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环节,其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十分重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积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本文就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积极进行课前预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喜欢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课前预习,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进行语文学科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学生进行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也十分重要。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积极去探索知识,学生独立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是任何阶段的学习无法代替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关键阶段。为了提高高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
二、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
在众多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就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导致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产生关键影响的因素,学生难以及时掌握,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就越来越难以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本人认为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及时弥补知识盲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知识盲区,因此学生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对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区及时加以弥补。例如:教师在高中要讲解的一些重要修辞方法就是“暗喻”,学生可能在听讲的过程中难以明白其含义,也难以理解其实际的应用方法,那么学生就应该及时弥补与暗喻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并不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辞方法,这时学生就要及时掌握什么是比喻修辞法,这样再去理解什么是暗喻就显得十分容易。语文也是一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二)注意力高度集中
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还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高中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点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只需要教师简单地讲解学生便可掌握,而有些知识点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体会才能掌握,因此,学生如果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多知识点就很难理解,也就很难再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教师的讲解引起重视。教师也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的开展。就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个有效的语文学科学习方法,就是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的进行思考。
一些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下了大工夫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然而结果却并不理想,尤其在考试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在作答的过程中却难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有效应用,灵活的应对不同的题目。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自主思考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十分有利,对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巧妙设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巧妙设问,学生自主设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问,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结合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学生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法;应用
一、教学个性化的专业素养
1.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心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面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积极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可以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小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断反省和思考,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在开阔教师自身眼界以及知识面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3.加强培养教师的特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程度,还能使学生都处于整体、统一的管理之下。然而个性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老师加深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但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个性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施展教学方法以及展开教学活动,老师就必须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认真观察和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给与针对性的意见和实用性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1.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老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惯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大不相同。τ诳翁媒萄内容的提前认识和了解,有些学生习惯大声的朗读,有些学生习惯默读全文而还有些学生习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通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地引导,给与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依赖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通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灵活、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性的思考习惯,从而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法。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开放性的思维题目的布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教师示范、明确学法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的积累,在语文课上不要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至于怎么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有激情、有感染力,语调一定要抑扬顿挫。二是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在听课时理解和接受。三是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把握教材内容。
如在教《孔乙己》这一课时,我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1)初读时,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让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进而理解文章内容。(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几个方面找出关于孔乙己的描写。初读孔乙己,来欣赏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学生分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来参加比赛,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4)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几处写了众人的笑,有什么用意。九年级的学生虽已有一些阅读小说的经验,但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引导学生仔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巩固知识,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已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初步地理解小说文体的阅读方法,学生已初步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针对第一过程的学习要及时地引导与巩固,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在学完《孔乙己》时,我就问学生:我们上节课是怎么学习这一课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进行思索、归纳、总结,通过这一环节的梳理与归纳,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三、运用学法、指导实践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初步领悟了相关文体的学习方法,但是只有相关文体的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历练,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整合知识的训练能力。
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我就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在授课前充分搜集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读中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看了老师出示的小黑板后,明确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又弄清了学习本课的步骤,同时有不了解的地方还可以互相讨论。我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细心的指点,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及时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对文章理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也无济于事,只有学生理解了、明白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效果。
四、盘点收获、巩固学法
及时盘点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盘点收获及时查缺补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取得好成绩,因此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有用的。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检查自学效果:(1)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这首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3)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在检查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根据前面学生所学的学法来学习本诗,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一般诗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方法
不少同学认为语文难学,高中语文尤其难;甚至有些同学到高考复习阶段还在问,语文怎么学。也有人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花了时间也不见进步多少,不花时间也不见得就退步。更为普遍的看法是,语文考试不考书本上的,语文课本(课文)没有用处。
对语文存在种种困惑的不仅仅有学生、家长,还有许多教师,甚至一些语文教师。追根究底,对语文的困惑、误解,甚至偏见,都是因为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近几年,我一直反思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兴趣、习惯、方法,是每个人无论学习什么都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偏偏语文学科全部丧失了?所以,我认为,高中甚至中小学语文教学完全失败了,比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少慢差费”问题更要严重。可惜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一、认识语文
关于“语文”,一种理解是语言和文字,它侧重基础知识。所谓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等汉语知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很明显,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不能仅仅体现为这些常识的!另一种理解是语言和文学。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然增加了不少文学作品,但仍有浮光掠影之嫌,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谈何容易。所以,我的理解是:语文应当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
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是主观性强。语文与其它学科尤其理工类学科不同的是,其它学科的考试内容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原理(定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一旦掌握了原理(定理)就能解答习题;而语文要靠感悟,要靠表达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且文无定法,阅读也是个性化的,主观性最强。每年高考考生不管多少,理工科试题的答案几乎不能不同,语文科试题(主观题)的答案几乎不能相同。如有雷同,即为作弊。这也是造成普遍认为语文科不考书本上内容的根本原因。
二是涉及面广。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有历史、政治、经济、文艺等社会科学的文章,也有台风、地震、沙尘暴之类的科技说明文,几乎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只要是用汉字排版的,都是语文的学习内容!
三是在生活中。语文是在生活中的,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语文既然涉及面广,当然也包含了生活,必须将书本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招牌、宣传、告示……无一不与语文有关:书写是否规范,用语是否妥当,孰优孰劣。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以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反映社会心理:有人闯红灯,必有人跟随;货车倾覆,有人趁火打劫,也必有人跟随,甚至哄抢。分析其心理,无非是阿Q的理论:“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且不说阿Q的流氓理论,更可怕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正确的理论而加以广泛应用,把别人犯错(犯罪)作为自己犯错(犯罪)的理由。
四是厚积薄发。语文涉及面广,需要具备的知识就要广泛,学习语文必须见多识广。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理解所阅读的文字,才有可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见解。厚积薄发,换句话说,就是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这也是许多学生及家长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的根本原因。语文成了学生首先可以丢弃的学科,罕见学生愿意将课外时间花语文上;上课提及课文几乎全是摇头,有的说书上没有这篇课文,有的说老师没教过这篇课文。
二、加强积累
基于以上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的研究,我们就应当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语文几乎无所不包,我们就把生活的、阅读的都纳入语文范畴。从语言文字(读音、字形、词语、句式、修辞等)到文体知识,从文学常识到文化知识,从历史、哲学到科学技术,从时事新闻到考古探索……尽量做到见多识广。
积累,就是日积月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许多名家、名人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坚持积累,如剪报、摘抄、日记、背诵。这些是习惯,也是方法。其中,背诵是一项基本功,是增强记忆力的途径之一,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问题在于许多学生过于功利,又不够勤奋,认为背诵的只是高考默写所要求的篇目,只要高考前突击就可以了,于是错别字多,失分多。这是对背诵的误解。当我们阅读名家作品时,常常感叹作者知识渊博,能旁征博引。不是他们写作时才四处查找资料,恰恰相反,是他们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不吐不快,才有了作品。要学好语文,必须背诵名篇名段。但我们的同学太不注视背功了,一提课文就摇头。就像把房屋建在沙地上,水一冲,房屋就倒塌;不愿背诵,缺乏积累,如何能提高语文素养?只是人的记忆力再强也不可能储存所有的信息,所以要用剪报、摘抄、日记等方式辅助。
积累的方法还有联系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到一样东西,就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比如,读的《沁园春·长沙》时,就要背诵他的《沁园春·雪》,复习诗词的相关常识。读到“独立寒秋”,思考“孤独”话题,就要联系屈原的孤独——“世人皆醉我独醒,世皆溷浊我独清”,陈子昂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悟“孤独”是精神的而不是肉体的。读到“鱼翔浅底”,就要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阅读方法
阅读,首先要遵循开卷有益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会判断所阅读的文字是否有益,另一方面要在阅读中受益。要实现在阅读中受益的目标,就要讲究阅读的方法。
一是猜读。首先从标题入手,猜测文章内容,然后阅读,印证猜测。比如《故乡的榕树》,可以推断为思乡类作品,而且是围绕“故乡的榕树”叙写乡亲乡情,抒发思乡之情的。其次,可以自行设计几个问题,然后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设计问题: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要退秦师?怎么退秦师?解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二是悟读。“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困惑而无所得。许多学生经常感叹,不是不想看书,因为看过就忘了,语文水平不见提高,于是渐渐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动力。其原因大概还没有掌握“悟读”的要领,不知道阅读时应该思考什么,不知道应该从作品中获得什么。其实,悟读并不深奥而难以掌握。比如《游褒禅山记》,可以先学一事一议的写作技巧,然后感悟作者的观点:关于成功的条件和做学问的态度问题,再将这些观点拓展,联系现实,想想自己应当如何对待学习,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等等。再如《鸿门宴》,关于项羽的破釜沉舟和乌江自刎的故事都比较熟悉,但未必能再结合赵括的纸上谈兵和马谡的失街亭,思考“经验”话题。如果能明白,其中原因在于主帅是否具有威信和将士们是否对他信任,并且认识到“经验”不能生搬硬套,那么,无论时隔多久,一旦提到与“经验”有关的话题,都会想到这几个事例。
悟读,就是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情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多想想,文本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四、写作技巧
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借鉴的过程。课文也是范文,可以学习、借鉴名篇佳作的写法,作文就是从模仿开始的。议论文可以学《游褒禅山记》的一事一议写法,也可以学《六国论》《伶官传序》的开门见山写法;写景抒情类可以学《我的空中楼阁》《故乡的榕树》;叙事抒情类学《项脊轩志》;写人的可以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鉴赏还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作文的水平,首先体现为认识水平,其次体现为语言水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再做到文从字顺,那么,作文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辅导中,除了实施以上两个步骤,还要训练读后感的写法。因为读后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能掌握,实现阅读和写作两大目标就会事半功倍。(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另有拙作《考场作文模式》介绍。)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习惯和方法,其中方法最为关键。因为方法影响效率,效率影响兴趣,兴趣影响习惯。但兴趣却又是原动力,“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学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当让学生明白,“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寻找、掌握适合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世界充满着解决教育疑难的方法”,“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是常识”,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发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验;情感;内化
一、语文课程中“体验”的内涵
在哲学家那里,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把握,它具有本体论意义。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体验又与主体的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一般把体验看成是情感的生发剂或主要成分之一。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人们把它作这样的界定: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上的双重认同,也就是说,体验之中既包含认知的成分(但又不同于纯粹的认知),又包括情感的因素,是二者相互交融的一种状态;但它又以情感活动为其显著特征和核心,因而“体验”一般被称为“情感体验”。
为了进一步把握体验的深刻内涵,我们还需要探讨它的特征。体验,作为一种适用于所有知识范畴和所有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2]具有情感性、主体性、个体性、亲历性等一般特征。但是,就语文课程而言,体验又有自己的种种特殊表现。具体说明如下:
1.情感性。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心理活动……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3]所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侧重于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这就是体验的情感性。
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特别丰富的情感资源,这是语文课激发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巨大优势。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以情会文”、“以情感悟”,打破时空环境的限制,与作者、文本形成情感交融,产生情感共鸣,真正领会到祖国语文的甜美
金业文,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滋味。倘若体验至深处,主体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入一种近乎心醉神迷的状态,甚至要用“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方式才足以表达自己体验中的情感勃发。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2.主体性。体验总是主体自己的体验,是学生自己学习,自己阅读的结果。没有主体“自我”的认知、情感、实践的投入,体验就无从产生。而且,由于主体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文本(较之学术资料,文学文本本身就具有多元解读和多种体验的可能性),各人的体验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课程体验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
3.亲历性。体验的主体性同时意味着体验的亲历性。体验的亲历性实质上就是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也就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真正落实。“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凡事只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方晓其中滋味。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毕竟不能替代学生本人的亲自感受与体验。
就客观性而言,可将体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验,即直接体验。另一类是主体在心理上虚拟性地“亲身经历”活动、场景等,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别人的迁移理解或调动自己以往的感受与当下情景整合,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4]这是一种间接体验。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学生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经历一番,所以学校情景中的体验主要是指这种间接体验。但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践机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优势组织和鼓励学生更多地亲历课外、校外语文实践,从中获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切的体验。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文学作品占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绝大部分,而文学创作讲究的是“含而不露”、“言不尽意”、“弦外有音”,而不是直接告白(“意合性”很强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所以,较之政治、历史等学科,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常常深深地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这意味着语文学习中的体验过程应遵循“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路子,即首先要下工夫对语言文字本身加以品味,然后才能把握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游离于文本语言文字之外,就不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这也许是语文课程中的体验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体验”,主要是指主体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知识、情感、思想、价值观等的亲历、感受和领悟。
二、大学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了解了体验的内涵与特征,接下来我们应该明白大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1.语文教学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学,实质上总是一种情知交融的活动,或者说情知交融是教学的应然状态,否则就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可是,不少大学语文课却片面强调认知方面,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激情和精神享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虽然也并非完全不提“情感教育”,但仅仅将其作为为认知服务的手段,事实上理性认识的任务总是压抑并排斥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致使学生日渐感情淡漠、体验荒芜。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
情感不仅是认知的手段,而且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目的本身。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主体工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情感教育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优势,强化学生的体验过程,催生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优化他们的情感品质,应当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2.重在体验和感悟,是语文学习尤其是汉语文学习的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大学人文课程不同,它主要不是通过系统的哲学、伦理、历史、语言等知识,以人类普适的价值和准则体系引导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而是立足于文学作品――“隐喻”的文学作品,以情感体验来触动学生的回味与思考,形成对社会和人生意义的领悟,从而获得精神的成长。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语文教育的优势,因为这样更容易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如果直接阐释价值和准则,大学语文远不如“两课”、大学人文等课程清晰简练,它自己也似乎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另外,语文教学重在体验和感悟,还与大学语文学习的对象和凭借――汉民族语文自身的特点有关。大学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或者说汉民族母语的教育。汉语的显著特点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常常以尽可能简省的表层形式来包孕尽可能丰富的深层语义,而且还缺乏像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标记作为解读提示,所以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汉语的理解“纯粹的默想代替了一部分语法”。所谓“纯粹的默想代替了一部分语法”,实际上表明,对汉语的学习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默想”,即学习者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悟。我国几千年来的语文教育经验也证明,让学生在多读多写中自我体验和感悟语文规律及其深刻底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
3.体验是形成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化机制
人的素质形成与内化最为相关。没有内化过程,任何教育影响都无法转化为人的素质。而体验则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内化发生的最重要机制。这是因为无论是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还是情感、价值观,若没有经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那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学生亲历体验,客体才会进入主体的内心结构,在主体内心扎根、繁殖并与主体产生融合,进而内化为己有,成为自身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
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表明,能否有效地使用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区分学习者能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5]这是因为掌握了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学会了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根据各种学习变量灵活地选择、使用、变换学习方法或者说不能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特别是学习方法的使用予以有效调节的话,其效果仍然不佳。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对当前的认知活动(包括学习方法的使用)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即元认知能力。有学者指出,单纯的学法指导已经出现了危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缺乏,[6]“学习方法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才能取得满意效果。”[7]一般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主要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这两大要素构成,二者相互作用,实现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在此过程中,体验的作用不可小视,因为只有当个体深刻地体验到自己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他才可能知道哪些学习方法适用于自己并将其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同样,也只有当个体深刻地体验到自己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他才可能根据体验的反馈(有效或无效)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包括学习方法的使用及时予以调节。可见,主体体验不仅是学习方法知识内化的机制,而且也是元认知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中介。
三、“体验”,该如何生成
既然“情感体验”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语文课就应该努力促使学生体验的生成。
1.“美读”与体验生成
大学语文课应该多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会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则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能将读者与文本直接沟通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美读”,能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乐而忘返,浸润其中,陶醉其中,对文章的体验、感受油然而生。因此,朗读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例如,《散步》一文通过形象和细节渗透着浓浓亲情,当一家人面临着“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选择时,“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如果说“摸摸脑瓜”的动作体现出了老人的慈爱,那么让学生再读一读,品一品,兴许会勾起他们对类似生活细节的回忆与联想――“我奶奶也常常拍拍我的头,很温暖”,那种真实的情感体味就自然涌上了心头。
2.情境创设与体验生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人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虚拟情景,甚至在头脑中想象情景,都能激起人的体验。[8]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景,以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比如,(1)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仿佛进入到了课文特定的情景之中,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2)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也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譬如说在学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用“月夜思故乡”的多媒体镜头并配以节奏舒缓、音调低沉的乐曲来诱发学生对思乡情的体验。此外,角色表演或课本剧、图片展示等也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
3.亲身经历与体验生成
上文两种情形实质上都是在非自然(非真实)状态下进行的一种虚拟体验(或者叫间接体验),它们主要是通过外界诱因(声、乐感染,情境激发等),借助学生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而达到的一种体验。但是,学生若完全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这些虚拟体验就无法产生。鲁迅先生曾说“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反之,亲自经历的事情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体验甚至是强烈的体验,例如中国封建贵族小姐们看了《红楼梦》,倒是很有可能为林黛玉“抹几把同情的泪水的”,其原因兴许是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感知实物实景较之语言描述会使主体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由此而引发的体验也特别丰富、特别真切、特别鲜活。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不苟同他人之说,曾经亲往现场考察,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还获得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切身体会(《苏轼文集》卷十一)。倘若没有那一番亲临感知,恐怕苏轼心目中是无法生出那切身体会的。的确,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东西是难以在虚拟条件下得到真正体验的。此时,我们何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到田野去亲身感受一下呢?恐怕许多在教室里头无法体验到的东西,在那里能体验到。
朱熹曾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己体验”,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好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会给予我们许多体验。虽然说生活是产生人生体验的沃土,但是碌碌无为的生活不在其内,不去用心感受的生活也不在其内。语文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且还要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以“体验日记”、“感悟作文”等形式作有意识的归纳和累积。这样,人生体验丰富了,一定会大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3]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詹先明.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江西教育科研,2002(8).
[5]董守文.成人学习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6]黄勇.学法指导的危机与学习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5).
一、进行区别备课
就备课而言,教师要首先分析客观差异。学生个体间学习上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从总体上看,小学义务教育就地招生,学生的自然差异大一些。个体间的学习差异包括素质的各个方面: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热情、知识基础、勤奋程度、学习兴趣等。由于学生个体间学习能力的客观差异,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有区别的。教师备课时,充分估计到每一层次学生学习上的接受能力后,就能在提前备课中较好地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练习等。其次,还要分析学生学习具体一堂课内容的差异。这种主观差异,虽涉及勤奋程度和原有基础两个方面,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时,可以主要分析学习的原有基础,要备好学生的原有基础,主要是在课前掌握每一个学生准备质量――本堂课的预习质量。最后,做到超前“备教材”,课前“备学生”。关于超前“备教材”的质量和时间等问题,目前教师管理上已基本解决。关于课前“备学生”就是根据教学超前备的教案,必须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正,使所备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当堂需要。教师“备学生”和“备教材”,应该融为一体,在每一堂课前,教师一直在“备教材”,也一直在“备学生”,两者不可能分开。教师的备课只有做到两方面的统一,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质量控制在课前,减少教学后补习的麻烦或遗憾。
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班级集体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教学、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1.教学对象分层
根据学生的主观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对于能力较强但不勤奋的学生,一方面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完成较高的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分层
(1)目标分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对教学目标分层,就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务的基本语文素养,让不同学生满足不同需求。
(2)提问分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要求上黑板练习等,都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即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获取成功机会,增强学好的自信心。
(3)练习分层。练习分层的实质在因材施“练”,它的基本要求是使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趋于适中。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一,认真听课的习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以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专心听课。
第二,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并逐步形成习惯。
第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认真做听课笔记的习惯。做听课笔记可以使学生动脑动手,内化知识,理清思路,提高听力和记忆力,集中注意力,锻炼思维等,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不仅是牢固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加强学习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他们具有适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首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再听教师讲解,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三是让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就记叙文而言,分段一般按时间顺序、空间变化、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按总分关系的结构、按行为标志等划分;概括段意一般按综合法、摘引法、取主标题法、合并法等进行。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通常从课题入手、从理解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入手、从理解时代背景等进行归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听、去说、去写、去想,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强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有目的、有计划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引言:现代教学理念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及时发现信息,通过有效途径搜索信息,直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方便了人们学习和交流。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是新课标和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这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优化语文教学方式,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开阔的平台。教师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知识通道,让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工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在信息时代需要提升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赋予老师的新任务,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发挥,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能量,在信息化的世界里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1.1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德、智、美等方面的能力,还应适应信息化的教育[1]。信息素养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将日益被人们所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底蕴,进而提高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众所周知,语文的写作需要在知识的积累中不断提取以往所接触的信息,在经过加工和改造之后,将文字编辑出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重难点,为新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1.2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听课,记忆,理解等达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利用到语文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当今,一种学习方法完全不能适应各种学习压力。当今时代,不会使用电脑的人都是不会学习的人[2]。在语文阅读中,需要多种文献来进行参考,而电脑可以为学生文献的查找提供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寻找线索,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文献、图片等知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2.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有效整合
2.1在学科整合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如今,信息化教育的推广,让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越来越强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新奇的事物,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探索奥秘。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板书的无声世界变成了动听的知识天堂,将以往简单的图片变得形象和真实,通过视频,把故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恐龙的灭绝》中,通过信息技术,把远古时期的恐龙图片提供到教学中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复原的恐龙对比图片,学生对恐龙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通过视频展示,将恐龙灭绝的情境展现在眼前,增强了学生的好奇感,同时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了更好的认识。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度。
2.2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知识理解提供多种参考途径,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能够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月光曲》疑问中,深刻的被贝多芬的精神感染,通过网络,学生很快就能够获得月光曲的音乐和视频素材,并能感受到深刻的情感体会。教师布置月光曲读后感的作业,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体会,迅速完成,提高了学习效率。
2.3在信息技术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就是将现代化的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语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的整合,与黑板和课本等教学工具一样变成语文教学的一部分[3]。信息技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进行知识设疑、解答,形成独立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学生对地球的知识产生了好奇,在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欲望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的解疑,通过信息渠道,找到了更多关于地球资源和环境现状等知识,提高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广大的平台,提高了实践能力。
3.结语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学科整合中,需要克服很多学习困难,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开阔师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实现教学探索的多元化,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云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2,85(90):48-49.
同学们,首先恭祝你们顺利的通过了中考!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的方法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
2、勤做读书笔记
3、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
4、勤于朗读背诵
5、勤于独立思考
6、勤于求教探讨
7、勤于写日记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生享用不尽。
二、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1.阅读更多: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
通过阅读,把握全文的总体思路,了解作者的感受、文章的特点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教学需要精读、词汇、句子、文本等知识点来掌握各个方面,精彩的语言段落实现背诵;自我阅读文本需要泛读,有些还需要跳过阅读,一次只读一行,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年来高考项目之一。
2.多画:即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句、中心句、名句甚至新词,用不同的符号勾勒出,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和巩固,一目了然。
对于标准句,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句子成分,复句也要表示关系,典型的短语应该分为层次和归纳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你应该给它打分,以便以后可以向你的老师和同学征求意见。
3.检查:检查什么?看看参考书。
字典,参考书,只要可以使用,尽量发挥参考书的作用。亲自寻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则的过程,也是提高参考书使用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说法,你不妨检查一下你在过去学过的课文,把新的和旧的联系起来,以及“了解旧的和旧的”。对答案进行分析和识别,提高理解能力。
4.问:“三个人,一定有我的老师焉。
”复习过程中不能回避困难,要独立学习,真的不能解决,要善于做好老师、学生的咨询工作。有时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可能会说出不止一个相关的知识,让你明白。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
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有些学生常把常用单词写错,为什么?这是缺乏写作训练。新词、新词和关键句子可以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重复书写。对于一些作文问题,它们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很难写。他们也应该开始写作,不应该是高尚的或者低贱的。
6.更多的练习:通过做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程度。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意图,明确的目的问题,注意总结,寻找规律,实例,加强考试技巧。做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有意识地。我们反对让“工作簿”,但是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而不是质量。实践和研究不足,及时反馈修正,为了牢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7.多思考:复习内容可以“想要”巩固。
一、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实践
人常言“思路就是出路”,在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再适应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时,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开动脑筋,有思路,走新路。走新路,即以前未有人走或少有人走。显然。要向这一条新路迈出第一步是很难的,需要勇气与毅力。更需要一种恒心和创新精神。就语文教研教改而言,就是要走出传统教育的局面,向新型的、科学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进军。这显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其关键是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的能力和不断实践的魄力。
首先,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决策者能科学分析传统教育的利弊,并能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教育的前景和趋势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要有长远的眼光,有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
其次,要求每一位第一线的教师能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从思想上认识教研教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真正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和目的,大胆地去畅想未来教育的前景,在理论和认识上实现新的突破,并能勇敢地去实践。这必然要有所牺牲,有所失去,但必须头脑清醒,坚持下去――相信新事物是有其顽强生命力的。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与应试教育相对的素质教育并非不考虑成绩,相反地,是要更好的成绩。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片面的、被动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实现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育人新理念,其宗旨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目的在于既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又培养人的个性特长。要实现这一点,就语文及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这是人发展的不竭动力。当然,其他学科也不例外。“兴趣是最好的、最有魅力的老师”,对某事物没有兴趣,这就很难实现对其进行较为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是前提。年轻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提到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剧作家莱辛的一段话:“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显然强调的是方法的重要性。因此,魏老师便要求学生把这句话作为学习的座右铭。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如说,“宁可要点石成金的手指,也不要被点成的黄金;宁可要猎枪,也不要现成的猎物。”还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从古今中外人类学习实践的历程和人才成长的经验总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这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点明了教研、教改和教学实践的方向。我们要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算真正向素质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一)语文是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就我们汉民族而言,如果说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本人认为语文是其首卷,应是这百科全书的掌门者,因为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语文离不开生活的母亲。这样看来,原始人“一、二,一、二……”劳动的号子是关于诗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当然,小孩子的“咿咿呀呀……”也是语文啊。所以,生活中言语的自理,就本质而言,便是语文的自学。可以说,说汉语者都是语文的学习者。这一点,足以凸显方法的学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汉语的发展及语文教与学的重要性。
(二)语文学科内容广泛,知识体系繁杂,学习和运用开放、灵活,这也要求我们更要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否则,将难以真正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难以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工具性作用
各门学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备的体系,语文便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更具有工具性作用。
学生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素养,才能较好地阅读其他学科资料,博览群书,这样便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成才的能力。总之,面对素质教育这种新的育人理念,我们不能既激动又茫然,这很矛盾。这应有男子敢于追求心中灰姑娘的那份勇气和执着。相信自己,走下去,相信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能真正激起素质教育的浪花,走出一条荆棘丛生但却花香漫溢的灵性之道。
[关键词]自主性;阅读习惯;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中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在阅读中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J].上海教育,2007,18。
[3]孙景华 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05,4。
[4]郭根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第一周
1. 班级学习小组的分组(6-7人为一组,明确组长的任务);
2. 班干部的初次建立(分析班级情况,召开第一次班干部会议);
3. 班级公约的制定(内容与级部基本一致);
4. 抓住第一次全班发言的契机:“无论如何我会陪你走完这一年。”为接下来的工作埋下伏笔。
第二周
1. 上好第一节班会课,针对理科普通班的实际情况树立我们自己的目标,讲解这一年的总体目标和班级管理的理念;初定班歌。
2. 从细微处着手,树班风:宣传栏“四方之志”及“耕耘·收获”的布置;跑操的纪律;周一礼服的穿着;清洁的质量等。
3. 周记的全面铺开;
4. 寻找机会批评。——预期效果:“班主任在乎我们。”
5. 制造场合表扬。——预期效果:“原来我们可以做得很好。”和“我们的闪光点,班主任看得到。”
第三周
1. 制定班级口号——“青春如火,超越自我”;
2. 确定班歌——《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3. 观看视频“永不放弃”——了解坚持的魅力,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针对部分学生缺乏毅力的弱点);
4. 利用“九一八事件”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周
1. 检查宿舍内务;
2. 关于“舍得”的讨论;
3. 再次明确长远的目标——高考;
4. 观看视频“态度决定高度”。
第五周
月考备考——狠抓英语。
第六周
1. 月考总结。为下一阶段学习铺垫;
2. 表扬部分小组的学习风气,树典型;
3. 艺术节准备工作,在活动中树立班级形象。
第七周
校运会筹备——关注体育生,动员非体育生参与。
第八周
1. 个别谈话,为期中考试蓄势;
2. 感恩教育:观看视频“光之塔”。
第九周
备战期中考:
① 狠抓早读和晚修后20分钟:重点为语文及英语;
② 动员小组长带动小组学习气氛。
第十周
1. 期中考试。
2. 校运会ing!关注细处: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有事可做。——预期效果:“我是4班的一份子,我们当中的每一个都缺一不可。”
第十一周
总结期中考试和校运会。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具体措施:表扬优秀个人,树榜样,立典型,继续净化班级风气。
第十二周
预期:出现疲惫现象;解决:关于大学,关于梦想的讨论。观看视频:“聆听半夏”。
第十三周
学习方法指导。
第十四周
艺术节。
第xx周
学习方法指导。
第十六周
学习方法指导。
第十七周
12月25日 语数英毕业考试(全广州)
第十八周
学习方法指导。
第十九周
学习方法指导。
第二十周
备战期末考试。
须恰当的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精讲与精练的关系,熟读与精思的关系,用科学知识去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享受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领悟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启发点拨,相机诱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
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就明确的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作为教师,
首先要弄清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即:启发点拨,因势利导。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
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指引,学生方能恍然大悟,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按照自己
的思维方式主观的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过程,并在教学中察言观色、循循善诱,不断的营造氛围,又不断的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熟读精思,以读为本
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本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我国,
语文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如朱熹曾指出"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
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而我们的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读书时心、眼、口、耳并用。他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
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以读为本,
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造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
论、练习的时间。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知道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渐
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味,读出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
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汲取传统把熟
读与精思有机结合起来,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三、自主阅读,以学为主
叶老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因此,教师
在课堂上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心理,引导学生独立
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析,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点拨,启发.要尽量增加
自主学习的时间(如自由读,自学,圈点批画,讨论等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
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品,自得的过程。学生从疑到悟的过程,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
过学思结合进行的。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品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
,学有所得的境界。
四 、各抒己见 激励创新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不
断提高的过程。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
过程,就要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展开争辩,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学习方法提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恰当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博览群书,并且在读书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如韩愈的
"提要钩玄法";郑板桥的"精当法"(读书求精不求多,而且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叶圣陶的
"由浅入深法"(初读扫清阅读障碍,再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细读记忆,体会,研究)等等。还有,一些
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四步阅读法"(初读-精读-细读-熟读)等。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