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

时间:2023-08-03 17:2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

第1篇

一、提问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加大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比重,特别是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内容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把握好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具备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这是落实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猜想,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准备好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方法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都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要解决这些课题,这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联想、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创设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及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三、探究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缺乏、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量,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三种形式:

1.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从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析2013—2014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找出三个重酸雨区都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因,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21世纪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交流探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3.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

第2篇

【关键词】博白县三中 高中生 地理新课改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53-03

一、前言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它是提升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无疑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区域教育水平和基础条件等差异,学生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的适应也有所差异。高中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从教材的更新,到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再到学生的参与,初步成果已显现,但仍存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博白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适应现状,并尝试从学生、学校、家庭、国家等层面,提出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的建议和对策,为区域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

二、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是2000年创办的一所高中,前身是博白县师范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4900人,专任教师258人左右,地理教师11人,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了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我们选择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高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评价和建议等4个大方面16个小方面(表1),重点从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参与情况和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设问。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7份,约占总数的94%,回收率超过9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

地理新课改的认知程度是了解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现状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知情况。

1.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只有8%的学生对地理课特别感兴趣,有6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有27%的学生不太感兴趣,有2%的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图1a)。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新课改的阻力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才能让他们学好地理,我们的改革就是让学生爱上地理。

2.在对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因素的调查中,有49.7%的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有30.5%的学生学习兴趣受到老师上课方式的影响(图1b),由此看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影响是较大的。与此同时,仍有11.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高考,说明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在学校的定位或教师教授方式表示较强烈的不满,也显示出较强的求变欲望。

3.在对新课改的了解度调查中,只有1%的学生了解新课改的情况,有34%的学生知道一些,但是有60%的学生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图1c)。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虽已在实施,但学生对其了解甚少,这可能与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宣传,以及科任老师的引导不无关系。

4.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只有8%的学生是非常积极的,有25%的学生还是能够主动参加的,有59%的学生是有时参加,还有8%的学生是从不参加的(图1d)。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困难。而这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改要求不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刻不容缓。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一般,学校重视和教师引导对提高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至关重要。

图1 对新课改的认识

(a:兴趣度;b:感兴趣因素;c:新课改了解度;d: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

(二)对新课改的适应

对新课改的适应是对新课改认识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我们分别从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要求、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和教材自主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1.课堂活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有效平台。调查显示,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做到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仅占18.2%,个别学生不参与的占26.7%,合作学习活动较少的占51.3%,教师不组织的情况较少(图2a)。由此看出,在新课改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仍很大。

2.在地理课上,老师采取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机率是很频繁的,有65%的学生反映是经常进行,有30%的学生是偶尔进行的(图2b)。由此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要一改以前的满堂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学生也显示出较好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3.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决定学生的适应程度。从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喜欢老师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有47.1%的学生认为一般喜欢,说明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能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然而,仍有20%的学生处于不喜欢和没感觉的状态(图2c)。

4.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有11.8%的学生能够非常好的读懂教材,有70%的学生一般能够读懂,有13.4%的学生不能读懂,还有4.8%的学生不知道(图2d)。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读懂教材,说明新课改的教材编排还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层次。但是,仍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能读懂或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教材的某些不足。

综上,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看到了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材的适应方面仍存在的不少问题。

图2 对新课改的适应

(a:课堂活动;b:教师的要求;c: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d:教材自主学习能力)

(三)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

学生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反馈,从而促进新课改的不断修改和完善。

1.对新课改在学生心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图3a),有高达73.3%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很一般,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实施得不好,这说明我们课改的质量还是有待加强。

2.从新课改实施帮助度看(图3b),57.8%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对其学习有一点效果,仅有7%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说明超过60%的学生从新课改中获益。但还有多于1/3的学生仍处于没有帮助和不清楚的状态,帮助这部分学生在新课改的成果中获益已成为新课改推进工作的重点之一。

3.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图3c),对于新课改中的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有6.4%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72.2%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基本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新课改教材。但是,仍有7.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新课改后的教材仍有进步空间。

4.我们也对参与问卷的学生做了关于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咨询(图3d),19%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枯燥,脱离实际,25%的学生认为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参与度低,18%的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无创造性。认为对课堂无兴趣,只是为了应试的学生高达38%。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亟待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四)对地理新课改的建议

除了摸清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和评价之外,调查中我们还让学生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在教材、上课方式和最喜爱的课堂等方面给新课改提具体建议。首先,对新教材的建议中,有34%的学生认为新教材要有更多的文字解释,43%的学生认为要有更多的图片,14%的学生认为要增加更多的活动,有9%的学生认为不用改(图4a)。其次,对“上课方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组织多点小组活动,17%的学生希望能多点自主学习,有53%的学生希望能有多点讲解,有12%的学生希望能做多点练习(图4b)。最后,对老师课堂的吸引力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0.2%的学生认为,以教师为主,知识容量大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有7.5%的学生认为安静、纪律严格的课堂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有高达79.1%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图4c)。由此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一致。

四、启示

尽管187份有效问卷内容未能涉及正在进行的地理新课改的全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状况。同时透过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我们也获得一些关于推进和完善地理新课改,提高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适应的启示。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统筹规划。摒弃“地理是副科”的不合理观念,高度认识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新课改活动的开展,并可以通过制定新课改质量评价体系等手段,严把新课改实施的质量关。在积极送培师资的同时,从上到下宣传校内外新课改取得的新成果,让更多老师和学生从地理新课改中获益。

(二)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魅力课堂。科任教师要第一时间掌握新课改的发展动向,随时了解学生对新课改的掌握动态,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最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新课改实施方案,使师生都能更快地适应新课改。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学会合作。新课改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新举措,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中生,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让自己更快融入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并在其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与别的同学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更新,逐步适应新课改的新形势。

(四)家长要理解课改,支持课改。家庭在地理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体现在协助学校和老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理解和支持新课改,并巩固新课改的成果。

五、小结

这一次的调查问卷,我们深入到学生人群中,了解他们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度、接受度和适应性,获得了比较真实的高中生新课改适应性现状第一手资料。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调查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比如调查的对象覆盖面不够,分析深度有待提高等,这些需要我们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2]仲红红.课改适应中的体育教师知识现状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

[3]蒋秀玲,沈慧娟.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应对策略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王珲.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去形式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5]陈林森.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活动”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7)

[6]李新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7]李倩.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

第3篇

摘 要 在分析探讨翻转课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并设计出支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顺利实施的教学平台

>>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财政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中学教学设计革新研究 基于高职翻转课堂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英语教学设计研究 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无线传感网教学设计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构建与教学设计研究 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证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下《网页设计》教学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翻转课堂变革[EB/OL]..

[4]“翻转课堂”的本土实践[J].信息教研周刊,2012(15):5.

[5]McCroskey J C.课堂交流指南:交流在教学和培训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9.

[6]德洛尔.学习:内在的财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董金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J].教书育人,2011(29).

[8]徐福荫,黄慕雄.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547-550.

[9]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0]龚雪琴.基于知识地图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电子世界,2012(5):88-89.

[11]曹艺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1):266.

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学习哲学,其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是具有积极主动作用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就像动手做实验一样。我们知道学习者往往是在先前的经验基础上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即使有些问题从未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出现时,还是会根据先前的经验,依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新的解释和假设。而且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对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在建构性的课堂上教师成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而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他们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开展学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作为教师如何通过本章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并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下面就谈谈本人用建构主义理论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主题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出发点,并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后,我认为本节内容的现实性很强,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为其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想选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通过对本节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的建构意义的模式。这个主题与教学内容编排的主线是一致的,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的主线来展开教学,并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主题确定之后,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考虑到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在高一时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和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并对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再结合地理学科独特的优势:本身地理知识在许多方面就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情景教学的展开。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我选择了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便于教师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教学资源要相对容易;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相互交流且能保证他们尽可能多的从教学中获得知识和理解。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亲自体验从认识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就被称为“锚”,而建立和确定的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展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地理环境间所形成不同关系的这一思想的演变过程,这是科学定论的,之所以还要求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是想让学生成为获得知识的主宰者,能自己亲自去体验和领悟科学思想并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展开教学分一下几步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果能把学习设置到新奇、有意义的情境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能使学生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于是,在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时,我会选择播放一段关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资料,这次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从而引出学生思考:这样的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会有这样的会议召开吗?再从宏观上提出问题:当今时代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共同解决?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可以就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的问题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辩论,最后根据学生的辩论情况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得出这两种都不是我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最好选择,最完美的选择只有天人合一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步的主要作用就是“抛锚”,选出的问题或创设的情境就是“锚”。

2.自主探究,形成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情景或问题确定之后,学生就开始了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时只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何处获取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是如何进行探讨的等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具体到本节课就是确定人地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②从何处获取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③评价和利用相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每个同学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时教师就要为自主学习有困难的个体搭建脚手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3.归纳概括,效果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或就不同意见与其进(下转第106页)(上接第21页)行辩论,这一过程就像一场辩论赛,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更能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必不可少,像我在抛“锚”的环节中针对性的提出的人定胜天或天定胜人的两种观点让同学进行辩论,这个锚像个陷阱式的即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设置了一个陷阱,让学生从自己知识结构出发,得出一个与原来经验完全矛盾的结论,这两种都不正确,天人合一才是我们的选择,通过对错误的改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对与错,要细致入微的进行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抛锚式教学法带来的收获及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考试是以能力为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记忆,而抛锚式教学本身就是围绕着“锚”(即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自主设疑、质疑、释疑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真思考,自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提高了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在新情境下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对于课堂上已经完成的问题,同学们可能会进一步提出其他后续问题:如本节课对于人地和谐的必然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可持续发展是怎样的发展呢?它有哪些必经途径呢?这些都可能成为同学们自己生成的学习项目,在这种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毕竟和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知识面要宽还要做个有心人,一个人有时力量有限,所以有时需要其他教师的配合讨论,提出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榕芳.《建构主义的教学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2.

第5篇

关键词:质疑地理教学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一、质疑的重要意义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很深的意义。

1.深入理解。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要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学生能提出疑问,就会引着他们对知识进一步理解,若不断地提出探索问题,就会到达深入理解知识的彼岸。

2.促进探究。

学生质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一统天下,改变了学生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课上学生有机会发表疑见、异见、创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先不谈学生质疑水平如何,单就质疑本身而言,就是朝着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精神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

3.激活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平衡,这正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常常质疑,激活思维。

4.培养知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学生想质疑,正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质疑情趣更浓。质疑中的情趣效应显而易见。

二、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创设心理安全环境。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殿。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高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质疑。

2、开放发展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和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三转五让”:三转——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由单纯的知识教授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五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述、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总结。通过这样的变化,可以构建开放的、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得以创造性的发展,敢于质疑。

3、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重视学生主体意识,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级目标,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进、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在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敢于质疑。

4、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得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启发教学法

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授“海水运动”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在二战时,盟军严密把守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潜艇却可以神出鬼没的出入,给以盟军沉重的打击。学生的兴趣来了,自然想知道为什么。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索,去质疑。

主动参与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融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能够充分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学生当小老师活动等都属于体验模式。例如,在讲到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让学生做旅游部长,针对我国不同的地方的气候资源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表现很活跃,有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在讲全球变暖时,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让学生进行正反方的辩论,通过辩论,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加强了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探究学习法

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是高层次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讨解决”。在讲述陆地环境这课中的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关联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以及监测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中,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为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我国哪些地方会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同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多向多角度质疑。在探究中,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有关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实验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