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提高认识,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今年五四期间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迅速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历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化、细致化的历程。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要影响,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献,获得新的定位。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与会者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从根本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素质教育是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回答这一问题。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
发展的好时机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指南。与会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依循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
同志五四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给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指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为根本。从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突显出同一个主题,即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讲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同志明确指出“这三个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励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掀起新的拉开了序幕。
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好时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需要进一步被植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构建这一根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文化、文化等三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直面挑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的新路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宏观而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是最大挑战。(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3)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4)进一步健全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5)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7)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会者指出,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新方向之后,应认真检视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在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基地建设,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局面上,要通过传承融合,升华、跃迁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两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遵照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确保提高教育质量,反思与总结这些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问题。还要进一步针对割裂文化内涵整体(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知识教育与文化形而上层面(精神)的价值教育,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这两者相融合,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到非文化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从具体课程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氛围与活动,从校内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干部队伍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到制度措施,从每个单位的实际出发,既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做好几件工作,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之一来抓。进而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四、创新实践,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与会者指出,除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多年来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外,今后未来将以迎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开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学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鲜经验、形成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好基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当前,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积极借鉴、大胆创新,进一步探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创新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借鉴。
有学者指出,教指委应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基地年报制度,积极对各基地年报进行总结,并将年报结果在基地学校内部进行通报,对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提出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学校提出改进意见。
一、努力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
大学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要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学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一段时期培养“红色工程师”“灵魂工程师”等口号也激励着大学的青年为之奋斗。这些观点都被大家所认同、所接受,也是大学一直所践行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所有这些大学职能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从这一意义出发,大学就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大学,大学同样承担着实践、传承、创造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它的这种功能。
大学的文化自觉,在于大学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中国的大学应该摆脱纯粹的功利性甚至是工具理性的困扰,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展潮流的同时,更应牢记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大学的文化自觉,也在于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时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大学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大学的科类单一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变,很多大学的学科更加综合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逐渐融合起来。这不仅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环境,给学生更加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大学更好地把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重理轻文、单纯培养“专业”人才、单纯传授专一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大学的文化自觉,更在于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应该看到,促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大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都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把大学的具体任务、短期任务和大学的历史使命、长远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大学才能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同时,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也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上,要以直接促进全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己任。
二、大学要为建设和谐文化作贡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在自己民族发展的长河中形成并发扬光大的,它又是在长期的与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而发展的,“和谐”体现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谐”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哲学,“和而不同”的理念,曾深深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能只看到经济上取得的业绩,只研究经济社会的更加开放,更要看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业绩,包括文化的更加开放,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大学要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将和谐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之中。就是要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文化思维、和谐文化观念与和谐文化精神,用和谐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群体成为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和谐文化也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这不仅妨碍着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大学在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大学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要不断促进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融合,就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大学也要肩负起向世界宣传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高等教育的开放,加强了我国大学与世界各国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大学迅速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博采众长、受益良多。高等教育的开放,也为我们更加广泛地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创造了条件,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域土中生根、发芽。如何更加广泛地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就成为大学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因此,大学应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更加开阔国际视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外文化沟通,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扩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往往又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使用,应该说,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提出时还引起一些争论和质疑,但这个时间很短,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同时又久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上。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而且已为不少人所接受。我们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或者说三要素,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素质”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准确定义不容易,但已被广泛使用,并被老百姓所理解、认同,而且被看作是比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者说是内化为人的内在的稳定性的品格,是涉及人的格调、品位、品格的东西。而这些内在的品质,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内化和转化的结果。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当时的说法是切中时弊、顺应潮流,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今天回过头来认识,应加上四个字:“涉及根本”,即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目前有一种倾向,想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特点也在“文化”二字,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于素质教育之中的,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所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高等教育方面,就应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努力贯彻党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花大力气建设和谐、文化的校园
这方面的论述、讨论已经有很多了,并且经过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大学的校园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内涵,新校园的建设更多地考虑了文化的氛围。校园建设要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这应该是多年来我国大学建设的一大进步、可喜的进步,这里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
校园是师生学习知识、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场所,它与一般的生活场所、甚至与一般的文化场所有所不同,它应该是一个高雅的、有文化积淀的场所,是学校品位、格调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优秀的校园往往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又沉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文化,它使师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大学校园应讲究秀美而不求奢华,崇尚高雅而不落俗套,大学校园要有它独特的品位与格调。而这种独特的品位与格调源于文化,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因此大学必须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沉淀学校办学的文化。只有学校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校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大学的校园才会不断地为各个时期办学中的文化所充实。
关键词:小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1文化素质教育
1.1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广义文化素质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能力品质,包括文化素质、知识能力、运用素养等等;狭义素质上面就是文化素质能力,对于文化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
1.2文化素质教育特征
文化素质教育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有教育学者提出,并也在小学生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革新,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活动,而是贯穿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德育、美育工作中的,并且在各类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并适应小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小学生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常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直诚实的品格,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常见于小学学校的人文课程、艺术课程中,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认识美、创作美的能力。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展、丰富,并且融入时代精神,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内容,都是当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效果是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学习环境、氛围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校园文化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情况所决定,也会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熏陶环境。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结合社会实践,从而全面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2.1树立正确文化教育观念
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按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文化学习能力,还应该拥有文化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文字运用、价值管制、社会实践和组织协调等。通过在学习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达到学习与理解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拓宽自身的胸襟、涵养自身的气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学校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专门的文化素质课堂或者将文化素质实践课程融和在小学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实践、文艺课程中。通过在小学学校课程中,专设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协作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全面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适应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2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融合与小学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综合作用。小学教育必须要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为载体,结合在小学生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工作中,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伦理修养、思路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小学应该建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文化素质实践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要坚持将每一任务,细分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和实践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文化素质活动的目标,通过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对小学生的系统的获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小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其将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成果,运用到促进学校文化氛围中,为小学生们搭建起锻炼、成长的舞台,帮助小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文化熏陶。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作者:董萍 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大东小学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3.
[2]景智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5.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0.
[4]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4.
[5]王丽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09.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及教育策略分析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探究人文与情怀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职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技术探析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6-07-20]. http:///article/jxgz/200909/20090900038657.shtml.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6-07-20]. http:///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2016-07-20]. http:///gao_zhi_791/20060323/t20060323_110175.shtml.
[5]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2.
[6]陈永国.文学教育:人何以为人?[J].外国文学研究,2015(6): 27.
[7]赵沛霖.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14(5):61.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XU Tai-mei,TANG Tai-xiang
关键词:90后;理工类学生;文化素质;现状;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7051-03
新一代的大学生们,生于90年代,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文化、网络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个性鲜明且张扬,却心理受挫能力差;他们思想开放独立却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他们追求新事物,却没有正确的方法;他们热衷非主流的时尚,讨厌主流中的束缚;他们过分的依赖网络,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在安逸舒适富裕的环境下生活着,他们在父母溺爱下成长着,他们在网络社会正负信息交错的影响中学习着,逐渐使得这一批90后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1]。这些90后理工类大学生部分都存在文字表达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欣赏水平欠缺、社交能力不强等问题,然而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现实社会,想要获得高薪工作取得个人成就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90后理工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加强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便显得十分必要。
1 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笔者针对湖南科技学院理工类专业大一至大四90后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45份,此次调查在全院理工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开展,具有相对普遍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总结如下:
1.1 文字表达能力差,缺乏基本的写作功底
在调查中被问及大学生常用的两个文体——请假条和申请书的写作格式和包含的基本要素时,回答的是五花八门,能准备无误的回答出来的不到半数。这表明,很大程度的学生不懂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格式要求,不了解各种写作文体的基本要素和格式,遇到需要写相关文章时,仅会的就是到百度上进行复制粘贴,也不管语句是否通顺,语言是否贴合主题,更谈不上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语法语病等情况。
1.2 文史哲的基础匮乏,知识结构单一
在高考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匮乏且单一的,缺乏的是能动性和灵活运用性,一旦高考结束仅学的书本知识也随高考后而流失。进入大学,放开高考链条下的生活,学生们只知道自由放松,对文化素质的学习完全忽视和淡漠。从调查结果显示,完整看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很少,知道孟子、老子、孔子等文化名人的主要思想和主张的更少,了解四书五经内容的那更是微忽其微。
1.3 艺术欣赏水平不足,文明礼仪缺乏
欣赏不了名著中文字和文化底蕴的魅力,懂得的只是网络上流传的粗俗而肤浅的口水小说;欣赏不了高雅的音乐、歌剧、音乐剧、话剧等高雅的艺术,信手拈来的却只是网络中流传的“小三”;欣赏不了风景画、人物画、抽象画的艺术内涵,热衷的却是网络中人物形象穿着布料少之又少的动漫游戏。艺术修养的缺乏,更进基本文明礼仪也在逐渐的淡化。校园内男女朋友在公众场合勾肩搭背亲吻如无人之地的现象随处可见;爆粗口、衣着不整出入教学楼的也是屡见不鲜;领导老师下寝室了解学生状态,学生表情冷漠,连基本的招呼也不会打的情况时常发生。这不仅让人感叹,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1.4 创新意识差,实践能力弱,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应试教育下部分学生存在仍是以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模式来博取高分,他们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差[2]。90后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高,动手能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欠缺,过于依赖网络,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2 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内在因素:90后大学生时代特点
1)时代的特征体。90后他们有着这个新时代的特点,他们个性鲜明且张扬,他们思想开放又独立,他们早熟却又不成熟,他们追求新事物,热衷网络。
2)社会的多元体。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思想空前解放的环境下,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受到国外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网络信息时代正负信息相互交错的抨击,多元化的思想下也造就了他们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行事风格。
3)矛盾的综合体。随着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他们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他们的潜意识想要去成就一翻事业,但是却贪图安逸的生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但又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他们总想做行动上的巨人,却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总在左右为难着,总在矛盾着。
90后大学生存在以上的时代特点,而使得他们在理想信念上产生模糊,思想意识形态上不够坚定,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文化素质教育参与热情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除了网络任何事物都引起不了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文化素质培养上越行越远。
2.2外在因素
1)社会因素。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是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所遗留的问题,我们所定位的教育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也只是为了一个考试分数而死记硬背,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知识从而转化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的指导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从而使得教育的天平出现偏颇,无法全面而综合性的去进行教育[3]。再加之,网络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高雅艺术和低俗文化都随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不受限制的冲入学生们的视野,90后的学生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使得不少学生在网络的旋涡中,摒弃了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放弃了对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
2)学校因素。对于理科类专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平衡,开设的课程都是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人文知识的灌输涉及较少。专业教师在课堂中对于人文知识氛围的营造也有所忽视,只是一味的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4]。并且,在强大的理工科背景下,学校综合性的文化氛围也有所不足,对一些讲座和社团活动以及大型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活动也较流于形式,没有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3)家庭因素。许多家长在学生考上大学后,就像甩包袱似的,把所有的教育义务全抛给了学校,殊不知,学生的启蒙教育源于家庭,学生的性格形成源于家庭,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的养成同样也源于家庭,家长的思想状况,家庭的整体氛围,是学生文化素质形成的一个关键。90后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60、70后,而这些60、70后的家长重理轻文的思想根深蒂固,心里更是一直信奉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把上大学学理工专业作为今后高薪就业的主要途径,认为吟读作对那是无病,认为读名著看小说那是看闲书做闲事,认为听音乐赏艺术那是走歪门斜道。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培养也产生了偏见和不屑。
3 加强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调整课程设置,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应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理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课堂,《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开设[5-6]。同时也可开设文学鉴赏、艺术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概论等选修课,而这些选修课只限针对理工类的学生开放,切实增强理工类学生在文化素质培养的参与度。
2)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大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专业教师上课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将人文精神、文化常识、文明礼仪等传递给学生,在老师的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无形中给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用。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对学生适时引导,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的内在需要,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合理分配大学时光,充实自身的人文素质,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文精神。
3)注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大校园综合性文化氛围营造的力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与熏陶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并配合相应的爱好开设适合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因势利导,使他们在活动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7]。结合时势、结合主题的开展讲座和大型文化活动,根据学生兴趣,利用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平台,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多方位的文化素质熏陶。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引导学生与社会文化相衔接,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4)开设网络化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以网络为载体促进文化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建立相关网站,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知识内容,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教师也可通过书写博客,在QQ空间里发表日记,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
5)构建和谐家校联系机制,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做好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文化素质的培养其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和家庭只有加强联系沟通,互通信息,才能全面准确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瑞年,何骏敏.”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挑战[J].中南论坛,2009(1).
[2] 张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3(1).
[3] 农艳春.试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工作对策[J].学术争鸣,2009(3).
[4] 周金声,彭书雄.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4-8-3.
[5] 戴跃侬.人文素质:理工科大学生成才之基[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帮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质的实现。文化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尤其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承担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中蕴含的伦理型知识体系和民族文化精神,为国民素质的培养提供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内涵促进着人们在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能力与创新上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可见,文化是人自觉实现素质发展的内在尺度,并塑造着国民素质的形成。
一、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社会历史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能量,使每一个公民能够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
(一)中国伦理型的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来看,它始终体现着“成人”“做人”的伦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启发人们内心自觉,凝聚着“成人”的道德理想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民对家庭、国家和民族义务感、责任感的伦理自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表现为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思维模式,劝诫国民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要有益于社会实践,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和倡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君子”、“圣人”的标准培养理想人格。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自觉、内省,要独善其身,认为高尚人格的实现完成在于自身的努力,“为仁由已,非由人也”。“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和人际和谐,如“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强调个人在人际伦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如“忠”与“孝”、“诚”与“信”等等。
(二)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便于国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中倡导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民族相联系并赋诸于实际行动,这是作为国民应有的素质和民族品质。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最直接的引导作用;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其本身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丰富国民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它所包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国安邦之道,对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史鉴作用;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修身养性之道和强身健体之术,如中医、武术、禅学、儒学、道经等,对当今国民健康素质的培养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以国民的“成人”教育为主线,在生活实践中加大对国民的素质培养。其一,学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融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教育的应试化传统,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的格局;其二,家庭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蒙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须从小抓起,引导其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培养其自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形成有益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三,社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讲堂。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推广各种各样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意义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传统文化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安邦。归纳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丰富知识见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至高点,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科技之学等,对于增长智慧,丰富知识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高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伦理,我国提出的20字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都能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渊源。
(三)增强精神力量。学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坚定国民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合理因素,并把其作为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基石。奋力开拓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国民素质相得益彰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9
[2]单培勇.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326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高职学生人学分数线较低,起点低、底子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文化底蕴的欠缺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考取各种证书,学生和老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习实际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大部分家长、老师、学生都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智商高、情商低。前段时间出现的南京中学生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由此还牵出更多中国游客在敦煌、故宫、帕劳、泰国等国内外旅游胜地的不雅行为。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
2礼仪教学的现状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尊老爱幼、文明守礼、团结同学、积极进取,但在校园里不乏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早退、遇见老师不问好等。其实造成高职学生缺乏礼仪修养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在中、小学成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通常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进人大学后,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由于受到专业设置、课时限制、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教师只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的礼仪教学基本都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根基。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礼仪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翻版,例如教人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站坐行蹲、如何使用刀叉等,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如此造成礼仪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道德培养。礼仪教育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在礼仪教学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学生言行举止的修养升华为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3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却很容易接纳和认同夕卜来文化。很多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西方节曰却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愿去探知,尤其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一些外来的文化意识形态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青少年,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向往和追求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及价值观等。这种趋势若继续持续下去,我们将会丢掉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本和民族特色。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又何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呢?又如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这种情况也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和宣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4如何在礼仪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还有着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忽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而应该恰当地与国际通用礼仪相结合。那么,如何在礼仪授课中融人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呢?礼仪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2013年8月18日凤凰卫视的《寰宇大战略》中的解说员解说道:“在1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抛弃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努力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但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传统文明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使中国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无所适从,种种社会乱象由此而生。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对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们付出的心血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行为失去规范甚至道德沦落、价值观混乱等种种严重的问题”。那么,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呢?《寰宇大战略》提醒了礼仪老师——中国亟须一场国民素质改造运动。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而礼仪老师的责任就是当好素质教育老师。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信、利、敬、义”这4个字的重要性。“信”乃礼仪之本,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利”乃礼仪之道,体现为人的胸怀;“敬”乃礼仪之魂,体现为人的境界;“义”乃礼仪之德,体现为人的责任。比如,在学校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开始上课后有的学生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有的学生时不时地刷屏手机或者玩手机游戏;有的学生穿着拖鞋上课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心中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业的恭敬之心。《礼记.曲卒上》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说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谦卑,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学校虽然在行为上对学生作了硬性规定,规定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很少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树立恭敬之心。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只有“恭敬”的心在学生心中犹然升起时,礼仪操作规范、仪态仪礼等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比如,我国古圣先贤将“明德"作为治国之根本,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礼与德互融为一体,两者相互印证。现在简说人伦大道,人道者——五伦八德。五伦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遵五伦,天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仪老师不能只摆花架子而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精髓,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育升华为素质教育。
5结语
一般来说,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但主要受进步论影响较大,强调实用性,强调为职业做准备。在具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上,则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即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这种课程所能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极为有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三种基本课程设计理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职业的特色,在强调各个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原则设计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明确指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
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4)应确立“生物科技与人类生命观”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原因的思考;一是生物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21世纪人类最耀眼的科技成就之一,但同时也严重地挑战着人类的生命观,特别是人类基因图绘制的重大突破,人们不能不思考生物科技与人类生命观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复制人”为例,这一生物科技的发展,不仅涉及人的生存权、代间伦理与法律关系等问题,也直接冲击人们对生命问题的态度。因此,加强生物科技与人类的生命伦理教育,引导高职生思考随着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人的、人类的、社会的、伦理的重大课题,诸如: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尊严、复制人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坠胎与自杀的道德意蕴、器官移植的道德意义等21世纪人类必然慎思和深思的问题。二是把21世纪必须慎思和深思的“什么是生命”的问题与我国传统的生命观教育结合起来。我国传统思想中有着对“什么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何在”这类人之生命观的深刻思考。在21世纪生物科技迅速发展之下,以我国传统的“人之生命观”来反观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不仅能够使高职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思想中“人之生命观”的伦理意蕴。而且使高职生能够以我国传统思想中“人之生命观”的思想底蕴,面对生物科技发展之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现实性冲突。
(5)应确立“人、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知识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初见端倪,使得知识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凸现出来。那么“人、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必须让高职生有着辩证的和理智的认识;其二,让高职生认识“人”在这三者之中的地位变化的历史过程。在以“财富积累”为社会发展策略的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人”却在这一社会发展中处于次要的、充当着经济及社会的理性化工具这一角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策略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人的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心,人的地位被凸现出来。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杠杆”性调节功能,再加上知识经济的功利性属性凸现于人们的经济中,使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上出现偏差,人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应有的定位和地位。因此,必须让高职生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一个整全性的认识和了解,让高职生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在三者关系中的定位,树立起“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思想观念,以端正高职生当前及未来的思想观念。
摘要 本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的详细阐述,提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通过武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作用的论述,挖掘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开拓素质教育的空间,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武术文化 素质教育 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
(二)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
(三)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会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四)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五)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需要
艺术设计首先是一门以艺术创作为基础、结合多门学科的综合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学习者要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学科知识素养。比如说室内设计专业,就必须要结合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室内设计作品;再如动画设计,则要涉及到计算机制作、影视、美学、文学以及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如果仅仅是单一的专业教学,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来说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2、全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方法对于艺术设计来说的至关重要的,而创新的思维不仅仅是来源自学科的专业学习,也得益于宽广的知识视野与稳固、扎实的文化基础。因此,可以说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较为困难的工作,而文化素质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以外丰厚的文化知识,从而进一步发掘潜能、开阔视野、培养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提升学生的创作内涵与作品的文化层次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设计创作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于艺术设计元素的综合把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才能将这些元素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去。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不只承载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情感,而且还要让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如此,作品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感人的内在力量。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在艺术类设计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首先学校要必须要重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要积极鼓励教师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与目标中融入文化素质评测的相关内容;其次,要为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进修与深造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最后,加强校园图书馆的建设,为教师的文化学习创造一个优越的读书条件。此外,必须加强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意识的培养,让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2、全面完善与整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类院在建设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除了开设“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美学”以及“大学语文”等必修课程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比如说“艺术哲学”、“西方文学”、“中国美学”、“艺术设计鉴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他们的学美情趣,强化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3、努力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院校的文化品位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职业院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的社会占到主体的是经济,从而导致了对于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所以更多学校只是将学生的大量的在校的时光用于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少之甚少。学校内的文化课程的比例只占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比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几乎没有。比如在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的语文教学的课堂,老师只注重于对于阅读题和作文题的固定模式的教学,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语文课的主旨也遭到了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冷落。这严重打击了学习传统文化和发展自身对于语文的特殊的见解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对于不断完善自我的素养的步伐严重滞留。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校园素质的教育的重要优势。
二、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现状
目前发生在中职学院校园里的有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情况,比如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上不顾老师存在,大声嬉笑打骂,有的更甚者会和老师直接顶嘴对骂、殴打老师。有的同学会多次无故旷课,去网吧打游戏,去酒吧酗酒聚会。部分学生会破坏公共设施,穿着奇装异服,对同学老师言语挑衅,或者视而不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和谐道德的环境和氛围,有违当代道德素质社会的标准。
探究发生这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不加管束,为所欲为,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所以就淡化了对自身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的原因时,现代学生的抗压能力太低,处理情感和生活之类的问题时有些局促,难以沉着应对,处理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启示
根据近些年的资料显示,中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严重缺失,校园打架、偷窃抢夺等行为发生较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则不太重视。使得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道德水准降低,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
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处于多么发达的经济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必须进行的。中华文化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前辈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对于中职技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传统文化对我国国民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必须努力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技能知识的学习结合到一起,使得学校的知识得到更深远的学习。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知识和道德的教学就会失去了根基,没有灵魂的依附。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升高到新的程度,在德育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无数经验证明,将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教学结合,会在学生的之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传统文化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全面充实的资源、科学的传授知识方法,明确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好基础准备,形成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实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业余生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进而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完善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进行型经济下的高需求的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必须把学生的传统文化培养和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先成人后成才。教育学生改正不正当的价值观,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精神,培养出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上,有着更加令人钦佩的职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