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人民币; 国际化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09-02
一、背景
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很快波及全球。受其影响,全球经济开始陷入持续的萧条之中。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方法却是开动印钞机救市,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国滥用其美元霸权地位,“绑架”世界经济将风险转移,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世界各国在对美国这一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也认识到,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过度依赖美国货币,维护本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资产安全,可能带来极大风险。[1]为应对危机和防御风险,各国开始寻求货币的更多元化。
人民币是继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之后新近崛起的货币。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的地位在逐渐上升。1997年7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恶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除直接或间接向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数十亿美元援助外,更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郑重承诺,既维护和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又避免了亚洲国家相互间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带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量增加,再加上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表现出的负责任良好形象,使得中国政府和人民币的公信力提高,人民币开始树立了区域性的国际货币形象。
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不能过度依赖美元的同时,人民币的形象和地位日益上升,这就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一个新机遇。当然,人民币在抓住机遇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必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二、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
1.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需要看到,在全球经济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下,人民币正迎来一个迈向国际化的“最佳时机”。20世纪80年代,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三种货币,随着欧元的诞生,德国马克被改写成欧元。
从日元看,日本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地位,在东亚除了美元以外,日元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从200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也采取政策积极的推动日元的国际化。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陷入泡沫经济的泥潭,经济出现困难,日元在亚洲的影响力也大大减退,这就为人民币迈向亚洲,走向人民币区域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机。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美国开动印钞机救市的行为恶化了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挫败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虽然这次金融危机不会造成美元地位的改变,但由于美国独大的弊端日益更为清晰的暴露,各国对“强势美元”的信心受到打击等原因,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从欧元来看,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欧元的问题也日益显露:首先各国的“大手笔”金融救市行动和经济刺激计划靠的都是政府掏钱,这势必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欧元区各国赤字和债务上升,各国差距拉大,危机货币联盟的整体稳定。其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欧元区内部不团结和经济融合的局限性。再次,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经济形式显著恶化,恐难在短期内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这意味着欧元区的扩大步伐将受阻。[3]从欧元面临的这一困境来看,其目前难以独自填补美元衰落留下的空间。
“时势造英雄”,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愿望。
2.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
美元、马克、日元、欧元,这四种货币的国际化具体路径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通过研究这些共性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考察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可以发现,货币的国际化是以强大的经济体实力为支持的。处于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只有支持该货币的经济体的实力达到一定积累,其发行的货币才具有可靠的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美国仍然是不可动摇的第一大国。但强大的实力支持有望形成人民币的区域化,最终促进人民币向全球化发展。
第二,强大的金融市场。可以说,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不可或缺的支持。虽然,从现阶段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压力下,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金融市场不断得到规范,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货币的稳定程度和国家的全球信任度。无论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都以其行为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危机面前仍然保持着人民币的稳定,争得了全球对中国政府的信任程度。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沉重的打击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在整个过程中,人民币是唯一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稳定的。尤其是中国政府为稳定东亚和世界金融形势,帮助东亚国家和地区走出困境和摆脱危机,坚定不移地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更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5]
世界银行3月17日发表报告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不仅组织了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还主动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多国提供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并承诺对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到中国的绝大部分商品实行零关税。此外,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体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责任感。[6]
总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程度、货币稳定性和政府在国际上的信任度等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人民币在给中国带来诸如拓展国际交流,提升综合国力和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等有利影响的同时,人民币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首先,中国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和外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的开放度逐渐加大。在享受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好处的同时,国内经济会遇到诸如人民币国际化逆转风险、货币替代、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等方面的冲击。[7]这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次,人民币将会使中国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矛盾加剧,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效果。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以部分。在封闭加剧条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只受本国的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在开放的经济下,外部的经济形势也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在这种经济情况下国家制定的政策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最后,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
总之,从现阶段人民币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人民币具备了走向国际化的一些基本的条件,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得人民币离实现真正的国际化还有一段距离。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个绝对的获利现象,其同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对中国经济的极大挑战。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页.
[2]龚秀国.《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货币政策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第259页.
[3]《金融危机对欧元的挑战》,.
[4]刘立臻,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探讨》,人民出版社,第62页.
[5]冯郁川.《人民币渐进国际化的路径与政策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7页.
[6]《中国与世界携手应对金融危机》,read.省略/content_868633.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新晨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关键词:报业;金融危机;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报业的影响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摘要:从上世纪末开始,金融危机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地区性及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但是面临金融危机,并不一定只能带来负面影响,相反,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一个双刃剑,有利有弊,如果深入探讨发掘,企业在面临重重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机遇
一、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重大的金融危机有上世纪末的东亚金融危机,以及本世纪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分别来看,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而美国的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美国的金融体系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所谓金融创新产品供投资者炒作,与此同时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终于开始破灭,于是那些深陷房地产投资与相关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承受不了,面临巨额亏损,走到了破产边缘。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和机遇
由于中国自身的特色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是有限的。因为中国金融有三道防护墙:对外半封闭,对内半垄断,居民高储蓄。希望继续控制出口比例,坚定地做被长期、普遍看好的国内市场,而事实上从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迹象看,眼下正是国内部分行业调整出口的好时机:在全球发达地区市场利用中国制造性价比的优势,过去出口保守的企业可以实施扩张性出口战略,增加出口比重;利用国外经销商议价能力低的时机,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份额,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许多成本都下降,不妨在成本低时候多建专卖店,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在国外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要抓住时机上调出口产品价格,而不是继续过去一贯的低价策略,弹性变化自己产品的价格。
但是,凡事具有两面性,我国并购市场起步较晚,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并购市场提供了机遇。正如前面所说,由于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在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基础依然良好,不但具有政策的支持,也有金融本身的健壮性的保障,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我国并购市场却面临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利用并购重组壮大我国企业,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崛起。对于如何把握机遇,有以下建议,一是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实施一体化战略,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从而提高企业规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横向一体化战略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及流程重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行业结构的目的。而纵向一体化则可以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对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从而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减少原材料波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不能光以收购成本作为并购的依据,否则会有很大的风险和可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隐忧。因此企业在实施并购之前必须结合市场潜力,企业发展前景与战略,对并购重组进行认真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并对交易目标进行详实的尽职调查;二是国内优质、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应积极培育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购重组,通过海外并购,我国企业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获得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销售渠道,从而壮大企业的实力,但是切忌盲目并购,海外并购涉及的因素比国内并购重组复杂的多,国际金融环境,政府管制等都对会对并购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应积极培育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提高抗风险能力,做好可行性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海外并购市场;三是政府应充当好并购重组中的桥梁,从直接参与转变为引导和宏观调控,为重组双方创建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平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政府的并购导向政策应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目的,针对不同的产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四是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的融资渠道,满足我国并购市场发展的需要,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我国并购融资比较困难,融资成本也较高,可以通过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这不但有助于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将大大缓解并购重组融资需求巨大与融资渠道过窄的矛盾,推动我国并购市场融资方式朝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五是培育和规范我国并购市场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管理咨询公司、金融顾问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环节中贯穿始终,保证并购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各类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但是由于我国的并购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中介机构在并购中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常发生虚假并购消息等操纵市场价格的现象,因此,我国应大力培育和规范并购市场的中介机构,通过法规形式对中介机构的行为及其职责进一步明确,提升其行业水平,使我国并购重组行为的设计、操作更多地依赖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促进我国并购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21-02
一、金融危机的理论反思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受到打击。自2008年以来,经过国际主要国家扩张性政策的推动,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美国恢复得比欧盟和日本都要好。但是各主要经济体始终没有能够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实现经济的完全恢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表面上源于次贷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引发的必然结果。可以从马克思的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再次反思。
一是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供给看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源于货币支付危机,而是根源于房地产市场过度供给。马克思有论述:“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为了鼓励普通民众,将还款能力不足的民众不断纳入购房者队伍当中,为他们提供次级抵押贷款。美国2001年次贷规模为1 900亿美元,占抵押房贷发放总额的8.6%。到了2006年,次贷规模上升到6 000亿美元。次贷规模扩张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热,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建筑业的预付资本相对长期,信用制度又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因而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就成了一个危机源头。马克思分析道:“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
二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民众对消费品和资本品的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他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主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有意识地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萧条、大规模失业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低消费,而低消费源于收入分配不均。学派主张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用以增加消费。
三是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海啸,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减弱。金融市场的动荡又进一步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企业尤为如此。国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原材料市场都持续动荡。第二产业的萎靡进一步引起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落。全球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快速蔓延,实体经济的回落又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困难。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出口产业开始,由于外部需要的减少,对出口型产业造成冲击。出口受阻,相关产业链受阻,导致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出口类企业经营生产困难。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欧盟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视不足,才导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体恢复缓慢。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再工业化发展特点
1.重新重视工业发展。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到重创,也使虚拟经济的财富显著缩小。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新反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了“再工业化”的道路。与“再工业化”相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不断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断转移。发达国家原有的优势产业,如钢铁、电子、汽车等面临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挑战。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倡导去工业化发展,鼓励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业。美国金融业实力强大,令其他国家难以比肩。仅仅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就控制着全球大多数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在这种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倡本国再工业化发展。
2.发达国家力求工业领导地位。首先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举措,力求稳固自身在全球工业的控制权和领导地位。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包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占领全球制造业主要市场;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趋势。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已经实施的措施包括:加大创新性基础产业投资,主要包括清洁能源产业在内的低碳经济;振兴制造业,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互相促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培养制造业优秀创新型人才。其次是欧盟重新审视制造业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陷入了严重的欧债危机的泥潭。诸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身负巨额债务,陷入了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的状态。德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恢复得比较快,源于德国制造业的雄厚基础。欧盟重新重视本国工业的重要地位,提出自身的再工业化进程。欧盟着重加强自身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巩固产业品牌优势、技术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等新兴经济。欧盟委员会特别重视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启动了一系列工业创新计划,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在一起。
三、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主要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工业化强国道路的策略。美国、欧盟均将制造业作为支撑本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培养新技术人才,旨在重回制造业的全球领军地位。中国要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举措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挑战,发达国家重新重视本国制造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在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升级之后,很可能在国际产业链中降低层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中国制造业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是机遇,发达国家重工业化进程,不但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纵观国际历次工业革命,只要抓住国际工业革命的潮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就可以使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工业化进程的重新重视,可以加速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当前进行的新能源技术就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只要中国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就可以将这场再工业化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2.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端层级。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前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水平,必须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快转型升级。在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新技术为支撑,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以低碳产业为发展引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全面升级,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层级。提升制造业层级,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全球低碳经济模式中占据优势。只有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3.完善创新性配套制度。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当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支撑性制度构建。一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不但包括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职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技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性工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并完善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发挥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二是完善政府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要不断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对自主创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才能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金融危机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为负增长3.8%,创下了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的纪录;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史上最大亏损纪录;花旗银行与美林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出现82.9亿美元和153.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花旗银行面临被肢解命运。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它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它对世界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全球金融危机颠覆了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甚至华尔街的毁灭,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
3、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势
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中还会出现新的危机源,危机本身也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球金融危机还主要出现在次贷领域,但优质贷款的危机也已经若隐若现。如果危机深化的过程不能得到有效阻止,那么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与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就可能会进一步扩散,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会面临更严重也更剧烈的动荡局面。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1、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速增长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1~9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
2、外贸领域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
(1)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净出口贡献率降低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印度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越南、印尼等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运行波动较大。1~9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增长14.7%,同比下降69.8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244亿美元,增长43.1%,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869亿美元,增长28.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08年出口下滑趋势。
(2)进出口实际增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2008年中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长期实施外贸导向型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相应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二是过去人民币实际价值长期被低估,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中国制造”产品性价比高,导致出口数量迅速扩张。三是工业制品出口比重上升,不但没有改善贸易条件,反而起到了恶化作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目前主要工业出口品种为附加值低的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而进口产品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源、能源产品。以上因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表现并不明显,而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反转的情况下,其带来的影响就会凸显。
(3)企业经营压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降低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整体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利润严重降低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在下调出口退税、汇率升值背景下,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现象。二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由于原材料、零部件进口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加工制成品出口销售价格增长幅度,企业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经营活动受限。这导致部分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被迫停产,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持续减缓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
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四、中国如何应对危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当前,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产业也面临着融资难、增长率下降等困难,成长型、出口型互联网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互联网广告收入增速下降明显。但相对而言,互联网产业以其创新型经营模式和灵活的危机应对机制,在整体上保持了规模增长,在金融危机下显示出良好的抗风险特征。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果断采取措施应对,中国的互联网成为此次危机当中的抗跌亮点。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表示,虽然全球以及中国的很多行业因为金融危机的来临而遭受到了冲击,但中国的互联网却现出了逆势增长的势头,不仅没有倒下,反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尽管当前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和广告市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互联网广告依然保持着迅猛的增长速度。有报告预测,中国网络广告支出在2009年的增幅将达到40%,市场规模也将增至52亿美元,中国网络经济规模将达到英国目前的水平。
金融危机带来的大浪淘沙将给中国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机遇,参加“2009年互联网大会”的各路IT界人士表达出的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危机并没有阻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振兴必将成为引领整个互联网的主旋律。
从现状来看,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空前挑战,我国互联网依然保持了用户和市场规模的双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举出的数据,截至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同时,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规模正不断扩大,IP地址达到1.17亿个,CN域名的注册达到3500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国宽带接入用户达到9933万,宽带网民数达到3.4亿,互联网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农村地区覆盖情况也取得较大进展。
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2009年第三季度网络经济核心数据同样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依然稳步发展,今年第三季度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环比增长16.9%,同比增长37.7%.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营收规模已超越传统三大娱乐内容产业――电影票房、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发行,预计2009年将达240亿元至270亿元,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国互联网产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早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就认为,互联网在金融危机中可以大有作为。专家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重要机遇期,依托中国现有3.38亿网民基数,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诸多新型技术和应用的推进,互联网产业将催生新增长点并提升价值空间。
2009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拐点。备受关注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中蕴含着众多商机,一大批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在2009年崛起,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大规模地切人移动互联网。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互联网不但优化了结构,提升了水平,为下一个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中国互联网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我们信息产业重要的力量。
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我国的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对教育的影响有多大,特别是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场世界性的严峻挑战等问题。
在教育部召开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专题座谈会,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针对此次危机对我国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谈了两点看法:一是教育经费问题,在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国家财政应主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当然,这也为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高校要更加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__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形势的变化尚未对就业带来明显影响。但同时他也指出,一些迹象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目前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有可能对我国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就业带来一定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彭龙指出,对于中国教育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彭龙认为,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途径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外,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创业投资进入网络教育、职业教育将较快增长,类似动漫制作、软件设计、数字影视等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将快速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国际整合、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可能将在我国进一步普及。
这次危机对商学院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冲击。比如金融专业教育会受到很大影响,金融知识体系可能会面临调整,商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将受到挑战,如何融合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商学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在__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__看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他认为,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方向的选择,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机会。
__建议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搞清楚国家需要什么,他认为,能源项目肯定是个好方向,但由于能源需要的初始投入较大,还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并不适合大学生创业。他建议大学生选择投入短、平、快的创业项目,“除非你拥有核心技术,可以利用技术创业”。他认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领域应该在绿色环保、创意产业方面,“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针对老年人的创业项目应该会受到欢迎”。
有的专家表示,危机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找到适合的工作。事实上,很多单位对上手快、一线操作能力强兼具较好的营销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求贤若渴。
一些专家表示,当前金融危机让一些企业停产或者不景气,企业中的很多中高层管理者将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明年毕业大学生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因此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慢慢积累经验,通过工作使自己成熟和独立。另外,毕业生们不妨多关注基层和农村的就业岗位,千万不要都挤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上。近期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给基层和农村很大发展机遇,相信那里也有广阔舞台。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可行性
一、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与意义
1.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企业为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产业的素质和生产效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经济的增长是科技发展的表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必须要依赖科技的进步才能发生。市场需求对于产业升级只有一部分的影响,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处于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发展时期。科技的进步能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因此,企业需要集中注意力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上,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企业转型是与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企业转型的重点落在企业的远期发展方向、运营模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通过企业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塑造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及新的企业形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企业转型是属于企业战略性转型。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升级为高科技技术企业,从而完成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转型相当于一次重生的过程,整个过程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管理模式的改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衰落,企业需要在管理上做出改变,形成现阶段最主流的WEB组织体系。比如企业雇融、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签约外部合同员工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如何将这些关系平等有序的管理起来是需要企业思考的地方。
2.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意义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次涅槃重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了机遇。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生产制造能力强,但是掌握的核心技术却不多,缺乏创新,大多数国内企业争取的是十分的微薄的加工利润。原本所拥有的低成本的优势也不能为企业赢得未来,特别近几年来,印度、越南、巴西等国发展很快,与我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寻求转型和企业升级才能继续发展下去。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才能使产品功能的合理化程度、性能的可靠性程度、使用的安全性程度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并且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价格、档次、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全面增强过程的可控性和交货的及时性、服务的可达性。
二、企业转型的途径分析
1.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机遇
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若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巩固自身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在未来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金融危机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一定会加快速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都将带来历史性的契机和挑战。
2.我国企业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和思路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不少企业正积极寻求企业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企业的转型,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基本的思路:
(1)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依旧会是工业。从“十二五”之后,我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转型需要充分考虑后工业的时代的特征,并且加大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之外,还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特别是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以此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以服务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局面。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可寻求更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应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部地区则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部崛起。
(2)自主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要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力量的培育,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企业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的联系,努力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3)关注市场变化,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企业的转型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求对外合作是最合适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切不可固步自封,否则将陷入十分落后和被动的境遇。通过合作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政策的做法以及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并注重外资的质量。将引进的外资运用到各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将其投入到科技研发当中,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企业转型升级措施实行的保障
(1)需要构建产业升级的平台。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时,首先要创新企业观念,要对产业升级有足够的认知程度。企业要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后备条件。在提升企业硬实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投入发展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业升级的接纳和吸收转化的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降低、消除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阻碍。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以方便产业的升级。对于产业的升级不能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并且要与当地的生态承接力相适宜。
(2)提升企业的产业承接能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核心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的升级实质上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可能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另一部分的企业可能通过增加销售量的方式,对于新的调整,企业要有足够强的产业承接能力,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改变。由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协同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改变,提高企业的承接能力,就需要企业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对接链,并且整合资源来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地位。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识别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然后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个环节当中,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提升竞争力来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使得企业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构建起基于产业链协同的竞争优势。在承接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对三个方面的整合,即管理整合、文化整合以及技术整合。
①管理整合。对于新招聘的员工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水平和效率,从而营造团结进取,积极创新的团队氛围。
②文化整合。不同的地区和企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差异可大可小,所以企业新的生产区位需要对文化进行整合来使企业更好得融入到当地的外部环境当中。
③技术整合。对于以并购和外包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企业来说,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各项技术标准存在的差异会导致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进行技术整合相当有必要。通过对技术标准的调整来达到技术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性,确保产品的质量。
(3)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为提高部分企业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关心程度,政府需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从而起到一个“推手”的作用。使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与此同时,政府需要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部分产品和服务在行业或地区上的障碍和歧视。
三、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要求的。除了考虑产业结构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我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设定了三大目标:
1.发展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为内容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模式还是一种“高碳经济”,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2.逐渐推广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零能源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洁净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强化国内需求稳步增长的“消费主导”。目前,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调的表现之一,这将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因此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需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积极扩大内需。
四、结语
金融危机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企业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前进。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环境下,要积极求变,否则企业就会被金融危机的潮水淹没。
参考文献:
[1]李云娥: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03).
[2]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8,(05).
[3] 东方信邦:宏观财经(电子版)[J]. 2010,(6):17.
[4]黄树东:选择和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5]陈海华:关于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1).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重汽;创新;战略合作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本次金融风暴也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中国的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此次全球经济衰退已经对中国汽车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都面临着困难的局面。
其中作为生产资料的商用车市场需求也逐渐走弱,给商用车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也为中国商用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作为中国商用车的领军企业的中国重汽也面临着危机下的寒冬,中国重汽是如何应对严峻的形势,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进行转危为机,就此问题下文将重点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重汽的影响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宏观调控的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出现快速下行。自2008年7月开始,中国汽车行业销量同比增速急剧下降,由于金融危机,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在持续下滑,其中商用车行业下滑速度大于乘用车行业,中重卡行业同比增速下滑最快。中国重汽的经营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市场需求萎缩
首先。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实体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利的国际市场环境导致了汽车出口大幅度下降,此外出口物流的明显降低。影响了国内商用车需求。其次,危机影响下中国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都有显著下降,公路物流的减少都将对商用车形成整体的打击。
作为国内重卡行业的老大,2008年中国重汽也迎来了一个寒冬。2008年下半年每月的销售相比较上半年,降幅已超过了三成。2009年中国重汽上半年整车的销售和生产累计同比分别下滑了17%和10.2%,利润同比下滑50%,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出口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的下滑。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又逐渐抬头,贸易壁垒的增强使得中国汽车出口量走低,出口面临着贸易保护的挑战。例如,2008年俄罗斯对进口汽车的认证体系的修订使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的检查项目上升至55项,而且检测证书有效期也缩短为半年。同年。俄罗斯又临时提高载重汽车的进口关税,俄罗斯连续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使中国汽车出口难度加大。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给中国重汽的出口造成了障碍,甚至今后出口中会面临更多新的贸易壁垒。影响到海外市场的销售。
二、中国重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显示,2009年1―5月份,中国销售重卡22.1万辆。同比下降31%。中国重汽2009年1―5月销售重卡32096辆,同比下降17%,但从重卡及商用车整个行业来看,重汽仍处于领跑者的位置。此外,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重汽集团2009年1―6月销售重型汽车68098辆,超过半年计划10%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26.26%,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7.5个百分点,产销量稳居国内重卡行业第一。面对金融危机,重汽没有裁员。没有减薪,而是抓住机遇,适时调整了发展策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实现了率先回暖。
(一)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2008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新举措,到2010年底约投资4万亿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其中就有汽车行业。计划的目标是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中央拉动内需的经济策略的实施和地方一系列工程投资项目的启动,使得中国重汽更加坚定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信心。2009年中国重汽紧紧抓住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和汽车产业振兴计划的机遇,随着重大投资项目的启动,重汽发挥产品和销售网络的优势,进一步抢占了市场。可见国家利好的政策,给重汽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重汽也充分利用了利好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持续不断进行创新
金融危机之下,重汽能率先回暖主要原因是集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为核心理念,依靠创新式发展来打造各种优势。
1、持续的技术创新。重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科技实力。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一类科研机构。2009年国家批复同意在重汽组建“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都有力保障了产品开发和研发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依靠技术中心强大的研发能力,重汽不断拓展产品平台。目前已拥有HOWO、金王子、斯太尔王、豪骏等9大系列产品,2700多个车型。重汽还不断完善自己的“黄金产业链”,成为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全套配套体系的企业。此外,集团不惜重金利用高科技提升传统产业,进行工艺技术、质量水平和产能等进行改造提升。因此。在同行业中重汽具有独领的科技实力。
2、高效的营销创新。重汽具有高效的营销创新和市场管控能力。集团构建“大市场、大营销”的市场网络,形成以地区营销分公司为核心,以4S店、经销单位、改装厂和维修服务站为主体的覆盖全国、分布合理、运行有效的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体系。目前重汽已拥有各地的营销分公司约100多个。150多家“4S”形象店,1000多家维修服务站,30家备件服务中心,30余家“亲人”配件销售中心和600个“亲人”配件销售网点:与全国1000家经销商。200家改装厂,建立起合作关系。这种高效营销网络的建立,能使重汽更加贴近用户,拥有最前沿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也有利于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3、独特的管理创新。重汽实施了独具匠心的信息管理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工程,自主研发并实施了一套国内唯一的涵盖销售业务、售后服务、财务管理、配件供应的4个一线通工程”,大大降低了设计、采购和制造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实现了公司营销体系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全过程的控制监督。同时推进智能化生产控制与物流系统信息化,形成了独特的、国际领先的信息管理模式,为重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实施战略合作
中国重汽2009年加强了战略合作,先是与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接着又与德国曼进行合资,共同来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互惠互利和双赢的战略举措。
1、与中石化战略合作。2009年6月重汽与中石化宣布缔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在技术、商务、海外市场、品牌4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1)双方将从技术开发开始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对汽车相关油品及化工行业专用车辆进行研究开发。(2)在商务合作方面,中石化与重汽在重型车辆采购和车用石化供应上互为首先供应商。(3)在海外市场合作方面,双方将结合海外市场的资源优势,共同开拓海外市场。(4)在品牌方面。重汽与中石化通过加油卡等形式进行品牌捆绑,实现品牌效应的叠加。品牌联盟会使中石化在重型汽车领域加大其品牌的渗透,影响终端消费者,同时重汽也会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
2、与德国曼公司合资。2009年7月重汽与全球卡车技术领先的工业集团德国曼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技术和资本层面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此次合作,曼公司将先进的卡车和发动机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在中国境内授权给重汽及下属公司。并与重汽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合作,同时曼公司获得重汽25%加一股的股权,涉资60.48亿港元。,此次合作对重汽是有利的,重汽将引进曼公司的先进制造技术,对于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加强在中国的领先地位是有利的。此外,学习曼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掌握自主创新产权的产品技术,也有利于重汽以更先进的产品进入世界重卡市场参与竞争。
2008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商用车市场萎缩。其中中国重汽的销量和利润出现了下滑。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重汽充分利用了政府出台的相关利好政策,抓住机遇。同时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性经营、精心操作、追求最佳效益的经营理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2009年上半年实现了率先回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此外,重汽加强了国内外的战略合作来共同面对危机,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中国重汽坚持了自身优势,认识到了不足之处,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转危为机,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针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中国重汽应继续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来克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宝华,俄提高进口汽车散件关税中国汽车组装将彻底叫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22
2、杨季青,重汽产销量居国内重卡业第一[N],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07―27
3、赵健,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重汽的过冬秘诀[N],经理日报,2009―04―17
关键词:经济周期;金融危机;产业创新;创新壁垒;战略机遇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2-0062-04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概念是熊彼特(J.A.Schumperter)提出的,即“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利润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紧紧抓住了经济创新的主体――企业。在一般意义上,纵向划分,创新分为国家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三个层次。国内外对国家创新和企业创新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对产业创新的研究相对不足。英国经济学家费里曼于1974年出版了第一部产业创新方面的专著《The Econmics of Industial Innova―tion》,提出国家创新的核心是产业创新。
本文将产业创新定义为:由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成的系统集成创新,开创新产业或从根本上改造和提升原有产业并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金融危机时期,是指金融危机爆发到经济从危机中恢复并开始正常增长的5年左右的时期。研究产业创新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可以看出,每次金融危机都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压力和动力,金融危机时期是全球产业创新的历史机遇期。
二、理论假设: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具有反方向周期运动的规律
根据经典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般把一个经济增长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熊波特从企业创新视角解释了经济波动与创新的关系。企业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企业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但是,熊波特关于创新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只是从企业层面,而没有从产业创新这一更宏观的视角研究创新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其次,只是从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视角研究创新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没有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更宽泛的范围研究创新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产业创新的视角,提出经济周期和产业创新关系的理论假设:1 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具有反方向运动的规律。2 在经济复苏,特别在繁荣时期,企业产销两旺,利润增加,行业景气度高,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更多地表现为规模的扩展,而不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此时,产业创新就会处于非活跃期。3 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期,企业产销不旺,利润较低甚至亏损,行业景气度低,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低,甚至出现负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动力,虽然经济规模处于低增长或负增长,但生产效率却会出现积极变化,此时,产业创新就处于高活跃期。4 经济高增长导致产业创新停滞,产业创新停滞反过来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产业结构、供求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管理体制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集中激烈爆发。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各国的产业发展处于量变积累阶段,难以发生大的突变。而金融危机是对产业结构的刚性调整,并通过观念、技术、制度、市场、管理等要素的突变推动产业创新。
金融危机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推动经济高增长,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反方向运动是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特点的根本原因。
三、历史的经验证明,金融危机时期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回顾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世界现代经济增长历史,哪一个国家占据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制高点,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和资源配置中占据优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竞争。“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成是发达经济与落后经济的根本差别……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视为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经济体的同义词”。
研究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全球产业创新历史,可以发现,每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是产业创新的历史契机。19世纪下半期,危机频繁袭击西方各国,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许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都是这个时候兴起的,某种程度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看成是对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股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和普及也在这个时候,现代企业制度在这时开始全面形成。在1929年-1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前苏联抓住机遇,以军工产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等为突破口,抢占了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奠定了二战后美苏争霸的战略格局。在1973年-1975年爆发的因石油价格暴涨导致的金融危机后,日本抓住机遇,出台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展望》,加强了对钢铁、汽车、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飞机工业等产业的扶持,重点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汽车、机电等机械制造行业,逐步淘汰石油、化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和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使日本的汽车和机电加工等行业脱颖而出,成就了日本制造。顺利实现了产业创新,并在汽车、家电和微电子等领域向美国发起了挑战。在1985年至1987年爆发的因美元和股票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抓住机遇,把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作为产业创新的突破口,产生了微软、INTEL等巨型高科技企业,并通过金融创新掌握了全球资产价格的定价权,从而拖垮了前苏联,并把日本抛在了后边。
四、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利于产业组织要素的变革,从而推动产业创新
观念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先导,金融危机有利于推动观念创新。首先,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对创新会保有更宽容更支持的态度,创新型企业家在压力面前更容易激发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其次,金融危机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人们更容易接受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再次,金融危机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习惯,企
业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雇佣更高素质更易管理的人才。只有观念创新,才能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厚实的底蕴。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金融危机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纵观历史,每一次金融危机,都蕴藏者生产力革命的种子,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迎来新技术发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德国经济学家门施(G Mensch)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利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对112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考察发现,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因而认为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是摆脱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制度创新是产业创新的保障,而金融危机有利于推动制度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迫使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紧随着危机而来的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动力,往往来自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金融危机从三个层面上推动制度创新:首先,从全球层面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会推动全球性的经济监管体系、贸易体系、投资体系、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其次,从国家层面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会推动国家改革科技教育、产业经济、知识产权、财政税收、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革;再次,从企业层面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利于推动公司监管和公司治理、企业产权和供需市场、人力资源等企业制度的创新。
市场创新是产业创新的目标,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利于推动市场创新。首先,需求创新是市场创新的重要条件。金融危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从整体上改变了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从而在市场需求方为市场创新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因此,金融危机有利于需求创新。其次,企业是产业创新和市场供给的主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原有产品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只有推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市场创新,才能使企业摆脱高度依赖低成本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金融危机有利于供给创新。最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会建立更为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并通过财税、金融、管制等手段更好的引导和培养市场。所以,金融危机有利于供求双方及政府共同创造市场、教育市场、引导市场、培养市场,加快市场创新。
管理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关键,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利于推动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组合创新的前提,其功能是营造一种良好的经济环境,保障和推进产业创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和竞争压力,国家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只有通过管理创新,采用更为科学、更有活力、更多创新元素的管理,才能建立更为高效的管理制度、体制和体制,才能整合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新市场,从而创造一种崭新的资源集成模式,使之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和经济发展趋势。克服金融危机,建设产业创新系统,推动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金融危机不仅推动产业创新各个要素的创新,而且推动组合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产业创新。
五、抓住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创新
2008年至今,爆发了由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以希腊债务危机为标志,全球金融市场将经历较长时期的动荡期和变革期。这次危机必将导致各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大调整,也为我国提供了产业创新的历史机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相结合,为我国产业创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其次,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已居全球第三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全球领先水平,为我国产业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次,我国科技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在全球下一轮产业创新的关键技术领域,如通信设备制造、新能源、网络等领域产生了一些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这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创新竞争的主体。最后,我国人口基数大,科技、管理、市场、企业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储备丰富,人口红利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大,这是我国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关键。总之,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产业创新机遇面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条件。
但是,产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构成了产业创新的壁垒。我国产业创新的壁垒主要有:1 技术壁垒,表现在技术基本创新少、市场化能力弱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等。2 制度壁垒,表现在还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保护机制和鼓励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还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经济制度体系。3 市场壁垒,表现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处于中低端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传统产业较大的利润空间抑制了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冲动和欲望等。4 资本壁垒,表现在宏观层面上,资本市场规模不足,特别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表现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资本实力较小,难以达到创新产业所要求的最低生存规模的资本量。5 人力资源壁垒,表现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企业家团队、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竞争力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团队。6 文化壁垒,即缺乏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存在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不宽容的传统习惯;缺乏尊重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态度;重仕轻商、敬畏权威、漠视规则等观念严重。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机遇,推动我国的产业创新呢?
首先要降低产业创新壁垒,改善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针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壁垒,要采取如下对策:1 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降低产业创新的制度壁垒。2 倡导和树立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创新氛围,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降低产业创新的文化壁垒。3 以全球危机后时代的先导产业为重点,加大整体配套支持,降低产业创新的技术壁垒。4 加快培育和建立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市场要素建设,包括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
其次,要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创新的方向,结合我国国情选准产业创新的突破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网络技术为突破口的信息产业还在快速推进之中,并将继续带领全球产业升级的方向,也将对全球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因此,以新一代宽带网为核心的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将带领全球产业升级的方向。研究近代产业历史,每一次能源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全球产业革命和世界大国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当前,我国和印度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传统能源形成了巨大需求。如果没有新能源革命,全球经济增长必将受制于能源供给的硬约束。因此,新能源将成为产业创新的基础和突破口。由于信息产业和新能源都是新兴产业,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优势,如龙芯的成功研制、华为和中兴的快速扩张、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的崛起都为我国在上述领域进行产业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以具有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和基础地位的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最后,要针对产业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制定相应的产业创新扶持政策。要以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成功的产业创新经验,在10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的《产业政策法》和《国家产业创新战略》。同时,采取综合配套的科技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资本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以及知识、信息、管理和技术向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集中。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既要扶持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作为产业创新的支柱,又要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产业创新的基础,强力推动新一代宽带网和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性、突破性发展,并在部分领域占据世界领先水平,逐步形成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
百年危机,百年机遇。只要我们应对有力,就一定能够逆风而起,领先产业创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奠定中国的竞争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