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

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

时间:2023-08-03 17:2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

第1篇

关键词:《之江新语》;文化篇章;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同志文集《之江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其中“‘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等章节,就浙江文化发展提出了思想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主张。此外,“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等篇章,高度而精准地指出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集蕴含丰富的文化思想,体现了高远的文化理想、深远的文化情怀,对今天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文辅政,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形象地说,文化即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阶梯。比如,就文化与社会治理两者来说,在十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是当中并列的两大重要板块,有着各自的使命。文化与社会治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似乎是两项职能上不太相干的事务,各自承担着不同政府组成部门的不同任务。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全面、深度发展,两者越来越显示出相互相成、交融渐进的关系。从小处说,文化就在每一个人随时随地的生活中,文化工作千丝万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与群众工作直接相关。

文化参与社会治理,大有可为。同志在广东主政时曾在省委全会报告中强调道德教化和社会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设幸福广东,一方面要大力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幸福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幸福文化,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心态。”这充分表明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这些理念和观点也都已经形成今天正在施行的政策并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文化对于一个地区发展,既能凝聚统一意志和思想共识,也能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既可引导社会大众明是非、辨丑美,也可纾解群体情绪、社会压力。同样地,“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

二、以文化人,文化是养人育人的事业。

“文化即人化”,养人心志、育人情操。“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整合作用。”文化建设让群众在主流文化艺术海洋的徜徉中受到教化,以文化方式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发展人,是对当前群众工作在内容、方法和方式上非常有益的创新和补充。

以笔者所在的龙门县为例,发挥特色文化优势,探行文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之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与启示。其主要做法是联系基层治理工作实际,以宣传工作品牌、弘扬基层服务精神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民画等本土特色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例如,借力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乡做功夫,搭建特色文化服务平台,成立农民画协会党支部,着力增强农民画服务群众能力;建立永汉镇油田村“嘉义庄姐妹农民画创作会”等文化相关特色之家,夯实群众文化服务阵地;利用农民画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制作廉政专题农民画,以通俗易懂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廉洁规定,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又如,借时政山歌表现“争创守法诚信先进户”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唱响和谐发展之音;以村歌形式弘扬基层民主精神,着力宣传四民主工作法在广大农村帮助村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实绩;采用山歌剧形式弘扬瑶乡老师的奉献精神,树立生动鲜活的当代大学生基层服务典范,宣扬大学生村官基层服务精神,感召更多青年才俊志愿服务城乡基层。

三、以文育和,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说,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古语有云“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但以社会文化的视野和公共文化的观念来推行宣教,以文化促进社会治理,有其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治久安的必要性。只有沉淀于社会,文化才具有鲜亮的活力和恒久的生命力。

第2篇

一、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长效机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牢牢掌握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街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样,治安环境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形态多样,矛盾纠纷隐患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突出。辖内地域形态多样,既有××市最大的关闭国有企业—××氮肥厂,又有东圃最旺的商业地段;既有××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个新型住宅小区,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多,主要是劳资纠纷、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还存在着国企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隐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隐患的存在,给辖区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要排查调处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种政策法规,又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二是流动人口多,平均素质偏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压力突出。辖内有出租屋1.9万套,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初步统计,××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超过8万人,平均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打散工、从事体力工作等人员。从近年来对违法犯罪分子人员的分析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来人员,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网前居住在出租屋,给××地区的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三是案件基数大,多发性案件典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挑战突出。近年来,虽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盗窃、诈骗、抢劫、抢夺约占80%左右,压案保平安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源头预防上,城中村内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环境、居民意识、硬件设施等影响面临很大挑战;在打击管理上,基层民警工作量多,压力大,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参与面临着挑战;在教育宣传上,面对居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素质偏低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效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意识面临着挑战。街党工委、办事处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为指引,把保稳定和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地分析我街实际,从街道层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考虑,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层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观念、思路的转变和突破。

二、深入实践,开拓创新,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和架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实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突破点,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问题。街党工委、办事处从2006年底开始,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召集研究讨论,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2007年3月份形成了《××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工作意见》,并全面开始实施。治安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防范、基层创安、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执法联动、队伍培训管理、组织保障、检查考核为内容的“十大机制”,形成了以打击为重点、以预防为基础、以控制为关键,以建设、管理为方法,以改造、教育为手段,综合性、立体化、系统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点,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落实防控体系的三项工作原则: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盘考虑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完美的载体,将街道辖内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大综治格局。

(一)以统一高效为方向,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以统一指挥、方便管理为原则,建立了由街维稳及综治委牵头,以街道一级有关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区居委会、辖内机构、单位和各类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纵向层级运行架构。在横向联动方面,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街道一级联动,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和矛盾纠纷联调联动;二是社区一级联动,围绕平安和谐,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以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社区治保会为基础,以出租屋管理员、××公司治保队员、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为主要参与力量;三是基层治安力量联动,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队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战斗力。以纵向层级运行架构为主体,通过横向联动工作模式进行协调整合,构筑一个职责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效率快速、效益明显的综合运行机制。

(二)以保障有力为核心,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综治大格局,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和谐又平安”为建设标准,建立街综治工作中心,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街综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组织保障功能,表现为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硬件设施,明确职责任务和部门分工;协调指挥功能,表现为通过制订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实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的“五联”运作机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现为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队伍管理,进行工作绩效评估、检查考核。通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强化基层管理,完善基层服务,优化基层资源,夯实基层基础。

(三)以整合统筹为准则,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干队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治安工作队伍,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以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军,以治保队员等治安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实行警民结合、专群结合,充分发挥队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将辖区保安员、治保员以及物业小区、工业区、大型企业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联网基地指挥台建设,实现了勤务指挥联动。以义务平安巡逻队伍为补充,在社区民警统一安排下协助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通过治安力量的整合,达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准确、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创新为指引,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网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健全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一是建设全街视频监控系统,现在街面主要路段设置了212个监控点,城中村内街内巷设置了107个监控点和5个监控岗亭。二是发动辖内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视频监控系统,现我街辖内主要小区、企事业单位安装了1000多个摄像机。三是推进城中村单体出租屋视频监控小系统建设,由屋主自筹资金安装,主要对出租屋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铺内部技防建设,积极推行“手眼通”、亿光安防、门禁系统等家庭、商铺技防。通过建设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形成一张覆盖全辖区范围、解决重点治安问题、排除大部分治安隐患的安全防范网络。

(五)以立体渗透为手段,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宣传教育模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模式,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构筑××街法制宣传教育平台,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为目标,打造室内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室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网上法制宣传服务三大宣传阵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途径,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增强辖内居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人为本,立足长远,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一)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紧紧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持续发展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全面落实要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与上级综治工作精神相结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推进要以省、市、区综治工作精神为指导,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二是要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势出发,继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能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科学性、长效性、稳定性。三是要与社会矛盾发展态势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矛盾类型,如何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将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自身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核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效果的最好诠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面推进,要立足实际,始终以群众安不安全、满不满意为根本考虑,切实围绕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群众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强防范意识,减少犯罪分子犯罪机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承担一定的治安防范义务;通过及时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治安信息,使群众及时了解身边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相应地防范措施。

第3篇

解决社会问题,要响亮的提出“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口号,要让社会成员更好、更多的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都发生了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经济制度也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社会形态随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分配。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伴随着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我国居民贫富差别距离逐渐拉大,基尼系数不断增高,因此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现在,我国社会结构已从紧密型社会向松散型社会转型。所谓紧密型社会是指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打上一个“符号”,都从属某一个社区或某一个农村,或者是某一个单位,也叫“单位人”。那个时候,社会公权力或政府公权力通过城乡基层社区或农村、通过各个单位,对公民进行非常有效的管理。整个社会就像一台机器,每个人就像这台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把人从城乡基层社区或农村、从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中逐渐释放了出来。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又给社会带来很多的新问题。相对自由独立的“社会人”身份,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给社会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加强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及农村的社会建设更具有迫切性。县级党委、政府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把社会领域的改革定为核心任务,要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两个核心”位置。

社会建设的范畴很宽广。至少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以民生为重点;二是以社会服务为基础;三是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特色。解决社会问题,要响亮的提出“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口号,要让社会成员更好、更多的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以“政社分开”为前提,厘清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体制,从而建设成熟和谐社会。

成熟和谐社会不能单纯用政府权力也叫公权力把社会管理起来,而是借助公权力和社会力量,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能政府”管理形式,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

过去,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政企分开”,厘清了政府和市场,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日趋成熟的市场。我们常说,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社会体制、行政体制和文化体制。因此,社会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改革,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社会建设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千万次的实验来验证,但社会体制改革不能瞎折腾,关键是改革的方向感要强,同时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条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会受物质条件、人的思想和认识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应提倡循序渐进的改革。车开得太快,会有超速翻覆的危险。

社会改革的重点、难点是行政体制的改革。重点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政府有所不为,必须从大量的公共事务、公共领域中退出。只要可以不管的,哪怕现在管的还不错,但社会组织能做的,我们就要创造条件交给社会去做,为社会成长提供舞台。二是政府要承担诸如基本公共服务等社会责任,不断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减少服务成本。三是建设法制政府,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自上而下地对公民和社会事务进行有序管理与服务。逐渐增强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修复、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自治功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决策。

第4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司法行政机关担负的法律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服务工作、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等是保障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司法行政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作为一名科长,我认为做好基层行政工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司法所面向群众,贴近基层,工作琐碎繁杂,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近年来,周口店镇改革发展不断加快,随之引发的矛盾日益复杂、频繁。为妥善解决好各类矛盾纠纷,必须本着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态度和精神,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决问题。

二是扎实过硬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司法所长,没有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胜任的。为此,必须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顺利地拿到法律本科的文凭。

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经历,我深深觉得,学习意义已超出了学习的本身,这何尝又不是对自己意志的一种磨练呢?使我在磨练中练就了我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使我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我凭着较为扎实的基本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赢得了党委、政府的好评,人民群众的赞誉。

第一、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化解基层单位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工作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自治性活动,是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单位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市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一个意见”、“两个规定”和省市有关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文件精神,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继续抓好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巩固加强农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推进企事业单位、原创: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力争做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有化解矛盾纠纷需求的地方都有人民调解工作。要按照《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坚持任职条件,选好配齐调解员。推行调解员持证上岗、首席调解员制度。要总结人民调解庭和调解小分队建设及开展工作的经验,适应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要求,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要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在积极调解传统的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调处功能、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矛盾纠纷预防功能和信息报告功能。要积极介入诸如因城市拆迁、农村征地、企业改制、民工工资等引发的、重大事件的调处,全力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单位。要通过提高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第二、加大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要抓好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继续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落实“五个一”要求。要大力开展宪法以及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直接指导意义和密切关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要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要抓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要做好行政复议、申诉等合法解决纠纷方法的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掌握和选择正确的诉求表达方式,预防和减少群体上访、进京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第三,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引导公民和法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能够有力促进矛盾纠纷的正确及时解决。要进一步规范和拓展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公民和法人处理各类纠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努力解决“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促进各类矛盾纠纷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方便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引导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要继续做好“建网、扩面、提质、解热”的工作。“建网”就是要按照“三有”标准抓好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向街道(乡镇)、农村(社区)延伸,形成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扩面”就是要努力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法律援助,以此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的问题。“提质”就是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制度,以此促进法律援助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办案质量,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工作效率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发挥重要的作用。“解热”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着重解决诸如民工请求支付工资等社会热点问题。

第四、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努力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减少重新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安置帮教实体的整顿、认证、管理工作,促进安置帮教实体的发展,扩大安置就业能力。要积极扶持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要加快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工作。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流散社会、不落户和人户分离等问题的解决和对“三假人员”(假姓名、假身份、假地址)的查找,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要加强协调,拓宽安置帮教渠道,积极引导、扶持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并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

第五、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乡镇、街道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基层单位,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定职责。当前在司法所建设上要全面落实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各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司法所;二是司法所所长由副科级干部担任;三是司法所由三名以上工作人员组成,其中政法专项编制要专编专用;四是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五是解决司法所的办公场所和其他经费保障问题。

第六,加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加大对不稳定因素的监管力度

第5篇

一、优化城市社区组织架构,实现社区管治服务“网格化、全覆盖”

(一)健全组织设置,形成社区共治格局。按照3000户左右的规模和不超过1公里的服务半径,以街路为界,将全域30平方公里调整划分为13个城市社区,全面优化社区组织设置,由组织部门牵头选举建立社区党委,负责牵头抓总,协调驻区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眨簧缜党委下设若干业缘、趣缘、志缘、地缘党支部,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社区居委会剥离承担的行政事务,负责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指导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强化居民自治职能;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社区服务站,统筹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专司党和政府下沉的事务;政法部门牵头建立社区综治站,承接公检法司进社区,负责综治维稳;房管部门牵头协调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关系,落实便民服务。六大组织职能明确、责权统一、服务一体,初步形成了“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格局。

(二)分线划片定格,细化工作责任。分线,是把市直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分成党的建设、实有人口、综治维稳、信用计生、社会保障、关爱群体、特殊人群、品牌活动、群团组织、物业管理十条为民服务线,并制定标准化流程,有效解决部门职能下沉分散、分设、分立等问题。划片,是每600户左右的居民或商户划分为一个责任片区,共划分片区103个,每名社工管理一个责任片区,负责处结、反馈居民诉求。定格,就是每100左右的居民或商户划分为一个民情网格,共划分网格586个,每个网格选聘一名居民小组长包靠,负责收集反馈社情民意、代办各类事项等。分线划片定格工作法的推行,去除了社区的机关化,实现了为民服务贴近化。

二、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民为本、民主管理、居民自治”

(一)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管理提升。一是建立社情民意建言会。每月组织社区党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建言献策,对收集整理的意见建议,及时提交社区工作联席会研究。二是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负责召集,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驻区单位参加,每月召开一次,由各方轮流主持,围绕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民主决定社区事务,并张榜公开。三是建立社区事务评议会。由社区两委“兼职委员”代表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双向服务承诺书》,明确双向需求,相互作出共建承诺,并在市级媒体上进行公示。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发挥好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的作用。

(二)配强社工队伍,提升服务水平。首先,选举兼职委员队伍。通过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换届选举,依法实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其次,组建专职社工队伍。通过派、考、聘等方式,组建起专职社工队伍,先后派遣13名街道正副科级干部和22名街道机关干部、面向社会招考了13名大学生村官,46名专职大学生社工,选聘63名工作人员到社区一线工作。第三,民选居民小组长队伍。从居民中选举100名小组长充实到社区一线工作。居民小组长生活工作在基层,同群众有感情,了解居民需求,善于做群众工作,使民众诉求皆有回音。

三、加强社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社区服务需求

(一)数据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引入GIS地理信息技术、航拍技术和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将社区内驻区单位、居民区、商业区、主次交通干道等区域地貌,开发成了三维“数字社区”平台,使社区管理服务更加立体、形象和直观,实现了数据交换与共享,打破了各部门在社区专机、专人、专网的格局。通过逐户上门采集的方式,为13个社区的6万户居民家庭和4613家商业门店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摸清了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分布现状。依托“数字社区”定位功能,实现人房信息完全关联、适时动态更新,并与社区服务热线、短信平台和呼叫服务系统联接,实现了为民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300平方米用房的标准,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注重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成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保障有场所议事,推进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就业保障、文教体育服务、城市社区安全服务等资源向社区延伸,向基层倾斜。真正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落实到每个人,使全体社区居民共享社区建设成果。

第6篇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管理好城市,实现城市和谐发展,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海南省三亚市在推进城镇化和迈向现代化、国际化专业性旅游城市的进程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城市的和谐发展系于管理。社会和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和谐发展的城市,人与人的关系必然不断改善,市民素质必然不断提高,城市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诸如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交通营运混乱、市容市貌差、市场竞争无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影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社会信用缺失、困难群体扩大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新难题和新挑战。三亚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这个定位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着执政能力的高低,体现着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城市管理得越好,城市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城市的形象就越好,城市发展就越具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城市政府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管理城市,保证城市的高效运转和有序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的出路在于改革。对于当前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应坚持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首先,城市政府应走出“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误区。从城市规划入手,提高城市规划制定、调整与实施的法制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快培育现代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其次,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重点把握好综合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建立高效、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形成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具体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突出重心下移,在事权、财力方面向基层倾斜;突出群众参与,发挥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按照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要求,成立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把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集中精力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使城市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可操作的城市管理考评、监督体系,确保城市管理目标的落实。

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是标本兼治。针对当前严重影响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的几大“顽症”,城市政府应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一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快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交通、市容市貌、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特别是抓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医疗等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商业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进一步实现城市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市长接访日制度,做好工作,保证政府与市民沟通渠道的畅通,认真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努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多干暖民心、得民心、稳民心的实事、好事。三是坚持德法并举,着力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四是建设诚信政府、“诚信三亚”,使诚信成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五是广开就业门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扶助困难群众。六是打造“美丽三亚”、“欢乐三亚”、“和谐三亚”的对外开放新形象。美丽也是一种和谐。在构建和谐三亚的整体工程中,不仅要建设一个美丽的城市,还要发展好美丽事业和时尚事业,高水平地办好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和赛事。

第7篇

,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党的十七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平安江北”、“和谐江北”为目标,认真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重心下移,加强业务指导,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司法所建设和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作用,为促进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化投资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以健全组织机构为契机,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根据浙委办〔〕79号文件和甬党办〔〕2号文件精神,狠抓司法所的组织建设,基础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司法所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依法治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结合我区实际,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及时向区领导汇报上级关于司法所建设的指示精神,与有关单位积极协调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经过各方努力,先后出台北区委办﹝﹞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和北区编办﹝﹞27号《关于江北区基层司法所机构设置等事宜的通知》,全区八个司法所全部明确为派驻所,统一挂牌为江北区司法局所。司法所继续实行司法行政机关与镇(街道)双重管理的体制。坚持在街道党工委(镇党委)、办事处(镇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运用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平台,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二)理顺工作职责,坚持司法行政编制专管专用。按照省市两级要求,管好用好司法行政编制,实行专编专用。北区编办﹝﹞27号《关于江北区基层司法所机构设置等事宜的通知》,全区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15名,明确要求落实到各司法所任职。司法所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的任免、调动和录用须征求司法局的意见,确保人员配置稳定。区司法局按照职责要求,突出抓好对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使用。

(三)加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步伐。街道党工委(镇党委)、办事处(镇政府)以“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高度重视司法所基础建设,将司法所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目前全区司法所共有办公用房38间,面积995米,配有电脑24台,打(复)印机9台,传真机8台,按照《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三类标准的要求,全区司法所达标率为87%。在硬件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的同时,各司法所也加强了软件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台账内容丰富标准,墙上公示规范。

(四)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按照有关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注重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工作指导等方式,引导和教育司法所工作人员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今年组织了司法所长参加了市局在绍兴党校的培训,系统学习了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有关法律法规。利用司法所长例会时机,对司法所的工作进行讲评指导。此外,还对司法所有关人员进行数据统计、信息报道、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等的培训。保证了各司法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使司法所成为基层“调处纠纷的阵地,法制宣传的课堂,安置帮教的渠道,法律援助的桥梁”。

二、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

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各种利益格局也进行了调整,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因此,从年初开始就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今年人民调解有了新突破、新提高。

(一)健全网络体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积极抓好百人以上企业调委会建设。今年上半年,在慈城镇进行百人企业建立调委会工作的试点,现有的52家百人企业全部建立了调委会,6月中旬在慈城召开了总结交流大会,在全区推开了百人企业建调委会的工作序幕。截止10月底,全区215家百人以上企业,建调委会的已达131家,占总数的60.93%。二是积极吸纳外来人员参与调委会工作。目前全区吸纳进调委会的有135家,人员达163名;所有街道(镇)建立了外来人员联络员制度,吸纳人员40名,这对于及时了解、掌握、调解外来人员的情况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积极研究制定成立人民调解联合调委会方案。经过各级努力,联合调委的建立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目前,全区已建人民调解组织285个,从街道(镇)到社区(村),从企业到院校,逐步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区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二)加强教育培训,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是人民调解工作质量、效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按照“明确分工,按级培训”的原则,全区各级通过各种形式逐级开展业务培训。十月份区局组织了一次全区 街道(镇)、社区调委会主任的业务培训,参加人员160人,进行了人民调解文书制作、准确把握治保(调解)工作新趋势、新特点,筑牢基层稳定防线等课的教育培训。二是各街道(镇)对社区村、企业人民调解员也安排了相应的培训。还通过走出去观摩学习,请进来指导培训,抓典型模范引路等不同形式来提高培训效果,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三是结合法院民事案件庭审,组织街道人民调解员参加旁听,让调解干部了解审理案件的程序和方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进一步规范矛盾纠纷的调解。

(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矛盾纠纷排调进一步加强。一是坚持每月和重大节假日的排查制度。各调委会按排查方案走居(村)入户,广泛收集情况;重大节假日和奥运期期间,根据局的通知要求,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开展排查,对排查出的情况及时上报。二是加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排查。在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背景下,对土地征用、村务财务民主化管理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而可能引发的问题,主动参与,提前排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三是及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问题,积极进行调解。基本做到排查数据准,纠纷原因清,调处工作快,化解力度大;截止10月底全区一般民间纠纷排查1425起,调处成功1401起,成功率98.3%;重大疑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排查42起,成功调处35起,没有调处成功的都落实了防范措施;避免民转开刑案件3起。

(四)全面推行奖励机制,人民调解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为深化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功能,提高基层调处矛盾纠纷的积极性,今年6月份区政府出台了《江北区基层调处矛盾纠纷奖励办法》,区司法局根据区政府的《办法》,制订了《江北区基层调处矛盾纠纷奖励考核实施细则》。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激发了人民调解工作整体活力,激活了广大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量矛盾在基层及萌芽状态得到了成功化解。从各地人民调解月报数据看,实施前每月为百件余点,实施后第一季达到了月均150件,近期两月每月为230件左右,上升数据非常明显。并且,为进一步提高各级调委会工作的积极性,区还将出台《江北区街道(镇)、社区(村)人民调解工作绩效考核办法》,专门用于对街道(镇)、社区(村)调委会的奖励。努力实现“小纠纷不出社区(村),大纠纷不出街道(镇)”的工作目标。白沙街道还根据区里的奖励政策,规定了对人民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街道实行同等的奖励。

三、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司法所建设意见》精神,以浙江省司法行政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范为目标,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1、以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司法所建设意见为契机,积极协调基层党委、政府对司法所的投入,全面加强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办公用房,改善办公条件,巩固司法行政工作的前沿阵地。

2、随着司法所由街道(镇)的内设机构,转为司法局的派驻所,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逐步清理司法行政编制,理顺关系,落实定编定人定位。

3、结合司法所的性质、职责,任务的加强,以新的高度和起点,完善司法所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档案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新的司法所管理机制。

4、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引导司法所创造性地开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

四、开拓创新,全面落实区第五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区第五次全区人民调解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功能创新和手段创新,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

1、健全组织,不断拓展人民调解领域和触角。完善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组织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外来人口聚居区、大型商贸市场、消费者协会等纠纷多发的特定区域和行业建立调解组织,努力形成区、街道(镇)、社区(村)、行业协会四级“大调解”网络体系。

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素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形式和机制,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努力把调解员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年度培训计划。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调解员的培训,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

第8篇

“七个更加”工作思路的内容

“七个更加”工作思路:一是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重点加强乡所标识化、村室规范化建设和村级管理员培训;二是更加重视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提高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与政策生育率;三是更加重视人口计生队伍作风建设,按照有关规定,严禁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及现象的发生;四是更加重视基层社会抚养费的“征、管、用”工作,与相关部门联合,密切监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使用情况;五是更加重视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机制的创新,以九大人口计生指标为标准,加大重点工作考核分值;六是更加重视减轻基层负担,节减基层非必要的一切开支;七是更加重视基层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上下通畅的意见反映反馈机制。

“七个更加”工作思路的提出与实施,不仅树立了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的良好形象,改善了工作环境,而且迅速提升了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能力与水平。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培训班结束后,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紧扣省领导讲话精神和工作要求,安排布署2010年全年工作,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视野,提升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及时传达省培训会精神,部署安排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省培训班精神,并召开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系统培训学习会,传达省培训班精神。

二是抓好政策引导,使“亮点”工作更“亮”。要求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提高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标准抓好2009年受省里表扬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幸福家庭行动的落实工作,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注重创新机制,探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等工作新路子。要求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系统以此次培训班为动力,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工作核心,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探求出生缺陷干预、性别比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新路子,形成新的“亮点”工作。

落实责任抓培训 优化服务意识

濮阳县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群众生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在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非常严峻,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制度,以督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以开展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为契机,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督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制定下发了《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督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实际行动促进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分重视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今年年初,举办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各乡(镇)和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机关256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内容包括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行政执法、村民自治、接待及案件的查处等,并对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执法、村民自治等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培训班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现场解答学员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并且还印发了《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建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规定》、《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通过培训,进一步理清了全县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思路,提高了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为实现全年的工作目标夯实了队伍基础。

民生稳定保增长 多策并举促就业

为切实稳定全县就业形势,减少金融危机对该县就业带来的影响,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濮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因利势导,以关爱返乡民工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

一是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积极开展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为返乡育龄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介绍各种计生证件的办证程序、宣传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了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为返乡农民提供创业服务。部分返乡流动人口曾长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有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该县人口计生委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信息服务。

第9篇

一、领导重视、加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街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街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冲突,社会矛盾纠纷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呈现主体多、范围广、原因复杂等特点,民间纠纷数呈上升趋势。许多纠纷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化解,有可能发展成为,甚至激化为刑事犯罪等重大性案件,严重干扰街的中心工作,影响对地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及改革发展的大局。我们街扩大人民调解组织,认请形势,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努力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最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为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抓住机遇,落实措施,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

首先各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自治的较好形式之一。真正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做到哪里”。今年,根据本街实际情况23个居委会都建立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今年6月份,我们对各社区居委会综治主任组织了培训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坚持依法调解、自愿调解、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积极开展调解活动,调解过程,必须符合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和规则。我们要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积极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高、年富力强、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且群众威信较高的人员进入调解员队伍。聘请一定比例的热心公益事业、品行良好、具有法律知识的离、退休干部等志愿者但任调解员。加大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文化专业知识和调解业务的培训力度,重点是对人民调解员调解工作的规则性和人民调解文书格式的制作进行了培训。加强了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设施,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尽快使人民调解工作走上“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三、以防激化为重点,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我街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工委、办事处和区司法局的指导下,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街工作大局,紧紧围绕防激化这个重点,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广泛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我街经过认真研究新时期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综合运用排查调处、专项治理等手段,认真调处涉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排查,及时发现和化解纠纷隐患和苗头,积极预防因拆迁、还迁、环境卫生、低保、就业、供热等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各类案件和群体性上访等重大社会事件。同时,还根据形势发展,在抓好传统的婚姻、邻里、家庭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调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并根据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调解水平,增强调解效果。

四、改善和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第10篇

一、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司法准则

人民调解准则源于我国古代民间调解“排难解纷”、“止讼和解”的优秀传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初显雏形,1954年按照宪法正式设立。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施行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极大地推进和促进了人民调解准则的发展和完善。20年来,在司法部的准确指导下,在各级党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辛勤工作下,人民调解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不变中发扬了不成替代的主要效果。

人民调解法的公布施行,是人民调解准则发展的里程碑,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有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不变具有主要面深远的意义。

二、人民调解工作为推进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具体协调发展发扬了积极效果

长期以来,我镇一直坚持把增强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基层综治维稳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不断拓展调解方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准则,整合全镇直部分和人民调解组织资源。

近年来,我镇针对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向,紧紧围绕镇委、镇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镇内有关部分的本能机能资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年,开展了以创“四无”,保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的“人民调解年”活动。年,开展了以化解严重民间纠纷,维护基层不变,构建“和谐洋坪”为主题的“严重民间纠纷集中调处”活动。年,开展了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不变为目的的“我为和谐做奉献”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年开展了“三联三调”大调解活动。年开展了“人民调解年”活动。年开展了人民调解“和谐使者”大行动。

历经21年的改革和发展,全镇人民调解工作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准则建设、营业建设、指导治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打破。人民调解组织收集化建设获得增强,营业建设获得明显成效,工作准则化建设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全体本质,调解技艺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构成了服务社区、服务群众,顺应洋坪建设发展需求的人民调解工作形式。

当前,全镇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6个,其中,村(居)调委会23个,乡镇(街道)调委会1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个,其他调委会1个。在全镇初步构成了以乡村(社区)人民调解为基本,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为框架,以司法服务、司法援助为增补的新型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在接边地域、城乡结合部等纠纷多发、易激化的敏感地带初步坚持了多种方式的联防、联调组织,以村(居)调委会为基本的三级调解收集获得稳固和完善。

全镇的人民调解员由1989年的73名专职调解员发展为由人民调解员、屋场调解员、任务调解员、纠纷信息员构成的多方式的515名人民调解队伍。近年来,涌现出了以陈儒征、田产荣、杨守祥、徐联明、贾志望、程宝岚、杜君满、张楚敏等为代表的一批无私贡献、勤劳工作的优异人民调解员,他们在前提艰辛的基层勤恳工作,无私贡献,紧紧围绕改革发展不变大局和党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管治,防备和化解了很多的矛盾纠纷,为建设“和谐洋坪”做出了积极奉献。

近三年来,全镇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40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避免因民间纠纷激化能够转化为刑事案件30余件,防止200余人走上犯罪道路;防止因纠纷激化能够惹起的自杀50余人次,防止非正常灭亡50余人;避免群体性械斗10余起;避免群体性上访100余起,触及200余人,为基层群众举行各类法制讲座15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2万余人次。为维护全镇社会不变,促进洋坪经济发展发扬了主要效果,获得了镇委、镇县政府的充分一定。

三、顺应时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工作

当前,全镇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态势优越,潜力较足,“大调解”工作格式基本构成。在今后的工作中,全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镇委、镇县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以“围绕中心,发扬本能机能;突出创新,标准发展;坚持典型,扩展宣传”为首要工作思绪,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不断探究新期间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调解工作的新路子,研讨新办法,做大好人民调解工作。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结合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稳固和发展村(居)、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增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坚持调解组织。积极探究行业性的调解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医疗纠纷、交通生事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在活动人口聚居区、毗连接边地域、大型集贸市场、物业治理小区、消费者协会等坚持调解组织试点,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收集。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坚持人民调解员选任准则,不断改善、充分、强大人民调解员队伍。要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力度,把调解员培训纳入全镇综治维稳工作培训方案,经过举行培训班、以会代训、经历交流、旁听庭审和引荐负责人民陪审员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司法政策程度和调解工作技艺。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营业建设。在做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生产运营、损害补偿等经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的还,积极介入民事案件、治安案件、轻损伤案件的纠纷调解,重点开展对因乡村干部换届选举及村务公开不到位激发的矛盾纠纷;因乡村用工问题以及山林、土地、水利、矿业、污染等问题激发的矛盾纠纷;因城市建设、客运治理等与群众好处发生抵触激发的矛盾纠纷;因调整产业构造、企业改制等问题激发的矛盾纠纷;因长期上访、久拖不决而激发的越级上访以及因县政府行政治理与局部群众好处抵触激发的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问题激发的纠纷进行集中排查,预防群体性事情发生和民间纠纷的激化,努力完成人民调解工作“四无”(即无民间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激发自杀案件的发生、无群体性械斗事情发生、无群体性上访)目的,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基层社会不变的“第一道防地”。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准则建设。坚持健全按期学习例会、工作汇报、纠纷排查调处、板报宣传准则、工作簿册和文书档案治理准则,明确岗位责任和考评准则,实时上报纠纷信息、预防纠纷激化和计算、回访准则,增强纠纷调解督办准则,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转。

要坚持健全矛盾纠纷谍报信息收集。完善信息搜集、报送、分析准则,精确调查把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实时发现能够招致矛盾纠纷的潜在要素,对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做出迅速反响、实时处置。要坚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准则,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变被动调解为自动调解,变过后调处为事前预防,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形态,避免简略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避免群体性事情发生。要坚持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反应机制,实时向基层党委、县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群众反映激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委、县政府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供应根据。

第11篇

一、上半年社会发展情况

(一)教育发展改革持续推进

截至2012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4.5%,提前三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达到60%的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8%,规范农村学校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出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各项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今年普通高校高考报名人数912万人,按高校招生计划694万人测算,高考录取率可达到7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30个省区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工作方案,一批非当地户籍的适龄青年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支持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协作计划”由2012年的17万人扩大到18.5万人,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定向招生计划”由1万人扩大到3万人。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

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相继出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量由307个增加到520个。全国已有600多个县(市)、1000多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民营医院增加至10166家,较上年同比增长63%。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遏制,应急防控工作初见成效。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同时,部分省份取消生育间隔,引发社会关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全面推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各级政府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第八届中国义乌文博会、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成交额分别达到48.3亿元和1665亿元,成为海内外文化产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1—5月,主流院线电影票房90.87亿元,同比增长39.31%。《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旅游法》相继出台,为保障旅游休闲时间、规范旅游市场、拉动居民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9.98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国内旅游收入7657亿元,增长18.4%。1—5月,出境旅游人数379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入境旅游人数5355万人次,下降2.8%;旅游外汇收入195.07亿美元,下降5.5%。

(四)重点人群服务保障不断加强

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筑牢安全网底的职责更加明确,从人群角度切入的社会政策加快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我国首部《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关于进一步做好弃婴相关工作的通知》印发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截至5月底,城市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分别为2110.5万人和5358.8万人。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234.7元,同比下降2.3%;农村低保月标准101.7元,同比下降5.7%。

(五)社会事业设施条件加快改善

社会发展领域27个专项建设规划全部印发,顺利实施,有效发挥了统筹事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投资管理的作用。截至6月份,2013年度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计划基本下达完毕,共安排490多亿元,支持了农村学前教育、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旅游基础设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公共体育设施等建设。

(六)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统筹推进

中央坚持源头、系统、综合、依法治理,着力建设平安中国。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推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建立了由19个部门参与的实施工作机制,正在拟定规划综合评估方案,研究推进城乡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目前已有1/3的省份印发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有的还在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短缺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例如,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都在0.4%以下且不断回落。政府投入重点保障基本民生的方向已经明确,但财政收支形势给保持民生支出力度带来压力。随着医保制度完善,一些医院病床资源明显不足,1—4月,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在90%以上,3月份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112%。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短缺依然严重,例如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仅1.40人,远低于城市的3.21人,不利于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制度。

(二)管理创新不足和内涵建设滞后影响发展质量

在努力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因管理基础薄弱、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虚报学生人数套取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落后,培养质量不高,新生“报到率”持续走低,一些学员中途退学。巩固医改成果和新的基层运行机制压力大、任务艰巨。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资源保护和软件建设不够、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制约事业发展活力

1—6月,社会领域四大行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8.7%,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3.4%的增速,但占行业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仅为34.7%和2.4%。目前,一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的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亟待加快形成,社会办医床位数和服务量与2015年都要达到总量20%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四)社会结构变化和转型加快带来巨大挑战

一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深刻变化、人口流动加快、弱势群体扩大,由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发展权利不平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突显。二是食品安全、医疗纠纷以及个别地方发生的学生伤亡和教师虐童事件反响大,影响社会稳定的“燃点”不断增多。三是群众表达意见渠道多样,网络舆情形势复杂,管理平衡协调难度增大。四是国际经济竞争、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稳定风险,都倒逼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更为艰巨。

三、下半年政策建议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在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意见,增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并以现有中央投资专项中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医院建设、养老服务等领域为重点,采用定向、定额贴息方式支持民间资本,用于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项目试点。三是推动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规范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

(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推动源头治理

一是发挥社会领域投资安排和项目建设带动作用,把投资增长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把惠民生与扩内需、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解决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推动以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群众、解决诉求、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建立并完善社会发展舆情监测制度和社会调查平台,加强对社会政策、社会改革的跟踪监测,加大对重大民生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了解公众的社会心理和利益诉求。

(三)深化社会领域重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抓紧研究推进学生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注重素质教育、鼓励人人成才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快推进文化领域政事、政企、政资分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社会办医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四是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转移人口情况,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积极发展社会领域产业,拉动消费潜力

一是推动出台《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落实鼓励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老年人家庭住宅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鼓励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二是促进健康服务业有序快速发展,着重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研究提出引导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和完善健康服务业相关标准,完善投融资机制,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延伸和拓展健康服务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推进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源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各地旅游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健全文化市场,推动文化消费。此外,要积极梳理创新促进教育培训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12篇

【拆迁拆违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一】

***同志,在此次拆迁拆违工作中具体负责泽城路段的拆迁工作,全段长3000米,共涉及被拆迁户111户,拆迁面积19114.9平方米,在具体工作中,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拆迁安置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使全段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一、以人为本,情系拆迁,无私奉献。

我以换位思考的形式,假如我是被拆迁户思维方式去带领一班人工作,并用政策引导被拆迁户,用事实说服拆迁户,以自律的言行赢得了拆迁户的称赞。一是善于用政策教育拆迁户。他深知,拆迁工作政策性强,作为一名拆迁工作者,只有具备丰富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拆迁工作,为此,他坚持把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的精神来对待学习,同时不耻下问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从而提高自己做好拆迁思想工作水平。我亲自组织有关人员编写拆迁宣传手册,经常给拆迁范围群众授课,使拆迁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把政策交给群众。二是善于用事实说服被拆迁户。为使拆迁户了解城区改造和拆迁政策,他深入拆迁户家中,与拆迁户促膝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向他们一一列举拆迁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造后城区环境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群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转变,明白了拆迁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了群众自觉拆迁的积极性,变要我拆为我要拆。三是善于用行动感动群众。为了做好拆迁工作,他总是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放弃双休日和晚上休息时间,不论是晴天雨天,常期在一线坚持

5+2、白加黑的工作时间(5+2,五天工作制加双休日;白加黑,白天加晚上),并坚持亲自接待来访的拆迁群众,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处处为拆迁户着想,及时解决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晚上夜深人静时,他都在思考白天的工作是否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患问题,以及第二天要开展的工作。

二、因户制宜,方法灵活,做好群众工作

在这次拆迁拆违工作中,我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在政策法律范围内本着争取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因户制宜,做到依法拆迁、和谐拆迁、亲情拆迁。一是方法灵活。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这次拆迁拆违工作中,有涉及到十年左右的遗留问题,有涉及邻里纠纷,有家庭纠纷,经他调解、撮合,都将矛盾一一化解,达到共识,签订拆迁协议。泽城路段有6户被拆迁户,因相互利益难以均衡,相互观望,抵制拆迁,在十年的几次拆迁中,始终未达成协议。今年六月,我负责此项工作,详细了解每个拆迁户的意愿,综合每户的实际情况,挨家挨户摆道理,讲政策,积极协调各户的利益关系,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拆迁方案,并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通过十几天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达成了拆迁协议。二是实行亲情拆迁。他主动帮助被拆迁户解决拆迁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临时安置、清运垃圾以及弱势群体的安置。西泽城村王哲林一家三代8口人住在仅有四间老房子中,家庭十分困难,老伴有精神病,犯病时经常殴打儿媳。他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县领导反映。经拆迁指挥部决定,特批给予这户拆迁户两块安置用地,为他们解决家庭困难,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三、严于律己,从严把关,舍小家顾大家

对于工作严于律已,舍小家顾大家;对拆迁户一视同仁,不徇私情。一是自身要求严格。

打铁还须自身硬,他在工作上对自己高标准,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从不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有的亲戚涉及拆迁,让他想办法多给些补偿,他都一视同仁,严格按规定进行补偿。二是舍小家顾大家。在这次拆迁拆违活动中,他

80多岁的老父亲被撞伤后,到石家庄住院治疗,他为了工作,没有去陪护,一心扑在拆迁工作中。三是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阳光操作,一视同仁,一把尺子量到底。组织人员抓好实物复核和补偿金测算工作,认真制定复核的具体办法,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把好个案排查、实地复核公示关,切实做到一碗水端平。严格依法依规搞好拆迁补偿资金的测算,做到测算数字不错不漏不重复,准确无误,并将补偿资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所经手的拆迁户无一差错、无一拆迁上访,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拆迁拆违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按照临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月亮湾社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日益加大,拆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拆迁拆违工作中我主要负责陈湖村的拆迁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工作,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处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扎实的行业作风功底,大胆探索拆迁安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使拆迁拆违工作顺利进行。一、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拆迁拆违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很强,标准要求很高的工作,我深知作为一名拆迁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拆迁拆违工作。因此我必须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水平。我克服了孩子年龄小、家人不理解等困难,坚持不断地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经常加班加点至深夜学习研究拆迁工作,坚持系统地学习了《山东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山东省城市房屋拆迁货币补偿估价管理办法》和《临沂市城市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安暂行办法》等各项政策及规定,还认真地研究了土地法、物权法等法律,吃透了文件精神,为在实际中推进拆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二、以人为本,积极奉献拆迁工作

在拆迁实际工作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集中解决被拆迁户的难点问题为契机,始终坚持以换位思考的形式开展工作,以假如我是被拆迁户的思维方式带领拆迁小组入户工作,并用政策引导被拆迁户,用事实说服拆迁户,以自律的言行赢得了拆迁户的称赞。

一是用政策教育拆迁户。我亲自组织有关人员编写拆迁宣传手册,经常给拆迁范围群众授课,使拆迁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把政策交给群众。

二是用事实说服被拆迁户。为使拆迁户了解未来主城区规划和拆迁政策,我深入拆迁户家中,与拆迁户促膝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向他们一一列举拆迁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建设后城区环境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群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转变,明白了拆迁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了群众自觉拆迁的积极性,变

要我拆为我要拆。

三是用行动感动群众。为了做好拆迁工作,自七月份以来,我总是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论是晴天雨天,常期在一线,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5+2、白加黑的工作时间(5+2,五天工作制加双休日;白加黑,白天加晚上)号召,并坚持亲自接待来访的拆迁群众,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处处为拆迁户着想,及时解决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晚上夜深人静时,我常思考白天的工作是否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患问题,以及第二天要开展的工作。

三、创新方法,用心做好群众工作

在拆迁拆违工作中,我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在政策法律范围内本着争取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做到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在这次拆迁拆违工作中,有涉及到多年历史遗留问题,有涉及邻里纠纷,有家庭纠纷,经调解、撮合,都将矛盾一一化解,达到共识,签订拆迁协议。陈湖村有3户被拆迁户,因相互利益难以均衡,相互观望,抵制拆迁,在村委几次协调中,始终未达成协议。去年十二月,我负责此项工作,详细了解每个拆迁户的意愿,综合每户的实际情况,挨家挨户摆道理,讲政策,积极协调各户的利益关系,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拆迁方案。通过十几天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达成了拆迁协议。另外,我主动帮助被拆迁户解决拆迁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临时安、清运垃圾以及弱势群体的安。四、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工作制度

对于工作严于律已,舍小家顾大家;对拆迁户一视同仁,不徇私情。打铁还须自身硬,我在工作上对自己高标准,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从不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有的亲戚涉及拆迁,让我想办法多给些补偿,我都一视同仁,严格按规定进行补偿,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阳光操作,一视同仁,一把尺子量到底。组织人员抓好实物复核和面积测算工作,认真制定复核的具体办法,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把好个案排查、实地复核公示关,切实做到一碗水端平,接受群众监督。所经手的拆迁户无一差错、无一拆迁上访,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拆迁拆违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市民高度关注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得怎么样,群众是否有切身的感受,基层一线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3月31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在闵行区华漕镇许浦村召开现场会,市领导和全市各区县、相关委办局的主要负责同志一起,了解许浦村这个曾经的五违老大难,如何通过补短板实现环境的巨大改善。市委书记韩正主持会议并强调,补短板,是今年市委的重点调研课题,更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直逼问题、不回避矛盾,用钉钉子精神抓推进落实,要相信群众、依靠基层,千方百计提高整治实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会上,闵行区华漕镇党委书记琚汉铮、闵行区区委书记赵奇分别介绍许浦村、华漕镇、闵行区开展五违四必整治的推进情况。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和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分别汇报全市面上推进情况。

韩正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集中力量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社会认同,群众叫好,基层干部工作出色。这项工作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关键是加强领导、全面形成各方合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主动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关键是强化法治引领、坚持依法整治和依法严格管理,市、区各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为基层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关键是相信群众、依靠基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拆违建、治环境,取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充分调动了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这项工作是对近年来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检验,是对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落实的检验,充分体现了基层的战斗力;关键是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了社会的正能量,新闻媒体深入一线,针对问题、反映情况,曝光典型案例、宣传感人事迹,引导大家形成共识,全面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