,试问这样的国际化设计是否适合不同的城市,人们的目光又开始回归到传统,回到特定的地域与文化,希望发展地区的个性以及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地域特征的重塑,让人找到归属感。在这种意识下,地域主义也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城市里开始不修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转而修建古建,古街,古典的山水园林,中国城市之间又掀起了一股返古的热潮。温度总会有降低的一天,热潮也会有退去的一刻,当人们看着这些所谓的古建外形,却没有一种此地而生地感觉时,人们意识到,我们只是片面的去解释地域主义,设计师也没有很好的分析什么样的古建是适合当下的这个时代的,以为用传统的方式就会解救一切却适得其反,没有创意的模仿或照搬,并没有让人们有自豪感,反倒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东西,这些设计作品遭到大众的强烈批判,批判这种简单的模仿、批判无创意的标准化、批判形式主义、批判一切对地域理解不透彻的作品。

2.3 批判的地域主义

1947年,芒福德首先在《纽约人》杂志专栏“天际线”中提出以“地区主义”代替“国际式”。他认为:“我们的任务不是模仿过去,应该是去理解过去,用我们现代人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过去,这样才能面对我们自己的时代。”他所理解倡导的,不是一味的重返自然、重返过去,那是传统机械的方式,排斥了机械技术的文明。既然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经济技术财富,那么就应该尊重这些先进的技术,只要它能体现功能价值的同时,又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那么它就是可行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由此开始了它的光彩。

可以说,批判性地域主义是为了回应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在地域主义的基础上,对全球化发展单一状态表示强烈的批判态度。

3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道路研究

吴良镛教授曾经在《北京》中提过:“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地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景观形态也应该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对地域的关注首先反应在建筑领域,那么,对地域的诠释最有效的就是景观设计。我们都知道“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两种类型,大自然是地域最原始的写照,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就像热带有热带的自然景观、沿海有沿海的滨海景观,这是其他城市模仿不来的;而人造的景观体现了人的思想与创造的意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我们不能说受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景观就是不好的,它也有它的优势,它体现在技术上,形式的简洁上,只是它忽视了对地域的尊重,它是现代化下的一种思潮产物,面对现在大同小异的城市景观作品,景观的“异质化”或“多元化”逐渐深入大众。重视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等因素,通过对景观空间的打造,继承、保护和发扬好地区文化,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注重生态化和资源化,体现一种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才是未来景观的发展。

4 小结

任何理论的发展过程,都是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的,通过对批判地域主义的了解和研究,并分析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危机,基本明确景观设计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顾现代文化语境,一味沉湎于过去、无视历史抛弃民族文化或厌恶现代化的设计手法都将导致设计失去灵魂。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对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上,强调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的参与,而非凭视觉传统的形式,这对我国寻找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道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资料

[1]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11):22

[2]K・弗兰普敦.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吴志宏.芒福德的地区建筑思想与批判的地区主义.华中建筑,2008(2):35-36

第10篇

1.1第四维在历史性景观中的表现

历史性景观代表了近代以及近代以前所产生的景观空间作品。就目前而言,经过时间的洗礼,保留至今的历史性景观大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整改,有的改变了景观存在的性质,有的增添或整合了一些设施。例如昆明市昙华寺公园,最早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场地中有株优昙树,优昙被誉为“佛花”,就树创寺,寺名昙华。寺院在几百年间经历了地震倒塌、重新修葺、“扫四旧”被毁,最后昙华寺被扩建成仿江南古典园林的综合性公园。既保持了原有的寺观风貌,又通过改造提升了功能性,满足周边市民的活动需要。因此,第四维在历史景观中表现出了一种可再塑性。

1.2第四维在非历史性景观中的表现

非历史性景观自然就代表了现代和当代的景观设计作品,它在时间轴上是以我们所处的现代、当代为起点。在任何场地做一个新设计时,首先要有前瞻性,考虑怎样把设计作品置于时间长河中,并留下可完善扩充的空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非历史景观作品在今后可能也会扮演具有历史性的角色,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它们现阶段的景观表象,并且通过未来的计划,对这些个体进行整合或改造,使之成为完整的、多元的形态。例如位于上海的一九三三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原建筑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为建于现代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建筑景观融合了东西方特色,整体风格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外圆内方的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理念。

同时也体现出时间阶段内将原始基本素材转化为景观装饰空间审美对象的能动性。因此,第四维的时间变化在非历史景观中表现出了一种可延续扩充的性质。景观空间设计用历史和概念化的术语去思考和表现,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去展现它的本源。第四维不是利用抽象的概念去对景观装饰空间进行分类,而是应该致力于具体设计在不同时间轴上的形象和理解,对单个重要的景观设计的起源的洞察力,并用概念化的术语进行整合和改造,作品的延续性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时间范围内的各空间序列结合在一起的连续性。可见空间第四维在景观装饰空间中表现出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2空间的第四维在植物配置中的表现

植物在涉及到第四维范畴时,包含时期、季节和年限等景观植物配置的基本因素。景观设计中植物个体和群落在各时期、季节周期和不同年限里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在各时间段不同的气候特征下,同一株或同一群落的植物也会有差异较大的表现。甚至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里,景观植物的光影的变化也会表现出景观的异质性。景观配置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更迭,形成从生长到发育再到成熟的生命周期,在叶片、花色、香气、枝条、株型等各种植物组成部分中存在一系列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并且构成了四个季节的不同表象。景观植物所具有的丰富季相变化,依附第四维的时间轴,可以组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形态,提供给人们多种环境类型的选择。在植物围合空间的空间中,落叶植物会随季节产生变化,景观空间的围合程度也会随季节的变化产生变化。

春夏季节,花木秾秀,可以增加空间的封闭性;秋天到冬天,随着植物周期性的叶片凋落,可以使观赏者的视线范围突破限制,并延伸到空间以外。因此,在植物第四维性质涉及到林缘线和林冠线的组成方面也会产生迥异的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天际线的形态。此外,在植物的季相变化中,植物叶片和花朵的颜色相应也会产生明显变化。通常来说,设计师在营造有植物参与的景观空间时,伴随植物叶片和花朵的颜色变化,往往结合空间中竖向垂直的植物组合进行设计,创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美态。因此,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结合植物从幼苗到成熟期的转换、植物群体生态因子的调节变化和植物根据季节产生的不同空间形态,可充分体现出客观存在的第四维所带来的景观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同时增加了景观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空间的第四维在景观装饰小品和植物配置相结合形式下的表现

最后是装饰空间与植物配置相结合,这是一种统一的景观空间表现形式,基于装饰小品的创作及整合与改造之上,结合植物配置的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周期性变化,使时间轴上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空间感受。奥地利著名景观设计师马里奥•泰尔茨把园林景观看作是“有生命的艺术品”,2012年他在中国举办的《落叶流芳———马里奥•泰尔茨教授的景观设计》展表现了他对景观设计独特而犀利的见解,其中有一组作品令笔者有很深的感触。设计师在一个空旷的草坪上用木结构搭建了一艘船形的骨架,并在骨架的底端种植了攀附植物,从一个船形的空壳骨架开始,它便成为了生命的载体,经过时间的推移,市民们见证了植物依附船体生长的十分旺盛,蕴含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体会到景观所呈现出来的一份希望。其实真正的意义还不止这些。每年的固定时间,策划者都会邀请附近生活的孩子在船旁合影留念,伴随“植物船”乘风破浪般的生长,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因此在装饰小品和植物配置结合的形态之下,空间的第四维性同样带来了一种持续性和独特的观赏切入点,并且所承载的人文意义也是深远的。(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

【 abstract 】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through tha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ecological insufficiency, then puts forward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content and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measures, to practic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 key words 】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城市生态景观作为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休闲场所,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现状

1.1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地区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的综合体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态、深刻的历史,它的形成需要科学的分析设计、合理的布局规划,再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等文化背景,综合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这样,才能说是一个完善的城市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定区域内全部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的空间布局、功能、变化、以及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生态学分支学科,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它是从整体景观角度出发,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输、交换和相互作用,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整体景观的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对景观进行美化、对景观结构进行优化、根据功能对景观进行合理组合和排列的一门分支学科。

1.2 当前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并且慢慢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于此同时,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渐凸显。如用不合适的园林植物装饰城市,导致植物寿命缩短,需要频繁更换新植株;又或者为了搞“新形象”“新风气”而频繁更换植物品种,加大了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成本。在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上,有时会出现盲目跟风或者盲目效仿西方的设计样式,而忽略了自己城市本土的风格、文化,甚至胡搬乱抄、东拼西凑,导致城市生态景观既没有本土气息,又没有时代感,成为一大败笔;也有一些设计师总是持有保守留久的观点,照搬照抄传统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风格,缺乏创新,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对传统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产生厌烦情绪。

2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优化

2.1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美观、突出城市人文、弘扬城市文化、彰显城市性格以及推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和预期目标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营造健康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只有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才能孕育出健康积极的人文环境,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以,营造健康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对城市建设极为重要。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首先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良好的生活大环境,这是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2.1.2 创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成功的融合为一体,是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将自然景观与城市人文融为一体,才能使人们感受到舒适,才能满足大众的社会心理,才能把城市生态景观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而不是仅仅把自然景观作为城市文化之外的风景。

2.1.3 创造安全舒心的城市生活保障

在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利用生态景观来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户外避难所,城市生态景观应该具有容纳疏散居民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吸收噪声、汽车尾气等各种污染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的潜在作用,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为城市的生态安全做贡献。

2.1.4 创造便利的城市生活环境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社会,便利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城市生态景观也不例外。所以,在便利的基础上,城市生态景观的选址要合理,如果原理居民区,则起不到为居民提供便利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交通等其他方面的麻烦。因此。城市生态景观的选址应在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方便居民出行游憩。

2.2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同时兼顾美观和实用性,即既要有美感,又要有实际使用价值。基于这样的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主要包括景观设计、生态规划设计和安全规划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景观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它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3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优化及创新

2.3.1 生态学原理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把生态学原理和美学理论相结合,共同指导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有助于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的美观和实用性,有助于城市生态景观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相统一。只有以美学理论为指导,城市生态景观才能彰显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美观、彰显城市性格;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才能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的实用性,保障居民安全、为居民提供出行游憩的便利,使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只是一道风景,从而丰富了它的内涵。在实践中,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才能说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取得了成功。

2.3.2 综合考虑适用性和经济性

适用性是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广大居民的需求。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要依据居民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而设计,力争创造出具有优美的景色、卫生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内涵、广泛的作用的城市生态景观。在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时,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把一个整体景观进行合理分区,使每个分区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又不影响整体效果。

经济性是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在美观实用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如果两个方案都能达到设计目的,那么要选择成本低的一个,尽量节省开支;必要时可以删减一些不重要的设计,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2.3.3 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节约意识也日渐增强,可持续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简单而言,就是要做到再减少、再利用、再循环和可再生。“再减少”是指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这就要求实践中尽量利用自然资源本来的样貌,多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再减少”的目的。“再利用”是指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本来就存在的自然景观,在其基础上做加工而形成城市生态景观。“再循环”是指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再生材料和可再生的资源,并且可以建立回收系统,保证下次继续使用。“可再生”是指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尽量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这四点是相辅相成的,做到了这四点,就做到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人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愈来愈大,再加上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无法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生态景观的合理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城市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训柏. 浅谈城市生态园林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2] 杨骞. 从生态规划到景观城市主义[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3] 樊丽,刘晨.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知识经济,2009,(06).

[4] 陈经同,廖泽志. 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J].山西建筑,2009,(01).

第12篇

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

关键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观;景观设计

我国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在尽享河流带来之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水坝,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多种要求。这些改造活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流景观,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应当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引起的争议也不少。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河流景观缺乏全面的认识,景观设计仅停留在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现代人对城市河流景观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观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如何认识城市河流景观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结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