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每个城市都有它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轻易变更与改造,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在规划初期就应充分考察该区域的地形、植被、气温等自然特征,因地制宜,从而减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阻力与成本。其次,突出地域文化风貌。文化是公园的精髓及价值所在,没有文化的城市公园如同复制的模板一样,呆板而枯燥,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将其作为公园的表现主题,可以有效地展示城市的地方特色。再次,倡导人性化,融入时代特色。人是公园的游览者,一个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由人的主客观评价所决定,从这个意义来讲,倡导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内在要求。在塑造地域文化景观时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手法与技术,与时代衔接,有利于打造出完美的景观艺术。
2.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是多元化的,如直接、抽象、隐喻和模拟等。直接表达是无需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就能够清晰直观的展现给游客的一种表达手法,如小桥流水、雕塑、喷泉等都属于直接表达。抽象即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整合,改变其原有的形式,以不是文化内涵的全新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时代感。这种手法多用于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隐喻是指在场所的设计中带有叙述主题或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印记,具有表述性,使作品会说话。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景点通常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的印记。模拟手法更加侧重对文化环境的营造和与游览者的互动性上,因此这种手法在运用过程中更加复杂,也更加立体化和富有趣味性。
3.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需要多种要素的相互配合。建筑、水体、山石、植被、地形、小品等景观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景观是定位公园景观风格、主题、特色的关键所在,建筑的形式、材质对地域文化的表现至关重要,中西方公园中的建筑形式截然不同,西方的建筑更多的是以尖顶拱门的石砌城堡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构建,如装饰多样的石柱等,中国的建筑则更多以斗拱为支撑的木框架结构为主,如亭、廊、塔等建筑形式。就国内而言,南北方的建筑也各具特点,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每个城市都有适合该地域种植的植被,所以在植物景观营造时,应该因地制宜的选载合适的物种,采用多种配置方式,如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从而达到各异的景观效果。植物的多种形态和剪裁方式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表现也有重要意义。如上海世纪公园的立体花坛《通向2008》,用植物花卉塑造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长城、天坛及御道,形象生动的突出了北京城市与奥运文化。水体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可营造出体现多种地域文化和人文意境的水景,中国和日本的理水手法就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园林艺术在经过本民族的历史融合后,其传统的水景更多的是以禅宗意境的枯山水形式予以呈现。而中国则是以河、溪、湖、潭的“有水”形式为主。中国的公园景观中离不开山和石,堆山叠石是公园造景的重要手段,自古而今,山石被文人与造园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内涵,或以石作塑,或以石明志,表现方式别具匠心,耐人寻味。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小品虽然属于配套设施,但对于景观的氛围与环境营造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小品景观时,也须合理把握,贴切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的主题。
4.小结
路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公园作为城市地域文化表现的载体,更是如此。在社会文化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探寻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的景观设计师,我们应立足现实,在传承地域文脉的基础上,真正地把地域文化以自然的形式和崭新的面貌融入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去。
作者:田培培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时间;空间;景观意象;可持续性
1.景观设计中的“空间时间”
1.1 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场地的断面是一张时间沉积表,是时间化的空间,记录着生物进化过程、人类活动痕迹和文化印记。“沧海桑田”是时间打造的场地形态,场地成为时间的载体。阅读时间的记录,可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场地特征和文化的景观。例如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中就运用了珠三角特色的“桑基鱼塘”农业景观形态,把场地肌理和图像的记忆运用于现代生态景观中。
光影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投射,体现了四时在空间中的变化。光线的明暗、强弱对比会形成空间的收缩与扩张,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和视觉感受。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大理三塔倒影公园,是对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巧妙运用,产生了虚实对比的意境和美感。芝加哥千禧园广场上的景观小品“豆子”,抛光不锈钢表面上映出周围环境,给人空间趣味感。人的游憩空间会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变动,又体现了光的方向性对空间的引导作用,是空间化的时间。
1.2 时间的多维角度
共时性与历时性是索绪尔提出的对系统的观察研究的两个不同的方向。景观共时性运用体现从园林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运用各要素来组织空间。景观历时性运用就是从纵向把握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方向,赋予景观以文化内涵,启发潜移默化地生长在受众内心里的文化记忆和符号,从而引起受众共鸣的景观空间。孟兆祯院士曾言中国风景园林“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景观设计需要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时间和历史时间融入到现代文化的进行时中,从而实现共时性向历时性的过渡乃至走向共生。
2.景观设计中的“心理时间”
2.1 时间体验:景观意象
时间的运动与静止,是客观环境与人主观感受之间的联系,由空间的变化标志的。景观中流动的水体带来生命的活力,而平静的湖面让人心灵安静。日本古典园林就有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和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之分。枯山水庭园中使用如沙砾、苔藓等相对凝固、静止的元素,消解动态景观元素,反应禅宗枯与寂的意境,营造时间的永恒。
空间中,人惯性的用时间和速度来衡量距离。城市生活中的慢步道、快速轨道交通等,体现了空间转换的速度和时间节奏。在景观中,时间的节奏是景观内部空间的环境变化幅度。环境变化幅度越小,人们接收到的空间刺激变化越小,感受的时间越长,反之亦然。因此,加强景观的节奏变化和规律性重复,可以营造整体有序、连续统一而不乏丰富的景观意象。
2.2 时间错觉:景观“时差”
心理时间是人主观体验的时间效应,以心理过程的线索取代空间发展线索。中国古典园林中“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是空间体验感的时间错觉。人在空间中的游览动线、观察视线、景物组织的轴线等,结合比例、尺度、对比等形式法则,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空间体验上的联想,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追求无限意境的效果。这种婉转曲折的审美体验,是心理时差的投射。
2.3 时间印记:景观的纪念性
时间是“事件进行的舞台”。从古人“结绳记事”开始,纪念标志性时间和事件成为传统。方尖碑、凯旋门、纪念公园等纪念性景观无处不在。齐康先生曾说,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在纪念性景观中,时间跨越了一定的时空尺度,呈现多方向的叙述形式,形成景观叙事的空间序列。参观者在这样的空间里,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纪念被动态化,突出了纪念的时间性,从而赋予景观以深层的意义。
3.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时间”
3.1 时间循环:景观的新陈代谢与可持续
时间的因素如季相、时分、气象等对植物、水体等景观元素的影响,体现出景观的生长性和新陈代谢。“风景过程的诗人”哈格里夫斯认为“建立过程,而不控制终端产品”。库哈斯声称:“公园越是运作,越将处于一种不断修正的状态”。近年来ASLA的获奖作品,体现了表彰可持续性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例如上海的后滩公园,包含了对湿地、生态防洪、工业材料回收等可持续的设计手法,体现了景观对于节能环保,恢复生态栖息地,创造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的价值,是从工业遗址到生态复兴的成功案例,是遵循自然的发展和城市的更新的景观设计。
3.2 时间分配:景观空间的多义性
从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当代“朝九晚五”,体现了人类行为模式的“时间化”。黑川纪章在《由时间分配到“兔子窝”》中,建议开发空间的多功能性,增加空间的使用率和意义。屈米设计拉维莱特公园时,也曾提出“昼夜公园”的概念。昼与夜的时段分配,提高了公园的利用率,避免了夜晚公园的高犯罪率,成为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所描述的“积极空间”,体现了景观对人类的能动作用。通过环境的时段分配进行行为的引导和空间的多功能划分,是基于行为学上的人性化景观。
4.结语
景观中的多个方面都体现了时间的参与和意义,景观设计需要我们重视场地中的 “空间时间”、“心理时间”、“自然时间”等时间维度,将景观中的时间从物理学升华到生命哲学,创造继承过去,体现时代,延续未来的景观,产生更多的景观意义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英] 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杨国枢,文崇一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 杨・盖尔.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无数的动物,植物都是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有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湿地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环节,建设湿地公园是发挥湿地功能与效益的重要途径[2]。
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局限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相脱节,而且湿地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科学理论还不够完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4],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失;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没有考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脱节[6]。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要以可持续设计为原则,以湿地为主题,建立不同功能、风格及性质的景观设施,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及构成要素
1.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湿地功能利用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1.2.1 城市湿地水体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是最重要的,湿地中近60%的景观以水体景观为主体。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湿地水域景观、湿地岸带景观及近岸路域景观三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滩涂、沙洲、池塘、亲水栈道、园桥等静景以及溪涧、喷泉、飞瀑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台阶、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1.2.2 城市湿地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湿地植物的形、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组成。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2.3 城市湿地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就是在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下,体现区域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体现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点及原则
2.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体,以陆地为辅,绝大部分的观赏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3)湿地景观设计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的生态过程, 还必须考虑湿地与集水区域毗邻海岸及陆地的复杂连带关系。
2.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湿地的自然风貌, 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尽量做对环境破坏及影响最小的设计。
(2)以人为本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体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大致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9]。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和功能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
3.1 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地形改造、联通水文等工程,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从而让人们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
3.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区可以通过构建表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属于硬质景观,是为了方便游人而设计的能够烘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够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园桥、游廊、木栅道以及景观小品等[15-16]。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错综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心红.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11(6):15-17.
[2]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崔丽娟,王义飞,张曼胤,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34(8):117-121.
[5]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6]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9]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10]Mark T S, Heather C V, Steve W. Exploiting the attributes of regional ecosystems for landscape desig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cological engineering[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7,30(3): 201-205.
[11]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5-250.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理想与追求。人们对个体生活空间的需求,逐渐被重视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个人心理需要取代。一直以来,人们对地形、山水情有独钟,心中都存在喜爱山水的情怀,每一代园林工程师都将地形景观设计当成是园林绿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园林G地建设效果,因此,做好微地形景观设计工作,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
1.1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由于地形地貌千奇百怪,形状各不相同,形成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地表特色,为各种地形景观的变化提供依赖基础。因此,为了能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过程中,将各种景色展示出来,设计人员可对园林中的大型草地和平坦绿地加以修饰。对于园林中小面积绿地,可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方式,对整体景观进行处理,创造出更多的绿色空间,增加园林层次感。
1.2融入自然
自然界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景色,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景色,并加以修饰,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城市园林绿地实际情况,按照其它地形地貌域当地风俗习惯,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方式,将其与大自然有效融合。
1.3凸显园林自然景观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对岩石和山丘进行设计,都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体现。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结合已有的景观背景,有效处理微地形,以突显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同时,避免过多的人工修饰,体现大自然的真实美。
2.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要点
2.1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在道路绿化带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为了确保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符合人们需求,设计人员应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背景下,注重植物配置的立体效果与空间构成,对周围植物加以修饰,有效处理微地形景观。例如,在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为了满足人们对绿色需求同时,确保车辆安全行驶,设计人员可种植乔木、灌木和花草,通过“龟背状”方式处理微地形,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感,确保符合道路排水、管沟设置和地下管线的设计需求。同时,加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减低汽车尾气、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从而实现道路绿化。
2.2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各不相同,各种各样,一般以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形式设置在道路交汇与道路两旁。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适当配置植物,可软化道路几何和规则的线性,突出自然园林景观设计空间。
2.3住宅区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目前,微地形景观设计在中型住宅区和大型住宅区较为常见。在实际住宅区绿地景观设计中,适当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能够丰富住宅区域的景观要素,缓解居民走路疲劳感。同时,提升住宅区的绿化率,突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节约施工过程中土方运输和建设成本投入。此外,因为道路设计属于地形起伏设计,可满足道路排水需要,提升道路的方向性和流动性。
2.4公园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作为城市公园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关键环节,城市公园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城市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人流量大,人们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不同。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修饰痕迹,按照公园内已有的景观特色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丰富公园景色,打造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城市园林,还可减少投资成本。例如,某城市的丁香公园,景观设计主题为“丁香仙子”,设计位置位于广场中心下沉式喷水池内,通过凸出小地形点明主题,与东南入口连接,并向广场两旁延伸,形成一个坡地微地形,然后使用硬质材料装饰坡地侧面。在广场台阶位置,采用丝带状方式对微地形草坪和台阶进行设计,以呈现出垂直立面感,形成符合主题公园的独特风格。
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人为作用下的一种特殊景观形式,面对这种独特的景观,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盲目的创造和彻底的翻新,更重要在于对原始景观的更新和再利用。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历史和文化的结合、人和自然的结合,使工业废弃地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工业情怀,同时提供悠闲游憩场所的后工业公园。
关键词:城市工业废弃地;城市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工业用地被闲置,许多工厂被变卖、迁移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弃置不用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世界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一定的更新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有一大批的工业用地面临更新问题,现状如此严峻,因此对工业废弃地段的景观更新再利用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将对以后的改造实践起到参考和引导的作用
研究意义
通过景观规划可以大大改善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增添山色灵气,吸引水鸟栖息,同时也能丰富休闲旅游项目,营造多元化的旅游景观,为居民在闲暇的时候外出游玩、陶冶情操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龚士良,2002)[[[]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与手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2:6.
[8]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6: 13-14.
]];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二次利用”城市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如何处理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以及景观设计问题,从而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后工业公园中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2.1对工业废弃地基址的设计
对场地的设计是整个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园区景观元素表达。
对于一个庞大的设计场地来说,设计者没办法,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景观分区都考虑的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有选择的、有主次的对各个分区进行不同程度、不等等级的规划,使之整体效果最为优化。对于人迹罕至的“荒芜区”,我们应该尽量控制对它的干扰,任由其发挥自身优势自由生长,充分展示这种荒芜的野性美[[
]];反之,对于那些工业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我们要加大力量进行场地的设计,满足人们参观、教育、游乐等多方面的需求。
2.2植物景观的设计
后工业公园的建设和普通城市公园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必须重点考虑基地本身的污染情况,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来创造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1)尊重自然法则
在工业废弃地中荒芜的景象中,有很多在恶劣条件下顽强生长的野草,它们给这块荒凉的场地注入了一抹生机。对此,我们应该自然法则,尊重这种生命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顽强的生命系统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留,维护其固有的生态平衡,营造与众不同的“野草之美”的景观效果。
(2)尊重植被自身特性
工业废弃地的土壤基本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受到污染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有些受到污染较轻,生态系统很快就可以自我恢复;有些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已经达到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系统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有些污染极其严重,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和逆转,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态改良手段对土壤进行治理。场地条件关系着植物未来的生长状况,外界的条件如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生长就将受到阻碍,我们对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的选用适宜生长的植被[[]]。
(3)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择
通常来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本身就越趋于稳定,因此,尊重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对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非常重要[[]]。
植物景观的建设除了可以进一步优化园区的生态系统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的活力,完善整个地块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对水体景观的设计
我们需要在尊重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水系进行景观营造,若地块内没有水体,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挖坑造湖来营造人工水系。水体的景观可以根据水面的面积、形状、深浅进行不同的规划。岸边可以适当设置相应的游憩设施以及景观栈道等。水体的景观设计可以和植物群落的营造结合在一起,如可以在岸边设计湿生植物群落,增加园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2.4其他景观的营造
对其它各种景观元素的营造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园而异”,要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利用原场地基址条件和道路系统,设计景观游览线路;并根据功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分区,满足人们的游憩活动需求。
2.5景观意境的营造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体现了一种独有的特征[[]]。可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无论是景观设计手法,还是技术手段都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我们也确实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中发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那么,怎样在这种雷同的设计模式下营造我国特有的后工业公园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而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岐江公园的成功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应用现代造园手法的同时融入了岭南园林传统的设计思想,所以说,任何的现代景观形式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将中国悠久的造园思想,设计手法和现代的景观设计需求相结合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
首先,我国传统造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山水园林成为我们意境营造的主体。而如今,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山水景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现代工业美的培养。只有两者充分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实现“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中,追求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意”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中国园林与诗文、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门类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注重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在园林的建设中实际寄托着造园者的观念和哲理,使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同样也要注重对这方面的重视,使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激发联想、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再次,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营造、虚实的对比以及借景、框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使用,园林景观往往产生主次分明、步移景换的效果。在后工业公园的设计中,应该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的设计理念,增加了游客的游览情趣。
总之,在景观意境的营造上,我们应该把每个后工业公园独有的主题理念和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及现代思想有机结合,建设出适合我们地域特色的后工业公园。
参考文献
[1]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两型理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研究逐步出现,湿地公园建设便成为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趋势。特别是在大力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全国也发展建设了不少湿地公园,从一定程度上讲,湿地公园建设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这与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充分把握“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来营造公园景观是“两型”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两型”理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性休息、游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来改善水及土壤的质量,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调节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究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形式具体体现在:①运用“两型”理论指导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形成新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从而来指导实践;②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对湿地公园中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形成生态的、独特的、经济的、美观的公园景观;③将节能技术与环保材料利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中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④通过对湿地公园的有效管理,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体方案
2.1项目概况
地理位置: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所处区域生态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境内,距京广铁路复线1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紧邻洋沙湖、金龙河和长湘公路,区域位置优越。
场地现状:公园规划总面积893413.92平方米,场地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地现状主要为稻田、莲池、鱼塘等人工湿地;水系资源丰富,多为流动水系,河流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植被景观秀丽,多以低矮植被为主,有较强的观赏性,是我国洞庭湖周围湖泊与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场地内水体由于受金龙河流域工业污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许多水体被污染,因此,急需提升湿地公园景观质量。
2.2项目功能划分
为了响应“两型社会”的建设,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功能划分以保护场地湿地资源为前提,根据场地现状,将项目划分为绿化景观区、综合配套服务区、湿地植物过滤带、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密林隔离带、池塘湿地区及农耕体验区七大功能区。绿化景观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紧邻公园大门及入口广场处,是游客集散的地带,人流量大,因此在此区域主要考虑交通流线的布置,设置了便捷的园路,可供人们到达湿地植物过滤带的淡水鱼博物馆、湿地展示水景、渔村古街、渔村码头及游船码头各个景点。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处于公园的心脏位置,也是公园的特色区域,在保持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置有珍禽观展示馆、游禽湖、观湖平台等景点,珍禽展示馆有珍禽标本展示、科普等宣教功能。此区域是珍禽与湿地功能演示相结合的科普通道。密林隔离带地势较高,水系很难引进,故此,将此区域打造为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活动场地,宽阔的草坪、翠绿的树丛,让人们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感受团体及家庭活动的乐趣。池塘湿地区主要保留原有荷塘,选取品种优良的花莲种植于区域内,运用道路与栈道形成开放和围合空间,赋予空间的多样性。农耕体验区分为传统农耕体验园与现代农耕体验园,以中华农耕文化传承及展示为核心,打造集农耕文化传承、科普学习、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2.3项目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必须注意对场地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在时间上的持续维护与充分利用。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深刻理解“两型”思想内涵,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适应性原则,建设长远、整体的环境效应,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营造出自然、和谐、美观的湿地公园景观环境。
2.3.1生态优先原则
在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以保护水体、天然植被等原始自然生态为前提,运用生态理念与生态技术,突出景观营造的生态性和地域特色,使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实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的和谐统一。在公园建设中采用就地取材、生态护岸技术、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环保铺装技术等具体措施来体现“两型”理念的内涵。
2.3.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一种发展观,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强调有效、有节制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维护和培育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水资源是湿地公园中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为保护场地水资源,采取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项目,在对水系、水域的保护方面采取限制水域开发利用、控制水系污染、分时定点监测水系,力争有效地保护现有水域、改善水质,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在公园建设的实践中对场地中草灌枝条、竹材、木材等有效再利用应用也是一种循环状态,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3适应性原则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并能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鱼类、鸟类在此栖息。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这一原则,合理使用本土材料与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
3由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总结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是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在深刻理解“两型”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景观设计理论而建设的湿地景观,具有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对水体恢复与保护、植被恢复与保护、乌类及鱼类栖息地恢复与保护来实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本文通过对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前社会背景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如下:
(1)保护为主,生态优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竦厣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
(2)精心营造,突出特色。湿地公园建设不仅需要丰富的景观效果,更要突出地方特色,营造适合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有计划地引进外来物种,大力保护和发展本地物种,使湿地公园既能保持它的生态特性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关键词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expounds the city park and its regional and related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as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discussed regional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它们都是公园景观带来影响因素,同时提供给地域产生的基础。创造具有地域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2、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公园生态利用方式也因之大相径庭。
3、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4、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5、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是针对后工业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调”而指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原则是寻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为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
二、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
1、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
公园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首先必须从尊重地区的自然生态开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对土地造成恶性破坏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2、适宜地域气候特点
气候的差异也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影响地方的建筑样式及材料,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公园景观地域性的形成。而且室外环境气候不同于地形和植被,难以改造,只能适应,所以是否适应地区气候环境是衡量公园景观形式存在合理与否的第一把标尺。
如我国南方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季相变化颇有规律: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由冷转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风和雷雨的调剂,给热天带来凉意,时有台风;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东北季风,冷而不寒。因此植物多以热带、亚热带的棕搁科植物为主。人们外出活动时间较长,所以公园成荫的乔木较多,遮阳设施也要求多一些。
3、乡土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乡土景观,也称为“方言景观”,是指本土的、地域性的景观。其内涵为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乡自然土材料是长期以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下来,这样的材料对城市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对景观设计来说,更是又经济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在公园景观中,乡土自然材料使用较多的就是植物。因此生
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公园景观中的植物栽植,不仅要有绿化作用,更要具有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公园的植物设计时要凭借对不同植物的特性、形态和色彩的把握能力而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地域情景。
4、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今日的建设及未来的开创都蕴含着地区文化的属性,它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总反映,这个属性的特点是传承、转换、创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城市公园亦是如此。公园的外部环境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传统相关联的记忆,每个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有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人们的感觉中,并成为记忆。所以,把握好城市的历史人文要素,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园的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记忆,是创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的关键。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
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
5、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
历史古迹和古建筑是地区人类走过的足印,是地区文化形象的见证。在这些公园的古建筑和古迹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它们本身就是地域传统的一部分。
目前,对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即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公园开发建设就是一个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待传统和历史的态度不应只停留于静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遵循地区文化的演进机制,在保护公园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使之适应新一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活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应采取整体原样保留的方式,完全按照建筑原有风貌和布局加以整固保留。对于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则可以在保留和恢复外立面的同时,改变内部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对于新建建筑,则力求保持与原有公园空间的格局和尺度相一致,体现完整的空间肌理。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却遭到破坏,而它们的主要形式和整体性未受损害的建构筑物进行修复以使其所处环境文脉连续,形成公园的场所精神和公园特色风貌,这样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欣赏历史景观。修复时必须尊重历史资料和文献,所补充的缺失部分必须与整体景观相和谐一致。
同时,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重建的方法对公园中己经不存在的建构筑物进行复制,但要确保现有的历史、考古、文化和景观资料可以将其准确复制。重建景观不易太多,如类似于仿古一条街的形式是不提倡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对单体建构筑物的重建还具有一定意义。如我国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等等。
三、结束语
现代景观设计——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三个方面。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都包含着设计师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本文对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公园设计的要点、公园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Abstract: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park with various featur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and more and more detail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space design, there has a close conta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 human should be regarded as one part of space systems. When designs the urban park environment, the designers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ser-centered design thinking, the design should meet the residents’ desire and demand for safety, leisure, communication, and return to nature to create an attractive city park.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cludes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image,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green and the mass psychology of behavior. Each successful works with style of era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contains the pursuit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designer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nning principles, points, the contact with human behavior of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公园是公众休息、游览的园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改造都应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理念。城市公园中的空间,设施等不但要充分考虑公众休息、游览时的行为和心理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怎样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园,使之真正成为居民的亲近休闲场所,已经成为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特色公园
文化艺术公园:文化公园、文化艺术公园、文化古迹公园、文化旅游公园、雕塑公园、民俗风情公园、音乐公园。
专类公园:交通公园、海洋公园、恐龙公园
(二)袖珍公园
规模小、游客固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小型公园将成为现代都市公园体的主体,它所强调色是公园景观的大众性、休闲性和趣味性,争取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休闲空间。
(三)森林公园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一般的功能定位:①保护珍贵森林风景资源等自然遗产;②发展森林旅游;③弘扬森林文化,依据本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提炼本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如:重点保护风景资源、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的功能,弘扬森林文化。
森林公园色共性特色要求:绿色;自然;生态;野趣,依据本公园的优势风
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及附近其它风景区已有的特色,提炼和创新本森林公园的差异性特色。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一)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园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气候、时间、空间等自然条
件的影响而演变的。公园规划和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地、因时制宜,创造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
(二)健康设施:休憩功能区应占公园的70%以上;健康活动区需控制在公
园陆地的15%以下;儿童活动区需占公园陆地的10%以下。
(三)监控系统:公园内宜设置广播系统。设有管理处的公园应设置安全管
理视频监控系统。
(四)有毒植物:休憩、赏景、集散、活动铺装场地内及周边绿地种植设计,
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在儿童游戏活动区范围内,不得选用枝叶有硬刺或刺状、枝叶呈硬剑的植物,不应选用发挥物或花粉能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植物。
三、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公园应发挥应急避难功能
要求居住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
结合公园总体布局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相应设施。
(二)公园规划通常是将造景与功能分区结合,将植物、山石、水体、建筑
等按园林艺术的原理结合起来,并设置适当的活动内容,组成景区或景点,形成内容与形式协调,主次分明的艺术场景。
(三)生活污水和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
为了满足公园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环境空气湿度的需要,公园应规划不少
于占公园面积10%的水体。为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
(四)公园内乡土植物数量
应占选用植物总数的60%以上,乔木覆盖面积应大于绿地总面积50%。规
定乡土植物数量应占选用植物总数的60%以上,新建公园达70%以上。
四、公园环境构成因素与人们的行为
(一)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模式很复杂,在公园中的活动也一样。但在公园环境活动中展开的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息这两种基本的行动为基础的,因此,要研究适合市民活动的公园环境,应该从研究最简单的步行和坐下休息入手。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造物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在设计中通过模仿各式各样的自然物的结构、功能、形态、色彩等,不断地对于景观内部空间进行新的分解组合,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增加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亲近感,赋予景观新的生命与活力。在设计中师法自然,可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式和造物法则。景观仿生设计中的师法自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仿生设计
景观设计中的功能仿生设计主要研究自然物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功能原理,深入分析自然物原型(即仿生对象)的功能与构造关系,并与其形态相结合,将设计方法综合应用于景观空间中,以满足人们对功能与实用的双重需求。
2.形态仿生设计
景观内部组建形态仿生设计是景观仿生设计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某种仿生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经过加工和整理应用到景观产品外观上,让人产生某种相关联想的一种设计手法,从而带给人们乐趣,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
3.功能仿生设计
景观的功能空间仿生设计指通过对仿生景观空间的功能认知,激发灵感,结合不同景观针对人群定位与设计目的创造性地选择和模仿这些功能,将其应用于景观设计中,使景观空间不但具备完备的功能、精巧合理的构造,而且具有自然生命的意义与美感特征。
4.色彩仿生设计
景观的色彩仿生设计就是从自然界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色彩搭配中,探索和发现其特定的功能和形式规律,将它们表现出的巧妙的色彩装饰和图形以及物象本身的对比与调和关系运用于景观色彩设计中,使景观空间的色彩既适应设计对象的功能,又具有和谐的美感。
二、从设计的角度分析仿生形态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实例
以荷兰阿姆斯特丹的IJ项目为例,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通过整合周围岛屿的发展、公园和实地,以肺叶作为仿生实物创造的一个新的融于海湾的城市。这是的生态过程的功能得以延续。如右图:其中廊道是该景观设计中较为出彩的一个仿生设计,其以生活中常见的绿篱作为仿生元素,廊道的线性,元素,常被用作连接地块的通道。它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特性,从房屋间的绿篱到能够促进动植物、人和营养物质流动的滨水走廊。尽管廊道的存在促进了景观中的物种和物质的流动,但它同时也对种群数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廊道的大小和条件以及利用廊道的物种所需的栖息条件,廊道能够在滤进理想物种的同时滤出不想得到的攻击性物种。廊道中的交叉点也能够作为障碍,降低某些物种在地块间移动的能力。例如,横穿河岸与溪流走廊的道路可以有效地阻碍鱼类和两栖动物在系统中的移动。尽管廊道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城市里的生态廊道能够为重新建立一个更大、关联更紧密的积极开放的空间环境创造机会。
三、分析仿生设计在公园案例设计中的运用
以美国波特兰俄勒冈州的EeBenedictSkate公园为例,该公园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多功能性都应归功于其中所涉及到的仿生设计,通过对叶片的仿生研究,对于整体公园元素的叶片型景观设计,内在同样体现出他所具有的手机和处理雨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作为人们在此进行滑板娱乐的重要产所。从一开始,公园在解决设计问题方面,就已经开始对于生态系统中更类似公园景观系统的物种进行寻找并从中得到设计灵感,此举当然十分有效。如今,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进入公园,融入了仿生设计的景观参与度更加高,步道系统、参加令人身心愉悦的休闲活动以及享受身体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时,这些都会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仿生设计也被视为城市经济的再生器,提升了公园的环境设施,使城市成为适合所有人居住的地方。公园和人行步道也可以通过净化来自街道的雨水、变换栖息地的功能、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来改善逐步退化的场所条件。当仿生设计的多样性设计策略应用到公园的设计中,随着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宝贵,创造多功能公园对为各种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具有很高的价值。城市中的多功能公园可以将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到一起,除了常规功能之外,还可以培养公众建立一种安全、易于交流和更具活力的景观区域。
四、在滨海国际论坛建筑规划设计案例设计中的运用
滨海国际论坛建筑规划中,建筑的外观设计主要是以临海的海洋生物珍珠贝为造型的灵感来源。珍珠贝贝壳是天然艺术品,同时是制作高级工艺品的材料,是较为珍稀收藏品。会议中心的主体建筑由珍珠贝的贝壳抽象成一个具象的海景建筑,整体造型优美、生动,既能体现建筑的形式美感,又能与周围的河海环境很好的融洽在一起。与会议中心的主体建筑相连的还有四个造型别致的附属建筑,通过优美的曲线将其与主体建筑连接在一起,几道舒展酣畅的动感曲线在天际和水面上划出美丽的弧线,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依相偎,主次之间错落有致,形成抱团共生关系,给人一种母子情深的亲切感觉,再加上建筑物本身优美的曲面造型,使得整个设计充满了生动的趣味。整个的建筑群在设计上以幕墙铝板材料为主,幕墙铝板质感独特,色泽丰富、持久,外形美观,品质优良,而且外观形状可以多样化,并能与玻璃幕墙材料、石材幕墙材料完美地结合。方案二采用的则是大船的造型,在中国传统里,船是天堂里的运载天体,船是水运工具,古代又称“舟”,再原始社会以及现代,船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运用大船的造型,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代表此规划和地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设计;功能分区
中图分类号:S342.2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1.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3.A湿地公园概况
某城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建立湿地公园有其重要的几点原因:
1).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脆弱,森林覆盖率低。区域生态环境在近几年内连续恶化,病虫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改善环境已迫在眉睫。建立生态湿地将成为城市的“城市绿肺”,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
2).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集中在人文及历史景观上,开发湿地性质的现代综合性公园,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度假胜地。
3).作为占有重要位置的湿地将更加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为城市吸引投资,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带来必备条件。
4.总体规划和景观特色
项目总用地规模为90公顷,结合基地原有河道和湖形态,成山环水绕的聚气形态。
配合城市新行政中心的建设,将原有公园北湖、南湖水域进行整合,打造一个激动人心并具辐射力的生态风貌区。利用现代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手法,对水域的天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改善,同时保留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并妥善处理红线范围外用地功能和红线范围内规划区域的联系。从功能、空间、建筑、景观、环境、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湿地公园的整体定位。创造一个成功、现代、独具本土特色的湿地公园。
5.景观设计分析
5.1设计策略
充分利用基地现有水资源,构建一系列不同尺度和特征的天然或人工湖泊,并设置干渠雨水收集和场地雨水收集系统。利用自然风向,通过地形、水位高差的变化,设置跌水、螺旋型水道等工程促进水系循环流动。实现区域内水系统的良性平衡,针对区域气候特点,将湿地状态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并结合这两种状态设计出不同体验的湿地景观。
利用成功的开放空间系统对水岸和场地空间进行塑造,创造独一无二的空间流程体验。建立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形成湿地、湖泊、森林、活动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参观者在体验栖息空间的同时能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留原有良好植被,植物配置以结合原有植物为基础,除营造特殊景观外,尽量采用乡土植物。
5.2功能分区
一、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意义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强调因地制宜,对设计场地不能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在原始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园林技术施工与设计,把与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作为主要追求,把设计理念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主体进行融合,这是现代园林施工建设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设计师不能刻意地对园林施工场地进行改造,而要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用自己专业的眼光、独特的环境理解和分析能力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环境特性,对其中能够应用于景观设计并且对景观设计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合理的利用和改良。其实,发现和认识的整个过程也是提炼设计者设计技术、强化设计者设计动力、增加设计者设计灵感的主要途径,让园林设计艺术最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现代园林设计更注重设计整个空间,园林景观实体主要由元素构成,整个设计空间由实体构成,而人们往往忽略空间的整体构造,实体相对来说更受观赏者的青睐。以往,设计者在进行方法设计时对硬质实体景物的关注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软质的实体景物构成,设计师不够重视整个空间的整体延续情况和构造情况,更不关注空间有多大的延伸度,这对实体空间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空间和实体,设计师在对整个自然空间进行强化的过程中解决了相应的问题,这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重大意义。
二、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基本方式
1.时代精神的演变
1850年以后,美国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但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独特的园林设计风格。每一次运动都会对时代产生一定影响,“城市公园运动”也是如此,在技术得以进步的前提下,它成功定位了现代园林艺术的相关设计。这个定位使园林艺术不仅能够在贵族和皇族中得到应用,还致力于为普通百姓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便利,让这项技艺得到了彻底的开放和发展,为现代园林艺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古典园林在向现代园林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创新和解放,首先是进行了空间的解放,然后景观也得以解放,最后对地形和地理环境的要求也进行了解放,不仅其内涵得到了深化,外延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展。园林艺术不仅体现在对中庭和道路的建设和绿化方面,还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设计、大型文化广场的设计领域之内,江河湖畔的景观建设也需要应用园林艺术和园林施工建设。现代园林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针对人民群众的大众化特性,并具有公共性的特性,这几种特性相互融合,构成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技术的基础。
2.现代技术的促进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在一定的技术支撑下建设超自然的技术奇观成为可能。科学技术使我们的造景方法和造景素材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成就了另外一种美学观念(景观技术美学)。古典园林限制了园林艺术对基本景观的表现高度,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园林景观在建设上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让园林建设有了新的素材,对园林建设的方向也有了新的定义。从一个更加积极的角度来看,现代景观虽然承袭于传统景观,有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之分,但是现代高科技的造景素材成功地把这两种景观进行了区分和进一步定义。传统园林把石景和柱廊归类于硬质景观的范围之内,将草坪的栽种和各种植物的栽培归类于软质景观。现代景观设计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之上,将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定义进行了深化和进一步的扩展,使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一般的定义来看,不锈钢、玻璃、混凝土之类的建造景观的基本元素被归类于硬质景观元素之中并被大量地应用。混凝土的作用比较明显,取代了传统的硬质景观,可塑性非常高。玻璃的功能也比较强大,具有创造空间和进行创意性表现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对情景有更多认识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园林建设的基本内涵。不锈钢精致和简洁的特性让我们在体会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对精美的环境有了较为突出的感受和体会。众所周知,自然是古典园林设计和现代园林艺术的灵感源泉,然而,自然环境的变化速度相当快,季节的变化、生命的变化、江河的变化都是自然最美的表现时刻,但是这种变化大多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完成的,所以要把握其特色相当困难。古典园林建设由于人们思想的局限性和技术问题,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秉承着顺其自然的原则,其欣赏价值是有一定时效性的,而现代园林景观技术在美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带动之下,可以创造更多超自然的景观现象,让园林艺术的观赏过程不局限在某一个季节或者某一个生命阶段,而是能够长久存在。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技术是时展过程中较为特殊的技术应用形式,它的意义并不是在技术这个环节上,而是着重把握生态观念,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积极反应。
3.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传统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非常丰富,许多都具有时代意义和珍贵价值,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间。对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遗产进行优化和融合,使其适应现代的基本时代精神,增加更多的现实意义,这样就为实现景观的艺术逻辑提供了必要基础。1890年后期,凡•高对色彩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放,让绘画从现实中脱离出来,1900年以后的一段时期,色彩在野兽派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随后立体派让艺术的形式得到了解放,还有更多的流派让艺术趋于两个层次的分别:第一个层次是抽象艺术潮流,第二个层次是超现实主义潮流。20世纪60、70年代的园林景观艺术受到后现代艺术形式和特色的影响,极简主义在很多艺术表现形式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就像现在流行的大地艺术,单一的艺术思潮很难撼动整体景观的艺术效果,在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下,园林艺术的风格也趋向于多元化,呈现的风格也越来越复杂,对影响园林景观艺术的各种风潮和思想进行明确的定位相当困难。但是时代需求和人们的思想会发生变化,所以,丰富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的需求是建立在人们艺术思想发展的基础上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由地进行园林艺术建设。
三、结语
关键词:文化景观;符号;文化传达;装饰
一、城市文化景观
景观(Landscape)最早的含意是城市景象。“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这烙印的最深刻之处莫过于城市……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设计的文化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既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又关注城市空间形态和谐的整体设计,更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人们希望尽快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准,于是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应运而生,城市景观蔚为壮观。在各式各样的城市景观中,以展示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为目的的景观就是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有别于城市园林和城市中其它纯自然景观,其主旨是彰显文化主题,追忆和传颂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唤醒并强化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景观就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关于历史与人的书,它能让徜徉于其中的人们去细心阅读和品味,体验过去和现在,解读文化和历史,由此,在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抚慰之后,能够获得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宿,继以思考未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
二、文化传达
景观是由景观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构成的,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其首要的意义是承载和传达文化信息。位于兰州市滨河路绿色长廊的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是兼具文化性和纪念性的城市文化景观。它位于市内美丽的滨河路,与黄河在空间和意境上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自设计完成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观景、游玩、休闲、和娱乐的最佳去处。名为公园,实则是名符其实的深受市民欢迎的城市文化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的策划、设计与建造为兰州市民创造了一处具有强烈归宿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了一处亮丽的城市景观。这一景观是自然的、艺术的,更是文化的,它给市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温馨抚慰与无限快乐。
水车园是纪念性的文化景观。“人类的纪念情感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宣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此,设计师在水车园公园的景观设计上主题鲜明突出,在设计元素的选择、处理和景观符号的设计上颇具匠心。这些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在整体空间安排上,既清晰地突出了黄河内在的含义和精神,又很好地抒写出了这一特定景观的文化主题。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景观中。其景观符号与装饰自有其特别的意义。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其著作《艺术起源》中谈到原始装饰时这么说:“原始装饰的效力,并不限于它是什么,大半还在于它是代表什么。”无庸置疑,作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和装饰作品,设计师更应该赋予其具体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向市民展示民族的、地域的或地方的特色文化与文化精神。显然,水车园公园的景观符号及其装饰的意义就在于传诵黄河的民族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在创造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文化。
三、装饰与审美
这里的文化景观符号是由设计师通过材料和空间手段转化而成的,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富有审美意义的环境艺术作品,起着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
原始的作为一种景观符号展示于建筑与环境景观之中,则更加突显出它的装饰美感。在滨河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样被设计转化成为立体的装饰雕刻作品,并以雕塑与装饰的艺术语言同观瞻的人们亲切对话。
另一方面,所谓“景观是美”乃因景观之美首先源于其美的装饰。景观符号具有装饰特性和装饰美,其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就纪念性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而言,它不但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而且具有更为独特的美的形式,它不仅是“纪念性”的,从人物雕像、经典片断、代表作品、故事名言等方面引起人们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追忆与怀念,而且还是“文化性”的,从文化、历史、理想、象征、隐喻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更是“装饰性”的,从秩序、形式、材质、肌理、线条、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愉悦。时代设计理念与文化意识以及特定的表达对象,共同铸就了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景观符号与装饰样式,这些景观符号与装饰不仅时刻散发着浓厚的、独特的文化气息,悄然向人们诉说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且也在怡悦着人们的性情。
此外,通过特定文化主题的展示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装饰而塑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必然会感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甚至民族感情,同时也在塑造人们良好的社会行为。所以,装饰还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它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