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20:1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法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1)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填好这个空?
(2)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动,体验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 ”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3、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2、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方法:通过观看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及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智慧星、小红旗。
2、学具:雪花片、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动画片“蚂蚁搬大米”(出示课件)讲故事:
两只灰色蚂蚁找到一粒大米(动作:闻“好
香呀!”用神态表示出来。)可是搬不动怎么办呢?
又叫来三只棕色蚂蚁一起搬走大米。
提问:蚂蚁开始搬不动大米,为什么后来能
搬走呢?
根据这个故事填空:(出示课件板书)
“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加法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加法。(出示课件板书)
二、新授活动:
1、戴花游戏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丫丫他们正在为
你们做花呢!请看图(出示课件)说一说你观察
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个
女孩和两个男孩一起做花;两朵黄花和三朵红花
合起来等。)
棒极了!请你亲手为自己戴花吧!黄色花片
表示黄花,红色花片表示红花。请先展示在桌子
上,左边一种,右边一种。接着你怎么做就能表
示:“一共有多少朵花?”(学生自己表现,看谁
是孙悟空,又快又灵,奖励一颗智慧星)。
请学生自己交流,说一说刚才怎么得到智慧
星的?
我还可以把你变得更聪明、更棒,因为我知
道一种叫加法的算式可以表示“合起来”。(出示
彩色课件板书)
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这里表示2和3合起来的意思。2和3合起来是5,
就在2 3后面写上“=”表示“是”的意思,也
就是说“=”两边数目相同(同样多、一样、相
等)。象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是加法算式,表
示把2和3合起来是5,读作2加3等于5。(出
示课件板书)
写“ ”号时先写“—”(横),再写“|”
(竖),要均匀。
“=”号的书写是两横,因为表示相等,所
以要上下对齐,宽窄空隙要适中。
齐读:2 3=5
2、夺红旗竞赛
现在我就来考考你:假如,你家请了一位客
人,碰巧又来了两位同学,家里一共来了多少人?
怎么用学具表示出来?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分四小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表示出来,列出算式
并计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现算法多样化:
“点数”法、从一个数起接着数、用数的组成知
识等)。哪个小队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夺得红旗。
(插在前排)
3、演一演
你们真棒!可是能做演员吗?那咱们就来演
一演“蚂蚁搬大米”吧!但和动画片演的不一样,
要先有3只蚂蚁,再叫来2只蚂蚁,合起来一起
搬走大米。
请一位小博士拿出卡片表示3和2合起来,
请全班的小老师四人一组判断小博士表示得对不
对,并用数字卡片摆出算式和得数来,说明理由。
三、聪明的一休闯三关
1、第一关:学学做做(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3只绿色小鸟和一只黄色小鸟飞
到一起。请学生用学具跟着做并列式计算,读出
算式,说一说是怎么算的。(3 1=4)
2、第二关:赛龙舟(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两条龙舟,一红一绿。学生相应
的分红、绿两队,看图列式计算并抢答,对一次
龙舟前进一步,先到达终点的那队获胜。(1 1=2、
2 2=4、4 1=5等)
3、第三关:大嘴吃饭(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小机器人——大嘴,他肚子上写
着“一共要吃多少饭”,手里拿着一个数字正在吃,
但还没吃饱,请从盘子里选一个数字放到他嘴边。
选对了他会说,谢谢你!选错了,他会说,大嘴
饿了要吃饭!(2 (1)=3、1 (3)=4、
1 (4)=5等)
四、奖励全班并总结
北辰小学:向银花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习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后编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并不陌生。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本课内容上来。
二.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最近学习了《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深深地感到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我们的教学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应以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养成合作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小数点的处理。
(2)教学难点:①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②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试一试: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9.510
=(
)
0.200
=(
)
7.3
=(
)
10
=(
)
我会口算:
2.5-1.3
=(
)
0.15+0.32
=(
)
1-0.3
=(
)
0.5+2.5
=(
)
2.
竖式计算下列两题。
475+34
=
385–59=
提问:说说整数的加减法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同学们对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如果改成两位小数加减法,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复习,唤醒学生的旧知,以旧促新。使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的新知达到正迁移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1.迁移旧知,探索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加减法。
①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要用到水和电,大家知道自己家的水费和电费是多少吗?
②正南街一号这个月水费和电费是多少?(出示教材第78页,情景图)
③你能提出什么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吗?(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情景图)
设计意图:出示日常生活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根据给出的信息,估算一下正南街一号的水电费大约需要多少元?
(3)尝试列横式、竖式算一算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逐步将信息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自主提问,并让学生在估算中运用小数的近似数等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2.自主探索,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3)指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生板演:
24.83
+
51.6
=73.43(元)
21.83
+
51.6
73.43
3.观察比较,归纳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观察比较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过程,进一步感知小数加法的算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这道小数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数点对齐。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用红色粉笔突显出各题的小数点。)
师:在竖式中的“8”和“6”为什么要对齐?“1”和“1”又为什么要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利用归纳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教材第79页,算一算,6.27+28.93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6.27+28.93=35.2
6.27
+
28.93
35.20
师:计算结果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怎么办?是否可以去掉。根据是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蓝色粉笔把竖式中的计算结果“35.20”末尾的“0”分别划上斜线,并把横式中的计算结果“35.2”末尾的“0”分别擦掉。
(3)理解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根据汇报,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
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②
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③
得数的小数点,要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
④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并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编成顺口溜:
点对点,位对位,小数整数方法同,得数对点要化简。(出示顺口溜)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法和一位小数加法的知识做铺垫,因此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两位小数加法,进一步感悟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更便于学生应用方法指导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探索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所计算的都是小数加法问题。现在请看一道小数减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2情境图)
(学生尝试计算)
生板演:
49.5—32.48=17.02(吨)
49.5
-
32.48
17.02
(1)探究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①师:在竖式中被减数中谁和减数中8对齐相减呢?请你想出理由说给同桌听听。(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师:“49.5”百分位上的数是几?添“0”的依据是什么?
③师:49.50—32.48计算中,百分位上怎么减?
小结: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相减,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在位数少的小数末尾添“0”,使相减的小数的位数相同。
(2)探究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教材第79页,算一算31—4.27=,你发现了什么?被减数是什么数?
汇报交流:在计算中,你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②在竖式中为什么要把“1”和“4”对齐相加呢?
在31的后面先加什么?
再添什么?
34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两个0?
③小结方法:当被减数是整数,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先在这个整数右下角先添上小数点,再在末尾添“0”。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两个特殊的“例题”,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尝试与探究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和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同时也很好的突破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相减以及整数减小数这一教学难点。
(三)巩固新知:
教材第80页,课堂活动1。
师生示范,然后分小组活动。
(四)闯关游戏
习题:
1.教材第81页,练十二,第1题。
50+8.56=
8.1-3.26=
2.教材第81页,练十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愿意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2.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u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4.83
+
51.6
=73.43(元)
21.83
+
51.6
73.43
49.5—32.48=17.02(吨)
49.5
-
32.48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数的组成》。使学生初步知道加法的含义,比较熟练的口算五以内的加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一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对于10以内的加法,他们已经很熟练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有些学生很天真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了。”有些会说:“怎么一年级和幼儿园教一样的东西?”他们进入学校学数学的最初兴趣就这样被破坏了!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 在《5以内的加法》这节教学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看主题图,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再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4只小鸟在草地上吃小虫,又飞来一只小鸟。
师:通过这个图意,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出“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感知如何提问)
师:“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生1: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就是把开始的4只小鸟和后来飞来的1只小鸟合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
师:说的真好,那该怎么列式呢?
生2:4+1=5
师板书:4+1=5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2、全班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生1: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4+1=5了,我还会算很多的加法呢!
(看到他那洋洋得意的模样,我情不自禁地夸奖了他几句,听了我的夸奖,他乐滋滋地坐下去了。)
生2:我在心里想,就知道了4+1=5,所以4加1就等于5了。
(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我是想让学生说出诸如数数法、接着数、数的组成之类的算法,然后我好根据他们的多 样的算法优化出用5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于是,我不甘心,还是硬着头皮接着问。)
师:大家都知道4+1=5,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在心里怎么算的跟老师说说吗?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举手了。)
师:好好想想,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课上到这里,我只好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有数数法、接着数和数的组成等算法。
不足之处:
1.在通过图意,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提问。
有的学生说成图的意思,有的学生说成算式,答非所问。
2.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虽然开学到现在,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听。
3.学生都知道4+1=5,但是不清楚怎么算,所以在提问的时候,以至于学生回答的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
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老师的点评,更深刻意识到,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突出重难点,主次要分清。在学生的注重和培养方面,一定要落实到位。学生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以后的展开教学各个环节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出的教案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而不是去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案。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在本课中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
如:在巩固应用的最后一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组织学生对“看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最简洁、最实用的,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
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
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三本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数的组成》。使学生初步知道加法的含义,比较熟练的口算五以内的加法。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实际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环节上,我先给学生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知识,通过在黑板上将5个圆片分成两堆,让学生边看实物个数边说数的组成。
师:我说1 生:我说4,1和4组成5
师:我说2 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1 生:我说3,1和3组成4
……
有了数的组成知识后,我采用了直观教并用学生喜欢的羽毛球引入新课,师:这是什么?生:羽毛球!一下子活跃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老师,我趁机问学生:老师左手有几个羽毛球?(生:1个),右手有几个羽毛球呢?(生:2个),师:1个球用数字几表示啊?(生:用1表示),2个球用数字几表示啊?(生:用2表示),师:老师手里一共有几只羽毛球?孩子们都说是3。左手和右手的球合起来是3个,这里用加法来表示,引出今天的新符号朋友“+”。并板书1+2=3(读1加2等于3)
出示三个小朋友折纸鹤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上的意思,生1:本来有一个小朋友,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加起来就是3个。(教师给予表扬)生2:本来有一只纸鹤,又拿来了两只纸鹤,加起来就是3只纸鹤(教师给予表扬)。接下来,请小朋友看图说加法式子,使他们从感受实物图的变化中抽象出数的变化,学会看图说加法式子。
气球图的教学仿照上例。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式子,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摆的圆片可以用什么加法式子表示。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中巩固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探究运算加法的方法。在教学教科书第24页的主题图时,先要学生说图的意思,说完意思后再说加法式子怎么写,最后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计算方法或分组讨论,然后再点回答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1:我是1、2、3、4、5数出来的(教师肯定回答);生2:本来有4只了,就是数字4,加再1只就往后数,便是5了(教师肯定回答);生3:4和1可以组成5(高度赞赏)。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哪种方法又快又好?最终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做加法最方便。
拓展环节,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来表示呢?
生:我早上喝了一杯牛奶,晚上喝了一杯牛奶,1+1=2,我一共喝了两杯牛奶。
生:妈妈买了2个苹果,后来又买了3个苹果,一共买了5个苹果,可以用2+3=5来表示。
……
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口算题,让学生分类,学生分成了加法和减法两类,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将加法分类,学生分成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类。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复习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出示:61+34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生1:我是这样算的,先算60+30=90,再算1+4=5,90+5=95
生2:我是这样算的,先算1+4=5,再算60+30=90,90+5=95
生3:我是这样算的,先算61+4=65,再算65+30=95
生4:我是这样算的,先算34+135, 再算35+60=95.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算61+30=91,再算91+4=95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生没有回应)
师:老师是这样算的,我先算60+34=94,再算94+1=95。这样算可以吗?
生:可以。
师:噢,小朋友真聪明,能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口算不进位的加法了,那么进位加法你们也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吗?
出示:59+26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如上述过程一一说方法)
师出示一组进位加法练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以后,教师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复习减法。
课后感悟:
(一)尊重学生自我构建,是数学教学生命的起点。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力图用好新材料,体现“提供算法多样式”的教学理念,无可厚非。但是,教学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数学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算法多样化”源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在学生汇报五种算法后,教师可能感觉未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教材意图,便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虽然,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这种强加的“给予”,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能接收的。这种“以教代学”表面上实现了教学的意图,实际上是走教案(教师的教案就设计六种算法),教教材,师生被“死”的教案和教材钳制和支配,这是另一种灌输。
算法多样式,并非强迫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多种解题策略,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构件的方法不一是最优的,却是学生经过自身的思考,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数学现实是相吻合的,是学生使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顺着学生的思维不断调整“教”的程序,未必一定要追求所谓“圆满”(只要不影响后续学习),适合学生的认知,教学才会具有生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生命主体。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讲究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力。
在初探算法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算法,不管他的方法笨到什么程度,哪怕他扳手指的算法,我们都应该鼓励,因为这毕竟是他自己想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全班几十个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根本连一种方法都没有,老师要不要总结算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发现一种较为简明的方法,教他掌握,我认为在总结算法时,通过不同算法的特点对比,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寻找最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所学的知识融合贯通,在更高层次上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概括性的理解,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是计算教学所承载的使命。那么何时优化?怎样优化呢?我认为:
1、师生要有优化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结算法,重在对算法进行归纳与优化。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交流与汇总。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一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与汇报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解题方法给予分析,归纳与优化。不然,算法的多样化有时往往会让一些中、差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以致方法越多越糊涂,达不到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目的。
上面课中师生各抒己见,全班交流得出的计算方法有6种之多,但很可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与归纳,简化与优化。导致课后有一部分中差生连一种方法都没有掌握。由此可见,教师要有优化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算法进行分析与归纳,简化与优化。
2、精心设计优化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算法总是最好的。如何让学生较快的“悟”出最好的算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合理的总体设计与精心的课堂引导。在这堂课后,我们修改了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组:45+18,37-19,41-13,59+26,61+34……让生选择你喜欢的题目说说算法,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了以下一些算法:
生1:我来算59+26,因为59接近60,所以我先算60+26=86,多加了1,再减去1,得数是85
生2:我来算37-19,因为19接近20,所以我先算37-20=17,多减了1,要加1,得数是18
生3:我来算41-13,先算41-11=30,少减了2要再减2,得数是28
生4:我来算45+18,先算45+5=50,50+13=63,所以得数是63
……
修改后的教学环节,由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题组,有特点的数据不仅让学生自学的优化算法,更让学生体验了算法优化的简洁性,在选择最优化的算法的过程中,增强了数感。优化算法,不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种算法,而是要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这种算法,体会它的简约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它。只有这样精心设计的优化过程才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体现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数学教学生命的宗旨
关键词:小学数学;凑十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64-02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位加法”讲到了“凑十法”,它的原理是:把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中接近10的一个凑成10。方法是:离10近的那个数缺几够10,就从另一个加数借几凑成10。然后再用凑成的10加另一个数被借走后剩下的数。通过教学探索,我发现:(1)凑十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形式;(2)也不仅局限于进位加法,在退位减法中同样适用;(3)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低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凑十法在进位加法中的运用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采用教材中的形式教学,由于多方因素,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进位加法呢?此时学生对“10加几”和“几加10”的计算已经很熟练了,能不能利用“几加10”这一知识架设桥梁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大致如下:
(一)复习导入
4+10= 5+10=
7+10= 6+10=
通过学生练习回答,进一步巩固了“几加10”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7+9=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7+9=”这个算式你能利用前面“几加10”的知识来计算吗?
生:把7+9变成7+10
师:如果把7+9变成7+10,多加了几?
生:多加了1。
师:多加的还要怎样才能和原来计算结果相同?
生:多加了1,还要再减去1。
教师板书:7+9=7+10-1=16
小结:“几加9”可以把9看成10,“几加10”再减1,因为加10比加9多加了1,所以一定要减1。
在这个设计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几加10”的已有知识,把9转换成“10-1”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后面教学“几加8”、“几加7”……的进位加法时,我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对前面“几加9”的知识基础,把8转换成10-( ),把7转换成10-(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触类旁通,教学效果也不错。我想这种算法也应算“凑十法”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这一点我在退位减法教学中深有体会。
二、凑十法在退位减法中的运用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中,教材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
(1)破十法:即把被减数“十几”分成10和几,先用10减去减数,所得的差再加上被减数分出的“几”。例如:12-9=10-9+2。
(2)连减法:先从被减数中减去“零数”――也就是被减数中个位上的数,被减数变成了10,还缺几没减够,就再减几。例如:14-8=14-4-4。
(3)想加算减法:根据进位加法逆算退位减法。例如:因为8+7=15,所以15-8=7。
破十法:充分利用数位知识,简单易学,教学效果良好。连减法:易于掌握,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学习口算退位减法速度。想加算减法:前提是进位加法一定要熟练,否则,就很难熟练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孩子们花钱买东西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根据孩子们的花钱经历和学生对十几减10的计算熟练程度,我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做了新的尝试。重新设计了教案。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一只转笔刀要9元,假如你有15元钱,要买一只转笔刀,你会怎样付钱?有的说零钱够的话就用零钱付;有的说零钱不够就拿10元付,让售货员往回找给钱呗!
我借机转入新课,如果这15元刚好由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组成的(这样假设是考虑到15的数位组成),谁能算一算付清钱后还剩几元?这时很多学生举起手。回答的结果都是还剩6元。我指名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他回答说:从15元里拿出10元,还剩5元,本应该付9元,却付了10元,多付了1元,售货员还得找回来1元,这样一共剩6元。
接下来我就直接出示了“16-9=”这个算式,请学生计算。他们很快就算了出来。我又指名说算的过程,他们的回答是:16-9=16-10+1。我问:“为什么要加1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该给9,却给了10,多给了1,当然要要回1来了。”理解得多透彻啊!
“若是减8呢?”
“那就减10再加2呗!”
“若是减7呢?”
“那就减10再加3呗!”
“若是减6呢?”
“那就减10再加4呗!”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减数凑成10来减,多减了几,就再加上几。”
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算法是否也可称为“凑十法”呢?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
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符号的判别.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判断是否合理使用了该法则,让学生能进一步准确掌握该法则.
2.通过两组举例(师生可共同完成),教师应侧重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易出错的环节.
3.再通过三组不同形式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运算能力.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是熟练运用同底数暴的乘法运算公式.
(二)整体感知
要准确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运用它熟练灵活地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对于运算法则,我们除了应掌握它们的正用:外,还要善于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学会它们的逆向应用:,当然这个难度较大.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指出下列运算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结果.
①
②
③
强调:①中的指数不为0,指数相加时不要漏加的指数.②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③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是相乘.
(3)填空:
①,
②,,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计算:
(1)(2)(3)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例2计算:
(1)(2)
(3)(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或原式
提问:和相等吗?
3.巩固熟练
(1)P93练习(下)1,2.
(2)计算:
①②
③④
(3)错误辨析:
计算:①(是正整数)
解:
说明:化简错了,是正整数,是偶数,据乘方的符号法则本题结果应为0.
②
解:原式
说明:与不是同底数幂,它们相乘不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正确结果应为
(四)总结、扩展
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八、布置作业
P94A组3~5;P95B组1~2.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投影幂
例1例2练习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幼儿数数时的方法、速度、能力等都存有异同,这即成为我此次高结构 活动的基点。
在观察了幼儿的经验水平之后,我借助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却不太关注的材料进行设计。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推理中,尝试借助材料上的提示发现可以将物品数正确的方法。
2.倾听同伴的想法,乐意分享观察方式。 活动准备: PPT、操作纸、垫板、夹子、笔、照片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了解幼儿数数的能力 1.幼儿说出自己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
提问:老师经常听小朋友数数,你最大能数到几? (此问题不仅和活动内容本身相呼应,还考量大班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或肯定。在很多幼 儿的心目中,数到 100 是很了不起的事,教师可以快速观察,用问题“谁和他一样” ,寻找 能数到 100 的幼儿。这样也能节约时间,进入下一环节。) 2.幼儿倾听教师的“接数”要求,按要求数数字。
(教师请能数到 100 的幼儿起立。) (1)提问:我说一个数字,请你接着往下数 4 个数字。
98,预备——开始! (教师一方面关注幼儿数得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关注幼儿从十位数数到百位数的数数能力。
同时,观察其他幼儿,聆听每个幼儿的数数情况,可以及时了解与鼓励幼儿。) (2)教师:你们能数到很大的数字,真了不起,不知道你们数数的正确性怎么样?我们来玩数 数游戏,看谁能数正确。【设计意图:此环节看上去比较简单,背后挑战的却是大班幼儿的倾听、理解以及对自己水 平的认同能力。
引导幼儿关注倾听, 也为后面环节的顺利开展作准备。
教师与每个幼儿互动, 体现了对每个幼儿的关注。
】二、数数游戏——发现正确数数的方法 1.幼儿取出第一张操作纸,理解纸上的要求。
(1)观察纸上有哪些东西? (2)请你们看这幅图, 数数有几幢房子?有几棵树?有几只兔子?这样的花有几朵?数完把数字记 录在下面的空格内。
(教师站在幼儿身后观察幼儿记录的数字,了解个别幼儿记录该数字的原因。重点关注兔子 和花的记录情况。) 2.幼儿交流自己观察记录的结果。 (1)一起告诉我图上有几幢房子?有几棵树? (这两样东西大多数幼儿能数正确,可简单略过。) (2)东西大而且少,容易数清楚。数兔子的时候就不太简单了。你数到有几只兔子? (教师与幼儿一起倾听同伴说出的兔子数量。继而从说出的数量最少的幼儿开始询问。) (3)请你告诉我,你在哪里找到了×只兔子? (教师关注幼儿的表达,如方位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响亮、语句是否完整等;还可以关注幼 儿数兔子的方法。
等该幼儿表达完后, 请比他数数结果多 1 的幼儿进一步补充自己的发现。
) (4)请告诉大家, 多出来的 1 只兔子你是在哪里找到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 7 只兔子都数到? 小结:数数是有方法的,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数,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就能数清楚 有多少个了。
(5)这里花特别多,你是怎么数的?这样的花有几朵?多出来的 1 朵花要不要算上去? 小结:数数时不光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看清楚题目问什么,这样才能数正确。
(教师要关注幼儿说的答案是“12”还是“13” ,引导幼儿发现题目要求与多出来的 1 朵花在 颜色上的差异,思考是加上还是舍去。) 3.幼儿观察第二张操作纸,理解纸上的要求。
(1)这次要数什么?数带鱼时 “条” 表示什么意思?数鸡蛋时 “只” 表示什么意思?数饼干时 “种” 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认识操作纸上的字,有无关注括号内的小字。继而帮助幼儿理解“条” “只” “种”的意思,如数数有几条带鱼。) (2)都懂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种”是难点,因为幼儿或许不理解“种”的意思,这是操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并观察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幼儿操作时,教师站在幼儿身后静心 观察每个人记录的数字,个别了解幼儿这样记录的理由,做到心中有数。) 4.出示 PPT 和相关照片,引导幼儿数数时可以选择相关小图操作记录。
5.幼儿交流自己第二次观察记录的结果。
(1)(教师出示黑板上的表格。) 有几条带鱼?你是怎么数的?你数的是带鱼的哪个部位?为什么这样数? (教师把幼儿说出的答案呈现在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等幼儿交流完自己数带鱼的方法后, 引导幼儿思考哪种方法能数得又快又准确?借助 PPT 的演示,和幼儿一起再数一次。) *要数得正确,除了数数的时候要有序,还可用巧妙的方法来数,要找方便、容易的地方数。 *出示一盘香蕉,问:怎么数可以数清楚有几只香蕉? (2)盒子里有几只蛋?你在哪里发现×只蛋?多出来的蛋在哪里? (教师记录幼儿的答案后,继而从说出数量最少的幼儿开始询问,鼓励其清楚地表达自己在 哪里找到一定数量的蛋。引发其他幼儿继续思考,多出来的蛋在哪里?) *观察蛋的排列,学着借用先数一排的方法,推出后面有多少数量。
*出示一盒酸奶,让幼儿试试能否用刚才的方法正确数数一盒有几杯酸奶。
(3)这里有几种饼干?什么叫“种”?为何是 3 种?如果非要写 4(或其他数字),把括号里的小字 (量词)改成什么就对了? *要数正确,看清题目很重要。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可以不同。
(教师记录幼儿的答案后,追问幼儿什么是“种” ,帮助幼儿理解“种”的意思。如果先前幼 儿已经问过教师“种”的意思,此时可以不再追问。梳理完正确答案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 数数结果进一步追问,观察幼儿的反应与理解情况。)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易到难地挑战幼儿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数数方法、观察分析能力、推 理判断能力以及类概念。同时也挑战幼儿的学习习惯:倾听同伴说话的能力、关注细节的能 力、 借鉴运用的能力、 不懂就问的能力等。
PPT 以及表格的运用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 归纳、 梳理的作用,尤其适合班级中能力弱的幼儿。数学需要重复练习, “数香蕉”和“数酸奶” 就是幼儿迁移、练习巩固的过程。
】三、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 1.幼儿猜实物图片中物品的数量。
(1)出示 PPT 实物图片。
(2)老师再给你们看些东西,数数里面装了多少东西。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注意到包装上的数字提示,可根据幼儿的反应作适当提示。) 2.为什么包装上面要标上这样的数字?家里很多东西的包装上也有数字提示, 请你回家留意 一下,明天来告诉大家,你在包装盒上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了解这些数字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人们看了这些数字提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 买东西, 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数量的兴趣, 同时也悄悄开启幼儿探究包装上其他信息的兴 趣。) (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大班数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物品_幼儿园数学教案8以内的基数和序数中班数学活动《8 以内的基数与序数》 一、活动目标: 1、认识 8 以内的序数,学习序数词“第几”。
2、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3、发展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有 8 节车厢的小火车背景图一幅,幼儿熟悉的小动物 8 种,如小熊、小 猫、小猪、小猴、小青蛙、小乌龟、小狗各 1 只,小兔 2 只。
2、幼儿每组一份操作材料:8 只不同的小动物,有 8 节车厢的火车图片 三、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小动物坐火车”,帮助幼儿认识“8”以内的序数。
(1)教师出示火车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导语: “今天天气真好,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准备乘火车去旅行。现在火车 开来了。” 提问:①师:这辆火车有几节车厢?(8 节) ②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火车的第一节车厢(贴上数字 1),谁能知道第 二节,第三节车厢在哪儿呢?(幼儿回答,并贴上数字) (2)教师边出示小动物图片边提问: ①师:大家快来看看,哪些小动物都来乘车了?(小熊、小猫、小猪、小 老鼠、小狐狸、小乌龟、小狗、小兔)。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呢?谁排第一,排在 第三的是谁呢?小猪排第几呢?小兔排第几? ②师:火车快要开了,小动物上车了,小熊说我要坐第五节车厢,我请一个 小朋友帮我把小猪送上车。(送到后和小朋友一起检查有没有送对) ③师:小兔说我想坐第三节车厢,但我不知道第三节车厢在哪,想请小朋友 帮帮我。(请小朋友帮送,在检查有没有送对) ④师:请小朋友把剩下的小动物都送上车,谁想上来试一试呢? ⑤师: 现在所有的小动物都上车啦。
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都坐在第几节车厢。
(从第一节开始数)运用语句:“xx 动物坐在第 x 车厢” 教师小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在的车厢,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个。
⑥师:哎呀,大家快看,小兔的妹妹来了。(出示另一个小兔)她也想一起 去旅游。
谁能找一找小兔在第几个车厢?能不能把小兔妹妹送到小兔的车厢呢? ⑦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三号车厢坐了几只小兔?(由幼儿回答,如错误则 教师指出错误并改正) ⑧师: 请小朋友们也来试一试, 为我们的小动物们安排下座位, 并说一说 “xx 动物坐在第 x 车厢”,可以反过来说“x 车厢里坐着 XX 动物” 呜??呜??大森林的火车要开动啦,小动物们要去旅游啦!小朋友们,我 们也来玩坐火车的游戏吧! 延生:游戏“开火车”。
讲解示范游戏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由活动,音乐停,每组小朋友迅 速搭住肩膀随意站成一排,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以第一个幼儿为首,小 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嘟嘟嘟嘟开火车,我排第 x”。
中班数学活动《8 以内的基数与序数》说课稿 12 学前教育 1 何平 11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数学活动《学习 8 以内基数与序数》 一、说教材: 设计《8 以内的基数与序数》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 活动来学习掌握 8 以内的序数, 例小猫在第四节车厢里,第一节车厢里坐着小熊 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 8 以内的单项序数。知道第二和两个的区别,了 解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运用事先准备的活动材料(小火车和动物)先导入话题,引导幼儿观察。再 演示送小动物上车并提问引发思考。其中演示到两只小兔在三号车厢是个难点, 有的幼儿可能分不清第几和几个的区别, 需要演示并详细讲解。
让幼儿自己操作, 并说一说,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玩“排队”的游戏。
三、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 境。幼儿在“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 序数的概念。
四、说教学法: 根据中班孩子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准备了 8 节车厢的小火车背景图,和 8 种小动物。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 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 运用了演示法。
1.演示法:通过导入话题,并进一步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 定的理解, 本活动的演示用来区分物品所摆放位置的不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 法、提问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 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 真正体现玩中学。
2.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小组活动让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 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 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 在一起, 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摆放操作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 动手操作能力。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话题动物们坐火车旅游,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先以“小动物坐火车”为话题,学习 8 以内的序数。出示火车图 片,引导幼儿观察火车。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第三环节:教师演示,送一个小动物上车,提问什么小动物在第几个车厢, 引导幼儿学会使用“XX 动物在 x 号车厢” 或者“x 车厢里坐着 XX 动物”然后老 师总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在的车厢,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个。
”并 且玩一个游戏“找小动物”要求幼儿能正确迅速地说出“xx 动物坐在第 x 车厢” 或者“x 车厢里坐着 XX 动物” 。
第四环节: 幼儿分组操作游戏, 随意摆放小动物在车厢里, 让别的幼儿来说。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
第五环节:玩游戏“排队”。先讲解示范游戏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 由活动,音乐停,每组小朋友迅速搭住肩膀随意站成一排,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 友。然后以第一个幼儿为首,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嘟嘟嘟嘟开火车, 我排第 x”。
大班数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物品_大班数学教案 新17篇单双数(大班)活动目标: 1、认识单数和双数,能正确区分 10 以内的单双数。
2、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10 的数字卡片、幼儿每人 1 张圆点数量不同的卡片(卡片上有 1-10 数量的圆点)。
活动过程: 一、 学习区分 10 以内的单双数。
1、请幼儿点数卡片上的圆点数量。
请幼儿把卡片上的圆点两个两个地圈在一起,要求圆点不能重复圈。
2、请幼儿观察卡片说说自己的发现。如:能把圆点两个两个地 圈完的数是 2、4、6、8、10;不能把圆点圈完,会剩下 1 个圆点的 数是 1、3、5、7、9。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10 以内 的单数是 1、3、5、7、9。两个两个地数,正好数完的数叫双数,10 以内的双数是 2、4、6、8、10. 二、 判断 10 以内的单双数。
1、幼儿数图上的小鸟、苹果、鸭梨、花朵,请幼儿说出它们的 总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2、幼儿填上各种水果的个数,说说每种水果是单数还是双数。
3、教师小结:我们发现 2、4、6、8、10 是双数,1、3、5、7、 9 是单数。
三、 做游戏“抱一抱”。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教师出示 1-10 任意数卡,请幼儿判断是 单数还是双数。如果是单数,自己抱自己;如果是双数,就找个朋友 抱一抱。
2、游戏可进行数次。
四、 寻找单双数。
请幼儿在自己的身体上或日常生活中找一找,说说哪些是单数, 哪些是双数。
五、 活动延伸 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练习,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 1-10 的单双 数。
教学反思: 《住旅馆》(大班)活动目标: 1、认识 10 以内的相邻数,了解自然数列之间的等差关系。
2、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10 数字卡片 1 套 幼儿画册《数学》上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数数。
二、 学习 10 以内的相邻数 1、出示画册图 幼儿数一数, 图上共有几个房间?图上条有几个小朋友?引导幼 儿观察,乐乐应该住几号房间?(幼儿回答) 。
引导幼儿说出 2 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2 比 1 多几?2 比 3 少几?5 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5 比 1 多几?5 比 6 少几? 2、小结: 1 和 3 紧挨着 2,1 比 2 少 1,3 比 2 多 1,1 和 3 就是 2 的相邻数。
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其他数字的相邻数。
3、互动练习 出示任意一个数字,幼儿分别说出比它少 1 和多 1 的数字;教师 出示任意数字卡片,幼儿举出它的相邻数卡,并说出某数的相邻数是 几和几。
三、观察画册《住旅馆》 讨论:7 的邻居是谁?幼儿进一步认识相邻数的含义。
幼儿说一说画册中的花是按什么规律种的,一起帮他们把花种 完,并写上相邻数。
四、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鼠标娃娃请客(大班)教学目标: 1、学习 4 的分解、组成,初步建立数字分和的概念,感知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2、激发幼儿学习分解、组成的兴趣。
教学准备: 4 条小鱼卡片, 2 个鱼缸卡片,圆点卡片 1-4 各 2 个,数字卡片 1-4 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 4 条小鱼,问幼儿,要把小鱼养在两个鱼缸里可以 怎样请幼儿动手操作; 当幼儿想出一种方法后提示幼儿想想还可以怎 样分,想的方法越多愈好。
二、教师有意将幼儿的不同分合方法按两种方式排列;按顺序分 和无顺序随意分,然后,引导游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按顺序将一 个数分成两部分数,一边的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每分 一次,一边数增加 1,别一边的数减少 1,两个部分数和起来都是 4。
三、幼儿操作练习,按顺序分合 4。
幼儿每人拿出纸笔和实物,首先在桌子上用实物摆出 4 的分合 式,(按顺序分)然后在纸上记录数字 4 的分合式,看谁分得又快又 正确。
四、观察画册《鼠标娃娃请客》 今天鼠标娃娃请客,它要求大家和它拿的石榴一样多,想一想, 欢欢已经有 1 个石榴,乐乐已经有 3 个石榴,他们各再拿几个就是 4 个?为什么他俩都说把对方的石榴拿过来正好是 4 个?引导幼儿说 出 2 和 3 合起来是 4,3 和 1 合起来也是 4. 请幼儿帮欢欢、乐乐、奇奇拿石榴,放在他们的果盘里,并练习 4 的分解、组成。
五、游戏《找朋友》 幼儿手中拿 1-3 数字卡片,音乐响起时在场地内走动,当音乐停 时,每位幼儿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合起来是 4 的做朋友,最快找到朋 友的为赢,即此游戏后,相互交换卡片,重新开始游戏。
教学反思: 分鱼(大班数学)活动目标: 1、学习 5 的分解、组成,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目分成不同的子 集。
2、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互相交换位置,总数不变的互换规 律。
活动重点: 学习 5 的组成,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目分成不同的子集。
活动准备: 1、小鱼图片若干,鱼缸若干。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1、数卡导进。
(1) 老师:今天森林里来了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看看有谁? (2) 出示动物卡片。
(3) 老师:这是谁呀?来了几只呢?(幼儿拍手回答) 老师:现在我们的小动物都找到数字朋友了,我们一起来按顺序 数一下吧! 2、温习 4 的分成。
指向数字 4 发问。
老师:这是几? 小朋友,我问你 4 可以分成 1 和几?(幼儿集体回答) (幼儿回答,老师在一旁写 4 可以分成 1 和 3;3 和 1;2 和 2) 3、探索 5 的分成。
(1) 老师:现在小动物都回家了,只剩下几条小鱼了。我们一起 数一下还剩几条小鱼? (幼儿集体数数) 老师: (出示鱼缸)小鱼也想回家了,可以鱼缸有两个,5 条小鱼 怎样分呢? (2) 幼儿分鱼。 (3) 请分好的幼儿完全的讲述自己分的结果。
老师:他讲的很好,我们可以用分成式来记录 1 条小鱼就用数字 1 来表示。
(老师记录 5 可以分成 1 和 4;4 和 1;2 和 3;3 和 2) (4)小结。
老师:我们小朋友看一看一共有几种分法? 我们一起读一下,好不好? 老师:刚才小朋友自己只用了一种方法,我们自己现在尝试一下 另外两种方法,好不好? (自己一边放一边说) (6)总结: 5 的分成一共有几种? 幼儿朗诵 5 的分成。
师问幼答。
4、完成作业《幼儿画册》 教学反思: 乐乐水果屋(大班)活动目标: 1、会正确计算 4 以内数的减法。
2、学会减法的应用,能在生活中进行减法练习。
活动准备: 1、教学大书“乐乐水果屋”,苹果、梨、桔子、菠萝图片各 4 张。
2、幼儿画册《数学》上。
3、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出活动。乐了水果超市就要开业了,我们看看 这组货架上有什么商品。
出示苹果、梨、桔子、菠萝图片各 4 个。
数一数:每种水果各有多少个? 小动物们各要买几个水果? 2、帮乐乐算一算,原来都是 4 个水果,现在各剩几个? 引导幼儿观看画册:看看水果架的物品各是多少,被买走几个? 现在各剩几个? 3、水果超市购物。
分发给幼儿每人一个购物袋,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进行 购物,使幼儿自己熟悉相互交流自己所选择的水果是什么买多少? 4、角色游戏 让幼儿扮演超市收银员,幼儿进行自由购物。
5、活动延伸。
家长带幼儿去超市,请小朋友自己观看商品价格 教学反思: 小鸟和松鼠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顺序,学习书写数字 1、2. 2、激发幼儿书写数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 1、2 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开始学写数字,谁会写数字 1,请小朋友到黑板上 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引导幼儿说出:写数,1 要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 1,让幼儿观察老师写数字从什么地 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请小朋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一写。
二、学写数字 2。
出示两座小房子,谁知道两座小房子用数字几表示:谁会写数字 2,请到黑板上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 2,让幼儿观察数字 2 的笔顺,老师 写数字 2 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幼儿对照老师写的数字 2 先做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引导幼儿观察画册《小鸟和松鼠》。
1、请小朋友说一说小鸟和松鼠各有几只,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2、指导幼儿一起在画册上书写数字 1、2。
教学反思: 远航活动目标: 1、学习书写数字 3 和 4。
2、掌握书写数字 4,两笔书写笔顺的顺序。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 3 和 4 各一张。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画册《远航》。
1、打开画册看一看,鼠标娃娃和几只小兔去远航?分别用数字 几表示?幼儿回答。
2、出示数字 3 和 4。
今天我们学习写数字 3 和 4。请小朋友猜一猜数字 3 和 4 哪个是 两笔写成的? 引导幼儿观察数字 4 有两个圆点、两个箭头。
3、学写数字 3。
我们先学习写数字 3,数字 3 怎么写呢? 教师示范写数字 3,提醒幼儿注意看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 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3,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3。
4、学写数字 4。
教师示范写数字 4,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4 由两笔写成,看笔顺, 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4,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4。
二、总结数字 3 和 4 的写法。
教学反思: 团结树活动目标: 1、书写数字 5、6、7,重点掌握数字 5 两笔书写笔顺。
2、比较 3 个数的大小,了解 3 个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 5、6 和 7 各一张。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打开画册《团结树》,数一数一棵树上长了几种水果,每种 水果结了几个?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二、书写数字 5、6、7。
1、学写数字 5。
数字 5、6、7 中哪个数字最小,是几笔写成的? 教师示范写数字 5,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5 由两笔写成,看笔顺, 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5,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5。
2、学写数字 6。
教师示范写数字 6,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6 是由一笔写成的,看笔 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6,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6。
3、学写数字 7。
教师示范写数字 7,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7 是由一笔写成的,看笔 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7,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7。
三、用数字 5、6、7 记录团结树的故事。
教学反思: 捡花生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数字 8、9、0。
2、知道 0 的含义和用途。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0——10。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册《捡花生》。
打开画册《捡花生》,数一数,他们各捡了几颗花生?用数字几 表示?谁捡得最多?谁捡得最少?乐乐一颗也没捡到,用数字几表 示? 二、学写数字 8 和 9。
1、教师示范写数字 8,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8 是由一笔写成的, 看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8,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8。
2、教师示范写数字 9,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9 也是由一笔写成的, 看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9,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9。
三、学写数字 0。
乐乐一颗也没捡到,用数字 0 表示。数字 0 怎么写? 教师示范写数字 0,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0 也是由一笔写成的,看 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0,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0。
四、总结数字 8、9、0 的写法。
教学反思: 数月饼活动目的: 1、学习 2 个 2 个、5 个 5 个、10 个 10 个地数数。
2、提高幼儿按群数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10、20、30、40、50 各一张。
2、圆片图卡每人 10 个。
3、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数月饼。
1、中秋节快到了,小玉兔到糕点厂定了许多月饼,它请我们帮 忙数月饼。
2、先让幼儿一个一个地数,一共 50 块。
3、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是不是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数?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 2 个 2 个地数、5 个 5 个地数、10 个 10 个地 数。
4、请幼儿 2 个 2 个地数,看一共有多少块月饼。请幼儿 5 个 5 个地数,看一共有多少块月饼。请幼儿 10 个 10 个地数,看一共有多 少块月饼。
5、练习 1 个 1 个、2 个 2 个、5 个 5 个、10 个 10 个地数数。
二、认识整十数。
我们学会了 10 个 10 个地数数,让我们一起认读数字 10、20、 30、40、50。
出示数字卡片 10、20、30、40、50,引导幼儿认读数字 10、20、 30、40、50。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你知道吗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符号的含义。
2、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1—10 数字卡,“>”、“<”、“=”符号卡。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 老师介绍“>” 、 “<” 、 “=”号。
1、两数比大小,不由多和少,请用“>” 、 “<”号,两边一样 多,就用“=”号。
2、 “>”号大口对着大数, “<”号尖嘴对着小数, “=”号两边 一样多。
二、正确使用“>” 、 “<” 、 “=”符号。
1、三颗白菜和一颗白菜相比较,3>1。
2、一颗白菜和三颗白菜相比较,1<3。
3、三个萝卜与三个胡萝卜相比较,3=3。
4、四个苹果与三个苹果相比较,4>3。
5、四个菠萝与五个菠萝相比较,4<5。
三、练习。
在()里填上“>” 、 “<” 、 “=” 。
5()6 教学反思: 3()2 4()7 8()5 四、活动总结。 去郊游活动目标: 1、学习 2 和 3 的分解,认识分解符号。
2、初步了解分解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
活动准备: 1、课件《去郊游》 。苹果、梨图卡各三个。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去郊游》 。
1、奇奇它们去郊游,欢欢找到 3 个苹果,分给奇奇 2 个。3 可 以分成 2 和 1;3 可以分成 1 和 2。
2、画图分解、组合。
3 2 3 1 2 13、教师讲解分解、组合式。
4、奇奇把它的 2 个苹果又分给乐乐一个,2 可以分成 1 和 1 怎 么表示? 2 1 15、小结。
二、练习分解组合。
1、乐乐找到了 3 个梨,想分给奇奇,可乐乐不会分。谁能帮它 分? 3 2 1 3 1 22、小结。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和奇奇它们一起去郊游,学会了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
教学反思: 动物妈妈和宝宝活动目标: 1、学习 3 以内的加法,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认识加号,了解其含义。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1、2、3, “=”卡片。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认识加号“+” 。
这是加号,表示把两个数加起来的意思。
二、观察幼儿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 。
1、鼠标娃娃它们在森林动物园,发现了许多动物妈妈和宝宝。
我们算一算每种动物各有几只? 2、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 ,教师讲解画面内 容,幼儿列算式。
(1)、竹林里有 1 只熊猫妈妈和 1 只熊猫宝宝,合起来是几只熊 猫?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 1+1=2。
(2)、1 只袋鼠妈妈生了 2 个袋鼠宝宝,合起来是几只袋鼠?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 1+2=3。
(3)、树上有 2 只小鸟,又飞来 1 只大鸟,一共几只鸟? 鼓励幼儿列出算式 2+1=3。
(4)、树上有 2 只考拉,又爬上来 1 只大鸟,一共几只考拉?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 2+1=3。
3、请幼儿在画册上做加法练习,把加法算式写完整。
三、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牧场里活动目标: 1、学习 4 的加法,能用数的组成做加法运算。
2、建立组成式和加法算式的联系,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4 的组成式、加法算式。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册《牧场里》 ,玩“组成变加法”游戏。
1、打开画册《牧场里》 ,我们玩一个新游戏,是“组成变加法” 的游戏。请大家把合起来是 4 只羊的两组羊用线圈起来,并写成 4 的 组成式。
1 4 3 2 2 3 1442、教师示范把组成式 1 和 3 合起来是 4,变成加法算式 1+3=4, 请幼儿想一想,组成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1 和 3 合起来是 4,1 加 3 等于 4。
3、现在请大家把剩下来的两个组成式变成加法算式。引导幼儿 说出 2 和 2 合起来是 4,2 加 2 等于 4。
二、完成栏杆上和草地上的算式。
鼠标娃娃在栏杆上和草地上写好了算式。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吧。
1+3= 3+1= 2+2=三、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谁换的活动目标: 1、学习 5 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体验学习加法的乐趣,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盘、玩具苹果 5 个。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谁换的》。
1、今天天气真好,乐乐它们到水果屋去买水果。我们看一看乐 乐它们买水果发生了什么事? 2、乐乐买了 1 个苹果,又买了 4 个苹果。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加法算式怎么列?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1+4=5。
3、欢欢把盘子换了位置,还是 5 个苹果吗?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4+1=5。
4、乐乐重新摆了摆,看看还是 5 个苹果吗?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2+3=5。
5、欢欢又把盘子换了位置,还是 5 个苹果吗?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3+2=5。
6、小结。
二、完成画册上的算式。
三、和孩子们一起玩推出另一个算式的游戏,如 1+4=5 ,4+1=5。
2+3=5 (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 4+1=5 ( ) 好玩的气球活动目标: 1、学习 3 以内的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认识减号“-”,激发学习减法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3 数字卡片和“-”“=”号。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玩气球,学习 3 以内的减法。
1、今天过节,欢欢它们在玩气球,奇奇手里拿着 3 个气球,飞 走了 1 个气球,看看奇奇手里还剩几个气球? 2、教师出示减号,讲解减号的含义,摆出算式,请幼儿读一读。
引导幼儿思考,用减法算,得数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3-1=2。
3、乐乐也有 3 个气球。看,3 个气球全飞走了,还有气球吗? 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3-3=0。
说一说,算式里第一个 3 代表什么?(代表原来的 3 个气球) , 第二个 3 代表什么?(代表飞走的 3 个气球), 得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 字 0 表示)。
二、想一想,做一做。
1、我们今天学会了一种新本领,做减法题。用我们的新本领为 鼠标娃娃它们算一算还剩几个气球? 2、请幼儿观察画册《好玩的气球》 ,做减法练习。
三、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跷跷板活动目标: 1、比较轻重,学习重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了解跷跷板起落和两端轻重的关系。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经验讲述。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玩跷跷板时怎么区分谁轻谁重?重的一 端会怎样?轻的一端会怎样?什么时候两边一样高? 2、引导幼儿说出:重的一端会下沉,轻的一端会上扬,一样重 的时候两边一样高。
二、观察画册《跷跷板》。
1、打开画册《跷跷板》,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两边变得一 样高? 2、1 只小兔和几只小鸟一样重?1 只小兔和几只松鼠一样重? 1 只小兔和 4 只小鸟一样重?1 只小兔和 2 只松鼠一样重。
3、1 只松鼠和几只小鸟一样重? 指导幼儿用等式摆出谁和谁一样重,推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只兔=4 只鸟=2 只松鼠 2 只松鼠=4 只鸟 1 只松鼠=( )只鸟 4、用同样的方法推理摆出: 1 只鹿=2 只猫 1 只猫=3 只鸭子 1 只鹿=( )只鸭子 三、练习 现在我们都知道谁和谁一样重了,请在画册上写上正确的数字, 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主要内容:
句型:
问物价:Howmuchisthe…?Its…yuan.
this…?
that…?
It?
做加法题:
Howmuchis…and…?
语音:
字母组合
词汇
词卷9个,看图说话13个(数词)
语音语调:
Howmuchisthebook?(特殊疑问句,降调)
Itstowyuan.(陈述句,降调)
重难点
Howmuchis+某物?
Its+数量+yuan.(yuan无复数形式)
数词eleven-fifty及其规律
区分:Howmuch问物价
Howmany+名词复数问多少物品
课时分配。
句型、单词。
句型、课文、单词。
看图说话。
抄号。
语音,自测。
考查。
LessonThree(一)
教学目标:
单词:eleven,twelve,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thirty,fifty,much,yuan.
句型:
问物价及回答:
Howmuchisit?
thebook?
Its+数字+yuan
教学重难点:
数词thirteen~nineteen,以-teen结尾;数词twenty~fifty,以-ty结尾。
问物价及其回答:
Howmuchis+the+名词
Itis+数字+yuan.
教学过程:
OralEnglish
Whattimeisit?
Whatcolourisit?
Howareyou?
Howoldareyou?
Whereisthepencil-box?
Whereareyoufrom?
Newwords(板书)
Much许多howmuch多少
Yuan(无复数)元oneyuan,tenyuan
eleven十一
twelve十二
thirteen十三
fourteen十四
fifteen十五
sixteen十六
seventeen十七
eighteen十八
nineteen十九
twenty二十
thirty三十
forty四十
fifty五十
规律:
13~19以-teen结尾,[ti:n]
20~50以-ty结尾,[ti]
特殊变化的数词:
oneeleven
twotwelvetwenty
threethirteenthirty
fourforty
fivefifteenfifty
老师反复带读,并说出元音字线和字线组合的读音,让学生掌握数词的规律并记住其拼写
句型
老师出示一本英语书并说出其价钱。
TheEnglishbookissevenyuan.
Itissevenyuan.
Itssevenyuan.
让学生说出自己手头许多物品的价钱。
Thepencil-boxiselevenyuan.
Thepenistenyuan.
Itistwelveyuan.
问:(板书)
操练句型:
同桌两人,互相拿出一件自己最喜爱且会说的学具(如包、书、尺子等),互问价钱回答。
句型小结:
Howmuchisthe/this/that+名词?
The(这个);this这个(近指);那个(远指)
Its+数词+yuan.
作业: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起点;弹性;我要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84-02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1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
2 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1)前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计算顺序,对做数较大的计算题有畏惧情绪,错题率较高(每班每次作业有半数人有错)。两个班同学的计算
能力、计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匹配较好。
(2)教学实验:我没有按例题编排顺序一步一步的讲计算规则,而是出几道相关的一步、两步计算试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题,看哪组编的题多、形式多,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每组编出了十几道试题。全班汇总后,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有疑问的几种形式的试题试做,并讨论总结出好的计算方法。课堂效果: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非常喜欢做自己编的试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非常全面、准确的找出了计算规则,而且还总结出易错点,怎样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错。总结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要求再编、再做。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按顺序2课时完成课本的4个例题,教学形式是小组讨论,按教师的要求把准备题改编成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计算规则。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程度一般,按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做题,完成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3)后测: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后对学习数学、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测试学生实验后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作业追踪观察。
(4)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的成绩;班同学对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信心高于控 制班,实验班的作业质量也优于控制班。
实验表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探索,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众所周知,教案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思路的重要体现.以下就笔者在教学中的教案设计与启发式教学的联系谈一点体会.
1教学片段描述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通过投影给出引例:
×月×日是我校20周年校庆,某校友向学校捐赠了一株名贵的树苗.已知现在树苗的高度为1米,第n年树苗的高度记为an,如果这棵树的生长规律满足an+1―an=(12)n,则50周年校庆时这棵树的高度为多少?
教师先是把题目通读了一遍,就停下来给学生思考.学生开始看到题目的反应是相视一笑,有的还小声的耳语了几句,但马上就转移到问题上,开始动笔尝试解决.教师在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解题进展之后,提问一名学生回答.
师:你是如何考虑的?
此时教师除了注意听取她的回答之外,还留意着其他学生的反应.
生:由已知可以得到a1=1, an+a-an=(12)n,那么先要把它的通项an求出来.
师(追问):应该如何从上式中得出通项an?
生:因为a2-a1=12,a3-a2=(12)2, a4-a3=(12)3,……,an+a-an=(12)n,把这些式子加起来就可以把中间的项去掉,得到通项公式是an=2-(12)n-1.
师:大家认为她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
生:是的.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到底在我校50年校庆的时候,这个树能有多高了.
师:要求树高,就是当n=31时,求出an=2-(12)30是多少.
对于n到底应该是带多少,学生的集体回答并不一致,教师见状就快速的在黑板上写出了取值,并且直接给出了结果.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通项的得出用了什么方法?
生:累加法.
师:对,那么对于什么形式的数列我们在求通项的时候用到累加法呢?
生:an+1-an=f(n).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还强调了一下累加的应用形式.又给出了变式1
师:已知a1=1,an+1=12an+1,求an.
稍微停顿了一下,学生尝试解答.
师:我们从已知数列的递推式子得出数列的前几项是多少?
生(一起):a1=1,a2=32,a3=74,a4=158.
师:从这几项中我们来猜测一下数列的通项是什么?
生(少部分比较快,大部分都有些迟疑,不太确定的说):an=2n-12n-1.
师(见状马上):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式子与我们的已知通项有什么关系?
(停了一下)变形一下得到:an=2-(12)n-1,即an-2=(12)n-1,那么an-2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等比数列bn,下面的求通项的过程我们就不在板书了.有了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已知式子就可以把它变换成什么形式?
生:an+1-2=12(an-2),这样就与刚才的变换联系到一起了.
师(不失时机):对,我们这下可找到了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利用变化已知得到一个新的等比或等差数列,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常规数列使我们的通项可以求出.
下面学生纷纷表示认同,并且有部分学生还把这个思路记了下来.教师又给出了变式2.
师:an+1=2an+1.
学生很快得出了通项.
师:看来大家对这种方法很熟练了,那么我们再来看个题目.变式3:an=13an+1
学生们面对这个题目,本来都是很快的想和刚才一样得出解答,但是尝试了一下,却有大多数都停了下来.教师见状,开始板书,并提问了一名学生.教师在黑板的式子左右两侧分别画了一个方框.学生开始还显出没有明确的思路,有些迟疑,但在教师画出了两个方框之后,就很自信的回答了.
师:和刚才一样,我们要构造一个新的等比数列,我们应该填多少呢?an+1+=13(an+).
生:设这个数为x,由系数可以得到x=-32,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师(对学生的回答非常的满意):非常好,大家来看看我们用到的求解方法叫做什么?
生:待定系数法.
师(又总结到):是的,这样对于形如数列an+1=pan+q通项我们都可以通过待定系数法转化成新的等比数列来解决.
2教学反思:
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建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2.1科学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即从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二教学过程的探索化,而教师为学生创立学习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料材、由学生独立地探究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界公认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命题.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2.2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展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从不同的数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构建不同的问题,通过精心创立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愤排”状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愤不发”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2.3设置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思维
当讲完一个题后,再对题目进行研究:增减条件、改变设问方式、揭示解题技巧及思维方法,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有探究意识.
在问题类比,方法迁移,归纳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及时反馈、评价、矫正,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将顺利完成了相应的题组练习.
2.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
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讲解教材例题时,一定要发挥例题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作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重视其潜在着的数学功能,通过提出类似的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扩大解题的“武器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一、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开启学生心智
有趣的、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在低年级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正如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改变只重知识目标的倾向,建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重视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诱发或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如在教学“表内乘除法”后的综合练习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准备好三间标有得数24、4、32、的“房子”和10只带有算式的“小动物”:4×6、4×8、12÷3、20÷5、3×8、40-8、24÷6、32-8、26+6、8-3 ,把这些算式分别挂在小学生扮演的小动物身上,让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找自己的“家”,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很快有9只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只有带8-3的这只小动物找不到“家”。我又让学生认真想办法帮助这只小动物,让它有“家”可住。学生提出不少方案:①把“-”改成“×”号,8×3就可以到24号房子去住;②把3改成4,8-4就可以到4号房子去住;③8-3改为8×4,就可以到32号房子去住……我又进一步让学生观察:住进4号房的小动物的算式得数相同,从而得出:12÷3=20÷5=24÷6。这样,学生在认真观察、细心计算的基础上,在动手操作、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有效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参与学习,从而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操作中得到了空前的活跃。
二、随机抓住典型错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随机抓住错例,编成题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点拨思维,使学生领悟到思维的故障在哪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8加几的计算”,我讲完准备题和“8+3”后,接着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师:要算8+4=12,要把哪个数分成几和几?
生:把4分成3和1。(一位女生大声喊出来)
师:(对该生的回答暂不下结论,继续搜寻举手学生。)
请××同学回答。
生:把4分成2和2。
师:(含笑点头)说得很好!
如此对待学生的回答,并非是我缺乏教学机智,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实质上正是叶澜教授所批评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在作怪。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缺陷,引导学生在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本例而言,学生的回答虽然出乎我的预料,但却在情理之中。他的回答至少向教师传递这样的信息:1、该生懂得20以内进位加法要先拆小数;2、尚未掌握根据大数的多少怎样拆小数的方法。作为数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能主动把其思维过程暴露出来,教师应顺势而为,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肯定其思维中合理的部分,把其思维上的缺陷抛给全班同学讨论。这种由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虽然打乱教案中原定的程序,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类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的。
三、打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多向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学数方块组合时,学生就容易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性。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