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165个病人,男96例,女69例,年龄57-93岁,平均(67.6±5.8)岁;脑出血55例,脑梗死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萎缩伴痴呆症3例,患者有0级―4级的肢体活动障碍,生活自理困难。用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83例;对照组82例,住院达到1个月及以上,平均住院天数43天。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观察指标,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按摩肢体:双手放于踝关节,由下至上环形向大腿根部按摩10分钟,后握病人小腿,夹稳膝盖,做伸膝、屈膝运动10-20次,增加肌肉收缩;行伸足背、勾足背活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旋转踝关节运动,每环20次,可牵拉、锻炼肌肉[4];之后用40-45℃的温水浸泡双脚30分钟,浸泡的同时用毛巾揉搓病人双脚。3次/天,1.5小时/次。对照组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对病人家属宣教和指导,靠家属自觉遵护嘱行为去落实。两组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平稳后四肢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观察入院前有无静脉血栓,入院前无静脉血栓才例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每周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一个月。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资料不满足X2检验标准,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情况: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P=0.03),见表1.
3 讨论
静脉血栓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具备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两大因素,静脉血栓10%~17%的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足背屈痛、局部深处压痛,下肢肿,病人形成静脉血栓后,少部分可以局限在发生部位或者自行消融,大多数要扩散到四肢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多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如果并发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多数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死亡[2],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占 68.75%[5]。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容易形成静脉血栓,预防方法有:不能在小腿下垫物品,因为小腿深静脉回流会受影响;要主动或被动按摩并活动病人肢体;指导病人多做咳嗽动作和深呼吸运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严格戒烟;药物降低血液黏度[3]。
3.1 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主要关心疾病治疗和恢复上,忽视对病人的精心护理,护理依赖病房护士,医务人员宣教的健康教育、护理知识内容不认真掌握;在临床护士超负荷劳动强度下,要让护士去完成健康教育内容中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要落实神经内科瘫痪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内容就更困难,所以临床工作中健康教育大多数流于形式,落实情况差;病人出院后,家属未掌握对患者的疾病护理要点,患者出院回到家庭康复,家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少;病人回家后,家庭护理者因为对疾病康复护理知识了解太少,导致病人疾病康复护理措施落实不好,病人就会发生护理并发症,从而使病人的痛苦增加。医务工作者应该让家属在医院认真落实健康教育内容,病人回到家庭生活护理、疾病康复护理落实才能到位,最终达到病人、家属观念及行为的转变[6]。
3.2 观察组护士认真督促落实家属干预护理能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家属护理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也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形成“一人生病,全家防治”的家庭康复支持促进体制[6],使家庭康复促进工作发挥极大的作用。
3.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更加信任,病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知识由医生查房时多次进行宣教指导效果更好,医生与护士互补,健康知识宣教水准得以提高。资料中病人和家属疾病健康康复知识和病人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能力的提高,与医生和护士认真督促和指导相关,研究人员在落实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时,不但把专科理论知识和自我护理办法教给病人及家属,主要是让病人和家属意识到病人健康康复知识内容措施的落实对他们的责任,这样既使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应用和推广,又让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3.4 护士的整体素质、专科护理知识得到提高。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可以促进护士认真学习,提高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宣教者,卫生保健知识指导者。
3.5 希望通过我院神经内科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并发症发生产生的医疗费,而且让健康教育内容在病人家属心中根深蒂固,让健康教育走进病人家庭,为病人提供具有专科特色护理,降低病人家庭护理并发症及由此为病人带来的痛苦。此项工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知音, 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9:92.
[2] 王琴琼,杨丽君.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7:79.
[3] 段冬梅.剖宫产产妇行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5 :79.
[4] 谢春芳,张志勤,崔文兰.规范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 5):103-104.
【关键词】老年患者; PICC置管;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2-02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老年人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自2009年11月至此2010年月12月期间共置管5例,材料选择为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5例,型号为18Fr导管,长度50cm。观察到2 例患者因年龄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历1:女,67岁,十二指肠腺癌术后。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选择右肘正中静脉。化疗方案为G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3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73岁,乳腺癌左下肺周围型肺癌化疗。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B-CEO方案,1个疗程后出院,置管后56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
1.2.1 一般治疗 抬高患肢及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1.2.2 药物治疗 抗凝、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1.2.3 物理疗法:多功能疗法
1.3 护理
2例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
1.3.1 心理支持护理
老年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老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急性期患肢的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 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1.4 结果
2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祛聚和抗凝治疗后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2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 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要素。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
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对于静脉陈也是异物。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遂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遂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3]。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4]。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栓形成的机率越高。二例病例中一例血小板286×109/L在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6],二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 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
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PICC置管前的评估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7]。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
①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②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8]。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
①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肝素钠软膏外涂。②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9]。
3.6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接头选用可来福无针FL-05A5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 体会
通过2例老年患者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老年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置管的发生率为38.0%[10]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老年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添玉,张振香,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护理研究,2005,19(1):165-166.
[2] 辛兰芬,武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增刊):73.
[3] 杨宏宇,中央静脉导管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3):103.
[4] 潘月龙。恶性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研究,齐鲁肿瘤杂志,1997,4(2:98.
[5] 贾玉琼,沈利,张芹,秦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上腔静脉血栓1例,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17(4):319.
[6] 曹亚红,魏娟,刘素平等,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肿瘤化疗的观察和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9-10.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人民医院收治114例老年性脑血栓确诊患者,女44例,男70例;年龄63~85岁,平均72.5岁。均丧失正常生活能力,其中失语患43例,运动障碍102例。
护理方法
病情观察:一是要全面增强呼吸系统护理。因为患者长期卧床,机体功能减弱较为明显,其呼吸系统功能下降较大,很容易因痰液堵塞出现窒息情况。医疗护理工作者必须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对于呼吸道内痰液较多的患者,要对其经常叩背和翻身,促进患者痰液排出,必要时可采取吸引器排痰。二是应对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高血压是引发老年性脑血栓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在护理中对患者的血压变化应格外关注,并进行密切监测。三是进一步增强生命体征监测。医疗护理工作者应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体温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和颅压增高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医生报告,同时协助配合医生准备进行抢救。
用药护理:对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精心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脑血栓患者通常应给予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进行联合治疗,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清楚解释各类药物的相应作用、不良反应和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其遵医嘱进行及时用药。使用溶栓药物时,必须对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把握,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和血压变化情况,定期对血象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黑便、牙龈出血以及皮下瘀斑等情况,必须进行及时处理;阿司匹林等抗凝药应选择在饭后服用,同时对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进行及时观察。在扩血管药使用中应重点对血压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输液滴数应做相应的减慢;脱水剂、利尿药按量准时服用,并观察尿量。
生活护理:由于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常较差,治疗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给予精心的护理。一是关注患者的安全护理: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医疗护理工作者应针对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特点,对坠床等进行重点预防。二是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褥疮:协助卧床老年性脑血栓患者保持较舒适的卧位,避免其出现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的现象,应向患者以及家属解释拍背和翻身的必要性,为患者进行患肢被动运动以及按摩,对骨隆突处部位等,要采用50%红花液进行定期按摩,增强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三是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由于老年性脑血栓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其口腔内的菌群出现失调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医疗护理工作者应向患者宣讲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同时要帮助其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定期的口腔清洁护理。
饮食护理:受疾病困扰和精神因素影响,老年脑血栓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佳现象。医疗护理工作者要向患者详细耐心地讲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鼓励和引导其摄入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食品,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
康复训练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因年龄因素,其身体机能已经有了较明显的减退现象,患病后的致残率一般较高。因此,在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应随即开展极的康复训练,帮助和促进患者的神经侧支循环,尽全力减少患者的残疾率。在肢体功能训练方面,医疗护理工作者应把握患者康复训练的各种时机,一旦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就应当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结 果
1例因脑水肿合并脑疝死亡,72例明好转,肢体活动恢复较好,语言功能有部分恢复,患者自理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有41例基本痊愈。
讨 论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老年性脑血栓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因为老年性脑血栓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已经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对老年性脑血栓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护理,能够有效维护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一步促进患者肢体的自主运动,逐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通过有效的综合临床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及机体恢复能力,进一步提高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此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治疗也很重要,在护理中应取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宣讲使患者和家属掌握必要的医学护理常识,以便在出院后能够给予科学有效的持续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徐培荣.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6):474.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肌部位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和活动时疼痛加剧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导致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慢性终生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并引发多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共收治10例糖尿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2岁;急性发作6例,慢性发作4例。10例病例均经多普勒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患者BMI>30,糖尿病史5年以上;均有卧床史3~7 d,其中5例酮症酸中毒,3例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2例为糖尿病病足感染截肢手术后患者。
1.2治疗方法 入院确诊后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及肝素抗凝治疗(尿激酶30万U静脉注射,1次/d;肝素25000U每日持续静脉点滴),出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2倍左右,应用7~10 d。其后应用华法林口服,平时注意抬高患肢,保持血糖水平稳定,所有患者下肢水肿均缓解。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发病突然,肢体广泛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病人常表现为终日愁眉不展、忧虑、恐惧。护理人员应以同情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介绍有关治疗与护理方法,帮助患者认清疾病的本质,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愈合。
2.2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立即通知积极处理。
2.3饮食护理 嘱患者多饮水,减轻血液高凝、血流滞缓状态,严格有效地控制血糖。要求患者定时定量进餐,饮食结构合理,清淡低脂饮食,根据体重、血糖计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多食新鲜蔬菜及黄瓜、冬瓜等,以利尿消肿。
2.4急性期护理
2.4.1绝对卧床休息1~2 w,抬高患肢及床尾,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利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静脉淤血,从而减轻患肢的肿胀程度及缓解疼痛。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定时做脚趾的屈伸运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卧床制动,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2]。
2.4.2保持皮肤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定时协助更换,防止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让患者睡气垫床或海棉垫,受压部位予以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做好生活护理,协助病人活动下肢,经常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
2.4.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干结,避免用力及蹲位,应使用坐便器,便秘者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灌肠。
2.5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 要求护士患肢静脉注射技术操作娴熟、准确,药物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测血压后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有无鼻或牙龈出血,注射部位按压时间应延长至10min左右,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6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部位不明显,要求护士技术熟练准确,避免损伤血管,加强血管保护,热敷穿刺处2次/d。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可选用50%硫酸镁湿敷,如有破溃皮肤应避开,可加快消肿,促进愈合。
2.7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患肢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有无瘀斑出现,随时倾听患者主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处理。病人体温超过39℃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35%酒精醇浴、冰敷等;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降温30 min后复测体温,观察并记录降温效果。同时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若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同时给予氧气吸入,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8恢复时期活动锻炼 发病1个月左右,鼓励患者有计划地下床活动,下床3~4次/d,每次10~20 min,活动量要逐渐增加,避免久坐久站及劳累。平时活动后,应卧床将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3讨论
3.1 DVT病因及护理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下肢突然肿胀,若形成股青肿,则起病急骤,剧烈疼痛,下肢明显肿胀,皮肤紫绀色,足部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大多超过39℃,常常出现静脉性坏疽。本病常与手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或床上被动活动(肢体按摩、足部行伸屈运动等)等预防措施是杜绝本病发生的关键手段之一,而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原发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 h者,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3],此外非手术疗法包括对症、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疼痛;②自理缺陷;③睡眠紊乱;④体温过高;⑤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3.2用药后的观察 ①用药后主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对病情仍加剧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本组全部患者用药后上述症状都迅速改善,无1例病情反复。②并发症的观察:虽然该药局部溶栓作用强,全身纤溶的不良反应少,出血并发率低,但用药仍需严格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齿龈出血、鼻衄及血尿,并且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此外,抬高患肢20°~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如出现患肢酸胀、麻木或其他感觉不适,切不可按摩患肢。同时,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造成肺栓塞。
3.3加强观察,早期诊断,积极预防DVT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可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玉琦.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29.
【摘要】目的:总结颈内静脉置管术的优点?穿刺置管方法?各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护理体会?结果:133例患者在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下完成治疗,另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护理方便?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痛苦,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进行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改进?而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费用较PICC及中长导管低,留置时间与病员治疗时间接近?我科医生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穿刺颈内静脉13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35例患者均为我科需要静脉输液1周以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龄31~87岁;肝内外胆管结石41例,肝硬化33例,胰头癌25例,肝癌31例,肝门胆管癌5例?
1.2 操作方法:①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在静脉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要点,讲解置管目的,应采取的,置管后注意事项管,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并签署同意书②材料: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公司),抗凝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方法: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定位,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试穿成功后,改用穿刺包内穿刺针吸带有抗凝生理盐水2ml的5ml注射器直接穿刺,抽得通畅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送入钢丝引导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此时固定好引导丝,扩张皮肤,沿导丝送入导管深度:导管置入长度为1cm+7cm+穿刺点至锁骨上缘距离(cm)[1],颈内静脉12cm,退出引导丝,抽得回血后末端接肝素帽,接输液器或测压装置,固定导管?
2 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130例,成功率为96.29%;因误穿动脉导致二次穿刺成功的有3例,(2.22%)穿刺失败的有2例(原因可能是血管变异或狭窄,占1.48%),置管期间除1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外,无局部血肿,气胸;空气栓塞;感染等并发症?
3 置管后护理
3.1 导管固定要牢靠:经常检查导管深度,给置管病人做其它操作时特别注意避免将导管脱出或推进穿破血管壁造成恶性后果?
3.2 观察全身情况:置管后要观察全身情况和治疗效果?当从导管内输入大量液体及药物后,病人生命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应注意是否有漏入深层组织间隙的可能性?
3.3 防止感染:长期置管输液者每日必须更换输液装置,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3.4 穿刺局部的观察:定期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及导管是否通畅?通畅不好的原因有患者不当?血凝块阻塞导管等?
3.5 肝素帽的应用:肝素帽的注射口是由一种优质硅胶覆盖封闭的,每次注药或输液时必须用碘伏?酒精消毒?治疗结束时,用肝素稀释液1ml(25U/ml)经肝素帽注入导管并用无菌纱布包裹,以防止导管内凝血,避免导管污染及空气栓塞?
3.6 并发症的护理:①感染:导管感染是置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因此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选用安尔碘消毒两次,每周更换两次敷贴,穿刺部位疼痛及压痛或穿刺点周围出现脓性分泌物,均因及时拔除导管②脱落:意识清醒的病人因反复告知其导管的重要性,让病人自主配合对导管有保护意识,如平时穿宽松开衫衣服,避免穿套头的衣服,避免不小心将导管脱出;对于烦躁,意识不清的病人,征得病员家属同意后,进行约束带约束?③堵塞:原因有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血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多是由于输入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颗粒所致,我科病人导管堵塞是因为血栓的形成?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巡视,液体输注完毕时,因快速到病房进行冲管,然后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④空气栓塞:空气栓塞虽不常见,但后果十分严重,作为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嘱病员不随意调节液体开关,然后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仔细检查液体接头,保证衔接紧密?
4 体会
颈内静脉置管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手段,对于那些年龄较大,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和活动,患者接受程度高;护理方面,护士因严格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规范洗手制度,加强导管周围皮肤及病室环境的消毒;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避免非计划性拔管?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大多数病人由于临床发病急,突然丧失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与人交往方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心里应激状态出现反常的心理活动。因此,临床护士在做好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这也是现代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以利于脑血管病人心身全面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心理、生理、生活及工作能力。
1 心理状态的分析
1.1 烦躁易怒 这种心理状态多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因躯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某些生理功能障碍,预感将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担心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成为废人而心烦意乱,对他人要求过高,稍不随心便会怒气冲天,大吵大闹。
1.2 伤感焦虑 一部分病人因正在工作岗位或肩负家庭生活重担,突然发病毫无准备,因失去工作能力,减少经济收入及未成年子女的学业、生活、婚姻等问题缠绕,使他们顾虑重重,心神不安,食欲不振,主观常感头痛,周身不适。
1.3 恐惧紧张 此种心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人尤为突出,他们预感到病情危重,生命将受到威胁,从而惊恐不安,心中害怕而过度紧张。
1.4 忧郁悲观 恢复期脑血管病人因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是病程过长,治愈效果不理想,病情好转缓慢或反复发作而产生悲观情绪,郁闷不乐,抑郁,不愿与人交谈,失去康复的信心,很少主动做各种功能训练。
因脑血管病导致病人上述心理反应,而这些生理因素又可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常常会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影响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对脑血管病人实施耐心细致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护理要点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刚住院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护士对病人的态度、语气、神态、动作都会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产生好与恶的心理。文稚的举止,美好的语言,温和的语气,精湛的技术,会消除病人因住院产生的恐惧心理,感到亲切温暖,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尤其是老年病人因阅历深,贡献大,特别需要别人尊重他们,有时也要求医护人员把他们当成长辈对待。所以在接触病人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与病人诚挚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轻巧细心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从中取得病人的信任,愿把埋在心里的各种想法告诉护士。
2.2 仔细观察获取心理信息 在对病人进行各项护理工作中,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心理情绪,在交谈中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影响病人的社会因素,从中分析病人的心理活动以便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例如:1例脑血栓的老年病人,经过10 d的住院治疗后,病情已经好转,但在春节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情绪不稳,时而哭泣。经多次与病人交谈并通过家属了解到病人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在家时仍操持家务,老伴又长年疾病缠身,住院后担心独生儿子不立世,因此整天忧愁,而至病情反复加重。
2.3 努力疏导,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在获取病人的心理信息后,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恐惧紧张型的病人要科学地向他们介绍所患病症的特点,告知他们保持心绪平稳的重要性,过度的恐惧、紧张会造成失眠、头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不利于疾病恢复,可安排他们听些音乐、戏曲,放松精神,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关键词:留置针 静脉穿刺 封管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4-01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留置针操作技术将推广作为普遍的护理操作技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针对我科112例住院患者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将其相关的操作注意点及护理体会综合如下。
1.2 方法。
1.2.1 留置针操作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柔软及富有弹性并且走向较直的静脉,避开静脉瓣,不宜选择部位,如关节处,静脉已硬化处,静脉曲张部位,手术侧及患侧肢体静脉等。
1.2.2 留置针操作的步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静脉,确定留置针的规格。置垫巾于穿刺部位下面,扎止血带,2.5%碘酊消毒皮肤,范围6至8cm,松开止血带待干。备胶布,连接管道,75%乙醇脱碘。松开留置针外套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与示指握紧留置针回血腔两侧,与皮肤成15°至30°,直刺静脉,见到回血后,压低角度,将穿刺针送入少许。一手固定针芯,一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压住导管前端处的静脉,抽出针芯,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3M透明敷贴,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用胶布固定在皮肤上,防止病员活动时连接处脱落。
2 护理要点
2.1 封管方法。封管液一般为3~5ml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边注边旋转,或退出针头的方法进行封管,也可选推注2~3ml封管液再将剩余的封管液边推边旋转退出针头。封管液一般为肝素盐水。有研究表明,生理盐水可代替肝素盐水。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不能使用肝素的病人,均选择生理盐水。
2.2 心理护理。操作前告知患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穿刺时护理人员态度和蔼、技术熟练。因患者心理因素及情绪变化可造成血管收缩,应积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穿刺后使患者及家人了解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使其配合护理。
2.3 静脉留置针的常规护理: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持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如发现贴膜污染、松脱、汗迹浸润等情况时,应随时更换,密切观察输液速度,防止滴速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及体温升高,以及套管针是否通畅固定。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立即拔针,并正确处理穿刺局部。
2.4 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4.1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导管堵塞有两种可能:①血栓堵塞在管腔内。即为血凝块堵塞或是输注高营养液时,部分静脉营养物质粘附于管腔内壁所致,另外,导管冲洗不彻底也会形成堵塞。此类堵塞,既回抽血液不畅,亦无法推注肝素钠稀释液,则拔除置管。②在管腔口形成血栓活瓣。此类堵塞,因为滴注液体畅而无阻,我们有时会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为患者接上液体输液,一旦血栓发生脱落,栓子随血液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小动脉栓塞。
2.4.2 肢体肿胀。输液肢体长期保持不动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发生肢体肿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患者都认为输液肢体保持不动可以防止渗漏,但没有注意到输液肢体不动使肢体背面受压,肢体的静脉血液回流受到相应的影响,使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大量的输入液体加重输液肢体的负担,引起输液肢体由远端向近心端回流走向而发生水肿。在输液结束后可以将肢体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从而可使肢体肿胀缓解或消退,也可以隔4至6小时热敷,切忌输液结束后立即热敷。
2.4.3 静脉炎。①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以及高渗性液体,容易引起静脉炎。刺激性药物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收缩与痉挛,病人感到疼痛、麻木,以致静脉变硬、成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②静脉炎的发生与套管针留置时间有关,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③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也可以发生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后应尽量抬高患肢并限制活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早期行冷敷,晚期行湿热敷,超短波理疗,合并感染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4.4 液体外渗:临床静脉输液的药液外渗是常见并发症,液体渗漏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的角度不当、固定不牢、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及患者不恰当活动有关,可出现肿痛等症状,甚至可出现组织坏死。发现液体外渗应立即拔针后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穿刺,因此在提高穿刺水平的基础上,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3 健康教育
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前,让病人明确留置针的特点、并发症及保留时间。向患者讲解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如留置针留置肢体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导致血液反流;同时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及局部皮肤的清洁,以利于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其自行保护血管,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减低脆性。拔管沿血管走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管后压迫5分钟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4 总结
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了病人的穿刺次数,减轻了疼痛感,为住院和家庭护理病人、输血及输液提供了方便,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道,利于病人的抢救工作,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技术和做好留置针的护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建娣.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护理.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年3月7卷3期
[2]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体表静脉留置针法.2005年4月20日
[3] 詹娅.留置针的护理及注意事项.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冠脉介入术作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人们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病人害怕手术,甚至于排斥手术,本文依据相关的专业护理知识,浅谈PCI术后的护理要点,力求以病人的身心舒适为首要,推动心内科介入治疗的相关护理发展。
【关键词】PCI术 护理
PCI术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在临床上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多使用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针对心内科极危病人随时变化,病情危重,病种复杂,其护理工作具有急,忙,多学科性特点。【1】PCI术后病人的护理更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护理现象,现将术后病人的护理要点及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详细讲解,做好心理护理
病人在手术之前多表现对手术的害怕,详细为病人讲解手术的过程,列举相关的实例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必要时,可以请术后已经康健的病人以亲身经历讲解,缓和病人情绪。对于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也应详细提出,并提出相关的处理,保证护士的安危,以防产生医疗纠纷,但不以引起病人恐慌为前提。
2 指导病人术前服药,做好相关护理
行PCI术的病人,应于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现临床多于手术当天顿服用氯吡格雷300mg,拜阿司匹林300mg,心血管疾病病人因生病时间长,服用药物多,对药物的服用不放在心上,护士应于术前当日送药至床头,待病人服用后方可离开。拟行桡动脉穿刺者应在非术侧肢体留置浅静脉置管,便于手术的进行。
3 术后保证心电监护的严密性,做好认真记录
病人回到病房后,应立即行常规术后处理。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氧监测.严密观察心电图有无异常,防止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并发症。对血压不稳定者应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并详细记录在术后病人的护理记录单上。直到血压稳定后改为1小时测量1次,记录的过程应详细记录血压的数值,不可加入主观意见为病人血压低此类描述性语言。
4 告知病人术侧肢体制动,认真观察术后伤口
手术后病人返回病房,应立即告知病人肢体制动。行桡动脉穿刺者,应抬高患肢,密切观察伤口及敷料的渗血情况和患肢的末端循环。行股动脉穿刺者术后卧床休息,一般于术后停用肝素6小时后拔除动脉鞘管,拔除后,按压穿刺部位20分钟,以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小时,术后肢体制动24小时,以防出血。嘱病人下肢保持伸直,咳嗽及用力排便时,应压紧穿刺点,观察有无出血,渗血和血肿。在告知的过程中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讲解清楚。【2】心内科病人多半有家属陪同,也应详细告知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督促其观察并反映病人的相关主诉。术后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以防出现护理失误,引起医疗纠纷。
(1) 监测血压,持续低血压,呈贫血貌,患者诉腹股沟处疼痛,应及时通知医生,以防腹膜后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
(2) 病人突然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及胸痛,应立即通知医生,以防引起致命的肺栓塞及心梗。
(3) 病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感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4) 对待局部的血肿,出血停止后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促进血肿的消散。
对待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应及时发现,记录相关的生命体征,配合医生抢救或进行重新包扎。当班护士应详细记录相关的情况,为医疗的处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5 鼓励病人多饮水,指导病人合理饮食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出,认真记录病人的尿量,对待术后卧床病人,如出现排尿障碍者,应做好心理疏导,如听水声等,解除紧张心理,促进排尿。无效者行导尿术。
指导术后病人合理饮食,少吃多餐,避免过饱引起的腹胀腹痛等不适;多进食粗纤维及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
6 常规使用抗生素,做好药物护理
一般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在输液过程中,应及时反映病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告知医生,及时更换输液器,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7 做好交接班制度,规范书写护理文书
术后患者的情况多变,应进行床旁交接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仪器监护进行详细记录。规范书写相关的护理文书,与医疗相对应。记录你所做的相关护理事项。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36-01
随着人口老年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多种慢性内科疾病,身体状况差,长期卧床易引发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因此,积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或出院时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1月-2010年11月,对1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病人,给予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出院时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8岁-86岁,平均年龄72岁;本组手术前均经过3-7天胫骨结节骨牵引或下肢皮肤牵引。合并有高血压6例,冠心病5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糖尿病3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因突发意外受伤,多数有紧张、忧虑、恐惧和烦躁的心理情绪,易导致患者思想负担重、害怕手术、对预后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关心、细心、爱心和同情心,与患者或通过患者家属与病人进行沟通,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忧虑和恐惧心理,消除其顾虑,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 老年患者各项生理机能可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受伤后生活规律和环境变化导致生理和心理不适,加上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内科疾病或潜在疾病。因此,①让病人尽快适应新环境,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②注意口腔、皮肤和头发卫生,习惯床上大小便,保持会阴卫生。③鼓励病人戒烟,扩胸,深呼吸,咳嗽排痰,增加肺活量,减少呼吸道感染;练习抬臀,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形成。④给予病人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汤、鸡汤等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纤维素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避免便秘和腹胀。⑤多饮水,保持小便通畅,避免泌尿系感染。
2.3 术前准备
2.3.1 牵引护理 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手术前都需要进行3-7天的牵引。牵引有骨牵引和皮牵引两种,对牵引的护理要注意:①肢体的位置和重量:病床脚端及患肢各抬高30°,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并穿丁字鞋,一般情况,皮牵引的重量为3-5kg,骨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6-1/8。②在牵引期间每天测量双侧肢体的长度,密切观察患肢肿胀及末梢循环情况,避免皮牵引过紧,骨牵引处每天以碘伏消毒牵引针孔,防止针道感染。③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其它部位的损伤,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3.2 配合医生进行术前主要脏器功能检查,交叉配血备用,嘱病人8小时禁饮,12小时禁食,术前保留尿管,遵医嘱在术前半小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4 术后护理
2.4.1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48-72小时内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给氧,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引流量、伤口敷料和患肢末梢循环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如:血压过低或过高、伤口敷料被血液浸湿、引流量多、患肢末梢循环差、头痛头晕、四肢麻木、表情异常、肢体活动障碍、语言不清、心前区疼痛、脉搏细速等,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作好各种记录。
2.4.2 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①患肢肿胀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创伤手术后患者活动减少造成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减慢引起肿胀,而血流减慢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因素[1],护理要点为:将患肢抬高20°- 30°,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受压,保持引流通畅,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从远而近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消除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预防压疮:加强营养,保持床面整洁平整,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保持皮肤干燥,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避免拖拉拽等摩擦皮肤动作。③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保持会阴清洁,拔除尿管后,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④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坠积性肺炎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鼓励病人深呼吸(吹气球),咳嗽排痰,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2.4.3 康复护理:早期患肢功能锻炼,有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术后4-5天开始,鼓励和指导病人作患肢肌肉和关节的主动活动,同时给予CPM持续被动进行患肢髋膝踝三关节屈伸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防止粘连,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和退变,促进骨折愈合。术后1-2周,扶病人坐起,双小腿下垂于床尾或床边作膝关节屈伸运动,增强肌力,手术部位给予理疗,促进伤口及受损组织康复。术后2-4周,指导病人在床上作直腿抬高及患肢关节的屈伸训练,锻炼肌力及关节活动,逐步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下床患肢不负重行走。
2.5 出院指导:病人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根据医生的出院医嘱,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以下重点:①加强营养,补充富含蛋白、钙磷和维生素的食物,定期复查X线片,定期随访;②在家人或专门陪护的保护下活动,防止跌倒再次受伤,骨折愈合前患肢勿盘腿、勿侧卧、勿过度内收和过早负重;③4-8周扶双拐或助行器患肢逐步部分负重行走,8-12周根据骨痂生长情况,扶单拐或手杖行走,骨折完全愈合,肌力恢复正常方可弃拐行走。
3 结果 本组1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均住院56天,病人恢复满意,无1例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特别是股骨粗隆部骨质疏松,加上合并内科疾病,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上升,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容易发生褥疮、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或导致原有疾病或潜在疾病发作或加重因此,目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主张手术治疗,可以缩短住院及卧床时间,减轻家庭护理的难度,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搭桥术;护理
股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下肢缺血性血管疾病[1]。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及钙化,继发血栓形成,以至发生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患肢出现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趾、足溃疡或坏死。应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来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恢复远端血运,行之有效。我院普外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成功地为11例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了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经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55岁一79岁,平均年龄69岁。间歇跛行伴疼痛7例,静息痛4例,患侧足趾溃疡2例,足趾坏疽1例。经动脉造影及CTA检查,股浅动脉闭塞长度在4 cm~9 cm,髂动脉及腘动脉通畅,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至少有一支通畅。
1.2手术方式:本组患者全部行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
1.3结果:足背动脉恢复,症状消失9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术后足趾溃疡愈合2例,第一、二趾截趾1例,住院日为16d-30 d,平均住院日为20d。
2手术配合与护理
2.1术前准备与护理
2.1.1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参加术前病例讨论,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针对病人制定适宜的护理措施。
2.1.2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重,压力大,因而心理护理是重点。术前一日下午到病房进行访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方式、目的、安全性,尤其现代血管外科的发展,人工血管的改进,多种药物的应用,为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喜的前景和安全的保障,提高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同时解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另一方面,讲明吸烟与该病的关系,劝其戒烟[2]。
2.1.3特殊用物准备 血管外科专用器械一套、后颅窝拉钩、留置针、1.0 mm硅胶管4根、5-0prolene缝线4根、人工血管等。
2.1.4药物:肝素钠12500U 2支、生物蛋白胶1盒、明胶海绵若干、止血纱布1包。
2.1.5术前常规准备做好皮试,备皮等,术前12 h禁食,6-8 h禁水。训练患者病床上大、小便等。
2.2术中配合与护理
2.2.1术中配合:手术。
选择上肢用18GY型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连接两个三通接头,配合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平卧,右大腿屈膝外展300,妥善固定。协助手术医生消毒铺巾。配合医生手术,针对手术步骤传递用物: (1)手术:先作腹股沟部纵切口,分离出股总、股深及股浅动脉,分别绕硅胶管。在膝内侧股骨内髁的后上方另作切口,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分离出腘动脉近端,并绕硅胶管。在股腘部两切口间,于深筋膜下钝性分离作一隧道,宽度可容2指。将人造血管剪至合适长度,先阻断腘动脉血流,做腘动脉与人造血管的侧端吻合,通过隧道将人造血管从腹股沟切口穿出,与股浅动脉作端侧吻合。观察出血、止血情况,吻合完毕后分别在股部和腘部各置一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
2.2.2术中护理要点: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与心电变化,并注意监测血糖。抗凝剂使用严格遵从医嘱:在吻合血管前,1支12500u肝素+500 ml生理盐水作局部冲洗用,将1支12500u肝素加盐水配制10rnl静脉推注4 ml全身肝素化,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血管移植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切口处理:小块干纱布压迫25 min+止血纱+生物蛋白胶喷,然后进行明胶局部充分填塞,检查止血。
2.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局部止血情况,配合医生做好局部止血的处理,随时准备止血用物和药物。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良好交接,病人卧床时间至少1 W,注意患者床上,保护患者切口和避免人工血管受压。观察切口引流液性状,并用多普勒检测患肢血流情况,防止切口感染。注意足部保暖, 加强患者足部的护理。
2.4出院后随访:心理护理包括戒烟和营养饮食结构调整等,注意保护患肢,服用抗凝剂避免继发血栓,嘱患者注意观察相关症状,及早发现,及时就医。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最常见疾病,而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最常见的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约占下肢病变的50% 一70%,而又以6O岁以上的患者多发。本病患者存在肢体末梢血运障碍、缺血性营养障碍[3],严重危害病人生命质量,轻者影响行走,重者导致静息痛及足部坏疽 。血管病变长度大多在约3 cm~4 cm到8cm~9cm之间,远端流出道动脉通畅,故人工血管搭桥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自体大隐静脉至今仍被公认为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最佳移植物,但在不能利用自体大隐静脉时,人造血管是必然选择。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PE)具有极稳定的理化性质和持久不变的强力,柔软易弯,缝合操作较易,管壁无渗血。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应用在股腘段动脉通畅率较高(3年通畅率约50%-8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并存,这些并发症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术后的并发症有出血、移植血管血栓形成、切口感染、肢体肿胀等,护理贯穿于患者整个诊治过程.对术后促进康复意义重大.所以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做好评估,控制好血压、血糖,预防心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术中应密切监控血压、心电、血糖等,在术中要止血充分;术后加强患者病情监测,如意识、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做好引流管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凝药物应用,严密监测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
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的成功,手术配合技术是关键,因此要求手术组医护人员在思想上充分重视,齐心协力将手术认真完成。术前充分的手术准备和护理、术中的良好配合与护理以及术后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移植血管再通良好的关键。 总之,护理是疾病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注重术中的配合及护理,提高术中护理水平,提倡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发展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李小鹰,范利.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L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2-293
[2]何琴.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 7(26):722
脑梗塞为老年常见病与多发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生活质量。从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科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配合良好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科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治疗对象72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进行诊断,主要变现为一侧面瘫、肢瘫或者轻度的意识障碍,并做CT检查确诊。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对参与本次治疗均知情并同意。病例筛选标准:①发病例时间(6~72)h,年龄≤75岁;②血压0.05)。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亦分别按照标准评分,两组对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自发病至开始接受治疗平均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可比性良好。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ral加脑络通针400mg静滴每日1次作为基础治疗,连用2周,治疗组第l天加用东菱克栓酶针10BU配于生理盐水150ml内,l小时以上滴完,第3天、第5天各用东菱克栓酶针5BU配于生理盐水150ml内l小时以上滴完。每次用药次日化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对照组加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剂口服。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寒战、出血等不良反应,予以对症处理。两组均于治疗第三周评定疗效。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评分[2],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进行。转归分为5个等级: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者增加不足18%;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2统计学处理:两组观察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
3讨论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溶栓的目的即溶解血栓,快速恢复梗死区的微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缺血程度,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东菱克栓酶作为一种单成分溶血栓微循环治疗剂,能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静脉给药后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使血管阻力下降,增加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流供应,使用缺血受损的脑细胞及时恢复功能,降低致残率,达到治疗目的。且不影响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
4护理
4.1加强病情及药物付作用的观察及护理:①实验室监测 在用药前后应及时正确采集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监护血象变化 ,以配合指导临床应用 。如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纤维蛋白原等。②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 、头重感、食欲振、恶心 、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也可有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等。
4.2溶栓治疗与护理
4.2.1溶栓前护理:当接通知要收住溶栓病人时,即备好输注泵、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UK、甘露醇及抢救药物和物品。接病人后,检查CT和验血结果,确认无出血倾向,置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进行监测,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防止低氧血症造成血管内膜细胞损伤而影响溶栓疗效。
4.2.2溶栓时护理:首先要注意血压监测。急性脑卒中时血管自动调节机能受损,脑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脉血压,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可能对缺血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但溶栓开始前收缩压>180~200mmHg,舒张压>110~120mmHg是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故应严密注意病人的血压。血压水平一般在130~160mg/70~90mmHg较为适宜,血压过高者,按医嘱使用作用缓慢的降压药使血压逐渐下降。对血压偏低者,要寻找原因,如收缩压6h溶栓治疗的病人,要经常了解患者意识、瞳孔、语言、血压、脉搏、瘫痪肢体肌力变化。
4.2.3溶栓后护理:重视溶栓后的护理指导。若溶栓后无并发症且效果良好,仍要注意:①休息。溶栓后2h内绝对卧床休息,24h内在医护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②注意营养饮食,饮食宜选用低盐 、低脂 、低胆固醇和易消化的食物 。食物避免粗糙、生硬和过热,防止损伤消化道粘膜造成出血。③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讲解密切配合治疗与愈后的关系 。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 ,使病人解除顾虑 ,密切合作 ,早日康复。④加强临床护理。为了巩固疗效 ,应避免在有察斑处进行各种穿刺及注射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使病人感觉舒适。注意保证大小便通畅 ,定时更换卧位 ,预防感染及其它合并症的发生。⑤功能锻炼 在用药过程中和疗程间隙及治疗后的恢复期 ,都要鼓励和协助病人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每天都要活动患肢及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由轻到重 ,逐渐增加 ,并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 。走路是最好的功能锻炼方式之一 ,要鼓励能下床活动者到户外散步 ,做保健操等。对卧床不起者,护理人员应协助进行坐卧交替,伸屈兼顾及床上床沿被动的肢体活动,以防肌肉萎缩 。
参考文献:
【关键词】活体肝移植;受体;并发症;术后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51-01
1临床资料
2010——2012我中心实施成人LDLT2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6(18-58)岁。原发病情况:6例原发性肝癌,12例乙型慢性重症肝炎,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其他有4例。24例为右半肝供肝,1例为左半肝供肝。供体情况:15例母亲,5例父亲,其余5例为自愿捐献者。
2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2.1腹腔出血
2.1.1发生在术后早期,肝功能未完全恢复,凝血功能紊乱,加之手术应激和大量激素诱发出血和消化道溃疡[1],术后易出血。除表现为持续性的引流管每小时》100ml血性液体外,可出现高度腹胀、进行性血压下降、红细胞比容降低,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脸色苍白、尿量减少和口干等症状。本组受体共3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剖腹探查止血治疗后于术后痊愈出院。
2.1.2护理①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表现,及时处理。②监测引流管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管通畅。③及时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Hb)的变化。④床边B超监测移植肝血流及有无胸腹水等。
2.2血管并发症
2.2.1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VT)最常见的原因为术前受体已存在门静脉血栓,术中人工血管和冰冻血管的使用,另外还与受体性别、肝硬化程度等因素有关[2]。临床上可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大量腹水、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可无症状。本组发生1例,行剖腹探查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存活至今。
2.2.2护理①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术后根据凝血功能情况使用速避宁等抗凝药物,维持低凝状态,控制PT20s左右。②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和引流管情况,定时监测引流液细菌培养,对症处理。③协助病人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④尽量避免输注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及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⑤对使用抗凝和溶栓治疗的患者观察出血情况。
2.3胆道并发症
2.3.1胆道并发症是阻碍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发生率10-30%,胆道狭窄和胆漏最为常见,约占70%。胆道并发症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黄疸和发热。①肝断面胆漏,量较少,多能自愈;吻合口漏病情较急,本组发生1例,患者术后第11天进食后恶心,腹部胀痛,腹肌紧张,心率明显加快,体温升高,腹腔引流管引出300ML胆汁样液体,胆红素定量为394umol/L,经禁食、充分引流、护肝和抗炎治疗好转,术后1月痊愈出院。②胆道狭窄:表现为反复发热,黄胆,乏力等症状,胆道造影或MRCP可确诊。本组1例吻合口狭窄的患者经两次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行鼻胆管引流、支架植入术后狭窄解除,胆红素恢复正常范围。
2.3.2护理①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腹腔引流管情况。②密切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2.4小肝综合征
2.4.1移植肝的有效体积不足可引起术后高胆红素血症、难冶性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道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称为小体积肝综合症(SFSS)[3]。当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
2.4.2护理①加强对肝功能的监测。②在护理中保持低CVP,以利肾脏灌注和肝静脉回流。严格控制24h的出入量和输液的速度。③观察引流液的量,关注移植肝血流及肝脏的恢复情况。
2.5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我中心发生率为64%,尤以室早、房早及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多见,原因可能与术中大量出血;水、电介质失衡及受体的年龄有关。偶发房早、室早无需特殊处理,若发现室早大于6个/分钟或短阵室速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等及时汇报医生并予抗心率失常药。
3总结
综上所述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来势迅猛,在护理中我们只有做到预见性思维和针对性的护理和观察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积极和有效地对症处理,提高活体肝移植术后受体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郑树森,主编.肝脏移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9-480,596-598.
[2]谈景旺,江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1):17-20.
[3]梁廷波,梁靓,郑树森.小体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高压状态的意义及其冶疗.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