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地理课堂

高考地理课堂

时间:2023-08-03 17:2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地理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地理课堂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考地理试题;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42-05

针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本世纪初,教育部在吸纳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层次都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措施就是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本次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因此,高考试题的内容及要求理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自2005年秋学期迄今,江苏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已经有8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共经历了6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考。从多年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评价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主要是根据高考试题的内容、要求和命题的方向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而往往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使得教育教学本末倒置。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尝试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分析201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共同必修部分)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和考试评价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模式的选择

在美国的基于标准运动中,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分析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Webb、Achieve和SEC三种。相对于其他分析模式,SEC模式有三个优点[1]:①用于分析学习内容和认知要求之间,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描述符号”(descriptor),从而更方便用来分析课程之间的任何适当的两类之间的分析。②作为一致性水平的数值是一个在0到1范围之间的数值。得到的一致性数值如果是1,那么表示一致性水平完美,如果是0,那么表示两者之间不存在一致性。波特的一致性分析在学生成绩上有良好的收益指标,相对其他的指标,它有更良好的相关性。③SEC分析模式的适用性。波特的一致性分析模式是以美国各州所用的测试试题作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课程内容和认知方面。

本研究是以201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共同必修部分)作为分析对象,并且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内容和认知两个方面。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选择美国学者波特(Porter)于2002年提出的SEC模式[2],即从内容匹配和认知程度匹配两个维度来检验考试标准和测验项目之间的一致性,作为量化研究的工具。

波特一致性系数P的定义为:

P=1-■

这里的n表示矩阵中的单元格数目,i表示其中一个特定的单元,其数值是从1到n;Xi代表表格X的第i个值,Yi代表表格Y的第i个值。波特系数P的数值介于0和1之间。当P=0时,表示两者间的差异性最大;当P=1时,表示比较的两个矩阵之间具有完美的一致性。

2.研究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编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3]分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三个维度。本文只对认知性学习目标加以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行为动词的描述,把对应的认知水平分为三级:识记、理解、应用。[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知识内容分为以下十大领域:Ⅰ.宇宙中的地球;Ⅱ.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Ⅴ.人口与城市;Ⅵ.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Ⅸ.区域可持续发展;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下表格中代码的内容与此相同)

编码者为两位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地理教师。两人对课程标准独立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计算出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835,说明研究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最后,两人对编码中存在的分歧点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

编码以课程标准中的条款数目为计量单位,对内容X认知水平的矩阵的每个单元格进行赋值,得到表1,如下表所示。

表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数目表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2,如下表所示。

表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数目比率表

(2)高考地理试题编码

与上述课程标准编码的方法类似,研究者对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是将每一道试题按其参考答案所设定的分值,以及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码时采用的编码标准,从地理内容和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将高考地理试题编码到“地理内容×认知水平”的编码矩阵中。然后采用与上述一致的方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矩阵进行比较。

表3 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具体内容标准分数表

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4,如下表所示。

表4 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具体内容标准分数比率表

二、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将表2和表4中的数据代入波特一致性系数公式进行计算得:波特一致性系数P=0.482。根据研究发现: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之间一致性不显著。

下面从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主题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内容主题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Ⅵ)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4个主题,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则强调“宇宙中的地球”(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4个主题。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3个内容主题上比较一致。

具体来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主题所占比例超过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有“宇宙中的地球”(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Ⅳ)、“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Ⅷ)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Ⅹ)这5个内容主题,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内容主题所占比例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Ⅵ)、“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5个内容主题。其中,二者在“宇宙中的地球”(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Ⅵ)、“区域可持续发展”(Ⅸ)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Ⅹ)这五个内容主题上的差异相对较大。

2.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知水平比较

从图2中可以看出,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认知水平强调“理解”和“应用”,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知水平则强调“识记”和“应用”。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应用”这个认知水平上比较一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识记”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最高,而在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在“识记”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为0。而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在“理解”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三、思考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之间一致性不显著。因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增强其操作性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对考试要求是“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要求”[5]。《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从纵向上看,从上到下整体要求越来越高;从横向上看,每个层次又包含若干行为动词,但没有对行为动词进行界定及列举相应的实例。例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目标定位到底是“举例”层面还是“说明”层面?由此,中学地理教师和高考地理命题专家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的目标定位就可能产生偏差,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和高考地理命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修订,在修订时,一方面在规定学习内容标准的同时,规定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使得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必要的支撑;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在对内容标准进行目标水平定位时能给出实例,以利于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时能做到有章可循,心中有数,同时也利于高考地理命题专家有实例作为参考标准,从而增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可操作性。

2.提高高考地理试题内容的“标准性”

现在,高考对教育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是不争的事实。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认知性学习目标以识记和应用为主,但识记、理解和应用三者所占比例相差不显著;而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课题中,认知性学习目标中的识记层次没有,主要集中在理解层次,其次是应用层次。因此,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在认知水平上向高处发展,所以一线地理教师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当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内容主题比例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题比例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让学生学习和练习某些内容主题,而忽视其他内容主题的学习和练习,这必然导致课程标准无从落实。因此,要想基于标准进行学生评价改革,提高高考内容的“标准性”无疑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6]所谓“标准性”就是指在高考地理试题的内容选择和能力要求上要充分考虑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提高高考地理试题内容的“标准性”来带动地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深度改革,以此来逐步引导地理教师真正实施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地理教学。

3.建立高考地理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和高考地理命题信息反馈机制

高考作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是中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应该有较高的质量标准。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公认的高考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并用它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评价。[7]因此,我们要建立高考地理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高考地理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对每年的高考试题作出科学的评价,建立详细的数据统计库,及时将其反馈给高考试题命题中心、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这对以后的命题工作和中学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教育系统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及系统内在的一致。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评价(高考)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三个最引人注目且相互影响的“齿轮”。由于这三者隶属于教育系统中的不同部门,所以这三个齿轮间的“一致性”和协调程度就愈发重要。希望通过本研究使我们对这三者有更加直观和可信的认识,并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和考试评价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嫩.化学课程标准与上海中考化学试题的一致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19.

[2]Porter,A.C.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instruction:Use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2(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晓燕.浅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EB/OL].http:///link?url=CMcA6vWjZ2vjAR3YtYdtIGxNc7RO6z_rXvDwj HLz6CV-lc-LZLDovdYCj7Bz7-UbmJ9HGEgjo9qdfklT-6zmHq5lhiq TiUqhEUqmY94eyfu.

[5]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历史 地理 思想政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

[6]吴先强.基于标准的“化学元素”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

[7]刘明珠,王伟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工作机制初探——以福建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4).

Study on Consistency Between Geograph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urriculum Criter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ZHU Xue-yao

(Jiangyin Senior Middle School, Jiangyin 214443, China)

第2篇

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使课程改革顺利推进:1、继续组织初中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把握“课标”,用新的理论指导地理教学;2、组织高中新教材、新大纲的学习和培训,组织高中地理教师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用好新教材,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迎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地理学科教学常规,使XXX市地理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学常规进行。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学期主要研究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征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1、重点抓好七年级地理的集体备课,组织研究课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2、通过实施初二会考提高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质量;3、组织高一、高二教师研究教材,开公开课,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4、组织高三教师学习新的《考试说明》及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有关文件,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好苏、锡、常、镇模拟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价工作,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学生复习情况,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研究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策略。

三、切实进行课题研究,引导“新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的课题研究,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课课堂教学效益;引导教师开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运用新课程理念,修订了《XXX市地理》,进行乡土地理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体研究;本学期将组织部分地理教师研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四、根据学科基地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基地的建设。

五、做好“XXX市教研——地理”网页的维护工作。

具体日程安排:

二、三月份:

1、高三期末试卷分析,交流高考信息、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2、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研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3、高三地理研究课。

4、完成高三一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5、七年级地理新课程培训。

6、完成《XXX市地理》改编工作。

7、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正式启动。

四月份:

1、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高三地理研究课。

2、七年级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4、高一地理研究课。

5、初二地理研究课。

6、组织部分教师外出交流高考信息。

7、暑假作业编写。

五月份:

1、完成高三二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2、高二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交流复习教学经验,讨论下阶段复习教学计划。

4、相关年级期末、会考试题的命题工作。

六月份:

1、召开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1-056-01

进入高三地理学习,我们面临的就是高考,怎样才能决胜高考呢?高三地理需要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教材中。高三的时间又紧,要想出色地完成高三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条有效途径。高三地理教师要能从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有限的课堂培养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顺利达到自己的目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

当前我们农村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要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是关键。

(一)高三备课要有针对性,教学设计要针对高考。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推敲教材和考纲,现今的高考,不是考查背诵教材的本事,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设计理念和要求,注重评价考生的学科思维品质,地理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学科就是对科学的人地关系的认识。通过试题,考查考生独立获取学科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考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因为试题的陌生度高,都是教师示讲过、教材上没有的问题,需要临场判读分析独立作出结论的。注重考查学习方法,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体现学科的前沿性。总之,高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平时备课得注重高考的需求。

(二)教材内容要大胆取舍,敢于放弃。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心的安排。高三内容多,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取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主学习

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提高教学效率。而一个好的学案应具备两点:第一,适当的题量。训练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二,适当的试题。学案中的试题可以整合历年来的高考试卷以及高考模拟试卷上的试题,还有自己根据高考内容原创的变式试题,通过试题的整合与精挑细选,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精选易错易考知识类题目,例如地球地图、气候、可持续发展、水文、地貌,对于历年高考卷上出现的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创新性地变式设计,设计成不同的试题,以求取得最大的收获。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让学生自己分析,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除了允许“插嘴”外,也常请做对的学生来讲讲解题的过程,是怎样审题的,怎样分析的,怎样得出结果的。也请做错的学生讲当时是如何考虑的,然后尝试相互点评。通过学生的讲解,往往更能够启发其他学生,也能启发教师,既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更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在这过程中既树立了榜样,也锻炼了学生除了解题以外的多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对个别值得探究的问题,形成你问我答。有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也是学生出错率很高的;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把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教师为他们讨论提供引导。

三、精讲精练,当堂反馈

老师跳入题海是为了让学生跳出题海,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做题选题,找出基础题、能力题和高考题给学生分层递进训练,针对性强,效果好。题目做好后及时反馈。对学生而言,所做的练习,所考的试题,如果学生能及时知道正确答案,并主动改正错误的部分,强化正确的部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在课堂上教师要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有时也要机智幽默,再就是要有激情,教师的精神状态能感染学生。高三的学生在高压状态下生活,每日学习时间长,让学生听课时常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现象,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常常抱怨学生,我们要用饱满的精神去感染学生,用自己丰富专业知识吸引学生。我们还要把我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

五、关爱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常常沟通,学生们往往喜欢某老师,也会喜欢他教的科目,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积极地学习。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穷其一生的事业追求。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持久地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左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

第4篇

摘 要: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以及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核心观念三个维度。本文通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培养方法的探讨,旨在提高学生高考复习备考的能力。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高考备考 能力培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和外在行为。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学生个体面对复杂的学习生活情景时,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提炼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运用结构化的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括起来包括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分别是指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三个维度包括: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核心观念,即三维目标所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人地观念:其内涵是指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上。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观点,同时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和联系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变化、演进。因此,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以及地方的综合分析等。

3.区域认知: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方法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确定,“核心素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地理教学来看,每一节课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契机,其关键在于教师。任课教师应首先明晰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对每一章节需要实现的核心素养目标分解梳理,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素养,提高对核心素养的解析能力,促使W生在地理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具体做法如下:

1.细化教学目标。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地理课程目标及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笔者认为,地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生存性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地图应用、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地理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国情、关爱地球的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这些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整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事件”而实现。“教学事件”是指具体呈现的某项知识或技能,教师应将其作为一个探究的过程。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复习目标中,可设置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模型,更好地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并树立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2.精心创设情境。研究表明,适宜的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散地思考,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创设一些“困难”情境,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使用各种直观的景观图、地图、结构图,努力做到提出的问题语言明确、清晰明了,力争使问题情境形象化、生活化。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如:为来校交流学习的老师设计学校平面图、为高考一百天誓师活动预报天气、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计算时差、为油轮设计航线,等等,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用心设计问题。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问题看作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组织教学的起点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让问题成为维系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例如:在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结合澳大利亚,适时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独特性?由此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环境特征、板块运动、生物演化的过程思考,使问题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这些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实施教学活动,变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为促进教学的积极因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养成平时多观察生活、学习身边有用地理知识的好习惯,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潜心组织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课堂活动化不仅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更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的体现。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烦。打造学生喜欢的地理课堂,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每一次地理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这是“活”的地理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必要之举。例如:在复习“地球与地图”内容时,学生对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较难理解,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尝试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地理三要素就会有很深刻的理解,比单纯的讲解更有效。这些活动的安排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以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为内核和基准的高考地理试题,其核心考点主要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初步应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成因判读和分布;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地壳物质循环;河流补给与水文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城镇规划与城市化问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目前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细化到教材的每一章节。在一轮复习中分散核心考点各个击破,降低复习的难度;二轮复习中对核心考点建构整合,提升综合复习能力,同时通过围绕核心考点精炼打磨,做到查漏补缺。当然,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以单元知识为结点,相互穿行,不拘泥于一般套路。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要在高考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

1.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具有完善的地理科学素养。教师要非常熟悉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及其变化、地理核心考点和地理核心素养,并且能够把四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建设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多合作探究、多分组讨论、多参与体验,指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2.学生层面:学生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学生要努力适应教师为提升地理学科素养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参与问题探究和师生、生生互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善于积累知识和技能,注重对答题失误的反思与总结,建立一本详尽而富有个人理解的听课笔记和纠错笔记;要善于根据教师的引导构建章节思维导图,从而整合学科知识,构建主干知识体系,从而在学习中分清主次,紧抓核心知识;要在复习过程中不断锤炼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如地理过程思维、地理分析思维、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归纳思维、地理演绎思维、地理比较思维、人地关系思维等,进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如读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实验、探究等);要注重建立地理系统模型,如《必修1》中的太阳系模式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热力循环示意图、三圈环流示意图、天气系统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洋流模式图、陆地自然带模式图等,学会通过建立地理系统模型构建问题分析模型,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重视选题精练,注重高考真题的训练和揣摩,了解知识信息的呈现特点,避免陷入题海战术;要重视答题规范的训练,规范使用地理学科术语,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复习只要抓纲务本,把地理核心考点的复习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每一章节当中,再经过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从一轮到二轮的层层历练,由量变到质变,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高考竞争力,高考应考就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姜宇,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第5篇

1.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需要搭建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1)充实新课程下区域性地理学科教科研的内涵与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区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教研员—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教研体系,推进学校学科组建设,丰富了教研理论学习研讨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区域性教研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其中教研计划安排落实跟踪,促使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使一线教师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地完成任务。

第6篇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的内涵

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诸因素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使之具有独自的特点。一 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相当完整,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有机体现,即形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换句话 说,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是根源于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而表现的教学形式,它作为完整的有机体总的特征 ,是在艺术上获得相当成就的一个标志。

并不是任何一节课堂教学都有明显风格的。平淡乏味的课堂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独自的特点;教学内容与 教学形式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风格的。

二、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 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 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 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 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 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

——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 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 ,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 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 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 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 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浓郁突出的“地理味”

——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 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 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 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 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 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 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 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 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 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

——条理清晰,生动艺术,言简意赅,启发性和鼓动性强。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 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 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 ,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 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四)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趣味性强。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意义;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材结构由简到繁,知识跨度较大

由课程改革教材到非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化,高中知识则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拓宽、加深,因此,高中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自主学习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为明确。其中,如何做好“学习”衔接这一步,尤为重要。

3.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师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学校地理课甚至是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学方法不免简单机械,也更注重基础的记忆和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新环境。另外,学生熟悉以前的教师、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前的学习要求,进入新校园后,书本要求变了,教师也不同了,新的学习内容有新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有效沟通高中各课程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和理解大气、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环境等自然地理现象,有效地将人口、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整合。地理课程教学需要高中有关学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横向知识、交叉知识、综合性知识,有利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事物,说明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横向学科领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地理和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

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测量、资源探测、灾害检测和预防预报等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课程实施应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数据,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以地理的图表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地理数据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教材并没有实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仍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运转。从课程改革到非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新的教法、学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衔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第8篇

一、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高考地理复习目标

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考核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做到有的放矢,尤其要注意“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项能力。新课标环境下的教学内容虽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新课标的弹性、灵活性使编写出来的教材不再追求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有很大的跳跃性,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写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主,灵活地取舍其他版本教材内容,把高中新课程理念渗入到高考地理复习中。

二、注重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虽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但仍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大纲背景下地理课堂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而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是按照模块教学,就一点充分展开,而不强调原有的知识体系。但是从新课改省份近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其还是要求考生有清晰的学科知识脉络。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三地理复习阶段,要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对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

三、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图不成题”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且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不仅是学生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做到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

四、三大模块采取不同的备考策略

(一)自然地理和地图——侧重“懂”

自然地理在内容上属于理科,它以理科作为工具,虽然规律性强,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文科生来说。例如经纬网、光照图就与立体几何知识密切联系,海水的盐度、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岩石、矿物又与化学相关联,对大气的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和公转问题的理解要借助物理学科知识。针对这一特点,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复习中讲懂讲透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练习中要偏重对原理、规律的运用;要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二)人文地理——侧重“用”

人文地理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和城市问题。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经济问题,在内容归类上属于文科。人文地理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学生记忆的负担相对较重,宜采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侧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并结合区域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往往还要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因为人文地理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确定某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需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三)区域地理——侧重“熟”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有两个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高考地理综合题往往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其中,世界地理主要用线段(经线、纬线)限定区域范围或使用小比例尺的大区域图给出区域范围,中国地理主要是提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问题,要求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说明。由此可见,区域地理试题是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三地理复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五、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还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六、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式,总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在每次大考中做错的题汇编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一个月,学生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错题集,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地理是我市中考的考查科目,也是我省高考的必考科目,学生地理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中考和高考的成绩的高低将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谈些看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养

实施新课标后的初中地理教学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迪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要向同行学习,要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学习,要向理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地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素养为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动力。

二、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好学"、"乐学"是学生学习好的前提条件。而"好学"、"乐学"主要看学生是否对该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其它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教材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以它所提供的范例为情景形成某种基本的观念和思想,形成同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范例有许多,途径也是多样化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形成同样的观念可以选用不同的范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素材,只要能够促进观念的形成同时又适合教与学要求的任何素材都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上降水和降水分布这节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黎、乌兰巴托、北京、新加坡、阿斯旺五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再把这五个地点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观察这五地在空间的变化。这种把板图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很具实效性。我上《美国》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以人文形式体现美国所处的温度带和地形特征的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想想看?"如果你到美国去旅游,在美国的哪些地方能欣赏到A地、B地、C地的自然风光?

活动二:"猜猜看?"如果你从美国的西部旧金山乘车到东部纽约去旅游,你能依次说出沿途经过的主要的地形区吗?

这是一个以旅游的形式,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这就吸引学生观察美国不同地方的景观,让学生从感官材料入手判断美国处所的温度带,根据对景观的观察,判断出美国各部分所处的地型区,并分析其地型特征。多媒体课件能把比较生硬的两个知识点以富有人文色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再有机的结合一下板图,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填出美国所处的温度带及地形特征,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知识点又能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三、解放学生手脑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在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动脑,启迪的学生思维不要怕出错不要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虽然是一个研究无极限,追求无至尽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养、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解放学生手脑启迪学生思维就一定能够最大化地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第10篇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广东高考改革的深入开展,地理学科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备受青睐,以其直观、形象的独特之处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多数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仪器匮乏,仪器设备方面与城区中学相比差异甚远,如何在仪器匮乏的条件下有效开展教学成为探索的主要任务。走进大自然是地理课堂的最大亮点,农村中学虽缺乏科学仪器,但以其独特的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地理;大自然;资源;农村中学;特色产业

塘蓬镇山区位于廉江市西北部,毗邻和寮镇、长山镇和石岭镇,地处与广西英桥镇交界的边陲地带,土地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林地5万亩,地形属丘陵地带,鸭姆河贯穿南北全境,风景名胜、地貌景观和特色产业美不胜收。大自然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天地大课堂,且当地学生出身和成长于农村,对乡村地理环境并不陌生,熟悉乡村的一草一木和千山万水,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能够恰当地援引实际生活材料,作为地理教学中研究探讨的课题,则丰富多彩的乡村自然资源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成绩,更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符合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宗旨。那么,该如何优化农村地理教学呢?作为一名山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历来注重结合乡村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下面浅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就地取材,真实认识地理事物

真实认识地理事物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首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地理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而言,最大困境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自我担任高中地理课程以来,发现学生对诸多地理事物认识较为模糊,哪怕对身边常见事物也是一知半解,况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单纯在课堂上“满堂灌”,多数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求甚解,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倘若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事物引为素材给予展示,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例如,在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章节内容时,课本当中就提及到地貌景观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引述由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各类岩石物质。许多同学对火山活动感到十分陌生,却丝毫不会影响学习本章节的内容。

从大范围来讲,雷州半岛是世界上典型的火山地貌,加之受地壳板块运动挤压的作用形成塘蓬山区别具一格的地形景观。根据海拔高低,地形相应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两广丘陵是广东、广西两省区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塘蓬山区则正属于该地形区的范畴。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都叫山区。当我在课堂上问及“塘蓬地区”所属地形时,学生则习以为常地误认为塘蓬山区的地形属于山地,而且这一看法根深蒂固。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和参考科学数据,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的观点,避免今后再度混淆概念性名词。此外,在讲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中,地质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各类岩石名称也为不少学生所混淆。素有“花岗岩石王国”之称的塘蓬镇,石材加工业是本地的特色产业,其中花岗岩和大理岩是该产业发展的重点。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了解各类岩石的面貌,但效果不够直观形象。通过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岩石样本在课堂上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比如,岩浆在巨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岩浆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如何区分侵入岩和喷出岩,对此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的一种,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美丽的色泽能保存百年以上,为建筑材料之首选,成为当地口碑不错的特色产品,而玄武岩则属于喷出岩,不同的是密度不大,遍布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如此一来,在两种样品的展示中形成鲜明的真实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原来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将有趣的地理事物联系到课堂上,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显著提高,好成绩也自然水到渠成。

二、基于理论,深度剖析生产活动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病。近年来广东高考命题呈现灵活变通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实际问题就成为重要之举。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推陈出新进步的动力。在广阔的农村,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为广大学子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真正懂得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学生却是屈指可数,分析缺乏系统性,对中学生智力的开发也构成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是生产活动的两大类,在各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安排有这一章节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方向之一。地理学本身源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将经验体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之系统性的构建。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农村独特的资源与教学相结合,在当地选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资源(题材)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最终体会地理学的价值,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生产生活与地域联系》中,就分节详细讲述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域因素及相应地域的分布。对于研究农业区位因素及地域分布,首先要拟好相应的提纲和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走访当地农村,就农业结构、种植规模及区位分布作深入的调研,并作小篇幅的调研报告。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当地耕地资源总体较少,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种植规模不大和品种单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农业生产收入普遍偏低,造成农民外出务工致使部分耕地遭到弃荒。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生产耕作的积极性,重新吸引农民返回农田,则可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避免知识单一化,这有利于构建理论学习框架。

第11篇

【关键词】 初高中 地理知识 衔接 融合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然而,事实却是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通畅,致使许多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高考成绩,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与融合,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断层”的感受,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

二、初、高中地理知识不衔接的原因分析

1、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同。初中地理教材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知识体系。总体上多属于区域地理知识范畴。高中地理则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规律,最终实现人地和谐发展。初中、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初中地理知识侧重于从感性上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缺乏深度,广度,更缺乏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加之受中考指挥棒的指引,初中地理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基础很差。而高中地理深度加深,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另外高中地理课程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很难适应地理课程的学习。

2、初高中课程改革的差异。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地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整个高中阶段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新课程改革发展也不均衡,教师满堂灌的陈旧单一的教法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便很难适应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走进高中相对死板低沉没有活力的教学环境的转变。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1]。

3、中、高考的差异。中考和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在初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也都是为完成这一目标而努力,从量和质上都有很大欠缺。而高考则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命题由考察知识掌握逐渐向向考察能力转变,对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以前高很多[2]。因此,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就很不负责任地偷懒,上课让学生画画重点,然后死记硬背。

例如,初中地理在学习地球大气运动时,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并记住、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进入高中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初中学生平时也不好好学,根本不理解课本内容,考前突击背诵老师划定的内容也能达标过关,而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一下加深,此时学生面临高考,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在地理学习中往往不得要领,无法适应,进而考试成绩很差,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1、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巧妙完成衔接。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地理教材则是指教师认识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与教育功能的过程。这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能否认真深入分析教材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高中地理知识容量大,学习时间又很紧张,对于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不可能一点一滴花费大量时间去补充,所以就要求地理教师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把需要用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适当巧妙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奇妙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太阳活动地球的影响时,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产生极光,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各样美丽的极光景观,学生看到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极光,肯定会产生很大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此问题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把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地理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3、加强教材阅读和解题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不同,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大都是死记硬背,但是进入高中,这种方法显然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更不能应对三年以后的高考。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下功夫[3]: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纳各种途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能力。对于仍然死记硬背的学生要及时指出他们学习方法的错误,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⑵活学活用:要学会举一反三,把相类似的相关的问题归纳总结,争取做到会做一道题,就会做这样的一类型的题,对灵活运用的学生的就大力给予表扬;⑶强调预习,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也可把预习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具体帮助不大会预习的学生如何正确阅读教材,怎样抓住重点等,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弥补知识“断层”。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所以,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知识,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铺垫,从而解决知识上的“断层”,在学习新知识时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5、加强直观教学。高中地理的第一大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刚开始就学习宇宙中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很抽象,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起来往往感到非常吃力。在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立体模型和地球运动flas,并结合身边的实例,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如地球仪,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6、认真批改作业,以此反馈教学成效。批改作业要仔细、认真,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画图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与总结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更是我们如何将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在高中新课改中实践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更好的教好地理这门课程。高中地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跟上地理的学习节奏,有赖于我们地理老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和融合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文科教育

2004(1):46~52

2 王大伦.新课改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9:12~25

第12篇

关键词:实效;包容;尊重;反馈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困惑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很少落实,总在诗情画意,没什么时间来落实。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及家长,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二:我们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给你预习,更谈不上讨论,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再加上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做作业的完成时间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有一点空余时间,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预习哪一科好。你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

困惑三:我们利用新的课堂教学,与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师确用传统的地理教学,考试成绩并没有比我们差,反而比我们好,学校、段里的成绩分析会让我们抬不起头。不要说挨到高考成绩出来再去定论谁的做法对与错,就是单元或月考成绩一出来,我们也许就要收敛自己的做法了。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1、要选择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

2、让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

3、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差生,教师最好能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去,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要求每位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思辩,学会质疑,从而提高听课质量。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要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4、重视合作学习的过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但要避免动辄讨论,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有时候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时候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5、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及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新教材中适宜这种方法的内容很多,这也是我平常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