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策略

时间:2023-08-03 17:2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不应停留在模式的表面层次,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模式的具体构成和相关的细节问题。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③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目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发展有关的目标。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学到对其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要改变教学行为就必须先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因为它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蓝图。

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就认知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①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②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还必须注意横向迁移,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③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就情感目标而言,涉及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需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方可“潜移默化”。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因此,情感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①充分挖掘地理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内化”成品质。②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千姿百态,如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是雄伟之美;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是秀丽之美。还有,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原则是地理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地理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指导实践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地理语言相适应等等。

(一)指导实践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地理资源,充分发挥地理资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指导实践”,指的是在学生参观、社会调查以及听教师讲述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指导实践”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活动:①参观化工厂:如位于钦州港的中石油。教师也可利用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盐厂,了解以海盐为原料能生产哪些化工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哪些需要。②社会调查: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生物制药厂参观调查,了解海洋生物在医药工业方面的利用情况;或由学生自己分组到市内各大药店进行调查,了解哪些药品的成分中有海洋生物的提取物,对人体具有哪些医疗保健功能,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地理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有序。

(三)年龄特征与地理语言相适应。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地理语言体现地理思想。地理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地理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地理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教学设计要适度,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具体操作上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策略上要各有侧重,在此不再赘言。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地理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对地理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对地理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兼具文理科的特点,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大气运动、地质灾害等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同时,也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读图。

一是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以引出新的地理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地理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等,方面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总之,对地理课的不同内容,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

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二)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

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测验。

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当测验告知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学习“症结”时,可根据测验提供的问题序列进行“定位”并查找原因,继而有指向性地实施矫正训练策略。当测验所反映的是思路或方法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必须结合问题,引导学生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思维路径,在求异、求简、求新和思维变通性上下功夫,使他们形成明确的观念:许多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粗读题目即将思路“固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只有仔细审辨、上下连贯,灵活运用地理原理,方可找到最优思路。

六、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地理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

总之,地理教学策略的构思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展开的,“教无定法”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和相近水平的学生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同一教师选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地理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

第2篇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就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我在地理教学中总结了几条基本策略:

一、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现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1)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入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问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老师和学生们建立了平等师生关系,我们很注意尊重学生,总是从多方面正确引导,不挖苦讽刺学生,更不打骂学生,有成绩及时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作业批改中。作业本上,对的打“√”错的不打“×”,批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话“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做的真好”、“某某地方不太恰当,请你再思考一下,重新再来你能行”。对学生缺点错误用恰当的方式委婉的指出,让他感到羞愧,自己愿意改正.因而,一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我提倡要坚决杜绝体罚、挖苦学生。

(2)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应有真诚的感情交流,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好,就爱听某位教师的课;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这位教师的课。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注意了这一点,用真爱去打动学生,把握学生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学生能领会教师每个眼神、动作,师生间能做到交流自如、配合默契。

(3)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运行外部“赏罚”机制。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部赏罚等外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

(1)教学内容设置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应因人而宜、灵活的设置课堂内容、作业,课堂内容、作业应有难易之分,基础弱的同学使他们在易上充分发挥,能力强的同学在难上现能力,这样他们就会找到自信对学习产生兴趣。

(2)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与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生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暗示、提示或者引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的喜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成为学生继续参与的加油站。实施“小步子,快节奏”的教学策略,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上成功的机会。

(3)教学“处罚”要有针对性。切莫过于严厉,因为“处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对于学习错误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予以训斥,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

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办法有:

1、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把许多地理知识编成故事讲给学生们听,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会很感兴趣地去思考;如:在讲中国河流时,我把长江、黄河比作两位漂亮的公主远嫁到渤海和黄海,支流比做丫环,然后让学生们看她们远嫁走过哪些省,路途是否平坦,经过哪些地形区,这样抽象的地理知识变活了,学生的兴趣高涨了,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从而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第3篇

【关键词】新课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合作学习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具备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一、形式多样的导入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导入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展开,而且还能让学生调动和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有目的的去听课,更好地掌握知识。相反,一个糟糕的导入,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从沉闷开始,最终会以不佳的教学效果结束。

导入形式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设置自己的新课导入。

设置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以期求得切入课题、明确要点、深化教学、融会课堂的良好效果。联系实际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内容,将学生经历过的事实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近几年经历的异常天气变化就可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多媒体导入: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选择经典图片、视频等形式导入,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呆板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地球的公转运动与自传运动”,通过动画的形式变现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兴趣更浓。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关键的第一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新课导入方式。

二、创设教学情境

有人认为,只有在新课导入阶段才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导入之后就可以平铺直叙了。其实不然,新课导入之后,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任何教学环节都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既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又要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营造课堂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讲述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器注意力。其次,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找出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情境真实、形象,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进而进入主动、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同时感受到了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如很多人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教师针对这个普遍认识,提出: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理性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转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装状态,创造有意义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学习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强调的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其被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只要学生上课听懂了,知识点记住了,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传统教学忽略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但是却不具备学习能力。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分组问题、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教师要本着平等、均衡的原则进行小组分组,平衡各学习小组之间的人数、能力和水平,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教师的作用是合作学习能够成功开展的条件和保障,其角色的定位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担负着整个合作学习活动的调控和管理。只有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合理监控,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第4篇

“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有效教学的实质是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如: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备课低效或无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低效运作,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导致教学迷失目标。一些主管部门对“作秀课”的过分宣传和部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对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的做法。课堂过分要求教师围着学生转,新“八股”再次上演,学生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看热闹非凡、活动丰富,但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淡化了教学内容、目标,使得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那些踏踏实实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却被冠以“落后的教学方法”而大加批评,很多教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导致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华而不实”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探讨并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地理教学能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高中教育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过程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为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及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课程目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结合的维度。教师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鉴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理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游、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一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可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按下列程序指导学生:一是指导选题。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二是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导实施研究。四是指导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五是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三、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择,还可以学习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乡土区域地理课程和学校课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践:(1)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适应性。(2)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多样性、创造性。(3)教学实例的选择具有乡土性、新颖性。(4)课堂提问追求广泛性、开放性。(5)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注重梯度性、自主性。(6)地理活动的策划要讲究研究性、实践性等。

四、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商贸、金融等流通领域,无论是在科技、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在大众生活领域,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例如,在讲“锋面系统”时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锋面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丰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动态模拟过程,把复杂问题表达得很直观、形象。

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手段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善于鼓励,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第二,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教学相长,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经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后,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方法,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准确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反映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意见(试行)[DB/OL].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网.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一、上好第一堂课

有时候,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而是因为学生喜欢该科任教师。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第一堂课,笔者会提前两分钟进入教室,看一看学生的新面孔,拉几句家常,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上课铃声响了,笔者也并不急于走上讲台,而是行走于学生之间,继续与他们聊天:“同学们,我的一个朋友要在明天八点半以前赶到北京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大家认为他应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才不致于误点呢?“火车!”“不行,火车太慢了!”“汽车!”“不行,汽车也比较慢!”“飞机!”“飞机也太贵了吧!”……学生们针对笔者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课堂像一个聊天室,笔者的问题无一不和地理知识有关,而且它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在学生生活经验当中。和谐的氛围会使学生很快地喜欢地理课。

二、用心设计引言

引言即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点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笔者先简单地讲了一个从网上搜集到的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三、电脑为媒,幽默为介

中学地理是一门富有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上的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电脑展示画面的同时,配以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此时的笔者会和学生一起做骑着骏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率百分百,活跃了气氛,关键是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神经,使得这一堂课自始至终无一人出现无精打采现象。

进入复习阶段后,大多数学生会渐生懈怠之心,面对大容量的复习提纲,经常有学生发生错误,一旦发现错误,笔者会以幽默的语言来批评教育他们。这样,一是没有因伤他们的自尊而泄气,二也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教师还是很关心他们的,让他们产生下一步也好好对待学习的想法。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的语言、姿态、眼神等都会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成语妙用,拓展视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顿使课堂生辉,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到“南极洲冰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是“星罗棋布”。

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

在学习农业生产时,对于基地生产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6篇

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用各种图像、地图,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2.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

3.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图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4.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

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

参考文献

[1] .课堂评价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彦晖等. 研究现代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篇

关键词:性别差异;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双重角度看,男生强于逻辑推理,擅长理科。女生擅长表达和记忆,强于文科。而高中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思维差异对地理学习结果产生极大影响,表现为男生学习成绩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对地理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男生对地理的兴趣极高,而女生认为地理是最难的文科综合学科之一。因此,笔者基于男女性别差异,对基于性别差异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实施“因性施教”

由于性别差异的影响,男女学生对不同模块知识的主观感受也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女生认为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难度最大,人文地理学习难度低,对人文地理的兴趣高于男生。而男生虽然认为自然地理的难度较高,但是对自然地理的兴趣程度高。根据男女生对不同模块的主观感受不同,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1.注重自然地理的原理性

自然地理对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女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兴趣较低,教师应做好以下两点教学。一是帮助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转变,培养女生的地理思维。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直接经验有助于掌握规律性知识,直接经验越丰富,对学生的学习越有利。自然地理知识多为揭示自然和生活现象的知识,学生具有大量直接经验,女生对生活常识也更加关注。教师可抓住女生的直接经验丰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二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建立心理逻辑。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由于女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差,教师应帮助女生将物理逻辑转化为心理逻辑,女生认为自然地理难度较高的关键也在于女生没有将地理结合物理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讲解“大气”运动时,教师可将图像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大气运动过程,构建大气运动景象。

2.关注人文地理的生活性

一是渗透地域文化,提高男生的感性思维。地域文化经历长期的历史积淀,是地方的独特精神和气质,并渗透于地域内各个方面,直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将地域文化渗透至人文地理教学可丰富男生的情感,使男生结合地域文化事实开展学习,拉近男生与人文地理的距离。

例如,介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时,教师可播放城市的代表歌曲,让学生猜测音乐所属地域,并阐述猜测依据。或者让学生观察自己所住区域古老建筑的特点,分析建筑设计的内在原因。通过对比建筑风格感受文化间的差异,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活动。

二是采用活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探究,既让学生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例如,讲解《城市内部结构》章节时,笔者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要求小组对城市进行调查,本次活动课以后,男生学习人文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加高涨。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男女学生学习地理的差异更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差异,并且在某种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决定了学习地理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女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营造教学环境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将苦学变为乐学。

1.培养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教学应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求,教师也需要分析女生对地理的兴趣点,“由点带面”,扩展女生对地理的兴趣范围。

例如,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地理小知识或小故事,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学生。另外,教师还应结合女生的优势开展教学。例如,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教师可将地理教学结合古文诗词,吸引女生的兴趣,激发女生的好奇心和联想能力。如,介绍海拔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每上升1000米温度降低6℃)时,教师可结合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介绍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进而造成山上和山下桃花花期不同的地理现象。

2.增强信心

对地理的兴趣不高以及地理成绩较差导致女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低于男生,部分女生甚至出现焦虑症状。因而教师应帮助女生树立信心,发挥女生学习地理的潜能,促使女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良好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应多采用鼓励、表扬方式,让学生找到学好地理的信心,或者让女生担任地理课代表,发挥模范榜样的作用,带动其他女生。帮助女生正确分析地理成绩差的因素,将女生的成功归于对地理的理解能力以及努力,将失败的原因归于知识不扎实、努力不够,鼓励女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育平等不仅是学龄、学情差异,还包括性别差异。教师应重视性别差异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引起对学习地理的心理变化,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性别差异教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刻板印象,真正实现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星星.基于性别差异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郭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8):65.

第8篇

【关键词】兴趣 地理 培养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又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这两句俗语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同样适合。所以,假如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课堂导入的话,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风格各样的课堂导入,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合理运用影视等多媒体

影视等多媒体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一节课均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话,定然会令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死板,没有创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多花点心思,多动点脑筋,灵活运用好课堂导入,那么往往会取得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2.让学生养成习惯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渗透着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学习应有计划性、易操作,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地理知识,培养了地理应用能力,学会了与人共处和做人的道理。在这里,学生学有所得、有成就感,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侯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是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的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知识的输入过程中学会反思。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把知识加以内化;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感悟,从而促进知识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自然就增加了,能力也提高了,必然会总结规律,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利用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想象力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思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它需要在一定教学的情境下,利用一定诱因进行。例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民族这一段时,可以放置四段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去证明是哪四段民族的歌曲,认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民族的国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兴趣浓郁是获取新的知识。

思维兴趣的激发应该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一些创新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极佳的启发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直观的教具以及优美的音乐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创新意境当中,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1.引导学生读通材料,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地理教材中的“课文系统”配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思维价值的内容,如果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潜心静读,学生会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伸点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性思维。阅读文本上的材料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而学生在地理探究课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生可喜变化,对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关注度增强,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敢于创造的心理倾向。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教师可先提问“谁会骑自行车?”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再问“谁天天骑车上学?”大多数学生的手放了下去。接着问“骑车既环保。又锻炼身体,为什么不骑车呢?”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大连有坡,不好骑、骑车不安全,父母不让骑、没有专用车道、公交车挺方便的。”等等,教师再接着同“为什么大连存在这些问题呢?”学生开始思考:“因为大连是丘陵地形。”中国有几种地形呢?学生联系大连实际,很自然的感受到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了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学生由地理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会进一步迁移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去。

四、鼓励质疑,打破旧的思维进行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则须疑,疑则生智。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才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思维的发展从创造的角度来说常常是起于好奇心。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魏格纳起初仅仅是一位气象学家,在地质学的方面可谓是一个“门外汉”,正因为“门外汉”没有任何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存在原有知识限定范围的桎梏,所以才能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上得到启示,也才能使魏格纳在当时海陆固定轮盛行的时代,激发出了新的思维火花,提出“泛大陆”的理论观点,奏响了地理学革命的前奏曲。所以只有在教学中切实保护学生好奇心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别处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打破传统,才能让学生在障碍面前通过自主创新跃上新的知识台柱。

因此只有在教学中抓住地理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提出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在学生的头脑里打下深刻的烙印,加深记忆。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环保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政府之外,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环境保护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个人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在环保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会议正式提出了“要把提高全民族h境意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学生是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环保意识将会影响未来社会整体素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没有中学生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就没有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

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环保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意识形成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尤为重要。随着家庭重心的下移,中学生成为家庭的核心,由教师对中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再由其对长辈在知识上进行“反哺”,显得既有可能也很可行。通过中小学生向他们的父母传授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现状并分析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我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我校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及环保行为习惯,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校地理教师对全校三个年级的1 500名学生开展了一次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问卷调查活动,收回有效问卷1 320份,回收率达88%。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比较关心环境问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学生对于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环境现状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噪音污染问题,反映了不清楚噪音污染的分类以及对人体的伤害;对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反映出我们长期以来对学生教育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影响,学生不了解其实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已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教育学生节约资源。

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必修2第六章提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哲学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孔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既肯定了人生,又面向自然,从而治理人生和顺应、适应自然。

我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我们生活的环境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农村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兴起,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上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时,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可以带领学生调查本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水域面积的变化、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讲解农业发展方向时,一定要详细介绍本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酸雨、土壤污染、水质恶化、雾霾)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组织学生交流或讨论,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放、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重点理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统一。

课标中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因此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理清知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人地关系思想,最终达到与高中必修内容之间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讨方案是课标提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引导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环境教育与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杨振强,孙铭明.环境意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周毅.环境问题与环境文化建设[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6):5.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教学 双基 渗透 教育 实践 经验

一、加强学生“双基”培养

“双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的教学引导,造成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地理基本学习技能的教育。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以章或单元为一级单位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知识结构,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样以来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打好根基。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笔者认为,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双基”能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架、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拥有了这些学习能力,就能够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高效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立足本科知识基础

课本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地理水平。现行的湘教版教材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编撰的,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具体班级、学生,引导其进行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强化,以便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科上打好基础,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做好铺垫。

地理这一学科是兼具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图表、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学习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基础的好坏,也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深造。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的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进行判读;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三、加强科目知识渗透

前面我们提到地理是一项兼具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地理科目中蕴含着较多的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涉及面也较广。特别是近些年来的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知识中不仅有关于社科人文的内容,也有历史变迁的痕迹,还有数学计算的内容,更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以及音乐、美术知识的涉及……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便能够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形》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播放《大中国》这首歌,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曲调重温“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 是最高山坡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 在云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 比那天空还辽阔......”,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又比如在教学地球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用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诗,因为赤道周长是40076千米,即8万多里,人在赤道上就算不动也能够日行“八万里”,运用这样的知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认知。这样的途径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

四、引导学生实践探究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一定的实践探究,及时的将学习所得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比如在每年的人口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世界的人口》、《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等章节学到的知识来创作板报,或者根据学习到的理论讲述一下自己对于人口的一点认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进行描述,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同样,在每年的环境日、地球日等特殊日期,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感知度。此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关注身边事物事件的习惯。例如及时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现状相关的时事热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看法,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使之更加敏锐快捷。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教学策略;浙江省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新方案”),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新方案一,便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一、新方案新特点

1.七科选三且不分文理科

新方案中“选考、不分文理科”成最大亮点。高考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数、外3门是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考生从中选择三科作为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考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

七科选三,对考生而言,选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又感兴趣科目进行考试,“选自己所长”、“选自己所好”,不仅可增加考生自主选择机会,同时也可减轻考试心理负担。七科选三,对中学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高校而言,可以选拔合适人才。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弱化“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确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学生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其余3门选考科目可自行确定,选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高考录取成绩选取其中较高的一次成绩。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每年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给予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

3.“专业+学校”新录取方式

新方案提出考生报考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考生可自主选报专业,录取也不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考生报考“专业(类)”志愿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权,既可报考同一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报考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以往批次录取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先选择学校再选择专业,如果分数不能满足第一志愿的专业,就不得不被调剂到其它专业。但取消批次后,将形成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将以专业为导向,学生先选定自己的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高校,解决了因批次录取将学校放在首位,考生被迫选择自己不太感兴趣专业的困境。同时,以专业为导向的录取方式将倒逼高校的专业建设,但也会导致学生蜂拥选择热门专业,而使得其它专业受到冷落。

二、新方案对高中教学的主要影响

1.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浙江省原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即会考)和高考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但新方案把学(选)考时间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期中。考试时间改变对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首先,学(选)考时间改变,教师的排课将受到不容小视的影响。按照新方案,学生的第一次学考一般会选择在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进行,相应任教学考班级的教师势必要在9、10两个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备考,但是学考结束后,学校一般不会再对相应学考科目组织开课,教师的任课势必要重新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排课。其次,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备考。原来学考安排在学期末,基本在新课结束后,大概有两个月复习备考时间,虽然时间不多,但复习备考是在学生新课授完后立即进行,复习效率显而易见。现在学生的复习备考基本要在两个月的暑假后进行,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难免存在部分遗忘或生疏,复习备考效率将受到一定影响毋容置疑。另外,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对原来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影响,以往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在高一期末就结束学考,到高二文理分班后有的课程就不用开设。现在考试时间变化后,课程重新设置、学生选科、部分教师阅卷等都需要时间,这将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学生选课对教学的影响

新方案给予考生“7选3”的选考自,也就是“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基本的发展。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普通学考科目,均有两次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机会。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每一位学生对这7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选择权。这一制度安排将学生选课自从原来非高考性质的校本课程向高考性质的必修课程做了切实延伸,可大大拓展学生的选课自主性,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原有的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但在学生未确定选考科目之前,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这都是新方案实施之后,高中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规定参加学考学生只需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而参加选考学生除要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外,还需掌握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和两本选修模块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人为割裂开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较大,也是“发展要求”内容,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在高二选考复习时为学生授课该部分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这部分学科专业知识,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相关内容,如何处理“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也是地理教师需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专业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导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高考指挥棒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对社会了解不够,中学又形成路径依赖,一心想提高学生总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盲目报考专业、随意选科、不考虑自身实际,最终导致个人发展受阻。高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了解相关学科特色、学科价值与其兴趣特长、职业理想的关系以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意义,并快速让学生能在众多科目中选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学科,则是必为和难为的事情。

三、新教学策略的探索

1.探索依据“兴趣+实力+专业”选考科目

首先须注重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选科首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信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是其优势学科或未来会成为优势学科。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专业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学到感兴趣和希望学到的内容,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进一步研修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浓厚的专业志趣。其次须把握实力。高中生的自身实力是确定自己3门选考科目的重要依据。湖州二中根据学校在全省近年来的高考状况和新高考方案划分等第的比例,将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进行了等第划分,学生依据自己的等第排名了解自己最有实力的学科,从而进行科学地选科,避免盲目选科。另外,在自己实力相当的学科中,学生还应考虑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实力强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最后须考虑专业导向影响。新方案确定的“专业+学校”的新录取方式,在高考改革试点区上海、浙江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中发现,如果选考物理,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7.63%和91%,所以物理成为专业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见图1、图2)。因此,在高中生各门科目实力相当和兴趣爱好不变的情况下,可按照图1或图2的顺序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2.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

如何解决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至关重要。浙江省有的地市对高中学期假期安排进行了如下探索。

从2015学年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实行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教学计划安排,普通高中学校在原有寒假、暑假基础上,增加秋假和春假,同时相应增减暑假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学年开始时间:从9月1日调整到8月16日;第一学期第一学段:8月16日至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秋假: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至11月10日左右,时间为一周;第一学期第二学段:11月10日左右至次年1月下旬2月上旬寒假开始;寒假:1月下旬2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寒假时间约三周;第二学期第一学段:2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学考选考结束;春假:4月下旬选考结束至5月初,春假时间约一周;第二学期第二学段:5月初至7月4日暑假开始;暑假:7月5日至8月15日,暑假时间六周。调整涉及新高一高二学生,新高三学生暂不实施。

浙江省其它地区目前也在积极探讨高中段调整放假时间的安排,省教育厅出台了指导意见。相信合理调整高中段放假时间是适应新学(选)考时间改变的必然。

3.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策略;乡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85-01

开放式教学策略满足了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也迎合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本文从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开放式的学科关系三个方面出发,对开放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了阐述。

一、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步趋于开放化,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是从传统的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理念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严辞厉行来捍卫自己的,而事实上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发展,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当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迫性的师生关系中时,学生就会逐渐产生被动和消极的学习心态,从而阻碍学生高效地学习地理。事实上,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放下学习的束缚,让他们感觉在教师面前,就像在一位亲切的朋友面前一样,更多的思维火花和创新思想才会迸发出来。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在学习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面对面坐下来进行热烈的讨论,不仅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学生也同样拥有表达想法的权利和自由。例如,在学习“地图上的图例”时,由于地图上涉及了众多的图例,而这些图例中,有些是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有些则是较为生僻的,因此教师有时也很难迅速在地图上找到或是画出那些生僻的图例,一旦学生发现教师画图例时出现了错误,学生可以直接指出教师的错误所在。同时,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意见,以虚心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错误,从而在错误问题的探讨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多样化的。师生关系并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关系,它会随着特定的情景而发生变化,比如,在课堂上,师生共为教学的参与者;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师生为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在课外,师生为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地变换,才能实现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地理教学的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模式的探究上,也就是说地理教学要果断地放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因循守旧的部分,并积极吸取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首先,我认为乡土式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主张将地理与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气温与生活”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阐明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及气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乡土氛围中,去真切地感受一下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缩影。在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温室效应的控制刻不容缓吗?”在学生初次接触“温室效应”话题时,会认为温室效应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正常的现象,更不会意识到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危害。为此,我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更加深刻地认识温室效应。经过充满乡土气息的教学,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必然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其次,可以开展开放式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我主张借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实行地理与图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形教学加以辅助理解,如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地球的五带、地图上的比例尺、等高线图的判断和利用、七大洲和四大洋、降水的分布等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形,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当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地理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开放式的学科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过程。但是在地理教学中,我提倡开放式的学科关系,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博学多才,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的学识,要养成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辅助教学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我相信不少学生都存在很大的学习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来源于“传统工业区”知识点的枯燥无味;可能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可能来源于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注意力等。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新知识学习的氛围中,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在历史学科中学习的三次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一旦学生能够准确回顾三次技术革命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地点和特点,学生对接下来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就会产生十足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进一步提升。可见,开放式的学科关系是建立在学科内部关系基础之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从中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地理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迎合了新教育的需求。地理教学只有不断地开拓开放式教学的策略,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化,才能提高广大初中生学习地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国明.建构主义理论下地理开放式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