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特色

地理教学特色

时间:2023-08-03 17:2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学特色

第1篇

一、ARCS 动机模型综述

1983 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整合了相关的动机研究成果,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并与教学设计的宏观理论相结合提出了ARCS 动机模型。该模型将动机作为学习的核心因素,强调适当的动机是一个人能够高效率地学习或工作的前提。所谓ARCS,是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

二、应用ARCS动机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1.丰富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基于 ARCS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动机。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验法多种教学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知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充满期待,从而达到用引起注意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时,笔者选择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新闻视频《深圳特区30年巨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思考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另外,笔者还提供了其他材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图表材料包括:中国地图,珠三角区域图,到1988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城市和地区图,2005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全国主要省市比较图,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跳跃发展图,1970~1990年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图,美国几个主要的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产值变动表等。文字材料包括:中国特区发展简况介绍,珠江三角洲发展背景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

2.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切身性

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但通过这一策略所激发的动机只是暂时的,如果学习者发现学习的内容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话,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注意力,失去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基于 ARCS 动机模型的教学设计,在第一层面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后,还必须把学习活动与学习者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

基于此,笔者略讲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而对于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则重新设计,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为情境,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强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根据ARCS 动机模型,自信心是影响学习动机的第三个因素。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上,并产生了相关的切身性体验,但这并不代表学习就一定能够继续下去。我校大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中有不愉快的体验,导致他们存在自我认知的偏差,对学习缺少成功的期待心理,缺乏自我效能感。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把期望、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教育要求,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期望效应,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笔者鉴于我校学生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在设计“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时,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将大问题分解成无数小问题,让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步步为营步步高”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完成适度困难任务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4.适当评价,满足心理需要

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地理教学 现状 重视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8

地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初步学习,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并将这地理知识体系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之中,以此来令学生具备向幼儿进行地理知识传授的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理教学从某种程度而言,直接影响到未来幼儿地理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对科学知识掌握的好坏。可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或需要优化的地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进行优化,以便令教学的效果能够尽可能的达到最优。

一、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基本现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袭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引来了一次新的改革,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正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逐渐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予以革新,并且也在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及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其既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幼儿教育中去,这就使得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还对地理教学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引起重视

就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而言,其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必修课的范围之内,教学大纲也对地理教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具体说明。但是,部分学校在积极响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时,绝对参照了以市场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在发现大多数幼儿园均未开设专门的地理课程教学后,也就放松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地理教学,转而将用于地理教学的时间,多是对学生进行美术、舞蹈、音乐、绘画、英语、数学等方面的教学,为的就是能够尽可能的对市场需求进行迎合。同时,地理教学不仅不受学校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视,而且还得不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如果学校要开设公开课,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倾向于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而对地理学科的公开课提不起丝毫兴趣,甚至有些家长不参加地理公开课,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研组对活动的组织表现得极为消极,就算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必然需求,大多都是流于形式罢了。另外,同其他教师相比较,地理教师获得进修、培训、奖励、职称晋升等的机会都要少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正是学校的这种不重视,给本就举步维艰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不仅是使得地理教师丧失了教学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产生了幼儿地理教学并不重要的错觉。因此,学校要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予以重视,让其他学科教学受到平等的对待,如适时的开展地理公开课、让地理教研组按时举办一些研讨会、给予地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进修、培训、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地理教学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令地理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地理知识,从而让地理教学能够获得不错的成效。

三、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优化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此专业的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教给学生相关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处理师生关系的具体经验。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教师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中进行一定的优化,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及技能,并让学生同时掌握一定的地理教学知识及方法等。

(一)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中的必要一环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这简单明了地表明了“学生、教师、教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顺利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能够对其教授的自身进行身心投入的学习,那么教师就要学生先同自己建立起较为亲密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毫无保留的向教师吐露心声,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容易。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优化,从教师同学生搞好关系开始,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的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从多方面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正因如此,教师要对原有“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思想予以改变,要尽可能的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对问题进行考虑,并不是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摆出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孔,给学生造成一种令人敬畏的心理,而是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关心、帮助,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带来的温暖,使教师的形象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这样学生才愿意同教师成为朋友,从而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及学习需求有效的向教师进行反馈。例如,教师不要每天就上课时间在教室,下课就和学生断绝了一切联系,而应当多在课外时间段和学生进行接触,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聊天之中,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将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优化,令地理学习氛围开始向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育本身进行深度化,以便将其教学特色予以突出

第3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课堂内外;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前言

随着三级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乡土地理逐渐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辅助素材,部分学校甚至单独开设一门选修课指导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其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笔者经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期刊杂志等,运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课堂内外实施中的困境做了整理和分析,以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乡土地理教学能更顺利地开展下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服务。

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国内外早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乡土地理教学的开设,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又一条有效途径。地理乡土教学的研究也日益红火,笔者对近几年的部分观点作了简要的收集,大致如下:任尉“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一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如灵活应用教材,体现新课程开放性、综合性的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共鸣;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重在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廖书庆的“构建地理教学的地方特色”一文指出地理教学要结合本地生态实际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联系本地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型的生活观。

以往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充分地说明了乡土地理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但很少研究乡土地理教学在实施中所遇到的困境,本研究着重从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困境,以便给各部门及专家学者制定教学过程的有效机制提供资料和帮助,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研究结果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杂志、报纸、教科书、学生论文等进行阅读、整理、分析、筛选等方式,大致总结出若干乡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困境,详细内容如下:

(一)学生乡土地理学习的时间问题

学校教学的普遍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学校和老师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分数的高低。因此,野外地理实习本身开展起来就有难度。再加上中学地理课目前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课堂教学都难以完成。所以,从时间角度考虑野外学习基地因为距离学校路途遥远等因素又直接影响了乡土地理教学在课堂以外的实施。这无疑对乡土地理教学在课堂内外都造成了困难。

(二)教师对乡土地理教学意识淡薄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地理教师认为将教材的知识讲到位就完成了任务。只有教学意识而无课程开发意识,没有站在乡土课程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地理学科,从而无法真正地洞悉国家对乡土地教学的实施意图,无法将具体的教学与乡土教材开发相结合,因而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升华,导致地理教学创新领域过于狭窄,地理教学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没有开发的理念、动力,也就没有新的成果涌现。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培训薄弱

在这方面,目前很多地方还处在放任自流的状况。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中包括了地方课程方面的内容,但到省级以下这方面的培训逐级减少。造成原因有三:一是地方课程开发的活动开展较少,这与地方课程专业方面人士欠缺有关;二是由于学校对地方课程开发意识不足,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资金支持;三是学校教师没有开发地方课程的内在需求。

(四)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手段和技能欠缺

缺乏整体方面的考虑,对学校原有的基础,所处的环境条件,教师现有课程开发能力,没有充分的估计和考察。由于缺乏必要的开发条件的评估使得课程开发缺乏准备,造成仓促应付,地理教师与课程开发内容不相匹配,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内容不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等后果,导致失败。

(五)网络化课堂资源的使用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瓶颈之一不是资源问题,而是资源的使用问题。对于乡土地理来说,就是立足于本地,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这对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但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尤其是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对网络化课堂资源和乡土地理教学更是无暇顾及,使得很多网络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成为摆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于学校对乡土地理教育开发领域的支持与了解过少,没有充分的能力去领导地理乡土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校的课程开发仅仅处于模索阶段,学校教师也因此无法形成乡土地理开发的凝聚核心,乡土地理的开发氛围也就无法形成。

(七)乡土调查环境恶劣实施困难

例如有些地区,植被的调查考察可能比较困难,只有调查考察水资源(河流),因此,调查结果有可能是间接的,这无疑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负担,有时候,甚至取消了一些调查考察的计划,不免对乡土地理教学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其顺利开展下去。

(八)乡土地理实习的经费问题

目前,地理野外实习还没有纳入教学的必要环节。因此,野外实习经费问题不能由学校来解决。那么,实习经费只能由学生自行解决。而学生本身没有经济来源的。鉴于以上情况,地理学习基地选择了“少花钱”的原则,对其认为不太重要的实习则干脆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在看课本,这无疑又成为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困境。

小结

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课堂内外实施中的困境分析,结果显示,乡土地理教学在实施中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肯定了乡土地理教学的价值和积极作用后,它在实施中面临的困境更值得尽快解决,使乡土地理充分发挥它直接适应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激发中学地理教师与学生的首创精神,激活中学地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真正统一起来,使地理教育真正在各个学校繁荣昌盛,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也让地理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教师和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任尉.《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2004年第18期.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新课标;问题;应对策略

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主要基于对于地球表层人文、自然要素及二者关联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地理学科属于传统学科的一种,其教学围绕培养基本地理素养而展开,因此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存在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特色和应有效能的发挥。笔者基于此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对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供思路。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安排较少

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课程门类较多,升学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便忽视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数、外等课程课时延长,占据地理应有课时。部分初中一周地理排课很少,学生甚至在整个学期都很难系统完善地进行地理学习;同时地理教师往往身兼数班,精力与能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甚至不能在学期过后正确叫出授课教师名字。通常,学生学习兴趣和其与教师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教学状况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对于地理课程的喜爱,妨碍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2.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课程上,认为只要纳入到升学考试计分的课程才是重点。然而,学校、家长在片面认识地理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初中阶段为地理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迫于升学压力而放弃地理学习。长此以往,“不学地理”“不愿学地理”的氛围便广泛蔓延。

3.专业地理教师缺乏

当前,鉴于很多初中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便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地理教师年纪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很多地理教师甚至兼任其他课程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不符合地理教学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按照书本详述而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形成必要的教学特色,学生便陷于无趣、枯燥的地理学习环境中。另外,很多地理教师不能有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多层次教学,部分学生学习悟性和能力较强,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有些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学内容难度却较大,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4.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在初中学校未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形成科学认知的情况下,校方便相对应地缩减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占有时间,并在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设备器材的添置方面进行控制。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在课时紧缩的状况下,缺乏足够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全是纸上谈兵。缺乏学校资金支持、家长观念支持及学生学习行动的支持,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无从开展。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出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的特殊时期,浓厚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其今后学习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以趣引思、知趣相容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过去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80页”转变为“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是怎样的吗”,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或通过进行减短、生动的故事讲解引人入胜,摆脱旧式、枯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亲和力大大提升,学生也能够跟随求知心走进地理世界。

2.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早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被动模式,更多地以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向知识交流、师生互相学习为主。如今,地理教学应逐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的基本模式。地理课堂可以以喜闻乐见的地理环境新闻、小组讨论等模式生动开展。

3.科学利用教学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对于地图的使用便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广泛地理信息的最好载体,地图在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抛弃以往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科学阅读地图,凭借对地图庞杂内容的详读、分析、演绎与归纳等,将课本众多的知识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如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电子地图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地理信息,实属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

4.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教师若想教授学生“一杯水”,必须自身拥有“一桶水”的能力和储备,才能进行良好知识形象的树立和教学引导、启迪。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反馈信息中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和相关知识的补充。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开阔眼界,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互通交流。

三、结语

第5篇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课程范式创新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2.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髙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设备上,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第一,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第二,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第三,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为构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地理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为基础,从课程整合的角度研究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试图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创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地理化,以期使地理教学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相融合。

作者:李建华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思维导图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又称为脑图、心之地图,其可以对人脑皮层所有资料进行有效的运用,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地理教学与思维导图结合的优点

通过对构建主义理论的分析,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会用自己认知的图示来进行学习思考。这可以称之为“意义的构建”。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此构建的优化,可以使得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点发生联系的已有知识,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在思维导图中运用分析、归纳、分类等思维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及计划。其次可以加强以思维导图为主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融合,再者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对知识的加工和构建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课堂授课过程当中,思维导图能够对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如此便使得授课知识点清晰明了、难点区分明确、重点突出显著。例如:在进行“保护城市历史景观”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将思维导图与知识内容进行组合,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措施。在这一环节之前应当让学生明确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以及具有的特色,并且了解“特色”指的是什么,保护的意义是什么。一旦此背景构建成立,教师便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具体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要通过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学习兴趣。思维导图乃教学课程中的主线,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在授课反思中,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使得需解决的问题清晰明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研究以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尤其在我国,对它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并不断完善,这对提高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2]张博文.基于思维导图方法对职前教师极限概念理解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3]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9(8).

作者简介: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中学,专职地理教师。曾先后担任初中、高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7篇

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了解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教学目标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预期结果,由于学习具有累积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出现必须基于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必须以符合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为前提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习内在动力基础和认知基础两方面。

(1)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基础。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与地理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兴趣越浓,学习期望就越高,而地理学习期望越高就要求地理教学目标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水准。

(2)了解地理学习的认知基础。认知基础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无论是认知结构,还是认知能力,都是地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那么他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高不可攀,也有可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成为“过去完成式”。在《旅游资源》这一节,学生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对本地的(如襄城县紫云山、平顶山市石人山等)和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资源(如长城、西湖等)有所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这一点。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目标的“物质材料”,由于“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并且相互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所以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前必须理清“物质材料”。

(1)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析地理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同时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如学习各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学习我国南北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地理教师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心理教育因素,使地理教学目标全面体现地理教学特点。[H01mm]

二、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

1.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全面性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时,地理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坚持全体性原则,既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等多方面制订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一般可预设几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课程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目标层次越低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时间较长,是逐步达成的。

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一改过去那种把教师当做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同样,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如,“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

4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

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而不能是地理学习过程。如“旅游资源的价值”这一知识,表示地理学习结果的目标为“学生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而“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则是设计地理学习过程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更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为内容,如不能以“讲述旅游资源的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只是表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表示出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效果。

依据以上设计思路,《旅游资源》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旅游资源》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a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分类,知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

b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以及各种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B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b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c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并增强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第8篇

关键词 认识地图 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中国、了解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地图。如果没有用到地图,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地理课。

1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引领者”。人教版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专门来讲解地图知识。教师如果不对这节内容进行深挖细究,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在以后的章节中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还是区域地理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地图。

(2)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无声老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学生读懂地图、运用好地图就是学好地理的最佳方法。地图犹如无声的老师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区地理概况,在讲到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东南亚地形图,并让其找出东南亚的主要山脉、河流、岛屿以及它们在东南亚的大概位置。学生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当地的自然地理概况,比教师口述以及文字叙述印象更深。

(3)地D是地理教学中的“调味剂”。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一开始对地理有很大兴趣,但最后就觉得地理学习高深、难懂。于是地理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地图的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2.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好的读图习惯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是地图的三大要素。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认识地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他们面对一幅地图时看见了线条、颜色、符号等地图元素,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2.2激发学生的读地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的河流”中,主要有四条河流,编制成口诀“伏尔加毕业了”,学生会很感兴趣,这分别是指什么呢,学生自己就会将这些名称对号入座,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

2.3培养学生读地图与分析地图的典型方法

(1)形状观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子……,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重点突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对地图认识的“切入点”。

(3)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不同气候图中降水和气温的比较,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和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对比,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

2.4地理教学读地图与分析地图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读地图与分析地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景君梅认为,使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应掌握使用方法,达到使用功效,培养读图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地图语言。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

第9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毕节;实践活动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科学,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涉及当前众多的热门话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乡土地理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学校所在地区乃至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是中国地理的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教育可以通过家乡这个“窗口”让学生对祖国有切身的感受与了解,对学生而言,“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本乡本土是他们看得见的祖国。

乡土地理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所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地理要素的客观实际的描述,通过归纳、演绎、综合辩证分析,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生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找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本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正确途径,激励他们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而学习。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近2.69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交错发育。岩溶地貌形态多样,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峦重叠,河流纵横,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平坝、峰丛、槽谷、洼地、岩溶湖等交错其间。这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很好地补充了中学地理教材,为初中阶段的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如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1.提倡合作学习,利用好乡土地理的活教材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

2.加强课外实践,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质量

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而乡土地理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乡土地理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的周围环境之中,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新时期的乡土地理教学,强调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展兴趣活动可使乡土地理知识得到延伸,例如:办墙报和专栏、读乡土历史等读物、介绍毕节市风景名胜等活动,不但有利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感性认识的加深。比如举办以“毕节,我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自然风光图片展,指导学生搜集和设计以“多彩毕节”为主题的家乡地形及民族特色的黑板报、手抄报,发动学生投身课外实践,利用家庭旅游等优势了解、观察自己的家乡,搜集整理和家乡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励学生为家乡争光的壮志。

举办讲座也是进行乡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例如举行“防震知识”讲座。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市的地震带分布:毕节市主要有4个断裂带,如果长时间的受力挤压,一旦超过岩层所承受力的极限,地壳便会断裂塌陷,我市位于南北地震带南端东缘,区内地质复杂,呈断裂发育,各种构造叠加,相互交错。主要是威宁石门坎断裂带、垭都―紫云断裂带、金沙岩孔断裂、大方马场断裂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让学生了解地震带知识后,结合云南鲁甸发生的地震波及我市威宁县的情况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

3.把握渗透点,将乡土地理与课本知识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乡土教育的主要途径。一种情感和观念,都是掌握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乡土教育是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插图、通过提问、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假设、推理等思维方式,精讲多议,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谈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并根据课本内容,联系乡土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乡土观念。

总之,乡土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它贴近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最能体现“由近到远”、“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材料,会使地理课更具有乡土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思想情感,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能为更多的同学所喜爱。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地理在地理教材中的价值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之外,尤其要重视对“图表系统”的学习。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不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源于地理学基本特点的学习原则问题。

2.地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文字、图像和作业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三大构成要素结合的体现系统不仅仅是文字系统的补充,而且是一个地理的子系统。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就达到1/4,当前国际地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

二、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主动学习,也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地理课教学中通过图像案例的运用,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地图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第11篇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材料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与福建省接壤,南与广东省相邻,西与湖南省相邻,北与吉安、抚州市毗连。地处东经113°5′至116°38′,北纬24°29′至27°09′。赣州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因而耕地少。赣州市在区位上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赣州市矿产资源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素有“世界钨都”和“稀有金属不稀有”之称。钨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拥有四大旅游品牌:“红色故都”“客家摇篮”“南国宋城”“东江源头”。拥有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古驿道、龙南九连山、宁都翠微峰等自然景观,有章贡区宋城古城墙、郁孤台、文庙、通天岩等历史文化景点。

以上这些,就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材料。通过讲述乡土资源名胜古迹的独特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有其特性和共性,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这是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三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乡土地理学习中,既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三、乡土地理知识如何融入地理教学

1.教师要熟悉本地的地理

熟悉当地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因为对本地的地理不熟悉的教师,是不可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的。赣州市近年来通过教师支教和异地交流,有不少的地理教师是“外乡”人士,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要熟悉当地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搜集本地的有关地理资料,如赣州的山川地貌特点、风景名胜古迹等各方面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以及近期的有关当地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当地的认识。这样,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就可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要做好实践的知识准备

乡土地理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观测、观察、参观、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地理实践。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实践前,学生要认真准备好考察或调查提纲,如考察或调查的目的要求,考察涉及的知识内容及考察所需的工具,考察或调查记录所需的表格等,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3.乡土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乡情国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乡情教育是最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是国情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实际,穿行乡情和国情教育,使乡土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亲身获得的丰富的乡土材料,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和朝气。

二是课内课外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应用。乡土地理教学需要走出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然而,课堂教学也是乡土地理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不仅乡土地理教学要课内外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进行观测、观察、参观、调查等课外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利用课堂教学做知识准备和方法的训练等。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人文精神 养成途径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按,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提炼、培育、总结和发展的,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教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来说相当关键。

一、创新整合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一环,教材内容是展开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养成的主要依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创新。因此,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还需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当地地理环境,精心融合人文和科学精神,整合出适当的地理教学资源。例如,在“地势和地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主要地形类型,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或视频短片,让学生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地形,对整体地形产生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我国不同地形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搜集课外内容,诸如布拉达宫、都江堰、苏州园林等人文景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江三峡、江南丘陵等自然景观。如此,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产生整体印象,并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合理运用地理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方法比较关键,让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可使其全面、系统的学习地理课程,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还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为此,地理教师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向课外,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人文精神。比如,在教授“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教师可采用音乐渲染、趣味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告知他们: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然后,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国民族文化”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系列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服装或民族舞蹈,认识到我国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运用这样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并在学习中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三、积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不少地理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其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现象,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利用生活信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所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努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探究地理知识,思考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他们,借助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养成优质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一些农产品带到课堂上创设情境,包括小麦、玉米、花生、大米和红薯等,让学生知道虽然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离不开基本的农业支持,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和重要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农业基地或农田,了解发展农业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发展其人文精神。

四、总结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所以,地理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新和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春秋.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183.

[2]付贺梅.浅谈乡镇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