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教学程式化
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而自然地理可以从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展开,社会经济区位则可围绕资源、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要素分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堂似乎呈现出雷同的课堂实况,无论怎样个性鲜明的区域,都被整合进这个知识框架,使得活生生的区域生态,变成条框式的知识条目。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课堂难免出现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了无生气的课堂氛围、颓唐厌学的师生情绪。
2.方法与目的错位
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一定的分析框架、遵循一定的分析思路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分析框架及其涵括的具体内容被僵化为全部的学习内容,这种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被非理性地扩大。区域分析的框架近乎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唯一方法与全部内涵,所有区域都被机械地进行知识分割,然后镶嵌进这个既有框架。区域地理学习,曲解为将特色迥异的区域变成僵化知识框架下的知识记忆与重现。作为分析的框架与思维工具最终成为了学习目标,有方法与目的倒置之嫌。
3.认知单维侧重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学地理教学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却一直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传授的倾向。”区域地理知识被分解为各要素统辖下的知识罗列清单,而这样的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是静态文本,在呈现结果上是简单易测的事实性知识,知识存在方式是外在于学生而无法为学生所建构与内化的状态,知识样态固化与割裂,知识价值仅能服务于对“是什么”的提问。“程式化”教学模式下的区域地理学习,最后简化为不同尺度区域各个不同维度的特征记忆。不难想象,由于区域地理尺度不同,区域所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求学生对这些地理特征要素进行记忆,甚至是毫无联系的记忆,如此学习尚无以应对能力为先、创新求变的考试要求,更难以直面变幻莫测、鲜活灵动的现实状况。
二、再认: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
1.独特的学科教学价值
地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虽早期都有一段“尴尬”经历,由于工业发展使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日显紧迫,“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并认识到地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意识到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地理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到不断重视。地理学在知识获得、思维养成、实践应用、伦理道德提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教学育人价值,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门类,在知识内涵上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基础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常识到宇宙奥秘,地理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深度与宽度并存、趣味与科学性兼具的特色。地理学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通过地理现象的研究,重在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解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演变原理。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穿梭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变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可以锻炼其思维的各方面与层次。由于地理学知识几乎涵盖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所以地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生活性、生产性就极为凸显。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使命是研究人地关系,地理学通过历史的、逻辑的方式渗透了对学生环境伦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层面,地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学科价值。
2.独特的学科领域教学价值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于三册必修之中,独立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区域学习,形成一定的区域素养,这些素养包括获得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区域问题研究能力、树立良好的区域发展观念,能够解决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获取区域基本知识,包括掌握本区域概况,了解区域位置、分布、特点;区域研究通过对本区域分析、进行区际联系与比较,通过区域发展理念的支撑,构建区域发展的合理设想。区域地理从学生学习的诸多维度满足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发挥地理学科教学价值的诉求。“尽管新课程中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三、尝试:区域地理教学的再思考
1.“问题切入、案例推进”构建区域地理教学新图景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程,以严格的地理界线划分区域,以固定程式展示区域,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得不到应有反映。跳出‘地理八股’学科体系,即突破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又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问题切入,案例推进”即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地理教学展开的推手,以具体问题作为本区域学习的导火索,充分引发地理学习兴趣、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同时,以“案例学习”方式进行区域学习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注重综合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按照区域尺度的不同,往往按照大洲大洋分地区、分国家,再进一步细化为一个国家内,再按照不同的区域尺度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哪种尺度上,任何一个尺度的区域总存在不同于其它区域且较为突出的特点,“区域”自身在定义上就有这一意蕴。为了说明这种教学尝试的可行性,试例举区域(以国家为尺度)的若干典型问题并加以说明。
■
表1只为便于说明而提供的参考,区域问题的选择只要符合典型性、可挖掘性、时事性均可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这些国家典型问题的剖析,可有效避免案例学习的局限性,从而体现地理学“整体性”、“综合性”特点,并达到对区域进行连带式的全方位学习。
以日本的学习为例,通过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教师可设问“日本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通过直观看图学生不难概括出“沿海”的特点——沿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分布。教师通过进一步设问“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工业沿海分布的趋向”,学生零星能从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等因素回答。通过读图、分析、概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日本发展沿海型经济的原因,既有难以改变的制约性因素(岛国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也有促成性因素(如处在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从教师的总结,可自然过渡到“对日本自然地理区位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便由经济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转入自然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的知识过渡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拓展新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分析、概括总结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中日问题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窃取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海洋国情教育、国家教育且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并且放在理性的高度、真实的历史脉络中进行。
2.“区域典型问题切入、案例学习为主导”教学实践旨趣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由于总是按部就班地围绕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人口、交通、经济等方面展开,虽面面俱到,但难以触及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由于区域地理涵括范围大,所含区域层次多,学生学习负担较为繁重。教学模式的固化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使区域地理学习过程发生了质变;特色鲜明的各区域,被削除个性后收纳进固定、抽象的框架内;学习者头脑里无法呈现鲜活的区域特色,只是相差无几且僵直的专业术语重复堆砌。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学习的切入口,从具体特点、问题进入区域地理学习,而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习过和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学习问题的案例,这样使学生对区域学习拥有一定的先在基础,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新晨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五、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运用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问题为基础,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参与地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PBL教学模式能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可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或者微视频。筆者以“西双版纳”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了西双版纳迷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在视频中展示了西双版纳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动物,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一共有几种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个要素中是如何转换的?”其次,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主动搜集资料、反复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地理要素,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恰当的语言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根据相关教学数据可知,学生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科学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教师可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基础性问题。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的优势与运用范围是什么?第二,提高性问题。如三种技术的联系是什么?第三,优秀性问题。如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梳理好地理知识结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当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强化其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三、合理运用合作项目,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时,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人数均匀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与组员讨论确定“区域森林保护”的项目,并根据组员的优势,明确小组探究的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区域森林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并利用图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数据,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选择恰当的时间,汇总学生的资料,并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其他小组提问的机会,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情况,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既定探究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项目时,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创新探究项目,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过程中。
四、理论联系实践,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自主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某个工厂的选址是否合理?”“某条河流应当如何治理?”等,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可参与的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恰当的合作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地理知识结构,促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翟云霞.在“劣构问题”中找寻地理思维——高中地理PBL式课堂教学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
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和相关专着中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和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理教育的价值实现做出一份贡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点突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思想,特别强调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等传统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 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地理思维方面的文章较多,尤其以空间思维培养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张在教学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等内容时,可利用空间形状、空间大小、距离等空间要素发展其地理空间思维;[13]代泽斌强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通过区域[ ]地图训练、区域对比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4]龚倩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5]。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较少,缺少系统介绍培养学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师仍然坚持知识本位的思想,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却很少顾及。虽然地理教师和学生已潜移默化的运用着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觉地将地理研究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意识还不强,有关地理学家思想与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思想方法的文章还凤毛麟角,仅发现高建军所作《赫特纳地理教育思想评介》一文。[16]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研究中学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还比较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采用“模糊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地理思想方法”从1972~2012年的文章,仅发现20篇;而当通过中国知网,采用“精确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从1972~2012年的文章,却发现2265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力量的薄弱。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比例失调
从研究力量来看,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而国内其他师范院校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从中学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来看,只有庞艳辉系统研究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而《地理2》和《地理3》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系统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显示出一种重自然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轻人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状况。这与当代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符。从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来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人地关系思想、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方面,其他地理学思想方法较少涉及。如在搜集近五年的文献中,有关地理计量思想方法的文章,仅发现了金光泽的《计量思想——高考地理试题所反映出的地学思维和方法》一文。[17]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内容研究有待深化
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思想,人们容易联想到人地关系、因地制宜、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方法,人们也很容易想到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具体到某一地理思想具体包含那些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往往不得而知;在解决某一地理问题时,是仅用一种地理方法,还是多种地理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例如,蒋黎莉对人地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人地关系的内容要点概括为客观关系、动态关系、辩证关系和区域性关系,提出了人地关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改进策略[18],这对于准确把握人地关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庞艳辉系统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因为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工具,高质量的地理教材可以将地理思想方法巧妙地渗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1.提高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
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把地理最精髓的、最本质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设计让学生来感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地理学科思想的形成,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而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19]通过培养学科思想和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地理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而这正是地理研究方法的体现。地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满足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开展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步重视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作用,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
2.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体现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价值
地理思想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涵,注重地理思想方法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对于形成学生的地理思维非常重要。因此应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内容,加强地理思想方法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教学中致力于贯[ ]彻地理思想与方法。比如,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根据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20]学生学习了地理,应该对区域的尺度的大小有一种敏感性,懂得划分不同的区域,是认识地球环境复杂性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所学的地方。又如: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21]按照这一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的分布、组合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的地理特征。这些都是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发,是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策略。
3.开展地理教材的专题分析,归纳教材中的地理思想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板图板画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的分布、变化、变动、结构等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通过立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板图和板画的应用的必要性
1.学生感官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只能简单地在黑板上画图,学生不能形象、具体地看到真实的地理特征,这样不仅不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板图和板画可以形象具体地向学生展示出地理特征,这样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方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解决课堂气氛死板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的需要
初中地理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初中地理不仅说明地球上各种地貌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还表明了各种地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初中地理不是研究独立的个体,而是综合性地研究地球上所有的地理情况。初中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极强的空间立体感,这是学习初中地理必须具有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种情况,相反板图和板画可以立体地展示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感,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办不到的。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根据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板图和板画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板图和板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除了讲解客观的文字之外,还在黑板上进行画图讲解,这是进行地理教学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增强课堂气氛,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讲到区域地理的时候,学生容易混淆经纬线的位置、海陆位置和许多自然环境的分布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进行文字讲解的时候,在黑板上画出大概的空间结构或空间轮廓。这样不仅能方便教师讲解,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先讲后画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和描述,学生通过空间想象能力在大脑中形成简单的轮廓,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真实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把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变成形象具体的图画形式,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东北地区”的时候,可以先说出黑龙江、松花江等主要河流的大概位置,学生在大脑中想象或者动笔在纸上画出大概轮廓,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标出河流周边的主要城市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所在地。通过学生动笔画出地理图形,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既能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先画后讲的教学模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空间结构,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轮廓上的印象,然后教师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理解更深刻,更容易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另外,教师在画出大概轮廓之后,可以由学生对图中的内容进行填充。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逐渐重视,学校、教师等方面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适合学生、适合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板图和板画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丰富多彩的动画和色彩展示教学效果,营造愉悦、轻松、生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关火山内容时,通过播放惊心动魄的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创造出不一样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
2.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过程。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与传统教学形式相结合,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个别化模式、演示型模式、探索练习型模式等。其中个别化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演示型模式就是针对口头不好表达的教学难点,使用播放教学软件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探索练习型模式就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列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多媒体技术能提高学生的用图、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推理、判断、概括、综合和分析。
例如,在学习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对于这种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影响,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几点建议
1.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要对它产生过分依赖,要掌握分寸,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加深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充分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有关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在课件中加入动画和图形的知识链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方式来解释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掌握知识。
2.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教师要强调区域轮廓定位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图形辨认出地理位置。
例如,在识记黄河在中国政区图像中的位置时,因为黄河的轮廓像一个“几”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辨认图形的方式,记忆轮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辨别地理位置,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3.与传统地理教学相结合。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气候状况、地形特点、地区概括等。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口头讲解进行教学,就无法使学生产生直观深刻的认识。
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真实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恰当使用多媒体,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只能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地图,以及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为地理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可以向学生展示动态的过程、立体的画面、多维的形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解“认识地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画面,并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地球产生立体的、全面的认知。
二、扩大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板书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梳理教学内容,但教学容量却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扩大教学容量,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矿产资源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还能节省板书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地理知识内容多、范围广,学生无法亲身体验每一个地理知识,只能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进行学习。这就会使学生无法形成清晰的认识,无法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缩短教学时间,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思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公转、自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落实,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的管理形式。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受到了重视,特别在农村教学中。地理教学管理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上入手,注重课堂趣味性。接下来,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就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注重课堂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善于学习地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一、从教育根源抓起
教师提升思想认知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服务和管理的融合,采取随机听课、教学评价、学校达标会考调研等形式,进行跟踪调研,实行多样化评价指导,进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认知和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端正的态度进而实现地理教育管理目标。
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严格要求,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初中阶段,地理知识在思维逻辑上结构上较为缜密,地理知识较为抽象,特别是新教材的出现,留给了教师充足的发挥空间。针对这一问题,初中地理教育管理可以对教师进行全过程培训。即:参照农村教育发展形式,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帮助教师完成地理教材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图文并茂融合式教学模式;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对全市农村教师进行网络培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逐层分析,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实现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全面落实。
二、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平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散,使得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间断。针对这一问题,只有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科研增效。
相对于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优势更为显著。所以,可以参照农村地理教学情况,制定重点科研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为目标,鼓励农村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例如:以“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为课题,分别设置不同的研究形式。例如:活动课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研究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化研究设计管理,通过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让教师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特色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的课题研究,才能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技能,进而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实现农村地理教学的增值效应。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型管理方法更具有特色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导向。不断的进行地理教学研究,将推动教师专业技能为研究对象,提升教学质量为热荩辉谔骄恐刑剿鞣⒄梗我想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将会得到大跨步式的提升,其教育管理效果将更为显著。
三、管理好课堂双主体
根据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特点,实行双主体教学形式,即: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是一种合作形式,注重主体教学形式,进而抓住课堂教学管理。双主体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体现。在某一个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某个区域为例,进而掌握了解区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方法的掌握而主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区域地理进行定位--定性--定向,探索出一条学习规律。在“不同区域差异”教学时,师生双主体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在学习自然地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私利概念、规律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神奇魅力,树立正确地理观念和学习态度。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师生结合共同研究人地关系的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另一方面,师生主体效果在不同的课堂状态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初中地理课堂分诶:新知识学习、知识复习、知识评讲;根据教学理念,在新知识学习下,以教师为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示标”“定标”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利用沟通交流、课堂练习等教学目标中、在知识复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理论知识,师生双主体影响下充分展现整合练习、应用练习等不同教学环节中。讲评主要是对习题知识的讲评,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双主体形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方法渗透在教学中,相互监督相互发展,进而改变农村地理教学现状,弥补其不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分别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实用性、管理好课堂双主体,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包春晖.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OL].学周刊,2016(3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应用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升,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的质量提升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特征及探究内容
1.1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的地理是文科生学习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加强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使然。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不同也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体现在自主性特征以及过程性特征和问题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几个重要方面。其中的问题性特征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来供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是探究教学的基础。自主性主要就是学生进行自主的对问题探究,是学生创造性发挥的重要条件,过程性特征则是对地理知识各个层面的探究,并且有着实践操作的环节。
1.2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比较适合采用的就是地理位置以及地理空间的分布,这一内容的探究目标主要能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并能对位置变化以及联系观的形成和理解有着促进作用。对地理特征的探究内容上能够让学生对地理要素和区域特征得到有效掌握并形成地理环境而定整体观等。还有是对地理关系以及过程,空间相互作用以及空间格局等层面的内容探究。
2.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2.1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还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够将探究的效果得到有效呈现,例如可以提出问题我国的青藏高原为什么要比四川盆地的晴天多?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的进行参与探究教学中来。再有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和选择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所处环境的特征,例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资源等。同时也要能够将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着差异性,所以在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时要能和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
2.2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第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先要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来对问题加以探究。这就可以通过对当前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对问题进行提出,学生在动态化的情境下就会比较感兴趣,对课堂的轻松氛围也能得到良好营造。然后就势提出所要讲述的内容问题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
例如:在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宇宙中的地球内容进行讲述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关于宇宙星体的动态画面,提出问题如银河系当中有多少颗星体,地球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等相关问题,然后学生就能够进行互动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到课程的讲述内容。
第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要能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验证,所以在设计验证这一重要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实际的实验内容进行验证。例如:在高中地理中关于沙漠化的内容讲述过程中,先通过幻灯片对世界的荒漠化的分布图进行展示,主要让学生发现荒漠化的重要问题,为探究做准备。然后可提出问题什么是荒漠化,我国哪些地区有着荒漠化,怎样进行对荒漠化问题加以防治?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我国的化规模化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解,引导学生发现基本的地理原理等,然后通过实际行动对问题进行验证。最后可总结出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设置防护带等对荒漠化问题得以解决。
第三,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之后要能够对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总结经验,掌握探究的方法以及思路等,加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对探究问题的方式以及案例应用的方法老师要能够进行详细讲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重视,只有从多方面得到重视才能够发挥探究教学法的作用。通过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升,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也有得到效提高,此次主要从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的几点思路进行研究,希望对实际的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美芝.中学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析[J].科技信息,2014(10)
关键词:地理 高考改革背景 有效教学 实践研究
地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它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现有的高考体制的作用,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体制下,地理教学应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研究出更多的与新高考体制相符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一、高中地理教学当前现状
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当前,大多数高中均忽略地理学科,使得广大师生均将地理看作一种副科。地理教师忽略课程安排,投入的精力较少,创新意识薄弱,导致地理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同时,还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缺少对生活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交流互动,这既制约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活跃,无法灵活运用地图。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包含各种信息和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一定的迟钝性。例如,剖析三大火炉的形成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通常仅仅回答自然原因,极少数学生考虑人为因素,问题思考不严谨。因此,一定要开展有效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教学概述
(一)内涵
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具体的有效教学内涵。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观念可知,关于有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定义,其一,有效教学指代经由一段时间的投入后创造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成效显著的教学活动。其二,有效教学指代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比较剖析两类定义,笔者个人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1.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效果一般指代教学活动的开展结果,侧重对成绩提高与学生进步的考查。教学效果良好指代经由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得到提升,学生个人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成绩提高与个人发展是评判教学效果的基本指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态度是否认真并不能反映教学效果,而是通过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来映射。
2.教学效率高
教学效率高指代经由有效教学行为,以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取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通俗来说是指全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有效促进该能力的发展。
3.教学效益可观
教学效益可观指教学活动既可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教学目标,还满足预期教学目标以及基本教育需求。具体表现为:经由地理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关心全球问题,关注社会建设,积极宣扬科学精神,具备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优化了社会发展理念。
(二)基本行为
1.教学内容应清晰
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教学要点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概念解释明了、教学满足学生的认识能力、科学总结、及时回馈。
2.教学方法多样
教师可形象再现课程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教材、现代多媒体以及空间,留心学生的课堂表现,借助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肢体行为活跃教学氛围,多多鼓励,不断增强自信心。
3.任务驱动
教师应为预留充足的时间探究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合理开展教学活动,禁止无节制的发散。
4.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有效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怀和关心学生,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与课外作业,及时检查教学开展情况,给予针对性评价等。
三、地理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步入高中校园后,学生接触的学科内容有所增多,不同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取长补短,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逻辑分析能力相对差的学生选择学习文科。然而,自颁布新高考政策后,高中生应勇往直前,在有效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弥补弱势,进而全面迎战高考。
(一)参照地理高考新特点,系统规划教学内容
1.联系区域地理特征,有效渗透地理知识
地缘、客观事实与思维意识共同组成社会现象。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组成元素,它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规律的明确与结构的构建均离不开地图。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是传播地理知识的基本载体,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区域和系统地理,构建思维地图,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地理事物,以此来活化抽象、单调的地理知识。
2.依托问题,明确复习范围
在教学设计环节,地理教师应打破常规,积极开展访谈活动,并参照访谈问题合理分类,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明确这一问题后,以此为依据,合理开展教学设计,其中应格外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综合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增加当前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依据典型例题,优化思维方法
在新课标下,地理高考实体常常为社会热点问题,并不以教材体系来展现,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某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农业科技进步为背景,主要考查粮食产区这一问题,这是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同时,试题类型也正在从封闭型逐渐转向开放型,试题内容从教学案例慢慢过渡到现实命题,更加突显自主探究性,开拓了思维考查范围。当前的高考地理试题冲破了教材的束缚,侧重对能力立意的考查。因此,为让学生有效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则应强化典型例题训练,尽可能用直白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
(二)结合文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构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参与性
地理科学主要讲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原有的板书模式无法全面彰显课程魅力,而多媒体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因多媒体集声音、视频与图片于一身,它可增加学生的记忆深度,丰富学生的个人感受,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节内容时,教师应从多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播放与98洪灾、四川洪灾等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巨大危害性,掌握基本的灾害防治常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2.努力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活跃课堂氛围,但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教师应巧妙转化、讲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地理知识,并不仅仅是活动课。地理教师应参照所讲授,结合知识背景,合理设计活动主题,有效穿插课堂知识点,科学设定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积极探索,找到答案。同时,因地理学科比较特殊,所以,应明确文理科生各自优势,并充分发挥,共同进步,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与人文地理共同组成地理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倾向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进而让人们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全面预防自然灾害,理科生在逻辑推理与基本运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在小组探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带领文科生剖析和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则主要阐述人文现象,文科生在该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可带动理科生,一起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因地理教学中包含许多概念,且比较抽象,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则开展趣味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宇宙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引入孙悟空与筋斗云的故事,众所周知,孙悟空翻个跟头可行走十万八千里,可在孙悟空翻越百个跟头后,仍未到达天际的尽头,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和无穷。
此种教学可有效调动学习自主性,并可指引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全面解决活动任务。同时,教师应留心观察周边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三)有效发挥学习自主性,创新课堂讲授方法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中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认识,人们逐渐冲破原有满堂灌式授课模式的束缚。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结合新课改标准,对讲授法进行重新界定,赋予其丰富内涵,它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活动更加民主化,教师要有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具体包含以下讲授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讲授方法。
1.图示讲解法
地理学科包含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而图示讲解法是指依照概念和原理,经由图形将其具体化,并进行注释说明,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概念原理。例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时,地理教师可绘制直射点回归图示,清晰注明图示中各个纬线的内涵、曲线集合点与直射点动向,则学生便可参照图示来判断直射点的具置。此种讲授方法可大大提升注意力,显著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经由教师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刻记忆。
2.剖析法
地理教师可参照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点层,逐步剖析,有序解释本质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地理知识、全面掌握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这节内容时,应仔细剖析自然资源与人类这对矛盾,这两者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关系剖析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内涵,便于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三圈流时,某位学生大胆假设,若地球反方向自转,则三圈流会如何变化。因在本节教学中,笔者通过地表均匀与地球停止自转引出本节内容,学生只要联想导出内容,经由讨论,便可得知自转的具体影,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出现三圈环流,依据存在气压带与风带,仅仅风向出现改变。
(四)科学总结,及时反馈
1.教师总结
学生虽然是教学小结的主体,但教师仍旧发挥着指导作用,要求教师肩负小结任务。通常包含以下两种小结方式:其一,知识小结。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小结方法,主要应用在知识梳理中,突显重点内容;其二,铺垫小结。此类总结是指概括本节内容的同时,设下悬念,引人思考。例如,在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内容时,设计如下小结:城市人口所占据的比重是评判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标准,且该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则是否可理解为城市规模可毫无节制地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可肆意增长。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重点研究,以此来为下节城市化问题的讲解奠定基础。
2.学生总结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同样,学生也是教学小结中的主体。学生的切身总结不仅可深入认识知识体系,还可帮助学生明确重难点内容,便于教学情况的全面掌握。
3.升华总结
在升华总结中不再强调本节知识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升华,也可从整篇文章出发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探索宇宙这节内容时,对于地外文明探索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做出如下总结:对于人类而言,探索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现代人与古代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宇宙探索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探索人与宇宙这两者关联的活动。虽然这种探索非常艰辛,且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但即便经由努力,毫无收获,也是成功,这是以为内它从侧面揭示了宇宙生命的珍贵与稀少,并能印证我们的生存价值。此种总结慷慨激昂、发人深省,可将地理教学推向。
四、结语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高考能力标准不断提升、教学方法落后单一、试题涉及面狭窄等问题。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为全面应对政策变化,打造更加理想的地理高考成绩,地理教学应在突显效果的同时,强调效率。地理教师则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冲破满堂灌的束缚,注重自主学习,回归知识本源,加强知识梳理,灵活驾驭高考试题,积极构建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帆.地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2):55-57.
[2]杨帆,刘源泉,潘婷等.2012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5):48-54.
[3]梅国红,陈涓.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5,(6):45-47.
[4]姜钟光.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5,(8):183-184.
[6]林惠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4):124.
[7]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3(4):111-11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地理学科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重大。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在地理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还很深,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进行知识讲解,没有根据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设计。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沉闷,没有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开始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而实际上,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十分感兴趣,很少参与相关知识的课堂探究活动,缺少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对于地理知识总是一味的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久而久之,降低学习效率。
3.课堂提问方式单一
纵观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对于一些地理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对地理问题进行直接提问,80%左右的问题学生都是以集体性的方式进行回答,而且教师也总是以“对”或者“不对”予以回应。这样单一且固化的提问方式,无疑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地理教学方法创新模式的实现途径
1.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也逐步走进了教学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有效性。
例如当学习到《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播放《黄土高坡》《青藏高原》等当地民歌,优美的歌曲旋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播放西北地区人们在劳作时情境图片、青藏高原的壮美景观等地域性明显的相关视频,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当对《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知识学习时 ,教师也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区域自然带分布用幻灯片和影视图像进行展示,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提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了完美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对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形、地貌、温度气候以及风土人情等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2.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地理是一门知识覆盖面较广的学科,同时也充满了乐趣。教师要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地位,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创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学习到《大气水平运动》课程内容时,由于有关风形成的知识点有些难度,对于一些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学习起来会有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课程开始时,“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学生听后,立即会欣然答应。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耳球、彩色丝带等实验物品拿出,组织学生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挤压耳球使其产生风,同时将丝带吹起。与此同时,向学生们提出:“彩色丝带为什么会飘起?风力大小与距离和压差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争先恐后的动手操作,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互相讨论分析,自由发挥想象力。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改变了先前不敢表达想法的局面。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地理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做出总结。这种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还能够在学生的点评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3.积极实践,拓展学生思维
地理学科的应用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实践活动。从实践中,使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程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扩展学生思维。
例如学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项社会调查,学生可以走出校园,来到社会上就三峡工程相关的“大规模移民、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程随机调查。通过调查,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三峡工程建设意义和影响。而学习到天体运动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天文望远镜对木星、土星等大行星进行观察,此时学生就可以将自己观察的结果与书本教材中的星体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能够发觉二者之间的差别。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需求。因此一定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采用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地图教学;初中地理;实效性
在新课标改革实施以来,借助地图教学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开始关注借助地图教学,而初中地理成为运用借助地图教学最为普遍的前沿阵地。学生通过地图的帮助,深入学习地理知识,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而且提升了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从而营造出互惠共赢的局面。
一、借助地图教学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更多丰富多彩的图片,例如景区示意图、世界地图、各种统计图和线路图等都被新编写进了初中地理教材。这些形象直接、简单明了、生动有趣、领域宽广的图像汇集成一本完整的初中地理教材。地图好比是学习地理中一本会说话的工具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这也是地理区别于其他科目最主要的不同之处。除了大量的图像和图片信息以外,初中地理教材中还有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不应忽视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人文地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内容分散、知识点不明确,主要还是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进行表述,是我国大部分初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的表述形式。这种抽象性极强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区域地图教学来教授,才能准确把握住人文地理知识的主要内容,将人文地理的具体特征以及各地理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学习地理知识的体系,加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意识,最后达到教师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借助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漫漫的学习长河中,初中地理就是其中的一叶扁舟。而地图教学就是这一叶扁舟上鼓起的帆,如何能让初中地理学习这叶扁舟“远航”,是全体初中地理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让学生加入到教学环节中,更要让学生占主体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纷繁庞大的地理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细分为若干个小单元或小模块,借助地图教学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地图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单向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传授地理知识,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为主,教师负责说,学生负责听。对于具体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师大多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地理知识无法被初中生所理解,即使最后初中生靠死记硬背记住了它,这种短暂的强制性记忆也容易被遗忘,最后学习地理学科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地图具象化地表述出来,用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地图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会看地图,一遇到地图题就手足无策。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地图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比如在学习吉林省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读一读、看一看吉林省的地图,通过地图找出关于吉林省的所有信息与内容,包括吉林省的具置、经度和纬度分别是多少、温度大概是什么样的、夏季和冬季吹什么风、是何种地形地势、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哪些、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等来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来学习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通过地图教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对整体地理学习的把握与认知得到升华,还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得到空前提高,更能大大优化初中地理的学习效率。总而言之,通过借助地图教学,帮助学生把零碎的地理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借助地图教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借助地图教学,充分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加强对借助地图教学的应用,并且积极进行更多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刚.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2.
[2]郑洁.地图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