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前经济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03 17:2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经济发展

第1篇

(一)公证处人员有限,办理涉农公证效率较低。现在大多数县市的公证员是三到五人,在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这样的公证员队伍应付市区的公证事项还可以。但每个县都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的乡镇,当几个乡镇同时出现需要公证员到现场办理公证事项时,公证处人员和车辆就安排不开了,只能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地办,这样就影响了办事效率,不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权利。又例如:在办理继承公证时,若是在城市的居民,因为离得公证处较近,可以随时到公证处办理,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公证人员调查取证时也比较方便;而在农村的居民就不同了,因为离得较远,办公证之前先要安排好有关农活,特别是种蔬菜大棚的农户,有一天管理不好都有可能导致一大棚蔬菜的损失。如果涉及公证的大部分人准备好了,而一个大棚里的菜今天要卖了,那就只能等到明天了。公证员到农村调查也不方便,因为路途较远,需要单位派车,有时单位的车少,所以公证人员也要等。导至办事的效率较低。

(二)涉农公证事项标的额较低,农民办理公证成本相对较高。一般涉农公证的标的额都比较低,但相对于因办理公证而取得的收益来看,农民的办证成本又相对较高,有些甚至是入不敷出,如有些需办理继承公证的银行卡里只有几百块钱或者几十块钱,而办理公证的各项费用总共要几百元,使得继承人想继承却无法继承,使农民很难看到公证的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三)有些涉农公证事项程序繁琐、法律关系复杂,办理公证效率较低。有些涉农公证事项法律要求的程序比较繁琐、法律关系也比较复杂,例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就涉及到土地承包方案的通过程序,土地承包的方式,村民参与的人数,是本村村民还是非本村民承包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合同的无效,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按程序进行都可能导致合同公证的无法办理。有些公证员觉得程序复杂、法律关系复杂,办证风险太大,有时也会一推了之。有些公证员平时对涉农法律不甚研究、对农业政策不熟悉,导致办证信心不足,也一推了之。还有农民到公证处咨询后,觉得依照法定程序太复杂,费用也太大,不如不办公证。这些都导致了涉农公证的办证率较低。

二、当前农村公证服务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重视工业发展,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建设,轻视农村建设。因此本身就底子薄的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由于经济的不发达,经济交往相对于城市少,使得需要公证的项目相对较少,而且标的额较低。

(二)制度的原因。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于土地属于村集体经济所有,而并非属于农民个人所有,这就导致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土地,农民承包土地,农民转包土地等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复杂性,以至于很多村集体和村民为了省事,跨过程序直接签订合同,以至于公证程序根本不可能介入。有时,土地承包的双方想办公证,但当知道繁琐的程序后就不得不放弃了。

(三)习惯的原因。逐步摆脱完全束缚于土地的农民只要还从事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土地的束缚,也不能完全摆脱乡土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民到城里打工暂时摆脱土地时,或者农民变为市民完全摆脱土地时,都不可能完全抛弃其思想中的传统观念。农村传统的观念是邻里友好、互相帮助、办事讲诚信、说话要算数,因而朋友之间、邻居之间、甚至不认识的人之间的经济交往都是不开单据、不签合同的。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们在上当受骗中总结经验教训,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经济交往中能够主动留下和保存证据,必要时还办理公证。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又是很不情愿的,有时亲戚朋友之间觉得一旦让对方签字会很伤感情。因此,有时亲戚朋友主动提出要给“打个条子”,有些农民也会连忙制止说:“不用,不用”。而亲戚间办理公证的就更少了,觉得办理公证是对亲戚的严重不信任。再是国家多年来一直对农村的政策多于法律,有关三农的法律比较少,因而农民知道国家政策的多,知道法律的少;而乡镇和村干部也热衷于用政策来说教农民,农民一般也就比较关注国家的政策。但也有些干部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农民对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不信任,对公证抱有无所谓、甚至怀疑的态度。还有就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习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习惯于在城市工作,而不习惯于到农村工作,甚至不习惯与农民沟通,不利于公证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

(四)教育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农民所享受到的教学条件和自身受教育的能力也比较低,导致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此外,农村的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还很弱,农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较少,对公证了解很少。

(五)利益的原因。由于涉农的公证项目比较少,标的额也比较低,有些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觉得无利益,有些农民离县城较远,办理公证费钱又费力,标的额很低且办理完可能会倒贴钱,这对农民来说很不经济。

三、解决农村公证服务问题的思路

由于造成农村公证服务的现状是多方面的,因而要改变其现状需从社会各方面着手,上下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避免风险、维护交易稳定的功能。

(一)在公证人员中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公证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农村地区公证工作,正确对待农村困难群众的公证需求。

(二)深入学习和研究农村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证人员办理涉农公证事项的技能。公证人员要熟练掌握《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与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办理有关公证业务。

(三)定期组织公证人员到农村中宣传和学习。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要经常性地到农村宣传公证和法律知识。宣传要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宣传人员的态度要平易近人,解释问题要耐心细致,主动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切忌高高在上,切忌流于形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逐步了解和认识公证的作用和意义。宣传公证知识的同时公证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农村的一些生产知识,学习农民的优良传统,了解农民的生存环境,从而加深对农村的感情,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加大对农村公证法律援助的力度。目前农村还有许多贫困人口,有些特别困难的家庭,需要靠政府救济。对农村的困难群众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公证法律援助,对年老体弱的困难群众要根据其需要提供上门公证服务。

(五)制定区别对待农民和市民的公证收费标准,普遍且适当地降低农民办理公证的收费标准。农民和市民办理一件同样的公证,却要付出更多的路费和更长时间的误工损失,只有根据有关情况适当地降低农民办理公证的费用才能体现公证服务的公益性。

(六)积极办理标的额较小的涉农公证业务,对有些特殊的公证事项尽量免除公证费。标的额虽小,但往往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支付公证费,可能会利益全无。近几年出现了种粮补贴款继承公证。种粮补贴是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会弄措施之一,但补贴往往相对于公证费来说并不高,甚至比公证费还少,在公证处正常收费的情况下,往往使当事人根本就不值得办理。因此对种粮补贴款继承公证的费用只有全免才能使国家的惠农政策得到实际的落实,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对类似种粮补贴款继承公证的涉农公证事项,不一定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但全免公证费却更能体现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公证工作的社会价值。

(七)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的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农村的普法工作,切实有效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并要重视宣传《公证法》和公证业务,这样可能比公证机构自己“自卖自夸”的宣传效果要好。

(八)建立农村公证联络员。可以在乡镇政府建立农村公证联络员,最好是由乡镇司法工作人员来担任。若因此增加了其正常的工作负担,可以根据其工作量给予适当补助,但不可以根据其业务量拿提成,否则可能会变相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把没有必要办理公证的事项也忽悠着农民去办,这将会严重损害公证在群众中的声誉,与公证的宗旨背道而驰。

(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乡镇一级建立公证工作室。以前很多地方也建立了乡镇公证工作室,当时的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要发挥实际功能,必须壮大公证人员队伍,每个公证工作室至少有一名公证员助理作为日常工作人员,决不可以像以前一样在乡镇法律服务所门前挂个公证工作室牌子,让农民误以为是公证处,在法律服务所办理了见证却误以为是公证。在现在公证处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设立公证工作室。

(十)深入研究和开拓涉农公证业务,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公证机构可以根据公证的优势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拓新的业务。如积极做好村民委员会选举现场监督公证。对村民委员会选举进行现场监督公证,可以有效防止选举中的舞弊行为,确保选举过程的程序合法。也可以打消部分选民的疑虑和对地方组织的不信任,有利于提高选民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和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

第2篇

1.1环境日益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目前,我国依旧是农业大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改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成长的沃土,是目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1.2方式变得多元化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影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单一、传统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乡镇农业有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变得多元化,增加了乡镇农业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目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的重要方面[1]。

1.3结构越来越合理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是乡镇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镇农业经济改革的深入,其经济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各项经济增长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劣势

2.1农民主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在教育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在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也易出现农民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采取恶意手段阻碍推行地方政策等情况。目前,农民主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民主体的推动力不强,某些地区因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使乡镇农业经济呈现零发展态势或逆发展态势,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2.2乡镇农业基础建设不足

农业基础建设不足一直是制约乡镇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乡镇农业基础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外国农业发展相比,在技术、人员素质、机械设备上都仍有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种植技术落后导致种植率低、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农业管理水平不高、机械设备落后导致生产率低。此外,由于乡镇规划建设进度较慢,使得乱占耕地、违章建设等情况频频发生,一部分的土地资源在无形中被浪费,严重拉低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

2.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变得合理且有序。如今,由于中国各乡镇发展状况不一、农业基础不同,所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既要考虑到平衡地区经济,又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分配和管理[2]。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也一定会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进一步完善。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3.1以人为本,提升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提升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作为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的第一策略。首先,要加大宣传,有关部门负责人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农村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让老百姓明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对他们的好处。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知识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各类教育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最后,乡镇农业引入新科技、新设备时,要派专人深入农村进行指导。

3.2加强乡镇农业基础建设

首先,国家要加大乡镇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建设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其次,相关部门应落实好相关的农业基础建设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和。再次,积极招商引资,广泛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共同推动农业基础建设。最后,要在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到全民参与。

3.3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不断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发挥管理制度的指导和监管作用,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优化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确保管理制度的顺利落实,真正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谋福利。

3.4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才能产生多股推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农业经济发展才能更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经济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有些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完全适应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如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加快乡镇的企业机构调整等方式。

4结语

目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这取决于国家政府和各乡镇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同时还需要各地方农民的通力配合。

作者:张颖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第3篇

1 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增长,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隐患。 

1、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逐渐变得缓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这就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速度在放缓,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2、宏观经济的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划分,我们常说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家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我国,农业所占比例大约为10%,工业所占比例为50%,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0%。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要小很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3、经济的驱动力较为单一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驱动力还较为单一,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大多依靠投资和外贸,没有足够的消费力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2 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放缓,预测将维持在百分之七左右。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因此我国经济规模可能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在未来的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经济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效益会大大的提升,产业的结构也会更加合理,宏观经济不再仅仅依靠资源来推动,而是靠国民的智慧。大约在五年之后,我国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将谁我国宏观经济的最大源泉。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过一段时期会出现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虽然是短暂性的,但对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我国人口的减少可能会造成市场规模的萎靡,对产品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减少,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3 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正在不断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的总需求存在不足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国家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我国目前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人民的收入提高,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小,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最后要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当前我国群众收入的平均水平整体还不高,对于买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因为房价过高而选择租房,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就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威胁到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工业所占比列较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列过低。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将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我国未来应该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4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宏观经济遇到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有限,在给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我国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自身的优势,破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中国地产市场,2002,(8):48-52. 

第4篇

关键词:MF模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转轨经济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在这三十年中,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专项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发展体制,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经济转轨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对我国近些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观察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波澜起伏,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而造成这些不稳定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较多,不仅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动荡,还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外和国内经济发展不符合等因素所造成的经济市场动荡。

一、经济调控政策的监理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所产生效率的研究工作分析在不断加强,总体来说,现目前的市场经济调控中主要可以区分为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长率和现目前的一次性永久变动实际产出增加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其实际的利用率在当前工作过程中却是在不断的下滑。此外,从长远来看,由于货币供应较为警长的因素,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推动经济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以此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在经济货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就能够促使经济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巨大的危害。另外,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货物的实际产量变化、物价变化、货币供应量变化这三者不断的变动,致使市场供货能力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失衡现象。

在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 研究人员和学者针对目前宏观经济调政策分析而言,总结其主要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模型假设前提进行放松或更正, 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控制手段和方法对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关系和紧密的作用, 就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则性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二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M F 模型中包含的部分理论进行推理和逻辑研究, 在工作中发现目前的经济新结论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 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缺陷。三是将新的经济变量引入原有模型进而扩充MF模型之中,这些经济变量的引入和应用为目前经济控制体系和理论的发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方式, 并且为目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合理依据。

二、MF模型的修正

在MF这种极为经典的模式之中,其中主要包含的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以及水平方式进行极为严格的控制,对其中不同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在MF模型之中,其修正和处理功能中主要有三条曲线来衡量经济市场发展是否处在平衡状态,也就是IS曲线。在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货币衡量市场的是否均衡以及在发展之中发展技术水平能否满足目前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带来有利的影响模式。

三、效果分析和评估策略

在目前MF模型的分析和评估中主要的方法和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工作中针对目前国内实行的固定汇率制且资本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其次在工作中针对产品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价格问题严格控制,就目前模型在控制中容易出现的成线关系问题严格处理,确保线形系统的合理进行,再次,我们在工作中要分析中不考虑政策作用的循环自我反馈, 对其初始反应进行严格的控制。

四、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转轨经济异象的探讨

通过以上文章的描述分析来看,以下对理论分析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且对这类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 关于模型修正中体现出的在特殊经济现象

1、近年来净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同向变化的现象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由出口所带动的增长比率相比往年来说来高,而我国现阶段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最大优势就是一些劳动工作极为密集的工业,从客观上来说,出扣装配加工的电子产品以及纺织品,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是有着极大益处,同时这些出口产品性质都是属于刚需性质,因此,这类产品的出口受到经济市场环境的冲击程度较小。

2、投资对利率的弹性为正

在过去的几年中,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a,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工具,其运用和形成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名义利率会大幅偏离实际利率, 进一步使得投资与名义利率间的关系被扭曲;b,国有银行主导型体制导致贷款获得途径的非均衡性。

(二) 关于政策效用分析中体现出的特殊经济现象

在上述分析与命题中中国转轨经济中存在的经济异象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新的时期也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的高速经济增长缔造了东方乃至世界的神话,其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并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经济体量层面的头号大国。但是反观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质量与为保证经济增长动力而付出的成本代价,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许多异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调控政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而市场中的诸多经济变量互相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通过调控政策的实施,就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市场变化过程中的模拟。因此,不断加强市场经济调控政策,能够有效的保持市场的平稳,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截止目前,我国正在根据经济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趋势进行分区,使用分别对于的政策和管理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现象,对当今社会平抑市场经济周期波动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浩然. 基于IS-LM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 当代经济. 2010(23)

第5篇

关键词:儿童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模式;成就;未来走势

一、前言

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儿童数量的增多,围绕儿童群体形成的消费模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儿童经济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儿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知,儿童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在显著提高。为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对儿童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儿童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儿童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儿童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正确预测,保证儿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我国儿童经济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80后逐步进入生育高峰期,2007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迎接了一波婴儿潮,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人左右。2016年前人口增长将保持每年1600万人至2000万人的水平。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0~12岁的儿童19526.53万人。中国婴儿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16年,人口峰值为2028年,到时中国将迎来第五轮“婴儿潮”。新的消费意识、育儿理念带来的消费提升,注定了孕婴童行业的未来将是20年的牛市。

正是基于这一有力基础,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持续的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总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状态。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总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这无疑给儿童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儿童经济有强大的发展后劲。(2)四二一家庭持续增多。随着80后逐渐开始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四二一家庭将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四二一家庭的增多,也给儿童经济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3)家长对儿童消费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由于目前独生女较多,家长有条件也有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儿童消费在数量上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三、我国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婴童产业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2011年中国0~12岁的儿童市场总规模约为11500亿元,且未来几年儿童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儿童市场可能会达到20000亿元,远景规模则可达30000亿元。

从我国儿童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在今后几年内不会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规模逐渐增长。从我国儿童经济现有规模来看,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的重要经济形式。其增速常年保持在15%左右,整体增长率显著,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经济拉动作用突出。(2)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定型化,并逐渐衍生出特色的儿童经济形式及儿童产品,儿童经济市场得以细化,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状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我国总体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儿童经济俨然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我国儿童经济发展中,基于儿童需要而衍生出的特殊发展模式在商业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从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更加注重儿童的实际体验,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儿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儿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色儿童产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儿童职业体验馆”。 所谓儿童职业体验馆,简单说就是“专业过家家”游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设立儿童职业体验是一种由3~13岁的儿童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寓教于乐的游戏。通过体验成年人的职业角色,帮助儿童了解大人的世界,增强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等。(2)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抓住了儿童消费心理。在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中,对儿童消费心理的把握成了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研究,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找到了发展方向。(3)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了儿童经济的全面增长。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模式创新,儿童经济实现了全面增长,不但提高了儿童经济的整体规模,还提升了儿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儿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五、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占比重将持续增加

从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儿童经济的增长对实体经济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我国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儿童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儿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增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儿童经济的未来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儿童经济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良性的促进,保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我国儿童经济发展速度将全面提升。由于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找准了定位,并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取得了积极效果。因此,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呈现快速发展状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考虑到儿童经济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儿童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其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和产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儿童经济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认清儿童经济的作用,做好儿童经济的研究工作,为儿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文献:

[1] 杨柳.沙岗村儿童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简福平.儿童经济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黄新.儿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

[4] 李玉波.儿童经济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第6篇

一、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经济转型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不过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把握好这些机遇的与挑战,将会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

1.发展机遇。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从需求角度来看,居民消费升级带来了大量的旅游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将会带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我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稳步迈进,过往十多年旅游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利好。从政策角度来看,为了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也给给予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很多的政策优惠,这些都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推动。

2.发展挑战。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利好,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中来看,其也遭遇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来说是难以回避的。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的竞争、资金、人才等方面,从竞争来看,农村旅游如何能够在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如何具备与传统景区开展竞争的实力,这是一个挑战。资金层面的挑战主要是农村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破解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人才层面的挑战是指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短缺,如何构建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能够满足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难点。

二、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不过也应看到,蓬勃发展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背后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必然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制约,基础设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没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举例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条件简陋,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体验,从而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做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地区资金不足,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使得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2.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旅游产品特色不够明显的情况,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产品的特色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农村看旅游产品没有将自身的特色充分的凸显出来,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同时不同农村地区的旅游产业更是同质化严重,处于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旅游产品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不利于这一产业的长期发展。

3.旅游服务不够理想。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比较粗放,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很多时候都难以满足,结果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不高,危害到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就是政府在农村旅游服务规范方面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价格制定、投诉处理方面不到位,滋生了农村旅游的各种乱象。

4.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宣传力度的远远不够,很多农村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因为对外宣传不够,结果导致了各种旅游资源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少的农村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重视不足,不能够去主动的开发市场,获取客源,这影响到了农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针对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利用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视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以及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要想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交通项目,农村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而一些盈利性的项目,例如酒店项目,则可以进行公开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要尽量做好规划,本着适度超前、合理规划的基本原则来推进,从而使之更好地支撑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2.创新旅游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要在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一概念,立足于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提炼出来与众不同卖点,从而摆脱与传统景区以及其它农村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展现本地区旅游的独特魅力,彰显与众不同,从而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客流。创新旅游产品中要把常规线的旅游与特色专项旅游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点布局各具特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3.提升旅游服务。在旅游服务提升方面,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好标准制定者、秩序规范者的角色,努力引导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步入一个规范的通道之中。政府要在本地区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旅游服务标准制定、旅游投诉处理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一个培训,让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打造出来的服务一流这一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推动地区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节约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直观来讲就是将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目的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等等。而当前环境、资源问题的不断突出,我国推行循环经济是势在必行的。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深入认识循环经济

从目前循环经济发展来看,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深入理解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以及特征。最主要是广大群众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在当前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一味的追求利益,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没有顾及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途径,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1999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全国各个地方也逐步建立了循环型的企业、生态型城市等等示范点,但是还没有形成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部分企业循环经济意识淡泊,不愿意主动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若是在相关监管比较严厉的情况下,才会在某个生产环节中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有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部分工作人员有的情况,导致监督力度不足,进而使其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性发展匮乏。另外,相关支持政策的不足,导致广大群众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足。

(三)法律制度缺位以及政府部门不作为

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各个地方也逐渐制定了并在不断完善与本地区相符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法规,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相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是浪费资源的经济活动,并且法律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对于企业来讲影响他们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性。最近几年,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策略,通过对示范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但是却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与更深层次研究,最终这些可以成为改善策略的信息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的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改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升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发展观应该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对人类、环境以及资源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将循环经济基础知识对民众进行普及,最大限度将《循环经济促进法》深入人心,加强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理解,争取在社会中成功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循环经济要从教育入手,例如:从高校经济学科方面开展培训、教育、科普活动、大师讲座等等,这是循环经济教育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从企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循环经济若要深入到各个环节中,首先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若要培养员工这方面相关的意识,就要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管理力度,最大限度让每一名企业人员都能具有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技术,提高绿色产品生产效率与生产量。

(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示范区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将试点的范围扩大,努力寻求适合我国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从第一批示范区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对第二批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第一批实践情况为依据,加强定期监督检查力度,做好定性评估工作。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钢铁行业、建材行业以及农村项目等等热门行业进行做好典型示范工作,对在循环经济行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的项目进行表彰。关于示范区出现的普遍问题,相关经济学者要深入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试点总结工作的试验、规律进行总结,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三)循环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支持性政策,但是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以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对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将最近几年循环经济发展的做法、经验、观点进行总结,进而逐渐成为今后的管理手段与规范性制度,让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另外,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好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引导,尤其是相关利益之间的冲突,一定要做好协调工作,让循环经济有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

总之,各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资源优势、气候特征以及发展水平等等相关因素,进而构建适合本地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严格依照我国当前的国情与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作为最终的目标,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

为了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我们有必要研究各种红利空间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并概括总结该阶段的新特征。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观点分为三类:(1)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动,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体系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罗斯托。(2)总量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是采用诸如人均GDP等总量指标。代表人物是西蒙·库兹涅茨。(3)综合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标的综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因划分的阶段数不同,各阶段的顺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六阶段论。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总体扩张状态,长期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由利用外生经济机会向利用内生经济机会转变,为了对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界定,本文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总量标准、经济结构标准、制度水平标准和创新水平标准,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见表1。

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来计算经济发展度,其中经济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权重计算出各年的经济发展度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到结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第一,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第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均呈现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第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第五,经济发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长期供给因素的作用在进一步提升。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体制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等六大红利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红利空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处在红利变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红利的增加或减少都是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的红利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红利的消退也为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条件。

红利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快、物价波动不稳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双重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供给约束:第一,生产技术滞后造成技术供给缺乏,技术供给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约束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表现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还严重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超过30岁的农民工比例高达61%,其中41—50岁占比24.7%,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劳动力供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第三,制度供给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在资源环境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林业经济;措施

1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与林业经济有关的企业,在规模上还不够壮大,没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多地区林业经济还是单一结构发展的态势,导致很多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无法在管理上得以深入实施,影响了林业经济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很多林业资源大量浪费,这些都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符。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是影响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结构还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的问题,就会进一步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是林业大国,森林资源原本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林业资源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部分林地转成农业用地,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森林资源破坏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滥砍乱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人造森林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我国现在人造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很多人造森林的树苗成活率比较低,因此人造森林与木材大量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这也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阻碍因素。

1.3林业体制改革进程过于缓慢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持续时间过长,进程缓慢,导致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由于经济体制落后,很多权责方面比较模糊,而且现有的营销活动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最重要的是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对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更加缓慢。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林业经济,需要满足理念上的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我国是人口大国,森林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率。为此,国家需要针对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害程度。我国丘陵地区面积广阔,而且这部分地区本身不适合农业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需要破坏原始植被,往往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非常低,很大程度上还会引发自然灾害。因此,国家与各地政府要加以重视,要对应的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让林业经济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重视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林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改善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下的林业经济要重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护原始森林的资源,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森林的技术水平。加强树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树苗的成活率,保障树木的质量,缩减树木的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植树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树木种植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大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林业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改革之后不仅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林业经济的独有特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业部门要针对目前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出发,推动林业经济朝着可持续目标发展。要重视林业的产权分配,从而推动体制改革,在使用森林资源时更加懂得治理,明确经济发展与维持生态平衡并重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部门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林业企业管理策略,让林业企业更加现代化,从而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林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等。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偏差,而且侧重点一般放在保护森林与惩罚破坏森林的行为。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尤其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为了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弥补法律内容上的一些缺失,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国家土地资源机构共同协调,在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国情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国家林业部门与经济部门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及时实现结构上的优化,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幼瑞.强化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2016,(23):143.

[2]周亚杰.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145+147.

第10篇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土地数量却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严重,那么为了缓解这些现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并且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有效回收期间所产生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明显优势,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自然以及环境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不但会加剧环境恶化,同时还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这些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同时达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其优越性以及重要性宣传力度,使农民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农业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将传统的掠夺式经济与目前的和谐式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变。

3.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发展的关键,并且农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联系,政府首先要重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并且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绿色环保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循环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强调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深化群众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保障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支持,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3.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必然之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奠定农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4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复苏;产业调整;金融政策

坚持计划经济的主要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愈减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已经在全球经济链中占据了低端消费品的大量份额。但我们也需要明确我国经济体制的不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我国目前保留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出现了严重问题,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我国产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人民率汇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经济保护政策,而由于国内购买力的下降,导致了诸多行业出现了发展迟缓的现象,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以房地产为首的国家重要经济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让人堪忧,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国家就业率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度。

国外经济的增长速度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纷纷投向我国寻求经济缓冲,资本风险加大,国内产品经济力下滑,不公平竞争现象愈加明显,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如何改变目前经济状况,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要难题。

二、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有效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优化

面对着竞争力日渐激烈的国内经济环境,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保证国内市场的稳定,维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滑,出口额不断下跌,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之下,首先要做的便是稳定国内市场,谋求新的对外贸易出路。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力度,扩大政府的投资,提高本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减轻失业率的增长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灾害地区基础建设,转移国内经济压力,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要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消费水平,使国内产品可以保持正常流通,防止企业生产力下降。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现行社保和医保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品经济收入,其次,要加强保障住房的建设,减少资金的恶性流通,保证居民消费能力,刺激人民的消费欲望,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此外,还应该实行企业的免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的速度,降低企业运营压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目前市场消费状况,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及保持经济地位,势必会采取较为恶劣的市场竞争手段,这样一来,及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也对消费者构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减少企业税赋,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减少恶性竞争的发展趋势。同时,降低企业发展压力,也能够降低人员的失业率,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2.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主要以生产和加工基础产品为主,获取的利润低且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配置,以科技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国际应该出台相应鼓励政策,促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快速发展,加大企业研发力度,以知识产权来赢取市场主动权,以科技来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提倡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优势促优势,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也要相应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技术发展。

同时,还应该加强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优化,引进更为陷阱的建设技术,如轨道交通发展、矿产开采、电力能源、机械制造业等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基础行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优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的低迷,导致了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经济货币施压政策,不断改变人民币汇率,造成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手段,优化国家货币政策,减少国家失业人口,改善国内市场状况,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

除此之外,国家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措施,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本国消费水平刺激,提高本国企业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内经济发展势头,降低市场大环境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三、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有所转暖,低迷状态有所缓和,给予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机遇,如何走出经济困境,打破经济困局,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求,需求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就目前而言,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金融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维持国家经济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大潮提供稳定坚固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芳:从全球价值链解读中国贸易现状及其影响[J].中国商界,2010(6).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路径探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最困难的2009年之后,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在正常平稳增长的核心关键期。虽然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及发展机遇,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诸如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等很多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和发展困境。

2009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后,迎来了本世纪第二个新10年的开端——2011年,人们对此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并存。我们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而出口导向政策成功地执行了十年二十年后,现在就出现问题了。从微观上看,因为出口企业得到政策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的创新动力大大地被削弱,有些企业直接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专业户”,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家人口多有关。从宏观上看,出口取得非常成功的情况下,外汇结余会大幅度增加,这必然会造成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形成贸易摩擦。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状况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其次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再次是通货紧缩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所以,为了真正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需要政府采取正确的而且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及机遇

市场调控不是万能的。市场调控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市场经济受自身制约,客观上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及自发性,因而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这是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

我国经济调控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调控理念滞后,调控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前瞻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涉及市场机制最终形成的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尚不到位。目前对于调控时机把握不准确,调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足,调控效果不甚明显,出现调控效果缓慢性和受众麻木性等特点。甚至出现经济运行调控—反弹—再调控的怪圈,不仅无法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发挥。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调控的能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

目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了全球经济危机负面影响,在自身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经济逐步开始从低谷走向回升,并且已经顺利转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道路;二是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这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其主要机遇表现在:一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虽然总体运行形势是良好的,其经济发展优势和机遇也非常明显。但我们还要看到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首先,我国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如货币、市场、国家政策等综合作用下,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还是存在。如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原油价格调控过猛,物价通胀呈现阶段性波动,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其次,物价压力过大,近几年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和上升。2002—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为3.9%,至2007年CPI上升幅度达到4.8%,2011年CPI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达6%。由于农产品和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逐渐向其他商品和生产领域扩散,导致中国存在着由结构性价格上涨走向全面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