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3-08-03 17:2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第1篇

现阶段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肢解的讲析窒息了文本的生气,刻板的模式禁锢了课堂的灵性,纷繁的技术扰乱了思维的火花。而学生现代文的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是什么让那么多高三学生进入考前第一轮复习时,竟然面对现代文作品“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其原因盖在于:缺失了“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训练及其相应的能力。

面对现实,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用以美”恰巧适应公民需要

所谓“用”,就是指那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对听、说、读、写、思能力确有帮助的知识、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北京四级教师顾德希主张:“语文要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⑥譬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是现代文教学极有用的东西;现代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第一,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第二,阐释能力,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句具体化,正确地把握文句的隐含信息;第三,组合和调整能力。把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系统;第四,扩展能力。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评判。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吸收(听、读)和表达(说、写)的全部。⑦这些能力学生如果都具备了,就可以说是他们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凭借此能力和素养,出校门前,他们也可以在完成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得心应手;出校门后,他们也就“具备的了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美”,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文文本的内容,体会语文独特的语言美、内涵美,思想上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因为“在语文的天地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清纯。”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现代文的阅读,体会到这些,那么,可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了,其美的熏陶会深入他们的骨髓,化为高雅的言谈举止了。

第2篇

【摘要】国学教育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经久不衰,其内涵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国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国学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语文国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国学教学高中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国学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技能。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高中生即使接受了更多的高中语文国学也很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学教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加强高中生的语文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传承国学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的理解国学的学习对于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深刻贯彻落实到实践当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从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进行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主导作用。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具有领导作用。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以及具体的描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结概括。教师在国学教育中让学生树立美好的想象,让学生在国学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未来确定方向。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概括。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德、孝、忠、义”的篇章,利用国学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语文国学教学

1.科学的语文课程设置,让学生各取所需

为了有效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进行语文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国学教育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国学教育设为理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因为理科的学生本身语文素养就比较差,教师在对理科的学生进行国学教学的时候,应当详细的进行讲解,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语文国学教学中,提升理科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可以设置为选修课,文科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本身就很扎实,因此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国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国学课的成绩列为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针对不同学生,科学的设置语文课程教学策略。以此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需求,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语文国学教学效率。

2.灵活的教学形式,保证课堂质量

(1)专题式教学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国学教育分成几个专题,然后教师对所有的班级只讲其中的一个章节,这样不仅能有效的保证语文国学教学的质量,还能有效的让学生吸收,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注重理论的传授,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国学知识解决当前遇到的难题。(2)注重因材施教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进行语文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利用科技手段,充分的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网络上能够实时的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的解决学生当前遇到的困难。教师在课下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因材施教,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施教学策略,进而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国学课堂教学效率,每次期末考试可以调查学生对于国学学习的学习成果与感悟,为下学期的国学教学奠定基础。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国学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国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并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国学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探究活樱荒芰ε嘌

中图分类号:G421;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44-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转向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合理假设、预测结果,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严谨的做事态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就要创设情境,将与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讲解“膝跳反射”的时候,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小游戏。首先,教师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用手掌内侧的边缘快速叩击一下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会发现小腿往上跳一下。然后问学生,你们猜小腿为什么往上跳?有的学生说,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它会感觉疼痛而产生反应,所以就会往上跳。这时,教师对学生说:“我只是轻轻叩击,根本不会疼痛,但小腿还是往上跳。”有些学生不信,纷纷进行尝试,结果发现果然如此。于是,学生开始质疑与探究,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可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合理假设,预测结果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每一个生物实验,教师都会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学生只需根据步骤一步步进行机械操作,并得出与课本上写的相同实验结果就行。这与新课标理念相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新知识提高创造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通过步步探究,去获得结果。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教师可改变以往先让学生进行预习、上课再进行提问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这个实验前,仅让学生询问长辈“是如何播种种子的”。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享已知的种子的播种方法,然后给学生一些选项,如水、温度、空气,让学生决定什么是种子萌发必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可以从水、温度、空气等选项中选择,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们开始进行假设:有些学生认为水和空气是必要的条件,因为他们感觉种子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在夏天都可以萌发,有的学生则选择空气和温度。进行假设之后,教师就带领同学进行结果的预测。例如,有些学生没有选择水,教师就问,种子没有水可以萌发吗?这些学生刚开始都回答“可以”,然后教师说,我们学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大家想想,没有水,植物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吗?这时,学生都回答“不可以”。就这样,学生先进行假设,然后预测结果,并对实验进行改正,能够明白生物科学的本质。可见,学生自己进行假设,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预测结果,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这有利于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众所周知,实验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任何细小的偏差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及时为学生指出错误,引导学生科学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积极进行探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少问题,经过指导和归纳,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实验。比如,有的小组仅设置两种情况进行对照,一种是鼠妇在没有光的情况下生存,一种是给鼠妇一定的光照强度。教师就对学生说,这样探究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应该是鼠妇不喜光,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得较好。教师说,对,这样的实验结果比较满意了,但是想一下,光是不是有强有弱呢?是不是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鼠妇的影响不一样呢?学生们表示赞同,于是改正实验。实验之后,教师又提问学生“实验完美吗”。一个学生说,不完美,因为选择的鼠妇个体也不一样,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可见,教师通过实验指导、分析归纳,能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合理假设、预测结果,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三步走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严谨的做事态度,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轩文娟.在探究和实践中提升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6(14).

[2]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一、传统与现代转变中的数学教学有效性之现状

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期,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在内都在转型,高中数学也不例外.由于教学仅是途径和手段,并非目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的效果要通过学来体现,学的状况是衡量教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受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影响,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低,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差.具体来说:首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终端地位,教师处于传输知识的开端地位,这种失衡的主体地位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差.传统教育强调知识或书本,具体到高中数学中就是数学定理的掌握,数学公式的掌握,例如,数列公式,向量公式之类.在高考号召之下,一切围绕分数转,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成为知识的“集装器”,因此,在传统教育理念下,不是用知识武装头脑,人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由于处于知识接收末端,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学生不愿意听,其最终的效果是低下的,有效性低.其次,受现代技术形式的影响,教学失去内容.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生活,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目前,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注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由于现代化网络技术具有简便性、共享性、直观性等特点,因此,被高中数学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不知如何将技术与内容有效结合之问题,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成了娱乐一种方式.因此,可以看出受传统与现代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低,学生最终接收到的教学信息少,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现状堪忧.

二、多元主体要求下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之原因

教学不是目的,其只是手段,其有效与否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由前述对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探讨可以看出,其教学有效性低.而这个低的衡量标准是以教学目标来衡量,一方面,单向度传授,学生最终接收效果差,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差;另一方面,当前数学教学只注重分数,忽视能力,不符合国家当前对于学生能力的强调,因此,其教学有效性低.提高有效性是鉴于:1.学生发展要求.教育不是目的,教育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培育人,服务人,因此,人才是教育的着眼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以知识为着眼点,忽视了知识是为了武装人,而非束缚人.因此,为了实现学生发展,要求改变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2.回应国家政策要求.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国家一直在调整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2016年,国家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理念,指出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其核心是学生能力.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度强调分数,有效性低,无法适应国家要求,必然要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有效性.

三、双重视角下教学有效性提高之策略

(一)从教的过程看

若想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从“教”的角度出发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根据何种原则,采取何种策略,是提高有效性的要求.为提高有效性可以:首先,教学目标的更新.教学有效与否,要看目标是否达到.当前国家已经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在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高中数学要针对国家要求,积极做出调整,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一题多解以及抽象化特点,积极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具体化.教学有效与否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有效传输程度.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调整,要针对学生特点选取教学的内容,有侧重点的讲解内容,使得每名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提高有效性.再次,教学方式多元化.为提高有效性,要求转变单向度的传输数学知识,不顾学生接收程度的单调的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以期调动学生的兴趣.尤其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要充分利用,但同时要注意方法.

(二)从学的过程看

教学有效性不仅受教的影响,而且受学的影响,是教与学互动之下的产物.因此,探讨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还要从学出发.从学出发,此处强调就是学有方法,教师在积极调整教学策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特别是数学,鉴于其学科特点,大量的重复式练习是其常用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既浪费时间又效果低下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实践中,要强调思维导向,尤其是学生思考方式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晓琳.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3(01):55-57.

第6篇

一、教学内容准备策略:照顾兴趣,大胆整合

1.选修课程安排要遵循兴趣原则和个性发展原则。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分属不同层次:必修为基础,选修是提高。中学选修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选修课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在选修课开设之前,必须关注学生的爱好,了解学生的兴趣。当然,受心智不成熟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选修往往有其盲目性,随大流。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选择合理的课程。

要让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又要遵循实际有差异性的发展。我校的做法是将选修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比如以《唐诗宋词选读》作为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的核心课程,以《现代散文选读》作为培养学生现代文学素养的核心课程等。在设置核心选修课程的同时,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多地开设一般选修课程,包含文学、语言、文化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教学内容要大胆整合,补充完善。教师要根据选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创造性地增、删、改、合等,完善课程内容。比如“增”,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在教学中就在《唐诗三百首》中选印了部分诗词作为教学的补充。“删”,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大胆删除,我校在《史记》选读选修教学中,就选择几个重要的篇目,对其他内容仅做简单的指导或梳理。“改”,我校主要体现在《写作》选修教学基本打破了教材本身的知识序列,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和教师实际的合理的训练体系。“合”,整合不同选修课程的知识内容,比如我校文学鉴赏选修专题之景物鉴赏,就整合了诗词、小说、散文等景物鉴赏分析,让学生对景物鉴赏有一完整的认识。

二、文本研习选择策略:精讲示例,学法引导

选修课的开设,教师必须要完成角色转换,从必修课的讲授转变为选修课的指导。精讲示例,教师有主导作用,不需要也不可能篇篇串讲,重在对学生的方法指引。

1.速读为主,旨在整体意识。选修教学既然重在提升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速读,了解文本全貌,形成整体印象。要引导学生准确及时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尽可能地做到通过第一印象整体把握,以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2.有详有略,切中肯綮。文本研习要有实效,教师必须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处要狠下功夫,不厌其烦,要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在《孔孟选读》教学中对儒家之仁根据文本内容做了深度的挖掘。在选修教学中教师要讲求方式方法,追求课堂的层次感,有张有弛松紧有度。

3.方法指引,揣摩体悟。选修教学要让学生习得其法,在理清思路,让学生在赏析文本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写作体验进行关照,从作者的角度去体验,去感悟。比如我们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就对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书写生活做了有效指导。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活动体验选择策略:多样形式,力求实效

新课程的重大创新在于教学中将活动体验作为教学的形式之一。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体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优秀的教师是敢于组织活动,放手让学生活动,并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调控和评价。

1.文章赏析,读书报告会。选修课的教学不可能由教师包办所有文本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必须要安排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并通过某种形式加以检测,鼓励学生。一句话,学生能做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的真实体悟要进行必要的鼓励。我校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以“《孔孟选读》对我的启迪”为题,开展了全校读书报告会,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探讨热情,让学生在学习、借鉴中形成思维碰撞,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自主赏析,让学生撰写赏析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由临渊慕鱼到退而结网,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培养。

2.小先生上课,榜样示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榜样示范。中学生处于好表现的青春期,有无限的创造力,教师要好好挖掘。学生上课,角色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让其拥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认知实际,有利于调整教学。我校在校本课程《人文南通》教学中就组织过让学生讲述南通方言一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促成了学生对南通方言的研究热情。

3.专题研究,论文答辩。为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原则,学校开展了社区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这对语文教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我校开展了一学期一次的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形成小论文形式,组织人员加以审核,这对学生能力提升意义重大。

四、 问题探究选择策略:学会信息采集,延伸拓展

1.单体探究,群策群力。依据课程目标制订探究重点和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一个专题共同拟定探究的问题,在过程中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切实关注探究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学会分析、归纳、提炼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重过程推进,不可过分重视探究结果。如在学习完李清照词后,我们确定了一个探讨的问题:以“我看李清照词”为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对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做了交流。

2.不同文本,学会比较。苏教版选修教材在选文上安排了许多同体裁、题材文章比较阅读,这为问题探究提供了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培养其比较阅读的能力,在必修的教学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在《传记选读》教学中,我们选择二到三篇主人公人生经历相似的文章,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适当加以拓展和延伸,触类旁通。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生态课堂

化学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生态系统,以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实验等方式和手段,创设师生平等对话情境的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设计最优的教学过程。这种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构建了健康、活泼、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持有错误的教学观念,认为考试成绩的提升是最终教学目的,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发挥生态课堂的创建作用,使得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中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因为错误的课堂师生关系,教师不会在生态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消化的时间和空间,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状,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下阶段化学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生态课堂的主导,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在生态课堂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在生态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阶段,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学生对生态课堂的学习需求,有针对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能始终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化学生态课堂中面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指导,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防止课堂时间的浪费,同时也要减少对学生想象力的遏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完善化学学习综合能力,成为化学生态课堂的一部分。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实验教学时,笔者会为学生创建生态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的开始前我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氧化现象,对氧化问题有直观的印象,接着我会将一根氧化的铁块带入课堂,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去掉铁块表面的氧化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部分学生猜测可以通过水洗的方式去除氧化物;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最佳方式是使用化学物品和氧化铁进行反应,完成物质的还原。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会让学生使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学习积极性的保证下,学生都能主动结合理论知识点完成了实验,并且得出实验结论:3CO+Fe2O3高温2Fe+3CO2,这样,既完成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也保证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情境教学

随着高中化学教学进度的深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化学学习机会。教师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选择合适的情境创建模式,保证学生在情境中个性化的发展。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在生态课堂中挑选合适的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是不小的考验,教师在教学前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将核心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作为情境创建的目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情境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生态课堂,提高化学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钠的化合物》这个章节的教学时,我会使用问题情境帮助生态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先将过氧化钠放在一团棉花上,引导学生产生联想,随着理论知识点的讲述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过氧化钠有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有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点,完成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接着我向这个棉花团滴几滴水,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竟然着火了,对这些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生活中生火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调动了探究的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结合实验现象探究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态课堂的提升,也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化学学习需求。教师在高中化学生态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的平台,为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态课堂成功运用的重要保证,教师应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掌握他们现阶段化学学习中的不足,根据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生态课堂的教学效果。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学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动融入生态课堂,将化学学习当作是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使用生态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保证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化学学习需求,为学生创建高效的化学学习环境。

作者:杨铃梅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遗传与进化”模块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简而言之,即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少而精”的原则。

在“遗传和进化”模块体系中,模块核心概念占主导地位,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对理解核心概念起支撑作用。很多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承上启下,反映一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运用得好,不仅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理解、作出合理判断和推出正确结论的基础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突出意义。模块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原则是——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的教学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为学科主题和学科思想服务。开展核心概念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忘掉一些学过的具体事物之后,仍然能长期保留的广泛而重要的理解。

一、构析“遗传和进化”模块的核心概念的策略

1.构析核心概念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要想正确地构析知识的核心概念,需要对知识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和理解,并且在构析原理的时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果能够用具体的实例说明问题的,就尽量选用学生熟知的实例。若是构析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概念的时候就会很困难,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完成从核心概念到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的关联。

有了事物的核心概念仅仅是教学的前提,如何将教材上的一般概念、具体概念与核心国内进行关联就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部分,这种联系的建立不是强行安插的,而是合理的、流畅的。合理就是要符合学生思考方式,流畅就是要保证思维的连贯性,避免出现跳跃,因为核心概念教学是从具体概念到一般概念再到核心概念的,学生是从不了解不知道的状态自然而然过渡到知的状态,所以不应出现跳跃性思维。例如:变异是生物个体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是指表现型不同,表现型受到生物遗传物质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物质分为核遗传物质和质遗传物质……依次顺延下去,就能够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建立联系,不但顺畅,容易明了。

3.引导是教学的关键,应用是提升核心概念的根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核心概念出发通过思维活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联系,实现对事物的构析和概念的形成,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好的是引导工作。教师的引导不仅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关键,而且是圈定学生思维活动范围的必需,因为思维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瞎说,而是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至于如何进行思维活动,则是学生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成为学生的事情。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既要关注预想(设想)的思维结果,又要关注在预想之外,但又有理论支撑的思维结果,而不能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了你的设想,就置之不理或者粗暴扼杀。比如在无籽果实的培育中,学生提出曾经碰到过的一个习题,题目的关键点是有一个基因能够导致雄性花粉不育,他进而提出如果有基因会导致卵细胞或受精卵不育,也可以做到无籽果实。这种说法虽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这种说法有其理论依据,并且能够实现目的。教师不能因自己没有设想到,而置之不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做好分析。

核心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己分析构建核心概念,完成自我学习,而这个问题不一定是生物学上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本文所言及的问题仅仅局限在生物学问题上,通过在生物学问题上的应用,使得学生具备迁移能力。

二、运用概念图,建立概念间联系的策略

概念图是一种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用各种连线将相关概念或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它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四个基本要素,节点是置于方框或圆圈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是指关键概念置于顶层,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次类推显示等级关系。

遗传和进化是一个内在有着联系紧密的完整性、系统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表面是独立的,实质上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仅仅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则必然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零散、欠缺和不完整,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难。通过让学生构筑概念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遗传和进化概念很多,绝大多数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些具体概念联系不易区分层次,有些概念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做到广泛联系,教师也不能为了概念图教学引入新概念从而加大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使用概念图时应视情况而定。新授课中知识比较孤立,能联系的只有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这样建立的概念图是不完整的,给学生的不是整体知识,因此是否适用概念图教学还有待研究。利用概念图进行复习教学,能对概念进行有效整合,能利用概念之间同、异及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

三、实现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有效探究过程的策略

1.巧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问题。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即形成科学概念乃至核心概念。可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当然科学问题也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或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而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因此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设置困惑或矛盾。

2.精选材料,引导学生参与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应该有足够的材料,足够材料的意义不在于每个学生都有每样材料,但学生应该都有在探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同时,提供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上,大多材料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应该通过这些材料,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另外,材料应该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所以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展开探究的前提之一。

例如要形成染色体组概念,给学生提供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分成相同花色的四组,每一组可以看成是一组染色体,通过这样的材料把染色体组、减数分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联系起来,教师用明确、关键的语言直接指向学生的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

教学是一个用时较长的较为系统的一种过程,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上,核心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而且要长期地坚持,才能卓有成效。

概念是人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思维是以概念为基础的,生物事实的构建可以靠单纯的记忆就可以完成,而概念的形成必须靠理解才能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学生可能忘记,生物学核心概念却留在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从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作出科学的决策。所以说生物科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应该作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和理念来实现,它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9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第10篇

关键词 建构 完美的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103-01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把教师称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是春蚕、蜡烛、园丁、铺路石等等,诸多的比喻都形象地概括出教师职业的伟大,深刻地透露出教师人格的高尚。那么,我们如今所面对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的改革”的形势,怎样构建教师更加完美的人格魅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构建高尚的师德修养

西汉杨雄《法言・学行》曰:“师者,人之模范”。可见,教师何其重要。而教师的道德情操、人生观、世界观、人格修养、学识、气质风度等又都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这种师德修养又如“榜样”一般影响着中小学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不正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构建高尚的师德修养,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及社会生活的始终。

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文雅的举止、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必能使学生肃然起敬。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亲切的话语,如慈母的抚摸令人如沐春风;激昂的说教让学生热血沸腾;义正辞严的道理,必能激起学生的凛凛正气。社会生活中,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必将获得社会的好评而影响着学生。这样,“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高尚的师德修养必将导引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同时构建着学生的人格魅力,塑造着学生的灵魂,“生生不息”。由此,整个社会“厚德”之风盛行,“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构筑高超的教学业务素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同时,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只有不断钻研教育教学业务,逐渐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碗水。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师有一碗水已经不够了;又有观点认为: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一桶水也不够了,于是又有……就是不断钻研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学业务素养,“学而不厌”并且“诲人不倦”。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的新课题观便能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并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今,新课程改革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了学生的“人”本位思想。那就要求教师不断构筑高超的教学业务素养,不然,真就是“师不如弟子”了。

三、用活教学策略

新教材的变革给教师带来了拓展的空间,给教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教育引导也好,教学导引也好,“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必须要用活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新教材要求教师充当领导者、管理者、严父慈母、朋友、心理咨询医生、保健医生、体育教练等多重角色。为完成特定的目标,在选用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方面需要“运筹帷幄”,活用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高尚的师德修养,高超的教学业务素养,灵活多变、运用自如的教学策略,构成了教师完美的人格,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良性循环,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断完善、日趋完美。在呕心沥血中,不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薪火相传,构筑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学生自编题三部曲活动;教学策略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践行为前提,坚持开展“学生自编题三部曲”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育实效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了其文学底蕴,并且在反复实践中起到了“固基、修品、塑行”的正面导向作用。

我把语文试题的出题权让给学生,在充分预学、温学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现实与虚拟世界中自主搜编或小组创编语文题目,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自觉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然后通过现实传递和网络传送汇集而成“语文题库”,再由教师从中撷精取华,形成试卷,用于学生的自测、互测、共测等过程性学习检测。通过自编题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主动认知语文、欣赏语文、享受语文,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多年以来,语文教师习惯于以教材中的课后题、练习册、买来的成题、教师自创题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效检测与巩固,学生始终跳不出被动学习的状态。“以题促学”虽是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载体,但语文营养的消化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识记和思考空间。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审视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来收获更优的教育成效。

活动之初,我精心准备了一份《学生自编题活动说明书》贴在了班级的公告栏中,并在课堂上围绕出题的规则、类型、技巧、要求、奖惩原则等方面内容为全体学生进行了细致讲解,我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我们遵循由少到多、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单题任务思考,以本周内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在语文字音、字形、成语运用、标点符号使用、病句分析、文学常识、课文思考等基础能力考查范畴内尽量每周出10道实用题。我还承诺,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至少要选取20%的学生题来组编试卷,并且要对在此项活动中的突出贡献者予以加分奖励。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c热情,专门制作个人题库本,每日遍查教材和相关资料,积极投入编题活动之中。

在试行阶段的第一个月中,我发现学生作品果然有成功之处,但约半数学生由于受到个人学识基础、思考能力的限制,虽然出题数量上不逊他人,但在出题质量上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考查点或太易或太难,还有许多不相关的,各种非语文类的“奇思妙想题”更是频频出现,总体上学生自编题可用度不高。

一个学期过后,学生基本掌握了语文基础能力题的出题技巧,每周送来的题目多不胜数,这其中不乏有合格题、精彩题,也不乏有幼稚题、矛盾题。虽然在出题方面学生还不能尽善尽美,但筛选取用的权力还是把握在教师手中,不致导致混乱不堪的后果。我详细地梳理了上一学期学生自编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全体同学予以共性错误的纠正,予以成功方面的肯定,进一步呼吁学生以“师者”身份坚持完成这项特殊作业,为提高全班语文水平而献智献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在本阶段我把该活动的实施策略进行了三点调整:一是研究对象扩大化,将出题范围在原先的基础能力考查范畴上增加文言文解读、现代文分析、作文创作、时事研究等项目,不限任何试题类型,只要能成为语文题的都是我们研究解决的对象;二是传送途径双选择,上学期主要以纸质作业形式传送,本学期试行以微信、电子信箱传送为主,纸质材料传送为辅的递交方式;三是执行学生小组合作出题形式,根据学生的民主意见,我们把全班学生划分为“精英团队”“最棒团队”“无敌团队”“冲锋团队”“巅峰团队”“神奇团队”,每个团队设队长1名,其他人员都是“出题小专家”,队长一岗实行两周轮换制,按照老师的要求,形成合作编题机制,小组内部先对个体命题进行互做、互评、取弃,然后由队长负责形成电子稿,不定时向老师传送集体智慧题。教师每月负责从学生题库中组编一两张试卷,用于对全班学生的学业检测。这样一来,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可用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的作品虽然还是良莠不齐,但出题质量确实比上一学期有明显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许多课堂上需耗时耗力来解决的问题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竟可轻松化解。

再后来,我将平时测试的制卷、阅卷权力也下放给各团队,测试前由教师最后决策采用某组试卷或者组编试卷。学生出卷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考、识记、做题的过程,阅卷的过程就是再次学习、巩固强化的过程。学生不仅要研究自己出什么题,还要研究别人出了什么题。学生的付出多了,收获自然就多。以往一个学期结束,很多学生的教材仍是崭新如初,在自编题活动的“刺激”下,多数学生的教材都是“千疮百孔”,由此可见学生的认真钻研程度。自编题活动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思辨、创新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编题活动坚持了两个学期,学生自主性语文研究持续火热,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教务处和其他语文教师的注目,尤其是看到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加觉得奇怪,怎么能出现124.72、115.26这种语文成绩?这是因为我们的语文学业成绩考评办法与众不同,我们的语文成绩=笔试成绩×90%+形成性考评成绩×10%。笔试成绩指学生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的试卷得分,而形成性考评成绩是根据每位学生在出题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定,如每周上交的作业情况、可用度高的题目数量、试卷试题来源采用量、学习成果擂台展示赛参与次数、课堂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表现、语文类比赛获奖情况等都是进行形成性考评成绩的核算要素。这种算法等于把学生的每日表现都涵盖在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学态学风,鼓励学生内化“我要好好学语文”“我能学好语文”的自信意识。

学校领导建议我把语文自编题活动的研究成果在校内推广,让全校师生参考借鉴。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我向大家介绍了此项活动的设计思想、开展实况、对比性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学校作出倡议,在全校各班级中、各学科中都试行自编题活动。我与几位语文教师一起正式组建自编题活动研究小组,集众人之智慧再次对此项活动的开展细节进行敲定,以期收获更大的教学效益。

我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博客,并在班级中挑选5名学生任职博客主,和老师一起参与到博客的更新、维护工作中。我们把此项活动开展以来所征得的学生自编题公布共享,形成了填空题题库、选择题题库、简答题题库、文言文题库、作文题库等二十余个子项目。每道题都附有贡献学生姓名、题支题干、参考答案及分析等要素,倡导大家随时随地登录博客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检测。

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方乐园。语文教育实效的取得不在于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策略,开展了多少教学活动,而在于我们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了哪些有效的教学活动。慢即是快,少即是多,学即是教,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巨大能量。每一种教育智慧都需要教师用心去开发、创造,并在实践中思量它的应用价值。自编题活动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开放性学习于一体,让学生学后有思、思后有疑、研有所悟、悟有所解,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明显的成效。每道学生自编题都代表着学生的努力和智慧,每套学生自编题库都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摒弃许多无效、盲目的操练,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新课改教育正轨,探索出更有效的核心素养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魏玉东. 强化“自编题”意识激活创造性思维――应用题学法探究及启迪[J]. 初中生数学学习,2003,(34).

第12篇

摘 要: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的阶段,也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主要是从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面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要不断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D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是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还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实物的形状是圆形的,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那么圆的对称轴有几条,然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形,分别画出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进而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就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进行适时的引导,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关圆的基本知识内容,还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积极互动,教师多给予学生耐心和信心。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老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帮助其改正的同时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学习“测量长度”时,老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然后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等,这样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以及单位之间应该如何换算。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就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不论在教学中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在教学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联想生活中水桶、油漆桶等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在学生积极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平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把用纸围成的圆柱体沿着圆柱的高进行动手操作,探究剪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为学习侧面积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探讨或者认真听老师讲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主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后,自主进行课后预习,通过复习课堂所讲或者查阅相关书籍来不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