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教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对策分析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丰富受教群体文学涵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当前农村语文教育教学中,课外阅读对培养农村受教群体的文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令当前农村语文教育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教学知识落实不准确、教学知识深化不科学、教学阅读能力不充足等现象,从而导致课外阅读教学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反而制约了受教群体吸收科学文化知识,降低了课外阅读的存在价值。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可知,致使课外阅读教学发展不畅的主要问题有两点:(1)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力度不足,从而使受教群体无法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进行兴趣性阅读培养,因而造成阅读知识认知不准及阅读理解深化不足。(2)学生自身自主性不强,对阅读缺乏兴趣。其具体体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课外阅读量不大,课外阅读知识掌握不全,甚至有学生根本不愿意阅读课外读物。
三、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存问题,进行科学的对策疏导,方能实现课外阅读的培养价值,促进农村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强化。因此,本文针对课外教学开展现存问题,进行合理对策分析后得出:
首先,应积极培养教育群体的课外阅读引导思想,令其深刻认知课外阅读教学中自身的引导地位,才能令其发挥能动性,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培训,教导教育群体科学应用相关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自主教学、探究教学及多元教学理论,令教育者科学定位自身位置,以辅佐学习身份辅导受教群体学习,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
其次,以教师打造良好课外阅读教学环境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先进手段,以自主课外阅读、探究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为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阅读或户外阅读方式。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令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阅读中交流感想,在户外阅读中体验文章与自然之间巧妙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其实教育教学发展必经阶段,科学认知课外阅读现存问题,积极应对、科学解决相应问题,将有效推动受教群体感受阅读魅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深化文学素养,内化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原因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语文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和研究,基于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如何提高综合性学习进行探讨:
1 培训指导教师
调查中,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展开很大的原因在于学校师资力量与学校自身环境不足。这是一个不用怀疑也是最实际考虑的问题,学校环境无非就是加大改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等师范教育培训来弥补这些问题。那么面向新课程初中教师应该接受怎样的培训才能既能胜任新课程教学的任务,又能胜任新课程教学所具备开发课程的任务,同时更能够胜任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任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强化教育理论学习、把握学科研修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集体研讨交流学习四个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强化教育理论学习
对于教育理论学习,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平时除了教学任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老师学习我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各个时期教育历史文件,按照史学逻辑模式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详细认真的比较分析,吸取其中优秀的语文教育思想,摒除过时不合理的教学理念以达到服务于新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面学习:一类是从1922年至2011年国家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类;另一类是从 1993年至2010 年的国家“基础教育纲要”类。这些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论著以及教育类标准、纲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都是进行强化我们自身教育理论学习的有效精神食粮,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虚心、刻苦努力学习其中的所要我们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服务。
2、把握学科研修行为
初中语文老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实施不够,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不足或者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能力不强,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要求、特点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都是迷茫状态,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成效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学识的匮乏。除了要自己多学习语文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知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有其职业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教师职业需要数学、语文等等各类学科的渊博知识,同时还需要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所独有的学识、能力和观念并需要进行长期的多方面专门的针对性训练,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并胜任教师这一伟大光辉的职业。
3、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教好,除了教师自身要加强自身学科研修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怎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首先一点是先研究教材,再来就是教师事先做好学习的准备,目的是为了亲自参与综合性学习。
4、集体研讨交流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种内容、一种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因内容上多且杂,形式上灵活多变,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单单靠一个老师的力量很难对付语文综合性学碰到教学问题,所以最适合通过以集体交流备课方式来探讨教学教法,解决问题。正所谓:“众人识柴火焰高”,学校语文教研组要完善教研体系,从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服务。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研究,一定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个人与集体大众智慧的作用。让每一位教师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增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意识,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每位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 评价指导学生
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对教学中产生和存在的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有序并系统的收集,同时对在教学过程中事件和信息进行价值上的判断,这些都能够成为科学有效的决策并对其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开放性的态度来接纳全体学生,教师的教学思想具有多元性而非一元性,评价方式也要有正面评价、全面差异评价、反思与发展评价相结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正面激励评价
正面且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极其重要并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正面激励性的评价,对待学生应多采取积极、赞赏且鼓励支持的态度。这就要求评价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积极地肯定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其中可包括学生所取得的在旁人看来并不起眼的一些微小的进步,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褒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教师要采取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形式点出其存在不足之处,以此来有力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上进的态度。所以这就从更高的角度来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多并充分的了解与本班学生相关的一些情况资料以及学生在当前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情况,在充分地掌握了学生的这些资料的同时,从而能够达到对其进行有效适当的评价激励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自信心,激励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
2、全面差异评价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评价学生个体的发展层次与全面差异上。这种评价应首先建立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的基础之上,所以评价的方法就不能运用单一、唯一、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必须采取多元的、多层次的角度,由于学生的选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所得的结果各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评价也应该是多元性的,动态性的,因此运用多元的、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形成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3、反思与发展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不足,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要让学生有反思意识。比如在《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综合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对一些诗歌在以前没有兴趣,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有助于他们对我国古代诗歌产生新的认识,通过反思自己之前的学习错误意识,这些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到底想学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水平与能力都会有显著的作用。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时刻要以发展的角度来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终端的,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更是一种过程的。比如在《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百家”》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在对“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产生一定的自我理解认识之后,他们会认为这些“诸子百家”的某些思想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对他们的思想就不会是再一味的追从,反而学生们会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接受他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摘 要:教育教学创新是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与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现代教学环境的主要措施,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老师应该立足于初中语文教W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控制、教学反馈统计、教学流程优化等与学生学习能力结合起来,让教学创新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来,帮助学生掌握听、说、写、读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创新;多媒体教学;专题教学;教学控制与优化
初中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时间段,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时,应该做好对教学流程的设计与优化,多采用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舞台剧教学、写作教学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与综合能力,实现学生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对应与融合,真正做到现代语文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统一。
一、做好对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学习与融合,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1.增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扩展,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能力
老师应该做好对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研讨式学习,结合对语文教师实际的理解与分析,充分挖掘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创新的积极作用,实现语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选择的丰富化,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能力,帮助教师增强教学设计与创新工作的落实与扩展。
2.做好现代教育形式与传统教育形式之间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接触到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之后,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与传统教学形式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将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之间有机统一起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把控与引导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1.采取学生讲课的形式,促进课堂教学由老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
老师需要主动采用学生讲课的形式,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与对语文教学重点的把控能力。比如,老师可以将《毛遂自荐》的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故事梗概进行复述与延伸,包括当时的历史环境、人物关系、利益矛盾等,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2.利用课文中的故事开展舞台剧表演教学,增强学生对故事情境以及语言表达的理解与把握
由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量涉及故事、历史事件、任务对话等,因此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开展语文舞台剧表演教学,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兴趣性。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或者是排演一场小型的舞台剧,加深学生对故事人物关系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作品内涵、写作意图、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
3.开展专题性教学活动,尤其是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
由于现代语文教学对句子成分的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因此老师应该主动做好对句子成分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方面的细化讲解与梳理,增强学生对句子成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做好对文章题材、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系统化讲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保证语文创新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控制好教学创新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性与目的性
控制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形式,做好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对应,注重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语文教学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中,应该将语文教学创新形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对应起来,让每一种语文教学创新都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进而全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教学辅导性与针对性。
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是提升初中语文教育质量、丰富初中语文课堂形式、增强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重要改良措施,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选择、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而原则只有一个,就是要保障学生可以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创新教育的措施与方法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理论和实践措施与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是不可小视的,如果在我们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已不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面向全体学生,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几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和实效等方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面向全体学生,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它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教要符合学生的学,而初中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初中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也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我们的教学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初中生的差异性,以促进全体初中生的进步和发展。
“分层次教学”和“快慢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快慢班”教学是以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常常通过一般性的考试进行学生划分,而分层次教学则是根据初中生的语文原有知识、接受能力和提高学习实效的要求,结合教科书和初中生学习的可能性,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层次目标,将初中生依次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初中生的个别差异把他们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层次完成符合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组织因材施教,逐步提升,以便面向全体初中生开展教学,逐渐缩小初中生之间的差距,以达到提高整体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二、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有效实施
1、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
初中语文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有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高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使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如何分、怎样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以往的应试教育为现在的素质教育,是学识水平不同的分层,并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压力,我们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指导,了解初中生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分层次的好处。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初中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他们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生层次化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根据初中生的语文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语文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实效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按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可将初中生按2:5:3的比例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中等的学生,拔尖的优秀生。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分层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协商,因能划类,依类分层,流动分层的原则。
3、课堂教学环节中“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初中生有效分层后,要有效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此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显著增强的特点,只要我们能科学有效地把握教材,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可以明确提出各层次学生预习目标,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以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完成课堂目标,同时又必须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初中生,保证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讲完一节教学内容后,初中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得以巩固与提高,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提高综合性作业。所以课后作业的布置分层次化是不可或缺的。
(5)课外辅导层次化。我们要查漏补缺、提高教学实效,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外辅导,查漏补缺,积极组织第二课堂。这样可使吃不了的学生“吃得了”,吃不饱的学生“吃得饱”,逐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实效
“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尊重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减轻初中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他们自尊心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分层次教学”保证了面向全体初中生,并特别注重对待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重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初中生的认知、智力、能力都有所进步与提高。由于“分层次教学”优化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提升了初中生语文素养。
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上出“语文味”的老师是美丽的,能有机缘听到这种具有“语文味”的课的学生是幸运的。
问题是,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全国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能上出具有真正“语文味”的课呢?不要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语文老师很难上出来,即便是享誉全国的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便是程少堂先生自己――他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始人,也不能说,他所有的课都上出了“语文味”吧。就连他自己都说,他的一节曾经轰动全国的《荷花淀》课例,竟然受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点名批评,更何况是普通语文老师呢?我觉得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上出来的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放眼全国也难找到一两节。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高高在上呢?我的潜台词,或也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教学流派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课改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与目标?且让我们来看看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界定吧。
他在《“语文味”究竟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味”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中,有这样几个界定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由境界”――“语文味”的哲学味;
二、“‘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学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美。”――“语文味”的美学味;
三、“我心目中的‘语文味’主要是文化味”――“语文味”的文化味;
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渗透教师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语文味”的生命昧;
我完全赞同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高位解读。的确,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同时具有生命味、文化味、美学味,甚至还具有哲学的意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中的“天籁之音”。这样的课,当然是真正具有“语文昧”的语文课。然而,放眼全国能到达这样境界的课,不会很多,能把课做到这种境界的老师同样屈指可数。就连程先生自己也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情趣、意趣(理趣)、谐趣等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大师级的少数人,上出来的课才能具有“语文味”,而且,即便是大师怕也不能保证上出来的所有语文课,都具有程少堂先生所说“语文味”吧。而一般老师的课堂离“语文味”依旧相距甚远。
但是,我们再看看程少堂先生的另一段表述:“‘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这句话中的“应该”一词,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是否可以理解为“语文昧”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呢?实际上,“语文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具有的特质,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语文课了。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程少堂先生的论述,就前后矛盾了。因为既然“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要求,那么常态下上出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不太可能都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照我理解,对于一人来讲“高峰”总是少的,不常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表达上的混乱呢?
那是因为他混淆了“平常人生”与“人生境界”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事实上,“语文味”是常态语文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试想如果语文老师上出的课,连一点“语文味”都没有的话,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老师,还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吗?至于,程先生所论及的“语文味”却是另外一回事,他实际上已经把这个概念,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语文境界”了。常态下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而上升到“语文境界”的语文课,那是语文人,尤其是教育专家终身追求的理想。把一个终身追求的教育理想,当作一个普通语文老师每堂课的普遍要求,这样是不是有点苛求呢?
我想表达的意思说,“语文味”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我们应该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这个标准一般老师应该是可以达到的,至少通过努力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也就是说,具有“语文味”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把―个基本要求无限制地拔高,这样实在不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其实,我在论述“语文味”这个概念要返璞归真,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觉得任何一个语文教学理论,实际上是这个教学流派的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现象的理论化的解读。再进一步说,这个理论解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假说。一种假说的提出大都有两种结果,或是被证明,或是被证伪。被证明的理论,一定是普遍适用的理论,而被证伪的理论,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理论可能在局部有一定的正确性,却一定不具备普遍性。
“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位,实际上它是为着教育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存在,本身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现象,算不上真正的教育理论,事实上,也极难建构真正的理论框架。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但把“语文味”这样一个属于纠偏的教育行为,当作一个教育理论来确立,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贵族化。这样一来,语文教育就再一次跑偏了。因为我觉得任何一种理论的确立,都应该具有指导实践工作的职能。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是很“平民化”的。显然,程少堂先生眼中“语文味”这个概念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一定要能真正地指导平常的语文实践。这样的理论,才是鲜活的理论,才是“流芳百世”的理论;反之,如果我们研究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语文教育中顶尖高手的教育实践,那么这样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可以说,某某老师的语文课已经上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作为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仰视,却很难模仿,也没有必要强行嫁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此,我想起了语文教育界许多“贵族化”教育理论,常常是轰轰烈烈上场,却后继乏人,对语文教育本身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其真正原因,就在于许多教育理论因为太具有“个性”化,而难以复制,难以再现。
关键词 语文 对话教学 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in Chinese Dialogue Teaching Practice
ZHANG Zhiwe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Lincang Teachers' College, Lincang, Yunnan 677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is the theory of teaching are closely watched.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language widely used in the dialogue has been teaching subjects. Although the dialogue has begun to show its own teaching strengths, but do not have many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reflect on lessons learned in practice a lo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dialogue problems.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teaching objectives; language subjects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恰当的将对话理念的引入,确实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然而,滥用对话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对话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走的路还不算长,距离走向成熟完善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就现在来看,对其成长过程中的纠偏是很必要的。因此,对语文对话教学诸多反思的文章是很值得关注的。然而,在数十篇反思语文对话教学的文章当中,我们发现这些文章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
这些文章总结的语文对话教学中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常出的问题是存在大量的虚假对话和无效对话。无效对话如:游离主题(或文本)的对话,无实质(无目的的)对话,为对话而对话(流于形式的)对话;虚假对话主要是权威式假对话和不平等的假对话等。在这样的文章当中总结的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对话误区。尽管称谓不同,但都差不多。对于这些问题的原因做出的分析不够深入,没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下三方面造成的。
1 对对话教学认识的偏差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独白教学而言的。独白教学是指语言仅仅被用来作为教师独白的工具以及传递知识的承载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交流与反馈,而学生成为教学的边缘,致使教学不以“人”为目的,课堂成为“无人之域”,在根本意义上意味着教育意蕴的缺失。①对教学而言,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而对话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它鼓励儿童大胆地去体验、去探索和周围的人对话、和书本对话、和自然界对话,并在对话中了解这个世界,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民主、平等、合作和沟通是对话教学的特点。如果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占领课堂的权威地位,就必然导致师生不平等,导致师生关系成为简单的传接关系。而对话教学是以对话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与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的个体。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交流与沟通,才能实现多边的合作与互动。民主和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保证,但是有的语文教师没有废除教师专制,强调师道尊严。这些老师们把对话教学只当作有问有答的教学形式,这就导致了“垂直对话”和“权威话语”的存在。
采用对话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成一致。对话不是为了消除不同观点,而是为了承认和理解差异。差异的存在正说明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才是“对话”的主旋律。因此,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使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对话并非在教学中用的越多越好。对话无论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还是作为一种方法,它的使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为对话而对话。
2 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偏差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因素,在课前所设定的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②有的老师理解对话了,却忘记了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有目的活动。以前,一本教参应付教学,目标和实施都照本搬。现在新课改了,教学目标生成了,课堂重活动了,老师也不知道该教什么了。他们要么就是只关注学生兴趣了,要么上课“走着瞧”,走那儿是那儿,结果就是游离主题,游离教学目标甚至游离教学。这些现象的根本症结在于教师不能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预设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可以说是语文课堂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并不矛盾,只是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加强预见性,使之成为非预设性教学的重要的指导参数,以期达到教学目标和设计的最优化。这里必须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相关因素设定的,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地调整、不断地由应然走向实然的动态过程。
预设与生成不是矛盾的。许多优秀的课例正是因为出现了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所以才令人回味无穷。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立与统一的矛盾。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僵死的不符合现实教学状况的。准确的把握教材和学生形成的预设是生成的起点,在周密的预设下才能生成成功的教学。生成是对预设的矫正,也用于应付课堂呈现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期一致,而更多时候则表现出差异,甚至很大程度的超出预设。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才是考验教师能否进行灵活的进行生成。
3 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偏差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这是老问题,症结很多,学术上也有争议。不过,有一点可以公认:语文学科独立存在就一定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无论如何都不可以上成艺术课、思想政治课或者自然科学课。至于语文课向课外如何拓展,都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这一基本要求。
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一次重要的突破,为语文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歪曲和滥用,就可能导致“泛语文”的倾向。④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都有主题活动课,这些主题活动是于语文密切相关的,要体现语文本身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因此,它的最终活动目标应该是语文本身,这也是语文教学主题活动设计基本原则和追求。然而,许多主题活动设计遗忘了这一原则,放弃了语文课应有的目标。一老师以“走近经济”为主题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出以下调查要求:本地家庭的消费状况;本地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普及的消费品等。这些与语文关系都不大,学生在语文方面没有什么收获。
语文课上语文不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被异化,就等于消解了语文。比如学课文《竹影》,教师领着学生看中国画和西方画,然后比较中西方美术思想的不同;学课文《陈情表》,花大把时间带领学生来讨论“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学课文《死海不死》,让学生观看简单的物理实验以证明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等等。总之,语文课变味成自然科学课、常识课、思想课、物理课、历史课、经济课,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课,但就是不是语文课。一个国家对母语的学习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恐怕是令人最痛心疾首的事了。然而,正是这种危害却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漫延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所谓人文话题结构的语文课是对语文本身的遮蔽。
总之,语文对话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诸多问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这个问题与新课改和当前语文教师素质矛盾关系联系就很密切。我们当前有的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解读语文新课标,说明我们当前有的语文教师素质跟不上课改步伐,我国的语文教师专业化之路还很漫长。其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训层层打折,这是个教育管理层面的问题。处在基层的老师根本无法真正得到完整的培训,误读误解新课标的含义是很正常的。
注释
① 苏平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21.
② 姬升果,王云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7-8.
③ 刘永慧.目标预设和生成要有机结合[J].语文建设,2004(6):7-8.
④ 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下)[J].语文学习,2005(4):6-7.
参考文献
[1] 卢派清.对话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9).
[2] 何孔潮.对话教学“流行病”面面观[J].基础教育参考,2006(11).
[3] 周志刚,孟娜.对话教学现实问题透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徐珞翰.试述“对话”理论中的“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3).
[5] 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 周菊芳.对话理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4.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教学的激情互动与相长,教学行为的创新,撞击了学生思维的悟醒和灵动等。但这看似喜人的现象并不普遍,可是和城镇教师相比,大多农村教师只能望洋兴叹,举步维艰,课堂教学仍然走不出低效之困。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二、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语文教材,容量大,难度高,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且在农村中学,缺乏图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籍,更不用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教学起来比较吃力,往往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困境二: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高效益观和高生态观,建立民主、科学、和谐及创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建立这种模式,对农村语文教师而言,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虽然也观摩了一些公开课,能手新秀展示课,在试着尝教中,收效甚微,有时还会一蹋糊涂。
困境三:农村中学的学生情况非常复杂。多数学校生源丰富却参差不齐。一方面,小学毕业升初中时一些学习较好,家庭条件优越或有门路的学生,都跑到城里的重点中学去了,剩下的学生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其次,边远的学生又向中心地方的学校涌动,由于师资原因及当地教学水平偏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业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要想在农村中学的语文课上完全运用新课改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相当困难。
困境四:培训学习的时间太少。由于新课程实施短,农村中学的信息又相对比较闭塞,使得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的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新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就要匆忙上阵,以至于慌不择路无所适从。
困境五:农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存在。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丑剧演得越烈,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升学前还要给学生加班加点分类排队,偏吃另待,大量偏写与印发复习提纲、复习资料、猜题模拟、临阵练兵。有些不属于考试内容的学生又必要掌握的知识废弃不讲,以省下时间来复习。在如此重负面前,老师又有多少精力钻研教改,创新教法呢?学生又有多少时间自主探究,提高综合素养呢?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农村教师认识偏差。
在农村初中,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还是不深,认为新课程就是由旧教材变为了新教材,或者认为新课程就是运用现代化设备上课。有些教师尽管学了新课程标准,但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浅层次的。他们抱怨新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实践还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深入到课程标准的精神世界中。因此,课堂教学是说一套做一套。换言之,新课程理念还只停留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二)农村教师教法陈旧。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教法陈旧,很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探究的乐趣,教条、机械地照搬照用现成的设计,其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课堂上还是教教材,不以生为本,教者“一堂言”、“满堂问”现象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对书后制作叶的书签等活动只作课外作业,不指导更不检查,缺少以多种方式呈现学生学习的结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
(三)农村教师缺乏资源。
由于农村初中缺乏诸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活动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我们的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没有利用身边的素材,把它变成活生生的语文资源,只限定在书本的狭窄范围中,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四)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提问的问题不清楚;有的课堂提问引导的方向偏离了课文;课堂中师生间的问答单向交流多,双向、多向的互动少。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没有思考的空间。有时一些教师虽以引导、启发为主,但师生也往往在短平快的简单问答中分解着课堂,问答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教师全然不顾及其他学生。
(五)小组合作有形式无内容。
许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在一起交谈,教师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指导也无从指导。因此,许多的小组分配随意,学生之间由于层次不同,缺少共通的认识和体验,也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加之教师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只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一幅简单的图画。
新课程的实施是时展的方向,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遇到的困境比城镇教师遇到的要难以应对得多。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以客观存在的种种差距为借口,去回避或勉强应付新课程,也不能“等”“靠”外援,我们必须在困境中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快农村语文教改的步伐,借新课程的东风,做好应对。
四、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才是硬道理!”“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针对现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个性等弊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减负”高效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
(一)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我们农村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我们才能在教育之道上越走越远。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我们教育教学有效高效。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曾经有一位家长问孩子所在校的校长:你说我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呢?校长反问道:你认为呢?家长说:我觉得是为了学习未来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智慧。家长的话很有道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是使人成“人”的过程,即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于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师送生接”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以理解为前提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2)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指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静态的、预设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也就是说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模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充满喜悦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激发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彻底转变以前的观念,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语文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据整个45分钟,而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些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语文知识不是靠表面就可以参透其中道理的。而学习语文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起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二)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又由于部分内容不切农村中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以至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我们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以填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这说明课程标准给语文教育者作出了明确的指向:除了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可参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外,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资源、文化氛围、学生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发新的学习主题。我们中国人对传统春节,都比较重视,庆祝形式多种多样不说,就长辈对晚辈发压岁钱而言,少的可得几十、多的几百甚至上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发“怎样使用压岁钱”这一主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结论。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因此学生的兴趣就很高。
(三)针对语文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新旧教法。
新课改使教育教学思想、理论、观点、模式、方法和技巧日益丰富了起来,我们应该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坚决反对迎合教流的各种课堂作秀,坚决避免牵强附会、弄巧成拙、重复建设、庸俗低级、喧宾夺主、故弄玄虚、急功近利等简单低效的东西。新的东西要学习、运用,但传统语文教学中“学而不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治学态度;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和策略;“文道结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则,对提高课堂效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如书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一些农村语文教师借口时间紧,忽视了这一环节的教学,多数农村中学生写字潦草,不入格。教师如果从“书法”是我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文士名人都非常重视书法,不忘传统讲起并适当安排一定的练习,学生的书写就不那么乱了。
(四)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五)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在记忆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的知识,老师可选用讲授法、交谈法和阅读法等,但要尽量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有教无学”等弊端;在思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等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七)培养和加强农村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近年来,农村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虽然有所提高,但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还是偏低。他们天生比别人差,而且这么多年来蜗居农村,很少能嗅到外面的春风,变得孤陋寡闻。所以必须重视培养和加强农村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1.面对现实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主动迎接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对文化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身处基层,农村教师不可能接受较高层次的业务培训,不能直接接受那些专家学者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不可能深入到课程改革成功实验区的课堂去体验他们的课堂教学。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等”,也不能“靠”,否则我们将会愧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报刊杂志,如有园内外教育动态的,语文教学研究的书刊、报纸等,用心去品读专家学者、各地同行的专题文章及课改实践者的经验论文,定会“淘”到不少能够指导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有价值的东西。
2.有关部门要改善培训的组织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农村教师参加一次较高层次的培训不容易,都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的,对培训的期望值很高。他们都期望在培训中既能够得到新改革理念的熏陶,又能够真正学到一点回去后可以用得上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然而,得到参加的全员培训,时间太短,一两天时间,几百个人坐在一处,走马观花,效果有限。而有的培训只是走过场,根本无培训可言。如组织的动画制作培训,没有专人指导,只凭自己瞎琢磨,最后不管你会不会,有没有上传课件,都皆大欢喜,全部合格,根本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所以要加大农村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尽量给农村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研讨会、观摩会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一两名骨干教师参加,尽量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增大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只有让广大农村教师认可和理解各级各类培训的内涵和意义,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主动造就信息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高效实用的方法,这样即使是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也一样可以精彩起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导研”;学科教研;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00
不论做什么研究,一定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的,语文教学研究也是如此。前些时间,我们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课本与课堂。从教师个体与教学课堂教学方面来说,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课堂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如此的教学形式与研讨方式,认真参与的教师无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全神贯注投入其中,从而导致另一些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推动所有教师一起进步的目的。为了能让所有教师都能投身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为此,我们从成为流行原素的“导学案”中得到启示,推出能让教师全员参与的“导研”式初中语文学科教研,目的就是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投身教学研究,让教师有内容可研有话可说,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发展,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厘清概念:什么是“导研”式学科教研
所谓“导研”式学科教研,就是在研修进行的过程中以教师的实际需求或遇到的问题为导向而创生的研修方式。“导研”式学科教研一般包含四个要素:第一,预告研修目的、主题,让教师带着问题、任务参与研修;第二,提示教师在现场活动、交流中需要引起思考的关注点;第三,列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教师在讨论时,对照自身的经历,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经验;第四,给教师一个任务,即“把想法变为行动”,敦促教师在自身的实践中将“学到的东西做出来”。简单地说,“导研”式学科教研就是用“导研稿”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问题研究的一个过程。“导研稿”将研究的主题、目标、形式、过程以方案的形式具体化,“导研稿”使每位参与研修的教师成为活动的知情者、做到有准备地介入,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使教师在问题解决中增长实践智慧,从而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二、实践研究:怎样开展“导研”式学科教研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导研”式学科教研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只是对以前传统教研活动中主题不明、参与主体性不高、研究过程缺乏程序规范、活动后续缺少行为跟进这些弊端的一种改进。为了使学校语文教研组会使用“导研”式学科教研,我们的做法是开展“导研”式语文学科教研的培训,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选择教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尝试“导研”式学科教研,并对外公开展示,吸收区域内的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观摩学习,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培育典型,以此来提升语文教研组长的教研策划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推进“导研”式学科教研、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1. 因“师”制宜,分阶段开展“导研”式学科教研
开展“导研”式学科教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者要明确导研的意义,它是给予参与研修的及教师预告研修的目标、主题,目的是在活动前提示教师在现场活动、交流中需要引起思考的关注点,让教师对照理论,理性思考具体的教学问题。“导研稿”的这部分设计可使教师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做到知情参与、学思结合。针对这些特点,导研稿设计者要依据教研情况和教师个人研读的特点,设计出合理而有针对性的“导研稿”。在教师个人完成了相关研读后,活动组织者对下一步的研修活动进行关注和思考,并对问题进行梳理,从而并设计好第二阶段的“导研稿”。
第二阶段:本阶段的“导研稿”是第一阶段研修的延续与深入,在活动前,活动组织者必须安排好人员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这个环节要体现的是集体研修,要做到与以往有不同的效果,显然活动前教师的“备课”是关键,让每位教师都能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其重点是观点的交流与智慧的分享。因此,“导研稿”的重点是要提醒教师在现场活动、交流时对照思考的关注点和所列出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交流,反思自身的行为,与同伴互助合作,在研讨中学习增长自身的实践智慧。
这部分“导研稿”中关注点和问题的设计特别重要,这个环节最好有教研员等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这样可使问题设置得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另外,活动主持人也很重要,他必须引领话题的走向,引导活动参与者搜索目标,寻找路径,并做好观点的筛选与提炼,形成有理论支撑让大家共同分享。
实践时,活动组织者必须把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好,做到人人参与,并做好观点记录,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帮助授课者优化教学设计。接下来便是教学实践环节,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检验效果。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研修成果的展示与检验,是通过授课人来检验“想法变为行动”后的效果,在实践中把“学到的东西做出来”,可以让每位参与者对照自身的经验思辨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行为跟进的新建议。这时,“导研”的关键是课堂观察后的讨论,必须是用事实说话,理性分析得失,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重新修正效果不理想的设计。
第四阶段:这个阶段也属于总结升华阶段。在这阶段,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那么又会如以往的教研活动那样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从而失去教研的深度与厚度。所以,一定需要有后续行为跟进,让参加教研的教师像学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一样,安排具体的任务,通过每位教师各自通过设计、授课、总结提升,进一步把理念与行动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通过研修提升自我更提升教研水平的目的。
2. 导向创新:把握好学科教研活动的三方面工作
(1)组织与对话:确保让所有教师知情参与并负责任地交流
因为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是先于活动本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活动的参与者不一定都清楚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的目标,这就有可能使部分教师不知情地参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组织者必须让参与活动的教师事先知情并做好相应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组织者要并以书面的形式将研修活动的目的、步骤清晰地预告给教师,使教师在研修活动开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研修的整个过程,做到任务分工明确,提醒做好相应的交流话题准备,督促他们要进行负责任地交流。
(2)材料的准备:设计一定的任务作介质,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动起来
思想上动起来才是真正的融入。材料上教师活动的参与点是调动思想的抓手,而参与点的设计是很有技术性的。比如,设置哪些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提供哪些思维方向,怎样提示教师在各个阶段研修的关注点,预留哪些空白给教师思考记录,如何让教师学习后留下痕迹,在现场交流的流程和观点的记载,用哪些教学理论作为教研的支撑点等。所以,“导研稿”应该像一份使用“说明书”,使活动参与者提前知道自己的任务,便于他们适时也适当并较有深度地介入活动;也像一面“聚光镜”,在复杂的课堂面前,聚焦主题,避免活动过程中主题的流散与中心的转移。当然,材料设计应考虑不同层次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要考虑参与程度的递进性、参与方式的多样化,还要巧妙利用参与者生成的资源。
(3)行为的跟进:把学到的东西做出来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升,二是行为上的改进,不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是让教师们在教研中提升了自己。许多教研活动比较重视过程的整理与小结,虽然也有思考研究之后的认识上提高,但很少有行为上的跟进,在“理念转化为行动上”的脱节,光说不练不是有效的教研。所以,安排“请你来做做看”的环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带着与同伴研修学到的成果,让每位教师都能将事先的设想、对照课堂的实际,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经验,想想今后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借鉴哪些成功经验,然后在自身的实践中将“学到的东西做出来”,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支撑。
3. 研之有效:积极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使用“导研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导研”在教研活动中,确实起到了人人参与、将教研向纵深方向推进的作用。
(1)“导研稿”的使用打破了“话语霸权”
在以往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发言的要么是活动组织者指定的教师,要么平常喜欢说话善于参与的教师,更多的只是漠然地做观众当看客,无法达到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功效。“导研稿”的使用,理所当然地打破重点人物的“话语霸权”与“观点霸权”的模式,形成了“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思想者”的研讨形式,营造了一个“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在研讨中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这样的教研活动,无疑更贴近教师,更符合教师教学发展的需要,达到切实地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
(2)“导研稿”的使用,让教师有话可说
以往的语文教研活动,更多的教师为什么只能充当看客?有些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另外许多教师,因为阅读不多所以缺乏理论基础,每到研讨时,他们肚里没货,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生怕研得不深,怕人笑话。有了导研稿,教师们就可以提前做准备。
(3)“导研稿”的使用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深化
导研稿通过问题的设置与教学问题的探讨,有效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深化。比如,2012年,我们拟开展一次“中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衔接”教研活动,初步的想法是通过研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如何让本次活动得以深入开展?我们采用了“导研稿”的方式,事先发了教材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本次导研稿。让与会教师讨论: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你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研讨?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异同?事先发给教师,有针对性地“备课”,最后明确:以中小学两节不同的课为关注点,从目标确定、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对学生“学习力”提高的帮助五个方面落实了活动主题的支架――突破点、挂钩点、支撑点、生长点,这对接下来的要做的工作――落实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研过程中,参与研讨的教师,不仅非常有条理地评点了课堂,还分析这两节课存在的问题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更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促使了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
语文独立设科近百二十年,课程性质和课堂建设经历了“主副目的”之说、“文与道”之争、“形式与内容”之辩、“汉语与文学分科”之思、“工具与人文”之论,“三维目标”构建等多次强有力的对抗。先驱者们都力图从各自维度对“语文是什么”进行信念申明,通过构建课程本体“语文是什么”,从不同路向对“语文干什么”进行理论假设,构建语文学科实施疆域。不容否认,人们对语文课程本体的认知正不断地从含混走向澄明,语文学科实施疆域越来越立足于学科本位,语文教学“干什么”越来越明晰。但语文课堂构建的视角依然更多的是聚焦于对“语文是什么”抽象形式的偏袒宣扬上,并给出了多样的想像性创造假设的课堂。但这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堂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一关系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问题。
百多年语文课堂构建主要有偏颇于工具理性思维的“专制主义”、偏执于思想内容思维的“自大主义”以及依靠于教学流派思维的“任性主义”三大视角,理解和反省如下。
1.“学科为本”的“专制主义”:工具理性思维视角对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的偏颇认知
语文教育教学要立足课程本体和坚守学科本位,这是毋庸置疑的。现代语文教学在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工具理性思维视角导致了“学科为本”的“专制主义”。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片面认识和学科本位的偏颇理解,建构了“程序设计分析式和活动设计训练式”两类课堂。
“程序设计分析式”典型如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①,包括“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4个部分计131个知识点。“程序设计分析式”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序列性,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科学定向,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对系统知识的获得。但它容易导致课堂的程序式线性设计和知识的外部注入式学习等问题。
“活动设计训练式”典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类课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进入训练的过程,实现三者的融会贯通。这种课型虽然较多地混合了对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和运用,但也可能导致纯应用、纯技术、纯操练的趋势出现。
以客观历史眼光审视工具理性思维视角下的课堂,它是基于语言工具理性,依据语用单位、言语行为、言语组织系统,厘定了语文知识、能力、文章等概念来进行分析教学的,并从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和方法来指导,把语文读写听说等言语实践作为训练任务的语文教学体系。它注重实效,讲究方法,追求质量,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在语文教学“暗中摸索”的路途上点燃起“科学”的火把,它基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并混合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使语文教学转变为了“明里探求”,建构了语文学科系统知识,语文能力培养体系,对语文课程和学科教学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
但是,我们认为,它只是部分地弄懂了所处语文世界形式上的“本质”意义,它充斥的是过多的“本质主义”的价值判断以及精确指定的专业规范,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满足了当时人们急迫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是当时急需快速改变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人们受到外部的影响而只能作出的选择。因其巨大深远的历史影响力,当人们需要转换新的视角对它进行突破,开展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时,往往会原路返回。当然,这是它极难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宿命。
因此,它只是一种单一的约束性解释系统,它需要进一步接受有关语文教育现实的信息,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规范。
2.“以人为本”的“自大主义”:思想内容思维视角对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的无限僭越
“以人为本”的“自大主义”采取虚无泛化的视角骄傲地僭越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自大地 “以人为中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道德、人文情操课。此种课堂“思想性”的畸形膨胀或者“人文性”的过度弥散使语文课程失魂落魄,语文学科失真丢本,语文教学舍本逐末。
我们反对仅对字、词、句、篇知识的层层分析和对组词、造句、缀文、组篇等技法的演绎训练。因为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语文知识的习得也不是预定计划径直分析实现的过程;语文能力体系更不是“外部植入”被动演练、操练的过程。
但是也要反对这种“以人为本”的“自大主义”,当所谓的“以人为中心”,人的主体代替或消解语文学科本体时,“语文教学就容易被本体外的各种目的诸如现实担当之类移植,而使学科教育本身失去存在的基本前提。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时候本体内外的探求形成了走向趋近一致的合力,什么时候语文教育就会出现相对繁荣的景象。这也是为百多年来语文教育教学史反复证明了的。”③
3.“以我为准”的“任性主义”:教学流派视角对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的膨胀纳入
基于现象存在哲学、人文人本主义、认知分析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过程哲学等哲学认知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当代语文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大都重视言语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思维过程训练(整体和局部、探讨和批判、形象和抽象等);语文素养浸透(文本:知识、思想、观点、情感;学生:学习方式、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他们大都注重师生的交往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使课堂呈现了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面貌。”④
他们的探索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对语文教学元问题的追问,追问语文教学教什么,附带探索怎么教。这种探索解决了语文教学前提性命题的问题,为语文教学摆脱“工具与人文”“文与道”“内容与形式”等争辩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如王尚文教授“语感论”⑤主张教学视角要实现从“工具──知识中心说”到“人文──语感中心说”转变,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中介”,是语文教学的“纲”,其它都是“目”,“纲举目张”;李海林老师“言语教学论”⑥则认为,言语是语文的“核心范畴”,言语教学论是以“言语”为核心范畴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二是依靠个人对语文教育目的的理解建立自我体系,从自我角度架构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认知。如“绿色语文”“诗意语文”“青春语文”“生命语文”“本色语文”等各种口号的提出及其教学探索。
当代语文教育者“以我为准”建构的自洽体系对教学和课堂的理解,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进步,可以说越来越接近“真理”的本质,然而他们从各自流派出发的以体系自居的专一的论述虽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色彩各异的表象,但他们对“我就是语文”过于肯定的坚持并将之极端化不能不说存在着“任性主义”的倾向,诚如朱绍禹先生所说,“中学语文科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对中学语文这样复杂的学科,仅用一种观点,仅从一个侧面是无法认清它的全貌的。”⑦因而,这种对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任性膨胀地纳入自我体系的做法也可能导致教学走向另一条歧路。
近百二十年的语文教学课堂,因历史局限而被专制地创造,因主观随意而被“自大”地想像和“任性”地假设,产生了关于课堂教学数不清的观点。各种观点里面包含了指向基于语文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建构课堂的相似性和共识,其包含的经验对课堂构建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然而共识尚未达成。
二、真实性实践的实现:语文“学力发展”课堂“教学观”
俯瞰语文课程哲学思辨的历程,继承传统与当代教学的有益成分,在历史和现实的因果关联中,基于课程本体和学科本位“真实性实践实现”视角的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力图实现从“语文课程到学科、到教学到学习再到学力发展”的“四个转化”,从而公允地认知语文学习实践自身和充分地证实语文课堂真实学习的过程。其课堂教学观如下。
1.语文课程学科化:课程目标的实现归根于学科课堂“目的”
(1)语文“学力发展”课堂立体化的学科意识。
课程目标是以教育观念的形式来总体架构课程教育追求的,它具有终极性和整体性。学科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素材内容,发挥着资源、凭借和示例价值。学科意识缺失,教学内容难免偏颇,容易造成课堂实践的牵强附会。学科由教材呈现,教师另外去建构教材是困难的。语文“学力发展”课堂针对当前语文学科教材“能力训练、文体知识和人文主题”三种组织课本体系的方式,课堂教学首先实现由“课程”到“学科”的转化,理解某一组织体系的方式为课程目标层面的某一层级,灵活整合取其一作为教学主题、教学统率、教学线索,起到统而贯穿的作用,而被统之多恰是对这个“一”的演绎,对这个“一”的表现。如此,基于课程实施教学时就具有了立体化的学科意识,其一层级的某一方面被确立为课堂的教育教学目的,此目的是通过“学力发展”的学习过程实现的。
(2)语文“学力发展”课堂的学科学习“目的”。
“教育实践理论必须陈述或说明作出教育决定时所持有的教育目的,不仅表达目的观,还应为这种目的观提供理性的证明。”⑧语文学科具体的课堂目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的前提和保证。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学科学习“目的”实现了从过去的形而上学,终极价值,偏向知识、内容的接受和思想的教育转变为“学习实践”体验和“学力发展”培育的教育,即语文课堂目的在于主体内部“学科素养”的形成。针对具体课堂,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学科学习“目的”指向于课标具体各方面或其局部的合理性的价值指向,是对课标的具体分解,分解出的目的价值又是统而贯穿、综合呈现学科素养要求的总体价值的,从而可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阅读赏析教学可建构如下“课堂目的——学力发展式”课堂模型⑨:
赏析文本语言形式——“吟诵”熏陶渐染式教学模型。
赏析文本语言意义——“点评品味”式教学模型。
赏析文本结构——“围绕文本体类特征”分析式教学模型。
赏析文本情感内涵——“体验感悟”渐进涵养式教学模型。
……
语文“学力发展”学科课堂学习目的实现的是学科本体、学习理论和学习主体之间的融合统一,需要完成从分解课程目标到具体确定课堂目的的转化,以及思考课堂教学目的实现需要的学习手段等。课堂目的是通过课堂学习学力发展过程达到的目的,运用学习手段开展学力发展过程就呈现了课堂学习目的实现过程。
2.语文学科教学化:学科教学回归于课堂学习“实践”
(1)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学科学习的实践性。
所谓语文“学力发展”是指依据课堂教育目的加以设定或生成的语文学习动作能力、智能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各层级的“语文学力”在语文课堂学习实践中的发展方式、过程、面貌和结果。“学力发展”是学生个体及个体之间对学科本位内容学习践履的过程和践履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学习实践关系的呈现。
如《前方》一文第①②③三节“诵读”教学,一生先读,师生评论得出:作者所见之景的感慨要读出深沉的语气,动物大迁徙场面要读出宏达壮观的气概;教师范读,前半段尽量读出深沉感,后半段壮观场面力求读出震撼感;一生评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节奏感好,语气和情感融合,对场面夸张渲染式吟诵震撼人心;接着“男声小合唱”,读出“大效果”: 动物迁徙场面震撼人心;最后师生再次齐读,基本做到上述评论要求。
由此可看出,基于“学科学习”实践性的“读力发展”完整过程既是动作智能行为形态,又是情感深化内蕴形态。整个过程实现了对学习方法、能力和策略的掌握,同时也渗透了文本阅读的语言建构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摄入和精神建构等。
(2)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学习实践的操作性。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绝不能仅仅是为教育结果和手段提供信息,而更应是实践自身被公允地认知,实践为“学力发展”提供行动目的、知识、指令和规范,学力发展应被充分地证实和操作,甚至刻画出语文“学力发展”“符号性、图画性、图表性、动作性、仪式性、示例性、造型性”等“可视化、可操作”的过程行为形态。
请看《阿房宫赋》:赏析“赋体”“体物写志”——“体悟文本体类特征”式课堂模型⑩。
①极力描写阿房宫,如何描写的,它讽谏了什么?
②极力描写了宫人情形,如何描写的,它又讽谏了什么?
③极力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如何描写的,作者得出了什么历史结论?
所有实践认知行为和感知活动都是完整的听、说、读、写、思可操作的学力发展过程,体验阿房宫、宫人、阿房宫构件之多的描写,作者与物有情,情之切切,进而体悟文章意蕴;体验“赋体”铺排,感知作者“体物写志”的“自负”:借历史旧事,以古讽今,作者忧国忧时感情的热烈和丰富等。
3.语文教学学习化:课堂学习方式返本于“学力”
有专家宣称因标志课改成功的“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没有根本实现,“十多年课改完全失败”?輥?輯?訛。我们认为,课改追求建构师生平等交互作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过程和关系,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进步。其失败之处或许主要在于其“课程实施”缺少了“课堂实践理性”的真实“语文学力”的作用。
“语文学力”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动作认知智能表征形态和“直觉、审美、感悟、联想、想像”等情感内蕴体悟感悟形态。它是站在语文立场运用语文学习方式学习语文的能力,它在语文课堂场域中,以形成语文学习学力和培育语文素养的形式加以具体化,是主体语文学习实践中“活生生”的力量形式。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的学习方式返本于“学力”,面对的是真实学习世界的真实现实问题,在充满多层学习表征可能性的课堂中,“学力观”为建设温馨和殷实的语文学习家园标示出真实的道路,或许这可以真正发现支配课程实施命运的本质力量。
4.语文学习学力化:学习过程实现于“学力发展”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是指在教师的诱导、帮助和促进下学生主体不断实践“学力发展”,主体相互启发不断积累“学力发展”经验,内在体悟不断重构“学力发展”机制的“课堂目的──多元学力发展(顺应不同学生‘学力发展倾向’)”学习多元路径融合的弹性张力型课堂场域。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学习过程以课堂学科学习目的作用的教学内容要素为内容,以“学力发展”为行动地带,刻画“学力发展”“可视化、可操作”的过程形态,关注课堂中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以及师生的行为和关系等,有些学力可能最适合既定的教育目的,有些学力则具有不确定的开放性,但其选择上的清晰性指向于某一学力及多个学力关联发展的特定行动过程,最终指向于课程课堂学科学习目的的实现。
————————
参考文献
①方龙云.《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1年第12期。
②何之.《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江苏教育》,1984年第11期。
③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1)》,《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④卓立子.《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浅探——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中学语文·上旬刊》,2015年第11期。
⑤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⑥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⑦转引自付蓉.《初中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⑧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知识的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⑨卓立子.《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第11期。
⑩卓立子.《高中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构建再探》,《中学语文·上旬刊》,2016年第7、8期。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目标:(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5)促进学校全面发展;(6)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7)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 我校现状及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现状:我校6个语文教师,5个第一学历是中专,1个是大专,为了学历达标,通过自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等形式达标,现我校语文教师6个中,有2个是中文系毕业,占30%;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占60%。由此可见,科班生少,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体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做为一个从教17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放眼语文教学要研究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多,语文教学艺术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范围,专之愈深愈有趣,亦愈艰难。就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积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怎样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中的三维目标怎样确立;怎样实现;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涉及的范围之广之多,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网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沉浮,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而老师们也会以研究的心志工作学习,享受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走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收山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教学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正是我校语文老师迫切解决的问题,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忙于备课,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缺乏教研氛围,工作处于低效状态。我深切地希望通过小课题研究不但能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而且能使我校的语文老师以研究的心态工作学习,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享受的乐趣!
2.小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大、空”等不良现象,效果自然不理想。中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小课题“课堂小测的意义”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开展,区域推进差异教育实验)使我们的教学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相比较于5年一个周期的规划课题,小课题研究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与个人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也是我们有切身体验的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明确一点说,小课题研究就是“自己研究,研究‘自己’,最后在创造新的自己”。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我们有着潜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
小课题研究者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教师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感受科研的能量,为将来进行省、地、市(县)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思维想问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三、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研究者选题时要考虑到小课题的选择,强调“以我为本”,也就是直接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小而精”,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搞得好的具体实在的题目。
四、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经验总结、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最常见,最适用的小课题研究方法有: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又称实地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上午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x月x日至x月x日,我怀揣着几分激动,几分忐忑踏进_第二师范学院,参加_省_——_年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理论培训。在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十四位教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主题包括有教学风格、专业素养、专业成长、教育科研,充分领略了专家们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教育理论,认识来自全省各地优秀的同行。每天的学习,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和自己专业发展。通过学习让我看到自己不足。x天的培训学习虽然短暂,我获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当_教授问我们:“你的教学风格是什么?”同行们都目瞪口呆了。我也为之一愣。教学风格?教了20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后来听了x教授的讲座《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若干个典型案例分析》,我仔细思量一番,明白到作为骨干教师不应该当一辈的“教书匠”,平时应该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方面的书,甚至读一些不明的书,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功底,在教育教学中,做实践着的思考者,思考着的实践者,让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领头羊。
二、创立自己的科研成果
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校课程教育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时不我待。怎样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在这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开展教育研究。开展教育科研能够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_市教科院的_老师的《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和_老师的《如何从“小问题”到“小课题”》的讲座,为我们骨干教师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型做好铺垫,他俩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从不同角度详尽地和我们分享了做教育科研的专业知识,引领我们走进了教育科研圣地,并倡议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的时候,要做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应试而做课题。回顾近几年,我自己主持了三个课题,参与了五个课题,做课题确实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但在提炼自己的科研成果时,总是词不达意,没有把自己好的做法用最好的方式表达清楚,自己的教育理论功底实在太薄弱了。今后我要多花时间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
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_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_老师的讲座《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令我大开眼界,他重点教我们怎样利用当前进网络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他讲授的网络资源很多我平时都没有用过的,他的讲座让我知道,当今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懂得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尤其是讲到比较深奥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讲授、这样直观、形象,显浅易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
在专业素养讲座中,教授和专家们都以我们熟悉的课例和丰富的知识、精湛的理论进行阐述。听了老师们的讲座,我对新课标的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强化了专业知识,原来教学上很多困惑,都得以一一解决。如听了黄_老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我发现原来自己的课堂只是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而不关注运用,造成这样的偏差,主要是没有认真把握好新课标,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今后的教学,我要好好的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代代传承。_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讲座中,主张我们语文教师课堂不要追求花架子,紧扣文本,回归文本,不要过度拓展,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打基础,抓好“双基”,指导学生写好规范的汉字,提倡大量阅读,大量背诵,写好文章。对于杨老师的观点,我很认同,在工作中,我也加强学生写字训练和开展海量阅读,学生的书写质量和写作水平都有所提高。
通过八天的理论学习,我深深明白当一名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的责任之重,我不能只顾埋头苦干,我要多关注国内外的教育资讯,扩宽自己的视野,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即使做不了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我也要做一个有信念,有追求,有想法,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这次省级骨干教师的理论培训,指引着我继续在教育这片天地前行的方向。我会把这些理论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认真实践,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充分发挥自己引领的作用,为教育事业出一分力!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在这炎热的暑假里,原本想好好睡上几天的我,却接到培训的电话,想到“偷偷懒”的计划泡汤了,心里很烦闷。不情愿的来报道,心里很不以为然。然而,在这几天学习中,我的态度和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我庆幸自己荣幸的成为“民革.新纪元纳雍第二期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中的一员。
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像一个无知少女在贪婪的吸收着知识的乳汁,使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得到一次重大的洗礼,让我重新树立了未来的教育思路,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必须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去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积极地行动之上,而作为“领路人”的我们,要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品质来塑造品质”,要用自身的精神品质来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并让学生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才是硬道理”,要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社会,报答家人。
在培训中,朱老师的观摩课让我深刻领悟师资的基本品质——关爱和奉献的重要性。我深感内疚,我的爱太过狭窄,太过片面。我对学生,只是“用眼”去看,没有“用心”,应该说,“用心”的程度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心去感受我的学生;但,我又是自豪的,因为,我尽我的所能去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哪怕这帮助是微薄的!
在培训中,我感到惭愧,朱老师的观摩课让我发现,我不相信我的学生——虽然,我是出自对他们的爱——我担心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重点,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替代了他们的发言,我把属于他们的课堂抢了过来,使他们成为了旁观者;我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却还责备他们为什么不会思考,我替代了他们思维的转动却责备他们懒惰。我在无形之中成为扼杀他们思维的凶手。想到这,我不禁大汗淋漓!庆幸,我非常庆幸,因为我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因为我还来得及改正。
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我要往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知识,要能够让我的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让自己的这桶水溢出来,渗到学生的杯子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我要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不再中规中矩,不再单一枯燥,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理念,要多元化发展,进自己所能给学生创造更宽更广的发展平台。用心去看学生、爱学生,把自己的因为课堂变成轻松、愉快地教学课堂。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转化学生。“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恩换恩”,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思考。
第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飞翔。雄鹰的展翅飞翔来自于母鹰的逼迫,过多的担忧只能变成束缚,把课堂还给他们,那是他们的天空,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规划、去发展,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而我,则是他们未来的领路人,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迷惑、困惑、把握不住时的领路人。对于他们,我只能给予帮助或建议,没有指定权。
当然,这只是我在这今天里发现的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自己没有发现的以及在教学中不大注意的等等。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嘛。我相信,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这,是我今后的奋斗目标!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x年x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有幸成为xx市骨干教师培养人选,x年开始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为期x年的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次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是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本阶段培训中我们听到了专家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xx老师的有效提问,也从多方面给我们讲解了提问的艺术。主要是通过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难题。并结合课例组织设计提问,引导讨论其有效性,了解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有效提问的策略。
再就是省教科所xx老师给我们讲的“对当前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的思考”,xx老师主要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当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三个方面谈了他的思考,最后设半个小时互动时间,各位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困惑,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在共同探讨中,每位在做的骨干教师,都积极发言,参加讨论,这也是我求之不得的课堂氛围,李老师的思考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这里就从培训学习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教师如何进行知识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应变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三、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四、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教师要具备一桶清澈新鲜源源不断的水,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这几天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五、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几天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阶段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阶段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
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4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学习的,即使夏天的炎热也不能驱走我,对各种小学语文培训的执着追求。因为这培训就像是为每个人搭建一步步向上的阶梯,我们拾级而上,在完善、提高自我的同时,去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
带着这样一份期盼的心情,我终于迎来了2010年暑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此次培训为期三天,从八月二号到四号结束。三天的培训很快过去,留给我们的却是长久的思考,我们总该在这繁花似锦的夏天收获些许。在认真听报告的同时,我也在用心的思索着,耐心地品味着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心里也在哀叹着,小学语文教育之大,我何时才能循着教育的根,扶摇而直上呢?
能有一点收获就记下一点吧,好好地活在当下,尽自己所能为教育贡献一点点绵薄之力吧。
培训第一天,听取了县教研室朱老师的关于《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的报告,朱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网络大集体备课有了宏观上的认识,明白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去践行自己的一份责任,搞好集体备课。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凭借沂南县网络教研平台,更好地为沂南县广大教师服务,让每位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教学设计可参考,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路子。能够集中全县每个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大集体备课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今后全县的小学语文教育,这是每个教师备课的坚强后盾,这也正是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可取之处。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沂南县网络教研平台是每位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在你的工作室里,你可以上传备课、课件等课程资源,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心得、随记发表在个人空间里。其实网络大集体备课更有助于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交流、合作,我们便不知不觉的成长壮大起来。
在听取了我校林老师《依托集体备课----促进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均衡发展》的报告后,所有骨干教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有经验,也有困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让集体备课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这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因为集体备课的效果并未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明显。就拿我校来说,集体备课也搞了有五、六年,可是集体备课的真正有效成分有多少。它是促进我们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催化剂,但是这催化剂并不像我们预设的那样有效,这一切都有待于集体备课的有效改革。是的,或许是我们的认识不够,也可能是我们的思想惰性在作怪,可是为什么绝大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就是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呢?因为在自己的课堂里,我老是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所以我把这个问题也嫁接到了这里,教师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每个教师的关注点是什么,真正感兴趣的是教学中的那些事情?
马儿不喝水,你强按它的头有什么效果呢?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有了兴趣,教师的积极性便也随之而来,那我们还有什么工作是干不好的呢?看来应该在培养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兴趣上应该多下些功[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夫,在兴趣驱动下的集体备课的效果才是明显的,持久的。有了兴趣,每个教师便会乐此不疲的用心于此,才能真正的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工作中的一大幸事吗?
还是让马儿走在我们的前面吧!我们牵着马儿随在它的后面,挽缰绳而不强勒之,只在必要关口合理引导它。我的比喻也许不是很恰当,信马由缰的想法或许不太切合实际,我只是说出了自己心里的一点想法而已。
培训第二天,随着一小夏萍老师对新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直到今天我才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程标准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它是我们一切教育行动的总纲领。之前对课程标准一知半解的认识,不够全面,说实话,是因为它在我对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天的培训,再加上最近十多天来对课程标准的自主学习,我似乎豁然间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它不是你会被背就可以了,也不是业务考试时能答对就行了,它需要你用心去理解、感受和体会的,只有真正的读懂了它,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那种上着天、下触地的实实在在的感觉。有章可循,我们才不会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