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时间:2023-08-03 17:2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体验,从而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现阶段来说,在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管理模式的滞后性,使得景区管理水平低下,不仅使得景区秩序较为混乱,而且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景区的资源结构造成破坏。因此,积极对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不断进行创新,保证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才能推动景区的持续发展。

一、景区的类别分析

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据资源的类型、景区开发的目的、景区功能能够将我国现阶段的景区分为两大类: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和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其中,经济开发性旅游景区主要囊括:主题公园、旅游度假;资源保护型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二、不同类型景区的管理模式分析

1.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析

通常来说,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此种类型的景区适合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

(1)主题公园

就现阶段来说,主题公园基本上都采用的是企业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盈利模式上,主题公园的主要盈利方式包括:在运行过程中,让大众获取相应的体验机会,例如:出售相关的门票;同时,还会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例如:餐饮、住宿等;其次,积极的以景区为基础,利用潜在的商机,提高利润,例如:在景区内部招商引资等。在景区获取利润以后,在以此为基础,进行其他的经济开发,例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同时,还应该出售带有景区商标的商品,树立品牌。对于景区内部的居民来说,可以采用市场化的公共服务,对其进行供电供水。

对于上述的盈利模式,都是从收益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相应的盈利模式十分单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主题公园的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主题公园内部的一些固定资产,如果没有较客源,这些固定资产就毫无价值。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从时间状况出发,对相关的模式进行创新,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旅游度假区

此种类型的景区在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时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此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设置国家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对相应的工作进行规划,并且委员会是该景区的最高管理机构,其主要成员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任命;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景区的经营发展拟定相应的计划。同时,还制定景区的经营管理目标、景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对景区内的各项投资进行审核等。该类型景区的企业经理一般都是景区管理委员会进行任命,大多数来说都是由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任职。如果景区施行的是股份制,经营管理的经理应该由董事会进行任命。目前,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与经营基本上都采用企业化的市场运作方式,企业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自负盈亏。

2.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

此种类型的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一些公共资源作为根本,景区内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已经明显超过景区的经济价值。对于景区内部的资源来说,基本上都不可再生,因此,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垄断性,所以,在此种类型景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干预程度较大。

(1)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基础的旅游区域,以保护原始风景为根本。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工作人员应该将资源保护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不能再景区内部设立相应地的开发区、度假区等,严禁对景区的相关资源进行买卖。景区的项目建设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审核。在全新管理模式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对在产权制度下构建相对独立的风景区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权力以及构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等两方面入手,才能保证管理模式的合理性。

(2)森林公园

在管理模式上,我国林业部门对全国森林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公园工作进行管理,其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负责森林公园的规划、 建设、 经营和管理。在经营方面,应将森林公园和以盈利为主的资源和以保护为主的资源进行有效区分,才能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只有对其进行积极分析,才能从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景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实践景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栋.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山西科技,2012,(3):18-20.

第2篇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的地位,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现出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对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机制创新因此,对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内涵

旅游景区管理,常常是指一种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它的主体通常是景区的经营者,它包括景区的管理者和员工。它的实现方法一般是由景区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的。它的目标是通过景区的管理主体对景区的日常经营与活动提供决策与支持来达到景区的平稳与健康发展。景区的管理通常与景区的日常运营有关。我们要区分开它与旅游景区的治理的异同。从广义上来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一系列有关景区的运营、管理、治理、和相关制度等的内外部综合体,它的范围很广,包括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景区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景区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从狭义上来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规定景区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与运行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开始是纯公益性管理,之后是政府专营,再后来就逐渐发展为企业经营,现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我国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和变迁是有其历史规律和社会现实背景的。在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和工业上去,较少涉及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当时的旅游景区管理处于萌芽阶段,旅游活动主要是外事活动的补充,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旅游业也仅仅被定性为外事接待型行业,景区管理只被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时旅游景区开始由先前的政治接待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功能。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景区政府多头管理,缺少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导致了掠夺式开发,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90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景区需求市场规划不断扩大,景区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许多景区构成了保护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景区管理机构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迫使管理者不得不另觅良途。这一阶段,市场机制开始在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我国景区形成以官僚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权转让模式两种主要的的管理运行模式。最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景区管理水平和理论实践有了一个全面的发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和应用,也就慢慢创新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变化。从根本上说,经济利益才是导致景区管理体制的变革的最重要原因。

三、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主要是对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景区治理模式、景区治理对策等多个角度进行过总结与阐释。

根据对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主要有魏小安将我国旅游景区的问题总结概括为:一是体制混乱,二是情况复杂,三是功能交织,四是变化迅速,五是利益纠葛,六是文人代言。王兴斌认为,在许多旅游景区中存在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刘凯总结认为,管理体制不清、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资金缺乏、旅游资源破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史文斌,张金隆则探讨和分析现行经营管理模式中的以政府专营和租赁承包或卖断模式为代表的模式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现有景区治理模式的分类来进行综述。主要有彭德成认为我国旅游景区分为企业化治理与非企业化治理两种主要方式,提出了景区十大治理模式。翟毓花提出了国家直接经营模式、市场化经营模式、零门票公益性经营模式这三种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出的的新模式史文斌提出,景区治理模式可以归纳为以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与国有企业经营三类为主的企业化治理模式和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与不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的非企业化治理模式两大类。叶芦生认为政府专营、租赁承包或卖断、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这三种模式可以概括为我国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经营模式。

根据对目前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治理的对策和建议的角度的论述。王成仁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明晰产权,确定监督管理主体及其权、责、利 。2、加强监督力度,预防权力租金的出现。3、健全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4、考虑相关者利益,合理规划与开发。张凌云认为应该采市场化经营模式,避免政府经营的弊端,认为部分旅游景点地区可以组建旅游景区上市公司。高栓成,张沁指出了几条建议:一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二是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三是加强监督力度,预防权力租金的出现;四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梁正宁通过对已有模式的分析,认为风景名胜区将会走向市场化。

四、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进行分类。从研究方法上,郭亚军,姜锐等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旅游景区的分级管理是治理模式的改革方向;陈芳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试图将多中心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现实中景区治理模式的构建,提出构建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同的景区治理新模式。吕臣基于委托理论和相关利益者理论,探讨和比较分析现有的不同治理模式,提出了旅游景区治理的创新模式。阎友兵,肖瑶认为景区应该重视所有的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治理,为此他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白露指出为保护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环境管理的创新模式。

第3篇

政府是一个地方的标志,也是建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比如对于一些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政府可以通过采用在政府官网公开旅游信息,加大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力度,官方出版一些旅游指南等方式,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旅游指南。同时由于旅游信息是官方公布的,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信任,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为景区吸引更多的客源,加大该景区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政府可以加强旅游的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导游及旅游管理人才

目前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匮乏,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比如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一些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制,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进行正规的旅游教育,从而使得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拥有更专业的服务水准,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人员就业,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旅游景区的推广和建设

政府对景点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如在对某个景点进行开发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工程竞标的方式,招商引资。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工作中来。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让企业之间进行融资,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等方式,大力的培养有发展潜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强的企业,使之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企业更为正规和壮大。

四、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

为了让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更为放心,政府可以建立一些诸如旅游监管局的机关单位,为消费者提供交流和反馈的平台,从而达到对旅游价格和餐饮食品的质量等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模式潜在的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旅游管理,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和财政上的压力。同时会产生企业经营模式死板,管理制度不够灵活等问题,限制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旅游方式单一,旅游模式定式化,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五、市场主导旅游管理模式的优点

(一)市场化的管理能充分挖掘市场资源的潜力旅游业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市场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景区的开发力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当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达到饱和后,企业为了占有一席之地,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开发一些未被利用的景区,这无疑对加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化的管理能促进企业对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再美的景区,如果不定期地对景区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导致旅游人数不断下降。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不断地创新,让旅游的方式,旅游的管理工作更为灵活多变。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需求,也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

(三)市场化的管理能给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不用太受制度的约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不断拓宽市场,吸纳优秀的人才,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旅游企业。市场化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市场化的旅游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的竞争和企业的不法经营,比如有些企业为了加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故意对其他企业进行抹黑和诋毁,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虚假的旅游信息等。再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哄抬景区的门票和饮食的价格,使得投诉的事件时有发生,加大了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不信任,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结语

第4篇

一、引言

实际上,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旅游方式,最早是于2009年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提出。数据调查发现,旅游行业占全世界总碳排放量的5%,因此有必要针对旅游行业运营低碳经济模式发展。酒店作为低碳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采取环保的经营理念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基于此,对低碳旅游理念下酒店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二、目前酒店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酒店企业文化和低碳旅游的相关理念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其灵魂所在,更能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够起到指导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实际上,酒店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必须要结合酒店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对真正适合酒店发展的价值理念进行总结,发展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就目前而言,酒店企业文化与低碳旅游理念存在明显矛盾。具体来说,一方面,酒店的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也丝毫没有低碳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酒店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考虑酒店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员工感受与客户满意度,使得企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也丧失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保责任,总体上与低碳旅游的理念有很大的出入。

(二)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有待完善和提高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是为旅行者提供休息与服务的场。因此,酒店的配套服务设施非常关键。然而,一些旅游景点的酒店在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方面还有待完善,或者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也非常高,但与低碳环保的旅游理念不符。

(三)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非常多的名胜古迹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然而,国内许多旅游景区的酒店管理人员国际化的意识有待提高,甚至连最基本的应对措施都没有,最显著的就是在语言沟通方面,依然存在服务人员语言障碍交流困难的情况,这是酒店管理人员的失责,必须要与国际化接轨。

(四)管理模式不够成熟,经营不集中

在旅游景区酒店进行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一些酒店的发展不切实际,没有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盲目模仿五星级酒店的成功经验,忽略了自身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而又成熟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景区酒店不可避免受到淡旺季的影响,因此会存在旺季客房爆满,淡季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大部分景区酒店都会选择旺季提高房价的经营手段,这种单纯为谋取暴利而弥补淡季损失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导致高房价低服务的情况。而且因为我国酒店存在部分不集中的现象,相对比较分散,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发展相对来说不平衡,因此和国际酒店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欠缺专业化酒店管理人才

在低碳旅游背景下,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景区酒店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酒店是服务行业,酒店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一样,都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

三、低碳旅游下改善酒店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文化

上文中提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会对企业的形象、凝聚力及日常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要构建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确保文化内涵积极向上,可以为酒店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要把酒店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相互结合,在反映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才是酒店的真正商品,服务水平是体现酒店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方面,甚至会对客户能否在此进行二次消费或口碑宣传的关键。因此,酒店工作过程中,要抓住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原则,要获得顾客的满意,让顾客在疲惫的旅行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

针对酒店管理而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酒店可以一方面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工作,确保提供的福利待遇、薪酬体系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酒店从业人员。同时要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避免专业人才跳槽。

四、结语

第5篇

实际上,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旅游方式,最早是于2009年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提出。数据调查发现,旅游行业占全世界总碳排放量的5%,因此有必要针对旅游行业运营低碳经济模式发展。酒店作为低碳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采取环保的经营理念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基于此,对低碳旅游理念下酒店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二、目前酒店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酒店企业文化和低碳旅游的相关理念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其灵魂所在,更能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够起到指导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实际上,酒店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必须要结合酒店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对真正适合酒店发展的价值理念进行总结,发展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就目前而言,酒店企业文化与低碳旅游理念存在明显矛盾。具体来说,一方面,酒店的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也丝毫没有低碳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酒店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考虑酒店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员工感受与客户满意度,使得企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也丧失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保责任,总体上与低碳旅游的理念有很大的出入。

(二)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有待完善和提高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是为旅行者提供休息与服务的场。因此,酒店的配套服务设施非常关键。然而,一些旅游景点的酒店在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方面还有待完善,或者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也非常高,但与低碳环保的旅游理念不符。

(三)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非常多的名胜古迹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然而,国内许多旅游景区的酒店管理人员国际化的意识有待提高,甚至连最基本的应对措施都没有,最显著的就是在语言沟通方面,依然存在服务人员语言障碍交流困难的情况,这是酒店管理人员的失责,必须要与国际化接轨。

(四)管理模式不够成熟,经营不集中

在旅游景区酒店进行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一些酒店的发展不切实际,没有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盲目模仿五星级酒店的成功经验,忽略了自身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而又成熟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景区酒店不可避免受到淡旺季的影响,因此会存在旺季客房爆满,淡季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大部分景区酒店都会选择旺季提高房价的经营手段,这种单纯为谋取暴利而弥补淡季损失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导致高房价低服务的情况。而且因为我国酒店存在部分不集中的现象,相对比较分散,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发展相对来说不平衡,因此和国际酒店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欠缺专业化酒店管理人才

在低碳旅游背景下,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景区酒店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酒店是服务行业,酒店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一样,都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

三、低碳旅游下改善酒店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文化

上文中提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会对企业的形象、凝聚力及日常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要构建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确保文化内涵积极向上,可以为酒店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要把酒店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相互结合,在反映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才是酒店的真正商品,服务水平是体现酒店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方面,甚至会对客户能否在此进行二次消费或口碑宣传的关键。因此,酒店工作过程中,要抓住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原则,要获得顾客的满意,让顾客在疲惫的旅行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

针对酒店管理而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酒店可以一方面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工作,确保提供的福利待遇、薪酬体系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酒店从业人员。同时要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避免专业人才跳槽。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景区;景区创建

一、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识。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它具有着低碳排放的突出优势。而旅游景区作为诱发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而且可以成为低碳旅游业发展中的先锋和领跑者???。伴随着景区的人工化建设、商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随着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首先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 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3?,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让旅游者认识到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4?。低碳旅游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活动趋向于生态化,使得生态旅游的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 低碳景区

所谓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采用低碳化的建设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独立空间区域。低碳型旅游景区是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基础上,在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体制转变景区的发展模式,使景区从传统景区向低碳景区转变,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景区相比,低碳旅游景区是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设计理念;以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为管理核心;景区的能源和资源尽量自给自足;景区尽量少排放废弃物;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并且景区肩负培养游客低碳环保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4.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第7篇

(辽宁理工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本文旅游景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三个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分析,期望能为人们理解景区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 :旅游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37-01

收稿日期:2015-02-09

作者简介:谢双(1993-),女,辽宁昌图人,辽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从发展历史来看,国内旅游景区的发展大多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级的资源探寻和开发阶段,资源评价调研阶段,旅游产品设计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旅游形态则分别为:观光旅游,专题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在从信息化的发展角度看,景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层次,即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这个三个阶段的时间来看,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开始,到21世纪前,这十年为信息化发展阶段,21世纪的前十年,景区进入了数字化建设时期,而到2010年之后,各个景区相继进入了智能化的发展阶段。从层次上来看,这三个阶段呈现递进关系,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并对景区的发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旅游景区的信息化

1.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内涵

旅游景区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指的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设计出能够面向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数据管理系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景区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框架,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游客数据处理、景区财务管理、票务管理等。这些功能的实现,也标志着计算机系统开始在旅游业中得以应用和推广。

2.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形式和内容

旅游景区信息化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为:一是景区宣传资料的信息化转化,如制作景区宣传光盘等。二是在景区内发展多媒体技术,如声光电等视觉特效等。三是发展互联网技术,如开设景区网站,上传景区图片和影音资料等。

这个阶段的景区信息化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景区旅游信息建设。这方面主要进行是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来向旅游目标消费人群进行宣传和介绍;其二,旅游景区管理建设,主要是旅游景区的各项管理,包括景区软硬件设施管理、工作人员和游客管理等等内容;其三,景区商务活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商务信息和旅游景区信息的、交易、邀约能内容。

二、旅游景区的数字化

1.旅游景区数字化的内涵

景区数字化即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化景区,指的是景区借助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如网络宽带技术,3G通信技术,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库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等等,来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景点的各项资源、游客活动行为、旅游管理等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动态检测,并实施数据统计和分析,从而为景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全景的景区动态信息图,帮助其做出下一步的工作部署,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并为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景区数字化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数字化、景区经营与管理数字化、旅游产业整合数字化。

2.旅游景区数字化的形式和内容

从发展层次和实质来看,景区数字化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说,这个阶段的旅游业管理模式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突破和创新。景区数字化所带来的景区管理效率提升和景区资源控制精准度是非常巨大。数字化景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区门票的在线销售、专业化的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自动化门禁系统、移动通信平台和无线信息系统,以及集游客安全监控、景区资源监控和保护等多种功能一体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景区防火预警系统、规划检测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等。可以说,景区数字化建设实现了整个景区的经营管理、资源保护、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有序化和网络化。

三、旅游景区的智能化

1.旅游景区智能化的内涵

智能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概念,被人们通常称为智慧旅游。这一概念是借鉴于“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而提出来的。智慧化,顾名思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方便快捷、灵活高效。这一特点的实现依赖于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软硬件设施基础。同样,旅游景区的智能化要实现的是一个网络全覆盖的、可以进行感知和可视的动态景区。

2.旅游景区智能化的形式和内容

智能化景区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数字化景区的基础之上,增设了二维码扫描、全息幻影成像、3D实景影像、信息聚合,以及多点触控显示屏和无线热点覆盖等等,使景区更为智能化地为游客提供信息化体验和可视化的旅游信息。

第8篇

关键词:休闲 生态旅游 政府 管理

一、研究背景

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同时又是国务院大力推进落实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一年。其实,早在10年前的1999年的旅游发展主题也是“生态环境游”。尽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多次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推进,但遗憾的是广大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很少,甚至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导游人员、社区居民等)对其认知也非常有限。加之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朝阳产业,学界与业界对其的研究和实践还很不成熟。因此,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失败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其各种深层次思考。在当前休闲热与生态热的大潮下,生态旅游不能仅作为旅游产品宣传的卖点,而应该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旅游环境的营造与管理方面下功夫。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很强,因此,探讨政府部门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路。目前,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已经达成共识,结合旅游管理实践,我国采取的正是这种旅游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我国的旅游业已平稳度过了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在这一时期,应该采取哪种旅游发展模式还处于争论与探索中。因此。在当今休闲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休闲旅游需求,迫切需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政府针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采取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理论的切入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的相关管理理念与职能如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全员培训以及决策、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设计、项目开发、产品设计、目标管理、部门设置、人员培训、企业文化塑造以及环境资源监测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如学习型组织、柔性管理、精益思想等,可以帮助生态旅游景区增强管理效果,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政府的角色定位

目前,全国几乎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了规范本地的旅游业管理都出台了各自的旅游管理条例,在条例中可找到对于各级政府在旅游事业管理中的职责要求。例如,根据《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之规定: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等方面,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公安、交通、卫生、文化、价格、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建设、环保和宗教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同级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条例,但可以参考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环境教育与居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经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其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

对某一个具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来说,由于其大多原本属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公共资源保护类型,发展旅游业属于附属功能。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应根据上述管理条例,参考国内外政府的旅游管理经验,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景区本身的特殊性,采用“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例如,对于依托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而成的湿地公园这样一个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由于其本身属于环保、林业或海洋部门管理。因此,与该区旅游发展相关的政府机构主要包括当地政府、旅游局、环保局或林业局等部门。主要由后几个政府机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湿地公园管理局,从旅游和环保两个角度分工协作对该区进行管理。在“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下,对生态旅游初级阶段政府管理职能的设计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职能是在常规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对生态保护有利的措施,理论上能够达到对景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目的。但要想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还必须依靠各部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监督,有效落实,因此,对于生态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政府管理角色定位是政府主导、分工协作。

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政府对其管理的角色定位随之发展改变,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不断深化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政企(企业)、政事(事业单位)、政协(协会)分开的管理体制。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生态旅游成熟阶段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设计如表2所示:

四、政府的管理要求

目前,每一个公共资源保护类型的生态旅游景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例如,为了处理好“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吃饭”三方面的关系,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前国家环保总局)提倡有条件的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针对保护区开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早在2005年,两个政府职能主管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并对旅游经营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当地社区参与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因此。参考文件通知及国外经验。现阶段对生态旅游景区政府管理的要求如下:

(一)健全环保法规与严格执法。学习澳大利亚的做法,丰富与完善如《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法》、《清洁空气法规》、《环保收费法规》等相关旅游法规。并且注重公民对环境法律制定的参与,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采取全民参与的方式面向社会招标,法律法规草案散发给广大公民,广泛征求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公民关心环保立法的热情,又使法律法规条款具有很高的公众认可度。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即任何个人、组织违反了环保法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从而有效地规范企业、旅游者行为。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二)发动全民参与,综合协调各方利益。政府为了引导旅游企业参与生态旅游产业,可在税收、信贷、设施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推出“生态商业”计划,鼓励商业企业减少水、电等资源的使用:注重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与社区居民分享利益。联合当地居民共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形成了社区共管、专业公司与原居民共同开发的经营管理格局。对旅游企业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对社区居民推行经济利益补偿机制,综合协调各方利益。

第9篇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在分析《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景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型旅游景区建设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蔡伦竹海;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经过诸多旅游规划的分析研究,以及在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的考察中,觉得不少景区规划和景区管理中还存在有或多或少的传统观念。在现实中较多的表现在景区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就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的含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也是围绕在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开发建设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坚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一种新理论―“循环经济”,实践表明这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的一种较好形式。笔者认为,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旅游景区经济的开发与建设中来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模式。

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应以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旅游景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一种景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运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模式,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合理使用生态工程方法,优化景区生产至消费各个环节的链接,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景区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的零排放或零干扰,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循环型景区经济建设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以旅游景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揭示旅游景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是旅游景区建设的需要。因此,循环型景区经济的建设要以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这一过程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相互依存为基础,以宏观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运用整体性原则树立系统观念,处理好整体和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各种关系,协调有序发展。

(二)节约生态成本原则

任何景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景区环境的消极影响为代价的,而生态成本就是指人们为修复旅游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为此景区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在衡量景区发展水平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更要考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以真实反映旅游景区的贡献率。节约生态成本,以最小的生态付出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是循环型景区经济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原则

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建设循环型景区经济的核心之一。而景区的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开发旅游景区时需要慎重考虑、科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免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但像蔡伦竹海等一类的自然风景区,仍有不少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比例还会不断增加,在循环型景区经济的建设中,要尽量的节省不可再生资源,而要花大力气、大投入,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

(四)旅游绿色消费原则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行新能源、低碳、节能、环保,提倡循环经济,加大绿色环境建设。作为旅游景区,强调绿色旅游、提倡绿色消费十分必要。绿色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环保行为,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者都应该提倡使用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行为方式。作为旅游企业,景区自身的绿色化、生产绿色化,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绿色消费环境;作为旅游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绿色消费观念,使自己的旅游消费绿色化、低碳化,最大限度减少对景区的污染,以利于循环型旅游景区的建设。

三、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协调权利决策机构

建设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合理的环境容量、适当的资源利用、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安全有效的支持系统等,牵涉范围广,制约因素多,协调难度大,单靠旅游景区无法实现。为此必须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一个由政府主管领导为核心,各相关部门领导与有关权威人士共同组成的协调机构,负责景区的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及重大决策等事宜。并对景区的开发保护及正常运营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能在任何情况下,综合各方面状况及时准确地向协调机构反应,以便让决策部门迅速做出应对的决策,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循环型景区经济的发展观念

景区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目前无一不是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索取。而过量索取会给景区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旧观念,树立系统观念,协调人地关系,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景区有限的旅游资源和十分脆弱的景区生态。

(三)制定绿色策略

绿色旅游是实现循环型旅游景区建设的关键。绿色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环保行为,无论是旅游管理层、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者,都应该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行为方式,以保证绿色经济的发展。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是清洁生产,他是一种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能保护环境的实用型生产方法和措施。这种保证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行为,在生产上要求使用清洁的 能源与材料,采用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旅游产品。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绿色策略,针对企业实行经济刺激,促进旅游企业的绿色运营,保证循环绿色经济的实现。

(四)提高旅游者及有关人员的绿色意识

旅游消费是由旅游供给方和旅游消费方共同参与和配合的过程,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才能保证循环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努力提高景区员工绿色意识的同时,特别要通过教育和讲解方式来提高广大旅游者的绿色意识,同时景区管理部门还可通过门票预约、价格波动等旅游容量弹性化手段来调控景区环境容量,给旅游者绿色意识的实施提供保证条件。另外也应适当采取一些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规范旅游者的行为,防止那些素质不高的旅游者不文明旅游现象。对于与景区发展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当地居民,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补偿的情况下,要教育他们积极提高绿色意识,明确其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旅游中的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居民应鼓励他们遵守旅游景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绿色意识,在行为上融入到一切环保行动中。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刘惕之.《旅游规划原理》.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管理平台;构建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在旅游管理、景区消费、服务等方面不断的完善,并且效果显著;现阶段,电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旅游管理中。但一些产业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国外风险投资通过资金、技术等优势,进入我国旅游产业,使得我国传统旅游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种形式下,我国旅游行业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一、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建立

“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主要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政府、个人和企业的沟通,进而提升效率、质量、反应等。智慧方案具有透明性、感知性、互通性特点,更为智能化。

“智慧旅游”的提出建立在“智慧地球”的基础上,通过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以及旅游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推动智慧旅游走向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而更好的对分散旅游资源做出正确的抉择;以旅游为主,继而推动吃穿住行等行业快速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在旅游资源中融入传感技术,进而感知资源状态、属性、ID等,建立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边缘化产业;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其与网络融入,进而实现信息的传输,构建智慧旅游的感知体系传输;与GIS、信息资源、商业智能技术等进行融合,感知不同的数据信息,对其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等,这也是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核心。

智慧旅游感知体系是一种多样化的服务形式。例如:休闲娱乐、电子门票、咨询推送等,进而实现多样化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对旅游企业进行流量监控、汽车调度、智能收费等多样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为旅游管理进行交通、环境、资源等多样化的管理服务模式。

二、感知体系构建目标和发展趋势

(一)实现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包含:第一,多媒体景区体验技术。通过3D、视频、图像等技术对景区的标志建筑、娱乐场所等进行全面展示,为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体验;第二,多媒体体验分享。客户在网络媒体中将自己的旅游心得体会发表在媒体平台中,例如:微博、微信,分享景区游玩攻略。第三,智慧旅游规划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根据服务资源,按照游客的要求提供旅游路线,将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生成订单,然后推送到企业中;第四,旅游资源预定技术。客户能够提前订购景区门票,该项技术主要通过网络、物联网等技术,RFID、二维码扫描等进行网络支付订购,使之更加方便快捷。

(二)智慧导游

智慧导游包含:第一,数字地图。客户能够在移动终端上浏览景区,数字化网络地图,地图中包含:交通出行、查找等信息,同时包含多种接口;第二,信息监控系统。实行全过程信息监控,例如:气候、车量、人流量、餐厅等信息监控;第三,旅游信息包含众多景区、地点等信息。

(三)智慧购物

第一,商业旅游商品宣传系统。按照用户的个人意向进行研究分析,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进而选择适合的商品推送;通过信息、PUSH网络等方法发送给客户,该系统主要根据具体数据信息进行营销管理;第二,旅游服务感知推送技术。该项技术主要通过网络系统将休闲、世帧⑿菹⒌确⑺椭劣没В在用户感知范围内进行信息推送。

三、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构建

实现目标的首要前提是:构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中接入应用终端、传感节点,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技术,同时提供智慧营销、导游、结算等多种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有关旅游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管理平台包含: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应用服务,在旅游景区中安装不同的传感技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并且与其网络融合,进而为旅游景区提供多样化应用服务。

感知体系通过不同的传感技术,根据不同旅游景区应用服务,铺设不同传感器,进而实现多方位的感知体系。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通过Zigbee、RFID、蓝牙等技术达到多样化感知。

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基础支持,即:云平台模型,底端接入传感信息,上端支持不同应用服务,进行网络访问。云平台模式分为:物理资源、虚拟化资源、应用服务。物理层由服务器、储存器、网络设备、数据信息等组成,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虚化资源主要将同等类型的资源构成。资源的虚拟化能够将物理资源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方便;而应用服务主要是通过增值应用、基础应用、开放应用等构成。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我国旅游正在向着精细化、制度模式发展,与国际旅游产业相融合,进而扩大发展,走向更高的领域。笔者分别从: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建立、感知体系构建目标和发展趋势、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构建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智慧旅游感知体系与管理平台构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焱.基于“智慧旅游”的重庆旅游目的地信息感知体系构建障碍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开发型;旅游行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人更加偏爱去一些具有当地风俗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观光、旅游。这也极大地带动了新型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例如:深受城市人喜爱的“苗寨”、“侗族人家”以及“农家山庄”等。但是,相对于传统的“名山大川”或者“历史古迹”,这些地方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地补充“新鲜血液”,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很容易早早收场。

一、国内经济开发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的经济开发型景区尽管数量众多,但是,每一个主题景区的规模却是相对较小,很多景区在建立之后,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抢夺旅游市场,同时,因其所具有的主题并不是特色鲜明,与其他景区的特色重复性明显,所以,常常会影响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另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能做到不断创新,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常常出现一些景区与游客之间的“纠纷”,致使旅游者的满意度严重下降。例如:国内的各类主题公园,主要是以静态观光或者表演活动,吸引游客。而缺乏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游客很少会有“家”所带来的舒适感。

二、经济开发型景区面临的挑战

(一)对经济开发型景区的投资比例下降,资金不足问题严重

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使得人们对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同时,亦是更加注重资金投放的监管工作,以至于在旅游开发产业中,投资的比例严重下降,这严重地制约了国内经济开发型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景点的平均外国游客数量下降

图1为我国近些年国外游客的相关旅游数据,从上面可以看出,国外旅游人数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旅游景点数量的增加,其增加数量却是相对较少,而平均到现有的旅游景点,则显现出景点平均游客数量下降问题。

三、促进国内经济开发型景点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拓宽国内旅游渠道,增加国内游客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经济开发型景区应该改变之前的市场定位,结合自身旅游优势,将重心转向国内旅游市场。例如:某些高端的度假村,在国外游客不足的情况下,将服务对象转移到国内游客,即弥补了市场份额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亦是满足了国内“工薪阶层”的心理需求。而借助国内消费对象的数量优势,更能降低国外金融危机给旅游行业带来的风险系数。

(二)营销方式创新,拓宽景区营销渠道

制定基于客户细分的精确营销策略。以客户数据库为基础,在充分了解顾客信息的基础上,恰当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并针对各个细分客户组的行为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的营销,从而获得预期效益。采取精确营销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支出预算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回报。经济开发型景区在利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加快开发新的促销渠道。

(三)注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

旅游景区要把眼光放在改变人员结构上,根据景区发展的需要抓紧招聘国内外的优秀旅游人才,夯实人才储备,特别是行业内非常缺乏的国际化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和更有实力的旅游技术专才,把企业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提上去,同时要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建立合理的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工作人员的要求。景区要完善人才的激励策略,把景区有限的激励资源一定要更多地用在那些景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身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让人力资本多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来。

(四)旅游产品创新,为不同层次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景区项目和产品作为游客参与体验活动获得快乐享受的载体,其设置的好坏优劣直接关乎景区的经营效益。“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照搬、模仿、抄袭别人的旅游项目是缺乏生命力的,是无法长久的。要使景区的项目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创造性。景区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深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景区要增强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五) 注重企业联盟,集团化发展

各个旅游景区都有其发展的独特优势,但要想求得长远发展和提升景区整体的竞争实力,仅凭一己之力注定要失败的,旅游景区必须加快企业联盟建设。企业联盟是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被广泛采用新型经营模式,其主旨在于摒弃过去单纯竞争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联合业务相关的多家企业,形成源共享、互通有无、互惠合作和共同进退的集团合组织。寻求合作优势互补、扩大规模增强集团效应才能互利共赢,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四、结论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将中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也是不可避免。而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不只是一些个别的跨国企业,而是多个行业。旅游产业作为服务行业,亦是受到了明显的波及。在这一方面,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经济开发型景区更是首当其冲。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开发型景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秀芬.国内旅游景区开发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1(02).

[2]师晓华.浅析黄帝陵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3]王方.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趋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12篇

旅游发展助推转型升级

:“十三五”开局,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建成山地旅游大省。钟山区在发展山地旅游产业中有什么优势?

张 涛:“中国凉都・魅力钟山”是“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独特的一部分,发展山地旅游优势独特。

一是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1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空调、大氧吧。钟山区所处的“中国凉都”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避暑城市”。二是区位优越,地处川、滇、黔、桂、渝结合部,素有“四省一市立交桥”之称,是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66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和全国196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随着多条高速公路通车,月照机场航班通达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贵广高铁连接市区的城际高铁全面开工,钟山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三是文化多元,厚重感人的三线文化、现代时尚的都市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古韵悠长的“钟”文化、淳朴古老的农耕文化交相辉映、和谐共生、多元共融、各美其美,为旅游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大家印象中,钟山区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但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却“风生水起”,三线建设博物馆、滑雪场、养生谷、大河堡等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方面钟山区有什么做法和经验?

张 涛:近年来,钟山区顺应大众旅游新趋势,把发展山地旅游作为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任务,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着旅游兴,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拉动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全面转型、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新钟山,按照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的“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要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旅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做好“山、水、雪、钟、坪、镇、寨”的文章,构建“魅力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

围绕城市变景区,高标准打造“三池三湖”(龙池、凤池、瑶池,明湖、德湖、天湖),推进水城河综合治理,实施城市景观绿化,屋顶靓化和城市山体、高层建筑、桥墩灯光亮化工程,因地制宜打造“草坪”公园、特色街区、生态河道、生态廊道和休闲绿道,建设多彩钟山、山水城市、时尚活力魅力都市。

围绕建设精品景区,按照“新、奇、怪”的理念,建成冰雪童话・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乌蒙磅礴・梅花坪国际旅游度假公园、三线之源・水城古镇、康体养身月照养生谷、贵州瑞士・大河堡、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博览园(凉都国学馆)、贵州屋脊韭菜坪等精品旅游景区,同时把这些景区串成线,形成精品线路。

围绕农村变景区,以旅游公司为主体,推进全区228个20户以上自然村寨“1+N”(“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提级改造,让乡村变成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实现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

2014年以来,钟山区相继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养生养老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2016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今年3月,获国家住建部批准为贵州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

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的体制机制。钟山区如何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发展?

张 涛:一是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充分利用景区特许运营权出让、PPP发展模式等方式,加强与市场主体战略合作,引进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参股旅游公司,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是加快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内“管委会+公司”等先进管理模式,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方式,促进旅游景区(点)管理走向市场、赢得市场。

三是加快推进“三变”改革。深化“三变”改革内涵,全面盘活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把旅游资源变成景区资产,让广大农民变成景区股东,分享更多改革红利。

让民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旅游业是拉动面广、辐射能力强、产业链长的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发展旅游对脱贫攻坚意义特殊。钟山区如何将旅游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张涛:钟山区主要通过“三变+”模式,实现旅游产业全民共建共享。一是创新“三变+金融+景区+扶贫”模式,用优质的旅游景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和城市停车场、广告牌等公共资源作为平台,变特惠贷“户户贷”为“人人贷”,拟为全区14409名农村贫困人口和3703名城市贫困居民每人贷款5万元,入股区物管公司、优秀市场主体经营的旅游景区等,让贫困群众人人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人人可脱贫。

二是创新“三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在景区内规划建设易地搬迁工程,房屋一层80至120平方米房屋产权办予农户,用于农户居住;二、三层产权为区旅游公司所有,用于农家客栈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公司定期给贫困户分红,解决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三是创新“三变+旅游+培训+就业+扶贫”模式,按照区委党校、旅游职业培训学校、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三校合一”的思路,2016年起,两年内计划投入培训经费3360万元,对辖区有就业能力的城市贫困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两有户”,以及留守儿童父母、青少年农民工等群体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引导他们成为导游、电瓶车驾驶员、村干部、创业者和农业经理人等,激活人力资本,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未来钟山区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大做强旅游业这块“长板”?

张 涛:我们将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钟山“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建成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按照“全域化”的标准,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一是全力以赴推进精品景区建设。把钟山区独特旅游资源与游客需求结合起来,改造提升一批和开发新建一批休闲度假、农旅融合、山地运动、健康养生等特色精品景区,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玩得好。

二是全力以赴推进精品线路打造。依托日益完善的景区(点)和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区内景区与周边知名景区的联动发展,推出一批山地健康之旅、避暑养生之旅、休闲度假之旅、冰雪温泉之旅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线路对接、市场共赢。

三是全力以赴推进旅游宣传营销。精心策划开展一批质量高、影响大、效果好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让“中国凉都・魅力钟山”风行天下,打响“世界这么热,我要去凉都”旅游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