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时间:2023-08-03 17:2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辅导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第1篇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把问题解决作为其学习的基本策略。它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学生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实际上,“问题导学法”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是一种巩固所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2、布鲁纳的教与学理论美国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发现法”。从学生好奇、好学、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地理学家发现地理知识那样去发现知识,以便培养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能力。“问题导学法”是贯彻发现式教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发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原理或知识的学习模式。他要求教师淡化“讲”,强调学生“学”。3、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问题能力”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性文件。(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国把“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做为2003课标评价地理课程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地理课程目标淤。(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们地理教学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于(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盂。很显然,在我国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无一不把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总而言之,我们高中地理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开展活动,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堂用问题或者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引导、指导、辅导、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以问题为主导”和“学生怎样沿着问题来学习”的关系。传统教学教师总是“讲”,以致于学生得不到思维训练的机会,而“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则更注重“学”,它基本上是全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应当通过课堂,多方面都得到最大效度的发展。美国加州教委顾问大卫•坦西博士说:“当学生横向的影响大于教师的直接影响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会进入最佳状态。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是教师的“宠儿”,大部分学生却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问题导学法”它却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2、问题是主线“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联结的纽带的。是问题驱动导学,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学习,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问题导学有两种形式:导学案的静态导学和教师上课临时生成的问题动态导学两种。教学要想顺利地实施,问题的设置是核心。“再次提问”是升华。3、教师是“主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控制课堂,通过“讲”构建“教”为中心的课堂。它重视“是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所以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也得不到发问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时间一长,以至学生对于教师的后续的“讲”越听越糊涂。最后,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导”的功能有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等四个方面“引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向导和带领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指点,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准确的认知和规范的结论。“辅导”,是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解答的问题而进行的必要的辅导,为学生认知活动排除障碍。“督导”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督促、评估。“导”的水平决定堂课上的优劣。“问题导学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教法,它要求课堂由“教为中心”转移到“学为中心”上,教师重心由“教”转移到“导”上,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上。

作者:张春燕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改 现状 教学策略

地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地理上的很多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极有帮助。当前,我国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地理学科被边缘化的现状依然存在,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选择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致使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地理知识,并确保这些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采取古板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下只能记笔记,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学生还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效果,源于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认真学习一些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意。地理学科被边缘化,使得部分教师失去积极性,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没有动力,所以课堂教学才会出现草草了事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对自己、对学生的极为不负责任,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对地理学习失去应有兴趣,从而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干巴巴地在课堂上讲解,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教师很少提问,学生很少发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没有思考,没有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很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授课群体没有充分了解,势必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部分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应当抽时间个别辅导,及时了解学生所接受知识的程度,并改进教学手段。

2.师生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结束之后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观点和见解,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喜欢发言,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师无法用语言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的各种地理地貌特征、气流的形成过程等,这些都是静态的图片或者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但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

1.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做一个标记,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有疑惑的地方,重点听讲,这样,教师的课堂结束以后,学生的疑惑就会得到释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认真听讲

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听课的环节只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及时明白自己预习中不了解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共同探讨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夯实知识基础。

3.课后练习巩固

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还需要通过一些课后小作业,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加以练习和巩固。当然,课后练习不是题海战术,学生只需要将一些课本后面的习题做完即可。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脑海里对课堂内容做系统回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总之,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认真分析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微课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严巍. 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位知识;现状分析

0 前言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3] 王龙泉.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J].四川教育,2011,(7):74-74.

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前预习;课堂笔记思维导图在我国属于一个新颖的教学理念,普遍应用在各种教育行业中,教学应用中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最多。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知识的区域性以及综合性很强,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分散复杂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教师是思维导图的引导者,在进行教研教改时,教师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高效迅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核心。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英国最先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个概念,主要就是为了培养人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早以前就有学者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表现了人类的思维在不断的进步。思维导图中能够表现出,人的思维主要专注的是思维导图中央的部分,然后会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向着四周发散,在发散中会产生多个图形分支,分支中都有着一个关键图形或是关键词语来概括,发射的图形之间都保持着互相联系,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结构。思维导图能够突出重点部分,清晰地展现出思维导图的结构,思维导图的结构与人的大脑思维的功能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有助于人们进行发散性思维。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人的大脑结构中,左半部负责的是语言处理和逻辑、次序思维等,右半部则是负责音乐、节奏、图像等内容的处理,从而帮助人进行思维的交流和学习。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指学生对即将要讲授的课程或者是新的知识进行提前的自学过程。学生在进行预习时,能够对新课程或者是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提前了解到什么是课程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学生在进行高效的课前预习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以现在的这个情况来说,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不重视,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的预习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学生可以提前确定出想要预习的内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教材内容的难易来安排学生的预习时间以及重点,找到知识内容中的关键词,将其写在预习笔记的中央位置,再依次将关键词写到分支上,并在思维导图上做好标记,用不同颜色来标记自己对于其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在讲人口迁移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下图为板书设计:

2.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在进行预习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来进行重点听讲,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讲解内容与自己预习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记忆新知识,快速地将课程内容消化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课堂笔记。学生在做课堂笔记的过程中,能够让眼睛、耳朵、脑、手统一进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记录好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要点和内容结构,以便于课后更好的复习和记忆。但是,现在的情况则是学生在做课堂笔记的时候,没有侧重点,只是一味地记录,不能体现出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层次性。这些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学生无法从笔记中顺利的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不方便学生记忆。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所记录的课堂笔记则具有传统记笔记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采用思维导图方式记录的笔记重点更加突出、明显,将知识重点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记录,用线条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还将知识的结构更清晰的表现出来。采用思维导图方式记录课堂笔记还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思维导图的形式更为活泼,重点更加明显,节省了学生在记笔记上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根据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内容有结构的记录在脑海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关键词之间的不同联系,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运用视觉效果与听到的信息进行相互印证。

3.运用思维导图复习旧的知识

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原有知识的复习以及总结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所要复习的内容都是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太主动,而复习知识内容最注重的就是要对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地理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效果。学生所要复习的知识量很大,如何能够将琐碎的知识进行关联就是复习的关键。思维导图则满足了学生的这个需求,让关键词以点连线,再以线连面,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容整理成结构化、系统化更加明显的系统。利用思维导图方式的活泼性和知识可视化的特点,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复习兴趣,让学生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

4.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想要完成高中地理的习题不能仅仅记忆课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将多个层次的知识相结合,学生要记忆的题型种类繁多,所以要能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学会从问题的根本出发,使用“问题出现―审题―解题―验证”这个解题模式,采用逆向思维、顺藤摸瓜等方式,综合的使用多层次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在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解题时要注意,不能盲目的解题,要明确学生了解到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方式,要简单精炼,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则要发挥出其引导的作用,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正确的分析以及发散其思维,要引导学生挖掘问题中的隐藏信息,做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然后按照思维导图的排列对问题进行解答。

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不但能够结合高中地理的特点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都十分的重要。思维导图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并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我国目前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的层面,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地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地探索、分析出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愉快的获取知识,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出具有独立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满足这个新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孟祥和.思维导图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5).

[2]伍加旭.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8).

[3]管仪彬.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9).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性学习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地理教师都关心和改进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应有具体的对策,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见,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第一步。

1.1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大多数学校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输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大气、季风、洋流、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等自然地理知识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加强互动

高效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跃的课堂,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宽松、愉悦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教学,从而做到师生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时代新人。

1.3重视解答疑问

一个爱问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学生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会发出疑问,所以课堂上老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些肤浅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态度谨慎、语言清晰,不要不懂装懂误导学生。

2.优化教学方法

2.1开设高中地理课外实践课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选择课题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的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课两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知识脱离实践是不行的,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课。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其重要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进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规范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和操作。[2]

2.2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二类是讨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类是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四类是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归纳、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气氛随机应变,结合地理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创新意识。通过高中地理案例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实现创新性学习。

2.3开设地理小课堂

小课堂即由十到二十个人组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充分接触的空间,使师生加强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效果的最优化,努力提高课堂的“质”的水平。教师要更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以便更好地对探究问题或任务进行设计,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鼓励,营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

地理小课堂的开设比较耗费资源,所以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它有利于培养精英人才,能够带动校园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创新能力。

3.注重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会限制学生进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要一味地就题论题,这样同样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在课上,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熟悉知识大纲,认真地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对地图的分析上,要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地在课后给他们辅导,适当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路,让他们真正地做到创新性学习。

4.结语

提高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的能力。[3]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的更好方法。总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如今对于这个课题的探究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探索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03-02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树立教师实践教学意识

进一步加强地理教学在实践活动中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树立教师实践教学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开展,为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至少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调查能力、正确使用各种地理仪器的能力、实地测量与野外考察的能力以及手绘地理图标的能力等。地理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参与者与领导者就必须找准教学模式,让学生花最少的力气学到最多的知识,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突破旧有的教学思维,敢于应对新时代下的教学挑战,在现有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乐于开展实践活动,并努力提高实践活动质量的要求。通过我的走访与观察,本校的高中地理教师在大学时代学习的方向多是与地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地理知识相对较广,理论素养比较专业。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高中生吸收地理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教师的讲解,他们更多的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有效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时代的进步使得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会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讲的确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是最基本的,这正如同志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合理选取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个恰到好处的实践活动内容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情趣,以至于不产生学习疲劳;对地理教师而言,也可以缓解课堂气氛,激发教师教学灵感,这对于教学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一般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活动内容,例如在讲“河流的地貌”的时候,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去实地进行考察,我是用模拟的方式进行讲述的。首先我确定好教学的重点,然后让学生预习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与之有关的问题。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三则材料:一是“水滴石穿”,二是“崇明岛在不断的增大”,三是“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这三则材料的共同问题:“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流水作用主要有哪些?”“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流水作用突出表现为哪些方面?”

这堂课上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预习完后分组讨论。我在每个小组内选一名学生来记录小组所讨论的内容,又选一名学生作发言人来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能力。我将实践活动的重点设计为讨论研讨类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会使得课堂学习气氛的异常浓烈,在无形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扩散,同时对地理知识的难点与重点也有所把握与深度理解。当然,教师在实施类似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知识点中有难度的地方要尽量接近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地方”,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冷场”局面的产生,例如在这次“河流的地貌”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切忌把问题提出后草草了事,而是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提示材料和提示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教学思路,然后循环渐进地诱导,将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如同上台阶一样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

三、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注重质量的提升,避免走形式

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对于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着力点。例如在给学生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海陆间的温度差别与季风形成的原因,我通过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模拟所学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这个实验的完成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这又在无形中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带来一定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动手能力。我事先准摆好了教学器材,依次介绍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然后在实验室中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我给学生交代好有关事宜,开始给学生演示实验:第一,先测量和记录下当前教室内的气温。第二,将2支温度计分别插入烧杯内的沙子和水中,3分钟后测定并分别记录出沙子和水的温度。第三,将装入沙子和水的烧杯分别放在准备好的实验架上,酒精灯加热2分钟后测定并分别记录出沙子和水的温度。第四,冷却3分钟后,再次测定并分别记录出沙子和水的温度。第五,分别计算出沙子和水在加热与冷却后的温度差,并进行比较。最后,将实验的结果与数据填入指定的表格中。给学生演示好实验的步骤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操作,自己在教室内巡回指导。而在后面的总结与评价方式中,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定性评价、教师点评。

四、结束语

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相统一,并且配合课堂教学,突出科学性;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并且因材施教,形式多样有趣味;第三,依据现有条件,切实可行。当然,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合理渗入,并非要求实践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必须在地理课堂中,也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或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应用验证以及拓展,毕竟在高中升学压力下的很多活动条件是不具备的,但是只要教师精心准备,用心去做,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建新,杨新.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索[J].地理教育,2012.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技巧

高中地理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有的学生甚至有厌学的心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地理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身边做起,尝试运用地理知识理论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在心理构筑上完成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同时也是生理成熟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完成学生的地理教学,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教师如果能用幽默的语言来讲解地理知识,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非常轻松,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是一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课程,虽然一些具体理论有些抽象,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接触到的东西,并与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地理课上完成讨论,利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学生互动讨论,还有利于调动学习气氛,让课堂教学更加活泼。多媒体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音像、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内容,使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来,使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注意到地理课讲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单调的讲解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例如,在讲解“地形变化”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地形的变化”,向学生提出一些因地形变化而生出的问题:如何解释沙土积聚成喜马拉雅山,你们能说明青藏高原是如何由沙土组成的吗?这时,再用多媒体展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或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多媒体的立体动画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对地理教学中涉及的抽象地理知识有形象的理解。

二、巧妙降低知识难度

高中地理难度较大,一些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也正因为此,一些在初中学得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中地理成绩总也上不来,出现了偏科现象。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在新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样就可以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并通过合理的想象与创造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另外,让学生参加课堂问题的讨论也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在教师的辅导下完善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听完学生汇报的时候一定不能对学生一味批评指正,而是要及时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加以分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例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或讨论两个锋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再为学生点明其中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多个途径完成地理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三、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的地理教材是按新课标的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后编写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应坚持知识结构完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因为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践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深刻,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要增加实践知识,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入教学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多做PPT,让学生搜集与当堂地理课相关的实践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地理课程根据不同的地质与地理环境进行了不同区域的划分,因此每一个不同的地区的地理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分区进行分区性教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在讲亚热带地区地理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我国的地理特点进行讲解,贵州地区的教师可以根据该地区多山的特点讲解当地的地理问题,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师在讲解平原特征的时候,可以融合长三角地区的特点。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与主动思考,是高质量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地理教学,只有教师认真教了,学生认真思考了,地理知识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敖道.高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第9篇

【摘 要】本文从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如何进行优化处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优化教学

优化教学可以从教学的诸多方面去着手,在教学之中,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等因素都会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从教学的各个因素出发,通过优化各个细小的因素达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优化,以期找到地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理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他们面前的考试而去记忆一些知识点,掌握几个图该怎么画,在新时代的地理教学环境下,我们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知识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讲综合题时,如本市一次高三检测卷第26题,图15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A、B两城市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说出原因。(6分)

对于这道题目,笔者把学生写出的答案在电脑上展示,让其他同学分析,让他们来评分,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不但帮他人分析失分的原因(读图不仔细,忽视纵坐标的降水数值大小,这是思维惯性造成的),还不断挑战,试着完善答题(A城市降水多于B城市,A城市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比B城市明显),最后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构建答题模式。学生们将考点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大胆尝试,努力实践,敢于向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挑战,就能不断求证和积累知识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是失去了根本。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激发他们心底深处潜在求知欲望,他们就会有鲜活资源涌出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要老师大胆放手,学生大胆下水,让学生“说”出来,就是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可见优化教学理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同时,我们应该更为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辅导,以达到利用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目标。在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所拥有的PPT课件、投影、电子白板、录音、视频、计算机等因素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其直观化、可视化、动态生成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辅助,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

例如,在学习选修一的第一章《宇宙探索》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天体,这些物理知识都是我们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发现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地运用PPT课件、flash动画、纪录片、某些相关的图片等等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星球以外的广阔的宇宙和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要是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尝试的。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地理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地理的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更好地利用它们,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新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作为我们的教材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探讨中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有关雪线的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利用自己在家乡拍的雪景照片,那是学校房屋的屋顶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

思考:(1) 为什么在西北面与东南面堆积厚度不一样?(2)某同学发现天晴了,屋顶西北面和东南面的融化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哪个融化快点?为什么?

建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高低(温度、降水等)阴坡,温度低,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让生逆向思维总结分析雪线高的原因。

讨论:(1) 喜马拉雅山脉雪线南北坡高度为什么不同?(2)天山雪线南北坡高度为什么不同?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由近到远,有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地理事象和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捕捉生活实例,可以通过写日记、拍照片、收集网络信息等记录下来,来优化自己的教学。

在深化课改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各种因素的优化最终达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发现,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优化教学,总结经验,才能在新课改中如鱼得水,充分达到教改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琴.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J].学园,2013(24)

[2]袁红伟.浅谈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J].读写算,2014(4)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提升了新的要求,对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广泛的引用,可以在一个方面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解决上去,在另一个方面也会提高学生对于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将地理课堂的教学的时效性不断放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善和发展。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概述

探究式教学指的就是以探究为主要方式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都是以课堂内容为主,需要教师在一旁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部分就是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独立自主性基于高度的重视,使学生可以变得更加独立,学会摆脱依赖性,自己去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有意义的、和课堂知识联系密切的问题使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前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思考,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最后的总结,给每个学生一个比较全面和客观的结果。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各自的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问题的提出者、学生学习道路的导向者以及最后问题的总结者,教师就是以这些角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出最好的引导,以可写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将自己学到知识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案,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也可以提高自己小组写作能力一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堂内容出发,为学生们创设一种具有探究式的氛围,通过播放电视资料或者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等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设立出来。教师根据课堂的进程情况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身旁适当的给予指导,将学生们的思路进行启发。

2.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教师将问题提出来后,就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环节了,这个环节是学生尽心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培养的关键部位,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在思考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情况和大家分享。当结束分享时,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总结,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的言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传达。这样的探究式的分析问题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进行提高,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与协作的能力以及总结能力,这是最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

3.小组进行发言,教师总结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和总结后,就是小组发言的环节,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总结。当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后,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小组的总结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客观的点评,将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的指出来,加深学生对于错误的认识,对那些具有新颖的思路好鲜明的观点的小组进行当场的表扬,使每个小组的最后总结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升华。当点评也结束后,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小组的总结结果,针对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最为客观和科学的总结,将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最后总结中得到启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探究式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被运用,既提高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又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可以很好的将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上,学生的解决地理的实际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知道探究式教学手段确实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应该被广泛的运用,促进我国高中教育不断发展。

作者:刘洋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新课程改革

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进而使高中地理课堂焕发生机。实践证明,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的时间越长,获取的知识就会越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不能积极思考,因此也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地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基础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实物入手,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地理学科的知识性,把学生的真实体验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现象,并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要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能用已有经验和能力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力求通过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素质教育相比,创新教育的层次更高。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创新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创新素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想象力的发展,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启迪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树立学生的创造志向。

三、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如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比如,课堂上教师富有激情,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和指导。又如,课堂上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课下给学生反思的时间,铃声一响,教师要准时下课,不随意占用学生的课间等。同时,教师要真正落实新的教学大纲,进而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良好发展。

四、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因材施教,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而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设置的问题要适合他们,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地理教师要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地理学科不是高考的科目,很多学生由于对它不够重视导致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就应当众表扬,为他们重塑自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不易太难,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多增加他们和优秀学生的关系,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此外,教师也要对其耐心辅导,使他们能有效突破重难点。

五、改变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能有效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良好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改变原来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地理教材、学习方式、课堂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制定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一起体验成功和失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和时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比如,在学习“热力环流”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合作学习中巩固地理知识。如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家里都有空调,而空调的安装位置都在房间的上方,但是家里的暖气却在房间的下方,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充分探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大意义。教师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把新课程改革理念渗透到教学中,高中地理课堂定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吴昌品.更新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2]李鸿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1).

[3]郭守英.新课程标准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6(5).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4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山区学校的地理教学带来更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深入地研究在新课改下山区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山区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

一些在山区长大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农村,理解能力不强、信息较闭塞、空间识别能力尤其薄弱;同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社会上甚至学校把地理视为“副科”,教师不愿教、家长认为没必要学、学生不认真学。所以,在对每一届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四个基本方向和经纬线都分不清。

2. 班额较大,课堂活动组织难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目前,山区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采用“超大班额”授课。“超大班额”一方面学生的活动空间有限,教师教学的空间也受到了局限,特别是在教室进行个别辅导或者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时就会遇到困难,学生就很有可能做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人数多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互动,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给教学的组织工作造成困难,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为突出的是有些活动课将难以展开。例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知识点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先把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制作成按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8份硬纸片,然后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比赛,看谁将中国政区图拼的又对又快。在整节课中,学生们情绪高涨,但局面却难以控制,后来竟变成一堆“马蜂窝”,更别说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山区有的教师只能唱着新课程的调子,走着“满堂灌”的路子,令新课改在山区学校的实施举步维艰。

3. 教师素质低,教学方法落后

发展山区教育,师资是关键。山区中学的地理教师当中,一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资培训,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常规一知半解,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接受较慢。这部分教师往往教学理论浅薄,难以深入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后,他们理论知识丰富,有热情、有干劲,但知识面比较窄,业务能力同担负的任务要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他们同样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 教学设施差,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等原因,一些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用具等。因而,只能是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使地理教学变得枯燥、干瘪、乏味,从而导致整个山区地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山区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教师只有摸清原因,对症下药,才有成效。

1. 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

现在绝大部分山区中学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并不健全完善,要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绩效与个人荣誉和经济挂钩,按具体情况制定教师论文、赛课、专业竞赛等一系列激励机制,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快乐。同时,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切实将实施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及时地传递给地理一线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不断探索适合山区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方法。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促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挚友和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必然会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时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小时又生下了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一个巧妙的设计,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令地理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

3. 克服教学设备落后的困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条件越是艰苦,越是应该想办法、找窍门、走创新之路。一方面,我们可以立足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投影机或录音机来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青少年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喜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来丰富地理教学,如游戏竞赛、地理制作、观察观测、课前小演讲、辩论演讲等。

4.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