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行为是读者跟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学生通过这种“对话”去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体会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文本的熏陶教育。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不容掉以轻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是替代不了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内容,否则,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更好的教学方法,都未必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对此问题,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往往是知晓的、明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要走进“死胡同”,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中去,要么一味讲解灌输,要么把对文本的解读的结论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让学生根本不用对文本阅读“咀嚼”就能轻而易举地“下咽”。久而久之,就培养出一批“嗟来之食”的阅读懒惰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凭借经验去教学。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
(1)营造主体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意识是不是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学中是否有主体氛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愉悦的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角色,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宽松的、愉悦的阅读氛围取决于老师的营造,所以说,老师应该具备这种营造氛围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我很注意“调侃”地说:“同学们,今天我准备当一回导游,让我带领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小兴安岭去看看,看看一年四季景人的小兴安岭……”这样一调侃,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阅读氛围,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就得到了认可,得到了强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坚决摒弃“领导者”角色,做一个“服务者”角色,做一个“志愿者”的角色,提升“服务”水平。一要多学习一些前沿的教学理论,为自己驾驭语文阅读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就有可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二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一些情况或感受,为阅读教学作个参考。三要发扬民主,增强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从而增强阅读文本的自觉性。四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比如说,在开学初上阅读教学之前,我就征求学生的看法,提出一个问题:您对这学期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希望您能提出来,供老师参考。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情绪异常高涨,各抒己见,收到良好效果。
二、摆脱束缚,启迪学生多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没有“多角度”阅读,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有可能存在片面性,单调、狭隘、乏力的阅读教学就失去阅读教学的意义。而“有创意的阅读”就要打破陈规,跳出一定的框框限制,才有可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形成自己对于文本阅读的独到见解。教师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引导者,担负着启迪引导的责任。这种引导,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通过老师的“启”促进学生的“发”,让学生在老师的“启”之下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意蕴。比如说,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老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去思考、去琢磨、去揣测,在思考、琢磨、揣测中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当场进行“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共享,知识互补,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教学效果。这三个问题,我是这样呈现的——①老师在出示课题“地震”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两字,你想到了什么?②老师在出示“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一句话时,提问: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③老师在最后一段文字的教学时,提问:同学们,是什么让父亲和儿子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三个“空白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多元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体验,促进学生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励、如何唤醒、如何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阅读呢?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比如说,《少年闰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构建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落实学生是阅读文本这个主体,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安溪县第十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兴趣 自主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23-02
作者简介:顾美娟(1972―),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海安县角斜镇老坝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个性化的感受、体悟给予关注和尊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让阅读教学开展得自然、流畅,若习习春风、潺潺溪水,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自由飞扬,小学语文教师是要费一番心力的。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自主阅读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化的情感特征较多,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在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比如,笔者在执教《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节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了捡一片树叶带到课堂上的任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捡到的树叶,并展开小组讨论:树叶长得一样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笔者接着导入:同学们,你感觉你手中的叶子是不是很美?你愿意成为一片美丽的叶子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样的激趣方式,使学生产生了阅读课文的动力,让美好的情感随着课文阅读的深入不断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比赛”“有奖朗读”“读书知识竞答”等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创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后,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由此阅读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如绽开的花蕾,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二、激发内心情感,提升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都是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情思,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增强阅读的效果,提升阅读的素养,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美好的陶冶。
如在《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后,笔者请学生来朗读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大多数学生都读的是“夜深了……”,因为他们的眼前出现的是深夜母亲为远行的儿子千针万线缝补衣服的情景。他们内心的情感被这样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短短十几个字中蕴含的伟大母爱……在这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最后,笔者讲到文中的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寸草,把母爱比喻成太阳的光辉 ,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可以把你的母亲对你的爱比喻成什么呢?请读一读《游子吟》这首诗,对照一下《母亲的恩情》,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会到了课文的情感,阅读也得到了有效延伸。
三、关注个体感悟,引导“说演”课文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阅读积累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感悟也是独特的。在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己心灵世界的平台,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去说、去表演课文中的内容,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进一步解读所阅读的文章,以自己的方式展示文章中所蕴含的美。
如笔者在执教《狼与小羊》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地感受到狼的凶残诡诈和小羊的善良可爱,笔者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狼和小羊。两位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使大家加深了对狼和小羊的印象。表演完后,笔者借机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小羊一次次耐心地给狼讲道理,它为什么还是要吃小羊呢?小羊应该如何对付狼才不至于葬身狼腹呢?”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他们有的说“狼吃小羊是天性,小羊和它讲道理根本行不通”;有的说“小羊应该想办法救自己,可以找到猎人帮助自己一枪把狼打死”……通过学生的“演说”,这篇寓言的道理最终被揭示了出来:对于那些凶残的敌人,我们要勇敢地、智慧地与其斗争,才能解救自己。由此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了和狼一样的坏人怎么做?学生的想象再一次被充分地激发起来,而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也成了他们想象的启动点。
四、读练有机结合,强化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阅读的效果,往往会结合课文的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后练笔的作业。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过去这样的作业由于缺乏创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写出的作业往往是不够理想的,因此,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扬的有创意的读练训练题,真正使学生将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运用于写作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之后,笔者结合文章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道训练题――“乌鸦第二次喝水”。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后,自己写出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乌鸦喝水》中的某一个描写片段融入自己的想象后的重写,也可以是对文章的续写。这样的练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课文,强化了阅读效果。
五、师生共同阅读,创设美妙境界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成为一个阅读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究文中的难点,一起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读书所带来的愉悦感,走进一个美妙的书香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内涵;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对文本的多元感悟,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客观审视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程式化”“封闭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阅读教学的效率仍然不高,活力仍然不够。因此,构建个性化阅读平台,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儿童,让儿童以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带着自己的热情和情感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在自己的认知感受和作者的情感意趣相互融通中获得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张扬个性,完善人格,获得最优的阅读发展。
一、阅读教学的迷失与回归
长期以来,“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被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实质上这种带有还原主义倾向的阅读观,强调在阅读中,儿童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和理解作者,使儿童在阅读活动中丧失了解读的自由。追求“与文本一致”“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一致”的观念使教师丧失对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也使我们语文教师迷失了阅读教学的方向。事实上,阅读不仅仅是理解作者意思的过程,也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内化与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解自我的过程。因此,还儿童按自己的阅读方式去理解文本的权利,提倡和鼓励儿童个性化阅读应是阅读教学的固有真义和教师的至真追寻。
二、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和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在课内外的阅读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带着阅读的热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自主地对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感性的理解、探究,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和体验,不断地丰富文本和自我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倡导个性化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阅读活动展开的有效性
以儿童对文本接受的出发点和经验为基础,让儿童带着自己的阅读心理,自主地对文本进行感性理解、探究,才能促进阅读行为的有效进行和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才能促进儿童深入文本构筑的内部世界中去,获得对文本独特的发现和领悟。
2.有利于儿童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在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儿童不是被动和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自主的体验与批判,加以选择和能动地重构与创造,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促进儿童对文本意义的全新构建。
3.有利于儿童走向更深度的阅读
在个性化阅读活动中,儿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在理解中深化理解,从而扩大自己的理解视野,发现他人之未见,甚至作者也未必意识到的新的意义,从而赋予文本更多、更广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更深度的阅读。
三、个性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1.创设愉悦情境,搭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新颖、愉悦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出贴近学生个性的心理需求的阅读情境,以促进学生产生最佳的阅读心态,对文本产生更深层次的领悟,获得真正的感受。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了辽阔无垠、一碧千里的草原之中。这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学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一较难理解的句子时,学生争先恐后,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2.重视朗读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朗读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儿童个性化朗读的训练,要把读的权利还给儿童,引导儿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地读,自读自悟。在促成个性化朗读的各种交流活动教学中分析、欣赏、体验文本,体会出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理解文本内容,真正让阅读教学“活”起来。
3.鼓励大胆质疑,引导个性化语言表达
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一方面应该鼓励儿童带着质疑去学习,自由深入地思考,对文本进行深入品味和感悟;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他人不同的独到见解,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第一自然段几次出现“左右”这个词,表示花开时间的不确定性,那么这里的“左右”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表达这样的意思?这样就促使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以大胆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在个性化阅读中,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激发出他们富有灵性的表达。
4.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将多元激励性的发展评价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个性化阅读的动机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动、积极地参与,促进自主感悟,深入思考,促进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鼓励儿童进行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从而促进儿童自我发现、建构和创造文本意义,获得丰盈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杰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基础教育研究,2009(02).
[2]叶黎明.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内涵.语文建设,201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结合小学自己小学语文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这样,学生既不会失去信心,也不会自满松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四、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影响力的。良好的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比如,发挥想象,即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让学生看着文章标题,先不要急于进行阅读,而是进行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应该大力发掘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可以的话尽量将自己想的写下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将不懂的字词进行画线做标记,阅读完后要善于查找工具书弄懂这些字词等。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能力。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例如,每周开设一次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分组交流这一周的读书心得;定期组织“故事大王比赛”“诗歌朗诵”“经验座谈会”以及“我是阅读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书,从书中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阅读交流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收获阅读真谛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或者让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者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辩论,又或者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这种交流方式不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评价。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真正受益一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从多方面入手,为阅读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鉴此,我参阅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动向,积极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阅读”,而“吹尽黄沙始到金”则是我对这种改革在探索中得到的一点阐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类黄沙一直覆盖着我们的阅读教学,阻碍着阅读教学的全面展开。这类黄沙便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化,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吹走这一类有着极大覆盖面的黄沙是势在必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容器)、“教师问、学生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被动时学习)、“一锅热,一刀切”等,这便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根据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现代阅读教学的目标,我认为这一传统模式的转变有必要借鉴“学生探索、教师引路,以训练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吹走传统教学模式这一类黄沙,从而在根本上迅速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学生探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觉去看书,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多方寻求答案,解决认识事物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一句话:“排炮过后,敌人竟然使用燃烧弹”,问:“作者写排炮过后,敌人使用了燃烧弹,课文为什么要用‘竟’字呢?”显然,学生通过读书感觉到句子中的‘竟’字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更说明了敌人的凶残,形势的险恶,战斗的惨烈。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便能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探索中提出的问题,比由老师提出问题的刺激性强,更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探索能力是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些正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二、教师引路
阅读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不是由老师提出一联串的问题,代替学生自学探索、质疑问难的过程。或者学生遇到困难障碍,就代替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而是适时点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指点阅读有关课文内容,通过再读再思考,去获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狼为了要吃小羊而3次“找碴儿”的过程,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在实际教学时,我便让学生紧紧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个重点句,设计引路式的提问方法,如什么叫“碴儿”?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这说明什么?这种问题的提出,最终使学生明白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借口,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带领学生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的空间。
三、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学生学会在训练中思考,在自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自学,提高阅读质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段写小女孩在又冷又硬的大年夜,光头赤脚地在雪地上行走,后5句集中写她的拖鞋如何。我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用这么多的笔墨写小女孩的拖鞋”这一问题上来。学生一句句地咀嚼,一点点地体会,一步步地思考,终于理解了作者通过对拖鞋的描写,把小女孩的饥饿、寒冷、无人关心、极端贫穷和受人欺凌的悲惨处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性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69-01
小学生学习语文,擅于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的教学应当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并没有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小学生处于少年阶段,心智尚处在发展时期,很难保持一心一意地进行阅读,这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因此,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显得势在必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便是开放式教学的宗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则是基于这个宗旨的。如何使小学生阅读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有兴趣的创意阅读,利用阅读预习,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知识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本人以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都会知道,仅仅用课本在课堂上一板一眼的教学是相对刻板的,并且收效甚微。小学生天性好玩,将其禁锢在课堂上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的教学环境是影响一节课气氛的关键因素,开放性阅读教学必须设置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大胆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1.创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传统的教学相对封闭,在教室内上课对小学生来说有种无形的禁锢。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课堂地点设置在教室外,组织学生到郊外大自然中学习阅读,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中公园里进行学习。学生在室外,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自由阅读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受到课堂呆板严肃氛围的禁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活动实践,为开放性阅读创造了条件。
2.建立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向导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制造一种朋友间的融洽关系氛围。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和信任,教师应该用商讨的、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比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知道你能行的!”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念。比如有的学生会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同学会分析曹操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原因,有的建议分析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心理等等。对于这些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二、开放课堂内容,拓展学生阅读知识
教材上的阅读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
1.将课内外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资源。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学习《翠鸟》时,可让学生提前查找有关“翠鸟”的信息,了解“翠鸟”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各自喜欢什么动物,在课前带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生活范围等等,让学生去课外查询资料,并在下一堂课中讨论。这样的教学,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翠鸟》这篇课文的本质,将知识由课内引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语文传统的封闭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
2.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习,阅读是关键,学生需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教师在课堂中需根据情况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转化。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会对三国中的诸葛亮、曹操等人物感兴趣,教师此时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课后去看《三国演义》,原版白话文看不懂,可以看青少年版的。并且可以组织一堂《三国演义》讨论课。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畅所欲言,比如最喜欢哪位英雄人物,最忘不了其中的哪个情节,且可以根据学生对魏蜀吴的分别支持,分为三个“国”来进行分组讨论辩论。这样既能够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开放阅读,以读为本,回归阅读教学本质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它的本质,即要以读为本,回归到阅读上来。开放式阅读是对传统的讲学式教学阅读的更新改进。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其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
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教师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美景描写的特点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讨论总结我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然后教师可推荐学生去阅读关于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壮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魅力。满足学生的探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开放式阅读,回归阅读教学的本质。
开放性阅读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提升知识范畴,并有所感悟和思考,熏陶情感和思想,享受阅读的乐趣,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体现了新教材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健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学习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中穿行,让他们个性在放飞中张扬,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俗话说:触景生情。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三个环节:导入、过程和结尾,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的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
案例:在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年四季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劳动人民在田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主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把学生带入到多媒体课件营造的音画情境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入情入境地读,诗意自然而然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诗文注释加以理解,诗意逐渐清晰、明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些儿童种瓜时在想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畅所欲言,从而体会到学种瓜的孩子勤劳、天真可爱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达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案例:教《触摸春天》一文,导入时我问学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草地绿了;公路旁的花儿开了,姹紫嫣红;燕子忙着做窝;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孩子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了出来。之后,我又把美丽的春天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们都回答:“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我追问道:“那盲童是通过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们体验不同,答案不一。这时,我让学生朗读文果。在体验盲童安静身上“神奇的灵性”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艰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安静是靠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进行思考、感悟、体验。
案例: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重点时,我抓住教学重点“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让学生边读边思,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换意见,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都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由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时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由此可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言辞的交锋、意见的交换,从而超越自我的体验与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个体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多元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我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3.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单一的评价而不是多元评价,学生能拥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五、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应该适时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比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观察景物及其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到学校周围进行调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等。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敢于冲破教室的樊笼,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生本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灿明、朱水萍等翻译,2008年4月
2.《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资料,2003
3.《教育心理学》,陈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个性化教学论》,邓志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面对一群群欢快的孩子,面对一只只扶摇而上的风筝,不由兴味盎然:孩子紧跑慢牵,目光随着风筝飞升、下降,时而惊喜,时而失望,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目标只有一个——让风筝稳稳地升上天空,风筝也只有一个理想——放飞自己,翱翔蓝天,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实现目标,让风筝得以越升越高,自由翱翔。渐渐地,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幅奇妙的图画:孩子——目标、线——老师、风筝——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不也正如放风筝一样吗?不也正需要紧扣语文课程目标,让学生放飞自我吗?
一、目标——和孩子一样“咬定青松不放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即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把学生引向课本,脱离生活,脱离实践,语文学习也只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一味重复别人的思想,复制别人的说话,这样不仅堵塞了学生语言发展的活的源泉,封闭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使教学陷入痛苦的深渊,这种纯粹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传声筒的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和放风筝的孩子一样,牢牢记住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的整体目标,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教师——做根时隐时现的风筝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这种逻辑和规律就是顺应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寻求学生自我发展进行教学活动,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时代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地释放发展的能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构筑发展平台,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乐于做一根风筝线,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变课堂为学堂,变课堂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大平台。
1、把读的时空还给每个学生。
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现在,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读书的时间控制也要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这样的读,学生的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捆住学生读的绳索,而应是根隐形的风筝线,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读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只要把读的时空还给每个学生,学生才能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最终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2、把读的自交给学生
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我们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3、为学生的读创设情境
语言文字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那些抽象的、深奥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于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像,让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新鲜,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启迪思维、促发语感。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趣盎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的话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去体验文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境遇。这样,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学生——放飞的风筝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更能提高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交流比较肤浅、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执教《掌声》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有没有最让你感动的掌声或是最令你难忘的其他方式的鼓励?先这样学生通过大脑中的情境再现,自然而然地走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内心的情感也就随着朗读表达出来。由于学生头脑中再现的情境不同,学生朗读的韵调也不完全相同,或高昂或低沉,或舒缓或稍快,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可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把学生要学的内容让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既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使课堂阅读教学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又巧妙地实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迁移。如在执教《最珍贵的东西》一课时,学生体验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其实都是免费的,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还有梦想……;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光、还有灿烂的星辉……这里,出现了两处省略号,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处展开想象,进行补充仿写式续写。这一环节的安排,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学生精神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互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今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对《落花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你们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势:都表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它默默无闻,不求名利。这时候,我反问:你们都不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吗?未来的社会需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马上有学生说:“我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它们成熟了,高高地站在枝头上,既漂亮、神气,同时又对人们有好处。”教师予以肯定:“对啊,外表美,心灵又美,何乐而不为呢?”这时我组织各个小组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好呢?还是做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好呢?各小组两个阵营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最后总结出,不管做怎样的人,关健是你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通过争论,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 精心设计讨论题。
教学目标的明确,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1、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讨论题。2、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导读中的训练项目,设计相应的讨论题。3、根据课后思考题设计讨论题。如在《田忌赛马》一课中,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该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A、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怎样赛马的?田忌为什么输了?B、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C、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又是怎样赛马的?D、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是什么?E、从田忌赛马这一件事中尼受到什么启发?上述五道讨论题各体现了一个侧重点,五道讨论题综合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项目“理清课文的条理”。二、自学讨论。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于是,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边学边想勾画要点;教师巡回指导,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当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否责自学就成为一中形式。
2.小组讨论。(一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
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师注重引导,交给学习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玩解读,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收集了志愿军战士舍身堵枪眼,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人场面;
课中,已录像形式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
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临别赠言结课。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2.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意去解读文本,生成心得感悟,获得新的启示。
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 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3.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写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 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某些问题难以理解,模模糊糊,一知半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有的放肆地进行点拨和讲解,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样式,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人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摘 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启法式教学的主要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就要求将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融合,从学生抓起,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教育则是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小学开放性阅读 基本原理 实施 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性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开放性阅读的基本原理
首先,“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其次,“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再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最后,“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二、开放性阅读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其次,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再次,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三、开放性阅读的积极意义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其次,提炼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再次,实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实现。从而形成可以延续一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处世办法,这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社会,“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语文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也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
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而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2)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现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内心体验,实现三维目标;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3)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实现的程度。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实现度的依据。二是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教师提出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
3.阅读教学设计,体现特色
(1)在想象中体验情感。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尤其是依托课文语言,凭借生活经验的想象,创造性地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获得情感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任学生在想象的王国驰骋,极大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一理念
的指导下,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如:通过激疑,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读,读出课文所描写的意境,读出独特的感受。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中,其乐融融。
(3)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通过扩展性阅读,提高学生综合比较的能力;二是通过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4.写作教学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