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8-03 17:2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1篇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意义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实践利用中需要结合一定的本土元素,而这些本土元素就是合适的教学资源。自美国2011年萨尔曼?可汗提出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后,其迅速引起了轰?樱?并且随着我国与美国的友好往来日益密切,这一外来文化也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扎下了根。翻转课堂,亦可称为“颠倒课堂”,简言之,就是将课堂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由教师向学生过渡的一种过程。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通向新知世界的必经之路,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再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指日可待。所以,在笔者看来,在小学语文基础教学阶段,通过建设具有本土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二、如何应用语文教学资源于翻转课堂教学中

(一)创建语文交流网站,实现线上知识探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利用各种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创办语文信息交流网站,为所有的语文教师和小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及时交流的平台,当小学生在课后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时,可以登录校园的语文交流网站,及时向其他学生或者教师寻求帮助,以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遇到的问题,避免遗留。如此,可以大大缩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语文视野

翻转课堂的一大教学理念就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在将多媒体与互联网络相连接后,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得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如语文阅读素材、文学家的简介等,小学语文教材虽然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有些语文课文在教学实践时需要结合一些课外知识,如此,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更能有效拓展小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翻转”。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将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展示。比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讲解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河道变迁的动画,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视频中理解课文,大大降低学生对“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成了悬河”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三)布置课后复习作业,巩固学生语文知识

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在布置作业后要求学生回家完成,等次日上课之前再上交,并由教师进行统一的批阅和讲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处在发展中,当他们在完成作业时遇到困难,通常很难获得教师的及时辅导。等到第二天时,学生忘记自己存在的问题,甚至导致作业无法做完。

这种情况在作文作业的完成中尤其突出。毕竟作文课的教学频率往往都会在一周一次甚至更低,教师在下一次作文课之前,学生很难看到自己作文的批阅情况。一旦等到讲评的时候,学生可能早已忘记自己当时作文时的创作思路和个人想法。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语言沟通技巧

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在启蒙教育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关乎学生未来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讲课上应该多引导学生学习,扎实掌握各种基础知识。而语文这一学科讲究的就是语言的表达和文字的运用,教师应注重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对话。只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站在学生角度上进行思考,可以带来更高质量的教学,使教学效果更显著。但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规格下,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常见的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话语权与自由讨论的思维发散的自由性被剥夺了,教师应该跟上时代浪潮,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感受到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一、小学语文师生互动与沟通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份不对等,心理上存在隔阂。

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相处间一直存在一定的隔阂,教师总是以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身份与态度命令与安排学生学习。这种高人一等的不平等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产生一种压迫感,没有积极交流自己思想意见的想法,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心理想法,不能做出正确的符合学生的教案,影响学生语文学习,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知识的掌握达不到要求。

(二)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与心理上的交流与沟通。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小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恶,如果一门课程的教师很受学生喜爱,学生就会把这种喜爱之情反馈在课堂教学中,上课更认真与专注,相反的话,则会毫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往教学课堂上,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教师只专注于书本知识讲授,缺乏与学生展开情感与心灵沟通,忽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长期处在教学高压模式下,神经紧绷,丝毫得不到放松,从而产生厌恶感,对教师所教学科厌倦,甚至对教师产生烦闷之感,不仅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还影响学生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沟通互动技巧

(一)展开课堂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带动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一个好的课堂氛围的产生恰巧需要师生之间和谐地互动,师生之间互动频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语言沟通与心理了解,才能知道与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继而才能对症下药,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体验。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这一方式展开。

例如,学习某一文章时,教师在交代完基本人物知识背景后,带领学生展开一定的基础性学习,对所学文章有大致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回答与思考,对文章人物性格与心理,还有启示等都可以进行积极讨论。像启示这种问题答案一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成果,对每位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都给予肯定与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改变提问方式与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是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打破传统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新,在教学知识的讲授与讲解上改变以往思维模式,把一些古板的、中规中矩的问题与答案,结合当下时事,甚至使用一些热门的流行用语,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与自身人格魅力,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改变提问方式与方法,设计一些开放的且带有趣味性,值得学生探讨的问题。抓住学生眼球,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一起遨游在语文教学之中,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对教师教学内容更易消化和理解,而且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与学生互动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在学生所走的教育之路上占有比重实在是太大了,直接影响学生往后的学习,甚至生活。而站在起跑线上的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是马虎不得,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是不容小觑的。教师展开语文教学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与互动,从情感与心理上对学生有更多了解,对学生语文学习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增加课堂趣味性,改变对学生的提问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与教学感受,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带领学生在小学语文这条起跑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并且在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沟通与互动中,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艺术与行为互动的了解,让学生从侧面学习到教师待人接物与和人相处方面的优秀品质,使学生的德智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黄珊珊.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话语沟通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第3篇

摘要: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均推迟开学时间。为保证学生正常学业不受影响,很多地区的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将教师线上教学与学生居家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提高小学语文居家自主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质量。本文就疫情背景下小学语文开展居家自主学习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疫情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更加地细致、明确,新课标改革过程中不断强调的学习理念之一就有自主学习。众多学者研究表示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科学地学习之路就是自主学习,但是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是在表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给予尊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比较随意。因此对于现阶段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亟待进行改善。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一、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原则 

(一)确立自主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将自主学习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确定,确保调节引导的功能能够由目标发挥出来,让学生的有关学习活动是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确保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与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相一致,是在小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设立的自主学习目标,与就近发展区基本理论符合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有效地指导中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其次,自主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引导性。 

(二)注重组织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思索,对学生合作互助活动的开展比较有利,是学生对文本大意体会、感悟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首先,在探究性学习任务布置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对其自主思考问题进行引导,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其能够自主地将自己所学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中来,在互动、观察和对比活动中对答案进行自主验证求解。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 

(一)尊重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性、思想性是语文教学所具备的,而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因素导致其仅有初级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时,需要尊重小学生的体会和认识。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选择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习兴趣出发,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宽松、民主的选择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讲一讲、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文本段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将话语权提供给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相同的文本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需要给予鼓励,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有利于催化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主体意识。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其是活动的、能动的,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其大多数都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需要将氛围营造得更加民主,在情境中教师需要将角色转变,利用师说生评、生说师评、生说生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出来。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将自学氛围创设出来,将自学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教授的学习方法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借助在线平台密切师生互动

不同于在校期间师生面对面教学交流,疫情背景下,语文在线教学不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疑难点,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教师咨询。为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需探索与学生的多渠道互动办法,如,在语文直播教学中,可以留出供学生提问的时间,并在线及时为学生答疑释惑。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班级钉钉、微信群等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以语音方式就语文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问题。线上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汇总学生反映较多的疑难点,设计相关内容的强化训练题目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解析和思考,直到掌握相关内容。为了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教师可利用在线平台的便捷条件抽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并将完成质量较好的作业通过平台进行展示以供学生学习借鉴。

综上所述,疫情期间虽然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也是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契机。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探索语文在线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做到化不利为有利,使学生在居家期间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文本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与课本阅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规范课本阅读量,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与类型较为单一一方面,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等内容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接触到的文章类型较为单一,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另一 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将重点放在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方面,因而可供阅读的内容较少,内容上的单一致使阅读量明显不足。(二)阅读量与阅读容量不足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当能够具备超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并能够背诵数量为160篇左右的诗文。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教材中的文章数量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另外,语文教学的课时有限,大部分时间教师仅能在课堂上讲述教材上的文章,课外文章并不能引用到课堂上进行阅读与讲解,而课下学生也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无法有效提升,语文阅读容量难以到达预期标准。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必要性

(一)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普遍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对教育工作、教育体制予以了全面的改革。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落实促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都逐步开展创新改革。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性阶段、重点阶段,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因而语文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这一层面看,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课本阅读量予以关注,就是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二)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育。在此背景下,教育界也开始逐步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努力提升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因而他们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种情况使教师不得不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与创新。为了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必须对课本阅读量问题予以关注,通过规范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养,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学工作的展开应当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点为前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发展都不够成熟,而其好奇心、求知欲与好动性较强,为了有效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一些阅读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学习,看哪一组阅读的文章多,看哪一组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另外,教师也可以举办读后感比赛,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合理的比赛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激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二)教师应当合理控制课本阅读量虽然提升课本阅读量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但是教师应当客观看待课本阅读量提升的问题,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保证阅读量的充足,又要保证阅读量不能够超出小学生的承受与学习能力范围,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教师应当综合分析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课内外文章的联结点,在讲授教材中文章的同时,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使其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在提高阅读量时,教师应当注意对文章类型的丰富,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文本类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且难度适中的记叙文、散文、文言文以及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丰富,使学生在阅读中投入兴趣与精力,并逐渐将阅读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阅读。

(三)教师应当挖掘文本的独特魅力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认识文字、学会运用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文本中文字的独特内涵与魅力,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与阅读,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文字,使其能够对文章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碰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结语课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课本阅读量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改善,通过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对课本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量,丰富阅读类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超霞.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8):85.

第5篇

1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初中阶段成绩不好,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是要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术。因此,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认为文化课学习对就业和薪酬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职业就好,所以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

1.2语文课程和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不够紧密

中职《语文》教材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三个学期《语文》课程。所用教材是2019年5月进行第四次改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改版后的教材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写作、诵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写作模块,教材安排的应用文写作有“留言条”、“托人办事条”等,这些单据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他们更需要的是类似“护理案例”的与专业相关的写作指导。

1.3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技能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以向社会培养、输送技术型人才为主,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授课专业、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观念,但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方面,教师也看到某些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大,但是单靠自己的能力或教研组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把课程内容构建、重组、拓展到理想的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但也仅停留在PPT、音频、视频等比较简单的运用,不能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1.4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考核方式仍停留在期中、期末考试卷面分为主,有些参考平时成绩也是以平时提交作业的次数、背诵的课文、默写的能力来统计,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不合符职业教育的特点。

2超星学习通和学习通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学平台顺应需求而生,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以来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主开展教学。这是一款在互联网学习时代背景下,由超星公司根据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需求,推出的移动终端在线教学平台,集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课堂互动、学习预警、学习评价等功能。课堂互动功能丰富,如:签到、选人、抢答、投票、测验、主题讨论、多屏互动、随堂练习。除此之外还能实现手机投屏、课堂同步等远程教学功能。三端(手机端、电脑端、白板端)一平台融通,数据统计和反馈快速,应用方便快捷,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符合将线上信息化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需求。

3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下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3.1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教材助教光盘的教案和课件,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线上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的需求。超星学习通为中职《语文》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平台,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全体语文教师为一个教师团队,建设中职《语文》校本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清单、课文原文、知识链接、教案课件、课前检测、课后练习等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

3.2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采取“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职《语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及管理、课后巩固及评价等环节,现以中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性美主题单元)为例,具体阐述该单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3.2.1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学情分析该课程内容面向一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中职《语文》上册的学习基础。为了明确学情,教师针对学生上学期的学习特点、考试成绩、学习通平台评价数据等内容综合分析,设计问卷,并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单元学前调查,掌握具体学情如下: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口语表达、写作、归纳能力较弱;个性活泼开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自主能力较差。就单元学习学情来说,学生对人性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对善恶美丑的分辨不是很准确;阅读时不能找出关键句,不能归纳文章主旨;课前检测品均分合格。3.2.2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以第一单元第一课《合欢树》为例,学生按照教师在学习通上的《学习清单》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看完“学习清单”,明确了本课学习目标,随后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线上学习,在学习通课程资源的“知识链接”中,认真预习课文相关知识,根据学习清单内容查阅资料。学生在学习通“课前检测”模块中自主完成作业,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和总结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3.2.3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通的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课堂管理方面,用学习通“签到”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考勤工作,而且保存有详细的记录,可以统计学生出勤率,为学生平时成绩提供参照的依据。用“抢答”功能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在讲授《合欢树》提问“我和合欢树有什么共同之处?”时启用“抢答”功能,抢答到的同学回答正确可以得到5分课堂积分。在积分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提高了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课堂展示方面,可以用“投票”、“问卷”、“主题讨论”等功能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在《善良》授课中,可以发起“你认为金钱、健康、善良、亲情哪个最重要”的问卷调查,教师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知道同学对“善良”的态度。或者将以上问题通过“主题讨论”,在学生提交答案中,可以通过“词云”显示的字体大小来判断大部分同学对金钱、健康、善良、亲情重要性的排序。在课堂学习检验方面,教师在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想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可以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发起检测。如在《善良》授课中,当老师讲完对比论证的知识点,可以“以下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对比论证”的随堂练习。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通“统计”功能,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在合作探究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任务,结合不同的学生特点,在学习通“分组任务”中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固定分组、组长建组、学生自选分组或者随机分组。如在小组诵读《桃夭》的课堂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诵读能力来进行组合,每一组都安排一个诵读能力比较强的,带动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共同进步,避免了随意组合导致的强强组合、弱弱组合。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新鲜度。3.2.4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后拓展和知识巩固课后拓展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如在《善良》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善美”主题的手抄报,通过学习通上交作业,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开展小组互评,即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运用语文的能力。3.2.5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评价在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模式。一是学习通的“课堂报告”,包括学生签到情况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分。二是学习通的“学情统计”,包括学生对学习通《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库任务点的学习积分和学生章节测验成绩。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细化具体的评价标准,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实时评价、多元评价。如评价《桃夭》小组诵读展示时,从课前准备、分工协作、课堂展示几个要素去评价,每个要素有具体评分标准,如课堂展示中,未能按要求完成展示打0-17分;按要求完成展示打18-20分,按要求完成并体现创新精神打21-25分。评价主体由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构成。

4超星学习通平台下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各种问题的不断产生,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弊端日渐突出,教育界内外诸多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也层出不穷。本着“位卑未敢忧国”的初衷,结合几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现将一点鄙陋之见披露出来,权作引玉之砖。

一、树立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之下,对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我们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更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大力发扬合作精神,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合作精神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启发,以期共同进步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种获得别人支持的能力,也是一种脑力资源共享的良好学习习惯,更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有了合作意识才会有合作实践,所以教学双方都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具有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同事合作,而且还要善于与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合作。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和情感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会产生一些受到传统影响的信念:“严师才能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 “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有这样的胸怀和勇气:从光环笼罩的“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改变以往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设计,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到两点:

一是课程目标的设置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装满知识的花瓶,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这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知识共建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二是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作为阅读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在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同时(它是一种语言符号和文字材料的组合),更多的是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全部思想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表达出来。因此阅读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无法言传或不必言传的“空白点”。每个读者包括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去填充这些“空白点”,于是便有不同体验和收获。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虑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学习的评价”。长期以来,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只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畸形现象: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导致相当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语文综合素质薄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的,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但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能成正比呢?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是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二是眼光就不应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上,而应宏观语文科和相关学科,体现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才既能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应该牢记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的话:“教学必须为发现做准备,或至少做一定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发明的萌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诗情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60-01

1.引言

有一位伟大的哲人曾今说过,人,充满劳绩,仍然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在我看来,让小学语文课堂放飞诗意应该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诗意,语文教学更需要它。也许人们不大理解语文课堂的诗意指的是什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诗意并不是全部指平时课本中所学的古诗词。课本中经典的作品只是本文所述诗意的一部分,从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通过诗意的放飞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悦动,对日常生活及事物充满了热情,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故而,一切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应该把诗意教学纳入其中,应该在尊重和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上,乘着情感注入的步伐,敞开心扉,去释放蓄积已久的潜能,去感受教学中那美轮美奂的意境,并在课后去努力的热爱和创造生活。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放飞诗情进行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旨在使孩子们在轻松、诗意盎然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高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放飞诗情

2.1 课文转化,提炼诗境

先从语文的本质上谈起,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支离破碎的简单文字的堆砌,也不是一条一条流水账般的细致描述。从表面上来说,语文可能是颜真卿的一手好书法,也可能是朗朗上口的一道绕口令。深层次上来讲,它还可以指还我河山、爱我中华、保家卫国的一幅幅画面,是“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首打动人心、敲击人类灵魂的诗篇。所以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铭记着一点,牢牢地抓住小学语文特有的诗情画意,努力地创设一个直观表现其诗情的境界。

2.2 对话交流,挖掘诗意

随着课程教改的逐步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小学课文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在那唱独角戏,而更多的是讲究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与交流,在这种对话过后,最终会使得对话双方在感悟、情感、精神方面形成共识。不仅有助于使老师与同学站在一条线上,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形成一股合力,也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活泼、自由的成长。在这里,对话中所体现的内容与先前所说的诗请方面的内涵,不谋而合。因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追寻诗情的意境。由于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包含着说话者的情感。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意会和老师的调拨被紧密地结合起来,两者齐心协力,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充分体现了诗意语文的原滋原味,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也存在于对话中。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对话,才能“语语悟其神,字字不宜乎”,才能够使课堂充满诗意。

2.3 交流互动,构建诗心

考虑到小学年龄阶段学生天性好动,喜欢观察陌生事物,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等特点,我们适当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开展一些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地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和记录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有所领取,从而在充满诗情氛围的课堂上有所收获。比如,在上语文写作课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们上课心不在焉,还沉静在课间吹泡泡的游戏上,这时老师不如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同学们尽兴,继续吹泡泡,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边玩,边记下此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玩的兴高采烈,一会儿说,老师快看,我吹的泡泡变成了一个五彩的气球,另一个说,我的泡泡晶莹剔透,像长了翅膀的水晶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此时,老师可以回到教学的正轨,建议大家把刚才在活动中的所见所感回忆起来,并用自己的笔完整的记录下来,就这样一句句想象力丰富,创意性明显的语言便构建了这种充满诗意的课堂。在这种诗意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表达受到尊重,思维能力得以释放。

2.4 望文生义,体会诗情

《宿新市徐公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词,诗人在诗词中描写的是古代宋朝的事情,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要想把数百年前的事物一下子拉到学生面前,不但方法上需要很大的功夫,同时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是一个问题。故而这里我们要采取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朦胧的诗境。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望文生义的方法,让同学们大胆的去猜,努力的去尝试,学生被赋予了这项特殊的权力之后,一下子却没有了以往的束缚,思维一下子打开,思如泉涌,看着上一行猜一猜,看着作者的名字猜一猜,看看相关的作品猜一猜,“别枝”?“鹊”? 是什么?“月”又是什么?,经过了几番尝试和论证之后,学生基本都能够在一个很轻松的环境下领会诗词的情感所在。对于那些实在是令人无法考证的内容,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种模糊的诗境中去感受,去猜想,去体会。

3.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上诗情的放飞,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一方面它彻底的改变了原来只属于诗词教学才有诗意的想法,从深层次上来说,它在另一方面更是推动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成为语文知识更好传播的载体。只要我们转变语文教学的形式,将诗情融入其中,孩子们才能够在轻松、诗意盎然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华.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J]. 新校园:理论版. 2012(1):161-16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10-01

大学语文应是人文素质教育课,不同于中学语文教育是侧重于篇、章、词、句的语法掌握,那么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关注人文修养上的跨越。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并且要强化审美性与人文性。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课程的现状分析

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人文素质应该是各种人文教育课程共同作用最终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效果,具体到某一门课必须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日标,从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角度出发,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恰如其分地评估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是使它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然而,大学语文是一门课,没有形成体系,各任课教师凭着自己的想象来构建它,于是在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审美功能与交际功能等各种选择中摇摆不定,难于落脚。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研究缺乏定量分析的传统,经验性的东西多,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往往是一种感觉,更多的是教育者的感觉,甚至是教育者自己的。

(二)关于教师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语文课全靠教师自身的投人和魅力在支撑.这种“境遇”锻炼了一批教师,他们勤于耕耘,在磨砺中成长成熟。但同时应该承认,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属于公共基础课,而且多是选修课。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使教师的科研受到影响、职称晋升受到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大学语文往往是教专业课之余的“副业”,或是教专业课之前的“练手”。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边缘化

首先,大学语文被赋予太多的责任,如学习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其次,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受到限制,多数学校学时不够甚至更少。学习语文主要靠积累,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加之没有汉语过级和就业证明书之类的压力,致使课程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无足轻重,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却不能有效提高读写能力。

(二)很多学有专长的人不愿意教大学语文

在高校中文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教师算是弱势群体。讲授大学语文课,教学任务繁重,教学难度高。教师要当好导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不容易。更何况课程还不断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在学校强调完成科研任务的状况下,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比较模糊,教学和科研难以很好地结合,出成果难,评职称难,处境非常尴尬。

三、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举措

(一)大学语文课应当明确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课首先应当是文学课。大学语文的主体是文学作品,因而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同时传递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知识。在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体验人情世态,提高审美品位,提高精神境界。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和教师的学者化

大学语文已成为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它将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是指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水平,能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能引导学生畅游文学领域,深刻领悟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可根据条件聘请著名学者、文学大师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也同时鼓励已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积极进取、以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

学生们喜欢自己的文化,自然就会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文学史、文化史的讲授,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广的了解,同时将学生以往学过的篇目贯穿定位在文学史的长线上。比如,可以按照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当代文学,做一理顺梳理。也可以分体裁探究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渊源,还可以实时穿插讲授一些典章故事等的来源。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训练 学生掌握 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1.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学生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1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生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1.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二是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三是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学生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2.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2.1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一是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二是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研究;创新实践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其成效也不断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教学,也并不是每一次小组合作教学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分组教学的运用仍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从这些误区着手,简要谈谈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若干想法。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误区

(1)教学过于形式化。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让同排或前后排的学生组成一组,采用表面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无从下手而浪费时间。还有的教师非常频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疲于应付。尤其是各种公开课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却无法形成积极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参与度不高。有些学校的小组合作教学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也执行实践得不错,但是却存在合作学习的每个学生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现象。笔者曾在某重点中学听过一堂公开课,当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一个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些学习活跃分子频频发表看法,跳跃的思维俨然小组中的权威,而其他一些学生则成了看客,缺乏思考坐享其成。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3)学习放任自流化。在一些教学设计的小组合作教学中,可能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合作,但教师却丧失了其职责,让学生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学习状态。实际上,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化等因素制约,要让初中生在毫无教师指导的情况完成自主学习是不太可能的,他们仍然需要教师在的点拨与指导下才能完成有效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措施

(1)合理设计语文课程,营造和谐创新氛围。在语文小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建立起积极的相互合作关系,每一个组员要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其他组员积极学习。只有小组成员形成相互交流和尊重的良好氛围,才能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新型的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合作学习进行开放式交流,能够为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敢想、敢问、敢于追求创新。

(2)运用素材指导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就必须学会创新,就需要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获得基础,如果仅仅是从教材中去创新,学生是很难下手实践的。因此,我们在小组教学中要为学生架桥搭梯,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信息。首先是选择有价值的素材,其次要细分素材的重难点来进行讨论,再者要组织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讨论。课堂小组讨论如果执行得不好,很容易出现冷场或跑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讨论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同时难度尽量适中。

(3)注重调控激活学习思维,满足学生创新需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由传统对学生个人的表扬发展为面向小组的整体性表扬,他们更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后,才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集体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创新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适时进行宏观调控,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能够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这将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适时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

(4)积极评价并激励学生,培养学习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探索问题,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实现组间更大范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和动口的交流,更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从多个角度去习得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才有可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创造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不同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毫不吝啬赞赏的语言,以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为主,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中要弱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思维,让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唯有如此,才能在坚持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早日达到创新教学的目标,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董会菊.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04)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网络教育资源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8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是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带给了人们许多的新鲜事物,小学生也渐渐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学生心理的探索,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教学也带了一定的好处,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课堂教学,下载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借鉴网络上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更加有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篇文章客观的分析了网络教育资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且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同时根据这些问题又对如何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可以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希望可以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一、网络教育资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性的重要作用

语文作为主科之一,学好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契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共享平台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这个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网络教育资源,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收获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新事物的初期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创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默契度,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同学之间形成友爱的关系,在一个温暖的班集体中更好的成长。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学生积极性差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依然采取“填鸭式”教育,教师对课程进行教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课堂氛围不高,同时不少家长认为“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对于教师平时教学中设置的活动不理解,希望教师们除了让学生学习之外还是学习;部分教师们一味地将学生成绩看得过重,将成绩看作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将语文知识学的过于死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让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己,这就导致了学生积极性的进一步低下。

(二)课堂教学太过死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一般采用领读课文,再让学生背诵片段、默写生词等方式,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热情,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太过低下,只是一味的学习知识,而不知道去表达自己,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只顾讲自己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使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较低,学生也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知识,从而导致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有效性较差。

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具备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才可以提高语文这门课程的课堂有效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从实际出发,充分借助网络这个信息共享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网络教育资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引导,让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成绩,也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离不开教师的领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成长自己、发展自己。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教师们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状况实行分层教学,真正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知识。在课下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三)跟随时代脚步,综合运用现代科技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融入现代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将一些难懂的语文知识以框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教材知识有关的趣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独特的魅力,在一些平常的诵读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进而爱上初中语文这门学科。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2篇

【关键词】 问题设计;原则;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82-02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格局。以学生为主,关爱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不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问题设计要担此重任必须精设计,巧设计。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问题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提问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开发心智。然而,回归到问题预设与生成,低端、无效的问题设计依然顽固地坚守在教学战线上。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过大,笼统的问题,学生茫然无从下手,合作讨论自然意义不大;或问题太小、繁杂琐碎,泛滥无中心、无教学重难点,有时,有的教师一节课的问题多达三四十个,几乎平均一分钟一个问题,问题一多,学生阅读的时间势必减少,思考的时间、空间都不足。或是在预设问题时,教师设计太满,学生探究欲易受遏制,“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语文教学也需要“留白”。或是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这也是低效率的问题设计。

既然问题设计如此重要,而实际教学中,问题设计又不成熟,那如何才能弥补这些缺憾,寻求进步呢?

1 针对性原则

加涅把认识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叫“是什么”,第二步叫“怎么样”,第三

步是“为什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须有针对性。要做到针对性,一是立足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学生。二是把握教材,恰当提问。

1.1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间存在小组差异、班级差异、年级差异、学段差异、地域差异。个体之间还存在年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认知差异、智力差异等。差异性、阶段性制约着教学,教师只有深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段中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学生当时便一头雾水,只能连蒙带猜。结果可想而知,生成达不到预设效果,学生对“虚实描写”这一概念也理解不透,教学效果又何来!这就是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出现偏差造成的。

1.2 深钻教材,巧提问。对教材的把握并不是对文本大致的了解,简单的轮廓,浮光掠影的理解,而是对该文本的字斟句酌,涵咏咀嚼,对表达、写法的感悟,甚至是标点的特殊含义都要钻研透彻;是学段目标的深究,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对教材体系构成的探究,对知识网络、知识体系的“刨根究底”;是对新课标的正确解读,也就是对新课标的认识应该是深入、全面、彻底的,它需延伸到新课标的内涵,需关注到新课标中的每个字词的差异,如“写话”、“习作”、“写作”,几个字的差异却代表着不同学段对作文的不同要求;深入教材骨髓,切中文本肌理,方能设计出精当巧妙的问题,才能化繁为简,变花里胡哨为平实简单。针对性越强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展开会越顺利,教学效能自然更显著。

2 中心性原则

每篇课文其实都是一棵大树,有根、主干、枝桠、树叶,它们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传奇。而教学设计中,主问题便是那主干,支撑着整个文本,由主问题涉及的小问题便是侧枝,辅助着教学活动;延伸拓展的问题则是枝叶,为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几者密切配合,确保教学的实效性。而紧抓“主问题”,则是切中文本的关键。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出问题。“主问题”是文本解析的灵魂。“主问题”的设计,提纲挈领,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本要旨,还有助于形成“板块式程序”流程设计,鲜明灵活板块,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使学生能从整体把握文本,亦不忽略局部。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就这样设计“主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并紧扣“打动人心”,细化为“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和“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节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两番对话,心灵相通。学生对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自然水到渠成。正是“缩千里之尺幅,是兴波澜之尺水”。再看于永正的《新型玻璃》,他设计了: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辅以“自述”。

3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儿童的经验应该是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是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链接。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而对文本反映的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天体运行,学生可能只曾风闻并不曾经历的,教师的问题设计则该着手于交叉学科教学或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亲历类似文本反映的生活。

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祖国”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对小一的学生却是抽象的。我们如果直接问“祖国是什么”,那将是无效的。可小一的学生对“家”却十分熟悉。因此,为解决之一问题,“曲线理解”未尝不是方法。我们可以给孩子画一幅中国地图,找出家的所在地,再放眼全地图,“祖国”迎刃而解。如《田忌赛马》讲述的是孙膑采用掉换马的顺序使田忌反败为胜。看似简单的一文,却和“数学广角”密切相连。拓展延伸时,组织学生“实验”: 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学生在“实验”中悟理,解决问题。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体验生活、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并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使之水融,才是语文“生活化”的要义,方能打破语文与生活的重重“厚障壁”。

4 创新性原则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为更顺利、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剖析文本、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要问出水平,问出新意,问出艺术,问出效果。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感悟不能抛弃理性。“这里所谓的理性,既有理论知识,也有理性思考,包括理性的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如在设计《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学生对“30公里”的理解多停留在“遥远”上,但具体有多远却概念很模糊。于是,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算一算,30公里=15000米,若以标准操场为比较,折合下来接近50圈。“遥远”自不在话下,“艰辛、渴望”跃然于脑海。也离不开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梁晓声说:“教育是诗性的世界。”母语教学要提供享受美的空间,离不开构建诗情画意的问题。每天面对干瘪瘪的命令式的问题,学生枯燥乏味是必然的。倘若,教师用美的语言、平等式的对话去引领,如沐春风的学习整不会让人为之振奋。长久的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怎能不被激发?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提问未必是唯一的方式,艺术化的问题设计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激起浪花。

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次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问题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