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

时间:2023-08-03 17:2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员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包括经济类学科与管理类学科;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会计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金融管理学:

金融管理学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货币供求平衡、稳定货币值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实行的管理,主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

3、审计学:

培养具备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能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及会计咨询工作,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会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中国一些院校于1982年开始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把工商管理学科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至2004年,中国有343所普通高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1]。工商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对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从供需来看,总体平衡,但存在局部供给不足和局部供给过剩;从学生能力和素质看,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加强;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高校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缺乏专业实习,忽视个性培养,人才“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缺乏案例教学,教学经费不足。[1]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高教司从宏观上给出了5点政策建议,[1]其中,有四点都是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本文从微观上探析如何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教育。

二、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实验时间不足。这由三方面原因引起:有些高校缺乏实验室,没有专门实验教师;有些高校有实验室,但对实验课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实验教材,实验时间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大型企业软件。目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并非如此。企业、政府等用人单位不是需要会考试的人而是需要能干实事的人。许多学生通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不会使用企业常用软件、不懂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2·外语学而不用。中国大学生外语学多从小学或初中开始,共十年之久,从课时安排上看外语学习时间占总课时的20%左右,在学生业余时间中这个比例还更高些;然而,外语能力差,几乎是中国非外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测试办法不科学,仅重视语法和词汇的测试,不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因为测试方法导致教学环节设计不科学。教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为了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标准。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仅凭一张试卷考察学生的语法、词汇、阅读能力,并不能测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很多非外语专业学生,不会利用所学外语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许多学生连本专业外文文献都看不懂,更谈不上用外语写作专业文章。三是没有营造学习外语的环境。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哑巴外语”永远提不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然而,目前外语教育并不重视语言环境的营造,有的学校外语课堂不能实现全外语教学,有的甚至是汉语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缺乏用外语交流的机会。

3·通识教育未达目的,人文教育弱化。“传统上,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育的范畴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宽,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包括进去,并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2](P243~245)韩玉志[3](P53~55)对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比较发现:从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比例看,中国大学一般为33%,美国一般为46%以上,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一般为25%以上,课程设置除“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外,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人文历史、语言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而中国“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的71.45%,所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思维训练的课程明显不足。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对人的改造、塑造和培育”。[4]目前的人文教育具有明显的知识化、科学化、工具化倾向,存在明显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倾向,[5](P140~142)人文教育课时不足、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6]其培养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6]中国的通识教育总体来看没有达到目的,这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探究学习。其一,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其二,大学难以为工商专业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而目前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难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然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大多是企业、政府等部门中非程序化决策问题,更需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的现状造成了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缺乏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学校得不到企业经营的数据和案例,企业得不到需要的人才等后果。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政府未能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向学校捐资,引导企业向高校提供研究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高校没有主动走出去,与企业、政府接触,了解彼此的需求,毕竟,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6·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部规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为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方向课的设置上高校享有自,而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办学的优势,盲目跟风,专业方向上未能突出特色,导致学生培养的“趋同化”。

三、特色教育探析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教育。

1.重视试验课程。建立专门实验室,编写专门的试验教材,保证试验课时,配备专门实验课教师,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严格实验课的考试考查制度。

2.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外语教师的师资水平,改革外语的考试考核办法,营造外语交际和外语写作等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的的良好学习氛围。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李曼丽[6]给出了中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除此之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人、事务的管理,其专业课中就包含有通识教育内容,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7](P56~63)等,因此,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有机地融合,需要研究的是,考虑二者融合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的教材如何改革,使二者互为补,充,从而强化通识教育,为学生打下广博的通识基础,使之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4.改革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必须从教学方法上改革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具体包括:第一,转变教师学生角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创造多种机会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开展探究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适合于探究学习,我们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实践,且具有非程序化问题的特点,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差异性,显然,仅限于课堂讲授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使用已学知识、获取新的知识、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第三,小组团队学习。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考评单位,小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合作。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

5.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通过税收政策及行政管理手段,引导、鼓励企业为高校捐资、提供试验实习基地,鼓励“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6.培养专业特色。专业特色的培养应从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入手,结合大学的自身优势和所处的区域优势,具体包括:改革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通识教育体现了不同大学在学生基本素养上的培养特色,而专业方向课程应体现同一专业在不同大学的培养特色,避免大学之间专业的“同质化”和人才的“趋同化”。充分利用大学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专业特色。每所大学都有其特色和优势,将这些优势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例如,有些理工科院校,在理工上有办学优势,可以将工商管理与之结合,目前已有高校吸收理工科的大三、大四学生进入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具有理工和工商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深受企业欢迎。结合区域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每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面临的管理问题也不相同,这一方面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在沿海地区,贸易和对外加工是其优势产业,那么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懂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尽快融入职场、胜任岗位需求呢?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他们的职业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教育乃至全社会而言,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呢?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分析。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及构成

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和我国学者对职业能力的见解、阐述亦有不同,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见解,职业能力就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参与一定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职业能力不像知识那样可以借助于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传递,它是个体对职业活动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行为倾向,它直接影响着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高职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从事工商管理职业活动、完成工商管理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学生对工商企业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就是满足工商企业需求,具备完成工商管理职业岗位特定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这种职业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首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能力主要指从事工商管理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包括管理思维、职业素养、观察判断、沟通表达等;其次,该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是适应工商管理的职业岗位,具备运用工商管理知识解决工商管理问题的较高级能力,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最后,还要具备拓展能力,这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高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现状

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大,主要分布于市场调查员、统计分析员、推广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客户代表、物流助理、销售经理助理岗位,尤其是市场营销岗位、企业基层管理者、行政助理、一般文员等职位需求,近年日益增多。笔者所在学校及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主要以市场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仓库保管员及一般文员岗位为就业首选,绝大多数企业认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就能做好企业市场营销的工作,并且愿意招聘这样的学生进入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通过调研显示,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基本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具备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基础素质偏低、知识面狭窄;能力结构上主要表现在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欠缺。学生普遍都具备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能力,但掌握核心能力的较少,拓展能力更为欠缺,对于稍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一般事务性工作完成较好,对于英语会话、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比较欠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在岗位上表现出了任劳任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缺乏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的职业精神。

三、加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并且符合市场人才需求。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会计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为例,许多用人单位在会计岗位的招聘过程中,更看中那些不但具有会计技能,而且具有人力资源技能的学生。同样,在人力资源岗位的招聘中,不但具有人力资源专业技能,而且具有会计技能的学生往往更受欢迎。那么,如何提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对于高职教育乃至全社会而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1.建立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若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必须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高职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围绕各种职业能力,开展竞赛活动,寓职业能力的培养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根据企业用人的波动性和多样性特点,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核心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

2.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三者的关系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要突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三者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而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掌握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然后,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对学生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职业能力中除了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职业素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素质培养中要注重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比如,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通过模拟创设岗位环境、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等职业道德的教育,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4.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管理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到高校去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师取得高级专业证书,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7).

第5篇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更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发展较好的专业,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济与管理

1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也是根据这个目标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却有很大差距,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原因,而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也会有很大差距。本科院校憧憬好,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培养结构乏味单调、理论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2.1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历

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学习很多理论型的知识,例如会计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的确,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接触经济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日后学习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其对于先前经济危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和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而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更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入工商企业实习和工作时的敲门砖。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好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而忽视了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战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在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会有短期实习的安排。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找了实习工作单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认真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更有甚者,通过一些自己的关系,找到工商企业给自己的实习证明盖一份企业公章,照几张虚假照片,再编造一份假的实习日记,在老师这儿就可以蒙混过关。的确,这样也可以获得学分,殊不知,在欺骗老师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浪费了这大好的实习机会。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验是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的现象。

2.2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力度欠缺

本科院校既然开设了工商管理这门课程,就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这门课程。所谓学无止境,本科院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取其他院校有益的发展经验,并将之运用到自己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之中。然而,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院校之间会有沟通和交流的经历,并把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作为培养方案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他院校沟通和交流的经验,甚至同城之间高校的交流都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掌握最先进的培养方案;只有不断的向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居于前茅的高校学习经验,才能促进本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3课程设置合理度欠缺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一般都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通常也都是根据此宗旨,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也是相当有学问的,除了教育部要求必须设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经济管理学院一般要开设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外,其他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确定。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不断修改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根据当今社会和经济学发展情况,开设一些更实用的课程,例如,工程项目融资、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求职也是大有益处的。

3相关意见或建议

3.1关照学生的角度

探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终归还是学生。所以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首先应关照学生的角度。在校学生首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上的理论知识,并做到及时的复习和总结,同时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中加强对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理解,从而也可以培养出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模拟商战等项目,提升自我。学生之间也要多多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他人的优点,补全自身的不足。

3.2关照学校的角度

本科院校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定要提供周到的服务。首先,对于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要下一番功夫。学校一定要督促教师尽快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避免一些教师出现吃老本等现象。教师也应该具有开拓的视野,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之间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讲课重点,归纳讲课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学院也应该加强有关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与会计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强化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更有益的知识,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学院应该多举办工商管理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们多多参与到其中,在实战中提升自我,认识不足,同时增加实践的经验。学校也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建立更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

3.3关照社会的角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最终流向的重点,社会的需求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起到了一个隐形的导向作用。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自然会按照这个既定标准去努力,学校也会根据这个标准去培养。社会企业一定要杜绝“成绩论”和“绩点论”,因为成绩好绩点高的同学理论知识的水平可能非常高,但是真正的实践经验不一定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工商企业一定要多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一些机会,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和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提议社会企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增长工作经验,也是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对于一些不实习却一样可以得到企业实习证明的行为明令禁止,杜绝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科院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也备受关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成长,回报社会,也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3(3).

[2]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7).

[3]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2013(2).

[5]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8(7).

第6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升。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素养,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要高,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能够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积极进行工商管理学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型较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通过管理学知识教育,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够有效创造效益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主要是需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管理工作,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要能够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具体而言,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同时还需要能够具有一定的特长,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展的潜能。第三,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执业能力。第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地区社会文化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管理工作。第五,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够努力工作并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学校只有立足这几方面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障高素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工商管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要能够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能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定位,用科学的目标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功效。但目前,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定位的,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理论性的人才或者是学术研究性人才,但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素养和应用能力不足。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企业更多地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2.人才培养雷同情况严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多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所遵循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普遍重视研究性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所选用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相似性,这样,所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并且学生能力水平相当,人才雷同情况严重,所培养的人才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科学,多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能力不强,市场针对性不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要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的创新发展的需要的是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管理知识与方法,同时又能够应用所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就需要基于企业的这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中,既需要设置理论教育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置实践教育目标,能够重视人才实践素养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能够掌握经济,法律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市场经营活动中存的各种问题。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要突出培养具有一定实务研究和创新素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保障工商管理专业高素养人才的成功培养。

2.突出特色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要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地区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突出特色教育。要能够建立起系统化的工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指导课程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能够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工商管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路进行课程建设。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这方面的内容要突出出来,并且这方面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而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操作能力,要实现这种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完善理论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建设,不仅如此,现在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课程构建中,还需要能够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课程教育,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目前,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工商管理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加强交叉学科教育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能够研究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工作,能够研究工商管理人才技能种类,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关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加强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重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按照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需要根据相关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目标要求,进行知识技能分类,依据这个分类进行模块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建设。相关研究人员要能够在模块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模块课程建设工作,使之能够体现出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能够研究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要求,能够针对职业群需要,科学设置系统化的模块化教育任务,安排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3.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多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讲的多,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机会少,教育中普遍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略教育创新问题,忽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他们也多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工作创新动力不足,工作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4.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加强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如果工商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有一些新问题是难以得到创造性的解决,因此,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中,才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才能真正助推企业进步,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引领市场。因此,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学校教育阶段,教育者就需要能够创新工商管理课程教育工作,能够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创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企业人才培养中,也必须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能够为工商管理人员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并鼓励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能够注意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样,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凭借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能够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策略,工商管理人员的应用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梓良.试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6,(11):78-79.

第7篇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目前,尽管许多行业高校像医药类、石油类、建筑类等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然而,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依然缺乏针对性,学校的行业特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大一统”的状态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通识”而缺乏行业深入大多数行业高校的学生个性化培养由于其有限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而受到了阻碍,所以,管理通识教育”是各行业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的一大特点。此外,由于许多行业高校的选修课程呈现散、乱、多的状态,缺乏专业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并且针对性较弱,这样造成学校选修课的效果不明显,意义不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也因为批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趋于同质化,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从而导致应聘时缺乏竞争优势。

2. 目标趋同、定位偏高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大多数行业高校都存在着趋同性,相似度非常高。内容空乏,专业个性不强,各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众化教育背景的限制而不可能在短短大学四年内培养出,因此,造成了大多数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普遍偏高。

3. 适应性较差

许多行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受到国内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工作,其实际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特征。然而,学校每年为工商管理专业安排的各种实习、实践机会虽然形式多样,但由于时间、地点的分散,针对性都不强,远远达不到理想的实践效果。此外,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大多数行业高校的非主干类专业,其毕业生获得进入与学校联系紧密的行业企业实习的机会非常少,从而导致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层次性不明显

各行业高校并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方向、需求层次来进行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的大多为通用性人才,缺乏针对性。其次,在大多数行业高校中,他们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培养并没有做明确的区分,目标基本相同,层次性不明显。

5. 条块分割,缺乏整合

工商管理的教育长期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然而却无法帮助学生将各个模块的专业知识整合运用。同时虽然现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大学教育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已经纳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当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推广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历史及现行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大多数工商管理院校中仅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始,或者简单地进行一些课外创业竞赛,或者仅仅是为了大学生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等。创业需要—36—整合各项知识,对于专业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整合作用,然而目前的创业教育并未起到原来应有的整合作用。

二、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教育模式

欺入理论(EmbeddednessTheorj)最早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社会学解释理论,后来逐步演化为一般的方法论,成为很多学科重要的方法论工具。该理论反映了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边界日益模糊化,学术界对世界研究的全面化,从纯粹的生理性研究到心理性研究,再发展到社会性研究。目前大学教育也越来越面临如此问题,大学不再是以前封闭的象牙塔,其与社会、产业的边界开始日益模糊,大学专业教育越来越面临如何嵌入产业系统和社会系统。多项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社会嵌入性强度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分布,嵌入性强度太弱则会导致关系无法形成,而影响企业绩效,同样“过度嵌入化”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与此对应,大学专业教育的行业关联,会直接影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应加强与社会系统、产业系统以及政府系统的关联(蒋翠珍,杨斌清,2011洽奇,2012,与外部社会系统的嵌入能加强大学与产业间的合作,知识资源的相互交换,获得更多共享性的知识,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绩效。

我国高校已开设很多创业类的课程,但是功利性目的很强,以“企业家速成”为主要目的,或者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最终取得的实际效果方面并不好。国际上知名的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广义上”的创业教育,其目的是“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价值取向。而具体专业教育过程,将创业知识融入整个工商管理教学体系之中,最终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各职能模块专业知识的整合。

三、工商管理专业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意义

1.行业嵌入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就业平滑过渡

通过行业嵌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社会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行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便于学生就业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平滑过渡,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整合贯通学生的管理模块知识,避免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企业管理本身的整体性,各职能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更为符合未来管理的发展实际。创业整合将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的管理知识,突出综合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将贯通学生的管理职能理论知识,模拟管理实际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基于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工商管理教育新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以行业嵌入为基础,通过创业整合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行业环境分析与行业战略定位

学院或系部应该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譬如教职工关注的行业分布或者以往从事的行业,同时结合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形成学院的行业定位战略。在定位战略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长期保持与这些行业的社会联系,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深度合作,派遣教职工在这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行业企业,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

2. 课程教学环节的行业嵌入

(1)工商管理基础课程的行业嵌入

该模块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为目的,强调学生对管理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为学生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还可以通过行业导向的嵌入,引导学生关注某行业、研究某行业,提高他们对某行业的热情,在专业教师方面,也可以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

(2)工商管理职能管理模块的行业嵌入在该模块为了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应该拓宽专业口径,丰富课程设置,加大主干类专业课程力度,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各职能人才。在这部分课程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动态来做适当的课程行业内容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各行业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及其特色,顺应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例如,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问题识别意识,CIS策划技巧等,从文化角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各行业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选修课程模块的行业嵌入该模块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块。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活”模块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普遍偏低。这样,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期,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行业出发,从行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着手,开设各种选修课,尽可能早的给予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3. 专业实践的行业嵌入(1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业嵌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_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但我国当前对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覆盖面也非常窄。因此,我们应该从校、院、系、教师等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制定各种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可以积极争取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协助,也可以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调研活动以及各种企业兼职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2毕业实习的行业嵌入行业企业的实习教学,能使学生在体验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取长补短。毕业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能为其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不能简单地走过场,敷衍了事。学校要提供与行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单位,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毕业实习机会,巩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4.专业教育的创业整合通过“虚拟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知识贯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虚拟创业”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写作、创业大赛。同时可以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将制定的创业方案进行实践,从而在获得创业体验的同时达到各模块知识的整合。

第8篇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领教学改革

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面向地方,并且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托当地的重点行业。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将培养面向地方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毕业生应是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以培养具有上述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在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理论和实践两大类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调整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理论课程体系要培养以下能力:第一,专业基础能力,目的是积淀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人文素质,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能力。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法律、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第二,岗位核心能力,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践问题,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理论课程要根据专业方向开设,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市场营销基础、服务营销等课程。第三,职业核心能力,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与每门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各门专业课的学习中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来深化对课程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但目前多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时少,因此要加大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主干课程应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模拟课程,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二是通过进一步划分专业方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为适应目前企业管理分工细化的形势,对工商管理专业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如可以设置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行政管理、营销管理等方向,并根据相应的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三是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便利。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可借鉴国外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能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有助于学生将来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后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的提升,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种类的教育形式,例如主辅修制、双学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教学内容仍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密切联系实践的知识较少,因此应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管理实际,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以学生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着重讲授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内容和关键知识点;教学内容的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能一成不变。为了避免有些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的现象,要对经济、财务、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削减,提升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以达到高效传教的目的。此外,增加讲授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知识和技能保证。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材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有些课程的教材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不符合我国国情;有些课程的教材直接从重点高校引进,不适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加强教材建设。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的教材要能反映现代工商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专业核心课要使用精品教材,体例新颖活泼,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不要让学生对教材产生畏难情绪。二要撰写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学校可以组织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员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编写有关产业和专业结合的教材,尤其要注重结合本地方重点行业和本校情况做好案例分析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要以学生为本,要强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体现区域的产业特色。在加强文字教材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多媒体教材的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专业核心课教材体系建设。

四、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总原则应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不应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市场实际,开放课堂,让实践深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种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情景模拟法、实地考察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而且还应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塑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发现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行动学习法作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注意案例要接地气,重视本土案例的使用,对案例的讨论不能是简单的、线性的。情景模拟法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专题,从实践出发,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决策、沟通和领导能力。行动研究法强调小组学习和“做中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手段,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以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为主要形式进行小组学习,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了专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研究,为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供机会,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又能在调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要注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配合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采取“微课”形式进行教学。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与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工商界人士合作开发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微课群”,如市场营销微课群、管理事务微课群等。教师将这些微课视频放在本专业的网站上,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充分理解课程内容。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学习资料和评估任务放在网站上,供学生使用。

五、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对学生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撰写调研方案、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管理实践中的商务文案,并得到文献综述、学术论文、项目研究方案、项目研究报告撰写等初步研究能力的训练。

首先,要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创新活动等内容,旨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也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专门能力。如“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去,帮助学生掌握用友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真正地应用到相关领域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不但可以了解社会、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自身的问题识别与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各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并且教师也要在其中发挥适度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选题、申报,给出一定的实践建议,让社会实践训练得到更好的补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实践目的。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好实践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课余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如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室”“情景体验多功能模拟实验室”等,通过各种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信息化综合实验室,统计预测实验室,训练学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能力;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三位一体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 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theor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major in Wuhan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for example investigated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competency model, based on this proposed based on action orien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practice teaching; action-oriented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指将自身类型定位于应用主导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也指出新办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本科发展,改变新办本科高校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老路,实现新办本科高校向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其中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以武汉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研究改革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武汉工商学院(以下简称W学院)创建于2002年,原为中南民族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于2011年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转设后校名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成为首批12所成功转设的院校之一,2014年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14年获批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同类高校居于前列。

W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和集中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课程实验实训又包括公共基础课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等4个部分。该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等6类实验,以及军事训练、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5类集中实践教学。这样的体系基本照搬学校转设前所依托的母体高校,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也和传统的公办高校基本一致,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1.1 实践教学认知调查

为了了解W学院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真实态度,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2010级~2013级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了同R(2011)、文静(2013)的相关量表,使用了其中部分题项,并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得到了我们调查的量表(如表 1)。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总共获得了254份有效问卷。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

1.2 调查结果

1.2.1 实验教学必要性

通过对W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学生们基本能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81.89%的学生同意“我认为实验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但是在问及“我认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这一问题时,仍然有高达33.07%的学生认为“很同意”,表明学生不能清晰地判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

1.2.2实验教学满意度

在问卷中,实验教学满意度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是课时满意度、内容满意度、设施满意度。

通过表 2可以发现,超过6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实验课时和总的实验课时不足。总的来说,我校实验课时非常不足。

通过表 3可以发现,超过50%的学生认为公共课、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是不适合的,接近65%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对充实专业知识有帮助,55%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对就业有帮助。总的来说,我校实验课内容不能让学生满意。

通过表 4可以发现,只有约45%的学生认为我校的实验设施、电脑设备、实验器材等满足教学需要,而有54.33%的学生认为实验室空间大小合适,58.27%的学生认为桌椅设施合适。总的来说,我校实验设施总体情况不能让学生满意。

1.2.3实验教学整体评价

通过表 5可以发现,超过50%的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整体评价不高。

2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由于针对W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调查的满意度不高,我们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的特点与规律,围绕着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能力素质模型,将职业行动导向的基本原则运用到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中。

2.1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指标

能力素质模型是较为常见的识别岗位胜任力的方法,它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素质模型将人的行为原因进行了分层,划分了技能、知识、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人格特质等6个层次。其中技能和知识属于表层原因,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需求/动机)、人格特质属于深层原因。

W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2014年暑期通过对3~4家企业的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进行了调查,同时查阅了素质词典和大量文献,形成比较成熟的关于作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指标体系。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基层岗位工作,然后慢慢步入管理岗位,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将素质分层模型中所有的因素全部纳入,而是将素质分层模型中的表层原因(技能、知识)和一部分的深层原因纳入,如表 6所示。

2.2 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行动导向理论的特征,将实际工作“行动领域过程化、行动过程项目化、行动项目任务化、行动任务实践化”的方式构建由职业基础综合实训、专业知识实训、职业核心能力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方面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

(1)职业基础综合实训。职业基础实训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必须的职业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实训。之所以打破这些课程的界限,其原因就在于课内实训的传统方式难以适应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像商务礼仪、商务文书、商务谈判、商务法律等知识本身就有很多交叉,割裂开来进行实训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专业知识实训。专业知识实训主要包括统计学实训、营销综合实训、会计学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训、项目管理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等,这些专业知识实训通常需要先学习对应的理论课程,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训,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使用的专业软件和基本操作。

(3)职业核心能力实训。职业核心能力实训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实训、创新思维实训、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实训、团队合作实训等,主要是训练管理类实际工作岗位中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些能力随着学生将来职位的上升,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将其定义为职业核心能力。

(4)跨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打破了传统的以某个专业进行实训的方式,通过模拟现实的商业环境,以生产制造业务为驱动,各专业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仿真、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训练知识应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交际沟通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是模拟与现实接轨最真实化最低成本的实习训练平台。

(5)校外专业综合实习。校外专业综合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在校期间所有的专业课和实训课学习之后,进入实际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采取集中实习,少量学生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

(6)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与传统高校的毕业论文不同的是,基于行动导向思想的毕业论文应当更加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例如针对企业的绩效考核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后,运用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或者理论为企业设计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

不论是哪个部分的实训,都应当以制度为基础引导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以行动为导向,对课程精心设计,与实践体系相对应的各门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力争做到“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训化、实训课程技能化”;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强化实践教学,并学期内“分段化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教、学、做”合一等方式,实现“学期内、校内、课程内的工学交替”;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行动中,在行动中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2014(4):1.

[2] 同R.影大W生⑴c服Wn程M意度因素研究[J].台南科技大W通R教育W刊,2011.

[3] 文静.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3.

[4] 杜岩,王鹏.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2012(9):39-40.

[5] 刘祥东.人力资本视角下本科生对工作胜任力的认知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

第10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01-02

专业人才的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养,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由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包括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学术界将技术应用型本科称为技术本科。

目前我国大学主要是以学术型教育的学科教学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比较薄弱。因此,培养的人才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全面,但是技术实践能力和技能比较欠缺。技术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技能是对技术问题的诊断和判断,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此,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规定,它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特点,工商管理在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如何适应社会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此先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工商管理是一个传统的管理类专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这个专业特别的火热,当时中国的企业和商业亟需与世界标准接轨,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供不应求过程,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专业的火热开始消退,主要的原因归究于教育设计、就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上。其实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是挺不错的,无论在思维上或者视野上,都会比学单一的技术要开阔和灵活。但另一原因是专业学的内容太多,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贸易、法律,都涉及了,这形成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学到了知识的皮毛,没有实际操作及应用的能力,到了企业都会从底层做起,经长时间学习及锻炼,证明你有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用人单位可以相信你,你才有机会做到管理层,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根本熬不过实习期大都转行,形成了教育、就业和需求的矛盾。造成此原因需从源头上进行转变,教学单位切切实实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达到三赢的局面。现大多数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社会脱节问题,怎样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变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1.2 存在问题

1.2.1 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备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及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商管理通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口号叫得很大,但实际很虚,欠缺实用性,误导学生,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从潜意识认为他们读完书出来就是做管理工作,当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后很容易感觉反差较大,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现状。

1.2.2 课程设置及课程比重问题

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基本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文案写作实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经济法。从上述的主干课程中可以看出,所学知识宽而广,但细心看发现很多课程存在交叉、重复较多现象,直接导致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应用实践的课程较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受到直接影响。

另外,教学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本以教育部的要求进行,都以常规的通识基础课,在大学的1~2年级完成,比重一般为40%;专业基础课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28%;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也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4%;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安排在4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8%。在应用型大学的倡导下,很多学校实行了3+1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的前提下,实践环节相对有所增加。

1.2.3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问题

工商管理在传统观念上是文科,在教学上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在上课过程中都是以课本知识理论灌输,不能列举社会现象进行对应的分析及讲解,列举案例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下降,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2 完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建议

2.1 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当前的培养目标使用模糊的意识,纵然很多学校为能吸引学生家长指引报读,但这样误导家长及学生对学生学习成长极其不利,就会出现前文所说进入社会的学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所以明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当前当务之急,不作模糊的界定,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突出掌握如沟通、交际、写作、策划、企业管理等特色,明确经一到二年工作后能成为企业中层管理的接班人。去掉虚浮,脚踏实地办学,让入学学子有一明确的思想指引、学习环境及心态。

2.2 重构课程设置和比重

在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原则下,应用型本科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具体分为管理类、经济类、实用社会交际类。对课程设置中重复率高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统筹,尽量避免重复,例如管理类中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授课过程中以模块化教学的模式,这样达到去除重复及交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能力。另外增设实用社会交际的模块化课程,包括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谈吐应对、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创新观念、与人交往、适应环境、实践能力课,为学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做 铺垫。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行模块化教学管理后,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项目课程为中心,以案例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分成小团队,通过讨论、网络搜集、社会调查等手段让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沟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协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模块后需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措施完成教学。另外,完成一项目课程后可聘请合作企业相关人事进行接触,了解现项目课程现最前沿的走势,让教师和学生都不脱节。

综上所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办学单位专长为特色,结合区域需要,除培养学生应有文化知识、管理知识,还应重点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长,使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刘纯朝.论大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4):52-54.

[2]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4):91-93.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教育方法 教育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J420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58

1 引言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2014年10月14日晚,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工商管理专业居然榜上有名。这个结果也大大出乎很多人的预期。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么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是什么原因?是现在劳动力市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企业比较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比较好就业的状况,因此很多学校也因此纷纷开办相关的专业,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后,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致使近几年的毕业生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相对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供过于求。

但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实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供给过多,也不是企业需求太少,而是现在各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现在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能说不能做,甚至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对于此现象,作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对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进行探索。

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一个人担当管理者后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借助的、来自于先天和后天而凝结于该主体内部的主体质和量,应该包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般素质和充当一个管理者的特殊素质,总体上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2.1 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学习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劲,而且要具备由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2 业务素质

单有想干而没有真本事,事业还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本行业的科研技术发展方向;还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3 业务技能

管理者单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能够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还需要具备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3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开办,至今已经培养了十届的毕业生,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学的知识能力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遇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3.1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科类的专业一样,都是由教师进行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就更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实践场所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体验教学。当前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而这也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3.2 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务

工商管理专业本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用的教科书都只是介绍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习题、管理案例与管理学游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介绍实践性的实务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表浅的理论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但并没有深刻领会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真谛,如何将这些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和灵活应用那就差得更远。

3.3 教师观念落伍,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即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学任教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是这样,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自己本身并未在企业或相关团体组织进行过管理实践工作。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中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把教材讲授完成,学生考核通过,完成相对应的学分后拿上毕业汪就算是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照本宣科,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会符合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在具备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的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

4 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4.1 全面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就是我们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

现在的企业都对毕业后进人企业工作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还是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建议课程体系设计为必修课程、模拟实验和拓展课程和现场实践课程,必修课主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模拟试验和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和户外拓展课程。模拟实验主要是ERP实验、进行案例讨论或案例重现等,户外拓展课程是将课程搬到户外,开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戏或者趣味活动,在课程上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现场实践课程是将学生放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在企业里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这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4.2 彻底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彻底打破传统的整堂课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每节课将时间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钟为理论讲授时间,后面大概15分钟交由学生支配,可以是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或辩论,也可以是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务模拟,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老师只要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指导即可。

建议专门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科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与讨论。教学之前,学生课前要仔细阅读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案例中管理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能使学生把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弱化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

为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老师可带学生深入企业,与企业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或者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咨询;可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企划活动。

4.3 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双师型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

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想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的老师要先具有比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师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往往这类教师都是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相对应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会计、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和实践要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其目的是鼓励教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率先将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能文能武的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应用,建议在培养过程中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管人员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学完相对应的课程以后,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之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由导师给予实践环节的评分。

5 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事关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变目前的困境,主要的思路还在于改变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要求的能力之间的脱轨问题,改变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只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定能够使我们培养的管理人才受到市场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蔡佳丽.江苏省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体系调研与创新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

【2】吕秀梅,张英明,周鑫.江苏省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U】.大学教育,2014,(9).

第1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教学模式

一、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行业广泛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有企业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实践能力,便于解决企业管理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这次参与到调查中的企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从这些企业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去年有12.3%的企业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有87.7%的企业却是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行业还是很广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市场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2015年,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统计的本年度第一季度部分省市的人才需求结果如下:第一,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人才需求单位中排名第二;第二,就被统计的省市中的人力资源市场里,在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最高的。

统计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有175家企业,其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其他专业相比占到1%以下的有21.2%,其中在1%~10%之间的有49.9%,在10%~20%之间的有18.5%,在20%~50%之间的有10.4%。由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环境是可观的,有比较好的就业市场。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调查组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专业本领、拼搏进取与乐于付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九个难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78%的企业对“协作与沟通能力”比较青睐,71%的企业重视人才的“团队精神”,68%的企业更看重“创新能力”,64%的企业则侧重于“专业知识”,51%的企业对“自学能力”更是重视。通过调查,根据重要性从高往低排,依次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本领、适应能力。企业更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重视理论与技能操作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上,能够处理在企业中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理论的天平和实践天平要保持平衡。尽管这些年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综合方面的素质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比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中有一席之地。

(二)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

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的贯通方面。很明显,仅有“一专”的能力应对当今复杂的企业工作,必然会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备“一专”的能力还要有“多能”的本领,这样才会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心应手。据统计,企业分别对管理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企业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知识有:个人与团队管理知识、电子商务知识、成功素质训练知识等。计算机基础和英语方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也逐渐成为必备的技能。总之,企业越来越重视“一专”和“多能”兼备的人才。

(三)优秀的职业素质

人才的职业素质备受企业的重视,这也是人才走向职场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与他今后的就业和职场生涯的高度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说,职业素质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从调查的企业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很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素质有很大关系。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永葆活力的催化剂。目前,社会各方面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从被调查的175家企业中得出结果,68%的企业要求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

三、据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保持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由于现代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以需求为根本,要掌握坚实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遇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天平保持平衡。比如教学中要把模拟实训和企业经营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入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真正体会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等,在全真模拟的场景中,真正体会管理的经历,体悟管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学时量

1.以“基础饱满、特色突出”为教学体系目标。学校开设了一些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这些课程仍需要高度重视,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以保证教学质量,着重体现其重要性,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开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2.在实践课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也可以增开实践技能培训,以保持理论和实践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努力打造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体、以专业能力为特色、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系统。

(三)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必要。学校定时举办一些职业素质培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培训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看清就业现状,实现就业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萌芽状态。学校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新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代替曾经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第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健全评价和奖励制度,举办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创新。

四、结论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进行,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